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

2024-01-09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歷史比較悠久,文化也比較豐富,少數民族中的音樂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浩瀚的音樂宇宙中,少數民族音樂呈現出獨特的魅力。但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忽略了文化的傳播,忽略了社會多元化的傳播?,F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快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所以一些少數民族的音樂的發展也越來越淡了,人們對流行音樂和西洋音樂的青睞更多,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中,傳統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面臨瀕臨消失的危險,所以我們要更多的專注于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將我國傳統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發揚光大。接下來文章就以佤族傳統音樂為例進行這一系列問題的分析,重點分析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本土化與現代性。

關鍵詞:佤族;傳統音樂文化;本土化;現代化

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除了在我國有分布之外,在緬甸也有部分分布,其民族語言就是佤語,但是他們并沒有通用的文字,主要用實物或者木刻進行消息記錄、傳遞和數字計算。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是我國的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些縣,其中滄源是最重要的聚居地。佤族在過去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稱呼,而且其他民族對佤族的稱呼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人們對才統一改成佤族的稱呼。佤族的音樂比較優秀,其主要特點是原始、優美、健康、樸素,而且音調也比較質樸,通常會有比較粗獷而且獨具一格的風格。在佤族音樂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歌,包括勞動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兒歌等等,主要使用的樂器是口篾、短笛、葫蘆笙、獨弦琴、木鼓、象腳鼓、銅铓、釵等。傳統音樂的本土化和現代化對其發展都非常重要,本土化指的就是基于佤族的特點和一些風俗民情進行音樂的創作,是佤族傳統音樂繼承的基礎,而現代化指的是借助一些現代化的元素并且將其運用在音樂創作中,是佤族傳統音樂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所以說本土化和現代化對于佤族音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佤族音樂

(一)佤族音樂的基本介紹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流傳在民間,這其中也有很多民族民間音樂,并且贏得了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有一首關于佤族的歌曲叫做《阿佤人民唱新歌》,這首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從而讓大部分中國人了解到在我國遙遠的邊區還有一個少數民族叫做佤族。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佤族人民從古至今有著能歌善舞的稱號,比較擅長用歌聲來傳述歷史。佤族人天生擅長音樂,音樂靈感就來源于日常生活和一些生產勞動自己宗教活動中。佤族音樂主要分為三種,民間歌曲、民間樂器和民間舞蹈。因為佤族人民一般情況下都是隱居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下,生產和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佤族人民在相對惡劣環境的情況下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從勞動中出發的勞動號子節奏鏗鏘有力、韻律也比較強勁。通過動人的歌舞和嘹亮的歌喉,將佤族人民充沛的經濟充分的展示出來。在傳統的社會活動中,將佤族音樂和文化進行傳播?,F代文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擴張都在逐漸改善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佤族中青少年有更多的的機會接觸到現代化的流行音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佤族傳統民間音樂也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

(二)佤族音樂的分類

佤族民間音樂的種類比較多,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山歌、習俗歌、宗教歌和勞動歌。這其中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因為山歌的演唱形式比較隨便,充分的表達了詠唱的含義,而且能夠在山野中隨意的合唱。山歌的曲調也比較簡單,節奏相對自由,內容反應了勞動和愛情,從結構來看,通常是一個高亢引腔,歌詞長短變化不一,而且演唱是不需要使用樂器進行伴奏,深受佤族男女的深愛。習俗歌是有比較重的儀式感,比如說佤族人民在婚禮、葬禮、蓋新房、狩獵等等的活動中都要進行風俗歌的演唱,這些充分體現了佤族生活中的真實寫照?;槎Y中有《結婚調》,葬禮中有《哭調》,蓋新房的時候有《賀新房調》,狩獵的時候有《狩獵歌》,這些風俗歌的演唱形式一般都是通過專業的歌手進行領唱,群眾們進行合唱。勞動歌曲的風格則相對粗獷而且趨勢,想砍柴歌,薅秧歌等,這些勞動歌一般是在野外進行一些集體活動時候的調味品,通過對唱的形式將勞動的氣氛帶動起來,從而可以緩解勞動人民身體中的勞累,提高勞動效率。佤族宗教歌一般是在宗教活動和祭祀活動中進行演唱的,主要形式是朗誦的形式,而且在朗誦的過程中帶有咒語和一定的吆喝聲,一般的祭祀活動都要進行祭祀歌的吟唱。除了山歌、勞動歌和習俗歌,佤族地區音樂中玩調也比較流行,玩調有兩種分類,一種是唱調,就是只進行唱,單純的唱,還有一種是分跳調,也就是邊唱邊跳的形式,參加分跳調的人分為兩排,他手拉著手,肩靠著肩,氣氛比較熱烈而且相當有趣。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情歌、兒童歌曲等等。

在佤族中,民歌的整體風格都是比較粗獷的,但是粗獷中還有一些質樸,最重要的是這些歌曲都源于生活,緊貼生活,將生活顯示的淋漓盡致,到現在為止,在佤族的很多場合中依然能夠聽到佤族的音樂,佤族人民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這些音樂傳遞了下去。

