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茶道文化范文

2023-09-21

茶道文化范文第1篇

王慶(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茶香千年,道以永存。慶?!逗{茶道》創刊100期。

郭正偉(寧波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海峽茶道》是目前茶界最有影響的茶刊之一。貴刊已多次報道寧波茶文化,是我們每屆寧波國際茶文化節以及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主題研討會邀請的嘉賓媒體之一。當前正是茶文化媒體的快速發展期,期盼《海峽茶道》走出福建,以創新思路和更廣闊的視野,立足福建,面向世界,以更多篇幅介紹各地茶事,努力使之成為《中華茶道》,為海內外茶人所喜聞樂見。

陳郁榕(原福建省茶葉質量檢測站站長,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高級評茶師):《海峽茶道》雜志是一本專業的茶文化刊物,至今已一百期了。其文章、內容記述著歷史的變遷,用流淌的筆將文化傳承。感謝《海峽茶道》的編輯、記者,把茶界中平凡的人和事描繪、升華得多姿、多彩、多嬌。是茶學專業人士、喜茶、愛茶者可讀、必讀的一本雜志。

程啟坤(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峽茶道》一百期,每期內容顯珍稀,越辦越好眾人夸,茶界媒體一面旗。

陸堯(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海峽茶道》選題新穎,發行量大,百期輝煌。祝共同唱響健康、時尚、和諧的茶文化主旋律。

范增平(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海峽茶道》是我國發行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影響力最深遠的茶文化雜志。今天慶祝發行滿一百期,這是值得恭喜,也是值得祝賀的好事。過去新聞界都知道曾流行過這樣的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志”,現在雜志出版一百期了,不曉得辦《海峽茶道》的這一批人有沒有感受到是被陷害的呢?不管怎么說,對廣大的讀者來講,有了《海峽茶道》雜志讓中華傳統優美的茶文化得到發揚了,聯系了我們廣大愛茶人的感情,增進了我們廣大愛茶人的茶文化知識。我連續看了八年,它是我每個月必讀的刊物,如果有一期我沒有看到,就好像欠缺了什么似的,失去了什么的樣子,頗不是滋味。就這樣的情況下《海峽茶道》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沒有它。

吳雅真(福建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茶道表演藝術家):《海峽茶道》是本宏揚中華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識,即專業又富趣味,深得茶人、愛茶人喜愛的專業茶書。愿《海峽茶道》越辦越好,走遍世界都能看到它。為宏揚祖國茶文化再創輝煌。

蔡榮章(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無我茶會”創辦人):《海峽茶道》是一本我們期待收到的月刊。好的刊物不但會排除錯誤的資訊與知識,以免以訛傳訛為害讀者,更會兼容各方見解尊重學術自由。這樣的難題有賴雜志的智囊團,更有賴讀者與廣告客戶的支持,免得雜志為求生存不得放棄原則。因此,我們多么珍視《海峽茶道》。

余悅(江西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茶藝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海峽本一家,茶道弄清雅。百期承重任,揚帆展風華?!逗{茶道》百期,成就喜人,祝百尺竿頭,續寫華章,百川歸海,再創輝煌。

張士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海峽茶道》自創刊以來,始終秉承“傳承茶文化,解讀茶經濟”的辦刊宗旨,以“以茶悟道,以道論茶”為辦刊理念,通過搭建“茶道”金橋,為提升海峽兩岸乃至全國茶葉的文化品位與品牌價值做出了突出貢獻,是茶業這棵“產業樹”中的一支重要根系。在《海峽茶道》百期盛典之際,我謹代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表示熱烈的祝賀,祝愿期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王岳飛(浙江大學農學院副院長、茶學系副主任):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繹,中國茶文化已自成體系與格局?!安铻閲嫛闭饾u成為國人的共識,機遇和挑戰,共同編織成了中國茶實現中國夢的現實基礎,亦在提升與鼓舞著茶人的文化自信。臺灣與大陸一衣帶水,造就兩地茶產業互動的頻繁性。而茶性向以平和著稱,其不僅能調和身心,更堪稱和平之飲。大雅能容物,文章不染塵。好茶如好書,細讀一本書猶如細品一杯好茶。品茗之道,不必人云亦云,釋放中式魅力的同時,也擅于發揮“海峽”優勢,是為“茶道”之“海峽”精神。小滿品茗,或窺茶道表里。

鄭國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欣聞《海峽茶道》創刊8年,并迎來第100期,在此謹表祝賀。本人作為《海峽茶道》的忠實讀者,每每看到里面的好文章,總讓我對編輯和作者產生敬佩和感激之情。中國茶文化的傳播需要她的參與,中國茶產業的發展需要她的推動;她是茶樹的種子、茶園的陽光和茶人心靈的雨露!我們深信,《海峽茶道》將不斷傳承“清、和、美、靜”的茶文化核心理念,為茶產業的持續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許玉蓮(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海峽茶道》發行第100期,是近代茶文化發展的佳音,它能夠一路走來八年多,當然因為它并不是一般只寫應酬文章的雜志,《海峽茶道》注重茶界各范疇的事物演變和成長,容納了各地區各領域的茶人發表研究與思想,值得贊。

