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時代翻譯范文

2023-09-24

時代翻譯范文第1篇

互聯網+《大數據》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幫您如何利用大數據為企業從戰略上面進行指導挖掘和預測,從戰術上進行營銷服務和安全措施,精彩我們共同期待。

第一篇大數據很熱,大數據不神秘(趨勢) 有人說,如果你不知道大數據,你就OUT了 --大數據到底有多熱 什么樣的數據算是大數據 --大數據的特點和概念辨析 亂我心者,大數據之事多煩憂 --大數據并不象你想象的那樣神秘 身邊的大數據

--大數據就在你我身邊

案例分析:淘寶是如何利用大數據淘寶的 小結:不管你愿不愿意,大數據已經在那里 電話:010---59002742 010--59004371 第二篇:認識大數據 1.什么是大數據 2.大數據應用的意義

3.大數據在企業經營中應用的意義 4.對大數據的認識誤區 案例分析

第三篇:大數據時代變革 1: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變革 2:大數據時代的商業變革 3:大數據時代的管理變革

第四篇:大數據在營銷中的運用 大數據精準營銷 1.什么是精確營銷 2.精確營銷的方法 實操教學+案例分析

第五篇:在技術中應用 數據挖掘

大數據的核心價值——挖掘 1.什么是數據挖掘? 2.數據挖掘的流程 3.數據挖掘解決的問題 結合現場實操教學+案例分析

第六篇:預測

大數據的核心價值——預測 1:如何預測? 案例分析

第七篇:大數據與云計算 1:什么是云計算

2: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

第八篇:大數據的安全問題

時代翻譯范文第2篇

一翻譯的基本單位

一篇演講稿、一首歌的歌詞、一封邀請函、一份導游詞、一本小說、一部電影都可能是一個翻譯文本。在這些翻譯文本中, 每個文本中都能提取出相對完整的語篇, 于是譯者便要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對文本進行剖析, 這個過程仍然需要人工來完成。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 必然要關注語篇、短語、詞素和音素這些基本單位。在當今機器翻譯研究領域, 怎樣逐層區分及編譯這些單位, 及如何令機器自動判斷這些單位所處的具體語境, 一直還是個難題。

二翻譯文本的基本構成

日常所熟悉的翻譯大多是不同語言間的書面文本轉換。但要進一步探討人工翻譯的問題, 就不能拘泥于這個單一的視角, 還應關注其他形式的翻譯文本, 如在口譯當中, 現場所講的語言就是翻譯文本。眾所周知, 一些重大活動中, 常常用到的同聲傳譯需要的就是同聲傳譯工作者扎實的翻譯基本功及翻譯技巧, 在這種情況下, 機器翻譯恐怕是望塵莫及的。

這樣一來, 我們了解到翻譯文本是由書面語和口語共同組成的, 如果說不同語言間書面文本的轉換還能借助于機器翻譯 (僅限于字面意義的翻譯) , 那么口語翻譯的過程只有人工翻譯才能完成。

三翻譯的語法結構

經常使用機器翻譯軟件會發現, 機器翻譯的譯文最大問題不是詞匯, 而是那些令人頭疼的混亂的語法結構。一般說來, 從英語到漢語的翻譯過程所替代的信息并非單獨的編碼單位, 而是在漢語中表達的全部信息。機器翻譯發展到今天也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規則變化在翻譯過程中組織語法結構, 但當碰到一些沒有對應形式的情況, 翻譯過程還需依賴于人工完成。例如, 在Google翻譯中輸入源語言“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example in the family, the very mention of music as a career carried with it the idea of an uncertain existence.”得到的中文翻譯是“如本例在家庭的后果, 說起音樂作為一種職業與它進行的一個不確定存在的看法。”顯然, 機器翻譯無法處理沒有對應形式的語法結構, 把一個完整的句子譯成了一個不知所云的短語。這種情況下, 人工翻譯能通過對源語言的梳理和分析, 得出符合目標語言語法結構的譯文:“家里有了這個先例, 后來只要一提到以音樂為生, 我們就想到朝不保夕的生活。”

很多人會把翻譯簡單地劃分為“直譯”和“意譯”, 這樣的劃分顯然是流于表面的。但對翻譯的探討深入到“詞”層次以下的部分, 我們會意識到還有詞素對詞素的翻譯。如有人想把英文諺語翻譯成漢語中的諺語時, 往往發現這兩種語言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相對應的內部結構。如英文諺語“A scalded cat fears hot water”借助機器翻譯只能直譯為“被開水燙過的貓害怕熱水”, 而人工翻譯則會有目的的把它譯為漢語中有相似意義的諺語“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 這是機器翻譯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無法企及的。

四翻譯的語言運用問題

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語言的運用過程, 即以交際為目的不斷對語言進行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譯者要時刻注意翻譯被語言環境所影響的程度, 這是機器翻譯最難解決的問題。再強大的翻譯機器也無法處理所有的語言環境, 無法考慮到所有能夠影響到翻譯的語境因素。如英語中常說的一句話“How have you been?”用機器翻譯只能得出“你怎么樣?”這個譯文, 盡管這個譯文從語法角度來說沒有任何錯誤。但這個機器翻譯得出的譯文無法兼顧任何語言及情景環境的因素, 而人工翻譯則會根據不同的語境得出不同的中文譯文, 如“你近況如何?”“你過得還好嗎?”“你事情辦得怎么樣了?”“你去哪兒了?”等等。

五翻譯的風格問題

充分考慮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體風格的相似性是翻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情況下, 譯者應盡可能把詩歌譯為詩歌, 小說譯為小說, 戲劇譯為戲劇。在這一環節中, 鑒于機器翻譯還致力于詞匯單位及語法結構的轉換問題, 解決翻譯中兼顧文體風格相似性的重任便只能依靠人工翻譯。

