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氣象信息范文

2023-12-22

氣象信息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計算機;氣象信息網絡系統;信息安全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氣象部門的工作中,借助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能夠高效、實時地傳遞數據信息,并在第一時間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再進行氣象信息的發布,提高了氣象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由于計算機系統的廣泛運用,逐漸出現了大量的安全問題。因此,對氣象信息網絡系統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制訂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信息的安全。

1 網絡安全

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主要特點是能夠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和實時傳遞,這與網絡的自組織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組織行為和系統的開放性有關,系統的開放性直接決定著網絡的活力。此外,系統的開放程度越高,則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就受到很大的威脅。因此,開發人員需要衡量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使用價值和數據安全性,使其保持相對的穩定和平衡。

1.1 網絡安全的特點

網絡信息的安全性與木桶理論類似,與短板有著極大的關系[1]。網絡存在的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社會信息的復雜性和高風險性;2)網絡安全缺乏清晰的界限定位,這給網絡安全防護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3)網絡的互動性和實效性,影響著各個國家的安全;4)安全威脅存在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和潛伏性,大大增加了安全防范的難度。

1.2 網絡安全的本質

網絡安全的目標是在確保網絡信息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防護工作與技術和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安全的防護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才能提高防護能力,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網絡信息的安全性與人為因素,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有著密切的聯系,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公式:網絡安全=f(人,管理,技術),即人、安全技術、安全管理關系著的網絡安全。

2 氣象系統內部網絡安全現狀

2.1 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計算機已進入到各級各戶,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但計算機具有的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不安全因素由于具有一定的突發性,不可預測性和潛伏性,增加了安全防護工作的難度,使得用戶無法及時的采取措施來對個人的信息進行保護[2]。此外,大多數的計算機使用者認為借助殺毒軟件就能夠有效地避免系統中毒和入侵現象,盲目下載殺毒軟件,卻忽視了升級病毒庫,依然無法有效地保護網絡數據信息。

2.2 網絡本身的開放性帶來的安全隱患

計算機相互連接在一起,傳遞和共享數據信息,形成了龐大的網絡系統。這樣表明信息系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才能進行數據信息的交互。因此,網絡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需要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計算機內部的防火墻無法有效地區分防范內部軟件和內部軟件,也無法有效地阻止入侵行為。所以,編程人員在開發計算機系統時,需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系統本身的漏洞,確保信息的安全。

2.3 病毒的威脅與入侵攻擊

在計算機系統內部,存在木馬或者病毒都會引起計算機癱瘓,使得日常工作難以進行下去。除了網絡存在病毒以外,使用的硬盤或者U盤也有可能攜帶病毒,導致計算機癱瘓。

2.4 計算機網絡系統界限模糊

目前,計算機網絡系統對網絡工作,業務網絡等未制定明確的界限,使得氣象信息的傳輸和管理工作存在混亂,工作目標和職責不明確,出現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這就會使得工作人員對氣象信息分析存在偏差,降低工作效率[3]。

3 市級氣象部門氣象網絡安全預防措施

3.1 加強工作人員安全意識

計算機系統雖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但也需要人員來對其進行操作,人員的操作行為直接決定了氣象信息的安全。因此,氣象部門需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和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性。此外,還需要不斷提高

工作人員的信息安全防護意識,并且對其進行考核[4]。制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傳輸制度,對操作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化,將理論知識付諸行動,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安全意識,這樣才能全面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

3.2 強對網絡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

一般來講,黑客攻擊計算的步驟如下:1)對數據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確定出有價值的對象;2)對自己的位置和IP進行隱藏,借助計算機手段來獲取對方電腦的賬號和密碼;3)登陸對方電腦,獲得控制電腦的權利,從而竊取自身所需要的數據信息[5]。因此,為了有效避免黑客攻擊電腦,需要加強對網絡的控制,設置高級別的防火墻,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

3.3 強對網絡資源和管理特權的控制和管理

現階段,在確保網絡信息安全性方面主要采用的技術為網絡控制訪問技術,其能夠有效保護氣象數據信息。借助網絡控制訪問技術,能夠對主體訪問權限進行限制,辨別訪問主體的身份,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

3.4 加強防火墻技術的使用分析

計算機系統具備的防火墻技術能夠有效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并且能夠及時地阻攔病毒,防止黑客攻擊電腦。氣象工作人員在電腦上設置防火墻,能夠有效地對出入的信息進行監控,由于其存在權限劃分,能夠有效地對信息進行控制,從而提高網絡系統內部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和黑客攻擊[6-7]。

4 結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但網絡安全問題影響著網絡的正常工作。因此,氣象部門需要不斷提高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和網絡安全意識,并且定期對其進行考核,這樣才能提高全體人員的安全意識,有效解決安全問題,確保數據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葉文.氣象網絡存在的安全隱患與防御[J].農業與技術,2014,34(6):214.

[2] 郭文遠,劉燕,賈金樓.地市級氣象部門網絡故障監控報警的研究和應用[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2009,26(4):107-109.

[3] 衛晉芳.氣象信息網絡安全技術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199-201.

[4] 王慧瑜,王帥,李銘鑒,等.加強氣象信息網絡系統安全和防范的探討[J].通訊世界,2017(19):94.

[5] 樊瑋.氣象信息網絡存在的安全問題與策略分析[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3):213.

[6] 王新清.提升氣象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57-58.

[7] 徐驍.淺談氣象信息網絡安全策略及技術[J].中國新通信,2017(8):35.

