<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

2023-09-30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1篇

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必須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主攻方向,科技進步和創新——重要支撐,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要著力點,改革開放——強大動力。目的在于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 在2011年經濟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實把重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使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統一,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會議就如何實現“轉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強調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作用;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要統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增強區域協調發展。

3、2011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年均增長7%”,目的在于引導各方把重點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上。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轉方式的各項要求和措施得到具體落實。

二、與教材知識點聯系

【經濟常識】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成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新型工業化道路、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現代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結構的調整、財政作用、稅收的作用、市場經濟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行對外開放與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政治常識】

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政府建設、當代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哲學常識】

正確認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三、命題思路和角度分析

1、從轉方式刻不容緩的緊迫性方面,考查經濟常識中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意義、新型工業化道路、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要求、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平發展道路選擇與國際競爭力提高等經濟知識,從比較大的角度論述?;蛘哌x擇轉方式要求中如科技進步與創新、保障與改善民生、兩型社會的建設、擴大內需等角度結合教材知識加以論述。

2、從轉方式調結構角度選擇相關數據圖表,如GDP及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與城鄉居民

1收入增長及勞動報酬增長比例,國家的財政支出與個稅調整比例,上海率先轉變發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與擴大內需的關系,以分析說明題形式考察學生相關經濟知識。

3、從轉方式的具體實施政策、措施中作為簡答題,考查學生相關經濟知識。如最低工資上調、個稅調整、發展綠色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4、從轉方式目標提出和落實的過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識中黨的地位作用、領導方式、執政能力等知識,主要是分析說明題或簡答題角度?;蛘哒軐W題考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等知識。

四、典型例題

【虹口】1.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2010年10月在北京舉行。全會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

A.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B. 經濟較快發展

C.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D.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38、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

業布局,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請運用經濟常識,闡述對“推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的理解。

【徐匯】34.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強調,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1)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二五規劃建議”體現黨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什么領導?

(2)為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應該怎樣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閘北】

35、圖表一圖表二

注:當代多數國家,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圖表一和圖表二分別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兩圖所示現象之間有何聯系?(5分)(2)結合圖表,說明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十年來的變化走向并分析其影響。(7分)

【浦東】38.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和引領,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運用經濟常識論述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劉作忠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2篇

我市作為傳統工業城市,沒有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卻面臨著沒有資源依靠和必須依賴資源的稟賦不足問題,面臨著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面臨著產業創新能力偏弱、自主創新有待提高的現實問題。一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積極探索破解這些發展中難題的新路子,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切實推動柳州實現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F將各有關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 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做法與體會

近年來,柳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市,富民興柳”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柳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一)緊密結合柳州實際,樹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理念

作為工業城市,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傳統工業城市向現代工業城市轉型,實現柳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直是我們致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們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柳州實際結合起來,提出了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個同步”的發展理念,為推動柳州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工業是柳州發展的命脈。堅持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就是既要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經濟,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又要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著力構建與工業發展相適應、與碧水藍天和諧相處的城市新環境,實現工業快速發展與環境持續改善的有效融合?;谶@樣的認識,我們確立了全面實施“二次創業”、努力實現“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的戰略,突出抓技改、調結構,挖存量、引增量,降消耗、保環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走工業強、山水美、環境好的良性發展之路。2009年,柳州取得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勝利,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在2006年工業總產值過千億元的基礎上三年翻了一番。在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4.9%的情況下,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柳州已經由過去的“酸雨城市”發展成為溫家寶總理稱之的“山清水秀地干凈”的現代工業城市。

二是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柳州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過去走的是“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道路,相比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堅持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就是在城鎮化進程中營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空間載體和外部環境,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把柳州打造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宜居城市。近年來,我們以加速構建以蓮花山片區為綠心、老城區與柳東新區協同發展的“一心兩城”城市新格局為目標,堅持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并舉,重點推進“十大建設工程”,高起點策劃和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不斷掀起城市建設的新高潮,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時,全面啟動爭創“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的“六城同創”工作,打造山水秀美的工業城市,提升城市居住環境。今年1月,柳州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柳江河綜合治理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三是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要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上。堅持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就是全市經濟、文化、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更加關注和改善民生,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近年來,我們堅持把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得民心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切實做到公共財政向民生傾斜、工作重點向民生傾斜、公共服務向民生傾斜,促進柳州百姓幸福指數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步提升,加快了柳州由單一經濟城市向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民生活相協調的和諧城市轉型。