二、從音樂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從上文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佤族傳統的音樂,對其分類和具體的形式也已經基本掌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佤族傳統音樂文化正在受一些現代化的音樂影響,面臨消失的危險,所以首先必須對佤族文化進行傳承。那么如何對佤族文化進行傳承呢?首先應該深入了解佤族傳統音樂文化,喚醒人們對佤族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進而找到適合其生存發展的藝術生長點。

(一)深入佤族充分了解佤族傳統音樂

深入了解佤族的傳統音樂是進行佤族傳統音樂傳承的基礎,所以為了能夠將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做好,首先應該進去佤族,從而充分了解佤族的傳統音樂。雖然從網絡中可以查閱到關于佤族音樂的一些信息,也可以聽到佤族的一些音樂,但是總會感覺和我們的生活離得比較遠,而且對陌生的佤族傳統音樂并不說可以完全接受,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佤族,對佤族的傳統音樂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佤族傳統音樂的那種氛圍和人們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通過親身感受佤族傳統音樂的氛圍,解讀經典佤族傳統音樂背后的故事,了解整首歌曲制作、吟唱、傳播的過程,從而產生一定的民族音樂成就感,有了這種感情,才能夠更好對佤族傳統音樂進行繼承。

(二)尋找適合其生存發展的藝術生長點

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所以可以說民間音樂源于民間。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所為了能夠得到更有效的保護方法,首先需要對傳承人進行保護和培養,這樣才能將佤族傳統音樂進行傳承和發展。首先應該重視佤族傳統音樂的挖掘,把現有的傳統音樂進行系統的整理,整體其發展的過程,從而找到適合這些音樂發展的生長點,進而就能夠對佤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載體進行搭建,從而保護和培養傳承人,將佤族傳統音樂進行最大程度的傳承。從古至今佤族傳統音樂主要的傳承方式就是口頭創作和口頭流傳,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傳承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現狀,所以需要找尋一個新的出路。

(三)喚醒人們對佤族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

現如今社會,傳統的民族音樂想要得到發展,就必須是能夠保持傳統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從而進行新鮮血液得罪注入,將傳統的佤族音樂和現代的元素向結合,找到適合佤族傳統音樂發展的出發點和生長點,將佤族傳統音樂中的魅力充分的發揮出來,從而進行更好的創新和發展。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研究佤族傳統音樂,最終的發展目標是佤族傳統音樂能夠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在佤族傳統音樂繼承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守求真務實的態度,深入生活、復合大眾審美,深入佤族內部,充分了解更多的傳統音樂文化,將民間的一些采風制度進行完善,并且通過實地考察的形式吸取營養,汲取素材,進而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將人們對佤族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喚醒,從而促進其傳承和發展。

三、從音樂現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上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從音樂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進下來這一部分將講述從音樂現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首先應該挖掘具有音樂天分的佤族少年對其進行培養,然后需要尋找可以融合進佤族音樂的現代化元素,最后可以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重視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

(一)挖掘具有音樂天分的青少年對其進行培養

要進行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首先應該從佤族內部或者是比較了解佤族文化的漢族人民中挖掘出具有音樂天分的青少年。因為具備這些條件的青少年首先可以對佤族傳統音樂進行繼承。而且他們大多會受現代流行音樂的熏陶,對就行音樂也會相對比較了解,所以在進行佤族傳統音樂傳承的過程中,憑借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一些現代比較流行的音樂元素加入其中,這樣就可以在對佤族傳統音樂傳承的同時進行一定的創新,這樣佤族傳統音樂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尋找可以融合進佤族音樂的現代化元素

為了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還需要尋找可以融合進佤族音樂的現代化元素?,F代流行音樂是一種能夠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而且發展的很好的一種音樂形式,為了能夠促進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可以借鑒流行音樂中的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到佤族傳統音樂中,從而讓更多的人接受并且熱愛佤族傳統音樂,這樣佤族傳統音樂文化就可以得到發展。比如說鳳凰傳奇演唱的歌曲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歌曲類型,我們用這種類型的歌調進行佤族音樂的改變,從而冷讓很多的人了解到佤族音樂文化。而且也可以在佤族音樂中加入一些放下非常流行的rap,用膾炙人口的語調將佤族傳統音樂中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充分的表達,等等??傊M可能的將現代流行的一些音樂元素融入到佤族傳統音樂文化中,促進佤族音樂文化更快很好的發展。

(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重視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首先需要一定的傳播,所以首先需要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陣地,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討論,學校教育應該成為首選。在學校教師得罪引導下,青少年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而有利于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和發展。為了能夠將這一項目進行的更好,首先應該和相關部門溝通將這些內容寫入學生的教材中,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地域特色,給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好的發展環境,從青少年抓起,對佤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對整個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項目的進行中,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并且能夠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給一些民間藝人提供更好的待遇,加強相關法律的保護政策,同時全力支持這些民間藝的一切合理的藝術活動,為其帶徒授業創造條件。

因為現代的年輕人對流行音樂大多偏愛,通常情況下對民間音樂缺乏興趣和熱情,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將佤族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載體進行搭建,將培養工作做充分,讓我國青年一代可以接受佤族傳統音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化的大眾傳媒工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且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通過這些大眾傳媒可以讓人民群眾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能夠充分的體驗到佤族傳統音樂,在整個社會中營造出積極的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分為從而增強人們對佤族傳統音樂的認同感。

