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

2023-09-23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1篇

1. 石壩施工技術概述以及新發展。

土石壩作為一種常用的壩型, 經常運用于壩工建設中。其主要由土石料、石渣以及卵石等材料構成。

(1) 土質心墻堆石壩技術概述。對于土質心墻進行建造過程, 選擇適當的防滲土料是關鍵工作之一。同時, 傳統選土的方式將劣質的涂料排除在外。然而, 經過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證明劣質涂料也能夠作為防滲土料。在施工過程中, 選擇優秀的土料設計, 同時運用適合的施工設備。在這個過程中, 就可以選擇將膨脹土以及濕陷黃土等材料, 作為心墻的防滲土料。并且, 碎石土也能夠成為心墻的防滲土料。而且, 在未來的施工過程中, 隨著施工進步的進步, 可以用作心墻防滲土料的材料將會更多。

目前, 較為基礎的防滲技術有了非常大的發展, 同時基礎防滲墻的深度也在不斷加深中。在大壩建造過程中, 建壩基礎常用沙礫石層。這種建造工程需要較高的施工技術, 同時其施工難度也較大。并且, 選擇適當的防滲墻建造技術也極其重要。而發展較為成熟的專業技術, 主要是沖擊技術或者反循環鉆主孔技術。

(2)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技術概述以及新發展。當前, 國內的混凝土面板技術普遍運用于堆石壩工程中。該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為三方面:第一方面, 堆石體能夠臨時擋水和過水度汛,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導流與度汛的過程, 同時推動了水利施工技術的發展。第二方面, 砂礫石一般運用混凝土專業技術進行防滲墻的建造, 同時將混凝土面板趾板和混凝土澆筑融合, 從而實現較好地防滲作用。第三方面, 專業技術的發展能夠推動其他傳統技術的發展。運用塑料形成中間止水帶的傳統方法, 不能夠發揮其實際的功用, 所以未廣泛運用于實際建造過程中。當前, 運用較為先進的塑料進行填料, 從而實現較好地止水效果。

2. 混凝土壩的技術概述以及新發展。

對于混凝土筑壩技術來說, 其材料的運用和設備的選擇有了較多的創新與發展。其中, 對于高拱壩的研究, 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突破。當前, 建造的碾壓混凝土壩, 運用較高含量的摻粉煤灰以及較低的水泥用量。運用恰當的混凝土,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層面結合, 同時也能夠保證混凝土強度不受影響, 從而使得碾壓混凝土的運用效果達到最好的發揮。在施工過程中, 所運用的變態混凝土是我國創立的。該類混凝土的形態從硬性混凝土轉變為相應的常態混凝土。運用造縫技術時, 在碾壓混凝土中運用PVC的編織布條, 同時在拱壩的誘導縫中實施灌漿操作。

二、水利工程項目開挖技術的概述與新發展

1. 土石方工程和高邊坡工程挖掘技術與新發展。

近幾年, 國內的相關部門建造了較多的水利工程項目。同時, 在實際工程施工過程中, 運用了土石方明挖技術和高邊坡開挖技術。我國的這兩項技術已經能夠達到國際化的技術水平。因為國內的水利工程的工作量一般都比較大, 同時其施工強度也較高, 所以相關施工人員需要選擇性能較為穩定的設備。并且,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 也必須運用質量較好, 適合工程項目工作原理的機械設備。

2. 地下大型施工工程或長隧洞工程的挖掘技術與新發展。

運用掘進機進行長隧洞的挖掘工作, 是當前國內很多工程項目運用的施工方法。這種施工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掘進的速度, 同時也能夠減少附近圍巖的擾動情況, 從而有效運用圍巖的承載能力。

三、水利工程項目防滲技術以及地基處理技術的概述與新發展。

1. 防滲處理技術與新發展。

在施工過程中, 進行防滲處理最為高效的方法是澆筑垂直防滲墻。具體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深攪法、置換法、擠壓法以及高噴法。在護岸工程項目的建造過程中, 一般運用較為新型的施工技術。

2. 地基處理技術與新發展。

隨著建筑工程項目的增加, 其地基建設的復雜程度也逐漸增加。所以, 相關研究人員開始對地基處理工程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從而使得地基處理工作獲得一定的發展進步。運用土工合成材料技術所合成的材料, 具有多種特殊功能。比如:它們擁有較好地防滲效果, 同時擁有防護加筋等各種使用功能。并且, 這些材料的重量比較輕, 從而在運輸過程中較為方便。

四、系統工程在施工水利工程中的實際運用

系統工程的應用范圍在不斷地擴大, 同時其研究工作也在持續進行中。系統工程的發展進步, 使得其更加符合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需求。

1. 系統工程的方法與技術, 運用于施工決策分析中。

為了能夠解決最優總平面布置工程的相關問題, 可以運用系統工程中的適當方法。同時, 通過相關的專業技術, 獲得施工運用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工作過程中, 可以運用多目標方案的分析模型, 同時運用對比有序數矩陣以及加權優序數矩陣, 最終實施決策分析的過程。系統工程的相關方法和技術,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施工決策提供正確合理的依據。

2. 系統工程的數學模型, 運用于方案選擇中。

系統工程也能夠運用主體工程的施工項目中。在施工過程中, 需要采取適當的溫控措施。這時可以運用數學模型進行溫控措施的選擇。具體來說, 可以運用混合型的非線性規劃, 對溫控措施的組合方案進行計算, 從而選擇其總費用最低的方案。工程成本費用的減少, 能夠提高工程的競爭優勢。

總結

水利工程項目的實際施工過程中, 要求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從而提升工程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工程管理質量。技術和管理的適當提升, 能夠有效地發揮水利工程的相關作用。因此, 在實際工程施工的過程中, 要運用不同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只有通過技術和管理的交叉運用, 才能夠相互補充不同技術的缺點, 從而達到更好地施工效果。同時, 在專業技術和工程管理的不斷交互運用過程中, 能夠發現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水利工程項目的施工。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與完善。

摘要:水利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 擁有很多的專業技術。同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這些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中。本文重點介紹了主要的水利施工技術, 同時也詳細描述相關技術的發展過程。水利施工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使得我國的水利工程項目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同時, 相關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也為水利施工方面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相應的幫助。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工程項目

參考文獻

[1] 董先國.淺談水利施工技術的進步與新發展[J].建筑與裝飾, 2018, (1) .

