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區論文范文

2023-09-16

社區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隨著行刑社會化的發展,社區矯正在世界各國被普遍采用。我國這次《刑法修正案(八)》將社區矯正正式寫入刑法,使得“社區矯正”一詞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刑法條文的規定中。這是對社區矯正在我國試行七年以來積極意義的重要肯定,也是對我國刑罰輕緩化、行刑社會化發展的進一步考驗。其確立也對我國刑事法律的改革和完善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 社區矯正 刑罰

一、我國社區矯正發展情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刑罰輕緩化變革的潮流迅速蔓延。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罰金刑、社區矯正等更輕緩和人道的非監禁制裁措施越來越把監禁刑罰取代。目前在刑罰適用方面,西方主要的發達國家業已進入了以非監禁刑為主的階段。社區矯正也是相對于傳統的監禁處罰而言的一種被稱為社區處遇、社會內處遇、機構外處遇等的罪犯處罰方式。社區矯正體系中的某些諸如緩刑和假釋的具體制度,在西方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現代社區矯正是在二戰以后成為系統的思想,并繼續快速發展,成為不可缺少的犯罪矯正措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為了貫徹落實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門于2003年7月10日起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隨后北京、上海、江蘇等6個省市成為第一批試點地區。而在前不久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則明確將社區矯正正式寫入刑法,使得社區矯正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刑法文本中,從法律意義上確立了社區矯正的刑罰性質,這也標志著社區矯正制度正式上升為法律層面,是社區矯正制度建立的重大標志。其作為我國刑罰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社區矯正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必將對我國的刑事政策產生長期和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對社區矯正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顯得尤其必要和迫切。

在適用范圍上,我國社區矯正目前主要包括下列五種罪犯:被判處管制的;被宣告緩刑的;被裁定假釋的;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被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緩刑和假釋在這五類對象中占絕大多數,全國的情況也差不多。由此可見,我國每年社區矯正適用比例不僅偏低,而且適用率增長緩慢。其中主要原因應該是作為主要社區矯正方式的緩刑和假釋的使用率偏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緩刑使用率都在50%左右,最高的達到60-70%,我國依然徘徊在25%左右。假釋作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制度,使用率普遍較高,而我國則不到2%。同時,由于我國的管制刑、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和剝奪政治權利刑自身的不足,導致它們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率一直低位徘徊。另外,我國刑法設置的非監禁刑仍然不夠豐富,國外廣泛采用的社區服務、中途之家等非監禁刑措施在我國立法上還是個空白,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還有待創新。

二、我國社區矯正確立的現實意義

開展社區矯正上升到法律規定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它不僅能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刑罰執行制度,而且有利于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有利于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的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促進了行刑權的統一。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取消了公安機關作為管制執行以及緩刑考察、假釋監督主體的規定,從立法內容來看,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尚處于未規定狀態。對該問題的解決需要結合我國社區矯正的特殊背景來解釋。這根源于我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中出現“雙重主體”的現實情況,這一現象引發了實踐中的許多現實問題,多為學者質疑。立法者此處的修改原意應是對雙重主體的模式給予了否定,但具體由哪一主體來執行,目前理論上存在三種觀點:由公安機關執行,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抑或建設一個全新的機構。根據目前對行刑權統一的研究,學者們多贊同統一由司法行政部門執行。也就是說,應當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筆者認為,賦予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執行權力,將監獄行刑工作與社區矯正工作整合于一個統一的權力系統之中,有利于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結和互動,取得行刑效益最大化,也有利于確立兩大矯正體系。當然,司法行政機關在實行社區矯正時,也需要得到公、檢、法等機關的配合。

(二)完善了我國現行刑罰體系。

不可否認,自由刑在預防犯罪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隨著刑法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人權思想的逐漸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監禁矯正有其局限性,因此刑罰種類的輕緩化、處罰的輕刑化和開放化成為刑法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形下,社區矯正隨著行刑社會化的浪潮在世界各國廣泛展開。如果說以自由刑取代肉體刑是刑罰執行方式的第一次飛躍,那么,社區矯正制度又向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邁出了一大步,實現了刑罰執行方式由監禁刑向非監禁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 社區矯正相對于監禁矯正來說有其巨大優越性。但這并不說明社區矯正可以取代監禁矯正。實際上,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我國刑事立法中明確規定社區矯正,必將促進兩大矯正體系的進一步協作,從而在共同預防犯罪上取得重大效果。已經進行的研究表明,社區矯正具有豐富和完善我國刑罰制度,有利于鞏固執政基礎,有利于促進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平,能夠體現行刑人道化的要求,有利于解決監獄擁擠問題和維護監管安全,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資源,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質量,有利于實現司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三)大幅降低了刑罰執行的成本。

依法對法院和其他矯正機關裁判為非監禁刑及監禁刑替代措施的罪犯予以在社區中行刑,有利于分流罪犯數量,遏止監獄規模,減少監獄改造罪犯的成本。同時,從犯罪學的研究來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犯罪的數量不會下降。這就意味著罪犯數量和監獄規模都會繼續增長,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看,這都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現象。因此,必須通過發展社區矯正,分流罪犯數量,讓一部分符合條件的罪犯在社區中服刑,從而降低刑罰執行的成本。 在實踐中,目前各試行地區都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司法所具體實施,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區矯正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地按照全國社區矯正工作會議的要求,圍繞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困扶助三項工作任務,在落實上認真下功夫。落實銜接管控措施,避免發生脫管、漏管。通過公益勞動、心理咨詢、個案矯正、分類管理、分階段教育等多種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矯正社區服刑人員的不良心理和行為惡習,防止重新違法犯罪。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整合社會資源和力量,解決社區服刑人員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困難問題。

(四)促進了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化。

《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的適用類型,即管制、緩刑和假釋。社區矯正的引入的確促進了我國刑罰結構的合理化。以管制刑為例。管制作為非監禁刑罰,在司法實踐中,其積極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其規定雖然廣泛,規定有管制的罪名約占罪名總數的1/4,但適用率卻極低。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管制作為一種刑種本身不合理,而主要在于彰顯管制刑本身的行刑內容出現了問題。緩刑和假釋的考察監督義務也同樣存在著不落實的問題,長期以來存在“無人監督”、“無人考察”等現象,甚至于許多人誤認為被告人被判處管制、緩刑就沒事了。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管制、緩刑、假釋在矯正犯罪人和降低我國刑罰嚴厲性方面的積極作用,必須要在立法上對其內容加以完善。此次《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對管制、緩刑和假釋適用社區矯正,這就使得非監禁刑罰執行具備了實質內容,管制、緩刑、假釋的適用效果也必將得到改善。從近幾年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成果來看,“緩刑沒事”的局面已經逐漸有所改觀。由此可見,社區矯正的立法化,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刑罰結構的合理化,給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發揮提供更大的空間,將促使非監禁刑罰執行考察落到實處,真正發揮管制、緩刑、假釋的作用,使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非監禁刑罰執行中切實得到體現。

三、對我國社區矯正立法的展望

在確立社區矯正的國家,在一般情況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均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執行的刑罰種類、刑罰適用和執行制度,以及各種社區矯正措施適用的程序、步驟及刑事執行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從2003年社區矯正試點開展至今,我國既未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社區矯正,也沒有出臺專門的《社區矯正法》,我國在社區矯正的引入中并沒有草率先予立法,而是采取“先實踐后立法”的方針,根據實踐中社區矯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來進行立法,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自實踐”的原理。根據多年來社區矯正在全國試行的具體情況,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假釋等的執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罪犯的重新犯罪率,幫助罪犯復歸社會,營造了和諧的社會氛圍。至此,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假釋執行措施的地位已經可以明確。所以,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是對社區矯正性質的肯定。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從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區矯正的刑法性質,也必將推動社區矯正相關制度,如具體項目設置以及社區矯正隊伍建設等的配套立法完善??傊?,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確立社區矯正的刑法地位,社區矯正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才有可能緊鑼密鼓地跟上,否則將達不到預期效果。而刑法的規定,也必然需要配套措施的盡快出臺予以配合,否則刑法的規定也只是徒有其表。所以,繼我國刑法規定社區矯正制度之后,一部系統的《社區矯正法》應當被納入立法規劃?!?/p>

(作者:鄭州大學2010級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刑事訴訟法方向)碩士研究生)

注釋:

康樹華.社區矯正的歷史、現狀與重大理論價值.法學雜志.2003年第9期第24卷,第21頁.

吳宗憲等.非監禁刑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恩慈.論社區矯正的幾個問題.中國司法.2004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2]儲槐值.刑事一體化與關系刑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吳宗憲等.非監禁刑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年.

[4]侯國云.刑罰執行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5]康樹華.社區矯正的歷史、現狀與重大理論價值.法學雜志.2003年第9期第24卷.

[6]吳宗憲.試論中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基本框架.犯罪與改造研究.2005年第5期.

[7]李恩慈.論社區矯正的幾個問題.中國司法.2004年第4期.