當然, 機器翻譯在詞匯出現的頻次方面是可以做定量處理的, 對于某種語言中的短語或句子被逐字翻譯出來所產生的效果, 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了。在事先已經考慮過語法和詞匯的情況之下, 這種效果會由于對應詞出現的頻次的差異而變得新奇有趣, 或是枯燥乏味, 或者無法理解甚至怪異。

綜上所述,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 機器可以有限地處理一些基礎維度上的翻譯工作, 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那些重要、復雜的翻譯工作依然有賴于人工翻譯。

摘要:翻譯的過程是立體、多維的。本文通過對翻譯的基本單位、翻譯文本的基本構成、翻譯的語法結構、翻譯的語用及風格問題等幾個方面分析, 闡述了人工翻譯在信息時代依然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關鍵詞:人工翻譯,文本構成,語法結構

參考文獻

[1]戎林海.趙元任翻譯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

時代翻譯范文第3篇

科學記者當然也不例外。在他們辛辛苦苦伏案“爬格子”, 將科學“翻譯”給公眾的同時, 他們所服務的讀者——其中一些是科學素養不高的大爺大媽——就可能正在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布或轉發諸如“吹風機能冶百病”“爽身粉能致癌”之類的“科學”流言;而在網上的一些科學社區和論壇里, 則活躍著成千上萬的科普愛好者, 他們熱心地向公眾傳播“原汁原味”的科學知識, 這其中包括一些專業的科研人員, 甚至不乏具有院士頭銜的知名科學家。

1“翻譯”受到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說, 媒體所生產和傳播的科學新聞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說, 科學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科學新聞的傳播, 才在公眾那里彰顯出其作用與價值。

按照新聞學的定義, 所謂科學新聞, 無非是覆蓋科學領域的新聞報道;擔負這一任務的科學記者, 其角色是將科技發展的成果告知那些科學論文所無法到達的更為廣大的受眾群體[1]。對于科學記者來說, 他們的工作“就是把最新的、最權威的、主流的論文和他們的研究成果翻譯成老百姓能懂, 而且對老百姓的生活確實有影響的知識”[2], 將“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翻譯”成老百姓能懂的內容, 將枯燥乏味的科學語言寫作轉變為令人激動的論爭和新突破?!盵3]

在過去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 “翻譯”可謂科學記者工作的關鍵詞與核心所在。他們在科學家和普通大眾這兩者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把科學成果“翻譯”給普通大眾。在這樣一種由上到下、從點到面、單向式的科學信息傳播與擴散路徑中, 科學新聞和科學記者無疑被置于中心和權威的地位。

然而,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 特別是自媒體的勃興, 改變了一切。

2015年9月19日, 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 “互聯網已成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 “公民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3.4%, 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 已經超過了報紙 (38.5%) ”;“在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中, 高達91.2%的公民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 互聯網已成為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4]。

事實上, 互聯網給科學傳播所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受眾”和“獲取”一面;而且, 更多的體現在“媒體”和“傳播”一面。借助于微博、微信、社區/論壇乃至個人門戶網站等自媒體, 一介平民也能輕而易舉地實現“變身”——由昔日被動的受眾搖身一變為科學信息的主動生產者與傳播者;而一些科研工作者乃至知名科學家同樣可以憑此繞過傳統媒體和科學記者, 直接為公眾“指點迷津”。

對于互聯網和新媒體所帶來的這種劇變, 早在20世紀, 西方傳播學巨匠馬歇爾·麥克盧漢就有所預見。他在闡述“媒介即是訊息”這一重要思想時認為,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5];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并非媒體所傳播的內容, 而是媒介形式本身的“革命力量”——“改變世界, 改變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6]。也就是說, 作為一種傳播工具, 媒介本身就具有開創的可能性以及社會變革的力量。

這的確是一場巨大的變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傳統媒體強調的就是“內容為王”, 即只要把內容做好了, 后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都有了。按照這一思路, 科學記者只要把科學成果“翻譯”好, 其工作任務就大功告成。然而, 互聯網和新媒體強調的是“連接”?;ヂ摼W和新媒體為公眾提供了獲得科學信息的多元渠道, 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媒介。不僅如此, 新媒體還給公眾帶來了傳統媒體無法滿足的交互式、及時性、內容海量等新體驗。傳統的科學傳播手法和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公眾不斷變化的新需求, 甚至科學傳播所遵循的傳統原則也受到了挑戰。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 科學記者如果仍把工作標準僅僅聚焦于“翻譯”上, 就難免陷入窠臼和遭遇尷尬:假若仍沿用過去那種“科學家—科學新聞—讀者”的線性傳播思路, 你辛苦采寫出的文章很可能并不被今天見多識廣的讀者所接受;而假若你的稿件質量上乘且具極高可讀性, 卻又有可能由于你所在的那個傳播平臺——一張乏味的報紙或是一本老朽的雜志為讀者所拋棄而失去傳播的機會……總之, 一句話:你沒有能夠與你的讀者、社會乃至這個世界有效地連接。

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 昔日那種以“翻譯”為工作核心的傳播思路顯然已不合時宜, 科學記者必須另辟蹊徑。

2 從“翻譯”到“連接”

連接是互聯網的關鍵詞。要實現有效連接, 無論是傳統媒體, 還是科學記者, 都必然要經歷一番痛苦的調整與轉型, 經過一個劇烈的重塑過程, 找回往昔的讀者, 重新接通與讀者和社會的連接點。

有別于過去那種由專業的媒體機構所主導的信息傳播, 自媒體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在自媒體時代, 各種不同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 而所謂“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或非對即錯, 問題也不再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自媒體這種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特性, 不僅是它自身蓬勃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而且也為傳統媒體的調整與轉型指明了方向——打造基于開放特性的平臺型媒體。

