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

2023-11-19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1篇

情緒和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產生于認識和活動的過程中,并影響著認識和活動的進行。概括地說,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人們在進行認識和活動的過程中,總要和客觀事物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并對它們產生不同的態度,這種態度又以帶有獨特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考試取得好成績使人感到輕松、愉快,失去親人則令人悲哀、痛苦,遭人打罵會感到憤怒、敵意,處境危急時則感到焦慮、恐懼。這些喜、怒、悲、懼等等,都是帶有獨特色彩的態度體驗,是由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決定的。

人對客觀事物采取何種態度,要看它是否符合和滿足人的需要。與人的需要毫無關系的事物,不會引起任何細微的情緒體驗;只有那些與人的需要緊密相聯的事物,才能令人產生種種情緒和情感體驗。凡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使人產生肯定的態度,引起積極的體驗,如愉快、喜悅、滿意、愛慕、尊敬等;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與意愿相違背的事物,則會使人產生否定的態度,引起消極的體驗,如不愉快、憤怒、憎恨、恐懼、悲哀、羞恥等等。

有時,即使是同一件事物,由于不同人的需求不一樣,也可能引起不同的內心體驗。如同是一輪圓月,戀愛中的情侶看到它時,體會到愉悅、愛慕的美好情感,而獨在異鄉的游子卻被勾起無盡的思鄉愁緒。此外,由于客觀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復雜性,一件事物可以其不同的方面與人的需要同時處于不同的關系之中,因而產生諸如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等復雜甚至矛盾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人的情緒狀態是復雜多樣的,按照持續時間長短、強弱程度和影響深淺,可將其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狀態。

情感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和人的社會觀念及評價體系密不可分,反映了個體和社會的一定關系,體現出人的精神風貌。情感主要可分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二、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發展的特點

人們的情緒和情感都有著從簡單到豐富、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進程,每個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嬰幼兒(1~3歲)在出生后不久基本上只有愉快和不愉快兩種情緒,漸漸會形成愉快、害怕、發怒、害羞等情緒,和母親產生感情依戀;童年期(3~14歲)各種情緒繼續豐富發展,同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社會性情感產生并逐漸發展;青年期(14~25歲)的人情感豐富復雜且體驗深刻,情緒的波動起伏大,易沖動;到了壯年期(25~45歲),情緒和情感則漸趨穩定成熟,能夠自我控制和調節情緒,此時社會責任感強烈;中老年期(45歲以后)情緒基本是平靜、恬淡,順乎自然,但受更年期、疾病衰老、家庭生活變故等影響,易出現憂郁悲觀、孤獨寂寞、多疑易怒等消極情緒。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緒和情感特征,情感豐富、復雜、不穩定。青年人對人、事、社會現象十分敏感、關注,對友誼、美、愛情、正義等的追求十分執著,愛思考、辯論,甚至于以行動來維護心目中的真善美;他們的情感體驗深刻、強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樂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沖動、憑感情用事,過后又懊悔不已;情緒起伏波動較大,呈兩極趨勢,有時興奮激動如火山爆發,有時消沉憂郁,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此外,大學生這一群體由于其獨特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心理發展特點以及生理狀況,使得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具有鮮明的特點:

1.穩定性和波動性并存

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識素養,加上社會和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約束沖動,對不良情緒進行自我調適,從總體上看來,大學生情緒和情感是比較穩定的。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仍有不穩定因素存在,突出表現在,情緒和情感經常在兩極之間起伏、動蕩:時而平靜,時而激動;時而積極,時而消極;時而肯定,時而否定;時而外顯,時而內隱,呈現出波動性的特征。這種波動性是由大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三方面發展的特點決定的。

大學生的生理發展已經成熟,由于性成熟和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之間出現暫時的不平衡,易產生情緒波動。另外,從人體生物節律來看,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有周期性的變化,處在高潮期時,人感到體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維敏捷;處在低潮期時則正好相反,人會覺得疲勞乏力、心情沮喪、思維遲鈍,也呈波動的特點。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時期,產生各種內心矛盾并不斷沖突,如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理想與現實、閉鎖與開放等等,這些內心矛盾和沖突常會打破大學生的心理平衡狀態,引起情緒和情感的波動起伏。

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尚未成熟,雖然他們對社會現象和政治事務極為敏感、活躍,但是人生觀的不穩定、認識上的不成熟往往使他們不能對社會現實和現象進行全面分析,容易以偏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尤其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容易跌到悲觀失望的谷底,難以自拔。

總之,由于大學生自身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上的不平衡,使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呈現出忽高忽低、激烈多變的兩極波動,并與穩定性共存,形成穩中有動的特點。

2.豐富性和復雜性并存

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豐富復雜,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首先,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極為豐富,不論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還是從事社會活動時,無不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大學生在自我情感體驗方面敏感豐富,注重獨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勝心;在學習活動中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熱愛科學和真理,憎恨迷信和謬誤;大學生對祖國、社會和集體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義務感,嫉惡如仇,喜惡分明,正義感鮮明;大學生對純潔的友誼和愛情十分向往,還積極地在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活動中體驗到美的感受等等。

其次,這些豐富的情感在表現形式上復雜多樣,呈現出外顯和閉鎖、克制和沖動交錯的特征。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迅速、敏感,喜怒哀樂溢于言表,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是一致的,呈現出明顯的外顯性特點,例如為比賽勝利歡呼雀躍,因考試失敗而垂頭喪氣。然而,在一些特定場景和事件上,大學生的情緒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往往并不一致,有時會把內心真實的情緒和情感隱藏起來,顯得冷淡、無所謂,如當大學生感受到不友好、不公正的對待和壓制時,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場合中,在對立緊張的情況下,他們就會把心扉緊閉起來,不輕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時,還會采用文飾、反向的辦法來掩飾內心情感,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狐貍那樣,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或說自己從來就不愛吃,也不想吃。這就是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的閉鎖性的特點,它與情緒的外顯性是交錯共存的,只要有適當的場合和理解、關心的對象,大學生就會敞開心扉,表露真實情感。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他們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在外界刺激下極易產生沖動性情緒和行為,尤其是在感受到挑釁和敵意時,容易情緒失控,呈現出沖動性的特點。大學生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有一定的自制力,多數情況下都能用理智克制沖動,自我約束、自我調節,因而沖動性和克制性并存。

3.階段性和層次性并存

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的特點。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閱歷的增加,不同年級階段的大學生各有特點,另一方面,同一年級的大學生由于成績、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又表現出不同層次的情緒和情感特點,二者交織共存。

(1)不同年級階段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特點。低年級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特點:剛剛跨人大學校園的新生,心中涌動著成為一名大學生的自豪感,對校園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好奇,體驗到走出“黑色七月”的輕松和愉快;同時,由于沒有考上更好的專業和學?;蛟谛掳嗉壷惺ピ械闹行奈慌Z,以及理想中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等原因,許多大學生感到強烈的失望、迷惘和自卑。激烈的競爭、繁重的課程、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大學生在短暫的輕松感后很快便感到壓力和緊迫感;陌生的環境和人、生活上的不適應,使得低年級大學生產生戀舊感,深深地思念父母家人和舊日同學。因而,一年級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現出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織、輕松感和壓力感交織、新鮮感和戀舊感交織的特點。

中年級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特點:二三年級的大學生經過一年的調整后,已逐漸融人大學生活和學習之中,適應性情感增強,表現在:專業思想漸趨穩定,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獨立感、自尊感和自信心得到發展。此時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逐漸增多,與班級同學的感情較為密切,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一些大學生還開始了對愛情的追求。中年級大學生愛好廣泛,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審美活動等,社會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和美感進一步發展并成熟。情緒和情感總體看來較為平穩。

高年級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特點:經過近4年時間的大學學習,高年級學生即將告別學校,走上工作崗位,此時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社會性情感日趨豐富,主要表現為更多地關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傾向。畢業在即,高年級學生大多面臨畢業考試、論文答辯、求職擇業、戀人去向等諸多抉擇和壓力,因此緊迫感和憂慮感十分明顯,同時對母校和班級、同學產生惜別留戀之情,依依不舍。但也有個別大學生,因學習或擇業中遭到挫折,產生憤怒、焦慮、緊張情緒,在沖動中做出毀壞公物、打架斗毆等惡劣行為,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教育和引導。

(2)不同層次大學生情緒和情感特點。按在校學習成績、表現及能力,可將大學生分為優秀生、中等生與后進生三個層次,現就優秀生和后進生的情緒和情感特點作一簡單介紹:

優秀生的情緒和情感特點:優秀生的獨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情緒大多積極、愉快、樂觀,他們的求知欲極強,學習興趣濃厚,能體驗到獲取知識和有所創造時的快樂,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較強。

后進生的情緒和情感特點:后進生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們想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甩掉落后帽子,另一方面又常因缺乏毅力和恒心,半途而廢,徘徊不前,因而內心常常感到苦惱、痛苦、自責,他們既有強烈的自卑感,又有一定的自尊心,最忌別人揭短,怕人瞧不起。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2篇

(一)困惑心理[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寫作無憂!]

