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

2023-09-18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今年以來,我辦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針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以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龍頭企業建設為著力點,圍繞產業強龍頭,壯大龍頭帶產業,呈現出多龍騰飛、強龍勁舞之勢,受到了省、市的關注和好評。省委書記白克明對大名縣加強

龍頭企業建設、打造產業化集群的做法給予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同時,全省發展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全省農業項目現場觀摩會、全市農業項目現場觀摩會先后在大名召開,河北電視臺、河北日報、邯鄲電視臺、邯鄲日報、邯鄲電臺原創:wenmi114.com也相繼報道了大名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驗做法。

目前,大名縣初步形成了面粉、花生、香油三大龍型經濟,占GDP的比重51.3,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含糧棉油重點企業)9家、縣級龍頭企業28家,國家級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1個。2005年的工作實現了“四個突破”。

1、龍頭項目建設突破。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建設發展勢頭強勁,截止目前,全縣投資5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30個,(其中投資在5000萬元—1億元的2個,億元以上的2個),預算總投資8.9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1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16個,預算總投資57032萬元,完成投資17813萬元;續建項目14個,預算總投資32710萬元,累計完成投資22505萬元;完工項目9個,總投資17650萬元。五得利面粉集團被認定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后,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每年新增一個日處理能力1000的新企業,力爭2008年以前,集團日處理小麥能力達到1萬噸,成為世界面粉業龍頭,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投資2.3億元的得利城項目已開工建設。

2、基地建設規模突破。努力實現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82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58萬畝,全年總產量30萬噸,形成了以漳衛河三角區為重點的5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區,小麥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萬畝;花生種植面積50萬畝,總產15萬噸,建設了2萬畝優質花生良種繁育田、20萬畝優質花生展示田;形成了肉牛、瘦肉型豬、蛋雞三個養殖帶。

3、企業品牌建設突破。目前,我縣有16家面粉公司、6家花生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標準,比去年增加12個。省級以上農產品名優品牌達到5個,原創:wenmi114.com省著名商標4個。今年,河北美佳食品有限公司同時通過了有機食品和HACCP食品安全國際管理體系認證;冀特花生通過了HACCP食品安全國際管理體系認證;凱發面粉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并獲國家免檢產品企業稱號。

4、爭取扶持資金突破。按照省、市的要求,我辦認真組織,積極申報,多方爭取,今年為我縣五得利面粉集團爭取農業部(國家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及技術培訓項目資金60萬元,為得利城項目建設爭得省級財政貼息資金100萬元。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領導,為推動農業產業化晉檔升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2005年,各級把實施農業產業化晉檔升級、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作為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靈魂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來抓??h委、縣政府重新調整組建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對產業化工作的組織保證??h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晉檔升級的意見》,建立了縣級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制度,縣四套班子25名領導同志分別聯系一家龍頭企業或一個重點項目。7月13日組織召開了全縣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觀摩暨縣級重點龍頭七月命名大會,有28家企業被縣政府命名為大名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h委、縣政府還組建了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產業推進指揮部,推行“五個一”管理體系,即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筆經費,一項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強行政領導、技術指導政策引導,使產業化的管理日趨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實施項目帶動,促進龍頭、基地、市場建設上檔升級。農業產業化的基地、龍頭、市場、中介組織建設等,最終都要落實在具體的項目上。一是強化行政推動??h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業項目建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建立了領導包重點項目制度和項目月報督導調度制度。二是積極謀劃項目。堅持建設一批、開工一批、謀劃一批的項目建設思路,不斷充實、完善、更新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庫。三是優化項目建設環境??h委、縣政府從項目占地、用地審批、鼓勵農技人員領辦項目以及財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了促進項目建設的優惠政策。如畜牧用地視為農業用地、新建擴建龍頭企業用地可以按租用對待、從財政預算內拿出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等。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供資金保證。運用市場機制,以利

