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英國學校范文

2023-09-22

英國學校范文第1篇

Iberians, 3000 BC Stonehenge before 2000 BC]

Beaker Folk, 2000 BC

Celts, 700 BC

Roman Britain (55BC-AD 410) (羅馬人統治時期)

J. Caesar invaded for the fist time in 55 BC.

The successful invasion by Claudius, AD 43.

Queen Boadicea rebelled in AD 61.

The Roman built the Hadrianl’s Wall and the Antonine Wall, and they also brought Christianity to Britain.

The Anglo-Saxons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Heptarchy, 449-828

Augustine became 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in 597.

Egbert Egbert became the fist king of England in 829.

Viking and Dane attacked England from the 8th century.

Canute, the Danish leader, became king of England in 1016.

House of Normandy (諾曼底時期)

William, 1066-1087

Norman Conquest, 1066

Domesday Book was completed in 1086.

William II, 1087-1100

Henry I, 1100-1135

Stephen, 1135-1154

Henry II married Eleanor of Aquitaine in 1152, thus acquiring all western France from Normandy to the Spanish border.

House of Plantagenet (金雀花王朝,又稱 House of Anjou,安茹王朝)

Henry II, 1154-1189

Thomas Becket was murdered in 1170.

Richard I, 1189-1199

John, 1199-1216

John was forced to accept Magna Carta in 1215.

Henry III, 1216-1272

Simon de Montfort summoned the Great Council to meet at Westminster in 1265, which is seen as the earliest parliament.

Edward I, 1272-1307

Wales came under the English Crown in 1284.

Edward II, 1307-1327

Edward III, 1327-1377

1 / 3

Black Death swept through England in 1348.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

Richard II, 1377-1399

The Peasant Uprisiing of 1381

House of Lancaster (蘭開斯特王朝)

Henry IV, 1399-1413

Henry V, 1413-1422

Henry VI, 1422-1461

England was defeated in the Hundred Years’ War in 1453. (Wars of Roses, 1455-1485)

House of York (約克王朝)

Edward IV, 1461-1483

Edward V, 1413-1483

Richard III, 1483-1485

Richard III was defeated by Henry Tudor in the last battle of the Wars of Roses in 1485.

House of Tudor (都鐸王朝)

Henry VII, 1485-1509

The end of Wars of Roses in 1485 & the beginning of English Renaissance

Henry VIII, 1509-1547

Henry VIII established Church of England in 1534 and became its Supreme Head in 1535.Mary I, 1553-1558

Calais, the last British possession on the Continent was lost to France in 1558.

Elizabeth I, 1558-1603

The destruction the Spanish Fleet “Armada”

House of Stuart (斯圖亞特王朝)

James I, 1603-1625

Gunpowder Plot, 1605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 in 1611

Pilgrim Fathers founded New Plymouth in America in 1620.

Charles I, 1625-1649

English Civil War, 1642-1649

The Commonwealth (共和制王朝)

Council of State, 1649-1653

Oliver Cromwell, 1653-1658

Cromwell became Lord Protecto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in 1653

Richard Cromwell, 1658-1660

House of Stuart (continued) (斯圖亞特王朝續)

Charles II, 1660-1685

Restoration in 1660

James II, 1685-1688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William III and Mary II, 1689-1702

They jointly accepted the Bill of Rights in 1689. Thus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began.

Anne, 1702-1714

The name Great Britain came into being when in 1707 the Act of Union united England and Scotland.

House of Hanover (漢諾威王朝)

George I, 1714-1727

George II, 1727-1760

John Kay’s flying shuttle in 1733

George III, 1760-1820

Industrial Revolution, 1836-1848

James Watt improved the steam engine in 1765.

George IV, 1820-1830

William IV, 1830-1837

Chartist Movement, 1836-1848

Victoria, 1837-1901

William Booth founded the Salvation Army in 1865.

Queen Victoria became Empress of India in 1877.

House of Saxe-Coburg-Gotha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Edward VII, 1901-1910

Labour Party became a major party after the election in 1906.

House of Windsor (溫莎王朝)

George V, 1910-1936

The Parliament Act was passed in 1911, establishing the Commons as the supreme legislative body. The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

Edwards VIII, 1936-1936

George VI, 1936-1952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K. in 1948.

Elizabeth II, 1952-

A full member of the EEC in 1973.