[2] 袁現紅.淺談水利施工技術的進步與新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6, (17) .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2篇

卡爾·雷蒙德·波普爾, 作為知名的科學哲學家, 出生于美國?,F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他的哲學研究占據著,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還是傾向于對哲學方面的科學問題等進行深刻探究。對于理性運動主義的批駁, 波普爾是它的發起人之一, 隨后偽證主義的方法論也已悄然而至, 波普爾堅信在觀察事物中積累的經驗在現實生活中必能找到本體并指導其本身, 然而對于理論自身而言, 也是可以證偽的。由于以上的觀點, 波普爾認為理論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 批駁與否定的觀點始終貫穿其中。以此來看, 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 其中理論科學的可證偽性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在發展著的科學當中, 反駁與猜想是存在著的, 而理論只能被證偽卻是不能被證實的。因此, 方法思想論也被稱為偽證主義方法論。在認識方面的論方法的內容當中, 對歸納方法這一方面是十分有信心的, 在建立量子力學以及與相對論這兩種物理體系的過程中, 也是飽受非議的。“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 絕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它體系本身是否含有部分錯誤, 并不在于通過實踐經驗去驗證。實際最主要的是:并不是任何的理論科學都是準確無誤的, 隨著實踐和科學的不斷發展, 其錯誤的部分是會逐漸顯現的。因此, 波普爾在對證偽主義的論述過程中毫不吝嗇的指出科學發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

二、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的剖析

波普爾在有多重局限性的情況下, 使用意義劃界的標準解析了實證邏輯主義, 得出結論, 這種方法并不是最符合要求的, 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此基礎之上, 波普爾在可偽證性的劃界標準科學中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及觀點, 他認為凡是在科學當中, 有正反兩面可供其證偽的均是科學, 由此推之相反則不具備科學性。那么何為可偽證性呢?波普爾認為經過一定的實踐積累的經驗與觀察中的發現相結合, 只要有一組在邏輯推斷與規則上發生沖突便是所謂的可證偽性。在對分界標準解釋的規則下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項:1) 已經確證的和未被確證的不能混為一談。波普爾的可偽證性是指在實踐經驗中可以推導為偽命題, 并非是指在邏輯上的。2) 效仿他的可偽證性原理, 有多種在實踐經驗中對問題的論述與得出的科學結論其實都是可被推翻的, 也可以說是在科學本身存在不自洽的。3) 波普爾在對待可偽證性的劃界問題上, 還附帶有對結論的說明。因此, 他始終堅信一個禁得起實踐檢驗的結論, 始終存在其風險性。4) 可偽證性的類別可以區分為二種。他的可偽證性確切的說在絕大多數的人的潛意識中并未受到現代思想的改變的情況下, 可稱之為革命性和非革命性偽證。5) 他的偽證性已經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與沖擊。在他的觀念之中, 經過實踐推翻的科學并不是缺點, 反而可以被視為一種好的現象, 因為以此可以證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思想的不斷開化, 對于發展科學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三、對證偽主義的合理評析

借助于以上解析, 我們不難看出波普爾的偽證思維是他一切科學的基礎, 是他多年來對科學研究的深刻領悟。這種新型的思想可謂是給科學界帶了不小的震動, 其積極性是不難否認的, 但其中也存在著缺陷與不足。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在使用“拿來主義”的時候, 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評判體系。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的這種研究科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起初, 他的課偽證主義一經傳播, 就給其他兩種人們長期認定的思想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其一便是人們常言的“科學理論便是真理”;其二便是“科學倫理及時對實踐經驗的總結”?,F代科學中的理論不斷推陳出新, 使得波普爾對自己的科學見解更加深信不疑。雖然這個全新的觀點在起初是不被大眾科學家和世人所接受認可的, 但他始終沒有因此而對自己的科學認識有所懷疑和動搖??茖W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出現需要一段時間接受科學家和大眾檢驗才能夠被逐漸認可, 這不論是對解放思想還是科學發展而言, 都是十分寶貴的精神。

四、總結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 波普爾的可偽證性的思想是處于其科學思想的中心位置的。集中來看, 他的思想主要包含三點, 一是劃界問題, 二是歸類問題, 三是科學知識的積累問題。他的可證偽思想基本上是圍繞這三個方面是研究與探討的, 波普爾的這種不畏懼世俗對他的批判與質疑的精神, 對于發展科學, 人類進步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同時警示我們在學習科學知識時, 要有批判與懷疑精神, 不要一味相信書本或者經驗知識, 要在科學實踐的道路上不斷檢驗不斷創新, 只有這樣, 才能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步入新的篇章, 更好的造福全人類。

摘要:卡爾·波普爾, 作為著名的西方當代哲學家,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會學和科學哲學, 對此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影響是深遠的成果是豐碩的。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對科學哲學的探究。他所探討的問題主要是針對分界與歸納。實證原則的維也納學派也被批駁了, “偽證主義”本身有對于理性批判的痕跡, 發展科學模式的動態上出現了試錯法, 因此波普爾把證偽主義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

關鍵詞:波普爾,科學哲學,證偽主義方法論

參考文獻

[1] 叢林.波普爾證偽主義方法論評述[D].吉林大學, 2008.10.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3篇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類型,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匱乏的農業大國家。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在農業經濟建設方面加大了資金與技術投入, 但是收獲的實際效果并不能夠讓人滿意。從客觀上來看, 我國的基礎農業生產工作落實效果不好, 所以其必須依靠于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的介入來體現出農業技術的應用優勢和價值, 為了進一步分析農業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影響, 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2 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定量關系

2.1 農業生產增加值

農業生產增加值是指去除掉價格波動因素后按照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折算得到了農業生產數據的增加部分。從客觀上來看, 我國2014~2017年期間的農業生產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滑, 達到了2.88%, 其自身的增加速度較快, 達到了12.6%。

2.2 農業資本投入

農業資本投入是指農業部分當中固定資產的投入情況, 其也會作為農業技術進步的標志以及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體現之一。結合我國2014~2017年農業資本的投入情況來看, 其年增長速度為11.8%, 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可以說農業資本的投入增速較快。

2.3 農業勞動力投入與產出

從技術投入與農業勞動力產出的角度上來看, 兩者的對比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術的應用效果。在投入比例產出的定量分析中, 人均產出率年均提升12%, 符合預期。

3 農業技術進步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帶給我們的啟示

綜合上述定量關系我們不難發現, 農業技術的進步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水平, 其關系更是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速度的上升而經濟增長速度也會顯著提升。立足于現狀, 其給我們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啟示。

3.1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科技投入是實現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 特別是基于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 由于農業基礎資源相對薄弱, 必須通過加強單位產值來體現農業技術的價值與優勢。我國存在嚴重的土地資源匱乏的問題, 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并堅定不移地走精致農業路線才是我國農業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道路, 這不但是基層農民提高收入的關鍵環節, 同時也是我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農業強國的關鍵環節。

3.2 實現科技結構創新與農業結構創新

科技結構創新與農業結構創新是當前新時期農業技術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經歷的環節。就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現狀來看, 雖然高校中的農業技術成果十分豐富, 但是能夠在短期內直接推廣到農業生產當中的技術卻并不多見, 這與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途徑不通暢以及基層對于農業技術的認可程度不高等問題有關。同時, 農業結構方面建設的缺陷也逐漸體現出來, 只有重視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與推廣并主動開發培育更為優質的農作物, 提升品質與產量的同時將農業結構調整到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角度, 從而實現農業機械化升級, 將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建設起來。

3.3 硬技術與軟技術雙管齊下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經常會發現技術應用銜接不足的問題, 其著重體現在軟硬技術的結合方面。為了提升硬技術與軟技術的結合效果, 首先應該逐漸建立起化肥、機械化生產以及農藥的硬技術發展渠道。同時通過新的組織管理形式與制度創新模式實現軟技術對傳統農業經濟的帶動作用, 通過硬技術提升基礎的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 同時在經濟模式與運作水平上獲得一定規模的提升。然后再結合軟技術的應用和搭配實現硬技術的最優化發揮作用, 從而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有效的發展保障。由此可見, 硬技術與軟技術雙管齊下不但是農業經濟快速增長與技術應用的前提, 同時也是符合新時期農業發展特點的選擇, 是鞏固我國農業大國地位的必然途徑。

4 結語

綜上所述, 根據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定量關系我們不難分析出,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水平的不斷提升, 當前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兩者具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立足于現狀, 筆者也提出了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實現科技結構創新與農業結構創新和軟硬技術雙管齊下的管理建議, 希望可以為農業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設條件。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 當前學術界對于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作用關系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深入和廣泛。本文立足于現狀, 首先分析了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作用關系, 其次對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貢獻定量研究情況進行了匯報和判斷, 希望能夠為我國農業技術的快速提升以及經濟增長速度的突破創設條件。

關鍵詞:農業技術,農業經濟增長,定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洪夢茹.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以臺灣地區為例的實證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3) .

