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

2023-10-07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1篇

作者簡介:王靜(1987—),女,漢族,河北廊坊市人,會計學碩士,單位: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審計理論與實務。

摘要: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頒布作為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實質性舉措,對獨立審計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從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和審計復雜性的影響出發,結合其計量的前提、層次和特性,基于企業內部、政府監管部門和注冊會計師三方共同構成的審計市場,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審計質量;價值相關性;審計復雜性

隨著財務目標的逐步轉變、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工具的廣泛應用,企業收益表現出極大不確定性,公允價值計量應運而生。與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方法相比,公允價值計量更關注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變現能力。然而,我國當前的市場體系和實務環境還不夠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操作指引,審計師在執業過程中面臨更多的職業判斷,增加了審計的復雜性。本文從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層次和特性出發,研究其對審計市場各方的影響,進而證實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最終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現實應用情況分析

(一)計量前提

公允價值計量著眼于當前交易,它不是資產在過去的交易中形成的價格,也不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是熟悉情況的雙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相對于歷史成本側重于計量企業過去的投入而言,公允價值更側重于計量未來的產出,采用公平成交價對已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項進行初始和后續計量。因此,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企業自身的業務性質、市場狀況,及其所處行業的整體運營情況,更要把握潛在的風險,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允價值計量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計量層次

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給全球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FASNo.157《公允價值計量》中,要求公司披露其公允價值信息的來源渠道和性質,并將公允價值計量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存在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表現為交換價格;第二,市場不夠活躍、但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時,可將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第三,若不存在活躍市場,或不存在類似市場,公允價值應采用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或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確定。其中,第一、二層級得出的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更高、價值相關性更強,而第三層級得出的公允價值因涉及對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算,計量的主觀性強、價值相關性降低。

(三)計量特性

與我國現行的其他四大計量屬性相比,公允價值計量極具特色。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波及面廣。我國現行的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有17項已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其次,公允價值計量條件性強。我國現行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應采用歷史成本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時才可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再次,公允價值計量操控性差。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論指導和操作指引,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強、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很難劃定統一的標準進行計量。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是圍繞由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和注冊會計師三方共同構成的審計市場產生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以上三方出發對其影響進行闡述。

(一)基于企業內部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為企業管理層和會計人員帶來了巨大挑戰。一方面,它要求管理層在不同情況下能準確識別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報表的影響,正確選擇會計政策,為審計質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它要求會計人員能及時地掌握市場價格信息,恰當地估計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為審計質量的提高奠定堅實的操作基礎。企業管理層和會計人員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不斷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為獨立審計的開展提供優越的內部環境。

(二)基于政府監管部門的影響

審計市場上的政府監管部門主要由證監會、審計署和各級財政部門組成。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監察主要以年檢方式進行,監察重點集中于對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的監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急需新型監管方式的調控,政府監管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對關鍵行業和重點企業進行審查和監督,綜合證券監管、審計監督和財政監查三項職能,從整體上把握公允價值計量的特性,為審計質量的提升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

(三)基于注冊會計師的影響

1.公允價值計量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加大了審計難度

公允價值計量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對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影響。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只對公允價值計量和使用范圍作了初步定義,未對相關估值技術進行具體闡述。此外,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審計準則尚不能滿足實務的需要,注冊會計師需在更高的層面上對管理層選擇的會計政策恰當與否、會計人員做出的判斷科學與否進行評價,審計難度加大、成本增加,嚴重影響了獨立審計的審計質量。

2.公允價值計量形成大量錯報與漏報,提升了審計風險

公允價值計量的難點在于公允價值本身的不確定性與變動性?;谖覈局卫斫Y構固有的缺陷,公允價值計量為管理層和會計人員提供了進行錯報與漏報的機會。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呈反向變動,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對不同項目設定的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財務報告中錯報的可能性。如果注冊會計師不能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估計,就會提升審計風險、降低審計質量,進而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相關決策。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公允價值計量注重對會計事項的評估與預測,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為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也增加了審計的復雜性,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涉及更多的判斷與估計,審計難度增加、風險加大、成本提高。因此,提高公允價值計量下審計質量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確保審計實務的順利開展。我國要真正實現與國際接軌,急需建立與當前市場條件相適應的公允價值理論體系,尤其是有關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具體操作指南,最大限度地減少審計過程中的主觀判斷與人為因素,全面提高審計的獨立性與客觀性。

其次,營造有利的審計環境,保障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有利審計環境的構建需要企業內部和外部共同努力。首先,企業內部應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建立公允價值計量規范;其次,外部監管部門需加大監控力度,樹立市場競爭意識與審計質量意識,保障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與相關性。

最后,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推動審計質量的提升。注冊會計師作為獨立審計的主體,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最為顯著。注冊會計師應積極參加在職培訓與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水平,切實提升審計質量,為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科學決策提供合理的依據。(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賈平、陳關亭,公允價值計量下審計質量的作用研究[J],審計研究,2010,(3):59-66.

[2]董必榮,試論公允價值的本質及其計量的可靠性[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6):57-61.

[3]管考磊,公允價值計量與審計復雜性[J],會計之友,2012,(6):32-35.

[4]葉康濤、成穎利,審計質量與公允價值計量的價值相關性[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3):3-11.

[5]孟凡林,公允價值計量對審計質量影響實證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2.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通過說明公允價值的涵義,剖析了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應用,探討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問題,指出在我國在應用公允價值時所面臨的障礙,以及為應對這些障礙提出怎樣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相關性

1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再次引入公允價值,成為新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公允價值最早出現在會計準則中是在1998年,當時主要用在《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和《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中。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公允價值成為企業操縱利潤的手段。隨之在2001的時候,取消了公允價值的應用,只允許在少數準則中運用。在2006年,公允價值重新回到了企業會計準則中,并在17項準則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

2 公允價值的釋義

2.1 公允價值的基本涵義

對于公允價值,國際會計準則、英國會計準則、美國會計準則以及我們中國會計準則分別對其下了定義,雖然文字表述不同,但基本含義卻是一致的??梢詺w納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睆闹?,我們可以看出公允價值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目的是自愿的,交易環境是公正的,交易價格是市場的,不摻雜任何主觀色彩和功利因素。并且是基于一種假設前提下,這個假設就是:企業處于持續經營的條件下,并不打算清算或者說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削減其經營規模。此模式下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原則是:如果該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市價即為其公允價值;如果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比照相關類似資產的市價確定;如果該資產和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均不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可按其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以適當的折現率貼現計算的現值評估確定。相對于歷史成本信息,公允價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場對企業資產或整體價值的評價,更具有相關性,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未來作出合理的預測和正確的決策。