(二)緊緊抓住關鍵環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我們堅持高端戰略取向,瞄準先進的產業結構,通過全面實施工業、農業、服務業“二次創業”,著力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特別是結合工業這個最大的實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推動了柳州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緊緊圍繞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化工、制糖、造紙、建材、日化等五大傳統產業,新材料、生物制藥、機電儀一體化與電子信息、新能源及環保四大新興產業的“354”產業格局,加快推進結構調整,迅速擴大工業總量,不斷提升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優化工業結構的重大機遇,繼續做大做強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推動汽車產業研究開發中級轎車、新能源汽車等新的產品,冶金產業提升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工業總量、結構、層級升級。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紙、建材、日化等傳統優勢產業,提升產品質量檔次,擴大產業規模。重點發展機電儀一體化、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

二是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堅持以創新為主導,圍繞轉變發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環節,積極構建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民間資本為輔助的“四位一體”創新投入體制,有效整合現有研發資源和技術力量,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推動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創造”轉變,促進工業競爭力的升級。加強各類創業服務中心和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支持企業對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消化吸收與創新,推廣先進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加快產業技術進步步伐。近年來,柳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值均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新產品產值率始終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有60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廣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歐維姆、兩面針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全市已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3個、自治區認定技術中心24個、8個博士后工作站;柳州被評為“2009年中國最具創新力十佳城市”,第五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并成為國家汽車產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廣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點城市。

三是注重統籌城鄉發展。以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商強農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機制,大力實施柳州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戰略,充分發揮柳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農村發展、促進農業增效、確保農民增收,加快柳州由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的城市向城鄉統籌發展的城市轉型。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逐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貧困縣的扶持力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蔗糖、油茶、桑蠶等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動各縣由農業縣向工業縣轉型。2009年,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并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在近年來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三)統籌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我們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到全市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面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掘柳州歷史文化底蘊,不斷豐富柳州的城市文化內涵,鞏固提升柳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品牌。加快推進柳州工業博物館、水上大舞臺等“十大文化建設工程”,建設一批標志性的重大文化陣地。堅持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全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涌現了《八桂大歌》、《銅鼓敲出壯鄉情》等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作品。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建設先進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結合旅游名城建設,加快開發建設百里柳江水上運動項目,成功舉辦中國柳州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中華龍舟大賽柳州總決賽等多項大賽,其中,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柳州大獎賽被2010年第七屆中國文化產業國際新年論壇評為“新銳城市名片”。

二是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提出“有情、用心、創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訣,重點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熱點難點問題。實施廣西乃至全國首創的“三大民心工程”,即投資53億元實施改制企業困難職工危舊房集中區改造工程,惠及人口8.66萬人;投資7億多元實施少數民族村寨火災隱患綜合治理工程,受益村民近12萬戶、50多萬人,解決千百年來困擾少數民族群眾的難題;每年投資近4000萬元實施貧困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免費午餐工程,受益學生近10萬人。堅持以創新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抓住柳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的難得機遇,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建設充分就業城市。高度重視社會治安治理工作,連續五年開展“平安柳州”創建活動,不斷加強“天網工程”建設,柳州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稱號。

三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抓好柳鋼循環產業示范園建設,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原則,加大節能減排政策引導和實施力度,對柳化等6家列入國家千家重點節能的企業開展能源審計和企業節能規劃編制工作,樹立了一批節能減排先進典型。與2005年相比,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下降了12.42%和33.59%,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17.92%。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深入實施“碧水藍天,青山綠地”工程、百里柳江綜合治理工程,加大對沿江污水和城市垃圾處理的投入,加強重點污染源的在線監控,柳江河飲用水保護河段連續三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標準,市區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每年開展“百萬人民種百萬棵樹”活動,全面開展綠化造林,柳州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0.1%。