英國學校范文第2篇

長期以來,英國中學的歷史課程屬于較為傳統或保守的形式。一是采用傳統的編年體,內容即王朝體系;二是英國通史、歐洲史和世界近代史的體量較大,學校內容較多;三是沒有國家統一標準,教學十分自由。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這樣的課程、教學體制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人們要求學校教育在提升國民素質、國家活力和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其中,對歷史課程的詬病更是尖銳,就連歷史學科作為獨立科目的現實也被動搖,許多人主張用“綜合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取代單科的“歷史”。理由是,如《政治學》《社會學》這類新進入學校的社會科學課程,內容鮮活,學習方式多樣,與學生生活或日后工作有直接幫助,歷史課程則恰恰相反,學生普遍認為它非常無聊,這就是所謂“歷史科的危機”。面對危機,半官方的“學校委員會”②針對歷史課程投入“學校委員會歷史科研究計劃(13~16)”③并取得相當成果后,英國歷史課程改革潮流凝聚成一項大范圍的“新歷史科”教學改革運動。與此同時,英國歷史教學界出現了所謂“傳統歷史”與“新歷史”的紛爭,關心歷史教育的學者和教師圍繞著歷史學科的改革進行激烈的爭論。主要論題包括:歷史學科(教育)的特質是什么?歷史學科該教些什么?學生是否應該有如“學習當一個歷史學家”一樣的素質,諸如注重篩選史料、解釋史料的技能?學生理解歷史應該掌握哪些認知概念等問題。到了80年代中后期,許多學校的歷史課程已經與傳統大不相同。1988年,隨著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通過進一步落實,5~16歲在校學生的歷史課程作為基礎學科的地位受到了法律保障。

英國中小學現行國家課程是在1988年國家課程基礎上形成的。在國家課程中,義務教育階段被劃分為四個關鍵階段:關鍵階段l(KS1),5~7歲;關鍵階段2(KS2),7~11歲;關鍵階段3(KS3),11~14歲;關鍵階段4(KS4),14~16歲,由核心科目和基礎科目組成,歷史科(課程)隸屬于基礎科目之一。1991年,英國第一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出爐。作為里程碑式的國家課程標準,它無疑是強化了歷史課的地位。之后,英國于1995年又修訂了《國家課程標準》,歷史是排在英語、數學、科學三門學科課程之后的第四門核心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學級階段的“歷史學習大綱”“課程成就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三部分,其中三個階段的“學習大綱”是其核心。1995年的國家歷史課程標準主要是以修正歷史必修課為出發點的,其重要的一個改變在于規定歷史科必修年限縮短至14歲,第四階段(15~16歲)變為選修課。①

直到跨世紀之際,為應對新世紀的挑戰,1999年英國推出以“追求卓越”為目標的國家課程標準,首次增設了理論基礎的闡釋部分,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獲得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在精神、道德和文化方面的發展,削減不必要的內容,在結構上更趨完整性、嚴密性。但是,該標準在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數據顯示,有“近1/5的英國15歲學生閱讀能力低于經合組織認為的接受進一步教育或進入就業市場所需要的最低要求”。②根據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以及學??荚嚺c評價委員會的調查研究,“認為英格蘭11歲以上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多年來停滯不前”。③英國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的排名也呈逐漸下滑趨勢。

為此,英國在2007年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修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處理史料、辨別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繼續以能力目標體系作為主線,特別將原有的五項基本能力改為“核心概念”和關鍵過程,并對學習歷史的五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when,where,who,what,why)都有具體要求。目的在于著重培養學生理清歷史線索與探究思維,也使得能力目標更加詳細具體,操作性更強。

綜上所述,從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的修訂過程看,英國在歷史教育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方面依然在探索中。目前,他們更傾向歷史學習目的不是填充史實,歷史教學也不再把教授史實作為核心目標,而是強調直面史料,鼓勵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或者強調學生應該學習的是“我們如何而能夠知道過去”這類的歷史知識,掌握一些理解歷史知識所必需的關鍵概念與技能,真正認識歷史成為一門“知識類型”。經過1995年、1999年、2007年三次修訂與完善,英國的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已經有了自己的體系。

英國自1988年實施統一的國家課程至今,已經陸續進行了三次較大的調整與修訂。但總體來看,國家課程標準改革的力度還是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與變革的速度,滿足不了社會各界對它的期望。中小學學生學業成績出現明顯下滑,教育不均日益加劇,原有課程結構不合理,核心科目與必修科目幾乎沒有明顯區別,關鍵科目規定不夠細致,基礎科目規定過于冗繁,學生負擔過重且缺乏效率,英國學生在關鍵階段結束的學業水平同比其他發達國家偏低,這些問題使得新一輪的國家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2009年6月,英國頒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學校,我們的未來:建立21世紀的學校制度》的教育白皮書,要求在課程方面“通過寬泛、平衡、靈活的課程,為每位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所需的技能”,①為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修訂做了前期的探索工作。5個月后,英國教育部又頒布了《教學的重要性:學校2010白皮書》,在課程方面明確指出:“國家課程并非是所有學校都必須實施的大一統課程,而是確保所有能掌握成為合格的受過教育的公民所必備的知識基準。”白皮書具體要求:給予教師更大的自由和權利去為改善學校的教育質量做貢獻;現行國家課程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知識,而且對教師如何教學規定過多;英國國家課程逐漸變成一個嚴格的基準供教師參考與評價。②2011年,卡梅倫政府上臺,面臨國際教育激烈的競爭及國內教育發展嚴重失衡的雙重挑戰,其內閣將教育列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決定對英國的學校教育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開啟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修訂。1月,時任英國教育部長戈夫要求對英國現行國家課程的具體實施情況開展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和評估。同年12月,教育部聘請的專家團隊提交了一份題為《國家課程框架:一份來自專家團隊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國家課程是英國教育系統中的關鍵角色。該報告對于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內容和結構的修訂都提出了具體和詳細的建議。

