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

2023-09-23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過實地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等方法,經過近5 a的調查研究,發現了“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隱患,指出基層認識缺失、人才短缺、科技支撐和設備保障能力弱等問題是制約“三農”氣象服務和專項建設發展的“瓶頸”。重點對“三農”服務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剖析,根據未來“三農”氣象服務及專項建設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培育人才,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合作,著力提升科技含量;擴大信息資源,提高受眾歡迎度;轉變服務觀念,加強保障力度;與時俱進,創新信息載體和服務平臺;建立為農服務長效發展新機制;搞好效益評估,體現服務價值等建議。

關鍵詞 “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現狀;發展建議

農業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敏感的行業,農村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脆弱區,農民是受災影響最大的弱勢群體。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頻率增加、強度增強,給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形勢下,農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面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氣象為“三農”服務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1-2]。長期以來,氣象服務在農村防災減災、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與新時期黨和政府的要求以及農民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中央財政設立“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資金”以來,有效地推動了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有了較明顯的提高。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對“三農”氣象服務現狀、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2-6],但對現階段“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情況還沒有詳盡的研究。為此,筆者采用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經過近5 a的調查研究,分析了“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重點對“三農”服務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剖析,根據未來“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有關建議,以期為今后氣象為農服務及專項建設的發展提供依據。

1 “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目前,我國農業基礎還較薄弱,大多數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調查分析農村氣象服務現狀、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發現,由于農村所處的地域環境和農民這一群體特有的共性,決定了各地的“三農”氣象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帶有普遍性[2-6]。

1.1 氣象服務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業務能力還不強

農村普遍存在氣象綜合監測能力薄弱、適應農業生產區域性布局的農業氣象觀測網絡系統還需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和應急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和中期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的準確率與農業生產需求差距較大。導致農村承災能力較弱,防災措施不得力,防范不及時,受災損失大。

1.2 氣象服務產品實用性不強

由于氣象部門在人力、專業知識等方面嚴重不足,又缺乏農業生產實際經驗,能夠因地制宜地制作具有指導性作用的產品較少。農村進行規?;r業生產,用戶希望得到較長時效天氣預報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和安排農業生產,但氣象部門的長期天氣預報的局限性與現實期望值有較大的差距。其次,對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精準農業、休閑農業等方面的研究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能推廣應用的農業氣象適用技術較少。

1.3 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化程度不夠

當前農村用戶迫切需要氣象部門提供較為準確的定點、定時、定量的預報和服務產品;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要求定向開展專題預報服務;對政府的決策服務、農林病蟲害防治、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方面,也要分別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精細化的信息服務。目前,氣象部門服務產品還不夠豐富,內容較單一,難于完全滿足各種需求。

1.4 氣象信息傳遞效率有待提高

氣象信息在傳播手段、傳播內容、傳播時效、傳播對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不能滿足需求。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喇叭)、報刊、信函等,局限性較大。報刊、信函時效性較差;電視、廣播(收音機)受節目固定播出時段和次數的限制經常會錯過收看收聽時間;有線廣播喇叭由于功能退化早已閑置或消失?,F代傳播媒體網絡、手機短信、“12121”聲訊電話等,也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約。由于農村多處邊遠山區,受通訊基礎條件的限制,信號覆蓋不到或網絡還沒有普及;加之,農村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不懂電腦甚至手機也不會用;通過手機、“12121”電話和互聯網獲取氣象信息僅局限于少數年輕人。因此,農村獲取實時氣象信息的時效性滯后、受眾面不廣;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制約。

2 “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現狀

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對“三農”工作非常重視,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也要求較高。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簡稱“兩個體系”),充分發揮氣象為“三農”服務的重要作用[7]。

2.1 “三農”專項建設目的

2010年4月,中國氣象局根據中央文件精神下發了“兩個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即《關于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自動氣象監測網建設和精細化氣象預報要到鄉鎮;建立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進村入戶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發布網絡,力爭至少有一種手段能將預警信息送達農村每一個地區,傳遞到每一位農民。還提出要通過電子顯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農村居民廣播氣象預警信息。

2011年財政部在中國氣象局部門預算中建立了“鄉村氣象服務專項經費”,支持江西等20個?。▍^、市)的121個縣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建設;2012年專項資金更名為“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資金”,支持范圍逐年擴大[8]。專項資金主要支持氣象預警LED電子顯示屏和氣象大喇叭、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等設施建設,實現“鎮鎮有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的目標。

2.2 氣象大喇叭功能及優點

氣象大喇叭又稱氣象預警廣播系統,較以往的農村大喇叭結構和性能大不一樣,增添了許多科技含量。它由預警信息發布接收終端一體機與高音大喇叭組成,依托移動通信GPRS網絡,可通過氣象部門預警服務平臺群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9];也可直接在手機上操作,把相應的文字內容轉換成廣播級的語音通過廣播系統發出;還具備人工電話語音廣播功能,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預先設定撥打終端的電話號碼直接進行口播。真正發揮了可隨時隨地用喇叭發布各種消息的作用。

這種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無縫隙發布形式,使氣象信息由主觀能動了解轉變為強制被動接受,不僅從傳播方式上彌補手機短信、LED電子顯示屏的不足,還能擴大信息傳播的有效半徑,與電子顯示屏等媒介相結合,有效地解決了信息傳播范圍問題,達到了氣象災害信息受眾面廣的目的。

2.3 “三農”專項建設現狀

2011年開始,江西省依托中央財政“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資金”的支持,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共同投入,以“兩個體系”建設為抓手,著力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以點帶面,有序推進。

2.3.1 積極選點,有效實施。

2011年江西在全省選擇了條件較好、有積極性的10個縣為“三農”專項建設實施試點縣,其中吉安市的新干縣被列入首批試點縣之一。之后,支持范圍繼續擴大,至2015年,全省共有中央財政專項實施縣52個,省級財政支持縣10個;其中,吉安市所轄11個縣市就有中央財政專項實施縣7個,省級財政支持縣1個。各地抓住這一投入契機,立足專項建設,按照“邊建設、邊服務、邊完善”的原則,積極探索為“三農”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服務的新思路、好方法,在構建氣象為農服務發展長效機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不斷增強,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密切配合、合力深化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良好格局。

2.3.2 搞好建設,發揮效益。

截至2015年底,吉安市已建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綜合發布系統終端大喇叭1 282套、LED顯示屏212塊(2015年新增的2個實施縣因采購招標廠家未確定未安裝設備);全市還建成9個土壤水分觀測站、7個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新干、吉安、永豐、泰和等縣每個鄉鎮均亮起了電子顯示屏,每個行政村均裝上了大喇叭,部分有積極性的自然村也響起了大喇叭的聲音。氣象災害預警、農業氣象服務等信息的傳播觸角延伸到了最基層的一級組織及農戶;各實施縣正在探索與該縣農業、水務、林業、綜治委等部門建設“大喇叭工程”[10],利用氣象大喇叭發布“三農”工作綜合信息,進一步拓寬了便民服務的思路。

3 “三農”專項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2011年開始連續5 a,對各實施縣“三農”專項建設進展和氣象服務開展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收集有關報表、會議、文字及圖片信息報道等資料;到實地查看設備安裝、使用情況;到鄉鎮農業綜合站、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村委會查看農業氣象信息發布或服務材料張貼情況,向農戶了解農業氣象信息使用效果及服務需求;還采取問卷調查,組織部門內外專家、種養大戶座談等形式了解服務需求和有關建議。通過這些調查方法發現“三農”專項建設和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薄弱環節,其中一些隱患因素還可能對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經梳理和歸納主要有幾個方面。

3.1 發展不平衡、后勁不足

由于“三農”專項建設涉及到最基層的村一級組織和村民個體,各級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思想認識不統一、重視程度有差距;部分農民不理解、一時還不能接受;基層技術人員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的縣、鄉、村之間建設速度快慢及服務質量高低差別較大。其次,由于長效機制還不健全,專項建設及未來的發展得不到穩定、持續的政策支持及財政保障存在短期行為的憂慮。

3.2 科技支撐和氣象服務能力較弱

氣象部門只有少數國家農業氣象觀測站有專職人員且主要從事農業氣象業務工作,大多數臺站僅設有兼職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三農”氣象服務隊伍人員少、專業知識欠缺,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力不從心”或“底氣不足”的現象。由于農業專家聯盟、農民專家隊伍的作用未有效發揮,造成農業氣象實用技術研究與推廣力度不夠,服務產品還未完全“接地氣”;智慧氣象建設尚未真正起步,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3.3 信息發布終端上線率偏低