二、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柳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必將對新時期柳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歷史等方面原因,柳州發展仍然存在和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2009年柳州市第三產業比重為29.57%,而在2008年全國就已達到40.1%,產業結構極不平衡。此外,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也不合理。2009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011億元,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占76%。工業的增長過多的依賴汽車、鋼鐵、機械等三大支柱產業。另外,新興產業比重小。2008年全市的新材料、生物和醫藥、機電一體化與電子信息、新能源及環保等產業產值,分別占全市當年工業總產值1750億元的0.14%、0.68%、1.3%、0.67%,僅占2.79%,而全國許多城市的此類產業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比例達20%以上。

(二)工業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柳州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比重過大,產業支撐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薄弱。柳州的鋼鐵、工程機械、載貨汽車等產品與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性較高,當國家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時,這些行業的增速會顯著提高,效益大幅提升。但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這些行業的生產就會受影響,從而影響全市整體經濟的增長。且我市受資源約束明顯。我市以重化工業為主,對水、電、煤等資源需求量大,但是運能不足,原材料緊缺,燃油價格上漲等等這些市場客觀因素,必然影響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為制約柳州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農業發展基礎依然薄弱

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農產品流通與銷售渠道建設滯后,且產業鏈短,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外向型企業少。如蠶絲加工業,目前僅限于加工成生絲外銷,產業鏈短,無絲綢深加工企業;企業規模小,缺乏熟練工人,產量達不到生產能力,管理水平及技術水平較低,沒有充分發揮蠶桑綜合效益。此外,我市農業抗風險能力低,抵御可能發生的洪澇、連續干旱和寒露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四)重大項目建設受征地拆遷制約嚴重,項目用地趨緊

征地拆遷問題依然是當前制約重大項目建設的首要因素。拆遷過程中涉及失地農民的政策處理矛盾較多,被拆遷戶對拆遷補償與期望值落差較大等問題都容易引發矛盾。國土資源部關于征地報批前告知、確認、聽證的程序新規,進一步增加了征地拆遷工作的復雜性。

2010年,我市實施的新開工重大項目161項,項目用地大約1792公頃,而通過中心城市用地計劃指標上報項目用地面積約為1334.97公頃,仍存在較大的缺口。

(五)融資工作形勢嚴峻

今年中央加緊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調控管理,各金融機構對現金流、項目資本金及貸款投向的審查更為嚴格。市銀監局已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各金融機構也基本停止對政府平臺公司新增貸款額度。我市各平臺公司有效抵押資產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項目貸款的發放。如城投公司四座跨江大橋13.4億元貸款雖已通過自治區工行的評審,但至今無法落實資金。除土地儲備貸款外,我市各平臺公司今年新項目幾乎沒有獲得貸款。另外,國家暫緩對城投類企業債券的審批也使得我市政府性投資項目融資受到巨大影響。2010年上半年,我市政府性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0.0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4.86%。

(六)區域性交通樞紐優勢弱化

隨著柳州鐵路局遷往南寧,以及北部灣發展戰略實施,廣西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的重點南移,柳州交通樞紐優勢被弱化問題凸現,給柳州經濟持續增長帶來影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全力推進柳州特色新型工業化,加快實現城市升級轉型,建設更加美好的柳州。

今年,我們提出了“科學發展、黨建引領,創新創業、優化提升,統籌兼顧、和諧共進,建設美好柳州”的“三十字方針”,把2010年作為柳州的科學發展水平提升年,以大力開展“黨建引領提升年”、“經濟發展提升年”、“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全民創業提升年”、“文化發展繁榮提升年”、“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年”、“生態環境提升年”活動為載體,堅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鞏固和提升柳州的整體實力,推動柳州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我們將大力實施“創新調整、產業升級,三年四千億、工業再翻番”工程,采取通過產品升級來帶動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來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發展新興產業這“三大辦法”,用滾動發展、創新發展、產業提升、招商引資這“四條腿走路”,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力爭到201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4000億元,在2009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大力實施“十大建設工程”,推動城市建設加快發展,促進城市面貌、城市品質、城市功能升級轉型;大力實施“十大農業工程”,加快發展柳州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上有新突破,形成一批亮點,進入廣西先進行列;大力實施“十大商貿工程”、“旅游工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振“桂中商埠”,打造“旅游名城”;大力實施“十大文化工程”,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柳州文化軟實力升級,全力打造歷史名城、文化名城;大力實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大力實施“十大黨建工程”,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鞏固提高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提升全市黨員干部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水平,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柳州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