1.對派出所的職能設定認識不清。由于派出所工作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讓民警分辨不清哪些是警務、哪些是非警務行為

。比如一些地方發生的水管破裂、爬樓開鎖、送醉酒者回家、查無照商販等都是通過110指揮中心下達到各派出所的,民警們又不能不去做。翻開某派出所一個月的出警記錄中,只有三分之一涉及治安問題,其他的嚴格來說都不是警務。一些受過各種司法處理的人甚至直接把警察稱為“政府”。因為管理的事情太多太雜,警察的工作壓力很大,有的警種的民警平均每天要加班四五個小時。有報道說,警察的平均壽命比正常人少13歲,健康狀況很差,大部分民警患有各種疾病。但一方面,公眾似乎并不親和警察。

為什么費力不討好?有專家認為,我們對警察的定位不準,包括政府、民眾和公安機關自己,都有認識不清的問題。公安機關自己說是半軍事化單位,是武裝性質的治安力量。人民群眾認為你是“有求必應”的服務機關。黨委、政府認為你是刀把子、槍桿子。人民代表認為你是執法機關,要經常評議。正是因為有如此多重的面孔,對于警察的職責和定位,別人搞不請,自己也吃不準。因此,民警的處境十分尷尬,所“扮演”的角色也很尷尬。另一方面,在警力緊張、民警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下,派出所民警卻要參加大量與他們的職責不相干的非警務活動。如在農村要幫政府部門征收稅費、催糧要款、計劃生育、農田基建、道路拓寬等;在城鎮,主要是配合政府部門房屋拆遷、市容整頓以及配合工商、煙草、醫藥等部門執法,還有受命插手經濟糾紛、采取強制手段替單位或私人催款追債等。讓派出所民警更頭疼的非警務工作來自所謂“條塊”管理體制:上級公安機關要求他們對群眾“有求必應”,而鄉鎮政府把警察當作看家護院的“治民工具”而呼來喚去。既要完成上級公安機關下達的名目繁多的各種任務,還要完成鄉鎮政府布置的各項工作。比如政府要搬遷市場,攤主們不愿意,但政府部門已出了告示,于是調動警察強行搬遷。與此同時,上級公安機關也布置了工作,民警就不得不白天執行搬遷任務,晚上接著搞清查。有的民警說:“警察的形象不好,可有時候我們是代人受過。又如當地政府安排工作,本來與派出所的職責根本不搭界,可只要政府領導開口,派出所就得派人去,群眾看見穿警服的民警為這類事出警,警察兩個字在他們心里就有了異樣。你說警察背上這個罵名冤不冤?”警察確實有不被人所知的苦衷,歸根結底是四個字:得罪不起。都在一口財政鍋里吃飯,氣順了事好辦,惹怒了添麻煩。許多鄉鎮領導把派出所看成是鄉鎮政府的一員,把自己凌駕于派出所之上,美其名曰黨委領導一切,不論公事私事,動輒叫上派出所。據某報批露,一位鄉黨委書記在工作時間欲叫上派出所所長一道去喝酒,派出所長因擔心觸犯“五條禁令”而當面拒絕,書記認為不給面子,當場摔了派出所所長一個耳括子。雖然事后書記受到了應有的處罰,但派出所在鄉鎮的地位由此可想而知?;鶎优沙鏊Σ蛔愕膯栴}也使一線民警有苦難言,有些地方就出現了不具備執法資格的治安聯防隊員、協管員代替警察執法的情況。你說群眾能滿意嗎?一些農村地區目前干群關系很緊張,迫于鄉鎮官員的壓力,公安民警經常被派去催糧派款、搞計劃生育、設卡收稅等,政府部門通過宣傳教育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求警察去強制解決。這實際上是拉“人民警察”的大旗作虎皮。有的民警說:“有時候跟鄉鎮干部下去工作的時候,不但要冒著違反上級規定和法律法規的風險,還要忍受良心的譴責。有一次縣、鄉領導要求公安派出所民警下到一個村解決水庫承建的糾紛問題,村民與承包商之間發生爭執,結果我們民警被打,衣服被撕破。這些所謂的‘任務’明顯違反中央政策,你說我們怎么辦?”仔細想想,派出所的工作可能有一半不屬于公安業務。

2.對警民關系的定位認識不清。在國人開始熟悉了諸如“嚴格執法,熱情服務”、“有困難找警察”、“有求必應”、“魚水情”、“扶貧十個一”等口號時,派出所也逐漸成了一支“萬金油”服務隊?,F在的年輕人對雷鋒、焦裕祿似乎很淡漠了,雷鋒這位上世紀60年代犧牲的軍人生前不會想到,在他漸漸被社會淡忘的今天,他會成為共和國警方治理“冷、硬、橫、推”頑疾的一劑藥方。事實上,每個公安民警、每個公安機關的單位組織在年終作總結時,都要總結為群眾做了多少好事。有位民警說:“想起來有點可笑,每年年終總結前我們都要突擊做點好人好事,有時候實在湊不夠了只好編排幾個。”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們不反對警方為群眾辦好事,但這能否成為公安部門的業績考評標準呢?現在民警一月千把元的收入,今天賑災、明天募捐,老婆孩子誰養,這很不現實。每年的元旦、春節期間是全國公安機關的“愛民月”,

這個時候會在大街小巷看到更多警察的身影:慰問殘疾人和五保戶,為下崗職工送溫暖,有的民警說:“這樣的活動還有點意義。但其他地方搞的上門服務、街頭咨詢、現場返贓以及理發修車什么的,有些本來就是你分內的事,有些則是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一些,現在叫作秀吧,你幫理頭發,理發店的師傅不喜歡;你幫修自行車,修車的不喜歡,搶了他們的生意,幾十年的老套

套了。在這幅“警民同樂圖”的背后是警方面臨的公共關系的深刻危機,警方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緩和警民關系。幫助困難軍烈屬失學兒童,自有民政部門;理發、擦皮鞋,自有理發店、擦鞋匠。而辦理護照戶口暫住證,破案擒兇、指揮交通,惟有警察。應該指出的是:民警們過多地在工作時間去做服務性的事務,在為部分人提供便利的同時,恰恰也使得那些危難之中的人得不到及時的、應有的幫助,使得那些正在經受不法侵害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救助。

(二)疲憊心理

1.客觀方面的因素。超常的工作壓力,巨大的保障缺乏,治安形勢日趨復雜,而派出所的警力卻嚴重不足,讓民警疲于奔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面臨著新的犯罪高發期,特別是2000年以來,各項公安保衛任務十分繁重,大案要案居高不下,治安形勢日益嚴峻,近幾年一次接一次的“嚴打”行動已使基層民警疲憊不堪。一次次的統一清查行動,加上區域性的各類打擊行動,而且大多數在晚上進行,這讓廣大基層民警如牛負重,苦不堪言。他們拼體力、拚消耗、拼極限,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傷害。筆者到某派出所調查,民警人均日加班4.4小時,警察在所有行業中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民警自嘲道:“除了沿海地區血汗工廠的民工外,我們人民警察大概是加班最多的人了。”一些派出所的民警已記不清上次“今天我休息”是什么時候的事了,如果遇上大案或統一行動,幾天幾夜不回家那是常事。

