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范文

2023-10-03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范文第1篇

李白的一生閱歷豐富,交游廣闊,涉獵很多,其詩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寫景、敘事、抒情、言志、友誼等等。上至宮廷廟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詩作。他特別善于把實寫虛,把現實化為幻境,有的時候還超脫塵世,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堯舜上”、“窮年憂黎元”,他的詩歌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計有時事政治詩,批評諷喻詩,軍事題材詩,歌詠自然詩,農工百業詩、懷念親友詩,甚至某些內容無聊的奉和應酬詩,等等??偟膩碚f,李白尚虛,杜甫寫實,李白的題材更加豐富,個人色彩和理想主義更濃,杜甫對社會現實的體驗更深,涉及面更加豐富,刻畫也更加深入。

2、從文采和意境上來講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才學甚高。他的詩歌有的語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發諸真情,一樣能夠打動人心,如果他詩興遄飛,使用激情洋溢的詞句,那就更加意境開闊,加上想象雄奇,能夠帶領讀者上天入地,引人入勝。他另外一部分詩的特點是疏曠瀟灑、清新飄逸,哪怕隨意揮灑都可成詩。杜甫家學淵源,七歲學詩,十五歲揚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詩歌講求遣詞用句,語句常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詩歌的精煉嚴整,非常人所能及。這樣的語言使得杜甫的詩以渾厚而鮮明的意境為主??偟膩碚f,兩人的文采實在是伯仲難分、不相上下。

3、從風格上來講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李白的詩歌,其個人的風格特點明顯,有的雄渾虬勁,有的清新飄逸,有的豪放不羈,有的汪洋恣肆,總之是縱橫飄逸,發興無端;而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頓挫,凝重精美著稱,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駕馭精煉奇崛的文字。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明代田藝蘅《香宇詩談》說道:“詩類其為人,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詩沉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寫友誼,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與杜甫的“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預堆”比較,一個飄逸,一個沉郁,體現出兩種風格。

5、從詩歌的意象選擇與運用

李詩的意象特別的富于變幻和具有多色調。這一方面源于李詩意象范圍的開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詩歌意象的奇幻色彩還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如他寫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就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經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語)要強烈得多;他寫山峰之高就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他寫雪花之大就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寫樓臺之高就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外,李白似乎特別喜歡以巨額的數量詞來作量的夸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此類句子在李白詩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時,出身豪富,素喜揮霍的李白還特別喜歡物質珍奇的鋪張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歡謔”,“烹羊宰牛且為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他所飾用驅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間珍品:“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蓋非此不足以顯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貴,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氣概之壯偉超邁。世間萬物盡可任他縱情驅使享用,卻沒有任何外物可以驅使高貴的詩人。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相形之下,杜甫的詩歌雖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還是顯得比較質實,這與他始終關懷現實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相對來說,杜甫不象李白那樣使氣豪縱,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娛自適,自我滿足。而對于物質方面的享受則視之甚淡。這在他的《江村》一詩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請好友時,面對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報以歉然的一笑:“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諱言自己的慵怠與清貧。實際上更主要的是詩人更看重人與人之間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與物質的鋪張。這顯然與詩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關。

6、從體裁上講,李白更擅長樂府古詩、絕句,而且寫得極精彩,其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七言絕句更是冠絕唐人。其詩氣象宏大,格調雄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余味無窮。相對來講他不太喜歡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其律詩數量比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時,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詞作和散文。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的作品各體兼工,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以律詩、絕句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詩,他的近體律詩,特別是七律寫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敘事詩歌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

一.通假字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非)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吁)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畔)

歲亦莫止 (暮) 維常之華 (花) 玁狁孔棘(急)

偭規矩而改 錯 (措)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圓) 進不入以離尤兮( 罹)

芳菲菲其彌章 (彰) 延佇乎吾將反(返)

終老不復取 (娶 )

箱簾六七十( 奩 ) 雖與府吏要( 邀 )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晤)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取 )

舉酒屬客 舉匏尊以相屬(囑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憑 )

山川相繆(繚)

杯盤狼籍 ( 藉 ) 長樂王回深父。( 甫 ) 二.多義詞

《離 騷》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余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②謠諑謂余以善淫(擅長)

3、以為: ①制芰荷以為衣兮(用„„做) ②余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 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美好)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孔雀東南飛》

