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

2023-06-04

第一篇: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17年的創作歌曲

綜述

1949年7月2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并成立了全國文藝界統一的領導機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黨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廣大音樂工作者熱情迸發,音樂家們以自己的藝術才華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極大繁榮了新時期的音樂創作。

1、1949-1956年的音樂發展

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繼承和發揚了“五四”以來的革命音樂傳統,堅持以歌曲創作為中心,產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國、新生活的優秀作品,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現了新中國初期這個朝氣蓬勃的時代和全國人民昂揚的工作、生活情緒。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國》、《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小鴿子》、《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除歌曲的創作之外,器樂創作、音樂喜劇創作也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的繁榮景象。主要作品有:管弦樂《春節序曲》、歌劇《王貴與李香香》等。此外,在中國共產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戲曲工作者也熱情參與傳統戲曲和曲藝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嘗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戲曲改革,涌現出一批優秀劇目。如:評劇《劉巧兒》、《志愿軍的未婚妻》,呂劇《李二嫂改嫁》,黃梅戲《天仙配》,滬劇《羅漢錢》等。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戲劇改革的豐實成果,同時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進的音樂歷程

建國后7年的音樂繁榮,隨著1957年“反右派斗爭”、1958年“大躍進”及1959年的“反右傾”等一系列政治運動,遭受了嚴重挫折。“大躍進”時期的音樂除了少數作品又一定的藝術質量(如歌曲《克拉瑪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紅花》等),在群眾中傳播廣泛,大多數應時而寫的具有明顯概念化,終難逃曇花一現的結局。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樂作品有:管弦樂《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交響樂《抗日戰爭》,小提琴演奏曲《梁?!?,舞劇《睡美人》等。

1960年,中央開始糾正“左傾”錯誤,文藝政策隨即得以調整。1961-1963年間,周恩來總理就文藝問題又做了多次重要講話,在此背景下,全國文藝界、音樂界的形勢有所好轉,涌現出一批歌唱生活、歌唱部隊建設、表現人民團結一致、堅韌不拔精神的優秀聲樂和器樂作品。如:歌曲作品 《我們走在大路上》、《邊疆處處賽江南》、《唱支山歌給黨聽》等;還有為毛主席詩詞譜寫的聲樂作品《蝶戀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岡山》等;器樂創作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交響樂《長征》、《東方紅交響詩》等;,電影音樂 《紅色娘子軍》、《李雙雙》、《上甘嶺》等;民族樂隊作品《初春》、《海上鑼鼓》、《彝族舞曲》等。歌劇作品有《劉三姐》、《紅珊瑚》、《江姐》等。此外,這一時期在大型作品創作方面成就突出、影響巨大的則有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

文革時期-音樂成為政治附庸

綜述

文革時期的中國音樂事業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大破壞、大災難。音樂變成了政治的附庸,根本談不上什么藝術、令人愉悅。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音樂是中國一個特殊的、反常的音樂現象。是非常政治形勢下的一個藝術變種。在這十年里,中國的音樂事業與其他各項事業一樣保守了磨難,音樂事業由原來的初步繁榮,百花齊放,轉變為只符合野心家政治標準的藝術路線??梢哉f這十年浩劫是漫長中國音樂史上最灰暗、最悲慘的一頁。

主要歌曲類型:

1、語錄歌

“語錄歌”是文革時期的特定產物,它較早盛行、也較快結束。“語錄歌”興起于“文革”的第一階段,即1966年至1969年。語錄歌就是將《毛主席語錄》中的各個段落配上曲譜來演唱的形式。

2、四支歌

這一時期由于江青對歌頌毛澤東!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歌曲突然發難,“語錄歌”狂潮戛然而止,當代中國的歌曲進入了一個沉默期,全國范圍內只能演唱四首歌曲,它們是:《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國際歌》。

3、戰地新歌

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以后,周恩來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此期間他多次接見音樂工作者,對以往的歌曲創作方面提出了批評,并對大家提出了創作新歌曲的期望。此后,從1972年到1976年之間一共出版了五集《戰地新歌》歌曲集。

4、知青歌曲

1968年后,大多數知識青年,在口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鼓勵下上山下鄉了,

11 《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概貌五-建國后17年的音樂發展》 蔡夢

中國音樂教育 這些插隊落戶的知青,習慣了城市生活,來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貧乏的農村,心理失去平衡,對故鄉城市生活的懷念之情也油然而生。知青們內心的感受需要傾吐、宣泄。于是文革時期的另類產物:知青歌曲誕生了。例如一首名叫《等著窩頭涼》的歌曲,便是根據蘇聯歌曲《紅莓花兒開》的曲調填詞的。任毅創作的《知青之歌》抒發了他對家鄉南京的思念之情。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音樂起步階段

綜述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內地尚無原創的流行音樂,那時的中國歌曲只是從原有的“高、亮、硬”轉向了抒情,對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抒情歌曲帶給他們的是心靈的解放,是十年來激情的釋放。“文革”結束初期,高音喇叭開始播放曾經一度被禁播的《洪湖水,浪打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一些抒發人們真摯情感的歌曲,這標志著中國的音樂開始逐漸走出“文革”時期音樂創作的單一期。在眾多的歌曲之中,體現中國人民粉碎“四人幫”歡樂、喜悅心情的《祝酒歌》以其形象生動表達人民在70年代后期如釋重負的解放感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喜悅感,而成為中國新時期歌曲創作的里程碑。

主要音樂類型:

1、電影歌曲的突出表現

解放思想后中國音樂有了大的轉變,表現最為突出的是電影歌曲在那個年代,電影歌曲的影響力巨大,《甜蜜的事業》中《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等都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電影《甜蜜的事業》中《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是一首反映愛情的歌曲,文革期間音樂中反映愛情的題材銷聲匿跡,這首歌可以說是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有輕松的愛情歌曲的時候誕生的,雖然歌詞里有“比翼鳥”、“并蒂蓮”、“親愛的”等等在那個時代堪稱巨大突破的詞語,但是歌曲之中“革命的理想”、“長征路上”等詞語也依然存在,這就很突出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在音樂創作上的顧慮"改變了傳統電影中革命題材電影中音樂的風格,使人耳目一新。

2、中國音樂的突破

中國音樂真正的突破源起于中央電視臺1979年錄制的風光片《三峽傳說》,這部風光片本身并沒有引起巨大的轟動,但是作為其中插曲的《鄉戀》引起了社會的轟動?!多l戀》是一首懷念故鄉的抒情歌曲,這首歌是張丕基譜曲,由當時擔任中央樂團獨唱演員的李谷一演唱。2月25日《北京音樂報》在頭版刊登的文章《不成功的嘗試》提出,這首歌抒發的不是健康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懷戀之情,而是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

3、民族抒情歌曲成為主流

這段時期中國的流行音樂主要以民族風格的抒情歌曲為主,大多數都體現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將人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對于祖國的熱愛、對大好河山的歌頌以及對于新生活的憧憬向往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对谙M奶镆吧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我愛你,塞北的雪》、《難忘今宵》、《我的中國心》等從表現手法上以柔性美代替了文革時期的剛性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為主。

4、鄧麗君-劃時代的歌聲

改革開放不僅催生了中國大陸的流行歌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港臺地區的流行歌曲有機會進入內地。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臺灣歌手鄧麗君的名字家喻戶曉,無數人聽著《甜蜜蜜》、《小城故事》、《夜來香》等,透過鄧麗君甜美的嗓音和極富感染力的演唱,釋放內心的情感。

5、校園民歌傳入內地

臺灣的校園民歌給流行樂壇帶來清新的風。在內地流行音樂復蘇之際,校園民歌廣泛傳入內地,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內地流行音樂的復蘇,極大地推動了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主要代表作有:表現童心的《童年》、《外婆的澎湖灣,追求夢想的《橄欖樹》,充滿童趣與哲理的《蝸牛與黃鵬鳥》,還有體現個性情趣的《鄉間的小路》、《踏浪》、《踏著夕陽歸去》等等。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流行音樂繁榮期

綜述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真正崛起的標志是1986年百名歌星為紀念“國際和平年”而籌辦的《讓世界充滿愛》音樂會。當時的中國內地,人們對于流行音樂總體上是不能接受的甚至還有排斥的心理,有關部門曾有過“三個流行歌手不能同臺演出”的規定,這也使得中國的流行歌手們沒有當眾聚集在一起演唱流行歌曲的機會。流行歌曲還沒有自己的名字,只稱為通俗歌曲。起初歌手們大多數都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情去參加這次晚會的彩排的,而《讓世界充滿愛》在錄音后不久,得到了文化部門的支持,這是文化部門第一次對流行音樂破例。這首歌改變了大眾對流行音樂表現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印象,那種充滿人間真情的呼喚,成為了大眾心聲的表達,之后的許多歌曲都沿襲了這首歌的風格,集中表達了中國大眾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對人間真情的呼喚。

1、刮起“西北風”和“東北風”

深受當時文化尋根熱的影響,音樂界也開始卷起文化狂潮。1987年、1988年刮起的“西北風”和“東北風”堪稱是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紀錄,那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播放著這些豪放的歌曲,這是大陸原創歌曲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典型歌曲有:《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信天游》、《山溝溝》、《籬笆墻的影子》、《苦樂年華》等。

