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智慧城市范文

2023-09-23

智慧城市范文第1篇

《中國智慧城市年鑒(2015)》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聯合主編的,全書共計1226萬字,由綜述篇、城市篇、專題篇、國際篇及附錄組成?!赌觇b》記錄了智慧城市試點經驗,收集了領導重要講話和各地、各部門的重要政策文件、標準,還增加了國際智慧城市發展動態和典型案例,以及國家時空地理云平臺建設工作的情況。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報告(2015)》是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聯合編寫的,全書約44萬字,由戰略篇、理論篇、實踐篇、創新篇及附錄組成,分別從智慧城市宏觀戰略思考、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理論技術研究、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智慧城市各方面的實踐經驗、新技術與模式創新發展等角度,闡述了2015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情況,同時還梳理了智慧城市相關的重大事件、重要文件,充分地考慮了智慧城市實踐工作者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理論和技術需求。

《年鑒》和《發展報告》均完整地記錄了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的實踐軌跡,展示了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的成果和風貌,對總結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引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智慧城市范文第2篇

2014年6月11日,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深圳)高峰會正式在會展中心啟幕。這次高峰會由中國公共安全主辦,深圳貝爾信智能有限公司全程獨家冠名,深圳、河南、河北、江西等二十余市政府領導,及政協副主席張效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副司長郭理橋智慧中國聯合會秘書楊金才、貝爾信總裁鄭長春、等數十位業內專家與企業精英參與峰會,并發表相關演講。

在第一場的專家論壇中,業內專家和企業著重探討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方面的問題,其中鄭長春董事長發表了主題為《智慧城市:從智慧中心開始》的演講,受到與會領導的關注。

鄭長春董事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智慧中心建設的相關問題:

智慧城市因何難落地

截止到2014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已達193個,也有不少城市陸續提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然而據貝爾信不完全統計,有實際項目落地或行動的城市屈指可數。原因有三:

1、體制限制。受行政體制制約,如銀行、公安、社會信息等數據無法公開,信息孤島難以打破,再加上網絡安全隱患日益嚴峻,使得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成為大難題。目前除了天津和平、寧波、南京等區域外,還沒有真正的智慧樣板;

2、頂層設計大而空。中央部委智慧城市試點要求,涵蓋政務、公安、交通、城管、教育、醫療、環保、民生、旅游、公共安全等各個方面,但各大城市的經濟、文化、政治等狀況發展水平不一,缺乏具體規劃,不能因地制宜,籠統地按照某一標準一哄而上,勢必事倍功半;

3、資金不足。智慧城市建設是項龐大且長期的工程,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動輒幾十上百億的資金規劃,許多政府無力承擔,智慧城市最終淪為政績工程。

智慧城市,從智慧中心開始

縱觀歐美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智慧城市真正落地實施,需要強大的經濟文化等做后盾。我國大多城市尚不具備真正真正將智慧城市落地的條件。我們是否對智慧城市建設現狀就素手無策了呢?

當然不是,鄭長春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從建設智慧中心開始。智慧城市的建設目的在于在平安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基礎上整合信息化資源,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打通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增強居民便利。而智慧中心可以看做是一個縮小版的智慧城市,既能初步實現智慧城市的功能,又能讓管理者體驗到城市管理、辦公、民生等方便的智慧所在。

貝爾信智慧中心旨在打造一個IOMS大腦,具體包含七大功能:①招商中心:通過視覺化語言,全面展示城市的招商項目、政策等內容;②規劃中心:規劃可以隨時更新內容的數字沙盤,配上互動屏的講解,能清晰展示城市、園區的建設狀態、入駐企業的規模,對于;③體驗中心:打造各種便捷民生服務,與市民零距離互動;④應急指揮中心:通過云計算數據中心,全景實時切換到智能交通、數字城管、治安等系統,可實現多部門協同處理城市交通、治安等工作;⑤市民服務中心:針對企業、市民提供服務,通過手機app、觸摸屏等實現一站式查詢、辦理窗口、網上平臺辦事,節省時間,提高辦事效果,增加企業和市民體驗;⑥會議中心:接入多功能視頻會議系統,對入園企業租賃該服務;⑦園區管理中心:可展示當地的名優特產、拳頭產品、支柱產業,對園區互動推介、交流等進行聯動;

智慧中心通過這七大功能,全面展示城市規劃,并且是指揮、運營管理中心,為城市品牌增色,吸引外來企業進駐,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更能與天網工程、數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系統實現無縫切換。

相比智慧城市,智慧中心建設還具有巨大的成本方面的優勢。以1000㎡的智慧中心規模為例,工程及智能化的建設成本約為1-1.5萬/㎡,總投入約為1500-4000萬。這樣現階段政府就不必擔心資金鏈斷裂問題。

在演講最后,鄭長春董事長指出,貝爾信對于如何與政府更好地合作以實現雙贏也有完整的策略,從前期咨詢設計、方案設計與報價、付款形式、合作模式等,都有成熟的運作模式。

智慧城市范文第3篇

為提升臺北市“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之能見度, 著手發展“智慧城市3D臺北”系統,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個臺北市各機關共享性之三維地理信息平臺, 以“信息圖像化”、“信息重點化”以及“信息智能化”之發展原則, 期能提供嶄新的市政信息公開管道, 透過各項信息空間化及圖像化, 強化數據可讀性, 并透過交互式操作, 以生動的方式讓市民了解臺北市重要市政建設成果、市政活動訊息及便民服務措施, 將臺北市全力推動的建設及政策成果呈現給市民大眾, 其發展目標如下:

一、建立三維數字臺北城;

二、拓展三維地理信息應用系統之發展, 逐步收納臺北市各單位之建設成果及便民措施, 提高便民服務和提升行政效率與決策的質量;

三、探討及開發創新性三維地理信息服務及功能, 作為臺北市三維地理信息共享圖臺之應用基礎;

四、深植臺北市各單位有關三維地理信息應用之概念。

本系統采用Google Earth云端三維圖臺, 藉由其提供的強大三維引擎來呈現空間信息的視覺效果, 并發展一個快速建置三維建物模型方法, 全面建構出臺北市三維數字城市, 再結合臺北市各項重點性數據發展相關應用, 期能在虛擬城市導覽、都市規劃、環境與景觀模擬、三維導航、災害防救模擬與應變等各種應用領域發展創新成果。

快速建構三維數字城市近似化模型

三維數字城市是將我們所生活城市中之真實地表物體以三維幾何模型予以重建, 將其表面紋理影像敷貼該模型以成為仿真城市模型, 以計算機仿真真實世界的建筑、山川、河流、森林、草地、道路、橋梁等各類地景, 甚至于各種不同時期的地貌, 并為其建立各項對象的屬性信息, 虛擬重現城市之各項機能, 并可透過因特網供使用者瀏覽、查詢、分析及其他應用[1,2,3,4]。