為 1. 為仲卿母所遣 (被,介詞。) 2.十七為君婦 (做,作為,成為,動詞。) 3.為詩云爾 (作,寫,動詞。) 4.非為織作遲 (是,動詞?;蜃?ldquo;因為”, “由于”,介詞。) 5.阿母為汝求 (替,給,介詞。) 6.始爾未為久, (算,算作.動詞。) 7.慎勿為婦死 (為了;連詞。) 相 1.相見常日稀 (互相) 3.兒已薄祿相 (相貌,名詞) 4.誓不相隔卿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譯出) 5.及時相遣歸 (指代蘭芝,可譯作“我”。) 6.好自相扶將 (指代仲卿母,可譯作“老人家”) 7.還必相迎取 (指代蘭芝,可譯作’“你”。) 8.會不相從許 (指代仲卿,可譯作“你”) 9.躡履相逢迎 (指代仲卿,可譯為“他”。) 10.登即相許和 (指代媒人,可譯作“她”) 11.不得便相許 (指代媒人,可譯作“你”)

遣 1.為仲卿母所遣 (休,即女子被夫家趕回娘家,動詞?!?/p>

2.縣令遣媒來 (派,動詞。) 施 1. 徒留無所施 (用,動詞) 2. 留待作遣施 (施舍,贈送,動詞) 取 1. 終老不復取 (通“娶”,娶妻,動詞) 2. 還必相迎取 (與“迎,”同義,迎接,動詞) 復 1. 幸復得此婦 (又,再,副詞。) 2. 紅羅復斗帳(雙層的,夾層的,名詞) 3. 便復在旦夕 (回答,答復,,動詞) 會 1. 會不相從許 (當,決,,副詞) 2. 于今無會因 (相會,聚會,動詞。) 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 隱隱何甸甸 (無義,句中語氣助詞,補足音節) 3. 汝今何罪過 (什么,疑問代詞) 4. 作計何不量 (為什么,疑問副詞) 便 1.便可白公姥 (就,副詞。) 2.便言多令才 (很會講,形容詞) 登 1. 登即相許和 (立即,立刻,副詞) 2. 郁郁登郡門 (來到,或聚集,動詞) 應 1.汝可去應之 (答應,動詞) 2. 六合正相應 (合適,動詞).

3. 零淚應聲落 (應和,隨著,動詞) 4.以我應他人 (許配,動詞) 舉 1. 舉動自專由 (行動,名詞) 2. 莫令事不舉 (辦成功,·動詞) 3. 舉言謂新婦 (拿,動詞。)

4. 舉手長勞勞(舉起。抬起。動詞詞) 言 1.舉言謂新婦 (話,名詞。) 2.謂言無罪過 (以為,動詞。) 3.何言復來還 (說,動詞。) 故 1.大人故嫌遲 (故意,副詞。) 2.知是故人來 (舊,形容詞) 3.故遣來貴門 (所以,連詞) 止 1.進止敢自專 (停止,動詞) 2.母聽去不止 (挽留,阻止,動詞) 意 1.何意致不厚 (料,意料,動詞) 2.吾意久懷念 (心,心意,名詞。) 3.處分適兄意 (主意,名詞) 斷 1.三日斷五匹 (截下來,動詞) 2.自可斷來信 (回絕,動詞) 適 1.始適還家門 (出嫁,動詞) 2. 處分適兄意 (適合,依照,動詞) 3.適得府君書 (剛才,剛剛,副詞) 爾 1.為詩云爾 (不譯,語氣助詞。) 2.君爾妾亦然、 (這樣,指示代詞) 始 1.小姑始扶床 (才,剛剛,副詞。) 2.始爾未為久 (開始,動詞) 若 1.今若遣此婦 (如果,連詞) 2.君既若見錄 (此,,這樣,指示代詞) 書 1.十六誦詩書 (尚書,名詞) 2. 適得府君書 (信,書信,名詞) 令 1.縣令遣媒來 (官名,即縣長,名詞) 2.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詞。) 3.莫令事不舉 (使,讓,動詞?!?/p>

