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精神關懷范文

2023-09-22

精神關懷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至2009年9確診的精神病患者280例, 其中老年人146例, 中青年134例, 男性168例, 女病人112例。年里最大76歲, 最小16歲。

1.2 方法

病人和家屬來到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 往往會產生不安的心理, 辦理入院手續有的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會猶豫不決、或者是不知所措。護士根據每位病人的生活環境、性格特點、病情情況等, 對其進行必要的不同的人文關懷。

1.2.1 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人文關懷

精神病是指由內外界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 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 導致人的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病人本身缺乏對疾病的認識。護士應根據病情輕重進行人文關懷, 病情較輕者, 護士面對病人特別注意服務態度, 保持平和的心態, 用和藹的笑容、親切的語氣、安撫患者, 耐心的進行說服, 讓病人愿意與你溝通, 細致耐心的解釋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抓住時機進行相關健康教育。護士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 能較好的消除患者在入院時的負面情緒, 使患者容易接受住院。對思維錯亂難以溝通者, 對家屬的溝通就尤為重要。家屬往往認為精神病反反復復、難以治愈、住院時間較長, 流露出無可奈何甚至消極的情緒。護士決不能表現出任何厭煩的情緒, 應多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 在情感上給予支持, 對患者和家屬便顯出同情和關心。應用溫和而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使其感受到醫院給予的溫暖, 放心的把患者交給醫院。

1.2.2 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進行人文關懷

對經濟條件好、文化程度高、享受公費醫療的患者, 入院時家屬和患者關心的是醫院的條件、醫療和護理水平、生活質量。這類患者大多都通情達理, 護士應盡可能滿足其要求, 對不能滿足的應盡可能給予耐心解釋, 并協助其辦理住院手續?;卮饐栴}時語氣應委婉平和, 使其對醫院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條件差、文化程度低、不享受醫療保險的患者, 大多來自偏遠的農村、城市特困群體、知識層次和經濟承受能力低, 對病情很茫然不知所措, 他們首先關注的是費用問題, 其次才是技術的方面的問題。此類患者在辦理住院手續時往往流露出焦躁和憂慮的情緒。護士應給予關心、同情, 進行溝通時語速應慢, 講解內容應通俗易懂。

1.2.3 根據年齡實行人文關懷

青少年、中青年患精神病, 家屬一般都會比較緊張、焦慮, 特別是首次發病者。他們經常會有過高的要求, 護士接待時應注意主動, 對患者充分表示出真誠的關心, 短時間內讓家長感到關心、幫助和支持[2], 消除他們的無助的心理, 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 減緩他們焦躁的情緒。對老年患者, 護士應特別注意禮貌稱呼, 應用親切的語言, 進行溝通和相關健康教育, 使其容易接受住院。主動幫助填寫相關表格等。

2 結果

對精神病患者實施人文關懷, 使280例患者順利住院, 未出現因護理接待不周而引起拒絕住院, 無投訴和糾紛的發生, 無意外突發事故。護理滿意度的調查顯示為99%。

3 討論

精神病患者辦理入院時運用人文關懷理念, 處處為病人著想, 不僅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 還應讓患者和家屬感動。不僅可以讓患者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和親切感, 同時可促使患者增強接受治療的信心, 感受到醫院的溫暖, 容易接受住院。并提高了醫院的滿意度。

定期對護士進行人文關懷知識培訓, 提高護士素質。護士應具備的良好素質, 因患者素質參差不齊, 存在著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和知識水平的差異, 影響護患溝通, 如果護士不具備良好的素質容易產生誤解, 阻礙工作的正常進行, 隨著護理新技術的發展, 護士不僅學好本專業知識還要具有綜合的先進知識, 具有超前素質, 才能將人文關懷的理念運用到接待患者的工作中, 從而營造和諧的護患關系。

摘要:目的 探討人文關懷在精神病人辦理入院登記過程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 對我院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經住院處辦理入院的患者進行分析。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經濟情況、年齡、和家屬情況實行不同的人文關懷。結果 精神病人順利入院、無不良事件發生。護理滿意度高。結論 對入院精神病人實行人文關懷對病人及家屬接收入院、避免糾紛、提高護理滿意度至關重要。

關鍵詞:人文關懷,精神病人,首次辦理入院

參考文獻

[1] 劉玉馥.護理工作融入人文關懷的思路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3, 20 (7) :76~77.

精神關懷范文第2篇

任何職業的產生都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只要有人類存在,就一定有從事某種職業的特殊人群。職業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分離出一部分掌握該職業知識和技能的人,以引領其發展和解決服務中的種種難題,由此,便產生了專業[1]。弗蘭克爾在1915年攻讀社會工作時,將專業的特性總結為:首先,專業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新知,以務實達到目標;其次,專業負起對個人以及社會的整體性的責任;最后,專業要有自己的團體,并且發展團隊意識[2]。對職業和專業概念的區分,可以更好地闡明護理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了解護理事業。

1 護理是一門專業

一百多年前,護理專業是不存在的。在當時的西方社會,醫院病人的護理照顧通常由貧民、社會最底層的人或因犯錯誤而接受懲罰的人來承擔[3]。19世紀中葉,弗羅倫斯·南丁格爾(1820—1910年)在克羅米亞戰爭中,帶領著38名婦女對傷員實施積極救助、護理,使當時戰爭中傷員的死亡率從50%降至2.2%[4]。戰后,南丁格爾在倫敦的圣·托馬斯醫院創建了第一所護士學校。她提出需要培訓脫離宗教而基于人類博愛精神的、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能護理病員的、訓練有素的護士。由此為標志,近代護理專業化開始了[3]。經過一個世紀,人們對護士能否稱為一種專業仍然存在質疑,一些護理專家認為護理并不是一門專業,另一些則認為護理是一門正在興起的專業,還有人認為護理程序符合大眾所能接受的專業標準[5]。人們對護理專業有如此不同的認識,究其原因,可能與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大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學歷較低,以及護士與醫生之間越來越多專業范圍重疊而導致實際存在的一種外在沖突有關[6]。護理學家柯廷和柯麗認為,護理只有具有以下幾種專業特性時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地位[6,7]。

(1)全時間地投入工作(full-time commitment):即敬業精神。護理工作是服務于人的事業,需要專心致志地從事這項服務。

(2)重視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護理人員是健康照護體系中重要的成員,需要與服務對象——病人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專業性人際關系。同時也要和醫療團隊中其他成員建立人際關系,以增進彼此間的協調合作。

(3)具有專門的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s):護理人員只有具有臨床服務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具備臨床護理能力。過去,護理經常會借用物理、社會或其他學科的原理,但是現代護理有了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并且護理實踐正是基于護理理論和護理研究的發展才得以不斷提高。

(4)強調責任(account ability):護士有責任和義務決定為病人實施最佳的個體化的護理措施。通常這種措施體現在護理程序的實施過程中,這要求護士具備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品質。

(5)有倫理規則(a code of ethics):倫理規則是護理人員在執行工作時應遵循的行為指導準則。公眾對護理的信任,要求護士的行為必須誠實。為此國際護士學會及美國護士學會建立了一系列的專業規則和倫理規則,以指導護理實踐。

