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

2023-12-08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1篇

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著變化,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活動漸漸減少,使得其音樂創作的影響力也在漸漸消退。然而由于群眾對于精神文化藝術的追求,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這種文化繼續傳承與保護。本文結合目前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現狀,對如何保留好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藝術提出簡單的一些見解。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介紹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最初形成的原因就是借助于音樂的吟唱和舞蹈等多種形式,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原始時期,由此可見,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發展形成以及演變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初借助于多種形式,只是簡單的傳達出人們群眾在征服大自然過程中的一種內心情感的享受。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得到了有效的發揚,并且漸漸的成為了我國群眾文化當中所不可或缺重要的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所具有的特點之一,就是有著強烈的群眾屬性與色彩,而在其創作的內容與范圍上則是非常的廣泛,幾乎涉及到了各個民族地區群眾的日常生活,并且帶有一定的區域性文化,因而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突現出多樣性與生態性的兩個特征。把群眾美好的心愿、情感都寄托在了音樂上,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表現出了最基層群眾心中所美好的愿望與祈求??傊?,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根植于群眾,其題材源于生活。如藏族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也是屬于我國群眾文化音樂形式之一,并且因其地域性的特點,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有著別具一格的韻味。在音樂的創作上,主要就是運用了山歌、小調等這些形式,并且在創作過程中通過音樂很好的表達出了藏區群眾的不同情感。如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歌曲《相會》,在創作過程主要采用了“振谷”的演唱技法,充分的體現了西藏群眾音樂以及文化的實踐。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生存現狀

大環境的變化影響到生存環境的惡化

隨著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生存環境產生了危機。一方面是受到了商品經濟的沖擊,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這種民俗化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少,通常情況下,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是一種長期不變的品種,往往跟一些禮俗、傳統習慣結合在一起,隨著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以及方式的改變,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城鎮化的速度加快,從而導致群眾對于家鄉的熱愛精神與信仰也越來越弱,從而影響到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生存,加之許多的年輕人更喜愛流行音樂。

群眾習慣的改變

對于現代人的欣賞標準,往往是帶有現代化的標準來進行評斷,并且與其他的音樂形式來進行對比,使得已經脫離了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原生態的生活,來進行對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欣賞,總會使得其品味發生變質。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所面臨的問題

從本質來看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其屬于一種藝術創作的實踐。所以在這個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往往首先會受到社會經濟條件因素的制約,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面臨著一些難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有著非常高的自由度,而且由于其群眾文化所處的地域性問題,而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質量以及風格上出現一定的差異性,并且由其背后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文化素質的高低所決定;其二:目前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專業性與藝術性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在進行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其音樂的靈感主要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文化,有效的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根基與營養,但是目前僅有的生活沒有體驗卻無法使得音樂創作得到完善,還需要進行后期加工,但在群眾文化中卻屬于劣勢部分。如在藏族群眾在進行創作群眾文化藝術音樂時,從最近幾年所創作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例子來看,很多的音樂都在風格上出現了雷同的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就是由于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在后期的藝術修飾以及創作的深度上打磨的還不夠好,不夠完善。

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見解

確定創作素材與發展方向

縱觀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發展歷史,之所以可以在如此悠久的歷史中保持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所采用的素材與日常生活情趣緊密相聯系,而且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實踐過程中可以看到,其群眾文化藝術音樂的藝術價值內容與類型,都是緊緊依靠生活為依托。因此,在進行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把創作的題材來源針對于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來,才能夠深刻的感受、挖掘出群眾文化音樂的藝術內涵。與此同時,在進行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時,在進行對生活化素材的一個提取與創作的過程中,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得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內容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方向,從而正確的反映出新時代下人們群眾,內心真正的情感訴求,增加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活力。

創作中突出作品的個性化

由于在進行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會受到群體以及創作觀念的制約,因而使得很多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作品出現了模仿與風格相雷同的效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發展,不利于其創新發展。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背景與其創作土壤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都是源自于群眾的日常生活,但又需要在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中突出產品的個性,因而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其一,對于在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所用的題材,在進行提煉,并且突破陳舊的創作限制與瓶頸;其二,就是運用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風格與形式,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提高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魅力;其三,就是對于在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技法的使用,要采用最為熟練有特色的表達方式。如在西藏的飛旋踏青的音樂創作中,可以通過對曲目精華的提煉,然后把群眾文化的個性化特點融入到現代的舞姿中來,從而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既有效的保留了西藏民族群眾文化的底蘊,同時又兼到了現代歌曲的音樂節奏。

注重對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檔案的建立

由于群眾文化藝術音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富的靈活性,才使得在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得以留存,并且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風格種類,并且符合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一直被傳承下來。對于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建立起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檔案,當然,可以采用現代化的電子載體得以永久的保存,并且在數量上要做到多而全,從而使得其保存有一定的價值。

總之,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有效的保護到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并且努力保證群眾音樂的長盛不衰,使得我國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如今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擁有屬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另外,就是在進行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過程中,要注重音樂的質量與內涵,既要避免為群眾文化創作進入一定的誤區,又要避免在創作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效果,從而有效的促進群眾文化藝術音樂創作的多元化與創新的發展。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眾所周知傳統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的國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喜愛。隨著MIDI技術的誕生,傳統戲曲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今MIDI在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為音樂制作提供了低成本、超效果的音效體驗,對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F本文就MIDI技術應用于傳統戲曲音樂制作時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進行探討,旨在為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MIDI技術;傳統戲曲;音樂制作

0 引言

隨著MIDI技術的日趨成熟,被越來越廣泛的應與當下的音樂制作當中,在電視音樂、網絡音樂、商業音樂等各個音樂領域廣為可見,成為當代音樂必不可少的標志之一。傳統戲曲作為我國的國粹,其種類豐富唱腔各異,但由于人才缺失及理論匱乏這兩大問題的局限,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事業進展緩慢,在MIDI技術成熟的今天,已有不少戲曲工作者開始MIDI技術運用到了傳統戲曲音樂的制作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MIDI技術的運用還十分有限,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缺乏系統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科學的理論指導。

1 MIDI技術概述及其在音樂制作中的優勢

(1)什么是MIDI技術。MIDI這一名詞是由Sequential Circuits史密斯提出,于1983年以一種交流協議的形式誕生于世。實質上MIDI是指MIDI樂器與計算機或MIDI樂器之間的一種交流協議,但從現今的廣義上來看,MIDI已成為MIDI合成器的統稱,并且除了代表接口協議以外,其還指代MIDI為擴展名的音樂文件。如今MIDI作為多媒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多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得到了推官和普及。

