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

2023-09-23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1篇

目前,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主要體現在下述六個方面。

(一)自然生態游模式

在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上,“多樣、和諧、健康、安全”成為生態建設的一個目標。目前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中,諸如“生態園”、“農業生態園”、“竹園農業生態休閑觀光園區”,“生態休閑農莊”、“生態農業休閑園區”、“生態農莊”等,均是以自然、生態為核心,“自然生態”類成為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核心。

(二)鄉村休閑游模式

就是根據市場和游客的需求,以鄉村生活、鄉村意境、鄉村生產為核心,開發獨具鄉村氛圍的休閑旅游產品。如,開發建設高標準的休閑漁業垂釣基地,開展垂釣、劃船、燒烤等休閑活動;利用農(林)場規劃建設配套設施,提供農作、垂釣、騎馬、狩獵等活動;開發建設高山農莊。方便游客休閑、度假、娛樂、食宿等。

(三)農業觀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農村的基本設備與地理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旅游者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受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游客不僅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

(四)農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點、生態優勢或民俗風情,結合新農村建設,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的鄉村特色村。同時,充分利用農家庭院、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娛樂、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餐飲、品銘、避暑、度假等服務。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以及故民居、故建筑等,組織開展觀光、游憩、考古、體驗、休閑旅游活動。

(六)農業經貿游模式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2篇

摘要:我國最后一家尚未進行股改的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改計劃也已經拉開序幕。農業銀行定位農村有其可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農業銀行的現狀,深入探究農業銀行定位農村的“農”字之路。

關鍵詞: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金融;市場定位

進入后WTO時代,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三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后,僅剩的一家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計劃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國農業銀行行長楊明生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表示,農行將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思路,把農行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現代商業銀行。國家對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戰略地位有了極為清晰的認識。首先,在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業銀行通過股改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其次,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第三,如果農業銀行不進行股份制改革,或者股份制改革不成功,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就不能算真正成功,農業銀行改革決定商業銀行改革的成敗。

一、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依據

(一)農業銀行農村業務歷史悠久

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建設發展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在農村金融體系中重要程度是不容質疑的。農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之處就開始支持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從1979年恢復設立之后,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中就起著主導作用,一直處于核心地位。

(二)農業銀行農村經營網點眾多

農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網點方面是全國各銀行中在農村擁有網點和機構最多的銀行。農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幾乎滲透到了全國的每一個縣,這一優勢是我國其他銀行所無法比擬的。同時,經過多年努力,依托信息技術,農業銀行所有網點基本實現了網絡化,把巨大的網點優勢進一步提升為網絡優勢。依靠網點、網絡優勢,農業銀行能為所有城鄉客戶提供更加統一、快捷、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李樹生,2007)。

(三)新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自2004年以來,國務院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綱要,“三農”問題以及購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被提上政治歷史的舞臺。黨中央國務院顯示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烈愿望與極大的信心。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加大資金等社會資源的投入。其中,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組織和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是一項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并不斷加強的工作。

據“十一五”規劃,農業銀行改革將作為中國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進行。政策決策層把農業銀行界定在“農村金融”體制框架內,農業銀行改革與整個金融體制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勢必推動農村金融總體改革的順利進行。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業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在農村金融機構體制中占有極大的份額和優勢。農行與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在資金規模,網點數目,管理方法,運作經驗等各方面都具有優勢。

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性”包袱導致龐大的不良貸款

中國農業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承擔了國家的政策性業務。盡管農業的部分政策性貸款已經從農業銀行轉移到農業發展銀行,但是,農業銀行仍然要承擔一部分政策性業務。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尚在重構的背景下,涉農貸款仍離不開農業銀行。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既有所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共同原因,也有與其服務對象所處行業有關。在農業銀行所有貸款中,涉農貸款的不良貸款率最高。據統計,2001年末,農業銀行常規貸款中,涉農貸款不良比率為35.59%,高于全部常規貸款不良比率7.48個百分點(韓俊,2003)。截至2005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9787億元,在所有商業銀行中投放規模最大,占比最高。因支持供銷社、鄉鎮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時形成了巨額的不良資產,僅2005年就高達7400億。農業銀行是惟一擁有農貸專業化管理體系的商業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中有著獨特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西部的很多縣域只有農業銀行一家大型商業銀行。2005年末,農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仍設有機構3160個,在西藏地區有各類機構502個。由于西藏地區沒有設立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是惟一的農村金融機構,實際上承擔了政策性公共服務職能。農業銀行股改方向定調為“三農”后,其涉農政策將繼續貫徹。農業銀行副行長韓仲琦表示,為更好地實現為“三農”及縣域經濟服務,農業銀行正在加緊制定服務“三農”的戰略規劃及相關政策?!笆晃濉逼陂g,農業銀行計劃支農貸款凈增4700億元。上述數據顯示,農業銀行存在著較重的歷史包袱,承擔著國家許多涉農項目。

(二)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不平衡

目前農業銀行機構數量為24900余個,員工達到45萬人,其中60%的機構和超過50%的員工都在農村,遠遠大余其他三所國有銀行的數量。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將成為一所股份制商業銀行,追求的是股東收益最大化,贏利性原則會成為其追隨的首要目標。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業作為低效產業,決定了農業信貸的高風險、低收益,必然使農村金融市場薄弱,管理難度增大,導致農業銀行農村業務的低收益甚至虧損。農業銀行在農村的大規模的人員和機構必然使其在農村的業務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不能有效地將資金投入收益相對較高的城市地區。農業銀行內部的資料也顯示,農業銀行在中西部相當部分縣域的分支機構是以自身虧損為代價的。到2005年底,農業銀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支行虧損面高達34%。為了彌補這種虧損,農業銀行建立了內部轉移支付機制,通過轉移支付,城市行的部分盈利用于幫助農村行消化歷史包袱,東部行不斷加大對中西部行的支持力度,對中西部地區提供了有利的資金支持。但是這嚴重違背了資本追逐最大化收益的本質,從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發,資金應該從低收益地區流向高收益地區;從欠發達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而實際上卻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資金流向農村。