四、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繼承佤族傳統音樂

通過研究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本土化,從本土化方面研究了如何利用本土文化進行佤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從而促進了佤族傳統音樂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繼承佤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沖動了解音樂的創造背景、傳播方式、顯示的意義等等,這樣對佤族傳統文化進行透徹的剖析,從而更快更好的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

(二)促進佤族音樂的發展

研究佤族音樂的現代性主要是分析從音樂現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主要從傳承人的培養、現代化元素的尋找以及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這幾個方面研究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通過這樣的方式,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確實得到了更好的創新。

五、結束語

本文以佤族傳統音樂的簡單介紹和具體分類開題,通過對從音樂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從音樂現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這兩個方面分別討論了佤族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讓各族人民對佤族文化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從而促進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文化認同視野下佤族音樂傳承機制研究;魏征;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03期 核心;

[2]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中的積極因素;張宗紅;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音樂教學是高等本科院校中的一項教學工作,在高等本科院校音樂教學實踐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校音樂的發展,同時也應該加強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兩者要做到協同發展,共同進步。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不僅僅政治和經濟要發展,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也要加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為此,我們應該做到吸收外國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由此,筆者論述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如何發展的問題,無論是民族音樂文化,還是高校音樂,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和諧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教學;傳承實踐

在高校音樂教學實踐中,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的部分不多,我國高等本科音樂教學模式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沒有做到兩者相統一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復強調,要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教學應該把涉及國家、社會、人民音樂文化價值要求融合在一起。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我國高校音樂教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民族音樂文化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的音樂老師要認識到在教學中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老師應該在教學中對民族音樂文化做到重點講解,在創新和傳承中發展,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從而使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如何被廣泛地傳播發展,高校教學如何更有效率和目的地運用在學生身上。高校教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西化,那么如何充分高效發揮高校教學的優勢,有效提高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積極性呢?是目前高校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有效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學成為主要的問題。

一、高校音樂教學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轉化和發展

(一)加強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和闡發

任何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是歷史時代的產物。民族音樂文化要結合時代要求,高校教學要賦予民族音樂文化以鮮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在高校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正常的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教學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要做到教與學相統一,從而保障教學的量與質。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有機結合教學,不僅改變高校音樂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而且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教學內容豐富多樣。這樣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同時提高學生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情和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高校音樂教學首先以本民族音樂的發展為目標,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其次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與學習質量。最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制定教學計劃,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可以更好地進行授課,完成教學任務。

(二)高校音樂教學滋養民族音樂文化建設,吸收有益文化成果

在對待我國民族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上,要弘揚自己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不能全部接納外來的音樂文化,要找到外來音樂文化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部分,去除不良的外來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應該吸收、學習世界一切優秀音樂文化,因為每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是與眾不同的,要吸收有益文化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對待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和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受到外國音樂的碰撞沖擊,很長時間發展速度慢,處于停滯不前狀態,許多青少年對我國一些民族樂器比較陌生,出現偏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受限,這不僅僅需要在高校課堂教學上聘請民間傳統藝人講座到學校宣傳,讓學生們認識、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這樣才能培養音樂人才,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正確理解認識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的關系

(一)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的矛盾

高校音樂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民族音樂帶來了好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對知識的認知,但高校音樂教學也有弊端。老師傳遞音樂知識信息大,導致學生難以接受,學生掌握的知識很少,這樣做很難將知識吸收,這樣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是對立統一的,因為在高校音樂文化中,它主要吸收外來音樂文化,逐漸形成現在的高校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生常常會感到兩個文化相互沖擊產生的矛盾。對于思想活躍和敏感的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新穎的高校音樂文化,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比較少,也容易在學習高校音樂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時的矛盾產生困惑,這就需要高校音樂教師及時引導和教學,做到正確理解認識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二)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傳承是長期的、艱巨的

在高校文化教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文化,首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為目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通過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一味地追求統一音樂文化,缺乏對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與思維的擴展,沒有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意思是傳授人們如何抓魚,還不如傳授人們抓魚的方法。而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只讓學生知道表面知識,存在著傳播途徑單一的現象。高校音樂文化教學實踐是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傳承必須走的道路。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各族人民的精神糧食,滋養著五十六個民族,滋養著華夏兒女,民族音樂文化的流傳和發展我們不能急于一時,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它的傳播是長期的、艱巨的,不僅需要高校教育來傳播普及,也需要民間藝人來傳播,這樣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發展和傳承。

(三)音樂教學在高校中發展是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條件

高校音樂教學是成就民族音樂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高校教學過程是老師和學生學習文化的過程,學校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影響著學生的學校生活。所以,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大學生也要肩負起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

三、結語

總之,傳播民族音樂文化要做到三點:第一,加強學生和大眾對本民族音樂的普及,對我國具有民族特色樂器的學習和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揚近千年,具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和魅力,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加強學生和大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程度。第二,高校音樂教學應該成立自己的本民族音樂社團。高校教師應該發現培養一些優秀學生,成立自己學校的民族樂隊并組織比賽,還需要在一些中小學培育零基礎的學生,從小時候開始培養對本民族音樂的樂趣,喜歡熱愛,這樣我國民族音樂才能得以更好地發展。第三,高校音樂文化教學的發展需要理論與現實共存,教師與學生并進,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再從理論回歸到實踐。

參考文獻

[1]佟鑫.關于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思考[J].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2011:11-15.