從運行監測情況總體來看,信息發布系統終端大喇叭和LED顯示屏上線率相對較低,不盡人意。原因:一是設備售后服務跟不上。由于信息終端特別是大喇叭遍布在行政村一級(少數較大的自然村也有),點多面廣且分散,屬地化、專業化的技術保障隊伍還未建立,主要依靠供應商下派技術員來維修,及時性難以保證,存在設備故障維修滯后現象。二是信息終端設備質量不穩定,故障率較高。三是認識或管理不到位,人為造成停用或故障未及時發現報修。

3.4 受眾歡迎度還不高

大部分地方的農民感到真正受益的東西還不多,故收聽的積極性不高,反應較平淡。主要是信息服務內容不夠豐富、實用性不強;其次,信息發布的表現方式還是傳統的單一文本或聲音形式,比較呆板,不能真正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各類不同需求。

4 “三農”氣象服務人力資源狀況分析

目前,吉安市8個“三農”專項實施縣氣象局從事有關氣象為農服務專兼職人員共有10人。

從調查情況可以看出,該市人力資源結構呈現幾個特點:一是年紀輕。人員以“80后”、“90初”的年輕人為主體。二是工作時間短。進入氣象部門工作時間10 a以內的占總數90%,其中5 a以內的占60%。三是學歷較高。全日制第一學歷大專以上的占80%;且通過在職學習,基本上均取得了氣象專業本科學歷(其中1人為本科第二學歷)。四是氣象專業比例偏低。第一學歷氣象專業與非氣象專業各占50%,有本科學歷的4人均非氣象專業畢業。五是專業技術職稱明顯偏低。助理工程師及以下職稱占90%,中級職稱比例僅有10%。

4.1 優勢分析

4.1.1

年輕有朝氣。從事“三農”服務的隊伍多為年輕人,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只要正確引導,調動其積極性,本人肯努力,后生可畏。

4.1.2

文化基礎較好。大部分年輕人學歷較高,要求上進,積極參加氣象專業學歷教育和業務培訓。

4.1.3

政府重視,大有可為。中央連續多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均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特別是借力“三農”專項建設的實施,“三農”氣象服務進入大發展時期,正是新一代氣象工作者施展才華的好時機。

4.2 劣勢分析

4.2.1

業務素質普遍不高。大部分從事“三農”服務人員工作時間短,氣象專業知識特別是農業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實踐能力還不夠。

4.2.2

服務意識和責任心不夠強?!叭r”服務隊伍以“80后”、“90初”的年輕人為主體,且有70%的人是生活在城市的獨生子女,與農民接觸少,對農村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因而感情不深,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不強。

4.2.3

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隊伍年齡梯次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年輕人雖然學歷高,但均為非農甚至非氣象專業畢業,專業知識欠缺;而占少數的年長者學歷偏低,理論知識欠缺、計算機應用及儀器設備維護能力較弱。

5 “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發展建議

隨著專項建設廣度不斷擴大和氣象服務的不斷深化,勢必面臨更多新技術、新需求,服務產品更專業,設備維護、管理任務更繁重等艱巨的挑戰。針對當前“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國氣象局對“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未來發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和探討。

5.1 培育人才,強化隊伍建設

5.1.1 培養感情,提高專業技能。

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年輕人到農村中去熟悉“三農”工作,培養對農村、農民的感情,為“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種(雙搶)、秋收秋(冬)種等重要農事季節或農忙時節,組織年輕人深入農村,接受鍛煉,大膽實踐;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同勞動、交朋友,了解農民的心聲,體驗農村生活的苦與樂。這樣才能與農民建立真摯的友誼和感情,從而激發做好農村工作的熱情,提高主動做好“三農”氣象服務的自覺性。

建立人才培養、交流機制。鼓勵和支持年輕人積極參加本部門的業務培訓、學歷進修、學術交流及各種繼續教育;對獲得農學相關專業第二學歷的給予一定獎勵。選派年輕畢業生到農業部門或鄉鎮農業綜合站實習鍛煉;安排業務服務人員參加地方或農業部門組織的農業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只有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正確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科學致富,成為廣大群眾的貼心人。

5.1.2 拓寬選人渠道,創造用人條件。

5.1.2.1

筑巢引鳳。擴大選人視野,開辟“綠色通道”,積極引進農學相關專業院校畢業生或其他農技人才進入氣象部門,提高相關待遇。

5.1.2.2

打通職場上升通道。對在崗業務人員的職務晉升、職稱評聘,以及外聘人員“擇優進編”等關乎切身利益方面給予優惠或破格條件。

5.1.2.3

改善工作條件。給業務人員配備清晰度高的數碼相機(或小型攝像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必要的設備;解決必要的勞保用品,提供方便的下鄉交通工具,創造良好的內、外工作環境和條件。

5.2 加強合作,著力提升科技含量

建立有多部門參與的“合唱團”,政府是“合唱團”的“指揮”,氣象部門要扮好“領唱”的角色。要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合、社會參與”的原則,在政府的領導下并通過政府協調涉農部門特別是農業部門共同參與。農業和氣象部門為農服務的方式和途徑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個,歸宿是一樣。各地要秉承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簽訂“氣象為農服務合作協議”,實現氣象與農業的融入式發展。

5.2.1

整合資源,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將雙方的信息發布平臺和鄉鎮農業綜合站、氣象信息服務站的設備有效整合起來,一是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將資金用來添置必要的農田觀測和科研儀器設備;二是理順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實現“直通式”服務;三是聯合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廣,大力提升農業“含金量”。

5.2.2

“借力”壯大隊伍實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將“三農”氣象服務專家聯盟(或專家咨詢委員會)、農民專家隊伍、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等納入“三農”氣象服務隊伍的體制;建立氣象信息員管理機制和相應的獎勵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形成一支實力強大的“三農”服務隊伍。二是發揮氣象信息服務站的作用。鄉鎮氣象服務站作為氣象部門的一個落腳點,在為農服務中起著上傳下達的橋梁紐帶作用,要將其作為縣級氣象部門向鄉鎮延伸的一個機構來管理,明確職責任務,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加強指導和督查,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及考核的長效機制。

5.2.3

“借智”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一是構建聯合會商機制,通過建立微信、微博等互動交流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特別是要發揮好農業專家的作用,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專業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聘請農業部門或高等院校退休專家到氣象局進行技術指導,彌補基層農業氣象專業技術力量的不足;共同研發推廣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簡便實用的農業氣象適用技術,使基層為農服務更加“接地氣”。三是通過與軟件開發公司聯合(或外包)的方式,開發界面友好、功能齊全又實用的業務服務平臺。

5.3 擴大信息資源,提高受眾歡迎度

堅持部門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則,以需求為引領,充分發揮電子顯示屏、氣象大喇叭信息發布終端的功效和作用,發布“三農”綜合信息,使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和生活化。既發布農業氣象預報、農事安排、市場供求等信息,也可發布森林防火、征兵、招工、村務活動等通知;還能作為開展法律法規、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反邪教常識、“三農”政策宣傳、農業科技教育的平臺。特別是大喇叭,打破了時空和地域限制,作用和效果更好。各地可根據當地農業結構和特色產業,圍繞“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結合農業季節有針對性地制作播放節目,農閑播知識、農忙播技術[9];播放內容要通俗易懂,這樣可提高農民收聽和學習興趣。

5.4 轉變服務觀念,加強保障力度

“三農”專項建設設備以信息發布系統終端LED顯示屏和氣象大喇叭為主,隨著建設的不斷推進,安裝的數量不斷增多,在用設備出現故障也越來越多,維護工作日趨繁重,難度也越來越大。當前,已經出現故障報修后維修滯后現象,可見,僅僅依靠供應商的售后服務已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過了保修期之后,一方面存在設備老化故障率越來越高,由誰來維護的問題;另一方面還存在設備更新或配件供應、軟件升級等問題,保障工作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設備是否能正常運行直接影響到未來“三農”專項建設及氣象服務工作能否健康地開展,因此,要積極探索和實踐設備保障服務模式,做到事、責、權清楚到位,并建立日常監督與考核機制。

5.4.1

設備供應商終身負責保障工作。要與設備供應商簽訂嚴格的權責協議,協議中要有“每個縣設立一個維修站(點);按鄉鎮多少配備維護人員數量;接到故障報告后限時維修;軟件升級要及時、配件供給要保證”等條款。配件供應價格應由國家物價部門定價或采取公開招標,防止供應商(或廠家)隨意報價,壟斷價格。

5.4.2 培養和建立部門技術保障隊伍。不論是從當前還是今后來說,氣象部門如果有自己的技術隊伍,對于設備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均有好處。一是能保證維護工作的效率和長期穩定,減輕管理難度。二是包括區域自動氣象站等所有的儀器設備日常有專人進行定期的維護保養,能延長其使用壽命。三是可以利用巡檢或維修設備的機會下鄉進村入戶了解使用情況,聽取農民朋友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改進服務質量。