(三)點多面廣,經營環節多,管理鏈條長

農業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中擁有最多的營業機構,與其他專業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網點多,戰線長,規模經營效益低。由于改革之前農業銀行在機構設置上不是從經營要求出發,按照經濟效益原則,而是按照行政區域框架設置,機構體系仍為市、縣、鄉層層設置,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單一,成為農業銀行網點營運、核算、網絡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過長的網點戰線、過寬的覆蓋范圍,給農業銀行的有效監管和服務造成了困難。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曾使農業銀行不斷撤離農村地區,其撤并數目將近一半,在全國不少地方縣以下,農業銀行完全撤消了網點,但至今農行的營業機構仍達24900多個,并且60%在農村。截止2006年3月末,仍有機構網點2.8萬個,在崗員工47.7萬人。農業銀行的機構數量相當于工行的1.46倍、中行的2.74倍、建行的2.13倍,員工數量也遠遠超過其他三家國有銀行。農行已明確“服務三農”,這就意味著,為了不斷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未來其“點多面廣”的局面將會有增無減。與其它幾家國有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經營環節明顯要多,管理鏈條明顯要長。因此,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也明顯要大。盡管農業銀行最新表態不會繼續裁員,但是,員工絕對數量的冗余和人力資本的相對貧乏,已是農業銀行基層網點的普遍問題。

三、農業銀行農村定位的初步探析

中國加入WTO的五年適應期已經結束,中國金融市場全部向外資機構敞開,銀行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展開。我國國有銀行將面臨金融機構競爭力,金融風險防范,人力資源競爭,金融監管等一系列挑戰。根據條約規定,我國將開放包括人民幣業務在內的主要金融業務,開放的范圍也覆蓋了我國主要的經濟發達地區。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享有國民待遇權,即與我國銀行享有同等的地位與權利。這無疑是對中國銀行業的一次沖擊。競爭與機遇并存。在競爭中謀生存,在機遇中求發展,這應該是中國農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探索具有“農”字特色之路所遵循的根本規則。外資商業銀行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其業務經營的中心城市和地區大多定位在東部沿海以及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因為經濟發達地區有著較高的資金收益率,所以這意味著沿海地區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國有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也存在著潛在的競爭壓力。然而,作為具有傳統農業農村特色的中國農業銀行,有著先天立足農村經濟的優勢,明顯可以有效地規避激烈競爭所帶來的風險,走出一條帶有明顯“農”字特色的農行之路。

第一,中國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作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專業化銀行,它為農村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農行也表示繼續將立足農村經濟作為今后發展的總體定位。這意味著農行的傳統特色并沒有丟掉。農行有著深厚的農村工作基礎和農村工作經驗,將為其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第二,在我國農村現存的金融環境中,農村信用社占據了絕對壟斷作用。然而,農村信用社存在著金融供給效率低、經營活動存在地域限制、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中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在我國農村金融中,民間借貸信用仍然占據了農村信用中的一大部分,這些因素導致了壟斷循環的產生。這說明在我國農村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業務開拓空間與發展潛力,我們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農村金融普及教育以及農村基層法制教育改善農民的傳統借貸觀念,使其參與到正規金融信用服務中去。農行在開拓農村市場的同時,也引入了行業競爭機制,打破由農村信用社一家壟斷農村金融的現狀,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在商業競爭的同時使農村金融改革有一個質的提高。

第三,外資銀行不斷涌入中國,其主要業務中心幾乎都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這無疑會造成城市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銀監會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只允許開展一百萬圓以上的人民幣業務。即使沒有銀監會的規定,外資銀行也會制定相應的標準服務中國大陸的高端客戶。所以,對于改革中的農行可以將目標適當鎖定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以及城市中低端客戶。定位中低檔客戶群并實現商業銀行的目標,也是農行下一步可以探索的道路。

第四,針對農行現存的一些問題應采取的策略。首先,應形成具有高效的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機制來面對農行“點多面廣”的組織結構,使其機構充裕而非冗繁。其次,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選擇較為恰當的資金均衡量,確保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均衡配置,和諧發展。另外,農行應理智地分析農村政策性業務在農行以及整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采取行動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路線及關鍵:論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6.

2、李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宏觀視角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

3、劉貴生.整體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金融,2006(09).

4、鄭炎成,陳文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變遷:理論與實證[J].財經研究,2006(3).

5、張余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5).

6、朱澤.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J].求是.

7、姚耀輝.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4).