社區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調查社區藥學服務現狀,分析社區居民及醫務人員對社區藥學服務的需求狀況,為提升社區藥學服務質量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方法 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分別針對社區居民和社區藥師為對象設計問卷調查表,進行隨機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并統計分析。結果 66.8%的社區居民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獲取藥品的主要途徑,居民家中備用藥主要以感冒發燒類、腹痛腹瀉類、常見慢性病藥、外傷藥品、抗生素等為主,其中只有16.8%的社區居民明確表示按說明書中貯存要求存放藥品,70.6%的社區居民表示會在不同條件下自行使用抗生素,82.8%的社區居民自認為存在用藥誤區,超過98.0%的社區藥師認為藥學服務重要,89.1%的社區藥師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藥學服務能力,希望與大醫院合作的需求度高。結論 社區居民存在不合理用藥、不合理存放藥品等現象,社區居民對藥學服務的期望與日俱增,社區藥師期望提高自身藥學服務能力。

[關鍵詞] 社區藥學服務;現狀與需求;調查分析

社區藥學服務(Community Pharmaceutical Care,CPC)是以社區為載體的藥學服務,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完善,社區藥學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將得到進一步加強。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社區藥學服務開展比較普遍,研究水平也較高,藥師不僅對社區進行全面的藥學服務調查和評價,還主動上門為家庭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等[1-4]。亞洲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比較活躍的國家和地區有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5]。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完善,社區藥學服務將成為促進公眾合理用藥、規范用藥的重要途徑。

我國社區藥學服務發展尚屬起步階段,相關調研也十分有限[3-6],社區藥學服務不能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短板”,否則將會直接影響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系統調查分析溫州城區社區藥學服務現狀,開展社區藥學服務的需求分析,了解社區居民用藥水平,是探索社區藥學服務發展的有效途徑。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接受問卷調查的來自12個社區(黎明、繡山、蒲鞋、洪殿、江濱、南浦、五馬、南門、蓮池、水心、廣化、黃龍)的居民共1 171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師64名。

1.2 調查方法

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根據自行設計、專家論證的調查問卷,利用建立健康檔案和上門就診的機會,對居民逐項詢問、填寫,當場回收。分別針對社區居民和社區藥師為對象設計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

1.3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居民的用藥行為及需求;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師的服務現狀及需求。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錄入、分析。

2 結果

2.1 受訪的社區居民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300份,有效問卷1 171份,回收率90.1%。1 171名居民中,男558人(占47.7%),女613人(占52.3%)。平均年齡40.7歲。學歷分布情況:高中占28.3%,小學及初中占27.5%,大專占20.2%,本科及以上占11.4%,其他占12.6%。醫療費類型情況:醫保占60.9%,農保占13.3%,自費占20.9%,其他占4.9% 。

2.2 受訪居民就醫習慣及常見購藥途徑調查

36.7%的受訪居民每月至少去一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來源分別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6.8%)、藥店(61.1%)、醫院(32.8%)、診所(15.9%)、其他地方(3.8%)。

2.3 受訪居民家中常備藥品及其存放方式調查

68.7%受訪居民表示有備感冒發燒藥,其次31.5%受訪居民有備腹痛腹瀉藥,其他依次分別為:常見慢性病藥(26.4%)、外傷用藥(20.9%)、抗生素(19.7%)、中成藥(17.4%)等,其中有6.6%受訪居民表示不備藥。在調查藥品存放方式時,有61.1%受訪居民表示在固定位置擺放,16.8%受訪居民會按說明書中貯存要求存放,13.7%受訪居民則表示隨意放置,其中6.2%受訪居民則會在不需要時直接丟棄。

2.4 受訪居民用藥行為調查

2.4.1 受訪居民自行使用抗生素的理由調查 見表1。

2.4.2 受訪居民遇到的用藥困惑調查 37.7%受訪居民表示會對用法用量、正確服用時間存在困惑,35.4%受訪居民表示會對服藥期間如何注意飲食存在困惑,另外還有26.2%受訪居民忘服、漏服、誤服藥物,22.7%受訪居民表示出現不良反應不知處理,11.2%受訪居民表示看不懂說明書。

2.4.3 受訪居民遇到用藥疑問時的解決方法調查 44.9%受訪居民表示會咨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或藥師,39.5%受訪居民表示會咨詢醫院醫生或藥師,還有38.0%受訪居民自行查看藥品說明書,另外15.5%、12.5%受訪居民分別通過上網查詢以及咨詢病友、熟人以解決用藥困惑。

2.4.4 受訪居民用藥誤區調查 見表2。

2.5 受訪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滿意度評價

2.5.1 受訪居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藥品品種滿意度評價調查 67.9%受訪居民表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藥品基本滿足其用藥需求,23.5%受訪居民表示“能滿足”,其余8.6%受訪居民表示“不能滿足”。

2.5.2 受訪居民期望的社區藥學服務內容調查 見表3。

2.5.3 受訪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藥學服務的滿意度調查 56.5%受訪居民滿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藥學服務,21.9%受訪居民“一般滿意”,17.1%受訪居民“很滿意”,剩余2.5%、2.0%受訪居民分別“不太滿意”、“不滿意”。

2.6 社區藥師基本情況

調查64名社區藥師中,男20人(占31.2%),女44人(占68.8%),工齡在10年以下的占82.8%,??萍皩?茖W歷以下的占54.7%,71.9%具初級職稱。

2.7 社區藥師對藥學服務的認知程度

98.4%的社區藥師認為社區藥學服務重要,89.1%的社區藥師認為需要迫切提高自身的藥學服務能力,其中42.2%的社區藥師未參加年度專業培訓。

2.8 社區藥學服務的開展及需求

2.8.1 社區藥師認為需要熟練掌握的藥學知識調查 在專業知識方面社區藥師認為需要熟練掌握的知識點依次為:藥品適應證(84.4%),用法、用量、服用時間(79.7%),藥品不良反應(76.5%),藥物相互作用(73.4%),配伍禁忌(73.4%)。

2.8.2 社區藥學服務項目開展情況調查 見表4。

2.8.3 與大醫院合作的需求調查 見表5。

3討論

由受訪居民就醫習慣及常見購藥途徑調查可知,大多數居民每季度甚至每月至少一次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同時首選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藥店購藥,社區居民就近看病取藥的現象表明社區藥學服務應被逐步重視,更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居民家里最常備藥品分別是感冒退燒藥、腹痛腹瀉藥、常見慢性病藥,還有外傷用藥、抗生素等。社區居民在自我藥療時,主要面對的是感冒發燒、腹瀉、跌打損傷等常見情況,如布洛芬混懸液用于退燒,氟哌酸用于腹痛,甚至咽喉炎癥時自行使用抗生素,若病情嚴重,居民一般都會及時前往醫院處理。還有些伴慢性病的社區居民需長期服藥,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由于慢性病患者在一定時期內所用藥品規定及用法相對穩定,大部分患者選擇就近購藥。

由受訪居民家中常備藥品及其存放方式調查可知,約61.1%居民對于藥品存放方式選擇固定位置擺放,16.8%居民表示會嚴格按說明書中貯存要求存放,還有13.7%居民甚至隨意放置,說明居民對藥品存放方式還存在不合理的情況。藥品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儲存條件加以保管,一般應放在干燥、陰涼、避光的地方,個別應放冰箱冷藏。在此基礎上還可按照分類儲存方式,將內服藥和外用藥分開,成人藥和兒童藥分開,以免誤拿誤用。另外,對于長期存放藥品,居民還應時刻關注藥品有效期,養成定期清理過期藥品的習慣。

由表1可知,絕大多數居民選擇會在不同條件下使用抗生素,其中多數因為感冒發燒、咳嗽咽痛自行使用抗生素,還有些在腹痛腹瀉、外傷感染時自行使用抗生素,另外還有近10%居民甚至在頭痛頭暈時自行使用抗生素,反映出在多數居民中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國家有關法規規定若購買抗生素藥物等處方用藥須執醫師處方,就是為了確??股氐膽靡欢ㄒ涍^藥師、醫師的把關,真正落實抗生素的臨床應用的最基本原則。而社區藥師則應做好居民體系內的用藥教育,使社區居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抗生素類藥物一定要在藥師或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而且需要有嚴格的用藥指征才可使用。即便社區居民家里自備有抗生素藥物,使用前也必須要咨詢藥師或醫師,不可以隨意使用,防止身體的損害和資源的浪費。

由受訪居民遇到的用藥困惑調查可知,對于用藥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如有居民表示對藥品用法用量、正確服用時間存在疑問,也有居民在服藥期間不知如何注意飲食,當然,也有少部分居民看不懂說明書。由受訪居民遇到用藥疑問時的解決方法調查可知,針對這些用藥疑難,多數居民會咨詢醫生或者藥師,部分居民會通過仔細查看藥品說明書得以解決,也有少部分居民直接咨詢病友、熟人甚至上網查詢。由表2可知,大多數居民表示用藥時存在不同方面的用藥誤區如隨意停藥、隨意加減藥量、服藥期間隨意飲酒飲茶,甚至隨意使用抗生素、隨意補鈣補鐵等,也有一些居民經常重復用藥、隨意換藥。鑒于此,社區藥師應該提高自身的用藥指導能力和專業知識儲備,多學習,多入戶,可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干預公眾尤其是社區慢性病老年患者的不合理用藥行為,指導公眾如何正確使用藥品,包括給藥劑量、給藥時間、給藥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使得公眾懂得通過閱讀藥品說明書解決一些常見用藥疑惑,促進社區居民用藥合理化、規范化[3-7]。

由受訪居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藥品品種滿意度調查可知,新醫改形勢下,九成以上居民認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滿足居民用藥需求,表明現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種類、數量相對齊全,報銷比例讓居民滿意,符合社區居民用藥習慣,能解決基本用藥需求。