(責任編輯:劉昀)

氣象信息范文第2篇

摘要:立足農業生產實際,論述氣象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情況,分析其在智慧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從服務意識、體系構建、隊伍素質等方面,提出完善氣象服務體系的具體策略,以期為氣象信息服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氣象信息;服務體系;智慧農業;精準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對氣象信息服務提出較高要求,使得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精準性明顯提升,有效規避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惡劣影響?,F代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農業生產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氣象信息服務站利用各種先進的系統和技術,使氣象信息服務更加精準,助推現代農業平穩快速發展。立足農業生產實際,論述氣象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和完善策略,以期發揮氣象信息服務應有的作用。

1 氣象信息服務及其發展

氣象是指大氣中各種物理現象與過程的總稱,包括風、云、雨、雪、光照等,其與氣候、天氣等在內涵上有著明顯區別。傳統的氣象信息服務操作單一,主要面向社會大眾提供氣象信息服務產品,滿足日常生活對天氣情況了解的需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普及率的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度珖鴼庀蟋F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中明確提出氣象現代化發展目標,為我國氣象事業指明了方向。當前,氣象信息服務以多媒體網絡為平臺,借助現代氣象監測技術自動收集、分析和整理氣象數據,然后通過手機、平板、網站、新聞、廣播等渠道告知農民,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規避氣象災害的作用更強。

近年來,氣象信息服務的精準性明顯提升,有效規避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惡劣影響?;贐/S結構構建氣象信息服務站,為廣大農戶提供形象具體的氣象信息,有助于農民更好地了解氣象變化。農民收到氣象信息后,對災害性質有大致了解,并根據氣象提示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 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主要作用

2.1 利用遙感衛星技術指導農事活動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基于B/S結構的氣象信息服務站,為廣大農戶提供形象具體的氣象信息,有助于農民抵御氣象災害的不良影響??梢哉f,智慧農業成為繼工業農業、科技農業后又一發展新趨勢,通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來指導農事活動。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在實現耕地可視化的基礎上,利用遙感衛星技術建立農作物生長模型,幫助廣大農民掌握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和預估生產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以便能夠靈活調整用肥用藥方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降本增效。

在經濟作物生產中,依托傳感器、水肥系統等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并結合氣象閾值所提供的灌溉依據,在降雨時直接執行延時灌溉指令。在此過程中,降雨量、延時灌溉時限、避免低溫對農作物影響等信息,與氣象、土壤等數據息息相關,這就需要農業部門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實現數據互通共享,使氣象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活動。

2.2 利用實驗監測站提供精準氣象數據

通過氣象實驗監測站監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指標數據,并以此作為確定農作物全育期和各個生育關鍵期的依據。同時,氣象站實時監控風向、風速、溫度、光照、降水量、土壤水分、測土施肥等氣象要素,為農業生產提供詳實全面的數據。

依托氣象APP實現實時服務與預警功能,及時向農民提供氣象預警和災害評估信息,并根據災害發生概率提供科學的預防意見,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抗災能力,盡可能將經濟損失降至最低。另外,通過APP直接向農戶發送農業技術等信息,并根據氣象分析結果提供精準服務,有利于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近年來,氣象信息服務站引進各種先進的系統和技術,使氣象信息服務更加精準,與當地地理信息的融合更加深入,可為廣大農戶提供個性化、可視化的氣象信息服務。

3 依托氣象信息服務保障農業生產的應對之策

3.1 強化服務意識

在面向農業生產提供氣象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更新服務理念、強化責任意識和堅持氣象發展方向,嚴格執行“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站臺”的建設要求,做到實時監測和準確預報。同時,加強服務主觀能動性,提高氣象信息服務敏銳度,想政府之所想,急社會之所急,念百姓之所念,以優質的服務態度推動氣象信息服務立體化、多元化發展。不斷完善氣象服務機制,拓寬服務領域,建立涵蓋多元主體的氣象信息服務體系,并改善服務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切實滿足廣大農戶對氣象信息的需求。

3.2 構建綜合性信息體系

為發揮氣象信息服務的作用與價值,還應構建完善的綜合性氣象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推進各部門的交流合作,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服務機制。此外,氣象部門還應加快氣象預警發布平臺和實時監控平臺的建設,并通過獎勵機制提高氣象局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有效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加強對氣象災害的調查與評估,增強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切實提高農業生產中的防災減災抗災水平。

3.3 提高信息服務精準度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科學手段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其轉化成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氣象信息,助推農業生產有序開展,提高氣象信息的服務效能和精準度。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創新,利用現代科技構建良好的應用體系,及時向農戶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大氣壓強等氣象要素。同時,完善農業氣象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氣象信息發布流程,有序開展農業氣象預報預警服務。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與氣象信息之間關系密切,亟需一批具有豐富氣象知識和扎實氣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出臺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通過高薪引進優秀的氣象技術人才,推動氣象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同時,氣象局還應依托政府部門與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共育機制,共同培養現代氣象人才,為氣象隊伍儲備人才。

4 結語

農業生產周期長,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這使得農業生產與氣象服務的聯系愈加緊密。發生氣象災害時,運用現代科技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補救,能夠減少農業損失。近年來,氣象信息服務的精準性明顯提升,在規避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惡劣影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應繼續發揮氣象信息服務的價值,使其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為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田書奇,張亞光,張鶴,等.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化農業,2020(4):10-11.

[2] 趙繼鋒.淺談氣象科技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127-128.

[3] 烏日罕.新形勢下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9,13(6):154-155.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 Haiyan, YI Hang, ZHANG Li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precision

氣象信息范文第3篇

摘  要  電力負荷預測是電力企業制訂電網規劃、發供電計劃等各項重要經營計劃的基礎,也是電力市場運營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電力系統安全、優質、經濟運行的前提條件。通過加強調度氣象信息系統建設和負荷預測算法的研究,對詳細而豐富的氣象資料和用電負荷數據進行挖掘,分析電網負荷變化規律,建立適應電網特點的用電負荷預測管理模式,公司負荷預測準確率得到提升。該方法科學性強,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電力;負荷;預測;管理