2、中國搖滾的走紅

參加過《讓世界充滿愛》晚會后,在眾多歌星中并不起眼的崔健以自己的一首《一無所有》,喚醒了所有人沉悶的心靈。崔健的崛起標志著搖滾樂這種文化性極強的音樂在中國登場。搖滾樂是一種對現實的力度的表達,其中包括在思想上追求清醒的理性與深度,在感受上強化個體的獨特經驗,在批判的向度上針鋒相對?!兑粺o所有》用強烈的音符唱出了當時中國人的苦悶、仿徨、困惑和失落的矛盾心情。崔健至此開創了中國的搖滾音樂,開始抒發時代的苦悶,宣泄失落,之后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紅旗下的蛋》等無不是在張揚這種迷茫與對抗的思想。

3、正式登陸內地的港臺流行音樂

1988年,“卡拉0K”這一新的娛樂形式引入中國內地,并迅速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起來,“卡拉OK”的興起吸引了眾多的歌星,并帶動了一大批樂隊的產生,這為日后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港臺原版音樂的流入使大陸的流行樂壇更加豐富多樣。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鄉的云》讓人們對流行音樂有了新的認識,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喊出了現代人生活的壓力,齊秦的《狼》和《外面的世界》唱出了在現代社會中的渴望與迷惘,而蘇芮的《跟著感覺走》也轟動一時。

4、反映農民工思鄉情感的歌曲

1992年一首《小芳》引起了社會的轟動,歌曲反映的是主人公作為知青返城后對自己曾經擁有的知青生活的一種懷念。這首歌掀開了“知識青年懷舊熱”的序幕。在城市中擁有了新的生活,包括家庭、事業、婚姻、愛情,但是年少時曾經擁有的那段感情仍然彌足珍貴。這首歌在某種程度上也觸及了一個新興群體的生存境遇——農民工群體,之后抒發思鄉情感的《一封家書》、《大哥,你好嗎》、《走四方》、《九月九的酒》等都是以農民工的思鄉情感為主題,側面反映了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反映出了流行樂壇對于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群體心理狀態的關注。

5、“亞運歌曲”的誕生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中國北京舉辦了第11屆亞洲運動會。整個亞運會籌備和舉辦期間,中國人的愛國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強。主要的亞運歌曲有《亞洲雄風》、《不要說再見》、《黑頭發,飄起來》等。

6、MTV、排行榜的出現 MTV在中國的興起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這一年廣州成立了大陸歌壇第一個MTV制作中心。首都由歌星制作人獨立策劃的MTV專輯是《程琳新歌》。1993年,MTV在大陸歌壇紅火起來。許多歌手不惜以重金制作MTV專題片,通過電視臺播出。

1987年,廣東電臺音樂臺主辦的“廣東創作歌曲排行榜”誕生,中國內地最早的排行榜出現。到了1994年,各地電臺、電視臺、報刊紛紛建立排行榜,僅廣州一地就有“廣東創作歌曲排行榜”、“廣州新音樂十大金曲排行榜”等。甚至于有人稱1994年是大陸流行樂壇的“排行榜”年。

90年代中到新世紀初——流行音樂新的發展期

綜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流行音樂的風格更加豐富,內地流行歌曲的表現手法也更多是反映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在這個社會轉型期里,中國流行音樂也體現了人們感傷、迷惘、不斷尋找和追尋的心里。這一時期校園歌曲火爆一時,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音樂也強勢而來,搖滾音樂有所變化。

1、校園民謠展現激昂的青春

1994年,內地的流行音樂一夜之間崛起了一股校園力量,而正是這股清新的校園風給開始浮躁的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喚醒了每個人那份久違的感動。1994年的內地流行音樂校園民謠大部分是用簡單的吉他伴奏,旋律簡單,飽含著淡淡的感傷和懷舊情緒,將大學校園中的純真愛情、友情,心中的理想和青春的無悔真實地表達出來。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等。這時,在臺灣一個三個年輕男孩的組合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小虎隊”這個震撼當時流行歌壇的組合曾創下了演唱會20多場場爆滿的記錄。他們成為第一支由學生組成的少年組合樂隊,其代表作《愛》、《青蘋果樂園》等歌曲將年輕人的心情表露無疑,大部分歌曲的內容充滿了青春的激情,樂觀積極,對生活充滿希望。

2、流行音樂通俗化、民族化

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逐漸開始采用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給較為單一的中國流行音樂添加新的元素。這標志著中國大眾對流行音樂的審美趣味有所提高,以及在社會變遷和價值失落時傳統文化的回歸傾向。主要代表作有:《濤聲依舊》、《夢回唐朝》、《新鴛鴦蝴蝶夢》等。與此同時,流行音樂的民族化開始體現出來,《阿姐鼓》、《蒙古人》等一系列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撲面而來,掀起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民族風。

3、新民樂、新民歌的出現 2000年2月,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開播《新民樂》。大量以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為基礎,結合歐美流行音樂表現手法進行創作和改編的“新民樂”作品出現。2000年,流行樂壇還出現了“新民歌”浪潮。這種多為的“新民歌”,并不同于傳統民歌那單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帶著創作者對自然與音樂的主管理解,從云貴、西藏、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民謠中汲取靈感與素材,又大量借鑒了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等特點,使民歌在演唱中具備了強烈New Age的流行潛質。“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則把這股“新民樂”“新民歌”推向了高潮。

4、流行音樂的國際交流

這一時期,流行音樂的國家交流活動也頻繁起來,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大批國外流行音樂家在大陸舉辦演唱會,如1997年3月,“情歌王子”胡里奧在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個人演唱會,1997年5月,雅尼在北京舉辦“雅尼紫禁城音樂會”等。國內大批流行歌手在國際比賽中獲獎,如在第8屆-第14屆“亞洲之聲”流行音樂比賽中,中國歌手都獲得了不同規格的獎勵。境外昌平公司與內地唱片公司的合作等,如1997年,上海聲像出版社與蜚聲世界的索尼音樂公司結成聯盟,共同在內地制作、發行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流行音樂,劉歡、韓磊、毛寧成為首批與雙方合作體簽約的歌手。

5、搖滾樂的新發展

1998年,中國流行樂壇涌現了一股勢不可擋的音樂新潮流。一大批新人組建的搖滾樂隊出現,如“清醒”、“麥田守望者”、“花兒”、“新褲子”等樂隊的作品成為媒體和樂迷關注的對象。與此同時,崔健、唐朝、黑豹等老一代音樂人也紛紛推出自己的作品。

6、“韓流”在大陸的風靡

“韓流”的成因,首先是中國對外開放過程的必然結果,其中,政治原因、政府的扶持在這里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以及1994年兩國簽署文化合作協議后,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逐漸活躍——在中國,由韓國電視劇開始的韓國文化熱潮逐漸擴大到歌曲,最終帶來了“韓流現象”。

7、網絡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影響 (1)流行音樂網站的蓬勃發展

1997年6月,張秦創建了“高地音樂傳訊”音樂網站。7月,“高地”轉向境外付費申請國際頂級域名和獨立網站,成為當時中國內地唯一一個擁有頂級域名的音樂網站。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其他眾多的音樂網站,如網蛙音樂站。

1998年,國際互聯網上登錄的“東點流行音樂網”成為國內第一家專業的流行音樂網站,它的建立,標志著流行音樂傳播的新革命。 (2)網絡給流行音樂發展帶來的影響

流行音樂與網絡的結合,帶來了一場流行音樂傳播方式、欣賞方式、創作方式的大革命。如:2001年,雪村創作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絡上廣為流傳,雪村也被稱為“中國網絡音樂第一人”。

與此同時,一些樂隊和歌手也通過網絡迅速提升知名度,歌手盧庚戌也是憑借新浪網的介入迅速走紅,網絡的介入使一個歌手的成名期縮短減半。

更有大量的原創歌曲通過網絡的傳播渠道在網迷中流傳,如《豬之歌》、《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大學自習課堂》等。

新世紀之后——流行音樂創新發展

綜述

伴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民消費能力和娛樂休閑意識的增強,以及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不同別樣的音樂概念。偶像時代已經步入,各種音樂類選秀節目也爭相登場,網絡神曲迅速躥紅,在這個復雜而又充滿科技創新的社會里,音樂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享受。

1、成熟的偶像時代

如果說“金童玉女”的毛寧與楊鈺瑩是中國大陸自產的最早偶像,那么新世紀之后成熟的偶像時代才剛剛到來。不管是王菲、田震還是周杰倫、王力宏、梁靜茹等都已經是這個時代的烙印。盡管周杰倫吐字不清的演唱、節奏并沒有搖滾的強烈,歌詞不按常規卻盡現文字之美,但它卻激起了無數人的狂熱。這個時代偶像們的歌曲迎合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心理——喜歡創意,擁有自己的想法。

2、民族風組合——混搭出現

近些年來,一些民族風混搭組合相繼出現,并火遍全國。其中鳳凰傳奇就是典型一例。他們的《月亮之上》和《最炫民族風》節奏感十足、鼓點平穩,有著非常廣闊的群眾基礎,大江南北,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哼唱幾句,有人喜歡哼唱里面的蒙語,有人喜歡飆里面的高音,也有人喜歡跟唱里面的 rap。因此這兩首也成為這幾年熱門的彩鈴。

3、網絡神曲迅速躥紅

網絡的散播能力是強大的。2010 年 3 月,因為網絡和王菲等歌壇大牌的力薦,本屬于嚴肅音樂范疇由著名歌唱家龔麗娜演唱的《忐忑》經由網絡視頻竟然“被”流行音樂,被大眾“圍觀”,像病菌一樣在流行樂壇“肆虐”了起來。一時間,全國上下一片咿呀,哄笑成一團,被惡搞的同時,《忐忑》紅了,或者說正因為被惡搞了,《忐忑》才有機會紅了。