2.2 公允價值的特性

公允價值與五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凈值)相比而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六種屬性,它是除歷史成本外的其它四種屬性的重復,具有不確定性和變動性,很模糊,在不同的情況下很難說它是代表哪種特性。也正是這種原因,才使得公允價值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有許多會計要素如資產或負債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參考價格,同時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點、金額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又有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公允價值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難度。

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又是矛盾統一的。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被認為當前財務會計兩個最主要的計量屬性。它們的不同點在于:歷史成本注重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把資產或負債的計價功能交給了市場,僅對成本和收入進行跨期的估計配比。同時假定市場價格是公允合理的,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動,從而確保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價值必須是動態的,隨時反映企業價值的變動。表面上看,二者存在著不同之處,但深層次研究卻發現:它們都試圖反映企業真實的信息,并從不同角度來尋找相對公平合理的價格近似的估計理論上“公允價值”。

3 公允價值在新的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3.1 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與期末估值中公允價值的應用

所謂“投資性房地產”,此次新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二條規定: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并且規定: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已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第十一條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另外,期末應將投資性房地產按公允價值進行估值。第十一條還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3.2 公允價值對存貨的影響

存貨計量的合理性不僅影響著收益確定,而且影響到資金流量分析,其計量不僅會受到某個會計期間投入價值與營業收入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以前若干期間收入與費用配比的影響。舊的會計準則的計價方法為“成本與市價孰低”,這種計量基礎的理論依據是穩健性原則,但其合理性卻有待思考:①這種計價概念使得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不同存貨項目有不同的計量基準,從而違背會計上的“一致性”原則;②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不反映其真實價值,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③歪曲了企業的年度收益狀況。按本文的觀點對存貨進行計量,無論存貨是增值或減值,都用公允價值加以確認能避免上述的問題。

3.3 對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影響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例如企業為充分利用閑置資金、以賺取差價為目的從二級市場購入的股票、債券、基金等。再如,企業作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遠期合同、期貨合同、互換和期權等。此外,企業可以基于風險管理需要或為消除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在會計確認和計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況下,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這些被列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其報告價值即為市場價值,且其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也意味著,如果企業能夠較好地把握市場行情和動向,其業績即會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業的投資策略與市場行情相左,其當期利潤就會因此受損。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可以被認為是一把雙刃劍,與老準則采用只報憂不報喜截然不同。

3.4 在債務重組的應用

在《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規定了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 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 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 計入當期損益;當債務轉為資本, 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有差額, 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這一做法顯然有別于2001年修訂的準則中將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的處理方法。在債務重組中, 債務人的收益就是債權人的損失。因此, 債務人能否獲得收益及獲得多少收益, 并不是債務人一廂情愿的事情。如果債權人不愿意放棄債權或只愿意放棄較少債權的話, 債務人就不能獲得收益或者只能獲得較少的收益。因此,即使允許將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利潤, 借助債務重組產生巨額重組增值收益且被債權人所接受, 也是不現實的事情。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債務人通過與其關聯方以顯失公平的價格進行重組, 獲得重組收益。但《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披露》中規定:“企業只有在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是公平交易”。這意味著上市公司今后難以用債務重組等方式通過顯失公平的價格在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

3.5 在企業合并中的應用

在企業合并業務中, 新準則針對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別采取權益法和購買法兩種會計處理。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通常不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為, 合并對價也不是公平交易的結果, 不代表公允價值, 因此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以避免利潤操縱。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視同一個企業購買另一個企業的交易行為, 因此有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并可確認購買商譽, 即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所取得的資產和負債。在購買日, 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企業應于每個會計期末, 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計算確定其減值金額??梢娫谄髽I合并準則中, 按照經濟的實質確定是否采用公允價值是既審慎又科學合理的做法。

以上是對新準則下公允價值的運用的幾點簡略分析,但其真正的影響遠不僅如此。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項制度的日益完善,公允價值運用的條件將會越來越成熟。因此,公允價值在未來的經濟發展當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4 公允價值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4.1 生產要素市場還不發達,市場運作有待規范

從公允價值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允價值要求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的價格。既然是公平的交易就要求必須存在一個發達的生產要素的流通市場,在這樣市場中的價格才是公平的價格。但我國現實情況是生產要素市場還很不發達,市場還是受到了來自政府等多方的干預,市場中的價格是一種非公平的價格。這對公允價值的客觀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4.2 會計準則執行機制不健全,會計監管有待完善

近年來,我們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這些會計準則的具體執行還存在很多問題。一個制定得再好的會計準則,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也將成為一紙空文,會計準則國際化形同虛設。目前我國企業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的驅動,沒有按照符合商業慣例的規則來運作,也有一些企業甚至是公然作假,這樣以來,適用于一般商業行為環境下的會計規則、方法就難以發揮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反而可能阻礙經濟的發展。不能有效執行會計標準的后果十分嚴重,不僅會對投資者造成直接的損失,而且還會使整個資本市場產生信用危機?!稌嫹ā芬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只有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對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和有關負責人、相關責任人嚴肅查處、嚴厲處罰,真正起到懲戒作用,才能保證所制定的會計準則得到有效執行,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落到實處。

4.3 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培訓有待加強

資產的實際價值總是隨著時間等因素而變動,相比成本計價的靜態性,公允價值堅持動態的價值反映。因此,在新準則實行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就會涉及到對資產的評估和重估問題,并且影響到多種會計要素在多種情況下的計量。這對我國的財務人員來說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在新準則體系下的財務人員不但是報表的編制者,還應該是合格的評估師。這就需要財務人員增加在評估方面的知識,需要系統學習評估技術和方法。因為評估的綜合性技術性很強,對專業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財務人員對評估還知之甚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主要由專業的評估師來估算會計計量所涉及的公允價值,這對我國的評估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5 關于應用公允價值的幾點建議

當然,我們應看到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觀念已深入會計理論和實踐中。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的日趨復雜化與多元化、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公允價值計量必成為迫切需要。面對中國的市場環境, 如何合理的使用公允價值成為關鍵。