傳播學者何道寬曾將麥克盧漢的著名公式“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詮釋為“整合化——分割化——重新整合化”和“前現代化——現代化——后現代化”[6], 等等。當前, 媒介的演變與發展恰恰就處于這樣一個“重新整合化”和“后現代化”時期。

在《平臺型媒體的生成路徑與發展戰略——基于Web3.0邏輯視角的分析與考察》一文中, 傳播學者喻國明認為, 我們目前正處于Web2.0向Web3.0的過渡時期。在Web2.0時代, 個人作為要素被激活, 雖然引起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去中心化, 但是尚未形成了新的經濟形態。在Web3.0時代, 個人碎片化的資源將被重新整合, 而媒體組織將會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這是一個“機構唱大戲”的時代[7]。

應當承認,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 自媒體并非十全十美和無懈可擊。與傳統媒體相比, 一方面, 自媒體的確具有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非線性傳播等優勢;另一方面, 也確實存在良莠不齊、可信度低、不規范等問題。早在2001年,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就曾刊發過一篇題為《傳媒世風日下了嗎》的文章, 文章稱:“因特網已成為毫無限制的謠言作坊, 自律在這種新媒體中成了一種稀有現象”;“由于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遠遠超過了所有的傳播媒介, 因而假新聞的影響也更惡劣”[8]。事實上, 由于低門檻、易操作和網絡隱匿性, 自媒體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正是因為自媒體存在上述問題, 才使得其在科學傳播的權威性方面受到不少質疑。在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2016年媒體從業者科學傳播專題班上, 騰訊微博、微信政務中心主任何建紅所做的關于“大數據時代的科學傳播”中提到, 移動互聯網網民科普獲取和傳播行為分析報告顯示, 在互聯網科學傳播中, 最受尊重的是國內外研究機構, 占比為66.1%;其次為傳統媒體發布的觀點, 占29.6%;自媒體發布的文章, 僅得到11.6%的用戶信賴。

這意味著, 要真正獲得受眾的信賴, 自媒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從一個側面表明, 得益于長時間的辛勤耕耘, 傳統媒體在受眾心中依然具有很高的權威性, 其內容的可信度高于自媒體。這也是傳統媒體立足市場乃至實現華麗轉型的根本所在。

美國科學作家Kendall Powell認為, 在新媒體時代, 科學傳播依然是以內容為王, 雖然平臺、路徑的更新必然要去重視, 但最重要的內核依然是內容本身。她援引一位科學記者的話說:“網絡時代改變了讀者消費新聞的方式, 也在不斷改變科學作家、記者創作科學新聞的方式、發表的平臺;但最根本的內核從來沒有改變過, 那就是優質的內容”[9]。

在Web3.0時代, 在深度報道或形成意見等領域進行深耕, 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權威的內容提供商”, 這或許是從事科學傳播的傳統媒體機構調整與轉型的可靠方向之一。而毫無疑問, 科學記者將在這一過程中大顯身手并重新找到自己在傳媒價值鏈分工中的位置。

3 在“連接”中轉身

當然, 科學記者要實現從“翻譯”到“連接”的轉身, 除了所服務的傳統媒體的調整與轉型, 關鍵還在于自身的改變。

應該看到, 當照相機和智能手機得到普及, 幾乎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咔嚓”一下之時, 作為一種職業的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相反, 在攝影技術波普化的大潮中, 他們的職業素養、技能和水平都普遍得到了提升:過去, 僅僅憑借手中獨有的利器——照相機, 他們就可以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哪怕其技術和水準并不高明;而現在, 當普通人也擁有這種利器, 照相機不再是他們的專屬之物時, 他們就必須拿出遠遠超越業余者的職業技能和水平, 為公眾生產出質量更優的作品, 從而體現他們在這個社會中的存在價值。

在新媒體時代, 面對自媒體勃興所帶來的挑戰, 從“翻譯”轉身“連接”的科學記者亦應如是。

雖然有部分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逐漸走向衰落, 減版, 裁員, 甚至倒閉;但同時, 又有一大批優秀的媒體誕生, 發展, 壯大。市場所淘汰的并非是紙質媒體或是科學報道的版面, 而是那些不符合市場規律、不能滿足公眾需求的采編規律、傳播方式乃至傳播平臺。所以, 與其說這是一個紙媒走向衰亡的年代, 不如說是一個紙媒優勝劣汰、浴血重生的過程。而對于科學記者, 這是一次重新定位、再次出發、不斷提升的良好機遇。

毋庸諱言, 對于科學記者來說, 自媒體的勃興當然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一方面, 自媒體的及時性和交互性極大激發了公眾了解科學、參與科學的熱情, 提供了公眾表達需求的途徑;另一方面, 憑借自媒體, 一些專業的科研人士甚至知名科學家也參與到科學傳播中。然而, 困境的背后是機遇, 挑戰的背后是提升。就像如今人們買得起照相機, 但不一定都能成為攝影師一樣, 科學記者才是科學傳播中的合格“中間人”:“富?!逼饋淼墓娰I得起“照相機”, 卻不知哪里有“美景”;而科學家雖然既知道哪里有“美景”, 手里又有“照相機”, 卻不一定掌握“攝影技術”;真正知道“美景”在哪里、手中有“照相機”, 同時又具備“攝影技術”的, 正是那些訓練有素的科學記者。

可以預見, 在這場從“翻譯”走向“連接”的轉變中, 科學記者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將得到大幅提升, 其自身也將實現華麗的轉身:由于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和傳播渠道的多元性, 將促使他們成為能夠跨媒介平臺工作并熟練掌握多種媒介載體的新聞人;由于自媒體所帶來的傳播去中心化和開放交互性, 將迫使他們在議題設置和采編報道上更加精益求精, 從而更好滿足受眾需求……

事實上, 對于科學記者而言, 自媒體的勃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公眾對科學所表現出強烈求知欲, 正是他們努力工作的動力;公眾所反映的需求, 讓他們不斷調整前進的方向, 讓科學傳播的效果變得更加精準;而科學家的熱心參與, 不僅讓他們改變了新聞采編方式, 甚至影響到了新聞的議程設置, 從而讓科學傳播的質量不斷提升。

這是一個壞的年代, 這也是一個好的年代。新的時代, 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科學傳播的標準和規則, 同時也對科學記者的工作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更加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the UK.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37 (2) :152-160.

