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品德課堂范文

2023-09-22

品德課堂范文第1篇

【摘要】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導入生活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與理解思想品德的重要內涵,使學生能夠德育與智育共同發展。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堂教學 生活化

德育教育在任何時期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目前很多的學校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理論知識,教學模式單一,沒有將思想品德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導致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不高,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沒有起到提高學生思想品質的效果。

一、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激發課堂活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已經成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然而,目前很多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一味的按照教案開展教學活動,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缺乏互動,導致學生的思想僵化,難以掌握思想品德的重要內涵[1]。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沉默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從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中拉入到實際生活中,同時,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養成善于觀察生活、品位生活的習慣。此外,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師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更透徹的掌握并體會思想品德的內涵,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以豐富,思想品質得以提高,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平等對話的權利,與學生加強互動,形成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愿意接納教師以及教師所傳達的思想[2]。此外,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包容學生的缺點與錯誤,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接受學生的建議,聽取學生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關于《網絡交往新空間》一節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網絡交往的特點與規則,同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在正式教授前,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曾經的經歷,如通過什么方式、認識了什么朋友、發生了哪些難忘的事。從而用自己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身的情感,通過讓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然后再進入正式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具備對網絡信息內容的分辨能力,學會具備自我保護能力,讓學生充分的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完全以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更豐富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學生能在生活中體會到思想品德的內涵,并促使學生主動去發現知識、探索知識,并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環境或者當前的熱點新聞,對教材中一些過時的內容進行替換,以便使教學理論更好的與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關于《珍愛生命》一節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會珍愛生命,并掌握一些求生、救生的技能,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緊急情況,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教師可以將不久前發生的九寨溝地震事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遇到地震,你該用什么方式保護自己?”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向學生傳授求生、救生的知識。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討論小組,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對于正確的見解,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對于錯誤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改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思想品德的理論知識,往往還沒有正式進入內容,就已經提前點明了教學的目標,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強迫學生被動的接受某一思想理論,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被固化,難以受到更深層次的啟發。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通過自身體驗而領悟其中的思想,讓學生主動的去理解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內涵[4]。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關于《師友結伴同行》一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本市周邊的旅游勝地、名勝古跡或者有特色的鄉鎮進行開展出游的活動,把學生從枯燥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走入生活當中去。教師在活動中要放下架子,與學生拉近距離,使學生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到“師友”的含義,并通過與本次活動,感受到友誼的溫暖與美好,從而使課堂教學得到質的升華,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四)善用賞識教育,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通過對學生的贊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5]。例如:在面對課堂提問時,有的學生喜歡踴躍回答問題;有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欲望,但是可能擔心回答錯誤會被其他同學嘲笑或者被教師批評,所以缺乏起立發言的勇氣;還有的學生,確實不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所以難以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合理運用賞識教育,對于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對其進行贊賞,并鼓勵他要繼續保持這樣的良好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榮譽感與成就感;對于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樹立他的自信心,鼓勵他不要怕錯誤,因為只有知道自己有錯誤,才能更好的改正,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他朋友,是他的小伙伴,沒有人會嘲笑他,教師也不會批評他,反而會贊賞他的勇氣,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對于確實不懂教師所講內容的學生,教師要多一些耐心,詳細了解他到底是哪個知識點沒有理解,并針對這個內容仔細為其解答,從而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教師要對他的每一個進步表示贊賞,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生活化的內容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壽康.淺談如何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12):264-265.

[2]邱善海.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匯,2013(29):172-173.

[3]姜春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0).

[4]包慧琴.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打造“生活化”課堂,提高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2(91):125-126.

[5]莊東蘭.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7):78.