舒曼(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吃茶去》雜志總編、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茶文化的弘揚與推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事業,它與茶文化傳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逗{茶道》作為中國茶事傳媒中的佼佼者,擔當了弘揚中華優秀茶文化的重要角色,彰顯出獨特的辦刊風格和魅力,深受業界廣泛好評。在《海峽茶道》創刊一百期到來之際,祈愿《海峽茶道》在有目共睹的成就中,跳出福建看全國乃至世界茶事發展,這不獨對福建茶文化產業發展有意義,質而言之,整個中國茶文化產業發展正需要《海峽茶道》對之關愛和提升。祈愿《海峽茶道》越辦越好,??闯P?,常讀常愛。

蘇峰(福建省農業廳茶葉專家):《海峽茶道》從創刊之始我就一直關注,曾為創刊出謀劃策,它為廣大讀者打開了解茶知識的窗戶,是展現豐富多彩茶文化與文化交流的陣地。八載薪火相傳,百期譜就華章。希望《海峽茶道》以創刊100期為新的起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握機遇、銳意進取,面向大眾,服務產業,打造茶文化刊物之精品!

小泊重洋(日本中國茶協會顧問、原日本原靜岡縣茶業試驗場場長):茶,從古飲用至今,是我們現在也是世界人最愛的飲料。時代的變化,給人們的習慣也給社會環境帶來了變化,發達國家出現了飲茶人口減少的趨勢。因此,茶是當今人類必須重新認識的飲料。希望貴刊今后能承擔起這一重任。

陳榮冰(原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我覺得《海峽茶道》這本雜志,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追根溯源歷史悠久的中華茶史文化,又有緊緊圍繞當前茶產業的熱點,深入邊遠茶區采編組稿的報道;既有各種茶類的產地尋訪,又有各種茶類的品質鑒評;還有茶人、茶事、茶藝、茶具、飲茶功效等等相關內容。讓讀者覺得較為專業實用,而且時效與可讀性強。幾年讀下來,我從中學到許多茶文化知識,領略了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值此,《海峽茶道》創刊出版100期之際,謹向《海峽茶道》雜志社所有成員表示熱烈的祝賀。衷心祝愿《海峽茶道》為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旭烽(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院長):魚在水中游,不意水的存在:人被空氣包圍,不意空氣的存在:茶在道中綻放,不意道的存在。

歐陽道坤(中國茶企領袖俱樂部秘書長):在中國茶業的黃金發展期,希望《海峽茶道》繼續為中國茶業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為中國茶業發展貢獻力量!

陳鑾(福建省茶葉質檢站站長):《海峽茶道》創刊以來,以專業的視角全方位的展示,傳承茶文化、解讀茶經濟,為推動福建從茶葉大省邁向茶葉強省、實現茶產業千億夢,辛勤耕耘,功不可沒。?!逗{茶道》越辦越好。

寇丹(知名茶文化專家):它像獨具特色,令所有鐘愛茶的人愛喝的一杯茶。在全國產茶大省中,福建是文化性茶刊最多的一個省,而《海峽茶道》的品位上乘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品位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發展和運用的表現;品位是編輯部在文風、內容、版樣、裝幀上為讀者著想的一種責任;品味是對茶產業和廣大茶農們辛勤創造的一份感恩。品味更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能恪守辦刊原則抵制“污染”,是對鄉土自然與社會的堅貞愛護。愿《海峽茶道》越辦越好!

馬嘉善(終南山千竹庵主人、西安知名茶人):看著《海峽茶道》在茶香縈繞中走過的八年路程,心里很欣慰。中華茶業復興離不開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茶文化刊物。從目前國內十多種茶文化刊物來看,《海峽茶道》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值得贊許的。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中華茶業復興其實是中華茶道精神的復興。希望《海峽茶道》能再接再厲,以弘揚中華茶道精神為己任,以復興中華茶業為擔當,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林治(西安六如軒主人、西安知名茶人):在迎來《海峽茶道》百期大慶之際,?!逗{茶道》繼續道心文趣兼備,引導大眾通過品茶“品味生命,解讀世界”。另附上詩一首《茶,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不記得,曾把你捧起幾回,親吻幾回。不記得,曾把你放下幾回,回味幾回。茶啊,在眾心眼里,你總是最美,最美。陸羽為你寫經,東坡被你陶醉,才子佳人因你夜不能寐。茶啊,在我的心中,你永遠最美、最美。你是禪,你是夢,你是海里的浪花,你是天邊的流霞,你是觀音菩薩凈瓶中的甘露,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竺濟法(茶文化專家、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上善若茶,茶于人類有百利而無害。茶園美,茶樹美,茶葉美,茶香關,茶藝美,茶有大美,關在真善!當我們的空氣、水源不幸被污染之后,高山茶園無疑是一片令茶人和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保護、弘揚這片圣地,保護生態茶園,是每一位中華茶人責無旁貸的職責。茶文化是茶人的精神家園,同樣需要茶人精心呵護。茶產業、茶文化中的假丑惡,就像茶湯中的蒼蠅,令人惡心。精行儉德、弘揚真善美是茶圣陸羽倡導的,我們茶人要努力實踐、共勉。百期《海峽茶道》,已經為弘揚茶之真善美作出了巨大貢獻,期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新的面貌,為中國茶產業、文化的純凈與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銀漢晴(北京孔廟國子監茶道總監):借一盞茶將心安了,燃一爐香且修當下——祝?!逗{茶道》用一百期傳千年茶道。

