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綜述論文

2022-04-20

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綜述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2014年7月,由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美國過程研究中心、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過程哲學與思想品德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行。來自美國格雷斯蘭德大學、克萊蒙特大學、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綜述論文 篇1:

中學擊劍特色課堂中體育品德的培養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培養與健全我國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將核心素養有效、準確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是當今教育者肩負的重大使命。中學體育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中學體育品德包含了體育品德的認識、體育品德的情感、體育品德的意識、體育品德的行為。文章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初中擊劍課中有效培養體育品德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體育;擊劍課堂;體育品德;核心素養

為了響應國家立德樹人的號召,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更好地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筆者通過調查,把中學擊劍特色課堂中落實學生體育品德培養的情況進行分析比對,找到擊劍課增強學生體育品德教育的內容和策略。

一、關于核心素養的國內外綜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7年就啟動世紀核心素養框架初步構建的相關工作。經過多方面的科學研討與論證,于2003年形成研究報告《素養的界定和遴選》,主張核心素養是每個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在各個領域的實踐應用價值較高,包括宏觀的政治、競技、文化,以及具體到個人的多種情況等。綜合世界經合組織和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信心素養框架結構,國外的核心素養大多體現在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社會參與和實踐、情感與專業水平等方面。

國內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最近幾年才有所涉及,而在體育課程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高。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以塑造全面發展的人為中心內容,主要涵蓋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部分。2017年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學科核心素養”由教育部課程標準評定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各學科的教學任務與重點。初中體育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比賽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如表現出公平、誠實、友愛、禮貌、尊重等行為。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柳夕浪建議推行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改革,落實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真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使其學習并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及鍛煉方法,提升自身身體素質,養成不畏艱難的體育精神,發展堅強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能力,形成健康的體育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核心素養最早由世界經合組織研究提出,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我國提出核心素養,特別是各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在2016年,但是真正要踐行下去并取得成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體育品德的培養是為了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征,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并遷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體育學科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了運動能力(走、跑、跳、投、游等)、健康行為(符合自身情況的鍛煉習慣并能形成終身體育)、體育品德(合作能力、堅持到底、尊重對手等)。

(二)擊劍項目核心素養

擊劍項目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在移動中合理運用戰術并得分的能力)、健康行為(在每天的生活中明確自己體能某方面的缺乏,能科學地設計鍛煉計劃并實施)、體育品德(規則意識、團隊合作能力、意志品質)。

(三)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學生依據一定的道德規范準則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是體育道德品質在個體行為中的反應,是個體道德學習的結果。它主要包括體育道德認識、體育道德情感、體育道德意識、體育道德行為。

三、在中學擊劍特色課中培養體育品德的策略

(一)制定嚴格的使用劍的規定

在中學擊劍特色課中,學生的規則意識表現在如何聽教師的口令,如拿劍、放劍、使用劍等一切行動都要聽教師的口令。中學生的探索意識很強,但是社會、學校、家庭給予學生探索的機會不多,中學生拿到劍后會非常興奮,忍不住想找個對手較量一下,但是在沒有穿戴好擊劍服裝和面罩的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要想完成一節有效的擊劍課,教師在拿劍、放劍、使用劍之前必須要制定嚴格的使用劍的規定,并且口令盡量簡短、精準。在課堂上教師要使用規定口令,規范課堂的紀律,引導學生把擊劍的俠客精神、貴族氣質與擊劍特色課堂的規則意識相結合。擊劍是紳士運動,需要有俠客精神,更需要有尊重規則的意識。教師在學生正式拿劍前就要把擊劍課使用劍的規定說清楚,什么口令做什么動作,學生都清楚了,就能順利地進行教學了。

(二)從教師的一言一行做起,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中學擊劍課的教學內容有擊劍基本技術學習、擊劍規則學習、擊劍操學習。擊劍課教師需要在課前認真備課,能做出準確的擊劍技術動作,同時應該著裝整齊,精神面貌良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循循善誘,不可辱罵學生,要給學生做好示范和引領。在教師組織教學中,如果把技術要點用簡短精練的口訣說出來,同時帶著學生一起學習技術動作,教學效果會比教師先講解再示范,學生再模仿要好很多。以學習擊劍自編操為例,如果教師對著學生做經鏡面示范,并喊出簡練的口訣,學生學習起來效率會提高很多。在中學擊劍課學習中給予學生正面的引導,精準的示范和口令非常重要。