[2]周麗娟.芻議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2012(22).

[3]樸永春.淺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高校教學應用中的體現[J].延邊大學藝術學院,2013(5):27-30.

[4]劉舒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7).

作者簡介:李雨昕(1991—),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與表演。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3篇

而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多元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且具有多樣性這一特質, 實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認同理解多元文化民族音樂這一音樂教育形式, 方能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 全面實現其價值, 適應社會需要, 促使本民族文化發展傳播。

一、多元文化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聯系

中國做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且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 逐漸形成以區域、地理、人文為核心且各具特色, 風格迥異的多元民族文化。音樂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且受到世界各地民族音樂愛好者及整個世界的關注, 民族音樂教育起點更是被定義為“保護本民族文化遺產, 接受理解多種音樂文化并充分發揮其價值”。因此, 全面推進多元文化音樂, 既是推進音樂教育發展的前提, 也是現階段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

二、多元文化下國內外民族音樂現狀

在大時代潮流下, 實行多元文化將開啟全新的音樂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由西方國家已逐漸擴展到中國、印度、日本等多個東方國家, 并對推進歷史、教育、政治等多個領域都發揮出巨大作用。尤其對明治維新后的日本, 在他們察覺到保護本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后, 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及整改措施, 避免本國音樂與外界接觸同化, 等到本國與外界音樂文化都逐漸成熟后, 才從法律上陸續開放了對外措施, 以確保音樂文化緩慢融合, 這樣做既保護了本民族音樂發展又引薦了外界音樂文化中優秀的部分[1]。

反觀我國, 在很長時間都受到“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同化, 一直錯誤地將歐洲音樂當做探討研究對象, 甚至分不清傳統音樂與新音樂區別, 比如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和《漁舟唱晚》這兩部曲雖是近現代的音樂作品, 但因其是中華民族歷史所特有表演形式, 所以被定為傳統音樂。反之, 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 因引鑒了西方音樂藝術形態, 所以不是傳統音樂。二者區別主要在于其表演形式及藝術風格, 與創作的時間先后順序無關[2]。這樣的實例更加堅定了我們要保護我國傳統文化, 保護本民族音樂的決心。但如今, 在新的趨勢下, 全面推進多元化音樂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護本民族文化, 同時也要深刻了解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內涵, 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挖掘出其獨特的資源優勢, 創造出更符合我們獨具特色優秀的作品。開啟新的音樂教育模式, 正如匈牙利音樂家科達伊在《匈牙利的音樂教育》中提到:民族創造力是建立在個人創造力的基礎, 只有認真觀察分析不同民族獨特的音樂作品和表現形式, 加以學習和利用, 才能創造出更為優秀的作品, 達到個人創造力的巔峰, 才能推進音樂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3]。

我國民族音樂教育要同世界接軌, 要借鑒國外保護民族音樂的措施方案, 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 做好本國的音樂文化重建和回歸, 在大量宣傳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了解世界各國家民族文化, 不僅為實現多元化教育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也會為推動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發展作出貢獻。

三、多元文化下民族音樂發展方向

(一) 制定整改方案, 建全音樂教育體系

結合我國實際, 在高等院校開設民族音樂必修課、選修課等相關課程, 大力宣傳吸引多方資源, 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實踐當中身臨其境, 以便更好的欣賞和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同時, 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深入發掘音樂的規律, 創作出更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 為音樂增添新的血液, 確保民族音樂文化擁有新鮮持久的生命力, 在推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前提下, 加固民族音樂文化在當地文化中的地位。

(二) 學習他族文化, 弘揚本民族文化精髓

用開闊的視野, 正確看待弘揚民族文化與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新課程標準以“弘揚民族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為重要理念, 強調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理解尊重其他外來文化, 樹立學生平等多元文化價值觀[4]。這就要求了解音樂文化背景后的風土人情、地域特點, 并知曉其背后隱藏具有無法替代的研究價值。我國有56個民族, 各民族間既有文化共性, 又存在著差異, 有著各自的特點。學習各民族音樂, 吸收各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 并對其內容創建進行總結, 對形式改革進行創新, 充分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 在全球多元音樂教育大背景下, 既可以加強本民族的自豪感, 又可以促進中國特色民族音樂教育事業得以穩定持久的發展。

結束語:

實現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讓學生從與民族音樂有關的自然、人文、地理等不同領域, 正確、全面了解民族音樂并掌握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是發揮弘揚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基礎, 也是傳承各民族文化精髓、促進各民族音樂發展的最好方式, 對推動教育發展、歷史研究、政治文化變革等各方面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摘要:20世紀以來, 隨著社會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進步, 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漸趨向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這一重要發展方向。本文將結合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現狀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及探討, 不僅為本民族音樂研究事業蓬勃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借鑒, 同時也對促進全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民族音樂

參考文獻

[1] 張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分析——以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 2016, 34 (4) :178-182.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 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在湖南祁劇的學理研究、祁劇傳統經典劇目的研究、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的系統的總結,可以看到祁劇的研究文章雖 然有一定的數量,但它的發展依然不容樂觀。祁劇研究仍然有著較大的空間,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發掘。