見 1.相見常日稀 (看見,動詞。下文“黃泉下相見”中“見”同此) 2.君既若見錄 (我,指蘭芝,代詞。下文“府吏見叮嚀,中“見”同此) 3.漸見愁煎迫 (被,介詞) 謝 1.謝家來貴門 (辭別,動詞。下文“謝家事夫婿”中“謝”同此) 2.多謝后世人 (勸告,動詞) 3.阿母謝媒人(謝絕,推脫)

《蘭亭集序》

所以 ①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用來) ②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原因 ) 之 ①仰觀宇宙之大 ( 的 ) ②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取消主謂獨立性 ) ③及其所之既倦,( 往 到達 ) 一 ①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一樣 相同 )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把„„看做一樣 ) ③一觴一詠 ( 一些 ) ④而或長煙一空 ( 全 )

《赤壁賦》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 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托遺響于悲風(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游褒禪山記》 其

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范文第2篇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中國文學史》)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郁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中國文學史》)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別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

李白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在他的《行路難》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等太行雪滿山”來形容自己艱難處境。由于當時高力士楊國忠的受寵,賢士都被據在朝門之外,因此他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嘆,但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追求都是執著的。他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他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借用謝尚知遇袁宏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懷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說明李白對仕宦生涯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響,不時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隱居過。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現了他對道家的崇信和對儒家的嘲弄和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描寫奇幻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說“安能催眉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梢哉f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著。

而杜甫就簡單的多。他一生都在謀求獲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進雕賦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精神一直滲透在杜甫詩的字里行間他的七律《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

1 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這首詩十分能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開頭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緒,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有動人的對比。其后寫出“萬方多難”的境況,最后寫出個人報負,他想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全詩即景抒情寫山川聯系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說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感于一爐,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寫的是唐軍攻克安史老巢后詩人聽到消息后的喜悅。全詩以流走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詩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一體。前兩聯寫景,后兩聯結合自身衰老,歸結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名句。

在詩體上說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七絕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這也是年輕人多喜歡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歡杜甫的一個原因。

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用韓愈的話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高風亮節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李白與杜甫詩歌風格的比較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的歷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圣”。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朝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感情熱烈,氣勢宏大,想像豐富,語言清新,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險峻,難以表述,李白卻能以變幻莫測的筆法,在《蜀道難》中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等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寫黃鶴不得飛過、猿猱愁于攀援,映襯出人在其上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險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2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的又是積極入世的。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的追求是執著的。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終身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和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沉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侗囆小窞闅v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藝術上寓情于敘事,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范文第3篇

--詩歌盛唐氣象論

[摘要]盛唐詩歌以其積極向上的風采、雄渾牽放的氣質,被后世推崇為“盛唐氣象”。 雄渾奔放的盛唐氣象,是盛唐詩歌的主旋律,它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帝國文化,政治,經濟極盛與古典詩歌高度繁榮成熟所結出的碩果。這種氣象,不僅從邊塞詩歌作品雄渾豪邁的風格中體現出來,從山水詩歌作品清新優美的風格中體現出來,也從天真、浪漫的詩人作品中和現實、沉潛的詩人作品中體現出來。這種氣象在詩歌的藝術形式,詩人的情懷、理想、精神風貌上也有所表現,它是該時期詩人群體創作共同形成的時代氣象。盛唐氣象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盛唐氣象,是盛唐時代的精神外現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詩歌普遍的基調。

[關健詞]詩歌盛唐氣象 形成 李白 田園詩 邊塞詩 杜甫

一、盛唐氣象概說

“盛唐氣象”在宋元明清時代是一個文學批評的專門術語,指的是盛唐時期詩歌的總體風貌特征。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詩,指出盛唐詩的特征是“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后來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并對此在其詩話中多有闡述。以后明清詩論家承嚴羽之說常把雄壯、渾厚二者合稱雄渾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征,并稱之為盛唐氣象。 