8、李樹生.關于我國農業銀行改革問題的深入探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3篇

摘 要:種子檢驗工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農產品獲得高產優質的基礎保障,本文對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指出了當前種子檢驗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種子檢驗;重要性;存在問題;建議

隨著國家農業生產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與種子檢驗工作是分不開的。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今,農業生產建設雖取得了很大碩果,但從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來看,仍存有漏洞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為了使農業生產繼續發展與壯大,發揮種子檢驗工作的最大價值,我們國家把種子檢驗工作看成是發展農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根據種子檢驗工作發展趨勢,對種子檢驗工作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幾點分析與研究,也提出了幾點有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1 當前國家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家種子法的頒布與實施以及國家經濟逐步走向國際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種子市場會越來越向國際化市場發展。隨著種子市場的發展與壯大,種子質量管理的工作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在這種局勢下,為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隨著農作物種子的種類增多,種子的市場會越來越繁榮,這樣會有很多種子企業發展起來,他們要想在種子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保證種子質量,不斷完善種子檢驗工作才能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

2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意義

要想提高和確保農作物種子質量,一定要重視種子檢驗工作。隨著種子行業的發展,種子商家越來越多。在種子銷售市場上也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很多假種子,很多農民因為購買了質量惡劣的假種,到最后不僅減產減收,甚至出現了一些種子糾紛事件。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是確保種子質量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在保障種子質量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增產增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避免劣質種子在市場上流通,進而避免因劣質種子帶來的農業減產以及給農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保證育種者、種子生產企業、種子經銷商以及種子使用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可以保障四者的基本權益,保障種子市場的穩定,維護種子市場的秩序。站在國家的角度而言,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人們的食品安全,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需要滿足全國十三億多人口的需求,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確保糧食生產的產量以及糧食品質,這對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眾多,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有利于保障種子的質量,因此,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維護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在維護我國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方面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提升我國種子培育水平以及形成種子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為優良種子的研發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信息,進而促進優良種子的研發,通過對優良種子的推廣和種植,進一步的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實現農民群眾的增收以及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3 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比發達國家起步晚,技術落后,加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存在區域性差距,個別地方物質條件及意識水平相對滯后,種子檢驗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和提高。

3.1 檢驗室條件落后

少數貧困地區或基層種子站仍在使用原始的舊儀器、舊設施,缺乏現代化的檢驗手段,檢驗室面積不足,人員不齊,設備不全,方法陳舊,意識落后,樣品保管不善,記錄檔案不全。有的無法正常開展檢驗工作。

3.2 檢驗人員技術落后

一些檢驗人員沒有經過培訓考核,不具備檢驗員資格,無證上崗,身兼多職,不利于開展種子檢驗工作。

3.3 操作不規范,檢驗結果不可靠

在檢驗工作中,存在操作不夠規范,一些檢測指標和結果存在不夠準確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扦樣沒有代表性。扦樣是檢驗工作的關鍵技術,是檢驗結果正確與否的先決條件,扦樣的基本原則是具有代表性。有的檢驗員工作不負責任,怕費事,圖方便,扦取樣品的頻率不夠,數量不足,導致結果不準確。

測量水份不準。由于沒有烘箱或有烘箱怕麻煩,一般直接用水份測定儀測量水份,而目前市場上常用的電阻式或電容式儀器,其靈敏度都較差,使用前必須用標準法較正,否則容易產生誤差。還有凈度分析不準以及發芽試驗不準等。

3.4 影響種子質量的因素

種子的純度、發芽率、水分、凈度四項標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決定了種子的質量。種子純度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發芽率決定了農作物的田間出苗率;含水量也是決定種子質量的重要因素,含水量高種子容易霉變,其發芽率會降低甚至喪失;凈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子耐貯藏性,凈度差的種子在貯藏期間管理不善就會發熱霉變降低發芽率。由于種子的特殊性,其質量的優劣受到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在種子選擇上一定要加強種子檢驗工作,保證所選種子的質量,保障農業用種安全。

4 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4.1 建立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

要對種子檢驗員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對過不同的培訓考核模式。使其清楚地了解國際種子檢驗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所面臨的挑戰。系統地學習與種子檢驗有關的法律法規等法律知識、種子檢驗原理和檢驗操作技能。

參加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種子干部及種子檢驗員培訓班,系統學習種子檢驗的經驗、種子檢驗的相關辦法、種子分級的相關標準、種子檢驗的具體技術和操作規程等,為種子質量檢驗走向規范化提供保障,完全掌握GB/T3543-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農作物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等操作規程,為規范種子市場,提升種子質量保駕護航。

通過培訓,更新知識,使其業務素質、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有一個全面的提高,為以后在種子工作中規范自身的行為,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對違規操作、出具虛假檢驗證明的檢驗人員要依法進行嚴厲處罰,取消檢驗員資格以凈化種子檢驗人員隊伍,維護法律的尊嚴。

4.2 穩定檢驗隊伍

種子檢驗工作技術性強,工作具體,要求細致。檢驗人員成年累月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種子檢驗第一線,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在大力宣傳種子檢驗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提高檢驗員待遇。

檢驗人員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如魚得水,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檢驗員隊伍才會不斷地發展壯大,素質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強,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5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具體措施

5.1 加強資金投入完善相關設備

種子檢驗工作的技術性較強,為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不僅需要注重應用先進的種子檢驗技術,而且需要完善的檢驗設備。完善齊備的種子檢驗儀器設備是保障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相關部門應加強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檢驗設備,提升種子檢驗的水平和質量。種子檢驗機構也應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資金購置檢驗設備,也可以加強與種子生產企業的合作,爭取企業的支持與幫助,及時更換陳舊的儀器設備,切實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5.2 完善種子檢驗體系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需要從種子的生產到種子的播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入手加強檢驗,尤其要注重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只有加強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種子的質量。這既是種子檢驗工作的重點,也是確保種子質量的基礎。針對雜交種子的檢驗,需要加強對雜交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檢驗,而且要注重對雜交種子種植過程中的檢驗,要確保雜交種子的隔離生產。在雜交種子進入花期之后,需要檢驗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實地檢驗種子植株的生長情況。