[2] 李春迎.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 2005.

[3] 于敏等.云南省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5 (2) .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4篇

摘 要:以DEA模型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基礎,利用2009-2013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

方面對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各投入要素結構以及能源配置結構出現失衡,“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綜合能源消費量”、“用水總量”以及非合意性產出“二氧化硫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出現冗余,合意性產出“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則呈現產出不足;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的非有效及波動主要由純技術效率以及技術進步的不穩定導致,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最后,從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能源配置結構以及推行綠色稅制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財政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生態化效率;DEA方法;Malmquist生產率指數;財政政策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5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也隨之日益凸顯,加快產業結構從傳統粗放型向現代生態化轉變,即推動產業結構生態化已經變得刻不容緩,實現生態要素在產業間的優 化配置和流動,進而提升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財政作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理應在提升產業生態化效率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前資源浪費嚴重,實體經濟嚴重產能過剩,環境污染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極具現實意義。

對生態效率這一概念的認識,國內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國外研究方面,世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1992年將生態效率定義為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Keeler E等人認為,產出和投入的關系可以用公式表示為,環境效率=產品或者服務的價值/環境負荷。[1]OECD 1998年提出生態效率是以最優的技術和經濟效率為基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2]歐洲環境署2001年進一步的指出,生態經濟效率就是以更少的環境負荷為代價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3]國內研究方面,周國梅同樣強調,生態效率是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能夠通過產出和投入的比值來進行測度。[4]諸大建在其文中指出,生態效率應該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測度指標,他認為生態效率可以表示為社會經濟發展價值量和資源環境消耗實物量兩者之間的比值。[5][6]由此可見,世界各類組織和學者較為普遍的將生態效率定義為,生態效率是一種生態環境滿足人類需求的效率,同時強調一種產出和投入比的關系。一定意義上說,對生態效率的追求就是實現兩者比值的最大化。據此,本文認為要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就在于要提高人類生產活動的生態效率,也就是說以盡可能少的環境代價創造出盡可能多的經濟價值。

在生態效率的測度方法上,國內外現有的對生態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單一比值法和綜合數理模型法,綜合數理模型法既包括了一些需先設指標權重的分析法又包括了無需確定指標權重即可測算結果的非參數分析方法,例如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法),DEA法反映的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具有賦權客觀以及消除量綱的特殊優勢,在測度相對效率方面獲得了青睞。程曉娟等借助DEA模型對我國煤炭產業的生態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我國煤炭產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規模效率非有效。[7]在實證過程中指標體系的構建尤為關鍵。呂明元、陳維宣認為生態要素配置結構的作用可以從污染物與能源資源兩個方面來考察。[8]付麗娜在指標體系中突出了能源消耗、廢水排放和廢棄物排放指標的重要性。[9]仇方道等指出,資源投入指標反映源頭減量化策略導向,污染物產生量指標反映清潔生產策略導向,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反映末端治理策略導向。[10]李倩、盛逖在實證研究中考慮了科技投入強度,他認為要依靠高新技術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11]可以看出,DEA方法在測算產業生態效率上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僅有的研究只局限于靜態研究而缺少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多以環境和資源指標為主,科技研發和節能環保投入的重要性未在產業生態效率研究中得以體現。

另有一些學者從財政的視角對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儲德銀、建克成指出,市場機制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范圍以及調節效果相對有限,但財政政策能夠直接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效果,合理的配置生產要素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發展。[12]但財政行為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波動性。Ramey、Ali、Afonso 和Furceri、Bleaney和Hallad等人的研究發現,政府財政行為的波動顯著抑制了產出的增長。[13-16]安苑、王珺利用面板數據從科技投入、創新激勵角度進行的實證研究發現,財政行為波動性越大,那些技術復雜程度更高的產業的相對份額下降越多。[17]政府的財政行為是否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會對經濟主體的預期進而生產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王廣深、王金秀進一步細化,從財政支出角度進行的研究發現,支出總量上的增加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支出結構上看,政府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應加大教育和科技支出。[18]由此可見,政府和產業之間的財政關系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財政支出規模和財政支出結構都會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生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鑒于對政府財政行為的考察尚未在產業生態化研究中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對財政支出行為的研究尚未涉及對產業生態效率的影響。當前,產業投入要素的配置結構是否合理,各投入要素和產業生態化效率之間存在怎樣的投入產出關系?本文認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意義。

剩余部分作如下安排:第二部分致力于產業生態化效率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的構建;第三部分說明數據來源并借助DEA方法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展開實證研究,主要進行了效率分析,冗余、不足分析以及效率動態評價;最后,得出了實證結論并給出財政政策建議。

二、模型構建以及指標選取

本文運用生產函數,即Y=F(K,L),作為產業生態化效率評價指標的選擇依據。DEA方法的BCC和CCR模型有投入導向型和產出導向型之分,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為基本假設。由于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及基于對產業生態化效率概念的理解,本文采用投入導向型進行效率分析。

(一)模型構建

(1)DEA模型

DEA方法是一種以相對效率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非參數效率評價方法,最早是由Charnes、Cooper等人提出。該方法相對于其他方法具有客觀性、不用考慮量綱、分析結果具有明確的經濟意義等優點,在國內外應用廣泛(楊得前,2010)[19]。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和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是DEA方法最基本的兩個模型。推導過程如下:

(2)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二)指標選取

本文從財政政策研究的視角出發,在王晶、李倩等人的產業生態化效率指標評價體系[20][11]基礎上,加入了“R&G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以及“環保節能支出占財政支出比”兩項投入指標,以便于更好的探究財政支出在產業生態效率提升中所扮演的角色。表1列出了本文所使用的投入、產出評價指標以及指標說明。由于在現實的生產活動過程中除了產生合意性的產出外往往會伴隨著空氣污染物以及廢棄物等非合意性的產出,故產出應分為合意性產出和非合意性產出,并且由于兩者的非同向性,有必要把非合意性產出的基本假設修改為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少的非合意性產出(Cooper等,2007)[21]。

三、數據與實證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由于本文把非合意性產出指標納入到了產業生態化效率的研究框架之內,故需要對其進行轉換,以便使轉換后的數據能夠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包括到正常的產出函數中(Scheel,2001)[22]。根據MLT方法定義的處理方法(王晶,2009)[20],本文直接對非合意性指標數據進行了倒數處理。