而“盛唐氣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學自身的因素。首先,“盛唐氣象”是盛唐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我們可以看到,開元、天寶的40多年間,是唐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富強繁榮的頂峰。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權候、輕搖役、正刑罰,整頓吏治、獎勵農桑、興修水利,進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國迅速呈現出一片空前繁榮的景象。在貞觀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基礎上,盛唐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力量強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較開明。據歷史記載,天寶元年的戶口數較唐初增加了四倍。天寶八年,全國各主要糧倉藏糧一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洛陽含嘉倉最多。杜甫在詩中寫下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凜俱豐實。”(《憶昔》)完全是歷史的真實記錄。由于初唐時期取得對突厥、吐谷渾、高昌、吐蕃軍事上的勝利,到開元時期,邊患基本解除,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封建帝國。周邊的屬國紛紛依附,外交使節絡繹往來,唐民族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這正是李白高唱“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古風》第四十六)的根本原因。此外,唐玄宗改革科舉制度,為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政治舞臺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這對唐代寒士文化的興旺發展及盛唐詩歌的繁榮,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總之,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高漲、國家力量的強大、文化的繁榮,政治的開明化,使國家、民族處于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時期,使整個時代充滿了朝氣和希望。這樣繁盛的時代,激發了詩人們對功業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發了他們的歡樂精神和浪漫情緒。他們以其高亢燎亮的歌喉唱出了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效力國家和民族、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的壯音雄聲,格調鮮明,旋律突出,真切地反映出了唐代的文化開放特質和社會精神風貌。尤其是盛唐詩壇繁花似錦,璀璨奪目,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期。 第二,“盛唐氣象”又與唐代詩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關。由于大唐帝國的版圖的擴大、對外交流及國內的統一安定,也由于唐代統治者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時期出現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現出儒、道、佛、俠、縱橫、陰陽、等各家并存、自由發展的局面。后來,唐玄宗又有意提倡儒道佛三家的同時并存和自由競爭。由于三教并存,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道家蔑視權貴、憤世處俗的思想,佛家鄙視現實、崇尚自然的思想對唐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綜合發生作用,極大地開闊了唐人的思想境界,對唐詩的風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說,唐代詩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是盛唐氣象產生的原因。第三,是對前代優秀詩歌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盛唐詩人竭力掃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詩風,重視向漢魏古詩、樂府詩學習。注意發揚漢末建安時代明朗剛健的優良詩風。從詩歌本身的繼承關系說,盛唐詩的雄渾特征就是得力于此。 

二、“盛唐氣象”在詩中的表現

盛唐氣象表現得最為充分、最完美的詩人,無疑是李白。李白的詩歌可以說是在眾多詩人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詩歌最能體現出盛唐氣象的特征來。深入地體會李白的詩歌,自然而然地,也能體會到詩歌中折射出來的那個時代精神,領略到那個時代詩歌創作的特點,從而能更好得理解盛唐氣象這一概念。處于開元盛世的李白,曾以高昂飽滿的情緒,縱情歌唱自己的理想與希望。這種理想與希望,充滿了浪漫情調,涂染了一層頗為濃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與碰壁,鵬搏青天的幻想與不得志的牢騷發而為詩,使之大放異彩.李白詩歌表現了詩人極其宏偉的氣魄,這種氣魄是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出人意料的夸張,跳躍的語言表觀出來的,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氣質。這都不僅僅是詩人技巧的純熟或辭格的巧妙運用,也不能僅僅認為是詩人天才的表現,而是盛唐—個時代精神在詩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這種富于獨創性地表現時代精神的詩歌,是盛唐時代特定時期的產物。正是盛唐時代的蓬勃向上和洋溢著的理想主義精神,直接孕育了他的浪漫情懷,使盛唐人獨有的英雄意識、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之二)意氣風發,激情昂揚,灑脫之姿溢于言表“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輕發俱懷逸興壯思吃,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隨意上天入地,有如天馬行空,超然自得時代的精神風貌在他的意象中,在其多變的想象中得到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鴻鵲之志所包含的詩人情懷,使詩人的理想主義精神與天真爛漫的性格,映照在盛唐如日中天的社會背景之上,如夢如幻,令人神往。

