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

2023-09-18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1篇

摘  要  新媒體在農業信息傳播中應用日益普及,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在拓寬農民接收和發布信息的范圍、現代化農業市場建立和發展、知識農業的發展和深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促進效應,但也存在信息質量不高、自身品牌建設不足、定位不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戶對新媒體較為陌生等問題??梢酝ㄟ^豐富新媒體信息、明確新媒體服務定位、加強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必要的應用培訓等提高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效率。

關鍵詞  新媒體;農業科技信息傳播;農業技術推廣

新媒體為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信息傳播媒介,主要通過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等設備,借助衛星信號、無線通信網、計算機網絡等數字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1]。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由于依托無線及數字壓縮技術,具備實效強、容量大、交互性好,不受跨時期、跨區域限制等顯著優勢而得以迅猛發展。新媒體應用日益普遍并已成為信息傳播最為重要的媒介。

在廣大農村,新媒體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并逐漸成為農業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利用互聯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甚至捕捉農產品行情,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尋找農產品銷路等。新媒體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為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我國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工作主要采用人際交流的方式展開,這種方式存在推廣成本高、傳播效率低等顯著不足。對于推廣成熟的農業科技,發達國家僅1~2年即可完成推廣,相比之下,我國完成推廣的時間是7~8年甚至更長,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這種落后的推廣方式使得許多最新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被農民掌握,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受阻。

我國非常重視農業現代化發展,并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需實施“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農業科技信息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傳播的有效性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至關重要。新媒體具有快捷、互動、海量等優勢特性,為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拓展了新途徑。那么,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會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哪些方面可以改進?等等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  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

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是基于農業發展目標,借助媒介對先進的農業信息和成功經驗進行傳播推廣,以實現農業科技的實踐和創新,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3]。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傳播內容。農業科技信息內容會明顯的影響傳播效果,農業科技內容的正確性、及時性、可靠性、實用性等均會影響到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并且這種影響是持久的[4]。農戶由于擔心信息的有用性、害怕被欺騙等原因而使傳播效果受到影響。

第二,傳播主體和信息接受者自身因素。傳播主體的差異,如官方傳播渠道和非官方傳播渠道,以及傳播主體具備的特征,如知名度、傳播方式等均會影響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果;接受傳播者自身素質,如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對接收傳播者的接受能力具有明顯影響,接收傳播者的看法、價值觀念、經驗、愛好等情況,也對農業科技信息具有明顯的拒絕和偏好差異[5]。

第三,傳播媒介。傳播媒介包括傳統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新媒體等。印刷媒介,如報刊等,具有成本低廉、易攜帶等優點,但印刷媒介也具有受閱讀能力限制、反饋機制不明顯、農民接觸較少等缺陷;電子傳播媒介,如電視擁有較髙的覆蓋面,影響力極大,且電視傳播農業信息更為生動及時,但是不管是電視節目的表現方式還是播放的次數都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涉及到農業的節目不多,農民觀看的時候具有延遲性,未進行足夠的互動等;新媒體將多媒體形式作為其存在形式,文字、視頻等媒體形式都可從里面得到,擁有信息整理合并的傳播優勢,雖然存在信息雜亂,難辨真偽等不足,但受眾群體越來越廣泛,已經逐步成為最為重要的傳播渠道。

2  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言,傳播媒介對傳播效果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新媒體正日益成為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圖1為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機制,從圖中可以看出,農業科技信息由信息源至信息接受者的過程中,傳播媒介對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從圖1看出,傳播效果與信息源有密切關聯,農業科技信息是否實用、權威、可靠等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無線網、衛星信號等現代化數字技術手段,使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具有高速、生動、便捷、互動、大容量、易檢索以及跨地域、跨時間等優勢,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同時,新媒體還具有多平臺整合功能,可以對各種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后統一傳播[6],這也極大的提升了傳播效果。這些優勢對于提高居住分散、農業生產地域分布廣闊的廣大農民接受科技信息的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提高信息接受者獲取信息能力、提高農業知識水平及適宜市場發展等。

第一,新媒體使得參與主體接收和發布信息的范圍得以拓展[7]。借助快捷方便、及時準確、互動推送等優勢,顯著拓寬了農戶等受眾獲取信息渠道,同時互聯網具有信息整合的特征,為其發現和利用信息資源提供更為完整信息媒介,農戶借助手機和電腦等終端即可獲取所需的農業科技信息,成本低廉、快捷方便。

第二,新媒體促進了農業市場現代化。農戶通過移動終端、電子商務等新媒體可以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精準調控,經營成本大幅降低、科技知識應用效率提升,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科技信息的傳播效率,對拓寬市場產生了積極效用。

第三,新媒體深化了知識農業的內涵。知識農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產、消費及配置知識資源發揮重要作用[8],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貢獻,為發展知識農業奠定了基礎。

隨著我國新媒體規??焖僭鲩L,新媒體在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已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廣大農村,新媒體已成為農業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5億,占網民整體的26.3%,農村網絡普及率達39.89%;在全國非網民上網的促進因素中,有13.4%的人認為上網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網絡“能幫助賣出農產品”以增加收入[9]。這表明,伴隨著農村網絡的普及,網絡等新媒體在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中將發揮更為積極的效用。

3  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就新媒體本身而言,主要存在定位不準、信息內容質量不高、盈利能力差、品牌建設弱、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