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去除不純植株以及雜株等,這樣可以避免植株出現串粉現象影響種子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在種子作物成長至成熟收獲期后,要注重對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及時清除不合格的種子。在種子儲存之前,需要先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要重點檢驗種子的含水率,在種子含水率等指標符合國家標準之后才能將種子入庫儲存。在種子出庫時,需要檢驗人員出具檢驗合格證書,并科學、客觀的對種子的品質進行評價。針對那些質量不符合標準的種子,堅決不能出庫,避免質量不合格的種子流入市場。

5.3 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檢驗人員是影響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需要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思想素質,要加強對種子檢驗人員在種子檢驗方面政策法規的學習和教育,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認識到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更加認真負責的對待種子檢驗工作。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相關部門應加強種子檢驗方面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幫助種子檢驗人員掌握先進的技術以及先進檢驗設備的應用方法等,使種子檢驗人員具備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能夠更好的完成種子檢驗工作。

5.4 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隨著種子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強,降低了種子市場的準入門檻,導致在種子市場中出現了一些質量不合格的種子,使農民群眾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需要加強對種子市場的管理力度,確保種子市場的正常秩序和穩定。

種子檢驗部門應加強與種子管理部門的合作,極大對種子市場的監督力度,一旦發現假冒偽劣種子,要給予嚴肅的處理,不僅要對經營商進行處理,而且要對假冒偽劣種子生產企業進行嚴肅處理。針對已經售出的假冒偽劣種子,要及時追回,避免給農民群眾造成更大的損失。

總之,種子檢驗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種子檢驗工作做得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好壞?,F今的社會形勢下,要想提高和保證種子質量,就要重視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農業生產要想獲得大豐收,首先就要保證農民購買到的種子是優質優良的,這些都離不開種子檢驗工作的幫助與支持。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做了簡單分析,希望通過此文章的描述,對今后促進農業生產、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種子,2001,(05)..

[2] 辛景樹.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幾點思考[J].種子科技,2001,(06).

[3]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世界,2001,(04).

[4] 盛煥銀.種子檢驗的意義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種子,2003,(01).

[5] 陳曉紅.芻議種子企業的質量檢驗工作[J].種子科技,2010,(02).

作者簡介:

宋國瑞,從事種子檢驗工作30余年,2006年評國家級檢驗員,2006年獲得吉林省農作物培訓班合格證書,2008年評為農藝師,2019年獲得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于喜泉,農安縣農業綜合執法隊,2015~2017年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金龍珠蔥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第12完成人)。

證書編號:JLNY 2015-2017-1-006-12R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4篇

摘要:預防腐敗問題,已經成為新形勢下反腐倡廉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文章運用哲學和管理理論,系統分析了新形勢下農業科研單位自身特點及腐敗問題的危害,提出了預防農業科研腐敗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預防腐敗;農業科研;對策建議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中央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科研的投入不斷增加。隨著科研經費和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科研單位不同程度地涉及人權、事權、物權和財權,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誘惑和考驗。事實也證明,農業科研單位雖然不是權力部門,但也絕非世外桃源、凈土一片。一些農業科研院所出現的貪污腐敗案件,嚴重影響了科學界的良好聲譽,為科研人員敲響了警鐘。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業科研單位預防腐敗工作是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黨建課題研究。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從哲學思考角度來看,分析農業科研預防腐敗問題需要考慮矛盾特殊性原理。農業科研工作既具有科研領域的一般性屬性,同時又具有周期性長、地域性強、涉及面廣、公益性、服務對象分散、弱勢和產業弱質等自身的顯著特點。因此,農業科研單位的腐敗問題,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其他行業,需要充分分析農業科研業務工作特點。

一、農業科研領域工作的特點

(一)農業科研長期的弱勢行業態勢與近年來農業科研投入急速增長現象并存

農業是弱勢產業,而農業科研更是弱勢產業中的弱勢行業。從行業科研投入看,農業科研投入在各行業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國家財政對全國農業科研的投入與其他行業比較來看相對較低。長期以來的低投入,農業科研人員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相對偏低,農業科研人員更多是長期在經費緊張、工作環境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領域投入的增加,情況逐漸有所改觀。2003年中央財政2千多億元的“三農”支出,到2011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超過1萬億元,特別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梢灶A見,伴隨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農業科研投入將逐年邁上新臺階。

農業科研投入比重不斷加大,農業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在科研項目和條件建設等方面掌握的經費逐年增大。這種情況下,過慣“苦日子”的農業科研人員,在忽然激增的科研經費面前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正確地處理,客觀上增加了腐敗的發生機率。

(二)農業科研活動人員自身的特點

農業科研人員多數受過系統的農業專業教育,具有較高學歷,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工作自主性和創造性強,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熱衷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敢于攻克難關,并希望以此來體現自我價值。與一般人員相比,農業科研人員具有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和價值追求,更在乎自身價值的實現,并強烈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但農業長期性、公益性、風險性高等特點決定了農業科研人員獲取巨大成功較難,直接獲得經濟效益機率率低,與其他行業相比,其自身社會價值的體現形式有限。此外,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沖擊,較易形成農業科研人員的比較劣勢,使他們心態失衡,產生與其他行業的攀比心理,加大了腐敗發生的可能。

(三)農業科研領域的腐敗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農業科研單位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基層單位,相對于掌握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來說,其腐敗表現形式具有較大差異。一是腐敗主體隱蔽。農業科研活動人員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比較來說,往往并不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二是腐敗對象和行為隱蔽。農業科研腐敗現象,除了明顯的違法、違紀行為,更多表現出為隱藏、不容易察覺的“亞腐敗”,如項目不實、學術不端、評審不公、作風不正等。這種“亞腐敗”現象已滲透到農業科研單位之中,成為引爆重大腐敗問題的一枚定時炸彈。