“大運行”體系改革運行之后,110 kV、220 kV變電站、大用戶、地方非統調電廠的調度監控運行由原來的縣域供電公司上劃至市公司,變電站的日常運維管理則由檢修公司承擔 。各縣級供電公司不在直接參與110 kV及以上變電站、大用戶、非統調電廠的運行管理工作,而這些變電站、地方非統調電廠大多都是縣域供電的主力受電點,直接影響地區實時負荷情況。管理方式的變化,為縣域短期負荷預測工作帶來難度,傳統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新體系下管理要求。對地區短期負荷預測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新的要求,考核方法和標準也有著不小的變化。在新的形勢和要求下,如何切實做好地區短期負荷預測工作,提升預測準確率,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創新“全維度”式管理

“全維度”式管理著眼于負荷預測管理的全過程,對每一個有可能造成影響合格率的環節進行分析;從管理模式,管理人員,預測技術支持系統,信息互通,管理考核全方位全局優化。并建立效果檢查機制,逐月回顧上月負荷預測管理情況,深入細致分析,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求穩步提升地區短期負荷預測合格率水平,促進電網調度運行向精益型管理模式的轉變。

2  “全維度”式管理的應用

調控中心負荷預測管理小組每日將收集的地區氣象條件、用電負荷特性、大用戶用電負荷、電廠發電計劃等信息,輸入短期負荷預測軟件系統,采用科學先進的預測技術,編制次日地區全天負荷曲線,經部門主管審核批準后并上報省調。負荷預測專職每日統計前日短期負荷預測合格率,并對產生偏差的原因進行分析,將引起合格率偏差的因素作為調整性輸入次日負荷預測模型,盡量減少對次日的影響。每月末進行負荷預測準確率、各類信息準確率的統計計算,發生由于信息偏差較大造成對負荷預測準確率影響的事件,電力調控中心負荷預測管理小組提出改進和考核意見,使電網短期負荷預測滿足合格率指標值。

1)各類信息的收集與整理。

①氣象信息。電力調控中心與氣象臺簽訂長期的深度合作服務協議,由市氣象臺提供權威且精確的天氣預報,增加建立實時天氣數據、歷史24點數據查詢和長期天氣預報,使小組掌握的氣象資料更加的全面和準確,由小組成員負責整理氣象信息,負責輸入至短期負荷預測的軟件系統,盡量減小天氣情況帶來的誤差。

②大用戶信息。成員經過走訪營銷、負控部門,建立了大用戶用電信息共享和實時聯動機制,及時掌握大用戶的用電情況,并且按時統計分析大用戶用電情況,并整理輸入系統。

③地區負荷結構信息。目經過與營銷部門和計劃部門合作,取得了地區用電的負荷結構特點,以及用電情況,并整理輸入系統。

④電廠數據。調控中心基于電力調度自動化open3000系統,開發地區非統調電廠發電計劃考核系統,獲取地區非統調電廠每日的發電計劃和前日實際發電量。

⑤有序用電信息。由營銷部、地區調控班負責提供地區有序用電安排,包括執行時間、負荷大小、恢復期限等,由小組成員負責整理輸入系統。

⑥電網突發時間信息。由地區調控班負責提供地區電網突發時間信息,包括發生時間、負荷變化、恢復期限等,由小組成員負責整理輸入系統。

2)科學先進的預測技術應用。

①“電力氣象數據對比分析”功能?!柏摵膳c氣象數據規則對比分析”模塊通過對一段時間內的電網負荷分時段計算出極值并與相應時間段內的溫度、濕度、氣壓的極值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找出這一段時間以來天氣的變化和負荷變化的對應關系,通過各種條件的組合比較幫助我們進行電力負荷與氣象要素相關性的分析。

②神經元網絡預測技術應用。電力調控中心研發利用神經元網絡預測功能預測負荷,輸入信息采集總共46個樣本曲線包,實現負荷預測準確的統計與分析,并將結果直接輸出,對檢驗成果提供了直接的量化依據。該算法在預測理論上有較大的突破,在具體設計中充分融合了長期從事負荷預測工作的專家的豐富而有效的經驗,預測準確度較之以往預測軟件有一定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負荷預測偏差追憶分析。

充分利用open3000系統高軟負荷預測模塊現有功能,并進行巧妙利用,實現外部信息的導入,利用open3000系統高軟負荷預測模塊進行追憶分析。通過負荷預測偏差追憶分析系統的使用,減小了負荷預測的偏差率,提高了負荷預測的準確率,有效提高了負荷預測工作水平。

4)月度考核統計、改進反饋。

次月首日,由地區負荷預測專職負責統計前月負荷預測合格率結果,是否滿足指標值,并上級調度。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的匯總、分析,檢查是否存在信息準確度偏差較大的情況,反饋給各類信息提供單位或部門,并提出考核意見以及下階段改進措施。

3  結論

總之,通過實施精確的氣象信息預控、各類詳實生產數據的歸總、系統改進預測模型和算法,加強對歷史負荷曲線和典型的天氣變化情況的分析比較,采用基于數據挖掘和軟計算的負荷特征點變化量預測的日負荷曲線繪制算法,提高了電力公司對地區電網負荷預測的預測準確度。今后要進一步應用好“負荷—信息特性分析工具”,通過對電網負荷特性的變化規律的充分研究,融合運行人員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做到超前預警、機動聯調、智能跟蹤。

參考文獻

[1]牛東曉.電力負荷預測技術及應用[M].中國電力出版社.

[2]賀輝.電力負荷預測和負荷管理[M].中國電力出版社.