由表3以及受訪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藥學服務滿意情況調查可知,大多數居民最期盼社區藥師能夠為他們提供的社區藥學服務內容依次是用藥指導和咨詢服務、推薦安全有效經濟的藥品、合理用藥知識宣傳、指導家庭備用藥的選用、上門服務,表明居民對社區藥學服務的需求比較迫切,且呈現不同形式的需求,對社區藥學服務的滿意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我國,大部分社區藥師的工作范圍在藥房窗口,其主要職責就是調配處方。在傳統醫療模式思維的束縛下,藥師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也就難以主動向病人提供藥學服務。新形勢下,社區藥師應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儲備,深入社區,主動拓寬藥學服務途徑,如開通公眾藥物咨詢電話、普及合理用藥知識講座、定期上門隨訪等,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藥學服務[8,9]。

目前,社區藥師的工作量大,業務繁雜(包括配發藥、藥品采購、藥庫管理、醫療器械管理、藥品不良反應上報以及處方點評甚至收費等工作)且社區藥師數量不足,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也有限;在傳統醫療模式思維的束縛下,藥師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阻礙了社區藥學服務的健康發展。開展優質的藥學服務工作,還需要藥師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學知識以及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由高校學者對藥學專業教改措施和社區藥學服務人才的培養問題進行探討,從高校專業教育培養藥學服務人才[1-10]。

大部分社區藥師迫切要求提高自身藥學服務能力[11],然而只有57.8%的社區藥師接受過培訓,且大多年均僅一到兩次。大部分社區藥師都希望以多種形式與大醫院開展合作,比如建立電話咨詢服務專線、定期上門指導(如藥事管理、合理用藥)以及到大醫院藥房進修學習等。綜合醫院資深藥師對社區藥師在藥學專業知識、臨床合理用藥實踐及藥學服務技巧和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輔導,有助于培養一支優秀的社區藥學服務藥師隊伍。政府應鼓勵接受過長期規范培訓以及具有豐富臨床藥物治療知識的高素質醫院藥師深入社區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藥學服務,以加強對社區居民安全用藥知識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 馬一平. 美國藥學工作范圍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藥事,2013,27(4):432-435.

[2] Seehusen DA,Edwards J.Patient practices and beiefs concerning of medications[J]. J Am Board Fam Med,2006, 19(6):542-547.

[3] 程志舫. 新體制下基層社區藥學服務模式探討[J].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3,10(3):170-173.

[4] 白向榮,王育琴. 國外社區藥學服務進展[J]. 中國執業藥師,2011,8(7):48-50.

[5] Murthy NR,Okunade AA.Managed care,deficit financing,and aggregate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Science,2000,3(4):283.

[6] 梁善子. 社區醫療藥學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4):124.

[7] 常利杰,吳浩,徐眾淼,等. 開展社區藥學服務的體會和工作方法探討[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5):2959-2960.

[8] 王麗莉. 社區門診藥房藥學服務的調查分析及管理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6):15-16.

[9] 劉海蘭. 藥學服務在社區醫療服務中的重要性和策略探究[J]. 中國衛生產業,2013, 10(12):190,192.

[10] 巢勤華. 提高社區藥學服務水平初探[J]. 藥學進展,2011, 35(3):122-125.

[11] 王敦廷. 社區衛生藥學服務的探討[J]. 中國保健營養,2012,22(6):1575.

(收稿日期:2014-04-09)

社區論文范文第3篇

智能社區是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的。世界通訊港協會在2001年成立了世界“智能社區論壇”。該論壇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每年進行年度七大智能社區的評選工作,并從七大智能社區中選出年度最佳的一個社區(即第一名)。韓國首爾江南區被評選為2008年度“全球最佳智能社區”。該區在建設智能社區過程中的注重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以電子政務帶動經濟發展、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克服數字鴻溝等方面的實踐和經驗值得借鑒。

以寬帶經濟為基礎的智能社區

寬帶網絡使智能化社區“坐上高速列車”。作為實現社區智能化重要基礎的寬帶網絡技術正在日益成熟,它的迅速發展使智能化社區的建設駛上了高速公路,它的大規模推廣為社區實現各類信息的高速傳輸帶來可能。全球

“智能社區”評選活動所倡導的就是隨著寬帶經濟的來臨,如何建設發展以寬帶經濟為基礎的社區理念。

智能社區的概念

世界“智能社區論壇”(簡稱ICF) 認為,“智能社區”是“智能城市”、“電子城市”和“電子社區”的統稱。這里所指的“社區”可以是城鎮、城市、縣或郡、也可以是一個地區。智能社區必須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導下,在社區地域范圍內,帶動社區寬帶設施建設,并有意識地綜合利用各類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經濟的增長、提升社會的公共福利、保證社區內的企業和居民享用到先進的信息通訊服務。

智能社區的基本要素

首先要具備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窘ㄔO完成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和功能性服務設施,能夠滿足社區各方隨時便捷地實現雙向互動交流與服務的需求。其次,全面的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在社區層面得到充分應用,社區管理和服務渠道多樣化,居民生活內容更加豐富。社區擁有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和有個性、能互動的社區門戶網。集成了社區文化、社區價值、社區經濟、社區企業、社區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包括詳細社區地圖等。社區根據自身需求建設一批具有社區特色的信息化應用系統。再次,社區資源以及社區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A信息、公共信息、社區資源信息與社區信息資源在本社區與跨社區的在線共享。

智能社區的主體

智能社區應該把為每個市民,為社會服務貫徹到信息化建設的始終。這也正是建設智能社區的最終目的。一個真正的智能社區應該具備智能化發展的文化氛圍。一方面,所有的社區主體(人、企業、政府等)均對這一智能社區的建設有所參與和貢獻;另一方面,所有的社區主體應該能夠在這個社區內平等地享受因為寬帶經濟而帶來的益處(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的使用、經濟增長帶動的個人收益、整個社區文化的體驗等。步入世界智能化社區行列,極大地提高該社區在國際電信業的地位,提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進一步樹立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和形象。

智能社區的宗旨

“ICF”提出:智能社區的工作旨在引導市民、企業和公共部門進入數字時代。智能社區并非支撐那些面臨垂危的行業,而是力爭幫助新興行業的增長,建造最先進的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來吸引并培育尖端行業的發展,為新世紀的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寬帶網絡條件下,所能承載信息的內容,比過去要大好幾倍,傳遞的速度要快上十倍,百倍,因此人類受益也將無可限量。為了實現上述目的,ICF不是采用行政命令等,而是用不斷地總結推廣好的經驗方法,評選獎勵先進社區,提高人們認識智能社區的意義和作用,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研究寬帶對世界各國的影響以及IT在本地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全球智能社區評選活動的背景

1995年,世界貿易中心協會創始人兼總裁杜蘇里創建的“世界通訊港協會”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召開了由世界各地負責電信工作的高級行政人員以及負責經濟發展的高級官員參加的“智慧95”會議。會議期間探討寬帶技術,寬帶網絡作為基礎設施的問題。這次會議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智能社區的認識,加深了解寬帶技術,寬帶網絡的意義和作用。時至今日,多倫多會議被認為具有獨特性和前瞻性,并將多倫多市引為智能社區運動的搖籃和誕生地。

評選機構

自“智慧95”會議以后,世界通訊港協會加強了有關智能社區的宣傳工作。一方面派工作人員赴各大城市做報告,宣傳講解和介紹智能社區;另一方面積極派人赴各地社區調查了解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對比各社區建設的進展等等。經過上述大量宣傳工作后,世界通訊港協會董事會見時機成熟,于2001年通過決議,成立ICF,致力于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以寬帶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智能社區。同年,ICF發表了第一個調查研究報告:《如何衡量、評價智能社區:不同智能社區的比較研究》。該報告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6個不同社區進行調查,了解他們貫徹實施寬帶政策和措施的情況,以及IT在本地經濟,政務管理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ICF不僅在本地和發達國家做了許多工作,而且也很重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地區國家的情況。

2004年ICF脫離世界通訊港協會,成為一個獨立機構,總部設在紐約市,并在當年舉行了第一屆高峰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建設寬帶經濟”。以后每年春季歷屆高峰會議都在紐約市召開。ICF 在2008年的高峰會議上發表了白皮書,題為:《電子政務能否提高社區的競爭力?》,并宣布創辦一所“智能社區研究院”,為智能社區的建設發展打下了基礎。

評選程序

ICF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每年進行年度七大智能社區的評選工作。評選工作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每年7-10月份,ICF接受下一年度七大智能化社區提名,進行初選。初選結果定為21個智能社區,有資格參加智能社區的半決賽,經過半決賽,選出7個智能社區,并在新年的1月份公布名單,稱為該年度世界七大智能社區;第二階段,當年2-4月份,從七大智能化社區中選出一個最佳的社區(即第一名),并于5-6月份在紐約頒發七大智能社區獎和最佳智能社區獎。自1999年開始智能社區評選活動以來,已評選了九屆。迄今為止,國外智能社區發展較為領先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

智能社區的評價指標

對智能社區的評比標準并不只是智能化成熟度,而更重視政府政策的支持,團體、民眾對智能化的認識、關注和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前景等。ICF創建了參選智能社區評比五項指標,率先構建了一種用以衡量智能社區競爭力的全球性框架。以下五項指標明確闡述了一個概念,就是“智能社區”并非“布滿電線的社區”,而是體現數字時代的社區競爭力,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以及智能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