益為紐帶,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投資主體,建立有效的投入機制。在基地建設上,以受益主體—農戶的自我投入為主;在龍頭建設上,以引進國外、域外大企業、大公司和個體、私營資金為主。今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先后引進域外資金3.2億元,其中外資560萬美元。在吸引國際跨國公司投資、國內大企業集團和個體私營資金方面,先后引進美國、意大利、

澳大利亞等國際資金和技術、人才,興建了澳洲美佳烤饃、意大利班頓服飾、美國駱駝西褲、正大飼料、名福植物油等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

4、加大科技長入,促其上水平,上檔次。從產業鏈的源頭到終端產品,全方位加大科技長入,促進整體上水平、上檔次。一是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重點建設了215省道高效農業經濟長廊、金灘鎮萬畝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扶貧科技園等一批檔次較高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作為縣市農業科技展示的窗口和科技創新、科技示范的龍頭。二是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無公害化生產。制定了《大名縣農業主栽作物生產技術標準》、《大名縣農產品無公害生產三年規劃》和《大名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地方標準,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和產品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加快優種和適用農業技術推廣。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優良品種,加速種養品種更新換代;推廣適用農業技術,把農產品儲藏、保鮮、包裝、加工等產后技術作為重點加以普及。四是提高農民和業務人員素質。全縣每年培訓農民萬人次,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9月23—25日,舉辦有各鄉鎮主管領導及龍頭企業負責人參加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與管理培訓班,提高了業務人員的政策水平與項目謀劃能力。

5、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能人具有與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投入能力、運用科技成果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規避生產與市場風險的能力。實踐證明,凡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高、特色主導產業突出的鄉村,大都是靠能人的率先實踐和效益吸引。為此,我們把能人帶動作為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的一項突出措施來抓。一是營造激勵典型能人的社會氛圍。2005年從農業、林業、牧業、水利和中小民營企業中評選表彰了50名勞動模范,總結推廣各類能人典型36個。二是培育與引進相結合。一方面,注重對本地能人和土專家的鼓勵、扶持和培育,發揮他們直觀的引導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對外地能人的引進。這些人擁有資金、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引進一個能人,就可以建起一個項目,原創:wenmi114.com帶起一個區域特色產業。三是創造寬松的興業環境。明確規定,能人除享受各級制定的對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政策外,凡在農村興辦種養業的能人,用地視為農業占地;能人在辦理經營執照、土地審批、信息發布、申辦產品注冊商標等手續方面,有關部門積極搞好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6、加快品牌戰略步伐,促進產品的市場竟爭力。適應參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化戰略的實施。全縣先后有大名府香油、正大雞蛋、名威花生等百余個農產品注冊了商標,“五得利牌”面粉、“凱發牌”面粉、“名龍牌”烤花生、“美一口牌”香饃片等已成為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13345”發展戰略,按照“種植調結構、林果抓增效、畜牧扶龍頭”的總體思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以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全力實施“產業富民”方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區農業產業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基地建設明顯加快。以“一溝兩梁”和“三山一廊”為重點,全力推進穎川河產業調整結構、25個農業綜合示范點建設,果品基地規模不斷壯大,全區各類果品面積達51.9萬畝,掛果24.4萬畝,總產量21.9萬噸,總產值6.7億元。畜禽養殖數量穩步提升。全區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83.19萬頭(只),畜牧業產值達到7.24億元,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525.7元,約占農民純收入的18.8%。設施蔬菜建設有新突破。按照“發展一川(三陽川),開發一坡(穎川河向面坡),建設一線(天寶高速沿線)”的產業布局,全區設施蔬菜生產面積累計達2.8042萬畝,蔬菜生產面積達12.75萬畝(含復種),平均畝產1762.35公斤,總產22.47萬噸,產值2.605億元。中藥材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區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0.845萬畝,產值5128.55萬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發展迅速。按照“2211”發展計劃,依托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采取培訓、調研、觀摩、獎勵、監管等多種形式,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使我區龍