第一,信息質量不高。目前全國農業網站數量超過5萬家[10],但較多為“僵尸”網站,內容更新慢,時效性及實用性均較差,同時網站開放性和共享性也相對欠缺。

第二,定位不準?,F有農業網站中,多以電子商務為主導,而且較多網站定位較為低端,科技信息多為普及性、共識性內容,權威、高水平的科技資訊較為缺乏,時效性也較差,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

第三,品牌建設不足。專門的農業科技信息資訊網站缺乏,雖然農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甚至廣大農民也常常在網上購買或銷售農產品,但是,耳熟能詳的農業科技資訊網站缺乏。

第四,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地區偏遠且分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較高,加之農民經濟實力較弱等原因,都制約了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水平。

另外,對于大部分農民而言,對新媒體的應用較為陌生,對新媒體的資費也難以承擔。一般農村較少使用電腦,而手機則多被用于打電話等基本用途,并未充分發揮其新媒體功效。究其原因,據調查[11],有61%的家庭支付不起購買電腦的費用,更有高達77%的農民不會使用電腦,另有超過60%的農民更加信任口傳的農業科技信息??梢?,新媒體基礎設備難以在農村大面積推廣,農民也未充分發掘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巨大潛能,這將制約著新媒體對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效率。

4  結論及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新媒體在拓寬農民接收和發布信息的范圍、現代化農業市場建立和發展、知識農業的發展和深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促進效應,并且已經在我國農村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但也存在信息質量不高、自身品牌建設不足、定位不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戶對新媒體較為陌生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信息管理。充分發揮新媒體自身數據量大、數據信息獲取快等優勢,整合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新媒體內容,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可靠性,對新媒體的開放度也應把握適度。

第二,準確定位自身服務。農業科技信息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業合作社等,定位應該明確,也應該對于不同主體的固有特性,有一定的功能區分,以滿足最為廣泛的農業經營者信息需求。

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設互聯網線“村村通”工程,對落后地區資費也進行適度補貼。

第四,開展必要的培訓提高農民對新媒體的認知水平。通過政府選派權威新媒體技術人員下鄉,現場指導農民進行信息搜索等手段,提高農民接受新媒體的意愿水平,從而增大新媒體的使用范圍,提高農業科技信息的普及面。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8-71.

[2]潘文華,胡勝德.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問題及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5-8.

[3]丁亮,樊志民.我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3):115-118.

[4]彭光芒.大眾媒介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8):82-83.

[5]郭緒全,劉玉花,胡春蕾,等.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主要影響因子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6):91-95.

[6]方文明,吳奕敏,江曉慶,等.大眾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推廣中的優勢和發展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5):217-220.

[7]牛興福.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特點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5(19):19,25.

[8]欒濤,王沖.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5):36.

[9]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9.

[10]于杰,鄧長輝,羅俊,等.中國地區農業類網站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4(2):56-57.

[11]閆芝莉.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探討[D].保定:河北大學,2013.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2篇

摘要: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根據國家政策有關優化提升科研績效評價的最新規范和要求,通過具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案例,從方法措施、環節流程、量化指標、評價結論、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剖析,探索研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的要求、思路,并拓展非量化指標,把績效評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契合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和發展的要求,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有機結合,探索適合農業財政項目績效評價標準和要求的新的思路和理念。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評價指標

文獻標志碼:A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時代,“三農”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解決“三農”問題帶來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機遇,同時也提供了新思路,即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振興農村產業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與實施,國家和政府對農業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大。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開展績效評價,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提高助農資金使用效果、提升科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帶動性、促進農業高效生態發展的重要手段,既能達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服務工作的重要目的,又能為國家和政府對項目和預算資金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制定戰略方針指南??冃徲嬇c評價,是項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國內已有很多關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如戴元坤等從政策評價指標、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社會效益評價指標、生態效益評價指標和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5個方面建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開展了研究[2];張琳等在系統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狀況的基礎上, 運用指標分解法、層次分析法、極值法和綜合評價法,構建了適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評價體系, 并對2006—2010年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績效狀況進行了評價和分析[3]; 王志丹等通過對966家不同類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進行問卷調研, 對其在獲專利授權數、帶動農戶能力、產品銷售收入3個方面進行了績效評價和比較研究[4]; 吳飛鳴等在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綜合評價方法,對“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所涉及的不同技術領域進行績效評價和比較研究[5];劉笑冰等運用綜合評價方法,對我國不同技術領域、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性質單位的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資金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6];萬國超等采用將熵權法與灰色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 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方法, 并以四川省“十二五”期間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7]。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項目管理的重心轉移至事后的績效管理,對預算資金使用的效益和效果開展的績效評價、審計理念、思路方法和判斷標準彰顯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 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管理要求

1.1 新政策對科研項目管理的規范要求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從申報、立項、實施、驗收、評價是一個周期性的管理過程。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號)精神明確,其一是合并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由項目管理專業機構嚴格依據任務書在項目實施期末進行一次性綜合績效評價,不再分別開展單獨的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項目承擔單位自主選擇具有資質的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結題財務審計,利用好單位內外部審計結果。其二是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技術和產品開發類項目重點評價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關鍵部件等的創新性、成熟度、穩定性、可靠性,突出成果轉化應用情況及其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問題、支撐引領行業產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應用示范類項目績效評價以規?;瘧?、行業內推廣為導向,重點評價集成性、先進性、經濟適用性、輻射帶動作用及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更多采取應用推廣相關方評價和市場評價方式。翔實、客觀、全面、精準、有價值的績效評價報告,對指導成果推廣工作實踐及促進信息反饋作用重大、意義深遠,是政府對項目資金的調整、維護或停止資助意見的重要根據,可為政府對財政資金的管理投入與科研單位實踐提供明確的方向。