對于歷史課程來說,2012年歷史與檔案議會組織就現行歷史課程標準所作的報告指出,該課程標準的教學進度與內容偏于簡略,難以讓學生全面地學習歷史并具備時代感。該組織的副主席克里斯·斯基德莫爾(Chris Skidmore)認為,課程內容應涉及本地、國家與世界等不同方面,以使學生認識到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的自由國家的。③2013年2月,英國教育部發布了《英國國家課程:協商文件》,歷史科對原有課程標準三個階段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向社會公開征求修改意見,并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大衛·斯塔基(David Starkey)與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歷史學家表示支持,認為依照年代順序教學是中小學歷史教學一直欠缺的部分。④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克里斯·赫斯本茲(Chris Husbands)則對年代史教學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提供給學生一個能夠應用的歷史藍圖,如果依照年代來學習歷史,那么特定年紀的學生只會認識到特定年代的歷史。⑤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新的課程標準過于強調事實和數據而不是對歷史的真正理解”。歷史學會(Historical Association)媒體發言人認為初稿課程內容設計不夠完善,透過敘述英國文明進展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將會過于強調過去英雄的豐功偉業。據此,方案做部分調整,但仍堅持時序的做法,認為該方法能讓學生學習到重要的人物與事件,并了解其前后的關聯性。⑥

2013年9月,英國教育部頒布了一份《英國國家課程:關鍵階段1和2框架文件》,也就是小學階段的國家課程標準。同月,教育部又將這兩份文件合并為《英國國家課程框架文件》,2014年12月,教育部又頒布了中學階段的國家課程標準:《英國國家課程:關鍵階段3和4框架文件》,也就是最終的英國國家課程標準(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并對每個關鍵階段實施國家新課程標準的時間做了一個詳細的路線圖規劃。

在秉承英國傳統教育觀念基礎上,新的國家歷史科課程標準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全面提升。不僅順應未來發展重新定位課程的總體目標,提升課程的能力要求,使得歷史課程成為英國的教育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基礎課程。

1.新歷史課程標準的設計特點

(1)對歷史課程的新定位

“歷史有助于學生認識人們生活的復雜性、變化的過程、社會的多樣性和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自身身份和面對時代的挑戰。”①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期望歷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全球視野,它強調英國同廣泛世界的聯系,從歷史認識中建立一種時間觀聯系過去和今天,并且連接和跨越不同的時期和社會。希望通過對歷史學習和探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同時,英國的歷史教育希望通過對歷史上個人、地方、國家和世界的理解發展個性,能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他們要學習歷史,鼓勵對種族的歷史起源和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幫助學生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這也是符合其國家課程的目標:“是為學生提供成為有教養的國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的入門,引導學生成為最優秀的人,并且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成就感。”

(2)課程標準的新體系

從英國1991年國家課程標準開始,文本結構基本采用相同的框架,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的核心概念、學科特性、學習能力水平的評估。特別是設置一系列操作性極強的能力目標體系,是英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的特色。2013年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刪除了知識“技能與理解”中五項基本能力及“核心概念”“關鍵過程”的表述,文本主體變為分為課程目的、總體學習目標和成就目標三部分。成就目標包括三個學段的能力要求及學科內容,刪除了嚴格的能力目標體系,無論文字篇幅和學科內容,均大幅度“瘦身”,更加清楚地規定了學生應該掌握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裁減了大量非基礎性的知識,使得文本更加簡明清晰。

(3)新的課程評價體系

原有國家歷史課程標準采用九個評價水平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每個關鍵階段都對應相應的評估水平,這種難度水平評估體系被取消了。“目前的評價系統是復雜的和難以理解的,尤其是對于父母。它只鼓勵關注學生的當前水平,而不考慮更廣泛的學生能做什么的問題,設定一個唯一的詳細的評估辦法不符合我們讓學校課程自由化的原則。”②新的課程標準僅僅規定在每個關鍵階段學生應該學會什么,學校將可以自由設計他們自己的課程及評估系統,充分賦予學校課程設計的自由度。此外,從2015年9月開始,原來階段性的單元考試和持續考核完全取消,只以最終的一次考試定結果。③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CSE)也將取消,代之以英國文憑證書考試(EBacc)。④

2.新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特點

課程內容體例基于“編年”還是“主題”,是英國歷次修訂國家課程標準重要的爭論話題。支持者認為依據時序教學,才能使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和因果關系。反對者則認為,基于“主題”的發展史,避免編年史架構的松散,能夠從延續與變遷出發,使學生得以更有效的學習。編年式重在“以古證近”,但內容廣而空泛;主題式以重在沿革與變化,但思維跨度大。那么,課程內容體例如何能保持在傳統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平衡,如何能夠呈現歷史的縱貫演進,同時保持歷史的厚度,避免流于單面的解釋,如何能均衡知識的“廣度”和能力“深度”教學的教學需求呢?新的課程標準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1)“基于編年的時代發展史”的課程內容體系