(2)MIDI技術在音樂制作中的優勢。IDI技術具備著音效多元、模擬仿真、使用便捷等多項優勢,特別符合當下音樂發展的潮流性需求,因此受到了廣大音樂制作者的青睞,得以廣泛應用于現代音樂制作領域。

1)音樂保存上的優勢。以MIDI格式保留的音樂文件,占用內存的空間相對較小。大家都知道聲音是以波形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我們采用的WAVE音樂文件格式就采用了波形的記錄形式,其文件對聲音具有真實的還原效果,但通常會占用很大的內存空間,而MIDI形式的音樂文件,只是將樂曲的關聯信息(如樂器、音符、音調等)以數字代碼的形式記錄下來。相比之下文件的大小的實用比就要高出很多。2)曲目創造上的優勢。傳統樂譜形式的音樂創造過程存在著諸多的弊端,這一陳舊的創作記錄方式很難充分的還原作曲者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點極為突出。如今,隨著MIDI的誕生與普及,作曲者充分還原內心深處聲音的這一訴求得到了很好的解決,MIDI可以記錄演奏家、指揮家、作曲家及錄音師等有關音樂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實現了對這些信息的編輯與傳遞,這種可以將作曲、演奏、指揮、錄音的方式,可以完美的完成內心聲音的外化過程,超越了傳統音樂創作及制作的低效方式,將作曲、演奏、錄音融為一體一氣呵成,大大提高了創作與制作的質量和效率,滿足了現代音樂制作的需求。

2 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應用

在MIDI普及的大環境下,我國戲曲工作團隊的一些開明人士展開了將MIDI融入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的嘗試,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MIDI的應用在我國還為時不久,技術相對略不成熟,現階段在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運用還停留在探索性的初級階段,但這初步的嘗試也為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使其兼具了現代特色與民族韻律煥發出新的藝術色彩。

(1)傳統戲曲音樂制作需要MIDI技術

1)傳統戲曲音樂改革。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面臨新一輪的改革,這一機緣為傳統戲曲音樂制作引入MIDI技術創造了先決條件。傳統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的改革勢在必行。在當今中心音樂文化相交融的大環境下,來自西方的復音音樂形式后來居上,在大眾中備受推崇廣為流傳,相較之下傳統戲曲的曲風就略顯單調,此時將MIDI技術應用于傳統戲曲音樂制作就顯得十分必要,通過MIDI技術的處理使傳統戲曲音樂在表現方式上更加豐富鮮活,音效傳播方式上更加飽滿立體,賦予了傳統戲曲音樂更具時代氣息的新方向,助其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2)傳統戲曲音樂創新。在當下傳統戲曲音樂人也在不斷追求傳統戲曲音樂的創新,這一舉動也大大的推進了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應用,在傳統戲曲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戲曲音樂工作者對其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不論是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曲目創作,還是對傳統戲曲音樂的唱法演技,他們都在孜孜不倦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如今計算機科技時代的到來,更是激發了傳統戲曲音樂工作者們創新的斗志,陳舊單一的傳統戲曲音樂制作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求新思變的要求,于是將MIDI技術這一先進技術融入傳統戲曲音樂制作就引起了關注,MIDI技術憑借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通過先進的音效科技結合技術,成為傳統戲曲音樂工作人的新寵。3)大眾審美要求影響。在我國傳統戲曲音樂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傳統戲曲音樂受眾的廣大人民群眾,自然會也對傳統戲曲音樂產生極強的反作用力,因而當代大眾的審美趨勢也影響著傳統戲曲音樂的發展。如今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大眾的審美要求也不斷攀升,多元文化發展并存的大眾審美大環境下,傳統戲曲音樂受其驅使格局也隨之變化,新興的大眾審美要求傳統戲曲音樂向著多元化發展提升,而MIDI技術的加入剛好可以促使傳統戲曲音樂表現力的提升與豐富,滿足大眾審美的主流需求。

(2)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MIDI技術的應用形式?,F階段 MIDI技術在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應用方式:

1)錄制MIDI合成帶形式。以錄制完整的MIDI合成帶為目標,將主打擊樂和主奏樂器先行導入軟件,再將人表演發出的各類聲音導入新建的軌道,最后整合各種聲音進行整體的調整與把控,將其進行專業的聲音處理轉換,最終完美的以錄音帶形式得到留存。近些年來,電視臺、廣播電臺、出版社等在進行各類影視音像出版物的制作中,都要現在錄音棚內完成錄音,再進行口型錄像采集工作,之后利用電腦合成處理,將其整合成完美的最終作品。MIDI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的效果與質量,從而近年來很多曲藝節目以及各類晚會的制作,都選擇采用這種先進的方式,以確保在節目播出的完美效果。與此同時MIDI合成帶的錄制,不僅可以提供完美的最終效果,其對于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的現場表演也有做極大的幫助,事先錄制好MIDI伴奏帶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傳統戲曲音樂現場表演對人手的要求,只需幾個打擊樂手配合事先用MIDI技術合成的先前錄音伴奏,即可達到很好的演奏效果,在大大節約人力物力的情況下確保了演出的最佳音效質量。2)制作MIDI配樂、特效形式。將MIDI技術用以制作單獨的配樂及特效,傳統戲曲音樂的整體效果不是依靠人便可以完美表現的,其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持與推進,這時MIDI技術就成為了最佳選擇從而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很多舊的傳統戲曲音樂元素經過NIDI的處理,煥發出不同以往的新鮮色彩。用MIDI技術不僅可以輕松制作出便于反復使用的舞蹈配樂及幕間曲,而且還可以合成出許多逼真的特效,如驚濤駭浪,風雨交加、鳥語蟲鳴、流水潺潺、山崩地裂、槍林彈雨等聲勢浩大極難模擬的聲音效果,打造出空靈、詭異、虛幻等概念性音效氛圍,極大程度的擴展與延展了傳統戲劇音樂制作的空間,更好的發揮和凸顯了傳統戲劇音樂的藝術效果

