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氣象災害范文

2023-09-13

氣象災害范文第1篇

2、編制依據?!吨腥A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山西省氣象條例》、《山西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晉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霧等氣象災害,以及因氣象條件影響,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的氣象次生災害應急處置。

本鎮范圍內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遵守本預案的規定。

4、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防災與抗災并舉,以預防為主的原則。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部門分工負責、協調聯動的原則。堅持快速響應、協同應對,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應急合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氣象災害應急的現代化水平。

二、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1、成立蟒河鎮氣象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鎮長為總指揮,分管農業副鎮長為常務副總指揮,各村單位負責人為成員。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縣應急指揮部工作部署,協調指揮全鎮氣象災害預防、預警工作,在發生重大氣象災害時,負責協調、指揮、督促各村各單位做好防災、減災和救災工作。決定啟動和終止實施本預案等重大事項。

2、成立鎮政府氣象災害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政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行政秘書擔任。主要職責是:執行鎮應急指揮部調度指令,協調處理氣象災害應急工作中的具體問題。負責建筑物及相關設施的防御氣象災害檢查和落實工作,并組織危房、倒塌房屋等人員、物資的轉移和疏散;組織有關部門會商災害發生發展趨勢;收集、調查和評估氣象災情;制定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預案;管理氣象應急物資和裝備儀器;建設和完善氣象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匯集、上報險情災情和應急處置與救災進展情況;提出具體的應急處置與救災方案和措施建議。負責宣傳動員和新聞報道。

3、鎮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 鎮中學:負責組織做好學校災前預防和災害防御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災后校舍恢復重建;負責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負責災害發生時在校學生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派出所:負責密切注視氣象災害事件發生時的社會動態, 負責做好交通疏導,保障應急處理車輛、人員迅速抵達事發地區。依法、及時、妥善地處置各類治安事件,查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治安秩序,確保社會穩定。積極參與氣象災害現場應急救援。

民政:負責組織、協調救災工作;負責受災信息的收集、分析、評估、審核、上報和發布工作;組織轉移、安置、慰問災民;負責困難災民的生活救助;組織指導救災捐贈;儲備救災物資。

財政所:負責安排氣象災害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經費,并做好經費和捐贈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所:負責及時提供和交換地質災害等信息,對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及相關設施等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

林業站:負責鄉鎮樹木的防風修枝,遭遇災害時,及時通知供電部門切斷電源;負責扶正和清理影響交通的樹木??h林業局:負責及時提供和交換森林分布及火情等信息,對易發生森林火情的地區及相關設施等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

公路站:負責盡快恢復被破壞的公路和有關設施,保障災民疏散公路暢通,并組織運力做好搶險救援人員、物資運輸和災民疏散運輸等工作。

水利站:負責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監測、預測預報、警報的制作和統一發布,為應急指揮部啟動和終止實施本預案、組織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對水利工程設施等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承擔本預案的修訂工作。

農科站:負責及時提供和交換農牧業生產等信息,對農業生產及相關設施等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

衛生院:負責組織調度衛生技術力量,搶救傷病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災區防疫工作,防止疫情、疾病的發生和蔓延。

環保所:負責及時提供和交換環境監測等信息,對易遭受損害的地區和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

安監站:負責災區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檢查和監督管理工作。 武裝部:負責組織民兵應急分隊參加搶險救災行動。

供電所:負責管轄區供電設備的安全供電,配備足夠的供電應急搶修隊伍和材料、物資,及時修復故障。

各職能部門應當制定和實施本轄區防御氣象災害的具體應急搶險預案,并報鎮政府指揮部辦公室備案。

三、 預警和預防機制

1、信息監測與報告。突發氣象災害發生后,知情單位和個人應及時通過氣象災害報警電話等多種途徑報告有關信息。報告內容應包括:氣象災害種類和特征、發生時間、地點和范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已經采取的措施等。

2、預警預防行動。鎮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對氣象災害信息進行研究分析,達到預警級別的,及時向指揮部報告;對可能達到重大、特別重大預警級別的,應急指揮部在采取相應措施的前提下,應及時報告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

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做好有關應急準備工作。鎮指揮部辦公室要進行檢查、督促、指導,及時將準備情況報告縣應急指揮部。

各村、各有關部門、各單位按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防御指南,積極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和避免氣象災害的影響。

3、預警級別。按照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嚴重性和緊急程度,氣象災害預警級別分為一般(Ⅳ級、藍色)、較大(Ⅲ級、黃色)、重大(Ⅱ級、橙色)和特別重大(Ⅰ級、紅色)四級。

四、應急響應

1、分級響應程序。氣象災害預警時,根據縣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調度,進行應急處置。

2、基本應急響應。指揮部辦公室嚴格按應急工作流程及時將各種氣象預警信息提供給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并加強應急值守。各成員單位和相應責任單位應按職責和指揮部的要求做好應急響應工作。

各公共媒體、廣場、車站、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場所的宣傳顯示設施管理單位應在接到預警信息后15分鐘內通過所擁有的設施向公眾發布。 各部門應根據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電等氣象災害,按照本預案的要求采取相應的聯動和應急響應措施。氣象災情信息實行直報制度。災情的報送和處理,應當快速、準確、詳實。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應急指揮部應當及時向縣應急指揮部報告。

3、應急值守。預案啟動時,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各有關單位的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全天24小時主要負責人帶班制度,保證24小時通信暢通,并將值守電話和輔助通信方式向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報告。

4、指揮與協調。預案啟動后,應急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應急處置工作。必要時設立現場指揮部,具體負責指揮事發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

5、應急處置。氣象災害發生后,災害發生地村委會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立即進行應急處置,并根據需要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態擴大,努力減輕氣象災害損失。

6、應急安全防護。災害發生地和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必要的應急安全防護。根據預測預報信息,及時指導人員疏散,盡量避開災害可能影響和波及的區域。

7、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拓寬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充分動員社會力量,組織志愿者隊伍和公眾參與氣象災害應急工作。處置

8、氣象災害調查。民政部門負責組織氣象災害調查,調查結果及時上報鎮政府。

9、新聞報道。根據應急指揮部要求,及時將氣象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監測預警情況、災害損失情況、救援情況等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布。

10、應急結束。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完成后,由縣應急指揮部發布結束應急狀態的公告,并報上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備案。

五、后期處置

1、氣象災害的評估。要及時組織調查、統計氣象災害事件的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評估核實氣象災害事件所造成的損失情況,并及時上報鎮政府,必要時按規定向社會公布。

2、善后處置。氣象災害事件結束后,應急指揮部和災害發生地依法做好災害救助和災民安置、災害現場清理等工作,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

3、總結提高。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結束后,應急指揮部應及時對災害應急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分析整個應急過程的經驗教訓,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并進行整改,逐步提高應急工作的水平。

六、保障措施

1、通信與信息保障。應急救援現場應與縣應急指揮部之間保持通信暢通,災害發生地負責協助現場應急處置的通信保障。確保氣象預警信息及時、可靠、準確地傳遞到相關村單位和人民群眾。各成員單位村和相關應急責任單位應當及時將與氣象災害有關的信息向指揮部辦公室報告。

2、應急支援與裝備保障。各村委會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和減災等方面的專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儲備,建立相應的物資數據庫,并對其購置、庫存、使用和銷毀等環節進行嚴格管理。

3、應急隊伍保障。各村各單位按照應急指揮部的指令,組織應急救援隊伍,開展氣象災害現場應急救援工作。組建各類群眾性的應急救援隊伍,對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進行先期處置。

4 、認真做好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治安、物資、經費和緊急避難場所保障

七、監督管理

1、宣傳、培訓。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課堂、版報、宣傳手冊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的有關知識,使公眾掌握正確的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技能。

2、預案演練。各成員單位應對本單位應急工作人員進行應急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培訓,鎮應急指揮部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預警、救援應急演練。

3、獎勵與責任追究。 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而英勇獻身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追認烈士。對因參與重大氣象災害應急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

氣象災害范文第2篇

設計方案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概述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我國主要位于東亞季風區,暴雨分布范圍廣;季風氣候決定了我國降雨在年內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強降雨引發的山洪災害發生最為頻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山洪災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為指導,運用當代信息監測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在山洪災害防治區建立以信息采集、預報分析、視頻會商決策為基礎的預警平臺,通過手機群發、傳真群發、無線廣播、高音喇叭、手搖警報器、鑼等預警程序和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區域,使接收預警區域人員能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2系統總體結構

2.1系統組成

路路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為更好地發揮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還需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加強宣傳培訓。

水雨情監測系統及時將簡易監測站、人工監測站、自動監測站的監測信息匯入預警平臺。

預警系統由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和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系統組成?;谄脚_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包括預警發布程序、預警方式、警報傳輸和信息反饋通信網、警報器設置等。

共23頁

第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2.2系統建設模式

由于山洪預見期短、致災快,因此為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提出在縣級行政區建立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模式,省、市、縣、鄉(鎮)、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災害防治相關信息匯集于平臺,縣級防汛部門根據系統信息,及時發布預報、警報。同時縣、鄉(鎮)、村、組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開展監測、預警工作。

3系統特點

(1)軟硬件一體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統的集成方案,自主開發山洪監測預警軟件。 (2)多層次水、雨情決策分析

可查詢時段、日、旬、月顯示區域內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共23頁

第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各站降雨過程柱狀圖及數據表、雨量強度統計等。

(3)完善的預警責任體系

建立縣、鄉、村三級預警責任人體系,短信、傳真預警時可靈活選擇接收人員。

(4)靈活的預警監測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統自動預警及人工預警兩種方式。 (5)完善的信息統計上報功能

依據國家防總要求定制的災情報表,由各基層按照不同權限上報匯總,為縣級領導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依據。

(6)豐富的結果呈現方式

系統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直觀的圖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結果一目了然,數據結果展現方式多樣化,數據列表、雨量柱狀圖、雨量等值面、線、點標注、水位流量過程曲線。系統具有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災情統計分析信息的數據輸出外,還具備表、文字、圖形的輸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響應快速及時、運行穩定可靠。