5.4.3

探索和實踐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和流程以及氣象為農服務市場化運行的體制機制[11],將氣象探測、電子顯示屏、氣象大喇叭等設備的維護納入政府購買目錄進行外包。各縣可因地制宜先確定承接主體類型,然后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詢價或委托方式等確定購買主體,簽訂購買合同,開展不同模式的試點工作。

5.5 與時俱進,創新信息載體和服務平臺

在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同時,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不斷創新氣象信息發布手段和方式。在信息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在信息傳播上注重快捷有效,在信息服務上適應分眾傳媒,在信息展示上實現多元多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支撐是發展農業物聯網,農業物聯網是將先進、普適的感知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傳統農業生產管理[12]。氣象服務融入農業物聯網工程中,能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信息服務,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特性。

5.5.1

開通官方微信和微博。搭建一個氣象部門與公眾互動的新平臺,充分利用其具備的即時性、便捷性、自主性、互動性的特點,為公眾提供直觀的、圖文并茂的各類氣象信息與資訊、氣象科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等;還可以直接與專家互動交流,答疑解惑,在這種輕松、靈活的平臺上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增進信任感,提高可信度。

5.5.2

開發可視性更好的多媒體發布系統。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快速發展,為建立多媒體信息的高效傳輸和交互處理平臺奠定了基礎。利用多媒體、IP寬帶等新技術開發具有本地化的氣象電視傳媒發布系統,將農業氣象信息以視頻、圖片、圖形、文字、聲音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發布到指定的數字高清LCD顯示屏終端上。這種方式使信息內容變得豐富多彩,給人以活潑、賞心悅目的視覺感。還可以通過授權的方式,讓不同權限的用戶擇其所需,因時因地提供差異化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5.5.3

利用門戶網站和手機APP,搭建智能化、直通式服務平臺。利用氣象服務門戶網站和手機APP等新媒體服務應用終端,多手段、全方位地推進智慧氣象建設,探索實施智慧氣象為農服務方法。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和APP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觸手可及的氣象智能感知平臺和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的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5.6 建立為農服務長效發展新機制

通過管理上融合、建設上融合、服務上融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化推動機制、多元化投入機制和立體化合作機制。一是要將氣象為農服務納入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地方公共財政投入渠道,確保有長效、穩定的經費支持;二是將其納入對各鄉鎮或相關單位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強化氣象部門的社會管理職能;三是將其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廣泛發動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形成規劃中有氣象的項目、考核中有氣象的指標、督查中有氣象的參與這樣一個有利于氣象為農服務長效發展的政策環境和管理機制。

5.7 搞好效益評估,體現服務價值

定期對氣象服務效益進行科學客觀的定量分析和評估,讓政府和老百姓有一本“明白賬”,覺得財政給的錢“花的值”;二是為財政持續支持氣象事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三是能促進氣象部門有針對性地改進服務方式。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德爾菲法(專家調查法)[13]、劑量-反應分析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14]等。同時,還要加強氣象服務成果事例宣傳,讓公眾全面地了解氣象服務的作用和效益,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支持氣象工作,也能提升氣象部門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6 結語

現代農業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不斷推進,糧食生產安全戰略的部署實施,保持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民追求新生活的迫切希望,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機遇和挑戰并存,以“三農”專項建設支持氣象為農服務,對氣象部門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應以此為新契機、新起點,開拓創新,勇于探索,積極實踐,著力培養一批新型的為農服務復合型人才,使基層“三農”服務隊伍素質有一個質的轉變,從而打造氣象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升級版”。

參考文獻

[1]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2] 李芬.中國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需求及其發展策略[J].農學學報,2013,3(4):62-67.

[3] 葉清,焦庚英,許曉利,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氣象問題及服務措施[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31-34.

[4] 楊再位,盧雪勤,柳林秀.淺談農村氣象服務的需求與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3,34(1):67-69.

[5] 崔新強,郭雪梅,唐俊,等.基于短信方式的農業個性化氣象服務探索與實踐[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0):4506-4509.

[6] 田家波,宋杰,張前東.針對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現狀需求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0(25):817,807.

[7]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A].2010-01-30.

[8] 郝靜,高琳,鐘微,等.凝心聚力為三農 共譜民生新篇章[N].中國氣象報,2012-09-14.

[9] 楊紅雁,張雪梅.氣象大喇叭在現代農業綜合信息全覆蓋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300-301.

[10] 泰和縣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關于實施法治平安宣傳“大喇叭工程”的通知(泰綜治發〔2014〕17號)[A].2014.

[11] 江西省氣象局辦公室.關于印發江西省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方案的通知(贛氣辦發〔2014〕82號)[A].2014.

[12] 仉天聰,張行勇.專家解讀“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技術”[EB/OL].(2013-11-19)[2016-02-1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5242.shtm.

[13] 鐘飛,馬中元,聶秋生,等.基于德爾菲法的江西省“三農”氣象服務效益評估[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3,36(4):39-44.

[14] 張鈦仁,匡曉燕,潘雙迪,等.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研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30(2):101-106.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細化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氣象服務平臺

0 前言

隨著防雷減災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廣東省用于彌補事業經費缺口的防雷科技服務收入銳減;同時氣象綜合預算管理體制改革還在攻堅克難階段,國家規范津貼補貼的力度加大。這就要求專業氣象部門捕捉新機遇、挖掘新潛力、拓展新空間,依法依規尋找新的增長點,努力解決“經費不保”的問題,保證氣象事業的更好發展。當前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存在服務領域不夠廣、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因此,必須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不斷滿足用戶多層次、多樣化的專業氣象服務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很多氣象學者都針對專業氣象服務進行過研究。歐陽里程等[1]對廣東省的專業和行業氣象服務進行過調查分析。湯沛等[2]對中山市氣象信息精細化一體服務平臺進行了詳細介紹。楊錦青和林華立[3]對臺山專業氣象服務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的思路。孫石陽等[4]提出了智能專業氣象信息融合與服務系統的構想。周艷岳和鄺建新[5]介紹了廣州市專業氣象服務現狀,并進一步提出了對未來專業氣象發展的思路。孫明和丁慧[6]深入分析了他們對于開展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的思考。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前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氣象信息與經濟、社會以及各行各業數據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對專業氣象服務的理念和方式都產生著深刻影響。必須大力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核心技術,把專業氣象服務核心技術實現在公眾服務領域的轉化和應用上,構建“精準型、個性化、按需響應”的專業氣象服務系統。

本文立足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特點,對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平臺建設發展思路進行探討,為氣象部門更好地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1 精細化氣象服務是專業氣象服務的基礎

精細化氣象服務是氣象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諸如墨跡天氣等免費天氣信息查詢軟件開始迅速走紅。除了傳統的溫度信息外,用戶還可以知曉穿衣指數、感冒指數、紫外線強度以及污染指數等——這就是精細化氣象服務的體現之一。

實際上,精細化氣象服務遠不止這么簡單,國際精細化氣象服務已發展得非常成熟,開始為能源、農業、旅游、物流、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提供詳細的氣象數據服務。

相較之下,中國的精細化氣象市場仍未真正起步,海量的氣象數據尚在“沉睡”。不過,隨著大數據的興起,中國精細化氣象服務有望形成燎原之勢,真正實現氣象數據應有的價值。

精細化氣象服務是專業氣象服務的基礎,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1 提高精細化天氣預報的水平

精細化氣象服務的基礎是精細化天氣預報,只有預報工作實現了高度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工作才能實現高度精細化。得益于近年來對氣象觀測能力、運算處理能力和模式算法研發的投入,廣東省各級氣象部門精細化氣象預報如今已經有了較大提升,已初步實現了網格精細化、定點、定時的天氣預報;在大數據和云平臺概念及其應用的發展之下,未來廣東省精細化氣象預報的準確性還將不斷提升,以滿足日益旺盛的社會需求。

1.2 提高認識,強化氣象服務團隊

事業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想做好精細化氣象服務,就需要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高素質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團隊,只有配備這些人才,才能保證這項工作較好地完成。氣象主管部門,要大力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業務培訓;每一個業務單位,不僅要經常性地開展內部培訓學習、召開專家研討會,還要更多地開展實地調研工作,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市場調查等多種形式,深入分析市場對專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尋找突破口,做到精細化氣象服務有的放矢、優質高效。

1.3 實行分工精細化管理,提升服務效能

要想將精細化氣象服務工作做好,首先是氣象服務工作分工要實施精細化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因此,每一個業務單位應建立精細化服務工作的組織機構,把精細化氣象服務工作做到:精、準、細、嚴;結合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的特點,根據宜居、生態、低碳城市建設的需求,建立電網、核電、中海油平臺、航運、交通、旅游、“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等的行業氣象服務分支,更好地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工作。

