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

2023-09-22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高速提升,農業機械化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實施農業機械化將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糧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就當前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展開了論述,重點講解了農業機械化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的具體舉措,希望能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技術;農業發展;作用;推廣策略

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將有助于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實施轉變,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F代農業的發展建立在生態化和高效化的技術支持之上,將對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將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度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也成為當前農業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1   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農村勞動力大量走向城市,傳統的農民已經向著產業工人實施轉變。

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造成農作物的產量出現了一定的下降局面,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道路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實施有效的緩解,將對農村生產方式實施積極的改變,將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的意義。

根據有關機構的調查數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土地耕作面積已經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農業機械化已經基本實現了,也極大地提升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1]。

1.2   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將有助于提升農民的農業經濟收入,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價值意義。從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產業結構專項升級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力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按照農作物的品種和分區域作業的方式強化機械設備的應用力度,將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同時,農業機械化技術將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從最初的刀耕火種逐漸演變到了現在的農業機械化。在原始社會,人們依靠大自然來生存,吃的是野果,穿的是樹葉,不能改造自然,也不會使用生產工具,人類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吃飽穿暖上,更談不上發展經濟和享受生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學會制造工具,并大量使用生產工具,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到封建社會的鐵器社會,再到現代社會的機械化時代,農業生產全過程都實現了機械化[2]。

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從以往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有效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向美好生活的邁進,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所以,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將極大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3   增強我國農業地域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穩健發展

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下,因為農業生產能力比較低下,對自然災害無法有效地進行抵御,使得農業整體的生產能力降低,這樣就不利于農業生產產量和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不利于國民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所以,在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中,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提升農作物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比如,積極推廣旱作機械和灌溉機械,從一定程度上切實增強了農作物抵御旱災的能力,應用植保機械可以從源頭上提升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促使農作物穩健生長[3]??梢钥闯?,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和生產方式、大面積推廣農業機械化,以及對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進行推廣和普及,對真正地落實好科技興農的發展舉措具有重大意義。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使用農業機械化將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樣就能切實提升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為農作物的穩產、增產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1.4   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

首先,有助于節約農業生產成本。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落后,農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造成我國農業生產人工成本高,農業經濟利潤空間狹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廣農業機械化將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提升耕作效率。

其次,可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走機械化發展之路,將有效地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降低農業生產中的不穩定風險。根據統計,農業機械化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   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發展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2.1   政策措施不到位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方面的國家政策比較少,同時存在著政策不配套的問題,這樣就不能很好地滿足當前的農業生產需求,降低了農業機械化推廣的效率。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完善有關政策制度,構建有利的環境來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2.2   資金保障不到位

近年來,雖然從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都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業機械化方面的資金投入還是不足。一些農業大縣在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有限,將直接對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區域內的實際情況來提升農業機械化推廣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業機械化專項基金來推進農業機械化工作,從而實現農民農業經濟收入的增加。

2.3   農業機械化推廣的人力資源比較薄弱

當前,農業機械化在推廣過程中人員不穩定和技術薄弱的情況依舊存在,不利于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

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入手。

首先,以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強化對農業機械化推廣人員的考核,這樣可以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水平。

其次,促使政府對有關農業發展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構建農業技術人員成長發展的路徑,以職稱晉升和科技推廣獎勵等多種方式來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使農業科技人員能夠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最后,在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要將大鍋飯的思想打破,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確保農業科技人員實現多勞多得,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責任感,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4]。

2.4   農業機械化推廣組織舉措不到位的情況突出

要建立科學化的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組織,促使農業機械化技術健康有序地發展。從當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在建設中還存在薄弱的地方,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獨立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大多功能上存在不完善的問題,機構人員隊伍不穩定、工作職責不明確、農業發展政策無法有效落實,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建立高效、完善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考核制度。

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要保持高度重視,積極實施有效的政策吸引高技術人才加入到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隊伍中來,并在生產實踐中積極發揮廣大農民兄弟的力量,促使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能夠得到穩步實施,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5]。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舉措,有助于降低農民負擔,對提升農作物的生產效率以及增加農民收入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將對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從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力度來看,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讓農民切實享受到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優勢,從政策、資金投入和人員組織等多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動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 1 ] 王小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18(11):72-74.

[ 2 ] 張衛.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

與信息,2018(11):60-62.

[ 3 ] 陳勇聰,李忠誠,李全林.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分析[J].河南農業,2017(11):52-53.

[ 4 ] 王友誼,王峰.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與應用

前景[J].湖北農機化,2012(4):5-7.

[ 5 ] 何一帆.農業機械化應用現狀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9):70-71.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把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休閑農業是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農民收入增長的創新型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休閑農業是農業產業功能的延展和創新,是現代農業和第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的朝陽產業,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在發展農村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不可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尊重傳統的民俗民風以及農村文化,實現休閑農業規?;?、規范化、持續化的發展。休閑農業將城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城鄉統籌;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hg-069)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休閑農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的重要途徑,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經濟戰略。發展休閑農業,不僅能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流,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業經濟結構,早日實現新農村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同時也能加強區域經濟融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能力。

1休閑農業的概念及其特點

休閑農業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利用農業的生產環境和農村的景觀優勢,發展休閑、旅游、體驗以及農業周邊產業的一種新型經營形式。它不但重新發掘了農業的產業潛力,優化了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其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服務的全面性

以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為依托的休閑農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探究,經營范圍已經不僅僅是觀光性旅游和果園采摘體驗的服務,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農院食宿、鄉鄰娛樂、生態體驗、田園勞作、農耕歷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風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務,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閑農業完成了從過去單一到現階段全面性服務的轉型。

1.2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在現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沖擊之下,許多鄉村文化在還沒有進行甄別的情況下就被淹沒了。然而,休閑農業的發展,為想要體驗“慢生活”和想要了解傳統民俗民風文化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途徑。而如《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也為休閑農業的宣傳出了一份力,鼓勵人們回到故鄉,找回童年的那一份鄉土人情和傳統民俗文化。

1.3發展的科學性

休閑農業作為多個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不但為旅游產業開辟了新的領域,更提高了農產品的綜合效益,開發了一種由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在內的多產業融合的新模式,為傳統農耕注入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新內涵和新動力。

1.4效益的綜合性

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興產業,不但為傳統的農業和旅游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更為我國積淀深厚、豐富多彩的農業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途徑。