一是寬帶基礎設施。智能社區必須制定寬帶設施建設的發展規劃,以公共政策為手段,鼓勵寬帶業務的發展,促進各個經濟層面的組織和個人公平地享用寬帶設施。將寬帶通信普及到商業、政府部門和居民社區,政府則通過政策、獎勵、網絡建設等手段,在其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二是知識型勞動力。知識型勞動力是一批能以獲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為手段創造經濟價值的勞動者。知識型勞動力的培養是智能社區確保多數公民獲益于數字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智能社區應表現出有決心,并有能力發展這樣的勞動者,既能從事體力工作,又能從事智力工作,從工場地到實驗室,從建筑工地到呼叫中心或網絡設計室都能適應,是位合格的知識型勞動者。

三是數字民主。過去由于貧困,缺乏技能,或者由于偏見、歧視和地理條件等,一些人會被排除在社會、經濟之外,現在由于信息化的發展,他們的生活境況可能更糟。智能社區應當考慮到弱勢群體,有計劃,有步驟地擬訂政策和制度,縮小數字鴻溝,支持和幫助他們學習數字技術和寬帶知識,并得到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切身感受到數字化和寬帶經濟帶來的好處。

四是創新意識。智能社區為企業創新提供了重要條件。智能社區應該吸引和扶植有創新能力企業,這樣的企業能促進就業,擴大就業市場,智能社區應當將“創新意識”引入到電子政務的項目中去,使這些項目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五是推銷和提倡。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競爭,智能化社區應當比過去更加努力地與外界溝通,宣傳本社區所在地的優越性,以及如何保持和維護社區的地位,改進社區的外在和內涵,使本社區發展成最理想、最完善的生活、居住、工作和學習環境。

對韓國江南區智能社區建設成功因素的分析

世界智能社區論壇2008年5月15日宣布,將2008年度“最佳智能社區獎”授予韓國首爾江南區以表彰該區在建立寬帶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江南區入選全球最佳智能社區主要得益于:江南區信息化建設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信息化等領域得到廣泛普及和深入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服務社會公眾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江南區在智能社區建設方面的一些成功的因素和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1.基本概況

江南區坐落在首爾漢江的東南部,人口55.7萬人,占首爾總人口的2.5%,面積39.55平方公里,是首爾經濟、金融、貿易、文化、教育中心,也是韓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其區內生產總值,占首爾的25%。江南區的住宅80%是高層建筑的公寓,同時也是韓國著名公司POSCO 及韓國電訊公司總部,也是號稱韓國矽谷軟件街的所在地。韓國行政自治部自2003年起,與江南區政府、江南有線電視聯手開發了“電視電子政府”服務。

2.以電子政務帶動經濟發展

早在1995年,江南區政府開始建設電子政務。1997年建成網絡后,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和辦理稅收及一些申請事務的公共代辦點聯網。江南區地方政府都是通過網絡辦理所有登記、批準文件,及其他申請的事項,2006年通過網絡收稅達2億8千萬美元,占總數的15%。在1995年—2006年,由于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數不斷下降,因而節約了3900萬美元的財政支出。從另一個角度說,按經濟學家所說的“機會成本”,給人們節約的時間,估計可達3000萬美元。同樣重要的是:發展電子政務最大限度地杜絕了貪污,腐化。因為,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互聯網的平臺上進行的。所以,1995—2006年期間,韓國出現了一個經濟奇跡,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71%。同時期,韓國出現一個與經濟奇跡相匹配的寬帶奇跡。1995年只有1%的韓國人使用互聯網,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到2006年達到1400萬用戶,占韓國人口的28%。這在世界國家排行榜上,排名為第四。

3.創新政府服務模式

江南區政府以“站在區民立場,為區民著想”為出發點,相繼建立了85個電子政務系統,形成“行政服務快速、準確、便利化,居民參與活躍化,行政效率最大化,行政過程透明化”的特征,讓居民享受不受時間、場所制約的各種行政服務,成為世界上最早實施政府行政服務入戶的地區。

2004年,江南區開始建立江南視頻監控中心,在覆蓋全區的基礎上設置了372臺監控器,積極預防犯罪,防止人權侵害,政府建立江南視頻監控中心后,使該地區的犯罪活動下降了40%。2006年,江南區開通“電視電子政府”服務,即運用數碼廣播技術并通過電視提供多種行政服務,居民在家中可以用遙控器對著電視機繳納各種地方稅、申請證書等,極大方便了不熟悉互聯網的中老年、農村地區的居民。如今,老百姓通過電視,得到政府提供的34種不同的服務項目,其中包括政府新聞,文化和藝術,以及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特制的節目等,省去了來往政府辦事大廳的時間,和排隊等候的時間。最近這兩年,政府為了進一步提高市民生活的品質,2007年在老人的家中安裝探測器,以探測老人在家中是否有活動,如果過了規定時間,老人一直沒有活動,探測器就會發出遙控警報。2008年政府又為小孩和健忘的老人提供了地點跟蹤器,不怕他們走迷失。

4.搭建與公眾交流平臺

江南區政府在網上設立了電子信箱系統,這個系統是政府專為法律問題(或事項)征詢公眾意見的。而不是由公眾提出法律問題,由政府有關人員或法律界人士出來解答或解釋。這樣一來,公眾認為自己是在參政、議政,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例如,江南區最近有人建議在居民區安裝閉路電視,當地一個人權組織,以有侵犯隱私權之嫌,反對此議案。由此,在電子信箱系統上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并在電子信箱系統進行民意測驗,投票結果,82%的人投了贊成票。最后政府采納了大多數人的建議。

5.建立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教育培訓

江南地方政府懂得如果充分利用建立起來的寬帶技術和網絡,如果沒有人能使用,就等于沒有建立寬帶經濟。因此,為了適應寬帶技術和網絡的快速發展,江南區首先為中、老年群體開展培訓,在當本地區開設了“地區信息化教室”(Regional Information Classroom),聘請專職人員為他們講授電腦和網絡知識,并傳授操作和使用技能。至今已有40多萬中、老年人參加過培訓。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實行免費電腦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使用電腦和Internet的技能。另外,政府請著名私立大學的老師,在網上開設這類課程,每人每年只需繳納21美元,即可參加。這樣,貧困家庭的學生也可享用。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又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縣校園的國際學習中心合作,給該地區學生教授英語課,課余可到模擬英語實驗村(English Experience Village)與老師用英語對話。

此次入選2008年度“最佳智能社區”的韓國首爾江南區,表明了該區在寬帶基礎建設、知識型人才、克服數字鴻溝、風險投資以及經營、發展、宣傳方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我國建設智能社區過程中,江南區智能社區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

附錄:2009年全球“七大智能社區”獲獎名單

2009年1月29日,ICF公布了2009年全球“七大智能社區”獲獎名單,分別是:

美國弗吉尼亞州布里斯托爾;荷蘭埃因霍溫鎮;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弗雷德里頓;法國依西•雷莫里諾市;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蒙克頓;瑞典斯德哥爾摩;愛沙尼亞塔林。

社區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2008—2017年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收錄的468篇社區體育重要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V繪制該領域的機構及作者合作網絡圖譜、關鍵詞的共詞網絡圖譜和時區圖。研究表明,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發展、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熱點;轉變政府職能,積極培育與扶持社會體育組織聯動治理社區體育,融合多學科技術提高社區體育設施有效利用,優化社區健身環境,助力全民健身是我國社區體育的研究前沿。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研究內容精細化,研究視角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學化是我國現階段社區體育研究的鮮明特征。

關鍵詞:社區體育;后奧運時期;CiteSpace;研究熱點;研究趨勢

Key words:community sports;post-Olympic era;CiteSpace;key research issues;development tendency

20世紀80年代末社區體育在中國逐漸興起,因其組織形式的基層性、活動內容的娛樂性、活動場所的屬地化和活動時間的自由化等特點,吸引著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體育特有的增進居民身心健康、豐富居民閑暇生活、增強社區凝聚力等功能魅力體現了它與時代和需求發展的適應性,也決定了社區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地位[1]?!度窠∩碛媱澗V要》和《2001—2010年體育改革發展綱要》明確規定社區體育是我國城市體育發展的重點。

鄰國日本(1964年)和韓國在舉辦奧運會后,紛紛迎來了大眾體育發展熱潮。北京奧運會后,我國提出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化的發展戰略,而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在實現體育強國目標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與此同時,我國群眾體育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社區體育作為群眾體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也同樣迎來新的發展。因此,為了探索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脈絡,把握研究動向,了解社區體育研究的熱點議題和前沿問題,本研究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收錄的相關研究文獻,運用國際科學計量學領域中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探索該領域中的科學合作、研究熱點、研究脈絡和研究前沿,推動相關研究者系統認識我國后奧運時期的社區體育研究。

1 數據來源

在CNKI中采用主題檢索方式,以“社區體育”為檢索詞,文獻類型為期刊,文獻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和CSSCI,時間跨度為2008—2017年,檢索與導出文獻日期為2018年1月6日,共檢索得到532篇文獻,排除征文、通知及不相關文獻后得到有效結果為468篇。