(8)各子系統,均可以獨立安裝實施,擴展靈活。 (9)圍繞預警核心應用,全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10)針對縣級用戶特點,應用簡單,高度產品化。

4系統設計

4.1水雨情監測系統設計

通過建設實用、可靠的水雨情監測系統,擴大山洪災害易發區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時效,為山洪災害的預報預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準確的基本信息。 4.1.1監測方式及報汛工作體制

水雨情監測系統監測項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類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據山洪災害預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條件,考慮山洪災害易發區地形復雜、降雨分布不均、群眾居住分散、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實際情況,水雨情監測站可建成簡易監測站、人工監測站和自動監測站。其監測方式及報汛工作體制如下:

(1)簡易監測站

共23頁

第3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簡易的雨量、水位觀測設施,采用直觀、可行的觀測方法進行水雨情信息的監測。利用本地區適用的傳播方式進行信息的傳輸,達到群測群防的目的。

簡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觀測、下大雨加強觀測的工作體制,有條件時及時上報;簡易水位站在有雨時或接到通知時觀測,水位接近成災水位時加強觀測,有條件時及時上報。

(2)人工監測站

無條件建設自動監測站,但擁有公用通信資源(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網)的地區,按照人工觀測站的技術要求建立相應的水雨情人工監測站。采用人工觀測和管理的模式,通過語音或通話報汛進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傳輸。

人工監測站采用定時觀測,定時報汛的工作體制,在暴雨天氣狀態下加密觀測、增加報汛段次。

(3)自動監測站

自動監測站采用有人看管,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應的雨量、水位傳感器,遙測終端及通信終端設備,實現水雨情信息的自動采集、傳輸。

自動監測站采用定時自報、事件加報和召測兼容的工作體制;對超短波組網的自動監測站,則采用增量隨機自報與定時自報兼容的工作體制;人工置數信息有反饋確認的功能。 4.1.2 信息傳輸通信網設計

水雨情數據傳輸常用的通信方式有衛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電話網(PSTN)等。

(1)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無線電波實現地球站之間相互通信的一種方式,具有覆蓋面大、通信頻帶寬、組網靈活機動等優點。目前,在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建設中用于測站與中心站間數據傳輸的衛星信道主要選用海事衛星和北斗衛星。

衛星通信的適用條件:所建監測站地處高山峽谷,且公網未覆蓋和無條件建專用網的區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頻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傳播機理是對流層內的視距傳播與繞射傳播。視距傳播損耗小,受環境的影響也小,接收信號穩定。但是,由于傳播距離較短,一般需要建設中繼站進行接力。

適用條件:所建監測站地處公用通信網不能覆蓋,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區,且所需建中繼站級數不超過3級的地區。

共23頁

第4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電話(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資源,它具有設備簡單、入網方式簡單靈活、適用范圍廣、傳輸質量較高、通信費用低廉等優點,可進行話音和數據的傳輸。

適用條件:被PSTN網覆蓋且電話通訊質量較好的地區。 (4)短信通信

移動通信是我國近十多年來發展最快的一種通信系統,目前已覆蓋我國很多城鎮,正逐步向農村擴展延伸,移動通信系統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于山洪災害信息和警報的傳輸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國移動的GSM短信和中國電信的CDMA短信。

適用條件:被中國移動通信網或中國電信通信網所覆蓋的地區。 (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不僅提供點對點、而且提供廣域的無限IP連接,是一項高速數據處理的技術,方法是以“分組”的形式將數據傳送到用戶手中。GPRS是作為現行GSM網絡向第3代移動通信演變的過渡技術,突出的特點是傳輸速率高和費用低。GPRS上行速率較GSM為高,下行速率則可達100Kbps。鑒于利用GPRS的運行速度快、運行成本低,建議盡可能地利用GPRS傳輸。

適用條件:已開通GPRS業務的地區。

4.2預警系統設計

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平臺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數據信息處理和服務的核心,提供數據接收、處理、加工,信息查詢、預報決策、預警與信息發布、信息交換等服務,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

4.2.1信息匯集、查詢子系統

信息匯集子系統與信息查詢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站的實時數據接收處理、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共享與交換信息的處理以及各類信息的查詢服務。

主要功能有:

(1)實時接收自動監測站的水雨情數據和工況信息; (2)對自動監測站進行遠程控制;

(3)實時處理接收的數據信息,并分類存入數據庫中; (4)數據查詢與維護;

共23頁

第5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人工數據錄入; (6)基礎信息查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水系、河名、站號,站名,站址位置、設立日期、所屬部門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測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站號,站名,站址,經度,緯度,高程、設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詢堤防工程、水庫、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設地點、所在河流、集水面積、多年平均降雨量(徑流量)、設計洪水位(流量)、庫容、壩頂高程等。

④ 災害點基本信息

查詢災害點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質、氣候特點、人口密度、基礎設施、災害頻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詢

通過對系統數據庫的訪問,可以實現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庫水位、流量實時監測信息、歷史資料信息查詢,為預報決策提供歷史資料對比分析??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或者歷史水雨情圖形化查詢。具體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實時和歷史資料查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統計表、降雨量圖等形式對雨量資料進行日、時段等綜合查詢。

(8)氣象信息查詢

將查詢數據庫得到的氣象信息顯示給用戶,主要包括:中央氣象臺、省氣象臺和臨近省氣象臺、本地市(縣)氣象臺發布的當日天氣預報(文字、圖、表),衛星云圖信息(圖片)、多普勒雷達測雨信息、臺風警報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庫的各種特征值、工程圖、工程指標、工程運行狀況等數據;水庫運行狀況的實時信息,如閘門開度、大壩安全狀況,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流量,水庫、山塘水位狀況(流量)、水庫調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斷面水位、堤防安全狀況、出險情況及類型??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和歷史工情信息和運行參數的查詢。

(10)經濟社會狀況及災情信息查詢

山洪災害監測區域經濟社會指標:村鎮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資產、重要設施、GDP等。

直接總經濟損失:受災范圍,受災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頁

第6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工業、交通運輸業直接經濟損失:停產工礦企業(個),鐵路、公路中斷(條次)、毀壞路基(面)(千米),毀壞輸電線路,毀壞通訊線路(千米)等。

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毀壞水庫,水庫跨壩,毀壞堤防、護岸、水閘,沖毀塘壩,毀壞灌溉設施,毀壞機電井、水電站、機電泵站,毀壞雨量站、水文測站。

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受災面積,農作物成災面積,農作物絕收面積,減少糧食,死亡大牲畜,水產養殖損失等。

(11)數據的輸出保存打印

查詢系統具有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災情統計分析信息的數據輸出外,還具備表、文字、圖形的輸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預報決策子系統

預報決策子系統為各省級、市級或縣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門進行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依據。預報決策子系統包括水雨情分析預報、預警信息生成、維護及管理等3個模塊。

預報決策子系統主要功能有: (1)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塊

結合實時水雨情、氣象預報信息,根據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型,對小流域、中小水庫水位、流量進行預測,并輸出預測結果(文字、表格或圖形)。

(2)預警信息生成模塊

根據預報成果及預警指標實時編制預警信息,并及時將預警信息發送至預警平臺。

(3)維護和管理模塊

該模塊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內容進行添加和刪除,具有控制系統權限的功能。本模塊為系統維護管理提供工具。 4.2.3預警子系統

預警子系統是在監測信息采集及預報分析決策的基礎上,根據預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圍的不同,通過適宜的預警程序和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區域,使接收預警區域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的地區,預警信息由該系統的預報決策子系統制作。根據平臺設立的防汛指揮部門的級別不同,分為平臺設立在

共23頁

第7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縣級、市級防汛部門兩種情況??h級防汛指揮部門獲取發布的預警信息,各鄉(鎮)政府接收縣級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傳輸給村、組、戶。緊急情況下縣級防汛部門可直接對村、組發布的預警信息。

群測群防預警信息的獲取來自縣、鄉(鎮)、村或監測點。由監測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培訓宣傳掌握的經驗、技術和監測設施觀測信息,發布預警信息??h級防汛指揮部門接收群測群防監測點、鄉(鎮)、村的預警信息,逐級發布。各鄉(鎮)政府除接收縣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還接受群測群防監測點、村和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村、組接受上級部門和群測群防監測點、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

共23頁

第8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4.3群策群防組織體系

由于山洪災害突發性強,從降雨到發生災害之間的時間短,且往往在災害發生時斷電、斷路、斷信號,因此群測群防尤為重要。群測群防組織體系為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群測群防組織指揮機構主要在縣、鄉(鎮)、村一級建立。

共23頁

第9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土建工程

遙測站自動實時采集、存儲降雨量和水位等數據,并進行信道編碼和信號調制,自動發送實時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數,具備增量自報、定時自報功能,重要的遙測站具備自報兼查詢應答功能。

共23頁

第10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1雨量站

5.1.1簡易雨量站

簡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觀測規范》SL21-2006規定,主要配置直徑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預制砼基塊上(簡易雨量器見示意圖)。為直觀和方便地觀測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裝置,并根據降雨的臨界值或降雨強度,在承水器皿外進行劃分或標注明顯的預警標志線。

簡易雨量觀測器

5.1.2自動雨量站

自動雨量站是水雨情監測系統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遙測站。單個遙測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積小,但分布廣,各建站地點的環境條件差異大.土建的設計應結合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作出設計方案。

一、自動雨量站位置的選擇

共23頁

第1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自動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網論證基礎上經無線電通信電路測試后確定。一般情況下,要選擇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鎮,做到“無人值守,有人看管”,確保雨量站設施不遭受人為破壞.必須設立雨量站,而又無人居住的地點,也需要委托較近的居民看護。

在農村選擇自動雨量站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滿足建站目的及要求。 (2)滿足通信要求。

(3)選擇建站地點的人家有條件且愿意承擔看護任務。 (4)選擇建站的庭院應開闊,無高大房屋、樹木。

(5)選擇在居民區有一定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這樣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壞。

(6)選擇的居民家近年沒有較大的遷移規劃。

二、自動雨量站的結構型式

自動雨量站多設在平坦、開闊的庭院中,周圍遠離樹木、房屋,雨量計周圍設有圍欄,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為的損壞。有條件的也可在樓房或平房的平頂上直接設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還較安全,受周圍的環境影響也較小。