[2]張志安, 劉虹芩.袁越.積累的知識越多, 對世界的偏見就越小[EB/OL].新聞界, [2015-1-26].http://www.ixinwenjie.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113.

[3]陸曄, 周睿鳴.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新技術時代的理念與實踐原則[J].上海:新聞記者, 2015 (5) :4-11.

[4]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EB/OL].新華網,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9/19/c_128247007.htm.

[5]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6]馬歇爾·麥克盧漢.中譯本第二版序——麥克盧漢的遺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7]喻國明, 何健, 葉子.平臺型媒體的生成路徑與發展戰略——基于Web3.0邏輯視角的分析與考察[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 M5Nzgx OTU5NQ==&m id=2668139167&idx=1&sn=e34454768e6a4c9082adbec0ed1932d2&mpshare=1&scene=1&srcid=1013FJ46y OFh Ekj ELm3C8gcu#rd.

[8]端木義萬.美國傳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241.

時代翻譯范文第4篇

經過周密細致的前期準備工作, 筆者帶領研究小組于2012年10月25日到11月5日針對北京市大大小小的旅游景點做了細致的考察和走訪。按照制定好的計劃和標準, 將目標鎖定在四個旅游景點, 對英語標牌的正誤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取樣, 最后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和意見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四個旅游景點分別是:中國華民族園、北海公園、紫竹院公園和鑼鼓巷酒吧一條街。之所以選這四個景點作為采樣對象原因如下:中華民族園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 那里濃縮了56個民族的習俗風情與文化特色, 每年吸引著眾多國外游客前來參觀。北海公園是位于市中心的皇家公園, 一直以來都是北京幾大標志性旅游景點之一, 備受外國游客關注。紫竹院公園臨近昆玉河地理位置不可忽視, 其地處西三環要地周圍有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等文化部門且風景秀麗多姿, 往來游客絡繹不絕, 近年來因其免費開放而吸引了更多海內外游人。位于鑼鼓巷的酒吧一條街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外國人, 那里酒吧林立是在京城里外籍人士經常光顧和集會的地方, 既是娛樂場所又不失為京城夜生活的一景。由此可見, 這幾個被考察的目標對象中有著名的傳統景點和皇家園林, 有近些年剛剛建成的有代表性的新景點, 有免費參觀的公園, 也有酒吧集中、外籍人士經常聚集的娛樂一條街。這四個景點可謂各有代表互為補充這就避免了分析過程中的以偏概全。

考察采樣工作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實地取樣工作, 每到一個地方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分散開來, 到各處尋找英語標牌, 然后用相機將標牌照下來帶回駐地;第二步是勘誤工作, 取樣回來以后, 便開始對這些英文標識的拼寫和語法進行細致的考察, 找出有錯誤或者翻譯有遺漏的地方, 然后通過參閱各類英英、漢英辭典和相關資料提供正確的修改建議;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是統計匯總工作, 將找出的錯誤及修改建議統一進行分類并統計分析, 最后根據統計資料分析寫出的總結報告。經過幾天的努力, 小組成員一共找到了158張英語標牌。在這些標牌中發現有約43張有翻譯錯誤, 在小組成員的努力下對這些錯誤提供了正確的譯法。在這里由于論文篇幅限制, 只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錯誤作為實例。

2 統計糾錯及錯誤分類

北海公園中的標牌英譯錯誤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未翻譯:“閑人免進”的翻譯“XIANRENMIANJIN”就是漢語拼音, 應譯為“Staff Only”。

2) 拼寫錯誤:酸奶拼為Yog art應為Yoghurt。漢堡Hambvrger hamburg

3) 用詞錯誤:這一類錯誤最多, 可見翻譯錯誤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詞不當。具體實例如下:將“烤腸”錯譯為Roast實際上應為Roast Sausage;將“工藝”錯譯為craft實際上應為handicraft;“酸辣粉”錯譯為Sour hot powder實際上應為Hot and Sour Rice Noodles;將“購票須知”錯譯為Attention for buy ticket實際上應為Ticket Instruction;將“腳踏船”錯譯為Pedal boat實際上應為Pedalo;將“入口”錯譯為Way in實際上應為Entrance;將“釋迦牟尼”錯譯為Sakyamuni Buddha實際上應為Sakyamuni;將“羅漢”錯譯為arhats實際上應為Eighteen Buddist Arhats;將“注意安全”錯譯為Attention safety實際上應為Please Be Safe (參考:上??萍挤g) ;按照漢語原文鐵影壁的介紹文字中, “質地”應該翻譯成texture, 不是material, 因為鐵影壁應該是顏色和外觀手感上與鐵相似, 而不是原材料上與鐵相似。在介紹悅心殿的一個標牌上講到悅心殿是清代皇上處理緊急國事的場所時出現這樣一句話:In Yue Xin Hall,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took care of emergency state affairs.實際上應改為:In Yue Xin Hall,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dealt with emergency state affairs.另外, 描述長寬高的這樣一句翻譯也不和英文句法:It is 70cms high, has a perimeter of 493cms, and weights about3, 500kgs.實際上描述物體的長寬高應該改為:It is 70cms in height, 493cms in perimeter and weighs about 3, 500kgs.