二、農業科研單位腐敗行為的危害

(一)造成國家資源浪費

農業科研單位的腐敗必然影響投入到農業科研領域有限的經費實際效果。貪污、挪用直接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損失,而一些隱蔽的“亞腐敗”行為,猶如溫水煮青蛙,對有限科研資源的損失更為嚴重。大量學術腐敗行為的存在,使得一些項目更多地取決于“拉關系”、“走后門”,導致科研人員不能將全部精力用于科技創新,在較大程度上浪費了智力資源;一些科研項目立項評審的不公,往往造成學術低水平研究重復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缺乏,浪費了有限的農業科研經費和科技資源。

(二)導致科學精神缺失

農業科研工作腐敗行為直接扼殺了學術發展有賴于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機制,動搖了那些腳踏實地的科學家追求農業科研真理的信心,造成科學精神缺失,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科研創新能力下降、農業科研發展前途堪憂。同時,眾多的學術不端行為踐踏了科學研究公平競爭的規則,扼殺了學術公信力,使學術失去尊嚴。

(三)腐蝕科研人員的心理

在國家嚴格的法律法規管理約束下,多數的腐敗行為往往會有所忌憚。但是,廣泛存在的“亞腐敗”行為不直接觸犯黨紀國法,在合法外衣掩蓋下,成為誘發腐敗行為的溫床,會使科研人員對腐敗行為產生一種認同和接受心理,容易導致是非道德界限產生模糊甚至錯位,進而對錯誤和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逐步感到麻木。更有甚者,少數科研人員為了獲得個人榮譽和高額獎勵,不惜違反學術規范和道德,抄襲、剽竊、篡改他人科研成果,這些行為也對那些原本實事求是的科研人員產生了不良影響,助長了農業科研領域里的浮躁之風及功利之心。

四、農業科研單位治理腐敗的對策

(一)重視思想教育,筑牢抵制腐敗行為的思想防線

哲學中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主觀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因此,必須將人的主觀意識放在預防腐敗的第一位。高度重視精神的力量,確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

首先,要以農業科研領域各級領導干部、業務管理人員和骨干科研人員為重點,開展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貫穿于農業科研創新工作的各個環節,強化思想教育效果。再次,要加強農業科研單位廉政文化建設,創新方式與手段,營造出既有利于科技創新又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

(二)抓好風險防控,堵塞產生腐敗行為的漏洞

管理學觀點認為:人需要管理。從管理的角度上,不能用人的自覺性來替代管理,需要制度等提升管理效率。同樣,農業科研反腐敗工作也不能僅僅依靠科研人員的自覺性,必須健全相應的制度體系,管理與約束行為,才能有效地預防腐敗。

首先,以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為手段,通過規范辦事程序、公開業務流程、健全監督機制等,加強農業科研院所的制度體系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其次,堅持信息公開,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單位的項目經費使用、項目評審立項、成果評價等環節的業務公開,強化監督,真正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最后,強化頂層設計,積極推進現代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堵塞各種腐敗行為產生的漏洞。

(三)堅持多措并舉,消除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土壤

管理學家亞當斯“公平理論”觀點認為:只有保證公平,才能使職工感到滿意和起到激勵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學環境,就必須消除各種學術腐敗行為。

一是要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引導科研人員自覺恪守科學倫理道德。二是加強監督,利用輿論監督懲治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開展有效的學術批評,形成嚴肅的學術風氣。三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與考核評聘機制,完善科研項目評審、項目績效考核、學術成果鑒定程序等,尊重人才成長和學術發展規律,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

(四)強化監督與懲處,將腐敗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管理學上的“破窗理論”提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心理暗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農業科研反腐敗工作,應注重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重點遏止萌芽狀態的腐敗行為。

首先,不斷強化農業科研院所權力運行監督制約,強化制度的落實監督,拓展和延伸監督領域,從源頭上防范腐敗發生。其次,建立起切實有效的學術獎懲制度,使惡者懲、善者勸。通過組織措施、黨紀政紀、輿論批評等手段,對一些腐敗行為者進行懲處,使每一位科研人員在思想上拒絕腐敗,在行動上遠離腐敗。

參考文獻:

[1]李家洋.農業發展,科技先行[J].科技導報,2012(34).

[2]姬軍紅.新形勢下農業科研單位廉政建設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4(01).

[3]楊選科,蔣永清.關于調動農業科研人員積極性的認識和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1(01).

[4]俞其明,蘇巖,徐親陽.農業科研單位亞腐敗現象分析及其治理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4(10).

[5]張書曄,余學軍,史玉成.論學術腐敗治理與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的完善[J].西北師大學報,2009(06).