關鍵詞: 湖南;祁??;研究;綜述

祁劇又稱祁陽班子,是湖南地區現存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因形成于祁陽而得名。祁劇在湖南省現有八個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傳播范圍是最廣的。它不僅廣泛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區,在粵、桂、贛、閩、滇、黔等省的一些地區也有流傳。新中國成立之后,祁劇多次進京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演出。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后曾經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1]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南祁劇榜上有名。雖然祁劇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于祁劇的研究目前還很不夠。祁劇傳統劇目失傳嚴重,現代劇目創作艱難,如何保護并傳承祁劇仍然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振興祁劇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筆者梳理了新世紀以來對祁劇研究的資料,并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綜述,考察已有成果和不足,以便為更有效地展開祁劇藝術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幫助。

一、21世紀以來祁劇研究現狀分析

新世紀以來,祁劇的研究還是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從CNKI全文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檢索發現,有關祁劇的研究有如下成果:屬于祁劇研究范疇的論文5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中有研究生畢業學位論文四篇,它們分別是:陳明的《湖南祁劇傳承的考察與研究》(2006年)、廖松清的《祁劇彈腔北路研究》(2007年)、劉新艷的《祁劇高腔音樂與表演探析》(2009年)、蔡姣的《祁劇彈腔南路的調查與研究》(2011年);學術專著2部:歐陽友徽的《中國祁劇》(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歐陽友徽《永州祁劇》(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學術論文集1部:《祁劇研究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學術資料集1部:《祁陽祁劇》(《祁陽文史》第十六輯,2004年);高等學校校內立項課題1個:2009年湖南科技學院立項課題“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模式研究”。就這些研究成果而言,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論題:

(一)湖南祁劇的學理研究

1.關于湖南祁劇的起源。傳統的看法是認為祁劇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李京玉通過考察和研究,用較豐富的史料證實祁劇起源于宋,將以前認為的祁劇的500多年歷史增加了300多年。[2]歐陽友徽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考證,他認為祁劇應是“起于唐代,盛于宋代”。[3]這不能不說是有關湖南祁劇起源考證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2.關于祁劇的音樂研究。祁劇的音樂由高腔、昆腔、彈腔三個聲腔組成。目前這方面研究文章有5篇。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對祁劇音樂中的高腔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以往對于祁劇的高腔研究,主要是從它的源流和發展演變的過程切入,而新世紀以來研究祁劇高腔論文則站在專業音樂的角度,從音樂的結構、表現形態和樂器應用等方面,并以具體的作品進行切入研究。張學旗通過對祁劇高腔的音樂特點進行論述,發現祁劇高腔和宗教確實有著密切關系。將祁劇高腔和佛教中所用一些樂器進行比較,得出了祁劇中所用的梆子來自于木魚,而祁劇高腔中的小鼓跟佛教中的罄音高相同,寺廟中所用的大鼓、鑼、鈸等樂器與祁劇中的樂器可以互替的結論。[4]又如黃華麗將240支之多的祁劇高腔,從調式調性和相近的兄弟曲牌歸類,將祁劇高腔曲牌劃分為七大類,分別為“四邊靜”類、“四朝元”類、“孝順歌”類、“山坡羊”類、“漢腔”類、其他類、“雜曲”類。這樣的分類提高了我們對祁劇的高腔曲牌認知。[5]

(二)祁劇傳統經典劇目的研究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眾多的祁劇傳統經典劇目中,《目連救母》可以說一直是研究中的重點內容。之所以會引起研究者如此偏愛,當然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祁劇的藝人們認為目連戲為祁劇高腔之祖。

在對《目連救母》的新世紀研究成果中,學者們的論文切入角度都挺有特點:

1.從戲劇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切入。在康馨看來:祁劇目連戲形成了奇特的戲劇反饋。這主要表現在:目連戲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與現場觀眾犬牙交錯式的相互反饋以及與日常生活中的非現場觀眾相互反饋。目連戲展示出了清晰、流暢的自然美,這使得觀眾情感卷入。在結語部分,他高度贊揚了目連戲的戲劇美學價值,“當今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戲劇實踐家、理論家、美學家們努力實踐、潛心研究的許多成果,在祁劇目連戲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盵6]

2.探討《目連救母》的傳承演變情況。劉登雄認為:目連戲有著獨特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劇院藝術的實踐讓它煥發生機。在保護祁劇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我們要堅持的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時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7]

3.以過往的目連戲為研究對象。如尹伯康的《一天一個名堂——唐可彩先生談祁劇目連戲的演出》。他通過對祁劇老藝人唐可彩的采訪,整理出了第一手資料,對讀者觀賞和研究者參考有著重要價值。對于唐可彩提供的目連戲資料的真實性,他認為:“唐可彩先生十二歲從舅父鄧和貴學戲,習生角。在長期的舞臺生活中,常與祁劇各行名角合作,深得諸家之長,成為高、昆、彈皆通、文武不擋、能編能改劇本的全才,祁劇界稱他為‘飽學子弟’。他講述祁劇七天目連戲的演出情況,是在1984年祁劇《目連傳》錄像演出之前,當然不會是受目連錄像演出的影響,應該是過去祁劇目連戲演出的真實情況,是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盵8]