[3]姜愛萍.混沌時間序列的小波時間網絡預測方法及其優化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

氣象信息范文第4篇

摘要:近30年來,氣象信息化發展對氣象部門傳統的職業分工產生了深刻影響,一般技術性手工勞動崗位不斷減少,氣象信息技術研發、加工、傳播、服務和保障活動的崗位不斷增加。信息化發展對氣象職業分工帶來新挑戰,基層人員的崗位技能不適用現象將更加明顯,氣象預報員的核心地位可能發生改變,氣象人員整體面臨能力提升的壓力,傳統職業崗位面臨重新調整。同時,信息化發展將給氣象職業分工帶來新機遇:氣象隊伍整體規模擴大,社會力量參氣象服務業將成為趨勢,氣象人才的流動會出現新方向,還可能出現多元兼業的新業態。

關鍵詞:氣象信息化;氣象職業分工;多元兼業;互聯網氣象;氣象服務業

一、引言

氣象部門自產生之日起就是一個典型的信息部門,從氣象信息的采集、傳遞、處理、分析,再到氣象預報產品的形成,就是一個從氣象原始資料到氣象科技知識產品的形成過程。在電報和電話時代,氣象業務與職業分工主要根據氣象信息采集、傳遞、處理、分析和制作氣象預報而展開,各環節都有大量手工操作性的勞動。20世紀80—90年代,信息技術得到較快發展,氣象信息化隨之加速發展,氣象部門傳統的職業分工受到深刻影響。21世紀以來,這種影響還在繼續擴大。中國氣象局:《新中國氣象事業60年》,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年。沈文海:《對氣象信息化的理解和再認識》,《氣象科技進展》,2013年第5期,第56-62頁。周勇、劉東君、馬鋒波:《氣象信息化標準體系框架研究》,《中國信息化》,2016年第4期,第74-80頁。

二、氣象信息化對氣象職業分工影響之概述

20世紀80年代,受當時的技術條件影響,許多氣象業務環節存在著大量的技術性手工勞動,真正從事創造性智力勞動的人員比例不高。根據統計,1985年,全國氣象部門編制內一般技術性手工勞動崗位約23萬,其中觀測員17358人、報務員2800人、填圖員1477人、衛星云圖接收員470人,氣象資料作孔員237人,占全部氣象業務人員的558%。

隨著氣象通信技術和氣象信息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氣象部門以手工技能為主的勞動崗位迅速減少。到1990年代末,報務員、填圖員、衛星云圖接收員、氣象資料作孔員以及相關的機務員等崗位已經實現信息化和自動化,8000至10000名人員的工作崗位發生變化,這部分人員面臨轉崗壓力。在省級以下氣象部門,一大批20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氣象工作人員,在氣象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或被淘汰,或被邊緣化,還有一大批輔助性技術人員轉而從事綜合經營和施放氣球服務。統計顯示,到2000年,全國氣象部門轉崗從事氣象科技服務與產業的編制內人員達到11000多人。此外,觀測員也大為減少,只有13968人,較1985年減少近20%。

隨著氣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到2014年已經取消了全部常規氣象要素的人工觀測,地面氣象觀測實現了自動化,全國氣象部門有近12萬名氣象觀測員面臨職業技術能力轉型。在氣象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相對30年前的1985年,全國氣象部門近50%的崗位已經被取消或被淘汰,或者已經轉型。參見由中國氣象局計財司編制的1986—2015年的《氣象統計年鑒》。

氣象信息化改變了氣象職業分工的格局,一大批崗位實現了信息化和自動化,相關人員必須找尋新出路,這是氣象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而且這種趨勢還將延續。

三、氣象信息化對氣象隊伍結構的影響

根據氣象信息化對氣象職業分工的總體影響,氣象信息化發展對氣象職業與崗位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多地體現在氣象崗位的結構上,主要表現為從事一般技術性手工勞動的崗位不斷減少,從事氣象信息技術研發、加工、傳播、服務和保障活動的崗位不斷增加,氣象部門必須不斷進行崗位轉移,增加新的氣象業務服務崗位。

(一)氣象信息化對氣象隊伍規模的影響

根據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一般性的觀點認為信息化發展對社會就業總量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在于,隨著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快速增加,一般普通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低技能的勞動者將受到排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新的失業或隱性失業的情況(即人在崗卻無事可做的情況);如果突然出現重大技術進步或產業突然升級轉型,大多數勞動者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術水平上,必然會導致結構性失業。積極影響在于,信息化發展對各行各業的就業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面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擁有知識、技術并且從事技術型、信息型、智力型職業的人員將明顯增加。

氣象信息化發展的實踐表明,信息化發展趨勢在氣象行業就業總量上的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氣象隊伍的人數不斷增長。近30年來,隨著氣象事業的高科技化發展以及自動化水平的提升,我國氣象部門近一半的一般技術性手工勞動崗位被取消,涉及近23萬人。這足以說明,氣象信息化發展對傳統氣象業務崗位的人員轉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間。20世紀90年代,全國氣象部門開展了較大規模的事業結構調整,大力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出現了一大批新的氣象服務崗位。如此一來,原有的氣象職工隊伍明顯不足以支撐氣象服務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在市縣級的基層氣象部門,事多人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氣象服務任務越來越多。因此,在21世紀初,各級氣象部門不僅大量增加了社會用工,而且通過技術裝備研發生產的市場化和物業管理的社會化,向社會轉移了許多傳統的氣象保障崗位,氣象職工隊伍的總人數較30年前增加了近1倍,總量達到10萬余人。其中,全國氣象部門共有77萬人,氣象服務崗位增加了大量編制外人員。

(二)氣象信息化對氣象職業崗位結構的影響

氣象職業崗位的結構變化是傳統技術時代過渡到信息化時代的一個基本標志。氣象信息化經過了30余年的發展,氣象部門在20世紀80年代的許多崗位,如填圖員、報務員、衛星云圖接收員、氣象資料作孔員、機務員等崗位已基本消失;目前,傳統的觀測員、資料審核員等崗位也趨于消失。氣象預報人員也在逐步減少,根據《氣象統計年鑒》的數據,到2009年,全國氣象部門的預報人員為4937人,較1985年減少了495%。

但是,在信息化發展的推動下,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氣象服務崗位,如各類專業的氣象服務業務、氣象軟件業務、氣象網站業務、氣象影視業務、氣象短信電話業務、氣象防雷技術服務、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氣象技術裝備研發與生產等。由此,完全改變了20世紀80年代氣象服務處在氣象系統末端且基本沒有氣象服務崗位的狀況。從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氣象服務業務的崗位大量增加。一方面,氣象服務承接了大量因氣象信息化和自動化發展而被取代和轉崗的人員;另一方面,氣象部門吸收了大量信息類專業技術人才,1985年,全國氣象部門的信息技術人才只占總人數的139%,到2014年,該比例已達到1966%。