(三)對學生的評價要具體,可操作性強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具體列出體育品德的目標,例如:與人合作的愿望及能力、規則意識的情感和行為、永不言棄的精神等。在擊劍課教學中有雙人練習的時間,就是學生分為兩個人一組,一方做進攻動作,一方做防守動作。這個練習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進攻方用百分之五十的力量來進攻,讓對方能在放松的狀態下把握防守動作的正確步驟。第二個步驟是進攻方加快進攻動作的節奏,看看防守方能否完成防守動作并得分。而在第一個步驟時就是兩位學生之間的合作練習,需要相互配合。教師要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明確學生對于規則意識的和合作意識的掌握,并及時給予評價。

另外,教師可以制定學生規則意識評價量規:

(四)抓住一年一度的擊劍聯賽進行體育品德教育

南屏中學擊劍聯賽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重大賽事,是班級之間的對抗賽。比賽的運動員、裁判員和志愿者全部來自于學生。教師利用比賽對學生進行體育品德教育,特別是規則意識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好的機會。首先,比賽中比分膠著時,需要場上隊員集中注意力爭取戰勝對手,無論比分領先還是落后,對于參賽隊員來說都需要一種堅持到底的斗志。其次,在比分落后時,場下的啦啦隊不放棄,與場上形成一個整體,就會讓場上隊員更有斗志,從而使比賽結果有逆轉的可能。在啦啦隊喊口號的過程中,如果指導學生語言文明、組織有序,能有效帶動場上的氣氛,使比賽隊員充滿能量,更能贏得比賽的勝利。一場比賽就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團結合作的集體榮譽感和語言文明、尊重規則的意識,能促進學生體育品德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蔣永紅.“核心素養”概念本土化及甄選和構建原則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6(12).

[2]王勇慧.試論體育文化素養的建構[J].中國學校體育,1999(04).

[3]李強.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孫超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綜述論文 篇2:

過程哲學視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探索

2014年7月,由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美國過程研究中心、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過程哲學與思想品德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行。來自美國格雷斯蘭德大學、克萊蒙特大學、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在會議期間,國內外專家學者緊緊圍繞著“過程哲學與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共收到論文五十多篇,有三十多位學者做了大會報告。學者們就過程哲學的德育觀、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實踐、生態文明時代的思想品德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程哲學比較研究等議題展開了研討。下面將會議討論情況綜述如下。

一、過程哲學的德育觀

過程哲學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在20世紀中葉創立的一種新哲學。過程哲學是建設性后現代哲學的基礎,作為一種相互依賴的宇宙觀,過程思想在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教育等領域影響日益擴大。近年來,過程哲學與教育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關于道德教育的目標,鮑勃·麥斯里教授認為,道德教育是讓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和倫理認識,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倫理觀點。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讓孩子更有同情心。共情(Compassion同情)是傳統智慧的核心概念,應置于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不是為了讓受教者適應一個無情的世界,而是培養道德主體賦予世界以更多同情心和愛心的能力。道德教育要求人們將共情從自我、家庭、社區擴大至陌生人甚至敵人。只有讓受教育者有共情能力,才能解決“我們怎么做人”、“我們希望孩子怎么做人”、“我們希望構建怎樣的社會”這三個道德教育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凱文·克拉克博士則從自我概念出發論述了共情的生成過程。他強調自我概念的生成、更新性質?!白晕摇笔且粋€舊我不斷拋棄,新我不斷生成的過程,萬物均在聯系之中,自我離不開他我。認知則是對外在世界的情感吸納的過程,認知從情感開始,對德育教育的啟發就是自我不斷學習并與他我感同身受的共情過程。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王治河教授從過程教育所傳遞的價值觀論證了過程教育的道德屬性。他認為,過程哲學強調尊重他者的價值,是一種欣賞差異、尊重他者的教育。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大自然。尊他教育要求對己對他、對人對物一視同仁,尊他教育教育出來的人對人不會貢高我慢,對物則不至于狂妄地視自然為征服對象,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尊他教育有助于克服人類中心主義。