— 1 — 頭企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弱變強,形成了以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9家,市級29家,區級8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158個。涌現出了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天水眾興菌業、全省最大的44萬只蛋雞養殖場天水九龍山禽業公司、全省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嘉信公司等優秀企業。打造了“康晟源”肉食品、“天森”藥品、長城“GWJ”果汁、眾興“羲皇牌”食用菌、祥豐“福德源”食用油、豐收“豐收莊園”馬鈴薯淀粉等優質名牌產品30多個。土地流轉推動特色產業規模發展實現新突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健全機制,嚴格程序,形成了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帶動、能人帶動和示范帶動“一引四帶”運行機制,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進一步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基地規模奠定了良好基礎。全區累計流轉土地8.216萬畝,占農村耕地總面積72萬畝的11.4%。打造了南山、北山萬畝基地,三新陽片區“三山一廊”等有氣魄,有規模,有特色的產業基地,土地流轉推動了特色產業規模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了我區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 2 —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安陽縣地處豫北, 太行山東麓, 全縣轄21個鄉鎮, 610個行政村, 107萬畝耕地, 92.3萬人。地形為淺山、丘陵、平原、低洼四種類型, 屬海河流域漳衛河水系, 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504毫米, 且年內分配極不均勻, 年際變化大, 徑流時空差異明顯。全縣水資源總量3.3億立方米, 人均水資源擁有量350立方米, 為全國人均擁有量的1/7, 是個典型的農業缺水大縣。

1 農業灌溉狀況

安陽縣是個農業大縣, 農業灌溉占全縣用水量的80%, 主要灌溉設施有5個灌區 (幸福渠、萬金渠、洹南渠、珠泉渠、躍進渠) 11000多眼機井和其它零星機、電灌站等小型水利工程。全縣有效灌溉面積76萬畝, 正常年份引用地表水約1.3億立方米, 開采地下水1.6億立方米。近20年來由于天氣的持續干旱, 出現了溝河斷流, 庫塘干涸, 灌區引水能力急劇下降或無水可引, 灌溉面積衰減, 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超采現象嚴重致使灌溉成本增加。據調查, 因地面引水量的減少, 增加了地下水的開采量, 全縣年超采量約6000萬立方米, 致使地下水位以年均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我縣東部出現了大面積的漏斗區。灌溉成本由過去的3~5元增加到10~15元, 灌溉成本增加了1~2倍。加大了群眾生產成本, 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所以走節水農業之路勢在必行。

2 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現狀

針對出現的旱情和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安陽縣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采取節水措施, 進行節水工程建設。改大水漫灌為窄畦、短畦灌溉, 改土渠道為硬化渠道灌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水資源緊缺狀況的不斷加劇越發顯示出采取節水措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央、省、市提出了一系列的節水戰略制定了一系列的節水措施??h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水資源在我縣國民經濟社會中的戰略地位, 號召全縣人民節約用水, 建節水型工業、節水型農業, 走節水型社會之路采取多種型式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要求各鄉鎮每年建一個節水方, 建一個高科技節水灌溉區。

3 節水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水資源短缺,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 民眾節水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3) 節水工程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 (4) 節水工程投入不足。 (5) 地下水超采現象嚴重, 回補量小于超采量。 (6) 農業灌溉用水浪費現象仍然嚴重。 (7) 高科技節水灌溉成本大, 現有農業結構滯后。 (8) 水環境惡化, 污染現象嚴重。

4 農業節水今后需采取的對策

4.1 提高水資源的危機感和對節水農業的認識

水資源作為一種不可代替的戰略資源,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 越來越顯示出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無數事實證明, 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央提出要把節水工作當做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 正在進行的南水北調工程, 建設的基本原則就是先節水后調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環保后用水。這都足以說明節水工作的重要性。就我縣而言農業用水占全縣用水量的80%, 要做好節約用水工作, 關鍵在于發展節水農業。

4.2 合理利用水資源, 保障農業灌溉用水

按照攔蓄天上水, 充分利用地表水, 合理開采地下水的原則, 大力興建攔蓄工程西部要以筑水池、建水窯、打旱井, 挖魚鱗坑、修庫塘為主, 攔蓄雨水, 增加蓄水量, 用于人畜飲水, 抗旱點種, 回補地下水。東部要在有條件的排水溝河上大力興建閘壩汛期攔蓄洪水, 回補地下水, 旱時抗旱, 增加抗旱水源。平原地區已基本達到50~60畝一眼機井, 應控制打井數量, 減少地下水開采量, 控制漏斗區擴大蔓延, 要用節水措施來提高農田灌溉保證率。