自動雨量站一般應符合氣象站安裝要求。由于屬于專用站,一般不參加資料整編、刊印,在安裝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國內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臺上,有的坐落在乎頂房的屋頂,有的被支撐物垂直支撐在空中,有的旁側懸臂支撐在空中。近年的遙測雨量站大都為全密封鋁合金筒式結構,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電磁屏蔽、全密封鋁合金法拉第筒結構,全面實現環境(雷電,高低溫、高濕、臺風)防護,還可省去站房建設、鐵塔和地網敷設費用。將雨量傳感器、天線安裝房屋頂上時,遙測儀可掛在房屋中的墻上,這樣既降低了土建造價,也解決了看護問題。國內巳建的測報系統中,自動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線,也不需要做絕緣支撐,占地面積小,適應全天候工作條件。所選用設備均適用于野外惡劣環境工作,按無人值守連續運行設計。有的正常運行已超過10年。如果以上條件不具備,須單獨建造站房時,站房面積約4m2,凈高大于3m,平頂,太陽能電池板、雨量計裝在房頂。天線高度按電路設計報告布設,地網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站房應防潮(百葉窗),屋頂防囂,周圍排水通暢,設鐵皮門、暗鎖,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應預留太陽能電池板進線孔外,還應預留雨量計信號線的進線孔。 測站站房還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應按具體情況和要求靈活處理。

三、雨量計的安裝設計

雨量計坐落在地面或屋頂,可預先將雨量計安裝底座用混凝土澆筑好.在站

共23頁

第1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房頂上安裝雨量計時,要求房頂能滿足安裝尺寸和承載能力,并在雨量計上方35°的仰角范圍內無遮擋物。遙測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為鋁合金密封結構,直徑0.3m,高度2.0m,將遙測終端設備放在筒的底部,筒內底部溫度比較穩定,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適合野外長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礎挖好后,澆筑混凝土,將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實即可。

雨量計應和太陽能電池板相隔一定的距離,防止雨水從太陽能電池板上濺人雨量計的盛雨口內。

雨量傳感器和太陽能板

安裝示意圖

四、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

太陽能電池板的受光應向南,周圍應無高大建筑、樹木、電桿等遮光物。鋁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將太陽能電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將其固定在鐵塔或塔桿上。

五、避雷針的設計

(1)安裝天線的鐵塔應裝置避雷針,避雷針、鐵塔、地網之間應焊接可靠。

(2)避雷針上端應加工成針尖形,以利尖端放電,井作鍍鋅 筒式自動雨量站施工示意圖 處理。

(3)避雷針的最高點應比天線

頂端高出3—5m。

(4)避雷針的保護角為35°,設備和天饋線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

六、自動雨量站天線鐵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須設立通信鐵塔時,鐵塔的高度由通信電路測試決定.但雨量站的

共23頁

第13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通信鐵塔相對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結構和形式宜筒化,鐵塔與站房 間距不宜過遠,應在防雷保護角之內。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 (1)塔桿用鋼管焊制,設避雷地線。

(2)塔基礎挖深一般大1.2m;基礎應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實再打墊層,然后澆筑基礎;基礎采用高標號混凝土澆筑。

(3)基礎回填土應分層夯實,夯實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桿塔結構及摹礎示意圖如圖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圖

共23頁

第14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2水位站

5.2.1簡易水位站

簡易監測水位站是在溪河岸邊、水庫壩前設立便于監測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對于無條件設立水尺的監測站,可在水流岸邊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巖石上標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監測員直接讀數。

水尺的刻度必須清晰,數字必須清楚且大小適宜,數字的下邊緣應放在靠近相應的刻度處??潭让鎸挷粦∮?cm??潭?、數字、底板的色彩對比應鮮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剝落。最小刻度為1cm,誤差不大于0.5mm,當水尺長度在0.5m以下時,累積誤差不得超過0.5mm,當水尺長度在0.5m 以上時,累積誤差不得超過該段長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應固定在垂直的靠樁上,靠樁宜做流線型,靠樁可用型鋼、鐵管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徑10~20cm 的木樁做成。當采用木質靠樁時,表面應作防腐處理。安裝時,應將靠樁澆注在穩固的巖石或水泥護坡上,或直接將靠樁打入,或埋設至河底。 有條件的測站,可將水尺刻度直接刻繪或將水尺板安裝在阻水作用小的堅固巖石上,或混凝土塊石的河岸、橋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動水位站

自動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內容為;站房、鐵塔及基礎。

一、浮子式水位計

采用浮于式水位計,水位站要建測井。其設計標準,應視測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動水位站的設計標準一般應高于堤防的設計標準;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頁

第15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設計,支流按50年一遇設計,在沖淤變化大的河道上應考慮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沖淤幅度。

測井的具體形式應根據擬建站地點和地形特點、防護要求,可建成島式、岸式、島岸結合式。 1 測井

(1) 水位井的設計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觀測標準》中的有關規定。 (2)測井不應干擾水流的流態,測井截面可建成圓形或橢圓形。 (3) 井壁必須垂直,井底應低于設計最低水位0.5---1.0m,測井口應高于設計最高水位0.5---1.0m。

(4)測井井底及進水管應設防淤和清淤設施,臥式進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測井及進水管應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測井應設在經常流水處,并在測井下部上下游兩測開防淤對流孔。

(5) 測井可用金屬、鋼筋混凝土、磚或其他適宜材料建成。

(6)測井截面應能容納浮子隨水位自由升降,浮子與井壁應有5---10cm間隙。水位滯后不宜超過1cm,測井內外含沙量差異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過1cm,并使測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裝水位傳感器。 (浮子式水位傳感器的外形見示意圖) 根據浮子式傳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積應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風孔和進線絲繩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纏繞。

這樣,方能保證傳感器測試的準確性。具體可參考示意圖。

(8)井房底板可選用能拆裝木板,其厚度為3--6cm左右(或其它設施)。井房的設計應便于水位計的安裝與維護。

(9)井房距遙測站房的距離不應大于200m,信號線應做架空或埋地處理。 (10)如水位站同時兼做雨量站(即同時安裝雨量傳感器),則應將水位井房頂做成平頂房,并且應留有雨量傳感器安裝固定件。

根據國內已建測報系統的運行實踐,遙測站和中繼站的站房僅需滿足安置通信、電源、傳感器等室內設備的要求,使用面積不宜大于5m2。

共23頁

第16頁

重錘

浮子(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浮子和重錘)

浮子式水位傳感器外形圖

水位傳計數器

孔,測井內直徑不得小于0.3m,安裝時浮子和重錘的外壁要離井壁最少0.1m,鋼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水位測井的設計,結冰河流要考慮冬季的凍脹、流冰期冰塊的撞擊,同時也要考慮大洪水的沖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擊,主體要堅固,基礎必須在沖刷層和凍土層以下,有條件時基礎應與基巖連接,水位井平臺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與堤防護坡等水利工程相結合。

井身可建成圓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積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內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為節省投資,也可根據浮于大小選用相應的工業管材,如鋼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預制管等。

進水口尺寸大小應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內水位在各種水流情況下與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內水位的滯后作用,又能減小波浪引起的測井內水位的波動.一般進水口的截面積不應小于測井截面積的1%。對于水流條件復雜,而又要求測量精度高的測井,進水管長度、截面積以及進水管的形狀與水流方向的夾角等可通過水工模型實驗確定。

測井結構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凍.在含抄量較大的河流上建設自記水位測井,測井與進水口之間應設沉沙池,每次洪水過后最好檢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國內已建的遙測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磚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預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鋼管,可謂不拘一格,多種多樣。 2 站房

站房與水位井的相對位置關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測井上建儀器室站房、測井各自獨立設置等三種。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內,站房面積一般約為6mz。

只要條件許可,應將水位井和站房合二為一,這樣可避免長距離鋪設水位信號線,減少信號的干擾,降低土建費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維修。

測站站房還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應按具體情況和要求靈活處理。

站房建在水位測井上的站房面積、形式,取決于水位測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測井采用鋼管,為節省投資,站房可僅用于放置儀器,此時儀器室(站房)面積較小,能滿足儀器設備放置的足夠空間即可,人不必進入,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人員站在井體外面的梯子上進行。儀器室可建成圓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磚砌或預制混凝土管,其結構和上部空間具備建設站房條件,應建設一儀器室站房,既為后期的運行帶來了方便,也很美觀。

共23頁

第17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8m高水位測井示意圖

3 鐵塔(或桿塔) 如天線掛高要求較低,站房頂上有足夠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頂上架設一塔桿,除此之外,均應在地面建鐵塔。

天線塔應建在站房的背面,兩者適當靠近,既做到縮短饋線,減少饋線損耗,又不至于因距離太近,使人可以順著天線塔爬到站房頂上,造成遙測設備破壞。

天線堵與站房間距離超過5m時,應在兩者之間架設鋼絲,用于懸掛饋線。 如果測井和站房相距較遠,水位信號線應加鐵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鐵管應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彎處建造連接井。

鐵塔的高度由通信設計決定。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因一個獨立的遙測水位站建設一個超過6m以上的鐵塔。鐵塔太高,其造價會成倍增長,運輸、安裝都帶來一系列問題。

二、非接觸式

共23頁

第18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計的遙測站土建工作量主要為測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觸式遙測水位計的測站可省去測井,感應探頭懸掛在空中,不接觸水面,通過超聲波探測水面的高度.非接觸式特別適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種原因采用浮子式較困難的河流。非接觸式遙測水位計可用于監測各種水體,如人工水渠、水庫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來,黃河上新建的遙測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觸式。

非接觸式雖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煩,但地面上需建傳感器支撐鐵塔或整體灌注樁形式支架。