過程教育所傳遞的其他價值觀念也揭示了其德育本質。道德教育與道德知識密切相關。陳偉功博士認為,道德知識是“知識的知識”,即如何運用知識的知識,德育的目的是教給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的主題不是僵化的道德教條,而是五彩繽紛的生活。從過程哲學的角度來看,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對更高的價值的感受能力。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常常感受偉大崇高等更高的價值。這種培養不能僅靠講解、論證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啟發受教育者的自覺,即受教育者自己的經驗感知,這種感知不能由教育者代勞。

上海社會科學院孫抱弘研究員認為,過程論的主要立場可簡明地概括為:強調主體性、關注主體間性、突出動態生成——過程性。從過程論的觀點來看德育,必須將德育從傳統的灌輸式德育過程轉變為對話式、平等交流的教學過程。只有在獨立思考、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教學過程中,人的獨立人格和共同體意識才可能形成,共生共榮、互利雙贏的意識與行為才可能生成,人的素質才有可能從生存競爭層面上升到倫理合作層面,一個個具有這些現代素質的良好人才有可能養成,一個良性有序運行的良好和諧社會才可能出現。

二、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實踐及比較研究

道德教育必然要具體化為道德教育實踐。會議圍繞當代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實踐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天津師范大學王秀閣教授認為,首先,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教育是有機教育,其首要原則是“視學生為鮮活的生命”。后現代有機教育將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對象視為活生生的、具有主體性的人,將后現代有機教育的觀點應用于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上厘清了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認識,有助于教育者正確認識教育對象,在教育工作中切實做到與教育對象人格平等,以教育對象為本;此外,也有助于教育對象正確認識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自覺發揮正向作用。其次,和諧教育是后現代有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昂椭C”指的是多樣化的協調,是共贏。和諧教育反對你輸我贏的“競爭教育”,反對二元對立的“排他教育”,強調現實中的矛盾雙方不是絕對的對立關系。和諧教育也反對以“個人為中心”的絕對自由主義教育,反對個人絕對自由,強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不可分。再次,建設性后現代教育是整合教育。整合教育的實質是強調全面教育,反對碎化教育即片面教育。從內容來看,整合教育強調身心教育相統一;強調傳授知識與啟迪智慧、倡導自由和遵守紀律、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統一。

楊仁忠教授認為,從過程哲學來看,中國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具有過程思維方法的特征,過程哲學與儒家道德教育理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過程哲學所具有的過程性、自組織性、自我生成性、關系性、關聯性、整體性、綜合性等思維特征,都能夠在中國儒家道德教育方法論體系中或明或暗的找到。這說明了以懷特海、柯布過程哲學為代表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在理論上和道義上不是狹隘的、孤立無援的,而是有著思想文化的同盟者——東方智慧和中國哲學;同時,它也表明以中國儒家哲學為核心內容的東方智慧具有跨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時空限制的理論影響力,它能夠為人類社會解決當前危機與困境提供有益的思想營養,能夠為人類共建未來的美好生活提供一種超越現代主義思維的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民卿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養成路徑及其當代價值作了系統分析。金民卿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人格完善和道德養成,注重至高目標與現實路徑相統一,標準規約與自律慎獨相統一,環境熏陶與虛心涵泳相統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德養成路徑。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把形而上的至善追求和形而下的務實理性有機統一起來,內圣與外王結合、形上與形下統一、理想與務實兼顧的文化特點,在人格養成和道德修為方式上,形成了至高目標與具體步驟相結合的特色路徑。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在道德養成路徑上非常注重標準力量,強調榜樣作用,提出了圣賢標準、君子人格、大丈夫風范等,把堯舜禹湯文周孔等作為圣賢君子的榜樣供人們恭敬效仿。第三,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成長環境的選擇和文化氛圍的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涵養潤育功夫,注重潛移默化,強調潤物無聲。