2 研究方法

信息可視化是指利用計算機實現對抽象數據的交互式可視表示, 來增強人們對這些抽象信息的認知[2]。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克賽爾(Drexel)大學信息科技與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Chaomei Chen)博士團隊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論(co-ciation)和尋徑網絡算法(PathFinder)等,對特定領域文獻進行計量[3],以探尋出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關鍵路徑”等。CiteSpace在國內體育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既包括我國民族傳統體育[4]、公共體育服務[5]研究,同時還包括國外太極拳[6]、體育教育[7]、體育政策[8]等方面的研究,但在社區體育研究方面尚未見文獻報道。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V知識可視化軟件對我國后奧運時期社區體育研究重要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使用CiteSpace V(版本號為5.1.R6.64-bit)將導出的Refworks格式文本轉化為軟件所兼容的格式。時間分段(Time Slicing)設置為2008—2017年,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年,通過各項參數和閾值的調整,對此10年間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的高產作者、機構、研究熱點、研究脈絡及發展趨勢進行探索與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年發文量

從圖1可見,社區體育研究的文獻量10年來共468篇,年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上趨于平穩,表明社區體育研究長期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

3.2 合作網絡分析

3.2.1 機構合作分析

將Citespace功能與參數設置區的Node Type選為Institution,時間切片閾值設定為ToP50,主要參數設置如下:閾值設置為6,字體大小設置為7,節點大小設置為69,其他保持默認,得到社區體育研究的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圖2)。

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表示機構發表論文的數量,之間的連線反映合作關系強度??蒲袡C構合作網絡圖譜顯示,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的主力軍是體育專業院校和各高等院校的體育院系。圖譜中各機構間連線較多并呈放射型連接,表明各機構間的科研合作較為密切。其中,以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以及上海體育學院為核心形成了社區體育研究最大機構合作網絡,各機構彼此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為中心擴大合作范圍,使得整個機構合作網絡緊密聯系。在最大合作機構網絡之外,個別相對獨立的機構在社區體育領域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如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首大學體育學院等也對社區體育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3.2.2 作者合作分析

將Citespace功能與參數設置區的Node Type勾選為Author,時間切片閾值設定為Top50,主要參數設置如下:閾值、字體和節點大小分別為4,7和72,其他保持默認,得到社區體育研究的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圖3)。

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表示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之間的連線反映合作關系強度。根據圖譜可以看出已經形成4個較大的緊密聯系的合作團隊。其中,姚績偉、丁秀詩、許文鑫等合作團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及滿意度研究;以王凱珍、李驍天為核心的合作團隊以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及一體化研究和社區體育組織研究為主;呂萬剛、孫立海的研究團隊關注點為社區體育組織研究;以周結友、李建國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主要關注體育公共服務和社區體育組織社會資本研究;王志威主要為英國社區體育研究。

3.3 社區體育研究熱點

文獻題錄中的關鍵詞是對主題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可以用于確定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9]。詞頻分析方法則是在文獻信息中提取能夠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頻次的高低分布,來研究該領域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的方法。

在Citespace功能與參數設置區中將Node Types選擇為

3.3.1 社區體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此熱點形成時間較早并且持續時間長。我國社區體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已經成為群眾體育的主要形式和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主要動力。為了促進社區體育健康發展,了解現狀、發現問題是前進路上所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也是體育研究人員必須承擔的責任。

通過歸納文獻,發現我國社區體育的現狀調查研究主要是圍繞社區體育6大構成要素展開,以地區或城市中的社區為調查對象,圍繞社區體育管理者和指導者、社區體育組織、社區體育活動、社區成員、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和社區體育經費展開調查。社區體育管理系統缺乏活性[10],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足、水平低下[11],社區體育組織發展緩慢、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不足[12],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政府資助有限,社區體育經費短缺[13]是阻礙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因素。

此階段雖然有部分研究者提出政府應加大對群眾體育的投資力度,構建社區體育社會化管理模式、市場化經營模式等對策,但多數局限于對現狀問題的表象解決,對社區體育發展既缺乏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又缺乏操作性強的、可落實的具體措施,迫使社區體育在發現問題后解決問題階段舉步維艱、停滯不前。

3.3.2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發展研究

具體表現為學校體育資源向社區開放、社區與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等。由于我國社區體育發展嚴重滯后于學校體育,各項資源配備差異懸殊,二者一體化發展目前尚是一種理想模式?,F階段更多地致力于學校體育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利用資源優勢兼顧社區體育發展,這是目前解決社區體育資源不足的最有效途徑[14],并且也具有一定條件下的義務性[15]。

通過多數學者的現狀調查不難得知,我國目前學校體育資源向社區居民開放情況不容樂觀。個中緣由涉及方方面面,“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缺陷,缺乏相關立法和政策文件、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上的偏差、組織形式的不適應、經費保障不足等因素都在制約著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走向融合[16-17]。

為此,有關學者提出應充分發揮政府在共享過程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14],既需要通過行政干預,從管理體制上尋找突破口,更需要制定共享規范和制度以及提供財政支持,以解決校方日常管理和場館維護等問題。除此之外,加強共享理念宣傳,建立健全共享工作機制,促進二者組織形式銜接也是推進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互助互促,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3.3.3 體育公共服務相關研究

由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重競技,輕大眾”,導致在體育公共服務上投入的精力和財力十分有限,整個國家體育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深受影響。加強體育公共服務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是目前我國體育發展亟待完成的任務,也是推進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發展目標的客觀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高度依賴政府,單中心的絕對主體供給模式必然難以滿足社會公眾迅速增長的、多樣化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薄弱的體育公共服務物質基礎及緊缺的體育公共資源之間的矛盾已成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最根本的核心問題[18]。在供需失衡背后映射出的深層原因是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管理與運行機制難以適應現代體育發展要求。

劉玉、龔正偉、馬德浩、王占坤等研究者積極深入探索體育發達國家在體育公共服務發展路徑上的有益經驗,力圖為我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寶貴意見。在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新西蘭,以社區體育為基點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強調社區體育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同時注重與學校體育的融合,是其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機制的共同特點[19]。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體育社會化程度較高,社會體育組織有著高水平的獨立性和工作能力,承擔了大部分體育公共服務職能[20]。但這并不意味政府在提供體育公共服務中功能缺失,相反,發達國家積極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是“掌舵”而非“劃槳”[21]。做好體育公共服務發展規劃頂層設計,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扶持力度和財政投入,支持培育社會體育組織等都是政府應積極履行的職責。

上海市社區體育協會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以專業類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法人的角色同政府合作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相關事務。通過提高服務的精細化與專業性,已經得到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和一致好評[22]。其成功經歷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和推廣性,值得深入挖掘有益經驗為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提供新思路。

3.3.4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研究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城市公共服務有效實現的有力依托和重要載體,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功能即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文化需求。因此,在探討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時,以社區為切入點能從根本上把握具體需求,從而實現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23]。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一個涉及公共服務提供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類型、服務方式及程度等諸多內容的復雜系統,現階段相關研究尚未能夠也無需集各方面于一處進行綜合研究。因為目前我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社區居民個性化多樣化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實際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不足形成的供需矛盾。

鄭衛民等指出,當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服務供給還存在許多缺陷,例如政府供給主體單一、供給總量不足、供給結構失衡、供給方式簡單和供給缺乏管理機制制度保障等[19]。這其中不僅有傳統體育管理體制的影響,更反映出政府對待體育的態度偏差。一方面,“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造成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處于多方管理卻無人問責的兩難境地;另一方面,政府單一單向提供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必然無法迎合不斷拓展的需求內涵和外延。服務的供給能否滿足使用者的主觀需要決定著對其滿意度,居民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又決定著其發展的水平和未來的方向。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必然是促進全民健身計劃落實和實現體育強國道路上必須力克的難題。

為此,專家學者借鑒融合多學科理論知識,從多種角度出發探討我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路徑。目前,供需關系理論為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該理論認為需求是供給的動力和源泉,供給必須以需求為前提,供需二者才能達到一種動態平衡,此時資源配置也達到最優狀態。需求的量及結構同時決定著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內容、方式和主體。而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存在其與居民體育健身需求嚴重脫節,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存在“供非所需”的問題[24],這正是自上而下的供給決策模式和政績導向的供給模式下存在的“特殊問題”[25]。反之,供民所需,關注民生的民需取向供給方式才是提高供給效應、滿足居民體育需求最有效的途徑。

城市社區居民多樣性、多層次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以及國家和市場在提供公共服務中的有限性必然要求多主體合作供給,協商管理,高效溝通,致力于形成 “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同治理”及“寓管理于服務”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模式。還應構建并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供需偏好耦合機制,積極踐行供給服務的供給側改革,以“供給”反促“需求”[26]。為保障社區體育功能服務的良性運行和持續健康發展,加大公共政策法規保障力度,創新社區體育運行機制,促進社區體育組織獨立運行等必要措施也亟待實施[27]。

對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情況進行科學評價是檢驗社區體育服務建設實際成果的有效途徑之一[28],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滿意度相關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陳旸、姚績偉等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研制用于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滿意度問卷和量表,大大豐富了相關研究的內容,也為科學評價服務質量提供了有用工具[29-30]。但由于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區域差異性較大,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滿意度作為一種個體的主觀評價,極易受社會經濟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干擾,現有測量工具的外部適用性仍值得檢驗。

3.4 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脈絡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中的突發性探測技術,并結合關鍵詞的時區圖,試圖清晰地勾勒出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的發展脈絡。在生成關鍵詞共詞網絡圖譜后,選擇控制面板中的“Burstness”模塊,具體參數保持默認,準許生成16個突發性關鍵詞。如圖5所示,各關鍵詞在不同的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增情況,表明該現象或話題在此時期備受關注。返回到關鍵詞的共詞網絡圖譜,在菜單欄上點擊“Timezone View”標志,生成社區體育研究的時區圖,控制面板中各項參數設置如下:閾值、字體大小、節點大小分別為5,17,14,最終得到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的時區圖(圖6)。