陳書謙(雅安市茶葉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雅安市茶業協會副會長):立足中華,弘揚傳承。海峽茶道,氣象更新。

傳明法師(閩南佛學院教務長):茶與禪,有著密切的關系,茶因禪而升華,禪因茶而表現。茶雖然普通,但善用還是可對悟入禪宗提供某些前行引導的方便,比如培養專注力、達到寧靜致遠、提醒不沉溺香味而忘記修行,皆有助于禪修,所以,歷來為禪宗所提倡。

定空法師(福建古田極樂寺主持):人的榮華富貴自古以來不是老天所能左右的,只不過絕大多數人不肯清閑罷了,安安靜靜地泡一壺茶,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像一杯茶一樣,學會刪繁就簡。

悟澹(某佛教雜志副主編):對于慈悲而言,禪者的話杯中的茶,在一盞茶中,觀世態之極幻,反復無常,倒不如咀世味之昏空。你會忽然發現,倒不如潺潺流水之間,一盞清茶之中,更多了幾分慈悲與智慧的濃旨。

李合春(成都市至真觀):恭賀《海峽茶道》雜志百期出版。茶亦道矣!茶無道則不可稱茶。茶之精髓在其能載道而潤物化生,利樂友情。老子說:“道尊德貴。道生之,德蓄之?!蹦瞬璧廊诵闹畽C,緣融也。天之神品,茶可清心亦可寡欲,滌除玄覽。時得此妙品;三才合一,壺中天地。調理陰陽,均衡五行。形神具妙,與道合真。

沈學政(浙江農林大學教師):《海峽茶道》已經出刊百期,這既是紙質媒介對茶文化傳播責任的勇敢擔當,也是茶人們對記者深度記錄和解讀分析的認可。兩向相惜,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堅持。借百期寄語,道一聲由衷的感謝,感謝你們以茶為入道媒,開啟我們的自在門。

夏良玉(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時光,重疊在青蔥滋茂的草木間,守望著“儉、清、和、靜”,流淌云影飛雨的禪意,承載山水天地的道韻。

大茶(浙江湖州愛茶人):有幸結緣,春秋八載;隱心于茶,相知相惜;《海峽茶道》伴我“重走陸羽路”,且行且思,清芬漫天涯。

胡建平(浙江德清縣農業經濟合作站站長):《海峽茶道》美文通四海,茶香飄八方。

大和(長興好和堂·茶人之家):海峽茶道,茶和天下。

王迎新(知名茶人,《吃茶一水間》作者):一本懂得堅持與堅守的刊物,跨越地域與茶類,包容進國人所有對茶的美好想象,并踐行為一場不曾落幕的芬芳。祝?!逗{茶道》,感謝所有編輯記者的辛勤付出,愿我們一路同行,香俞久遠。

石為云根(知名古器修復者):飲茶是傳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們藉飲茶來安頓自己的心靈,這個過程既有茶本身引發身體的反饋,也有飲茶環境和器物所帶來的審美愉悅。中國本土的茶藝再次復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有中國氣派的茶道美術系統建設尤顯重要,關注與其有關的手工藝,關注潛心于其中的年青人。

靜清和(山東知名茶人):曾經的我,喝茶為牛飲。數年的跟蹤閱讀,貴刊予我許多啟迪,于茶,事茶讓我走上了精致與深究的茶道,感謝《海峽茶道》。

且飲且讀(學者,資深茶人):當喝茶成為生活風尚,《海峽茶道》終將引領我們忘記附著于茶葉之上的虛榮與風雅,忘記關于茶品的自我評價。我們將學會包容和尊重不同茶類的表現,拋棄面對茶品時的狹隘、高傲與我執。?!逗{茶道》越辦越好。

崔榕(積善齋主人):佳茗自古通南北,《海峽茶道》傳四方。

公泰老山(資深茶人、公泰茶莊莊主):《海峽茶道》創刊八年來,充分豐富了茶友的知識和素養,最重要的是給讀者提供良好的體驗與學習機會。希望將更多的茶文化創意導入刊物,進而塑造出刊物的特色。