(三)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究

對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祁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研究。在這樣一個現代化進程加速以及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祁劇只有面對現實,主動應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與時俱進,它才能贏得屬于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祁劇的創新研究

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化走向中,祁劇確實發生著改變,需要創新。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祁劇樂器的創新

祁劇的表演離不開樂器,隨著祁劇藝術的發展不斷變革,如今的祁劇樂器也發生著變化。如蔣寶喜在《祁劇嗩吶的應用和出新》中提到:“祁劇嗩吶傳統吹奏,口型包含到嗩口,在吹奏大段曲牌時兩腮凸鼓用循環氣換氣。按指時不提倡帶指打音或少帶指打音,要求音色渾厚、高亢、洪亮。第七孔(背孔)從不放開,因為第七孔音輕薄,所以寧讓筒音偏高突出也不采用放開第七孔來代替筒音的高度?!币虼?,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放開第七孔,筒音偏高,只有放開第7孔的吹奏方法,才能使筒音達到音準,與其他樂器演奏協調一致,韻律和諧。方法從不做第七孔?!盵9]

(2)祁劇傳統劇目的創新

除了樂器創新以外,祁劇的傳統劇目也在繼承中保持著創新。劉登雄在《推陳出新有出路——祁劇〈目連求母〉、〈夢蝶〉的繼承和創新》中提到了自己作為祁劇藝術傳承人,通過排演《目連救母》、《夢蝶》的藝術實踐,獲得很大收獲,兩劇在參加省藝術節時,分別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獎和田漢大獎,在總結心得感受方面,可以歸納為兩點:內容健康是首位,個性鮮明是重點。兩劇演出的成功也使得他認識到:深層的人物心靈開拓才是傳統劇目改編創新的靈魂。[10]

(3)祁劇音樂的創新

祁劇音樂也在進行著革新創造。李京芝在《祁劇音樂創新談》中談到:成功的祁劇音樂作品可以讓你看到,它是在傳統的光華中閃爍的一個亮點。成功的戲曲音樂作品必然是新與老的對立統一體,在他看來:祁劇傳統戲音樂如板式、落音、調式等基本形態較固定,而許多新的創新劇目的唱詞已打破格律,音樂創作中就會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嚴守上下句、落音等傳統格律,要研究觀眾心理、祁劇的發展,不能拒絕青年觀眾。[11]

誠然,盡管祁劇的確在發展和創新,不過一些學者覺得創新力度還應更大一些。馬衛國在《祁劇音樂改革重在創新》中,提出了要狠狠抓住作曲、演唱、伴奏三個環節,旋律新,唱法新,伴奏新。[12]

2.祁劇的傳承、保護和利用研究

根據祁劇目前表現出來的特性,我們可以探索對其進行傳承、保護和利用的有效途徑。

(1)讓祁劇與文化產業掛鉤并產生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祁劇文化產業

將有著地方特色的祁劇產業化,應該說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方面,衡陽市祁劇團已經著手進行了探索。徐湘紅在對實現祁劇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后,得出了實現祁劇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在發展觀念上,突破思維的瓶頸,實現跨越式轉變;在發展戰略上,突出祁劇的特色,體現優勢化品牌;在發展策略上,凸現定位的準確,彰顯可行性遠景。[13]

(2)探求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模式策略

在李偉看來,具體的策略可以有:政府加大對祁劇傳承的扶持力度;壯大民間祁劇傳承的力量;強調創新對祁劇傳承的重要作用;利用現代化媒體擴大祁劇傳播;發揮學校在傳承文化方面的獨特作用;打造祁劇精品,助推祁劇傳承;借助旅游平臺,積極傳承祁劇。[14]應該說,這七種策略能夠比較好地幫助祁劇找到在現實中的生長點,而不是自我封閉式地去傳承。

二、祁劇研究未來發展前瞻

21世紀以來,對于祁劇研究還是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不過,這相對于祁劇本身的博大精深而言,還是顯得明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

(一)研究隊伍較少,不適應祁劇研究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學者的研究還是各自為戰,研究集中在“點”方面的認識,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聯系,因而不能連成“線”,更談不上全面和系統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上比較單一。目前學者的研究成果都以傳統的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兩種方法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鑒于湖南祁劇目前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深入探索。

一是在學理研究方面。對于祁劇的學理研究還有待提高。我們要在對祁劇本體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入進行祁劇文化的源流及與其他劇種的比較研究。就本省而言,我們可以從祁劇的劇本、演出形態和音樂與湖湘文化的關系來進行縱深的突破。至于在外省,我們也可以對祁劇與粵劇、桂劇、漢劇等地方劇種的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如果能弄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就能將祁劇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二是在研究隊伍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還沒有哪個市、縣建立了祁劇研究中心。筆者認為研究中心對于建立起一支穩定的研究隊伍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有著祁劇資源的地方政府應該要重視,并適時建立起本區域的祁劇研究中心。

三是在研究理論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文化學、藝術學、民俗學、神話學以及人類學等知識對祁劇繼續展開研究,并進行深層次的理論總結。