1.4 建立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平臺

要提升精細化在氣象服務市場的核心能力,就是基于精細化氣象信息產品、歷史資料和行業數據的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和精細化水平需要明顯提升,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將變成更受社會關注歡迎的內容;在“互聯網氣象+”成為氣象服務新模式的時期,氣象部門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采用信息化新技術,建立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平臺,平臺將更好地向為公眾提供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警信號、短時臨近預報、臺風實況監測等“精準型、個性化、按需響應”的精細化氣象信息產品。

2 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平臺的建設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這些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創新專業氣象服務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通過新手段、新方式開展氣象服務,以提升專業氣象服務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專業氣象服務平臺也就成為了專業氣象服務系統的關鍵環節。服務平臺的建設可以豐富氣象大數據內容,促進氣象協同創新,強化氣象部門的管理,引導社會資源參與到氣象事業的發展中,共同推動氣象現代化的發展。

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有著3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逐步服務到各行各業中。但是大部分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是對常規氣象預報產品進行粗略加工,或直接采用常規預報產品的內容,通過包括傳真、網頁、電話、短信等傳統渠道開展服務,產品簡單粗放,服務方式落后,缺乏針對性強、適需有效的服務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跉庀蟋F代化的需要、結合當前廣東省專業氣象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正在進行“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網平臺”建設,體現在數據加工、質量管理、流程建設、產品分發、服務手段等各個方面,提高廣東省氣象災害預評估、風險預警等的服務水平,提升專業氣象服務核心競爭力。

2.1 平臺建設目的

廣東省氣象防災技術服務中心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堅持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方向,立足于氣象災害治理和氣象防災公共安全新常態,依托廣東省氣象局下屬各直屬單位,特別是廣東省氣象臺的技術力量,推進廣東氣象防災技術服務規?;?、專業化、現代化,“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發揮氣象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廣東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氣象防災技術服務。

2.2 平臺建設必要性

廣東省氣象防災技術服務中心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是開展廣東省國家和省管權限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承擔全省氣象科技信息、氣象信息服務網絡系統開發和維護工作,依法開展各類氣象專業技術服務的重要手段。

同時,滿足廣東省氣象服務統一規劃,頂層設計的原則,建構統一規范、結構明晰、擴展性強的氣象服務平臺,既立足于現時的氣象業務需求,同時又為將來的氣象業務發展留有充分的擴展余地。

2.3 平臺的專業服務項目

1實時氣象信息服務。實時氣象記錄主要內容包括氣壓、氣溫、降水、溫度、蒸發、風速、云量、衛星雷達信息等資料,適用于情報、科研、商業等部門使用。2雨情服務。主要提供全省降水相關信息,包括雨量分布、降水量等級表。趨勢預測等。3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提供全省突發、災害天氣預警服務,分析、統計及趨勢預測等等。如全省預警信號、臺風數據、廣州突發、災害天氣預警等。4短期、長期、中期、天氣預報服務。提供全省內城市天氣預報,包括短期、中期、長期天氣預報,天氣趨勢分析及預報、氣候評價。如廣東省3天天氣預報、廣東省5天天氣預報等。5空氣質量報告服務。提供您身邊的空氣質量預報及統計,以及人體舒適度預報等。6生活氣象服務。提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氣象預報信息,包括大量的生活氣象指數預報。如:電力負荷氣象實況數據、電力負荷氣象預測數據等。圖1為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網界面。

2.4 平臺建設內容

(1)“千人千面”個性化多用戶專業氣象網站建設。“千人千面”個性化多用戶專業氣象網站,擁有270多種氣象服務產品,服務范圍覆蓋航海、電力,農業、教育、交通等不同行業的專業用戶,為不同行業的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

(2)省市縣多級權限管理平臺建設,專業網產品智能配置管理。省市縣(區)分級權限配置、并根據權限配置相應的產品使用模塊,實現與省、市、縣(區)專業氣象服務網站統一管理、協調有序、及時高效的發布氣象服務;270個氣象產品統一管理及優化建設、并根據用戶特性進行產品智能化配置。

(3)個性化多用戶專業氣象服務手機APP(IOS/An-droid)建設。為了滿足當前專業氣象用戶的需求,豐富氣象服務形式,建設了基于移動端的個性化多用戶專業氣象服務手機APP,包括IOS版本和Android版本的專業APP;個性化多用戶氣象產品的建設,滿足用戶移動辦公的需求,方便了用戶隨時隨地獲得氣象服務?;跓o線GIS氣象產品開發,包括基于GIS的雷達實況、臺風動態、QPE/QPF降雨預報產品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所在地的氣象服務;增加了基于GIS的雷達走向和雷暴跟蹤產品,用戶可根據雷暴的方向、距離、移動速度對雷暴進行跟蹤。圖2為專業氣象服務手機APP的界面。

(4)省市縣多級手機APP管理平臺、APP產品配置。通過各級用戶統一管理、權限配置管理,實現與省、市、縣(區)專業氣象服務APP用戶統一管理、省市縣(區)分級權限配置、協調有序、及時高效地發布氣象服務。包括城市預警定制模塊:分城市預警定制服務,實現城市智能化預警定制管理;推送管理模塊:在預警信號生效時,自動觸發并推送,完成平臺通知公告推送管理;日志管理模塊:進行專業平臺氣象服務產品服務統計、管理日志新增、查詢。

(5)多源專業氣象用戶數據管理平臺。包括數據采集系統:滿足專業網產品包括氣象網站及APP氣象服務產品正常運行所需的數據要求,對數據進行采集、數據整理、異常監控以及數據備份;文件服務模塊:氣象服務文件查看、下載服務,以及歷史文件備保存;網絡監控、網絡安全服務:搭建專業用戶網負載均衡,加強網絡數據處理能力、提高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用性,定期網絡安全測評及漏洞排查,故障及時響應方案。

2.5 平臺建設達到的預期效果

(1)專業化氣象服務方面,有270個氣象產品,產品類型豐富、覆蓋全行業,提供不同行業的專業化氣象服務。

(2)個性化氣象服務方面,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的預報預警服務,支持個性化氣象服務產品定制。

(3)與時俱進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實現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的規?;?、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務。

3 結語

在未來的專業氣象服務發展中,應緊跟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前沿技術的發展步伐,以廣大用戶的需求為依據,

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專業氣象服務水平上;同時,還要以開闊的視野,尋找專業氣象服務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更多的專業氣象信息產品,從而不斷地完善升級廣東省專業氣象服務體系,與時俱進,實現專業氣象服務的規?;?、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歐陽里程,張維,鄺建新,等廣東省專業(行業)氣象服務調查分析[J]廣東氣象,2011,33(6):56-56

[2]湯沛,饒生輝,劉江順,等中山市氣象信息精細化一體服務平臺介紹[J]廣東氣象,2018(3):68-72

[3]楊錦青,林華立臺山專業氣象服務現狀分析及發展思考[J]廣東氣象,2011,33(4):52-53

[4]孫石陽,劉東華,邱宗旭,等智能專業氣象信息融合與服務系統初步探討[J]廣東氣象,2012,34(6):51-54

[5]周艷岳,鄺建新淺談廣州市專業氣象服務現狀及發展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增刊1):95-97

[6]孫明,丁慧關于開展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3(12)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鄉鎮氣象服務站是強化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抓手。為有效解決氣象信息在農村傳遞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從2014年開始,茂名市氣象部門大力推進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目前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實現全覆蓋,并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中凸顯成效。簡述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的概況及結構、功能,歸納總結建設經驗,提出對策建議:抓好人員培訓,規范管理制度;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開展貼近地方特色的氣象服務;提高能力,優化服務。

關鍵詞 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經驗;防災減災;問題;對策;廣東省茂名市

農業生產受氣象條件制約明顯,頻繁發生的氣象災害嚴重威脅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氣象防災減災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氣象信息服務對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受通訊等條件限制,氣象信息在農村的傳遞經常中斷,農村屬于氣象信息傳遞和氣象災害防御的薄弱地區。經調查,在農村用戶對氣象信息服務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中,無法獲取有用的農村氣象信息和獲取信息不及時分別占45%和35%[2]。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完善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立直接面向農村、農業、農民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健全農業氣象服務機構,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勢在必行。

