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19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摘要:將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列寧的“一國勝利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他們之間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列寧在“同時勝利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一國勝利論”,認為落后國家也可以單獨一國取得革命的勝利。我國在借鑒“一國勝利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對于革命道路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較落后的國家要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關鍵詞:同時勝利;一國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問題上,認為在經濟較發達的幾個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革命,才能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列寧則提出“一國勝利論”,認為革命是有可能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落后國家內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借鑒吸收馬恩、列寧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探索了在我國如果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梳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發展歷程,剖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實踐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恩的“同時勝利論”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得世界日益呈現出國際化趨勢。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不斷加深,世界市場建立起來,實現了貿易自由;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影響加深,不同國家內的變革之間相互影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對抗階級,各國無產階級之間的利益逐漸趨于一致。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同時勝利論”。

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曾指出: “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p>

馬恩的“同時勝利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發達國家取得勝利

馬恩認為,革命的勝利需要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前提,以發達的生產力作為基礎。馬恩在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認為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到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的桎梏時,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爆發。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使無產階級產生并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另外,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個角度來說,創造巨大的生產力,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馬恩根據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將研究重點放在西歐幾個經濟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上,由此,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在西歐幾個經濟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說到: “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p>

(二)落后國家可借鑒西歐勝利經驗,最終實現世界范圍的勝利

對于落后國家,馬恩認為,東方落后國家由于缺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技術基礎,所以只能在西歐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并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以后,才能利用西歐革命的勝利成果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西歐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可供東方落后國家參考與借鑒。

對于當時經濟較為落后的俄國,馬恩進行了分析。在《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言里,馬恩強調,俄國革命的勝利需要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的西方國家的支援,即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來支援俄國,俄國的革命才能夠取得勝利。同樣,東方其他的落后國家也可在西方國家及俄國的影響和幫助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馬恩的“同時勝利論”特別是對東方落后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分析,對列寧“一國勝利論”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號召無產階級利用世界大戰所造就的有利時機,來進行革命。

1915年8月,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列寧指出: “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916年,列寧進一步闡述: “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 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p>

(一)革命勝利的突破口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列寧提出“一國勝利”的同時,還具體指出革命勝利的突破口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而不一定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列寧通過對當時的國內外形勢進行分析認為,當時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就是俄國,并且俄國也已經具備了進行革命的現實條件:俄國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五位;壟斷資本的發展使得俄國涌現出一批大工業和無產階級;就俄國的國內矛盾而言,既有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又有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與農奴制殘余之間的矛盾,既有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農民同地主之間的矛盾,又有各族人民同沙皇專制統治之間的矛盾??梢姰敃r的沙皇俄國是一個階級矛盾尖銳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

1917年,列寧用“一國勝利論”思想指導十月革命,最終取得勝利,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二)俄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國際支持

列寧也同樣強調國際支持的重要性。列寧認為,如果其他國家在較長時期內不爆發革命,就不能夠說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雖然蘇維埃俄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大,但仍可能會遭到資本主義列強的攻擊,資本主義也有復辟的危險。因此,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仍然離不開國際的支持、援助。

(三)“一國勝利論”是對“同時勝利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梳理“同時勝利論”與“一國勝利論”的關系時,有人認為“一國勝利論”是對馬恩“同時勝利論”的否定,認為“同時勝利論”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是正確的,但到帝國主義時代就過時了。

筆者認為,“一國勝利論”與“同時勝利論”,二者就其本質來說,是一致的、兩者并不矛盾。馬恩的“同時勝利論”與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無產階級革命將會在哪一種類型的國家發生并取得勝利,經濟落后的國家能否一國取得革命的勝利。從兩個理論提出的不同時代背景看:“同時勝利論”的提出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各個國家之間交往十分密切,政治經濟不平衡規律還沒有明顯凸顯出來,基于對這樣實際條件的分析,設想無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事業;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是在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大戰時期,政治、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列寧由此發現在帝國主義統治薄弱的地區出現了有利于革命的機會,抓住這一機會,那么無產階級革命就完全可以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梢?,馬恩和列寧都是基于對當時歷史條件判斷的基礎上,對無產階級革命進行了分析。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性的體現。

同時,列寧的“一國勝利論”也發展了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列寧首先提出了在一國可以單獨取得革命的勝利,隨后,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列寧也進行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找到了在落后國家要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填補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不足之處,向前推進和發展了馬恩的思想。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對于在落后國家要怎樣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一國勝利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吸收借鑒“同時勝利論”和“一國勝利論”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較落后的國家,要怎樣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并發展了“一國勝利論”

首先,“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了“一國勝利論”中的部分觀點。通過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列寧找到了資本主義統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這一觀點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文章中,都分析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認為這是造成軍閥之間爭戰的根源。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的分析,也是他提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重要論據。

其次,毛澤東發展了列寧的 “一國勝利論”。在“一國勝利論”中,列寧把城市作為了革命的突破口,毛澤東則把農村作為革命的突破口。這是因為兩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成熟的地區不同:就當時的俄國而言,革命條件最成熟的地方是城市,因此,無產階級革命應該從攻打城市開始;而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是敵人統治力量的薄弱地區,中國革命要以農村作為突破口,然后進攻城市,奪取政權。