吳德亮(臺灣作家,攝影家、茶藝家):常在我的博客收到大陸茶友的留言,說訂閱《海峽茶道》,是因為透過多篇臺灣名家專欄,可以實時得知臺灣茶業最新動向。更常接到臺灣讀者來信,說閱讀本刊可以“茶人不出門,便知對岸茶事”。顯然作為兩岸茶文化最佳的交流與溝通平臺,100期生日快樂的《海峽茶道》當之無愧矣。

尤向榮(資深茶人):2006年《海峽茶道》創刊,猶如一株剛栽種的茶苗,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眾茶人悉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憑借日漸專業的茶葉知識,及匯聚世界茶道之思想,以饗讀者,成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的茶專業媒體。希望《海峽茶道》在為茶產業服務的同時,能讓更多茶友在這個文化平臺上充分享受茶之美,感悟茶之德。

木白(昆明茶人):著手茶葉一事,成就百冊高臺,方得風光無限,一覽無余。立足海峽兩岸,聚焦八方茶人,自是盛況空前,不絕于后。

濁玉軒天上客(知名茶人):《海峽茶道》自創刊至100期以來,成為海峽兩岸愛茶人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就像茶多拉的禮盒一樣攜帶著茶的知識和禮物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海峽兩岸。祝愿《海峽茶道》雜志秉承優良的傳統,充分發揮專業雜志的優勢,傳承中華茶文化,推廣健康飲茶的知識,在中國茶道振興的路上繼續引領潮流,再創輝煌。

馮敏(云在堂古美術):愿《海峽茶道》真正成為茶人之友、茶人之家、茶人之師。

徐秋生(武夷山市巖茶廠高級制茶師):感謝《海峽茶道》一直以來對武夷巖茶的傾力支持!這么多年過去,雖然武夷巖茶已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但真正喝得懂武夷巖茶的人還是不多。如今武夷巖茶的市場還屬比較混亂階段,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巖茶標準,真正的國家標準卻越來越被忽略,導致很多消費者感到迷惑。故希望《海峽茶道》今后能在這方面多做宣傳,一起努力讓武夷巖茶的市場更加井然有序地發展壯大起來。

黃琴芯(武夷山茶人):悠悠一百期,深深茶香情。月月刊新知,年年創新高。

茶企寄語

何一心(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心同筑中國夢,品茶品味品人生。熱烈祝賀《海峽茶道》創刊100期。

江元勛(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儉清和靜茶水道,枝葉源流海峽情。值辦刊100期之際,我衷心地祝愿貴刊在推動兩岸茶產業發展,弘揚中華茶文化方面一如既往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王文禮(福建八馬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茶為國飲,希望《海峽茶道》雜志在宣傳茶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貢獻,成為天下茶人共有的精神家園。

肖文華(廈門華樣苑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茶禮傳天下,愿《海峽茶道》在這個蓬勃的年代越辦越好。

葉濟德(九峰茗茶董事長):《海峽茶道》雅名成,刊創百期碩果豐,百尺竿頭同跨躍,更開宏業又高峰。熱烈祝賀《海峽茶道》出版100期,衷心祝愿貴刊取得更大發展。

梁駿德(駿德茶廠創始人):《海峽茶道》是中國媒體中做得最好的一本雜志,是第一個報道金駿眉的茶媒體。祝愿《海峽茶道》越辦越好,在茶界永遠保持第一媒體的地位。

汪建仁(品雅有機茶董事長):祝賀《海峽茶道》100期出版成功,感謝讓我們見證了茶行業穩健發展的歷程,期待辦得更好更棒。

胡文濤(廣州白沙溪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峽茶道緣,兩岸共品茗。一刊一世界,一茶一中國!

劉國英(福建武夷山市茶葉同業公會會長):感謝《海峽茶道》8年來對宣傳推廣武夷茶文化所做的貢獻!值此創刊第100期之際,祝愿《海峽茶道》越辦越紅火。

黃勇(武夷山清風茶業總經理):《海峽茶道》在福建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在宣傳茶文化,告知人們茶為何物,如何種如何做如何飲如何品上,期期有驚喜,其影響力與福建茶葉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交相輝映,祝愿越辦越好。

陳孝文(巖茶制作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與《海峽茶道》相識多年,見證每一步的發展足跡。從一到一百,《海峽茶道》書寫茶專業媒體的一個個奇跡。抵百已是豐厚,積淀之后的征程,滿載希冀與美好,華麗啟程。

吳在旺(武夷山市青獅巖茶業科學研究所總經理):做好茶,做好人。

王聿心(福州孝文家茶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100期這是一次圓滿,更是一次新的旅程。過去的100期,你陪同著閩茶走向全中國。未來的100期,期許你帶著閩茶、代表中國茶文化昂首走世界。茶的文化最能融入生活,也最能超越生活。中國文化的復興,有茶文化、有你,有我們一同來見證。