(6)重視自律(self-discipline):在執行專業服務工作時,應建立專業職業標準。尤其是護士在執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應該本著慎獨和利他的精神,嚴格遵循護理操作規范,減少、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

(7)必須自治(autonomy):護士對病人的活動應該是自治的。這種活動應該不受其他權威的干擾。

(8)成立專業團體(organization):專業團體可以促進護理專業化的提高。如美國護理學會(ANA)的目標是:提高全人類的健康標準,并對其提供健康照顧,促進護理專業的發展,提高護士經濟和福利待遇等。

以上幾種護理專業的特征決定了護理是一種尊重人、關愛人的既平凡又偉大的專業。

2 護理專業精神的本質——關懷照顧

專業精神是專業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的一種對專業的社會責任和專業人員的行為規范的總認識,是以專業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適應專業行為需要的意識、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專業存在和發展的本質特征,是維護專業的神圣性與崇高性的重要保障[1]。

南丁格爾曾經指出:護士的工作對象不是冰冷的石頭、木頭和紙片,而是有熱血和生命的人類。護理工作是精細藝術中最精細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護士必須具有一顆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8]。這成為了護理專業精神構建的基礎和核心內容[9]。

國際護理學會1973年修訂的《國際護士守則》規定護理人員的職責為:“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這一職責體現著護理的本質,也反映了護理專業精神的實質[10]。斯太爾于1982年指出護理專業的信念是:為某社會利益的事業,關懷全人類的健康狀況以及健康與環境之反應,而提供特殊、獨立、有活力及具有價值的服務;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重視人性化,尊重病人的自我決定和人性尊嚴[11]。

綜上所述,護理專業的本質就是利用所獲取的知識和方法,關懷和照顧病人。Leininger說:關懷照顧是一項直接或間接的、有培養、有技巧的活動過程,以及與幫助人們保持一種特定狀態有關的行為。這種狀態反映了被幫助的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特征,即移情、支持、同情、保護、援助、教育以及需要、問題、價值、目標[12]。

因此,關懷照顧的內容之一就是提供使人感到舒適的措施,讓人即使在面臨疼痛和極端衰弱時仍保持人格尊嚴,并最大限度地參與健康的恢復[13]。

3 新時期護理專業精神的體現

任何一種職業的產生都是為了服務社會,當社會發生變革的時候,職業必須相應變化,護理也不例外。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的專業范圍從醫院醫療護理擴大到社區保健咨詢,這對護士已有的陳舊知識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分子醫學的誕生使醫學得到了飛速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醫學理論和知識,如何應用最佳方法解決病人的問題,是臨床護士每天都要面對的難題。以上種種原因,都促使護理的本質和專業精神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文精神在護士實施關懷照顧中的作用,以及批判性思維對解決臨床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

3.1 人文精神的傳播

醫學模式的改變,使護理工作從簡單的醫囑執行——醫療的附屬轉變成擁有獨立專業知識體系和從業范圍,可與醫療相提并論的衛生服務行業之一。護理模式也隨之從功能制轉變成整體護理模式。在后者的指引下,護士在對病人的護理活動中,必須首先考慮病人的整體性,即病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文化信仰等,之后再對其進行個體化的護理,以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這種新型的護理克服了以疾病為中心護理的種種弊端,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關懷精神[14,15]。

3.2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每一對護患關系都是護士協助病人向更健康方向發展的機會,但病人是不是能真正恢復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對病人個體化需求以及如何最好地滿足這些需求的批判性思維,同樣也取決于護士可靠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6]。

批判性思維是指個體在復雜的情境中,能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仔細選擇。識別假設,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取舍的高級思維方法及形式。在護理實踐活動中,批判性思維表現為:在假定的健康與疾病的問題情境中,能獨立思考,進行嚴密的質疑和分析推理,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及事物間的關系,預見問題發展結果,在解決問題的各種護理方法中選擇最佳方法[16,17]。

批判性思維基于一個假設,即病人不是護理照顧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護理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并且能夠通過參與護理,不斷擴展自我照顧的能力[6]。通過對護士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其能提供更適合病人個體特征的護理措施,從而促進病人康復。

3.3 循證意識的建立

僅僅擁有批判性思維,解決護理實踐當中遇到的問題是不夠的。在對某個臨床問題提出質疑時,護士應該建立尋找并遵循證據的意識。護士如何從證據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如何將循證護理研究與臨床護理緊密結合,對提高臨床護士學術水平和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應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科學技術,收集相關最好的研究證據,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證據,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并考慮病人的價值、愿望和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護理方案。循證護理可縮小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的差別,促使護理活動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提高護理的專業地位[18~20]。

精神關懷范文第3篇

一、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特點

近年來, 隨著國家招考政策向少數民族學生的傾斜力度加大, 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少數民族學生逐步成為高校學生的重要一部分。在高校中, 按照有無接受過少數民族預科教育, 可分為兩類:一是接受過預科教育;二是沒有接受過預科教育。東部地區的高校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方式, 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定向培養的集中授課, 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新疆教師班, 這類招生人數較少, 一般屬于定向培養, 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采用自成一班的形式, 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另一種是少數民族學生在預科教育基地經過一到兩年的集中預科教育, 參加統一招考后入學, 和漢族學生按照不同的專業志愿隨機編入自然班級, 如麗水學院現有的管理方式。本文針對第二種管理方式開展研究, 研究的對象是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高校中分散在各班級中的接受過預科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 (以下簡稱“少數民族學生”) 。以麗水學院為例, 2014學年在校生共12, 641人, 少數民族學生928人, 少數民族學生中幾乎所有的都接受過預科教育。在學校的管理方面, 多數高校都是采取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的態度, 按照學校的統一模式去管理這類少數民族學生。事實上, 接受過預科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是高校群體中的特殊群體, 無論從學習基礎、家庭經濟狀況等各方面來說, 這類群體相對漢族學生都處于弱勢地位, 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特點。

(一) 原有的學習基礎薄弱, 不善于運用學習策略, 學業成績相對落后。

曾有學者針對內蒙古高校的預科生做過關于學習策略使用傾向的普查, 通過分析預科生的學習策略特點, 以此來探討有效的干預方式。調查結果并不理想, 預科生普遍不會運用學習策略, 而且, 預科生的學習信念動機水平也偏低。進入大學后, 這一問題并沒有有所改善, 有預科背景的少數民族學生, 自小生活在少數民族的聚居區, 在當地學習等各方面比較優秀的學生, 基于少數民族的特殊的優惠政策進入預科讀書, 經過預科的認真學習, 進入大學以后, 當他們發現自身的學習基礎與漢族學生的差距非常明顯時, 對他們自信心的打擊非常大。此外, 在學習上如果說專業課程的學習, 所有學生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經過自身的勤奮努力還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 那么, 英語學習和計算機學習, 則是讓他們感到非常頭疼和困難的任務。有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 入學之前沒有接觸過電腦。如果說計算機的學習尚可經過努力追趕上, 那么英語的學習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頭疼無比, 考過英語四級似乎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有的學生甚至直接放棄英語的學習?,F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放寬了對英語四級的要求, 與學位證書不再掛鉤, 但是就業市場還是很看重這些基本技能。就算是其他的課程, 由于他們沒有采用較好的學習方式方法, 不善于運用學習策略, 往往學習成績也沒有普通學生好。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一開始進入大學, 學習的勁頭還是很足的, 但是他們即使非常努力也追趕不上其他同學, 在大學期間的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等方面都對學習有較高的要求, 經過幾次考試的打擊后, 慢慢地他們開始甘于落后了。所以,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成績都是在班級的倒數, 較為努力的學生也很少能夠達到班級前50%, 對普通學生來說很容易的事情, 對他們來說就是老大難了。