5.1 加快營造完善的會計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是會計準則賴以生存的土壤,成熟、發達的市場才能促進會計準則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我國目前的市場狀況較差,公平的交易環境尚在建立和完善過程中,企業之間交易不規范;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沒有完全進行市場化運作,金融產品單一,衍生金融工具發展緩慢等。為了改善這種狀況,(1)我們應加強法制建設,使市場經濟發展步入依法治理的軌道,形成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局面,最終建立公平的交易環境。(2)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全面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杜絕“自我交易行為”的發生,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減少投資者損失,提高其對我國資本市場的信心、活躍我國資本市場。(3)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應逐步實現市場化,這既是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5.2 不斷強化會計準則執行機制,加大監管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制度,為公允價值的獲取提供配套服務。加速市場交易立法,建立公平、開放、自由、誠信的交易規則體系。提高市場有效監管的水平,搞好各項會計監管機制的建設:強化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的會計監督制度,發揮會計監督三位一體的整體功效;界定清楚財政、審計、證券、金融、稅務、會計等監管的職能和作用,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做到各司其職、嚴加監管。通過外部懲處機制和內在職業道德修養提高雙重機制有效地保證財務和評估人員能夠自覺按照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應設立相對獨立的企業資產估價委員會,該委員會最好能夠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以使公司管理當局或財務負責人無法干預企業的資產定價。雖然新準則明確規定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一系列使用條件。但是,采用什么技術或方法評估沒有市場價格的公允價值以及如何保證該評估價或協商價是合理的、可靠的, 仍然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南。管理層應盡快制定操作指南。

5.3 著力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 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提升思想境界。強化法制教育, 要求會計人員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的基礎上處理會計業務; 同時, 切實加強誠信建設, 牢固樹立務實求真的職業操守, 從根本上消除虛假現象的發生。其次, 加強業務培訓, 幫助會計人員熟悉和掌握新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 提高其對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報告做出判斷處理的能力, 減少會計信息的行為性失真和對公允價值判斷的偏差。在不斷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不但要熟練掌握數據庫、網絡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和軟件操作等新技術,還要不斷提高外語水平,精通財會外語,以增強與國際同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小嫻,許良虎. 公允價值概念辨析[J].會計之友,2006,(1).

[2]陳美華. 公允價值概念剖析[J].會計之友,2004,(10).

[3]陳玉榮.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探析[J]. 財會月刊, 2003,(6).

[4]盧永華,楊曉軍.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J]. 會計研究, 2000,(8).

[5]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6.

[6]黃學敏. 公允價值:理論內涵與準則運用[J]. 會計研究, 2004,(6).

[7]孫景翠. 淺析公允價值應用的現實合理性[J]. 商業研究, 2005,(14).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公允價值次貸危機建議

0 引言

當次貸危機爆發后,因價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線下降,資產負債率大大增加,使得許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大量虧損現象,這是次貸危機導致金融風暴的重要因素,并且在金融風暴的背后,公允價值的計量體現在了各個層次,許多企業以公允價值的計量的資產賬面價值急劇縮水,并使得許多的金融資產造成恐慌性拋售,整個市場體系變的非?;靵y。公允價值以其特有的評價模式以及充足的理論依據成為一種廣泛的會計計量工具,然而,當前國際經濟立法面臨著公允價值缺失的困境,并由此引發自身的合法性危機。

當次貸危機爆發后,因價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線下降,許多企業以公允價值的計量的資產賬面價值急劇縮水,資產負債率大大增加,使得許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大量虧損現象,這是次貸危機導致金融風暴的重要因素。

2008年10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總額7000多萬元的救市方案,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是針對市場計量的會計準則做出了特殊的規定——要求美國證監會(sec)對按市價計值的會計準則做出調查報告,并且投票表決是否該中止此項會計準則。在美國進行調查的同時,歐盟和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則更快一步,他們認為市場可以不完全遵循所謂的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允許某些銀行將資產重新列為長期投資,這樣的變化將使銀行的一些金融資產實現損失的最小化。

到底如何正確的對待公允價值是美國、歐盟甚至今后中國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側重分析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的關系以及我國如何合理發揮公允價值的作用。

1 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的爭議

1.1 公允價值的定義 公允價值計量進入會計準則已經是晚近的時代了。雖然在會計準則的構思上,公允價值計量的雛形已經早早地出現了,但是作為一種計量屬性的應用,首次出現還是在20世紀的美國。

200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作出如下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報告實體所在市場的參與者之間進行的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出的價格。

我國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中也對公允價值作出了定義: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也就是說,公允價值是指一項資產或負債在自愿雙方之間現行交易時,不是強迫銷售所達成的購買、銷售或結算的金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來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場,是參與市場交易的理智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的信息后所達成的共識。

從二者的定義中看,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的交易雙方是客觀公正的,交易方式是有秩序的,并且該項資產或負債已經在市場上存在并且在時間上要連續存在,而且該項資產或負債在交易過程中必須是合法的、自愿的,不屬于類似惡意的低價拋售或者恐慌性拋售等被迫交易。從而,可以看出,公允價值計量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即公平交易,那何為公平交易,而交易又如何達到公允是公允價值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公允價值的引進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會計思維和會計方法,其應用的不斷擴展也體現了公允價值正在體現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經濟形式而言,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并非能被所有人所接受。

1.2 公允價值的爭議 公允價值在美國翻譯為fair value,意思是公平的價值。公平幾乎所有的人都能知道其存在的意義,但是作為交易的雙方怎樣才能做到公平,衡量公平呢?

法律角度看,公平在法律上意為justice,即公正、正義。一切法律都必須按照這樣的宗旨為指導思想。因此,在會計法上,公平原則的表現就極為重要,首先要遵循交易主體平等的原則,即雙方同為法人或者自然人,然后雙方的意識必須達成共識,即不存在舞弊、強迫交易、惡性競爭等問題,如果存在兩者的統一,無論市場的波動如何之大,交易就能符合公平原則。因此,公允價值的存在性是公認的,但是如何定義公平交易確是實質性的問題(陶迎迎,許彩燕,2008)。

如果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條件下,并且無任何流通問題,那么公允價值交易的公正性并不會受到太大的爭議。而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計量要估計其重置成本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在具體會計實務中一般演變為“管理層判斷+某一估價模型”(于永生,2007)。問題是如果出現資產并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其存在流動性,那么交易雙方的意識誤區就會產生,那么從管理層的判斷到估值模型的計量就會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使得公允價值的交易存在缺陷,而且這個缺陷并不能靠管理層自身的提高或者企業的不斷進步就能彌補的。這就是公允價值存在的最大問題,即交易的雙方對資產的價值判斷存在不同方面的理解(于永生,2008)。