石曉輝(天潤萬和茶業總經理):倉促的人生中,我偏愛《海峽茶道》細水長流般的美好。從這里觸摸到的茶世界,樸素蒼老,生動迷人。

陳如山(極簡(廈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平常茶,非常道?!逗{茶道》,經此數年,一期一會,仿若一封老友來信,見茶如面。期待下一個百期,下一場茶中論道。愿《海峽茶道》歷久彌香。

鄭正郁(鄭福星茶業總經理):自《海峽茶道》創辦伊始,我就給予了密切的關注。茶道的普及為快節奏生活的當代人,提供了慢生活的方式。一如《海峽茶道》,對中華茶飲之源起,研傳,茶產業發展都作出了深入的報道,為兩岸茶行業的文化品位定位提供了依據。今《海峽茶道》雜志創刊8年,特此獻上創刊第100期生日祝福,?!逗{茶道》雜志未來一帆風順。

李素軍(桐正茶廠總經理):因為愛茶,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傳播久遠。以博愛之心讓愛茶人更懂茶的心靈。

賴閩鵬(悟源澗茶廠總經理):以茶載道,道通達而茶流芳。

余盛良(武夷山擎天巖巖茶廠廠長):茶刊創百期,服務樂三農。

李茂鵬(恒昌泰茶業總經理):習茶之路,百期相伴。祝海峽迎盛世、茶道豐年來。賀《海峽茶道》喜迎100期。

茶道文化范文第2篇

茶藝與茶道課是我大二選修的一門課程,在此之前我并未接觸過太多相關的東西,僅僅知道泡好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但我經過這個學期的學習,已然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很多美,這是一個人質的升華。 對于中國的茶人來說,飲茶是一門生活藝術,著重追求品茶時的藝術情趣,而不是缺乏詩意的清規戒律。即使是講究“禪茶一味”,也是側重以禪意來提升品茶的詩化境界,并不強化宗教色彩。

“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由臺灣茶文化界首先創造出來的,用以概括品茶藝術的內涵。但是品茶本身卻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過程中生發出茶道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茶藝與茶道無疑占據核心地位。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嘗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后環節,如果沒有品嘗,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嘗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于茶道精神范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中國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現“茶道”概念,最早見于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寫了飲茶的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其第三層次就是飲茶的最高層次,即品茶悟道,達此境界一切煩惱苦愁自然煙消云散,心中毫無芥蒂。該詩的最后兩句是“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誰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諦呢?看來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現的“茶道”概念,其內涵與詩中的“三飲便得道”相呼應,也與現代對“茶道”的界定較為接近,在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人飲茶飲了幾千年,開始是將茶作為食物,然后作為藥物,后來成為飲料,至遲從西晉開始,就將飲茶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作為飲料的茶湯,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要。但是西晉詩人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區”詩句,已經在描寫茶葉的芳香和滋味,可見當時人們飲茶開始講究欣賞香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了。杜育的《拜賦》除了描寫茶葉生長環境、采摘情況之外,還涉及用水、茶具、茶湯泡沫以及飲茶功效等,可以看出當時飲茶已經有了一套技術要求。特別是其中描寫茶湯泡沫的幾句:“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嘩如春藪。”意思是剛煎點的茶湯,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積雪,亮麗像春天的花卉。如此重視欣賞茶湯泡沫的色彩和形狀,則當時必有培育茶湯泡沫的技術,據關劍

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采用茶筅攪打茶湯使之產生泡沫。而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則完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飲茶就具有藝術性了。至于《荈賦》的最后兩句:“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描寫飲茶的功效,可視為中國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國茶藝的成熟是在唐代。這是因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動,撰寫了眾多的茶詩,提升了飲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齡、李白、皎然、盧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齊己、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等人,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對唐代品茶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唐代詩人們品茶,已經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滿足,著重從審美的角度來品賞茶湯的色、香、味、形,強調心靈感受,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從他們的眾多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詩的“三飲”之外,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描寫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樣的品茶已經不再把茶湯當做是一種飲料,而是成為藝術欣賞的對象或者是詩人們審美活動的一種載體??梢?,我國的品茗藝術至少在唐代中期已進入成熟的時期。因此,陸羽的《茶經》對此進行了全面總結。

陸羽將唐代的煮茶技藝總結為:“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茶經·六之飲》),就是茶葉采造、鑒別、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飲用等九個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據《茶經·五之煮》記載是先將茶餅放在炭火上烘炙,兩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狀,然后趁熱用紙囊包起來,不讓精華之氣散失。等茶餅冷卻后將它碾磨成茶末,再篩成茶粉。等水燒到冒起如魚眼大小的水珠同時微微發出聲響,稱為一沸,要放點食鹽進去調味。等水燒到鍋邊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先舀出一瓢滾水備用,再用竹笑環擊湯心,然后將茶粉從中間倒下去。過一會兒鍋里的水翻滾為三沸,將就剛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時鍋里的茶湯會產生美麗的泡沫,稱為“湯華”。這時茶湯就算煮好,分別舀人茶碗中敬奉賓客。