2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穩步增長,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2014年,第一產業在我國GDP總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隱藏在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國超過6億的農民。在農業GDP如此低的情況之下,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必然是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民收入增長以及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兩極化將越發明顯,這種情況不但抑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更拖延了城鎮的發展?;凇澳就啊痹淼姆治?,如何解決現階段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將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此外,休閑農業將傳統的農業資源作為基礎,經過現代旅游產業的融入,其目的是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并為農民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基于我國國情的創新型舉措,通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滲透和互動,帶動了制造業和建筑在內的諸多產業,為實現傳統農業朝著效益型農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旅游業在內的多個產業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從某種層面上,發展休閑農業正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和城鄉兩極化的問題。概而言之,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調整產業經濟結構。發展休閑農業是積極響應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號召,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對農業經濟的不同詮釋。其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的產物,不但改造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經濟結構,增加了服務業、旅游業甚至制造業的比重,在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二,推動農業發展。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通過整合旅游業的相關要素而形成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它推動了城鄉之間的科技、人才以及資金的交流,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產銷模式,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范圍,優化了農業的資源配置。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民謀求高收入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推動旅游業發展。休閑農業是把現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農業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將鄉村生活、鄉村傳統建筑風格、鄉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豐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內容,并賦予其文化內涵。并以強大的市場需求為動力推動了現代旅游業的發展。

第四,推動城鄉文化交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諟Y明描述的田園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閑農業正好提供了這一平臺?!案赊r活,住村屋,體驗鄉村文化”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鋼筋水泥間彌漫著現實主義的城市里,激發了人們對田園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發了對民俗民風的濃厚興趣,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和鄉村文化的傳承。

第五,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橫跨三個產業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利用城鄉之間的差異作為引力,更加緊密地聯系城市和農村,使城市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閑農業當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是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舉措,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就業,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更取得了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鄉交流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意義。

3城鄉統籌的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足

由于部分經營者對休閑農業的概念認識不夠,導致目標不明確,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觀光型,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價值。農產品僅供觀賞的行為也讓休閑農業流于表面,沒有體現出文化展示的內核。這樣單一的產業鏈條模式使得休閑農業產品總體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诖藳r,休閑農業應當根據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民俗風格和自然農業景觀來形成品牌特色。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核,開擴經營思路,注重農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農村文化的傳承。

3.2休閑農業的服務人員素質不足

因為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區多為私營,以最大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將廉價的勞動力和親友作為服務人員,這就造成大部分休閑農業服務人員上崗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休閑農業服務技能的培訓,諸多管理和服務的問題隨之出現,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閑業和旅游業從業的技能和專業的態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應有的服務,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糾紛和權益侵害,這樣竭澤而漁的態度勢必影響長久發展從而影響總體經濟利益。因此,建議加大政府扶持,開立相關的培訓機構,專項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體系,將經營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教給經營者,并構建全方位的休閑農業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休閑農業協會組織,強化協會服務功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3.3經營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現階段大部分農業休閑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問題。由于成功經營者的示范效應,導致后續的經營者缺乏創新的思路,休閑農業區的發展形式單一、功能區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項目開發雷同。最終,部分市場已經飽和至低價競爭,另一些市場仍未被開發。同樣,由于經營者對休閑農莊缺乏營銷意識和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經營者忽視了品牌建設,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來開拓市場,導致農莊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宏觀的經營管理是針對管理經營理念存在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這就要求廣大院校開設專門的科目來培養??迫瞬?,用以解決現有的經營者管理不合理的問題。在同一類型的休閑農業區設立門檻,減少過多的休閑農區擠占同類項目,導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發展規劃的同時,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前提,要對地區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提供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的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僅在2015年1月4日,農業部辦公廳成立了第一屆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為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臺完善的相關法規。大多省、市并沒有相關的政策來維護旅客和經營者的關系,導致出現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加上相對滯后的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也是制約休閑農莊發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國休閑農莊的發展一直處于一個過于寬松的境況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盡快成立專門監督管理部門,改變現有的多頭管理局面,成立專門的引導機構,協同其他部門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權責統一,更要配合專門的、規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其行為,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的持續發展。而財政部門應該成立專項基本用以作為休閑農莊發展的資金支持,并通過給予貼息支持來促進休閑農莊的發展,對符合條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貢獻的休閑農莊采取獎勵或者項目貼息、資金扶持的政策。

4結語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橫跨三個產業的新興產業模式,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培植,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旅游業的發展開辟新領域,持續推動我國城鄉統籌的發展。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還比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經營管理理念不足,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個人根據各地的不同農業自然環境,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政策法規到管理創新以及特色產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關海玲,陳建成.都市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李國良.一座城市的記錄與思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謝瑞武.成都:改革實驗區的探索[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區營造的意義及構建方式[N].中國旅游報,2010-01-25.

作者簡介:楊曉娜,經濟學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與區域旅游發展。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3篇

摘要:在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重要性探討的基礎上,對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進行了解析,認為較高的就業率、高專業對口率、崗位需求與學生能力匹配率高是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體現。提出擇業觀不科學、核心競爭力不強、擇業技能和擇業思想準備不足是影響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職業指導在提高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職業指導;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勞動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就業不僅是勞動者的謀生手段,也是融入社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希望的重要途徑[1]。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是當前我國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農科專業教育擔負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自然科學和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是推進科技創新、實現強國戰略的重要源泉[2]。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甚至間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發展前景。為此,促進和推動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在當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解析

對于大學生而言,高質量就業就是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能力,找到能夠實現個人才華和抱負的就業崗位,同時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其中包含了社會貢獻、職業發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穩定性、職業目標與個人價值觀吻合程度、工作環境等因素[3]。在當前畢業生就業環境中,對于農科專業大學生而言,高質量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較高的就業率。就業率是高質量就業在數量上的指標體現。每一位農科專業大學生身上不僅承載著自己的夢想,更寄托著一個家庭的希望。農科專業大學生貧困生比例高,解決了一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能使一個家庭脫貧,從而帶動貧困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當前,農科專業就業率持續走高,但從首次就業率統計來看,仍然要比非農專業就業率低五到八個百[4]。低就業率對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造成了嚴重挑戰,影響了農科專業學生的就業信心,并繼續影響著農科專業后續的發展。

2.高專業對口率。專業對口率是衡量農科專業高質量就業的另一重要指標。大學期間學習了幾年的農科類專業,而在畢業時卻選擇了與本專業毫不對口的工作,無疑是對所學專業的極大否定和對大學學習經歷的極大浪費。同時,學農卻不從事相關的工作,從而造成農業科技人才短缺,也是制約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盡管這種情況有所好轉,但愿意從事涉農工作的農科學生仍然不多,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低成為了是一個較為嚴峻的老問題[4]。