非接觸式超聲波水位計,該水位計的傳感器安裝高度要求超過歷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計及傳感器安裝架設需建傳感器支撐鐵塔或整體灌注樁型式。如用鐵塔可在底部打基礎樁,上部建三角鐵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頂部)設計一個儀器百葉箱,其體積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風透氣,又要防雨,防冰雹.頂蓋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另外橫向伸出一個相應長度(如3~4m)的橫桿作為固定傳感器之用。塔頂伸出一個高于天線5m的避雷針,使天線及傳感器位于避雷針的保護區之內。避雷針地線接地電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裝架采用全灌注樁型式,基礎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細(可根據當地的水流條件、沖刷要求決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徑為80—lOOcm,上部薄徑為40cm即可。儀器箱及伸出去的橫桿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種安裝型式為島式鋼管和岸邊鋼塔式,在岸坡緩、支架伸出去較遠時可采用島式鋼管,坡度較陡時采用岸邊鋼塔形式。

5.3中繼站

超短波通信屬視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響,遙測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達中心站時,就需建設中繼站,用以傳遞信息。

一般情況下,一個中繼站應連接幾個或十幾個遙測站,因此,如中繼站運行不正常,將直接影響遙測站的信息傳遞,有時甚至使整個系統癱瘓;同時,中繼站的工作環境相對遙測站來講較為惡劣,一般沒有人看護,其土建的設計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壞,又要防止人為因素的破壞。

中繼站的位置,鐵塔高度,由無線電通信電路測試結果決定。 中繼站的土建項目主要有:站房、鐵塔及基礎、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況下,中繼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與遙測站相比較大,在中繼站選擇、設計和建設中應盡可能利用當地已有的土建設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減小工作量,降低投資。必需建設的中繼站,要進行土建設計。

共23頁

第19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中繼站多建在高山頂上,環境惡劣,遭雷擊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環行地網,接地電阻小于10Ω,天線鐵塔(或桿塔)上應安裝避雷針.對于石山,由于山頂上土層薄,接地電阻很難降下來,可考慮埋放降阻劑并蓋土夯實,或將地網用鋼筋焊接至背陰墟土層較厚處,或采用降阻模塊方式,使接地電阻低于規范要求的10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個環節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線、電源等。由于中繼站設在高山頂上,土層薄,易干旱,防雷困難,實踐證明,雷擊是系統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線掛高較低,中繼站站房頂上有足夠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時,可直接在房頂上架設一個小鐵塔,除此之外,均應在地面建鐵塔。

雖然電路設計只要求較低的掛高,但從地面架設的鐵塔不宜低于6m。較高的天線塔上應架設安裝平臺,平臺的有效直徑大于1.2m,護欄高o0.8m.鐵塔本身作為雷電載流體,要求每節鐵塔連接處除用螺栓連接外,還須焊接在一起。

鐵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鋼管、工字鋼、三角鋼、鋼筋等制作,鋼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邊形,應根據當地材料、塔高、基礎的物理特性選擇。鐵塔基礎在設計前應進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質特性,在此基礎上確定基礎的開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鋼塔為例,其施工的設計要求如下:

(1)天線塔基礎挖深2m或挖到基巖。

(2)應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實再打墊層,然后采用高標號混凝土澆筑基礎;基礎頂面必須保持水平。

(3)基礎回填土,應分層夯實,夯實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 (4)鋼塔基礎設鋼筋網架,并預留法蘭盤及螺絲頭,以便與鐵塔連接。 (5)鋼塔用鋼筋焊接,底部焊接法蘭盤,使之與鋼塔基礎法蘭盤及螺絲頭能夠對接。

(6)鋼塔均設避雷地線,12m鋼塔要求地線鋼筋長度為12m(3根)。 (7)鋼塔設防盜平臺,平臺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過的鋼門,門由底部向上推開,在下部上鎖并加防雨膠布。平臺用支撐桿支撐。

二、站房

由于中繼站設備體積較小,一般情況下,在鋼塔上如防盜平臺上設置一個儀器箱即可滿足要求,既節省了土建工作量,也減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為破壞的幾率。

確需在地面上建設中繼站房的,可用磚混結構,房頂為平頂,做好防水處理,屋槽伸出墻外0.5m。東西兩面墻上各開一個窗戶,井以鋼或鐵板制成百葉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盜,東西墻根稍上處各安裝一個鐵質透氣彎管。

共23頁

第20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礎示意圖

直管應做到外低內高,以防雨水進入.所有通風口的房內一側都要加蓋鐵絲網,以防蟲、鼠等侵入。

天線塔與站房應適當靠近,既做到縮短饋線,減少饋線損耗,又要防止因距離太近,人可以順著天線塔爬到站房頂上,從而對遙測設備造成破壞。

天線塔與站房間相距超過5m時,應在兩者之間架設鋼絲,用于懸掛饋線。 中繼站站房在靠近天線塔側的墻上應留有進線孔,還要預留太陽能電池板線的進線孔。在設備安裝時,持進線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順電線流人屋內。中繼站站房內應配備一工作臺,便于設備的放置。

為安全起見,設在野外的中繼站站房應采用隱式電子鎖,不采用外掛的掛鎖或彈子鎖;采用鋼板結構門.對于盜竊和人為破壞嚴重的地點,也可采用雙層結

共23頁

第2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構,一層、二層和房頂在房內建樓梯上下連通,并分別加蓋鐵門,這樣可有效防止對遙測設備特別是安裝在室外的設備的破壞。

三、避雷針的設計

(1)安裝天線的鐵塔應裝置避雷針,避雷針、鐵塔、地網之間應焊接可靠。 (2)避雷針上端應加工成針尖形,以利尖端放電,并作鍍鋅處理。 (3)避雷針的最高點應比天線頂端高出3~5m。

(4)避雷針的保護角為35°,站房和站房頂上的設備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如達不到這一要求,應單獨設立避雷針。

四、接地體設計

為了使系統具有較好的防雷性能,地網設計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四極接地法測試各地土壤電阻率。

(2)根據要求的接地電阻,計算出接地網面積和接地體總長度。

(3)復合接地網中,為了減少相鄰接地體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體間距和垂直接地體間距均應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設、站房裝修、中心站鐵塔建設。中心站土建設計應盡可能利用現有設施,以減少投資。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業主單位選擇,站房一般情況下不必單獨建設,但現有站房大多不能滿足要求,需對中心站進行改造和裝修.業主單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鐵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滿足要求,一般在房頂上設置一個不超過6m的塔桿就能滿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計算機室標準建設,接地電阻應小于5Ω;電源應根據不同設備設置相應的電氣開關,如空調機、電池充電機、UPS、網絡服務器等,可分別設置交流電三相電源、蓄電池組等;室內要防塵、防潮,室溫在20℃左右;不安裝產生電磁于擾的設備,遠離工業干擾源:宜采用靜電地板或墻壁貼墻紙,鋪設地板時各種電線、電纜線要預先計劃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針必須高于天線頂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機房、辦公室、值班人員休息室、電源室、維修室等,一般不超過120m2。機房使用面積可按通信設備、計算機、打印機、繪圖儀以及其他輔助設備面積綜合的8--12倍計算,若計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為使計算機等有關設備能長期穩定地工作,延長使用壽命,在機房內應有防火、防靜電和溫濕度調節等設施。

共23頁

第2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計算機配電系統。供電系統耍有足夠的容量,以滿足系統耗電量的要求和系統擴充的需要,計算機供電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計算機設備供電系統,要保證計算機設備的可靠運行;二是為其他用電設備如空調設備、動力設備、照明設備等供配電的系統,稱為機房輔助供電系統.機房輔助供電設備(空調等供電設備)與計算機設備應分開供電。

(2)空調系統。在機房內應使用可靠的空調設備,能提供適當的過濾加濕、解潮、空氣流通等,以保證機房內的最佳操作環境。

(3)地板。為計算機房內的電源、電話、通信器材、空調的管路提供靈活的使用空間,應選擇有表面抗靜電的地板,盡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須能支撐設備重量,所有的吊頂、地板都應考慮到金屬屏蔽。

(4)接地系統。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計算機與設備要很好地隔離,禁止兩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獨立的接地系統。

接地系統包括:①交流保護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護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護接地,小于4Ω。

(5)防火、報警、滅火系統。要裝有適當的防火、報警、滅火裝置,地面,吊頂、墻壁應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頁

氣象災害范文第3篇

第132號

《蘇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已于2013年12月2日經市政府第1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長:周乃翔

2013年12月31日

蘇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江蘇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防御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氣象災害,是指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龍卷風、連陰雨等所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 氣象災害防御遵循以人為本、科學防御、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第四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和組織體系,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市、縣級市(區)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工作;指導相關方面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活動;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減災 —1—

等工作。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未設氣象主管機構的姑蘇區人民政府以及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管委會應當明確相關部門負責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五條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人員,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信息傳遞,落實防御措施,及時報告災害發生情況,協助做好災情調查,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確定人員,協助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六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有關部門、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公眾防御氣象災害意識和避險、避災、自救、互救能力。

學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及相關行業組織依法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宣傳教育工作。

第七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的科學技術研究,引進、推廣和應用氣象災害防御先進技術,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對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九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實際,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有關部門應當結合各自職責制定部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有關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納入

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技能培訓、演練和裝備保障。

鼓勵社會組織建立氣象災害應急志愿者隊伍。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定期對氣象災害應急救援人員、應急志愿者等相關人員進行應急救援能力培訓。

第十二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做好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衍生災害防御工作,建設防洪除澇、避風港、防護林、防雷裝置等防御設施和緊急避難場所,儲備應急和搶險救災物資,并定期檢查氣象災害防御設施。

第十三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高溫干旱防御、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森林火險防控等工作需要,建設人工影響天氣設施,組織氣象主管機構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氣象主管機構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公安等部門應當給予協助。第十四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建立政府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氣象災害風險保險。

保險機構應當對投保人防災減災設施進行檢查和培訓,指導和組織投保人及時采取相關防御措施。

第十五條 編制城鄉規劃、重點領域或者區域發展建設規劃時,編制機關部門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論證結論應當作為編制相關規劃的基礎資料。

第十六條 依法需要進行氣象災害評估的建設項目,應當根據項目所處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結合氣象災害的種類、特點進行氣象災害評估。經評審通過的氣象災害評估報告作為建設項目設計的依據。對經評估認為可能遭受氣象災害危害、對局地氣候產生不利影響或者引發氣象災害的建設項目,應當依照氣象災害評估報告的結論意見,配套設計、建設相應的氣象災害防御工程,或者采取其他相應的防御措施。