氣象信息技術發展直接影響氣象部門的結構,從而影響氣象業務的崗位結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社會需求發生變化,內在地要求氣象部門進行調整,傳統的一般技術崗位減少或被取消,同時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氣象技術服務崗位和氣象信息服務崗位。新的崗位屬于知識密集型,傳統崗位則屬于勞動密集型,相應的工作人員面臨轉崗:有的人員經過培訓和磨合,進入了新的氣象技術崗位和信息服務崗位;有的人員難以適應,轉入工勤崗位甚至隱性地失去職務。因此19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氣象部門有一大批工作人員內退或提前退休。根據有關統計,到2012年,全國氣象部門從事氣象影視、氣象資訊、氣象專業服務和防雷技術服務等業務的人員達到氣象隊伍總人數的332%,總計約24萬人,這些崗位大都是近20年間在氣象信息化發展中逐步出現的新的崗位。

四、信息化發展影響氣象職業分工的新趨向

當前,氣象信息化正在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信息化發展可能帶來氣象職業與分工的更大變革,并已經出現新的趨向。

(一)信息化發展對氣象職業分工帶來新挑戰

1.基層氣象人員的崗位技能不適用現象將更加明顯

在傳統的氣象技術條件下,市縣級基層氣象人員的作用是上級氣象部門和領域外氣象人員無法替代的。當時,市縣級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及時性和保障性一般優于上級氣象部門,而且分布廣泛的人工氣象觀測點也主要屬于市縣級。在氣象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氣象觀測已經實現了采集、傳輸、匯集和處理的全程自動化,國家級氣象預報可定點到縣市級以上,省級氣象預報可以定點到鄉鎮級,基層氣象技術保障業務也在探索社會化的實現途徑。氣象信息化的這種發展趨勢,已經對市縣級氣象部門傳統的業務與崗位分工形成挑戰,市縣級氣象機構的職能亟需調整,基層傳統的氣象職業分工將有所變革。但是,目前基層氣象部門對變革的嚴峻性與緊迫性,認識明顯不足。

2.氣象預報員的核心地位面臨挑戰

一直以來,氣象預報業務都是氣象部門的核心業務,氣象預報員就是各級氣象部門的核心人員。但是,隨著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和互聯網氣象的出現,市縣級氣象預報員的職能和作用已經受到影響。在傳統技術條件下,按照氣象臺站預報職能的分工,市縣級氣象臺站預報員作訂正氣象預報,這說明,市縣級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應高于省級和國家級的氣象預報,如果準確率相同或者更低,就沒有必要作訂正氣象預報。目前,由于數值天氣預報的快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準確率與上級氣象臺相同甚至更低的情況已經在許多地方出現,這種狀況已經對市縣級氣象預報員的崗位職能提出了挑戰,而且,這種挑戰還會向省級氣象臺延伸。據統計,2013年,全國市縣級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員有3900多人,約占當年全國氣象預報員總人數的69%。隨著數值天氣預報和互聯網氣象的發展,這批人員可能會整體轉為氣象服務人員,或轉為開發專業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的人員。

3.氣象人員整體面臨能力提升的壓力

氣象信息化發展要求氣象隊伍整體地進行知識更新,并不斷調整落后于氣象技術發展的氣象生產關系。氣象信息化發展使氣象業務實現了高度的集約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以傳統氣象觀測為代表的人工值班崗位、一般性氣象服務和氣象信息轉發傳播崗位將會大為減少,在省級以下氣象部門中,這類人員預計占60%左右,在市縣級氣象部門中所占比例更高。如果氣象職工不提升相應的信息化能力,就不可能結合實際需求開發應用性的氣象服務產品和氣象技術產品,那么許多人員只能承擔一些簡單的值守班任務,難以適應氣象信息化發展要求,就可能在信息化發展中被邊緣化。如取消人工氣象觀測以后,一些基層氣象臺站的氣象觀測員由于信息化能力不足,將難以適應綜合化業務崗位的要求。隨著氣象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省級和市級氣象部門出現。

4.氣象傳統崗位分工面臨重新調整

在傳統技術條件下,氣象部門的崗位分工主要是根據氣象業務流程。以省市級氣象部門為例,在1980年代,氣象部門的業務分工與崗位設置主要是氣象觀測員→氣象報務員(氣象通信與機務員)→氣象填圖員→氣象資料員→氣象預報員;1990年代中后期,氣象部門的業務分工與崗位設置已經發生了變化,主要包括氣象觀測員→氣象通信員(網絡維護員)→氣象資料員→氣象預報員→氣象服務員。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21世紀以來,傳統的崗位分工已明顯無法適應氣象信息化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在氣象數據的采集、傳輸和處理環節實現自動化以后,傳統的氣象崗位分工必然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氣象數據開發、氣象預報模式研發、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研發、氣象專業服務產品研

發、氣象信息加工等均成為氣象部門的主要崗位,面向用戶采集需求、跟蹤提供氣象服務成為了最重要的崗位,氣象業務運行維護則成為一般性的崗位。因此,如果從信息服務業的構成來劃分,未來的氣象職業崗位可能主要由原創性氣象信息研發人員(即氣象數據開發、氣象預報模式研發、氣象專業服務產品研發、專用氣象軟件研發、氣象科學技術研究等),開發性氣象信息生產人員(即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研發、氣象信息深加工、跟蹤采集和研究用戶需求并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等),一般性信息生產人員(包裝性加工、一般性技術處理),氣象信息釋用人員(解釋、應用氣象信息等),信息傳送人員(發送傳播氣象信息、應急處理等)和信息系統保障人員等六大類人員構成。