4) 語序錯誤:"including a 39 hectares lake", 這是個漢語語序, 正確的翻譯應該是:including a lake of a 39 hectares.在介紹瓊島時講到瓊島是中國最早的皇家花園之一, 其英譯如下:Qiong Island, one of the earliest imperial Chinese gardens.這里就出現了形容詞語序的錯誤, 實際上應該改為:Qiong Island, one of the earliest Chinese imperial gardens.

5) 未加銜接語:

例如此句就未加銜接語:Its crown and garments bejeweled, it was carved from a single piece of flawless white jade.實際上應改為:Its crown and garments bejeweled and it was carved from a single piece of flawless white jade.

鑼鼓巷酒吧一條街的標牌翻譯錯誤也主要集中在用詞錯誤上。在此, 特舉出鑼鼓巷酒吧街中一家制衣店廣告牌的翻譯錯誤:將“皮衣上油”錯譯為Fur-lined jacket top oil實際上是死譯, 應改為:Oil the Furriery;將“服裝加工”錯譯為:The clothing production實際上應改為:Garment Processing;將“扦邊”錯譯為Fix a side實際上應改為:Garment alteration;將“干洗”錯譯為The dry cleaning實際上應改為Dry-clean;將“水洗”錯譯為Water cleaning實際上應為Washing就可以了;將“單燙”譯為The list is very hot便極為荒唐了應該改為:Iron clothes only.

中華民族園翻譯錯誤匯集:

1) 缺少冠詞、介詞:缺了定冠詞the, 應改為the 2nd"...festival";the most celebrated.;they live wood...houses”, 明顯缺少了介詞in, 應改為live in;此外, 在維吾爾族景點標牌中有這樣兩處錯誤:原句are most celebrated應該改為:are the most celebrated.原句Cencus of China in 2000應該改為the Cencus of China in2000.

2) 句法有誤:

It is dangerous to litter over here!該句意思是在此處丟垃圾的人有危險, 而實際上要表達的是在此處丟垃圾會對底下的人造成危險, 所以翻譯成no littering既簡單又準確。"they call themseleves as the aboriginals...", "把自己稱為..."正確表達為call themselves the aboriginals, 去掉as;第二個錯誤“there are4461 of them live in...”live應改為living;一見鐘情:原譯為fell in love with a girl應改為fe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 with a girl;山盟不以風霜改:原譯為But our love never changes during the long time應改為But our love has never changed during the long time;在傣族景點的標牌中有一句話:傣族同胞和您在佤寨過金銀花節, 到了佤寨以后, 您可以坐在屋、樹蔭里, 親自在佤寨同胞晾曬的金銀花里選上幾朵, 泡茶品嘗, 以茶會友, 納涼去暑, 一定很愜意。原譯句法出現嚴重錯誤, 正確的翻譯應該是:The Wa people would like to spend their Honeysuckle Festival with you in Wa Zhai.When you arrive at Wa Zhai, you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elect some aired honeysuckle flowers and make tea with them.Sitting in the home of Wa Zhai people or in the shade of a tree, enjoying the tea and talking with them, you must fell cool and comfortable.在京族館標牌中有這樣一處英譯句子:Jing with a population of 22, 500, live mainly in the Three Islands belongs to the Fangchengga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The island is also called“the three islands of Jing”.Jing people are engaging in fishery and breed aquatics.其中, Belongs to應該改為belonging to;The island is應該改為islands are;Breed aquatics應該改為aquatic breeding.

3) 用詞錯誤:

原料:Raw Materials應改為Ingredients;用法:Indication for use應改為Directions;in the morning or in the night應改為in the morning or at night

民族大橋的標牌中出現這樣一句英文翻譯:

The bridge reflects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the Bai Dong Tibetan and Han, supported by wooden structures with decorations of granites and marbles and ethnic paintings.It became a new landscape in Beijing....其中:Supported by wooden structures應該改為constructed with wood屬于詞組用法錯誤。It became應該改為it is.

回族景點標牌中的漢語介紹里面, 有兩句話沒有翻譯成英文, 屬于漏翻。例如:“散居在全國各地, 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就沒有翻譯。此外還應刪掉多余部分, 例如:Numbering 8, 600, 000, the Hui mainly live in Ning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region and provinces Gansu, Shanxi, Qinghai...應該將and the region刪掉。

紫竹院公園標牌勘誤:此處標牌錯誤可分為句法錯誤和用詞錯誤兩種。

1) 句法錯誤:在售票處有一則說明“身高超過一米的兒童需買票”, 其英譯為:Children are taller than one meter should by ticket., 實際上正確的翻譯應為:Children who are taller than one meter should by tickets.

2) 用詞錯誤:例如:“每人8元”原譯為8 yuan one person應該改為8 yuan per person;“觀光船碼頭”原譯為boat rental應該改為tour boat rental;“電瓶船碼頭”原譯為:boat rental應改為:electrical boat rental;“衛生間”原譯為toilets此處應用單數:toilet;“游樂場”原譯為Recreation Area應改為Carnie (此錯誤共出現兩次) ;紫竹垂釣:原譯錯誤應改為:Angling或Whiffing;八宜軒:原譯錯誤應改為:Amenity loft或Delightful loft;游船碼頭:原譯錯誤應改為:Yacht for hiring (此錯誤共出現兩次) 。