(作者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5篇

摘 要:發展西部農業經濟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意義。文章主要分析了當前我國西部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現狀以及特點,并且分析了西部農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對于我國經濟貿易產生的影響,為發展西部農業經濟找準發展目標,提出具有創新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西部農業;經濟貿易;發展;影響

進入到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發展西部農業經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刺激政策,進一步調整西部地區發展布局,全面促進我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和協調發展。因此,西部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貿易十分重要的構成成分,面對這種新形勢應該如何發展,如何找到發展突破口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文章重點分析西部農業發展的整體情況以及發展特點,積極構建有利于實現西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發展西部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1.發展西部農業經濟是當地人口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西部區域農業生產整體發展基礎是十分薄弱的,并且依靠自然界實現再生產的地方農業經濟也遭受到了廣泛地限制,很多地區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了。因此,在1978年聯合國首次針對西部地區出現的干旱以及半干旱情況做出申報,在沙漠會議中指出解決西部地區人們的生存問題十分關鍵,當前我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人口已經出現了超負荷情況,尤其是甘肅地區,干旱區域面積超載高達三倍之多。發展西部農業對于解決西部地區人們生存問題,緩解干旱問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的農業整體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的農業發展階段,基本上還維持著傳統的生計農業發展水平,而且生計農業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導致西部地區人民的生存顯得尤為困難。在很多比較小的農場以及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降雨量比較少的地區,農業產量非常低,尤其是在較為糟糕的年景中,很多西部地區的農民面臨著極為嚴重的饑餓危機。西部農業發展最大的特點就是滿足自己生存,農產品每年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另外,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難有投入,嚴重限制了第二以及第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比較而言,西部地區的企業數量相比較東部地區而言整整少了50%左右,導致西部地區市場化發展程度非常低,西部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較小,而且層次較低,數量較小,尤其是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速度整體非常緩慢。所以,發展西部農業對于緩解我國西部地區人民生存需求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西部農業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環境作為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必要處所,同時也是社會生產最為基本的根基,更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因此構建良好的環境對于人們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目標都是十分有效的。最近幾年,人們過度追求不斷增長的經濟指標以及工業化發展進行,導致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也使得生態環境遭受到了極大的災難性毀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的原材料以及能源生產都支撐著我國的基礎建設,因此獲取能源也同樣代表著架橋鋪路、城鎮興起等等。我國西部地區的土地極為貧瘠,使得地方人民的生活遭受著較大的壓力。此外,西部地區的人民生產技術手段十分落后,以至于形成了較為嚴重的產能落后的情況。因此,發展西部農業對于環節地方人民的生存壓力,發展西部大開發以及實現民族繁衍等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西部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鞏固國家安全有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西部地區邊界全長高達30000余公里,出去東部三省以外,另外還和周邊14個國家有接壤的地區,因此地區形勢十分復雜。發展西部地區農業不僅僅指的是發展第一產業,更重要的是要實現西部地區民族經濟快速發展,要幫助更多西部地區的民眾提升收入,進一步消除各個民族之間存在的嚴重的經濟差異,發展西部農業對于強化民族團結以及保障社會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西部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整體經濟貿易的影響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發展農業經濟十分重要的時期。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體制的不斷改革,我國農業經濟實現了平穩發展,并且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態勢,農業經濟發展關系也逐步呈現出市場化發展態勢,西部地區農業經濟也呈現出了持續增長態勢,漸漸發展成了復合型的發展特點。由于當前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的發展階段,而且農業投入存在嚴重不足,尤其是對于市場信息的應用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對于發展西部農業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針對這些問題,討論研究有助于實現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措施,對于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發展我國整體經濟貿易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優化和調整經濟貿易產業結構

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形態下,發展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顯得十分重要,尤其的對于提升我國經濟貿易發展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增加西部地區農民收入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優化和調整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結構。第一,實施多元化多樣化的西部地區農業生產。進一步整合優化其他農業資源,將所有的資源都積極投入到發展西部農業中去,實現農產品產出提升。發展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對于促進我國整體經濟貿易產業發展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產出較低,經濟貿易占比不足的情況十分重要,發展農業經濟能夠有效提升其在我國經濟貿易發展中的占比情況,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有利于促進經濟貿易體系實現信息化發展

發展農業經濟實現我國整體經濟貿易發展水平的提升是未來趨勢。建設信息化農業同樣作為發展農業經濟十分重要的內容,能夠為農業發展供給各種所需信息,輸送當前經濟貿易發展方面的信息,對于促進西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信息參考作用。創建信息速報系統和信息監測系統,將當前我國整體經濟貿易發展情況實施傳輸到西部地區。能夠為發展西部地區農業經濟提供各種有用的技術和信息資源,同時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創建適合農業發展和技術推廣的信息系統,對于普及農業發展知識也十分有用,對于全面促進我國農業實現自動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西部農業經濟能夠加速實現農產品的銷售和流動,尤其是能夠改變我國傳統經濟貿易的服務體系,發展西部農業經濟信息話能夠改善我國勞動力就業困局,實現我國經濟貿易增長模式不斷優化和轉化,對于提升經濟貿易的發展效益和發展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持續推進經濟貿易產業化發展

實現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對于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式。全面推進我國經濟貿易實現產業化發展能夠有效抵抗市場風險對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同時對于提升西部地區農產品的附加值,全面提升西部地區經濟效益,有效促進西部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發展西部地區農業經濟,提升我國整體經濟貿易水平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如何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的整體效益以及農民收入,這些都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關鍵的一項措施。轉變農業產業發展結構,全面提升農產品經濟效益,逐漸成為我國提升農村經濟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墒?,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在進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時候,應該全面遵循我國市場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規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調整策略。因此,不斷調整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適應市場發展,不斷增加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成為我國農村工作的當務之急。

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高新技術的結合在農產品優質化生產方面,要重點加快農業設施栽培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如滲灌、果實套袋、作物脫毒及生產調控等技術),尤其是在農作物的保護栽培方面,要研究光肥、聲肥、微肥的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結構。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農學院等大中專院校的優勢,聘請專家、教授組成顧問團,解決農產品生產經營中的科技難題,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科技含量。

四、總結

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當前形勢下,要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繼續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結構,促進農業的信息化和產業化發展,堅持科技興農,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轉化能力,增加資金投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此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必須加大農村人力資源投入。加大農村人力資源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是現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擎,魏朗,張期翔.財政支農支出對西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15.11.