長時段、涵蓋層面更廣的新形態“編年發展史”課程架構,輔以培養學生思考“主題取向”課程,兼顧歷史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有如骨架與血肉,是發展宏觀圖像的歷史意識所不可或缺的門徑。①新的課程標準嘗試了主要一種基于編年的時代發展史,輔之地方史、主題取向的單元,要求教學集合概述與深入的研究,幫助學生認識長時段的歷史發展與課程特定內容的復雜性。這樣的體例設計,既依從編年時序,按照時代劃分,又介紹本時段內各個層面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課程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例如在課程關鍵階段2的歷史學習中,主體課程內容分為了四個時代(不列顛島從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發生的變化;羅馬帝國及其對不列顛的影響;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蘇格蘭人定居不列顛;維京人入侵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英格蘭王國的抗爭直到懺悔者愛德華時代),在不列顛島從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發生的變化這一時代模塊中,課程內容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狩獵采集者和早起農民、青銅時代的宗教、技藝和風光、鐵器時代的城堡:部落王國,農業,藝術和文化。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蘇格蘭人定居不列顛這一時代學習內容,包括公元410年羅馬軍隊從英國撤離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蘇格蘭入侵從愛爾蘭到不列顛北部(現在的蘇格蘭)、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定居和建立王國:地名和鄉村生活、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與藝術、基督教的圣地坎特伯雷,約納和林迪斯圣島。②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課程內容是將某一層面的歷史(或時代)劃分為若干重要時段,各時段按照時序排列基本內容,基本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社會、文化、藝術等多個學習范疇。這是一種長時段學習方式,但時段內的學習內容又具有主題特征。因此,總體看其學習內容,具有貫穿全局、首尾銜接的特點,既有宏觀線索,又有具體細微的歷史事件,學生容易通過這樣的內容闡發學習意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神入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達到較深層次的歷史認知。

(2)賦予教師自由的課程權力

縱觀全球教育的發展,教育水平高的國家一般學校的自主權、教師的自主權都大。“課程是一種發展過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因而課程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課程目標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據實際加以調整。”③這樣的課程實踐設計,需要教師更多扮演咨詢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如何反省等過程,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

課程自主權,也是本次英國國家課程修訂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是專業的、第一線的課程專家,長期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的特質、興趣、能力,專業自主的教師在教師實施中,可以順應社會時代的脈絡,適時將重要議題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更多學習意義。

因此,修訂后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建立的課程體系并不是強制性內容,僅僅旨在為全國提供一個共同參照。教師和學校有權依據各自實際,設計適合本校學生的課程。如此,教師就可以采用更為多樣的教學方式,有選擇地教授課程內容,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將課程科目與學生的需求相結合,為教師改進和發展專業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

(3)重視學生歷史思維“螺旋漸進”的發展

英國傳統的歷史教學可以說是圍繞著“使學生知道許多英國過去的事物”的目標進行的。“歷史不是你所思考的,而是你所記得的東西”。如今的英國歷史教育則導向建構知識,認為歷史不僅是對已確立的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要對其做出詮釋,著眼于讓學生在理解歷史詞匯、辨析觀點的基礎上發揮歷史想象力,打破歷史與現實的隔膜,應用歷史概念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他們認為,好的歷史教育必須是引用資料的,講究精細的,速度緩慢且透徹的學習。“快速的歷史課就會說謊,因為所描繪的歷史并不是真正的歷史。精深探究、細致徐緩的學習,才能讓學生體會歷史的復雜性。”①新的國家課程歷史標準對各個學段學習能力成就目標規定如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新的英國課程標準能兼顧認知、情意、態度、技能等,且重視學生的各種能力。各關鍵學習階段以歷史的概念和技能為基點,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就目標”的標尺。學生在不斷積累歷史內容知識的同時,對歷史概念與技能的掌握也在逐步提高。三個階段的能力要求呈現逐級提高,螺旋上升,力圖在漸進中逐漸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但每一個關鍵階段又都有各自的邏輯重點,符合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強化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擴展學生全面的智能發展。

(4)倡導基于史料的探究式教學

“歷史的有用是在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改變我們對現實、對于人類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們能夠有去改變想達成的結果的機會。”②從教育宗旨而言,英國看重的是學生能夠借歷史的學習而擴大所看到的世界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理解能力,能夠去理解人事、思考人事之種種可能。而歷史教育之所以有此種教育效果,乃是因為“歷史”本身涵括了以人事為對象之理性探索與理解的過程。“一個高水準的歷史教育會幫助學生獲取對英國史和世界史的連貫認識和理解,在于能夠激發學生想要更多地了解過去的好奇心。教學中應使學生學會提問敏銳的問題,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判斷證據,篩選論證,并制定觀點和判斷。”③因此,新的課程標準將強調對歷史探究方法與過程的理解。學生必須認識我們如何得到關于過去的知識,而不只是知道過去曾經發生過一些什么事,是要習得這一門知識的結構,認識知識內在的概念和技能。所以,英國倡導“以探究為基礎的”問題解決型教學模式。透過這樣的歷史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歷史所處理的對象是過去的人們,所關注的是他們的行動和他們對于事物的理解,需要去“神入”對于不同時空的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了解其因果和動機,學生并借以接觸“從證據中重建過去”的概念。④要落實此種歷史教育理念,使學生真正理解歷史這一門知識類型,就必須要在教學中引入史料,使學生練習用歷史的方式,運用史料,理解過去,重建過去。因此,英國學校歷史課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義在于:學生被教導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