4.3 大力進行節水工程建設, 提高灌溉效益

在過去的10多年里, 安陽縣的節水工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而且也取得了適合縣情的節水工程建設經驗。下一步工作的關鍵主要是如何推進工程進展的力度和采取更先進的節水方式。目前的節水灌溉形式主要是以硬化砼U型渠道、地埋低壓輸水管道為主, 兼有噴灌微灌等形式, 其中優以硬化壟溝為最, 它的特點是節水效果顯著, 易于管理, 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今后仍將是我縣節水工程建設的最重要形式。目前全縣的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80%, 節水工程長度550萬米, 但畝均只有5米左右, 只是達到初級節水化標準。

4.4 對灌區進行技術改造, 提高灌溉能力

我縣境內有五大灌區, 在目前的干旱情況下, 依靠充足的水源來保證農田灌溉的保證率很低, 且引水系數僅有0.4左右, 有效水利用率很低, 只有通過對灌區進行技術改造, 擴大渠道硬化率, 提高渠水利用系數, 繼續推廣窄畦、短畦灌水, 才能擴大灌溉面積, 提高灌水效率。目前各灌區的渠道硬化率很低, 又都是老灌區, 配套設施老化, 跑、帽、滴、漏現象也十分嚴重。對灌區的干支渠進行技術改造, 渠系水利用系數可增加到0.6左右, 在現有水源的情況下, 灌溉面積可恢復到8萬多畝。

4.5 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節水灌溉工程

噴灌、滴灌、微噴、涌泉灌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節水灌溉工程, 具有節水、節地、節時、省工、調節小氣候, 土壤不板結、增產、增收、灌水效益好等特點, 是較先進的節水灌溉方式。目前全縣建成30多個高科技灌溉示范區, 面積約3萬畝, 但它的操作方式與渠道相比相對來說比較復雜一點, 群眾對它的接受程度較低, 但它的節水效果十分明顯, 灌溉用水量只有渠道的1/2~1/3。隨著工農業的發展, 用水矛盾的日益突出, 水資源日趨緊缺, 走高科技節水農業之路勢在必行。

4.6 改變群眾灌溉習慣, 加強節水農業的灌溉管理

目前, 群眾習慣采取的灌溉方式多習大水漫灌, 省力氣, 耐旱時間長, 但這種灌溉方式畝次需水量為100~300立方米, 耗水多, 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這與時代的發展、水資源的嚴重匱乏是十分不適應的。因此, 必須改變這種陋習, 實行窄畦、短畦灌溉, 使小畦灌水畝次降低到60立方米左右, 既可以降低用水成本, 節約用水, 又能保障作物的生長。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面對日益短缺的水資源和不斷提高的農業需求, 如何處理好這對矛盾是農業部門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安陽縣農業現狀的調研較全面的提出了節水農業對策。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通渭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一)馬鈴薯產業持續壯大。通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種薯擴繁、商品薯生產、馬鈴薯制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環節為一體的格局。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已建成市級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家,組建馬鈴薯經銷協會8家,建成專業市場2處,基本形成協會引領、能人牽頭、大戶補充的銷售網絡,年外銷馬鈴薯鮮薯在20萬噸以上。從2007年開始,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當作提升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目前,定西愛蘭種業已入駐西川農業示范園區,充分利用日光溫室100余座,累計繁育脫毒原原種達2500萬粒。同時,依托省農科院,借助“院地合作”平臺,引進脫毒原種100余噸,在華嶺鄉建成網室脫毒原種繁育基地100畝余,脫毒一級種繁育基地2480畝、二級種繁育基地2000畝,擴繁脫毒良種5000余噸。初步建成了由脫毒原原種→脫毒原種→脫毒一級種→脫毒二級種的良種繁育體系。