目前全球三維城市之建置, 僅少數城市可達到全面性細致化建物群, 其雖然可得到該城市較真實的三維視景, 但需要投入極大之資源及成本, 非一般城市之財力可輕易達成。其余大部分的城市僅能作到少部分的重點建物細致化建模, 突顯出當地重要性指標建筑物, 對于一般性的建筑物或缺乏模型, 或模型之建置過于簡單, 不利于整體城市景觀視覺, 以及日后進一步更深入之三維地理信息加值應用。

因此, 高效率之大規模三維數字城市建模解決方案已為各界探討之主要課題;其中, 利用多視點 (multi-view) 空載傾斜攝影搭配計算器視覺及圖像處理技術[5,6]為一較適合大范圍城市建模且自動化程度較高之方法。但該方法除需耗費昂貴成本外, 所獲得墻面之影像解析力和質量通常較差, 且不易拍攝到接近地面部分之墻面, 尤其是在房屋密集且棟距狹窄的臺灣都市。近期也有利用地面Li DAR取得距離、街道輪廓、建物邊線等資料, 同時并以街景相機拍攝相片供建物墻面敷貼之相關研究[7,8];然而, 由于處理資料之多樣性且復雜度高, 尚無法達到以計算機全自動化的方式來產生三維建物模型, 因此許多研究采半自動化的方式, 由人工介入輔助計算機運算, 此種高耗時的方法較適合小范圍之建物模型制作。

本研究則采取“重點建物細致化、一般建物近似化”之擇衷策略, 重點建物利用Google Earth平臺上已有之細致化擬真模型, 或未來針對特定建物作重點性投資, 保持部分 (尤其是重要建物模型) 的高度擬真性, 其余建物則利用現有資源來建立建物之近似化模型 (犧牲建物部分細節, 但顏色及材質類似于實際外觀) , 如此, 不作大額投資即可滿足三維數字城市之整體視覺效果。

本方法之特色在于快速以及節省建置成本, 主要運用影像辨識技術進行更精準之屋頂紋理貼圖以及近似化之墻面紋理貼圖, 兼顧產制模型質量以及產制時間與成本來建立全臺北市三維建物模型。另外, 我們并針對大量建模成果于網絡三維地理信息圖臺展現之實務運作關鍵因素發展其解決方案, 成果已能順暢運作于公開網頁系統。

本方法之整體架構及流程如圖1所示, 所需數據為正射影像、建物輪廓圖, 以及具地理坐標之街景影像圖。其中, 建物輪廓圖系運用千分之一地形圖成果, 用來產生建物之三維建物立面模型;屋頂紋理貼圖則運用10公分分辨率之正射影像, 并運用影像辨識技術修正因傾斜攝影所造成之建物屋頂位移問題, 進行更精準之屋頂紋理貼圖。至于墻面紋理則利用Google Streetview API獲取建物對應之街景影像, 搭配事先建好之材質影像庫, 運用影像檢索技術, 比對出最相似之材質來進行近似化墻面紋理貼圖, 整個建模程序貫連各處理步驟, 并可達到全自動化執行。

以下謹針對本方法之相關核心技術作說明:

一、屋頂紋理貼圖

對于建筑物而言, 除被周圍高大建物遮蔽外, 其屋頂一般在航照或衛照影像上都可見。因此, 建物屋頂紋理可直接由建物輪廓之地理坐標轉換成影像坐標, 透過圖幅接合表計算其對應之圖幅影像以及其在影像中之位置, 來擷取出此建物所對應范圍之影像作建物模型之屋頂影像材質貼附。但臺北市的正射影像并沒有作到真實正射處理, 因相機成像或傾斜攝影所造成之建物屋頂位移問題將使得上述作法無法擷取到正確之屋頂影像來作貼附。范例如圖2所示, 圖2a中之黃色矩形表示建物輪廓地理坐標換算成影像坐標所對應之范圍, 如直接擷取此范圍影像作屋頂紋理貼圖將造成建模成果視覺紊亂 (如圖2b) , 尤其是大范圍之城市建模。為有效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利用圖像處理技術, 發展一算法進行建物屋頂影像偵測 (如圖2a中紅色輪廓線) , 利用此較正確之屋頂影像擷圖來進行模型紋理貼圖之成果如圖2c所示, 兩者間之差異不言可喻。經驗證, 本法成果約有全臺北市建物總量之98%可偵測到正確的屋頂影像敷貼于模型。

二、建物墻面紋理貼圖

建物墻面所需之紋理貼圖, 也可利用空載傾斜攝影或者是近景攝影獲取墻面信息, 惟這些影像都必須經過幾何及色彩校正, 才能正確地敷貼至模型表面以產生較協調的場景。此外, 這些影像大都有程度不一的遮蔽問題 (如路樹、招牌等遮蔽房屋墻面影像) , 必須加以修補才能達到更高的完整性和擬真度。此項工作通常難以全自動化進行,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尚需人工介入, 但這種半自動化方式通常難以適用于大范圍之數字城市建模, 且獲取這些影像仍需要極高成本。

反向思考, 其實大部分的建物墻面是由重復性的結構所組成, 獲取此重復性結構的復雜度較之獲取完整墻面為低。如能正確萃取出此結構影像, 再將其重復貼附于墻面, 那即可得“近似化”之建物模型, 與實景之契合度雖不如擬真貼圖, 但如自動化程度能夠提高, 或許是在成本、速度與擬真度相權之下的折衷方案。另外, 此作法之優點為輕量化模型的檔案大小, 以相同建物建模成果作比較, 圖3左為Google三維模型庫上之完整墻面擬真貼圖模型 (檔案大小約2MB) , 圖3右則為本法利用重復性結構材質所制作之模型 (檔案大小為10KB) , 約只有完整墻面貼圖之1/200, 此輕量化模型之特色絕對有利于大范圍城市建模展示。

Google在許多城市建置了街景影像, 此項資源如能在自動化建模過程中予以善用, 將可大幅降低墻面影像獲取所需之成本。但同樣的, 還是面臨上述墻面貼圖所遭遇之問題, 尤其Google街景影像之坐標精度不高, 通常難以獲取精確且完整之墻面影像, 部分擷取出之影像與實際建物仍有差異, 需利用圖像處理技術減緩此問題, 但仍是影響辨識結果之主因之一, 其他原因還包含招牌及路樹等遮蔽問題。

本研究采用的作法是事先建好材質庫, 然后利用影像檢索技術從其中找出一最近似者來進行貼圖[9], 方法如圖4所示。因材質庫影像均已事先作過幾何及色彩校正處理, 建模成果均有一定之質量, 較能避開一些因重復性結構萃取成果不佳所造成之無法預期結果。

針對擷取出之影像作透視投影變形校正后再進行顏色及紋理分析, 利用此二種信息組成影像描述元來表示此張影像, 再與事先建好之材質庫 (目前約有50, 000張) 進行比對, 找出最相似者來進行貼圖;另外, 本方法亦特別針對天空及路樹進一步處理以降低其對影像辨識之干擾。影像辨識范例如圖5, 每一圖中左側為街景影像, 右上為比對出之最相似材質影像, 展示透過本機制可獲取與建物實景相近的材質來進行貼附, 達到近似化建模的效果。