1.2 成果轉化推廣績效評價的必要性

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可以把績效目標設置作為預算安排的前置條件,加強績效目標審核,將績效目標與預算同步批復下達。健全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制度和績效問題整改責任制,注重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8-9]。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為例,轉化和推廣工作均是科研事業單位和機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檢驗科研成果有效價值的必要和重要標準手段,也是科研成果的最終目標。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指有望達到批量生產和應用前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為農業生產大面積應用和工業化生產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10]。農業科研成果最終的受納者是農民,通過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架起科研與生產運用之間的橋梁,建立密切聯系的紐帶。農民采納了科技成果,取得效益并且最大化,轉化為生產、生活的需求應用,才能實現科技的價值和意義。通過績效評價,彰顯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必須與“三農”貼切結合,有效轉化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改變“三農”面貌,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2 項目績效評價案例剖析

2.1 案例驗收基本情況

某省2014—2016年度的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評價結果表明,在該項目的驗收和中期檢查中,2015年立項的117個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進行了結題驗收,對照實施方案和科技合作協議,113個項目基本完成了規定的各項任務指標,對存在的問題和處理意見發出了通告;另有4個項目未通過結題。2016年立項的112個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對照項目合同或科技合作協議,有11個項目中期檢查未通過,予以終止;有1個項目由于專家綜合評分較低,將組織專家赴現場對該項目進行檢查,如果現場檢查仍不通過,將終止該項目,并將項目實施主體及技術依托團隊列入負面清單。驗收不過關的原因主要有:未到現場匯報、未進行財務審計或財務審計不通過、實施主體撤銷未到場匯報、項目類型重復、自主申請收回項目、未自主進行財務審計。驗收前,省里委托了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對項目進行全面財務審計,無財務審計報告的項目不予進行結題驗收,被視為不通過。同時省里對項目實施情況、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獨立驗收,分別考核實施主體和科技推廣單位,根據簽訂的任務合同和實施方案,重點考核推廣規模、科技提升、社會影響、產出效益、技術帶動、推廣機制等,強調要求完善年度經費使用、實施成效、示范帶動、展示標牌、宣傳報道、組織管理等各項內容,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和指標。

2.2 評價方法與環節

根據完成結題驗收項目的特點和績效評價的目標,項目審計組事前準備,精心計劃,認真組織并按流程實施,制定明確可行的評價方案,評價報告包括項目基本情況,績效評價措施,績效評價結論,項目實施的主要做法和成績,存在問題、建議與對策五大部分。特別是在準備的前期階段,在明確的評價思路標準指導下,主要評價工作重點圍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2.2.1 前期調研 采取聽取項目單位匯報、項目實地考察座談會等形式開展前期基礎調研,搜集、分析、研究評價項目的政策、投入、實施、產出、效果方面的總體情況,形成績效評價總體思路,確定績效評價的基本方法。

2.2.2 指標確定 在前期基礎調研的基礎上,參照項目預算績效目標,制定項目績效評價工作方案,設計基礎數據報表體系、調查問卷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2.3 數據采集 組織項目實施單位填報基礎數據報表,并由績效評價小組對基礎數據報表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進行實地核查,對項目的實施進度和完成情況進行總體評價??冃гu價小組根據檢查結果,現場修正基礎報表數據,編制核查工作底稿,并提請項目實施單位予以確認。

2.2.4 問卷調查 實地核查過程中,面向項目實施單位、項目服務對象同時開展問卷調查,以驗證成效、發現問題,為形成評價結論提供依據。

2.2.5 績效評審匯總分析評價數據 項目成果與推廣績效評價依據制定的評價標準和打分規則,對項目績效進行量化打分;依據評價結論,就項目的績效情況、存在問題、改進建議等形成評價報告。

3 績效評價重點量化的主要指標及評價結果

3.1 評價指標

該項目以傳統的績效評價方式,主要量化從項目的投入、產出、管理、滿意度、效益與效果等方面目標確定指標標值,對項目打分,對比標值比例,評價判定項目實施的績效結果和效果。主要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3.2 總體評價

通過對以上環節和措施的落實、評價指標的量化分值,得出對該項目資金績效評價的總體結論,該資金主管實施單位貫徹“利用一個品種(技術),扶持一方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工作思路方針,認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開展對接科技企業、幫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扶貧、科技擁軍、送科技下鄉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

3.3 項目績效評價結果

通過量化指標評價,對比設立標志的標值,分析得出評價結論。該項目在總體實施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應,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具體如表2所示。

4 啟示與思考

通過以上案例的績效評價剖析,結合新時代的“三農”工作要求,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技術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新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上。創新驅動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推進鄉村振興根本在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正從過去支撐生產、保障供給,轉向引領消費、創造需求,特別是農業科技成果與文化融合創新、創意符合,針對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不斷創造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產品、新服務。