可見,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了“一國勝利論”從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入手來分析革命的可能性,并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的不同,將“城市中心論”變為以農村作為突破口,從而豐富發展了“一國勝利論”。二者是一脈相承、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實踐上證實了“一國勝利論”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說明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也可以單獨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就在實踐上證實了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需要進行一定的積累,當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條件成熟,便可以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我國由此就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不僅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所探索的道路的正確性,而且也從實踐上證明了“一國勝利論”的科學性。

(三)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發展了“一國勝利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進一步發展了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應該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豐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且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堅持執政為民,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建方面的理論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茖W發展觀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再一次發展。

四、結語

從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到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再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列寧的“一國勝利論”發展了馬恩的“同時勝利論”,提出落后國家也可以一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并且找到了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在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怎樣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理論上以及實踐上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必將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李心華.\"同時勝利\"論與\"一國勝利\"論之比較[J].理論學刊,1997年第3期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人文主義是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發展,動態把握學生,調控課堂,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人文主義與歷史教育功能的實現

將人文主義貫穿于歷史教學中,就是要發揮歷史教學內容中的人文主義的教育功能,開發和拓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積極上進的性格,讓學生學會學習,尊重他人及其成果,不斷完善自我,具有良好的競爭意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打破宿命論的觀點,讓學生重視學習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科學精神,展示個性,真正學會學習。

在歷史課堂上講授人文主義,引導學生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中資產階級的那種積極探索、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對于高三學生而言,就是要把升學壓力變成一種精神動力,善于并勤于思考,掌握最佳學習時間及學習方法,竭盡所能提高學習效率,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大飛躍。引導學生在高考前的最后五十天,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歷史思維、概括和表達能力。

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與同學友好相處,培養學生主動的、集體主義的人格。把學會關心視為新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培養學生對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社會意識,把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命運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全面發展自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人文主義與三維目標的實現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通過選修課,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歷史學習潛力;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具體操作過程中,課堂教學之余,通過講故事、開展“我看人文主義”系列讀書活動(征文、演講、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感悟人文主義,體會人文主義的精髓和實質,不斷激勵自我奮發上進。

三、人文主義與和諧課堂的構建

按照人文主義構建和諧課堂,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會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和諧課堂內的人際關系,構建民主型的課堂氣氛,發展合作與競爭的人際關系。

了解并研究學生是教學準備中的關鍵環節。了解學生個體學習和生活狀況、環境因素、群體關系,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注意,展示教學目標,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指導,適時給予反饋,及時評定學習結果,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進而形成和諧、民主、輕松、高效的課堂氣氛。

教學之余,組織開展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和研究性學習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廣泛交流,汲取組內外一切有益的建議和看法,不斷提升自我,進一步開發歷史學習潛能。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內容,展示家鄉輝煌歷史與特色文化,讓學生對社會和大自然的愛有堅實的基礎——對家鄉的熱愛。例如,介紹建國后各鄉鎮將軍、紅軍在于都駐扎地,各鄉鎮特產,于都14處國家級、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嗩吶、省級古文和甑笊舞,客家方言和習俗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共于都縣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編印.國情縣史教育讀本.2009.

[3]彭光華主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市情教育讀本·試用,中學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龐丹丹)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  要:當前,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教學改革,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這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大思政”格局,在分析課程思政開展的環境、人員、資源等問題的基礎上,針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方法的創新、評價標準的形成等五大方面進行了探索,使思想引領與專業教學無縫銜接、同向同行,潛移默化地養成創新思維、熱愛勞動、團隊合作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2017年底,國家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

工科類專業是大國重器發展的保障,進入新時代,大國間在人工智能、軍工航天等高精尖領域的博弈顯得更為激烈。而一部分工科類專業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思想引領的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對高校學生尤其是制藥類專業學生以課程思政為抓手,開展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課程思政現存問題[3,4]

(一)頂層設計與教學實際存在矛盾

高校在推進“大思政”格局的頂層設計過程中,往往存在學校頂層設計與教學實際存在矛盾。一些高校流于形式,沒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充分了解制藥類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而是將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生搬硬套,強制嵌入,割裂了課堂的整體性,造成了課程思政“兩張皮”的情況。育人目標與育才目標相脫離,忽視了時代發展、社會需要、學科特點與學生情況,沒能使課程思政成為一堂課的靈魂,這是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觀問題。

(二)育人周期較長與課堂教學時間較短存在矛盾

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具有持續性、復雜性、反復性,且高校學生自身情況復雜多樣,這導致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耗時長、波動大的動態過程。制藥類專業課程學習難度大、涉獵范圍廣、綜合應用性強使得專業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耗時長、難度大的過程;這樣一來,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時間相比開展思政教育所需時間就顯得寥寥可數,這是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客觀問題。

(三)教師開展德育難度大與深入研究少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著自己的專業性。制藥類專業課教師往往對本專業有著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思政專業方面的知識了解不足。此外,專業課由于其難度大、綜合性強等原因使得本身的專業教學就需要大量的時間,這導致了專業教師不愿主動花時間或沒有時間去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孤島化”使得課程思政的開展力不從心。