2012 年,風靡全世界的《江南 style》也是典型的神曲,它之“神”則徹底地不是因為“曲”,而是因為“舞”,韓國鳥叔邊唱邊跳著一種酷似人騎馬時的動作的舞蹈,所以被人們稱為《騎馬舞》,一時之間,在大街上、在超市里,到處都在放《江南 style》的視頻。

4、歌會類欄目——集體狂歡

2000年1月27日,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青團北京市委聯合舉辦了一場堪稱中國流行歌曲盛宴的大型歌會《同一首歌——相聚2000大型歌會》,此臺歌會會集了兩岸三地40多位在華語歌壇舉足輕重的音樂人和歌手,以全新的方式演繹了中國歌壇,40多首經典名曲,可謂是新千年的一次規模宏大的歌會。這次歌會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響和好評,從此以后《同一首歌》一發而不可收拾,幾年時間,它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各地,甚至不斷走進異國,而所到之處,演出場面都是超級火爆。在《同一首歌》良好效應的影響下,中央電視臺的一《音畫時尚》、《歡樂中國行》,湖南衛視的《超級歌會》等一擁而起,亦激起了相當的火爆,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5、選秀類欄目——層出不群

2003年,湖南電視臺推出《超級男聲》大型電視娛樂節目。2004年5月又推出《超級女聲》,這一以流行音樂為外殼的娛樂性節目風靡全國,引起廣泛影響,并創造了短期內打造明星歌手的神話,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隨后,各路同行爭相模仿,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上海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和《我型我秀》、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等音樂選秀節目紛紛出爐。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3

2 23 《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周曉燕 2013年博士論文

《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流行音樂類電視欄目傳播批判》 黨岱

2008年碩士論文

第二篇:中國家電發展歷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醫療器械廠試制出第

一臺使用封閉式壓縮機的冰箱。 1956年,沈陽、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繼開始生產冰箱,供醫院及科研單位使用,并試產了集團用洗衣機。

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天津712廠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制造的顯像管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標志著當時中國電視機研制技術與日本基本處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陽日用電器研究所試制出中國第一臺洗衣機。 1965年,上??照{機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臺三相窗式空調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同樣在天津712廠誕生,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大幕,但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

1976年,廣州家用電器總廠試制成功全塑噴流式洗衣機;隨后,波輪式套桶洗衣機在無錫洗衣機廠試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輕工業部同紡織工業部分開。為了發展家用電器工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成立了五金電器工業局。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計委)計委決定,由輕工業部統一歸口管理全國各系統、各地區家用電器工業,并將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列入國家和部管計劃,同時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家用電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壓縮機、洗衣機定時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國家列入進口計劃,輕工業部統一分配,解決了重要零部件配套問題,這對促進各地主管部門重視發展家用電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國家還批準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79年4~5月,以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為團長的中國輕工業代表團訪問日本。在考察期間,同日本著名家電公司洽談引進冰箱心臟部分——壓縮機項目,該項目于1984年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項目。7月,輕工業部五金電器工業局在蘇州召開了全國家用電器發展規劃座談會,此次會議被稱為“家用電器發展誓師大會”。會上規劃重點省市二輕系統集團所有制機械修配廠、五金廠、工具廠轉產洗衣機、冰箱、電風扇和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產品定點生產工作,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發展家用電器生產,并對轉產的家用電器生產的供產銷和基建投資技術改造措施費用,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進行了綜合平衡,妥善安排;會上同時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發展規劃。為了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和制定統一標準,1979年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日用電器工業標準化質量檢測中心。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準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電器工業局從五金電器工業局獨立出來,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中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并涌現出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3年,輕工業部根據國務院關于對市場需求變化預測的指示精神,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這一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臺上升到365萬臺,此后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后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從1983年起,中國開始引進冰箱壓縮機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快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開始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經貿委)、輕工業部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冰箱、洗衣機專業會議。這是國家對家用電器工業發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最后形成了國務院以國發[1985]77號文件,批轉計委、經貿委、輕工業部《關于加強電冰箱行業管理,控制盲目引進的報告》,確定了“七五”計劃期間42個定點廠,引進規模為842萬臺。9月,電子工業部承建的23套衛星電視接收站全部開通,實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國外技術設備生產的冰箱壓縮機投放市場。

1986年,廣州建成了從日本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引進年產百萬臺的冰箱壓縮機廠。與此同時,北京也建成了從飛利浦設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進年產百萬臺的冰箱壓縮機廠。這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對保證發展冰箱國產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經貿委等8個部委聯合發出《關于認真落實三包的規定通知》,對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和收錄機這6類家用電器(包括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家用電器)的三包辦法做出了統一規定,1986年10月1日起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0月,國家決定把彩電國產化作為重大項目列入“七五”計劃。12月底,頒發洗衣機生產許可證大會在上海召開,首推生產許可證制,當時共計43家企業和43個產品領取到生產資格證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電國產化的工作方針被確定為“引進、消化、開發、創新”。7月,中國彩電(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電)首次獲國際金獎。同時,為表彰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家用電動洗衣機及其安全要求”國家標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勵。這一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展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以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參展團的300多個家電制造企業參加了展覽,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臺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KF-19G1A“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這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空調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同年,琴島—利勃海爾四星BCD-212升雙門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雙門冰箱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這是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獎。10月,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結果揭曉,熊貓、金星、牡丹等58種型號的18英寸彩電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種型號22英寸彩電獲一等獎。這次評比結果表明,中國自己生產的彩電從整體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達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國家機構進行改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該年2月1日起對彩色電視機實行專營管理,并開始征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在京發布《彩電綜合標準》,總共包括344個標準,其中國家標準173個,行業標準171個,它的貫徹實施標志著中國家電的質量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資建成的最大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舉行開工典禮,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個被認證向美國出口的顯像管生產企業。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5月底,“第二屆全國家電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20世紀90年代家電行業最為宏大的展覽會,展示了許多名優新產品,小家電品種數量占絕對優勢。7月份,廣東珠海壓縮機廠生產的空調壓縮機成功出口,這是中國壓縮機行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國“七五”期間規劃的陜西咸陽、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4個項目全面投產,中國彩電生產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國電子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工作會議”和“全國第五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1991年,眾多家電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杭州冰箱廠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劑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鮮”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個企業的24個產品獲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10月底,輕工業部召開“房間空調八五發展規劃座談會”。會議討論和編制了中國第一個房間空調發展規劃。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點生產之后,中國家電業進入全面快速增長期。年底,企業調整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北京的白蘭、白菊電器公司合并,成立蘭菊電器公司;同月,琴島海爾集團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的集成電路CAD熊貓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它的研制成功對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集成電路CAD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托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共有10個企業參加,中國展區引人注目。4月,青島冰箱總廠經過DNV國際專家嚴格審核,率先在行業內通過ISO9001認證。5月,“全國集成電路設計(ICCAD)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確定了集成電路定點設計單位的基本條件等。6月,青島冰箱總廠上半年冰箱出口量達8萬臺,成為世界級供應商,同時成為亞洲地區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最多的廠家;天津空調公司與土耳其合資興建的一家空調工廠在土耳其建成,該廠技術設備全部由天津空調公司提供,這是中國空調生產企業首次在境外建廠。

1993年,電子工業部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加快了彩電行業生產向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的過程,提高了彩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一年,中國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決了冰箱行業發泡劑替代難題。家電產品的開發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導作用,許多企業在開發低氟產品、加強電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在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萬寶、海爾、長嶺、華意等公司紛紛推出低氟冰箱產品。琴島海爾集團推出變頻式空調。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鄉召開了“全國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家用制冷行業CFC替代總體思路和戰略。 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在中國建立生產其名牌產品的基地。小天鵝公司與德國博世—西門子家電集團11月11日正式簽約合資建立博西威家電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電器集團公司同美國惠而浦電器公司合資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電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業與國外家電生產企業合資。這一年,為保護大氣臭氧環境而在冰箱行業開展的CFC替代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約有30家冰箱、冷柜生產企業獲得或申報了蒙特利爾多邊基金項目,不少企業推出了無氟或低氟產品。洗衣機行業中,由濟南洗衣機廠獨家生產滾筒洗衣機的局面已被打破,依靠引進技術,小天鵝、海爾、美菱和蘭菊等企業開始生產滾筒洗衣機。波輪式洗衣機向大容量發展,容量已達5.5公斤??照{產品日漸成熟,有8家企業年產量超過10萬臺,名牌產品正在形成。上海日立和沈陽華潤兩個壓縮機項目在這一年投產,使空調主要配套件——空調壓縮機的國產化配套能力大大增強。 1995年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和電子工業部聯合發表公告: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大屏幕彩電已經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際同類產品水平,部分產品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際同類產品水平。3月底在北京開幕的“1995北京國際家電展”集中展示了中國家電業的整體實力。1995年,中國家電制冷CFC替代工作進展迅速,全年家用制冷行業削減ODS物質比例達13.1%。5月,科龍公司宣布,容聲全無氟節能冰箱技術通過國家科委鑒定。海爾、長嶺、科龍、萬寶等公司也已采用替代技術實現批量生產。利用微電腦技術武裝家電產品成為潮流,繼模糊控制技術成功運用于洗衣機中之后,華日推出了模糊控制智能冰箱。同期,第一臺全塑外殼全自動洗衣機、洗衣脫水烘干三合一的滾筒洗衣機在海爾誕生。 1996年1月8日,杭州西冷集團撤出“解百”和“新天龍”兩大商場,在各方引起極大反響,有媒體用“專業市場和大商場叫板”來報道此事,反映出家電銷售業態開始發生變化。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后,康佳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涨暗膬r格戰。4月,國家“八五”重點特批建設項目河南安陽彩色顯像管玻殼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產,年產玻殼達到1100萬只,產品質量和規模都進入國際前列。7月,TCL公司通過兼并收購成立了TCL王牌電子(深圳)有限公司、TCL電器(惠州)有限公司和TCL(香港)電子有限公司??导鸭瘓F先后與黑龍江牡丹江電視機廠、陜西西安如意電視機廠、安徽滁州電視機廠聯合,組建了康佳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此后,廣東惠州TCL集團與河南新鄉美樂集團實施資產重組,四川長虹集團與長春電視機廠、南通三環電視機廠開展合作。其他企業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及企業的兼并、重組勢頭也十分明顯,科龍集團通過兼并、重組先后在成都、營口建立冰箱生產基地;長嶺集團和黃河機器制造廠聯合組建長河集團;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蘇黃河紐士威電器公司。