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公允價值的問題所在主要是兩方面,其一就是什么是公平的交易,其二為缺少活躍市場的資產公允價值如何確定。對于第一個問題,無論是FASB還是GAAP發布的準則,并未對什么是公平交易做出定義(歐陽世芹,朱開,2008),也就是說公平交易他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這是需要人們的理解才能夠達到一個共識,這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完善的不止是計量方式,其基本的定義也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應結合法律的角度完善公允價值的定義;對于第二個問題,公允價值的計量還是只能依靠上述提出的模型來實施,但是管理層的判斷會造成不同層面的意見,導致其成為雙方公平交易的障礙,因此,在市場不活躍的情況下,公司應盡可能多使用可觀測數據,盡可能少使用不可觀側數據,通過模型估計未來現金流并折現,褥到的現值可以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當然,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能計算出不同的現值,具體采用哪個數據是管理層自身的權力。但是無論哪個數據,都無法真正掌握公允價值,從而引發出的計量方式的改進也在所難免(FASB-157)。

正因為公允價值計量的上述特性,在次貸危機爆發的關鍵點上,公允價值的公允性受到了強烈的質疑,引發了對公允價值議論的熱潮,并且衍生出了擁護以及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兩派勢力。

公允價值計量的擁護者們認為,首先,公允價值的目的就是為了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其只是財務報表中的一個點,并非能夠引導次貸危機走向金融風暴,其次,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會計計量方式,并不能夠從經濟問題上去否決它,不能把所有責任歸咎于公允價值的計量,第三,從歷史成本的缺陷出發去引出公允價值的必然性,他們認為,歷史成本雖然在交易的當下能夠衡量資產的價值,但卻不能夠持續地影響,這樣會使得財務報表缺乏真實性,可靠性。

但是作為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一派則認為,歷史成本是最好的,最可靠地計量方式,其理由在于歷史成本的不會因為資產的價值變動幅度過大,而財務報表的穩定性可使投資者的信心增強,在這種計量模式下,只需要少量的主觀判斷,降低了企業管理層方面的錯報風險,也能使外部審計師明確目標,減少犯錯的可能性。此次次貸危機爆發后,許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就把矛頭直接指向公允價值,認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夸大了次貸產品的損失,放大了次貸危機的范圍和深度,并且由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真實性,許多巨額減值的資產被迅速地反應在會計報表中,使得上市公司出現證券價格的暴跌,資產縮水程度加深,造成投資者的恐慌,從而達到一個惡性循環。

2 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

2.1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企業對金融工具交易有了更多參與,因此會計計量的方法出現了很多難題,許多在現行的會計計量模式下計算的價值都缺乏真實性和完整性。從1999年到2003年期間,公允價值的方法以及改制的程度都不斷地加大。我國也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做出了明確的定義:

在公允價值的應用方面,以交易性金融資產為例。

在會計處理上,如果按照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進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為例,企業在取得投資時,應作如下分錄: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公允價值交易的金額)

投資收益(交易發生的相關費用)

貸:銀行存款等

從中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入賬價值是按照購入時市場公平交易的價格以及相關費用確定的。這與歷史成本的差異并不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價值出現比較大變動時,則需要確認變動并將其計入當期損益。當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即公允價值上升時,作以下會計分錄: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如果公允價值下降,則做相反分錄: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益

根據上述處理方式,可以發現,當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時,不但要在賬面上反應資產的價值下降,而且還要在當期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從而影響企業凈利潤,。如果資產的市場價值處于不斷縮水的情況,公允價值的計量則會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企業為使資產負債表不過于難看,會被迫出售這類資產,而這樣的恐慌性拋售會進一步加劇惡性循環,使得資產的價值更加縮水。企業在喪失信心的情況下將會采取極端的措施,走向破產。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則無論市場波動性如何的大,其賬面價值也不會改變。

2.2 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 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次的意思是指:與“高”、“優”相對應的,形容較差的一方,在次貸危機一詞中指的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

次級抵押貸款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與傳統意義上的標準抵押貸款的區別在于,次級抵押貸款對貸款者信用記錄和還款能力要求不高,貸款利率相應地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記錄不好或償還能力較弱而被銀行拒絕提供優質抵押貸款的人,會申請次級抵押貸款購買住房。

因此次貸危機的爆發也就是次級按揭貸款的違約情況不斷地增加。次級按揭貸款是國外住房按揭的一種類型,貸給沒多少收入或個人信用記錄較低的人。之所以貸款給這些人,是因為貸款機構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級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價高漲的時候,由于抵押品價值充足,貸款不會產生問題;但房價下跌時,抵押品價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臨著貸款違約、房子被銀行收回的處境,進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壞帳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閉案增加、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大幅度提高,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2.2.1 信用消費監管失靈。人們寄予希望的房地產企業首先成為了次貸危機的爆發點。美國為了復蘇2000年開始的經濟退減,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包括增加投資、減免稅額、大幅降息等。這就加大了美國國民消費的欲望,房貸條件降低,甚至出現了零首付的狀況。在房價不斷走高時,次級抵押貸款生意興隆。即使貸款人現金流并不足以償還貸款,他們也可以通過房產增值獲得再貸款來填補缺口。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大量的投資者入駐房地產行業,并且不斷地進行炒作,抬高房價,以至于最后引起過度的價格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在人們進行過量次貸消費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沒有做到整體的宏觀調控,使得次貸的風險增加。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濫用。為了想要規避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創造了大量的衍生工具來。并且在不斷地通過風險轉移進行金融資產的交易。就拿CDS來說,CDS是信用違約互換,如果不出現信用主體違約事件,則CDS賣方沒有任何現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體出現違約,CDS賣方有義務以現金形式補償債券面值與違約事件發生后債券價值之間的差額,或者以面值購買CDS買方所持債券。賣方可由主承銷商或商業銀行等第三方來擔任,并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或其他市場進行CDS的交易,從而轉移自身的擔保風險,使得其成為金融衍生工具,但是隨著資產的減值,CDS價值下降,違約情況頻繁出現,銀行等金融企業的貸款無法收回,因此大量的CDS被拋售,并且不斷地轉移到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引發的次貸危機也就不斷地擴大。

在美國政府長期政策扶持、美聯儲長期的低利息政策,使得美國房地產投資市場迅速發展,刺激社會消費激增。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危機逐漸被積蓄起來,投資市場流動性過剩,引發社會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美國政府被迫提高短期貸款利率,使得次級信用貸款者還款能力下降,大量的次級貸款無法收回,引發次貸機構的倒閉與次貸投資業務的虧損(蘇延春,2009)。