(二)信息化發展為氣象職業分工帶來新機遇

1. 促進氣象隊伍整體規模擴大

關于氣象信息化發展對氣象隊伍整體規模的影響,一直存在一些不夠清晰的認識。20世紀80—90年代,人們認為,氣象現代化將大規模代替手工勞動,氣象隊伍的人員總量應當會有所減少。根據1998年《省和省以下氣象部門基本氣象系統崗位設置意見(試行)》規定,省級以下氣象部門的人員在原有基礎上應減少30%。但是,經過21世紀初近15年的發展,氣象隊伍的總人數并沒有按照當初的設計要求有所減少,反而增加了近40%(包括編外氣象人員),在基層,普遍存在事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基層氣象部門均要求擴大編制,增加人員數量。

從氣象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來分析,氣象隊伍的總人數還將繼續增加。目前,我國的氣象服務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果不開放氣象服務市場,大量的公共氣象職能增加以后,基層氣象部門就會出現更多的事多人少的現象,必然要求擴編增員;如果開放氣象服務市場,隨著氣象服務市場的不斷成熟,全社會參與氣象服務,尋找相關就業機會的人員自然會隨之增加,氣象隊伍的人員總量必然還有一個增長的過程。

2. 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業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從氣象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分析,首先,隨著氣象觀測自動化的全面實現,一些過去主要依賴氣象部門提供氣象觀測資料的行業和部門,既可以自建所需的觀測站點,又可以利用氣象部門開放的公共氣象數據,以此為基礎,生產本行業、本部門所需要的氣象服務產品,實際上部分地參與了氣象服務業。在我國,這種情況的出現既有技術原因,也有體制因素。其次,一些傳統媒體、新媒體和新興信息類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參與氣象服務產品的制作與加工,這種情況早已出現。根據統計,2014年,全國各類氣象服務網站已達1300余家,超過1萬家中小型網站使用天氣插件,每日為超過1億的用戶提供氣象類服務;主流的手機天氣類APP約500種,其中,僅墨跡天氣的下載量已近3億次。

2014年,中國氣象局制定并實施了《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組建氣象服務企業和非營利性氣象服務機構;培育和發展氣象服務市場中介機構,開展氣象服務的知識產權代理、市場開發、市場調查、信息咨詢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氣象服務產品市場,開展氣象服務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產權、版權等要素的市場競爭。這說明,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業的總體政策已經明確,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深化服務業改革,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業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省級以下氣象部門如何適應氣象服務業的這種變革,無論在政策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上,目前還缺乏實質性的準備。

3. 氣象人才的流動將出現新方向

一般而言,氣象信息類行業的人才其穩定性高于其他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氣象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在一些專業性氣象服務企業出現以后,在氣象信息類行業,技術人才的流動性將會明顯增加,也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氣象信息類技術人才競爭。在氣象服務業市場尚未開放的階段,氣象信息類人才和氣象科研人才主要是在體制內流動,相關人才選擇在地區和單位之間流動。在氣象服務業市場開放以后,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有可能突破體制的限制,出現從體制內向體制外流動的新方向。

4. 可能出現多元兼業的新業態

互聯網氣象是一個開放的、沒有邊界限制的信息服務業系統。由于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目前,社會勞動者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第一,兼職從業人員大量增加?;ヂ摼W辦公為信息類人才同時服務于幾家單位或公司提供了可能,“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已經成為許多信息類單位或企業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二,階段性職業從業人員大量出現。一些單位或企業的某些項目或任務具有臨時性的特點,因此為個人的多元兼業提供了更多機會。第三,“移動辦公”“網上就業”大量出現?!耙苿愚k公”“網上就業”形成了比較寬松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也更加靈活。在網絡條件下辦公,可以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為信息類人員從事小時工、臨時工、兼職工提供了便利,為更多勞動者參與多元兼業創造了條件。隨著氣象服務業的開放和發展,在氣象部門的從業人員中也可能出現多元兼業的現象,氣象科研人員參與橫向研究、承擔科研任務已經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

五、結語

面對信息化發展對氣象職業分工的影響,應該說,氣象部門人人都必須直面信息化的考驗,只有在氣象信息化進程中始終屬于創新型、研究型、開發型、智力型和適應型的人才,才能在氣象職業生涯中永遠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氣象信息范文第5篇

農村一直是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區,也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隨著國家減災規劃的實施,基層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處置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不斷完善,信息覆蓋面不斷擴大,基層氣象監測網絡逐步完善。雖然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整體上有了較大提高,但也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社會公眾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和主動性有待提高; 二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尚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三是氣象災害防御應急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四是社會公眾對預警信息的接收應用有待提高。

從以上氣象災害防御現狀出發,建設氣象信息員隊伍,加強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應急組織體系和聯動機制,既是解決氣象災害防御的社會化問題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社會應用氣象服務能力、應急響應能力的有效手段。

氣象信息員的基本要求

1、熱愛氣象公益事業,熱心為群眾辦事;

2、熟悉當地農牧業生產狀況,了解當地地形地貌特征;

3、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經培訓后能掌握相關防災避險常識;

4、認真負責,實事求是,準確及時,務求實效。

氣象信息員的確定

氣象信息員的確定,由盟市、旗縣氣象局根據氣象服務工作的需要,提出需 要設置的氣象信息員數量,報請屬地地方人民政府,政府會同蘇木鄉鎮提出擬定 人員,氣象局對擬定人員進行審核,鄉政府以文件形式確定。

氣象信息員的主要任務

1、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和傳播,能結合當地實際提出災害防御建議,協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并指導社會公眾科學避災;

2、參加氣象防災減災技能培訓,能夠熟練掌握本區域可能發生的各類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及相關防災避險知識;

3、負責本區域內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信息的收集和報告,協助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做好災情調查、評估和鑒定工作;

4、協助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做好本區域內氣象設施的日常維護及安全管理工作,發現設備被盜、損壞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當地氣象主管機構;

5、負責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和氣象科普知識的普及、宣傳;