1 基本情況

茂名是重要的農業大市,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廣東主要糧食產區之一,全市耕地面積25.8萬公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0%以上。由于地處南亞熱帶和熱帶北緣過渡地帶,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影響,茂名氣象災害頻繁發生,且種類多、強度大,特別是臺風、暴雨、寒潮等氣象災害尤為嚴重。如:2008年受凍災天氣影響,茂名地區持續低溫,造成香蕉受災面積高達3.07萬公頃,減產五成損失逾12億元;2012年受臺風“啟德”影響,茂名市出現嚴重的風災和洪澇災害,農村倒塌房屋302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944萬公頃,直接經濟總損失0.951億元;2013年受臺風“尤特”影響,茂名農作物受災面積8.99萬公頃,農林漁業直接經濟損失7.078億元。頻發的氣象災害,每年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制約著茂名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為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基層末梢環節,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和應急防御的組織網絡延伸到基層,構建“縱向到底”的防災減災體系,從2014年2月起,茂名市氣象部門在全市迅速鋪開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根據“七個一”(一間辦公室、一條專線、一套設備、一塊氣象電子預警顯示屏、一套農村氣象預警廣播系統、一個信息反饋渠道、一套視頻會商系統)的標準要求,茂名110個鎮(街道)全部建立了鄉鎮(街道)氣象服務站,完善了“市—縣—鎮”三級氣象服務體系,茂名、電白、高州、化州、信宜鄉鎮服務站數量分別為19個、22個、27個、23個、19個。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已實現了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職能到位、裝備到位,建立健全了工作規范和業務流程,為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建立起了綜合氣象信息發布、氣象災害收集上報、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的快捷渠道(見圖1),增進了氣象服務均等化。

2 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構成及功能

茂名各鄉鎮氣象服務站統一建在鎮政府辦公地,由當地鎮政府提供辦公室。茂名市氣象局為每個鄉鎮氣象服務站配備了電腦、大屏幕電視、電子顯示屏和農村大喇叭,同時應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GIS技術,建設了涵蓋公共氣象服務、政務服務、應急服務等多種業務應用的服務支撐平臺——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為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提供統一的接入和管理,對接已有的氣象業務網絡,從而滿足了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日常業務和氣象應急發布的需要。通過把三防視頻會商平臺控制系統移植到市、縣氣象局,建成了“省-市-縣-鎮”的視頻會商系統,實現了市級突發預警信息平臺可視頻連線鄉鎮氣象服務站的功能(見圖2)。服務站的建設為鄉鎮氣象信息員與氣象部門之間建立了信息交互的便捷平臺,提高了氣象預報預警及氣象災情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1 管理平臺

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是茂名市氣象局為鄉鎮氣象服務站構建的業務平臺。平臺基于B/S 架構設計,業務終端無須安裝軟件,利用IE 等瀏覽器即可實現對平臺的訪問操作,不僅能為氣象服務站提供天氣實況、農業氣象、科普知識等氣象信息,還實現了鄉鎮災情直報、在線交流、行政審批等功能(見圖3)。

1)綜合氣象信息發布功能?;跉庀髽I務網的全數據共享,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能自動或手動發布天氣實況、鄉鎮天氣預報、氣象預報預警、農業氣象服務信息、氣象科普知識、氣象災情、為農服務專題等信息。氣象信息服務站能夠實時接收茂名地區區域自動站氣象信息,氣象監測產品等信息,并能以圖表、等值線、flash等多種方式呈現;能夠進行災害性天氣自動預警,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相應的防御指南;能向基層民眾發布全市農業氣象監測信息和預報信息等。

2)氣象災害收集上報功能。通過VPN專網等方式接入縣級平臺,鄉鎮氣象信息員利用氣象災情收集上報系統客戶端或Web瀏覽器,登錄系統,上報本地災情數據。氣象災情資料包括數字、文本、圖片、視頻片段等內容,經過一系列處理流程后,生成符合平臺接口規范的數據,自動入庫、上傳和發布。

3)信息員管理功能。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的信息員管理子系統對氣象信息員身份、權限等數據信息進行管理、維護和更新,實現了對信息員的動態管理,可以實時查詢全市氣象信息員年齡、學歷等基本信息。同時,服務平臺能及時監控氣象信息員接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情況,便于了解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基層傳遞情況。

4)氣象科普與氣象法律法規宣傳。鄉鎮信息服務站還搭建了農村信息員網絡培訓平臺,系統建立的氣象科普培訓,能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視頻、聲頻等方式為氣象信息員進行氣象科普培訓,便于氣象科普知識在農村基層的廣泛傳播。鄉鎮氣象服務站業務平臺設有法律法規專欄,宣傳氣象相關法律法規,讓基層民眾對氣象相關法律法規有所了解,能更好地指導氣象災害防御。

5)行政審批功能。鄉鎮氣象服務站信息員可通過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從網站上提交各類氣象行政審批申請,行政審批完成后,服務站人員可以通過網站查詢審批結果。

6)定向發布通知功能。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具有定向發布通知功能,當自動站小時雨量達到一定量時系統對指定的用戶群進行提醒,并在網站上以不同顏色標識;氣象部門可通過平臺檢測各地大喇叭、顯示屏在線情況。

各縣氣象局還可以結合本地情況提供特色氣象信息服務。氣象信息服務站業務管理平臺有效實現了鄉鎮氣象服務站管理在線、服務在線、保障在線三個“在線”功能。

2.2 農村氣象預警廣播系統

大喇叭廣播是農村獲取氣象信息最便捷的方式,為進一步完善鄉鎮氣象服務站氣象信息、氣象災害預警的傳播機制,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整合地方現有高頻廣播系統,建立以茂名市氣象局為中心的農村氣象大喇叭預警廣播系統發布平臺,并在縣級氣象局建立二級發布管理平臺。氣象信息員通過鄉鎮氣象服務站定時為廣大村民播報日常天氣預報,及時播報普通預警信號和重大災害天氣預警信號,廣大村民可第一時間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權威信息,及時避災避險。在收到當地氣象部門預警信息時,氣象服務站信息員還可靈活利用鳴鑼吹哨、公告欄、宣傳欄等方式,直觀、迅速、快捷地將氣象預警信息傳遞給受影響的群眾,指導群眾科學防災避災,提升氣象預警信息在農村、山區的傳播能力,減少氣象信息傳遞的“盲區”。

2.3 應用效果

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有效綜合了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氣象災情收集上報、信息員管理、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視頻會商會議等功能,可以便捷廣泛地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組織群眾避險轉移,配合氣象災害應急演練等。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運行以來,累計發布各類氣象信息累計共3 660條,其中天氣實況、天氣預報預警信息、農業氣象信息、氣象科普知識、災情直報、政策法規和其他信息分別為1 390條(占37.98%)、1 004條(27.43%)、660條(18.03%)、210條(5.74%)、140條(3.83%)、96條(2.62%)和160條(4.37%)??梢?,除開天氣實況信息外,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農業氣象信息占比最大,有效提升了氣象預警信息在偏遠農村、山區的傳播接收能力,促進了氣象知識在農村的科學普及,使廣大農民應用氣象信息指導生產、生活的能力不斷增強。通過一年多的運行,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已成為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的重要平臺,實現了氣象業務、氣象預警信息、氣象災害防御向農村基層深層次的延伸。

2014年,受臺風“海鷗”影響,茂名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出現8~11級大風,局部地區13~15級,“防臺”工作面臨嚴重壓力,在應對此次臺風過程中,茂名市氣象部門通過鄉鎮氣象服務站,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及“海鷗”可能帶來的影響告知廣大民眾,實時發布臺風相關消息,鄉鎮氣象服務站在接到預警信息后,各鎮相關負責人組織廣大村民爭取時間做好成熟農作物的搶收工作,及時通知危險地帶的群眾盡快轉移,充分發揮了前哨崗作用,贏得了“抗臺”工作的勝利。臺風過后,各服務站第一時間收集當地災情并上報氣象部門,提供了第一手的災情信息。

2015年,茂名市氣象局對全市鄉鎮服務站進行了問卷調查,村民對氣象服務站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中的認可率達到了85%以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農村送達率明顯提高。

3 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經驗

3.1 找準“切入點”

2014年初,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決定在省、市、縣、鎮建設全省統一的三防信息接收應急保障系統,大力推進鄉鎮三防辦事機構標準化建設。茂名市氣象局抓住這一時機,將鄉鎮氣象服務站整合進去,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合作參與,氣象部門具體實施”的原則,在各鎮建立“氣象服務站”機構。

3.2 推進“政府化”

茂名市氣象部門曾多次嘗試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但由于受資金、人員等因素限制,全市僅建成了較少試點站。茂名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鎮級三防信息接收應急保障系統、氣象服務站建設,對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門研究和具體部署,各縣(市、區)成立氣象服務站建設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氣象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要求各縣(市、區)務必在限期內完成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充分發揮了政府主導優勢,服務站在機構編制、人員經費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服務站建設推上了快車道。

3.3 打好“組合拳”