二、課程思政創新措施

(一)凝練思政目標,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調研制藥行業企業文化、價值觀、使命觀,探尋對制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并從中提煉思政教育目標和思政教育元素。以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賦能制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人才培養,德育為先。高職學校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專業人才。堅持立德樹人,面向醫藥企業崗位素質要求,凝練專業思政目標;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三全育人”,堅持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思政思想同步培養,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到專業課程教學過程,思政目標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生物制藥技術人才培養方案。

(二)基于素質要求,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基于醫藥崗位需求,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專業課程思政”一方面引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革新課程內容,充分挖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研究企業歷史和文化,充分挖掘企業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和工匠精神等,優化教學設計,把企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標準中,實現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創新突破。

服務專業育人目標,確定各課程在完成育人目標中的職能分工,結合各職業能力課程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凝練各課程的育人目標,發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課程方案、教學計劃、備課授課、教學評價等教育教學全過程,讓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實現最大化。

專業平臺課程突出培育愛國主義、民族情懷貫穿滲透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注重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貫穿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增強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意識,明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的歷史擔當;職業能力課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踏實嚴謹、耐心專注、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成長為心中駐大愛并且有時代擔當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課程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同時,根據課程特點和專業培養要求,加大實踐育人力度,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分析、發現、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和行動的有機統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認識、提升感悟、鍛煉成長。

理論課采用“畫龍點睛”、“專題嵌入”、“元素化合”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實現“無課不思政”。實驗實訓項目在邊學邊做的過程中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勞的勞模精神,愛崗敬業精神及愛國愛家的精神,實現技能、思想和素質同步提升。

(三)挖掘思政元素,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1. 校企合作,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兼顧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誠實守信等醫藥職業素質,挖掘思政元素。一層面結合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開展學生讀文件懂政策活動,激發學生責任擔當。二層面結合紀錄片(如大國重器),展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故事人物的愛國精神。三層面企業文化、工匠大師的故事,學習工匠大師的精神,激發學生拼搏斗志,為中國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四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齊文化,傳承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2. 開發新形態教材,推進思政課程改革

以教學服務為本位,基于化工醫藥崗位工作過程,探索思政元素和生產案例融合,將新形態紙質教材與數字課程一體化建設,整合技術賦予教材互動性、趣味性,形成“一書一課一空間”的教學整體解決方案。對于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基于工作任務分析,結合思政元素,編寫任務式活頁教材,引入線上資源,提供擴展性和選擇性學習材料,滿足學習者個性學習需求。對于模塊化課程,為適應混合式教學、在線學習等泛在教學模式的需要,編寫工作手冊式教材,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案例和教學項目,建立動態化、立體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

三、結語

高校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構建起覆蓋廣、多層次、聯系緊密的課程思政體系,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和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必然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結合國情、校情,把握教育規律和教師心理,做好頂層設計,多渠道、全方位切實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評價方案,構建豐富的思政資源,創新課程教學方法,使思想引領與專業教學無縫銜接、同向同行,潛移默化地養成學生的創新思維、熱愛勞動、團隊合作的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

[3]王孝如,馬幸榮.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探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19,37(2):1-6.

[4]馮秀環,高校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21(14):78-79.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形勢風云變幻、錯綜復雜,兩大陣營斗爭激烈,呈水火不容之勢。當時毛澤東洞若觀火,寫道:“世界上現在有兩股風:東風,西風。中國有句成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痹诶聿榈隆の至止P下,一股強勁的“毛主義東風”盤旋于巴黎的街頭巷尾,掠過大學的教室飯堂,激發了青年學生的革命激情,造反的浪潮一波波接踵而至,最終演化為一場波瀾壯闊的“五月風暴”。毛主義如星星之火一般焚野燎原,孕育了后五月時期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直接催生了持續影響當下的日常生活政治。

關于法國“五月風暴”的研究著作多如牛毛,既有當年參與者的回憶錄與反思作品,也有當年旁觀者的所見所聞,更有形形色色、視角迥異的研究著作。如何從這些繁多的研究之中獨辟新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這就是理查德·沃林在《東風》一書中努力要探尋的問題?!稏|風》之所以有別于其他著作而頗具新意,就在于它從眾多研究者經常忽略的“毛主義”出發來重新打開那段鮮活的歷史,重新描繪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

法國危機重重

“五月風暴”前夕,世界各地爆發了學生造反運動,“革命幽靈”一再重現,青年學生開始創造一種反映自身訴求的青年文化。當時法國社會雖處于“光輝三十年”的經濟繁榮時期,但是法國社會危機重重,“革命”一觸即發,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夏爾·戴高樂的“帝王式總統制”令人壓抑、窒息,消費社會的來臨令人無聊、平庸,大學擴招導致的就業壓力,令青年人苦惱不堪。這些不同的要素相互激發、重疊,持續加劇法國的社會矛盾。

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控制了法國政治局勢,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不過,總統制共和國逐漸蛻變為“帝王式總統制”,愛麗舍宮蛻變為舊式“王宮”。這種政治發展趨勢與法國持續進行的現代化完全不同步,出現了政治上的“返祖現象”:“政治制度被認為處于第三共和國時期,而法國到20世紀60年代已完全進入第五共和國時代”[1],與此同時,60年代法國處于“光輝三十年”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爆炸式的經濟增長,法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超現代的后工業國家。法國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顯著性變化,農民階級消失,工人階級銳減,出現了一個以專業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公務員、教師和中層管理人員為主體的工薪階級,這進一步瓦解了根深蒂固的代代因襲的社會文化觀念,顯然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已經無法解釋這一快速發展的社會問題。