王維與孟浩然,一直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們認為他們的詩寧靜、優美、清新,認為他們感情的全部是疏淡的情懷。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盛唐氣象在孟浩然詩中的表現。從孟浩然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既有時代主流之屬—開闊壯大、蓬勃向上,也有個性之音—恬靜安樂。生為盛世之人,當具盛世之魂。身處盛唐社會的孟浩然,不管怎樣,其創作都會受到時代主流風格的影響,浸染上盛唐詩歌的共性色彩。前期最能表現其氣質的則是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含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揖,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差魚情。詩以開闊的胸襟、雄渾的筆力抒寫秋日洞庭撼城動地的氣勢,詩歌意境開闊、宏偉,映照出創造者的博大胸襟,表現出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而王維不甘寂寞與平庸的本性在他早期的塞上詩中也有其展現。“口暮沙漠睡,戰聲煙塵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從軍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口圓”(《使至塞上》)“回看射雕處,千里幕云平”(《觀獵》)。細細體味,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一股雄闊之氣和理想情懷從心底涌起。詩人筆下邊塞圖景的遼闊無邊,正是作者胸懷大志、眼界高遠的真實表現。孟浩然、王維后期詩作雖然偏向寧靜秀美,但仔細觀察體會,還是會發現在他們的不少作品中,仍然帶著一股壯逸之氣,恬淡之中掩抑不住強烈的感情。如:“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孟浩然《自洛之越》)讀之,會給人一種清閑,樂在其中的假象。而“隙駒不暫駐,口聽涼蟬悲”(孟浩然《送友人之京》)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盛唐的樂觀向上不會遺忘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一個一心向往建功立業且畢生不渝的他才是盛唐時代真正的孟浩然人。而王維的詩寂靜中卻處處是生的喧囂,給人以萬物生生不息的感覺,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歡快例如他的《山居秋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清新寧靜的外表下是一顆充滿熱情而躁動的心。這種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正是唐代青春期的表現。而那充沛飽滿的生命力,也正是盛唐強勁生命力的體現。除此之外,王維的邊塞詩歌與山水田園詩歌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山水田園詩所蘊藏的生機、活力與熱情,顯示著盛唐的風采氣質。

唐代的邊塞詩的題材是比較廣泛的。但就它的內容的側重和藝術的高度來說,表現或涉及軍事方面的作品無疑占據著主要地位。因為在唐代,抵御外敵,維護國家統一是其政治軍事生活中的重大內容。依靠唐朝人民的文明智慧與強大實力,保持了對外大道的暢通,加強了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這種自信的、自豪的、開放的、開拓的、創造的、創業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響著當時的許多詩人,并且直接體現到詩人們的詩作當中。在王昌齡,高適,岑參三位詩人的筆下,邊塞詩盡現了盛唐人的豪氣莊嚴的歷史感,昂揚的民族自豪感與樂觀的英雄主義,盛唐精神在他們的邊塞詩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字里行間充滿了堅定的決心和勝利的信心,昂揚著民族自豪感與樂觀的英雄主義,簡直可以說是守衛邊防安全、抵御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寧的誠摯誓言。又如,高適的“男兒本自重橫行。”岑參的“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反映出一種很強的事業心,展現的是期望和鼓勵馳騁疆場,掃除險阻,建立功勛的心態。這正是英雄時代才會有的強音。“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遼闊與雄渾,“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驚險與奇異,都不再成為悲歌,而是滲透著驚喜與豪邁的謳歌。無論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的時空激越,還是“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關愛情懷,都是盛唐時代人們獨有的氣質與情懷的體現??梢哉f,在他們的筆下,沒有心靈的陰霆,沒有情緒的悲傷,只有發泄不完的詩情與樂觀自信的理想?!短埔艄锖灐芬飓I忠的話評邊塞詩“氣骨瑯然,詞峰峻上,感賞之情,殆出常表”是相當精確的邊塞詩人筆下鏗鏘有力的壯志與豪氣,使盛唐的時代精神得到了最為完美的展現。

其實,盛唐的邊塞詩寫景抒情的風格,不管怎樣都始終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出“盛唐氣象”。盛唐邊塞詩既可表現為盡情地歌頌雄奇的邊塞風光或歡呼戰爭的勝利,也可表現為直接面對嚴酷現實的勇氣與真誠。邊塞風光有它雄奇的一面,詩人們盡可像岑參那樣以新奇浪漫的眼光為之高歌,面對風雪交加的情景,卻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美麗想象,讓人們在嚴酷荒涼的環境中喚起對春天溫暖的回憶和向往;但邊塞的環境更有其惡劣荒涼的一面,詩人們也可像王之渙那樣面對“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的荒涼嚴寒時,既不怨恨楊柳,也無須責備春風,而是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審視現狀,不做悲歡之態。盛唐詩人甚至能滿懷豪情地面對死亡。王翰《涼州詞》甚至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些都寫得風骨凜然。這首詩所表現的是盛唐人審美觀的一種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盛唐邊塞詩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曠達,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在面對艱難險阻甚至死亡的情況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無所畏懼,這種真正的灑脫與曠達,只有盛唐邊塞詩中才有。同樣,西北邊疆雄闊之中帶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領略、被大量表現在詩中。這種笑對死亡的灑脫態度,這種對壯闊和荒涼嚴寒的美的欣賞,歸根結底是那個時代國力強盛、民族自信心增強而產生的。這也正是“生為盛世之人,當具盛世之魂” 的體現了。