1997年~1999年

1997年2月,中國家電協會再次組團赴“德國科隆家電及用具展覽會”參展,成交近5000萬美元。這是中國一流家電企業首次在國外集體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國家電業的實力。中國首次“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于4月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展覽會有24個省份展團、617個企業參展。 6月,“全國家用電器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企業共同提出《中國家用電器行業文明競爭公約》。7月28日,國家計委發布了彩電工業的發展狀況和“九五”發展規劃目標,宣布中國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彩電工業體系,產銷量均居世界前三名。10月,中國自主開發設計的首臺超大屏幕(87cm)彩電在康佳集團通過了電子工業部主持的國家級設計生產定型。11月,16英寸彩色等離子顯示屏由電子工業部55所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月,彩虹集團公司生產出中國首批40cm彩色顯像管。

1998年,全球數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國。年初,國產第一代全數字彩電投放市場。2月,中國第一條自主開發設計的超大屏幕背投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在福建日立電視機有限公司投產。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中國家電企業出口帶來壓力,但中國穩定的投資環境及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了許多跨國集團注資中國,第二次合資熱潮再度興起。家電業出現了向IT業注資的現象,成為股市一個新鮮話題。

1999年1月底,14個家電企業在武漢聯合發表《自律宣言》,抵制近年來家電市場上出現的亂搞“排行榜”、“市場占有率”等變相評比行為,呼吁有序競爭。7月,“1999家用電器電子技術應用研討會”在上海召開,這是中國家電業首次召開該領域的研討。同月,國家環境護總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簽訂了《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氟利昂替代廣泛商業化障礙消除項目》(GEF項目)。9月,“1999中國家用制冷工業CFC/HCFC替代及節能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召開,這是家電行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召開該專題的研討,標志著中國冰箱、冷柜、冰箱壓縮機行業的替代工作已經進入尾聲。10月1日起,國家輕工業局禁止生產浴用直排式熱水器。年底,“第五次維也納公約締約國保護臭氧層會議”以及“第十一屆破壞臭氧層物質蒙特利爾公約締約國會議”在北京召開,就保護臭氧層問題簽署了《北京宣言》。1999年,信息家電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與彩電業密切相關的“機頂盒”產品,可上網的冰箱、微波爐等新產品話題不時出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產業部、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聯合開展了農村家電市場調查,農村家電市場備受關注。

2000年

進入新千年之際,一股投資互聯網的熱潮在中國大地興起,家電行業表現得甚為積極。海爾、美菱、美的、春蘭、TCL、樂華、科龍、小天鵝、長虹等紛紛宣布介入互聯網,進軍電子商務。新千年的家電價格戰如火如荼。3月,海信空調首先降價引發大戰;隨后,海爾、格力、科龍、美的等6家空調企業組建反價格戰聯盟。而剛到5月,科龍就宣布大幅下調空調價格,6大空調企業反價格戰同盟瓦解,空調價格陷入混戰。與此同時,彩電價格也一降再降:6月,康佳、TCL、創維、海信、熊貓等國內9家彩電企業發起首屆中國彩電峰會,制定彩電最低零售限價。7月,廈華、熊貓紛紛突破最低限價,彩電聯盟不攻自破。8月,規范彩電市場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政府有關部門表示,彩電聯盟的限價行為與《價格法》相抵觸。隨后,康佳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大幅降價,彩電價格戰愈演越烈。6月,中國9家彩電企業決定聯手應訴歐盟反傾銷。9月,在上海舉行的“2000年中國家電技術大會”在業內引起積極反響。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2000年有23家家電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

2001年

5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數字電視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專項中列入了“數字電視標準研究制定專項”,數字電視標準制定進入實質階段。

10月,格林柯爾企業發展公司成為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年底,信息產業部召開數字電視標準化工作會議,成立數字電視接收設備標準工作組。2001年,洋品牌家電加緊向中國戰略轉移,松下、日立、東芝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日立、東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國家電企業紛紛宣布將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或轉移生產線。而且,幾乎所有洋品牌開始大幅降價,搶占中國家電市場份額。一鍵上網、數字電視、網絡冰箱、智能家庭、藍牙技術、藍色家電、家庭數碼、MP

3、寬帶、數碼相機等信息家電成為家電新品研發重點,信息家電已取得明顯進展。以連鎖專營為基本業態形式的商業資本不斷發展壯大,國美、蘇寧、三聯為代表的“家電渠道大鱷”四處跑馬圈地,搶占地盤。

2002年

2002年中國的家電企業頻遭專利之困。3月,以湯姆遜為代表的1C、以飛利浦為代表的3C、以東芝為代表的6C等多家DVD制造商結成聯盟,向中國DVD企業索要專利費,繼而歐洲湯姆遜要求中國彩電企業支付專利技術費用。3月,信息產業部召開彩電企業座談會并出臺《關于促進我國彩電工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彩電行業發展指明道路。國內外彩電品牌開始將經營重心轉向高端的平板電視市場。長虹繼續打造自己的背投帝國,TCL、創維幾乎同時宣布將PDP電視價格大幅下調,隨后LG、三星也跟進;液晶電視也不斷突破尺寸和價格的極限,上廣電宣布制造出40英寸的液晶電視。市場和消費者開始對平板電視高度關注。4月初,“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推廣會”召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將原有認證制度統一為“中國強制認證”(簡稱CCC),進入統一目錄的產品將于2003年5月1日起強制實施CCC認證。2002年,家電行業內的重組和整合趨于活躍,企業間資源共享的合作在加強,非國有資本顯得非?;钴S,國有資本在家用電器行業的比例在減少,外資的獨資傾向在增強,民營資本的擴張在加劇。

2003年

2003年,鋼材價格大幅度上漲,家電成本上升。SARS病毒肆虐,引得健康家電風行。5月1日起,根據國家規定,絕大多數家電產品開始實行CCC認證,凡列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內的產品,未獲得指定認證機構的認證證書,未按規定加施認證標志,一律不得進口、銷售和在經營服務場所使用。中國彩電在這一年遭受美國反傾銷挫折。5月,美國五河電子公司與電子工人國際兄弟會及電子產品、家具和通訊國際工會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針對中國和馬來西亞向美國出口的彩色電視機的反傾銷訴訟。6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和馬來西亞彩電出口美國對美國彩電產業造成“實質性侵害”做出了肯定性初步裁決。11月,根據初裁結果,國內彩電企業海爾、海信、康佳、創維、長虹、SVA、TCL、廈華等企業的稅率為27.94%~78.45%不等。6月,格林柯爾成功入主美菱。10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下調了出口退稅率。11月,《家用電冰箱耗電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標準實施,將冰箱按能耗分為5個等級。2003年月12月,經民政部批準,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廢舊電子電器再生利用分會成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浙江省、青島市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試點省市,并且開始著手起草制定《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2004年

中國家電業在2004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并購風潮。3月,南京斯威特集團入主小天鵝集團;9月,斯威特收購小鴨集團洗衣機主業;9月,格力電器收購母公司珠海格力集團公司持有的下屬4家子公司的股權,結束了格力集團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的“父子之爭”;10月,陜西彩虹集團入主廈華電子,新加坡豐隆亞洲股份有限公司接盤新飛;11月,美的電器成功收購華凌;12月,美的集團收購榮事達中美合資公司股權。這一年,其他方面也并不平靜。5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裁決從中國進口的特定種類彩電確實對美國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商務部發布行政命令,開始正式向中國有關彩電企業征收反傾銷稅,中美反傾銷訴訟以中方敗訴告終。2月,格力與國美之間的對峙引發國內最大規模家電企業和連鎖渠道之間的爭戰。5月,在“2004年中國國際家電展”上,幾乎所有中國主流家電品牌及著名外資品牌同臺較量,展示了最先進的家電產品和技術。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起草并公布了《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同時在網站公開征求社會意見。12月11日,WTO規定的中國零售業保護期結束,對外資商業的準入將基本取消地域、股權和數量的限制。國家對部分進口薄板征收反傾銷稅,令進口冷軋板價格普漲。2004年家電生產資料供應狀況全面緊張,塑料、鋼材、鋁材、銅材價格全面上升。成本上升、能源緊缺和激烈的競爭讓家電業進入微利時代,家電企業明顯分化,部分無力維持的企業開始退出市場。2004年,中國生產的空調、冰箱、電飯煲、微波爐、吸塵器和電動剃須刀6種家電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