“二戰”后法國人口急劇增長,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有見識有教養的公民,他們開始尋求政治參與的新途徑與可能性。前所未有的“光輝三十年”的經濟繁榮使青年人、特別是來自中產階層的青年人不再受制于物質條件的約束,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物質保障來接受教育,進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他們開始尋求那更加重視歸屬感、注重自我表達、追求生活質量的日常生活變革。大學的快速擴張雖然滿足了更多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訴求,但大學的課程和管理沒有及時進行調整,以便適應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課程內容枯燥乏味,令人窒息,與青年學生的政治文化訴求極為脫節,大學被諷刺為“販賣知識的機器”和“文憑工廠”。與此同時,學生人數激增,造成學生宿舍過度擁擠,生活條件惡劣,而宿舍探視權的規定[2]與當時如火如荼的性革命格格不入,壓抑了學生正當的情感欲求,一場力比多的革命即將爆發。

消費社會的來臨促使企業想盡辦法來推銷商品,尤其是使用各種性意象的廣告接踵而至,撩動著青年男女的深層欲望與情感需求,這無疑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持續深入的性革命。廣告無處不在,時時傳頌豐裕社會的贊歌,誘惑著消費者購買各種商品。讓·波德里亞在《物體系》中描繪了現代消費主義的情欲本質:“廣告扮演的角色,是作為整個社會,真實或虛擬的購買力的永久海報?!a品是以被觀看、被操縱的方式呈現:它被情欲化了……加入了愛情游戲的所有成分:主動接近、競爭、褻瀆、調情、賣淫(甚至是反諷的)。(已經存有一份原欲負荷的)購買機制,為一體整套情欲化的選擇和花費所取代……而購物和消費的程序本身,便被如此地配上插圖、打上燈光,玩弄和破解,就好像作為性交前戲的舞蹈一樣?!盵3]。無處不在的廣告,無處不在的“物”,充斥著整個世界,物的世界處于支配地位,而人變成了多余的附屬物。面對消費社會的侵蝕,法國思想界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出現了一股“日常生活批判”思潮。雖然富裕豐足的社會給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選擇、職業選擇、生活方式選擇與消費選擇,讓人貌似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然而消費社會的到來將人整合到社會權力運行機制之中,日常生活失去了自然性、非正式性,權力無孔不入,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受工人自治傳統的啟發,法國左派提倡一種“橫向的”、平等主義的民主化模式。

毛主義者粉墨登場

3月22日運動是“五月風暴”的導火索,直接激發了一大批憤憤不平、此前仍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學生。當時新建的南泰爾校園處于大巴黎地區的城鄉接合部,周邊是冒著滾滾濃煙的工廠和噪音喧天的工地,學習和生活條件很差,學生正當的訴求得不到認可和滿足,曾爆發了一場關于宿舍探視權的抗議活動。1968年3月,巴黎爆發了一場反越戰的重要集會,警方逮捕了6名學生,于是激進學生在科恩!邦迪的領導下舉行抗議行動,這就是被后世不斷提及的“3月22日運動”。因為政府和學校的拙劣行動,學生運動中心也從郊區的南泰爾校園轉移到位于拉丁區中心的索邦大學。3月22日運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節點,個別的毛主義者參與并支持了這場運動,也在這一運動中鍛煉了自己,為日后的社會政治運動奠定了基礎。

5月3日至5月10日,學生與警察的沖突不斷升級,學生們自發地使用鋪路石和碎石子建造街壘,出現了法國政治史上被不斷贊頌的“街壘之夜”。作為反對警察權力的應對,街壘變成學生們領地的象征,更充當了一種與法國革命傳統的象征性聯系,仿佛學生們變成了法國大革命時“無褲黨員”和巴黎公社成員。[4]這些學生恰恰是法國中產階級的兒女,“街壘之夜”使他們接受了刻不容緩的政治教育,將他們變成一大批造反者。5月13日,法國工會和法國左翼天主教民主工會組織大罷工,聲援并支持學生的抗議活動,由此形成一個工人與學生聯合的反對戴高樂派的聯盟,成為史無前例的新事件。這也是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學生運動,不同于其他各國學生運動的獨特方面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學生們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適度的、合理的政治訴求,從而使五月造反者變成一個“自我限制的革命”(selflimitingrevolution)的經典案例。

此時此刻毛主義者在哪兒?他們在做什么?面對蓬勃發展的“五月風暴”,毛主義者于5月7日在巴黎高師舉行集會,討論毛主義者如何應對最新發生的政治事件。毛主義者自認為是“純粹的”、堅定的馬列主義者,是革命的忠實信徒,不屑于與一群主要不滿于宿舍探視權的中產階級青年為伍,他們不認可這場正在發展的學生造反運動,反而鼓勵支持者放棄拉丁區,建議支持者“現在到工廠去!”作為共產主義青年聯盟(馬列)的負責人,羅貝爾·蘭哈爾不分晝夜地工作,使他產生了某種政治妄想,錯誤估計了學生運動發展的形勢。自稱是革命先鋒派的毛主義者有可能蛻變成革命后衛派,錯失參與這場運動的最佳時機。