(二)實證分析

(1)效率分析

把2009-2013年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的投入指標、合意性產出指標以及非合意性產出指標數據分別代入DEAP2.1軟件,選擇DEA-BCC模型(規模報酬可變)進行運算,得到了五年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以及規模效率值(見表2)以及各效率值的走勢(見圖1)。

① 綜合技術效率分析

總的來看,2009-2013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綜合技術效率經歷了從0.734到0.828的增長,期間一度達到0.871,經歷了從上升到下降的波動。以2013年為例,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有20個地區處于DEA有效,主要以我國沿海發達地區 為主;11個地區處于DEA非有效,主要以我國中部地區為主,西部地區次之。這可能與我國產業在地區間的轉移有關,高能耗、高污染的勞型產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部內陸轉移,西部地區的整體產業生態化效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說明西部地區由于工業基礎薄弱,并未普遍出現因工業發展而破環生態環境的現象。

② 純技術效率分析

純技術效率來看,2009-2013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純技術效率實現了從0.787到0.842的增長,五年間同樣也經歷了上升到下降的波動。從圖1可以看出,2009-2013年純技術效率的走勢和綜合技術效率的走勢基本吻合,這也說明了純技術效率是影響我國整體產業生態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③ 規模效率分析

從規模效率來看,各年份的規模效率值普遍高于當年的純技術效率值,2009-2013年間盡管同樣也經歷了從上升到下降的波動,但波動較之于純技術效率的走勢趨于更加的平緩,這一現象也進一步說明了相對于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并非影響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以2013年為例,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和甘肅四省的規模報酬呈現出遞增狀態,這表明通過進一步的加大部分投入要素的規??梢詫崿F地區產業生態化效率的進一步提升;而河北、吉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陜西七省的規模報酬呈現出遞減的狀態,說明這些地區已經開始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進一步的加大某些要素的投入反而會導致資源的浪費,所以應該合理的調整各類投入要素的結構,避免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現象。

(2)改進分析

① 投入改進分析

首先,選擇投入導向的CCR模型,即當產出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的減少各類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谶@一思路,接下來進一步的分析2009-2013年各投入要素的冗余情況。運行DEAP2.1軟件,對“R&D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固定資產投資”、“環保節能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綜合能源消費量”以及“用水總量”六大投入要素進行冗余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當產出水平保持不變時,2009-2013年我國產業生態化進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投入要素冗余現象。五年間的冗余情況全部集中在“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綜合能源消費量”以及“用水總量”這三大投入要素上,分別平均冗余229.533萬人、679.788萬t標準煤以及15.949億立方米,說明我國在這三大要素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粗放式使用的問題,阻礙到了我國產業生態化的進程以及綜合技術效率的提升。以2013年為例,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十省在以上三大投入要素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冗余。到2013年,“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的冗余情況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綜合能源消費量”的冗余較2009年雖有大幅度的下降,但2012年開始又出現回升的勢頭,值得警惕;“用水總量”的冗余較2009年同樣出現大幅度的下降,冗余現象有明顯的好轉。所以,為了進一步的提升產業生態化效率,以上地區需要減少相應的冗余投入要素數量,高效的使用勞動力、能源以及水資源,實現投入要素結構的合理有效。

② 產出改進分析

其次,選擇產出導向的CCR模型,即當投入要素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多的增加各類合意性產出和盡可能多的減少各類非合意性產出?;谶@一思路,接下來我們進一步的分析2009-2013年各產出要素的不足和冗余情況。運行DEAP2.1軟件,對前文所設定的“產業增加值”、“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煙塵排放量”五大產出進行改進分析(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當投入水平保持不變時,2009-2013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進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產出不足和冗余的現象。一方面,“產業增加值”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存在一定的合意性產出不足,分別達到4.430億元和7.1%,而且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不足問題相比產業增加值的不足更加嚴重,并且未出現緩解的跡象。以2013年為例,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湖北、湖南、四川、陜西八省在“產業增加值”以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兩項合意性產出指標上出現產出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煙塵排放量”出現一定的非合意性產出冗余,平均冗余分別達到5620噸和14200噸。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11省在這兩項產出上出現冗余。進一步的發現,同時出現合意性產出不足和非合意性產出冗余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湖北、湖南、四川、陜西八省,這與上文的“綜合能源消費量”要素出現冗余的省份基本吻合,說明該投入要素上的冗余是導致非合意性產出“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煙塵排放量”冗余出現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未來的產業生態化進程中我國應該重視能源配置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最后,從分析結果看,2009-2013年五年間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動走勢,主要受純技術效率的影響。出現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問題,各投入要素結構以及能源配置結構的失衡是產生冗余和產出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時也說明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3)基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產業生態化效率動態評價

為了更好的發現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的變化情況,接下來本文使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做進一步的動態分析。表5描述了2009-2013年我國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從表5可知,2009-2013年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變化平均值是1.008,這說明2013年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比2009年提升了0.8%。圖2展示了2009-2013年我國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的走勢,可以看出,全要素生產率曲線的走勢和技術變化指數曲線的走勢基本吻合,可見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的變化動力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而通過圖3可知,技術效率變化指數曲線走勢和純技術效率指數曲線的走勢基本吻合,由此可見,技術效率的變化動力主要來自于純技術效率??偟膩碚f,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的變化主要隨技術進步以及純技術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

從年度變化上看,2009-2010年我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1.427,技術進步(增長25.3%)和純技術效率(增長8.3%)得到了較大的改善;2010-2011年我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1.076,說明2011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比2010年增長了7.6%,仍舊主要是源于技術進步(增長2.6%)和純技術效率(增長3.7%)得到了較大的改進,但增速較2009-2010年明顯的放緩。2011-2012年我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0.734,說明2012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比2011年下降了26.6%,這主要是由于技術進步(下降24.5%)和純技術效率(下降3.9%)的下降對產業生態化效率的增長起到了反向的阻礙作用。2012-2013年我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0.916,說明2013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比2012年下降了8.4%,同樣主要是由于技術進步(下降6.1%)和純技術效率(下降2%)的下降對產業生態化效率的增長起到了反向的阻礙作用,但下降的速度比2011-2012年明顯的放緩。

本文旨在通過財政政策提升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水平,而我國產業生態化效率主要受技術進步以及純技術效率的影響,制定相關財政政策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帶動技術進步以及純技術效率的增長也就成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產業生態化效率的關鍵。

四、小結與政策建議

(一)小結

本文采用DEA方法以及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2009-2013年我國的產業生態化效率進行了定量測算。結果顯示:(1)我國產業生態效率的非有效及波動主要由純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不穩定導致,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2)各投入要素結構以及能源配置結構出現失衡,存在冗余和產出不足的現象。2009-2013年間,“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綜合能源消費量”以及“用水總量”三大投入要素出現冗余的現象,平均冗余229.533萬人、679.788萬t標準煤 、15.494億立方米;合意性產出指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平均產出不足7.1%,非合意性產出指標“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煙塵排放量”平均冗余5620噸和14200噸。