品德課堂范文第2篇

1 即時評價:真情的賞識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 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 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評價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真誠而自然地流露, 用教師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只有當教師把學生都視為獨特的生命個體, 對每一位學生真誠評價, 才能使所有孩子都能在課堂傾吐心靈的聲音、享受生命成長的喜悅。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愛秋天》一課時, 教學設計中有這么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 通過各種感官觸摸秋天, 尋找秋天。教師先拿出了一個橘子, 將橘子皮剝開, 此時學生很感興趣, 其中有一個學生忍不住站起來說:“這橘子皮剝開的時候, 散發出一種清香”。這時教師馬上贊賞地看了他一眼, 接著說:“你的鼻子真靈敏, 一下子就聞到了, 等一下就請你來看一看、摸一摸吧!”于是, 其他同學的興趣都被調動起來, 仔細觀察, 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通過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和秋天是那么親近, 喜愛秋天的感情那么自然地流露出來。

我們的課堂是活潑的,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 面對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學生, 教師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尊重學生、賞識學生, 把真摯的師生情誼, 把對學生的拳拳愛心, 用富有激情的語言、用眼睛、用動作、用一個會心的微笑、用一次溫柔的撫摸……展現一個“真情投入的我”。這樣的課堂評價才是從教師心靈深處流溢出來的, 遠離了虛偽、遠離了做作, 才會喚起學生的傾情投入。賞識評價不是不著邊際的“戴高帽”, 也不是機械的動作“嘿!嘿!你真棒”, 而應結合真實的教學情境, 給學生一種真實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賞識評價源于真愛, 相信通過這樣的即時評價一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促進課堂生成。

2 即時評價:過程的引領

“你真棒!”“好的、不錯!”“你真了不起!”……這些是課堂中經常會反復出現的評價語, 這樣的評價蒼白無力, 缺乏對內容實質性的評價。課堂中看似在肯定學生的回答, 但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所以最終無法肯定自己。因此, 這種評價對學生來說是無效的, 時間久了, 學生對這樣的評價會無動于衷。

而有效的教學評價應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引領, 如教學案例《生活中的電視》中的一個環節:

(課件出示課前調查的家長對孩子看電視的意見。)

師:聽了家長們的意見, 你還單純地認為看電視好處多或壞處多嗎?有沒有第三種觀點呢?

生1:我覺得看電視有利也有弊, 關鍵是要注意科學收看。

師:你們看問題真全面, 那么, 我們小學生到底該如何科學地收看電視呢?

生2:我們要選擇一些適合少年兒童的節目.

師:你很有自己的見解, 到底哪些節目適合少年兒童?

生3:我認為大家可以看看《奇思妙想》這個節目, 它能讓我們了解許多科學知識.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可除了選擇內容外、我們看電視時還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4:看電視時距離電視機遠一點, 看的時間短一點, 盡量避免對眼睛的傷害。

……

師:說得好不如做得好!現在, 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下周的廣播電視報, 你能不能根據上面的節目預告和大家剛才講的注意事項, 制定一份適合同學們的收視指南呢?

……

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 是學生通過個體與群體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思考、探索, 在教師指導下憑借原有的經驗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處理的過程, 將即時評價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 使學生在活動中反思, 感悟對生活中的電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恰到好處的即時評價不僅使教學過程得以順利完成, 同時還能更好的組織教學, 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3 即時評價:平等的對話

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 而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往活動, 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作為交往的一個渠道, 作為對話的一種方式, 即時評價是師生之間知識與情感的共振。在課堂教學這個特殊的空間, 通過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相互作用來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教學方式。它不僅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觀點、主張的對話交流, 而且還指學生與作者、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心靈、情感的對話交流。

如有位教師上《我就是我》一課, 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找一找自己的優點。匯報時, 有個孩子找到了6個優點, 教師一邊高興地說:“祝賀你找到這么多優點, 我真為你高興!”一邊伸出雙手與學生熱情相握, 學生此時相當激動, 很鄭重與老師握手。接著, 又有一個孩子匯報說她找到了8個優點, 這時教師先也是笑容滿面, 然后卻出人意料地說“怎么樣, 來個擁抱, 祝賀一下?”隨后師生親切擁抱, 頓時, 教室里掌聲、笑聲匯成一片, 不知不覺中, 一個課堂高潮就這樣生成了。以朋友似的語氣、欣賞的眼光、商討的口氣、親切的撫摸、有針對性地引導鼓勵, 把學生的點滴進步和變化, 運用口頭語言和態勢語言反饋給學生, 在激勵學生進步, 幫助學生進取的同時, 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營造了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 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潛能, 同時也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緒進行著調控。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學困生, 他們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閃光點, 關鍵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 注意選擇時機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他們去積極的探索和研究, 構建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 營造一個平等的師生對話課堂。