三、巨量數據管理

臺北市約有40萬棟建物, 縱使利用前述之輕量化機制盡量縮減所產制模型之檔案大小, 全市建模成果之總數據量仍約2GB左右, 如何在網絡三維地理信息平臺順暢的發布此大規模之數字城市模型實為一大挑戰。

為有效針對此巨量數據進行呈現上之管理, 本研究中首先將整個建物圖層依臺北市地形圖圖幅分割規則作“分幅”處理, 如此可針對較小范圍內的建物進行顯示管控。每一圖幅內所含之模型再依數據細致層次 (Level of Detail, Lo D) 予以“分層”處理。Lo D技術為目前廣泛用于因特網下高效率呈現大量地理信息的技術, 如影像金字塔圖層 (Image Pyramid Tile Layer) 為其最常運用的技術之一。其概念是將相同范圍之影像事先建立不同等級解析度的資料庫, 然后在視覺仿真時可根據目標與用戶的距離決定最適合的資料等級, 使得減少數據傳輸量及讀取時間, 達到加速的效果, 但又不會大幅影響顯像質量[10]。

類似于影像金字塔圖層的概念, 本研究將圖幅內之所有建物依其體積大小予以區分成幾個不同等級的檔案, 然后再利用Lo D機制來控制各等級建物之顯示時機, 概念如圖6所示。此機制可使得視點離地面較遠時只加載部分體積較大之建物, 視點漸接近地面時才將較小型建物或建物細節加載。如此, 可使得全臺北市2GB之建物數據在同一時間點僅有約10MB的數據需要作網絡傳輸及顯像處理, 提升建物模型顯像之效率及質量。

四、建模成果

本研究以C#程序語言完成上述各項處理步驟之模塊化程序開發, 并將各模塊整合為一全自動化之可執行文件。在產制效能方面, 本方法產制每棟模型之平均時間約5秒鐘, 制程并可分工處理, 一周內即可將全臺北市40萬棟建物模型產制完成。未來, 數據源 (建物輪廓圖、正射影像及街景圖等) 如有更新, 則僅需利用此全自動化產制機制重新計算即可得到最新之成果, 可大幅減輕傳統上數據更新之人工負荷。

在模型擬真度方面, 圖7展示部分建模成果與實際街景之比較。其中, 左欄為實際街景影像, 右欄則是本方法所產制之模型, 雖無法作到真實擬真, 但已達相當程度之相似性, 足以滿足三維數字城市之視覺效果。

利用本法所產制之全臺北市3D建物模型成果可參考“智慧城市3D臺北”網站 (http://adm3d.taipei.gov.tw/) 。

“智慧城市3D臺北”應用主題

“智慧城市3D臺北”系統是以Google Earth為發展平臺, 以前述方法所建立之三維建模為基礎, 以“信息圖像化”、“信息重點化”以及“信息智能化”之發展原則, 呈現臺北市發展智慧城市之重點性資料。目前已完成建置五類計十四項主題 (如圖8) , 并持續發展中。期能透過各項信息空間化及圖像化, 強化數據可讀性, 讓市民了解臺北市重要市政建設成果、市政活動訊息及便民服務措施, 將臺北市全力推動的建設及政策成果呈現給市民大眾。

各分類主題說明如后:

一、市政建設類

(一) 城市交流:動態呈現臺北市歷年締盟之各國姐妹市, 以及市長出訪國際間考察紀要, 展現城市交流成果。

(二) 污水處理:提供污水下水道建設倡導、營運管理以及污水流動、監控訊號之動態展示, 呈現污水下水道建設成果。

(三) 健康照護:針對廣大銀發族, 提供臺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遠距照護站及各項福利機構等服務信息。

(四) 學習城市:提供臺北市各級學校以及終身學習體系資源, 營造人文、生態、水岸、安全、福利與健康等六個向度永續發展之學習型城市。

(五) 活化淡水河:讓民眾以快速多元之型態認識淡水河沿岸特色, 提供3D模擬互動導覽平臺之連結服務。

二、民生信息類

(一) 交通信息:提供在線實時交通速率及路口監視器畫面, 讓民眾掌握實時交通路況。另外, 仿真導航系統提供民眾簡易查詢及規劃路徑, 亦為用戶操作上增添一筆趣味性。

(二) 防災信息:提供臺風、雨量、水位、氣象及地震等防災重要實時信息, 讓民眾提早做好離災防災之準備。

(三) 房地產信息:提供房地產交易區段之實際成交價格以及統計信息, 作為民眾購買房地產之參考。

三、時序地圖類

(一) 統計臺北:3D統計地圖結合時序資料, 以4D方式展示臺北市各項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之統計數據, 呈現各行政區逐年數據之增減變化, 供民眾了解近年來臺北市各項信息之變化趨勢。

(二) 3D歷史圖資:匯集8個年份之歷史影像及建物圖層, 可擇定任2個年份圖資動態比較影像與建物之變化, 作為都市規劃參考, 以及讓民眾了解城市建設之變遷。

四、觀光導覽類

(一) 再見花博:回顧“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四大展區及場館導覽, 并改名“再見花博”作為典藏內容。

(二) 休閑生活:臺北市各地休閑場所介紹、一日游建議路線, 提供民眾觀光休閑及旅游信息。

五、互動體驗類

(一) 遨游臺北:用戶可利用鍵盤及鼠標自行操作, 以仿真飛行方式進行臺北市3D游覽。

(二) 體感互動:利用微軟Kinect感測設備偵測體感動作, 結合3D圖臺讓民眾不用其他輸入設備即可如身歷其境般進行臺北市3D游覽。

圖12互動體驗類-遨游臺北及體感互動主題畫面

結語

“智慧城市3D臺北”之發展期望能提供一個三維智慧平臺, 整合臺北市發展智慧城市之重點性數據, 除提供市民一個嶄新的市政信息公開管道, 以生動的方式讓市民了解臺北市重要市政建設成果、市政活動訊息及便民服務措施, 將臺北市全力推動的建設及政策成果呈現給市民大眾外, 亦期望提供一個跨局處單位之協同合作平臺, 使相關局處在執行防救災等協同作業任務時都能具有共同之認知, 提高執行效率與決策之質量。目前除利用本文提出之全自動化建物塑模方法建構出完整之臺北三維數字城市外, 亦結合臺北市智慧城市發展之重點數據, 以“信息圖像化”、“信息重點化”以及“信息智能化”之發展原則, 發展五類計十四項主題。后續并將持續發展創新應用, 期望能利用先進信息科技協助臺北市智慧城市之推展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葉家忠、陳良健、蔡富安、羅詔元, 2010, 三維數字城市之建置與應用:以桃園航空城為例, 第六屆海峽兩岸測繪發展研討會

[2] .成晨光, 饒見有, 2010, 以因特網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之仿真數碼城市在不動產市場之應用, 航測及遙測學刊第十五卷第3期第281-297頁

[3] .楊統極, 2009, 三維城市模型與地形圖之共通性及發展三維城市模型于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之探討,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信息學系碩士論文

[4] .李唐宇, 2007, 結合多元數據重構三維房屋模型,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 .Jing Xiao, Markus Gerke, George Vosselman, 2012, Building extraction from oblique airborne imagery based on robust facade detection,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Volume 68, Pages56 -68

[6] .A.P.Nyaruhuma, M.Gerke, G.Vosselman, 2010, Evidence Of Walls In Oblique Images for Automatic Verification Of Buildings, IAPRS, Vol.XXXVIII.