2005年

3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調產品開始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制度。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人民幣匯率與美元直接掛鉤,人民幣對美元約升值2%,這一政策及其日后的升值預期令利潤微薄的家電企業有些擔憂。8月,歐盟WEEE指令生效,對中國家電出口帶來新的壓力。6月,為應對即將于8月生效的歐盟WEEE指令,“中歐廢舊電子電器回收處理技術交流會”在京召開。DVD標準之爭愈演愈烈,2月23日,信息產業部正式批準EVD為中國電子行業的推薦性標準,然而仍有長虹、夏新宣布支持HD-DVD陣營。5月,藍光陣營在東京召開第二次全體大會,藍光陣營的索尼稱正在和HD-DVD陣營東芝就新一代光盤標準進行談判。這一年,格林柯爾系分崩離析,顧雛軍受到指控。4月,科龍電器公布了虧損6000萬元的2004年年報后,證監會開始對科龍電器立案調查,格林柯爾旗下的五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公告,與其劃清界線??讫堄?月被海信收購,美菱于11月被長虹收購。渠道方面,7月,上海永樂收購燦坤國內32家門店,成為與國美、蘇寧平起平坐的全國性電器連鎖企業,家電連鎖企業三強鼎立格局形成。2005年被稱為“平板電視年”,平板電視銷售開始爆發,進入普及階段。能效標識管理制定的實施,也讓2005年的冰箱、空調市場成為“節能高效”年。前幾年歷經慘死競爭的空調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格力、美的、海爾等主流品牌紛紛擴大生產能力。

2006年

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提速。4月,信息產業部公布了與數字電視相關的25項電子行業標準,其中包括液晶、等離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陰極射線管、陰極射線管等6項數字電視顯示器類高清標準。 企業成為國家標準制定的主體,5月份,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家電業公開征集8個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此外,一系列家電相關法律法規出臺。8月,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了《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方法草案》并公開征集意見;同月,中國能效標識專家委員會和能效標識誠信企業聯盟成立。10月,多部委聯合發布的《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同月,第二批能效標識產品目錄出臺,洗衣機和單元式空調等將于2007年3月1日開始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制度。7月1日歐盟RoHS指令正式生效,要求在八類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6種有害物質,并規定了在均質材料中的最高限量。同時,行業整合繼續。5月,國際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控股五星電器。7月,國美完成對永樂電器的收購。12月,無錫仲裁委員會裁決南京威斯特集團收購江蘇小天鵝集團的行為無效,無錫國資委收回小天鵝集團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年底,54款EVD新品上市,EVD產業聯盟發表《北京宣言》,宣布“2008年EVD基本替代DVD”。12月20日,GEF中國節能冰箱項目在北京隆重舉行總結大會。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統計,經過該項目的實施,中國冰箱產品能效水平提升了28.7%,大大超過了原計劃10%的目標。 2007年

節能環保成為年度主題。1月,5部委聯合簽發的“禁氟令”7月1日正式實施。3月,洗衣機被要求粘貼能源效率標識,否則將不允許上市。同月,《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實施。中國家電業在其他方面也取得發展。4月,長虹集團與彩虹集團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等離子顯示屏生產線,這是中國第一條本土投資的等離子屏生產線。6月,中國大幅下調家電產品及其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降幅接近50%。12月,國美電器通過獨立第三方,取得了大中電器的獨家管理和經營權以及對大中電器股權的獨家購買權。12月1日,《平板電視售后服務實施意見》實施。12月底,財政部與商務部聯合宣布,為擴大內需,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擬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展開“家電下鄉”試點。曾經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白色家電行業,2007年上演了一場翻身大戲。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收入的提高,使2007年家電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及相關產業尤其紅火。 2008年

1月,“家電下鄉”正式啟動,海爾、海信、長虹、康佳等品牌成為該計劃的首批中標企業。同月,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積極支持數字電視相關企業發展。1月底,第三批能效標識產品目錄發布,冷水機組、家用燃氣快速熱水器和燃氣采暖熱水爐、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等五類產品6月1日開始必須粘貼能效等級標識才可以銷售。3月,國美電器曲線收購三聯商社。4月,《節約能源法》正式實施,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推出與之配套的46項國家標準。同月,美的電器成功收購小天鵝。5月,全國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7月,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家用電器服務分技術委員會和家用電器可靠性分技術委員會先后成立。

中國家電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2009-09-24 09:39:14) 轉載 標簽: 家用電器 發展歷程 技術委員會 小家電 中國 雜談

1955年,天津醫療器械廠試制出第一臺冰箱;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1962年,沈陽日用電器研究所試制出中國第一臺家用洗衣機;1965年,上??照{機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臺三相窗式空調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1976年,廣州家用電器總廠試制成功全塑噴流式洗衣機;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準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國家成立家用電器工業局,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

1983年,輕工業部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

1987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臺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1988年12月13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 1992年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托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

1993年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

1994年,外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在中國建立生產其名牌產品的基地。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業與國外家電生產企業合資。

1997年中國首次“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于4月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6月,“全國家用電器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企業共同提出《中國家用電器行業文明競爭公約》。 1998年,全球數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國。年初,國產第一代全數字彩電投放市場。 2001年,洋品牌家電加緊向中國戰略轉移,松下、日立、東芝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日立、東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國家電企業紛紛宣布將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或轉移生產線。一鍵上網、數字電視、網絡冰箱、智能家庭、藍牙技術、藍色家電、家庭數碼、MP

3、寬帶、數碼相機等信息家電成為家電新品研發重點。以連鎖專營為基本業態形式的商業資本不斷發展壯大,國美、蘇寧、三聯為代表的“家電渠道大鱷”四處跑馬圈地,搶占地盤。 2004年,中國生產的空調、冰箱、電飯煲、微波爐、吸塵器和電動剃須刀6種家電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

2005年3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調產品開始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制度。 2006年,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提速。 2007年,節能環保成為年度主題。

2008年7月,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家用電器服務分技術委員會和家用電器可靠性分技術委員會先后成立。 從中國家電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

1、小家電是發展的趨勢;

2、節能是發展的趨勢;

3、環保是發展的趨勢。

相比利潤越來越低的大家電,小家電市場前景很大。國內一些業內人士估計,未來幾年內,我國小家電市場容量將有望突破3000多億元。

第三篇:中國小品發展歷程

10092603 夏鵬飛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戲劇學院的學生進行表演訓練的戲劇小段,經過演變和改進逐步成為一門集表演、相聲、音樂、舞蹈等諸多藝術交織的藝術形式,多以喜劇為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文藝事業的全面復興,以及電視行業的飛速發展,小品逐漸成為了各種晚會的??秃腿藗兿猜剺芬姷囊环N文藝樣式。更有甚者這樣認為“一臺好的綜藝晚會的成功與否關鍵看語言類節目的質量,尤其是小品……”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小品已逐漸經歷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來的不斷發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過程。期間更是涌現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愛的小品演員,如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黃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時期小品的內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情況。下面給介紹一下各個時期小品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以及一些時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第一階段: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在1984年以前,之所以說這個階段是萌芽時期、史前階段,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文藝樣式。同時,由于在起步階段,不管是演員的表演還是作品的結構,都是十分不規范的、不成熟的,給人一種非常青澀的感覺。但是,當下面提到的幾部作品出現時,小品就已經注定了它將在未來的中國文藝舞臺上所占據的顯赫地位。這一時期代表作有:《賣生豆漿的小姑娘》(1983年,表演者:岳紅 從測等),《虎妞、阿Q逛長甸》(1983年,表演者:斯琴高娃 嚴順開)、《吃雞》(198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階段:誕生時期。一般認為這個階段從1984年至1990年,領軍人物:陳佩斯,朱時茂。1984年央視春晚由陳佩斯、朱時茂合作的《吃面條》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誕生。陳佩斯作為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的兒子在電影方面已嶄露頭角,而朱時茂更是憑借謝晉導演的《牧馬人》得到了許多的電影獎項,也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兩位在電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員開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遜于在電影界的成就。盡管這一時期人才輩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領軍地位始終無法撼動。

這一時期的小品創作雖比萌芽時期有所進步,但是依然不夠成熟,劇本創作還有很多問題。這一時期的小品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戲中戲的形式較為多見,《吃面條》、《拍電影》、《主角與配角》都是如此,這也是劇本結構還不夠成熟,還需要借力電影、話劇等其他文藝形式的表現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條》(1984年)、《拍電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與配角》(1990年 表演者:陳佩斯、朱時茂)。

另外,這一階段以及之前的萌芽階段,由于小品剛剛起步,所以人們沒有苛求作品的社會意義,更多的只是為了逗樂。但是有些多品也開始關注現實,如:《產房門前》(1987年

表演者:郭達、楊蕾、高蘭村等);《芙蓉樹下》(1987年

表演者:劉勁、壯麗);戲曲小品《狗娃與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陳佩斯、小香玉);《懶漢相親》(1989年

表演者:宋丹丹、雷恪生、趙連甲);《英雄母親的一天》(1989年 表演者:趙麗蓉、侯耀文);《招聘》(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師勝杰、方青卓、黃宏。)

第三階段:發展時期,從1990年至1998年,領軍人物:黃宏、趙麗蓉。1990年由黃宏等出演的《超生游擊隊》引起巨大反響,在同一時期,陳佩斯、朱時茂仍在奉獻高水平的作品,趙本山開始在小品屆攻城略地,趙麗蓉也已經顯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達、蔡明也成為了不可小視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擊隊》,我們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將這個領軍人物的頭銜給黃宏。這個小品的成功不僅得力于其本身獨特的幽默性,其對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對社會特定階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諷刺,使它成為了一個符號,不僅是小品史上的符號,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符號。這也說明,從這一時期開始,小品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社會現實,它的教育意義和宣講意義也開始越來越被重視。所以,小品在經歷了長時期的自由時期后,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瓶頸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擊隊》(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 表演者:黃宏、宋丹丹);《難兄難弟》(1990年)