品德課堂即時評價是豐富多彩的, 它更是智慧生成的, 需要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與精彩的課堂語言, 相信在真誠的賞識, 過程的引領, 平等的對話下的課堂即時評價, 似潤滑油, 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 啟發學生的思維, 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 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對話”的天地, “成長”的樂土, 成為品德課堂的動力源泉。

摘要:課堂即時評價是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 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評價方案與評價結論, 強調對具體行為的評判, 它滲透于教學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這就對課堂教學即時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真情的賞識打動學生, 在過程中引領學生, 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商榷。精彩的評價, 是學生生命中一個個永恒的瞬間, 是品德課堂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品德課堂,即時評價,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 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6.

[2] 楊九俊.小學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 課堂診斷[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 12.

品德課堂范文第3篇

一、對“敬業”內涵的理解

敬業,在黨的十八大之前人們一直把它作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使人們知道道德上應該遵循的基本規范。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科學概括,第一次將“敬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專家解讀:所謂敬業,就是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珍惜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包括這樣幾個層次。

教師理解:敬業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來看,有深厚的根源和深刻的內涵??鬃诱f,“執事敬”“事思敬”。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敬業的內容有所變化,所以,我認為敬業就是忠于職守的職業態度,包括對職業的認可、尊重,以及明確的職業目標和積極的職業理想。能夠對職業認真負責、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具有服務奉獻的精神。

學生理解:應該說,目前中小學生對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的認識還是比較深刻的。學生們能夠非常熟練的說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基于不同主體的踐行視角,我們可以從社會角度及學習角度兩個方面思考對學生敬業價值觀的引導,通過各種途徑使其進入學生的腦海,進入學生的心靈,真正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社會角度

1.“社會生活中的敬業”在課程中的滲透

“社會生活中的敬業”價值觀在小學各年級段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中年級關注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如三年級下冊“阿姨、叔叔辛苦了”,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關注行業的分工與合作。在高年級教學內容中,體現為對集體責任、對國家責任的擔當。如五年級上冊“祖國江山的保衛者”。教材內容本身以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描述、靈活的方式充分體現出不同勞動群體的敬業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個層面價值準則內容較為抽象、概括,敬業價值觀也一樣,需要在學科教學中深入挖掘。

2.“社會生活中的敬業”對接教學的建議

(1)找準結合點,使教學內容與價值理念有機融合

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倡導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的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社區擴展。我們在敬業價值觀滲透時,結合教學題材本身拓展教學空間,找準結合點,把價值觀的內容作為品德課素材性資源的拓展和補充。

案例:《阿姨叔叔辛苦了》(人教版 三年級下冊)通過教學空間的拓展與延伸,開拓現有課程的素材資源,使“敬業”價值準則得以落實。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就是敬業精神的外化,從而產生內在的動力,使敬業精神由一種價值自覺轉化為行為自覺,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兑捉洝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對事業執著的追求精神,是勞動者不斷進取不懈創造的精神。我們找準結合點,就可以使敬業價值觀如春風細雨,融入到品德課堂教學中。

(2)找準轉化點,使教學題材與社會生活無縫對接

教學中,可緊緊圍繞“敬業”這一價值觀,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從“生活離不開敬業品質,人們的敬業才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環境”等,引導學生認識到敬業是勞動者的光榮,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敬業的人。

總的來說,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對社會生活中敬業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實踐中,需要選定一個榜樣,找準人的發展與敬業結合的典范。這樣的學習具有整體性、系統性、更能凸顯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學習角度