3.崗位需求與學生能力匹配率高。崗位需求與農科專業大學生能力匹配程度的高低,不僅體現社會、用人單位對農科專業教育的滿意與否,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體現,衡量農科專業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指標。如果農科專業的畢業生自身的能力能滿足社會需求,學生自然就會在工作崗位上樹立信心、得到尊重,學生本人自然就有很好的發展前途。相反,他們便很難勝任工作需求,個人職業探索和成長期會更加漫長,也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發展前途。為此,崗位需求與農科專業大學生能力匹配程度的高低也是衡量高質量就業的又一重要指標。而當前,農科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強,實踐能力不足,專業掌握不扎實等現象普遍存在,學生能力不能滿足精英崗位需求等現象長期存在。

二、影響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原因分析

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影響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原因涉及到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畢業生等眾多因素。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經濟發展較其他行業滯后,涉農行業產業化速度較慢,農科專業就業環境差,影響了農科類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社會輿論環境對農業的偏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科專業大學就業信心。吳東(2014)認為當前高校缺乏高質量的指導理論、高質量的工作形式、高質量的信息渠道、高質量的服務意識、高質量的指導隊伍也是影響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原因[5]。同時,企業對農科類大學生的能力要求和當前農科專業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匹配,客觀上也加劇了農科類大學生就業的難度[4]。此外,農科專業大學生的主觀因素也是影響其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原因。

1.擇業觀不科學。農科專業肩負著為我國“三農”事業建設培養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農科專業畢業生理應該樹立服務“三農”理想信念,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然而,有數據顯示,蔡秀娟(2012)在對1500名農科專業應屆畢業生調查時發現,有高達63.7%的學生對自身專業不滿意或有專業迷茫感。這是農科專業畢業生自我評價不足的表現,也反應了他們對環境的了解和適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4]。同時,也有高達81%的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從事農業相關工作。這些學生學農卻不愛農,缺乏準確的就業定位,擇業觀不科學,放棄了在農業領域中的就業空間,從而導致遲遲不能就業,或不能對口就業,進而影響個人長遠發展。

2.核心競爭力不強。由于專業認同感匱乏,從而導致農科專業大學生不能圍繞專業建立職業發展目標,制約他們學習動力的持續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此外,農科專業大都實踐性較強,只有通過實踐鍛煉才能將理論知識內化掌握。專業興趣不足加之實踐環境艱苦,導致學生實踐學習過程中眼高手低、敷衍了事等現象經常存在,進而影響專業知識掌握,缺乏相應的崗位服務能力,導致就業時不能很好的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核心競爭力不強。

3.擇業技能和擇業思想準備不足。由于擇業目標的不明晰,從而導致擇業思想和擇業技能的準備延后。這些農科專業的大學生往往未對個人興趣、能力、價值觀等進行合理的評估,也未對未來發展道路進行合理的生涯規劃,語言表達、簡歷制作等方面也缺乏應有的訓練。此外,農科專業大學生貧困生比例較高,高校在不能提供完備職業指導的同時,家庭也不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職業規劃和指導,從而讓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往往由于準備不足而處于劣勢地位。

三、職業指導在促進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

“職業指導”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是指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合適的職業,逐漸樹立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培養職業能力的教育過程[6]。我國的職業指導是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經濟社會和職業發展而產生的,在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壓力和困難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方面,職業指導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幫助農科專業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當前,農科專業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原因除了競爭激烈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明確,對高薪水、優厚待遇充滿了向往,卻忘記了崗位的高要求。造成了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心理。職業指導課程內容包括自我認識、外部環境認識和職業決策等指導,包含了心理學和專業思想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在一定層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影響學生的擇業觀。尤其是農科專業就業環境和發展前景分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自覺的將個人發展意愿與國家需求、農業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建立“三農”服務理念,形成科學的擇業觀。

2.有利于增強農科專業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專業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是用人單位比較看重的能力,也是大學生的核心就業競爭力的體現。農科專業大學生在接受全程化的職業指導同時,通過了解外部就業環境及自我分析,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目標。職業目標內化為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掌握崗位所需技能和服務社會的本領。同時,通過職業指導的培訓,學生能夠對目標職業所需的能力和素質需要有所了解,針對性培養,有利于自身能力和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此外,農科專業實踐較強,就業指導過程中往往會組織學生開展專業實踐相關活動,將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服務能力。

3.有利于提升農科專業大學生擇業技能。求職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v觀當前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擇業技能和擇業思想也是影響農科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原因。職業指導課程會向學生介紹就業信息收集、簡歷制作、面試技巧、求職心理、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等相關的內容,還會通過課堂練習、生涯人物訪談、模擬面試幻境等方式,使學生熟練的掌握擇業技能的同時,還會增加他們求職的自信心和提升個人形象,讓畢業生的求職更順利。當前職業指導已從大眾普及化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學生在接受就業指導的同時,還會就個人的擇業困惑、想法以及面臨的問題和老師進行溝通,精細化的指導有利于他們擇業思想的成熟,提前做好個人規劃。

參考文獻:

[1]張男男.淺析職業指導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及對策探析[J].科學中國人,2014,(14).

[2]熊富強,譚寅寅,盛馨,周振雷.高等農業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途徑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9).

[3]鐘祥睿,曹秀蓮.試論職業指導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性[J].勞動保障世界,2013,(5).

[4]蔡秀娟.農科類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5).

[5]吳東.高校職業指導在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中的困境與對策[J].黑河學刊,2014,(4).