4.1 定量與定性指標的完善結合

從案例分析可見,績效評價審計目前以數據量化微觀評價為主,根據能量化的傳統評價指標的權重制定標準比例,根據實際執行情況判別打分,從新時代國家政策和治理層面進行宏觀發展探析,在這個過程中,量化的評價標準指標無法替代非量化的指標。農業財政項目具有特殊性,項目支出大多不以盈利為目的,其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為了全面、客觀評價,應將定量分析與非量化的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對項目支出效果進行客觀分析評價,并合理設計評價指標,以便合理、準確地反映支出的實際績效。為了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模式的需求和理念,需要從傳統的評價判斷方式向現代的管理模式轉變,轉變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思路,完善豐富科學評價標準。

4.2 綠色生態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11]。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綠色生態的理念,是指引建設美麗中國的理論明燈??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農業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轉化,科技服務“三農”得到有效實施,農業農村才能插上騰飛的翅膀,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全面實施,才能早日實現中國夢。環境生態效益和人文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的基礎,更是值得關注和評價的理念和亮點??冃繕瞬粌H要包括產出、成本,還要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可持續影響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績效指標[12]。評價審計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優化、細化、拓寬,特別是非量化的標準。

4.3 非量化指標拓展

科技成果轉化后,通過現代科技創新的融合,對于非量化的指標需要關注的方面主要有農村文化、生產及生活的變化、對環境保護的零度污染等,具體如勞動強度的減輕、食物結構的變化、教育和交流機會的增加、科技與文化小組的建立等。農村人際關系的變化,例如道德修養水平的提高,農民之間的和諧關系密切程度加強,與外界聯系頻次與繁榮,接受信息來源和數量的增加,居住環境的美化、精神風貌的改變和提升,整體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提升,從而全面反映和展現廣大農民獲得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楊朝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解決吉林省“三農”問題的路徑探析[J]. 行政與法,2019(11):104-110.

[2]戴元坤,王清平.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966-4969.

[3]張 琳,吳敬學,王敬華,等.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評價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4(5):149-154.

[4]王志丹,吳敬學,毛世平. 不同科技創新主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3(12):135-140.

[5]吳飛鳴,孫傳范,王敬華.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分技術領域績效評價[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4):72-77.

[6]劉笑冰,申 強,何忠偉.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實證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15(6):74-81.

[7]萬國超,曹邦英,全曉艷.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2):320-324.

[8]王立金. 完善縣級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探析[J]. 農村財政與財務,2014(1):45-46.

[9]趙 瑩. 水利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 中國水利,2014(4):5-7.

[10]張 雨.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

[11]王永康.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J]. 求是,2014(16):56-57.

[12]章翠飛. 著力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管理[J]. 寧波經濟,2011(8):47-48.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論述了農業科技檔案服務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服務文化的目標、意義和作用,提出了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服務文化的若干建議。以農村經濟需要為出發點,闡述“以人為本、服務經濟”的農業科技檔案服務理念。

【關鍵詞】 農業科技檔案服務 服務文化研究 服務理念

一、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的內涵

農業科技檔案是指農、林、牧、副、漁、水利、電力、氣象、環保、土地、土肥等涉農各業在生產活動、經濟活動和科研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應歸檔保存的,具有查考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電子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它記載和反映了農業科學技術活動的全部過程和具體成果,是儲備農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識的主要載體。它的利用服務也有著各種服務的共性。

二、構建和諧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的目標

(一)各方面利益得到協調

農業檔案利用服務活動往往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如現代農業科技經濟建設客觀發展趨勢;國家對當前農村科技經濟建設任務要求;解決農業生產實用技術難點和重點問題需求;農業科技研究部門形成檔案的利用經濟性強弱;農業科技工作者對農業成果學習借鑒要求;新型農業科技專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要求;這些利益關系如果協調不好,就很容易產生矛盾。和諧的檔案利用服務文化應該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尤其要重視和維護利用者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

(二)充滿創造活力、實現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和諧的檔案利用服務文化要充滿勃勃生機與創造活力。它應該能夠激發農業科研人員和檔案管理員的工作主觀能動性,轉變工作作風,在服務工作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引導和促進檔案利用服務向深層次發展,不斷提高服務品質。和諧檔案利用服務文化還體現在要突出農業科技檔案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提高實現農業科技圍繞當前農業經濟的服務意識,樹立努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農業科技支撐的服務意識。

三、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的意義與作用

長期以來,農業科研人員和管理部門較重視成果技術上“新、奇、特”的先進性,而忽略了成果的適用性和效益性,農業科研檔案行業本著“就檔案論檔案”單純的業務觀念,缺乏社會交流。檔案服務多為坐等上門服務,有人來查閱就提供檔案,沒人查閱就存放庫房的自我封閉被動式服務管理中,埋沒了農業科技檔案潛在的商品價值,使大量成果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國家雖然投入了大量人才、物力和財力但卻依然無法對農村經濟現狀有較大的改善。

和諧的服務文化是農業科技檔案工作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構建和諧的服務文化將給檔案管理帶來豐厚的回報。這種回報不是像企業那樣創造了多少利潤,而在于和諧的服務文化凝聚了人心,凝聚了人才,營造了科技工作者舒暢做研究的信心。提升了檔案利用的服務品質,提高了農業科技檔案利用的社會地位,有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現代化進程步伐。同時也為加速科技信息交流、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農業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奠定夯實的農業科學技術基礎。