3 提升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效果

隨著MIDI技術的不斷發展,軟件的更型換代中樂器音源的儲量和質量也不斷提升,這樣一來使現今MIDI技術下的音樂制作成本更為低廉,為當下的音樂制作行業創造了喜人的前景。而如今的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不僅傳承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戲曲精華,而且還融合了文學、舞蹈、美術、燈光等多種藝術資源,在新形勢下對音效的要求更為豐富,這樣一來,如何合理的運用MIDI技術,為傳統戲曲音樂制作服務,降低制作成本,提升音效質量,就成了當下的首要問題。要提升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效果,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自然融合。MIDI技術雖然可以進行高端的音效處理,但將其自然和諧的融入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當中還是需要花些心思的,不能一味的技術性生搬硬套,否則難以實現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的完美效果。1)MIDI技術與唱腔的自然融合。傳統戲曲音樂中人物唱腔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物的刻畫,劇情的發展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堪稱傳統戲曲音樂的靈魂,因此當將MIDI技術運用到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當中時,切記一味追求華麗的音效而使伴奏音樂蓋過主人公的唱腔,造成喧賓奪主的不和諧效果。要思考性的靈活運用MIDI技術,用其豐富多變的音效處理功能,最大程度的配合唱腔,營造完美的傳統戲曲音樂制作效果。2)MIDI技術與樂器的自然融合。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過程中,首先演職人員要學會適應MIDI這一些的演奏形式,做好自身的配合協調,其次在MIDI技術運用的時候,也要遵循傳統戲曲音樂的演奏形式,在合理的范文內突破創新,與樂器的演奏自然融合,相映生輝。3)MIDI技術與打擊樂器的自然融合。由于傳統戲曲音樂有著不同的劇種,所以在不同劇種的演奏時,其打擊樂的伴奏風格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MIDI技術的運用要注意選用傳統的打擊樂器來制作合成,從而自然地與傳統戲曲音樂制作相融合,在達到戲曲意境、情感的順暢表達的同時,有效的保留各種不同的傳統戲曲音樂風格。4)MIDI技術與音響的自然融合。傳統戲曲音樂制作過程中,MIDI技術的運用對音響質量和人員技術的要求都十分可苛刻,在制作過程中要求演職人員都有佩戴監聽耳機,從而便于其專注認真的密切與MIDI技術合成的音效進行配合,達到完美的整體效果,與此同時MIDI技術操作人員的技術也要精湛熟練,適當的控制好音量,與現場諸多因素共同協調配合,才能將現場音樂與音響效果自然融合,提升MIDI技術在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應用效果。

4 結論

如今計算機技術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全新的信息化數字時代已經到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影響,當然傳統戲曲音樂的制作也不例外,如今MIDI技術的出現與成熟,無疑是為我國傳統戲曲的創造添上了有力的一筆,其方便的設計制作形式,簡單的使傳統戲曲音樂制作中的音樂與音效達到完美的境界,創造出了更多為人民廣泛喜愛的傳統戲曲音樂,并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開啟了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制作新的一頁。

參考文獻:

[1]王秀一.現代MIDI與傳統戲曲音樂[J].福建藝術,2000(03).[2]易立.戲曲音樂MIDI探討[J].戲劇之家,1999(02).

[3]劉云峰.錫劇音樂的繼承與發展———現代MIDI音樂和傳統戲曲音樂的有機結合[J].劇影月報,2006(06).

[4]楊海軍.電腦音樂制作和戲曲音樂的關系[J].當代戲劇,2009(05).

[5]劉克忠.MIDI與戲曲[J].當代戲劇,2006(04).

[6]劉仲琪.戲曲廣播劇的制作創新———談MIDI新技術運用[J].聲屏世界,2000(07).

[7]馬希平.MIDI———現代電子技術在音樂中的應用[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2(01).

[8]何樂藝.合成器在戲曲樂隊的作用[J].戲文,2005(02).[9]王季純.戲曲音樂表現的新手段──談電腦音樂在越劇音樂創作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1995(01).

[10]萬小健.戲曲音樂中怎樣用好電腦音樂[J].劇影月報,2005(03).

作者簡介:田飛(1981—),男,云南昆明人,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助教,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傳媒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錄音藝術,音樂制作。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隨科技發展進步,電腦音樂技術應用于音樂學習與創作之中,標志著音樂藝術偉大進步,運用在教學中,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對教學質量提升具有很大幫助。本文探討了電腦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對教學的影響,以促進我國音樂教學事業發展。

關鍵詞:電腦音樂 教學 應用 影響

一、電腦音樂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電腦音樂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快速發展,所以電腦音樂在教學中也應用得越來越普遍,。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的效率低下。在音樂教學改革中,傳統音樂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音樂教學的發展,對音樂教學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法,以樂器以及黑板板書的方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創造力以及聯想能力產生不了刺激,導致學生的印象并不深刻。

根據人類的認知可以知道,人類經過感覺動作、前運算、具體運算以及形成運算進行認知活動,在音樂的教學活動當中,這四個階段與學生的音樂學習階段相互吻合。在感知動作階段,利用音質以及音效使學生得到對音樂的感知,從而刺激學生的聯想,留下豐富的想象。利用電腦陰雨而技術,可以很容易的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協調,從而促進音樂教學。在電腦音樂教學活動中,使得他們邊聽音樂邊看到相應樂譜,通過視聽感知,真正了解音樂的美感,從而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因此,在音樂課程中引入電腦音樂技術十分必要,不僅起到提升學習興趣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

二、電腦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1.和聲課中的應用

高校的傳統音樂教學方式以方式都是粉筆、黑板、鋼琴跟音響唱片。和聲教學所面臨的困難,則為如何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視聽感官難以溝通。最為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之一,就是運用電腦音樂技術實施教學。例如:課堂講授時,可以使用Encore樂譜顯示功能;進行習作示范指導時,使用MW3樂譜編輯功能,同時培養了學生在和聲方面的聽覺、思維、審美趣味能力;利用tonica學習多種類型的和聲風格,并幫助進行和聲改題;通過Encore、MW3的實時錄音功能,實施鍵盤和聲彈奏指導;講解和聲序進種不同排列方式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

2.樂器課中的應用

傳統樂器課堂上,教師局限于介紹知識理論層面,殊不知樂器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常識。因為教學條件限制,這類知識的傳授被限制在書本中。我們知道,單單依靠理解、想象進行配器,是無法真正創作出好作品,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而電腦音樂技術,不僅使學生聽到各種樂器的實際配器效果,還生動、形象、直觀地看到有關該樂器的彩色圖文資料,如發展歷史、外形結構、演奏方式等等。老師可以輕松地使用Cakewalk音樂軟件操縱相關步驟,直觀講解,獲得以往傳統教育模式無法企及的最佳教學效果。

3.電腦音樂技術在曲式課中的應用

音樂教育專業技術理論內,曲式課程是必修課之一。在傳統的課堂上,譜例一邊看一邊書寫是較為常用的方式,但是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學生只能夠萍姐記憶以及感知卻學習局部的印象效果,得不到整體提高。這種模式不僅費時費力,更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引入電腦技術后,老師通過音樂軟件的幫助,通過重要課件向學生展示譜例中任何一處需要講解的地方,并且采取靜音方式,讓學生聽到任一樂器的獨奏,從而淋漓盡致地分析所有譜例。