[6]魏琳.高校實現高質量職業指導途徑的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0).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4篇

摘要 為探討國家商品糧基地向優質商品糧基地轉變的可能途徑,以淮安市5個商品糧縣區為例,通過搜集和調研淮安區、淮陰區、漣水縣、盱眙縣、洪澤區等5個主要商品糧供應縣(區)的糧食生產情況、農業生產配套等情況的調研發現淮安市由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向國家重要優質商品糧供應地轉型的裹足之處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后勁不足,各縣(區)間發展不平衡;糧食生產延伸產業滯后,優質優價尚不能充分體現;農業從業人員的種糧積極性低;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應用不足。因此需要從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合理構建獎補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引領、注重糧食加工產業鏈提檔升級、產學研一體化推動等方面入手,加快實現淮安市由大型商品糧供應基地向優質商品糧供應地轉變。

關鍵詞 糧食安全;商品糧基地;發展路徑;淮安市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 into an Important High-quality Grain Supply Area—A Case Study on 5 Counties in Huai’an, Jiangsu

PAN Li-yuan, FU Meng-meng, WANG Yong-jun et al

(Hu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uzhou-Huai’an Region in Jiangsu/Hu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Huai’an,Jiangsu  223001)

Key words Food security;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Development path;Huai’an

基金項目 淮安市社科類重點資助項目(A-20-14);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軟課題(21ASS086)。

作者簡介 潘麗媛(1989—),女,安徽馬鞍山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優質小麥遺傳及產業發展研究。通信作者,孫蘇陽,研究員,碩士,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及產業經濟研究;彭杰,副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村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27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管理進入新時代、新格局,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和優質糧食產業發展已成為重要導向[1]。2019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次會議,習總書記強調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并提出“實施分品種保障”要求,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糧食安全保障重于泰山,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相連,糧食安全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任何危機的出現都可能相互傳導甚至演化為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問題?!爸挥邪扬埻肜卫味嗽谧约菏种胁拍鼙3稚鐣缶址€定” [2],如何牢牢掌控糧食安全保障主動權,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3]。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支撐平臺,其基本著眼點與落腳點是基于國家重點投資扶持,充分發揮地區糧食生產優勢,大力改善糧食作物生產條件,全面促進糧食增產,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和社會經濟建設對糧食的需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4]。商品糧基地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至今,我國大規模的商品糧基地用占全國57%的耕地面積提供了75%的糧食和80%以上的商品糧食[5]。我國學者已經就中國的商品糧基地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的吉林省,孫巖等[6]通過分析吉林省商品糧基地的土地規?;洜I問題,進行了實現條件和影響因素分析。魏旭紅等[7]對吉林省中部商品糧基地的空間發展進行研究,表明中部商品糧基地縣具有產量和交通區位優勢,但縣域空間內部和縣域間的資源配置不合理,生產單位界限過于明顯,在今后的發展中應鼓勵新型農民合作。徐曉虎等[8]研究認為淮安市糧食產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尚未形成科學可持續的糧食經濟發展模式?,F有糧食產業發展更多是依靠自然資源優勢,眾多企業都是“靠天吃飯”思想,主要憑借淮安的糧食主產區和水陸交通優勢,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盲目性投資和低水平管理等弱點。張倩玉等[9]研究認為淮安市把發展糧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深化農村經濟體制創新和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手段,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項目帶動、規范建設,加快建立適應糧食生產新形勢的生產關系,解決勞動力轉移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壓力,克服一家一戶土地經營分散、生產水平參差不齊、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矛盾。這些研究都觸及了糧食基地和產業發展的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但就推動整個優糧產業發展來說,全面性、系統性和針對性還有所欠缺。因此,在當前形勢下,以淮安市為例進一步全面系統調研該地區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情況,科學分析實際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為商品糧基地向優質商品糧供應的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發展方案或建議就顯得尤其必要。

淮安地處淮河兩岸,屬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獨特,自古就有“天下糧倉”之美譽。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淮安常年糧食種植面積超66萬hm2,總產超480萬t[10]。其轄區內的淮安區、盱眙縣、漣水縣、淮陰區共4個縣(區)均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而2005年起國家就已在淮安市開始建設大型商品糧基地項目。為探討淮安市由國家商品糧基地向優質商品糧基地轉變的可能途徑,該研究通過搜集和調研淮安區、淮陰區、漣水縣、盱眙縣、洪澤區等5個主要商品糧供應縣(區)的糧食生產情況、農業生產配套等情況來進行相關研究。

1 研究區域內商品糧基地基本情況

從農業相關經濟效益指標(人均GDP、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相關產業的用電量)可知,全市農業經濟近年來平穩發展?;窗彩修r業農村局、淮安市統計局等部門數據顯示,2013—2019年人均GDP值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均穩步上升,人均GDP值由46 020元升至78 543元,平均每年增幅為10.1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6 991元升至12 017元,平均每年增幅為10.27%。糧食總產量和糧食產品產量自2017年以來增長幅度較大,其中2013—2019年糧食總產量由461.02萬t升至489.00萬t;糧食產品產量由838 kg/人升至859 kg/人,增幅為2.51%。作為現代經濟指標中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相關的農林牧漁水利業用電量增長顯著,由2.23億kW·h增至4.55億kW·h,增幅達到104.03%。用電量的增加側面說明淮安市農業相關產業整體呈現較快較好發展趨勢。

1.1 淮安市及各商品糧縣(區)的農業產值情況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淮安市的農業生產總值由316.541 6億元到399.733 3億元,平均每年增幅為3.75%。從農作物對生產總值貢獻的角度看,各作物間差異較大,其中水稻和小麥是淮安市主要的農產品而玉米和大豆對農業生產總值的貢獻較小。而從對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角度看,不同農作物也存在較大程度的差異,其中水稻、小麥對其為正貢獻,大豆對其的貢獻變化不大,而玉米對其呈明顯的負貢獻。例如,水稻產值由82.673 3億元增至96.437 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7%;小麥產值由38.812 6億元增至45.922 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62%;而玉米產值由4.511 1億元降至3.405 7億元,降幅為24.50%。從四大作物產值增幅可以看出,小麥和水稻的產值增長幅度遠超其他作物;而玉米和大豆產值則有所下降,特別是玉米,降幅高達約25%??梢钥闯鏊拇笞魑镏?,水稻產值占比最大并且發展趨勢穩中有進,而玉米處于低谷階段。

通過搜集淮安區、淮陰區、漣水縣、盱眙縣、洪澤區共5個縣(區)2013—2019年農業生產總值和各個作物的產值情況,細觀各個商品糧基地縣(區)的不同作物的發展和各個商品糧基地縣(區)的發展方向(圖1)?;窗矃^農業產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麥、大豆產值增加共同形成的,其中水稻和小麥產值遠超玉米和大豆,小麥和大豆總產值增幅較大,而玉米產值則略有下降?;搓巺^農業產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麥產值增加形成的,而玉米和大豆產值則呈下降的趨勢。漣水縣的水稻產值最高,2018年后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減少了玉米的種植而增加了大豆的種植面積,玉米和大豆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盱眙縣的水稻產值最高,而玉米和大豆產值連年持續下降。洪澤區的水稻產值最高,而玉米產值最低,但是近年大豆產值急速下降后有所回升。通過分析可知,不同農作物在不同縣(區)種植趨勢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小麥在各縣(區)增長迅速,水稻增長速度存在差異,而玉米和大豆在各縣(區)則呈現方向性的差異。