(二)玉米產業化開發日漸成熟。2007年,通渭縣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73萬畝,在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面前取得全面豐收,平均畝產達到602.5公斤,較半膜畝增產132.5公斤,增幅28.1 9%,被廣大干部群眾形象地稱為“旱不垮、打不倒”的“鐵桿莊稼”。2008年,縣委、縣政府加大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的種植推廣力度,面積達到14.4 9 萬畝,平均畝產636公斤,總產玉米9.22萬噸,占全縣糧食總產的近一半。為了使這一產業不斷壯大,縣上提出2009年計劃落實種植面積50萬畝,今年已購進地膜22802.2噸,完成秋覆膜面積35.6萬畝,同時建成5000噸地膜生產線一條,籌建萬噸玉米淀粉生產企業1家,示范青貯氨化飼料養殖點7個,為進一步推進玉米產業化開發做好準備。

(三)小雜糧等產業有序發展。在海拔較高、耕地無污染的華嶺、馬營、三鋪、北城等二陰山區狠抓以蕎麥、莜麥為主的小雜糧基地建設,保證了通渭縣樂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優質加工原料的生產供應。中藥材生產已初步形成了以甘草、黨參、等為主要品種,紅(黃)芪、防風等為搭配品種的多元化種植格局。2008年,全縣種植各類中藥材2.4萬畝,基本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這些產業為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打下了堅實基礎。

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一是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要緊盯爭創全省玉米生產大縣和糧食生產大縣,著力擴大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面積,使玉米生產總量達到50萬噸;緊盯全市打造“中國薯都”的目標,種足種好優質馬鈴薯,使生產總量達到50萬噸以上。要穩定小麥和小雜糧面積,提高糧食生產的品質和效益。

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工商并舉、產加銷融合的大農業建設步伐。就通渭這樣一個傳統農業大縣而言,必須遵循經濟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和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在作物布局上,水川地發展以果樹、蔬菜為主的保護地栽培和節水灌溉高效農業;川臺梯田地發展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為主的旱作高效農業;山區坡耕地逐年壓減小麥種植面積,發展以馬鈴薯、飼草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

三是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實行集約規模經營。在扶持發展壯大一批龍頭企業的前提下,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積極扶持和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自我規范、自我管理、自我積累、自我服務的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逐步向專業合作社轉變。要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交易設施和市場信息服務網絡,規范交易秩序,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后,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干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并組織各級干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后,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并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干、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托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個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為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為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余畝,近年來干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范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為著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只。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為精致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占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占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為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占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為10%左右,低于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于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h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h財政極度緊張,用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為強勢,將劣勢變為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為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范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后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筑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云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游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干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布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游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閑、旅游度假、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游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為: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為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谷子為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區為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為主,結合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閑、觀光、采摘為主的旅游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云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云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為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谷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云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并做好地理標志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為此,今后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致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群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云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云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為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鑒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制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為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發展精致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云竹湖、雙峰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為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布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閑觀光旅游業等具體規劃,盡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為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游業發展的“吃住行、游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閑觀光為主的旅游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制、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于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核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考核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干,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為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農業產業發展工作總結范文第6篇

一、總體思路

緊緊圍繞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以下簡稱集群)發展的目標任務,落實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的工作方針,堅持統籌兼顧、市場主導、突出重點、分級培育的原則,立足資源、產業優勢,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以產品研發和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為關鍵,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工作力度,迅速將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有利于促進消費升級的集群做大、做強、做優,為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支撐。

二、目標任務

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重點培育發展200個左右的集群,通過政策扶持,使集群規模進一步擴大,集群銷售收入達到1萬億元左右;基地建設成效明顯,集群原料自給率達到50%以上;帶動能力明顯增強,集群帶動農戶數量達到1000萬戶以上,帶動農民年增收100億元以上;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新產品的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明顯提高,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明顯提升。

三、實施步驟

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重點是抓集群的項目建設,通過實施新上項目和擴建項目,提高集群內龍頭企業的加工能力,擴大基地規模,健全市場體系。力爭到2013年年底,建成或在建項目投資總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持續推動集群規模擴