4.電腦音樂技術在視唱課中的應用

作為視唱練耳老師,將電腦音樂制作擴展到教學上是必備的現代教學手段之一。起到有效地提高傳統聽覺訓練方式的效果,克服傳統聽覺材料缺乏與風格單一問題,增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采用這項技術,利用Sonar8等軟件,我們可以自己按照教學需要,隨意編寫不同難度、速度、長度的節奏或旋律,比老師彈奏或播放CD更準確方便,注重提高學生練耳水平,且不會花費過多時間精力,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5.電腦音樂技術在復調課中的應用

復調課是音樂專業學生必修基礎課程之一。復調課旨在培養學生寫作、分析復調音樂以及提高學生敏銳聽覺能力。其寫作技巧紛繁復雜,傳統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因為雙方只選擇最基本的方法講授、練習,比如注重理論傳授而忽視實踐練習,加上設施有限,對于復調學生缺乏足夠感性理解。而運用該技術,老師通過電腦隨時操控制作完成的譜例,還能轉換音色,在電腦上用同一個譜例,創作出任何一種復調音響效果。

6.在課外音樂實踐中的應用

這項系統服務于音樂課堂教學和課外音樂實踐活動,如排練演出等等。音頻編輯軟件,能輕松完成舞蹈伴奏剪輯處理。像利用MIDI、音頻編輯功能為演出制作、處理伴奏音樂,可達到過渡平滑自然的效果,而不會損失音質。結合計算機音樂系統,運用五線譜、簡譜打譜軟件的文字跟樂譜混排功能,印制包含樂譜試卷跟包含譜例的論文。

三、電腦音樂技術的應用對音樂教學的影響

通過電腦音樂的應用,使傳統的音樂教學產生了新的發展。對于傳統音樂教學而言,電腦音樂令教學更加有效,極富個性,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全面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樂感等感覺得到全面的提升。我多的音樂教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音樂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僅要學會聽音樂,同時在學習的工程中您還需要學會創造、應用以及事件。電腦音樂技術的出現,給我國音樂教育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使得它不斷向前運轉。

通過電腦音樂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能夠更明確的自我認識,對于自身的發展提升具有好處。同時,這項技術的使用,能夠使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認知得到完善,從而改善學習,促進音樂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創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現代化,眼光更加高遠。

這項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我國現有音樂教育體系改革步伐,將我國現有教育體系同國際接軌。使用該技術,令和聲伴奏、配器、曲式和視唱等環節都結合起來,同時控制節奏、音色、旋律等要素,讓教學、創作更加方便,也讓老師和潮樂音樂家之間產生靈感,提升老師自己專業水平,且使音樂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它運用,還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對他們創新、探索精神有很大促進作用,讓他們能夠盡情發揮天賦,促進音樂事業發展。

四、結語

在音樂教育內引入電腦音樂教育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提供嶄新的技術平臺,還為音樂教育展現了無窮魅力,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創新革命。隨著電腦技術推陳出新、不斷發展,我們音樂教育事業必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蘇楊.淺談電腦音樂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0,(10).

[2]鄭啟貴.談電腦音樂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凱里學院學報,2007,(01).

[3]孫一鳴.電腦音樂與傳統音樂創作比較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4]張豐艷,侯建成.腦科學研究在音樂素質教育中的潛在功能與實踐應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1).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4篇

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分析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師存在的理論與創編教學能力薄弱的現象,提出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理論素養,轉變創編教學觀念,加強音樂理論與創編實踐緊密結合的對策。

課標 音樂課 創編教學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設定的音樂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盵1]《課標》對中小學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和更廣闊的創造空間。

《課標》對于中小學生學習音樂創造,給出這樣的定義:“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音樂編創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作嘗試與練習?!盵1]由此,我們不僅可以知道音樂創編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不難做出這樣的判斷: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理論水平的高低、音樂專業技能及相關文化修養的優劣,決定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和音樂創造力培養的進程,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當我們看到中小學音樂教學長足進步的同時,也不難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根據筆者的走訪與調查,就當前中小學音樂創編教學現象,從不足與改進對策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中小學音樂課堂創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

1.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脫節

音樂教師在職前的學習中,由于大學的傳統作曲理論“四大件”的教學過于強調高深的理論及嚴格的規則,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和較強的針對性,在教學中缺乏應有的實踐訓練,也沒有引導未來的教師如何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將這些理論滲透其中,因此很難實現學以致用。由于中小學音樂教學歷來存在的“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教師自身很難主動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并運用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因而在中小學的音樂課教學中,教師能較好地指導學生演唱歌曲、演奏器樂小型作品,以及合唱、舞蹈的編排;而對于創造一些節奏與歌曲片段、音樂故事、音樂劇、自制樂器等就會感覺無從下手或完全沒有概念。這正是由于音樂教師缺乏理論知識的應用,導致學生對音樂要素——力度、速度、音色、節奏、節拍、旋律以及調式、和聲等缺乏應有的認識。音樂理論的缺失,使音樂創造缺失了材料和動力,就如同建造大廈沒有鋼筋水泥,列車要開動卻沒有電力和柴油一樣。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真正實現音樂課程所設定的目標,關鍵在于教師理論知識的累積和運用。

2.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創編教學觀念滯后

在筆者走訪的音樂教師中,絕大部分音樂教師都認同音樂創編的意義與價值,但教師們又都認為創編課“不好上或不會上”。通過與教師們的訪談,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一談到“創編”就認為是作曲,而教師們也都認為自己從來沒有“創作過歌曲或舞蹈,怎么能給學生上創編課呢?”事實是,音樂創編課是通過運用音樂材料,進行即興的音樂活動與創作嘗試,而不僅僅是“作曲或編導”!我們的音樂教師所要做的是運用音樂素材,在音樂課堂通過節奏與歌曲的片段、音樂故事、音樂劇的創作以及樂器制作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

3.中小學音樂課堂創編教學的缺陷

當今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主要進行的是歌曲演唱、樂器演奏、音樂作品賞析課。音樂創編活動不能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歌唱課時,教師不能結合教唱的歌曲進行節奏創編、歌詞創編、角色表演等一系列深化歌唱教學的創編活動吸引學生的興趣。在進行音樂創編活動時,教師常常會遇到這些問題:設計音樂創編活動的內容時,由于創編目標不明確、創編形式單一等,導致教與學相分離,“各念各的經”;在教學時,教師往往只重視創編目標與創編內容,卻忽視了課堂創編過程的引導,導致課堂秩序混亂,教學效果不理想;在教學評價時,仍堅持傳統的教師是“領導者”的評價方式,輕易地以“對”或“錯”評價學生的創造活動,而不是以具體的欣賞觀點激發學生的創作思考。