1.“學習層面的敬業”在課程中的滲透

《禮記》中說過,“敬業樂群”“敬業,則于所習無怠忽”,而作為一名小學生,要能夠專心于學習,有堅強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氣魄,決不放棄的信念,且把學習變成生命中快樂的經歷,便是“敬業”。

學習層面的敬業價值觀涉及的范圍較廣,有學習態度、意志品質等,而且各年級側重點不同。低年級側重于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喜歡學習生活,如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學做小雛鷹”;中年級引導學生熱愛學習,快樂學習。如三年級上冊“做學習的主人”,等教學題材。在高年級教學內容中,體現為對集體責任的擔當、有崗位意識及心理品質的養成。如五年級上冊“我是參與者”,五年級下冊,“擁有好心情”。另外,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從行為習慣方面關注品質的形成,如《我不拖拉》《怎樣才能“不馬虎”》;一個價值觀念在學生身上的具體化,從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養成開始,為學生追求美好自我啟航。

2.“學習層面的敬業”對接教學的建議

作為社會的新一代,小學生該如何做到“敬業”呢?

首先,認真對待學習——認真做好每天的作業。盡自己所能把所要學的東西學好,理解透徹,把學習視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對學習存有責任心,這才算是對學習做到了敬業。

其次,從奮斗中取得成功——當我們苦心研究的問題得到解決,當克服一切困難取得成功時,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基于此,我們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策略,育養學生良好的敬業價值觀意識。

(1)借助研討 ,提升學生“敬業”盡責意識

(2)強化參與,培育學生“敬業”意志品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強調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敬業價值觀既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既有深厚的社會實踐基礎,又有高遠的理想目標導向。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抓住一切教育機會,把敬業價值觀與我們的日常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上下功夫,使學生的言行無處無時不受其范導,使之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陽光雨露,時時處處滋潤和普照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心中的“敬業品質”得到充分的營養而茁壯成長。

品德課堂范文第4篇

1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 使學科領域的知識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才會產生更強的求知欲望, 才會表現出學習的積極性, 也才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加以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例如我在教七年級的《我和父母》一節時, 我設計了兩個專題:第一, 了解親人——我讓同學們自己設計表格, 回家調查了解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等親人的生日、興趣愛好、習慣、基本經歷、工作內容等等情況, 并記錄下來, 加深了對親人的理解。第二, 親情動感——講述最令你感動的事, 用心體會親人的愛。2008年5月11日 (母親節) , 我布置了一個情感作業——給母親寫一封信, 作為母親的禮物。 (附學生信件片段)

親愛的媽媽:

您好!

媽, 我真的比以前更堅強了, 不瞞你說, 前幾個星期我都強忍著淚水, 努力不讓眼淚流下, 因為我要堅強??墒? 我看見別人的父母都來看他們, 而且每次來都會帶許多東西。于是我好羨慕, 所以我要求您每周來看我一次。不過這只是我隨口說說的, 我知道, 開化離這里很遠, 坐車就要一個多鐘頭, 讓你們來, 幾乎是個很過分的要求。但是, 您來了, 在如此寂靜的晚上, 您一個人坐著巴士來看我, 我真的沒有想到。我不認真的要求, 你們竟然那么用心的記在心上。媽媽, 對不起, 我前幾次打電話回家, 不但沒有說一些溫磬的話安慰您, 反而說一些泄氣的話……

您的女兒:x x x

2008年5月11日

通過這些活動, 加深了學生個體對親人的了解和理解, 增進了他們之間的親情, 同時引導他們學會關心他人, 寬容他人, 幫助他人。逐漸地, 學生間的相互理解、關心和幫助他人的現象如雨后春筍般地多了起來, 很多家長驚喜地告訴我, 他 (她) 的孩子突然長大了、懂事了。通過在實踐中探究, 以某問題為中心運用所學知識, 反復感知, 提高認識, 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執行力。這樣,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 在學生自主的學習中,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使學生所習得的知識得到了延伸、重組與提升, 并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習慣。