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們應該還是要在運用傳統的歷史和文獻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元化。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研究者可以利用高校的學科資源,展開跨學科研究,多考慮新方法和新技術的運用。祁劇在地方高校的傳承研究確實很有必要,我們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程,把祁劇作為地方傳統劇種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課和藝術課教學之中去。

五是在研究領域上。祁劇現代化走向是值得始終關注的問題。祁劇的表演可以和地方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作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經常進行表演。通過不斷開辟演出市場,來推廣祁劇,提高其知名度。同時籌措相應的活動經費來保證祁劇的傳承和發展。

六是在學術研究上。除了需要省藝術研究機構和省高校對祁劇研究予以協助之外,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地方高??蒲猩系淖饔?。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湖南科技學院近幾年來在祁劇研究上的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在今后還可以繼續將研究范圍擴大。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看到的是研究的重點仍在于喚醒愛好祁劇民眾的文化自覺。就拿筆者來說,雖然身處南粵之地,但是自小觀看祁劇,祁劇對于我這個祁陽人來說,她的印記從來就不曾磨滅。我相信和我一樣愛好祁劇的人還有很多,無論時光如何飛逝,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想到祁劇,都將感到驕傲和充實。

總之,祁劇研究是一項值得深入和豐富的學術工程。我們相信,只要祁劇研究者能明確使命,努力從事文化實踐,未來的祁劇研究必然會有一個新的局面,必將取得可喜的成績。

參考文獻:

[1][3]歐陽友徽.祁劇起源于何時[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 :190—197.

[2]李京玉.祁劇起源考說[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1) :221—222.

[4]張學旗.簡論祁劇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 :276—278.

[5]黃華麗.祁劇高腔曲牌與聲腔初探[J].黃河之聲,2009,(20) :74—77.

[6]康馨.祁劇目連戲審美漫議[J]. 理論與創作,2005,(2) :104 -108.

[7]劉登雄.祁劇目連戲的傳承發展[J].藝海,2007,(3) :148.

[8]尹伯康.一天一個名堂——唐可彩先生談祁劇目連戲的演出[J].藝海,2007,(5) : 31-32.

[9]蔣寶喜.祁劇嗩吶的應用和出新[J].戲劇春秋,2000,(3) : 26—29.

[10]劉登雄.推陳出新有出路——祁劇《目連救母》、《夢蝶》的繼承和創新[J].藝海,2010,(2) : 26—28.

[11]李京芝.祁劇音樂創新談[J].藝海,2010,(6) :162.

[12]馬衛國.祁劇音樂改革重在創新[J].藝海,2009,(6) :60.

[13]徐湘紅. 打造祁劇文化產業精品 為文化強市做貢獻——衡陽祁劇團并紅旗影劇院發展地方特色戲劇的思路[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08,(2) :140—141.

[14]李偉.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探析[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2) :76—79.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5篇

一、講述民族音樂的內涵來吸引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

現階段, 隨著網絡音樂的不斷增加, 人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 很多年輕人甚至沒有欣賞過民族音樂文化, 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 這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消極的作用。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淵源, 是無數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及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不但可以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各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首先要為學生們講述什么是民族音樂, 以便讓學生們在多元的音樂體系中能夠自主識別民族音樂, 同時要為學生講述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讓學生在集中的時間對我國的音樂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進而深刻領悟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 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只有在了解了解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才能引起學生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 達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效果。

二、進行民族音樂表演來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 其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數不勝數,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 且在傳承與弘揚的過程中全國說唱曲種就有三百多個, 搜集到的民歌高達三十萬首, 戲曲、民間歌舞、歌曲等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更是數不勝數, 所有的學生都能在眾多的表現形式中尋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藝術, 并能在不斷欣賞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審美修養, 充分感受民族音樂文化中傳達出來的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高校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通俗易懂且具有典型藝術特色的作品來供學生們表演, 如在音樂專業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們可以為大家表演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文化, 而且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比較通俗易懂, 是東北音樂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這種豪放式演出可以讓學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同時還能親身領悟到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這樣不但可以為學生們緊張的課程學習生活增添樂趣, 緩解學習壓力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 弘揚我國的音樂民族文化。

三、精選優秀民族音樂視頻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藝術創造力

眾所周知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 且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 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 從古至今用于我國民族音樂的樂器數不勝數, 如古代中的主要樂器:琵琶、二胡、編鐘、笙、鼓等, 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中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都逐漸消失, 對于當代的音樂專業大學生來說, 即使看到了這些樂器也不一定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字, 更不要說要求學生指出這些樂器的特點了。高校音樂專業教育過程中, 教師不但要注重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還要鼓勵學生們在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嘗試創新, 學生只有在對民族音樂足夠了解的情況下才能嘗試創新, 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選取一些優秀的民間音樂表演視頻以及一些古典樂器的圖片為學生進行相應的介紹, 學生們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創造力, 這樣即使是學校的資源有限也能讓學生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效果。

高校加強音樂專業的民族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們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 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們的音樂審美情感與藝術鑒賞能力。高校民族音樂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我國各方面的優秀文化互相關聯, 在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有助于增強國民的愛國情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述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來吸引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通過采用獨特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 通過多媒體教學來提高學生們在民族音樂文化藝術方面的創造能力, 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不斷改進中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摘要: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民族音樂在我國的音樂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它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能夠有效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論文闡述了民族音樂在弘揚民族音樂中的重大意義并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對高校音樂專業的民族音樂教育提出相應的改革要求。

關鍵詞:高校,音樂專業,民族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 麻書豪;劉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課堂的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 (18) :16-18.