二、提升中小學音樂創編教學能力的對策

1.提升音樂教師的文化藝術素養

音樂是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音樂有兩種形態:符號(樂譜)、音響。無論以哪種形態出現,音樂與其他文化表現形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人群都能夠體驗感受、欣賞并接納的文化。例如: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他的《命運》交響曲卻可以震撼全球;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也可以感動世界;還有韓國的《江南style》,風靡整個地球的程度令人不可思議;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提高理論及創編教學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文化修養,以開放的視野、廣闊的胸懷,尊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并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自己的精神更加豐富,知識更加淵博,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現在,音樂教師的職業培訓豐富。依筆者之見,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缺乏的是與當代藝術創作的聯系。這需要政府與專家在適時更新教材的同時,為音樂教師與作曲家及編導家們打造一個網絡平臺,使傳統的至當代的優秀作品都可以成為教師的課堂資源,并且讓當代一流的藝術家們隨時都可以參與并幫助中小學的音樂創編課堂教學。這種資源的運用所帶來的藝術教育的力量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

2.轉變音樂教師的課堂創編觀念

(1)教師將理論與創編實踐轉化成學生創造的樂趣

學習和掌握作曲技術理論是音樂創作的前提。因為這些理論不僅凝聚了前人創造的智慧結晶,也為后人的再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無論是現任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還是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都要不斷提高作曲技術理論水平。不但懂得復調、和聲、曲式、配器的基本知識、規則,還要了解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中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自然地運用這些理論,使中小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過程中,感受音樂創作的魅力,掌握音樂創作的基本知識,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把音樂創作變成他們的樂趣和自覺行動。

(2)教師在音樂創編教學活動中滲透音樂知識

雖然音樂不具備語義的確定性和對事物描述的具象性,但它有自身的邏輯性和起著支撐作用的結構性。正因為如此,音樂才能夠展現出它不同體裁、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不同情感的豐富多樣的作品,讓我們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財富。所以,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特別是技術技能方面的分析能力,是提升他們的理論和創編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具備了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中小學音樂教師就能夠在教授音樂創作的時候,在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者時代背景以及歌詞等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之外,還能夠從音樂作品本體出發分析它的體裁、結構、織體、旋律、和聲以及節奏、速度等技術層面的信息,從中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了解作品的內在邏輯,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作品。

(3)音樂課創編教學的途徑:“聽覺——模仿——即興”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樂課的教學中,始終貫穿以“聆聽”引導教學。在創編教學中,創設音響情境。例如在欣賞課《雷鳴電閃波爾卡》,根據作品中的音響特征,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引導學生運用口、手、腳表現作品中描繪的大自然的音響,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與創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模仿是中小學音樂課創編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藝術技能所必須完成的過程。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通過演唱或演奏體驗音樂;通過模仿,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從模仿中學會創造,特別是小學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開始。

在音樂創編教學中,即興創造與創作缺一不可。即興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它往往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創作或改編樂曲則是經過構思、選擇素材、加工組合成為一首作品。小學的音樂創作活動,應該盡可多地采用即興方式;讓學生在即興創作中積累音樂經驗,提高知識水平和創造力,逐步進入非即興性的創作練習(如按要求編寫、創作曲譜)。

3.提高音樂教師創編教學的能力

(1)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從音樂的素材而言,音樂離不開音高與節奏。因此,在音樂的創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級第四單元的《動物說話》歌唱課中,教師啟發學生回想生活中的動物發出聲音的時值長短,引導學生創造由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組合而成的動物說話的節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動物說話聲音的特點,創造音高。學生在學唱《動物說話》后做上述的創編活動,覺得既有挑戰又有趣。其次,在教學中運用電腦教學平臺,通過CAI技術一體化的音響、圖像、文字的強化、渲染、詮釋創編音樂內容的情景與特色,增大課堂的信息量,滿足學生對音樂文化與音樂風格的認知,為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教學平臺。

(2)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首先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特征,設計創編教學。小學低段的學生活潑、愛模仿,但音樂理論基礎淺,盡可能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低學齡段的學生在創編中通過設置情景,以動作創造、聲音的想象為主。創編課的教學語言應該避免空洞,有明確的創編目標與創作提示。初中學生既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又有了對世界一定的判斷力以及自我的價值觀,可設計欣賞與創編結合的課型。創編的形式應豐富多彩。

(3)營造平等、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

曾有日本學者恩田彰(1987)提出了能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師具有下列特征:教師自身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創造力;教師有著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態度;建設鼓勵、包容、理解、欣賞的創作氣氛;積極創建充滿創造力的班集體文化;營造充滿創造力的學習環境;重視在創造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上述的六點在具體的教學中體現為:(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不再是指導者的姿態,而是創編的策劃者、參與者。(2)教室文化提倡多元與寬松。從細節入手,如教室桌椅的擺放都與傳統的隊列擺放有較大區別,經常改變區域擺放,以放大空間、增強交流的圓形、扇形為主。(3)通過親切、形象的教學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準確地傳達教師的創編意圖。(4)在創編課堂的教學中關注個體創造感受,隨時加以引導與疏導。對于創造力旺盛、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為膽怯、創造力薄弱的學生充分創造機會,讓其參與到課堂的創編活動中,并且不失時機又恰到好處地鼓勵學生“你的節奏感很強!你的聲音很好聽!你很擅長講故事”等等,鼓舞與激發相對弱勢的學生。

(4)創作教學中,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評價

在音樂創編的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創編的過程,不輕易地以“對”或“錯”評價學生的創造活動,而是以具體的欣賞觀點激發學生的創作思考,并且擴大評價主體,真正地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不再是教師一人評價,而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評價者,調動學生重視創造過程,增強相互交流、協作、欣賞的機會,真正地讓學生體驗“做中學,學中做”的創造樂趣與創作成就。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中小學音樂教學應該以“源自音樂、回歸音樂、感受音樂、創造音樂”[2]為宗旨,以實現《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方向,不斷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認知能力,不斷提升他們的音樂理論水平、音樂創編能力和教學能力,使音樂課真正成為發現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殿堂。

————————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錢仁平.源于音樂 回到音樂 感知音樂 創造音樂---關于如何切實提高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質量的思考.人民音樂(評論版),2007.