表演者:黃宏、嚴順開; 《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黃宏、魏積安);《打撲克》(1994年獲當年“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小品類一等獎。

表演者:黃宏、侯耀文)。

恐怕只有趙麗蓉老師的作品才會如此頻繁地要在表演者之后加上“等”,因為這一時期趙麗蓉的所有作品可以稱作是小品中的大片,每個作品都要有十幾人甚至幾十人來共同表演,足見其在當時小品屆的顯赫地位。把趙麗蓉當作這一階段的領軍人物,絕不僅僅是因為其作品的豐碩,恰恰相反,其作品數量并不占優勢,而在這個階段能稱得上精品的也只有《如此包裝》、《打工奇遇記》兩個。但是,僅僅憑借這兩個作品,加上之前的《英雄母親的一天》、《媽媽的今天》等眾多作品對其實力的展現,再加上其年高德劭的獨特地位,足以讓趙麗蓉成為中國小品屆的靈魂人物,其影響力甚至可以波及到今天。由于年齡的原因,我們在看到趙麗蓉精彩的表演的同時,也看到了她在表演上付出的比他人更多地辛苦。在《如此包裝》中練跳舞、在《打工奇遇記》中練書法、在《功夫令》中練功夫,而到了1999年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個作品《老將出馬》中,又練起了英語,甚至是英文歌。我們看到了老人在藝術上的不懈追求和認真態度,看到了她對于觀眾和舞臺的無限熱愛。僅憑這一點,她就可以當仁不讓的成為中國小品屆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她的這個地位直至今天也無人可以取代。其代表做主要有:《如此包裝》(1995年

表演者:趙麗蓉、鞏漢林等);《打工奇遇記》(1996年

表演者:趙麗蓉、鞏漢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趙麗蓉、鞏漢林等)。

同時期其他優秀作品有:《相親》(1990年

表演者:趙本山、黃曉娟);《大米"紅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達、楊蕾、吳剛);《警察與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陳佩斯、朱時茂、魏積安、蔡明、鞏漢林);《小九老樂》(1991年

表演者:趙本山、楊蕾);《我想有個家》(1992年

表演者:趙本山、黃曉娟); 《媽媽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趙麗蓉、李文啟、鞏漢林;《姐夫與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陳佩斯、朱時茂;《張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嚴順開等;《橋》(1993年)

表演者:潘長江、黃曉娟;《哈羅!黃土坡》(1993年

表演者:郭達、蔡明)。 第五階段:成熟階段,從1998年至今,領軍人物:趙本山。 這一時期可以被命名為“趙本山時代”。趙本山成為了趙麗蓉后中國小品屆的又一個符號式人物。曾有人試圖比較趙本山與黃宏誰是中國的小品王,但這顯然是不用比較的,趙本山已成為了小品的代名詞。許多人每年堅持看春晚就是為了看趙本山的小品。平心而論,在這些年趙本山的作品中,經常有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出現,他甚至在舞臺上笑場,而且有時黃宏等人的作品的質量要超過他,但是趙本山卻從未讓歷屆春晚小品的一等獎旁落,這體現出了觀眾對于他的近乎溺愛的喜愛。但不管怎么說,趙本山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其從頭到腳、甚至到標志性的帽子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令觀眾欲罷不能。趙本山有著天生的小品天賦,只要他往臺上一站,不用說話,觀眾立即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與笑聲。而他特有的良好的與觀眾互動的能力也是他的一大優勢,這也讓他受觀眾的溺愛具有了合理性。在這一時期,小品的創作模式、表演模式都已經成熟,但是卻陷入了蕭條的境地。小品最重要的舞臺是春晚。但隨著影響力的擴大,春晚越來越多地受到官方的關注。每屆春晚的籌備也成為了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所以,這個舞臺上的小品越來越注重宣傳功能,諷刺功能則越來越淡化,娛樂功能也相對弱化。許多出于宣傳目的的應景作品開始出現,春晚小品受到的抨擊也越來越多。此外,多年來對于笑料、包袱的挖掘使得笑料資源出現匱乏,因此創作乏力的現象越來越突出。九十年代初期,小品在全國各地的各種晚會上遍地開花,而在這一階段小品則幾乎成春晚的專利,其他場合很難再看到高質量的小品作品。其代表作主要有《拜年》(1998年)、《賣拐》(2001年)、《賣車》(2002年)、《心病》(2003年)、《送水工》(2004年

表演者:趙本山、高秀敏、范偉);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說事兒》(2006年

表演者: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鐘點工》(2000年

表演者:趙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趙本山、范偉等);《同學會》(1999年

表演者:趙本山、范偉等)。

同時期其它優秀作品:《王爺與郵差》(1998年 表演者:陳佩斯、朱時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黃宏、宋丹丹; 《老將出馬》(1999年)

表演者:趙麗蓉、鞏漢林、金珠等; 《愛父如愛子》(1999年)

表演者:嚴順開、凱麗、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黃宏、凱麗;《足療》(2003年)

表演者:黃宏、牛莉、沈暢;《都是親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達、李文啟、劉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黃宏、程煜;《裝修》(2005年)

表演者:黃宏、鞏漢林、林永健; 《打工幼兒園》(2006年)

表演者:牛群、閻學晶、劉小梅等。

中國小品未來命運將如何

趙本山——“我有點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從我第一次上春節晚會開始,14年沒有間斷過,剛開始的時候只有沖力,沒有壓力,現在完了,一想到春節晚會就哆嗦。” “春晚早晚會把小品逼死。”

范偉——“現在表演小品壓力特大,怕失去觀眾,站在臺上的感覺越來越不自信,有幾十秒大家不樂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會走下坡路,是不是會滅亡我不知道,小品實在太難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黃宏——“小品馬上要完蛋

說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國政協委員黃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憂慮,他說,小品的創作隊伍、表演隊伍、理論隊伍都沒有形成,現在已經沒有人愿意來寫、來演小品,“小品馬上要完蛋!”

據黃宏委員介紹,小品是從電視媒體,更確切地說是從“春晚”獲得生存空間并“火”起來的,目前它的發展已經進入死胡同。央視組織的春晚優秀小品作品評獎,只有群眾在參與,在對小品的評價體系中,專家一直處于缺位狀態,使得小品越來越朝著鬧、淺、俗的方向發展,抹殺了小品的藝術性,它應該有一個矯正,應設一個由專家意見主導的專項獎。他還認為,小品演出中專業化的演員都是業余在演小品,如宋丹丹、趙本山、黃宏本人都是業余來演小品的,小品只是他們的副業,沒有人站在專業的角度來總結它,也沒有人從理論上對小品進行指導,小品已陷入嚴重缺人缺作品的困境。應讓專家參與對小品的評價,小品人才培養與院校相結合,形成理論指導,同時,創作題材更要從群眾中來,小品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

第四篇:中國電視發展歷程

一、我國電視的誕生

電視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其發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國于1920年首先研試電視機,1936年英國開始在倫敦建立第一座電視臺。1940年美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條商業電視廣告。彩色電視機則于1954年問世。1953年2月,日本NHK電視臺首播,同年8月NTV商業電視臺正式開播,這是亞洲第一個商業電視臺。1958年5月1日晚7時,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試播成為中國大陸電視的誕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國電視的發展 探索階段

20世紀50年代國際電視業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我國電視業的發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達研制任務,上海廣播器材廠不分晝夜進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發射臺"發射的多種幾何圖形組成的表格。測定表明,其質量和穩定度超過了當時中國市場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蘇聯的"紅寶石牌"電視?,F在,"中國第一代電視機"已經入藏歷史博物館,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電子管。

1958年,被命名為“紅光”牌35SX的我國第一只35厘米黑白顯象管在成都誕生。起步階段

中央電視臺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電視節目,上海電視臺則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電視節目。

數字化階段

在我國國慶50周年的日子里,數字電視試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進行了小規模數字電視試播。作為與北京、深圳同步試驗發展數字電視的上海,則在2000年開通了數字電視,其中增補27頻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節目(頻率:379MHZ、符號率:6835 、調制方式:16QAM );并實驗其他頻道的數字電視節目的傳輸。

2001年的APEC期間,上海主要賓館開通數字電視節目。

2002年元月,上海開通數字有線電視節目頻道,此時上海電視臺的數字化程度已達45%,并計劃兩年內完成從模擬到數字的轉換;兩年后實現無磁帶化硬盤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試播30套數字電視節目(全國第一)。(實際可收44套視音頻節目及氣象、股票、新聞等;2003年起開始收費,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個小區開通數字電視試播。同時,國家加快了全國邊緣地區的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時強調 :堅持抓好西部地區廣播電視覆蓋,讓黨和國家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西藏、新疆等邊遠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是順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穩民心的工程 „„(《文匯報》 2002/2/1)并進一步指出:在新形勢下,要高度重視廣播影視工作,充分利用廣播影視等現代傳媒手段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工作;要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努力從思想內容、表現形式、宣傳方法等方面增強廣播影視的影響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視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勁,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到2003年末,全國有廣播電臺282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744座,電視臺320座,教育臺62個。全國有線電視用戶10508萬戶。廣播覆蓋率93.6%,電視覆蓋率94.8%。據央視索福瑞《中國電視欄目發展報告》,2004年全國電視頻道總量為2094個,新聞、專題、綜藝是最受關注的節目類型,2003年收視量分別占總量的15.5%、7.1%和5.8%。