從2001年正式實施到現在,我國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在這個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還有很多改革的障礙和瓶頸。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所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并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世界性的難題和困境。因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必須立足中國,環顧左右,放眼世界去尋求成功的經驗和方法。英國同時期的國家課程改革正好能為我們提供參考和借鑒。

歷史教學方式必須從過去的強調史實的直接傳授轉變為互動式教學,采用不同的策略,配合不同的內容、學習重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鼓勵學生從討論、對話中建構知識,協助學生成立獨立自主的終身學習者。我們認為:未來歷史課程標準實施應將歷史課程的公民教育、文化傳遞等目標落到實處,課程標準應該成為一線教師案頭的實踐操作指南。為此,我們應在以下幾方面嘗試做些努力:

1.歷史課程標準必須建立一個學與教的基本架構,生動的呈現了其對教學與學習的漸進理解,對怎樣學(通過學習社群的建立,達到有意義的學習)和學什么(通過知識結構學習,達成共通能力)作出了清晰的界定。

2.“課程銜接”理應是課程標準教學實施關注的焦點,其不單關注課程縱向連貫性,還應涵蓋課程組織的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強調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習秩序和安排,以及內容聯結的邏輯性。

3.為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課程標準文本應強調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強化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擴展學生全面的智能發展。

4.要求課程實施中融入資訊科技的學習環境與相關的活動,啟發學生多元化的學習,培養學習多元化的能力。

5.文本制定應能充分兼顧認知、情意、態度、技能等各種能力的平衡。

這些理念是我們需要加以借鑒與學習的,值得我們未來持續思考。

【作者簡介】鄭士璟,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講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教育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學與國際歷史教育比較。

【責任編輯:李婷軒】

英國學校范文第3篇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440120.html

英國國家概況

英國國旗

英國國徽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積 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人口 6140萬,其中英格蘭占83.6%,蘇格蘭占8.6%,威爾士占4.9%,北愛爾蘭占2.9%(2008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 倫敦(London),人口756萬(2008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國家元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4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簡況 島國,位于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為干燥,10月至翌年1月最為濕潤。

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后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治 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出現“無多數議會”,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民黨組成英二戰后首個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擔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擔任副首相,主要負責憲政改革。新政府上臺后,積極采取措施,削減公共開支,降低財政赤字,防范主權債務風險,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復蘇;推出“大社會”計劃,動員民眾充分參與決策,進行教育、醫療、養老等改革。外交方面,強調加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成立由首相直接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保持英核威懾力量;將阿富汗問題列為外交第一要務;鞏固英美“特殊關系”;積極推進英在歐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歐元區、未經公投不向歐盟讓渡主權的立場;加大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力量的接觸力度;呼吁推動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重視國際發展問題,堅持將國內生產總值的0.7%用于海外援助目標。

【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政府】1999年5月,蘇格蘭和威爾士選舉成立地方議會,分別設129和60個議席。7月1日,兩地議會和政府正式運作。蘇格蘭議會在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并享有部分征稅權,可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浮動3%。威爾士議會主要在就業、衛生、教育和環境等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沒有調整稅率的權力。此舉被視為工黨政府實施權力下放的標志性成就?,F任蘇格蘭首席部長亞歷克斯·薩蒙德(Alex Salmond),威爾士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 Jones)。

【北愛爾蘭自治政府】1998年4月10日,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及北愛沖突各方簽署和平協議,后選舉產生北愛地方議會。1999年11月,北愛議會推舉成立由北愛多黨分享權力的北愛自治政府。英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12月,北愛自治政府正式運作,行使除國防、外交和稅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權。南北愛部長理事會、英愛政府間會議、英愛理事會等機制也正式啟動。這是北愛新教派與天主教派首次共享北愛管理權,也是自1972年英對北愛實行直接統治以來,北愛首次擁有自治政府。但是,北愛各派在繳械等問題上的爭執使和平進程屢遭挫折,2002年10月14日,英政府被迫第4次中止北愛政府的運作。2003年11月,北愛地方議會進行選舉,強硬派民主統一黨和對立的新芬黨得勢。經過英愛政府的艱難斡旋,2004年12月8日,英首相布萊爾和愛總理埃亨宣布一攬子重啟和談的新建議。同年12月20日,北愛發生歷史上最大的銀行搶劫案,愛爾蘭共和軍被指控為主謀,和平進程再度擱淺。2005年2月,英、愛政府確定愛爾蘭共和軍策劃了2004年12月北愛銀行搶劫案,愛爾蘭共和軍的政治組織新芬黨承認對此事知情,但否認參與銀行搶劫案。7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發表聲明,宣布從即日起放棄武裝斗爭,不再從事任何非和平活動。承諾將同解除武裝國際獨立委員會合作,并邀請新教和天主教代表共同監督聲明執行情況。29日,英北愛事務大臣海恩宣布,英軍開始拆毀在北愛的部分軍事設施并制訂分階段撤軍計劃。2006年4月,英首相布萊爾和愛總理埃亨在北愛阿馬郡舉行會談,就北愛議會恢復運作達成協議并設定時限。2007年3月9日,北愛地方議會舉行選舉,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得票總數過半。2007年3月26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領袖在貝爾法斯特舉行歷史上首次會晤。2007年5月8日,北愛各方經過艱苦談判,就權力分配達成妥協,北愛地方聯合政府宣告重啟?,F任首席部長為民主統一黨的彼得·魯賓遜(Peter Robinson),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長。