[作者:張悅心(1978-),女,上海人,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德彪西的音樂創作不僅充斥著當時的浪漫主義思想,而且也對自己的個性創作進行了不斷地探索,他希望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音樂特性。德彪西的音樂是十分細致而靈巧的,而且他竭力突破了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程式與結構,在音樂寫作手法上做到了與東方音樂文化的融合,這一獨特的想法使得他成為了東西方音樂思想交流的楷模。

關鍵詞:德彪西 音樂創作 精髓

一、印象主義音樂創作風格

在印象主義里,我們其實可以找尋一些關于人們強烈自我感受的體會,這種體會表現在創作主題上的全新的思想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單一的音樂方面,在繪畫作品、文學創作中同樣擁有著很強的感性特征。

這是印象主義的獨特之處,有著很多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可以是對樂曲自身的一種理性分析,可以是聆聽的人賦予的各種感官體驗。在浪漫主義之前的創作時期,很多人無法得到多種音樂體驗,因為地位和層次的不同,每個人都必須順應著他們的統治者來聽一些只屬于那個層次和地位的音樂。直至浪漫主義時期才出現了音樂個性的萌芽,進而于印象主義時期,德彪西的作品更加突破了之前的寫作方式,讓我們感受到那獨具一格的音樂。

印象主義思想首次出現在他的作品《春天》里,這樣恰到好處的音色加上濃厚的色彩感使得當時處于各種社會層次的人們為之追捧。在他的作品中會大量使用二、三、六、七度以及增、減音程的調性關系,民族的五聲調式音階、中古調式等也會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所以德彪西的音樂聽起來和之前的音樂差異很大??梢哉f,德彪西開拓了非功能多調性的音樂格局,他把大小調和東方五聲音階進行了精妙地融合,形成了德彪西特有的一種新的調式體系,并充分地將其運用到他的作品中。

作為印象主義音樂的開創者,德彪西充分顯示了印象主義理念的精髓——用音樂的色彩來闡釋事物的感官印象,這也是他鋼琴音樂創作的風格及特點。德彪西打破了傳統的舊音樂的創作模式,開拓了新的音樂創作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旋律、曲式上的創新,還有新和聲的應用。這些都是為了表達音樂的色彩,給人們一種最強烈色彩聽覺。

印象主義音樂是通過強烈的自我意識,將內心世界積極地展現,這樣的音樂可以很全面地描寫心中那多變的畫面,音樂創作的真實性與空間性也隨之拓寬,德彪西將這份特殊的、展示音樂個性的創作技法發揮到極致,這種技法亦深深影響到了我們當代音樂的發展。

二、對東方文化的詮釋

德彪西用奇幻的旋律線條和音樂寫作手法來表達這份對東方音樂的熱情,東方文化中的音樂表現力對于德彪西來說是充滿驚喜的,因為他從未感受到這樣含蓄而多彩的音色。

在19世紀80年代的巴黎世博會上,中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的民族音樂讓德彪西對此情有獨鐘,特別是佳美蘭音樂中那些極其豐富的打擊樂器,全部以金屬類的樂器為主導,是印度尼西亞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更是民族文化的獨特詮釋。這種特殊形制的樂器經常用于一些大型慶典儀式,這種音樂形式受到印度尼西亞人民的鐘愛。它是以金屬敲擊樂器為主體的合奏音樂,佳美蘭音樂其實是一種直接的音樂組成形式,看似復雜的銅鑼,實際上每個小樂器之間遵循著生動形象的節奏模式,這使得德彪西得到了極大的啟發。于是,德彪西根據佳美蘭的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形式進行了全面的技法研究,讓這種充滿奧妙而精致的東方文化蘊藏在一部部作品中。

這一系列東方文化的學習中,德彪西的寫作手法已經趨于成熟。作品Pagoda是一首頗具東方元素的樂曲,不由得使人聯想到東南亞那些在艷陽下綻放獨特光澤的塔。樂曲擁有著寧靜的氣氛,就算聆聽到復雜的和聲組合時,然而這種寧靜依舊不會改變。在后半部分,德彪西運用了持續音,大家可以想到塔的堅實地基,然而每一座塔的輪廓都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把它比喻成塔身的結構。這使人想到Gamelan的音樂的層次,而且這種風格和鑼的音樂表現相似。德彪西對印度尼西亞地區音樂的理解在這首曲子中被充分地表達,我們可以在曲中聽到風鈴般的敲擊聲,這與Gamelan的樂思相一致。

對于德彪西的這種音樂思考方式,有一種說法是:德彪西在巴黎世博會上聽到了來自東方的音樂之后就展開了對音響資料的搜集。還有一種說法是:由于梅克夫人是他的資助者,所以在探訪梅克夫人的路途中,受到了來自東方文化的熏陶。德彪西竭力掙脫古典和聲功能體系中的一些中規中矩的方式,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調式、和聲體系,從而為東方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德彪西音樂審美特征

在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作品中,作品中的審美理想都傾向于清新簡潔的特質。他的作品在演奏中必須使用不過分的力度表達。其風格并不像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那種斗爭性,而且,在19世紀末期,很多作曲家們都被瓦格納深深影響著。所以,這樣一來,德彪西希望可以開拓自己的風格特點。

德彪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是一種具有非常濃厚的佳美蘭的特點的音樂,那種特有的東方韻味是一種朦朧美的體驗,特別是用那種撥弦的手法和大提琴的交融,更使聽眾走入一種若即若離的意象中,特別是在樂曲的第三樂章中,表現的是一位充滿秘密的女子,隨著輕巧的旋律起舞,舞中略帶惆悵感。

《夜曲》是一部很獨特的作品,它包含三首樂曲,標題分別是《云》《節日》《海妖》。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夜曲”和之前我們經常說的夜曲體裁是大相徑庭的。它說明了雖然具有標題,但不會作為樂曲結構,只是一種粗略的點綴而已,或是一種意象。

《云》主要表達作者賦予天空的感傷之情,有些縹緲而又充滿憂愁。德彪西并非僅僅描繪云的各種變幻,他是借云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豆澣铡愤@首曲子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璀璨的煙火,隨煙火起伏于夜空,一幕絳紫,升騰了蒼穹,節日狂歡,與之交融?!逗Q分饕憩F了海浪起伏的曼妙,還有那一朵朵擊打在岸邊的浪花,如此超凡脫俗的姿態,猶如那循規蹈矩的歌聲中蘊含的多彩創意。