[2]袁久和,祁春節.西部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成長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3]任維哲,葉亮.西部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11.

[4]龔映梅.我國西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基于生命系統理論視角[D].昆明理工大學,2011.4.

[5]楊成章.西部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研究——基于建設模式及其發展要素的視角[D].西南財經大學,2010.10.

[6]焦方義.政府財政、金融資金支持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中國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差異化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0.1.

[7]冉杰,王新宇.基于DEA的西部農業經濟效率與技術進步率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0.1.

[8]胥巍,曹正勇,傅新紅.我國東、西部財政支農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研究——基于協整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J].軟科學,2010.5.

[9]黎翠梅.地方財政農業支出與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1.

[10]劉建蘭.制約湖南西部農業經濟發展的人才因素分析——以農業產業鏈拓展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5.6.

[11]張曉燕.金融服務對工農業協調發展影響的比較研究——基于西部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D].重慶大學,2014.5.

[12]馬曉勇.基于GIS的黃土高原縣域農業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山西省文水縣為例[D].山西大學,2011.6.

[13]龐英,葉依廣,張全景,高艷梅.生態環境建設對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貢獻實證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12.

作者簡介:楊婧(1986.01— ),女,漢族,江蘇人,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農業市場報告范文第6篇

(一)吉林省農業定位更明晰

2018年習總書記視察東北三省時明確指出,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對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攸關國家安全發展大局;吉林省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大省,糧食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調出量等在全國范圍內名列前茅,是持續30多年不間斷調出糧食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的省份。是全國改革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榜樣素質的排頭兵。

(二)糧食安全地位更凸顯

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建設離不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決不能持續大量依賴糧食進口的供給結構。要科學規劃,做好國內外兩大市場的統籌利用。把握好兩種資源的主動權,爭取農業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站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三)鄉村振興藍圖更清晰

從中央到吉林省地方,長期聚焦三農問題,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部署落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圍繞這幾大主題內容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更優促進城鄉融合,實施城鄉產業互補政策,統籌規劃利用城鄉空間;堅持城鄉發展聯動協同、營造城鄉公共服務質量均等化,推動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圈,振興鄉村發展。

(四)國企改革方向更聚焦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必須得到完善,對國有資本經營體制進行合法授權,努力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科學調整結構、做好戰略性重組工作,加快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筑牢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基礎。深化國企改革發展,融合混合所有制經濟,向全球競爭力世界一流企業看齊。

(五)食品安全監管更嚴厲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是廣大民眾最關注的話題和不可觸碰的底線,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要求,深刻反映了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和嚴格標準,“從田間到餐桌”要做好全過程食品安全生產監管工作。

(六)農墾改革原則更明確

“堅持國有屬性、服務大局,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支持,堅持分類指導、分級負責,堅持統籌兼顧、穩步推進”是黨中央關于創新農墾土地資產配置方式,推進農墾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不可動搖的四大原則。在城郊型墾區,要堅持把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作為重點。

二、人民群眾對“食”的要求發生變化

(一)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新需求新期待

人民群眾殷切期待全方位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監管。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期待和需求,絕不會僅僅停留在食品質量安全的“底線”上,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地追求更營養、更健康的“高線”。新時代,如何以更加科學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顯得極其重要。

(二)人民群眾對增強食品健康營養產生新需求新期待

隨著健康消費觀念增強,養生需求從“銀發一族”逐漸往“年輕一代”擴散,尤其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國民的健康需求爆發式增長,是保健品和健康產業發展大好機遇。近年來,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的慢病管理需求提升、城市化及生活環境的問題引發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為中國保健食品市場發展提供了強勁驅動力。疫情之后,將是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加之政策扶持加速了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專家預計到,2020年末,市場規模有望擴大到2000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幅將提升至13%左右。

(三)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物流快運的新需求新期待

生鮮農產品是眾多農產品中較為難做的,生鮮農產品致命的經營難點在冷鏈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則是重中之重。當前,冷鏈物流在我國的建設還比較滯后。在運輸、銷售等后續發力環節上的建設,依舊存在“斷鏈短缺”問題;農業種植具有分散性強、地形復雜、地區跨度大等特點,也影響了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作為此中“凈土”的農產品細分領域,將會成為市場競爭的下一個目標。

三、深刻的產業變局已經發生

(一)吉林省三大體系助推農業現代化

“糧食主產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綜合實驗區”,是吉林省在“十三五”時期的大方向定位?;谶@種構想,吉林省將致力于打造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示范區、糧食主產省結構優化綠色發展示范區、現代農業建設改革創新實驗區。與此同時,還要順勢建立配套的三大體系,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勢必將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向新的高度。預計到2020年年末,在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和其他9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市(州)城市周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2025年,吉林省預期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助力產業鏈重構

中國食品行業消費端的整合正在加速,倒逼供應端進而帶動整體流通格局的再造。商流、信息流和物流解耦使供應環節的縮短和重構成為可能。其中,生產端規?;图谢潭鹊奶嵘?,為農副食品的標準化奠定了良好基礎;流通將從傳統的單一批發模式,向產地直送、線上銷售、產銷對接等多種模式發展,減少對二三級批發依賴;消費端結構不斷調整,商超、電商、中大型連鎖餐飲等快速增長,學校、企業等團體食堂消費穩定上升,農貿市場等中低端渠道占比逐漸萎縮。建設高質高效的新型供應鏈體系的條件基本已經成熟。