為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全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茂名氣象部門與各部門團結合作,市三防辦協調做好實施系統的建設工作;經信部門落實好三級網絡的建設;市氣象局落實各鎮(街道)服務站的1部電腦和1臺60英寸電視顯示屏;市編制辦公室督促各縣(市、區)落實氣象服務站的機構人員,實行一站多用。各鎮(街道)落實辦公和值班用房、辦公設備。各部門密切合作,為確保按時按質完成氣象服務站建設任務奠定了基礎。

3.4 抓好“標準化”

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按照“統一步驟、統一標準、逐一落實、逐一驗收”的原則開展。各鎮(街道)著手落實氣象服務站專門工作用房和必要的辦公設備,整合資源,共同使用三級網絡線路;鎮(街道)三防辦、氣象服務站辦事機構和人員,統一掛牌。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嚴格按照“六個有”標準建設。

4 存在的問題

4.1 重視程度不夠

市、縣級黨委政府對氣象服務站建設給予了重視,但部分鄉鎮領導對氣象服務站重要性認識還不夠,“上面熱、下面冷”的局面造成了鄉鎮氣象服務站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后續投入不足。

4.2 鄉鎮服務站負責人積極性不高

基層人才缺乏,經調查發現,鄉鎮氣象服務站負責人多是身兼數職,鄉鎮級政府未給予一定的激勵措施和補助,造成了氣象服務站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4.3 鄉鎮氣象服務站作用發揮不足

由于氣象服務站工作人員對氣象知識欠缺,造成氣象信息的采用面比較窄,服務站負責人大都只關注天氣預報預警,對服務站提供的天氣實況、氣象科普、“三農”氣象服務等運用不夠,氣象服務站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5 對充分發揮鄉鎮氣象服務站作用的思考

5.1 抓好人員培訓,規范管理制度

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定期對氣象服務站負責人員開展氣象科普、業務等培訓,組建一支高素質的鄉鎮氣象信息員隊伍,使其成為農村氣象信息傳遞和氣象災害防御的主力軍[3]。服務站應盡快建立健全業務管理,完善服務標準、服務規范、考核指標等相關制度,規范服務站業務運作;同時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站投入機制,為服務站建設、運行維護、信息員補助等提供保障。

5.2 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為農民及時獲取當地氣象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準確的天氣預報是農村對氣象信息服務的第一需求,是農民科學安排衣食住行、農業生產、防災避災的重要依據[4]。氣象部門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特別是對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過程的預報,更好地發揮氣象信息為農服務的職能。

5.3 開展貼近地方特色的氣象服務

鄉鎮氣象服務站主要面向“三農”,氣象部門在做好常規氣象服務的基礎上,可通過鄉鎮氣象服務站為農民開展貼近當地氣象災害特點和特色農業發展的氣象信息服務,建立對應的氣象信息服務新體系,為茂名“三高”農業、水產養殖等提供專業化的氣象服務,推進特色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向深層次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貢獻。另外,農民渴望獲得氣象科普知識,要充分發揮鎮氣象服務站這一有利的科普平臺,通過最直接的方式向群眾普及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

5.4 提高能力,優化服務

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經驗較少,應積極探索和不斷改進氣象服務站運作模式,如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用戶服務滿意度調查等,積極采納用戶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努力為基層民眾提供一流的氣象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 于雙.張秀艷.遲德寵.新形勢下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3(8):174.

[2] 李芬.2013年中國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需求及其發展策略[J].農學學報,2013,3(4):62-67.

[3] 強巴卓嘎,尼瑪拉姆,如何做好鄉鎮綜合信息站管理[J].西藏科技,2013(2):79-80.

[4] 周亞麗.農村氣象信息服務調查分析及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09(S1):158.

(責任編輯:丁志祥)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事業是氣象服務事業中的重點和難點。目前佛山地區已使用了現代網絡科技提供農村氣象業務,提高了氣象信息傳輸效率,與此同時氣象服務產品、農村氣象知識的普及程度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本文提出發展佛山農村氣象服務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佛山地區;農村氣象服務;對策

1 佛山地區農村現階段氣象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化程度不高

佛山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在農業氣象觀測試驗、監測自動化設施、科技支撐等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佛山地區的氣象預報大多數具有普遍適用性,但精細化程度不足,大多數農民只是了解天氣預報中是否有降水,是不是會降溫,相比先進國家和地區,農村氣象服務尤其側重針對農場主等農業生產實體開展專項專業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對各項天氣要素都很關心。

1.2 氣象知識的普及程度需進一步提高

近些年氣候變化越來越明顯,氣象問題也隨之而來,旱澇災害造成了農村經濟作物嚴重受損,雷雨天氣時農民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人們往往在自然問題面前顯得束手無策,需要進一步掌握氣象常識,提高防雷、防雹、防風意識。

2 加強氣象科技,提供精細化服務

2.1 聯合機構院校,加強綜合研究

佛山地區可通過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聯合,加強氣象災害的形成機理、災害性天氣的影響評估和預評估等研究,加快先進氣象技術的推廣應用。如應用廣東省氣象局“新一代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水臨近預報技術研究及應用系統”和“低頻振蕩在西江流域致洪暴雨中的中期預報應用研究”,可獲得短時臨近和中期預報。

2.2 利用高新技術,提高服務水平

高新技術是提高氣象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佛山地區可以通過衛星通信技術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基于GIS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系統和用戶系統的接口技術研制、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氣象服務產品與技術,對農村氣象需求加強調查、分析、評估及反饋,實現農業氣象動態化、精細化預報,利用新科技為農村氣象服務,提高氣象服務產品的實用性。

2.3 細化預報數據,指導農業生產

通常佛山地區氣象臺站公開發布的氣象預報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氣溫濕度和風等3個要素,這與越來越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要求極不適應,有必要提供不同的種植業類氣象信息產品和養殖業類氣象信息產品。

常見農業氣象要素有光:日照時數、太陽光譜、光照度、光飽和點、光補償點;溫:氣溫、地溫、水溫、農業生物體溫(時溫、家畜體溫)、積溫; 水:空氣溫度、降水量、水面蒸發、土壤濕度、土壤有效水含量、農田耗水量、土壤水勢、土壤蒸發、蒸騰;氣:風向、風速、CO2 濃度、CO2飽和點和CO2補償點;以及云天狀況、霧、霜、露、冰凍、積雪等。這些要素從不同的側面、非線性地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對作物生長、發育和水產養殖來說,土壤溫度、冠層內氣溫和水體溫度要比大氣候條件下的空氣溫度更重要[1]。佛山地區可以通過對區域天氣、氣候的連續監測,為可能出現的各種天氣建立預警基礎,實現由傳統的大氣要素的監測向與農業有影響的災害性天氣特點緊密相關的災害性天氣監測發展,優化農村站網布周,建立監測規范,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及關鍵農事季節天氣,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及時長,采用簡單快捷、更利于理解的方式做好佛山地區農村天氣預報服務,提供更加全面的氣象信息指導佛山地區農業生產,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提供特色農業環境及氣象監測與保障服務,實現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雙提高。

3 進一步健全佛山農村氣象信息傳播網絡

2009年公眾氣象服務調查表明:電視是公眾獲取氣象服務的最重要渠道,有95.3%的城市公眾和97.6%農村公眾通過電視獲取氣象服務信息。除電視外,農村公眾獲取氣象服務信息的其他渠道排名前五位,依次是手機短信(36.9%)、廣播(24.2%)、電話 (8.6%)、報刊(7.7%)和網絡(4.5%),農村公眾獲取氣象服務信息的渠道已經趨向多樣化[2]。為了進一步提高佛山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效率,必須依靠群眾,依靠科技,健全和完善氣象災害信息發布渠道,建成以公共媒體為主、氣象專用發布平臺為輔的廣覆蓋、更快速、更便捷的發布網絡。

3.1 電視傳播

針對佛山地區農村電視已全面普及,絕大部分農村公眾首先通過佛山電視臺獲取氣象服務信息的特點,增加佛山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的時間和次數,根據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規律調整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時間。

3.2 手機短信傳播

針對佛山地區農村群眾普遍有手機的特點,加強佛山氣象局與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部門的合作,積極推進手機短信訂制服務,及時將突發性氣象災害警報發送到農村、發送到鄉村基層干部、種養大戶及相關人員,指導農民防災減災[3]。

3.3 農村廣播、網絡、電子顯示屏等傳播

目前佛山地區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傳媒播放氣象信息都是在每日規定的時間段發布天氣預報,很多農村居民并沒有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容易錯過電視天氣信息的收看和收聽??梢酝ㄟ^農村廣播、農村電子顯示屏、佛山信息港、佛山氣象局微博或微信進行信息傳播。如2016年初佛山市高明區“村村響”應急廣播系統工程,具有手機短信發送轉語音播出的功能,并配套電子顯示屏,以視聽結合的形式,讓氣象、農業等信息進村到戶,實現臺風、暴雨、寒冷、高溫天氣和地質災害預警、三防預警、森林防火等預警預報的多渠道、全方位及時發布,提高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為佛山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質公共氣象服務。