6、收集當地氣象服務需求信息及合理化建議,反饋氣象服務效益。

氣象信息員的操作流程

1. 預警信息傳播

在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應通過有效的手段如廣播、電話等及時進行廣泛傳播預警信息告知周圍群眾在常規通訊手段失效時也可采用敲鑼打鼓等方式及時將企業等,應盡可能利用農村牧區學校、車站、農貿市場、醫院、公共場所等人員集散地,傳遞預警信息,使之進村入戶,家喻戶曉。

2、氣象災害防御

在氣象災害來臨時,協助當地政府部門開展災前防御準備,指導幫助群眾開展防災抗災。受氣象災害影響時,及時將災情信息經初步核實后報告當地氣象部門。災害結束后,要及時進行災情調查核實工作,迅速上報受災情況。走訪周圍群眾采取的主要防御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為今后防災積累經驗。收集并向氣象部門反饋服務需求、服務效益情況,對影響大、服務效益顯著的事例,應及時進行宣傳,提高周圍群眾的防災減災信心。

3、災情信息反饋

氣象信息員得到災情信息后,要及時進行調查核實,并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傳真等方式報告當地黨政領導,同時報告當地氣象局。

4、氣象設施巡檢

定期巡查所負責區域內的氣象設施,對氣象設施外觀、運行情況、周邊環境進行巡查,做好記錄。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初步確認問題所在,有條件的可進行現場拍照,以備存檔。簡單情況現場處理,無法解決的應盡快通知當地氣象部門。

氣象基礎知識

作為氣象信息員,云等基本要素的概念,與氣象的區別和聯系,好地開展后續工作。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簡單的氣象知識,如溫度、降水、風、常見天氣現象的名稱明白我區的氣候概況、強度等級的劃分,理解天氣。有了這些基礎知識做鋪墊,可以更好的開展后續工作。

常用基本氣象要素概述

氣象要素是指表明大氣物理狀態、物理現象以及某些對大氣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有顯著影響的物理量。主要有:氣溫、降水、風、云、氣壓、濕度、蒸發、能見度、輻射、日照等。

氣溫

氣溫是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日常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是指位于氣象觀測場中1.5米高度百葉箱內測得的空氣溫度。在我國,氣溫用攝氏度(℃)表示。氣溫有定時氣溫、日最高、日最低、日平均氣溫等。日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后2. 3點鐘,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凌晨日出前。

降水

降水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才水平面上積累的深度表示,單位為毫米((mm),取一位小數。1毫米(MM)雨水相當于1畝地澆了667公斤(KG)的水。固態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混合降水在天氣預報中稱為雨夾雪。降雪大小用降雪量和積雪深度來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樣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將承接到的降雪融化后量得的。積雪深度是在平坦開闊的地面上直接用尺子量出來的,單位是厘米(cm ),簡稱雪深。冰雹以個體的直徑表示,單位是毫米(mm)或厘米(cm)表示。

空氣運動產生的氣流,稱為風。風以風向和風速兩個參數來描述,分別表示空氣流動的方向和速度。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風速就是單位時間內空氣流動所經過的距離時((km/h)等速率單位表示。在天氣預報中常用如果風是從北方吹來就稱為北單位以米/秒(m/ s )、公里/小“級”(蒲氏級)表示風速,8級大風空氣的流動速度相當于時速60-70 公里,10級風相當于時速90多公里。 地面凝結現象

地面凝結現象包括露、霜、雨淞、霧淞四類。

露: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上凝華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凍結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風小的夜間生成。

雨淞:過冷卻液態降水到地面物體后直接凍結而成的堅題乏冰層,呈笠曼明或毛玻璃狀,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也稱凍雨。

霧淞: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卻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針狀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狀,多附在細長的物體或物體的衛衛風面上,有時結構較松脆,受震易塌落。

視程障礙現象

視程障礙現象主要有霧、吹雪、雪暴、煙霧、霆、浮塵、揚沙、沙塵暴等八 類,它們的定義是:

霧: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習尺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能見度是指人們視線所能棄互伸的顯巨離。霧按照水平能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輕霧:水平能見度1000米一小于10000米;霧:水月民能見度500米一小于1000米; 濃霧:水平能見度50米一小于500米;強濃霧:水平能見度小于50米。 吹雪:由于強風將地面積雪卷起,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的現象。 雪暴:大量的雪被強風卷著隨聲幾遨經行,并上王不能判定當時夕泛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見度一般小于1000米。

霆: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一使習反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霆使五退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準仁微帶藍色。

浮塵:塵土、細沙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月子能見度小于10000米。浮塵

多為遠處塵沙經上層氣流傳播而來,或為沙塵暴、揚沙出現后尚未下的細粒浮游空中而成。

揚沙:由于盧幾大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塵暴:由于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根據能見度的大小,沙塵暴的強度還可分為沙塵暴、強沙塵暴、特強沙塵暴三個等級。

雷電

雷電一般有雷暴、閃電、極光等三種,其定義為:

雷暴:為積雨泛受中、乏受間或乏女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象。表現為閃電兼有雷聲,有時也可能只聽見雷聲而看不見閃電。

閃電:為積雨乏女中、泛受間或乏女地之間產生放電時伴隨的電光,但不聞雷聲。

極光:在高緯度地區(中緯度地區也可偶見)晴夜見到的一種在大氣高層輝煌閃爍的彩色光弧或光幕。

其他天氣現象

其它天氣現象有大風、地線、龍卷、積雪、結冰等。

大風:瞬時風速達到或超過17. Om/s(或目測估計風力達到或聲邏過8級)的風。

拋線:突然發作的強風,持續時間短促。出現時瞬時風速突增,風向突變,氣象要素隨之亦有強烈變化,常伴隨雷雨出現。

龍卷:一種小范圍的強烈旋辦幾,從外觀尾拿,導從不只司萬幣于底澎奢肺庫壽可萬目全的一個漏斗狀云體有時稍伸即隱或懸掛空中;有時觸及地面或水面,旋風過境,對樹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嚴重破壞。