3 統計分析

我們按照統計學方法, 統計出錯誤標牌在所有標牌中所占的比率, 以及各個旅游景點標牌的錯誤率。經過統計, 四個旅游景點英文標牌的總體錯誤率達到了27%, 各旅游景點具體標牌錯誤率為:鑼鼓巷錯誤率約為16%;中華民族園錯誤率為25%;北海公園錯誤率約為28%;紫竹院公園錯誤率約為39%。鑼鼓巷作為外籍人士聚集的酒吧一條街, 錯誤率最低。酒吧中外籍人士幾乎是每晚必到, 所以本文認為, 在這一地區的標牌受到業主重視, 錯誤率較低。錯誤率第二低的中華民族園為較晚建成的建筑群, 近幾年英語在社會上日益普及, 懂英語的人越來越多, 因此標牌錯誤率也相對較低。相對于收費公園的北海公園, 作為免費公園的紫竹院公園內標牌出現的錯誤率最高接近40%, 這一錯誤率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對外開放的免費公園也是北京對外宣傳的窗口, 特別是像紫竹院公園這樣處于三環重要地段, 周圍文化設施眾多, 英文標牌漏洞百出與其地理位置和周圍的文化氛圍不相協調。在對翻譯錯誤的分析中我們將錯誤分為幾類, 包括用詞錯誤, 句法錯誤, 漏譯和漏詞以及語序顛倒等現象, 我們發現主要的錯誤集中在用詞錯誤和句法錯誤中??梢娚鐣苍O施英文翻譯應注重用詞的準確地道并且使用合乎英語句法的句子。

4 結束語

本文對北京市幾個旅游景點取其有代表性的針對其標識語英譯進行了取證分析與統計糾錯, 這幾個有代表性的景點中有收費的和免費的, 普通公園和古代的皇家公園, 也有外籍人士聚集的酒吧一條街。分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體現出北京市旅游景點英文標牌翻譯的準確度, 為有關部門及時有針對性的修改錯誤的英語標牌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持和智力支持。由統計資料可見, 雖然經過了奧運會的準備和翻新, 北京市內主要旅游景點的英語標牌仍然存在很高的錯誤率, 即使像中華民族園這樣相對較晚的景點也存在者不可忽視的錯誤率。及時、有效、有針對性的對英文標牌進行修改, 確實已經成為北京市各大旅游景點的當務之急, 否則如果任由這些錯誤繼續保留在那里, 將不利于外國游客旅游欣賞, 不利于旅游景點的運營, 也影響這些單位的對外形象。英文錯誤率高會影響北京作為我國文化中心的形象, 思想越來越國際化的北京市, 不能再細枝末節上放松要求給人留下一個不夠嚴謹的印象。因此我們看到, 在后奧運時代, 北京市的各個旅游景點國際化程度并不盡如人意, 英文翻譯質量亟待提高。另外, 雖然交通線路周圍英語標牌較少, 未列入我們考察的目標對象, 但建議增加交通線路附近中英文標牌的數量, 為外國游客出行認路提供方便。北京市作為我國面向世界開放的首都城市, 在主要干道的標牌設計上應當考慮到外籍人士的方便。目前, 在北京居住、工作和暫住的外籍人士眾多, 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人群之一, 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應該成為北京市民整體生活滿意度的一部分。無論是旅游景點的英文標牌還是交通線路的標識, 它們都看似簡單但卻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城市對于外籍人士的關切度, 讓他們在異國他鄉感受到溫暖和關愛。這一點也符合首都建設現代化人文城市所要體現的人文關懷。

摘要:自2012年以來研究小組選取北京市四個旅游景點針對其標識語的漢譯英進行了取證分析。統計結果顯示, 四個景點標牌英譯的平均錯誤率達到了27%, 個別景點錯誤率更是達到了39%。這說明標牌漢譯英錯誤率仍然很高, 尤其是對外免費開放的公園情況嚴重不容忽視。這說明雖然經歷了奧運會的洗禮, 北京市的旅游景點國際化程度并不盡如人意, 英文翻譯質量亟待提高。

關鍵詞:景點標牌,英文翻譯,統計糾錯

參考文獻

[1]朗文十萬詞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2]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 (第四版增補本) [M].李北達, 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時代翻譯范文第5篇

《中國科技翻譯》2009年第2期刊載了“《新時代漢英大詞典》諺語部分譯文商榷”一文(以下簡稱“商榷文”)。文章簡要概述了由吳景榮和程鎮球先生主編的《新時代漢英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中諺語的翻譯原則和策略,指出了“該詞典在諺語翻譯中存在硬譯,正、誤譯夾雜,邏輯不夠嚴密以及行文不夠簡潔等四個方面的不足”[1]61,商榷了該詞典中13條諺語的譯文,并提供了自己的參考譯文。我們認為,文章作者經過分析梳理提供的參考譯文,多數符合翻譯的基本原則:“忠實”、“通順”,同時亦體現了諺語言簡意賅的特色,但對于其中三條諺語(或說一條諺語,一條成語和一條俗語(1))的參考譯文,結合其他專家學者的譯文,我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它們從原義、喻義及擴展義等方面進一步討論,茲不揣冒昧以就教于方家。

1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大詞典》譯文: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 and the day’s wok in the morning。

“商榷文”擬譯為: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one day’s wok is best planned in morning。

討論:“商榷文”認為,《大詞典》的編者因為理解有誤,“硬譯”的結果只能是譯文與原文在意義上出現偏差。我們認為,二者的理解都對,只能說《大詞典》的譯文是基于外延/擴展之義的理解,“商榷文”的譯文是基于對原義的理解,雙方的譯文均可接受,完美的是二者的譯文需要“聯姻”。該諺語出自南朝·梁·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原義表示“一年的計劃在春天就要考慮好。”