1.2 淮安市及各商品糧縣(區)的糧食種植情況

淮安市基本耕地面積約47.3萬hm2,全市范圍內,2013—2020年糧食的種植面積從65.77萬hm2上升到68.25萬hm2,主要為一年兩季耕作模式,基本保持平穩,略有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麥增長水平略高,分別增長1.82萬和1.28萬hm2,而玉米和大豆下降水平較為明顯,分別下降4 253.33和2 100.00 hm2。

2013—2020年,淮安市主要的5個商品糧基地縣(區)的各個作物種植面積變化情況基本一致,但是也有各自的特點(表1)?;窗矃^四大作物的種植面積整體下降,特別是玉米和大豆的降幅較大?;搓巺^的糧食種植面積每年穩步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麥提升較快,而玉米和大豆在原有種植面積較少的情況下,降幅也均較大。漣水縣的糧食種植面積與淮安區持平,近些年水稻和小麥增幅平穩略升,而玉米和大豆出現反差,玉米大幅度降低,而2018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幅較大,達到43.46%。盱眙縣的糧食種植面積主要集中在水稻,增幅較大,而大豆的種植幾乎沒有。洪澤區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而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不足1.7萬hm2。

由于淮安市近年著力打造“淮安大米”品牌,進一步帶動其稻米產業的發展,因此以水稻為例分析淮安市優質農作物發展情況具有一定代表意義。數據顯示,2020年淮安市水稻種植面積為32.17萬hm2(表2),比2019年增長了9.5%,其中26.93萬hm2達到了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優良食味品種面積為10.29萬hm2,可以看出本區域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漲幅較小,優質水稻品種的種植面積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各個商品糧基地縣(區)中,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面積最高為盱眙縣,達到6.67萬hm2,洪澤區最低為2.75萬hm2,但是優質稻面積在各自縣(區)種植占比最高的是淮陰區達到95.2%,最低是淮安區為74.9%。優質食味品種面積種植最高為盱眙縣,達2.67萬hm2,最低為淮陰區,僅為2 400.00 hm2,但是優質食味稻種植面積在各自縣(區)種植占比最高的是洪澤區為68.2%,而最低為淮陰區僅為5.8%(圖2)。由此可以看出,每個區的優質稻種植發展不平衡,其中淮陰區整體優質稻水平較高,但是優質食味稻占比極低。

1.3 淮安市及5個商品糧基地縣(區)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情況

通過農田相關機械化水平衡量區域內現代農業發展情況,根據2013—2020年淮安市農業機械總動力變化情況表明淮安市由518.40萬增至650.14萬kW,增幅為25.41%。其中漣水縣和盱眙縣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較高并且與其他縣(區)在該指標上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圖3),分別達到131.05萬和133.70萬kW,而淮陰區和洪澤區較低,分別為

85.77萬和92.06萬kW。

淮安市5個縣(區)在這些農業現代化水平指標之間存在差異(表3),每個縣(區)之間多重比較結果表明7個指標中,盱眙縣有5個指標位于第一層次,淮安區有4個指標位于第一層次,除了洪澤區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耕地面積比其他縣(區)本身差距較大,進一步表明淮安區和盱眙縣的機械化水平較其他縣(區)而言表現較好。

1.4 淮安市及5個縣(區)的農業從業人員及農村整體發展情況

農業從業人員的數量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產業的發展前景,農業從業人員呈現下降趨勢,由74.43萬人減少為72.16萬人,但是相對于整體的常住農村人口由216.92萬縮減為184.98萬而言,一般默認農業從業人員來源于常住農村人口,其整體占比不降反升,但是整體的數據表明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并且農業從業人員整體占比較低不足40%。而在常住農村人口逐年遞減的情況下,農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并且整體相對較為一致,維持在35%左右,其中淮安區和漣水縣的比例較高,漣水縣最高。

1.5 淮安市及5個縣(區)糧食產業情況

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之路?;趯Z食生產和種糧大戶發展情況是了解糧食生產經營情況的重要方面,目前該區域經營主體共6 584個,其中3 672個種植大戶、2 686個家庭農場和622個農民合作社。通過這些經營主體的經營規??梢钥闯霰緟^域規模經營耕地面積為12.20萬hm2,占現有總耕地面積的25.77%,其中水稻和小麥的規模經營力度較高,分別是12.00萬和10.75萬hm2,各自占當年種植面積的38.56%和33.81%。由經營面積可以看出,現有經營主體的經營規模主要集中在中間部位為6.60~20.00 hm2之間,而隨著經營面積的增大,經營主體在減少,僅4家經營規模達到333.33 hm2以上,經營的耕地面積為3 160.0 hm2(表4)。

根據淮安市現有的糧食產業情況,每年水稻訂單種植面積約為6.67萬hm2,占當年種植面積的21.43%;小麥訂單種植面積為3.34萬hm2,占當年種植面積的10.49%。價值較高的農產品品牌為淮安大米、新豐面粉、洪澤大米、大自然面粉、盱眙大米和大山面粉,規模最大的3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新豐面粉有限公司、江蘇維爾食品有限公司、洪澤區岔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綜合來看糧食加工企業的規模不大,如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優質品牌效應、壯大與新型合作經濟組合的結合,以此來提高糧食產業的整體水平已成為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命題。

2 商品糧基地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與大多數商品糧基地遇見的困境相似,淮安市在糧食生產中遇到的障礙帶來的瓶頸效應逐漸顯現,已經阻礙了其由大型商品糧基地向重要優質商品糧供應地的轉變,從調研結果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后勁不足,各縣(區)間發展不平衡