積雪:雪(包括霞、米雪、冰粒)覆蓋地面達到氣象站四周能見面積一半以上。

結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發器的水)凍結成冰

氣象常識

天氣是一定區域內短時段的大氣狀態(如冷暖、風雨、干濕、陰晴等)及其變化的總稱.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長期(多年)的天氣特征,是較長時期內各種天氣過 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溫度、降水、風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

氣候異常是相對氣候正常而言的。所謂氣候正常,是指氣候的變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狀況,比較合于常規和較適宜于人類的活動和農業生產。異常就是不經常出現的,如過冷、過熱、嚴重干旱、特大暴雨、嚴重冰雹、特強臺風等等。氣候異常對人類的活動和農業生產有嚴重的影響。

氣象與農村牧區經濟建設的關系

大氣永無休止的運動,導致氣象條件的不斷變化,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反常的天氣氣候引發的諸如干旱、洪澇、風暴、凍害等自然災害,會給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各級黨政領導、經濟生產部門都十分關心天氣氣候,要求氣象部門提供氣象預報情報服務,以便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趨利避害,安排生產工作,并及時掌握.隴災抗災主動權,從而取得最佳效益。

氣象與農業

農業生產的對象主要是在露天條件下生長的書氫物,其生長發育都離不開溫度、水分、光照、氣體成分、風等大氣環境因子??梢娚钷r業生產是受大氣環境條件影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災害性天氣出現時,受影響最大的產業部門,而氣象條件也就成了影響農業生產諸多。氣象條件良好時則會導致農業豐收;氣象條件惡劣,則會造成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發揮當地光、溫、水、氣的優勢,應是現代農業一條很有希望的發展途徑。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水在農業中的 特殊地位。水對植物具有重意義: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植物體內都含有60%一80%的水分,有的甚至高達99%以上;瀏限又是植物生命活動的必要的條件,植物依靠月限制造有機物質、輸送養分;植物將吸收的水99%用于植物蒸騰,以維持植物體的工巳常體溫??梢哉f,水是一切植物的生命之源。

作物的一生,由種子發芽出苗,開花結實,直到成熟,所消耗的省邑部水分為作物需水量。作物的需水規律是少一一多一一少。一般栽培作物從播種至拔節期,是作物營養生長階段,植株較小,需水量較少;拔節至開花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植株體積和重量都快速增加,需水量也急劇增多,是作物需水關鍵期,也是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水分的多寡對作物產生很大影響;開花之后,作物體積不再增大,有機體逐漸衰老,需水量逐漸減少.

風在農業上的地位,人們往往認為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拔樹毀稼,斷網翻船,使農業受損,使草原沙化。然而,風對農業的有利作用卻是不聲不響、潛移默化地進行著,它的豐功偉績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氣象因子。沒有風,就沒有綠色原野、錦繡山川;沒有風就沒有農業。這些絲毫也不夸張。

風是某些植物尋求“配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媒介,故此有“風 媒”一說。凡是借助于風力的幫助進行花署導官傳粉授精的植物,風媒植物能隨風票風揚到“外地”去“成家立業”,為植物在異地留下后一代。如松樹就是靠風力作用,將種子傳到遠方,不斷擴大繁殖區域的。這對森林采伐更新,荒山荒地造林具有現實意義。

“陽光普照,五谷豐登”,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農業生產與太陽的依存關系。 綠色植物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攜帶能量的多種有機物質。這些種類繁多的有機物質被人類、動物和其他生物所消耗,同時將熱量放散出去,又源源補充了原來在光合作用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如此往復循環。由此,光合產物所蓄積的化學能,不僅對綠色植物本身,而且對不具光合能力的其他生物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

林業與農業一樣,也是在自然環境下進行生產的,同樣離不開天氣氣候對它們的影響。林木的更新在林業生產中,林地的選擇,林種的選擇和搭配,大面積植樹造林,,還有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都離不開氣象的保障,需要使用溫度、濕度和風等資料 就拿溫度來說,溫度在林木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林木的光合、呼吸、蒸騰以及林木的生長發育、物質積累等都要求一定溫度的持續時間。在熱量資源充足(即溫度高)的熱帶,林業生產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主

交通運輸的發達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對氣象條件的依賴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其中陸上丘遏輸的主要形式一一鐵路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大動月永。影響鐵路主經輸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有洪水、雪、大風等;影響汽車安產羞全丘遏輸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有低溫、積雪、泥石流、積積冰、’低能見度等;

飛行員則最怕低能見度、雷暴、低空風切變等。航空事業的發達要求了 解機場與航線的天氣條件,保正飛行的安全。

人工影響天氣

1、人工增雨要實現降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氣流及足夠的凝結核。人工增雨是在有利于降水的天氣條件下,采取人工干預的方法,在自然降雨之外再增加部分降水的一種科學手段。它的作用原理是通過飛機向云體頂部播撒碘化銀、干冰、液氮等催化劑,或用高炮、增雨火箭,將裝填催化劑的炮彈等發射到云中,并在云體中爆炸。對局部范圍內的云層進行催化,增加云中的冰晶;能夠讓云中的小水滴相互凝結,使云中的水滴或冰晶體積增大、重量增加。當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不住增大后的水滴時,這些水滴就會從天而降,于是就形成(或增加)了降雨。人工增雨可以合理開發和利用空中水資源。

2、人工消雹其實只是對雹起到了“以大化小,以小化了”的作用。具體地說,就是向云中施放碘化銀或碘化鉛等催化劑,它們會使云中冰晶數目增多,冰晶形成雹胚時會消耗大量的過冷云滴,結果使所有的雹胚都無法長大。雹塊下降時有的會融化,這就形成了水滴,或者縮小成小冰雹,于是消雹的目的就達了。消雹可以利用飛機、高射炮、火箭等,在雷達的監測下,利用高射炮、火箭發射人工成冰劑。人工消雹也可以采用空中爆炸作業的方法。爆炸發生后,由于沖擊波的作用,大冰雹會粉碎,過冷卻泛女就會直接凍結下降。

上一篇:醫院信息下一篇:采煤安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