哈爾濱工程大學陳坤教授認為,過程哲學的核心命題是過程,過程具有動態變化性、內外關聯性、主體創造性。以此反思中國傳統德育可以發現:第一,傳統德育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道德感的傳遞;第二,傳統德育注重群像式的描述,掩蓋了個體的差異;第三,傳統德育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對道德過程性的尊重。通過對傳統德育問題的反思,陳坤教授認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應注意把握三個層次:即道德意識的喚醒、道德理解的建構、道德自覺的生成,只有這樣,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才能更具成效。

天津大學孫蘭英教授認為,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第一次,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后,隨著中國文化由典型的封建宗法文化轉向資產階級民主文化,封建教育由只重倫理道德、典章制度開始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近現代教育轉變。第二次,從五四運動前后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隨著中國由近代步入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文化轉向無產階級革命文化,舊民主主義教育開始向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轉變。第三次,從新中國成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向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文化轉型,正統的學院式教育開始向又紅又專、與工農相結合的革命式教育轉變。孫蘭英教授認為,教育理念的變革圖新是受社會發展變化的制約的;社會在不斷前進,教育也要在不斷的否定自我中新生。從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然發展的規律來看,中國的教育要適應培養新時期既具有高科技知識,又具有高尚情操、道德素養的接班人的需要,必須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理念進行創造性轉換的基礎上,實行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三、生態文明時代的思想品德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變暖、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危機、森林資源銳減、物種滅絕加速等一系列具有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影響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全人類的關注。美國格雷斯蘭德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鮑勃·麥斯里教授在會議致辭中指出,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問題上,中國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努力將全面改變世界面貌。盡管中美兩國學者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存在差異,但通過溝通交流,就能對生態意識的培養和教育起一定作用。中美兩國學者圍繞生態文明與思想品德教育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過程哲學家、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者大衛·格里芬(David R.Griffin)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是拯救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南大學劉魁教授認為,中國古代經典《周易》倡導的“天地之大德”的盛德價值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盛德價值觀是指奉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生靈昌盛、生命永續為最高價值與最高道德的一種宇宙觀與價值觀,是對《周易》強調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萬物化生”、生命永續的一種概括。盛德價值觀所倡導的過程主義、重生主義、自然主義、道德主義思想對于協調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多元倫理、多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過程哲學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哲學基礎。東北林業大學陳文斌教授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為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首要的任務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需要科學的理論與哲學觀點的指導。過程哲學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觀把自然環境、人類社會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生命共同體、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的實在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都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這種強調過程、聯系和相互依賴的思想破除了傳統的二元論和人類中心主義,為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與和諧共生提供了生態倫理學基礎。

天津理工大學楊明教授認為,生態文明時代賦予思想品德教育以新的內容。生態文明教育除了教授傳統品德教育觀之外,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生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和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從過程哲學的觀點來看生態文明教育,要突出以下幾點:第一,在思維方式上,突出生態學思維,用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觀點,將整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的整體。第二,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強調要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對自然要尊重和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第三,在價值觀上,摒棄那種只承認自然只具有工具價值的外在價值觀,要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即自然之中的萬物以它自身為尺度,具有存在的價值。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程哲學的比較研究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程哲學的比較問題也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議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楊富斌教授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方面,對馬克思和懷特海的哲學思想作了詳細比較。楊富斌教授認為,馬克思和懷特海的哲學都是對當代科學的哲學反思,都堅持建立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之上的過程和有機思想。從本體論來看,過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堅持以過程觀點看世界,認為世界是一個過程。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論”與懷特海的“有機體哲學”有諸多契合之處。盡管懷特海側重探討的是有機宇宙論,馬克思側重研究的是社會有機體論,但兩者都強調現實存在的關系性、有機性和動態性,強調現實事物的相互作用是發展的終極動因,都強調現實事物的“自己運動”、“自我發展”和“自我生成”。從認識論上看,馬克思和懷特海都堅持從主體出發去認識世界,把現實存在、客觀對象、客觀事物看作能動的、處于生成和變化之中的主體,堅持在互為主—客體關系的意義上來看待人的認識的現實關系和過程,把認識主體和客體都看作是在認識過程中生成的,脫離了現實的認識過程便沒有真正的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從方法論上看,懷特海過程哲學的方法論,最典型、最形象的概括是:“真正的發現方法宛如飛機的航行:它從特殊的觀察基地起飛,繼而在有想象力的普遍性的稀薄空氣中飛行,最后降落在由理性的解釋使之更為敏銳的新的觀察基礎之上?!睏罡槐蠼淌谡J為,懷特海的飛機航行方法堅持了方法論的過程性和發生學性質,充滿了辯證法思想,與馬克思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存在著一致性。