而在美國寬松的房地產投資政策下,在房地產市場上形成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造成的危機,繼而成為了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當“次級抵押貸款事件”暴發后,沖擊波傳導到了“次級債券”,又引爆了“次級債危機”(張永鑫,2009)。一場原本只涉及單一地區、單一金融產品的危機已經通過“蝴蝶效應”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颶風。這次的金融危機原則上是一個經濟問題,在于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不足、金融創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監管,公允價值計量也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由公允價值導致的,不能全面否決公允價值建立。恰恰相反,理論界和有關部門應通過這次金融危機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會計準則,提高會計準則在揭示、控制風險方面的功效。

2.3 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 從上述原因中不難分析,金融危機的根本是在于次貸過度寬松以及金融泡沫的大量產生,其本身并不是由于公允價值導致的。公允價值自身并沒有錯誤,從會計上講,公允價值反映的企業財產的真實性反而會降低企業的金融風險。如果現在的市場環境是一個有序的、正常的環境,公允價值的計量確實能夠指引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但是次貸危機的爆發下,因為市場的混亂,大量的資產減值,那么公允價值的計量就變成了金融危機的催化劑了,因此公允價值成為眾矢之的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以雷曼公司為例, 其第二季度減計資產接近億美元,第三季度則粗升至億美元以上。減計資產直接影響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中的運轉,如信用等級下降、借貸成本抬升、擔保金不夠充足等。因此,每當財報公布巨額減計前后,金融機構都會傳出以各種形式融資的消息。雷曼公司就在其第二季度財報出爐之際不得不融資億美元自救。而如果按非公允價值的傳統會計準則,即使市場情況不樂觀,銀行持有的某些資產價值已大打折扣,財務報表上也不會迅速即時地反映出來(曠野,2008)。

再以美國三大銀行的摩根大通為例,從2009年最新出具的財務報告中可以看出,其第四季度的凈收入為7.02億美元,平均每股利潤7美分,與之相比的是去年同期的29.7億美元,每股利潤86美分。其表示,在處理了一項價值13億美元的合資業務和風險管理業務后,摩根大通的每股收益至少下跌了28美分。摩根大通公布的數據還顯示,第四季度摩根大通提供的信貸虧損增加到54億美元,2007年為85億美元,而稅前的抵押貸款和調控貸款余額只有29億美元。另外,數據顯示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門在第四季度虧損23億6千萬美元,利潤僅為1.24億美元。信用卡部門已經虧損3.71億美元。壞賬率從07財年第四季度的3.89%上升到了5.56%。次貸的相關損失就比同期增加了近一倍的數字,而利潤的也比同期下滑了將近一半。

3 我國公允價值應用的建議

3.1 要堅持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 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經過多年論證的科學方法。無論金融危機多嚴重,公允價值計量反應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維護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決定權利。公允價值計量誕生于美國證監會支出歷史成本對防范金融風險無濟于事的危難之際,這本身說明,公允價值天生具備防范金融風險的性能。公允價值在世界各地的廣泛運用使得其展示出了某些領域的優越性,這是歷史成本所無法達到的,這也是整體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3.2 公允價值應用的有序擴展 目前,我國在應用公允價值放慢的經濟業務并不多,因此,對于一些已經在國際準則中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我國也要盡量要求使用,并在今后有意識地、逐步地將這類資產擴展。比如:①存在比較成熟交易市場的資產計量和列報。如有價證券、汽車、房地產等長期資產,汽車等固定資產的加入會使得企業的財務報表能展示更加真實的資產價值。②未來現金流量和內含利率基本能夠可靠確認會計要素的計量和列報。比如,融資租賃的資產、期限較長的賒銷收入及一些長期負債等?,F金流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評級以及貸款的寬度,因此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能夠有效地避免金融風險。③難以用歷史成本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的計量和列報。比如,金融資產及衍生的金融工具等業務在條件成熟和必要的時候,都可以嘗試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逐步嘗試某些特殊領域的資產,使得公允價值的計量更具有存在性。

3.3 企業要在未來的發展中,建立良好的公允價值使用環境。在堅持公允價值的觀念下不動搖,同時通過證券監管、銀行監管,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認為調控利潤的發生,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普及和運用,為會計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準確、完整、真實的信息作出更大的努力。

3.4 企業自身必須有效地進行管理。企業必須遵守相關制度以建立良好的管理層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各職務間的權利約束,以較好的狀態迎接市場的競爭,給于公允價值的實施建立良好的環境,因為公允價值的交易要盡量建立在活躍市場的環境下,這樣資產與負債反應出的真實價值才能避免管理層的判斷錯誤。具體說來,管理層必須具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以保持對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其次企業內部應該有良好的內控機制,使得公司的規章制度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實施。

3.5 要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成為一名具有嫻熟的業務能力的會計人員,除了應具備實務知識、會計理論及操作能力外,還要具備較高的管理理論。國家監管部門也要從分發揮證監會、注冊會計師、以及審計部門的作用,嚴格執行會計法的要求并且在審計企業的財務報表中也要與會計人員充分溝通,提高會計人員對于問題的認識程度。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要提高判斷能力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道德教育,加強法制教育,要求人員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做出判斷;二是通過后續教育加強業務培訓,幫助會計人員熟悉和掌握公允價值處理方法。

3.6 改進公允價值準則體系。公允價值的準則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分層推進的過程,先修訂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即什么是公允價值如何定義、如何,再將公允價值納入計量屬性體系,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的改變,增加或者改進方法,幾個估值方式的運用等,最后再制定專門的公允價值準則。我國雖然修訂了會計基本準則,隨著今后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專門的公允價值準則是必不可少的。

4 結論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扮演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若金融工具不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是否能反映其內在價值呢?如果按照歷史成本的計量,金融風險就完全不存在嗎?在市場交易中,價格是圍繞價值的上下變動而變動,正是要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才能給投資者最準確的市場信息。

公允價值的使用是近年來才開始實施的,因此還遠遠談不上完善,如果經濟持續增長,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水漲船高,有關各方都皆大歡喜,沒有人會去挑公允價值計量的毛病,大家都會認為公允價值真正反映了資產的價值。一旦市場急速下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又會隨著市場價值的下降而急速縮水。這時,包括公允價值計量在內的一切制度,都成了替罪羊。這就是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的真正面貌,計量工具成為了人們利益的犧牲品,但卻又引導人們進行不斷地改革。

雖然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越來越大,不確定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但是,從長遠來看,堅持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的方式改善公允價值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陳開貴.公允價值計量和意義.[J].百家爭鳴.2008(6).325.

[2]付智博.從國際金融風暴看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J].理論界.2009(65).

[3]胡筱蓓.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9(1).51.

[4]李睿.公允價值計量探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1).44-46.