第十七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系統、預測預報系統、預警信息傳播系統和應急處置系統等設施建設。

第十八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交通運輸、水利、國土資源、農林、環保等部門,建設、維護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監測設施,開展聯合監測,建立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共享平臺。

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在城區、沿江、沿太湖、石化工業區、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業園區等重點防災區域增加監測設施布點密度。

新建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道路的,應當配套設計大霧、大風等專業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和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并與項目同時建設。第十九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建設的應急廣播、電子顯示屏等公共信息發布系統,應當具備氣象災害預警接收、播發功能。體育場館、醫院、學校、車站、碼頭、軌道交通、公共圖書館、公共展覽館(中心)、博物館、公共娛樂場所、緊急避難場所、商場(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易燃易爆場所、農業園區、旅游景點(區)、建設工地等場所,應當設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播發設施,并配合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遞工作。

第二十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監測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城鄉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范圍。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編制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納入城鄉規劃。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要求抄送本級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規劃、無線電管理、環保等部門,相關部門在審批可能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征求同級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建設項目,不得批準建設。

第二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損毀、擅自移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不得危害氣象探測環境,不得擅自遷移氣象臺站。

確因城市(鎮)總體規劃變化或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需要遷移氣象臺站的,應當按照規定經有審批權限的氣象主管機構同意,按照先建站后遷移的原則進行遷移。

第二十二條 市、縣級市(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按照職責,統一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進行更新或者解除。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第二十三條 廣播、電視、政府門戶網站、政府微博等媒體應當在收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通知后15分鐘內準確播發。其他具備實時傳播能力的公共媒介應當配合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工作,并保證信息接收與傳播的暢通。鼓勵其他具備實時傳播能力的單位按規定參與預警信息的傳播工作。

對臺風、暴雪橙色以上預警信號及暴雨、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以

及其他可能造成重大氣象災害的預警信號,電信運營企業應當在收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通知后,及時向災害預警區域的手機用戶免費發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具體實施細則由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電信運營企業,在本辦法施行后一年內制定,并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四條 有關單位應當準確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注明提供信息的氣象臺站名稱和發布時間。

第二十五條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標準,決定啟動應急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應急處置結束后,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調查、統計、評估,開展應急工作總結,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應急處置情況。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和氣象主管機構開展災情調查。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的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七條 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氣象災害范文第4篇

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與防御措施

摘要:臺風災害是當今全球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廣東省位于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海岸線長達4300km,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高度集中,是中國遭受臺風災害損失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本文基于臺風的各種資料,分析廣東省臺風的災害特征,并針對廣東省臺風災害特點提出減輕臺風損害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廣東;臺風;防御措施

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通常又稱熱帶氣旋。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平均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長可達一個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國際上對熱帶氣旋的分級標準和名稱如下:熱帶低壓(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風力6~7級;熱帶風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9級;強熱帶風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11級;臺風(或颶風)(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為方便敘述,在無特殊說明的情況下,本文一律統稱臺風。

西北太平洋是臺風的重要源地,這一海區每年發生的臺風占全球臺風總數的36%。而臺風的結構以及它所處的環境流場決定了這一海區的臺風受到西北方向的總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趨勢。廣東省海岸線漫長,正位于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極易受到臺風侵襲成為我國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據1950-1992年初步統計,廣東省發生重大臺風災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來因臺風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平均每年損失20億元,1991年更是高達43億元。隨著廣東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損失將不斷增加。臺風災害嚴重制約了廣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分析臺風災害對廣東經濟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 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分析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1.1 發生頻率高,發生時間集中

根據中央氣象臺編制的《臺風年鑒》,對1949~2000年52年間登陸廣東省 的臺風進行了統計分析。(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2000年中,登陸廣東省的臺風數達182個,平均每年3. 5個,其中登陸最多年份達7個(19

52、196

1、1993年),最少的也有1個,由圖1可知各年臺風分配很不均勻,年際變化大。登陸廣東省的臺風中屬于臺風的就有54個,年平均1. 04個,占登陸總數的30%;屬于強熱帶風暴的有57個,年平均1. 10個,占總數的31%;屬于熱帶風暴的有40個,年平均0. 77個,占總數的22%;熱帶低壓最少,僅31個,年平均0. 60個,占總數的17%??梢?登陸廣東省的臺風不僅數量多,而且強度大,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占了61%。從表1還可以看出,登陸廣東的臺風時期為5~12月份,長達8個月,其中7~9月份為臺風盛期,這三個月登陸的臺風占了全年總數的73. 2%,可見臺風災害的群發性強,頻度高。登陸廣東的臺風初臺日期平均為7月3號,最早是5月2號,即1999年在惠來登陸的9902號臺風;終臺日期平均為9月21號,最遲為1974年12月2號在臺山登陸的一個熱帶風暴。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1.2 臺風災害突發性強

在臺風移動過程中,如果環流形勢迅速調整,副熱帶高壓強度迅速變化,便有可能突然轉向,使預報失準,在臺風實際登陸的地區來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遭受損失。另外,本省近臨南海,在南海形成的臺風,從形成到登陸時間較短;在南海形成的熱帶低壓也有可能在移到近海時,迅速加強成臺風并登陸,使沿海地區碎不及防。如8309號臺風在珠海登陸,僅僅一兩個小時就將珠江三角洲約13. 3萬hm2農田和許多村莊變成一片汪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強,迅速登陸的臺風。這類臺風范圍小,強度大,發展猛,移動快,給預報帶來很大困難,常常在短時間內就成災。如8609號臺風7月20號14時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海面生成,當天22時在徐聞登陸,前后不過8h,但是卻造成了56人傷亡,農作物受災面積14. 9萬hm2,直接經濟損失1. 13億元。 1.3臺風災害的多重性

臺風不僅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等災害性天氣,而且由于臺風的連鎖效應還會帶來多重性災害。例如,臺風暴雨可以引起洪澇,還會引發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災害;而風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會導致內澇、土地鹽堿化等。例如在斗門至臺山之間沿海登陸的9316號太平洋臺風,登陸時適逢天文大潮(農歷八月初二)的高潮漲潮時段,帶來了狂風、暴雨,并出現了歷史最高風暴潮位,重現期達200年一遇。珠海、中山、江門等11個市37個縣不同程度受災。據不完全統計,這次臺風受災人口569萬人,死亡25人,潰決堤圍53 km,直接經濟損失19. 62億元。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2 臺風對經濟、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廣東省每年都遭受臺風災害。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省人口的70%和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84%,是臺風災害的高風險區,承受成災的經濟損失達80%~90%,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1 臺風對經濟的影響

熱帶氣旋是自然災害的首惡,其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大,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90年代后,廣東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災害損失量級明顯增大,根據災害普查結果,廣東省平均每年因熱帶氣旋造成40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70多億元。2006年,廣東省接連遭受0601號強熱帶氣旋“珍珠”、060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0605號熱帶氣旋“格美”、0606號熱帶氣旋“派比安”等熱帶氣旋的影響,損失達250多億元,是近年來廣東熱帶氣旋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年。199

6、2008和2010年受熱帶氣旋影響,也是災害損失較為嚴重的年份。1996年9月9日,在吳川登陸的9615號熱帶氣旋造成建國后最嚴重的風災,湛江氣象臺測得極大風速超過57米/秒,達到超級臺風等級,損失嚴重。2008年9月24日,0814號強熱帶氣旋“黑格比”于在茂名市電白縣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50百帕,最大陣風65m/s (相當于17級),全省直接經濟損失114億元,死亡22人。2010年“凡亞比”呈現風大雨強,災害嚴重損失大,造成了全省137人受災,死亡、失蹤共計134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4. 75億元。 2.2 臺風對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臺風引發的暴雨、洪水,可能導致洪泛區衛生狀況惡化,引發各種急性傳染病的流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使農業耕地遭到泥沙石的淹蓋,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風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受污染,土地鹽堿化,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同時,由于受災群眾生活遇到很大困難,精神受到沉重打擊,大大降低生產積極性,使受災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形成脆弱的社會環境,降低抗災自救能力。另外,臺風災害對具有特殊文化特性的建筑或遺跡及具有科學價值和旅游價值的珍稀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可能造成破壞。

3 臺風災害的防治對策 3.1 加強預測、預報的研究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雖然目前廣東已建立了效能較好的臺風路徑預報模式,對臺風天氣預報也有一定能力,但對近海突發臺風和突發路徑臺風的預報尚缺乏有效辦法,因此要加強沿海的臺風聯防和對登陸臺風的特別監測,同時應重視對臺風的活動規律和預報方法的研究。引進和研制現代的先進探測工具和通訊設備以及加強資料處理和傳輸的現代化。

3.2 加強預防措施的研究

加強臺風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民防災意識,用科學方法防御臺風。加建防御臺風的人工建筑的建設,而這些工程設施修建時既要考慮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風暴潮,海堤的建設要考慮最高潮位,也要考慮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護林帶的建設應是經濟實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擬建建筑物的防臺抗臺的標準。確定臺風過境時的緊急避難措施,如確定避難場所、做好搶險搶修的準備工作等,以減輕臺風可能造成的災害。各級政府應加強防臺風抗臺風的統一領導,統一組織和指揮防臺抗臺。 3.3 加強災害治理對策的研究

增強減災意識,并增加對臺風災害治理的投資。對已造成災害的地區做好緊急避難工作及災后重建工作。不斷迅速收集和整理災情資料,加強對臺風災害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效應的評估研究,建立臺風災情庫及其信息系統,為臺風災害研究工作做準備。加強重大臺風災害形成規律及臺風災害鏈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經濟開發區的臺風災害綜合研究。進行災害區劃和減災對策研究,建立防災減災專家系統。

參考文獻: [1] 史培軍.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災害成因與對策專輯), 1991, 37~42. [2]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自然災害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 [3] 梁必騏.廣東的自然災害[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 [4] 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廣東水旱風災害[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167~204. 5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氣象災害范文第5篇