(二) 具備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 但能力的發展后勁不足。

預科教育的管理模式其實是和大學的管理模式比較像, 所以很多讀過預科的學生對適應大學生活這一塊基本上沒有問題, 他們進入大學后, 普遍比較活躍, 做事情較為老練踏實, 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強, 所以一入學, 在新生軍訓的過程中就能夠脫穎而出, 能夠得到同學和老師的信任, 自身有能力勝任學生干部職務, 也有意愿擔任學生干部。以麗水學院某一學院為例, 只要班級中有讀過預科的學生, 入學之后的主要學生干部都非他們莫屬。但是好景不長, 很多人堅持不下來, 基本上做了一年的學生干部, 第二年競選的時候他們都不愿意再次擔任學生干部了。究其原因, 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行, 而是在現有的評獎評優制度中, 學習成績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很多學校操作起來都是按成績一票否決, 學生認為自己辛苦付出卻沒有回報, 不要說評獎輪不上自己, 入黨推優基本上也是要看學習, 所以很多人, 一開始表現活躍, 到后來就慢慢退出了干部隊伍。

(三) 有著本民族的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 較強的民族認同感。

雖說學生經過了預科教育的大熔爐, 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了兩年, 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學生強。但是, 這些學生大多數從小在自己民族的群體中成長, 進入大學之后, 漢族的群體相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龐大的主流群體, 每個班分散的幾個少數民族學生都成了少數人。他們來到大學以后, 發現自己成了少數群體, 心理上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境況。首先是生活習慣的不適應, 校園里的很多基礎設施都是以主流的人群來設計的, 比如, 信奉伊斯蘭教同學的吃飯問題是個老大難。很多學校雖然都開設了清真食堂, 但是因為人數較少, 考慮成本問題, 食堂的開飯時間和放假時間都有限制。此外, 介于自身的民族信仰問題, 有的學生不得不從自己家里寄一些食物。少數民族學生有著自身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特別是自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區的學生, 更是會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本民族的活動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活動, 如古爾邦節和畬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日。此外, 他們各自民族都有一些基于本民族的傳統禁忌, 有的漢族學生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回避, 或者根本不了解這些禁忌, 在交往過程中言談舉止沒有顧及到少數民族學生的感受, 也讓這些學生心理上不能接受, 甚至引發言語和肢體沖突。

(四) 心理素質較脆弱敏感, 自信心明顯不足。

少數民族學生成長于本民族的環境中, 原先所接受的基礎教育、現代化的信息和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都落后于發達地區的學生。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思想意識較為單純保守、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社交方式較為簡單、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有學者對少數民族學生自信心進行調查, 發現由于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對自己的成敗歸因存在偏差, 缺乏替代性經驗等原因, 發現民族預科生總體自信水平均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有些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一些情緒, 容易引起焦慮、自卑、嫉妒等心理問題。

(五) 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 有的甚至處于特困狀態。

高校從事勤工助學的學工人員有時候會產生這樣一種看法, “東部江浙一帶的貧困生不是真的貧困, 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學生才是真的貧困”, 雖然是一種調侃, 但也確實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雖然都是貧困生, 但是由于比較對象的不同, 他們的家庭經濟水平也不同, 甚至比較極端的例子, 東部沿海某一地區的貧困家庭到了西部地區就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了, 其實主要差異來源于比較的對象不同。少數民族學生多數屬于多子女家庭, 當地的總體生活水平就不高, 來到東部沿海地區就讀, 費用問題往往是集全家之力。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學生群體中存在攀比心理, 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 自身經濟條件產生的自卑感讓少數民族學生不能和其他學生很好地溝通交流。

(六) 自我定位比較模糊, 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就業壓力較大。

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對于自己以后的就業方向模糊不清, 方向性不明確, 出現兩方面搖擺的情況:一方面希望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留下來就業, 另一方面又期望自己能夠回家鄉就業。他們對自己的就業定位不準, 有的學生希望能夠在就讀的學校附近工作, 但迫于家庭壓力又不得不考慮回家鄉, 由于沒有明確目標, 他們不想考慮以后的就業問題, 只能拖到大四畢業的時候再盲目去找工作, 往往事半功倍。同時, 即使是畢業季, 在比較優勢下, 少數民族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也整體處于劣勢。雖然少數民族學生工作能力較強, 但是在求職過程中用人單位所看重的硬性條件, 如學習成績排名、在校期間獲獎情況、社會實踐和實習經歷、任職學生干部情況、政治面貌等方面, 都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弱項。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能力條件, 如語言表達、創新等方面能力, 也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弱項。這些都不能為少數民族學生加分。

二、馬克思人文關懷精神指導下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措施

基于少數民族學生存在的自身特點,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關注這一特殊學生群體。馬克思人文關懷精神要求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應當關注于每個人的成長, 關注每個人的全面發展, 特別要給予少數民族群體更多的關愛。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中, 高校要明確主管部門和相關協作部門的職責, 主管部門負責牽頭部署, 相關協作部門應相互配合, 共同協調和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的問題, 共同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高校管理部門應當在學校的制度上有所傾斜, 制定保護少數民族群體的特殊制度;應當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人員進行專題培訓, 加強管理人員對這一群體的了解和關注;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朋輩群體幫扶機制, 借助同伴的輔導盡快取長補短, 應當適當設置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導師”, 全面引領學生成長。

(一) 制定特殊的管理制度, 彌補少數民族學生教育過程中制度上的空白。

在管理工作中, 制度建設是居于首位的, 任何具體工作的開展都要以制度為依據。學校應當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研究討論, 制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制度, 在評獎評優、入黨推優、貧困資助、勤工儉學、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配套少數民族學生的制度。制定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的評獎評優和入黨推優制度, 有兩種建議:一種是將學業成績適當放寬;另一種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人數, 給予一定的名額比例, 從這群學生中推選出候選人。在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崗位的設置上,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名額。此外, 在后勤保障制度上, 應當健全少數民族學生的訴求反饋制度, 及時解決困擾。

(二) 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人員進行專題培訓, 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學工隊伍是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最重要的力量, 也是最直接面對學生群體的教師。他們與學生接觸最多, 和學生感情較好, 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相關動態, 及時發現問題。因此, 高校一方面要對學工人員進行專題輔導, 組織集體學習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 提高學工人員對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只有學工人員自身能夠理解和認同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俗, 才能夠提高他們處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項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 高校管理人員應當將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細致, 提高工作的精細化水平。高??梢詫⑸贁得褡鍖W生的工作成效作為一項專門的考核內容, 要求管理人員在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少數民族學生, 定期進行談心談話, 需要特別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 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