2 運用社會實踐活動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人的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 當人們對某一事物有濃厚興趣的時候, 他就能想著它、念著它、探求它, 天長日久, 必然會積累起與這方面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而且熟能生巧, 掌握它的規律, 因而也就能在這方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踐活動中的素材往往是很能引起學生的關注的, 由于這些第一手素材來源于生活, 貼近生活, 所以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這就為學好這門課程打下了堅實的第一步。在上《社會調查》這一課時, 我結合衢州本地實際, 就創衛生城市這一契機, 以班級為單位成立“衛生監督110”, 設立新聞報告、考察研究、匯報宣傳三個小分隊。新聞報告小分隊為了獲取信息, 充分利用身邊資源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同學等) , 善于發現問題, 及時撥打“衛生監督1 1 0”電話, 履行自己的職責;考察研究隊隊員善于觀察、分析, 及時查閱資料, 寫出研究報告;匯報宣傳隊隊員根據研究結果確定宣傳主題, 設計宣傳畫面和宣傳用語, 把優秀作品遞交給當地衛生監督部門及投遞給新聞媒體發表。學生把課堂學習延伸到了課外學習, 改變了原來課堂單調枯燥、學生對所學內容漠不關心的局面。課后學生又確立了《金融危機對衢州的影響》、《衢州椪柑的銷售》、《衢州旅游業的開發》等為主題進行調查研究, 把學生較了解的“家事、國事、天下事”與相關的思想品德課本知識聯系起來, 使思想品德課變得“有用了”。這種結合實踐的方法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3 通過創設實踐活動情境, 運用情境導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體驗所習得的知識和技能

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 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直覺充當的是合作、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 為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 決不是對學生心靈灌輸固定的知識, 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 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 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于他自己的知識, 也即“授之以漁”。因此, 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主認知水平。在七年級思想品德《文明交往》一課中, 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文明交往方面的圖片或照片, 同時播放歌曲:《找朋友》 (這首幼兒時代就耳熟能詳的歌曲, 告訴我們了什么道理?文明交往有何意義?) 。然后, 通過小品《買書》的表演, 雖是一件很小的事, 卻使學生知道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 學會禮貌待人, 還要掌握交往的藝術;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 從而提高交往能力。這樣通過創設活動情境, 運用情境導行, 讓學生在看、做、玩、演中知情明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從而加強其良好品德的養成。

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灘上的腳印, 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 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因此, 教師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 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做到既利用教材設計好的活動方案, 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師既要認真組織、加強指導, 又不能越俎代庖, 包辦代替或束縛學生的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具體的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 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應引領學生走出課堂, 走向社會, 通過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 生活體驗, 感悟和實踐, 將其真正內化發展為學生的思想品德習慣。

關鍵詞:社會生活,興趣,重組與提升,創設情境

參考文獻

[1] 王策三.論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M].人民解放出版社, 2005, 5.

[2] 謝樹平.思想政治課的理念與實踐范式[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7.

品德課堂范文第5篇

一、環環相扣的教學

要設計好教學環節, 就必須正確理解課標要求, 確定教學的基本目標, 鉆研教材, 把握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單純從教材來看, 從選題到內容都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 從兒童常見的道德問題中篩選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 創設了具有兒童特點的教育情景和活動形式, 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話題和教學思路。教師要正確理解教材, 包括對教材編者的意圖、教材中的圖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對話等各自的意義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準確的認識, 仔細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樣體現課程目標的, 層層剖析各級目標。只有這樣教學設計中的環節, 才能做到環環相扣, 有主線支撐。

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課的《寸金難買寸光陰》, 環節可這樣設計:

活動一:體驗一分鐘。首先以看動畫片、靜靜等待和串回形針等各種方式體驗“一分鐘”這個時間單位, 讓學生從情感上強烈地感覺到時間易逝, 一去不回。

活動二:使用一分鐘。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 了解自己、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合理有效地使用時間的情況。輻射到整個社會, 各種職業, 以遞進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時間的價值,