“革命形勢”一發不可收拾,學生與工人成立了工人與學生行動委員會,繼續傳播造反福音。未經批準的罷工浪潮接踵而至,促使工人萌發了獨立自主的新意識。戰后法國工人階級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工人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他們尋求更高的工資報酬和良好的工作條件,對“革命”不感興趣。一旦工人階級的要求被滿足,他們就會離開街道,返回工廠。盡管如此,社會斗爭的形式仍然發生了很大改變,開始解構社會控制的專制模式,關注社會邊緣群體(婦女、同性戀者、移民和囚犯),尋求社會民主文化。這些內容成為法國后五月時期的重要主題。

各派對“五月風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致力于探尋“事件”的“解釋”。來自右翼的雷蒙·阿隆撰寫了一系列文章,將這場造反運動描述為一出“心理劇”,暗示了這場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心理上是失調的,需要進行治療。而來自左翼的解釋則認為“五月風暴”是一種全面消費社會的表達,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的變革,個人身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不再受制于社會階級預定的身份??v觀各種解釋,理查德·沃林對“五月風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左翼批評者還是共和主義批評者,雙方都誤解了‘五月風暴’的政治特殊性?!逶逻\動’的獨特性在于它向傳統的政治斗爭形式提出了挑戰,不管這些斗爭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的還是共和主義的?!逶略旆础弦环N新的、具有多種價值的政治動力,而這種動力早已超越階級社會的二元對立模式。學生和工人援引了開放性、公開性和直接民主的準則,以便反駁控制社會的新型專家治國論模式。由此,那些卷入五月抗議運動的人對統治的變更形態和當代社會作用的限制性本質具有敏銳的認識?!盵5]

毛主義者的“革命時刻”

當法國社會20世紀60年代如火如荼地進行變革時,60年代的共產主義中國又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觀?兩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聯呢?這是《東風》重點研究的議題之一。

眾所周知,毛澤東于1966年5月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認為“文化大革命”是巴黎公社的中國版本,希望紅衛兵作為現代的巴黎公社成員停課鬧革命、搞批斗,消除官僚主義,重建共產主義中國。早在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之時,毛澤東就開始從蘇聯奪取革命主義旗幟,輸出中國革命的思想和模式,在歐洲左派、拉丁美洲、美國黑豹黨中間引起巨大反響。伴隨著蘇聯勞動集中營丑聞曝光和“布拉格之春”,蘇聯的革命模式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而法國共產黨的親斯大林主義立場,也令法國知識分子與學生所不恥,難以對法國現實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拔幕蟾锩鼻》昶鋾r,中國道路給青年左派學生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的反抗模式,在巴黎學生中間產生了熱烈回應。1967年成為“中國年”,巴黎街頭到處流行著毛主義元素,毛式服裝供不應求,《毛主席語錄》持續熱銷,法國人似乎從毛澤東領導的“文化大革命”尋到了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國范例?!拔幕蟾锩币苍诎屠韪邘熞蝗喊柖既膶W生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逐漸地演變為毛主義者。他們對“文化大革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盡管他們不會漢語,對當代中國了解甚少,但是革命中國變成法國毛主義的一塊投影屏幕,符合他們內心深處對激進政治的希望與幻想,也成為他們尋求政治反抗模式和解決西方現代化危機的最佳樣本。

面對毛主義與紅色中國的誘惑,共產主義青年聯盟(馬列)領導人員羅貝爾·蘭哈爾、雅克·布魯瓦耶勒等人奔赴中國,開啟了一次人生轉折的革命旅游。他們在中方人員的監督和陪同下參觀了預先炮制好的波特金村莊(Potemkinvillages),看到了光輝燦爛的“馬托邦”未來,滿足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幻想和希望。他們一回國就贊美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認為中國“可能是世界文明的化身”。這次朝圣之旅滿足了他們的“馬托邦”幻想,他們只是重蹈了前輩左派分子羅曼·羅蘭等人1930年對斯大林主義唱頌歌的覆轍,再次佐證了法國文化自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出現的“東方主義”修辭———試圖從非西方國度獲取“原始的”能量來注入衰落的法國,以激發法國的新活力。對于大多數毛主義者而言,毛主義變成他們“救贖”或“拯救”的入口,毛澤東的理論非常符合毛主義者的造反言行,亦有助于激發他們虔誠信徒一般的革命激情。面對“天空另一半”發生的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毛主義者們癲狂不已,中國變成了他們激活政治之希望與幻想的投影屏幕。與此同時,面對國內蓬勃發展的“五月風暴”,他們錯誤估計了政治斗爭的形勢,變成了政治教條主義的囚徒。他們沒有察覺到法國正在崛起的工薪階級,沒有充分理解“日常生活政治”,以致他們與“二戰”后歐洲最大規模的革命浪潮失之交臂,錯失了那發生在他們宿舍窗戶下的革命斗爭時刻。毛主義者教條式地看待馬列主義正統學說,沒有理解學生造反的政治本質和意義,也沒有理解50年代以來“文化革命”的本質和意義。