4培養氣象專業人才,普及氣象知識,減災防災

面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佛山地區應加強對農業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高農民和農村氣象信息員的氣象科技素質,推動農業氣象科技下鄉、進村、入戶,使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產品、農業氣象適用技術能為農民所用。

4.1 建立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隊伍

佛山地區可以建立承擔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和輻射、氣象災害調查與災情上報、氣象災害救援和疏散等任務的氣象災害防御隊伍。在佛山地區各鄉鎮建立兼職氣象協理員,推進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定期組織對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氣象災害早期征兆識別、簡便氣象觀測儀器的看管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使預警信息更好地發揮“消息樹”功能[4]。

4.2 普及防災宣傳教育

通過氣象專業人員定期對佛山地區農村公眾的宣傳和教育,宣傳相關知識,在農村群眾間共享氣象防災減災經驗和做法,幫助農村公眾制定防災計劃、推薦防災措施,創造良好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氛圍,不斷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4.3 增加農村災害避險場所,加強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加強佛山地區農村重大氣象災害避險場所選址、布局、功能、結構和標準研究,開展減輕氣象災害安居工程工作,開展應對氣象災害的幫助,提供專門服務;加強佛山地區農村氣象災害及其相關事故、災害的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災害的能力。通過應急演練,農村公眾能掌握各種危急情況下如何采取防護措施的本領,有效防御和減輕農村自然災害,減少經濟損失和人身安全事故的發生。

5 結語

加強和完善佛山農村氣象服務事業,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工作,要進一步發揮氣象科技在佛山地區農業生產的支撐保障作用,讓氣象科技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通過農業氣象多層次服務和互動信息交流,努力提高佛山地區農村和農民防災減災意識與應用氣象科技的意識和水平,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真正將其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才能實現佛山農村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堯東,陳新光,王廣倫. 廣東“三農”氣象服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東氣象,2006(04):1-4.

[2]王莘. 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現狀、問題及對策[J].青海氣象,2011(04):2-11.

[3]吉星. 提升我國公共氣象服務水平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11.

[4]姜萬濤,姜麗. 《天氣、氣候與可持續發展——河南省氣象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河南省,2010.

作者簡介:金錦濤,本科學歷,防雷技術員,研究方向:防雷。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濰坊無論在本省還是全國都算得上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強市,諸如壽光的蔬菜及青州的花卉等在全國都有相當的名號及其影響,歷史上更是產生了賈思勰這樣農業巨匠,他的《齊民要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書專著之一。本文結合我市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農村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匯聚了本人及無數最基層優秀農氣工作者多年以來的寶貴工作經驗,闡述了濰坊市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改進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途徑和方法,以便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氣象服務保障,這必將為我市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村 氣象科普 方法 途徑

“三農”問題歷來都是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農業經濟受氣象因素的影響非常大,據統計,我國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70%,在整個國民經濟GDP,由氣象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占6%以上[1]。近年來,由于氣象災害頻繁,給社會經濟、工農業等各方面,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逐步引起黨和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廣泛關注。又因農民對氣象科普知識認識不因此對于氣象防災減災來說,農村是重點,農村是難點,而農村也是最薄弱的地方。因此,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加強、重視農村的氣候變化以及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教育工作,將各類氣象災害常識、防御要點普及到群眾中去,推出通俗易懂、針對性強的科普宣傳品,進一步增強農民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氣象防災減災意識,逐步提高“三農”的經濟效益。濰坊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比例超過70%,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大有可為。

1濰坊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1.1利用重大科普或紀念活動日,傳播氣象科普知識

在每年的科普宣傳日、科技活動周、“3·23”世界氣象日和“5·12”防災減災日等組織一線業務人員組成科普宣傳小組走上街道、深入企業和農村,通過散發宣傳材料、現場咨詢服務等形式宣傳氣象科技知識,近5年分發材料10萬份?!?.23”世界氣象日所有氣象臺站已對外開放11年,吸引了20余萬計社會各界人員參觀了解,通過介紹人工影響天氣流程、觀看圖片展板、體驗天氣預報節目制作、演示天氣預報方法等形式普及氣象知識。向農民贈送《氣象與生活》、《氣象知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雷電防護手冊》等氣象科普知識的書籍8萬冊。

1.2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每年開展市縣兩級氣象臺站與轄區內1~2所中小學校氣象災害聯合應急演練,培養在校中小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自救能力和應急能力。

1.3舉辦氣象知識培訓班

每年舉辦兩次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氣象知識培訓班,舉辦防雷知識普及班,一次科級干部氣象知識培訓班,5年來培訓2800人次。

1.4通過預警信息一鍵式發布平臺,利用大喇叭廣播、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的形式傳播氣象信息

2012年,建成了市縣兩級預警信息一鍵式發布平臺,每天兩次通過該平臺發布氣象信息,有突發性天氣時隨時發布,高密市、昌樂縣氣象預警大喇叭服務覆蓋所有行政村。全市村、鎮以上領導干部手機號碼已納入濰坊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決策短信服務平臺數據庫,第一時間提供預警服務。

2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2.1農村獲取氣象科普知識渠道單一,傳播效果很難保證[2]

濰坊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農業產業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但農村仍存在信息集中程度不高的問題。對于氣象信息,農民主要是從電視上獲取,還沒有形成從雜志和報紙的閱讀上獲取的習慣,網絡普及不足。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對氣象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很難保證傳播效果。

2.2科普活動模式簡單,缺少互動

現今的農村氣象科普活動模式僅僅是單向的傳播過程,農民只是被動接受,科普工作者傳播什么內容,農民就接受什么內容。雙方之間無互動模式,缺乏溝通,農民無法真正理解氣象科普,科普工作者也不能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

2.3科普內容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1) 科普內容單一。單純的晴雨、溫度等氣象信息已難以適應農民的需求,應為農民提供可操作性強的防御措施與更專業化的氣象產品指導。

(2)農業氣象服務缺乏精細化。由于農村生產經營逐漸多樣化,相應地,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對基層氣象部門來說,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更是缺乏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比如,關鍵的農時季節,以及有災害性天氣時,農民需要短時、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的指導。

3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方法與途徑

3.1建設一支氣象科普隊伍

要想做好氣象科普工作,首先應建設一支氣象科普隊伍。成員可以是氣象部門退休人員,他們都具有專業的氣象科技知識,也可以從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中篩選。通過培訓,將一些基本的氣象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傳授給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并使其掌握,結合他們與當地農民直接接觸的特點,快速傳達氣象信息,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另外,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熟悉周圍群體對氣象科技知識的需求,從而使氣象科普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深入。

3.2村干部口碑傳播,加大宣傳效果

村干部是農村發展的帶頭人,在本村一般有較高的威信。通過手機短信和氣象科技培訓等,使他們先掌握一些常規的氣象信息以及氣象與減災防災知識,然后由他們向村民宣傳氣象科

3.3充分利用氣象手機短信宣傳科普知識

由于氣象手機短信具有快速和便捷的特點,如今在信息媒體中,其是覆蓋面最廣的。近年來,各級氣象部門都在建設氣象信息手機短信發布平臺,對于利用手機短信傳遞氣象科普知識尤為重視。將手機短信的優勢充分利用,擴大短信宣傳覆蓋面,強化手機短信的宣傳力度,從而產生更好的科普宣傳效果。

3.4多種形式搞氣象科技下鄉活動,打造整體宣傳氛圍

3.4.1氣象科普流動車

通過使用氣象科普流動宣傳車,帶上宣傳物資,如擴音喇叭、展板和宣傳材料等進行宣傳。

3.4.2塑料口杯或紙杯上印制氣象科普知識

利用塑料口杯或紙杯低成本的特點,且在農村的高頻率使用,將其作為科普宣傳的永久性工具。在紙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氣象科普知識,以贈送的形式向村委會、社會團體、農民適當贈送。

3.4.3氣象電子顯示屏

利用氣象電子顯示系統內容廣、更新便捷、顯示直觀的優勢,24小時無縫隙發布相應的氣象信息,為農民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相應的氣象保障。

3.5利用現代化手段加強氣象科普宣傳[3]

氣象科普宣傳伴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普及面臨著更好的宣傳契機。氣象科普應將現代化技術充分利用,制作成氣象科普宣傳片,并通過刻錄成VCD和DVD 等視頻光碟,派送到農村有計算機、影碟機的專業戶;并將氣象為農服務的網站充分利用起來,開辟、豐富氣象科普專欄;通過利用天氣預報自動答詢系統12121 的信箱,從而設置并豐富氣象科普信箱內容。