淮安市農業生產總體上首先表現為生產能力后勁不足。近年來的農業生產總值及人均糧食產品產量雖呈增長的趨勢,但幅度較小,糧食的總產量平均每年僅上升0.77%,而人均糧食產品產量僅上升0.42%。其次則表現為對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計劃理解不深刻,執行不到位的現象。主要農作物在淮安市的發展存在顯著的差異,水稻和小麥產業發展較好而玉米和大豆產值下降嚴重。近年來,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緩解我國農業生產中的結構性矛盾,國家提出了一系列如“大豆振興計劃”等政策措施來提高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據中國農業大學大豆產業經濟研究室提供的數據,2018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達846.6萬hm2,比2017年增加66.67萬hm2;總產量創近年新高,達1 580萬t,比2017年增加160萬t。再結合生產實際,可以看出,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全國總體上得到了較好的執行,而在淮安市還需進一步加強。其下轄的各縣(區)除漣水縣外,其他縣(區)的“大豆振興計劃”響應程度還較低。再次,淮安市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優質品種數目較少,無法體現優質優價??偟恼f來,其主要農作物種植的品種類型較多,但除較為出名的南粳系列優質稻品種外,其他作物包括小麥、玉米和大豆還沒有對優質品種與普通品種加以區分。而以水稻為例,2020年訂單種植的水稻品種基本為南粳9108,表明其存在著優質品種類型單一的問題。最后,其農業生產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雖然其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平穩,但各縣(區)間差異大,其中漣水縣和盱眙縣較好,通過一系列指標,整體上看盱眙縣和淮安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較高于其他縣(區)。

2.2 糧食生產延伸產業滯后,不能體現優質優價

近年來,糧食作物中除“淮安大米”外,其他糧食作物的延伸產業相對緩慢。糧食加工產業主要為初級加工,精深加工業少,從種植到收糧一直維持傳統的模式,不能做到優糧優價,這也進一步導致其自身優質糧食種植積極性低下。如其糧食龍頭企業新豐面粉有限公司經營范圍集中于面粉加工業,產品輸出較為單一,無法體現優質優價。糧食相關的大企業進駐數目較少,而本地龍頭企業生產鏈單一,生產模式更新換代速度慢,已經不能滿足現在高速發展和應對行業危機的需要,導致其糧食產業整體競爭力減弱,進一步導致其優質商品糧產業鏈進入不良循環。然而,近年來,安徽省在確保小麥種植面積穩定的基礎上,聚焦優質專用小麥生產,探索“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產銷加一體化模式值得借鑒。2019年,其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53.2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53.4%,逐步實現單種單收、好麥賣好價。而淮安市各縣(區)小麥種植品種布局缺乏統籌規劃,導致品種多雜,不能達到優質專用小麥的條件。

2.3 農業從業人員的種糧積極性低

從調研結果來看,當地的常住農村人口已經從216.92萬降至184.98萬,其中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不足40%,表明現有農村人口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而不是居家務農。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從事農業的收入低、農村生活條件較差、農業補貼專項利用不夠精細等,特別是現在農業從業人員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積極調動青壯年務農,穩住本區域商品糧基地的根基至關重要。通過農村用電量指標可以看出,該區域農村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如何找尋農業經濟突破口,改善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穩固糧食種植業發展的大后方是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4 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應用不足

該區域現有的種植技術基本為傳統的小農種植模式,農民的種植水平較低,標準化種植推進慢,2021年在水稻上應用前三的是“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機插水稻豐產高效精確生產技術”和“直播水稻風險防控技術”;小麥為“小麥秸稈全量旋耕還田與機械條播技術”“小麥農藥肥料高效化使用技術”和“晚播小麥獨稈栽培技術”;玉米上是“少免耕機械條播技術”“農藥肥料高效化使用技術”和“化控技術”。由此可以看出現有的農業生產技術還是集中在機械化播種和高產方面,而優質專用生產方面的農業生產配套技術基本屬于空白狀態。

3 優質商品糧基地轉型路徑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調研小組向農業生產方面的管理人員、科技人員、生產人員做了進一步的調研咨詢,基于當前國際發展形勢和我國的發展實際,在我國提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不利局面急需改變。我國農業農村天地廣闊,是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內循環能力的重要領域,優質商品糧基地的轉型正是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中大有作為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對現有國家、其他省市關于優質商品糧基地發展路徑的政策和做法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議。

3.1 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夯實優質商品糧生產動力之基

3.1.1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農村社會發展動力。面對農村人口下降,農業從業人員減少、老齡化的現狀,農村“由誰種地”問題備受關注?!胺N植糧食畝均凈利潤持續下降對應的是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日益上漲”[11]等現象使得農業從業人員大幅度降低。要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推進農村建設技術的創新、治理手段的創新、管理模式的創新,增強農村、農業對人口的吸引力。要圍繞宜居、方便、快捷原則創新農村建設布點,既要利于鄉村與城鎮的融合發展,也要利于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保持生態生產生活的統一,要縮小乃至消除城鄉基礎設施鴻溝。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實現供給模式的創新,要致力于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最終目標。農村社會保障事業要實現運行系統的創新,創新運用4種思路,化解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問題,補齊社會保障事業短板。要運用創新理念和創新手段,建立“三治融合”的農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和效果。農村建設領域的創新,就是運用新技術手段提升農村建設、管理和治理水平,增強農村社會發展動力。

3.1.2

加大農村生產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基礎生產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進程,打造更多的標準農田,提升農田周邊水利設施以及機械化水平,從而提高糧食增產增質速度,是構建商品糧基地縣(區)專業化、現代化、規?;闹匾獥l件?;谖覈爱a糧大縣、財政窮縣”這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提升設立國家及地方財政對商品糧基地縣(區)的專項補貼的比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在優質糧供應地建設上“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1.3

加大農民文化生活投入。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能動主體,增強農民的生活幸福感從而將農業更加的富有魅力。各縣區的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應廣泛組織社會各界,集思廣益,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鄉鎮文化,打造鄉村文化產業。要把城市居民生活元素中適合農民的部分引入農村,把傳統農村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入農民日常生活,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把開放理念、綠色生態理念、健康安全理念融入農民生活。引領農民樹立自信、自強、舒適、愉悅的生活理念,運用現代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和成果改善農民生活品質,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消費動力和生活動能,從而激發整體的農村活力。

3.2 合理構建獎補機制,打開優質商品糧生產主體活力之門

優質商品糧基地轉型的關鍵在于增強農業農村自身的發展活力。我國糧食生產主體以小農為主的局面尚未獲得根本改變,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差[12]。有效的微觀獎勵機制能夠有效激發優質商品糧基地發展中各主體的積極性,從而有效解放和發展農業農村的生產力。獎勵政策的制定要圍繞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個優質商品糧生產主導力量展開,其符合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方向和時代發展潮流需要,保證“公平與效率”,提升政策目標與激勵對象能力的匹配性,做好收益和風險的匹配,要正面負面激勵配套。各縣(區)應大力培育現代職業農民,鼓勵發展聯耕聯種、土地股份合作、托管服務、產業化帶動、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形式,力爭至2025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加10%,充分兼顧規模經營的經濟性和小農戶的積極性,有效內化并節約地租成本。