結合突發性探測與時區圖來看,早期更多地集中于社區體育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和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建設的研究,這一點恰好是符合當時我國社區體育處于萌芽階段的境況。在全國范圍內了解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是發現社區體育現存問題并制定社區體育后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基礎。公共體育設施是群眾體育發展的物質基礎,而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卻存在著“不足”與“浪費”并存的不合理情況,現有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均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學校中的設施占比最高但開放率低、閑置率高。促進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發展,達成提高學校體育資源利用率和社會公眾體育服務滿意度的雙贏目標。

為了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提高公眾滿意度,必須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31]。完善的體系不僅包括公共設施的供給與管理,還包括活動組織與指導、體育公共服務管理等一系列相關環節,形成一個多方協作配合的復雜系統。其中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歷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只有合理的供給才能實現需求的 有效滿足。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經驗表明以社區為切入點進行體育公共服務更加貼合社會的需求,更能有效滿足社會公眾的體育需求,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開始進入學界和政府的視野。

可以看出,后奧運時期,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追溯本質的深化研究過程。從最初的現狀調查到體育公共服務研究,再深入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這其中反映出的是對社區體育本質認識的演變,也是由宏觀理論層面逐漸向實踐可操作化層面的進步。從以往針對社區體育中某一問題提出表象的解決措施到系統建設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一個“治標”向“治本”的質變轉換。

3.5 我國社區體育未來研究趨勢

放大后的時區圖顯示了2015—2017年我國社區體育研究中關注較多的現象和議題。通過圖7可以看出,繼續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廣場舞擾民現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統打造全人群健身圈、轉變政府職能促進社會體育組織改革是未來我國社區體育的主要關注點。

廣場舞擾民現象從表征上可理解為廣場舞參與者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權利沖突,但其深層原因既包括城市社區體育公共空間供需矛盾與治理缺失[32],還包括以廣場舞為代表的社區體育運動缺乏必要的組織和管理[33]。 為有效解決此類現象,需要多方聯動治理。首先,需要通過政策和法律手段多途徑解決設施場地的歷史欠債問題,將社區體育空間供給納入法治化軌道[32],提高現有公共體育設施利用率,積極落實體育公共空間的供給側改革[33]。其次,需要加快完善社區體育活動和場地設施的組織管理辦法,這就需求政府、社區體育組織、個人等多主體建立信任機制,形成協同治理機制[34],在體育社會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可積極鼓勵社區體育組織或社會體育組織進行自治,促進社區體育良性運行。

地理信息系統(GIS)作為城市體育空間研究中的一種新興方法,為國內外合理規劃體育空間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35]。陳旸、杜長亮等運用GIS技術對社區體育設施的選址進行研究,開創了我國社區體育設施供給的新視角[36-37]。公共體育設施服務是公益性服務中的重要內容,滿足盡可能多的體育需求,讓群眾均等地享受公益服務是其最終目標。但如何實現公共體育設施的雨露均沾,如何高效惠及社會公眾仍是一道難題。國外較早地利用了GIS技術對體育設施的可達性等進行研究,利用緩沖區算法反推健身圈的輻射范圍[38-39],諸如此類的新方法、新手段為優化社區建成環境,提高社區健身環境建言獻策。近來,金銀日等利用GIS 技術對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可達性和公平性進行了計算,研究結果發現公共體育設施的數量與其可達性并無正向關系,基層公共體育設施的公平性及可達性仍有待大幅提高[40]。新興技術的介入可有效促進社區體育設施乃至整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的合理化,提高供給的實際效益。但GIS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尚屬初級階段,想要為決策制定提供科學指導還有待進一步成熟深化。

4 結語

北京奧運會后,社區體育研究方興未艾。體育院校和高等院校的體育院系中的研究人員是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的主力軍,并且彼此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協作互助的科研氛圍有利于優勢互補、開拓視野,提高該領域的研究水平。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發展、體育公共服務、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此期間社區體育研究的熱點話題。社區體育現狀研究是發現問題的必要過程,發現現狀研究中表象問題的深層原因并提出科學系統的解決辦法是促進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途徑。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二者存在時序性的互補關系,一體化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體育公共服務和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我國體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影響著整個社會對體育的感受與態度,切實提高體育公共服務質量需從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著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居民滿意度是體育公共服務的集中表現。政府培育社會體育組織,切實提高其獨立工作能力是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組織基礎,更是整個體系良性運行的重要保障?!?5分鐘健身圈”和社區體育設施的供不應求都在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社區體育設施,體育設施供給擺脫傳統的單純數量供給,兼顧數量、效率、結構和質量的新理念逐漸引起關注,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的體育設施研究打開了供給格局新局面。

十年期間,我國社區體育研究在內容上經歷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成熟完善過程,研究內容更加切合實際;研究方法和手段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科學化過程,研究成果更具指導意義。未來,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加強社區體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學習借鑒體育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引進公共管理等多領域的先進理論和思想,不斷提升社區建成環境和健身環境是社區體育研究的主要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凱珍,阮云龍.新世紀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4-6.

[2]Bederson B B,Shneiderman B.The Craft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Reading and Reflections[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2003.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 33(2):242-253.

[4]陳瑤瑤,倪依克.2008年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 Ⅲ的計量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2):12-18.

[5]李立峰,王洪彪.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10年(2007-2016):熱點、趨勢與展望——基于CiteSpaceⅢ的可視化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3):39-47.

[6]王俊杰,王培勇,徐堅,等.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外太極拳運動研究熱點與演化分析[J].體育科學,2012,32(10):77-84.

[7]高明,段卉,韓尚潔.基于CiteSpaceIII的國外體育教育研究計量學分析[J].體育科學, 2015(1):4-12.

[8]夏培玲,王璟.國際體育政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5):27-31.

[9]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計量學研究的發展與創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282.

[10]高菲菲.陜南地區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 24(4):49-51.

[11]茍清華,楊軍,劉冬冬,等.成都市社區體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8,34(10):27-29.

[12]范振國,張宏,梁恒.廣東省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 26(2):148-151.

[13]鮑巨彬,付麗敏.河北省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及制約因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 36(6):51-53.

[14]黃健,謝忠萍.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構建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 31(5):94-96.

[15]饒平,梁朱貴,蔣德龍,等.學校體育資源的重審與共享[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 26(3):231-233.

[16]趙妤.試論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深度融合[J].體育文化導刊,2009(8):29-32.

[17]李驍天,王凱珍,毛振明.城市社區與學校體育設施資源共享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外對比[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6):504-509.

[18]鄭衛民,任保國,劉德新.新時期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探索[J].體育與科學,2012, 33(1):87-91.

[19]馬德浩,季瀏,MADe-hao,等.英國、美國、俄羅斯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方式[J].體育學刊, 2016,23(3):66-72.

[20]劉玉.發達國家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實踐及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 37(3):1-5.

[21]王占坤.發達國家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科學,2017(5):32-47.

[22]祝良,張偉.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模式、機制及經驗研究——以上海市社區體育協會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1).

[23]欒麗霞,張曉潔.基于網絡治理理論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9):25-29.

[24]戴健.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78-102.

[25]胡慶山,王健.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價值審思與現實困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 38(4):20-24.

[26]陳德旭, 郭修金.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需偏好及耦合機制構建——以上海市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11):41-47.

[27]丁鴻祥.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1):19-22.

[28]姚績偉,何潮,許文鑫,等.論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三維結構要素及其關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2):14-20.

[29]陳旸,左珊.基于粗糙集理論的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評價實證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1):95-101.

[30]姚績偉,楊濤,丁秀詩.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量表的研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3,28(6):477-482.

[31]李建國.體育強國的基礎——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體育科研,2009,30(4):15-18.

[32]梁勤超,李源,石振國.“廣場舞擾民”的深層原因及其治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 39(1):26-31.

[33]于秋芬.社區體育運動開展中權利沖突分析——以廣場舞糾紛為視角[J].體育與科學, 2014(2):83-87.

[34]梁勤超,李源,石振國.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社區體育公共空間供需矛盾及其化解[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3):208-212.

[35]潘鳳英.廣場舞糾紛背后的理性思考和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4):25-27.

[36]楊劍,郭正茂,季瀏.中國城市體育空間研究述評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 31(6):461-467.

[37]陳旸.基于GIS的社區體育服務設施布局優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8):1254-1258.

[38]杜長亮,顧校飛,李南.社區公共體育設施選址規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3):13-20.

[39]Owen N,Cerin E, Leslie E,et al.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and the walking behavior of Australian adul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7,33(5):387-395.

[40]Chaix B,Méline J,Duncan S,et al.GPS tracking in neighborhood and health studies: a step forward for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ssessment, a step backward for causal inference[J].Health & Place,2013,21(5):46-51.

[41]金銀日,姚頌平,劉東寧.基于GIS的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空間可達性與公平性評價[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7,41(3):42-47.