(三) 有針對性地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新生始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的特殊引導。

在引導性課程中, 應當由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始業教育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至關重要, 特別是轉變少數民族學生在入學之前對大學生活存在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應當讓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理解大學對于人生的意義, 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信念教育, 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學生入學到大學畢業, 在學生成長的每一階段, 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內容, 應當與學生自身條件相結合, 應當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結合。針對少數民族學生, 就業指導課程需單獨指導, 要從基礎做起, 分步進行, 幫助學生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就業計劃, 挖掘出少數民族學生的自身優勢。

(四) 建立朋輩群體幫扶機制, 借助同伴輔導盡快取長補短。

在高校, 教師數量有限, 而所有教師中參與育人的教師就更少了, 因此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 教師的重點關注的輻射面不會很廣。因此, 可以通過在學生群體中建立朋輩群體幫扶機制來幫助少數民族學生, 在學習、生活、心理上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幫助。在學習上, 通過“一對一”的結對, 傳授高效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技巧, 彌補薄弱的學習基礎, 在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前, 開展專門個性化的輔導。在生活上, 朋輩之間的幫助對學生來說更有效果, 室友或者是同班同學的關心也會讓少數民族學生倍感溫暖。在心理上, 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疏通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 使他們學會自我調節和釋放壓力。

(五) 設置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大學導師”, 全面引領學生成長。

在師資允許的情況下, 高??梢蕴暨x老師“一對一”地指導少數民族學生, “大學導師”應當是在學術和教學方面有一定的造詣, 并且有一定的空余時間和精力, 并且自身有意愿指導和幫助學生的一類教師群體。大學導師指導的內容涉及到學生大學生涯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指導, 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建立起人生的追求目標和為之奮斗的勇氣, 以此彰顯大學育人的本質。以麗水學院民族學院為例, 為了幫助民族學專業的學生適應大學生活, 學院針對民族學班級的同學, 在全院教師中挑選青年導師, 一對一進行大學生活的全程指導, 重點幫眾學生解決學業上的困惑, 經過近一年的嘗試, 從該班學生的反饋來看效果很好, 有的結對的師生關系密切, 導師能夠通過電話、短信、QQ等網絡工具及時和學生溝通, 學生的想法都能夠得到及時指導和幫助, 甚至有的學生希望以后能夠跟隨導師開展學術研究, 這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此外, 在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咨詢上, 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應當重點關注這類群體, 對他們的心理訪談要定期開展并做好記錄, 及時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各種困難和挫折, 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迎接挑戰。在后勤保障方面, 高校應當定期召開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座談會, 并將他們的意見搜集整理, 及時解決, 多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需求, 比如增設清真食堂, 控制食堂菜價等, 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三、結語

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少數民族學生人數日益增多、隊伍逐年壯大的當下, 高校要采取積極的態度探索學生管理的新路徑。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給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和行為范式, 它促使教育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注教育中的少數群體, 給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啟發。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在馬克思人文關懷精神的指導下, 給予少數民族學生特殊的關注, 給予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 啟發學生對大學學習的重要意義的認同, 使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這一人生重要階段能夠積極迎接挑戰, 為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精神促使教育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注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和少數群體?;谶@一理念, 本文針對東部高校中的特殊群體——有預科背景的少數民族學生展開研究, 分析這類學生的群體特點, 并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建議, 認為應當從制度建設、學工隊伍建設、課程引導、朋輩幫助和大學導師幫助等方面加強對該類群體學生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少數民族,學生管理

參考文獻

[1]劉景錢, 劉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日常管理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4

[2]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思想資源[J].浙江學刊, 2005

[3]朱晨, 吳世勇.少數民族預科生自信心現狀調查與影響因素探析——以廣西少數民族預科生為調查對象[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3

[4]梁嵐.高校民族預科生就業指導芻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4

精神關懷范文第4篇

一、高中語文課堂生命關懷意識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高中語文課堂的生命關懷意識?筆者認為就是從生命關懷和情感教育出發, 以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 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萬物各色生命的存在, 并思考生命的內在價值。通過這種洋溢著生命關懷意識的語文課堂, 逐漸引導學者對自己、對他人、對動、植物等自然萬物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收獲人格的全面發展。

二、高中語文課堂滲透生命關懷意識的重要意義

1. 完善學生人格與思想。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生命關懷意識是立足并肯定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個體人格與思想的培養, 與重視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不同, 它更注重滿足學生的興趣和人格發展。生命關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從書本文字中發現躍動著的生命體驗, 并用這些生命體驗來豐富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并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完全掌握語文知識, 而是以引導學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長為根本工作。

2. 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滲透生命關懷意識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開發智力。其實, 生命關懷教育對智力的啟發作用已經被諸多心理學家所證實, 尤其是當代情感心理學家霍夫曼提出了的提干影響信息加工和組織記憶的實驗論斷, 具有豐富情感體驗的孩子能夠在同等環境中通過踴躍交流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 相對而言智力更高。

3. 加速語文知識積累與深化。

將生命關懷作為穿插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一條主線, 它的載體必然是語文知識, 以真實體驗引起學生共鳴反而深化了語文知識在學生腦海的印象, 使得學生對于知識有了更多體悟。只有有生命情感體驗, 才能主動和透徹的理解文章的真實內涵, 對于學生而言, 此時的語文學習已經不是老師“逼迫”的強灌入腦的“呆板知識”, 而是發自內心的語文學習欲望。

三、高中語文課堂實施生命關懷教育的若干策略

1. 結合教材、精心準備, 深挖生命關懷教育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 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性和情感力,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 有很多篇章就是講述作者的生命關懷理念, 筆者在《我與地壇》這節課中讓學生找出史鐵生關于生命價值的思考語句來, 并帶領學生反復咀嚼“我為什么要出生?”“我的生命是不是該就此結束了, 一死了之?”等話語, 使學生積極的探究和思考生命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 當困難襲向生命的常態時, 應該用怎樣的行為來應對坎坷的命運。通過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建構精神世界, 帶動學生正視人生挫折, 讓學生理解只要堅強的活著, 勇敢的應對挑戰, 我們的生命將戰無不勝, 而我們的人生也就更加多姿多彩。

2. 利用媒介、還原情境, 喚醒學生生命關懷情感。

謝海清老師認為:運用多媒體技術, 可以模擬仿真各類情境,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語文學科特點,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 綜合運用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 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在《離太陽最近的樹》一面配著課文中頗富哲理和深意的語句“我曾經以為它必與雪域永在”“ (紅柳) 對著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座結實的山丘頂上, 昂然立著一株紅柳”, 一面配上一幅幅不同場景的紅柳圖片, 凸顯紅柳頑強的生命力, 催發學生生命關懷意識的萌芽, 讓學生承認自然的偉大, 潛移默化中培養起自身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思想。