天津師范大學陳尚偉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過程哲學都把現實的世界看成是關系和過程的集合體,秉持一種關系和過程的實在論,這樣就使它們在很多后現代哲學所關注的問題上有許多的共同點。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唯物的“辯證哲學”,過程哲學作為一種“機體哲學”,提供了一種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的世界觀。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過程哲學作為一種“創造哲學”,提供了一種不斷創新、永恒流變的世界觀。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過程哲學作為注重關系和過程的世界觀,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的思維范式,一種批判性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宋   奇

作者:謝江平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綜述論文 篇3:

國內外中小學生性教育研究進展及對策

〔摘要〕為了解中小學生性教育的現狀,本文采用文獻法對國內外中小學生性教育的文獻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開展中小學生的性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生;性教育;對策;文獻綜述

近年來,有關中小學生遭受性侵犯、實施性犯罪的案件屢見報端,農村青少年性犯罪比率呈上升趨勢。青少年性行為低齡化,未婚先孕現象普遍,由于性無知而造成的悲劇屢屢上演,反映了當前中小學生性教育效果不佳。這提醒我們,對中小學生加強性教育已迫在眉睫,從性教育開展的時機考慮,青春期是進行性教育最為理想、最為有利、最為重要、也最為恰當的時機。

一、國外中小學性教育研究綜述

國外性教育始于20世紀50~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多數發達國家都已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性與操作性較強的性教育體系。

(一)美國的青春期性教育

美國的青春期性教育始于20世紀60年代,時值西方國家興起“性自由”“性解放”運動。這場運動的直接后果是少女懷孕逐年增多,每年有一百多萬少女懷孕,65%的嬰兒是私生的,美國女孩中很少有人愿意保持處女貞潔[1]。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美國開始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傳授生育、兩性差異、個人衛生、性道德等知識。初中階段講授生育過程、性成熟、性約束等知識。高中時期講授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戀、性病、賣淫現象、性變態等知識,并向學生發放避孕套。到了大學階段,凡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性教育課程。當時被公認的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目標有:減少性病,減少私生子和性適應不良行為,培養青少年正確對待異性、和異性建立高尚關系的態度和能力等。

近年來,美國關于學校開展青春期性教育有兩派意見,他們都贊成在學校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但在具體目標、任務上存在差別。一派以美國性信息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為代表,提出“安全性行為”綜合性教育目標,他們強調個人的權利,認為“性關系永遠也不應該被強制或被剝奪”,因此,寧愿告誡學生使用避孕套或其他避孕方法,即“安全性行為”的方式。另一派以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MISH)為代表,他們提出性和品德教育目標,提倡以品德為基礎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促進學生保持童貞,直到結婚時再發生性關系。他們認為,性行為是由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由科學知識決定的,必須教育年輕人運用核心倫理道德觀,如尊重、責任來控制自我。目前,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后一種觀點,即采取禁欲方式進行性教育。

(二)瑞典的青春期性教育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家。早在1942年就在義務制學校中開展了性教育,1970年性教育范圍擴大到所有學校。他們的性教育有三個突出特點:非常實用;從幼兒就開始;性科學教育一步到位。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參與式和游戲式的教學方法,生動活潑。性教育課程的內容是:在小學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講授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到大學則把重點放在戀愛、避孕與人際關系處理上。瑞典性教育的成效十分顯著。自1933年開展性教育以來,20歲以下女孩子懷孕生育的情況幾乎沒有;HIV陽性患者從1985年到1999年的14年間 ,整個國家僅發現5132例;瑞典的墮胎率極低 ,每名婦女平均墮胎0.16次[2]。