3.3 加強優質糧生產統籌規劃引領,筑牢上下聯動聚力之源

該區域內部南北環境差異大,糧食種植的整體布局差異大,如小麥種植南北差異大,盱眙縣主要種植偏春性小麥,而漣水縣更多種植冬性小麥,這樣的環境差異使得該區域內更加適合并且需要針對不同作物進行精細區域規劃,保障消費多元結構下的供需基本平衡[13]。例如安徽省近年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以按圖索“麥”的互聯網平臺實現適宜生態區內以優質專用小麥大縣、大片和大戶建設帶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從而提升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規?;???梢越梃b這些成功的案例,結合各縣(區)的實際情況,發揮各自的優勢,如盱眙縣和淮安區的優質水稻種植,制定整體的統籌規劃方案,各村鎮嚴格按照規劃方案執行,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優質糧產業集群,通過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優質品種的種植劃片、高產優質栽培規程的實施提升整體的農業規?;瘶藴驶?。

3.4 注重糧食加工產業鏈提檔升級,利用物流樞紐優勢,挖掘優糧發展恒力之泉

為提升自身優質糧的市場競爭力,首先要推動本區域糧食加工能力從初加工擴展到精深加工。通過扶持本地龍頭企業和吸引其他糧食加工大企業如中糧、益海嘉里、五得利、中儲糧等進駐來實現優糧加工產業升級的雙線并行,相互激勵之路。每年的國際食品博覽會等活動為與糧食加工大企業提供了交流平臺,已經具備吸引這些企業進駐的條件。通過政策引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本區域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改良自身加工生產線,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通過“淮安大米”等品牌建設,培育更多作物的優質品牌。鼓勵發展小麥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大豆蛋白深加工產品,引導優質產品供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力爭每個縣(區)能夠打出1~2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知名度的公共品牌。另外,近年來,高鐵快運物流基地、淮安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園的建立,標志著該區域物流體系得到長遠發展,在物流領域內所具有的地理區域、產業發展、建設條件等顯著優勢得以體現。若將這些物流產業與建設省市級糧食存儲與流通通道良好對接上,相互扶持,完全可以實現該區域糧食物流水平的提升。同時應不斷建設與商品糧基地縣(區)配套的糧食倉儲、物流渠道等硬件支撐設施條件,提高糧食倉儲設施與收儲能力、接收發運能力、烘干能力,保障商品糧“產得出來、存得起來、運得出去”,實行優糧優儲,分等分倉儲存和精細化管理,搭建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商務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加工、包裝、倉儲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將農產品電商與傳統渠道融合起來,讓從“田間到餐桌”這一過去復雜的供應鏈大大簡化,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谇捌诒緟^域糧食產品已銷往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基礎上,創新農產品電商物流新模式,將淮安市的優質糧產品快速打入長三角市場,提升優質商品糧的經濟效益。

3.5 產學研一體化推動,打造優糧生產科技競爭力之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長遠上看,農業發展要實現現代化(現代理念、現代裝備、現代技術、現代勞動者、現代農業服務)、信息化(信息集成、信息應用、信息決策、信息預警)、智能化(自動化、智能控制、智慧農業)、無人化(無人機、機器人)的推動力為科學技術。在農業經營上,要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引入合適的新型農業技術,逐步實現良種化、機械化、規?;?、產加銷一體化,優化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及貿易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14]。采用新技術要權衡近期與長遠、成本與收益、能力與風險、效率與效益、生產與生態等多重因素。農業經營領域的創新,包括如上技術的創新,也包括經營組織的創新,還包括農業業態的創新,如實現產學研的融合一體化,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等。在農村非農產業的經營上,要運用非農產業創新的一切成果,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平臺、創新渠道,讓創新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及農民群體。應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的全面普及,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使用,完善物流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發展直銷、農超、農企、農業眾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多元化農產品營銷模式,助力農民增收;應推動人文、科技等元素融入農業農村發展,發展創意農業、高科技農業等新型業態,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讓農民從最擅長的、與農民最接近的農業領域入手,創新農民的增收模式。不斷落實“科技興糧”“人才興糧”戰略,加大糧食科技投入,需要加快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與糧食企業合作,開展糧食作物科學研究、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培育一批創新型糧食加工科技企業。不斷加強提高優質糧食的品種抓好品種突破、發展節水技術[15]及農業科技教育服務水平,糧食生產加工專業人才和技能工人培養,加快實現本區域由大型商品糧供應基地向優質商品糧供應地轉變。

參考文獻

[1] 黃季焜,楊軍,仇煥廣.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政策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3):4-8.

[2]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3] 高紅江,劉應宗,潘珍妮,等.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商品糧基地城鎮化模式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2):345-348.

[4] 郭偉,劉應宗,郭漢丁.商品糧基地可持續發展路徑與策略研究[J].生態經濟,2013,29(3):126-130.

[5] 郭偉,劉應宗.基于糧食安全視角的商品糧基地綜合開發的實現路徑[J].中國農機化,2012,33(5):192-196,191.

[6] 孫巖.吉林省商品糧基地土地規?;洜I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6.

[7] 魏旭紅.吉林省中部商品糧基地縣的空間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4):259-260.

[8] 徐曉虎,史紀鎖.淮安建設糧食產業中心城市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4(2):81-82.

[9] 張倩玉.淮安市糧食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以江蘇省淮安市5縣(區)為典型調查樣本[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49-51.

[10] 張囡.淮安市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

[11] 杜志雄,韓磊.供給側生產端變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0(4):2-14.

[12] 顏波,亢霞,姜明倫,等.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下)[J].中國糧食經濟,2020(1):13-18.

[13] 劉澤瑩,韓一軍.鄉村振興戰略下糧食供給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2):10-18.

[14] 程國強,朱滿德.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糧食安全:趨勢、影響與應對[J].中國農村經濟,2020(5):13-20.