3. 滲入生活, 延伸課外, 升華學生生命關懷意識。

筆者認為, 生命關懷意識不僅僅要在語文課堂上體現, 語文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 帶領學生將從書本中得來的生命關懷體驗付諸于實踐。如學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課文時, 作者用痛心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狼被全部獵殺后, 鹿的數量劇增而使草原得到致命的破壞的結局, 通篇課文傳達出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關懷理念。筆者鼓勵學生在課下關心新聞曝光的民眾隨意放生巴西海龜而導致生態失衡等社會事件, 鼓勵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和討論這些行為來理解如何正確的關懷生命, 使得學生自主獲得理性、科學關愛生命的啟悟。

結語: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生命關懷教育方面的優勢, 滲透生命關懷意識的語文課堂, 能夠讓學生懂得贊美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并理性關愛生命, 使語文教學成為真正育人的教育活動, 這也是新課改追尋的理念。

摘要:教育應當關注生命的成長和價值, 尤其是作為洋溢著生命體驗、最具有生命活力的的語文學科, 更應當成為職業高中生命關懷教育的主要陣地。筆者從生命關懷意識的概念出發, 分析高中語文課堂滲透生命關懷意識的重要意義和實施生命關懷教育的若干策略, 旨在為從事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提供可行性參考。

精神關懷范文第5篇

一、關懷倫理學:關懷型教師的理論基礎

諾丁斯關懷理論的提出首先受到了女性主義道德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 (C.Gilligan) 的啟發。吉利根認為, 在道德判斷上男性傾向于公正的原則和個人的權利, 而女性則更多地考慮關懷和關系, 這就形成了兩套倫理判斷系統, 即公正倫理和關懷倫理。她指出, 從婦女“不同的聲音”[1]來看, 我們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 注重對他人需要的回應。諾丁斯在吉利根的基礎上對關懷倫理學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建構, 她不僅從倫理學層面把關懷倫理學系統化和理論化, 而且把這一理論直接用于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

1. 關懷的性質

很多人都認為關懷是一種美德, 諾丁斯卻把它看成一種關系。“關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關系性。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 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和接觸。兩個人中, 一方付出關心, 另一方接受關心”[2]。關懷者和被關懷者作為關懷關系的雙方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才能促成關懷關系的形成。關懷者的心理特征有兩個:一是關注, 即關懷者要全身心地、開放地、無條件地關注被關懷者;二是動機位移, 即把自己的力量轉移到對方及其活動上的意識。與此相應, 被關懷方也必須對關懷方的關懷作出接受、認可和回應。關懷關系的形成首先需要被關懷者有某種需要, 而關懷者又能辨認出對方的需要, 并作出相應的關懷反應。當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關懷行為表示認可和接納時, 這樣的關懷關系才是有效的??梢钥闯? 關懷關系并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關系, 盡管被關懷者看上去處于弱勢地位, 需要獲得幫助, 但關懷者也需要肯定和鼓勵, 而被關懷者也有責任對關懷方的關懷提供反饋。雙方在關懷關系中還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所以關懷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系。如果把關懷視為美德, 關懷者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被關懷者身上, 而會轉向關心自己的道德理想。同樣, 既然被關懷者不是關懷的目的, 也就體會不到自己有認可和回應關懷的責任, 這一切都不利于關懷關系的維持和鞏固。

2. 關懷的價值取向

諾丁斯認為, 既然關懷是一種關系, 關懷行為就應從人與人之間的分離走向聯系, 這就決定了關懷行為應從人們可能的需要出發, 而不是從權利出發, “如果我們承認了一種需要, 可能應該采取行動、作出放棄、或同情并有效地回應某人;而如果承認的是權利, 我們只需對他人聽之任之、不加干涉即可”[3]??梢? 從需要出發比從權利出發更能保持人們之間的聯系。那么, 我們如何識別真實的需要, 又如何區分需要和需求呢?諾丁斯把需要分為兩類:明示出的需要和推斷出的需要。前者即學生自己表達出來的需要, 它產生于被關懷者的需要;后者是根據生活境遇推斷出來的、學生應去實現的那些需要, 它產生于外界的需要。這兩種需要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明示出的需要是內在的:它產生于被關懷者的意識與行為。如果它涉及到推斷, 推斷的直接基礎也是對被關懷者的觀察或感知。與之相反, 推斷出的需要產生于關懷者本人的框架。推斷出的需要可能包括慎思被關懷者的情況、可供利用的資源、文化對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要求, 但是, 它不直接產生于被關懷者的需求和愿望”[4]。同時, 明示與推斷出的需要在不同的層面上發生著互動, 教師及家長的推斷性需要經過雙方的交流與對話可以轉化為學生的明示出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及家長不僅要敏銳地把握學生明示出的需要, 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推斷學生可能的需要。

3. 關懷的推論形式

由于關懷倫理指向處于特定時空、特定情境中人的需要, 因此它對傳統道德推論所認為的道德行為者是遵循某個道德原則而行動的觀點提出挑戰, 它拒絕將道德推理看成是“一套道德原則”產生道德行為的固定程序。義務論和功利論是西方主流規范倫理學的道德推論, “絕對命令”和“功利原則”也是人們進行道德推論時所依據的兩大原則。諾丁斯并非絕對否定原則在生活中的用途:“沒有人會否認作為經驗法則或可靠結論之捷徑原則的日常有用性。我們都從經驗中學會以特定的方式對特定的情景做出反應, 并在很大程度上, 這些規則和原則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腦力勞動。但康德和規則功利主義者卻把原則作為倫理學的中心。”[5]在諾丁斯那里, 關懷倫理只給原則留下了一個微小的空間, 倫理的討論是在關懷的互動中與受到討論影響的那些人一起做出的。她認為, 正是在那些最困難的情境中, 原則讓我們失敗。因此關懷者不尋求原則的指導, 關懷者轉向被關懷者。我們不是從一個一成不變的原則, 而是從我們所遭遇的活生生的他者那里尋找線索。[6]可見, 關懷倫理克服了傳統規范倫理觀過于僵化的理性原則, 強調在道德推論過程中運用情感、直覺和經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建立起基于需要的緊密聯系。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 關懷倫理無論在哪個層面上都強調對被關懷者需要的回應, 注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構建。正是以此為指導, 諾丁斯所構建的關懷教育思想, 無論從目標還是從課程體系上都強調關懷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是否能在教育實踐中踐行關懷原則是關懷教育成敗的關鍵。因此, 我們提倡關懷型教師的培養。所謂關懷型教師, 他具有良好的關懷素養, 能夠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 并且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來建構自己的關懷理念和決定自己的關懷行為。在這里, 良好的關懷素養, 不僅僅指具有關懷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教師本身情感力量的彰顯及其關懷信念的堅定。

二、從學生需要出發:關懷型教師的實踐取向

關懷型教師的主要著力點應放在學生的需要方面, 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要求。因此, 從學生實際的需要出發, 應成為關懷型教師的核心理念, 也應成為關懷型教師的實踐取向。這種實踐取向要有包容“教師要求”和“學生需求”的雙重觀點。諾丁斯提醒教育工作者應站在教師和學生兩方的雙重觀點來看待學生的學習。任何教育工作者想要指導學生的學習, 都要將學生觀點包容進去, 讓教師的期望能融入學生的學習動機中。針對當前學校教育的現實狀況, 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去落實這一理念。