四、如何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

(一)新的服務理念

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理念是基礎。筆者認為,以下理念應當成為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的理論基礎:第一,農業科技檔案是國家和政府為保障農業經濟建設需要開展的各項科學研究活動的記載和反映,屬公益性研究成果。因此,它的開發利用具有社會公益性;第二,農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始終要堅持服務于農業經濟建設為核心,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首要任務,逐步健全農村農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第三,推進農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服務,有利于開展多渠道的農民技術培訓、咨詢,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業科技的現實引導力量,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提供現代化農業科技強有力的支撐,以促進農民增收,服務于農村經濟建設需要;第四,圍繞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為中心,開展農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形成科技指導經濟發展,經濟促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的良好合諧發展態勢。一切為了滿足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是農業科技檔案服務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深刻理解這些理念的真正含義,并以此指導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工作的實踐,才能構建出和諧的農業檔案利用服務文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

首先是制度創新。農業科技檔案利用開發規章制度的設計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服務經濟”的思想。要以方便農民利用,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盡早富裕起來為宗旨,發揮公益性科技成果資源社會共享的作用,努力改善農村經濟狀況。同時要通過政策和制度,協調檔案形成部門與生產技術需要關系;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投資意向與國家農村經濟建設目標相吻合;協調激勵農業科技者研究熱情制度與農民經濟效益增長需要相協調關系。其次是管理機制創新。在農業科技檔案管理中既要尊重科學和理性,重視科學方法與科學手段的運用,又要認清農業科技面向農村的特殊性,講求管理藝術,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農民的觀念和情感的要求。

(三)提高農業檔案管理人員素質

提高檔案從業人員的素質,對構建和諧的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至關重要。首先是職業道德。館員要具有強烈的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事業心。其次是職業技能。隨著檔案利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館員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全面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現代檔案利用服務工作的需要。再次是要培養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團隊精神。單位上下團結協作,保證科技檔案利用整體業務的順利開展。

(四)提高農民、農業專業大戶運用農業科技改善現狀的積極性

創新科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培養一批農民土專家和科技帶頭人,建立起社會化、信息化、網絡化服務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幫助農民、村集體和專業大戶制定科技工作計劃,選準科技推廣項目。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引導作用和聚集效應,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加大對農副產品的合作研發力度,引進推廣適應當地氣候的各類優良新品種和新技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

五、如何構建以人為本、服務經濟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

人性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效益的最大化,如何使農業科技成果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關鍵是對農民的需求進行合理配置和服務。檔案利用服務歸根結底要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利益的需求,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利益需求,才能發揮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為經濟服務的目標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應從各個層面完善和加強以人為本,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討論。

(一)服務理念

農業科技檔案利用要以人為本,在服務理念上就是要把滿足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評價和衡量檔案利用服務的最高標準。以人為本意味著要遵循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或實際要求。尊重農民對農業科研成果共享的權益,用科學的視角揭示農業經濟的發展新趨勢,用科學的方法引導農民利用新技術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通過統計和分析,評價服務效果,總結和分析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檔案利用個性化服務的質量,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及檔案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二)服務方式與內容

服務方式的多樣化,要求科技檔案不僅要在形成上積極開展利用服務活動,而更應在科技項目申請時就確立檔案利用服務方向。即轉歸檔檔案利用為立題檔案準備利用;變歸檔檔案傳統封閉利用為 “檔案找農戶”敞開式新型利用服務方式。

科技人員應根據農業經濟建設生產實際需要深入田間地頭深入了解調查,確立科技項目申報內容。緊貼經濟優勢特色產業,以項目為載體,抓好農科教結合工作,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1—2門實用技術,加大對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等農副產品的研發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農產品。

農業技術推廣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萍继嘏蓡T創業行動是對現有農技推廣體系的補充完善??萍继嘏蓡T創業行動的作用就在于通過市場引導、雙向選擇、利益驅動,把蘊藏于社會各類組織中和各方面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化,活躍農村經濟,形成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新局面。激活科技人員在一線帶領農民創辦經濟實體的積極性,使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的亮點和帶動農民致富的“龍頭”??萍继嘏蓡T要做好牽線搭橋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技術承包等多種形式直接與村或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

以“示范先行、典型引路、合作研發”的方式。積極引進、引導、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動基地,以基地聯農戶,帶動廣大農民共同發展。通過扶持和建立一批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組織有關農業專業大戶外出參觀學習,發揮鄉土人才作用,通過開展項目洽談和合作,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有市場、效益高的好項目,促進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新局面。

確立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質,創新科技服務體系。以網絡為橋梁,促進流通工作,組建協會、基地,切實幫助農戶解決生產、技術流通難題。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使其真正惠及廣大農民,充分發揮農技協等專業技術合作組織的作用,培養一批農民土專家和科技帶頭人,建立起社會化、信息化、網絡化服務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運用農民信箱現代網絡平臺,開展虛擬農業專家在線咨詢、實時問答等為農民及農業企業家構建更為方便快捷的技術咨詢服務系統。

農業科技檔案服務利用還應注意在綜合消化多種知識的基礎上創造新知識,形成高附加值的再生性文獻信息產品,提高提供國家政府部門及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對農業科技檔案利用的效率。

六、結語

總之,在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中加強以人為本、服務經濟,是現代農業科技單位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只有把“以人為本、服務經濟”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理念納入到實際中去才能真正運用到農業為經濟建設服務中去,受惠于農民,構建和諧的農業科技檔案利用服務文化氛圍。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utilization service promote the people-based conception in harmonious and service economica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serviceService culture researchService concepts