大的基礎上,重點抓新產品研發、品牌培育及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提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并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集群的培育由省、省轄市、縣三級負責,省培育80個左右,重點培育優勢主導產業、高成長性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和規模較大的集群;省轄市、縣(市、區)培育120個左右,重點培育區域性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

四、重點工作

(一)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新建或擴建農產品加工項目,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引導有實力的非農企業或集團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引導大企業強強聯合、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購并重組、參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形成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群體。

(二)建設一批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建設規?;?、標準化、集約化、綠色環保的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以優質專用小麥、玉米和水稻為主的糧食生產基地;建設以黃河灘區奶牛、豫南肉牛、豫西南豫東肉羊、京廣鐵路沿線生豬產業帶以及豫北肉雞、豫南水禽等為主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豫東南、豫西、豫北為主的花生、芝麻基地,沿淮油菜基地,豫西及沿黃故道蘋果基地,信陽、南陽桐柏茶葉基地,焦作、南陽中藥材基地。

(三)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構建有利于集群發展的市場流通體系。規劃和建設一批區域農產品物流中心、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加快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鼓勵龍頭企業開設連鎖專營店或直營店,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和農超對接。

(四)開發一批新產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科研投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

中心等各類研發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著力研發一批附加值高、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新產品。

(五)打造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通過自主創新、品牌經營、地理標志保護、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手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產品。發揮區域內龍頭企業品牌優勢,整合品牌資源,打造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對自主品牌的保護和宣傳,將知名品牌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增強企業和全社會保護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識和責任。

(六)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不斷完善人才使用激勵機制,積極吸引匯聚國內外農產品加工界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來豫工作、創業。通過高校深造、出國培訓等方式,對現有重點龍頭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定向培養。依托相關高校設立農業產業化人才培訓基地,對龍頭企業經營管理和研發人才進行定期培訓。引導龍頭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各類人才。

五、扶持政策

(一)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要優先用于集群內加工型龍頭企業,集群享受產業集聚區的優惠政策;流轉的土地要優先用于集群內基地建設;種植類基地配套設施用地和養殖建設用地納入設施農業用地范圍。

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二)用電政策。支持集群供配電設施建設,優先保障集群生產用電需求,并給予優惠政策。對集群內龍頭企業用電較為集中的大戶實行用電直購政策。責任單位:省電力公司。

(三)財政政策。按照豫政〔2012〕25號文件精神,對集群內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建設、新建生產線和購置低溫運輸工具的貸款給予貼息;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購置設備給予資金補貼;對與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給予資金補助;對命名授牌的集群給予相應的獎勵。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農業廳。

(四)金融政策。金融機構要擴大信貸規模,盡可能滿足集群發展的資金需求。將集群內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的經營主體(包括農戶、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納入保險范圍,其保費由財政和經營主體共同負擔。擴大龍頭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加強對符合上市條件涉農龍頭企業的培育,優先列入上市計劃;支持已上市的龍頭企業通過配股增發、發行可轉換債券等進行再融資。

責任單位:省政府金融辦、人行鄭州中心支行。

(五)物流政策。加強農產品市場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構建有利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市場流通體系,將農產品初級加工品納入“綠色”通道政策實施范圍,降低龍頭企業的運輸成本。

責任單位:省商務廳。

(六)科技政策。對集群內龍頭企業建設技術研發中心給予補助。對集群內龍頭企業開發的新產品開展評獎活動。

責任單位:省科技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集群發展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落實政策措施;要將該項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范圍,定期進行考核。

(二)建立領導聯系制度。每個集群都要確定1位領導作為聯系人,及時了解集群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積極認真解決遇到的新問題。要將集群發展情況列為聯系領導的考核內容。

(三)開展集群認定工作和巡回觀摩活動。每年年底按照集群的基本標準和條件認定一批集群并授牌。每年組織1次全省性的集群巡回觀摩活動,推廣工作做法、經驗,及時查找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深入開展。

上一篇:學習方法發言稿范文下一篇:口頭表達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