(二)財政政策建議

第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科技、環保投入引導節能降耗。我國財政資金在支持產業生態轉型過程中,存在著支持目標不明確,投入分散;重點扶持領域不突出,力度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機制支撐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財政支出的使用方向,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強化預算監督力度,科學合理的界定支出范圍,優化財政資金的配置結構。例如,科技、環保領域是我國財政支持的薄弱環節,應發揮財政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加大這些領域的財政投入力度,為產業生態化轉型創造有利的條件。其次,國際經驗表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環保產業是提升產業生態效率的必然選擇,這類產業具有環保節能、科技含量高、集聚度高等特點,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體現。從我國的現狀來看,環保產業的研發投入不足已經嚴重限制了其產業規模以及技術創新的發展,應建立多樣化的生態資金投入機制,同時要完善節能環保資金的轉移支付制度,保障地區環境治理協調發展;從長期來看,可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指標和節能環保系數設置,可考慮把研發經費的支出規模、增幅、占比作為重要性指標納入到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圍之內;另外,應積極的探索市場化的排污治理機制,實現污染治理成本內部化,倒逼企業節能減排。最后,建立穩定增長與動態調節相結合的投入機制??稍谝欢ǔ潭壬贤怀隹萍己铜h保節能支出的優先和重點保障地位,并且根據產業生態形勢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逐步的建立起動態調節機制。

第二,依靠技術創新,優化能源配置結構。技術創新是產業節能環保統籌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關鍵。首先,技術創新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才發展戰略,要改變產業生態化進程中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投入方式,財政政策要更多的為吸引科技創新人才加入而做出調整。要擴大人才培養的財政支出規模,國家在教育領域的經費支出占比應該隨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彈性增長。要充分利用財政政策探索培養和鼓勵創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加大財政支持人才引進的保障力度,開辟綠色通道,搭建人才聚集平臺,構建人才儲備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其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上主要以傳統的化石能源消費為主,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比例嚴重不足。應加大對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的投入,通過加大R&D經費的投入,推動新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依靠綠色能源助推產業生態化進程。最后,財政在能源補貼改革領域可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逐步取消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補貼,增加對新能源的補貼,引導市場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的有效轉變。

第三,推行綠色稅制,激發自主創新。首先,加快出臺環境稅。設置致力于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防排治污的環境稅,促進污染物排放社會成本內部化;為早日實現排污費改稅,大力推動排污費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當前稅種的綠色化程度,對現有稅制的調整和設計應更多的考慮環保因素,征稅范圍應更多的涵蓋高能耗、重污染的產品,借助稅收杠桿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其次,通過自主創新的激勵型稅收政策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熱情,改變以往簡單的“稅率減免,區域優惠”的模式,加快優惠型的稅收政策向激勵型稅收政策轉變。流轉稅方面,強調稅率優惠和稅額減免相結合,擴大技術服務以及創新成果轉讓的免征范圍,掃清技術流轉障礙;所得稅方面,稅收政策要有針對性的鼓勵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例如,突出具體研發項目的優惠力度,加速折舊研發設備,明確研發人員工資的項目扣除,激勵企業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

[參考文獻]

[1] Keeler E,Spence M, Zeckhauser R. The optimal control of pol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1-77.

[2] 0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Eco-efficiency. Paris, France. 1998.

[3]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 EEA),2001-03-04,Environmental signal 2001, http://glossary.eea.eu.Int/,2010-7-15.

[4] 周國梅,彭昊,曹鳳中.環經濟和工業經濟效率指標體系[J].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6):201-203.

[5] 諸大建,朱遠.生態效率與循環經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0-66.

[6] 諸大建,邱壽豐.生態效率是循環經濟的合適測度[J].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5):1-5.

[7] 程曉娟, 韓慶蘭, 全春光. 基于PCA-DEA組合模型的中國煤炭產業生態效率研究[J]. 資源科學, 2013, 35(6):1292-1299.

[8] 呂明元, 陳維宣. 產業結構生態化:演進機理與路徑[J]. 人文雜志, 2015(4):46-53.

[9] 付麗娜. 工業園的生態化轉型及生態效率研究[D]. 中南大學, 2014.

[10] 仇方道, 沈正平, 張純敏. 產業生態化導向下江蘇省工業環境績效比較[J]. 經濟地理, 2014, 34(3).

[11] 李倩, 盛逖. 城市產業生態化實現路徑及效率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08(S1).

[12] 儲德銀,建克成. 財政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基于總量與結構效應雙重視角的實證分析[J]. 經濟學家, 2014(2):80-91.

[13] Garey Ramey and Valerie Ramey,1995,“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5,pp.1138-1151.

[14] Abdiweli M. Ali,2005,“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Growth: The Effect of Fiscal Volatility”,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Research,Vol. 3,pp. 17-26.

[15] António Afonso and Davide Furceri,2008,“Govern?ment Size,Composition,Vola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849.

[16] Michael Bleaney and Havard Hallad,2009,“The Re?source Curse and Fiscal Policy Volatility”,Working Paper.

[17] 安苑,王珺. 財政行為波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了嗎?——基于產業技術復雜度的考察[J]. 管理 世界, 2012(09):19-35.

[18] 王廣深,王金秀.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J]. 經濟問題探索, 2008(7):26-29.

[19] 楊得前. 基于DEA方法的我國稅收征管效率研究[J]. 稅務與經濟, 2010(3):77-81.

[20] 王晶, 孔凡斌. 區域產業生態化效率評價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 經濟地理, 2012, 32(12):101-107.

[21] Cooper,W. W. ,L. M. Seiford and K. Ton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Application,Ref-erences and DEA - Solver Software[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2007.

[22] Scheel. 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Efficiency Valuat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2(2):400-410.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5篇

摘 要:以中國為標準國,利用EKS模型測算1995—2011年3個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成員國和具有代表性的35個非NAFTA國家14個制造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并進行時間上的縱向動態分析和國家間的橫向比較,得出以下結論:NAFTA的成立給各成員國的技術進步都帶來好處,且經濟互補性強的“南北”型自貿區比經濟同構性強的“北北”型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更能使成員國獲得技術福利;在NAFTA成員國中,美國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最高但各行業差異也最大,而墨西哥最低但行業差異不大;在變化趨勢上,美、加、墨三國存在差異,說明NAFTA并不能使各成員國、各行業的技術水平都同比提高,而會產生區域內的分工和分化。因此,不能因某些部門的不景氣而全盤否定自貿區或自貿協定,要通過雙邊和多邊自貿協定或經濟一體化協定打破日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中國尤其應重視與經濟互補性強、技術水平高的國家簽訂經濟貿易一體化協定,積極提升國內技術水平和產品在國際價值鏈上的位置。

關鍵詞:北美自由貿易區;技術進步;相對技術水平;制造業;技術福利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方式來促進自由貿易,打破貿易和投資壁壘。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1992年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達成,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成立,表明致力于全球多邊談判、推進自由貿易進程的美國已經接受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期望通過區域內的投資和貿易自由化擴大投資和出口,實現經濟繁榮。NAFTA成立后,區域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流動加速了成員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提升。不過,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對現有美國簽署的多邊協定給予全盤否定,他聲稱NAFTA是“史上最大的盜竊”,認為全球化浪潮使美國很多社區陷入蕭條、工作崗位喪失,主張重新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NAFTA給成員國帶來了怎樣的變化?美國是否利益喪盡?對此,本文僅從技術變化角度進行考察,探討NAFTA對各成員國制造業相對技術變遷的影響及其形成的利益格局。