[7] .H.Neidhart, M.Sester, Extraction of Building Ground Plans from Lidar Data, ISPRS XXXVII.

[8] .Zhang, W., Grussenmeyer, P., Yan, G., Mohamed M., 2011.Primitive-base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by integration of Lidar data and optical imagery.IAPRSIS XXXVIII-5/W12.

[9] .Zen Chen and Shu-Kuo Sun, 2010, A Zernike Moment Phase Based Descriptor for Local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Matching, 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vol.19, no.1, pp.205-219.

智慧城市范文第4篇

2013年, 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爆炸案轟動全球的, 現場參賽人員、觀看人員很多, 爆炸地點巴克貝又是波士敦警察局視之為最復雜的地區, 但其破案速度僅用4天, 靠的是案發現場圖像的視頻分析、監控攝像頭、社交媒體監視、互聯網通信分析等先進的技術支持。同樣, 前幾年發生在倫敦繁華的King cross地鐵的77連環爆炸案件, 在發生6天內分析出是自殺式爆炸案件, 并能確定犯罪嫌疑人所為, 在短短13天內, 警方就能公布出第一張4位施爆者最后行動前的電視監控影像, 靠的就是遍布該地區的視頻監控攝像機。

1 平安城市是城市有效管理的必要設施

1.1 平安城市建設的目的與遺憾

為了維護社會治安, 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平安城市, 中國的平安城市建設從2005~2012年已走過了8個年頭, 具備相當大的規模, 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但其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及省會城市較發達地區, 全國三四線城市和廣大農村與鄉鎮卻還是空白, 建設需求十分急迫。

平安城市從系統構成的主體類型上可分成監控資源、傳輸網絡、監控中心和用戶終端4個組成部分, 監控資源是系統監控信息的來源, 傳輸網絡是連接監控資源、監控中心和用戶終端的媒介, 監控中心是系統的信息管理和共享平臺, 用戶終端是系統的信息服務對象。從傳統的區域視頻監控概念上來看, 系統可以分為前端、傳輸/變換、控制/管理、處理/顯示四部分。其聯網系統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回顧這期間的平安城市建設也留下不少的遺撼, 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視頻監控圖像的分辨率不高, 多為CIF (352×288) , 最高也就是D1 (720×576) 的水平, 使得圖像對破案的實際意義大打折扣, 這當然是受到當時攝像機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所限;二是系統中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大多還需要人工手工作業, 處理速度大受影響;三是聯網功能僅限于城市本身, 信息共享能力不夠, 渠道不夠暢通。

1.2 2012年平安城市建設再次在高起點上重新起航

2012年, 公安部出臺了平安城市建設新的應用要求, 向全國公安機關部署了視頻圖像信息整合與共享工作任務, 提出要以視頻圖像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為核心, 全面建設和優化視頻監控系統及共享平臺, 建立和完善視頻圖像信息深度應用機制, 推動跨區域、跨部門、跨警種的視頻監控系統, 有效整合視頻圖像信息的共享。

從技術上而言, 今后平安城市建設要求的圖像分辨率將更高清、更智能、更聯網、更普及。

按照公安部部署, 到2015年, 全國公安機關系統將實現視頻圖像互聯調度和資源共享。同時, 以SIP協議為交互基準的《安全防范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 (GB/T 28181) 已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實施, 這使得視頻監控圖像的大范圍或全國性聯網得以提速, 可以實現對時間快速檢索定位, 并通過視頻專網整合接入各類社會層面的視頻監控資源。

網絡高清攝像機可從百萬像素發展到2900萬像素, 主要有:百萬像素級的標準高清720P (1280×720≈92萬) ;200萬像素級的全高清1080P (1920×1080≈207萬) ;300萬像素級的新高清 (2048×1536≈314萬) ;500萬像素級的新高清 (2592×1944≈504萬) ;800萬像素級的超級高清 (3296×2472≈815萬) ;1100萬像素級的超級高清 (4000×2672≈1069萬) ;1600萬像素級的超級高清 (4864×3248≈1580萬) ;2900萬像素級的超級高清 (6576×4834≈179萬) 。

智能分析技術對視頻監控而言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實現視頻監控由被動防御向主動防御的變革, 逐步改變只能是“事后諸葛”而缺乏預防特征的現狀。它也能讓監控人員從繁瑣的操作和海量的信息中解脫出來, 以幫助他們更高效、更精確的管理監控目標。因此, 智能分析技術是未來視頻監控領域至關重要的核心業務。

智能分析的意義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將被動監控變為主動監控, 從而提升安防產品的附加值;二是提高了行業門檻, 擁有充足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參與競爭;三是帶來運營模式的改變, 從傳統的設備制造轉向運營服務, 智能分析系統由于在“云計算”的模式運行下, 其效率、效果更好, 因此也將加速設備廠商向運營服務商的轉型。

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已實現的功能主要是從視頻中提取各類信息并進行分析檢測, 檢測種類包括跨線檢測、進入區域檢測、離開區域檢測、區域內出現目標、違章停車檢測、物品放置拿取檢測、目標徘徊檢測、人員聚集檢測、快速移動檢測、人數統計等, 但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并未發揮出其應有的實用作用。

2 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的延續和高質量大幅度的提升

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 筆者曾經提出應該分為平安城市、數字城市、智慧城市三步曲, 目前, 無論是基于聯網視頻監控的平安城市以及基于3S技術的數字城市, 還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城市, 都已被列入新型信息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的重點, 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考是要實現兩大最基本的革命:一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流動方式和公共服務的巨大變革;二是政府決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的革命性進展。

智慧城市按照科學的城市發展理念, 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 在廣泛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聯的基礎上, 實現人、物、城市功能系統之間無縫連接與協同聯動的智能自感知、自適應、自優化, 從而對政府服務、商務活動、民生、環保、公共安全等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優化和及時響應, 形成具備可持續發展、便捷、高效、綠色、安全的智慧城市形態。

智慧城市是集智慧管理功能、自我創新功能、時空壓縮功能、自動識別功能等于一身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體。智慧城市涉及到一系列關鍵技術, 如超大容量、超高速的計算中心、相關的計算技術等, 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是僅限于與信息科技有關的公共設施領域進行拆建更新, 而是需要在城市社會和經濟運行中的諸多領域與城市的參與者進行高效合作。歐洲維也納科技大學將智慧城市的智慧方式歸納為智慧經濟、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政府、智慧移動、智慧人文六大領域, 并設置了31項元素以及更為細化的74項指標。