陸羽提倡的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羅(篩)茶、燒水、一沸時加鹽、二沸時舀水、環擊湯心、倒人茶粉、三沸點水、分茶人碗、敬奉賓客。整套程序是相當完整的,其技術要求也是頗為明確、具體。陸羽特別重視煮茶時要培育出美麗的“沫餑”。稱之為“湯之華”,華者花也。指的是茶湯表面上浮泛的一層細密均勻的白色泡沫:“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肚F賦》所謂‘煥如積雪,曄若春藪,有之’。”陸羽用了棗花、青萍、鱗云、綠錢、菊英、積雪、春藪等一連串美麗的名詞來形容茶湯的泡沫,可見他對此是何等的重視。其實,唐代的詩人們也都很欣賞湯華的,常常用乳、花等美好字眼來形容:“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洲》)、“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白云滿碗花徘徊”(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白花浮光凝碗面”、“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曹鄴《故人寄茶》)、“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鄭遨《茶詩》)„„總之,唐代煮茶并不是只煮出一鍋普通的茶水,而是十分講究培育茶湯面上的沫餑(湯華)??梢韵胂笠幌?,唐代流行用青綠色的秘色瓷茶碗,茶湯是金黃色(杜牧《茶山詩》:“泉嫩黃金涌”;元稹《一字至七字詩》:“銚煎黃蕊色”),湯華又是“煥如積雪”的白色,一碗在手,真是令人賞心悅目,難怪詩人們會產生那么多美麗的聯想。

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唐時

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時的陸羽則最早創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國人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創立了茶道精神,從而把茶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這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 我們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各國的植茶、制茶、飲茶均直接或間接源于中國。“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茶道與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創立,并且進而說明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漸漸地體會到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有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沒有被采摘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采摘下來之后,還有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嘗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差的一生如同人得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得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最濃郁得清香散發出來。

朱曉勇

茶道文化范文第3篇

何謂茶道?指飲茶的道理、方法及其應當遵循的規則。古代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套禮節或儀式,茶道是茶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次生文化現象。

1 .1 茶道詞源

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云“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秋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聞見記》云“因鴻漸之論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

在唐以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稱茗飲者“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后,如封演《聞見記》所記,鴻漸為《茶經》,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侶通過種茶、制茶而精于茶術,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把茶的知識藝術化、理論化。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諸家精神,主張以茶修德。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開篇),貫穿了和諧、中庸、淡泊的思想內容,強調飲茶自修內省。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傳承、傳播到國外,東渡日本后,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許多學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師范學院歷史系陳香白教授認為,茶道乃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之結晶,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征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茶道之形成于盛唐。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榮章先生認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專家丁文先生在《中國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根植于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系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2 茶 藝

2 .1 茶藝詞源

據報道,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為推動茶文化的發展,并注入人文精神為主旨,經過反復思考討論,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為此創立了“茶藝”這個新名詞,同年臺灣成立了茶藝協會(1976-1977 年),當時在臺灣出現了“文化尋根”現象。

臺灣于1976 年出現了管壽齡的第一所茶藝館。此后,中國功夫茶館等陸續出現,至90 年臺灣已有1000 多家。中國茶館歷史悠久,但以茶藝館命名的品茶場所,福建博物館茶藝館是當時大陸第一家。目前僅福州市的茶藝館、茶藝居就有數百家。

2 .2 茶藝的概念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鑒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藝術上的享用,除講究茶葉沖泡方法禮節與用具外,更重視不同茶葉的色、香、味的品嘗,以及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性,注重茶在人際間的關系。人們常說的“喝茶”是將茶作為解渴飲料時稱之。“品茗”細品茶味,將茶作為生活藝術享用時稱之,與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觀茶論》:“啜英咀華”“爭鑒裁之別”,帶有品茶之意義。而“茶藝”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

2 .3 茶藝的基本類型與特色

茶道文化范文第4篇

院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 學號:201040404134

學生:陳大進

茶藝與茶道的內涵及發展

茶藝與茶道的內涵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泡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通常稱為“茶藝”;二是精神內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啟迪智慧的妙用。廣義的茶道,應該是包括茶藝在內的;狹義的茶道,與茶藝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內涵、境界妙用”的部分。

茶藝與茶道這兩方面的內涵,在中國茶文化最重要典藉《茶經》中同時得到了體現。被后人譽為茶圣的唐人陸羽在《茶經》十章中,除了介紹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藝、要領與規范之外,還闡明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并強調“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精行儉德”四字,便成了傳統茶道的基本思想內涵。陸羽的忘年交、詩僧、茶人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茶道”一說,這里的“茶道”,寓含“飲茶之道茶藝)”與“飲茶修道(茶道)”的雙重內涵,可以說就是茶藝與茶道的統一,也就是廣義的“茶道”。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四個方面,明清時代的一系列茶文獻諸如明代朱權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又使得茶道的理念更為豐富完備。