2.主觀方面的因素。如果說體力上的消耗可以彌補得回來的話,那么心理上的疲憊卻是難以愈合的。和平時期,公安工作是一項最具危險性的職業。改革開放20年來,全國共有4900名警察因公犧牲,12.94萬名警察光榮負傷。進人90年代以來,犧牲人數呈急劇上升趨勢,每年都在300名以上,1997年更是達到了520人。特別是當前社會治安惡化、刑事案件暴力走向更加明顯,涉槍案件越來越多,不計后果的亡命之徒遍地都是,戰斗在對敵斗爭第一線的派出所民警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與此同時,許多屢破大案、多次立功的民警愛人和子女經常受到犯罪分子的恐嚇和騷擾,家人整天提心吊膽,不得安寧,親人們處于這種生存氛圍,對于民警本人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付出,它是一種心靈的苦役和精神的酷刑。

(三)攀比心理

1.需要與現實的差異導致心理失衡。全國“二十公”以來,盡管各級財政部門加大了對公安工作的支持力度,給公安機關增加了不少經費。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有的公安經費與公安機關日益增加的執法辦案的實際需求差距仍然很大。多數公安機關辦公經費拮據,裝備落后,基礎設施建設納入不到當地社會發展規劃。這種需要與現實的差異就使民警難免產生心理失衡現象。辦公經費拮據,裝備落后,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使基層領導和部分民警不得不花時間費精力去“搞”錢以充實辦案經費,但難免不會出現問題,造成心理壓力過大。

2.警力嚴重不足,長期超負荷大能量的工作導致民警心理失衡。近幾年來,各地的各類刑事案件、特種行業、公共場所的數量、外來流動人口等都逐年猛增,以某派出所為例,1990年派出所有民警5人,轄區總人口為1.3萬人,基本上無外來流動人口,治安刑事發案不足30起。2004年派出所民警仍為5人,但轄區總人口就已達2萬人,其中外來人口就達近5000人,當年治安、刑事案件發案數近100起。15年來,轄區總人中增長了54,各類案件增長了233,而派出所的警力卻沒有增長,現有的警力與繁重公安任務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警力與公安機關所面臨的艱巨任務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為保一方平安,公安民警別無選擇,只能靠自己的身體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長期超負荷大能量的運轉往往會造成公安民警心理負擔過重、精神壓力過大,如調節和處理不當,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在工作中易犯“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毛病。

3.職業本身的壓力過大,社會關愛不足,導致民警心理失衡。隨著社會發展,暴力性犯罪日益增多,民警執行任務中,時常身處險境,面對生死考驗。一樁樁血的事實,給少數民警造成了一定的職業恐懼心理。同時,民警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公安機關逐步推行的任職資格考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崗位量化考核、“末位淘汰”等激勵機制,也給一些文化低、年老體衰的民警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網上曾刊登四川一民警因工作繁重而跳樓自殺,這是逆反心理的失衡。

二、排解民警工作、心理壓力,調動廣大民警積極性的對策

1.警察職業化,刻不容緩

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和我國加入WTO后,各行各業與國際接軌的要求,公安機關面臨著警力不足并且短期內無法改變以及非警務活動過多占用大量警力的雙重壓力,長期困擾警方的消極因素仍然依舊:體制不順、警令不暢、經費不足、素質不高、管理不善、形象不佳。與此同時,智能犯罪、黑客犯罪、高科技犯罪等卻讓警方疲于應付。很多專家認為,這種現狀與我們國家的警察隊伍職業化水平低有關。因為不同職業,搞不清警察的定位;因為不職業化,很多警察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

2.正確定位警民關系

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來,“有求必應”這種模糊不清的承諾,其實是對濫用公共資源行為的一種縱容。警察是公共服務機構,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它為個人提供服務應該是求助者確實力所不能及并且情況緊急。警力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警力的增加與犯罪的減少沒有必然聯系,犯罪只與社會環境存在必然聯系,應從管理體制上挖潛力,向素質要警力、向科技借警力、向改革挖警力。目前民警從事非警務活動主要不在于民警自身,而在于命令他、指揮他從事非警務活動的有關領導和部門、機構。這涉及公安體制問題,國家應該從財政上保證公安機關的經費。公安機關是具有武裝性質的國家執法力量,應該按照法律規定實施警務活動和執行公務,只對法律負責,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讓民警從事非警務活動。

3.改革現行的公安經費保障機制,讓民警有一個寬松的執法環境

我國現行的公安體制,特別是公安經費籌措機制,已成為制約公安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這也是公安機關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和違法行政、執法犯法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本性原因。怎么能指望一支靠罰款、吃雜糧、打野食籌措經費的警察隊伍安分守己呢?

4.加強派出所思想政治工作,把從優待警落到實處

如何提高派出所民警的身心素質,是當前公安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但作為社會特殊角色的人民警察,其特殊的職能決定著其心理壓力比一般社會成員更大。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心理支持。為實現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公安派出所肩負的任務將艱巨繁重。要教育民警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顧全大局,體諒國家的困難,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使民警面對需要與現實的差異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調解心理失衡。同時,爭取社會各界以及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起與派出所工作性質、任務相適應的警務保障機制,用法律和制度來保障派出所工作所必需的行政經費、辦案經費。

5.勞逸結合,確保民警的身心得到休整

各級政府和公安機關應要求民警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完成工作任務,不宜提倡民警加班加點地超負荷工作。確因偵查辦案、專項行動和突擊性工作必須加班的應給予補休,對民警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值班、執勤的應給予較高的補貼,使民警工作之余,能夠有充分的時間休息,生活之中能夠有經濟來源補充營養。

6.大力加強公安科技建設,努力實現科技強警

加強科技建設,才能真正把民警從“人海戰術”和手工操作的落后工作方式中解放出來,擺脫超負荷工作的苦海,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當前,農村派出所急需配置計算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辦公用品和警用小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住院肝病患者240例, 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陽性204例, 陰性36例。急性肝炎 (急肝) 62例, 慢性肝炎 (慢肝) 178例;男性185例, 女性55例;年齡16~69歲。

1.2 心理狀態分類方法

性格開朗:指患者對所患疾病無所謂的態度, 使自己正常生活不受影響的心理狀態??謶趾ε?指患者對疾病發展和轉歸認識不足所引起的退避、害怕等情感。憂慮心理:是指患者對疾病治療喪失信心, 或對周圍環境、社會、家庭的漠不關心, 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消極悲觀, 肢體乏力、無精打彩等。

2 資料的關系 (表1)

3 結果

(1) 肝病患者心理狀態與職業的關系:從表1中可以看出:職業的不同在3種心理狀態中也有差別, 性格開朗患者中工人41.7%, 較其它職業有明顯差異 (P<0.01) , 在恐懼心理狀態中, 學生最多, 次之為干部和農民, 之間有明顯差異 (P<0.01) ;在憂慮性心理狀態中最高是農民, 次之為工人和干部, 與學生比較也有明顯差異 (P<0.01) 。 (2) 肝病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文化程度的關系從上述情況來看: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心理狀態異常較初中文化以下的要少, 兩者之間有明顯差異 (P<0.01) , 見表2。 (3) 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之間:急性的與乙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之間, 急性以恐懼為主62%, 乙肝以憂慮為主65%, 慢肝恐懼和憂慮各占44.5%和43%, 3種心理狀態均有明顯的差異 (P<0.01) 。

4 討論

從以上結果證明, 肝病的心理狀態改變與所從事的職業、疾病的類型和文化程度均有明顯的差異性, 經統計學處理P<0.01。中醫認為:肝主疏泄, 功能失調, 可見精神抑郁, 急躁易怒;氣血上逆, 令人善怒?,F代醫學認為:人體不僅受理化的、生物的因素所影響, 也受心理-社會因素所制約, 有時是一組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上起主要作用, 有時又是另一組因素起主要作用。所以我們在治療肝病的同時, 切不可忽視病人的心理治療和護理, 以利于疾病康復。本文的結果中, 心理狀態的產生與職業、文化程度、疾病類型是否有關呢?筆者認為: (1) 與職業關系, 或者說是與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有關系。工人、干部、學生絕大部分醫療、生活有保障, 住院 (除學生外) 不但不自費醫療, 工資和一切福利照給, 故農民性格開朗的少, 憂慮心理狀態的多。學生和干部恐懼心理狀態較其它高, 干部可能與文化程度、工作性質有關, 而學生則是與學習延續性、對疾病了解太少有關。 (2) 與文化程度的關系, 與以上原因基本相似, 初中文化程度多為農民和低年級學生。 (3) 與疾病類型的關系, 急性肝炎起病急, 病情較重, 如黃疸、惡心、嘔吐、厭油等癥狀不能被患者所理解, 怕轉為慢性重癥肝炎等。乙肝以憂慮心理狀態為主, 占65%;慢肝恐懼和憂慮各占44.5%和43%。隨著衛生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越來越多, 認為乙肝轉為慢性的多, 慢肝還可演變成肝癌, 而且日前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乙肝、慢:還影響社會家庭關系。年青患者認為可影響戀愛、婚姻、生育等原因。