3.6加強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宣傳

近幾年,隨著全球變暖[4],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與強度逐漸增加。遇有大風、冰雹、暴雨、雷暴等極端天氣造成災害事件時,要及時用身邊的事例進行宣傳,尤其是對防范措施的宣傳,引發農民對災害性天氣的認知,加強農民對災害性天氣的重視程度,提高農民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3.7重視對農村學生的科普教育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要特別重視向其普及防御氣象災害常識,保證所有的學生在小學或中學階段受到一次以上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可以派人到農村中小學校做氣象科普輔導課,也可以請學生參觀氣象局,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視頻、展品等,將當地的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常識講解給學生聽,使廣大農村孩子從小就能了解氣象,掌握氣象災害的簡單防御知識。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向社會進行廣泛宣傳的作用。[5]

4結語

關于開展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充分吸收、利用傳統經驗,同時還要結合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規律與特點,不斷探索氣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緊緊貼近“三農”服務,進一步豐富氣象科普工作途徑,拓展氣象科普領域,努力創新氣象科普形式,擴大農村氣象科普宣傳的覆蓋面,增強農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達到應用氣象趨利避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英金主編.北京.中國氣象戰略研究(輔導讀本),氣象出版社,2005.

[2] 黃東林,蔣運志.“氣象科普”向農村延伸的探討[J].農技服務,2009,26(7):155.

[3] 杜婧,張脈惠.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2009.

[4] 鄭有飛,牛魯燕.氣候變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0):4193.

[5] 戚尚恩.在“三農”服務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2009.

作者簡介:徐桂華(1965.03- ),女,漢族,山東東平人,工程師,從事人事管理、紀檢監察、審計等工作。

氣象短信服務營銷論文范文第6篇

1 提高氣象服務信息質量

氣象服務是一項科技含量高、具有高度專業性的信息服務, 對于沒有專業的氣象知識的廣大人民群眾來說, 專業的詞匯和氣象圖就像天書一般讓人眼花繚亂, 這種傳播形態很難達到傳播效果。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 一些氣象單位和相關專家學者也認識到傳統的氣象服務信息質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隨之解決這些問題和不足的方式方法被提出, 學術界一致認為氣象服務信息不但需要把氣象相關信息傳遞給受眾, 還需要配合營銷理念, 來增進和提升氣象服務信息的有效性和傳播力。根據筆者多年的從事氣象服務信息傳播的經驗來看, 每個從事氣象服務的業界同行在信息傳播時, 需要先把原本的氣象信息進行通俗化地翻譯和解讀, 并結合各行各業的受眾所需, 為不同的受眾量身定制相應的氣象信息服務, 只有把握好這個關鍵點, 氣象信息服務的有效傳播能力才可以得到全面提升。筆者就從重視氣象信息的傳播特性和提升氣象信息傳播理念兩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氣象服務質量的問題。

1.1 重視氣象信息的傳播特性

傳統的氣象信息傳播的渠道主要是電視媒體。由于收視習慣, 廣大人民群眾也都已依賴于電視媒體來收看氣象信息。曾經不少受眾為了收看氣象信息, 專門在茶余飯后守到電視機前, 等待天氣預報的播出。不少受眾的忠誠度使得相關的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對于這種依賴電視來傳播氣象信息的模式現狀也較為滿意, 因此在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和模式創新和拓展方面停滯不前。然而, 隨著科技的發展, 諸如微信、微博、APP手機媒體、直播等新媒體形態的興盛, 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電視媒體, 電視媒體的受眾群體被迅速分流。電視媒體這種收視率急轉直下的狀況也使得原本主要依賴電視媒體傳播的氣象信息備受冷落。

因此, 相關氣象服務單位一定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積極地拓寬氣象信息服務傳播渠道。比如將氣象信息服務與多媒體中的相關具體形態相結合, 開發氣象APP、將氣象信息服務植入QQ、微信、微博等, 讓受眾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氣象信息服務, 凸顯氣象信息服務的重要作用。

1.2 提升氣象信息傳播理念

氣象信息傳播質量的衡量歸根結底是要看受眾的接受程度。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 相關氣象信息服務部門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和創新性的思維來調整氣象信息的傳播理念[1]。接下來筆者就從拓寬氣象信息服務對象、個性化地定制信息內容、人性化地完善氣象服務三個方面來詳細分析提升氣象信息傳播理念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拓寬氣象信息服務對象。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 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重視氣象信息知識, 因此相關的氣象服務部門應積極拓寬氣象信息服務對象, 將傳統的農業、軍事、減災防災領域的氣象服務拓寬到經濟領域, 以滿足各類受眾的實際需求。

其次要個性化地定制信息內容。不同的行業和受眾群體基于自身的基本情況, 而對于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重點有所不同。因此, 相關的氣象服務部門要結合他們不同的氣象信息需求, 來進行個性化的氣象信息服務推送, 讓氣象信息服務滿足各行各業的生產發展需要。

再次要人性化地完善氣象服務。新媒體井噴式發展的今天, 便利性和快捷性成為受眾對于信息服務的突出要求。因此相關氣象單位要想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 提高收視率, 就必須積極迎合受眾的獲取信息的習慣, 將氣象服務信息通俗化、快捷化, 并充分與各種大眾媒體形式結合, 讓受眾隨時隨地就可以獲取氣象信息服務。

2 實現氣象信息有效傳播的舉措

2.1 以人為本、打造人性化服務

氣象信息服務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受眾更好地了解氣象情況, 以合理地規劃相應的生產生活。要想增強氣象信息服務的傳播能力, 相關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就一定要以人為本, 以受眾為重心, 對氣象信息進行合理化加工, 使其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 以方便受眾記憶和傳播。同時對于各行各業不同的受眾需求, 量身定制地為其打造滿足需求的氣象信息服務, 讓受眾可以接收到更多適合自己的氣象信息服務, 從而增強受眾對于氣象信息服務的良好印象。

2.2 立足媒體、做好信息渠道建設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各類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 尤其是以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技術為基礎的微信、微博、QQ等新型新媒體形態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和歡迎。因此, 相關氣象信息單位一定要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氣象信息服務, 將原本過度依賴電視媒體來氣象信息服務傳播的形態進行靈活地調整, 一方面要積極提升原本的電視媒體傳播中氣象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要與新媒體融合, 積極引進相關的新媒體技術人才、并加強相關氣象信息單位內部人員的學習和培訓, 讓更多具備新媒體等先進的媒體操作、開發技能的人員為促進氣象信息服務與多媒體等先進媒體形態的融合作出貢獻, 同時氣象服務部門要調整創新信息傳播思路, 制定相應的氣象信息服務制度保障, 切實高效地利用新媒體的廣泛影響力和便利的信息推廣形式, 來傳播氣象信息服務。

2.3 統籌協作、促進氣象平臺建設

統籌協作主要是基于氣象信息源服務模式, 為了確保氣象信息服務的傳播能力, 讓各種氣象信息服務進行有效的傳播, 相關氣象信息單位一定要繼續重視提高開路電視、公共頻道的氣象信息服務質量, 與此同時, 氣象信息單位還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需求, 順應電視媒體的發展創新趨勢, 切實做好與付費電視的數字化建設向對接的氣象平臺的構建[2]。在充分發揮數字付費、網絡頻道優勢的同時, 整合信息源, 增強信息傳播力度, 確保受眾可以通過任何形式的電視媒體頻道來接收氣象信息服務, 為其做好生產和生活規劃提供有力保障。

3 結語

隨著經濟競爭的加劇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氣象信息服務越來越重要, 然而技術的創新、媒體傳播環境的變化, 給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傳統的氣象服務模式來帶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因此氣象信息服務單位一定要積極改革, 順應技術發展趨勢, 借力新媒體等傳媒平臺, 調整、創新氣象服務質量, 讓更完美的氣象信息服務為各行各業的工作的規劃與發展提供必要參考。

摘要:氣象服務信息對于各行各業的生產規劃和安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各行業對于氣象服務信息的依賴性越來越高, 因此在保證氣象服務準確性的同時, 確保氣象服務的有效傳播能力成為當務之急?;诖? 立足于氣象服務信息, 探討氣象服務信息有效傳播能力, 以期提升氣象服務信息的傳播能力, 讓更完善的氣象信息服務社會生產和群眾生活。

關鍵詞:氣象服務,信息,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 孫玫玲, 趙敏, 李仁禹, 等.新老媒體融合提升公眾氣象服務傳播能力的研究[J].氣象研究與應用, 2016, 37 (3) :123-125.

上一篇:新時期初中班級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司法公信力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