設計方案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概述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我國主要位于東亞季風區,暴雨分布范圍廣;季風氣候決定了我國降雨在年內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強降雨引發的山洪災害發生最為頻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山洪災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為指導,運用當代信息監測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在山洪災害防治區建立以信息采集、預報分析、視頻會商決策為基礎的預警平臺,通過手機群發、傳真群發、無線廣播、高音喇叭、手搖警報器、鑼等預警程序和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區域,使接收預警區域人員能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2系統總體結構

2.1系統組成

路路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為更好地發揮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還需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加強宣傳培訓。

水雨情監測系統及時將簡易監測站、人工監測站、自動監測站的監測信息匯入預警平臺。

預警系統由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和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系統組成?;谄脚_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包括預警發布程序、預警方式、警報傳輸和信息反饋通信網、警報器設置等。

共23頁

第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2.2系統建設模式

由于山洪預見期短、致災快,因此為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提出在縣級行政區建立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模式,省、市、縣、鄉(鎮)、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災害防治相關信息匯集于平臺,縣級防汛部門根據系統信息,及時發布預報、警報。同時縣、鄉(鎮)、村、組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開展監測、預警工作。

3系統特點

(1)軟硬件一體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統的集成方案,自主開發山洪監測預警軟件。 (2)多層次水、雨情決策分析

可查詢時段、日、旬、月顯示區域內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共23頁

第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各站降雨過程柱狀圖及數據表、雨量強度統計等。

(3)完善的預警責任體系

建立縣、鄉、村三級預警責任人體系,短信、傳真預警時可靈活選擇接收人員。

(4)靈活的預警監測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統自動預警及人工預警兩種方式。 (5)完善的信息統計上報功能

依據國家防總要求定制的災情報表,由各基層按照不同權限上報匯總,為縣級領導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依據。

(6)豐富的結果呈現方式

系統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直觀的圖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結果一目了然,數據結果展現方式多樣化,數據列表、雨量柱狀圖、雨量等值面、線、點標注、水位流量過程曲線。系統具有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災情統計分析信息的數據輸出外,還具備表、文字、圖形的輸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響應快速及時、運行穩定可靠。

(8)各子系統,均可以獨立安裝實施,擴展靈活。 (9)圍繞預警核心應用,全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10)針對縣級用戶特點,應用簡單,高度產品化。

4系統設計

4.1水雨情監測系統設計

通過建設實用、可靠的水雨情監測系統,擴大山洪災害易發區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時效,為山洪災害的預報預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準確的基本信息。 4.1.1監測方式及報汛工作體制

水雨情監測系統監測項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類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據山洪災害預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條件,考慮山洪災害易發區地形復雜、降雨分布不均、群眾居住分散、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實際情況,水雨情監測站可建成簡易監測站、人工監測站和自動監測站。其監測方式及報汛工作體制如下:

(1)簡易監測站

共23頁

第3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簡易的雨量、水位觀測設施,采用直觀、可行的觀測方法進行水雨情信息的監測。利用本地區適用的傳播方式進行信息的傳輸,達到群測群防的目的。

簡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觀測、下大雨加強觀測的工作體制,有條件時及時上報;簡易水位站在有雨時或接到通知時觀測,水位接近成災水位時加強觀測,有條件時及時上報。

(2)人工監測站

無條件建設自動監測站,但擁有公用通信資源(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網)的地區,按照人工觀測站的技術要求建立相應的水雨情人工監測站。采用人工觀測和管理的模式,通過語音或通話報汛進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傳輸。

人工監測站采用定時觀測,定時報汛的工作體制,在暴雨天氣狀態下加密觀測、增加報汛段次。

(3)自動監測站

自動監測站采用有人看管,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應的雨量、水位傳感器,遙測終端及通信終端設備,實現水雨情信息的自動采集、傳輸。

自動監測站采用定時自報、事件加報和召測兼容的工作體制;對超短波組網的自動監測站,則采用增量隨機自報與定時自報兼容的工作體制;人工置數信息有反饋確認的功能。 4.1.2 信息傳輸通信網設計

水雨情數據傳輸常用的通信方式有衛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電話網(PSTN)等。

(1)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無線電波實現地球站之間相互通信的一種方式,具有覆蓋面大、通信頻帶寬、組網靈活機動等優點。目前,在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建設中用于測站與中心站間數據傳輸的衛星信道主要選用海事衛星和北斗衛星。

衛星通信的適用條件:所建監測站地處高山峽谷,且公網未覆蓋和無條件建專用網的區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頻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傳播機理是對流層內的視距傳播與繞射傳播。視距傳播損耗小,受環境的影響也小,接收信號穩定。但是,由于傳播距離較短,一般需要建設中繼站進行接力。

適用條件:所建監測站地處公用通信網不能覆蓋,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區,且所需建中繼站級數不超過3級的地區。

共23頁

第4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電話(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資源,它具有設備簡單、入網方式簡單靈活、適用范圍廣、傳輸質量較高、通信費用低廉等優點,可進行話音和數據的傳輸。

適用條件:被PSTN網覆蓋且電話通訊質量較好的地區。 (4)短信通信

移動通信是我國近十多年來發展最快的一種通信系統,目前已覆蓋我國很多城鎮,正逐步向農村擴展延伸,移動通信系統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于山洪災害信息和警報的傳輸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國移動的GSM短信和中國電信的CDMA短信。

適用條件:被中國移動通信網或中國電信通信網所覆蓋的地區。 (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不僅提供點對點、而且提供廣域的無限IP連接,是一項高速數據處理的技術,方法是以“分組”的形式將數據傳送到用戶手中。GPRS是作為現行GSM網絡向第3代移動通信演變的過渡技術,突出的特點是傳輸速率高和費用低。GPRS上行速率較GSM為高,下行速率則可達100Kbps。鑒于利用GPRS的運行速度快、運行成本低,建議盡可能地利用GPRS傳輸。

適用條件:已開通GPRS業務的地區。

4.2預警系統設計

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平臺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數據信息處理和服務的核心,提供數據接收、處理、加工,信息查詢、預報決策、預警與信息發布、信息交換等服務,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

4.2.1信息匯集、查詢子系統

信息匯集子系統與信息查詢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站的實時數據接收處理、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共享與交換信息的處理以及各類信息的查詢服務。

主要功能有:

(1)實時接收自動監測站的水雨情數據和工況信息; (2)對自動監測站進行遠程控制;

(3)實時處理接收的數據信息,并分類存入數據庫中; (4)數據查詢與維護;

共23頁

第5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人工數據錄入; (6)基礎信息查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水系、河名、站號,站名,站址位置、設立日期、所屬部門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測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站號,站名,站址,經度,緯度,高程、設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詢堤防工程、水庫、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設地點、所在河流、集水面積、多年平均降雨量(徑流量)、設計洪水位(流量)、庫容、壩頂高程等。

④ 災害點基本信息

查詢災害點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質、氣候特點、人口密度、基礎設施、災害頻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詢

通過對系統數據庫的訪問,可以實現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庫水位、流量實時監測信息、歷史資料信息查詢,為預報決策提供歷史資料對比分析??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或者歷史水雨情圖形化查詢。具體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實時和歷史資料查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統計表、降雨量圖等形式對雨量資料進行日、時段等綜合查詢。

(8)氣象信息查詢

將查詢數據庫得到的氣象信息顯示給用戶,主要包括:中央氣象臺、省氣象臺和臨近省氣象臺、本地市(縣)氣象臺發布的當日天氣預報(文字、圖、表),衛星云圖信息(圖片)、多普勒雷達測雨信息、臺風警報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庫的各種特征值、工程圖、工程指標、工程運行狀況等數據;水庫運行狀況的實時信息,如閘門開度、大壩安全狀況,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流量,水庫、山塘水位狀況(流量)、水庫調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斷面水位、堤防安全狀況、出險情況及類型??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和歷史工情信息和運行參數的查詢。

(10)經濟社會狀況及災情信息查詢

山洪災害監測區域經濟社會指標:村鎮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資產、重要設施、GDP等。

直接總經濟損失:受災范圍,受災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頁

第6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工業、交通運輸業直接經濟損失:停產工礦企業(個),鐵路、公路中斷(條次)、毀壞路基(面)(千米),毀壞輸電線路,毀壞通訊線路(千米)等。

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毀壞水庫,水庫跨壩,毀壞堤防、護岸、水閘,沖毀塘壩,毀壞灌溉設施,毀壞機電井、水電站、機電泵站,毀壞雨量站、水文測站。

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受災面積,農作物成災面積,農作物絕收面積,減少糧食,死亡大牲畜,水產養殖損失等。

(11)數據的輸出保存打印

查詢系統具有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災情統計分析信息的數據輸出外,還具備表、文字、圖形的輸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預報決策子系統

預報決策子系統為各省級、市級或縣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門進行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依據。預報決策子系統包括水雨情分析預報、預警信息生成、維護及管理等3個模塊。

預報決策子系統主要功能有: (1)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塊

結合實時水雨情、氣象預報信息,根據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型,對小流域、中小水庫水位、流量進行預測,并輸出預測結果(文字、表格或圖形)。

(2)預警信息生成模塊

根據預報成果及預警指標實時編制預警信息,并及時將預警信息發送至預警平臺。

(3)維護和管理模塊

該模塊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內容進行添加和刪除,具有控制系統權限的功能。本模塊為系統維護管理提供工具。 4.2.3預警子系統

預警子系統是在監測信息采集及預報分析決策的基礎上,根據預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圍的不同,通過適宜的預警程序和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區域,使接收預警區域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的地區,預警信息由該系統的預報決策子系統制作。根據平臺設立的防汛指揮部門的級別不同,分為平臺設立在

共23頁

第7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縣級、市級防汛部門兩種情況??h級防汛指揮部門獲取發布的預警信息,各鄉(鎮)政府接收縣級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傳輸給村、組、戶。緊急情況下縣級防汛部門可直接對村、組發布的預警信息。

群測群防預警信息的獲取來自縣、鄉(鎮)、村或監測點。由監測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培訓宣傳掌握的經驗、技術和監測設施觀測信息,發布預警信息??h級防汛指揮部門接收群測群防監測點、鄉(鎮)、村的預警信息,逐級發布。各鄉(鎮)政府除接收縣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還接受群測群防監測點、村和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村、組接受上級部門和群測群防監測點、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