智慧城市的技術前提是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將市民與技術應用進行無縫對接, 不僅是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物”的數字化, 從而也完成城市系統中“人”與“物”的對接, 實現城市化的智慧升級和轉型。

2013年8月, 國務院在發布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 明確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設”作為重點任務, 將智慧城市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并提到了全國的層面加以謀劃和推進。2012年12月10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規范智慧城市發展, 發布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 (區、鎮) 試點指標體系 (試行) 》2個文件。后者對智慧城市提出了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57個三級指標, 涵蓋了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科技等領域, 體現了“智慧化”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 并先后公布了兩批共計193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

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要點主要在于5個方面:一是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二是基礎框架的布設、融合、標準;三是數字生產、數字流通、數字分配、數字消費建設;四是全方位物聯網、監測網、計量網建設;五是市政管理與家庭智能生活建設。根據中國的情況、發展階段、發展特點和發展潛力, 智慧城市可進一步分成能源和環境產業、信息產業、制造產業、醫療和生物產業、智能交通產業、商務貿易產業以及航空航天產業共七大產業。

3 在智慧城市大潮下平安城市建設將有可能會另辟新徑

中國安防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和成長, 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技術水準, 均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但現在卻處于重新洗牌和轉型的階段。一方面, 安防龍頭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引領安防技術的發展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 中小型安防企業每年都有一批被淘汰出局, 但同時又會有一大批新企業涌入進來, 新陳代謝加速, 市場發展前景看好。未來, 隨著安防監控要求的提高, 傳統監控系統向網絡視頻監控系統轉型成為趨勢, 將為中國安防廠商帶來大好的發展商機, 而智慧城市的大規模建設更將為中國安防企業的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3.1 傳統平安城市的建設思路

傳統平安城市系統的建立是實現城市各處公共場所的視頻聯網監控, 核心是基于聯網的視頻監控系統, 它由分布于城市各處的前端攝像機單元, 城市內的圖像傳輸系統、圖像存儲系統、安防系統管理平臺軟件、視頻圖像智能分析應用軟件、網絡安全保障等多個獨立的單元組成。平安城市系統框架如圖2所示。

3.2 智慧城市大潮下平安城市建設的新框架

傳統平安城市的架構是以安防設備均置于本地城市為主的小農經濟形式, 在智慧城市大局下已經顯示出諸多不足和浪費。平安城市系統需要有自己的圖像存儲裝置, 要有自已獨立的管理平臺等, 這不是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 而有必要打破地域限制并以地上和天上 (云端) 對接和統籌的方式加以改變。

為何不能將傳統平安城市建設框架中的圖像存儲裝置、城市管理平臺、大數據及其計算分析、智能圖像分析算法等社會公共資源匯集起來, 構建起存儲、分析、運算的高效流程, 而地面用戶可根據需要向其申請后, 通過高速寬帶網絡將任務和數據發往云端, 在云端經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智能優化分析處理后, 再通過高速寬帶網絡將結果反饋給地面終端, 這樣地面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有效信息, 變被動監控為主動監控, 這種天上和地面各行其道、各司其職的高規格安防體系將極大地改善安防系統的流暢性和效率, 大大減少安防系統的瓶頸。

3.3 網絡高清攝像機將是智慧城市大潮下平安城市的主力和首選

“讓我們看得更寬廣, 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讓我們看得更舒適”, 這已是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非常迫切的需求。一套完整的高清解決方案, 要涵蓋視頻采集、編碼、傳輸、存儲、控制、解碼、輸出, 直至中心管理平臺等環節。具體而言, 實現高清視頻采集, 只是完成了高清監控系統的第一步, 接下來需要進行高清編碼和高清碼流的傳輸, 實現對高清數字信號進行交換控制, 以及高清碼流的存取和高清顯示。

IP高清網絡攝像機最主要的應用特點在于其高像素帶來的高清晰圖像, 而且通過網絡傳輸可以方便地實現多區域聯網和遠程控制, 這對于安防監控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IP高清網絡攝像機通過IP網絡為其互聯互通性帶來極大的提高, 實現了多個平臺的聯通, 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共享, 對于各類事件的處理可以有效、快速的響應, 為“即插即用”的使用模式提供了靈活的擴展功能。當然, IP視頻監控系統也會有帶寬和延時性問題, 也存在IP地址外泄的安全隱患等不足,

現今, 百萬像素級的標準高清網絡攝像機單價有的已跌破每支300元人民幣, 因此, 普及應用面甚廣;若需要較好的圖像質量, 200萬像素級、300萬像素級網絡攝像機則是選擇的重點, 也有采用500萬像素的攝像機。800萬像素級以上的超級高清網絡攝像機則主要用于體育場、大型商場、森林防火、高速公路等特殊場合。

在技術方面, 500萬像素級以下的網絡攝像機多以H.264標準進行圖像的壓縮;500萬像素級以上的網絡攝像機則會以JPEG2000標準來進行層次式的圖像壓縮, 當然其幀速率要慢很多。

當前在中國的現實是, 模擬攝像機及以其為主構成的監控系統還占有半壁河山, 同時, 模擬監控系統也在進行著高清化的革新——既出現了以模擬高線為代表的分辨率可達650線或更高分辨率750線的模擬攝像機, 也出現了由Techwell和Sony公司共同定義與開發的960H模擬高清解決方案。

960H模擬高清解決方案中的模擬攝像機采用Sony公司新一代的960H CCD Sensor, DVR采用Techwell公司最新發布的模擬高清TW9960 A/D解決方案。其攝像機采用Sony公司的960H CCD+Effio DSP, 水平解析度能夠達到650線以上 (黑白可達700線) ;DVR采用支持960H編碼的DSP。960H方案對于已建成平安城市系統清晰度的提高是一種很實用的方案。

HD-SDI高清攝像機的主要優點有:第一, HD-SDI高清攝像機提供高清等級的實時圖像, 在視頻線上傳輸時不會有拖尾或掉幀的現象, 可靠度較高;第二, HD-SDI數字信號未經壓縮, 在傳輸過程中未經壓縮與封包化處理, 故不會產生圖像延遲問題, 就傳輸延遲性而言可以支撐起更好的實時監控解決方案;第三, 對于用戶而言, HD-SDI高清攝像機的安裝設定與操作與傳統CCTV無異, 無需學習即能上手。當然, HD-SDI高清攝像機也有不足之處, 即HD-SDI數字信號傳輸距離短、HD-SDI高清攝像機較難實現聯網監控。

4 智慧城市比平安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技術內涵和實現手段

4.1 云計算技術將扮演平安城市圖像存儲和計算處理的主角

高清攝像機輸出圖像的存儲, 以720P標準高清監控為例, 正常的監控錄像所需硬盤容量大約為每路4~8G/h;出于經濟性考慮, 降低視頻錄像頻率可壓縮到3GB左右。如此按一個月保存時間計算, 8路監控大約需要17TB左右的容量。若以一個部署1萬個攝像頭的中等城市為例, 假定每個攝像頭每秒壓縮視頻數據量為1M, 則一天產生108TB的視頻錄像, 一個月產生的視頻錄像就將為約3PB。