現在“一般用于提醒人們抓緊時間在年頭上就要作好全年的規劃。也告誡人們要在一年的開頭(春)就做好工作,為全年打好基礎。”[2]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種活的語言,其詞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3]詞匯如此,習語亦不例外。經過隨機調查,目前多數人在使用該諺語時,意指擴展義,即《大詞典》譯文回譯之義,“一年的工作最好在春天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最好在早晨就要開始”,強調工作動手越早越好;部分人意指原義,即“商榷文”所指,“在春初就要做好全年的工作計劃,在清晨便要做好整天的工作打算”?;萦钕壬?ldquo;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譯文(The whole year’s work consists in a good start in spring.[4])也是基于對該諺語外延/擴展之義的理解。吳光華先生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翻譯既有基于對原義的理解:make the plans for the year in spring,又有基于外延/擴展之義的理解:The whole year’s work depends on a good start in spring.;Spring is the best time to do the year’s work.;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但作為例子提供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的譯文又只是諺語原義的體現:Make your whole year’s plans in the spring,and 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5]2995

建議:該諺語的譯文可以綜合、調整“商榷文”和《大詞典》譯文,合二為一,原義在前,外延在后,并予以提示說明;“商榷文”譯文參照《大詞典》譯文省去并列句中后半部分里的謂語部分is best planned,將分號改成and,與《大詞典》譯文結構一致,凸顯諺語簡潔特色,而《大詞典》譯文中的the year,改成one year,the day改成one day,保留并突出諺語原義中“一年”和“一天”的概念,同時省略the spring和the morning中的the,與“商榷文”的譯文風格一致,即:(original)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extended)The work for one year is best begun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

2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大詞典》譯文:(of a woman)marry a cockerel and follow acockerel,marry a dog and follow a dog─—throw in one’s lotwith one’s husband。(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

“商榷文”擬譯為:(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be he a rooster or a dog。

討論:“商榷文”認為《大詞典》的譯文雖然忠實,但不夠簡潔。我們認為,不管是《大詞典》譯文,還是“商榷文”譯文,都將成語里的“雞”和“狗”譯了出來,目的疑為不僅要向外國人傳遞成語的比喻意義(metaphorical meaning),而且還要傳遞其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實際上,比喻意義或說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譯出來就足夠了。正如方夢之先生在闡述紐馬克(Newmark)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法時所說,“譯者應考慮到,讀者希望讀的是地道的譯文,流暢自然,易懂而不晦澀,大量外來的成分轉化入本民族文化和語言中去。……例如,把(as)poor as a church mouse換譯成‘一貧如洗’,否則漢語讀者無法理解何以會‘窮得像教堂里的老鼠’。”[6]王平興先生也認為,對外交流,信息內容可以“以我為主”,語言和形式必須“以受眾為主”,要考慮所傳遞的信息為受眾所理解,達到交流的目的[7]。況且,雙方在該成語的譯文前都已經以(of a woman)括注提示了“指婦女”,哪有婦女嫁給雞嫁與狗之說。盡管“商榷文”用的是虛擬語氣,恐亦屬畫蛇添足,只會引起外國讀者迷惑不解。

該成語在宋朝已基本定型,含“雞”含“狗”,如莊季?!峨u肋編》卷下:“杜少陵《新婚別》云:‘雞狗亦得將’,世謂諺云‘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之語也。”;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輾轉思。”而民間也曾流傳“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其音、義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相近相同,若要翻譯,不一定非要譯出beggar和old man。我們認為,該成語中的“雞”和“狗”屬于翻譯中的“不可譯因素”。人們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只是“比喻女子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8],“安于命運安排”[9]。鑒于此,我們認為吳光華先生的翻譯策略值得借鑒,僅提供比喻意義或說引申之義,另用破折號加注補充闡述:Once a girl has attached herself to one man,she mustbe faithful to him forever regardless of all circumstances─—ad-vise a girl to be contented with the man she has married.;a wom-an follows her husband no matter what his lot is.;advice to becontented with the man a woman has married。[5]1258

建議:成語言簡意賅,譯文也需簡潔明了,故該成語的譯文宜意譯,舍棄“雞”、“狗”之字面意義,僅譯出喻義,即:(of a woman)follow the husband whatever his lot’s。

3 好死不如賴活著

《大詞典》譯文:It is better to live a wretched life than to die a comfortable death。

“商榷文”試譯為: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

討論:“商榷文”認為《大詞典》的譯文忠實,但不夠簡潔凝練,故采用半借用手法嘗試“簡譯”,因為英諺中有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獅不如活狗[來自《圣經》[10]的說法。不過,打開網址http://faq.koolearn.com/posts/list/115353.page,便可看到2007年就有“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的譯法。而且,www.britishcouncil.org/learnenglish-central-trivia-royalty.htm網站上明確標注為漢語諺語。故“商榷文”的參考譯文應屬“借用”,不屬“試譯”?,F在人們大都借用英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來表示該漢語俗語。吳光華先生借用A living ass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指代“好死不如惡[歹]活”[5]1064。尹邦彥先生既意譯,又借用:Rather to live in misery than to die in happiness;A poor life is better than a good death;Better alive than dead,no matter how you live;Better a living beggar than a buried emperor。[11]網絡上還有將其意譯成One should rather live in slavery than die for freedom;等等。

該俗語中的“好死”既可理解為沒有痛苦的安然逝去,也可理解為不堪忍受身心上的某種痛苦而一了百了的自殺,“賴活”可以指茍且偷安地活,也可以指茍延殘喘地活。不管怎樣,我們說其內涵就是“活比死好”。人在幸福在,只要樂觀知足,活著就有美好的希望,理想的未來。所以說,陳文軍先生導演的人文記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英譯名舍去“好”及“賴”字,采取視點轉換法,“反說”譯成“正說”,簡單直譯成“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聽起來就像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劇本中“To be,or not to be”般簡潔而響亮,想必值得借鑒。該記錄片2004年榮獲美國第63屆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Peabody Award),或許其言簡意賅的英譯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翻譯老舍的劇本《茶館》時,英若誠先生出于臺詞需要簡潔明快的考慮,在處理該俗語時,僅借用英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中dog和better兩個單詞予以意譯: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12]