1. 對興趣和能力的差別性關懷

諾丁斯認為, 當前的所謂精英教育或博雅教育并不是適合于大眾的普遍教育模式。它僅僅著眼于部分人的能力的發展, 把它強加給所有學生必然導致結果上的不平等。阿德勒說, 真正的民主意味著給所有的孩子以平等的教育??稍谥Z丁斯看來, 阿德勒將平等與相同混為一談了。所有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 必然忽視了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多樣性。盡管大多數孩子都能學會很多東西, 但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門學科的接受程度總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一些學生, 甚至很多學生, 可能永遠都弄不明白數學推理的邏輯和魅力。我認為這部分學生應該享有發展其他方面才能的機會, 而不應該被視為低于那些數學天才們一等。道理很簡單, 這就像總是有很多人一輩子搞不明白印象派畫作的技巧、音樂賦歌曲的結構或者神學的精要一樣”[7]。這就告誡我們, 教育應照顧每一個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差別,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適合于自己特殊能力和興趣的課程, 這個課程能夠使他們相信, 世界上有很多種可敬和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他們需要機會成功, 在他們的教師相信有價值的人生領域取得成功。這些需要對所有孩子而言都是重要的”[8]。

2. 對希望和夢想的超越性關懷

“希望是一種精神的期待和超越, 它以未來和終極為想象的對象和追求的目標”[9]。希望在我們的人生中如此重要, 而學校教育對此回應卻如此之少。“高中生奇怪為什么考上了大學還自殺, 大學生奇怪為什么大學里這么多人還活著”, 這種看似調侃的話語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我們的教育缺少對學生的希望和夢想的關照。因此, 學校教育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希望和夢想進行超越性關懷, 這種超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 要超越世俗功利性。一些教師僅僅把學生的希望歸結為考試和考大學, 未免太過于功利。為什么那么多優秀的學生考上大學后迷失了自己, 找不到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聯系,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那些短期功利性目標的實現剝奪了學生未來人生的參照系。其二, 這種超越還體現在不能把希望僅僅局限為某些很具體的目標。比如, 某些后進生會說“我想上進”、“老師, 別拋棄我”等。這是一個急需肯定和關懷的希望, 教師應敏銳地把握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 并用心呵護學生的希望, 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不僅如此, 教師還應引領學生憧憬未來:我今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希望這個世界是一個什么樣子?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 我們是否都應希望堅持某些人類最基本的價值準則?等等。這些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利于形成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 而且也能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

3. 對痛苦和挫折的體驗性關懷

有這樣一個關于“痛苦的價值”的故事:

一只蟬蟲兒正痛苦地躬著背顫動著, 極力要突破蟬殼。一個小孩見此情景, 便生出惻隱之心, 幫助蟬兒扒下蟬殼。蟬兒很是感激小孩的幫助, 以為減輕了自己的痛苦, 可是, 它不知道因此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小孩也很得意, 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是他不知道因此而毀掉了蟬兒飛翔的夢想。原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 痛苦是必須經歷的, 繞過了痛苦, 也就繞過了成功。

可見, 教師應關注和理解學生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痛苦和挫折, 以幫助學生在痛苦的體驗中更好地成長。這種對學生痛苦的關懷不僅能使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痛苦, 讓學生理解痛苦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從而避免學生的心理問題, 做到防患于未然,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關懷學生的痛苦能增強學生的生命感受力。痛苦或憂愁也許是生命的一種恩賜, 它并非生命的掙扎或猙獰, 而是一種生命的沉思和期許。它能擺脫浮躁和潦草, 給生命以無盡的沉靜與期待。此外, 只有對痛苦有過深沉體驗的人, 才更善于感知和理解身邊的人, 善于從他人眼里看到內心深處復雜的精神世界, 諸如痛苦、不幸等, 從而更好地回應他人的需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那樣:“感受和理解自己親近人的痛苦能提高道德敏銳性、品德和人性。”[10]總之, 關懷學生的痛苦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及其成長。也只有這樣, 才能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避免心靈的僵化與麻木不仁, 從而做一個精神上充實的人。

4. 對生命意識的價值性關懷

生命意識教育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生命意識, 是每一個現存的生命個體對自己生命自覺能動的認識, 其中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生死意識等。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能提升我們的生活自覺性, 幫我們擺脫盲目和空虛, 給生命以無盡的思想和動力。但生命意識的教育又不能局限于此, 對物質世界的理解和欣賞同樣應成為生命意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理念:我們應賦予人類的物質世界與人類的生命世界一樣的價值。諾丁斯認為, 長期以來對所謂智慧和知識加以重視的結果使我們不斷將物質世界簡化, 使之變成為另一個更高級世界服務的中介。[11]這種認識不僅不能理解和欣賞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 還使得這個社會從來沒有對那些保證我們每一天正常運轉的體力勞動者給予過足夠的重視??赡苡腥藭f, 關心物品不產生直接的道德影響。但如果我們不珍惜所擁有的物品或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 那么就不僅沒有合理利用這個世界的資源, 而且也沒有給物質生產者以足夠的尊重。因此, 教師應通過實際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珍惜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 進而使學生真誠地尊重包括物質生產者在內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自己的生命意識。

5. 對生活意義的終極性關懷

生活意義, 一般而言是指對人的整體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價值的理解和反思。赫舍爾說, 人“可能創造意義, 也可能破壞意義;但他不能脫離意義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獲得意義, 要么叛離意義。對意義的關注, 即全部創造性活動的目的, 不是自我輸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12]??梢? 人之為人, 最根本的真諦就在于其意義性。在某種程度上, 生命的追尋過程也就是意義的追尋過程。既然如此, 學校教育就不能逃避這一學生人生發展中最根本的課題。而當前學校教育最嚴重的缺陷可能正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視, 尤其是對學生生活意義的關懷的缺失。在諾丁斯看來,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探討下列活動和事物:沉思、禱告、幽默、詩、儀式、歌曲和舞蹈等。[13]這些活動都是人生意義追尋過程中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些討論使學生能合理地關懷和追求生活意義, 創造和體驗生命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成為自主關懷生活意義的人, 這樣才能保證師生之間更好地進行意義的建構和反思, 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關懷生活的意義。當然, 這種對生活意義的關懷教育必須以開放的探索和討論為主, 而不能淪落為讓學生接受一些可以用標準化考試來檢驗的所謂事實。

三、教師的觀念轉變:關懷型教師的養成途徑

關懷型教師的自主養成必須從觀念的轉變開始, 這一轉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淡化職業意識, 做一個關懷者——關懷型教師的角色轉變

諾丁斯認為, 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淡化職業意識, 首先成為一個關懷者。教師“一定要拋棄職業意識, 而以共同的人類之愛參與到關心的關系中”[14]。如果教師有了強烈的教師職業意識, 不僅容易居高臨下地看待學生, 對學生的實際需要視而不見, 還容易將自己的工作范圍局限于學校教室狹小的天地里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 教育的成敗并不是教師自己所能掌握的, 而是全社會各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只是社會多種教育力量中的一股。淡化職業意識才更有利于與家長及社會各方面的合作, 從而利于關心關系的建立。教師要成為關懷者, 一方面要培養自己關注學生的能力, 以加強自己可以開放和接納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要在建構關懷關系的道德實踐中, 為學生提供關懷榜樣, 讓學生在被關懷中學會關懷。