關于NAFTA對成員國技術變遷的影響,已有文獻主要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NAFTA的成立將使哪個成員獲得最多的技術收益。楊維漢和顧慶良(1994)指出,美國和加拿大的現代化技術和高效率管理將流入墨西哥,帶動墨西哥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提升。Pfaff等(1993)認為,NAFTA將使墨西哥作為技術授權地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墨西哥需要改變技術許可環境以應對其他成員技術公司的競爭。周漢民和傅志耕(1993)認為,NAFTA將促使美、加、墨三國均獲得更多的技術,而不只是墨西哥獲得。López(1998)則擔心技術進步給墨西哥帶來環境問題,指出墨西哥應通過協商爭取專有技術的使用以促使當地產品轉型。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Esquivel等(2003)指出,在NAFTA成立前貿易自由化縮小了墨西哥的工資差距,但成立后該效應幾乎為0。Schiff 和Wang(2003)指出,墨西哥制造部門從NAFTA成員國進口的研發技術效應很大,但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口的研發技術效應較小。Mollick和Cabral(2009)認為NAFTA對墨西哥制造業就業有強的正向效應。Ito(2010)的研究發現,NAFTA使得美、墨行業之間生產率差距拉大。于淼(2007)認為,NAFTA成立后美加墨的整體投資創造效應明顯,參與國之間的投資創造效應顯著,但當發生突發經濟事件時投資轉移效應占主導。三是技術傳導的最佳載體通常認為外商直接投資(FDI)是技術傳導的最佳載體。Kahouli和Maktouf(2015)指出,FDI通過增加國家收入、提高勞動力生產率和就業水平影響東道國,產生技術轉移、先進管理和現代生產技術的溢出效應。。Cuevas等(2005)研究發現,NAFTA對墨西哥FDI流入的影響大于對美國的影響,這是因為貿易自由化對FDI的效應取決于貿易伙伴國的相對大小,墨西哥加入NAFTA后的FDI比加入前要高三分之二。姜書竹和殷紅蕾(2007)認為,NAFTA使得墨西哥引進大量FDI,并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推動墨西哥技術進步。劉思偉(2011)研究發現,NAFTA成立后引致區外投資向區內轉移,使得區內FDI流入量增長明顯,FDI主要流入美國的三產、墨西哥的二產(尤其是制造業),但加拿大的FDI流入不突出。

綜上所述,在研究NAFTA對成員國技術變遷或技術進步的影響方面,大部分文獻肯定了墨西哥的利益所獲,但對美國是否受益分析不多,本文將對此作一補充。本文的“技術進步”是指以研發、創新等不同方式促成原有技術變化,催生新技術,從而促使技術水平發展到更高級階段的過程。技術變遷對于一個行業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提升生產效率,節約時間和成本,賺取更多的利潤;對一個國家而言,則會促使該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升級轉型,優化經濟結構。本文采用“相對技術水平”來反映技術進步狀況,即在選定參照國的基礎上測算一國某產業相對于該參照國該產業的技術水平。具體方法是根據EKS模型的兩國產業相對技術水平方程計算出一國相對于參照國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進而對相對技術水平進行各國間橫向對比和各年度的縱向對比,以明確美、加、墨三國的技術水平變化及其在NAFTA成立后所獲利益。

二、基于EKS模型的相對技術水平測度方法

本文首先測度NAFTA成員國和非NAFTA樣本國家的相對技術水平。利用WIOD數據庫數據計算1993—2011年各樣本國制造業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其數據只到2011年),并選擇典型國家進行對比分析。本文以中國為標準國,選擇3個NAFTA成員國家(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35個非NAFTA國家35個非NAFTA國家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除美國和加拿大外的OECD中其他發達國家、歐盟國家和金磚國家,具體為:澳大利亞、愛沙尼亞、日本、俄羅斯、奧地利、芬蘭、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比利時、法國、立陶宛、斯洛文尼亞、巴西、德國、盧森堡、韓國、保加利亞、希臘、馬耳他、西班牙、匈牙利、瑞典、印度、荷蘭、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亞、波蘭、英國、捷克、愛爾蘭、葡萄牙、丹麥、意大利和羅馬尼亞。對14個制造行業進行分析。具體行業為(數字為行業代碼):1食品、飲料與煙草制品業,2紡織品與服裝制造業,3皮革、箱包與鞋類制品業,4木材加工業,5紙類與印刷業,6焦炭、精煉石油與核燃料加工業,7化學原料及制品業,8橡膠與塑料制品業,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0基本金屬制品業,11機械設備制造業,12計算機、通訊與電子光學設備制造業,13汽車與運輸裝備制造業,14家具與未分類制造業。

根據EKS模型的兩國產業相對技術方程,以中國為標準國,計算i國的相對技術水平:

logTijTcj=logSijScj+θβjlogwiwc+(1-βj)∑J-1m=1ηjmlogXiim/XimXccm/Xcm-logSimScm

其中,下標c表示中國,logSijScj表示i國相對國際競爭力水平,logwiwc表示i國的相對工資水平,∑J-1m=1ηjmlogXiim/XimXccm/Xcm-logSimScm表示i國的相對中間投入品價格總和。若TijTcj>TimTcm,則i國j產業的相對技術水平比中國高。

各國與中國的相對工資、勞動投入占比β和中間投入品占比η可利用WIOD數據庫中的數據計算得到,相對國際競爭力水平可按照貿易壁壘方程用計量方法估計出:logXcijXccj=-θdj-θbj-θlj-θfj+Dexpij+Dimpcj-θδcij

其中,由于中國是標準國,因此Dexpck=Dimpck=0;產業進出口數據來自COMTRADE數據庫,并根據標準國際貿易分類第三版(SITC 3.0)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第三版(ISIC 3.0)對照表整理得到14個制造業的貿易份額數據;θ取16.70,兩國間距離d、邊界b、共同語言l和共同自貿區f數據來自法國CEPII的Gravity數據庫,參照EK模型的方法,將距離分為6個等級;然后,估計出出口商虛擬變量的系數,最后計算出各國各行業每年的相對技術水平限于篇幅,未詳細介紹各參數的具體確定方法及全部的計算結果,需要者可向作者咨詢和索取。。

三、NAFTA國家與非NAFTA國家比較

計算得到1993—2011年NAFTA3國和非NAFTA 35國14個制造行業相對于中國的技術水平變遷態勢(具體各國每年相對技術水平系數因篇幅所限省略)。中國是參照國,技術水平系數為1,其他國家某一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大于1則表明該國該行業的相對技術高于中國。

1.NAFTA國家與非NAFTA國家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比較

首先,比較NAFTA國家與非NAFTA國家(見表1)。整體上,NAFTA國家14個制造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均值都高于非NAFTA國家。其次,比較NAFTA發達國家與非NAFTA發達國家(見表2)。按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的均值排序,法國制造業的相對技術水平最高,美國第二,德國第三,日本第四,加拿大第五,比利時居第六;從制造行業相對技術水平的差異來看,法國各行業的差異最大,其次是美國和德國,然后是日本和加拿大,比利時最小。最后,比較NAFTA發展中國家(墨西哥)與非NAFTA發展中國家(選擇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為代表)(見表3)。與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相比,墨西哥14個制造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處于中上水平(巴西最高,墨西哥較高,俄羅斯居中,印度最低)。