當前, 安防行業可謂云山“物”罩, 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具備高效率及靈活性, 云存儲技術是突破IP高清監控存儲瓶頸的重要手段, 應用前景廣闊。隨著未來大型聯網項目的急增以及IP高清監控帶來新的數據管理難題, 安防產業必將采用云計算技術來解決海量數據的管理、檢索、挖掘等諸多新課題。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新方式, 通過互聯網上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用戶提供按需即取的計算, 云計算基地可能是云集上百萬臺服務器的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 (如中國電信的內蒙古云基地就裝有200萬臺服務器) 。以云計算和物聯網為代表的通信技術, 不僅會影響和改變整個城市的經濟模式, 也將給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并深遠地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云計算的本質是物理和虛擬世界的深度融合, 是一種能夠將動態伸縮的虛擬化資源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的計算模式。云計算將驅動智慧城市發展, 成為構建智慧城市的資源池和綜合基礎平臺。具體而言, 云計算是通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 再交由眾多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 經計算分析之后再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的過程。

云計算包含基礎構架式服務Iaa S系統、平臺式服務Paa S系統、軟件式服務Saa S系統。“云”中的服務器可以是物理機器, 也可以是虛擬機器。高級的“云”通常包括其他計算資源, 如存儲區域網絡、網絡裝置、防火墻及其他安全設備。

在云計算概念上延伸和發展起來的云存儲, 將突破傳統存儲方式的性能和容量瓶頸。它可以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應用軟件, 將網絡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集合起來, 令之協同工作, 實現存儲性能與容量的線性擴展, 讓海量數據的存儲成為可能, 并使之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架構于云計算上的云存儲具備大容量、可擴展的優勢。云存儲可能是解決高清監控存儲問題的一劑良方。

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是云系統的三大核心。云計算分布式處理具備高效率及靈活性;架構于云計算上的云存儲具備大容量、可擴展的優勢;云存儲是提供大規模數據存儲和分布式計算的業務架構體系, 是近年來在存儲領域興起的一種新技術, 它將復雜的存儲功能封閉在云端, 通過一種簡單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存儲服務。

云存儲的實現, 有可能將傳統硬件進行最大范圍的精簡化處理, 甚至只剩中央處理器, 通過服務器上架設的軟件來進行數據存儲。

4.2 城市綜合管理平臺放入云端并與大數據融合將會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安防視頻監控的特點是眾多攝像頭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因此, 監控系統的視頻圖像數量是海量的, 無處不在的視頻圖像以及社區化將會成為每一個應用的基本特征。而且安防監控的視頻圖像還需要保存一段時間以備追溯, 故占有的數據量將會特別的大。大數據是沒有辦法在容許的時間內用常規的軟件工具對它進行技術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也就是說, 在規定的時間用常規的軟件工具是做不到的。大數據目前的標準是指單一數據集的大小在幾十TB到數PB之間。

面對安防視頻監控的海量數據, 不僅會帶來圖像傳輸和圖像存儲的巨大壓力, 同時對監控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也會有所挑戰。從技術上而言, 可采取的措施, 如將系統結構設計成監控系統的圖像盡量存儲在前端并最大限度就地處理, 以減輕傳輸線路的容量和帶寬;在系統中后端, 可以通過對視頻圖像作冗余過濾、壓縮打包、減幀丟包等信息技術處理來減輕存儲圖像所需的容量;而在系統后端, 如何研發出高效實用的視頻圖像智能分析算法, 提高識別的準確度則更是關鍵所在。如何從瀚如煙海的數據中挖掘出對各行業有用的新知, 如何保證基礎架構及設備與設備間的數據流動, 如何降低數據對于來自不同用戶或不同系統的訪問障礙, 是構架個性化的智能數字監控解決方案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

過去的20多年, 企業的IT架構, 其服務器端主要是企業的交易數據, 數據量很小, 大量的數據分散在每個員工的PC上, 而互聯網的發展, 是真正帶動數據的遷移。數據從終端向云端遷移, 從而使得云端數據急劇增加, 驅動了計算和存儲架構的創新, 出現了以虛擬化、并行計算、分布式存儲和自動化為核心的云計算架構, 引領IT變革。如今, 企業的傳統IT架構在大數據面前難以勝任, 必須采用全新的云計算和互聯網架構, 這是大數據大智慧的基礎。

4.3 平安城市視頻監控會成為智慧城市中物聯網應用的主流形式之一

物聯網是當前世界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 我國已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出臺《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 (簡稱規劃) ,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聯網對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兑巹潯啡Χ酥攸c發展的應用, 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和智能家居。2013年2月17日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在物聯網的支持下, 智能安防和智能家居已被稱之為藍海項目, 發展前景較好。

當前, 視頻監控占到物聯網應用的40%左右。物聯網的第一層是感知層, 而視頻監控就是感知層最典型的應用, 視頻監控之所以在物聯網中承擔如此重要地位,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視頻監控應用最為廣泛、市場規模最大, 任何監控都要包括圖像監控;二是視頻監控是物聯網發展初期技術可實現性最強的;第三, 隨著社會對安全和治安的重視, 未來行業推動因素多、迫切性強, 作為物聯網第一環節典型應用的視頻監控發展空間巨大。

物聯網安防具有從“智慧安防”到“集約安防”之特點, 從單一功能產品到多傳感終端集成, 從單一變量監測到周邊環境全面感知, 從被動防御到基于模型研判和態勢分析的主動防御, 安防行業將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全面提升。

物聯網是實現物與物之間互聯的網絡, 使其通過云計算中心而進行交換和運行, 從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諸多功能, 物聯網使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實現了整合。物聯網作為互聯網和通信網的網絡延伸與應用拓展, 具有整合感知識別、傳輸互聯和計算處理等功能, 是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物聯網的應用為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科學管理、緩解資源能源約束提供了可能, 拓寬了道路。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網絡能力的基礎, 但智慧城市的網絡能力內涵更為豐富, 具有對未來網絡所期待的特征。

4.4 智慧城市大潮下平安城市的生存之道是安防與網絡的捆綁式發展和相輔相成

從技術角度看, 紛繁眾多的ICT創新包括移動性、寬帶互聯、社區化、云計算、大數據共5方面, 而這些核心趨勢的本質, 是通過數字世界的技術使物理世界成為智能社會, 支撐智能社會的是智能的ICT基礎架構, 智能化基礎架構是牽引信息化發展的核心。從大數據到大智慧, 運營商和企業的IT系統已成為實時的業務系統, 不再是后處理的支撐系統, 這是IT系統的一次大變革。