茶藝與茶道的發展

茶藝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稱其為茶道、茶禮的。首見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祥地。從《封氏聞見記》中可知,唐時茶道已在王公貴族中廣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貢茶的發展,又對推動宮廷茶藝的形成與完善,提供了條件。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時的貢茶地區已發展到十六個郡,可見規模之大。唐代李肇《國史補》載,當時各地為了使進貢的茶能趕上宮廷清明宴,還出現了日夜兼

程將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使用的金銀茶具、秘色瓷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過記載的茶珍貴歷史文物,它更幫助人們了解了唐代皇宮飲茶的豪華與飲茶的具體方式。所以,茶藝(道)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根據茶的特性,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的飲茶環境、茶具配置、沖沏技能、品飲藝術入手,再結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總結出來的一套飲茶禮法。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種親和與敬重。自唐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茶藝慢慢走向社會,為人類交往和經濟發展服務。

茶藝在中國古代,如唐朝宮廷的"清明宴"茶會、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現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來敬茶"、廣東、福建的"客家功夫茶",還有少數民族形形色色的飲茶習俗,里面都蘊含著茶的"道"和"藝",但與生活緊切結合,所以比較接近實際,不像日本茶道那樣過于程式化。

中國現代茶藝,發展成為規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臺灣茶藝。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致力于普及烏龍茶的泡茶技藝,通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已經形成了百姓積極參與,并與眾多茶藝館緊密結合的一種大眾飲茶消費的形式。應用的器具包括茶罐、茶萼、茶壺、茶船、茶巾、茶湯、茶檔、茶盤、茶盂、水壺等。

中國茶藝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現的,如陜西仿唐宮廷茶藝、上海仿清文人茶藝、云南三道茶茶藝、福建烏龍茶藝、浙江龍井茶茶藝、湖南擂茶茶藝、江西禪茶茶藝、山西五臺山佛茶茶藝等等。

少兒茶藝是近幾年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和地區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項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的飲茶興趣,通過飲茶技藝的培訓,促進了少年兒童精神素質的提高,對他們的心身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把中國人很多傳統美德通過茶藝活動得以繼承和發展?,F代茶藝與茶德所謂“茶德”,簡言之,是指飲茶人的道德要求。進一步而言,是將茶藝的外在表現形式上升為一種深層次、高品味的哲學思想范疇,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風尚。

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德歸之于飲茶人的應具有儉樸之美德,不單純將飲茶看成僅僅是為滿足生理需要的

飲品。唐末劉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擴展了“茶德”的內容:“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飲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養,并擴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際關系上去。中國首創的“茶德”觀念在唐宋時代傳入日本和朝鮮后,產生巨大影響并得到發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質上就是通過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內心和塵埃和彼此間的介蒂,達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鮮茶禮倡導的“清、敬、和、樂”,強調“中正”精神,也是主張純化人的品德的中國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啟坤和姚國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臺灣學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儉、靜、潔”,林荊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倫”,等等,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因茶文化的發展與普及,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飲茶人的應用的道德要求,強調通過飲茶的藝術實踐過程,引導飲茶人完善個人的品德修養,實現人類共同追求和諧、健康、純潔與安樂的崇高境界。

茶道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大高校積極建設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課程。本文闡述了國內外MOOC研究進展,探討了MOOC的特點及優勢,分析了我?!吨袊璧馈氛n程特色與教學現狀,對《中國茶道》MOOC開發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MOOC;中國茶道;發展趨勢

當今時代,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持續發展,人們接受教育模式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傳統的面對面跟師學習發展到近二十多年開始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MOOCS等新型在線課程在全世界的迅速興起,促使教學方法、模式、內容和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發生了一系列的改革,給高等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013年,中國引入“慕課”,眾多高校主動參與探求和創新符合我國教育的各種類型在線開放課程,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以及互聯網企業、多個高校開發的各種類型MOOC平臺紛紛上線。

一、國內外MOOC教學研究進展

1.在國外關于MOOC的研究報告中,截止到2015年12月,以“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MOOC”為關鍵詞在“谷歌學術”搜索中進行英文學術文件檢索結果為46894篇和6125篇。國外教學研究關注MOOC中教師和學生的體驗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評價等。比如John Daniel認為MOOC可分為xMOOOC和cMOOC兩種,xMOOC的教學模式特點是基于內容的,側重于知識的傳播,強調考核測試、視頻等傳統學習方法[1]。cMOOC的教學特點是基于主題的,是強調自治、創新和網絡學習。簡單地說xMOOC更接近高校的課程學習,而cMOOC則更接近非正式學習。如Kop等提出在MOOC的發展中,認為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注意力應該放在鼓勵和引導MOOC學生建立互相幫助與合作的關系從而達到滿意的學習效果等。