共23頁

第8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4.3群策群防組織體系

由于山洪災害突發性強,從降雨到發生災害之間的時間短,且往往在災害發生時斷電、斷路、斷信號,因此群測群防尤為重要。群測群防組織體系為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群測群防組織指揮機構主要在縣、鄉(鎮)、村一級建立。

共23頁

第9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土建工程

遙測站自動實時采集、存儲降雨量和水位等數據,并進行信道編碼和信號調制,自動發送實時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數,具備增量自報、定時自報功能,重要的遙測站具備自報兼查詢應答功能。

共23頁

第10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1雨量站

5.1.1簡易雨量站

簡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觀測規范》SL21-2006規定,主要配置直徑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預制砼基塊上(簡易雨量器見示意圖)。為直觀和方便地觀測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裝置,并根據降雨的臨界值或降雨強度,在承水器皿外進行劃分或標注明顯的預警標志線。

簡易雨量觀測器

5.1.2自動雨量站

自動雨量站是水雨情監測系統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遙測站。單個遙測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積小,但分布廣,各建站地點的環境條件差異大.土建的設計應結合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作出設計方案。

一、自動雨量站位置的選擇

共23頁

第1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自動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網論證基礎上經無線電通信電路測試后確定。一般情況下,要選擇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鎮,做到“無人值守,有人看管”,確保雨量站設施不遭受人為破壞.必須設立雨量站,而又無人居住的地點,也需要委托較近的居民看護。

在農村選擇自動雨量站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滿足建站目的及要求。 (2)滿足通信要求。

(3)選擇建站地點的人家有條件且愿意承擔看護任務。 (4)選擇建站的庭院應開闊,無高大房屋、樹木。

(5)選擇在居民區有一定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這樣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壞。

(6)選擇的居民家近年沒有較大的遷移規劃。

二、自動雨量站的結構型式

自動雨量站多設在平坦、開闊的庭院中,周圍遠離樹木、房屋,雨量計周圍設有圍欄,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為的損壞。有條件的也可在樓房或平房的平頂上直接設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還較安全,受周圍的環境影響也較小。

自動雨量站一般應符合氣象站安裝要求。由于屬于專用站,一般不參加資料整編、刊印,在安裝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國內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臺上,有的坐落在乎頂房的屋頂,有的被支撐物垂直支撐在空中,有的旁側懸臂支撐在空中。近年的遙測雨量站大都為全密封鋁合金筒式結構,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電磁屏蔽、全密封鋁合金法拉第筒結構,全面實現環境(雷電,高低溫、高濕、臺風)防護,還可省去站房建設、鐵塔和地網敷設費用。將雨量傳感器、天線安裝房屋頂上時,遙測儀可掛在房屋中的墻上,這樣既降低了土建造價,也解決了看護問題。國內巳建的測報系統中,自動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線,也不需要做絕緣支撐,占地面積小,適應全天候工作條件。所選用設備均適用于野外惡劣環境工作,按無人值守連續運行設計。有的正常運行已超過10年。如果以上條件不具備,須單獨建造站房時,站房面積約4m2,凈高大于3m,平頂,太陽能電池板、雨量計裝在房頂。天線高度按電路設計報告布設,地網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站房應防潮(百葉窗),屋頂防囂,周圍排水通暢,設鐵皮門、暗鎖,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應預留太陽能電池板進線孔外,還應預留雨量計信號線的進線孔。 測站站房還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應按具體情況和要求靈活處理。

三、雨量計的安裝設計

雨量計坐落在地面或屋頂,可預先將雨量計安裝底座用混凝土澆筑好.在站

共23頁

第1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房頂上安裝雨量計時,要求房頂能滿足安裝尺寸和承載能力,并在雨量計上方35°的仰角范圍內無遮擋物。遙測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為鋁合金密封結構,直徑0.3m,高度2.0m,將遙測終端設備放在筒的底部,筒內底部溫度比較穩定,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適合野外長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礎挖好后,澆筑混凝土,將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實即可。

雨量計應和太陽能電池板相隔一定的距離,防止雨水從太陽能電池板上濺人雨量計的盛雨口內。

雨量傳感器和太陽能板

安裝示意圖

四、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

太陽能電池板的受光應向南,周圍應無高大建筑、樹木、電桿等遮光物。鋁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將太陽能電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將其固定在鐵塔或塔桿上。

五、避雷針的設計

(1)安裝天線的鐵塔應裝置避雷針,避雷針、鐵塔、地網之間應焊接可靠。

(2)避雷針上端應加工成針尖形,以利尖端放電,井作鍍鋅 筒式自動雨量站施工示意圖 處理。

(3)避雷針的最高點應比天線

頂端高出3—5m。

(4)避雷針的保護角為35°,設備和天饋線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

六、自動雨量站天線鐵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須設立通信鐵塔時,鐵塔的高度由通信電路測試決定.但雨量站的

共23頁

第13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通信鐵塔相對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結構和形式宜筒化,鐵塔與站房 間距不宜過遠,應在防雷保護角之內。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 (1)塔桿用鋼管焊制,設避雷地線。

(2)塔基礎挖深一般大1.2m;基礎應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實再打墊層,然后澆筑基礎;基礎采用高標號混凝土澆筑。

(3)基礎回填土應分層夯實,夯實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桿塔結構及摹礎示意圖如圖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圖

共23頁

第14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5.2水位站

5.2.1簡易水位站

簡易監測水位站是在溪河岸邊、水庫壩前設立便于監測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對于無條件設立水尺的監測站,可在水流岸邊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巖石上標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監測員直接讀數。

水尺的刻度必須清晰,數字必須清楚且大小適宜,數字的下邊緣應放在靠近相應的刻度處??潭让鎸挷粦∮?cm??潭?、數字、底板的色彩對比應鮮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剝落。最小刻度為1cm,誤差不大于0.5mm,當水尺長度在0.5m以下時,累積誤差不得超過0.5mm,當水尺長度在0.5m 以上時,累積誤差不得超過該段長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應固定在垂直的靠樁上,靠樁宜做流線型,靠樁可用型鋼、鐵管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徑10~20cm 的木樁做成。當采用木質靠樁時,表面應作防腐處理。安裝時,應將靠樁澆注在穩固的巖石或水泥護坡上,或直接將靠樁打入,或埋設至河底。 有條件的測站,可將水尺刻度直接刻繪或將水尺板安裝在阻水作用小的堅固巖石上,或混凝土塊石的河岸、橋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動水位站

自動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內容為;站房、鐵塔及基礎。

一、浮子式水位計

采用浮于式水位計,水位站要建測井。其設計標準,應視測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動水位站的設計標準一般應高于堤防的設計標準;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頁

第15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設計,支流按50年一遇設計,在沖淤變化大的河道上應考慮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沖淤幅度。

測井的具體形式應根據擬建站地點和地形特點、防護要求,可建成島式、岸式、島岸結合式。 1 測井

(1) 水位井的設計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觀測標準》中的有關規定。 (2)測井不應干擾水流的流態,測井截面可建成圓形或橢圓形。 (3) 井壁必須垂直,井底應低于設計最低水位0.5---1.0m,測井口應高于設計最高水位0.5---1.0m。

(4)測井井底及進水管應設防淤和清淤設施,臥式進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測井及進水管應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測井應設在經常流水處,并在測井下部上下游兩測開防淤對流孔。

(5) 測井可用金屬、鋼筋混凝土、磚或其他適宜材料建成。

(6)測井截面應能容納浮子隨水位自由升降,浮子與井壁應有5---10cm間隙。水位滯后不宜超過1cm,測井內外含沙量差異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過1cm,并使測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裝水位傳感器。 (浮子式水位傳感器的外形見示意圖) 根據浮子式傳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積應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風孔和進線絲繩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纏繞。

這樣,方能保證傳感器測試的準確性。具體可參考示意圖。

(8)井房底板可選用能拆裝木板,其厚度為3--6cm左右(或其它設施)。井房的設計應便于水位計的安裝與維護。

(9)井房距遙測站房的距離不應大于200m,信號線應做架空或埋地處理。 (10)如水位站同時兼做雨量站(即同時安裝雨量傳感器),則應將水位井房頂做成平頂房,并且應留有雨量傳感器安裝固定件。

根據國內已建測報系統的運行實踐,遙測站和中繼站的站房僅需滿足安置通信、電源、傳感器等室內設備的要求,使用面積不宜大于5m2。

共23頁

第16頁

重錘

浮子(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浮子和重錘)

浮子式水位傳感器外形圖

水位傳計數器

孔,測井內直徑不得小于0.3m,安裝時浮子和重錘的外壁要離井壁最少0.1m,鋼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水位測井的設計,結冰河流要考慮冬季的凍脹、流冰期冰塊的撞擊,同時也要考慮大洪水的沖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擊,主體要堅固,基礎必須在沖刷層和凍土層以下,有條件時基礎應與基巖連接,水位井平臺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與堤防護坡等水利工程相結合。

井身可建成圓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積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內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為節省投資,也可根據浮于大小選用相應的工業管材,如鋼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預制管等。

進水口尺寸大小應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內水位在各種水流情況下與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內水位的滯后作用,又能減小波浪引起的測井內水位的波動.一般進水口的截面積不應小于測井截面積的1%。對于水流條件復雜,而又要求測量精度高的測井,進水管長度、截面積以及進水管的形狀與水流方向的夾角等可通過水工模型實驗確定。

測井結構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凍.在含抄量較大的河流上建設自記水位測井,測井與進水口之間應設沉沙池,每次洪水過后最好檢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國內已建的遙測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磚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預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鋼管,可謂不拘一格,多種多樣。 2 站房

站房與水位井的相對位置關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測井上建儀器室站房、測井各自獨立設置等三種。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內,站房面積一般約為6mz。

只要條件許可,應將水位井和站房合二為一,這樣可避免長距離鋪設水位信號線,減少信號的干擾,降低土建費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維修。