社區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國社區教育多元治理體制的邏輯起點是滿足轉型時期社會多樣化學習需求、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社區教育多元治理體制構建主要關注的內容是政府、社會、市場之間的關系,其構建動力由多種復雜的力量交織作用。其中,國家引導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主導力量,市場機制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推動力量,社會力量的自身演變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生成邏輯:構建動力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我國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社區教育不僅承擔著繼續教育的重要功能,還對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傳統單一的社區教育“自上而下”的權力配置方式和資源配置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治理環境,社區教育管理需要向社區教育治理轉型。治理的本質應該是“建立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會認同之上的合作”。事實上,我國政府和學界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從管理型社會到治理型社會轉型進程中,國家正在逐漸分權并探索國家主導下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結構。首先,與之前單一的管理方式相比,社區教育治理首次強調在社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政府、社區組織(企業組織)、社區民眾等不同類型和不同領域的參與主體。其次,由于社區教育需要一定程度地滿足教育對象的需求才算有效,所以,社區教育有效治理功能的發揮需有賴于治理權威和利益交換的存在,并藉此建構起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相互聯系且彼此影響的治理框架,通過共同互動合作促成社區教育發展共同目標的實現。最后,在社區教育治理中存在多元的參與主體,在治理權力運行過程中是一種平行的關系,通過共同協商,各參與主體確立對社區教育發展的社會責任和人才培養的共同認知,并在自我利益權衡下做出自主選擇,而非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由此可見,在社區教育治理之中需要明確多元主體之間的邊界和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合作。

二、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生成邏輯

1.轉型時期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社區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緊密相關。當前,新經濟和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社區教育的意義就在于通過開展學校教育之外的各種正規及非正規教育活動滿足社區民眾的內在學習需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利益群體增多,群體的需求也變得十分多樣化。一些下崗職工和在職人員期望通過獲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開發自身潛在人力資本,滿足當前新經濟的實際需求。社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可以滿足此類人群在步入社會后的新的受教育需求,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是最直接獲取教育的渠道。成人對社區教育的需求更加真實、理性,他們期望接受針對性較強的社區教育服務,從而發展更多的技能,產生更高的生活期望,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的速度相對經濟飛速發展的速度稍顯滯后,引起社會失衡現象增多,人們可能在價值觀念、工作生活方式等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中出現心理焦慮、情緒受挫、相對剝奪感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狀態極容易對人造成誤導,導致行為失控,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因此,公民期望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找到城市社區的歸屬感,消除孤獨感??梢哉f,社區內不同群體參與社區教育的動機不同,需求多元,他們的心理意愿是決定社區教育項目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且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上長期以來形成的“大政府、小社會”的文化心態存在,我國的社區教育管理仍然以政府為主導,整個社會力量的介入和保障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包含政府、社會組織、公眾在內的各行為主體問資源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的協作性網絡組織。

事實上,雖然社區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隨著轉型時期社會力量的壯大和需求變化,社區教育對象對這種政府主導式的“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并不十分認同。社區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理應由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制度保障等基本服務,然而,由于公共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與政府公共服務供應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區教育這類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由政府向市場、社會組織等適當轉移,才能有效地滿足公眾的多元化學習需求,解決社區產品失衡、社區教育服務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大環境下,要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社區教育,進一步強調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變革和創新。在治理主體的相互關系中,政府要始終發揮最基礎和最重要的保障和服務功能,管理手段應更加注重法治的作用,加強對社區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和設計,建立起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真正達到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的多元共同治理。

2.傳統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現實困境

教育管理體制是指教育組織體系和教育規范的集合體。教育組織體系包括教育管理機構和教育實施機構,是教育管理體制的實物載體,而教育規范是確保教育組織體系有效運行的規章制度,反映一定時期社會的教育規律。因此可以說,教育組織體系和教育規范是統一體,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育組織體系和一定的教育規范相組合就形成了教育管理體制。孫綿濤教授認為,教育管理體制包括教育行政體制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而我國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包括社區教育行政體制和開展社區教育的學校(學院)的內部管理體制。

誠然,在整個社會中,政府作為權利的擁有者必然也要承擔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責任。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事業并不完善的狀況下,社區教育需要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保障??v觀我國社區教育發展史,政府行為對社區教育發展的推動最大。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逐漸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社區教育委員會。隨著3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區教育現已經形成政府主導的兩級政府(市、區)、三級管理(區、街道、社區)的管理體制。市級社區教育委員會負責本地區的社區教育整體規劃,通過建立領導負責制,明確各機構的制度規范,協調政府各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問的關系,做好社區教育發展的保障工作;區級社區教育委員會側重對本區社區具體事務的管理,作為工作機構,具體為本區制定詳細具體的社區教育發展計劃、工作計劃、工作方案等,實施對街道、社區學校的統籌管理和運作。然而在實踐層面,由于受民眾以及駐區單位對社區教育認識不足、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資源開發不充分等因素影響,社區教育管理仍然遭遇了諸多難題。究其原因,單一的社區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無法回避制度制定者和實施者的有限理性。政府直接管理社區教育具體事務的行為會使其他主體在參與服務和管理時顯得十分被動,加上缺乏具體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難以調動社會組織、社區民眾積極參與進來,社區教育服務供給低效。事實上,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社會矛盾的復雜多變使得傳統的社區教育管理方式表現失靈,嚴重影響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效率。政府應該在提供社區教育教育公共產品的方式上有所調整,以適應社會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梢哉f,構建多元的社區教育治理體制,充分調動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應有之義。

三、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構建動力

我國的社區教育是在國家對教育改革和發展進行總體布局的背景下組建發展起來的,各地政府根據地區的財政狀況、實際發展條件和需求,構建了適合地方發展的社區教育模式,但基本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教育活動。而本文關于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探討,試圖利用教育管理體制的理論知識,并結合我國社區教育管理的實際狀況,厘清社區教育行政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從而為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實體構建搭建一個規范的框架,從國家主導、市場機制、社會參與三個視角闡述政府、組織(社區教育行政機構、社區學校)、社會公眾之間應處的位置和相關規范,從而形成一個相互支撐的穩定三角模型(如圖1所示),推動社區教育治理體系變革,促進社區教育健康發展。

1.國家: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主導力量

不管是從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條件還是從我國傳統的組織文化來看,國家都理應在其管轄范圍內對社區教育進行整體規劃和資源整合分配。國家對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實體構建發揮著絕對的主導作用,表現為:第一,國家的資源支持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重要保障。隨著社區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強,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須作為支配力量對社區教育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投入。從我國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視角看,國家有著天然的統籌、協調、調動資源的獨特優勢,在構建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各部門為社區教育發展提供財力、技術等,從而滿足不同人群對社區教育的多樣化需要。第二,政府的宏觀指導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對社區教育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社區教育應放在整個社會系統開展,通過社會各界為社區教育發展提供和整合各類資源。國家通過政策的導入,制定社區教育發展目標,明確發展方向,推動社會更多的力量參與到社區教育發展中,促進現代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轉變。第三,國家的制度供給是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內在要求。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構建還亟待制度的輸入和創新,國家作為權利的代表應給予社區教育更多的制度資源。事實證明,我國社區教育發展與黨和政府的教育制度息息相關,縱觀我國社區教育政策的演變歷程,我國經歷了將社區教育定位為彌補學校教育不足、推進終身教育到目前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為目標的發展階段。在社區教育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國社區教育面對和需要確認的政策問題不同,政策供給也在發生變化和創新,從而保證了持續發展。社區教育發展呈現出制度化、規范化發展趨勢,從專門人員的配備、管理體制的建立到社區教育經費投入的規定,都體現出社區教育政策在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2.市場: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推動力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提升到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位置,為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方向。市場成為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推動力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市場經濟強調顧客至上的理念,要求社區教育主動回應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市場經濟的平等、法治、顧客至上等理念深深影響著我國社區教育治理和社會服務的理念。事實上,社區教育治理體制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過程就是法治逐步推進的過程,是鼓勵政府主動傾聽教育需求呼聲、回應居民學習訴求的過程。在市場經濟理念的影響下,政府可以在尊重居民意愿和創造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對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需求進行積極引導、有序組織、合理協調,從而推動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關注,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熱情。第二,市場為社區教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引入競爭機制,催生多元的治理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市場的自主性逐漸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行業企業、社區教育機構、社會組織,為社區教育治理提供了多元的參與主體?;谑袌鼋洕纳鐓^教育治理主體多元化,可以不斷地解構以單一政府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促成整個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整個社會來執行、支持和推動社區教育項目的良好局面。第三,市場競爭機制下的多元化投資方式直接影響社區教育的治理和服務方式,促進社會教育治理方式多元化。在社區教育委員會統籌下成立的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居民學習點開展具體的社區教育實踐工作,可以采用公開招標、實行項目外包或委托管理等方式優化內部運行機制,為社區教育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從而推動各參與主體根據當地實際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工作。

3.社會: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構建的內生動力

隨著我國政府形態從“管理型政府”到“治理型政府”的職能轉變,社會力量逐漸發展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力量,成為推動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內生動力。通過社會力量的參與,我國社區教育治理模式組建多樣化,并促成了參與主體問的合作伙伴關系生成。促進政府與社會問的溝通與合作成為影響政府在社區教育事務上進行決策的重要力量和動力源泉。社會參與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社會的廣泛參與和交流,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公眾對社區教育課程資源、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需求,達成社區教育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動態匹配。公眾參與、志愿者服務、培育社會組織都可以成為促進社區教育治理體制創新的主要途徑,通過完善相關保障體制推動社會有效地參與,社區居民可以接受到更加豐富多樣、更加優質的教育,從而提升社區教育的吸引力。第二,社會力量可以有效地促成社區教育治理主體問的合作伙伴關系生成,推動社會教育治理民主化。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方式在逐漸消失,而多元治理的邏輯起點就是要通過公眾的參與將社區教育的研究者、組織者、實施者以及受教育者置于一個大的社區教育新系統下。在社區教育治理過程中,政府可以傳遞決策意圖,社區居民可以表達合理的意見要求,社會組織可以逐漸成為政府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從而推動相互問的互動合作。第三,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是影響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動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強大動力?,F有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大多有著明確的使命,具備專業的知識,對社區教育治理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較為清楚,可以通過賦予他們參與政府的制度化和民主化改革進程的權利,推動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改革。公眾的參與也逐漸成為社區教育政策和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真正把社區居民當做社區教育的“規劃、組織、實施、監督”的主體,可以充分調動起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對社區教育活動乃至社會治理的政治機制創新都會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改革和創新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也是社會和學界持續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制有其自身的生成邏輯,隨著轉型時期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和居民學習訴求的多樣性,傳統單一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因此,亟需推動我國社區教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進程。在此過程中,國家、市場、社會多重復雜力量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社區教育治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也由此影響著我國社區教育治理體系的建構。