詩至杜甫而大成,詩之大變亦自子美始,此乃學界共識。誠然,中晚唐乃至宋詩的諸多變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詩,杜詩的許多創意也確實為其所獨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種風格流派的唯一源頭,他的詩歌創作一直緊跟時代的脈搏,沒有游離于盛唐的詩壇之外。杜詩的“變態”其實是當時詩壇的共同趨勢,他和周圍的眾多詩人共同締造了盛唐氣象. 杜甫的沉郁頓挫詩風無人不知,甚至有人據此將他劃入中唐文學時期.理由是他的詩沒有表現出盛唐氣象。其實不然,他的詩歌創作一直緊跟時代的脈搏,沒有游離于盛唐的詩壇之外。像上面談過的山水田園詩人一樣,杜甫也有其早期氣度不凡的一面。他與李白一樣,有著高度的自信與俯視八極的氣概。 杜甫35歲前存詩僅20徐首,但基本都是所詐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昔游》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則杜甫之嶄露頭腳,正當盛唐詩歌成熟的開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杜甫年少氣盛,胸次開闊,蔑視庸俗,筆鋒凌厲。他寫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馬》。他詠鷹:“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畫鷹》).他寫登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可謂氣勢宏大,壯志凌云。“性豪業嗜酒,疾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游》)絕非凡庸等閑之輩.而“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打懷》)“吳楚東南訴,乾坤口夜浮”(《登岳陽樓》)運筆如椽,不亞于李白之詩更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才(《前出塞九首》之九)“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后出塞五首》之一)之語,同樣絲毫不遜于邊塞詩名家那種充滿自信,飽含理想,積極奮進的情懷在詩中的顯現,難道不是盛唐人獨有的精神氣象嗎!隨著杜甫生活的改變,他飄泊流寓時期的作品的確多是沉郁頓挫的,但仔細品味,就會覺出其中憂傷而不消沉,沉郁而不頹廢的深意他的現實主義的詩作雖然飽含滄桑與辛酸,卻有著無人能敵的氣魄與力度。由此看出,杜甫的詩歌是沒有游離盛唐之外的。我們可以知道杜甫震古爍今的偉大詩篇,既是其個天才、學養等因素的結晶,也是盛唐文化全面高漲的結果,更是社會發生巨大轉折時期的產物。杜詩與盛唐詩風的演變相呼應,在多樣化的風格中體現了盛唐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總體風貌特征。杜詩適其時而“集大成”,同時又“開詩世界”。其種種變態固然為后人將其劃入中唐,以使詩史的流變更為清晰提供了依據,然正如葉燮《原詩.內篇》所說:“變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詩人惟杜甫為能”。把杜甫與盛唐氣象剝離是不科學的,這不僅割裂了杜甫與盛唐詩壇的密切聯系,也會本質上影響對盛唐氣象含義的理解。杜詩豐富和深化了盛唐氣象的內涵,杜甫同李白一樣,也是盛唐氣象的典型的體現者和實踐者。

總之,盛唐氣象是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下的產物。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盛唐詩人也是盛唐社會和文化的產物。盛唐詩歌中的氣象就是時代精神風貌、時代生命活力的最真實而充分的體現。它集中體現了盛唐時期的文學風尚與藝術特色。盛唐詩歌,展現了詩人自身的氣度與志趣,反映了整個盛唐的氣魄與力量。這氣象之恢宏,詩歌之繁榮,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

參考文獻:

[1] [南宋]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 林庚.唐詩綜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4]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袁行需.《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光明日報,1999, 3, 25.

[6]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

[7]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卡特洗衣店案例答案范文下一篇:利潤表各行計算公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