《格拉那達之夜》是一首鋼琴作品,曾獲得過西班牙作曲家Falla的贊揚,他覺得德彪西在這首作品中的發揮充滿了濃厚的西班牙的音樂特色,而且作為一個非本國籍的作曲家,卻能夠表達得如此精妙?!陡窭{達之夜》使用Habanera舞曲(Habanera是非洲黑人舞曲,然后經過黑人流傳到古巴地區,之后再從古巴進入西班牙,它是兩拍子的舞曲,速度中等,旋律經常伴隨附點節奏,還有很多的三連音,而且節奏具有彈性),音樂的織體也是十分細致,可以聽到那些隱藏在音符間的細碎的舞步,恰似遠古時期舞者縹緲而優雅的面紗。這首作品擁有著節奏感非常強烈的舞曲特征,亦或是浮現出月下獨酌的追思,曲中運用的鋼琴延音踏板,使這種樂思充滿了神奇與朦朧,讓我們感覺到其中蘊含的各種靈巧的舞姿。當筆者聽到這首作品時,也有一種很想跳舞的感覺,因其特殊的Habanera節奏,使得很多人擁有了對舞蹈的向往。有的時候筆者也在思考,這只是一架鋼琴的演繹,然而它能夠展現如此眾多的樂思效果,讓人們聽到龐大的樂器組合形式,或者是身臨其境的Spanish大樂隊的聽覺感受。我想這些來自于對音樂作品本身的精確思考、個性的創造力,還有對樂器音色特點的掌握能力和表現能力。我們在聽一首作品的時候,大家應該學會帶著一些問題去聽一首樂曲,多問一些樂曲上的構思方式,這樣可以加深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雨中花園》亦是一首鋼琴曲,德彪西在這首作品中應用了托卡塔的作曲技法,它描繪了雨的姿態,雨水仿佛可以從心底慢慢勾勒起一個幻影(那是住在心里的早已根生蒂固的夢,如雨般美妙。又像雨突來的激烈,而雨逐漸減緩,慢慢模糊,夢卻漸漸清晰,越發地強烈。風將雨帶入室中,小雨滴很俏皮,好像在手上緩緩起舞不忍離開,最后擁入了皮膚的懷抱,此時會覺得有些涼卻不知為何帶著些許寒意,不知是夜的來臨,還是因為心底泛起的一份牽掛)。

或者有人會這樣思考整個畫面:孩子們在媽媽哼唱的催眠曲中入睡,然而,不一會兒這空氣變得沉悶而灼熱。之后,大顆的雨滴從天空中落下,在遠處,一陣雷鳴響起,原來是暴風雨來了。透過那被雨水沖刷的玻璃窗,發現很多樹葉都被吹得有些雜亂無章,這時候,孩子們都被暴風雨的聲音驚醒了。媽媽唱著一首首動聽的搖籃曲,希望能夠平靜他們的心情,孩子們也跟著唱著,也許在唱歌時總會有響雷來干擾他們的歌聲,但孩子們不再感到害怕了。過了一陣,雷鳴電閃離開了,暴風雨也漸漸停歇。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跑到屋外的花園中,看到了明朗的天空,還有那擁有金色光芒的太陽,也露出了微笑。是啊,每一次聽到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但這些感受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可貴的音樂思想,這些思想里蘊含著不同的審美體驗,比如在這首作品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察覺到的一些關于雨聲的理解,雨滴的品性和樂曲的融合,每一顆晶瑩的雨滴,落入碧綠的葉片,皆是心靈交響。

這首作品充分發揮了各式各樣的和聲運用,德彪西應用不協和音程特性來充分體現那悶熱而陰沉的天氣,接著用持續的轉調手法,表達出從雨天逐漸轉晴的一段歷程。這些手法非常獨特,而且,他還運用連續性的音符,彈奏時要通過手指間不間斷的跑動,來表達旋律的起伏,從而能夠把雨的連綿表現得透徹。德彪西這首《雨中花園》并非展示其靜態畫面,而是蘊含著各式的動態變化。這是一種力求實際的樂思,要從不斷更替的創作技法上使得整個樂曲畫面感變得“真”,這種極強的畫面感是印象主義的典型標志。

四、結語

德彪西以其簡單靈巧的作曲形式替代了正統而龐大的曲式結構,在印象主義的表現中,他的創作是那樣游刃有余,使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可以用聽覺感受的色彩,這種色彩無疑成為他創作的精髓所在,他創造了那份只屬于他的印象主義,恰似那《雨中花園》里描繪的景象:透過明朗的窗子,屋外散落了千萬顆晶瑩的露珠,彌漫成連綿的霧靄,掩映了心的牽念。

音樂創作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為20世紀十分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鋼琴作品集《小宇宙》是非常短小精湛的,從這樣小篇幅的作品中得出巴托克的創作思維邏輯是非常有效且受用的。本文將對巴托克的《s小宇宙》中的第133首《切分音III》進行分析,闡述該作品的結構、調式調性,“數字組合”等創作理念,帶來筆者對巴托克的音樂理解以及對現代音樂創作作為參考。

【關鍵詞】巴托克;音樂分析;現代音樂

20世紀音樂是音樂藝術發展中較為變幻莫測的時期。在這時期中,西方的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面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藝術家有著對藝術不一樣的思考與解讀。在這些思想的激蕩下,20世紀的音樂變得極其豐富多樣,有著現代音樂的全新面貌。巴托克是20世紀上半葉中極其成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濃厚的新民族主義音樂風格,他將民間音樂的內在特征和規律與現代創作技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中他的《小宇宙》是一部被全世界的藝術家視為“不朽的鋼琴教材”的鋼琴獨奏作品,盡管它每一首作品都非常短小精簡,但內容、結構、思想和技巧等等都非常地豐富、出眾。這一部作品的意義與研究價值都不僅僅呈現在鋼琴教材的領域和范圍。本文將分析巴托克的《小宇宙》的第133首《切分音III》,來簡要揭示巴托克創作中的創作理念。

在曲式上,基于能夠找到與呈示部有明顯相似性的再現部,我們可以將這個作品分為3個部分:A(1-17)-B(18-24)-A1(25-38),其中A段又可以分為兩個小的樂段:前八小節與第9-17小節呈現出了音樂原型與其變換和擴展的關系,當然也可以將其看成是A(1-8)-B(9-17)-C(18-24)-A1(25-38)的曲式結構,從小節數看,這樣的劃分也會更為平均合理,除了在最后一個樂段作曲家用延長的手法使音樂更有尾聲的感覺,從而增加了較為多的小節。本文將采取四樂段的劃分來進行分析闡釋,但無論如何劃分,作品仍然是有“再現”的音樂結構要素存在。

A段是整一個音樂作品的“素材庫”,它由兩個基本的音樂材料構成(譜例1),第一個音樂材料是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與單音或雙音的組合,第二個音樂材料則是保持音與八分音符單音二度進行的組合,這兩個材料很明顯是B段與C段的音樂材料來源。B段在第一個音樂材料上使用了擴展、移位等的手法,盡管它在極少的部分使用了一些第二音樂材料的動機,使音樂材料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熟悉感。C段則也是將A段的第二個音樂材料進行延伸,不斷地進行移位,高聲部的音都是長音保持音,并且不斷向上疊加二度音,使其成為一個音塊式的和弦,低音聲部更像是一個半音不斷向下進行擴展的形態,其中最為精妙的是,筆者發現該作品的黃金分割點正好落在C段第23小節最終疊置形成的音塊和弦,也正是該作品的高潮點。再現部的高低音區是最寬的,也將呈示部的兩個音樂材料完全地變換再現地進行使用。在曲式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作品的音樂材料使用是非常有考量且均衡到位的,這讓音樂精湛且富有內容。