2.在國內關于MOOC的研究中,截止至2015年12月8日,以“MOOC”和“慕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庫”中檢索結果分別為2707篇和2353篇。比較可見國內“慕課”的研究遠遠不及國外,這與國內“慕課”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當前國內關于MOOC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MOOC發展歷程、MOOC教與學方面及對中國高等教育影響視角的研究。如李明華對網絡教學+學生互動學習模式、完全網絡教學模式和本師課堂交流這三種教學“慕課”進行了比較研究[2],鄧宏鐘、李孟軍等探研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等[3]。

二、《中國茶道》教育教學現狀

《中國茶道》是我校的熱門通識課程之一,該課程通過對茶道的歷史文化和茶葉科學知識教學,讓學生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茶道”,初步了解選水擇器、茶葉泡飲、茶道禮儀等基本技術規范,同時引導審美情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據統計,飲茶習俗遍布于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和主要產茶大國,茶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態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愈越多人關注精神與文化享受。中國茶文化浸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又是傳播文化的最佳使者,《中國茶道》的開設擔負著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普及現代茶科技知識的重任,也為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據統計,我校自2000年以來在茶學本科專業開設了《茶文化學》、《中國茶藝》的限選課程。2003年,在全校開設了《茶文化》、《中國茶藝》的公選課,開設后,選修人數大約500人/學年,當時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教師講授滿堂灌,輕交流,忽略學生主體地位;課堂偏重于茶史、茶法、茶政等,以史論史,缺乏時代性和實用性。2009年,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在原有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手段,優選教學內容,重新開設了《中國茶道》全校公選課,深受學生喜愛,選修人數增長到1200人/學年;2013年學校將該課程錄制成視頻公開課,在校園網絡公開,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并受到社會上眾多茶文化愛好者、從事茶相關行業人員的喜愛。2015年4月9日,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文件精神,以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發揮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傳統優勢,推動我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走上“高校主體、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積極、創新、可持續的中國特色主義發展道路。結合學校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本校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中國茶道》的課程團隊被邀請與“中國大學MOOC”專家進行學習交流,從而為《中國茶道》視頻公開課升級為《中國茶道》MOOCS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茶道》MOOC開發意義

1.《中國茶道》MOOC的建設能創新改革茶文化教育教學方法,迎合“互聯網+”大背景下當代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讓茶文化教學提質增效。21世紀,“互聯網+”已經改造影響了多個行業,目前眾人熟知的電子商務、在線旅游、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而在教育領域,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在“互聯網+”這個大背景下,為了研究和改革傳統的茶文化課堂教學所遇到的問題,《中國茶道》MOOC的建設打破了傳統茶文化教育的局限性,解決了教室容量有限,滿足不了眾多學生的學習愿望的空間、時間上的問題,解決了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進度不一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的難題等,創新改革了茶文化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茶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等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世人的青睞,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MOOC的建設將有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皬难永m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014年9月24日,習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一再強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中國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中國茶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兼具智育、美育與德育的功能,是綜合性很強的生活藝術,它重在發現美、展示美、享受美、感悟美,而美的境界是人類擺脫了世俗功利之心的最高境界?!吨袊璧馈稭OOC的建設,可以讓越來越多飲茶、愛茶、學茶的人更方便直接地通過茶道修習及茶文化知識的學習,深刻體會有著典雅意蘊的茶文化中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髓,將更廣泛地弘揚中國茶道文化、傳播茶科學知識、倡導飲茶健康理念,推動“中國茶道”走向世界。

3.《中國茶道》MOOC的開發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MOOC暫時無法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但其先進教學理念卻為高校在線課程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經過精心的策劃和準備,湖南農業大學的首門慕課——《中國茶道》在2016年7月12日至9月18日在“中國大學MOOC”網正式上線,課程由80多個微視頻、50多個文本、300多個測試題的題庫構成。因其選題新穎且貼近生活,制作精美且生動易懂,語言優美且深入淺出,理論與操作并重,因此上線后受到大眾的追捧,選修學員達45338人次,上線期間,該課程成為“中國大學MOOC”首頁推薦課程?!吨袊璧馈稭OOC開發,是對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一次嘗試,也為傳統課程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John Daniel,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25(9),2012.

[2]李明華.MOOCs革命:獨立課程市場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場新格局[J].開放教育研究,2013,(3):91.

[3]鄧宏鐘,李孟軍,遲妍,譚思昱.慕課時代的課程知識體系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3,(8):12.

茶道文化范文第6篇

作為院拓所接觸到的第一門課程——中國茶藝。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只知道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在學習了整整一周的茶藝課程之后,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中間換了幾位老師,但老師們都很耐心負責。老師一開始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著讓我們看視頻,然后親自給我們做示范。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

我家不是那種經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幾乎沒有泡過茶。很多工具是上了這門課之后才認識的。例如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形狀是一個環形的斗稱呼為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后,各種體會也慢慢隨著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也讓我們知道了制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么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采茶,到殺青,揉捻,干燥,每一個步驟都那么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為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里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復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蘊藏著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后,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

后來,還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溫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溫就是用適當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等。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后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位老師的教學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仆仆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吧!

上一篇:房地產活動策劃案范文下一篇:ui設計課程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