【憲法】英國憲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

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議會】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君主、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組成。上院議員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3年2月,英政府提出七項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議會否決,改革上院的計劃暫時擱淺。2003年6月,內閣改組后,撤消大法官事務辦公室,成立憲政事務部;2007年5月,憲政事務部并入新成立的司法部。2006年7月首次經過選舉產生了上院議長海曼女男爵(Baroness Hayman)。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議提前大選。本屆下院于2010年5月選出。在650個議席中,保守黨占307席、工黨占258席、自民黨占57席、其他小黨和無黨派人士占28席。下院議長為約翰·伯科(John Bercow)。

【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君主任命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F政府為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于2010年5月大選后組成?,F任內閣主要成員為: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文官大臣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副首相兼樞密院大臣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首席大臣兼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司法大臣兼大法官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e),內政大臣兼婦女和平等事物大臣特里薩·梅(Theresa May),國防大臣利亞姆·??怂?Liam Fox),商業、創新和技能大臣文森特·凱布爾(Vincent Cable),就業和養老金大臣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克里斯·休恩(Chris Huhne),衛生大臣安德魯·蘭斯利(Andrew Lansley),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社區和地方政府大臣埃里克·皮克爾斯(Eric Pickles),交通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卡羅林·斯佩爾曼(Caroline Spelman),國際發展大臣安德魯·米切爾(Andrew Mitchell),北愛爾蘭事務大臣歐文·佩特森(Owen Paterson),蘇格蘭事務大臣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威爾士事務大臣謝里爾·吉蘭(Cheryl Gillan),文化、奧運、媒體和體育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財政部首席大臣丹尼·亞歷山大(Danny Alexander),上院領袖兼蘭卡斯特公爵郡大臣斯特拉思克萊德勛爵(Lord Strathclyde),不管部國務大臣沃西女男爵(Baroness Warsi)。

【行政區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

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

【司法機構】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上院為英最高司法機關,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

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負責受理所有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倷z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F任總檢察長多米尼克·格里夫(Dominic Grieve)。

2007年5月,英內政部改組,分為內政部、司法部兩個獨立部門。內政部專責安全、反恐、移民,打擊犯罪、毒品、反社會行為及建立身份證制度等事務;新成立的司法部取代憲政事務部,并接管原內政部監獄、緩刑及審判等事務。

【政黨】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F英國主要政黨有: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及英加入歐元區,但強調英應該在歐盟內發揮積極作用。

(2)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間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原領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大選后引咎辭職,由副領袖哈麗特·哈曼(Harriet Harman)代行領袖職能,新領袖將于2010年9月年會前選舉產生。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主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視與美和歐盟關系為兩大外交支柱,支持歐盟一體化建設,主張在經濟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加入歐元區。

(3)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于民,提高個稅起征點;呼吁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2010年英國大選后,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議,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綠黨(Green Party)、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英國學校范文第4篇

摘要:國內外在英國政黨內部斗爭研究方面有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具體的逼宮原因等細節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間有待完善。尤其是近期發生的逼宮事件,研究余地較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的成果基礎上,力求能在此研究領域增磚添瓦。

一、 逼宮現象

逼宮的形式有直接和間接,有成功也有失敗,關鍵在于形勢的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權力結構,逼宮的代價和內容稍有不同。二戰后的英國,政黨政治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45年大選,工黨斬獲393個議席,第一次贏得議會實質意義上的多數席位,以146席的絕對優勢組成單一政黨政府。二戰后,自由黨日益邊緣化,其議席位一直在10席左右。工黨取其而代之,由此確立新的兩黨制格局,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階層的分化,中產階級隊伍得以不斷壯大和發展,并深入兩黨內部,影響力與日俱增,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兩黨的民主化進程。逼宮政治,本質就是權力斗爭,其發生發展實是黨內權力平衡系統由打破到重新平衡的過程。二戰以來,兩黨內斗幾乎從未停息。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黨內派系不惜鋌而走險直向首相逼宮。受困于黨內壓力,首相被迫辭職。本文主要是以成功的逼宮事件為對象進行探討。以下是世紀之交兩場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 撒切爾下臺的經歷

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在政界素有“鐵娘子”之稱,1925 年出生于林肯郡格蘭瑟姆鎮的一個雜貨商家庭。1943 年,年僅 18 歲的她便進入頗負盛名的牛津大學。1946 年任該校保守黨協會主席。畢業后,獲得律師資格。與此同時,她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59年 10 月 20 日在倫敦芬奇利選區成功當選議員,辯才出眾,在與工黨反對派辯論時效果甚佳,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博得保守黨前座議員的高度贊賞。1964 年至 1970年,保守黨在野期間,她先后出任了影子內閣 5 個大臣職位。1970 年大選勝利后,希思入主唐寧街,撒切爾夫人擔任教育大臣。1974 年兩次大選,希思領銜的保守黨接連敗北,地位岌岌可危,黨內倒希思的人暗潮涌動。領袖改選工作勢在必行。1975 年撒切爾夫人在前公共事務大臣基思• 約瑟夫和黨主席愛德華•杜坎的鼎力支持下向希思宣戰。在 2月 4 日第一輪投票中,撒切爾夫人收獲 130 票,領先希思的 119 票,令后者大失顏面,知趣地退出第二輪投票。