活動三:和時間賽跑。在導行這一環節, 教材的把握要張弛有度, 頗具匠心。既立足文本, 運用了“愛拖拉的小朋友”的故事, 又在故事之上有所延伸:為小朋友的雙休日制定作息時間表。

活動四:惜時名言。在惜時名言中升華學生對時間的認識, 由現象到本質, 水到渠成。所有的感悟都出自學生自己。

整個課堂教學層層深入, 從課前到課中, 由感知到導行, 不落痕跡, 渾然一體。充分考慮到我們的教育對象僅僅是三年級的孩子而已, 符合他們的思維方式, 洞察他們的接受能力。不說教, 不做作, 解決孩子們在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豐富多彩的課堂

1、進行角色轉換, 課堂氛圍要和諧

當學生活動的環節中, 最容易出現紀律問題。這就需要老師作出機智的角色轉換, 成為公正的裁判員。比如, 在請學生做串回形針的游戲時, 為了避免操作過程中失去控制, 致使課堂秩序紊亂, 教師可以這樣說“請大家坐好, 為了公平起見, 所有同學請把雙手放到身后”, 沒有絲毫強制, 卻讓所有的孩子都照做。當學生上臺展示成果時, 教師可換成低姿態的虛心求教者, 說“老師都很佩服你, 能向大家介紹介紹經驗嗎?”學生也只是孩子, 孩子天性喜歡被欣賞。我們何不趁機給他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呢?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 自由平等。真正成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伙伴, 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2、內容貼近生活, 引發主動探究

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課的設計內容決定著這節課的成敗得失。教學內容, 基本上來自于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比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我長大了》時, 就可以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本領, 分享自己的課余生活。學生十分愿意參與, 看了、完了、悟了、說了, 展示自己充滿自信的話語和行為。在這一過程中, 學生的認知情感得到了深入, 心理品質得到了拓展, 思想意識得到了提高。

3、活動引領體驗, 課堂別樣精彩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課堂突出綜合性, 強調活動性。因為學生品德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 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的依托。教師立足學生生活, 取材于學生生活。課堂上采取多種教學形式, 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活起來”、“參與進來”。如在《我們的地球》這堂課中, 老師將小組合作要求在幻燈上展示出來:“溫馨提示1) 上下桌四個人為一小組;2) 摸一摸, 轉一轉, 看一看, 從地球儀的形狀、顏色上你能發現什么;3) 音樂起開始, 音樂停結束;4) 小組長負責登記, 發言。”讓學生明確各自的職責, 有分配, 有目標, 學生才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任務?;顒邮呛⒆拥淖類?它充當著品德課堂的靈魂角色。吸引著孩子的心靈求真向善, 超越自我。從課堂效果來看, 學生思維是活躍的, 情緒是飽滿的, 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也就成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三、恰到好處的媒體使用

如今, 信息技術的發達與廣泛運用, 可將其與學科內容充分整和在一起, 無論是哪一個教學環節, 媒體教學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正確運用媒體教學, 可以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從各個感官去體會、感悟, 代替教師的簡單說教。

品德課堂教學必須回歸兒童的世界, 回歸生活的世界, 回歸現實的世界。當然回歸生活不等于照搬現實生活, 來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 對學生的未知生活給予適當的引導。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為中心實施教學, 組織教學內容, 可以讓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摘要:唯有貼近兒童生活的, 才是兒童最需要的, 更是最能進入兒童內心世界的。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真實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 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必須貼近兒童的真實生活。

關鍵詞:教學探索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品德課堂范文第6篇

1 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這樣, 可使學生想聽下去急于聽下去, 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使之較快進入最佳求知欲狀態。