從波動趨勢來看,發達國家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即制造業普遍呈現出相對不景氣狀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國、韓國、墨西哥等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見圖1和圖2)。20世紀80年代,美國制造業增值(value added,也稱附加值)在世界制造業增值中的比重最高時為29%,2015年已經下降到18.6%。與此同時,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增值比重也在下降。而中國制造業增值自21世紀初以來迅速上升,2010年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制造業增值國家,2015年占全球比重達到25%。墨西哥與各制造行業相對技術水平在NAFTA成立時迅速上升,雖然后又緩慢下降,但2011年依然高于NAFTA成立前的1993年。如果將考察期延長至2015年,可以發現2008—2015年墨西哥制造業增值增長率為17%,顯著高于負增長的巴西。

2.NAFTA“南北”結合型與歐盟“北北”結合型比較

歐盟(EU)是一個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區域貿易集團(被稱為“北北”結合型),而北美自貿區(NAFTA)是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區域貿易集團(被稱為“南北”結合型),這里考察這兩個貿易集團整體的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從表4可見,1993—2011年NAFTA國家制造業各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均值除了焦炭、精煉石油與核燃料業略低于EU國家之外,都是高于EU國家。顯然,“南北”型自貿區在促進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的提升方面發揮的作用比“北北”型更大。

四、NAFTA成員國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的變遷與比較

NAFTA于1994年1月1日生效,美、加、墨三國14個制造行業在NAFTA成立當年相對技術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到2006年,一些行業繼續提高,一些行業則出現下降;到2011年,相對技術水平也表現出有升有降(見表5、表6)。盡管如此,除了墨西哥的紙類與印刷業外,其他制造業行業相對技術水平都高于NAFTA成立之前的水平。這表明從總體上看,NAFTA的成立有利于各成員國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的提升。

總體上看,在NAFTA三國中,雖然美國的相對技術水平出現下降,但從均值看依然最高,加拿大第二,墨西哥最低(見表7)。就各制造行業相對技術水平分布看,美國各行業相對技術水平差異最大,加拿大次之,而墨西哥各行業相對技術水平較為均衡,差異不大。進一步根據行業的R&D含量將制造業劃分為高、中、低技術行業進行分析(見圖3、圖4、圖5)。美國14個制造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很高,除焦炭、精煉石油與核燃料業外,其他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都在1.39以上,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態勢;相對而言,低技術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變化最為平緩,高技術行業的下降態勢最明顯。與美國相比,加拿大所有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偏低;高技術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先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再緩慢上升,中技術行業則是先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再迅速上升,低技術行業除食品、飲料與煙草業外均先迅速上升后緩慢下降再逐步上升。墨西哥高技術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基本在0.89~1.40之間變化,中技術和低技術行業大部分在0.70~1.40之間變化;除了焦炭、精煉石油與核燃料業2005年的變化較為劇烈之外,其行業均呈現出先迅速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

圖5 1993—2011年墨西哥高、中、低技術制造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變遷趨勢

在變化趨勢上,美國和墨西哥大致相似,呈先迅速上升再緩慢下降的態勢,加拿大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態勢??蓪⑵湎鄬夹g水平變化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1)1993—1995年,美、加、墨三國相對技術水平均上升;(2)1996—1999年,美國和加拿大相對技術水平下降,墨西哥相對技術水平波動上升;(3)2000—2008年,三國相對技術水平均緩慢下降;(4)2009—2011年,美國和墨西哥相對技術水平緩慢上升,加拿大則大幅反彈。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導致其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回升緩慢;而加拿大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其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回升迅速;墨西哥的經濟增長對美國的依賴度較大,因此美國經濟危機對其有較大影響,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回升慢,甚至還出現倒退的現象??傊?,考察美、加、墨三國相對技術水平的變遷,可以看到,NAFTA使三個國家均享受到技術水平上升的福利效應。墨西哥的相對技術福利效應最大,加拿大的相對技術水平在2009—2011年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美國只在加入自貿區初期技術水平提升較快,在大多數年份處于下降趨勢,不過2009—2011年有一定的回升。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對外經營以及研發總部的外遷和制造業生產的外包等使得其制造業技術外溢。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中國為標準國,利用EKS模型測算了1993—2011年NAFTA 3國和另外35國14個制造行業的相對技術水平系數,通過對比NAFTA成立前后各成員國、NAFTA國家與非NAFTA國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的變遷態勢,推導出如下結論:

第一,NAFTA的成立給各成員國都帶來好處。各成員國的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都得到提升,美國也不例外??傮w上,NAFTA成員國各制造業的相對技術水平比EU成員國的要高,這似乎表明:建立經濟互補性強、產業間分工的“南北”型的區域貿易組織,比建立經濟同構性強、產業內分工的“北北”型區域貿易組織,在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提升上可以使成員國獲利更多。

第二,在NAFTA成員國中,美國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最高,但各行業差異也最大;加拿大次之且行業差異較大;墨西哥最低但行業差異不大;在變化趨勢上,美、墨表現出先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而加拿大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趨勢。這說明,自貿區的建立并不一定使各成員國、各制造行業的技術水平都同比提高,因為自由貿易使得區域內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競爭變得激烈,并會產生新的分工和分化。為此,因為某個部門的不景氣而全盤否定自貿區或自貿協定的論點是片面的。

第三,從NAFTA內的美加、美墨和加墨三組雙邊非對稱相互依賴關系看,美國仍然是享有技術和經濟權力最大的一方,但加拿大對美國的相對權力地位在日漸上升,墨西哥對美國的相對權力地位也在緩慢上升。NAFTA成立后,美國在相對技術水平變遷過程中獲得了較大的絕對利益,但相對利益有所下降有關美、加、墨制造業相對技術水平變遷的影響因素以及技術和經濟非對稱關系變遷問題將另文分析。。

上述結論對中國的啟示在于:第一,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應重視與經濟互補性強、技術水平高的國家簽訂經濟貿易一體化協定。比如,中國應與加拿大簽訂自貿協定,加強兩國之間在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新能源技術上的研發合作;當然,中國在學習其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同時,還必須加強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提升技術和經濟綜合實力。第二,要通過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一體化協定,打破日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目前,中國應積極推進亞太區域內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達成,并更加積極、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第三,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應有引進先進技術的大戰略意識。一方面,要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引進核心技術,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向海外高新技術行業、先進制造業進行直接投資或合資,充分發揮國內外自貿區和國家海外投資平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因對外大量投資以及產業轉移而使國內制造業空心化,對外投資應帶來更高技術的進入并拉動產品的出口,而不是相反。由此,提升國內技術水平和中國產品在國際價值鏈上的位置,使投資和出口得到真正的實惠。

參考文獻:

姜書竹,殷紅蕾.2007.加入NAFTA對墨西哥吸收FDI的影響及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8):116-118.

劉思偉.2011.自由貿易區經濟效應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

楊維漢,顧慶良.1994.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對亞洲紡織及成衣工業出口及發展的影響[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4):87-95.