電視是以新聞與娛樂為主的傳播媒體,也與教育息息相關。電視以其方便簡煉的“淺交互”而將繼續占領傳播領域的大市場。

另一種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電視臺實驗播出,當時叫北京電視臺。至今已有46年又5個月17天。對于這46年5個月17天,新聞史學家們有著各種不同的歸納性的理解??梢哉f,有多少電視史學派,就有多少種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史學家們習慣于將這46年5個月17天劃分為若干個階段。 郭慎之在其專著《電視傳播史》一書中這樣劃分中國電視發展歷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帶來挫折(1967~1976),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7~1992),

走進大市場(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臺”時代:缺乏競爭的階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這一階段,中國電視業幾乎是沒有競爭的,這個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58年至1983年:

這一階段在現在的中國電視史上幾乎很少會濃墨重彩的進行敘述,原因也很簡單,那個時期電視還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大眾媒介,還只是達官貴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可說對之后十多年的電視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這次會議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縣(市)「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和覆蓋」的方針,一改以往「兩級辦電視」的發展格局,使中國電視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區除了分別擁有一個電臺、一個無線電視臺和一個有線電視臺外,還有一個教育臺或經濟臺(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兩個電臺和兩個無線臺的直轄市),還有屬下各地區(市)和縣(市)級政府也自辦電視臺。本來最初的「四級辦電視」目的是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通過建立地方電視臺的方法來提高電視人口的覆蓋率,事實上也達到這效果,比如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就從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為上,電視的覆蓋別為92.5%。 然而,積極性調動得過火了,則出現另一種情景:電視臺過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經有關部門正式批準建立縣級以上的無線電視臺達九百八十二個,有線臺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個,教育臺九百四十一個,總數達三千一百二十五個,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個電視產業大國的總和(二千六百零六個)還多了五百一十九個。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僅有線電視臺數目就逾二千個。

回顧這一時段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能夠留在我們記憶中,或者說,能夠在中國電視發展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事件幾乎與競爭并沒有什么關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電視節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臺記者拍攝的新聞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現場直播了一場籃球比賽。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電視臺、哈爾濱電視臺(今黑龍江電視臺前身)也相繼問世。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電視臺。

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面向首都觀眾的彩色電視正式試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臺播出中國電視歷史上第一條商品廣告。

8月,中央電視臺設立《為您服務》專欄,介紹電視節目,回答觀眾來信。

1980年7月,中央電視臺開辦新聞評論性的專欄節目《觀察與思考》。它是《焦點訪談》的先驅。

1981年中央電視臺開播由趙忠祥主持的《動物世界》,并很快成為央視的王牌節目。

1983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正式推出“春節聯歡晚會”。自此,年三十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新的民俗。

8月7日開始,中央電視臺推出25集大型電視系列節目——《話說長江》。它首次在大型節目中樹立了固定的節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說體的結構方式,固定欄目,連續播出。之后,總導演戴維宇及其創作班子趁熱打鐵,再次推出《話說運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由面向北京改為面向全國播出,并實現向經濟信息頻道的轉變。

1990年4月18日,全國第一家省級有線電視湖南有線廣播電視臺開始試播。有線臺的成立,打破了無線電視一統天下的局面。

中央電視臺與正大集團合辦《正大綜藝》。該節目采用特邀嘉賓——明星或名人——猜謎、現場觀眾參與的形式,一舉成為收視熱點,同時也造就了許多電視名人,楊瀾就是第一個幸運者。該年又稱電視劇年,一部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引得萬人空巷。

(在這一階段,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只有“臺”的概念,中央電視臺、省臺、市臺,而幾乎沒有什么節目與欄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電視劇,比如《射雕英雄傳》、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欄(節)目”時代:有競爭但不充分的階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電視臺推出《東方時空》,其中包括“濃縮人生精華”的《東方之子》、“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間》、“聚焦熱點事件”的《焦點時刻》等子欄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電視臺在《焦點時刻》啟示下開播每期13分鐘的電視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督裹c訪談》還是國內將制片人體制引入新聞節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出臺,自此中國老百姓才開始真正認識什么叫談話類節目,但是此類剛加盟的電視“新軍”很快就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新寵。因為制作方便、花費成本小,全國各地方電視臺繼而紛紛推出自己的談話節目。 3月31日,鳳凰衛視中文臺正式開播?!稌r事直通車》、《相聚鳳凰臺》、《鏘鏘三人行》等節目令內地觀眾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第一期節目《宏志班》。雙機拍攝、記者現場采訪、現場評述,對事件多角度分析、遞進式探究--從形式到內容,《宏志班》呈現出獨特的形貌。 1997年7月13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橫空出世,開中國大陸綜藝節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國觀眾和電視臺中刮起一股“快樂旋風”,成為“電視湘軍”崛起的標志性欄目。節目內容以游戲為主,輔以歌舞、小品、相聲和少部分事先錄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衛視《玫瑰之約》一炮走紅。它的開播,首開了大陸電視媒體婚戀節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風迎面拂來,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11月,中央電視臺推出國內首檔互動式益智類節目《幸運52》。

2000年5月,國內第一檔大型電視“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在廣東電視臺拉開序幕。隨后,《走進香格里拉》(全國100家電視臺聯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經濟電視臺制作)等“真人秀”節目紛紛亮相,廣西電視臺甚至將“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欄目《挑戰星期四》。

7月,中央電視臺開播第二檔益智性游戲節目《開心詞典》,此后全國電視掀起一股“益智”風潮。這是個欄目化的時代,人們對電視的概念從“臺”轉化為了“欄目”,在普通電視觀眾的交談中,“昨天,中央臺播了什么”,變成了“昨晚《實話實說》說的是什么?”。在電

視運行管理上,自從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來,制片人制度逐步成為中國電視節目運行體系中競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應該承認,與節目生產相關的人、財、物支配權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調動了欄目自我發展的積極性,欄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產生了一大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品牌欄目。

三、“頻道”時代:競爭相對充分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至今)

中國電視進入頻道化時代,在我看來,由兩個現象所導致的:

1、省級衛視上星:

僅僅在20年以前,省級衛視對于中國人還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解決部分邊遠地區由于地形復雜電視節目覆蓋不到本省區的困難,國家有關部門允許部分省級臺的節目通過衛星進行傳送。于是,誕生了中國第一批省級衛視。中國第一批上星的僅有5家電視臺,云南和貴州兩省共用同一個轉發器,合稱云貴臺,由于兩家電視臺隔日使用衛星頻道,這意味著當時的觀眾根本無法保證連續每天收看同一電視連續劇。即使是這樣,觀眾們已經很滿足了,精神食糧的的匱乏大大的吊著國內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胃口,一時間,經濟并不發達的云貴反而憑借著“地理優勢”,把自己的電視品牌首先送上衛星。先期上星衛視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產生的各種影響力成為了省臺上星的催化劑,隨著地方有線電視網的迅速崛起和擴大,山東、四川、浙江這些實力雄厚的省級臺紛紛要求上星傳播。于是進入90年代的衛星電視時代。90年代以后,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壓縮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國衛星電視事業發展迅速。截止1999年,國內31個省級電視臺已經悉數上星,一時間,一個數目龐大的衛星電視群,以一種從未有過的概念——省級衛視,出現在中國電視媒體的版圖上。

省級電視臺上星的前后十年間尤其是最近幾年里,國內恰恰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媒體發展的高峰期,國家對傳媒行業經營的政策有所寬松,衛星電視的發展和省級衛視的崛起逐漸打破了以往“央視為主,一家獨大”的舊電視格局,并逐漸形成央視、省級衛視、城市臺三足鼎立,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2、有線電視發展:

中國的有線電視經歷了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有線電視用戶國。目前,我國有線電視用戶已經達到了8000多萬,中國有線電視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74年至1983年--隨著開路電視節目的增多,共用天線出現在各個居民樓上或平房的屋頂上。這一階段是有線電視發展的初級階段--共用天線階段。該階段的技術特點是全頻道隔頻傳輸,一個共用天線系統可以傳輸五-六套電視節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地方宣傳局于1983年批準北京燕山石化1萬多戶的有線電視網絡建設,同時以1985年沙市有線電視網絡開通為標志,有線電視跨出了共用天線階段,步入了有線電視的網絡發展階段。當時的有線電視大多為區域性或企業性的閉路系統,因此,這一階段可稱為--閉路電視階段。該階段發展的技術特點是以電纜方式為主的企業或城域網絡,采用鄰頻傳輸方式,傳輸的節目套數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開始應用光纜作遠程傳輸。

從1990年11月2日廣播電影電視部頒布"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開始,中國有線電視進入到了規范和法制的發展軌道。隨著1991年廣播電影電視部陸續批準建立有線電視臺,中國的有線電視真正走上正軌。目前中國有線電視正向網絡產業化改造的方向發展。

有線電視的發展,讓老百姓接受更多的電視頻道在技術上成為可能,而省級電視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電視頻道在內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數據顯示,城鄉家庭平均每戶可以收看到23.7個頻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個頻道,農村可以接受到10.8個頻道。電視頻道的數量增加,對中國電視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作用。中國電視觀眾開始“當家作主人”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電視的競爭時代正式開始了。

“魚和豆腐”的笑話

觀眾收看電視的行為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著名傳播學者張同道教授領銜的北京師范大學“電視收視行為與收視模式研究”課題組進行社會調查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電視機前的時光為3小時左右,過度觀看者則高達5至6小時。調查發現,電視和音響往往處于一種無意識行為之中,打開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會神。電視已經成為生活的背景,成為客廳或臥室器具構成的一部分,編織為人們的無意識活動。從總體上看,約有97%的受訪者在看電視時有伴隨行為,主要行為是:吃東西、聊天、打電話、看書報雜志、做家務等,對于多數人來說,它并不是正餐,無法充饑,僅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熱播電視劇,人們不會說“今晚我要回家看電視”,但如果看電影或話劇則可以聲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場電影/話劇。”看電視并不是人們心中的一件事,有無皆可??措娨暤闹饕康氖菉蕵泛瞳@得信息。電視節目要想吸引人們的眼球真是越來越難了??措娨曇呀洺蔀榱巳藗兩钪锌捎锌蔁o的背景,更多地進入了人們的無意識行動,人們在看電視時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臺,其間隔只有3到5秒鐘,而就算選定了一個節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鐘左右„„

觀眾在一臺大屏幕電視機前,從七點左右開始選擇頻道,也許到十一點半上床,還沒有清清楚楚看好一個節目,還沒有拿定主意,甚至于還沒有把全部頻道看一遍,用電視機的功能而言還沒有“掃描”完畢。支離破碎,光怪陸離,只言片語,莫名其妙,山重水復,眼花繚亂,精疲力竭,哈欠連天,迷迷糊糊,關機了事!