本來毛主義者只是“五月風暴”宏大背景下的小角色而已,他們的故事本無足輕重,基本上被人遺忘。然而,蓬皮杜政府的拙劣政治行動將一小撮不成名的毛主義激進分子一夜之間變成巴黎最著名的群體。1970年春,法國當局查禁《人民事業報》,逮捕了兩名編輯,這是法國自1881年以來對報刊出版自由的最嚴重干涉。幾周后,法國當局逮捕了共產主義青年聯盟(馬列)分裂后的毛主義者組織“無產階級左翼”領導人阿蘭·熱斯馬爾。整個巴黎知識界怒不可遏,紛紛聲援毛主義者的事業。薩特同意毛主義者的請求,出任《人民事業報》主編,他與波伏娃公然反抗政府的禁令,到巴黎街頭散發《人民事業報》。這一系列事件促使本已錯失革命良機的毛主義者重新煥發活力,使他們成為后五月運動的中堅力量。他們開始拋棄派系意識形態,廣泛地參加新的政治斗爭和社會運動,推動了女權運動、同性戀解放、犯人權利和環保主義的長足發展,實現了從“革命政治”向“文化政治”、從“歷史唯物政治”向“歇斯底里唯物主義”的轉變,促進了欲望解放和“日常生活政治”。

知識分子的“悔悟”

“五月風暴”令法國知識分子感到很意外,他們沒有預料到這場革命會來得如此突然,如此地令他們不知所措。自18世紀以來,法國知識分子就開始享有世俗貴族的地位,是真理、正義與美德的仲裁者,尤其是左拉為德雷福斯事件奔走控訴,充分發揮了先知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而“五月風暴”卻給法國知識分子上了一堂謙遜課,令知識分子處于追隨者而非領導的尷尬境地。他們不再是“主人思想家”,不再承擔向大眾解釋歷史進程的重任,也不再為社會變導提供指導理論,“五月風暴”的造反理論來自“情境主義國際”、《論辯》、“社會主義或野蠻”等左翼邊緣群體。20世紀70年代初期,薩特、??碌戎R分子接受了經驗教訓,與毛主義者接觸密切,與毛主義者共進退,極大地改變了法國知識分子的角色。

60年代,薩特及其代表的存在主義遭受了結構主義者列維施特勞斯、??碌热说拿土夜?。他幾乎毫無提防,似乎已成明日黃花,被掃到歷史垃圾堆了。而“五月風暴”對薩特的存在主義進行了一次有效的辯護,令他東山再起,對結構主義展開了“報復”。薩特密切關注“五月風暴”的發展局勢,聯合簽署宣言,支持學生們的請求。而真正將薩特推向法國政治生活中心的,是他與毛主義者的合作,他一度擔任《人民事業報》《我控訴!》和《一切!》等毛主義出版物的名譽主編,沿街散發《人民事業報》,聲援被捕的毛主義者,公開表達他對毛主義者的誠意。薩特還為毛主義者自傳作品撰寫序言,與毛主義學生領袖皮埃爾·維克多聯合出版政治談話錄《造反有理》,又與毛主義者塞爾日·朱利共同創辦《解放報》,該報后成為法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之一。薩特與毛主義者的這一系列親密合作使薩特重新發出政治活力,意味著他重獲政治新生。這一系列合作也促使薩特重新思考知識分子的角色?!熬推渌▏R分子來說,薩特的毛主義插曲是容許他擺脫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責難的中繼站與必經階段。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與毛主義者的聯合允許他徹底想清楚有關知識分子角色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縈繞他心頭好多年了?!瓘拇藭r開始,知識分子將不再體現為一種外在于大眾的絕對。相反,他或她反而可能是‘人民的朋友’?!盵6]

??洛e失了“五月風暴”,當時他正在突尼斯教書,他的伴侶丹尼爾·德菲爾通過電話告知了他巴黎正在發生的事情。??乱换胤▏统鋈涡陆ǖ?、“實驗的”文森大學哲學系主任,他聘任阿蘭·巴迪歐、雅克·朗西埃等一批毛主義激進分子來系任教,以致??卤痪綉岩墒俏纳髮W毛主義支部的領導者,而這些毛主義者日后成為法國哲學界的中堅力量。??屡c毛主義者并肩作戰,成立了以毛主義者為主體的監獄信息小組,而監獄信息小組的毛主義調查策略和政治戰斗精神直接影響了??氯蘸蟮膶懽?,促使他的思想發生重要轉變。??绿岢隽恕皺嗔Φ奈⒂^物理學”,洞察到權力在微觀物理學、微粒子層次上起作用的方式,從而發展和完善了“生命政治”思想。當??骂I導監獄信息小組時,他開始思考知識分子的角色問題,他有意與薩特所代表的普遍知識分子區分開來,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分子形象,也就是“特殊知識分子”。面對權力的滲透,特殊知識分子不是拒絕進入權力之網,反而是進入權力之網內部進行工作,以“局部知識”與權力展開斗爭。雖然??聟^分了普遍知識分子與特殊知識分子,但他在具體的斗爭實踐中還是承繼了薩特衣缽,變成了介入型的普遍知識分子。