心理問題的準確評估是優選心理護理對策的前提, 必須在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的基礎上, 確定其性質、程度以及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才能探索出規律、找出疾病的發展轉歸與心理狀態的關系, 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配合藥物治療, 促使疾病痊愈。

摘要: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的心理狀態。方法 采用主觀評定法對我院2010年3~6月收治的240例肝病病人進行心理調查。結果 肝病的心理狀態與所從事的職業、疾病類型和文化程度均有明顯的差異。結論 針對患者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評估, 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指導, 有利于改善肝病患者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肝病,心理狀態,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佩芳, 張曉萍, 廖婧, 等.腎移植患者術后各階段心理狀態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 2006, 7 (41) :618~620.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4篇

2、關于高校后勤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3、“互聯網+”下有效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見

4、對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適度區分

5、思想政治工作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6、熊子容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7、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輔導員素質建設探析

8、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創新

9、基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機制分析

10、機遇與挑戰:民族主義思潮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1、“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12、加強職業院校青年教師隊伍培養

13、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教育問題及其對策

14、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工作的融合

15、高職擴招背景下社會考生青年思想引領的模式與路徑研究

16、解讀狄金森:《我是家里最小的》

17、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應對策略

18、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組織感染性:屬性、功能與發生機制

19、從利益視角探索興趣的青年學生思想引導策略

20、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機制探索

21、對《經濟數學》課教學感想

22、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的基本遵循

23、自我決定理論在增強思政課教學獲得感中的應用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和諧校園的建設研究

25、國有企業政工隊伍轉型初探

26、高職思政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27、新形勢下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思考

28、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構建和諧大學校園

29、基于班級層面構建大學生心理疏導模式

30、論和諧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

31、論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及應對策略

32、加強基層銀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討

3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重構

34、獲得感視野中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35、《理想國》中教育思想對青年教育的啟示

36、和諧視角下的大學生人際關系探析

37、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

38、體育類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思想教育關系探討

39、“中國夢”視域下高職院校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0、直面現實處境與自我困境的寫作

41、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42、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變革

43、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論

44、基層銀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討

45、高職學生思想現狀及教育對策初探

46、淺談高校政治生態與思想道德建設耦合機制

47、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企業的具體實踐

48、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悟教育教學的理性思考

49、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補與協同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5篇

2012-9-7 作者:陸海

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四年級學生正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轉變的過程中。他們的獨立意識開使增強,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地聽老師的話,也不滿足于接受課堂教學。他們愛著課外書,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發生興趣。同學之間在學習上出現了較明顯的差距,興趣愛好也有所分化。他們對集體生活已經比較熟悉和習慣,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逐步樹立起集體榮譽感,并有了廣泛交友的愿望。他們的活動范圍比以前擴大,接觸社會比以前多。但他們看問題仍然比較幼稚,對復雜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對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雖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覺執行,自控能力較差。

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五年級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身心的發展正處在由幼稚趨向自覺,由依賴趨向獨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錯的矛盾時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點:能認識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觀念,對社會現象開始關注,開始有獨立見解,但他們的見解極易受外界影響左右而時常變化。道德感情開始多變而且不輕易外露。開始以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事或社會現象,但仍有片面性。對學校的教育內容趨向思考選擇接受。已有的行為習慣日趨穩定,但對新提出的行為要求則容易知行脫節。第二信號系統開始占優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學習的興趣更為廣泛。同學間開始進行個人簡單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識有所發展,開始注重穿著打扮,自尊心進一步增強,自主性要求日趨強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

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六年級學生在小學里邊處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們一方面對母校和老師充滿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滿足于小學生活,向往進入新的更高一級的學習環境。六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增強,他們不希望老師家長把他們當小孩對待,但他們在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和其他實際問題上還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六年級學生接觸社會的面比以前廣,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對社會現象和國內外新聞比較關心,但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不強,還不善于正確地進行判斷與辨析。六年級學生敬仰英雄和名人,愛抄名人名言,想當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

卻又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他們對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比較熟練,但又不會覺得不屑做或不能堅持做;同學間在學習上的差距已較明顯,部分同學有松勁厭學情緒。

建議措施:

1、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其良好情緒;善于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發現并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視群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進取。

2、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3、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

4、讓自己在孩子心中成為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讓他們懂得四五六年級是最關鍵的三年,讓他們真正懂得學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敷衍了事。讓他們豐富課余生活,讓他們懂得六年級也可以玩耍。布置作業應該只布置最重要的必懂部分,不要讓他們壓力太大……

5、成功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態度。要讓他體會到“我能行,我真棒。”;多發現他做的好的地方,及時發現及時鼓勵;

初中學生心理

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關鍵而又有特色的時期,是人一生中黃金時代的開端。中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在整個中學階段,中學生的心理表現出種種特點。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點,在中學生身上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然后對癥下藥。

1、掌握中學生的過渡性心理

學生在中學以前處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他們的獨立性、自覺性都較差。進入中學階段后就進入了少年時期,而中學后期則處于青年初期,是個體逐步發展成熟的時期,它標志著個體真正開始逐步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過渡性,反映出中學初期(少年期)和中學后期(青年初期)過渡狀態的兩種不同特點。前一時期,即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后一時期,即青年初期是一個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是獨立的走向社會生活的準備時期。前一時期,還保留著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時期,卻包含著成熟后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即使如此,他們也只是剛剛達到成熟時期,他們的認識能力、水平還是不高的,他們的個性傾向還不穩定,還需要教師、家長對其關懷和指導,以便加強他們的自我修養,使其真正趨向成熟。

建議措施:

第一,指導他們正確認識與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包括:正確認識自己和認識社會,能夠從實際出發對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努力目標;努力學習和鍛煉,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能力,改變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并且從中磨礪意志力和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學會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對自己的影響等等。

第二,指導他們學會人際交往。

指導他們能孝敬父母、老師的前提下平等地與他們交流思想和交換意見,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反抗”態度去爭取“獨立”:還要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善于與同學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擴大交往圈子,慎重選擇朋友,培養高尚情操。

第三,指導他們豐富業余生活。

指導他們制定合理的學習與休閑計劃,解決學習時想玩、玩的時候又想到學習的矛盾心理。同時,還需要指導他們培養積極向上的課余興趣,如讀書、唱歌、下棋、打球、集郵、交游……等方面的興趣,從而增添活力,煥發精神,培養高雅情趣,充實生活內容。

第四,指導他們懂得性心理衛生。

進行性道德的教育,以及學會性別認同,確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別角色,學會與異性的正常交往,把精力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降低對性的關心,解決可能出現的由心理沖突、心理壓力而產生的緊張、鞏懼和羞澀感等,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水平。

2、掌握中學生的閉鎖性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逐漸顯示出閉鎖性,即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復雜,開始不大輕易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也必將引起情感上的變化。這些變化一般是不會輕易流露的。即使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動,由于這個時期相應的意志力的發展,他們也往往會控制住而不表現出來。這是閉鎖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礎。

由于閉鎖性的特點,中學生心里的話常常是不愿對長輩說的。中學生的年齡越大,這個特點就越為明顯,初

二、三以后的中學生,自己放東西的抽屜總愛加鎖,似乎有什么秘密的東西不愿讓人知道,其實里面并沒有什么要緊的東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這個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據他們一時一事或某個舉動就做出判斷,或做出研究的結論,那常常是容易發生錯誤的。 中學生在閉鎖性心理的同時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容易對同齡、同性別的人,特別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

建議措施:

就是要生活在學生的中間,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學生尊敬師長,是理所當然的。但學生對老師敬若天神,勢必造成師生間的距離感,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感到學生越來越難管理,越來越抓不住學生的心。解決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到教師不僅可敬,而且可親(但要注意“度”的問題,否則,學生就會由于跟教師太親近而不服從教師的管理,家長感到孩子難管的道理就在于此)。