[5]羅兵.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計量[J].海外經濟.2009(2).33.

[6]歐陽世芹,朱開.次貸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在思考[J].財會研究.2008(12).149-150.

[7]蘇延春.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4).74-75.

[8]陶迎迎,許彩燕.從金融危機看公允價值的使用[J].財會研究.2009(03).252-253.

[9]王秋月,陳群梅.美國金融危機下我國如何運用公允價值.[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1),143-144

[10]王澤霞,鄭建克.公允價值計量要點及難點分析.[J].經濟論壇.2008(2),135.

[11]楊輝,陳敏.金融危機中如何看待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研究.2008(24).37-39.

[12]于永生.美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J].會計研究.2007(10).

[13]張紅玉,劉愛敏.公允價值若干問題探討.[N].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09(2)(3).70-72.

[14]張鵬.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之我見.[J].管理觀察.2008(24).205-206.

[15]張清玉.現行會計中公允價值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1).31.

[16]張榮山,雷振.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及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98.

[17]張維卿.淺析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利弊.[J].商業經濟.2008(3).42-43.

[18]張穎.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素質.[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0).99.

[19]張永鑫.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2).72-72.

[20]周炳偉.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資產應用的思考.[N].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45-46.

[21]Tony van Zijl,Greffrey Whittington.Deprival Value and Fair Value:A Reinterpretation and a Recon ciliation.[J]..2005(16),135-138.

[22]Zhiyun Liu.Fair valu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 globalization.[J] .2008(3).423-454.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4篇

新會計準則的最大亮點是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打破了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提出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為輔的新計量體系。新計量體系的提出是我國會計準則的進步,然而新計量體系在理論上存在著缺陷,本文主要對新計量體系存在的缺陷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

一、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公允價值是一種計量屬性,但它不是一種新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不是同一個分類標準的分類結果,其他四種計量屬性是按照計量信息的來源不同進行分類的結果,而公允價值是以計量結果能否如實反映計量對象為依據對計量屬性的分類結果。由于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是按不同分類標準對計量屬性的分類結果,所以他們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交叉關系。公允價值可能是歷史成本,也可能是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或現值,歷史成本等,四種計量屬性也可能是公允價值,也可能不是公允價值。其他計量屬性只要符合公允價值的概念特征,就可以成為公允價值,不符合就不能成為公允價值。

新準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可靠取得并可靠計量?!睆幕緶蕜t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會計計量模式是以歷史成本為主,其他計量屬性為補充的模式。然而,筆者認為會計準則的這種提法在概念依據上是混淆不清的,把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并列起來,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既然公允價值與其他四種計量屬性不是并列關系,就不能將其并列起來,否則會誤導會計人員,以為只有公允價值的計量結果是公允的,其他計量屬性的計量結果都是不公允的。事實上資產在取得時的歷史成本往往就是它的公允價值,難道我們能說資產在取得時按歷史成本計量是不公允的嗎?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應建立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模式,在該計量模式下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作為其他計量屬性的選擇判斷和標準,其他計量屬性作為公允價值的表現形

式,公允價值駕馭其他計量屬性形式,其他計量屬性形式體現公允價值的基本要求。

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模式下的會計準則構建

1. 公允價值在基本會計準則中的構建。會計實務是在會計規范約束下進行的,而會計基本準則在會計規范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它是制定其他會計規范的理論依據。不同的計量模式要求不同的基本準則內容。雖然我國在2006年對基本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但修訂后的會計準則仍然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之上,導致基本準則在某些方面很難做到邏輯一致。如決策有用性最重要的兩個衡量標準是相關性與可靠性。相關性要求會計信息應與決策相關,而歷史成本信息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是“沉沒成本”:可靠性要求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按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價值往往不能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因而也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收益。以公允價值基礎代替歷史成本計量基礎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基本準則中的各概念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和諧一致,以便更好地指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應用。然而,計量基礎(計量屬性體系中的主要計量屬性)在基本準則中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可以隨意抽換的概念,而是一個與相關概念聯系密切,在整個基本準則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個概念,因此,對計量基礎的更換需要對基本準則中的許多內容作出相應調整。

就會計假設而言,目前基本準則中的四個基本假設“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依然是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建立的必要前提。需要提及的另外一條長期被人們忽略的假設是“市場價格假設”。市場價格假設是指會計計量數據來自于因交易而形成的市場價格。這里所說的交易可以指形成資產或負債的交易,也可以指收入和費用的發生,資本投入與收回。市場價格可以是實際發生交易所形成的價格,也可以是估計交易所形成的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假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所有會計數據均來自市場價格;二是資產負債的價值應隨其市場價格的變動而不斷調整。一般來講,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所依據的市場價格假設只包含第一層含義,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所依據的市場假設則同時具有兩層含義。這一假設的設定具有客觀依據的,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商品,包括勞務和技術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換而形成,事實上,企業經濟活動大多數都表現為市場交易,有市場交易就離不開市場價格。之所以稱之為假設,是因為在有些情況下,市場交易的事實并不存在,如接受捐贈和商品在企業內部轉移等,但這并不妨礙這一假設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市場價格假設對會計確認、計量及會計方法的建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市場價格假設公允價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就會計要素而言,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對收入、費用和利潤要素的影響較大。筆者完全同意新修訂的基本準則對收入、費用和利潤要素概念的調整。因為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產生的資產持有收益也應作為收入?;緶蕜t修訂前收入的概念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等經營業務中實現的營業收入”;修訂后的概念是:“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被緶蕜t修訂前費用的概念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修訂后的概念是:“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總流出”。由于收入與費用要素的調整,必然引起利潤的調整,基本準則修訂前利潤的概念是:“利潤是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修訂后的概念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新修訂基本準則對收入、費用和利潤等會計要素概念的調整完全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也能適應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

就會計確認、計量原則而言,“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及“配比原則”是現行的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的資產計價和收益計量的三項基本原則。以公允價值取代歷史成本成為會計計量基礎之后,這三項基本原則應更改為“公允價值原則”、“應計原則”和“配比原則”。其中,配比原則雖然在名稱上沒有改變,但在含義上卻略有變化。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的配比原則強調的是收入與費用應按因果關系進行配比,而建立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上的配比原則強調則是廣義的配比原則,即營業收入與利得應與同一期間的營業費用和損失相配比。之所以要以應計原則代替實現原則,是因為實現原則是以交易發生為收入的確認標準,而應計原則則以事項變動或權利和責任的實際發生為確認標準,也就是說,按照應計原則,不僅要確認因交易而發生的“權責”變動,而且要確認沒有交易基礎的價值變動;不僅要確認已實現的收益,而且要確認未實現的收益。