《太凱爾》雜志一反薩特的“介入”概念,20世紀60年代如變色龍一般追逐新小說、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等知識時尚。因忠誠于共產黨,《太凱爾》派與“五月風暴”失之交臂,站到了造反學生的對立面,痛失其表達“文化革命”信心的絕好機會。20世紀70年代初,《太凱爾》雜志開始贊揚“文化大革命”,大膽宣揚“革命中國萬歲!毛澤東思想萬歲!”1972年,《太凱爾》出版兩期中國專號,介紹和宣傳中國革命?!短珓P爾》主編索萊爾斯開始穿毛主義者的服裝,與同人用大學報布置編輯部。他還與妻子茱莉亞·克里斯蒂娃學習漢語,并將毛澤東的詩歌翻譯成法語,還譯介了毛澤東的《矛盾論》等哲學文章。一旦時機成熟,索萊爾斯和克里斯蒂娃等人在羅蘭·巴特的陪伴下前往共產主義中國朝圣,進行了一場由中國政府支付的“革命旅游”。他們在中方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模范工廠、模范學校和模范出版社,享受了皇室般的待遇?;氐桨屠韬?,索萊爾斯及其同人保持了他們的約定,撰寫并發表了歌頌中國社會主義成就的文章和著作,克里斯蒂娃出版了《中國婦女》,巴爾特出版了《中國行日記》,也基本上為他們的“中國迷”時期畫上了句號。一旦革命幻想破滅,《太凱爾》派成員于70年代末期轉而支持東歐持不同政見者,變成了堅定的人權主義者。他們解散了《太凱爾》,創辦一份純文學刊物《無限》,以埋葬他們的“文化革命”的過去。

當一切塵埃落定,“五月風暴”及其后五月時期的文化思潮持久地改變了法國的政治文化生活。隨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法國社會黨上臺,曾活躍于后五月時期的毛主義者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前臺,不過“五月風暴”及其后五月時期所追求的改革訴求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實現,最終法國社會從“文化革命”轉向了結社民主,法國的歷史掀開了新篇章。盡管毛主義者的故事已經成為歷史,但是他們代表了法國一代人的政治文化訴求,改變了政治與文化的邊界,對法國當代社會產生著持續的影響?!爸灰髁x者的故事代表了一種建設性政治學習過程的范式實例,它就值得一講。毛主義者開始是政治教條主義者、虔誠信仰者,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他們不可能調和他們親華的‘意識形態眼罩’與‘五月風暴’的解放精神。一旦他們不再以革命口號欺騙自己,他們就開始以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政治。因此“文化革命”的觀念完全被改變了,它不再是一個中國獨有的參照點,它反而逐漸代表一種思考政治的全新方法:這種方法放棄奪取政治權力的目標,反而試圖在習俗、習慣、性征、性別角色和一般社會交往中發起一場民主革命?!盵7]

[本文系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6ZDA194)階段性成果之一,譯者亦將本譯著《東風:法國知識分子與20世紀60年代的遺產》列入該項目。本書即將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注釋

[1]RichardWolin,TheWindfromthe East:FrenchIntellectuals,theCulturalRevolution,andtheLegacyofthe1960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0:45.

[2]宿舍探視權規定是指,當時學校規定男同學晚上11點之后禁止進入女生宿舍,女同學只有到了21歲才可以探訪男生宿舍,警察進駐校園,保證探視權規定的嚴格執行。

[3]鮑德里亞:《物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195頁。

[4]同[1],第88—89頁。

[5]同[1],第106—107頁。

[6]同[1],第179—180頁。

[7]同[1],第179—180頁。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樹立學生正確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活動中來,對歷史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苦難的意志,增強自信心。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樹立正確情感與價值觀具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歷史 愛國主義教育 情感價值觀 情感教育

新課改將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放在一切教學活動的首位。愛國主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歷史教材本身的特點易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歷史課除了與其他學科一樣,承擔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的智能外,還有著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任務。那么,在歷史教學,特別是小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小學歷史課本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要在小學歷史課上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老師除了要準確地把握住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歷史課教學的始末外,還可以在如下方面適當改善:

一、生動講述史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學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在講解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再現當時當地的情景。例如教學《中日黃海大戰》一課時,為了突出鄧世昌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教師用簡短的語言勾起學生回憶影片《甲午風云》黃海大戰的生動場面,再讓學生議論,教師歸納時指出鄧世昌入水后曾被隨從救起,但當他看到全艦戰士都犧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難,臨死前還高呼殺敵不絕,這種義不獨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感動著每一個學生。

在情景再現的過程中,需要從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中生動具體地描述重要情節,繪聲繪色地講述愛國者的形象和活動。歷史是過去的東西,它主要靠教師語言的講述,使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和概念。情景再現對教師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歷史教師的語言應準確、精煉而富于感情和啟發性,才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例如教學《百日維新》一課時,教師要生動形象地講述史實,繪聲繪色地展現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譚嗣同甘愿為變法流血獻出生命,“我自橫刀向天笑”的鏗鏘語言,在教師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講述后,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誦,以表達譚嗣同不畏艱難,為人民、為國家敢于獻身的精神,激起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懷念和崇敬。