3、掌握中學生的自尊心理

中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自尊心強,愛面子。他們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學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現在要求別人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來看。

建議措施: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接受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畢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切。

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時,一定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面子。 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則教師對其行為嚴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時甚至需要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不傷其自尊心的原則??梢栽谝粋€沒有其他教師和同學的環境中,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及他的錯誤行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因為避免了讓在別人尤其是同學面前感到難堪,他就會較容易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和批評,并且暗地里還會感激老師的,這能為教師以后管理班級創造更好的條件。 “刮臉前先涂肥皂”,即批評前先表揚。涂上肥皂刮胡子,自然干凈,但最重要的還是舒服。如某個學生籃球打得很好,但學習成績卻很差。我們就可以先夸獎他在?;@球賽上的優秀表現和頑強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時候,向他建議如果他在學習過程中也發揚如此頑強的拼搏精神,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能趕上去的。

4、掌握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現如今優越的生活條件,家庭的寵慣,可以說,在他們身上,幾乎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時他們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度。

建議措施:

對待此類學生,我們可以采用“打一打,揉一揉”(軟硬兼施)的方法。 對待學生,如果只是和風細雨,恐怕他會認為老師不過如此,很好對付:但如果一味疾風暴雨,又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兩種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長次下去,必定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所以應該將其結合起來使用。

如對于某些學生的嚴重錯誤,我們就應該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地批評他們,并讓他們做出書面檢查。這樣做,既能起到打擊他們因嬌生慣養而蓄積的囂張氣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鎮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師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去和這些同學談談心,交換一下意見,并且適當地安慰他們,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這樣,才能既達到教育的目的,又不會疏遠師生關系。

5、掌握中學生的搖擺性心理

中學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當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他們思想單純,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說、敢做、敢為。但在他們心中,什么是正確的幸福觀、友誼觀、英雄觀、自由觀和人生觀、還都是個謎。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強,對于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好斗好勝,但思維的片面性卻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搖擺。他們熱情,也重感情,但有極大的波動性,激情常常占有相當地位。他們的意志特征也在發展,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混同起來,他們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發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確的活動路徑??傊?,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很不穩定,可塑性大。這個年齡段是心理成熟前動蕩不穩的時期。

因此,我們常會看到發生在中學生身上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的現象。今天,他們可能因為心血來潮學習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將學習拋到九霄云外……

建議措施:

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時時為他們提醒,幫助他們在不斷的搖擺中選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6、掌握中學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與接受教育這個過程中,可以說,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教師的表現,教師的表現直接會對學生的做法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以教師為表率;去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的這種模仿心理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何為“垂范”?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也!教師就是學生的最好榜樣,

建議措施:

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

例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保持教室衛生,那我們自己就要注意,如果發現地面臟了,就要把它拖凈,拖干;如果發現地面有紙屑,無論多不顯眼,也要彎撿起來。諸如此類事情,教師做的時候,學生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長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認知心理健康狀態范文第6篇

〔關鍵詞〕邏輯;心理主義;反心理主義;邏輯認知主義

〔作者簡介〕朱建平,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蘇州215123。

一、邏輯、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

在對哲學家進行二分法的劃分中,沒有什么比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間的裂痕更能表達最激烈的元哲學爭論,以至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否以及在何種意義上邏輯(也包括數學、哲學語義學、認識論和形而上學)被解釋性地聯系到心理學一直是劃分當代哲學基本立場的一個重要標志。

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間的論證路線在19世紀中期首次被劃定。心理主義指各種不同的關于心理學和邏輯之間關系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邏輯的法則是建立在心理學事實基礎之上的。邏輯規則依據我們的心理成分產生出思維法則。如果邏輯被認為是從思維到思維的推理模式,那么對某些哲學家而言,邏輯詞匯的語義學內容在某些方面是人類心理學的一種特征。邏輯似乎是能夠按照心理科學來理解,進而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針對這一心理主義的邏輯觀,心理主義的反對者論證了邏輯和心理學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調和的差異性:邏輯并不是人們實際上如何思維的描述理論,而是人們應當如何理想思維的規范性說明。邏輯的原理或法則是絕對必然的,而經驗心理學的法則是一種偶然的概括;邏輯的是真,而經驗心理學處理是人類信念;邏輯是純形式的,或者是“題材中立的”,而經驗心理學只關注種特異性或者精神狀態的個體內容;邏輯知識是先驗的,或者說是獨立于所有的感覺經驗的,而經驗心理學的知識是后驗的,或者說是依賴于經驗的。邏輯的客觀性要求將其自身解釋為一門先驗的理性科學,而不是后驗的經驗科學。為了保持它們的客觀性要求一種先驗的理性而不是經驗的后驗的科學。由此反心理主義者斷然拒絕了邏輯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思想。

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涉及邏輯學科性質的問題。從歷史上看,亞里士多德通過發現三段論進而發現了邏輯科學。但亞里士多德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具體的三段論,而是被抽象化或模式化的三段論。特別重要的是,每一個歸入這些模式的具體而完整的三段論都滿足一定的條件:即,在一個三段論中如果作為前提的陳述為真,那么作為結論的陳述不可能為假。換句話說,三段論是真必然保持的。

如果在三段論模式基礎上再作進一步抽象,我們就可得到關于邏輯及邏輯性質的兩點結論:第一,邏輯科學是關于可模式化語言的科學,即是關于通過由對出現于該語言中的邏輯和非邏輯常項的固定解釋,而連接在一起的句子的有序序列的科學。第二,這種可模式化的語言表現為一個論證。其中被斷定的語句是論證的前提,從已被斷定的語句推出的語句是論證的結論。從前提到結論的真的必然可保持性的事實是論證的有效性。一個有效論證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序列關系。因而邏輯是序列的必然關系的科學。依據這一解釋邏輯是一門客觀的、必然聯系的科學與經驗的,偶然聯系的心理學毫無關聯的。

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還涉及科學的性質問題。就我們的問題而言存在著兩種相互沖突的科學品質,即科學既希望是客觀的又希望是依賴于經驗的。這兩種品質為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之間的爭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但并不是任何一門科學都完美無缺地將這兩種品質統一起來。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天文學等眾多硬性學科中這兩種品質是并行不悖的,兩種維度不存在價值沖突。而特別是在像心理學這樣的學科中,心理體驗的經驗事實至少從傳統上一直被看作本質上是主觀的。這就出現了兩種試圖使邏輯成為科學的相互對立的方式。就此而論,作為一門科學,同時又作為心理現象的主觀性的相對較晚發展起來的心理學被視為對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之間的辯證沖突負有部分的責任。這兩種屬性表明了對科學心理學的根本不相調和要求的合法但卻不兼容的興趣。

在反心理主義的批判之下心理主義凋謝了。作為一門科學的心理學被廣泛地承認是科學和哲學合法的研究領域,既然如此,為什么心理主義從19世紀到當代哲學,特別是在邏輯、語義學、語言哲學和數學哲學,甚至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領域都受到全面的阻截呢?如同這個名字所暗示的,心理主義并不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一種哲學意識形態。更為特別的是,心理主義包括了任何將哲學解釋的基礎置于心理現象之上的企圖。心理主義是一種觀點的匯集,它通過援引心理的出現的不同方面從而以不同的方式發展了不同類型的哲學理論。反心理主義之所以激烈地反對心理主義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主觀思想的經驗心理學不可能期待它們能夠對邏輯的必然客觀真理做出解釋,特別是不能對邏輯的、語義學的和數學的必然客觀真理做出解釋,這也包括了在其中客觀真理和對真理的主觀感受之間的嚴格區別被假定成立的那些話語領域。這或許是心理主義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經過反心理主義的洗禮,反心理主義在哲學實踐、哲學的適當方法和方向的自我形象方面,在什么樣的哲學探索是合法的意義上發展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在《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分析哲學中的地位》中,哈克(P.M.S. Hacker)解釋道:20世紀的分析哲學從其源頭上被它的非心理主義的取向所區別?!?〕