建議:該俗語可直接借用英語諺語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也可以直譯為:“To live poorly is better than to die soundly”。因為poorly和soundly在英語里可分別表示“糟糕地”和“徹底地”的意義。

時代翻譯范文第6篇

亞里士多德的“思維三律”經過用現代邏輯的工具改進和闡明之后, 是仍然可以作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和認知規范的。

在具體介紹“思維三律”之前, 首先學習兩個概念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 即“邏輯規律”和“認知規范”。

任何學科都以系統把握其對象領域的“規律”為核心目標, 邏輯學當然也不例外。首先看一下下列公式:

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達的都是經典演繹邏輯的“邏輯規律”。與任何科學規律一樣, 如果這種表達是正確的, 那么它們本身就具有相應于其研究領域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而在其對象層面是不可違背的。通常所謂“違背邏輯規律”的說法, 實際上是指認知主體違背由邏輯規律所要求、所決定的“認知規范”。

思維三律的特殊地位不在于其的普遍實用性, 而在于其的邏輯大廈的基礎性。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說“矛盾律最直接地體現“邏輯之所舍”, 排中律最直接地體現“邏輯之所取”, 而同一律是“可能的可能, 意義的條件”。“三律”是所有邏輯系統所賴以建構的最基本的指導法則, 由它們決定的認知規范是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規范。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思維三律”以及分別由它們決定的認知規范。

一、矛盾律及不矛盾規范

(一) 矛盾律的基本內容

1、矛盾律的本體化表述

邏輯學之父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明確表述與系統闡發矛盾律的人。他認為:

“一切原理中最確實的原理可陳述如下: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 同一對象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屬性。為了防止詭辯者的責難, 還可進一步加上其他必要的限制。”

用現在邏輯工具可以表示如下:

2、矛盾律的語義表述

亞里士多德還曾經把矛盾律表述為:

“對于同一對象, 兩個互相矛盾的肯定與否定不可能同時都是真的。”

“一切信條中最無可爭議的是, 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都是真的。”

矛盾律的另一語義表述是現代邏輯研究中更為常見的形式:

任一命題不可能同時既是真的, 又不是真的。

矛盾律的這種語義表述可直接表現為經典命題邏輯的內定理:

3、源自矛盾關系與原子邏輯矛盾

首先明確三個定義。

原子命題是指表示某對象具有某屬性的 (單稱肯定) 命題以及表示對象之間具有某關系的命題。

原子命題與其否定命題 (表示同一對象不具有該屬性、同樣對象之間不具有該關系) 之間的關系統稱“原子矛盾關系”。

把任何關于兩個具有原子矛盾關系的命題同真的斷言統稱為“原子邏輯矛盾”。

例如在一階邏輯中:原子命題原子矛盾關系原子邏輯矛盾

經典邏輯中的所有原子邏輯矛盾可統一刻畫為

(二) 不矛盾規范及其作用

矛盾律決定了不矛盾規范, 不矛盾規范的實質是拒斥原子邏輯矛盾, 它體現了邏輯之所“舍”, 違反不矛盾規范就會導致自相矛盾。

二、排中律及排中規范

(一) 排中律的基本內容

1、排中律的本體化表述

與矛盾律相應, 排中律亦可給出如下本體化表述:

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 同一對象或者具有某屬性, 或者不具有該屬性。

用現在邏輯工具可以表示如下:

一階謂詞:

2、排中律的語義表述

亞里士多德給出了排中律的如下語義表述:

“在矛盾命題之間不能有居間者, 任何特定的謂詞必定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其屬于某一主詞。”

“矛盾命題之間沒有任何舉重項能被斷言于同一對象。”

“矛盾命題中必有一個是真的。”

排中律的另一常見語義表述亦為其本體化表述的自然推論:

任一命題或者是真的, 或者不是真的。

該表述在經典命題邏輯中直接表現為其內定理:

3、分子矛盾關系和分子邏輯矛盾

首先明確兩個定義。

除具有原子矛盾關系的命題之外其他命題間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關系, 可統稱“分子矛盾關系”。例如在經典邏輯中, 以下形式的任一代入例之間均具有分子矛盾關系:

我們把任何關于兩個具有分子矛盾關系的命題同時為真的斷言統稱為“分子邏輯矛盾”。

(二) 排中律及其作用

排中律決定了排中規范, 排中規范的實質是拒斥“兩不可”, 它體現了邏輯之所“取”。“兩不可”就是違反了排中規范。

三、同一律及同一規范

(一)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

1、同一律的本體化表述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并沒有同一律的明確表述, 但他關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的思想, 顯然可以引申到同一律。

我們可從性質與關系兩方面給出同一律的如下本體化表述:

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 同一對象如果具有某屬性, 則就具有該屬性。

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 同樣對象之間如果具有某關系, 則就具有該關系。

用現在邏輯工具可以表示如下:

一階謂詞:

2、同一律的語義表述

與矛盾律和排中律相應, 同一律可采用如下語義表述形式:

同一時間對于同一對象的肯定與否定, 如果是真的, 則就是真的。

作為本體化表述的直接推論的語義表述為:

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 一個命題如果是真的, 則就是真的。

該表述可直接表現為經典命題邏輯的內定理:

(二) 同一規范及其作用

同一律決定了同一規范, 同一規范的實質是把握命題的確定性, 它是可能的可能、意義的條件。轉移論題、混淆概念都是違反了同一規范的表現。

四、結語

上一篇:物業工程交接班制度范文下一篇:打油詩搞笑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