此外,在講述中國近代史“邊疆危機”時,可穿插左宗棠年已古稀,抬棺赴新疆抗擊沙俄收復國土的故事;講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戰役時,描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全艦官兵英勇抗敵,在艦身中彈的情況下沖向敵艦吉野號,但不幸中了魚雷,鄧世昌和全艦官兵墜入大海。鄧世昌拒絕將士送來的救生圈,撥開用嘴叼著他的發辮的愛犬,而與士兵同沉大海、以身殉國的壯舉。有意識的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樸素的情感上的激動升華到理性高度,從而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善于比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現象既千差萬別,又多方聯系,因而分析歷史現象最有利于鑒別歷史人物的功過和忠奸善惡。比如:進行古今比較,使學生通過歷史發展的過程和成就,產生尊重歷史、珍愛現在、面向未來的思想情感;進行中外比較,明確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洋為中用,強國富民,提高學生的民族責任心;揭露資本主義的血腥本質,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激發學生憎惡資本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情感。

三、運用鄉土教材,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祖國廣袤的大好河山中,“家鄉”無疑最為親切。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也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因此,結合教材的有關部分,要講述當地的歷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古跡、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并將這些與祖國的歷史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有助于學生通過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歷史情況,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特殊情感,進一步激起對祖國的熱愛。如在學習《解放戰爭》一課時,可以穿插出生于云陽縣紅獅鎮的江竹筠、彭詠梧兩位烈士的故事。正是這些犧牲在黎明之前的人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發憤圖強。

四、注重探究,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質疑解難、注重探究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也可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在講述五四運動和紅軍長征時,我們就可以設置兩個探究題:五四精神和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在新時期,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和長征精神?學生通過深入思考、討論,認識到五四精神的內涵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而核心是愛國主義;長征精神的內涵包括: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課外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補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圍繞本課教學內容,就鼓勵他們講。他們從《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從書》等書中,學到不少知識,在課堂內外談論。還應該多開辟“歷史第二課堂”、“歷史之窗”,讓學生在這個園地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進而也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五、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塑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映出來的事實是,在吸收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優秀成果的過程中,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小學歷史課必須改變照本宣讀、一講到底的舊模式,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和已有知識水平,采用啟發式教學誘導他們步步深入。教師猶似一位導游者把眾多的“小游客”帶到歷史的百花園中去欣賞“奇花異景”。在教學中,老師在新課講授前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在課堂上自學課文。對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師再鋪開敘述,啟發提問,讓小學生對歷史的來龍去脈步步深入理解。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達能力。

恐怖主義歷史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歷史學科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講授基本歷史知識,而應該從基本史實出發,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此從多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歷史教學;核心素養;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持,中華兒女才創造了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思想武器。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點,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個國家和民族十分重視對本國、本民族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國初中開設歷史學科,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貫穿歷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終歸宿。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利用悠久的中國古代史知識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樹立對祖國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而燦爛。原始社會,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代表著青銅文化的燦爛;戰國時期,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工程,秦朝時期的古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漢代令外國人嘆服的絲織品和瓷器、聞名全球的“絲綢之路”,張衡的“地動儀”,世界醫學史上偉大創舉“麻沸散”,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的祖沖之圓周率;三國兩晉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和石窟藝術;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隋朝大運河、世界珍品的“唐三彩”、雕版印刷的《金剛經》、世界藝術寶庫的莫高窟;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我國四大發明;明清的四大文學作品、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等,這些成就令人驕傲而自豪,令人振奮而激動。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它們,運用它們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體驗古人驚人的創造力,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充分利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歷史不缺少生動且直接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的歷史人物,如:“長嘆息,以掩涕合,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開辟荊榛逐荷夷”的鄭成功;“茍利國家生死已,且應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公足壯海軍威”的鄧世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甘為變法犧牲的譚嗣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孫中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

三、用悲壯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史實,從反面來教育當代學生,要求他們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學習、振興中華

清朝晚期,由于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弊大于利。而英、美等國此時相繼在開展工業革命,這就造成了中國經濟落后,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奥浜缶鸵ご颉?。因此,接踵而至便是列強為開拓殖民地而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經過這些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國喪失了一系列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由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在教完本單元后,一定要求學生對本單元進行歸納,系統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社會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這一過程,使學生認識到造成這一后果的根源在于落后、腐敗,得出結論:“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為中國明天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學習,奮斗

不止。

四、利用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相關歷史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反對獨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秦朝至今,我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中有兩個或多個政權并列的時代,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只是短暫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天我國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寶島臺灣還沒有回歸祖國的懷抱,針對臺灣問題,教師需要明確傳授給學生: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衛溫達到夷洲;元朝時加強對琉球的管轄;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清設臺灣府,加強對臺灣的管轄;抗日戰爭勝利后,被日本占領半個多世紀的臺灣回歸祖國;今天,我國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都是維護祖國統一的表現,維護祖國統一,并且為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努力奮斗。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團結的國家,各民族都為祖國的統一團結、富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古代絲綢之路就是各民族人民貢獻的結晶,唐太宗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團結、努力才有大唐盛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總之,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轉化為學生強大的精神支柱。

上一篇:外科個案護理論文題目參考范文下一篇:學習策略應用研究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