社區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在對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州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推動全州社區矯正工作依法規范有序運行。

關鍵詞:海西州;社區矯正;法治;調查

2014年4月,習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社區矯正立法、理順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矯正機構和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水平。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對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做出整體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制定社區矯正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形勢下,對社區矯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對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州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推動全州社區矯正工作依法規范有序運行。

一、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況梳理

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開展以來,嚴格按照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規定,深入貫徹落實青海省《關于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精神,并結合我州的一些實際情況,不斷地創新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同時,在建章立制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201 0年制定發布了《海西州關于全面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方案》,對海西州社區矯正體制機制的初步建立和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起到了基礎性規制作用。

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現形成了州、市(縣、行委)、鄉鎮(街道)三級工作網絡,已在全州8個地區、44個鄉鎮(街道)全面開展。目前,海西州司法局設立了專門的社區矯正管理局。根據數據統計,全州共有35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9名社會工作者和88名社會志愿者。矯正人員當中被判處緩刑的占多數,達到930%,如圖一所示。矯正人員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初中及以下的人占多數,達到72%,如圖二所示。

(二)主要做法

1開展集中教育,個別談話教育,組織公益勞動,增強矯正對象的公德意識。通過開展集中教育,個別談話教育,組織參加公益勞動,使矯正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矯正不良行為,提升道德品行。全州各地區根據各自實際,針對矯正對象的刑罰種類和年齡、體質、特長及矯正對象的生活工作情況,安排相應的公益勞動,采取集中與分散結合的方式,由各社區具體落實。據統計,今年全州共組織社區矯正對象開展集中教育1633人:組織參加公益勞動1058人。

2.加強隊伍建設,確保社區矯正工作全面規范有序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有序開展需要社區矯正工作隊伍來保障完成,因此,要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水平,就要求工作員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過硬的政法素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提高我州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年全州共派出8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參加了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班,派出2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參加了全國社區矯正工作培訓班,通過參加各類培訓,提升了隊伍素質,為我州進步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3.加強宣傳,為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我州各地區先后在各類新聞媒體中對全面開展社區矯正工作進行了宣傳報道,廣泛宣傳社區矯正工作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宣傳增強了全社會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知度,為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二、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依據缺乏

當前,制約社區矯正工作規范有序開展的最大障礙就是法律依據的缺乏。在現階段,我國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法律依據主要有《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在這些法律中分別就管制、拘役、假釋、剝奪政治權利、暫予監外執行等做了相關規定。但大多數都是些原則性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雖然我州為推進社區矯正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文件,如《海西州關于全面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方案》,但是由于法律依據缺乏,因此也不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經費保障不足

社區矯正跟其他任何制度一樣都需要通過相應的物質來保障其運行。海西州社區矯正經費尚未形成完善的長效保障機制,缺乏專項資金。很多基層司法所的辦公條件很簡陋,連基本應有的辦公經費都得不到相應的保障,社區矯正設施更是匱乏。這主要是由于管理體制不順,經費來源渠道不暢,經費運轉困難。

(三)社區矯正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從我州現狀來看,社區矯正隊伍主要是由司法所工作人員和社區矯正志愿者構成的,組成結構單一,我州司法所人員嚴重不足,有的司法所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員,而有的只有機構,沒有人員編制,因此,無法形成有效的矯正網絡,同時,社區矯正工作者參加業務培訓的機會較少,這些都制約著我州矯正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四)工作銜接不夠到位

社區矯正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如法院、檢察、公安、司法、社區等。但是在當前的具體工作中,由于各個部門之間工作銜接不到位,影響了社區矯正的效果。如法院對罪犯判處非監禁刑生效后,有時沒有及時將法律文書抄送個給司法行政機關,沒有將法院已督促落實的幫教措施告知司法行政機關,以至于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這樣極有可能出現矯正對象脫管、幫教不及時或幫教措施針對性不強的一些問題。

三、進一步完善海西州社區矯正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社區矯正立法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法律的剛性支持,那么社區矯正工作就沒有指示燈,社區矯正工作就會陷入迷茫和矛盾中。這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制定社區矯正法,因為統一的立法不但能夠強化社區矯正的地位,增強全社會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同度,而且還能解決現有法律制度和社區矯正制度之間出現的沖突和對立。各個部門可以根據統一的立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相關的規定,從而讓社區矯正制度更好地落到實處。另外,立法應該對整個社區矯正制度做出細致的規定,尤其是要加強對具體實施程序和方法的硬性規定,通過一些細致的、硬性的規定指導社區矯正工作全面規范開展,從根本上解決社區矯正工作的隨意性。

(二)加強社區矯正經費保障

在社區矯正制度的初創時期,要想使整個工作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和標準就必須投入充足的人、財、物。因此,主管部門要積極主動向各級黨委、政府匯報工作情況,爭取獲得工作支持,將其納入政府創新社會管理工程統一規劃,從而使社區矯正工作行政經費和社區矯正人員教育矯正經費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

在資金保障方面:一方面主管部門要積極主動跟財政部門多溝通多協調,爭取落實社區矯正的專項經費。同時,還要強化開展工作必要的一些基層設施建設,改善辦公條件,確保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還可以將罪犯被判處管制、假釋等刑罰時撥給監獄的經費相應地從監獄移轉給社區矯正機構。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積極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發動社區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來。政府部門可以制定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一些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個人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投資、建設社區矯正必要的基礎設施,還可以聯合相關部門和用人單位舉辦針對社區矯正人員的專場招聘會,廣泛吸納社區矯正對象,從而為社區矯正人員提供一個就業平臺,讓他們的生活有保障。

(三)各部門協調配合。整體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健康發展

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社區矯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帶頭,由公、檢、法、司等各有關部門形成合力。建立定期相互通報、互相核實的工作制度,確保不發生脫管、漏管的情況。建立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全方位聯絡員制度,加強相關單位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二是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情況通報、信息交流等制度,各相關部門相互間積極主動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共同研究解決好社區矯正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強化工作隊伍建設

首先,針對我州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不足,結構單一的情況,筆者建議,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納入政府統一編制的工作人員類別,通過選拔、競爭上崗,統一工資福利水平,或者由政府設立專門的行政機關,負責招聘和管理專門的社會工作人員,對所有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統一管理、統一培訓和教育,根據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業績實行差額薪酬待遇。此外,要專門培養一批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專業協助的志愿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服刑人員,可組建不同的輔助幫教隊伍,從而使社區矯正工作更具有針對性,進一步提高矯正質量和效果。

其次,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一是給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提供參加培訓的機會,多角度完善培訓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從而提高其工作的科學性和專業性。二是安排社區矯正I作人員到相關單位學習交流,調研取經,以提高其工作的整體水平。

(五)切實做好心理矯正工作

有關研究表明,當代罪犯將近90.1%是有心理問題的,其中82%的罪犯心理問題存在異?;驀乐禺惓5臓顩r。因此,對矯正對象做好心理矯正工作是極為重要的。今年,我州對117名社區矯正人員開展了心理輔導。通過心理矯正,可以消除罪犯的心理障礙和不良行為,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能讓他們更好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避免出現極端的激進的行為,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可以與心理咨詢門診簽訂協議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還可以組織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培訓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組建一批具有專業化水平的心理矯治隊伍,為社區矯正人員提供所需的心理咨詢服務,著力提升社區矯正人員心理免疫力,消除社區矯正人員心理危機和隱患。

(六)發揮社會力量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

社區矯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項社會公共事務,民間組織是主體之一,也是最穩定、最具持續性的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完全能夠適應社區矯正工作深層次、寬領域的需求,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社區內的民間組織可以在社區矯正中協調政府.社區群眾與服刑人員三者之間的關系,整合廣大社會資源投入到社區矯正中。民間組織整合并不會對開展社區矯正工作造成任何負面影響,民間組織只是發揮自身的特長和技能,在一定范圍內組織社會力量為服刑人員提供專業矯正工作人員缺失的部分矯正服務,使整個社區矯正工作能給服刑人員帶來更多的幫助,更加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民間組織之類的社會力量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這與服刑人員之間不存在角色沖突和感情抵觸,更容易與之建立情感聯系,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所面臨的問題,能夠更好地為服刑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10-23.

[2]河北省社區矯正工作機制與規范運行研究課題組.河北省社區矯正工作機制與規范運行研究[J].河北法學,2010,(6).

[3]李光勇,社區矯正人員幫扶現狀、困境與對策調查研U]北京: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4).[4]李振湖.社區矯正工作實證調查和分析[J].云南:法制與社會,2013,(18).

上一篇:教學思想論文范文下一篇:傳媒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