朱斌 (1970—),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館員,從事農業科研檔案管理。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4篇

摘    要:科技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F如今,越來越先進的科技被運用到我國農業生產中,在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非常低,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為此,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展開了探討,并結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解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解決策略

1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

就目前來看,要想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就是使科技成果更具經濟價值。賦予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更高的經濟價值,也是促進企業以及轉化主體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所在。當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借助技術許可的形式獲得科技成果,二是以一次性的形式進行轉讓。

為了促進農業更好發展,我國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數量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至少有6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是在這些農業科技成果中,僅有極少數成果可以運用于農業生產當中,而很多農業科技成果面臨著轉化困難或是推廣應用意義不大的問題,雖然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非常多,但轉化率卻非常低。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率可以達到80%以上,而我國與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效益低成為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面臨的主要問題。要想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就需要進行企業合作,借助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以及生產管理資源,促使農業科技成果實現進一步轉化。與此同時,企業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也要借助于科技,然而很多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過程中,存在科技成果成熟度不足,缺少充足的資金、專業人才等多方面問題,從而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不理想[1]。

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問題

2.1   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參與人員積極性低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受到管理體制的影響,傳統的農業科技研究管理體制導致參與農業科研的人員只能進行室內科學研究,并且在實驗開始前沒有進行相關科研調查工作,對于市場的具體情況還沒有了解清楚就展開了科研實驗,這也是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的主要原因,從而使很多農業科技成果無法被市場接受,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非常少。由于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體制,無法為農業科技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參與農業科研的人員對于研究的積極性較低。

2.2   農業科技成果缺少有效轉化渠道

農業科技成果要想實現順利轉化,還需要一個有效的轉化渠道。就目前來看,我國現有的市場機制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這主要是由于農業科技研究需要花費很多財力和人力,其風險也比較高,這些都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阻礙。再加上一些農業科技研究單位對農業科技研究的過程缺乏重視,農業科技成果在運用到市場前沒有做好相應的實驗驗證,導致農業科技成果和市場實際所需并不相符,使得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無法達到理想的轉化效果[2]。

2.3   缺少合理的資金結構

我國農業科技研究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政府撥款就會導致農業科研資金缺乏合理的投入結構,并且參與農業科研的人員主要分布在我國各大高校以及研究院,進而導致政府對于農業科研資金主要匯集于高校和研究院,由于農業科研資金結構不合理,導致這些農業科研資金被運用于缺乏市場實用性的項目研究中,難以有效提升成果轉化率。

2.4   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和轉化媒介存在較大空缺

農業科技成果要想得到轉化和大范圍推廣,需要借助媒介來實現,然而我國農業科技在轉化媒介方面還存在較大空缺,這主要是由于缺乏一個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展現平臺,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無法得到及時展現,并且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科研相關服務和法律法規,再加上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欠缺,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在農業科技宣傳推廣中只是按照固定流程進行推廣,無法起到實質性推廣作用,農業科技成果的真正優勢無法被了解,因此大眾對于農業科技的成果認識不多,這些都是阻礙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

2.5   農業科研成果成熟度不足

農業科研成果成熟度不足成為導致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效果不高的重要因素。雖然在農業科技研究中獲得了很多科技成果,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僅限于在實驗室這種條件下進行,和實際生產條件并不相符,并且很多農業科研成果的技術參數尚不穩定,缺乏良好的先進性,因此無法做到直接轉化,還沒有達到成熟的轉化程度。中試是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熟化的關鍵,也是成果熟化必不可少的評價環節,但是很多研究院或是高??蒲谢夭]有設置中試基地,這也是導致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無法產生理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主要因素。中試環節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所產生的研究風險也比較高,并且中試還要求企業或是相關研究部門具備先進的研發條件和能力,可以對成果成熟度進行準確評判,否則這種中試是無效的,依舊不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3   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的策略

3.1   加大農業科研投資力度,實現資金的合理分配

解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首先需要解決農業科研資金問題和資金結構不均問題,盡管我國大力支持農業科研工作開展,用于農業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還先后創建了多種形式的項目來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但是這些舉措依然無法和農業產值增長幅度相匹配。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工作開展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模式,所以用于支持農業科研的資金無法得到有效分配。為了解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使農業生產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還要加大農業科研投資力度,并對農業科研資金進行合理分配。為此,要加強各個農業科技研究項目之間的聯系,做好科研工作的有效協調,逐漸形成農業科研技術選題、立項、研究以及實現產業化的資金鏈,實現資源合理分配。對于農業科研資金,需要結合項目、研究領域對資金進行劃分,避免出現同一項目重復投資。

3.2   培養農業科技推廣型人才

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及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型人才,成為農業企業獲得更好競爭實力的關鍵。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究到應用,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技術的市場化,而市場化最關鍵的是對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所以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技術推廣有著密切聯系。要想實現有效推廣,離不開專業的推廣人才,所以培養農業科技推廣型人才對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今后要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為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人才保障。

3.3   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調動參與人員積極性

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可以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作為科研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帶頭作用,做好農業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質量,這樣才可以促使農業科研成果更具實用性,提升成果市場化。此外,還要對農業科研工作開展過程進行嚴格管理,使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環節中,為農業科研工作開展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這樣才能夠激發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3.4   加強農業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協作