于淼.2007.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創造與投資轉移效應[D].北京:外交學院.

周漢民,傅志耕.1993.從區域經濟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J].國際商務研究(1):52-54.

PFAFF J F,SORDO J G,SCHWARZ T,TREVINO S,et al. 1993.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exico:Past patterns and new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NAFTA [J]. 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35(2),125-146.

LóPEZ V. 1998. Tabasco and NAFTA expansion in central America [J]. Policy Studies Review,116-125.

SCHIFF M,WANG Y. 2003. NAFTA,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roductivity in Mexico [J]. Cuadernos de Economia,40:469-476.

CUEVAS A,MESSMACHER M,WERNER A. 200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 since the approval of NAFTA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3):473-488.

MOLLICK A V,CABRAL R. 2009. Productivity effects on Mexica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66-81.

ITO T. 2010. NAFTA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between Mexico and the US [J]. Cuadernos de Economía,47(Mayo):15-55.

KAHOULI B,MAKTOUF S. 2015.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and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TAs: A static and dynamic gravity model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518-529.

Key words: NAFTA; technology progress; relative technical leve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ical-benefit effec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LC number:F13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4-8131(2017)06-0111-10

(編輯:朱德東;段文娟)

科學技術的進步范文第6篇

信息是財富、是資源、也是動力。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 勞動者僅具有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能已不適應現代生產, 現代勞動者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現代技術、技能, 還要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茖W技術將改變腦力勞動者的比例, 即便是體力勞動者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單純體力勞動者, 他們的勞動將越來越依靠智力, 依靠信息資源, 依靠擁有的科學技術知識。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向生產工具的滲透, 發明和創造出許多新的現代的生產工具 (電子計算機、遠程通訊等) , 是生產工具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發展, 特別是電子計算機、遠程通訊網絡和現代機械三位一體的信息系統的建立, 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生產的面貌。信息化的推進, 信息資源的利用信以及息技術的發展, 改造了傳統的產業, 把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 創造出各種先進的生產工具, 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2 信息科學的發展過程

從現代科學體系的學科結構看, 信息科學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的綜合性學科, 主要研究信息的產生、組織、傳遞以及信息的吸收與利用的特點和規律。

迄今為止, 信息科學經歷了三個階段: (1) 面向使用研究階段; (2) 面向新技術應用研究階段; (3) 面向基礎理論研究及信息理論結構轉變階段。實用研究階段主要是開展傳統的服務工作, 進行手工檢索工具的編制等, 以解決用戶如何從科技文獻的海洋中獲得所需的信息 (作為交流對策的有用知識) 的問題, 支持戰后人類廣泛的科學交流活動, 促進了當時以民用為主的科研生產。由于科研方法的高效化和精確化 (人造衛星與航天器、高校電子望遠鏡、電子顯微鏡、粒子加速器) , 使得信息量具增更甚, 原始的信息查找技術, 已不能滿足人類的要求, 為更好地進行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學家開始借助于電子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 建立計算機檢索-聯機檢索-計算機網絡相結合的集成式信息系統。該系統的水平成為世界各國科學技術實力為標志, 代表各國的科技水平。而向基礎理論研究及信息管理結構的轉變階段, 是指80年代由于信息實踐和應用活動中出現了一些理論上難以解決的問題 (信息的理論基礎, 信息量的測度等) , 使得科學家們又開始致力于基礎理論的研究, 以便更科學地指導信息科學技術及應用。由于80年代后, 信息媒介 (光盤、計算機輸入輸出的縮微膠片) 革命及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已從單純的科技信息轉向經濟、管理、生產等綜合性信息, 使得信息資源管理結構從集成信息系統轉相集成與分散服務并存和相互競爭的時代。

信息科學是為生產、科研、經濟建設提供準確、適用的信息, 提供快速、方便地查找所需信息的手段的一門技術科學。從上述該學科為主要發展過程及手工檢索→機械檢索→集成與分散并存的信息系統, 可以看出人類為了更好地證明自然、改造自然、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對信息科學需求的迫切性, 同時, 也證明了信息科學的發展對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作用。

3 信息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作用

從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及發展階段可以看出, 信息工作雖然不像交通運輸事業那樣直接, 但它對社會進步與生產發展的影響作用則更為重要。信息科學已成為社會發展所依賴的重要資源, 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經濟騰飛和科學技術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因素??茖W工作無論是處在個體自由進行的牛頓時代, 或是集體研究的愛迪生時代, 還是發展到國家規模的現代, 人們都離不開信息, 都需要繼承、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作為科學技術體系分支學科的信息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作用可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 為科學研究服務, 促進科學發展

搞好信息工作可以避免重復勞動, 既省時、省力、省經費, 加速科研進程, 有效地信息服務工作有助于廣大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不斷吸收新知識提高業務工作能力, 從而提高科研質量與工作效率。

3.2 提高勞動生產率, 加快經濟建設步伐

信息是一種重要的知識資源, 是構成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 善于開發、利用這種資源, 就能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踐證明, 通過情報工作, 花很少的錢搞來的信息往往能得到幾十倍、上百倍的經濟效益, 而且還能贏得寶貴的時間。在競爭雙方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大體相當的情況下, 信息工作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

4 信息技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盡管人們對信息產業的基本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但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化社會的產生, 已經使當代社會經濟產生巨大變化,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信息產業的發展, 將使社會生產得到迅速提高, 從而帶來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新變化。信息產品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特殊產品, 已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商品, 它既是人類勞動的產物, 其生產目的是為交換或轉讓, 又可以通過交換和有償轉讓來滿足社會對信息的需要, 從而實現其價值。信息產品商品化, 表明了科學技術本身亦可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通過信息市場流通, 促進科研、生產、信息的有機結合, 加速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 是科學技術得到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和遠程網絡通訊技術等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減輕了社會勞動者的勞動, 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 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 提高社會勞動率。多功能的網絡系統的興起, 計算機檢索→聯機檢索→網絡化檢索→智能檢索技術的發展, 以微型機、電信、縮微、復印、自動聲像控制為主要技術設備的辦公室自動化的發展, 代替或減少了人類的勞動, 延伸了人手的功能, 代替了部分腦力勞動, 縮短了獲取信息的時間, 提高了所有信息的質量, 提高生產效率。信息技術正以其它技術從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以其它任何一種技術從未有過的深度廣度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20世紀, 尤其是二戰以來的大事記, 無論多么簡略, 都不會忽視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它所產生的廣泛經濟社會影響。

從信息與科技, 信息與經濟的關系上看,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取決于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知識信息的產生、加工處理, 傳遞服務日益走向社會化產業化, 并逐步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主導行業, 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主要杠桿, 成為維持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一個基本要素。

摘要: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創造了各種先進的生產工具, 強化了人腦, 代替了部分腦力勞動。本文著重從信息科學的發展過程論述了信息科學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是構成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 信息科學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闡述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信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信息資源,信息科學,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羅益群.信息社會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3~33.

[2] 劉春艷, 張愛連, 胡鐵軍.數據挖掘及其在信息服務業應用的研究現狀[J].醫學情報工作, 2004, 25 (6) :401~404.

上一篇:人造纖維范文下一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