在接下來的次輪投票中,撒切爾夫人繼續成功,獲得 146 票;希思的盟友威廉•懷特僅得 79 票。由此也開始了保守黨女領袖領導的先河。1979 年 5月 4 日大選,撒切爾夫人領導下的保守黨一舉擊敗由卡拉漢領銜的工黨,由此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但女首相的執政生涯并不平坦,她所幸安然度過 1981 年和 1986年內閣危機,并在 1983 年借助馬島戰爭的勝利在大選中大獲全勝。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大力奉行貨幣主義政策和供給學派理論,鼓勵自由競爭,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實行減稅政策。且不忘削弱工會實力,減少政府支出,限制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改革福利制度。不容否認,女首相的這些妙方一度接近治愈經濟頑疾。1980 年后經濟進入持續增長的 8 年,年均達到 3.8%,是二戰以來最高增長率。1984—1988 年英國經濟增長比法國快一倍,比西德快 50%,并且在 1987—1988 實現 18年來首次盈余,達 35 億英鎊;1988 盈余高達 140 億英鎊,1989 由于受經濟危機影響,但仍有 70 億英鎊的盈余,委實令人刮目。英國再度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成為英聯邦國家的楷模。

外交上,女首相穿梭于美蘇兩大帝國之間,并與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使英國凌駕于西歐和日本等國之上,宛若成為僅次于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第三大國,這是自丘吉爾以來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在捍衛英國利益上表現強勢,在馬島戰爭上,一舉擊敗阿根廷軍隊,迫使其軍政府下臺,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士氣。11983年趁馬島戰爭勝利舉行大選,保守黨大獲全勝。在對歐政策上,她成功地削減英國在歐共體中的費用,并爭取到不少利益。

(二) 布萊爾辭職的經過

布萊爾出身愛丁堡的中產階級家庭,牛津大學畢業后從事律師職業。他于 1975 年加入工黨,1994 年 5 月 12 日,工黨黨魁史密斯駕鶴西去。布萊爾在妻子切麗的快速動員之下,謀策競選黨魁。他還取得另一位黨內權貴戈登•布朗的支持。1997 年大選,受鐘擺效應影響,和保守黨黨內分裂的配合下,工黨大勝而歸,破天荒地獲得 419 個議會席位。布萊爾上臺后,成功處理戴安娜事件,推動北愛爾蘭和平進程,促進經濟增長,減少失業人員,頗得民心。2001 年大選,工黨斬獲 412 個議席。這也是布萊爾首相生涯的巔峰。2003 年布萊爾追隨美國人發動伊拉克戰爭。該事件成為布萊爾首相生涯的分水嶺。布萊爾的被逼宮呈三步曲走勢。即 2003 年伊戰后至赫頓報告;之后至 2005 年大選前夕;大選后至 2006 年 9 月。

二、 逼宮原因

英國當代逼宮事件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根源又摻雜濃厚的個人因素等。在這些因素中,政治是前提,經濟不可或缺,文化不可忽視,個人因素至關重要,丑聞是導火索,它們激化黨內斗爭,促使支持者倒戈,迫使首相腹背受敵,終因孤掌難鳴,走向辭職之路。

(一) 政治原因

在西方民主國家,政治體制是實現黨內逼宮的重要前提條件。不可否認,黨內權力制衡機制,為逼宮政治的發展提供平臺。首相政策受挫,民怨四起,則是黨內逼宮的動力所在,進而激化黨內派系斗爭。首相任期過長,影響到黨內權力的有序交接,則是逼宮政治發展的一大誘因。正是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政治因素在逼宮中發揮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國家

英國學校范文第5篇

Уви?деть мир в одной песчинке, И космос весь — в лесной травинке, Вмести?ть в ладони бесконечность, И в миге мимолётном вечность.

這是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一首長達132行、名為《天真的預兆》(Auguries of Innocence)的長詩的俄文譯文。是開頭四行。在英國,這首長詩似乎并不著名,沒有收在布萊克幾本主要詩集里,評論家也不談?;钪臅r候知者甚少,直到20世紀初才被挖掘出來。但在中國,他最出名的詩句就是這四句。

1919年,周作人在《少年中國》一卷八期上發表了《英國詩人勃來克的思想》一文,首次介紹了布萊克詩歌藝術的特性及其藝術思想的核心。文中說,布萊克是詩人、畫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家;并第一次譯出布萊克長詩《天真的預言》的總序中的這四句: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見天國。 在你掌里盛住無限, 一時間里便是永遠。

四句詩的英文原文: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中文譯本不下二三十種,如:

在一顆沙粒中見一個世界, 在一朵鮮花中見一片天空, 在你的掌心里把握無限, 在一個鐘點里把握無窮

—— 《布萊克詩集》上海三聯,張熾恒 譯

一粒沙里見世界, 一朵花里見天國; 手掌里盛住無限, 一剎那便是永劫。

—— 豐子愷《漸》中引用

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于掌心 永恒無非是剎那時光

—— 楊振寧引自臺灣散文家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恒。

——徐志摩

英國學校范文第6篇

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后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后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后,“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后,由另一系繼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歸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臺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

四、

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后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志。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后代,奪得王位后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后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后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后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后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圖加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后,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史簡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后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

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不列顛)歷代君主世系表(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大不列顛三個譜系)

歷史簡介:英格蘭和蘇格蘭歷史上是分別處于不列顛島南北的兩個國家,相互間曾多次發生戰爭,公元1568年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族女王瑪麗被英格蘭都鐸王族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處死,蘇格蘭詹姆斯六世即位。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六世又繼承英格蘭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在整個不列顛統治開始,后又經過多次戰爭,統一的英國(英吉利)逐步建立。

英格蘭王族譜系(公元827-公元1603)

1.撒克遜血統(公元827-公元1066,其中978-1016不詳,1016-1042為丹麥血統統治時期,1042年撒克遜血統復辟)

埃格伯特(827-839)/埃塞伍爾夫(839-858)/埃塞爾博德(858-860)/埃塞爾博特(860-865)/埃塞爾雷德一世(865-871)/阿爾弗雷特大帝(871-899)/老愛德華(899-924)/埃塞爾斯坦(924-939)/埃德蒙(939-946)/愛德烈(946-955)/艾云(955-959)/埃德加(959-975)/殉道者愛德華(975-978)/埃德蒙.艾恩賽特(1016)/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哈羅德二世(又名高云遜,1066)

2.丹麥血統(公元1016-公元1042)

克努特(1016-1035)/哈羅德一世(1035-1040)/哈迪克努特(1040-1042)

3.諾曼王族(公元1066-公元1154)

威廉一世(1066-1087)/威廉二世(1087-1100)/亨利一世(1100-1135)/斯蒂芬(1135-1154)

4.金雀花王族(公元1154-公元1399)

亨利二世(1154-1189)/理查一世(1189-1199)/約翰(1199-1216)/亨利三世(1216-1272)/愛德華一世(1272-1307)/愛德華二世(1307-1327)/愛德華三世(1327-1377)/理查二世(1377-1399)

5.蘭開斯特王族(公元1399-公元1471,1461年亨利六世遜位,約克王族愛德華四世繼位,1470年亨利六世復辟,1471年蘭開斯特王族統治結束,愛德華四世復位)

亨利四世(1399-1413)/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

6.約克王族(公元1461-公元1485)

愛德華四世(1461-1470,1471-1483)/愛德華五世(1483)/理查三世(1483-1485)

7.都鐸王族(公元1485-公元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亨利八世(1509-1547)/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一世(1553-1558)/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蘇格蘭王族譜系(公元1005-公元1625)

1.早期君主時期(公元1005-公元1371,1290-1292和1296-1306不詳)

馬爾科姆二世(1005-1034)/鄧肯一世(1034-1040)/麥克貝斯(1040-1057)/馬爾科姆三世(1057-1093)/唐納德.貝恩(1093-1094,1094-1097)/鄧肯二世(1094)/埃德加(1097-1107)/亞特蘭大一世(1107-1124)/大衛一世(1124-1153)/馬爾科姆四世(1153-1165)/獅心王威廉(1165-1214)/亞特蘭大二世(1214-1249)/亞特蘭大三世(1249-1286)/挪威的瑪格麗特(1286-1290)/約翰.狄奈波爾(1292-1296)/羅伯特一世(1306-1329)/大衛二世(1329-1371)

2.斯圖亞特王族(公元1371-公元1625,1603年詹姆斯六世即英格蘭王位)

羅伯特二世(1371-1390)/羅伯特三世(1390-1406)/詹姆斯一世(1406-1437)/詹姆斯二世(1437-1460)/詹姆斯三世(1460-1488)/詹姆斯四世(1488-1513)/詹姆斯五世(1513-1542)/瑪麗(1542-1568)/詹姆斯六世(1568-1625)

不列顛王族譜系(公元1603-現在)

1.斯圖亞特王族(公元1603-公元1714,1688-1689不詳)

詹姆斯一世(即蘇格蘭詹姆斯六世,1603-1625)/查爾斯一世(1625-1649)/共同統治時期(1649-1660,包括克倫威爾護國主時期)/查爾斯二世(1660-1685)/詹姆斯二世(1685-1688)/威廉三世(1689-1702)/安妮(1702-1714)

2.漢諾威王族(公元1714-公元1901)

喬治一世(1714-1727)/喬治二世(1727-1760)/喬治三世(1760-1820)/喬治四世(1820-1830)/威廉四世(1830-1837)/維多利亞(1837-1901)

3.薩克斯-科堡-哥拉王族(公元1901-公元1910)

愛德華七世(1901-1910)

4.溫莎王族(公元1910-現在)

上一篇:歐姆定律成立條件范文下一篇:文天祥的愛國詩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