加強農業企業、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的協作關系,構建以農業企業為牽頭的農業科學技術創新體系,使農業企業、高校以及農業科研機構實現有效合作,共同構建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或是農業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共同確立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的農業科技研究計劃,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使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能夠緊隨市場發展步伐。此外,還可以鼓勵農業企業參與到一些大型農業科技研究項目中,這樣可以使農業科技研究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3.5   提升農業科研成果成熟度

提升農業科研成果成熟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質量,并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助力,為此需要制定科學有效的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評價機制。這樣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前,可以對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進行評價,并結合評價結果進行技術定價,這種科學有效的成果成熟度評價機制更容易被社會所認可。在制定評價機制時,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從多個角度對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度評價,針對那些不滿足轉化要求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出建議,幫助其找到市場差距,進而更好地完善技術。對于滿足轉化條件的科研成果,可以為其提供產業化、商品化等建議,進一步提升市場經濟效益。

4   結語

加強資金、人才方面的投入,從制度和體系方面對農業科技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為農業科技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和轉化率,促進農業生產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 1 ] 季珊珊,李俊獻.淺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4):37.

[ 2 ] 王元杰.如何健全農技推廣體系及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吉林農業,2018(22):32.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5篇

第二條 本制度適用范圍為*****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以下簡稱協會)。

第三條 財務管理由協會財務部具體經辦,協會理事長為首問責任人,財務部主管對協會、理事長負責。

第四條 協會財務部應設置專人專門負責財務管理,實行對賬、物實行分別管理。設置協會財務總賬和各類專項資金明細賬。設置原始憑證以及各種單據的保管夾,分類整理和保管,不得遺失,損毀。

第五條 各種財務收支兩條線的登記必須按照規定程序,準確填寫登記來源、時間、大小寫金額、事由等明細項。所有財務報表不得擅自涂改,不得補填,漏填。確需更改的,需經理事長同意,并在更改后簽字。

第六條 各種財務收支的登記以權責發生制為依據。 第七條 協會的財務收入主要的來源包括: (1)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繳納的會費; (2)政府及業務部門的專項撥款;

(3)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服務等收入; (4)利息收入;

(5)爭取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個人和國際組織的資助和捐贈; (6)其他收入。

第八條 取得財務收入后,經手人須在一日內將所得財務收入送交財務部負責人處。財務部負責人進行填寫登記(一式兩份),并將所得收入記入財務總賬;需要設立明細賬的專項資金,按規定設立明細賬。簽收單一份交財務送交人,一份留財務部作為原始憑證保管。

第九條 協會財務收支情況的相關數據向協會成員公開。 第十條 財務收入中的現金應在銀行設立活期賬戶保管,實物應根據其性質分類進行妥善保管。

第十一條 協會財務支出實行“量入為出”原則。做到勤儉節約,科學配置資源,努力節約支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第十二條 協會財務支出途徑主要包括:

(一)協會大型活動;

(二)專項資金使用;

(三)協會業務開展活動;

(四)協會成員表彰或獎勵;

(五)其他獲得資金使用批準的活動。

第十三條 協會活動需用資金時,原則上采取先墊后報的方式,即先由活動負責人墊付資金,活動后再出具相關單據至財務部報賬。

報賬時需持有的單據包括:活動的費用清單、簽蓋有財務專用章的發票單據(發票單據需填寫具體開票時間、有相關單位的財務專用公章、詳細金額和項目等信息)。發票、收據需經理事長同意并簽字后方給予報銷。

第十四條 財務部經辦人員審核發票無誤后,按照發票金額支付現金。同時申領人填寫收據(一式兩份),并由申領人和財務部經辦人員簽章。收據一份交申領人,另一份連同發票留財務部作為原始憑證保管。同時將支出項目記入財務總賬。

第十五條 協會大型活動及金額大于1000元的活動,經協會理事長同意可預支資金或使用支票。

第十六條 財務部支出資金時,需申領人填寫收據(一式兩份),詳細記錄支出時間、事由、大小寫金額、購買物件等情況,并由申領人和財務部經辦人員簽章。收據一份交申領人,一份留財務部作為原始憑證保管。同時將支出項目記入財務總賬。

第十七條 協會預支資金的活動,活動結束后,該活動的財務負責人必須持預支收據和附有相關發票的財務使用清單至財務部報賬。報賬程序同第十三條。

第十八條 對于預支資金的報賬,根據財務使用清單,實報實銷,資金有剩余的,財務部應回收資金,并登記收入,開出收據;資金超出的,經理事長書面批準后,方可報賬。

第十九條 專項資金的使用。若專項資金有具體財務使用要求,依據該要求執行,若無要求,參照其他資金使用方式執行。

第二十條 若在緊急情況下需使用資金,可以電話或口頭取得理事長同意,財務部確認無誤后發放資金。但應在之后立即補辦手續。

第二十一條 財務部每月進行一次財務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財務收支以及余額是否匹配;

(二)賬戶登記是否真實、及時、準確和清晰;