測站站房還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應按具體情況和要求靈活處理。

站房建在水位測井上的站房面積、形式,取決于水位測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測井采用鋼管,為節省投資,站房可僅用于放置儀器,此時儀器室(站房)面積較小,能滿足儀器設備放置的足夠空間即可,人不必進入,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人員站在井體外面的梯子上進行。儀器室可建成圓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磚砌或預制混凝土管,其結構和上部空間具備建設站房條件,應建設一儀器室站房,既為后期的運行帶來了方便,也很美觀。

共23頁

第17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8m高水位測井示意圖

3 鐵塔(或桿塔) 如天線掛高要求較低,站房頂上有足夠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頂上架設一塔桿,除此之外,均應在地面建鐵塔。

天線塔應建在站房的背面,兩者適當靠近,既做到縮短饋線,減少饋線損耗,又不至于因距離太近,使人可以順著天線塔爬到站房頂上,造成遙測設備破壞。

天線堵與站房間距離超過5m時,應在兩者之間架設鋼絲,用于懸掛饋線。 如果測井和站房相距較遠,水位信號線應加鐵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鐵管應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彎處建造連接井。

鐵塔的高度由通信設計決定。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因一個獨立的遙測水位站建設一個超過6m以上的鐵塔。鐵塔太高,其造價會成倍增長,運輸、安裝都帶來一系列問題。

二、非接觸式

共23頁

第18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計的遙測站土建工作量主要為測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觸式遙測水位計的測站可省去測井,感應探頭懸掛在空中,不接觸水面,通過超聲波探測水面的高度.非接觸式特別適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種原因采用浮子式較困難的河流。非接觸式遙測水位計可用于監測各種水體,如人工水渠、水庫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來,黃河上新建的遙測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觸式。

非接觸式雖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煩,但地面上需建傳感器支撐鐵塔或整體灌注樁形式支架。

非接觸式超聲波水位計,該水位計的傳感器安裝高度要求超過歷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計及傳感器安裝架設需建傳感器支撐鐵塔或整體灌注樁型式。如用鐵塔可在底部打基礎樁,上部建三角鐵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頂部)設計一個儀器百葉箱,其體積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風透氣,又要防雨,防冰雹.頂蓋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另外橫向伸出一個相應長度(如3~4m)的橫桿作為固定傳感器之用。塔頂伸出一個高于天線5m的避雷針,使天線及傳感器位于避雷針的保護區之內。避雷針地線接地電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裝架采用全灌注樁型式,基礎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細(可根據當地的水流條件、沖刷要求決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徑為80—lOOcm,上部薄徑為40cm即可。儀器箱及伸出去的橫桿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種安裝型式為島式鋼管和岸邊鋼塔式,在岸坡緩、支架伸出去較遠時可采用島式鋼管,坡度較陡時采用岸邊鋼塔形式。

5.3中繼站

超短波通信屬視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響,遙測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達中心站時,就需建設中繼站,用以傳遞信息。

一般情況下,一個中繼站應連接幾個或十幾個遙測站,因此,如中繼站運行不正常,將直接影響遙測站的信息傳遞,有時甚至使整個系統癱瘓;同時,中繼站的工作環境相對遙測站來講較為惡劣,一般沒有人看護,其土建的設計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壞,又要防止人為因素的破壞。

中繼站的位置,鐵塔高度,由無線電通信電路測試結果決定。 中繼站的土建項目主要有:站房、鐵塔及基礎、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況下,中繼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與遙測站相比較大,在中繼站選擇、設計和建設中應盡可能利用當地已有的土建設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減小工作量,降低投資。必需建設的中繼站,要進行土建設計。

共23頁

第19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中繼站多建在高山頂上,環境惡劣,遭雷擊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環行地網,接地電阻小于10Ω,天線鐵塔(或桿塔)上應安裝避雷針.對于石山,由于山頂上土層薄,接地電阻很難降下來,可考慮埋放降阻劑并蓋土夯實,或將地網用鋼筋焊接至背陰墟土層較厚處,或采用降阻模塊方式,使接地電阻低于規范要求的10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個環節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線、電源等。由于中繼站設在高山頂上,土層薄,易干旱,防雷困難,實踐證明,雷擊是系統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線掛高較低,中繼站站房頂上有足夠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時,可直接在房頂上架設一個小鐵塔,除此之外,均應在地面建鐵塔。

雖然電路設計只要求較低的掛高,但從地面架設的鐵塔不宜低于6m。較高的天線塔上應架設安裝平臺,平臺的有效直徑大于1.2m,護欄高o0.8m.鐵塔本身作為雷電載流體,要求每節鐵塔連接處除用螺栓連接外,還須焊接在一起。

鐵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鋼管、工字鋼、三角鋼、鋼筋等制作,鋼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邊形,應根據當地材料、塔高、基礎的物理特性選擇。鐵塔基礎在設計前應進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質特性,在此基礎上確定基礎的開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鋼塔為例,其施工的設計要求如下:

(1)天線塔基礎挖深2m或挖到基巖。

(2)應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實再打墊層,然后采用高標號混凝土澆筑基礎;基礎頂面必須保持水平。

(3)基礎回填土,應分層夯實,夯實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 (4)鋼塔基礎設鋼筋網架,并預留法蘭盤及螺絲頭,以便與鐵塔連接。 (5)鋼塔用鋼筋焊接,底部焊接法蘭盤,使之與鋼塔基礎法蘭盤及螺絲頭能夠對接。

(6)鋼塔均設避雷地線,12m鋼塔要求地線鋼筋長度為12m(3根)。 (7)鋼塔設防盜平臺,平臺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過的鋼門,門由底部向上推開,在下部上鎖并加防雨膠布。平臺用支撐桿支撐。

二、站房

由于中繼站設備體積較小,一般情況下,在鋼塔上如防盜平臺上設置一個儀器箱即可滿足要求,既節省了土建工作量,也減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為破壞的幾率。

確需在地面上建設中繼站房的,可用磚混結構,房頂為平頂,做好防水處理,屋槽伸出墻外0.5m。東西兩面墻上各開一個窗戶,井以鋼或鐵板制成百葉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盜,東西墻根稍上處各安裝一個鐵質透氣彎管。

共23頁

第20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礎示意圖

直管應做到外低內高,以防雨水進入.所有通風口的房內一側都要加蓋鐵絲網,以防蟲、鼠等侵入。

天線塔與站房應適當靠近,既做到縮短饋線,減少饋線損耗,又要防止因距離太近,人可以順著天線塔爬到站房頂上,從而對遙測設備造成破壞。

天線塔與站房間相距超過5m時,應在兩者之間架設鋼絲,用于懸掛饋線。 中繼站站房在靠近天線塔側的墻上應留有進線孔,還要預留太陽能電池板線的進線孔。在設備安裝時,持進線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順電線流人屋內。中繼站站房內應配備一工作臺,便于設備的放置。

為安全起見,設在野外的中繼站站房應采用隱式電子鎖,不采用外掛的掛鎖或彈子鎖;采用鋼板結構門.對于盜竊和人為破壞嚴重的地點,也可采用雙層結

共23頁

第21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構,一層、二層和房頂在房內建樓梯上下連通,并分別加蓋鐵門,這樣可有效防止對遙測設備特別是安裝在室外的設備的破壞。

三、避雷針的設計

(1)安裝天線的鐵塔應裝置避雷針,避雷針、鐵塔、地網之間應焊接可靠。 (2)避雷針上端應加工成針尖形,以利尖端放電,并作鍍鋅處理。 (3)避雷針的最高點應比天線頂端高出3~5m。

(4)避雷針的保護角為35°,站房和站房頂上的設備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如達不到這一要求,應單獨設立避雷針。

四、接地體設計

為了使系統具有較好的防雷性能,地網設計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四極接地法測試各地土壤電阻率。

(2)根據要求的接地電阻,計算出接地網面積和接地體總長度。

(3)復合接地網中,為了減少相鄰接地體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體間距和垂直接地體間距均應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設、站房裝修、中心站鐵塔建設。中心站土建設計應盡可能利用現有設施,以減少投資。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業主單位選擇,站房一般情況下不必單獨建設,但現有站房大多不能滿足要求,需對中心站進行改造和裝修.業主單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鐵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滿足要求,一般在房頂上設置一個不超過6m的塔桿就能滿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計算機室標準建設,接地電阻應小于5Ω;電源應根據不同設備設置相應的電氣開關,如空調機、電池充電機、UPS、網絡服務器等,可分別設置交流電三相電源、蓄電池組等;室內要防塵、防潮,室溫在20℃左右;不安裝產生電磁于擾的設備,遠離工業干擾源:宜采用靜電地板或墻壁貼墻紙,鋪設地板時各種電線、電纜線要預先計劃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針必須高于天線頂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機房、辦公室、值班人員休息室、電源室、維修室等,一般不超過120m2。機房使用面積可按通信設備、計算機、打印機、繪圖儀以及其他輔助設備面積綜合的8--12倍計算,若計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為使計算機等有關設備能長期穩定地工作,延長使用壽命,在機房內應有防火、防靜電和溫濕度調節等設施。

共23頁

第22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

(1)計算機配電系統。供電系統耍有足夠的容量,以滿足系統耗電量的要求和系統擴充的需要,計算機供電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計算機設備供電系統,要保證計算機設備的可靠運行;二是為其他用電設備如空調設備、動力設備、照明設備等供配電的系統,稱為機房輔助供電系統.機房輔助供電設備(空調等供電設備)與計算機設備應分開供電。

(2)空調系統。在機房內應使用可靠的空調設備,能提供適當的過濾加濕、解潮、空氣流通等,以保證機房內的最佳操作環境。

(3)地板。為計算機房內的電源、電話、通信器材、空調的管路提供靈活的使用空間,應選擇有表面抗靜電的地板,盡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須能支撐設備重量,所有的吊頂、地板都應考慮到金屬屏蔽。

(4)接地系統。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計算機與設備要很好地隔離,禁止兩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獨立的接地系統。

接地系統包括:①交流保護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護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護接地,小于4Ω。

(5)防火、報警、滅火系統。要裝有適當的防火、報警、滅火裝置,地面,吊頂、墻壁應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頁

上一篇:雷擊風險評估下一篇:工程項目進度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