四、請自治區協調解決的問題

(一)請求自治區繼續支持我市的重大項目

1、柳州電廠易地搬遷擴容(上大壓小)改造項目

根據“十一五”規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和我市電力供應情況,綜合考慮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長遠發展所需的能源空間,建設柳州電廠易地搬遷擴容(上大壓小)改造項目十分必要。

目前,自治區人民政府已經同意將該項目列入廣西“十二五”發展規劃,柳州市人民政府和項目業主廣西投資集團正在聯合編制具體關停方案。請自治區人民政府督促業主單位盡快完善方案,批準通過后上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申請列入關停計劃,再按程序開展前期工作。

2、柳州至肇慶鐵路項目

柳肇鐵路對完善廣西鐵路網布局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對加強地區間經濟合作,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國家發改委、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積極爭取、大力推進下,柳州至肇慶鐵路項目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和2009年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新開工重大項目。該項目正在積極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國家發改委已在我市組織召開項目立項評審會,中鐵二院已經將咨詢報告上報國家發改委,請求自治區人民政府協調國家發改委支持今年批復新建柳肇鐵路建設項目立項。

3、洋溪、落久水利樞紐工程

我市是國家重點防洪城市,通過柳江中上游洋溪、落久水庫(即柳江上游的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聯合運行,將全面提升市區及融安、融水、柳城縣城的防洪標準,解決柳州市以下柳江二級航道枯水季節航道水量不足的問題,改善和提高柳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柳江水資源配給的控制性工程。

洋溪、落久水利樞紐工程已列入《加快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發展與改革合作備忘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綜合規劃修編報告》,但未列入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批準《全國大型水庫建設規劃(2008~2012年)》,近期落久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爭取國家發改委立項存在一定難度,尚需要得到國家發改委的進一步支持。請求自治區人民政府協調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將洋溪、落久水利樞紐工程列入近期實施的國家大型水庫建設計劃。協調國家發改委盡快給予落久水利樞紐工程立項。給予洋溪、落久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啟動資金支持。

4、廣西方元電力鹿寨上大壓小熱電聯產項目

我市是廣西最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在現有的工業體系結構下,工業能源需求旺盛,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發展熱電聯產項目是解決我市能源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徑。

請自治區人民政府協調國家發改委在今年年底前核準鹿寨上大壓小熱電聯產項目。目前已是“十一五”期末,為避免“十二五”期國家熱電聯產行業政策變動對項目落地可能帶來的影響,請區政府協調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在“十一五”期結束前完成項目核準。

(二)在資金安排上對柳州更多的傾斜

1、柳州市東城公司發行企業債券有關材料已通過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審批,目前轉到財經司待批準,希望我市東城公司發債相關事宜能得到自治區政府的協調和推進。

2、柳州市“十大農業工程”是一項關注和關心“三農”的民心工程,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陳際瓦對該項目十分關心,并于3月22日作出批示:“柳州市提出實施‘十大農業工程’思路清晰,措施具體、責任到位。請區黨委辦公廳注意跟蹤進展情況,及時總結,取得的經驗應在面上推廣。” 目前,柳州市“十大農業工程”已全面啟動實施,由于該項目是純投入、低回報的民生、民心工程,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扶持。但因柳州市財力有限,只能解決5.21億元,現該項目缺口3億元資金,請自治區政府協調區發改委在安排農林水、扶貧項目時能優先考慮我市,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