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而言,由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會計確認、計量原則和會計方法選擇和評價的標準。無論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還是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他們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都應具有“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和“清晰性”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但不同計量基礎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側重點不同,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可靠性,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相關性。因此,與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相對應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無須作大的調整,只要適當強調相關性即可。

2. 公允價值在具體會計準則中的體現。公允價值計量基礎代替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后,具體會計準則所做的變動主要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專門制定一項類似于SFAS NO.15的具體準則:《公允價值計量》;二是根據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基本要求,對涉及到公允價值確認、計量、披露的各項具體準則進行修訂,以便在各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全面體現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基本要求。

(1)在具體會計準則中全面體現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在具體會計準則中全面體現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第一,在進行初始計量時明確規定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屬性取舍的判斷標準。也就是說,在初始計時時,哪種計量屬性符合公允價值的基本要求或更接近公允價值,就應以哪種計量屬性進行計量,即如果資產是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其市場交易價格就是其初始計量的最佳選擇;如果某項固定資產形成于非貨幣交易,其同類資產的重置成本可能就是其初始計量的最佳選擇;如果資產形成于融資租賃,其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可能就是其初始計量的最佳選擇。第二,在會計報告日,如果資產、負債的價值發生了重大變動,必須按其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并對重新計量至公允價值所形成的利潤和損失的處理方法作出明確的規定,這里須強調的是報告日資產、負債價值發生的變動必須是重大的,如果是非重大的,也可用原來的歷史成本近似代替公允價值。第三,應明確規定某一具體會計準則規范對象所適用的公允價值獲取方法和程序。第四,應在具體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公允價值披露的內容和方式。

(2)制定專門的具體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在《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中應具體規定公允價值的估計方法及每種方法的適用條件,以解決公允價值運用的技術問題。

(作者單位: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化砭采油廠)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從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角度探討了公允價值引入的意義,并具體闡述了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計量問題,提出為了更好地為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實現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應在謹慎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同時,兼顧我國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并重視會計信息可靠性、重要性,從而得出了雙重計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報表使用者的結論。

【關鍵詞】 公允價值 金融工具 計量

一、公允價值的引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的重要一步

1、公允價值的介紹

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是:“計量日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笔紫葟娬{公允價值以市場為計量基礎,其次計量的交易是假象的交易,最后公允價值是以市場價格為主要參數的估計價格。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公允價值的確定主要采用的三種估價技術:一級估計,當資產或者負債有相同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隨時可取得可作為公允價值估計參數的市場價格;二級估計,有相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隨時可以取得相似的資產出售價格或負債的轉移價格;三級估計則是采用脫離市場的估計技術——估價模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層級劃分與上述類似。

2、公允價值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財務會計計量屬性主要有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等。公允價值出現時間不長,其最早被應用于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后被逐步引入到表內確認與計量。

公允價值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1世紀前后,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發生改變,生產經營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相應的企業會計環境發生變革,投資者不斷追求預測信息,曾經占據主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會計信息的歷史成本,已經無法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公允價值研究并運用的直接原因卻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大量出現,并由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生的嚴重的儲蓄和貸款危機而走向高潮。事實上,在各種計量屬性中,公允價值是最適合于動態資產或負債的計量屬性,尤其對于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更具有相關性。FASB就明確表示,公允價值是計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計量屬性,而對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價值則是唯一屬性。

3、金融危機下對于公允價值的再認識

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最終重創實體經濟,造成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又一次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對于會計界而言,公允價值成為眾矢之的。事實上,公允價值并不是金融危機的真正誘因,公允價值反映了現有市場條件下持有金融資產的當時市價,并無虛假,最多在缺乏市場公開報價的情況下采用了三級估價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不可否認,公允價值計量下,當金融危機中市場流動性發生變化,使得金融機構不斷遞增資產減值損失,在市場無法取得外部資本補充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在不活躍市場出售所持資產,使得這些資產市場估值進一步下跌,引發新一輪的市價跌蕩。從某種程度上講,公允價值加大了市場恐慌,甚至是市價偏離資產內在價值的“助推器”,但是這種“順周期效應”來自財務報告與金融資本監管政策的關聯性,并不是公允價值本身。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金融機構錯誤不當的信用評估政策,及其不嚴格的風險控制和金融監管,甚至是人性本質的貪婪性,因此不應該否認公允價值。

4、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適度謹慎引入公允價值

我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許多資產無活躍市場,會計信息應當以可靠性為前提。因此,新會計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以及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方面的確認和計量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同時規定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前提、范圍和具體方法?,F實中,我國金融創新遠不及歐美發達,因此公允價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運用也是有限的,這也是我國相對于歐美等國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原因之一。但是公允價值計量是發展趨勢,同時引入公允價值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的重要一步。

二、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運用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金融工具確認計量的相關規定

金融資產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資產。企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要求,將取得的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四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而且金融資產的后續計量與金融資產的初始分類密切相關,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其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采用的基礎不完全相同。因此,分類一經確認,后續不得隨意變更。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不能再重分類為其他類別的金融資產,其他類別的金融資產也不能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損益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2、在金融工具確認計量方面存在的問題

(1)非活躍市場條件下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在非活躍市場條件下金融工具的計量將使用三級估計。我國并沒有直接定義非活躍市場。一般認為,非活躍市場包括初始后續計量均不具有活躍交易市場,以及后續計量不具備活躍市場的情況。我國國有銀行的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大量不良資產,上市公司禁售期股票以及應收賬款均是非活躍市場需要采用一定估值技術計量的資產。另外,新會計準則并未提供估值技術類似的指南,然而準確合理的估值技術對于非活躍市場資產計量具有重要意義。

(2)金融工具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屬性的混合問題。新會計準則規定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則根據分類采用不同的計量屬性。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四類,分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人為劃分不同類別使得初始計量基礎相同的金融工具后續計量迥異,而且價值變動分別計入當期損益影響利潤表,計入所有者權益影響資產負債表。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待出售時相應確認投資收益,這將影響利潤表的營業利潤。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初始確認時根據此時未來現金流量和實際利率進行后續計量,待出售時損益計入當期利潤表。特殊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體現了混合計量屬性,持有期間取得利息或現金股利計入投資收益,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卻被計入所有者權益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待處置時原先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變動累積額轉出計入“投資收益”,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情況時,則要區分權益工具和債務工具進行不同的會計處理。