2. 以情染人——關懷型教師的情感彰顯

關懷理論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視情感的力量。啟蒙運動以來, 對理性和公正的過分強調, 導致教育理性的過度擴張, 教育過分重視了公共性而忽視了個體性, 重視了理性而忽視了情感性, 教師專業發展也被理解為一個理性、邏輯性和普遍性的過程, 而忽視了對教師成長中非理性、個性化和多元性的關注。正如前文所述, 關懷倫理作為一種新的倫理模式, 主張一切教育都應發動人的情感、回應人的需要。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不能僅僅著眼于有條不紊的教學和系統的講解, 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表現出他們的激情和興奮。只注重知識傳授而不重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學, 不僅是對教師教育激情的壓抑, 也會損害學生的生命活力和創新意識。諾丁斯認為教育本應是充滿激情與智慧的, 課堂生活必須彰顯教育者的非理性精神, 只有融入了整體性的情感、思想與智慧的教學, 才能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3. 與學生對話——關懷型教師的包容原則

諾丁斯對對話的理解與保羅·弗萊雷的觀點基本一致。在弗萊雷看來, 對話不應是向對方談說我們自己的世界觀, 也不是把這種世界觀強加于對方, 而是要與對方對話, 討論彼此的世界觀。[15]在諾丁斯看來, 對話在學習如何創造并維持親密關系中非常重要, 是保持與他人關心關系的基本方法。學生每天應至少有一段與成人對話或互相探索的時光。對話是真正的、開放式的心與心的交流。在對話中, 學生與教師可以自由地溝通、決定、分享、妥協與互相支持。“對話是雙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賞的過程。對話可以是輕松的, 也可以是嚴肅的;可以富于邏輯性, 也可以充滿想象力;可以偏重結果、也可以著重過程。但是對話永遠應該是一個真正探索, 人們一起探尋一個在開始時并不知道的答案”[16]。對話一方面允許我們表達自己的心聲, 也幫助雙方互相探索, 最后達成某種意見和決定;另一方面, 對話使師生之間相互了解, 從而有可能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人際關系。在我國, 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傳統使得師生之間形成了較大的心理隔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首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以朋友的方式體驗學生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同時, 教師還應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 從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實際需要出發, 使學生感到與教師交往是一件愉快而輕松的事情, 這樣才有利于關懷關系的形成。

4. 信任、期待和肯定——關懷型教師的關心策略

社會學家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概念表明, 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們總是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自我的觀念。諾丁斯也說“肯定托舉著我們, 朝我們的一個更好的自我之圖景邁進”[17]。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應信任、期待和賞識學生, 努力給學生提供積極的反饋, 從而讓學生形成樂觀的自我。但在當前, 有很多家長和教師都抱著這樣一個態度來教育孩子, 為了讓孩子聰明, 老說孩子笨;為了讓孩子快, 老說孩子慢;為了使孩子仔細, 老說孩子粗心……這樣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 會讓孩子們的負面情緒惡性循環, 會讓孩子在“我不行”的心態中走向失敗。正如諾丁斯所說:“沒有對一個人良好自我的確認, 怎么可能使這個人變得更好呢?”[18]我們要力爭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尋找也許不能被輕易發現的可取之處甚至可贊美的優點。教師應改變那種站在道德判斷的立場上譴責學生的態度, 因為這樣容易把我們判斷的人與我們自己和我們所處的道德群體分離開來, “以至于被譴責一方的內心道德掙扎卻被忽視了”[19]。也許我們并不贊成學生們的做法, 但我們要努力為他們找出一個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動機, 從而給學生以反省自己行為動機的機會。給學生多一份信任與賞識, 這樣, 教育本身也會愈加美好, 愈加幸福!

參考文獻

[1]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99.

[2][7][8][11][13][16][18][19]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23、42、43、189、107、33、37、37.

[3][4]內爾?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58-59、56.

[5][6][17]內爾?諾丁斯.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35、237、241.

[9]薛曉陽.希望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10]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2:62.

[12]赫舍爾.人是誰[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4:46-47.

[14]Noddings.N.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Moral Education[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184.

精神關懷范文第6篇

楊業功、華益慰、丁曉兵、李中華、方永剛„„今天,當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當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成為鼓舞全軍乃至全國人民的一種力量的時候━━

人們總會想起,胡錦濤同志對軍中英模的殷切關懷。

(一)

每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注定是群英薈萃的時代;每一代英模群體,必然是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群體。

用先進典型鼓舞士氣、凝聚力量、促進工作,歷來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從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十分關心英雄模范和英模群體。

2005年8月12日,中央軍委舉行楊業功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人們注意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坐在聽眾席上,和官兵們一起聽報告。

胡錦濤親切會見報告團成員,號召全軍廣大官兵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向楊業功同志學習。

畢生奮斗鑄“神劍”,不辱使命謀“打贏”━━楊業功,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員,一位為我軍現代化建設殫精竭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將軍。 胡錦濤說,楊業功同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模范實踐黨的根本宗旨,出色履行我軍的神圣使命,為解決打得贏、不變質的歷史性課題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譜寫了一曲當代軍人為國奉獻的壯麗樂章。

2005年12月,胡錦濤簽署命令,授予楊業功“忠誠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榮譽稱號。一個月后,經中央軍委批準,楊業功的畫像同我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7位著名英模的畫像一起在全軍懸掛。

使命高于生命,責任重于泰山。從張思德、董存瑞到蘇寧、楊業功,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人民軍隊一代又一代英模不同的人生軌跡中,有著一個相同的主題━━他們,都是履行我軍使命的典范。

新世紀新階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人民軍隊應當肩負起什么樣的歷史使命?

胡錦濤明確提出: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006年10月22日舉行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在總結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時,對我軍優良傳統進行了高度概括:“紅軍長征勝利充分說明了一個真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革命軍隊,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新的時代,新的使命。始終不變的,是那根貫穿人民軍隊發展過程的紅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這,既是我軍的光榮傳統,也是我軍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使命煥發激情,使命激勵斗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歷來是我軍官兵報效祖國、獻身國防的不竭動力。

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新一代試飛英雄,空軍某試飛團副團長李中華把勇敢者的足跡留在了藍天上:試飛3個機種26個機型,安全飛行2250小時,成功處置15次空中險情„„

2006年3月25日,胡錦濤在視察空軍某部時親切接見了這位一次次征服空中禁區的試飛勇士,稱贊他說:“你不愧是思想、技術雙過硬的新型高素質試飛員,不愧是我軍飛行員的優秀代表。特別是你牢記使命、為國奉獻的政治覺悟,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進取精神,臨危不懼、勇攀高峰的英雄氣概,值得全軍學習。希望你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為祖國為人民為軍隊再立新功!”