安防的發展離不開網絡, 兩者呈緊密捆綁和相互依存的關系, 其中尤以對帶寬的需求最為突出。2015年全國大中城市將實現100M的帶寬, 現在已經開始發放4G網絡牌照, 這將為安防的騰飛提供基礎條件。

智慧城市范文第5篇

數字城市是將城市地理、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社情等復雜系統進行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通過多種技術 (如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 整合城市信息資源, 構建基礎信息平臺, 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系統和信息化社區, 以此實現全市國民經濟信息化和社會公眾服務數字化。

數字城市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 整合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資源并充分利用, 為城市規劃、智能化交通、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基于位置的服務、城市安全應急響應等創造了條件, 是信息時代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數字城市的出現無疑將為調控城市、預測城市、監管城市提供革命性的手段, 是城市規模、建設、管理與服務數字化工程的終級目標。

2 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的關系

“智慧城市”的概念來源于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 它的核心是“感知化”、“互聯化”以及“智能化”, 是繼“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 信息化城市的高級形態。是依托物聯網、傳感網、云計算等技術, 在環境、交通、城市管理等多種領域, 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 形成新的城市形態, 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促進城市的穩定、和諧、可持續的成長。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將“智慧城市”描述為: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數字城市以空間位置為關聯點整合相關資源, 實現了“秀才不出門, 能知天下事”。而物聯網則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世界將繼續“縮小”、“扁平化”和“智慧”, 整個社會正邁入智慧時代。數字城市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網絡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等社會需要聯系在一起, 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個基礎框架。當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結合起來時, 就更加智慧。當今世界, 數字地城市正向智慧城市轉型。

3 加快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

智慧城市以數字城市為基礎, 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傳感設備等信息技術, 融入更多的時空信息, 形成智能化專題應用, 并通過優化組合, 使城市更加智慧、智能, 從而實現人口、空間、產業、環境、國土、社會活動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能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我國各個省市的測繪部門都加快了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發展。

在數字城市建設上, 全國300多個地級城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建設, 其中有150個城市建成數字城市并投入使用, 數字城市的成果已經在60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有力的促進了城市運行管理的科學化、協同化、精細化, 數字城市的建設為向智慧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天地圖網站建設上, 作為運行于互聯網環境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眾版, 它集成了基礎地理信息資源, 以及全國300多個城市0.6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 地名地址數據量超過2100萬條, 這些海量數據可向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權威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天地圖各節點間已經正在形成互聯互通和協同服務的方式, 全國統一的“一個平臺”基本實現, 這將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網絡支撐。

在裝備能力上, 資源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其定位精度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甚至多項技術指標達到或優于國外同類型的測繪衛星, 資源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高精度測繪遙感數據完全依賴國外衛星的歷史結束了。并且我國衛星導航數據處理軟件也處于國際前列。全國省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大都配備了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 甚至有些地區還配備了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系統, 這些都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服務。

在地理信息資源獲取上, 我國啟動實施了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一期工程, 至此我國將形成高精度、三維、動態、陸海統一、幾何基準與物理基準為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在基準體系下的成果精度和數據現勢性將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同時我國首次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將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所有這些都為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并奠定了堅實基礎。

4 結束語

“智慧城市”概念自引入國內之后, 便引起廣泛關注和響應。深圳、南京、昆山等城市相繼推出以“智慧城市”命名的發展戰略, 從而取得先發優勢。建設“智慧城市”是大趨勢大戰略, 當前, 已有上百個地區提出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 28個省、市即將“智慧城市”作為“十二五”時期加快經濟發展和經濟發展轉型的戰略導向, 智慧城市成為“十二五”城市發展新模式。加快“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轉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張金屯, 邱揚, 鄭鳳秋.景觀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J].山地學報, 2000, 18 (4) :346-352.

[2]管華, 李艷.黃河下游沿岸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06, (4) :61-61.

[3]姜愛林.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信息化[J].理論視野, 2002, (5) :42-44.

智慧城市范文第6篇

1. 智慧城市發展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原動力

1.1 智慧圖書館產生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

“四化融合、智慧佛山”, 確立了佛山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目標, 智慧城市的運作是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1]更好的將政府管理、教育醫療、公共安全、城市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互聯互通的方式進行組合, 其目的是實現全社會和諧發展, 產業發達協同生產, 全方位精細化管理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 提高佛山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和諧程度。

佛山城市綜合競爭力全國排名第九位, 經濟發達, 但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和文化軟實力卻無法與之相適應。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 是散發不出城市的魅力, 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 需要發達的公共文化設施助力。圖書館作為較早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典型領域, 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 提出建設智慧圖書館, 集合現代信息技術、綠色環保意識與圖書館先進理念的智慧圖書館, 在資源的建設、人才培養, 服務創新、技術應用、實踐探索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1.2 智慧城市發展是智慧圖書館發展可靠的資源保障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相互融合發展而成的城市高級形態,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 打破傳統信息孤島狀況, 實現城市內的信息服務共享, 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 提高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和及時性。[2]智慧圖書館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產物, 它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城市發展的大背景,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離不開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持。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佛山智慧城市建設重要的支撐, 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 對城鄉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即寬帶更高、傳輸容量更大、更安全, 因此, 加快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 是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任務, 也是佛山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性工作。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嵌入, 為智慧城市未來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也為圖書館的升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圖書館有其自身的技術優勢, 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利用, 有能力借助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有利契機, 推動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演進。

2. 智慧圖書館發展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公共智慧服務助力

2.1 面向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公共智慧服務

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 是“智慧城市”的一大特征, 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信息和知識資源。信息化事業的高速發展, 為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中, 圖書館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 以一種特殊形式, 成為城市智慧的一個組成部分, 主動接入、融入城市智慧的構建和智慧城市整體網絡的建設中去, 構建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高速信息網絡。為面向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公共智慧服務, 將知識服務向智慧服務轉型, 引導人們, 由對知識的掌握向對知識的應用與創新發展, 轉知成慧, 讓文化的沉淀轉化為人的個體主體性與獨立的人格。通過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培育更多的智慧公眾用戶, 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建設人才。[4]

2.2 面向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便利服務

移動互聯網絡是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結合, 目前, 手機已經超越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佛山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 構建無處不在的信息化服務網絡, 逐步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的城市生活形態。目前全市城鄉移動電話1276.7萬戶, 移動電話面積覆蓋率達99%達以上, 移動電話人口普及率達113%以上。無線網絡覆蓋率的快速提高以及智能手機終端普及率的迅速上升, 城市信息化進入移動互聯網絡時代。智慧圖書館以移動互聯網運作, 為市民提供隨手可得、隨時、隨地獲取智慧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服務, 極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學習和瀏覽、查詢、咨詢, 搜索文獻信息、數字資源, 還可根據自己意愿, 定制個性化服務。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智能技術、泛在服務平臺, [5]讓圖書館的公共智慧服務得到更廣泛的功能延伸服務, 讓城鄉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智慧圖書館提供的公共智慧服務, 為培養更多的智慧大眾, 提供更加智慧、便捷、舒適的學習環境。