馬雨農:中國電視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賣方市場中以生產為核心的“臺”的觀念在市場上趨于淡化,買方市場中以收視為核心的“頻道”觀念逐步強化。觀眾手上原來被稱為“遙控器”的東西,事實上已經變成了“頻道選擇器”,我們只有以頻道為單位來履行我們的宣傳功能、娛樂功能、信息服務功能并實施經營。與此同時,現在的市場已不是靠統貨取勝的市場,而是“個性產品”或“特色服務”大行其道的市場。我們已經從“節目時代”、“欄目時代”進入到了“頻道時代”,現在一個節目,一檔欄目已很難撐起一個電視頻道。惟有一個個的版塊、一個個相關聯或相同主題的節目、欄目,才能讓“這一個”頻道在眾多頻道中凸現出來,這意味著頻道的專業化時代已經到來。

第一,觀眾是越來越難吸引。第二,競爭是越來越激烈,第三,每家電視臺幾乎都 有5個以上的頻道,于是,“頻道專業化”的概念被引進了進來。

第五篇:中國電信發展歷程

1980年——1993年:放松價格管制時期

1980年之前,我國電信業的基本體制是政府部門(原郵電部直接壟斷經營公用電信業。但由于國家對電話資費實施嚴格管制,電信業基本不贏利甚至虧損,電信基礎設施及服務短缺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之一。政府開始實施電信管理體制改革并放松價格管制,采取對郵電業實行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允許郵電部門征收電話初裝費等措施。

優惠政策帶來電信業的迅速發展。1979年至1995年,全國郵電通信固定資產投資達2700億元,其中約1/3來自電話初裝費。1993年全國電話主線數迅速達到1733萬線。

在此過程中,電信業政企合一體制下的行政性壟斷矛盾日益突出,公眾對電信服務高價低質很不滿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成立。郵電部獨家壟斷國內電信市場的局面開始改變。雙壟斷寡頭的競爭使基本電信服務市場效率得到改進,在聯通公司進入的移動通信市場,郵電部門大幅降低了入網費和資費。

但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并沒有形成。聯通公司的資產只有中國電信的1/260,1998年其營業額業僅為中國電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機構改革和產業重組

1998年3月,政府機構改革,在原電子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隨后電信業實現了政企分開。

1999年2月,信息產業部決定對中國電信拆分重組,將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剝離出去。原中國電信拆分成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公司等3個公司,尋呼業務并入聯通公司。

此外,為強化競爭,政府又給網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鐵通公司頒發了電信運營許可證?,F在國內電信市場共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通、吉通、鐵通和中國衛星通信等7家電信運營商,初步形成電信市場分層競爭格局。但由于分層市場上壟斷力量依然較強,新運營商進入時間較短,電信業的有效競爭局面仍未形成。

電信領域改革開放大事記 1978年12月~2002年5月

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對通信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多次就郵電通信發展問題作出指示。他在1984年2月指出,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

1979年6月,國務院制定電話初裝費政策。

1982年2月,“三個倒一九”政策陸續出臺。國務院決定,郵電部門所得稅上交10%,非貿易外匯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預算內撥改貸償還10%本息。1995年,這一政策完全取消。

1984年10月、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書記處分別對郵電發展作出“六條指示”。進一步明確了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優先發展通信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對調動郵電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建設國家通信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984年11月,國務院領導提出郵電通信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進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

1986年4月,國家對通信技術設備進口實行減免關稅政策。這些政策于1996年停止執行。1987年11月,我國第一個TACS制式模擬移動電話系統在廣東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6月,國務院領導提出通信發展要堅持“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

設”的十六字方針。

1988年11月,國務院確定郵電體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對郵電物資等管理機構完全實現政企分開;第二步,逐步實現郵政、電信專業分別核算,轉移職能;第三步,條件成熟時,從上至下實現郵政、電信分營和政企分開。

1991年12月,我國自主開發的04機研制成功。

1993年8月,國家放開經營部分電信業務。向社會放開經營無線尋呼、800兆赫集群電話、450兆赫無線移動通信、國內VSAT通信、電話信息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電子信箱、電子數據交換、可視圖文等業務。

1993年9月,我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正式開通業務。 1993年12月,國務院批準組建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 1994年1月,郵電部提出“發展、改革、服務”工作主題。 1994年2月,郵電部門開始實行人員“零增長”政策。

1994年3月,國務院進一步改革郵電管理體制。國務院批準的郵電部“三定”方案要求:郵電部要進一步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將郵政總局、電信總局分別改為單獨核算的企業局,統一經營全國公用郵政、電信通信網和郵電基本業務,并承擔普遍服務的義務。郵電系統繼續實行郵電部和省區市雙重領導、以郵電部為主的管理體制。

1994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電信部門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郵電通信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通信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信設備真是‘鳥槍換炮’了。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郵電通信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這些成績,黨中央、國務院是滿意的。”

1994年5月,全國郵電部門開展“樹郵電新風,創優質服務”活動。 1994年10月,郵電部決策發展GSM移動電話。

1995年4月,電信總局以“中國郵電電信總局”的名義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其原有的政府職能轉移至郵電部內其它司局,逐步實現了政企職責分開。

1995年8月,郵電部與人民銀行聯合建設中國金融數據網。此后,電信部門陸續與海關、稅務、經貿等部門及新華社合作建設計算機應用系統。

1995年9月,中央提出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戰略任務。為加強對信息化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國務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

1997年1月,郵電部作出在全國實施郵電分營的決策,并決定在試點基礎上,1998年在全國推行郵電分營。此后,新組建的信息產業部決定由電信企業分4年負擔郵政虧損補貼資金180億元以及建設資金補貼40億元。

1997年8月,電信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的做法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國務院領導同志對郵電部、國家計委《關于程控交換機在我國公用通信網上使用情況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強調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程控交換機有了飛速發展,把我國信息通信事業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是有目共睹的,程控交換機的發展說明了改革開放的成功。朱镕基、李嵐清等領導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1997年底,國內生產的程控交換機在公用網新增容量中的比重超過90%。

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紐約成功上市,發行股票,籌集資金42億美元。

1997年12月,我國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二位。

1998年3月,國務院決定在原郵電部、電子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作為主管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信息化的國務院組成部門。1998年7月,“政府上網工程”開始啟動。

1998年8月,蘭西拉光纜干線建成開通。江澤民總書記為工程紀念雕塑題詞。 1998年12月,信息產業部和國家計委召開郵政電信資費調整聽證會。 1998年12月,全國“八縱八橫”格狀形光纜骨干網提前兩年建成。

1998年12月,信息產業部陸續發布一系列電信行業監管行政規章和文件。到2002年3月,共發布有關電信管理的部長令17件。

1999年2月,國務院通過中國電信重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分別批復組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同時,國務院對聯通公司也進行了重組。

1999年3月,國家對郵政電信資費進行調整。同年10月,再次對電信資費進行調整。1999年4月,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4月,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立。

2000年5月,我國提出的TD-SCDMA被國際電聯確認為第三代移動通信TDD方式的標準之一。

2000年6月,中國聯通在紐約、香港成功上市,籌集資金56.5億美元。 2000年9月,國務院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

2000年9月,國務院批轉信息產業部關于地方電信管理機構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組建完畢。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就信息化建設作出重大決策。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全會強調,要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抓緊發展和完善國家寬帶傳輸網絡,加快用戶接入網建設,擴大利用互聯網,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

2000年12月,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電信運營企業———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鐵道通信信息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0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再次對電信資費進行結構性調整。 2001年6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一位。

2001年7月,國家取消電話初裝費、郵電附加費等政府性基金。 2001年8月,中央決定重新組建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 2001年9月,全國電話用戶總數超過3億戶。

2001年11月,國務院批準新一輪電信體制改革方案。按現有資源組建為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并對加強電信行業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頒布實施。 2001年12月,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掛牌成立。

2001年12月,移動通信模擬系統關閉,移動通信網全部實現數字化。 2001年12月,我國電信企業人均維護電話主線數達到576線,居世界先進水平。

2002年1月,中國聯通公司CDMA網絡開通。

2002年5月,新組建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網通和中國移動,四大運營商合并為兩家。消息傳出,業界嘩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下一篇:轉觀念轉作風心得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