四、宏觀形勢分析

(一)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將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中央對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自身發展做出重大判斷。“百年大變局”即指現代世界正面臨歷史性巨變,也指中國正處于“百年屈辱”之后的偉大復興的階段。百年大變局“變”的是什么?“變”的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的是生產力布局、“變”的是全球治理秩序、供應鏈關系、“變”的是中國與世界互動關系。

當今的世界處于高度的不確定性之中,市場經營管理遭遇空前的挑戰。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為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全球化進程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逆全球化風潮下的民粹主義泛濫疊加作用下,出現嚴重的逆轉趨勢,將對全球投資貿易規則與經貿秩序造成進一步沖擊,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或將變得更加突出。中美經貿摩擦已經對農產品進口美國相關大宗商品(如玉米、大豆、豬肉等)造成較大的沖擊,導致進口原料成本上漲、企業利潤被壓縮,甚至面臨短期資金周轉和經營延續方面的困難。中長期看,貿易保護主義增加了農產品對外貿易業務和糧食倉儲物流、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給農業市場長遠發展帶來阻礙。

(二)新冠疫情爆發產生的深層影響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在中國大地突然爆發。疫情波及范圍破壞力極大,幾乎全產業鏈受損,對全國農業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受疫情影響,農產品運輸成本增加,養殖業長期供給緊張,休閑觀光農業面臨游客出游意愿銳減等困難與問題。疫情的出現,倒逼大量的農產品銷售從線下轉為了線上,接下來,大力搭建智慧農業平臺,拓展線上銷售市場成為農業市場發展的新途徑。智慧農業平臺的搭建,可以整合農業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助推農產品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要持續加強質量安全生產技術服務與監管,督查、巡查、指導農業生產主體定量定性檢測樣本,從源頭和生產環節加強把控。

五、舉例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國有農產品企業

(一)馬鈴薯產業

吉林省天船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覆蓋馬鈴薯全產業鏈的國有控股企業。目前公司邊建設邊生產,累計生產銷售馬鈴薯淀粉7000多噸,客戶包括德惠正大集團,榆樹吉林正大、黑龍江正大實業、厚德食品、同時出口韓國、印尼等國家,二是利用合資公司的人才隊伍,對吉林榆樹糧食倉儲物流有限公司原有馬鈴薯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三是利用國家環保政策,長嶺縣取締小粉條加工企業的契機,成功將“三青山”工匠引入園區開展手拍粉條加工。天船公司擬在長嶺縣建設“長嶺縣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弘揚民族文化,傳承百年歷史!打造工匠精神,培養農村匠人!承接地理標識,大力發展三清山品牌!四是利用生態食品公司廠房進行改造,引進國內先進設備,進行無食品添加劑的機制粉條粉絲生產,現在設備正在安裝階段,投產后實現馬鈴薯的深加工,走上了餐桌。五是與吉林省農擔、農業合作社開展合作,進行馬鈴薯基地建設,試驗了1500畝,產量與質量都大幅度提高。

(二)大米產業

吉林省大米全產業鏈開發板塊快速發展。一是吉林省吉糧資產公司控股子公司吉林梅河大米有限公司通過大米的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品牌建設,“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體系得到完善構建,經過多年的品牌建設,形成良好的市場影響力,已成為省政府重推“吉林大米”的重點品牌,梅河大米是“中國馳名商標”產品;二是吉林省生態食品公司,積極開展大米線上線下銷售,形成了“翠源禾郁”品牌下的家和事興、家和廣發、家和榮達、家和丁旺等家和系列產品,實現大米銷售3571.96噸,實現銷售收入1,485.25萬元。

(三)農業種植菌業

一是吉林省農業投資集團浩鑫基地種植生產滑子菇207噸,大球蓋菇93噸,實現營業收入為108萬元,項目獲得雙陽區農業局《農業支持保護特色產業項目》補貼資金50萬元,食用菌項目從培育、生產、加工、到銷售的產業鏈條已初步搭建完成,澤鑫公司食用菌項目的未來規劃和發展,已被列入2020年雙陽區政府工作報告,二是黑木耳產業已經開始布局,組建農投集團(汪清)工作小組,開始黑木耳收購、加工、銷售工作,探索農投集團進軍黑木耳產業經營模式。

結束語:

農業市場化發展在不斷的進步,所以農業產業化發展而所面臨的市場風險也與日俱增,這主要是因為農業金融中需面臨諸多來自自然不可抗力和宏觀大環境經濟社會情況變化的問題,想要避免這種市場風險,還需要提升市場風險的技術,對市場風險進行預測和提前做好相應的對策。做好跟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升級農業產品金融是降低風險,提質提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業與金融融合;結合金融扶持,幫助農產品企業提升對接市場技術的能力,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同時,也可以很好的促進農民脫貧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業農村,真正最大化發揮農業產業化發展效益。

摘要: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是習總書記一直以來對東北經濟發展的殷切期待。早在2018年,在視察“北大倉”糧食基地時,總書記曾意味深長的囑托“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走進全球經濟萎靡不振,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2020年,農產品產業化,安全保障大課題更加深刻醒目。本文從吉林省農作物市場化發展大環境宏觀角度出發,以多家吉林省著名農業產品經營公司為例,進一步透視吉林農業農產品發展,希冀東北發力做好農業產業這篇必答考卷。

關鍵詞:吉林農業市場化,東北老工業基地,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瑩,范亞東.吉林省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J].商業研究,2008(02).

[2] 匡勇.論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及發展[J].企業技術開發,2005(03).

上一篇:幼兒園春季教師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材料成本差異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