(三)在政策上更多支持柳州

1、請求將柳東新區確認為自治區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柳東新區作為我市“再造一個新柳州”和“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的主要載體,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但在發展中面臨著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柳東新區的“戶口”即合法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上級的確認。希望在區發改委的大力幫助下,能夠得到自治區政府的批復將柳東新區確認為自治區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懇請自治區政府協調區發改委將汽車零部件項目備案權限下放市發改委。我市汽車產業是第一大支柱產業,配套的汽車零部件項目很多,為進一步服務項目業主,建議自治區發改委將此類項目的備案權限下放。

3、請求自治區在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策劃區域發展戰略時,對柳州產業給予高度重視和傾斜,將鋁深加工、銦深加工等項目確定在柳州。

柳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3篇

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是做到“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長期目標,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運作,深化體制改革,既要保增長速度,更要注重結構改善,確確實實將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為重心,實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組合,發揮宏觀調控促進加快轉變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點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弘揚和鼓勵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的宗旨,從規劃、政策、法律、規章各個方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要不斷增強全黨和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確確實實按科學發展觀辦事,才能有效推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并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加快推進自主創新

創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河南實際看,自主創新應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技術創新要建立在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基礎上,必須在河南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等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四)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基礎性結構,它直接影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資源節約、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是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著力建設我國農產品重要產區,確保農業基礎地位穩固。二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鋁加工、汽車、礦產、石化、鋼鐵等支柱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

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促進第二產業做大做強。三是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加快發展服務業,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第三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使其在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調整優化需求結構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提高投資效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積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尤其要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為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新的空間。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在穩定政府投資的同時,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準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積極培育市場驅動的投資增長,增強投資的內在約束,提高投資效益。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繼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城鄉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方面,統籌兼顧城鄉發展是完善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經濟結構調整為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的一元經濟結構,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走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要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應將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統一到一個大系統中,形成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城鄉生態新格局。消除對農民的多種歧視性、限制性束縛,讓城鄉居民在同等條件下、在統一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上平等競爭就業。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大投入,通過制度創新,完善機制,真正改變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落后的狀況。

(七)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既是河南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關系全局的重要任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提出的區域發展總體布局建設中原城市群。以客運專線和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紐帶,重點以鄭東新區、汴西新區、洛陽新區建設為載體,整合區域資源,加強分工合作,推進區域內城市空間和功能對接,率先在統籌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機制,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區域合作機制、互動機制。加強國土規劃,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科學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同時,建立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大對貧困地區、落后山區的政策扶持,促進區域經濟的共同協調發展。

(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4篇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具體分析: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措施: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細化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居民消費預期。

3、通過改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4、必須更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

5、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6、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7、要適度控制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合理降低投資率。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措施:

1、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2、統籌區域發展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大力提高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5篇

一、轉變工作方式,增強基層黨組織向心力各農村基層黨組織應該,也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串百家門,知百家事”,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轉變工作方式,使各項工作更加切合實際、滿足群眾要求,切實增強黨在農村的向心力。

1、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 鄉鎮黨委必須增強執政為民的意識,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從制度上加強對鄉鎮干部和村“兩委”的約束管理,夯實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要教育和督促基層干部深入農民群眾,知民情、解民憂、幫民富,不斷增強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水平和本領。

2、以人為本,做到情為民所系。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領導聯系點制度。聯系點領導要充分發揮領導作用,指導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工作,為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鄉鎮黨委從基層工作時間、效果、群眾反饋上,進一步規范聯系點制度。二是要從制度入手,進一步規范干部的基層工作時間。作為一名基層干部,要一心撲到群眾中,一意幫助群眾致富,想方設法為群眾排憂解難,每年的基層工作時間,至少要占到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

3、關心群眾,做到利為民所謀。 村黨支部直接面向群眾,能不能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村黨支部執政能力強弱的直接體現。為此,村黨支部要真正從思想上解決好“為群眾”和“靠群眾”的問題,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村干部要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做到感情上心系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

二、發揮黨員“雙帶”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影響力針對“覆蓋到邊”的問題,鄉村兩級黨組織要重點抓好黨員干部的教育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雙帶”作用;要善于培育和發現典型,大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