時至今日,哲學、邏輯和心理學已經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絕大多數哲學家放棄了經典分析,而代之科學自然主義。在后者看來,所有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最終都能夠通過自然科學的方式給出回答,而無需訴諸于超自然的事實。大多數邏輯學家也從認為所有的邏輯都是經典的或者是一階的到認為邏輯能夠被保守地“擴展”,或者根本地“變異”或者甚至是“次協調的”和“辯證的”。與此同時,大多數心理學家也放棄了心理主義和行為主義而接受了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理性人的心智本質上是一個內在活躍的特定的信息處理器。換一句話說,哲學家、邏輯學家和心理主義者不約而同地放松他們原有的立場,而向著一個彼此更趨近的目標前進。但是古老的神話難以破滅。即便是在當代,人們依然把邏輯和心理學本質上是不兼容的作為幾乎不受任何挑戰的傳統哲學智慧的公理加以看待。心理主義已經成為一個不潔的語詞,以至于一個公開心理主義身份的人注定是不受歡迎的。

二、反心理主義的論證及其答復

這里所包含的對心理主義的反對并不是窮盡性的,或系統性的。而是僅在于證明與人們所理解的相比,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同時也希望表明這場爭論并不是像許多反心理主義者不加批判假定地一邊倒贊成反心理主義。相反,在簡要回顧了哲學文獻中已經出現的反心理主義的基本論點之后,本文也給出了反論證。并且意在表明,如果這些反論證是言之成理的話,那么傳統的爭論必須沿著不同的路線,通過更加仔細的、更精心闡述的爭論方式來進行。

這里提出了八種相互關聯的對心理主義的批判。其中的先后順序大致是根據理論的強度,按照從易到難的反駁原則排列的。本文對每一批評提供一種簡要的評述,以解釋它們是如何與更加一般地出現于心理主義的主觀性相聯系的問題

論證1:邏輯是精確的;心理學是非精確的。這一對心理主義的批判是邏輯不可能被還原為心理學,對它的批判是邏輯不可能被還原為心理學,因為它們在各自所能達到的精確性程度方面是不同的。論證直接反映了在邏輯的永恒客觀真理和心理學的偶然主觀真理之間存在的基本對立。這種類型的反對在心理主義的早期年代更具影響力,因為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精確科學的前景在那時幾乎看不到。

在當代,心理學的術語,實驗方法和經驗發現的解釋在某些方面與物理學或者化學同樣的精確。心理主義者在獲得結論的普遍性方面可能無法與物理學相比,但是這一問題與它們相對精確的問題沒有直接的聯系。如果心理學的法則只是統計學的,那么原則上它與量子力學的統計學法則相比并不具有任何的劣勢。并且,統計學在形式嚴格的精確性方面絲毫也不遜色于發展嚴格的形式符號邏輯。如果我們從認知科學轉向現象學,我們能夠解釋胡塞爾和梅洛·龐蒂在心智哲學理論方面所做的探索,如果這些探索獲得成功,它們也能達到像符號邏輯這般的精確性。盡管按照不同的科學范式,它們精確性標準是不同的。

在任何情況下具有相同的精確性并不是將一門科學還原為另一門科學的先決條件。與化學相比生物學是不精確的。是否生物學研究中的抗菌素是生物現在尚不清楚,但是在化學中人們卻難以發現一個可比較分類的灰色區域。但是絕大多數理論學家認為生物學可完全地還原為化學。同樣,邏輯也不是像當代人們所理解的那樣之所以贊同反心理主義是基于元理論的理由。按照哥德爾和丘奇的證明邏輯是演繹的不完全的,存在著不被判定的問題,甚至是不可判定的現代邏輯的問題。就像其他精確科學在它們發展的早期階段一樣,在心理學中也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問題,未經證明的和不可反駁的假設。

最后,邏輯如何是精確的,以及它如何提供精確的核查程序的問題被邏輯的精確性本身是一個被思想所判斷的質的事實所軟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僅能反映某些心理出現的精確性,這些心理的出現必須至少原則上能夠翻譯為相應的精確的心理學理論,而這些理論對于解釋如此精確的心理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必定是充分的。

論證2:邏輯是先驗的;而心理學是后驗的。與邏輯的必然真理形成鮮明對比的心理學的經驗性質在某些時候對心理主義提供了決定性的反駁。撇開精確性問題不談,如果邏輯涉及其證明是獨立于經驗的必然判斷,如果心理學是關于其證明要求經驗的邏輯偶然的經驗判斷,那么邏輯還原為心理學的前景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一反對間接地與作為邏輯的客觀性相對立的心理學的主觀性有關的。因為它是思維的主觀性,借助于這種主觀性它僅僅在經驗的第一人稱主題的意義上是可達的。這蘊涵著與邏輯不同心理學只能是后驗可知的。在解釋這種類型的反對時人們習慣于將獲得(或發現)的概念語境和辯護(或證成)的概念語境區別開來。這種區別承認盡管所有的概念可能是后驗獲得的,但像邏輯這樣的概念在對它們進行辯護時,后驗的經驗并不是絕對必要的。

就像對心理主義的其他反對一樣,在邏輯和心理學之間是否存在著建立在先驗和后驗基礎上的差別的問題被認為是循環的。如果邏輯是心理學的一部分,或者可還原為心理學,并且如果邏輯是先驗的,那么至少心理學的一部分是先驗的。概念獲得的語境與概念辯護的語境之間的區別在心理主義的某些形式的辯護中仍能進一步被使用。的確,心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它是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測試,證實或者反駁假設的后驗的假設方式來進行的。這并不是說心理學不可能被通過后驗的研究概念所獲得或發現。如果心理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并不能提供一個先驗的證明,那么是否邏輯能還原為心理學的問題又引出了是否心理學是一門純粹的不包含邏輯作為它的心智研究的形式理論的一部分的純粹經驗科學的問題。

論證3:邏輯是規范的(規定的),心理學是描述的。這一論證尋求確立邏輯和心理學之間更強的區別。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心理學描述心理的出現。在這方面邏輯不同于心理學,因為邏輯不僅僅描述我們如何推理,而且還規定正確思維的標準,即我們應當或者應該如何推理。同樣,是否心理學是純粹規定性的依賴于我們是否有一個獨立的理由來決定邏輯是否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如果邏輯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如果邏輯是規定性的,那么心理學也不是純粹規定性的,而是部分規定性的。當然,人們會說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不可能意味著是正確推理的標準。在這種反對中隱含著對心理主義主觀性的反對,因為心理學僅能夠描述個體心靈的現象內容。無需多說,這恰好就是心理學的一種思維方式,然而它也出現于更加科學的“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神經心理學,以及信息科學等那些教會我們如何思維的學科的情況中,而邏輯看上去更多地像是我們應當如何思維的指導的規范集。

作為一種答復,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現象學的和科學的心理學并不是純粹描述性的,而是像其他科學那樣,它們通過引證類似定律性的規則,以及一般原理和法則來解釋現象。就心理學在提出一般原理的成功性方面而言,與形態學和分類學這些純粹描述性的學科相比,它更像是傳統的邏輯學。通常認為我們將期待一種完全的心理學而不是完全的邏輯學來包括所有的主觀上偶然出現的邏輯錯誤。然而傳統邏輯學中也包括了各種非有效性推理以及形式和修辭學的謬誤的討論。更進一步地說,邏輯能夠理解為描述了一些推理——至少包含了某些邏輯學家的推理——是如何出現的。如同通常所表達的,假言律令和邏輯中的規定元素是不可否定的。如果我們要正確推理,那么我們必須接受或者使我們的推理符合比如說肯定前件律,而拒絕或者避免使用肯定后件的謬誤。在純科學和在其他并不妨礙理論的還原的知識領域中的對實踐的建議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機械學和醫學是兩個明顯的例子。在機械學中人們學會如何正確地建構橋梁,使得它將負荷適當的重量,能承受颶風和其他種類的壓力,最小化金屬的疲勞等,就像在邏輯中人們學會如何正確地推理,以獲得可靠的和避免謬誤的推理。醫學中的情況也是這樣。當我們學會建構橋梁或者實施心臟手術或者正確的推理,我們也學會了那些與特定的實踐目的無關的知識。我們希望橋梁安全地跨越峽谷,不使其坍塌。病人恢復并改進健康,以及不要死在手術臺上。我們同樣也希望擴展我們的推理以改進我們做出決策的能力,希望不要使得我們從真推出假?,F在,一般認為大多數理論家對機械學和醫學不能還原為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結論是不情愿接受的,而是寧可說它們各自的實踐將這些科學與他們能夠假定的關于目標的假定結合起來,這假定能夠幫助他們的實踐者獲得成功。為什么對邏輯作為一個建立在推理心理學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就是不可能的呢?