3個月后,李中華與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9位戰友一起,站在了首屆全軍青年十大愛軍精武標兵的領獎臺上。閃耀在他們胸前的,是胡錦濤題寫章名的“愛軍精武標兵”獎章。

2007年6月18日,在“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評選活動開展10周年之際,歷屆評出的100名英模,佩戴上了由胡錦濤題寫章名的“中國武警忠誠衛士”獎章,并受到胡錦濤等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胡錦濤高度稱贊這些英模身上集中體現的武警官兵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和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

聽黨指揮,忠于使命。英模們身上展示的這些寶貴的精神,也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對人民軍隊的殷切期望。

(二) 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軍隊與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和魚水之情,歷來是我們強大的政治優勢。

從去年盛夏到今年早春,華益慰、方永剛這兩個軍人的病情,讓胡錦濤牽掛在心。他們,都是在本職崗位上實踐黨和軍隊根本宗旨的模范。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普外科主任華益慰從醫50年、做手術數千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從未收過病人的紅包,被患者稱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這位傾盡畢生精力救死扶傷的人民軍醫直到生命垂危,還惦記著他的病人,還想著要用自己的遺體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出最后一份貢獻。

以傳播黨的理論為人生選擇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足跡遍布東北大地,向各界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獲得了“平民教授”“大眾學者”的美譽。在身患癌癥住院后,他仍然在思索如何將黨的最新理論生動地傳播到部隊、工廠、街道、農村。

2006年7月21日下午,胡錦濤冒著酷暑來到北京軍區總醫院,看望病中的華益慰。

一盆怒放的鮮花,表達了總書記對一名普通軍醫的深切關愛;一句“華老,我是胡錦濤,我來看望您!”讓飽受病痛折磨卻從未流淚的華益慰熱淚盈眶。

胡錦濤特別叮囑有關部門,要繼續做好救治工作,盡最大努力減輕華益慰的病痛,以實際行動向華益慰同志學習。

“老華一輩子就想做一名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兵,他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恪守了自己的職責。”回想當時的情景,華益慰的妻子張燕容說,“胡主席來看望老華,這是我們全家的驕傲,也是胡主席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關心和勉勵。”

2007年2月20日,同樣是在一間潔白的病房里,胡錦濤緊緊握住了方永剛的手。

剛剛結束在外地的考察回到北京,胡錦濤就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療的方永剛。

坐在方永剛身旁,胡錦濤親切地說:“今天是大年初三,我特地來看你,向你和你的家人致以新春的問候。”

當方永剛談到希望盡早跳下病床、奔向喜愛的講臺時,胡錦濤叮囑他說:“現在我對你的要求只有一個,安心養病,早日康復!”

華益慰、方永剛,一個與無影燈相伴,用精湛的醫術救治人;一個扎根三尺講臺,用黨的創新理論鼓舞人。他們所彰顯的,都是牢記使命、服務人民的本色。

心向祖國,情系人民。在服務人民中奉獻真情與智慧,在報效祖國中實踐軍人的誓言,英模的人生因此而壯美,英雄模范因此受到黨和人民的關愛。

就是在這次看望方永剛的過程中,胡錦濤把對英雄模范的關心愛護提到了關心愛護黨和軍隊事業的高度。他說:“方永剛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人民軍隊的一名戰士,我們關心他、愛護他,就是關心愛護黨和軍隊的事業!”

獨臂英雄丁曉兵身上,寄托著胡錦濤綿延20多年的深厚關懷。 1985年,《中國青年》雜志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祖國為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評選活動接近尾聲,100枚金質獎章已確定人選。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錦濤在得知丁曉兵的事跡后,提議就給丁曉兵頒獎問題召開專題會議。

在保衛邊疆的戰斗中英勇善戰的丁曉兵,最終掛上了為他特地增設的第101枚金質獎章。

胡錦濤非常關心這位年僅19歲的英雄,專門委托團中央書記處領導與丁曉兵談話,勉勵他正確地面對榮譽、面對人生,踏踏實實地走好成為英雄之后的道路,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更為輝煌的成績。

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組織和領導的親切關懷,給丁曉兵指明了方向。20年間,他從一名戰士成長為武警部隊的團政委,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國殘聯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稱號,被武警部隊樹為“優秀干部標兵”。288面獎牌、證書,見證了他從戰斗英雄到時代先鋒的前進道路。

2005年6月22日,胡錦濤見到了被評為第八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的丁曉兵。握著丁曉兵的左手,胡錦濤勉勵他說:“你是黨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榮譽,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三)

英雄模范之所以贏得人民的敬仰和愛戴,是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著英雄的本色,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

胡錦濤同志的關懷,激勵著軍中英模倍加珍惜榮譽、續寫人生嶄新篇章。 2006年12月,丁曉兵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誠衛士”稱號。這位已擔任武警某師副政委的獨臂英雄說:“榮譽,只能代表昨天。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踏踏實實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

2007年6月,李中華榮獲中央軍委授予的“英雄試飛員”稱號。在命名大會上,李中華表示,要把新的榮譽當做新的起點,不負重托,再立新功。

在解放軍總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的方永剛,已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這位被中央軍委授予“忠誠黨的創新理論的模范教員”稱號的教授最大的愿望,就是履行好黨代表的職責,早日回到他心愛的講臺,把十七大精神傳播給他的學生、他的聽眾。

在楊業功、華益慰身后,他們的精神如同火炬,在越來越多的后來者手中傳遞著。

參加過楊業功先進事跡報告團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司令員高津說,每一次報告會,都是淚水與掌聲的海洋。老司令員的精神,正在化為基地官兵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強大動力。

在華益慰生前所在的北京軍區總醫院,廣大醫務人員以華益慰為榜樣做人行醫,以實際行動爭做“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人”。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給予這所醫院的醫務人員新的勉勵:“希望同志們大力弘揚華益慰同志的崇高精神,認真學習他的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不斷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位英模,就是一根標桿。從楊業功、華益慰到丁曉兵、李中華、方永剛,每一個英模的故事都感動了中國,他們的事跡在網上的點擊率均超過了千萬次。 2006年1月26日,胡錦濤在看望一位老同志時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近我注意到,新聞媒體對丁曉兵這個典型的宣傳很成功,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青年中包括在大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我們要重視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重視用典型教育青年。”

8年前的7月9日,海軍工程大學13名畢業學員乘火車赴南海艦隊報到,途經衡陽時列車脫軌顛覆。危難時刻,學員們自發組織起來投入現場搶險,搶救遇險傷員近百名、轉移乘客200多名。年僅21歲的劉曉松在搶救乘客中壯烈犧牲。胡錦濤在反映學員們英雄事跡的材料上兩次做出批示,號召廣大青少年向被譽為“衡陽搶險英雄群體”的13名軍校大學生學習。

今年7月9日,12名搶險英雄在重返母校、參加衡陽搶險8周年紀念活動時,給胡主席寫信,匯報8年來“身在部隊基層,志在強軍報國”的工作和學習情況。

胡錦濤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的進步和成長而感到高興。他在回信中勉勵這12名海軍青年軍官“牢記我軍根本宗旨,弘揚我軍優良傳統,光大不畏艱險、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不斷增強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為海軍的建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胡錦濤同志情系軍中英模、關心軍中英模、勉勵軍中英模,正是為了弘揚我軍的優良傳統━━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

上一篇:好想見你范文下一篇:創優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