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古箏是中國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在漫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古箏藝術通過自身的發展及其完善,不斷填補了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空白,推動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本文從古箏藝術對中國音樂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呈現等兩個方面探討了古箏藝術與中國音樂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古箏藝術;中國音樂文化;文化特色;文化底蘊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個性鮮明,被人們視為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樂器,文化底蘊相當深厚,享有“東方鋼琴”之美譽。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種歷史積淀,歷經千錘百煉,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皬椆~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所描繪出的古箏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本文將探討古箏藝術與中國音樂文化的關系。

古箏與中國音樂文化的密切關系,不僅表現在古箏對中國音樂文化特色的呈現上,而且又體現在對中國音樂文化意蘊的展現上。

一、古箏藝術對中國音樂文化特色的呈現

對中國音樂文化特色的呈現,古箏藝術主要是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呈現。

(一)古箏藝術對民族特色的呈現

民族性是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的各種藝術的生命,也是中國音樂文化與古箏藝術的生命。古箏對中國音樂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具體呈現,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寫意化民族特色的呈現,寫意化與寫實化是中西文化與中西音樂文化的一個主要區別:“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睂懸饣笮紊窦鎮?、寫意傳神,以簡練的手法,寫出對象的神衷?!皩懸狻币辉~,最初源于中國繪畫,屬于縱放一類的畫法,原指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以表達作者的意象,又稱“相筆”,與“工筆”相對。寫意化是中國所有藝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與美學特色,當然也是中國音樂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色。古箏對寫意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呈現,是很鮮明、生動、濃重的。在這方面,有許多有力的例證。例如古箏曲《寒鴨戲水》,就通過簡練的樂曲結構,描繪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動人畫面,并借擬人之法,表現出人的樂觀主義情懷。

另一方面是民族音樂風格的呈現。中國音樂風格受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的決定與影響,形成了真摯、樸實、含蓄、婉曲等特有的民族音樂風格。古箏對這些民族音樂風格的呈現,也是很鮮明、生動、濃重的。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有力的例證。例如古箏曲《嘆顏回》《哭

周瑜》,都是情感真摯、樸實的經典之作,前者表達了對孔子弟子顏回英年早逝的惋惜悲痛之情;后者表達了對少年氣盛、英年早逝的周瑜的惋惜、悲痛之情,其情感的真摯、樸實,極具中國音樂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古箏藝術對地域特色的呈現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濃郁,民族文化特色也愈鮮明,這正如魯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

古箏對于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現,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演奏風格上,就形成了以地域特色為重要標志的許多藝術流派,其中以清新潑辣、粗獷豪放的河南派,華麗明快、悠揚鏗鏘的山東派,色彩豐富、韻味雋永的廣東潮州派為代表,并有江浙派、客家派等多種不同地域風格的藝術流派,可謂異彩紛呈、爭奇斗艷。

(三)古箏藝術對時代特色的呈現

一切藝術都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創新而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才能適應時代,永葆其藝術青春。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時代性。民族性與地域性都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

古箏藝術在呈現中國音樂文化的時代性特色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北京“國樂天驕”女子樂團中的古箏演奏藝術、“女子十二樂坊”中的古箏演奏藝術,都具有創新的21世紀的時代性特色。

二、古箏藝術對中國音樂文化意蘊的展現

古箏與中國音樂文化的密切關系,更表現在古箏對中國音樂文化意蘊的展現上。中國音樂文化強調意蘊,這又包含兩大要素:意境和氣韻。

意境指藝術作品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即意與境的有機統一。意境具有若有若無的朦朧美、有限無限的超越美、不設不施的自然美。古箏藝術對意境的展現,是富有創造性的。例如古箏曲《漢宮秋月》,就融漢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情與漢宮的深秋月色的悲景于一爐,營造出情景交融的絕妙意境。

氣韻指藝術作品的“氣”與“韻”的結合,氣為生命之力,韻為生命之風采,動為氣之核心,情為韻之根本?!皻忭嵣鷦印背蔀橹袊魳肺幕闹匾獌群?。古箏藝術對氣韻的展現,也是富有創造性的。例如古箏曲《天下大同》,就充分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氣吞全球、大愛無疆的氣派與韻致,堪為民族器樂曲之經典。

三、結語

古箏藝術對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在發生影響的同時,中國音樂文化也在對古箏藝術的完善產生著影響。而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古箏藝術的繼承和古箏藝術的美育功能等方面。

參考文獻

[1]呂婷婷.古箏藝術與中國音樂文化之關系[J].樂器,2012(9):55-57.

[2]潘玲玲.從古箏的音樂文化根基看古箏演奏藝術[J].音樂時空,2013(10):80-81.

[3]楊艷.古箏音樂傳承之我見[J].大舞臺,2010(10):48-49.

[4]胥力文.淺談21世紀古箏藝術的發展趨勢[J].民族音樂,2013(5):

25-26.

上一篇:醫療器械公司程序文件范文下一篇:榆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