思想品德課導入要通過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感官, 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針對教學內容, 可用典型案例、寓言典故、傳說故事、歌曲視頻、時政新聞等導入, 首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如講“人生當自強”時, 舉了一個動物實驗故事:在非洲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都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發現, 東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比西岸的快, 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動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于是, 他們在兩岸各捉了10只羚羊, 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 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來, 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 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面對這樣的生存條件, 它們必須使自己強健壯大起來。導入新課:生活要自立, 人生當自強。通過富于情感的故事導入, 學生的情感受到震動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較早進入狀態。

2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創設情境教學的目的, 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迪思維, 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 創設情境主要通過典型案例、視頻資料等設疑, 以激活學生思維, 使學生在喜悅中掌握新知識, 感悟蘊含道理, 培養創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老師在教學中要巧妙設計疑問, 讓學生討論, 激勵學生質疑, 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老師也要積極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參與活動, 引導學生大膽探索, 各抒己見。在討論過程中, 老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創新的火花, 及時鼓勵引導。如講“合作競爭求發展”時,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 分組辯論:合作重要還是競爭重要。通過積極合作、激烈辯論, 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 由窄到寬, 學生創造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發現性和創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訓練。起到了啟發學生思考, 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并適時引導學生對整個辯論過程仔細體會、全面感悟、深刻理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也深入正確認識理解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較好的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3 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 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能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 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 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教學中, 多數是一本書一支粉筆, 老師講學生聽, 老師寫學生記, 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大多是抽象模糊的, 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改變了這種狀況、彌補了這一不足。老師可以借助電腦、投影儀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并茂的課件, 把flash、圖象、視頻巧妙融合在一起, 使學生覺得生動有趣, 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就使抽象、枯燥的知識、原理變得形象具體通俗易懂,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時, 讓學生欣賞視頻《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同學們看到祖國30年的巨變, 禁不住的歡呼跳躍。我不失時機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述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這樣水到渠成就把理論轉化為認知, 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4 生動形象的語言

思想品德課的說服力、號召力、感染力、影響力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 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 激起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枯燥無味、呆板說教的課程, 老師厭教學生厭學。如果我們能注意點方法、講究點趣味性, 把理論闡述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 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 加深對原理、知識的理解, 而且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效果。如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道理, 用“量腳買履”打比喻, 把生產力比作人的腳, 把生產關系比作鞋。并說明人隨著年齡的增大, 腳也不斷地增大, 所穿的鞋也要隨腳的變化而不斷更換尺寸, 這樣鞋穿在腳上才合適, 才有利于腳的健康。正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辯證運動, 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用“量腳買履”來解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比喻貼切, 把深奧的道理形象淺顯化了。學生記憶持久、印象深刻。

5 恰當運用漫畫

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漫畫會使課堂氣氛活躍, 學生學習興趣倍增,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預防違法犯罪”時采用了漫畫的形式以増強教學效果。學生討論探究:漫畫“千里之堤, 潰于蟻穴”給我們哪些啟示?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熱情高漲, 推薦小組發言人, 發表各自觀點, 其他同學可進行補充、更正、質疑, 發言非常積極, 暢所欲言, 學生的觀點有大眾化的、有新穎獨特的;有以點帶面的、有層層剖析的, 從畫面的本意到畫面的寓意再到畫面的拓展意義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說明, 表現了思維的發散性、發現性、獨特性、創新性和見解的深刻性。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預防違法犯罪, 必須從杜絕不良行為做起, 遵紀守法, 防微杜漸。由此可見, 我們青少年要加強道德修養, 防患于未然。這比抽象的說教講授既生動又形象。恰當運用漫畫達到了既掌握知識, 又用知識分析理解社會現象的目的, 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現知行合一, 很好的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總之,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講解的藝術性, 教學設計的新穎性, 教學方法的多變性, 情境創設的多樣性, 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使學生進入最佳求知狀態, 構建高效課堂, 落實新課標要求。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 如何創建高效課堂,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尤為凸現。根據個人的教學體會, 從巧妙導入、創設情境、多媒體應用、恰用漫畫等幾個方面, 粗談點個人的做法。

上一篇:銀行客戶經理工作匯報范文下一篇:金融管理研究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