論證4:邏輯是普遍的,心理學是種上特異的。通過辨識有關它們相對種之間的差異將邏輯與心理學區別開來似乎是足夠清楚的。邏輯的客觀性和心理學的主觀性在不同的種水平上是明確的。

這種論證的意圖是更加難以評估的。邏輯的普遍性與心理學的人類種上的特異性的對比意味著什么?心理學僅應用于人類,而邏輯學對人類、猿和長頸鹿,甚至對天使和外星人也是普遍適用的嗎?動物心理學當然是當代科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更具體的說,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關于人類的心理依賴或者最初是受著對非人類的動物的觀察和實驗的啟發的。它們中的某些涉及非人類的問題解決和超語言的推理能力。進而言之,我們尚不清楚是否并且在何種程度上我們的標準邏輯能夠被看作是對其他不能夠使用我們的或者任何其他語言的其他物種是適當的。

無論如何,與反心理主義全盛期相比,今天邏輯的情況變得更加的不同。人們不再認為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被假定對所有的推理都是正確的邏輯。寧可說邏輯學家已經發展了一個不同邏輯的家族,它們中的某些甚至談不上是協調的。邏輯學家試圖將它們看作是個別的適合于特定論題的推理。存在著布爾和非布爾邏輯,外延和各種非外延的內涵邏輯,模態邏輯、道義邏輯、二值和多值邏輯等等。就這一點而言,邏輯已經像黎曼和羅巴切夫非歐幾何使傳統幾何學增生一樣,使經典邏輯得以增生。在當代,如果我們發現外星人并不使用我們使用的邏輯,而是使用不同的,甚至可能與我們的邏輯完全不同的更高級的邏輯,那么大多數邏輯學和邏輯哲學家將不會感到奇怪。外星人獨特的推理可能仍然可辨認為是一種邏輯構造,我們可以僅通過研究表達在他們的語言和行為中的心理學,作為對他們的非人類的心理學的反思而了解他們。

論證5:邏輯是發現的,而不是發明的;因而與心理主義的主張相反,邏輯被它在思想中的發現所預設。邏輯作為已經存在對象是被發現的,這與表達永恒邏輯真理的邏輯系統的主觀發明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認為反對的預設有一個竊取論題的問題。按照目前可使用的許多不同的邏輯系統,邏輯到底是某種思想的產物,還是有待于在思想中被發現或表達的必然真理的系統,這一點尚不清楚。這對于非教條的邏輯哲學研究的確是一個最有趣的問題。

如果不考慮關于這些問題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觀點。這種批評并不能夠確立任何相關的借以確定邏輯必然獨立于心理學的區別。理由是心理學的真理其本身并不是發明的,而是通過現象學家,或者更為傳統的科學的心理學家誠實艱苦工作的努力被發現的。與邏輯學一樣心理學是思想的客觀研究,在其中邏輯作為心理學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一種思維的特定類型或者思維的特定方面的客觀研究。這是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的。

論證6:邏輯被任何一種理論所假定,其中也包括了心理學理論,而不是相反。所以邏輯不可能被還原為心理學。這里邏輯與心理學的不同被假定為邏輯作為先于包括心理學在內的其他學科這一非常終極的意義上被認為是客觀的。

作為邏輯必須首先被考慮的科學的皇冠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和無偏見地對待邏輯可能是心理學的一部分的建議,那么由此推出的唯一的結論就是心理學的某些部分必定先于其他的部分?;蛘叽嬖谥撤N順序上在先的東西,憑借這種在先性心理學的原理被確定。我們用一個與化學的類比來說明這一問題。如果我們認為化學主要作為分子行為的科學,那么我們不可能將原子理論作為化學的一部分。因為分子實體上預設了原子?;谶@一理由,人們可能錯誤地假定化學不可能將原子理論包括在內,因為原子理論是被化學所預設。但是如果原子理論被正確地理解為化學的一部分,那么化學作為整體滿足其解釋的職責,前提是它所包含的原子理論首先解釋原子結構的化學,在這一結構的上面,分子化學能夠建立它的更加復雜的物質理論。同樣的關系可能對于被心理學歸為一部分的邏輯也同樣成立。邏輯明確地表達這些原理,通過這些原理可靠的推理得以形成。借助于此意味著特定的推理類型被心理學的其余部分的發展所預設。

論證7:邏輯涉及不同思想的同一個對象,所以不可能被還原為個體心理的內容。這是對心理主義非常流行的一種反對。如果心理主義是真的,并且邏輯所蘊涵的只是心理的,那么任何兩個不同的心理科目將因為擁有不同的思想而內在地擁有不同的邏輯實體。依據這種論證心理學的主觀性蘊涵心理主義立刻導致關于其他心智的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甚至唯我論和懷疑論。

在數的情況下這一問題能得到最容易的說明。如果數是心理的實體,那么就沒有諸如數2這樣的單獨實體兩個不同的心理主體加以思考的可能性——我有一個屬于我的思想的數2,你有一個屬于你的思想的不同的數2。這似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我們假定邏輯和數學必須處理是獨立于任何特定主題的實體和關系,但是卻能夠被許多不同的思考者作為相同的事物來思考。按照這一批評,從心理主義可推出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這一點在這一描述中是顯而易見的。

唯我論可以進一步地被下列事實所蘊涵,如果即便抽象的邏輯和數學實體是主觀的,那么借著思維內容的隱私和認識論的不可通達性一個人的心智與另一個人的心智便隔絕封鎖起來。那么似乎在心靈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它能夠被不同的心靈所確定滿足。因而無法證明其他心智存在的信念。

也許滿足反對的最好方式是堅決放棄任何具有唯心主義涵義的心理主義的表述。假定邏輯能夠被心理學的詞匯所解釋對于試圖將邏輯實體還原為心理學的實體不是必然的。一個關于自由女神的思想并不能夠使得自由女神成為一個精神實體。一個解釋知覺工作的心理學理論不需要蘊涵在知覺中遇到的對象是主觀心理的實體。那么為什么邏輯的心理學理論將蘊涵邏輯的實體是主觀的心理的實體呢?

論證8:邏輯是客觀的,而心理學是主觀的。最后,邏輯不可能被還原為心理學,因為邏輯是客觀的而心理學是主觀的。弗雷格也許是提供了對這一反對的最著名的表達。在《算術基礎》中他提出了他的方法論的啟發法:“讓我們不要把思想的起源描述為一個定義,或者一個精神的或者物理的條件的說明描述為對它的證明。一個命題可以被思想,它可以是真的,讓我們不要混淆這兩件事情。我們必須提醒我們自己,似乎,一個命題當我們停止思考它的時候,該命題并不是就不再為真了,就像是當我們閉上雙眼太陽并不是就不復存在了一樣”?!?〕后來弗雷格概述了他的反心理主義的解決:“在隨后的探尋中,我將保持3個基本原則:總是明確的將心理的東西與邏輯的東西區別開來,將客觀的東西與主觀的東西區別開來……”〔3〕

心理學的主觀性是作為反對心智獨立的客觀邏輯的心理主義還原的最后一條防線而出現的。盡管心理學體驗的內容可以是主觀的,但是作為思維的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卻不需要一定是主觀的。以下事實至少有懷疑邏輯的客觀性的嫌疑:即有時不同的邏輯學家對在局外人看來是最不可置疑最基本的命題邏輯卻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個例子是關于在經典和直覺主義邏輯學家之間的爭論。在其中經典邏輯學家承認邏輯真理是合理的,而直覺主義否認雙條件句命題——一個句子是真的當且僅當它的否定的否定是真的——的合理性。直覺主義者僅承認如果P,那么非非P,但是卻不承認如果非非P,那么P。顯然,不能說一方或者另一方必然是錯誤的。在對不同事物的不同推理的邏輯建模中不同的分析目的有不同的邏輯。其結果,反心理主義的心理主義在邏輯哲學上是不可救藥的,因為邏輯是內在客觀的,而心理主義是內在主觀的反對似乎是非決定性的。