(三)日本的青春期性教育

日本的青春期性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60年代,叫做“純潔教育”,強調對青少年授以正確的性知識,使其保持身心純潔;第二階段為60~7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性自由”浪潮沖擊,開始了以傳授性科學知識為主的階段;第三階段是70年代以后,日本進入“性指導”階段,不僅讓學生懂點性科學,還要懂得友愛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貴。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在性教育中特別強調性約束、性道德,認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倫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精神,講究男女平等,而性的衛生教育是第二位的。他們制定的性教育目標為:把性作為人格的基本部分給予綜合看待,樹立男女平等的正確異性觀,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形成高尚的人格[3]。

國外的青春期性教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教育對象低齡化。瑞典性教育從幼兒開始,美國、荷蘭兒童從六歲開始接受性教育。2.在內容上性教育被定位為人格教育,包括性知識,與性有關的價值觀、態度和分辨能力,責任(性道德)。各項內容都要從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行為三方面進行討論,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并使之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行為。3.從途徑上看,都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4.非常重視兒童性教育專職教師的培養。美國的性教育均由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實施,他們一般畢業于高等院校的性健康教育專業,具備系統的人類性學知識,接受過性教育的哲學和方法的訓練,而且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性教育。

二、國內中小學生性教育研究進展

我國青少年性教育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性教育的禁閉階段 (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動階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發展階段(1988年至今)。

(一)青少年性教育的體系、原則、途徑和方法

徐春等[4]提出,要構建以性道德為核心,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為基礎以及包括性法制教育的青春期性教育體系。王素華[5]提出,性教育應該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是平常性原則、神圣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馮新平[6]提出,應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并以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輔。陳義平等[7]指出,開展專題講座、演講會、心理咨詢,設置答疑信箱、熱線電話等,都是開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徑。王克利等[8]用實驗的方法探討了同伴教育方法對初中學生性教育的有效性,認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場所和時間等方面具有優勢。從性教育體系到性教育方法,中國青少年性教育已經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性教育調查情況

徐莉等[9]對青少年的調查發現,青少年獲得性知識的主要途徑依次為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學校教育、同學朋友、父母、展覽、醫生、錄像帶、互聯網;獲得性知識途徑的重要性排序則是學校教育、報刊雜志書籍、同學朋友、父母、電視和錄像帶。宋桂榮等[10]對大連市四區的中小學生進行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約50%的青少年不能正確回答性知識問題,高年級的答對率明顯高于低年級,青少年性知識的來源以傳媒為主(41.6%);大部分青少年持有正確的性態度,86.4%的學生未發生過與異性擁抱、接吻等行為。嚴光為[11]對368名青春期學生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家長缺少基本生殖健康知識和預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識;84.5%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對青少年開展性教育,仍有30.2%的家長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可能會誘發過早的性行為。

劉文利等對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個城市841位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做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父母具備一定的性生殖、艾滋病和性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對性持較為開放的觀念;對在家庭和學校開展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持肯定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性知識水平越高,對性教育的態度就越積極。同一調查[12-13]還發現:85%的父母自稱,他們從來沒有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在家庭中,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母親比父親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性知識水平和對性教育的態度與性教育實踐相關,那些具備更多性知識和對性教育持更積極態度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效果更好。

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調查對象主要集中在學生、家長和教師;調查內容涉及性生理發育、性心理發展、性知識、性態度、性觀念和性行為;調查方法多為問卷法等量化研究。對校外青少年的調查很少,質性研究還比較缺乏。

四、對策

(一)轉變陳舊的性教育觀念,明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國實施性教育,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者的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到性教育的意義。中小學生知識水平有限,不可能自發地理解身體的變化,不懂得性生理衛生知識,如果家長、教師堅持自己的“不懂為美論”和“誘發論”,一味回避學生的性疑問,會使學生對性更好奇,他們便會通過其他方式來尋求答案。本調查中,41.6%的學生從網絡、錄像廳等其他途徑獲得性知識。