3. 智慧城市與智慧圖書館的互動發展[6]

3.1 智慧城市發展戰略對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影響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成立十年, 截至2013年12月底,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已發展53家成員館, 包括市級公共圖書館1家, 區公共圖書館4家, 街鎮圖書館21家, [7]村居圖書館10家, 高校中小學成員館6家, 其他類型成員館1家, 智能圖書館8家, 館外新書借閱點2家。2011年底,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之間已全面實現二代身體證免押金、零門檻借閱和一卡通借通還。2013年4月佛山市電視圖書館正式上線服務, 市民不出戶即可輕松獲取圖書館的基礎服務信息和《佛山記憶》、《南風佛壇》等優秀視頻資源;10月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共建共享平臺上線, 為讀者提供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49個數據庫的數字資源, 方便讀者進行數字閱讀。但目前佛山聯合圖書館還不能適應智慧城市發展的公共智慧服務需求, 兩者不能良性互動, 滿足不了廣大市民的公共智慧服務的需求。佛山信息設施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建設之一, “三網融合的”產業架構, 多種形式的寬帶接入網絡、廣播電視網絡資源整合, 數據傳輸業務的普及, 為圖書館智慧服務提供了服務基礎, 依托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 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即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與人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溝通服務的圖書館公共智慧化服務。[8]

3.2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對智慧城市發展的影響

從社會和政府層面看, 期望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能夠廣泛普及教育, 將轉知成慧和社會宣傳的職能得到進一點的加強, 一方面,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批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但科技的快速發展, 要求人們必須不斷的學習, 獲取新的知識, 才能繼續創新來保障城市的建設,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恰好為人才提供了一個繼續教育、培訓、自我增值、學習提高的場所, 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 城市的發展過程中, 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措施, 即時、可靠、準確的信息參考資源能確保決策者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維護政策措施的權威性、公信力、可操作性。其次,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 拓展了言論空間, 人們的參政議政意識越來越強, 對統計數據公布、政務公開, 民生信息、醫療、社會保障信息、房地產發展信息、農工業經濟發展信息、經貿交易信息等, 都希望有所了解, 政府也希望增強透明度。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 市民的移動程度的不斷加深, 移動性成了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 引發了人們碎片媒體的閱讀需求。因此智慧圖書館要圍繞著綠色、數字惠民為中心發展與建設, 在融合全媒體的環境下為廣大市民提供高層次、高質量的公共智慧服務, 滿足市民讀者多載體、多空間、多時間、多形式的選擇,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想要的知識信息。因此, 智慧城市發展, 促進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又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公共智慧服務的助力。

3.3 適應智慧城市發展的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

3.3.1 政府參與, 是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保障

在我國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 不同的經費來源, 要打破各自為政的信息堡壘, 避免信息資源重復購置造成的浪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綠色環保的智慧圖書館公共智慧平臺建設, 這種管理體制, 給操作帶來重重困難, 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干預。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只有政府的支持與參與, 才能對建館模式、管理方式、技術投入、資金投入、專業人才調配等方面作正確的引導, 才能為圖書館的轉型與升級、建設與發展作保障

3.3.2 因城而宜地推進智慧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智慧圖書館在技術支撐上是有共通之處, 但針對每個城市而言,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根據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基礎等, 采用實事求是的策略, 因地制宜, 因城而異。佛山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處珠三角腹地, 經濟發達, 2013年佛山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0.17億元, 增長10.0%, 來源于佛山市財政收入1486.70億元, 增長17.8%,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83.65億元, 增長15%, 社會消費品零總額2264.10億元, 增長12.1%, 進出口總額639.4億美元, 增長4.7%, 其中出口425.3億美元, 增長5.9%, 良好的經濟基礎是佛山市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物質保障。在十二五期間, 佛山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 信息化事業發展迅猛, 信息產業在規模、效益、載體建設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快速發展,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穩步推進;信息化在促進電子政務, 社會公共事業、大眾生活等方面的發展作用日益凸顯, 為佛山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9]智慧圖書館模式尚處在理論與實踐探索階段, 需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發展進行量身定制, 實踐的可操作性尚需時間檢驗。

3.3.3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模式

智慧圖書建設, 將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運用到圖書館的建設中, 采用集群化管理模式, 通過高度的自動化與數字資源有機結合于一起的創新, [9]現實對知識與信息共建整合、集約式顯示、便捷性獲取、無障礙轉換、跨時空傳遞。圖書館服務與管理集群化是聯合圖書館服務與管理集群化向智慧圖書館轉型升級的有效工具, 通過公共智慧服務與管理集群, 聯合圖書館公共智慧服務規模效應凸顯。協同聯合館共享拓展公共智慧服務, 知識內容轉知成慧內容更為豐富, 傳遞成本大大降低, 公共智慧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從而使廣大市民讀者受益。協同公共智慧服務為聯合圖書館注入更多活力, 消除了傳統固定的格局、信息壁壘, 讓文獻信息交流渠道暢通無阻

3.3.4 加大社區智能圖書館建設,

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設, 加快推進智能社區建設以及電子政務向社區延伸, 建設面向家庭的電子社區網絡, 讓市民暢享高效的信息服務和便捷舒適的城市生活。網絡化是智能圖書館的信息基礎, 借助政府的電子社區網絡, 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社區、村居, 在社區、村居發展智能圖書館, 緊貼社區、村居, 能極大的方便市民、村民, 也為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社區、村居成員的家庭中提供了便利, 對開展家庭讀書活動、社區、村居文化活動, 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區智能圖書館建設, 由政府負責規劃、業務部門負責運作指導, 市文新局出資獎勵經費, 社區、村居委會配套經費, 讓社區、村居為建設社區、村居智能圖書館的主角, 動員社區、村居內單位和居民直接介入、投資、參與管理, 以市、區、鎮街道公共圖書館為依托, 推廣聯合圖書館普及。

一個有文化品位的城市, 對吸引人才、提高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圖書館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文化標志, 是城市軟實力發展的象征。智慧圖書館建設, 它依托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從惠民、利民、便民、環境友好和諧著眼, 打造公共文化環境和智慧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構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惠民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對保障市民的文化權利、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 促進城市和諧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9]“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15) , http://wisdom.foshan.gov.cn/.

[2]陳旭炎譯, 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員[J].圖書館學情報學, 2013.4:11-14.

[3]王世偉, 再論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 2012.11;2-7.

[4]黃幼菲, 公共智慧服務-圖書館知識服務的高級階段[J].圖書館學情報學, 2013.1:127-133.

[5]楊正洪, 智慧城市: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之應用》[M].清代大學出版社.

[6]黃文鏑, 趙愛杰, 我國城市圖書館研究綜述[J].圖書館建設, 2007.1:1-5, 10.

[7]王惠君, 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促進和諧社會發展[J].圖書館論壇, 2006.1:89-98, 95.

[8]王紅.基于物聯網的智能“云圖書館”架構與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1.11:89-98, 95.

上一篇:胸有成竹的來歷范文下一篇: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