[15] 方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J].中國糧食經濟,2020(6):48-52.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5篇

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動力所在:在新時期, 我們更加注重農業生態效益, 然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一種農業發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廣, 關鍵在于它能否帶來經濟效益, 循環型農業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獲得經濟效益:一是通過區域大循環獲得規模經濟和結構效應;二是通過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一個運行模式是否適合企業、能否得到推廣應用, 關鍵是能否有經濟效率, 因為這是經濟主體 (涉農企業和農戶) 更關心的問題, 經濟效率主要表現在盡量降低成本的同時, 盡量增大利潤空間。由于循環型農業遵循3R原則, 這實際上就是遵循了經濟效率延長了產業鏈, 實現了產業鏈增值。一個典例就是現在不少企業開始廢水回用, 不僅減少了對水資源的浪費, 減少了水污染, 同時降低了成本, 實現了經濟效益。

循環型農業的原則:發展循環農業, 科學規劃是前提。在規劃中, 應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則, 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 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 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在這方面, 各地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作為國家的循環經濟試點市, 我們河南省安陽市結合自身實際, 把著力點放在小麥、玉米、花生等優勢產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優質口糧的農業產品品牌, 同時大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和畜產品精深加工業, 推動規?;B殖場建立有機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術,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養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實現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農藥和水生產要素, 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首先, 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業產業鏈, 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化和產品的無害化。各地區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 如“糧食種植—畜牧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 (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 —有機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其次, 選好循環農業項目。項目是實現農業循環的載體, 培育和完善農業循環產業鏈需要項目來帶動。選擇循環農業項目, 應從全局和長遠著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來, 鶴壁市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 建設了一批示范項目, 有力推動了循環農業的發展。再次, 加大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力度。目前, 許多農民對循環農業這一理念還不了解, 對發展循環農業的認識還不到位, 參與并支持發展循環農業的自覺性還有待增強。

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的保障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建立有利于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教訓, 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我國居民, 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 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 并通過立法把發展循環型農業納入地方政府的職責范圍, 加強對循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宣傳和引導。同時, 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措施, 調節和影響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 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開發的扶持力度, 推行農業清潔生產的新技術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 它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點。政府應從總體上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扶持力度。一是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應重點資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運作的農業科研組織與管理機構。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展循環農業、建設現代農業,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應在其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農業、環保、畜牧、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財政、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統計、考核、激勵、監督等制度, 促進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清潔生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 引導企業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農業的經驗, 結合我國實際, 推進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投資機制、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宣傳教育機制等, 保證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摘要:循環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 它擯棄了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 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從而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發展循環型農業既需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同時還需要外部條件的保障。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效益,產業鏈,保障體系,政府

參考文獻

[1] 諸大建.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J].科技導報, 1998 (9) .

農業機械發展前景范文第6篇

摘要:農業機械化必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已經逐漸推廣以及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并且在這種政策的推動下,農民也積極主動地應用了農業機械進行生產,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也使得我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機械;發展現狀;生產水平;趨勢

目前,雖然我國對于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程度比較高,但是國內的農機技術仍然處于發展的階段,并且機械設備的更新速度也比較慢,經常存在嚴重老化的情況,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在農業機械化進程以及技術應用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決。

1、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

目前,雖然我國對于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程度比較高,但是國內的農機技術仍然處于發展的階段,并且機械設備的更新速度也比較慢,經常存在嚴重老化的情況,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設備對農業的品種也具有一定的不全面性,再加上國內的地形比較復雜,有旱田、水田等,其中水田的機械化作業程度比較低,而玉米等旱田機械化設備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常情況下,機械設備的價格都比較貴,農民的經濟能力有限,并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就使得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無法實現機械化,影響了當地經濟效率的提升。

隨著產業技術以及人才成本的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斷上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進程。農業機械的價格、保養維修以及燃油等成本,相對于農民收入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即使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但相對于新型農業生產設備的價格,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農民對于新興機械化設備的投入積極性較差。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對策

2.1加強政策性保障

政策是確保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礎保障,雖然我國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各地區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所以還需要根據當地的發展形勢來制定農機發展政策。農機主管部門要履行自己的職能,重視對農機業的領導,并成立相關的農機機構,以負責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相關事宜。在保持已有的農業機械化購置補貼政策的下,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區域性差異補貼比率的辦法,使資金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丘陵山區,由于農業生產地理優勢不足、地方政府資金不足、農民購機能力不強,應給予更多的資金補貼;對于農業生產基礎較好、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可采取比例合適的引導性補貼。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時期下,要想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區域發展協調性,就一定要加大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差異的調節力度,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等,應該加大優惠扶持力度,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技術推廣等,尤其是應該給予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機服務組織一定的支持,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保證可以有效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最大程度的減少農業機械化區域差異性。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機作業補貼規模和范圍,縮小差距。引導并約束企業將補貼資金用于新技術的研發,加強購置補貼的監督機制,確保補貼資金的安全;完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辦法,加快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謀劃農機化金融支持政策,包括貸款貼息、保費貼息、場庫棚建設、機耕道建設等補貼政策;發展現代農業保險制度,積極推動開展農機保險業務,可對參保農機給予保費補貼。

2.3推動農村科技創新

因為隨著現代農業逐步發展,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農業裝備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若想進一步發揮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離不開技術創新。當前農業裝備已經無法滿足農戶的生產需求,因此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在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提升技術創新的強度,生產更多優質高效的農機具產品,促進農機化區域發展協調。加大在機電液一體化、智能化、精確控制等方面的投入與研發力度,堅持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聯合各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加快推廣節水灌溉、精準施藥、定位施肥、秸稈收集、殘膜回收,攻克農機數字化設計驗證技術、可靠性技術、傳感與控制技術,研制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全面提高農機制造工藝、裝備水平及產品質量。

在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情況下,對農產品區域的資源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設備的普及率,需要組織實施建立示范工程,結合農村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重點作物以及關鍵技術的培育管理工作。不斷摸索不同區域對生產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數據統計,為后續的創新提供重要的基礎,完善農機化與農業生產的配套發展。同時,還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大力利用現有的新型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為農民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3、結語

我國機械化發展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比較明顯。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實施農業全程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保障,是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助推劑,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必須要結合實際來不斷的優化相關的技術,加強技術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業的完全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郭水全.淺談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趨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3):132-132.

[2]汪奎.我國農機化現狀及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趨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2).

[3]陸穩,莊懷宇,夏長坤.宿遷市農業機械化發展新趨勢、新問題、新措施[J].農技服務,2017(19).

[4] 阿布來提·達吾提.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差異性研究[J].南方農機,2017(02).

[5] 凌寧.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差異性研究[J].南方農機,2018(02).

上一篇:采購文員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初三英語教師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