性是一門科學,性教育的目的是將這門科學傳承下去,這是家長和教師的義務。家長和教師在平時應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科學地實施性教育,同時全社會要摒棄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錯誤認識,樹立科學的性教育觀。

(二)教育部門發揮作用,使學校成為性教育的主陣地

學校雖然存在性教育師資力量短缺,課時、課程不穩定,沒有相應的教材等問題,但學校教育具有組織性、普及性、系統性等優勢,是開展性教育的主陣地。

1.教育部門與高校全力合作,加強性教育專業教師的培養,為我國性教育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2.爭取將中小學性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性教育體系并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使性教育課程、課時獲得政策上的保證。組織教育研究機構制定性教育課程標準,編寫切合實際的教材,供學校參考使用。各基層學校應根據學校師資水平和當地實際條件,編寫切合實際的教材,開發本土課程,促進性教育的開展。

3.性教育途徑方面,基層學校要重視下列渠道的作用:(1)保證性教育課程能順利實施,達到一定課時。

(2)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杜絕各種不健康文化進入校園。(3)電視、電影、互聯網和書刊報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些宣傳媒介,對學生進行性教育。(4)做好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兒童性心理中的本能性和朦朧性、矛盾性和文飾性、沖動性和易變性等特點,往往易導致性心理矛盾的產生,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4]。

4.開展性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農村,許多留守兒童無人照管,無法從親人那里得到性教育,因此,學校應加強對他們的性教育。(2)學校應該在家庭、社會等教育力量中發揮好協調、橋梁作用,使各方相互配合,共同教育,發揮合力作用。(3)對中小學生進行性教育時應特別注意全面性,從性生理、性心理、性法律等方面全面開展,同時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恰當的方法,循序漸進,堅持教育的適宜、適時、適度性。

(三)提高家長的性知識儲備,做好兒童的性啟蒙老師

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具有血緣優勢、早期教育優勢和個別輔導優勢,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交談或保持自身衛生習慣等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性教育。在學生期待的性教育方式調查中,61.2%的中小學生希望父母多講性方面的知識。家庭性教育優勢明顯,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積極主動地利用社會開辦的各種家長學校、電視講座等增加自身的性教育知識儲備,加強自身修養,在家庭生活中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性教育中,要注意及時性和方法的靈活性,隨時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況[15]。

主要參考文獻:

[1]閔樂夫.國際青春期性教育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1,(11):20.

[2]廖艷華.國外青少年性教育現狀與啟示[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5):17.

[3]張德偉.日本中小學的性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6,(6):12.

[4]徐春,汪芳慧.青春期性教育目標的制定與實施初探[J].生物學雜志,1999,(5):16.

[5]王素華.論性教育的幾個原則性問題[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15):4.

[6]馮新平.青少年的“性”問題及其性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2.

[7]陳義平,甘慧媚.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研究進展:1995~2005[J].青年探索,2007,(2):76-78.

[8]王克利.性與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實施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4.

[9]徐莉,劉爽.對青少年性知識、態度、行為模式和性教育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0,(6):11-13.

[10]宋桂榮,程然等.大連市青少年性知識、性行為和性態度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04,(6):5-16.

[11]嚴光為.青春期學生家長的性知識及其對性教育態度的調查[J].中國校醫,2005,(1):17.

[12]劉文利,卡羅琳·愛德華茲.城市父母對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識和態度的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7,(5):48-52.

[13]劉文利,卡羅琳·愛德華茲.城市父母對孩子性教育的實踐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06,(9):76-80.

[14]鄭友富,俞國良.國外兒童性教育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2,(7):50.

[15]李建華.家庭性教育問題分析及建議[J].青少年研究,2004,(4):17-18.

(作者單位:甘肅隴東學院教育學院,慶陽,745000)

編輯 / 任玉丹 終校 / 于 洪

作者:黎曉娜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信息化教學與基礎會計論文下一篇:高中對外漢語課程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