因此初始入賬時的分類主要取決于管理者的意圖,劃分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相關損益對于利潤的影響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將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可避免利潤波動的不利影響。根據會計目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出售”轉出“資本公積”計入“投資收益”,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將未實現的利潤留存以后年度實現。這種基于會計目的的交易,無法正常反映金融工具真實的價值和風險,同樣也增加了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理解方面的困難。

三、金融危機后我國公允價值運用趨勢與國際趨同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適度謹慎引入公允價值屬性,強化了為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國際趨同,同時兼顧我國非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同樣強調可靠性和履行受托責任的重要性。金融危機過后,國際上對于公允價值使用的探討有很多,爭論在于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實質在于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取舍問題。從管理者的經管責任角度,歷史成本保證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從重視投資者保護視角,信息的相關性似乎更為重要。為了完善FASB第157號以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FASB先后發布了4項立場公告,其中強調了確定公允價值不能簡單依靠市場交易價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過對價格下滑時間長短、跌幅以及市場流動性的判斷,借助內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條件來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在對于公允價值披露方面,規定在對三級估計進行合理調整時,應披露這一調整的事實和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總計影響等。國際會計準則的變化體現了在財務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上,雙重計量模式似乎是必然趨勢,因為其較好地體現了上述的權衡理念。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未來修訂時也理應如此,在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可以在附注中記錄相關資產或負債的歷史成本,以便于投資者盡可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同時鑒于前面提到的以金融工具計量為例的運用情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需要繼續修訂關于確認計量方面的規定,避免會計從業人員利用會計準則賦予的職業判斷進行利潤操控和盈余管理,以及復雜的準則造成財務報表使用者在使用財務信息的困難。公允價值層級本身不是估價技術,現實中一級估計不是經常出現,二級估計和三級估計涉及太多的主觀判斷,因此應重點針對非活躍市場條件下使用二級估計和三級估計予以嚴格的操作使用規范,以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真實可靠性。

總之,提高公允價值計量下相關資產或負債信息的同時,雙重計量屬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兼顧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在強調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同時,也滿足了投資者對于未來信息的需求。雙重計量模式可以直接反映主體持有資產的不同特點和用途,例如那些長期持有并非旨在出售,且無活躍市場的公開報價的,以歷史成本計量。雙重計量模式也可以直觀反映主體的經營目標,例如持有資產為了在合同到期時可取的確定現金流(本金和利息),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因此,雙重計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報表使用者。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可以在以后修訂過程中參考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相關變更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入雙重計量模式。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

[2] 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學習,2009(1).

[3] 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J].會計研究,2009(5).

[4] 周明春、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9).

[5] 黃世忠: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與重塑[J].會計研究,2010(6).

(責任編輯:劉冰冰)

公允價值計量探析論文范文第6篇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優勢

首先,對于公允價值來說,實質的計量屬性優勢非常的明顯,能夠迅速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通過對公允價值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最新最全的市場經濟動態,為上級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合理科學的計量資產,從而獲得的現金流量。學術界和理論界也曾明確提出,關于價值盡量屬性對企業的穩定建設和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對這一屬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運營能力以及運營狀況,投資者也可以著眼于這一重要的指標了解投資單位的現金流量、財務狀況,從而保障自身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的避免利息成本以及過去成本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以公允價值為代表的各類信息能夠更好地體現會計信息之間的相關性,與歷史成本法相比,公允價值能夠有效的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據,讓信息使用者結合個人已有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通過簡單的預測來保障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另外,公允價值信息還具有一定的反饋價值,能夠給予信息使用者更多準確的預測結果,積極的糾正前期的失誤,保障會計決策信息系統的完整性。

最后,公允價值符合資產的本質定義,能夠面向過去和未來對不同的歷史成本信息進行重新的解讀和劃分,為決策者提供與企業未來價值相關的全方位信息,有效的保障未來經濟利益的平衡性以及科學性,保障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實現自身的穩定運作和發展。

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缺陷

從上文的相關分析可以發現,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非常的明顯,對企業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還存在許多的缺陷,這一屬性極有可能會成為他人操作業績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中公允價值之中所涉及的定量因素較小,大部分為定性因素,因此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難以對公允價值進行準確的判斷及分析,缺乏一定的判斷經驗和基礎。外加上我國還沒有出臺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依據,因此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障礙,有一部分的信息操作者會直接利用這些工具來操作業績,嚴重影響了股東的合法權益。

會計計量信息缺乏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盡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允價值計量之中所涉及的會計信息來調整后期的決策方向,保障投資決策的合理性,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起點以及要求,同時市場環境也會產生許多的負面影響。如果信息資源以及信息基礎來源于公允價值,那么就無法保障最終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會存在許多的主觀判斷和影響,出現了信息不對稱現象,信息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之中操作者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障礙,公允價值能夠掩蓋市場的變動,不斷的調整發展方向,但是市場經濟以及風險狀況的變化非常的劇烈,難以進行有效的預測,因此實質的價值屬性波動較大,無法準確的反映財務狀況以及盈利能力,嚴重影響了會計報表使用的準確度。

三、提高公允價值可靠性的對策

為了盡量避免不確定性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必須要注重公允價值可靠性的提升,了解市場經濟背景之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實質內容及要求,抓住體系變革的方向及策略,以此來實現針對性的調整。首先必須要加強提高公允價值可操作性的研究及實踐,了解新時代背景之下與計量以及公允價值確認相關的現實條件,通過理論研究來為會計實踐奠定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基礎。在技術層面上則需要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制定科學合理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分析公允價值相關的系統化要求以及會計準則,保障實物操作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其次,積極構建完善的資產評估市場,以此來體現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一般情況之下公允價值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其中評估技術最為關鍵,只有規范現有的評估業務才能夠充分體現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以及真實性。為了充分發揮資產評估技術的重量級優勢,技術操作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公允價值計量實施的具體效果,積極的構建完善的市場價值體系,有效的應對來自于時代發展的挑戰以及波動,充分發揮會計計量的重要作用及優勢。另外上級主管部門還需要通過職業教育來加強工作人員對公允價值的認知和理解,保障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利用公允價值提高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

摘要:在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過程之中,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了解投資者信息的實質需求,著眼于這一現實目的保障后期信息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本文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結合會計計量的核心要求,對公允價值這一重要的屬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期為提高會計計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會計計量,新屬性,公允價值

參考文獻

[1] 葛家澍.關于會計計量的新屬性———公允價值[J].新會計,2001,(01).

[2] 金芬.關于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J].會計師,No.102(03):84-85.

上一篇:工期控制工程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環境刑法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