上述所羅列反對的清單并不是完全的,也不假定對反心理主義的標準反對是決定性的。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包含著更多的東西。如此心安理得地沐浴在由弗雷格、胡塞爾和其他的反對者已經擊敗的心理主義的溫暖的陽光里不思進取,樂觀地認為對心理主義的打擊是如此徹底,以至于心理主義已經死亡,被埋葬,不可能再復活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如果本文在任何程度上表明心理主義看上去并不像它的批評者所描述的那樣遭到毀滅性打擊,那么就存在著一種重新復活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的可能性。邏輯認知主義便是體現重新點燃對這一論題的興趣,恢復爭論雙方的平衡,以期出現一個更開放,更有活力,更豐富,也更具有啟發性的爭論的新的證明。

三、結論:邏輯認知主義

邏輯認知主義的核心觀點是(1)邏輯是理性動物的一種認知構造;(2)理性的人類動物本質上是一種邏輯動物。由這兩個核心主張所表達的雙重思想——邏輯是內在的心理的,人類心理是內在的邏輯的。在所有的并且只有理性動物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表征邏輯的認知能力的意義上,邏輯是理性動物的認知建構,因為這種邏輯包含了一個普遍通用的“原型邏輯”,即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觀的再抽象模型。它在結構上與所有的經典的和非經典的邏輯系統不同,它被用于所有的邏輯系統的建構。這樣一種論點我們姑且稱之為邏輯能力的論題。邏輯能力的論題是批判地建立在康德〔4〕、布爾〔5〕、蒯因〔6〕、喬姆斯基〔7〕和福多〔8〕的觀點基礎之上的。邏輯能力觀點的必要性就在于它能夠回答邏輯性質的問題:即,邏輯是理性動物的一種認知建構。

顯然,隱藏在這一論題之后的基本概念是理性動物。就我們的問題而言,理性動物是有意識,是遵循規則,是意向性的(即擁有指向對象的認知和目的性行為的能力)、有意志力、能夠自我評價、自我辯護、自我立法,能說明理由、對理由敏感、具有反思的自我意識的動物,簡單地說是“規范性反思”的動物,他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大部分受著他們所擁有的表達嚴格模態性的概念的制約。在哲學的意義上,模態性包括了必然性、可能性和偶然性概念。嚴格的模態性概念包括邏輯必然性概念(在所有的邏輯可能世界中為真)、認識論的必然性(確然性或者無可置疑性)、道義必然性(無條件的“義務”,或者“應當”)。所以,邏輯認知主義的第一個中心論點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為,邏輯是并且僅僅是那些具有規范的反思能力,且擁有表達嚴格模態性概念的動物的認知構造。

這一對理性動物的處理實質性地調用了理性概念。然而,理性哲學的一個不幸但卻普遍的特征是它既不能運作于一個單義的,也不能運作于一個一般的可接受的理性的涵義。即便是關于研究理性的專業人士,對理性人的概念也是含糊不清,對理性的概念充滿著尖銳的對立。所以,為了避免歧義,我們需要做出一些基本的區別。第一個基本的區別是理性的心靈主義涵義與程序涵義之間的區別。在前一種涵義上,理性是一種邏輯推理和邏輯洞見的復雜的心理能力,也是實際的審慎和決策的心理能力。相反,在程序的涵義上,理性是某種復雜的機械的、數學的、計算的,或者邏輯程序的形式性質,即是一種良構的;或可證的和遞歸的(圖靈可計算)、有效性(真保持)。這里至關重要的不同是,心靈涵義上的理性所展示的是意識本身,反之某些程序能夠相當容易地在程序的意義上而非在意識的意義上被看作是理性的。

第二個基本的區別是在滿足最低標準的涵義上,非理性意味著缺乏作為理性的基本必要條件,因而是非理性的;反之,在滿足最大或理想標準的涵義上,非理性僅僅意味著完美理性的匱乏。

第三個基本區別是理性的原理涵義、理性的整體涵義和理性的工具意義的區別。在原理意義上,理性意味著擁有產生或者認識必然真理、先驗信念,嚴格的普遍規范規則、非后果主義道德義務,以及絕對“應當”的主張的能力。用一種歷史詞匯來表述就是康德的理性概念,按照這一概念,“理性是一種先驗原理的能力。”相反,在整體論的涵義上,理性意味著擁有跨越信念、欲望、情感、意向和意志之網,系統地尋求和諧的能力。歷史地來表達就是黑格爾的理性概念。按照這一概念,“真就是整體”。最后,在工具論的涵義上,理性意味著擁有一種產生或者認識偶然真理、后驗信念、情景化的規范規則、后果主義的義務,以及假言的“應當”主張。歷史地來表達就是休謨的理性概念,依據這一概念,“理性是欲望的奴隸。”

三種方式的關鍵性不同是在原理的意義上,理性意味著產生或者認識絕對或者非條件的規則,而在整體論的意義上,理性意味著產生或者認識僅僅是徹底的相互依賴的或者互為條件的規則或者法則(因而,與在規則或者法則的總體整體之網中模態的或者認知的最弱的命題相比,這些規則和法則沒有一個具有更大程度的必然性或者確然性,或者具有更大的約束力)。最后,在工具論的意義上,理性產生或者認識的規則僅僅是經驗的規則或者條件的(因而這些規則或者法則沒有一個是完全必然,或者確然,或者具有絕對約束力的)。

除非另有說明,在下面我們將主要關注理性的心靈主義、滿足極小標準和原理涵義。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以任何方式拒絕或者貶低理性的程序的、滿足極大或理想標準、整體的,或者工具的涵義。相反,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是不要把我們主要感興趣的理性與其他理性的基本不同的涵義混為一談。

擁有表達嚴格模態性概念的規范反思性動物類似乎至少外延上等同于理性動物類;即便它不是內涵上等同于對于擁有表達嚴格模態性概念所要求的認知能力的簡單理性。然而,那些是理性的人構成了中心案例和典范情況。我們假設這是一個初始的事實,它是由讀者具有存在著有理性的人的反省能力所直接產生的。所以,我們建議通過認真對待人類理性進而解釋邏輯的性質。更準確地說,我們建議通過認真地對待理性來解釋邏輯的性質,通過認真地對待人類理性進而認真地對待理性。我們到達這一解釋的終點是某些原型邏輯是內在地建構于人類理性自身這一論題。這導致我們重返到第二個核心論點:在理性動物被定義為是一種具有為認知邏輯內在建構模塊能力的動物的意義上,理性的人類動物本質上是邏輯動物。這種邏輯認知能力也可理解為是一種自然語言的有能力的認知者,一個現實世界的邏輯推理者,一個邏輯規則的遵從者,一個通過邏輯直覺對邏輯真理的知曉者,一個邏輯道德主義者。這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理性面向邏輯的概念。

不管是否除了人之外還存在著理性動物,理性的人的動物作為一個事實構成了被認知心理學所研究的認知者或者思考者的基本的類。所以,如果在關于理性和邏輯之間的關系問題上上述觀點是正確的,由此就可以推出邏輯的性質通過認知心理學而得到了極大的揭示。因而,我們將本文的兩個中心論點總體的表達為邏輯認知主義。

邏輯認知主義有兩個重要且相當有爭議的結果。首先,哲學家必須重新打開他們的門,謙恭地邀請心理主義者返回。就像有些人所說的邏輯學家和心理學家是在同一個元學科:認知科學內工作的同事。按照這幅圖畫,分析哲學本質上與理性人類認知的哲學是相同的。其次,也許是更加富有爭議的是,通過邏輯認知主義的方式邏輯哲學和心理學的重新協調也必將使認知科學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參考文獻〕

〔1〕Frege,G.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M〕.2d,ed.Frans.J.L.Austin.Oxford:Basil Blackwell Press,1974:Ⅹ.

〔2〕〔3〕Hacker.P.M.S.Wittgenstein’Place in 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6.

〔4〕Kant,I.The Jschel Logic〔M〕//Kant,I,Lectures on logic.Trans.J.M.You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531.

〔5〕Boole,G.Logic and Reasoning〔M〕//Hus Studies in Logic and Probability.London:Watts,1952:212.

〔6〕Quine.W.V.Q.Philosophy and Logic〔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81.

〔7〕Chomsky,N.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90.

〔8〕Fodor,J. The Language of Thought〔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173.

(責任編輯:顏沖)

上一篇:日月谷溫泉度假村范文下一篇:水滸傳是四大名著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