1、開展大規模教育培訓,提升“雙帶”本領。 區、鄉鎮、村要堅持和完善培訓工作分級負責制,多層次、多渠道地對農村基層干部和黨員進行培訓;農牧、科技、科協、林水等有關部門要定期輪訓鄉村干部,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要進一步加大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力爭使每個農村黨員、基層干部掌握1-2門實用技術,增強“雙帶”作用。

2、“扶優扶強”,典型引路。 各鄉鎮、村要選取一批有一定經濟基礎、發展可能性大、有一定市場經濟頭腦的農戶,從資金、技術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幫助他們帶頭致富,成為致富“典型”,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帶領周圍群眾生產致富。

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示范效應。 各鄉鎮、村黨組織不但要培育典型,更要善于發現典型。對于發現的典型,要下大力氣進行宣傳教育,并在條件成熟時,把這些典型發展成黨員。各基層黨組織要從實際出發,運用典型示范和科學引導的方式來調動農民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依靠具體鮮活的事實引導農民,依靠和風細雨式的疏導教育農民,增強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觀性,既可以優化黨員結構,壯大基層黨組織,還可以改變以往依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法。

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新區已經成立兩年了,基層政權穩定、各項制度基本健全。當前與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區各基層黨組織都面臨著兩大突出任務:提高村黨支部戰斗力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鄉村兩級黨組織要找準支部建設與發展經濟的結合點,以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來提高村支部戰斗力,以村支部戰斗力的提高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 鄉鎮黨委要立足本地,解放思想,努力發展鄉域經濟,積極穩妥地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少做“求同”工作,優先考慮“致富工作”。在滿足總體的作物需求后,做到一村一策、一村多策,乃至一戶一策。要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首要解決農牧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在充分理解上級指導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方實際,給農民在生產、生活上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開展活動時,除了學習黨的文件,上黨課,召開組織生活會外,還應當采取多種形式,諸如請“行家里手”上課、現場觀摩、相互交流等方式,學習農業科技知識。

2、 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針對我區目前的實際,各鄉鎮黨委要負起領導責任,對市委組織部的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嚴格把關。一方面要切實建立起項目跟蹤制度,對項目的發展現狀、資金情況和前景預測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項目責任制度,逐步把項目的經營風險分解到各級領導身上,把管理風險分解到具體責任人和權利人身上;另外,還要逐步建立起集體經濟儲備制度,各鄉鎮、村要力爭做到建設發展一批、申報立項一批、遠期儲備一批。

3、 要把加快村黨支部建設與提高服務經濟的水平結合起來。隨著農民經營主體地位的確立,農民自主經營,自立主參與市場競爭。農民在經濟上基本無求于村“兩委”。農民與村支部的關系有人形象地概括為:“有吃有喝不求你,政治學習不理你;出了問題就找你,解決不好就告你。”在這種形勢下,村支部怎么樹立在群眾中的威信?怎么落實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變領導為服務,依靠細致周到的服務幫助農民,變過去“指手畫腳”、“直接干預”為“做給你看、帶著你干”;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把村支部建設成連

接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的樞紐。村支部要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對外簽訂農產品供銷合同等方式,把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優勢,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在為農民服務的過程中融洽黨群關系,增強黨的凝聚力。

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第6篇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會,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必須深刻認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好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緊迫現實意義,扎扎實實地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項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幾個重大問題: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為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術支撐,加快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歷史進程;必須堅持城鄉統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格局,努力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必須堅持內外協調,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轉變經濟發展,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見事早、行動快、積極應對,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添推動力。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們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實現我們黨對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全黨全國必須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加強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要任務,兼顧當前和長遠,處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胡錦濤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推動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他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工作提出八個加快:①經濟結構②產業結構③自主創新④文化產業⑤生態文明⑥農業發展⑦經濟社會⑧對外發展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又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經濟已經融人世界經濟,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卜,我們已不可能關起門來先搞工業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要緊緊抓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要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要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逐步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上一篇:珍寶島為什么蘇聯會輸范文下一篇:中班幼兒角色游戲記錄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