巴托克的音樂創作在調式調性方面有很多獨到的創新手法,首先巴托克在1923年期間的說法是他對有調式調性的音樂持肯定態度的[1],即便他的作品很多時候難以判斷,但筆者認為這源于他在這一方面的思考是立足于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因為民間音樂的調性盡管很難如同大小調一般被判斷出來,但是這些作品依然是可以被判斷為有調性或者有一個調中心的音樂。筆者在分析這個作品的時候使用了音集理論[2]的方式,在巴托克的這個作品中,筆者發現第25小節的高聲部的第一個和弦(A#、C#、Eb、F#)與第9小節至第11小節的低音線條上(Eb、A、G、C、E)的每一個音進行組合,能夠獲得一個人工的八聲音階:G-A-A#-C-C#-D#-E-F#,并且是可進行有三次有限移位的音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民間音樂固然是有調性的,但不能作為一般的大小調進行判斷與使用,因此可以認為這個作品特別是在和弦上對這個人工音階是有依靠性的,而不是全盤使用。

在這個作品中,和弦是以疊置的手法進行構建的。筆者可以清晰地發現巴托克更多地使用三度音的疊置和二度音的疊置,前者將形成大家所熟知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等,而后者則會以音塊組合的方式來呈現現代和聲的效果[3]。盡管我們看到很多諸如七和弦的出現,但是我認為它更應該被分析為三和弦加一個二度疊置的和弦外音的組合,因為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七和弦的原型出現。音程或和弦的組合過程是這個作品音樂的核心手法之一,例如第1小節(譜例2)和第12小節(譜例3),最后出現的音程或者和弦明顯都是由前面分解的形式組合而來,這種音樂的進行所呈現出來的音響效果也是這個作品最為核心的音樂形態。

使用數學的邏輯來進行創作的作曲手法在現代音樂創作中尤為凸顯,因為其高度的理性的創作增加了作品的邏輯性,減少了聽覺上感性引導。在巴托克這個作品中同樣有著非常理性的創作思考,筆者認為巴托克在該作品中非常強調“數字組合”的創作方式,其基數應為1、2、3,并圍繞這三個基數進行各類搭配組合。在前文中筆者略微闡述了和聲和弦的構成,從“數字組合”的角度上來講,也是符合的。該作品的和聲應該更多地被認為是三和弦(3)上疊加一個二度音(2)。同樣地,前文所提到的兩種音樂材料的組合也是以該手法進行書寫的,例如(譜例4)第一個音樂材料是以3+3+3+3+3+2的形態組合而成,而第二個音樂材料則是以1+2+3的形態組合而成。

巴托克在節奏的設計幾乎是以“數字組合”的創作思維方式進行的。先從節拍上選擇來看,巴托克選擇使用了4/4、5/4、3/4這三個節拍,在復雜的休止符添加以后,幾乎無法以常規的強弱規律來理解這些節拍,但巴托克仍舊采用了這三個節拍,這些節拍的組合也只能夠使用基數1、2、3進行加法計算(表1)。

除此以外,作品在“數字組合”的使用上最為明顯的,是每個音符的符尾的連接和節奏。例如同一節奏型和拍號的情況下,在第4小節中(譜例5)筆者發現它的音符組合是2+3+3,而在第8小節(譜例6)中則變換成了3+2+3。另一個例子是18小節到24小節,這一部分的長音可以將其看作是基數1,而在低音部分我們看到音符的符尾都有跨小節的存在,使之成為基數2或者3(譜例7),卻并不以常規的音值組合規律和強弱的進行來創作音樂,這樣的作用當然是能夠弱化甚至完全拋棄固態的節奏創作思路,以一個更為現代的節奏理念來進行音樂創作。這種“數字組合”的手法,筆者認為是令整個作品風格統一的重要手段。

“切分音”的實質是改變常規節拍的強弱規律,在弱拍位形成強拍音或在強拍音形成弱拍音。從傳統的音樂教學來看,學習“切分音”多停留在教授特定的節奏型,例如前后的音符各為中間的音符時值的一半,巴托克的這個作品顯然通過“數字組合”的方式進而非常強調練習切分音的實質,例如作曲家將其時值組合非常規化,強力度記號在弱拍處或弱力度記號在強拍處的應用,跨小節的符桿連接弱化強拍等等,這些訓練都要求練習者很好地掌握切分音的演奏實質,除此以外,練習者還能從這個作品中學習、感知或體驗到不規則的節奏律動、現代的音樂風格以及現代記譜的多樣性等等,盡管它篇幅短小,但仍舊非常具備訓練和演奏的價值。

作為20世紀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他的作品無論在何時都是非常值得進行分析和探究的,《小宇宙》中的盡管是一部以鋼琴教學為目的的作品集,但它依舊有著非常獨到、豐富的創作風格和手法。筆者希望通過這一篇對巴托克十分精煉的作品《切分音III》的音樂分析,來認識理解巴托克的創作思維邏輯,進而啟發筆者和讀者們在創作的領域上有著更為深刻且豐富的音樂創作,發展出優秀的現代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Bartok M G a B.A Conversation with Bartok:1929[J].The Musical Times,1987(128):555-559.

[2]秦慶昆.音級集合與申克式線性運動原則引發的創作思維——巴托克《小宇宙》新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5(04): 76-85.

[3] 桑桐. 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聲形態[J]. 音樂研究,1994(1):78-94.

[4]王晨子.從《小宇宙》探究巴托克的復調創作思維[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5.

[5]史蕾.對巴托克《小宇宙》中音高組織形態的分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8.

[6]尤·霍洛波夫,羅秉康.巴托克和聲的現代化特點[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7(2):42-46,56.

[7]Taruskin R.Why You Cannot Leave Bartok Out[J].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2006:265-227.

[8]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雙調式、復合調式與雙調性樂曲分析(上)[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1):53-64.

[9]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雙調式、復合調式與雙調性樂曲分析(下)[J].音樂藝術,1993(3):56-67.

[10]曾越.巴托克鋼琴作品《小宇宙》的作曲技法分析[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7.

作者簡介:鄭恩哲,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作曲。

上一篇:異化勞動學說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音樂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