(三)原始單據是否和賬戶登記相符,是否有損毀; 第二十二條 財務管理的責任人包括:理事長長、副理事長、財務部主管。

第二十三條 若財務檢查發現問題,財務部主管需根據問題內容,負責核實、調查,并公布調查結果和處理結果。

第二十四條 由于財務相關負責人個人原因造成的錯誤或損失,由個人承擔賠償責任;由非人為原因造成錯誤或損失,由協會理事會商議解決。

第二十五條 財務責任的處理方式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賠償、追回款項、銷賬等。

附 則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范文第6篇

【關鍵詞】鄉村經濟  基層  財務工作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在“三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涉農資金的增加,村級基層財務管理工作的任務加重,對相關財務人員的要求提高。如何更好地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使農村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得到優化而高效的利用,完善農村財務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基層財務工作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會計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的有用信息,二是評價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因此,真實可靠的農村基層財務會計信息不僅可以提供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有用信息,還可以真實反映鄉村經濟發展現狀、維護農村穩定,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農村基層財務工作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前提。做好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工作,逐步健全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決策,保障農民的監督權,不僅有利于發揮農民的積極性,還可以使農民在農村基層建設中合理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從而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農村公開的財務內容往往避重就輕,或選擇專業經濟術語,使得農民難以了解真實財務狀況。

其次,農村基層財務工作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動力。為促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國家出臺多項強農惠農政策,涉及農業生產發展和流通、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田建設、農業科技人才支撐、農業防災減災、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這些農村補貼形式直觀地在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得以體現,做好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如實列支財務費用,關乎國家政策在農村的落地情況,關乎農村經濟發展。

再次,農村基層財務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保障。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國家對農村投資項目的大幅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控制和支配的資金大幅增加,經營方式多種多樣,財務行為日趨復雜,不少地方出現了“糊涂賬”。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如一些農村基層會計隊伍不穩定,業務水平低。財務手續不完善,報賬不及時,“糊涂賬”嚴重。還存在財務公開制度執行不嚴、專項資金管理不善等問題。為此,要把保障農民利益作為落腳點,從農民普遍關心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入手,嚴格把好財務關。
目前我國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我國農村基層會計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基層財務工作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多頭管理,管理體制不明。2008年農業部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委托代理的意見》,其中規定,“由農業部門牽頭規范和完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度”。隨后農業部、監察部頒布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的通知,規定縣級以上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行使指導和監督職責。2017年11月施行的修訂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這一規定從法律上明確了財政部門對農村會計工作的管理權。從法律效力的層級來看,《會計法》要高于農業農村部的部門規章,但在農村基層財務會計實務操作中,農村基層會計工作多由鄉鎮經管站指導與管理。這種多頭領導的體制造成了農村基層會計工作協調困難和專業性不強等問題,不利于農村基層會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是會計制度建設滯后,難以應對復雜的農村會計環境?!洞寮w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會計制度》)自頒布實施以來,仍未得到修訂完善。隨著中央對農村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不斷推進,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這些都給農村會計核算提出了新的挑戰。既有的《會計制度》在實務操作中逐漸暴露出諸如總賬科目不適用、二級科目欠詳細等弊端,客觀上已難以應對目前日益復雜的農村會計環境。2017年修訂的《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并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鑒于農村會計工作的特殊性,迫切需要明確的制度層面的指導。

三是會計工作方法落后,會計管理工作規范性缺失。調查發現,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的基層會計工作主要還是采用傳統手工記賬方式,不僅造成財務工作實效性差、準確性不足、效率低下,還容易造成會計資料遺失、任意篡改會計記錄、貪污腐敗等問題,不利于編制真實可靠的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難以提供真實可靠的決策信息和客觀評價基層管理人員的受托責任。很多農村地區的基層會計管理工作規范性不足,具有較強的隨意性,有的甚至嚴重違反財務管理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難以起到應有的核算和監督作用。

四是會計隊伍素質不高,專業性不足。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財務人員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財務管理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因此對于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有著較高要求。做好會計工作,核心要素是人才。近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青年不斷涌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造成農村的人口結構大多以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為主。具備專業知識的會計人才不足,臨時聘用人員、身兼數職的會計人員屢見不鮮。會計面臨的環境日新月異,會計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財會專業知識、不重視繼續教育等原因,部分農村基層會計人員專業能力難以勝任農村會計工作的需要,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完善基層財務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建立權責分明的管理體制??紤]到目前農村基層會計工作由鄉鎮經管站管理的實際情況,應將農村基層會計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從鄉鎮經管站中剝離出來,移交鄉鎮財政所管理,業務上由歸屬縣財政部門領導。同時鑒于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工作涉及不同的部門,探索建立以財政部門為主導、各有關職能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參與的管理體制,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權責分明的制度基礎。

制定科學可行的會計制度。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農村基層財務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應在《會計法》的引領下,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會計制度》進行必要的修訂,以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工作,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核算工作。

積極推進農村會計信息化建設。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化得以快速普及。借助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強化農村資金管理,還可以提高財務透明度,減少財務舞弊現象發生。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村會計信息化工作,增加農村會計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農村會計信息化培訓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會計信息化工作實效。

著力提升農村基層會計人才素質。首先,扎實推進農村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化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會計人員的準入機制、聘任制度、薪酬制度,推進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人員隊伍的職業化進程。其次,健全和完善培訓制度。會計工作的專業性和會計知識的不斷演進,要求會計工作人員持續學習,因此應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系統化和常態化的農村基層會計人員培訓制度,切實提高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

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決定了會計的發展,會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好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以農村基層財務工作為主要抓手,切實發揮農村基層財務工作的核算和監督職能,將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①王瑩:《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會計體制建設研究》,《財會通訊》,2019年第9期。

責編/賈娜    美編/陳琳

上一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范文下一篇:化學在生物中的應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