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

2023-09-19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一、案例展示

由圖1可以看出模擬信號在時間和幅度上的連續出現, 噪聲在傳輸過程中越積越多, 傳輸距離越遠失真越大, 性能不好;而數字信號能通過中繼再生減小干擾, 數字信號抗干擾能力強, 并且可以采用數字芯片高效高速處理, 可以利用加密和編碼技術提高保密性和可靠性, 數字傳輸的優勢非常明顯。

現實生活中通常的信號大都多是連續的模擬信號, 模擬信號不適合遠距離傳遞, 也不適合高速的信號處理。因此有必要將其進行數字化, 即發送端通過ADC對信號進行離散化, 變成數字信號后進行數字傳輸;在接收端對其進行DAC后還原信號本來面目。但是問題來了:能保證信號在處理中不失真嗎?

二、相關理論

在學習現代通信技術這門課時, 我們會接觸PCM這個名詞, PCM又叫脈沖編碼調制。經過時間上的離散化 (抽樣過程) , 幅度上的離散化 (量化過程) , 數字序列的產生 (編碼過程) 這三個步驟, 最終實現信號的數字化。

抽樣又叫采樣, 一般通過等間隔采樣實現信號在時間上的離散化。采樣的過程特別重要, 因為采樣頻率選擇不合適, 就會導致信息的丟失, 信號的失真, 信號的無法恢復。在采樣時, 理論上應滿足抽樣定理, 也就是采樣定理, 要求抽樣頻率要足夠高, 至少為原信號最高頻率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只有采樣頻率足夠高, 才能保證采樣不失真, 信息不丟失, 信號才能還原, 受信者才能獲得原始的消息。

量化過程就是把采樣值進行幅度上的離散化, 常用的量化方式有兩種, 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均勻量化也就是在幅度方向上對采集樣本進行的等間隔量化分割。非均勻量化可按照A率或μ率進行量化。非均勻量化在具體實現時, 可以借助幅度的壓縮和幅度的擴張來實現。

編碼過程就是用一串二進制序列表示量化后的數值。選擇二進制的位數非常重要, 例如量化電平個數為L時, 二進制編碼位數為n, 就必須滿足L小于等于2n。

模擬信號經過抽樣、量化、編碼就轉換成了數字信號, 在具備了離散型的特點后就可以借助數字手段來傳輸和處理了。

三、案例分析

(一) 操作環境

為了更好的進行系統搭建和觀測, 采用SystemView仿真軟件。通過模塊化的系統搭建與連接, 參數的設定與更改, 時鐘的添加與運行, 可視化的進行系統分析。

(二) 模塊搭建

信號源的產生:產生一個隨機的帶限信號作為原始模擬信號。設計時可以采用高斯噪聲去模擬信號源, 體現信號的隨機性。由于信號大多是頻帶受限的, 因此讓產生的隨機信號通過一個低通濾波器, 例如設置其截止頻率為10Hz, 得到帶限信號。

壓縮器的調用:在ADC之前加上壓縮操作, 改變原來信號幅值間的比例。壓縮器與ADC一起構成了非均勻量化操作, 使得對于小信號的量化噪聲減小了。

ADC的調用:在邏輯庫下的Mix Signal中選出模數轉換器模塊, 對壓縮的模擬信號進行抽樣量化編碼, 最終轉換為數字信號。

采樣時鐘的設置:采用周期性的脈沖信號作為采樣時鐘。因為要產生同步的脈沖信號, 所以要控制脈沖信號的頻率, 脈沖信號的頻率也就是采樣頻率。這是一個重要參數, 直接影響了信號能夠被不失真的還原。

DAC的調用:DAC也叫數模轉換器, 將數字信號重新還原為模擬信號。它的參數設置要和ADC一致, 例如轉換位數是8位, 就需要將模數轉換器的8個數據位分別與數模轉換器相對應的8個數據位相連。

擴展器的設置:接收端需要一個和發送端的逆向操作器件還原信號。DAC后添加擴張器, 參數的設置與壓縮器基本相同。接收從數模轉換器產生的經過壓縮的模擬信號, 通過擴展過程還原原模擬信號的幅值比例。

仿真系統如下圖2所示。

(三) 觀測驗證

情形1、設置采樣時鐘頻率大于等于2倍原始帶限模擬信號最高頻率, 觀察能否還原信號 (對比記錄輸入輸出波形) ?

結果:能還原, 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波形一致, 如圖3所示。

說明:改變滿足要求的頻率進行多次驗證, 并觀測記錄波形。

情形2、設置采樣時鐘頻率小于2倍原始帶限模擬信號最高頻率, 觀察能否還原信號 (對比記錄輸入輸出波形) ?

結果:不能還原, 輸出信號相對于輸入信號有明顯的失真, 如圖4所示。

說明:改變滿足要求的頻率進行多次驗證, 并觀測記錄波形。

四、總結

數字信號相對于模擬信號來說, 有著很大的優勢。數字信號抗干擾能力強, 可以采用數字芯片高效高速處理, 可以加密和編碼提高保密性和可靠性。

往往需要將模擬信號數字化后傳輸或處理, 來提高系統性能。因此有必要將其進行數字化, 即發送端通過ADC對信號進行離散化, 變成數字信號后進行數字傳輸;在接收端對其進行DAC后還原信號本來面目。但是在信號處理的過程中, 若要保證信號不失真, 采樣頻率必須滿足奈奎斯特定理, 簡稱抽樣定理, 即只要對模擬信號的抽樣頻率fs大于或等于信號最高頻率fH的2倍, 即fs≥2fH, 就能夠無不失真地恢復原來的模擬信號。

摘要:數字傳輸方式相對于模擬傳輸來說, 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 有必要將模擬信號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模擬信號數字傳輸的教學案例分析, 驗證了無失真采樣的條件, 讓學生熟悉數字傳輸的工作流程與信號的恢復。

關鍵詞:數字傳輸,采樣定理,仿真

參考文獻

[1] 李永忠, 編著.現代通信原理與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0.

[2] 張定祥.通信原理教學中引入SystemView仿真分析[J].數字技術與應用, 2018 (6) :45-46.

[3] 別志松.信息與通信系統仿真[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010.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最早在20世紀初應用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學院的法學專業, 這種教學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 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把實際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進行典型化處理, 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的案例, 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和討論, 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 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互動性, 能夠解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連貫不系統、缺乏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 因此目前在歐美國家比較流行?!稊底钟跋窈笃诤铣烧n程》是一門比較注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重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門課, 因此這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用于這門課程。

二、《數字影像后期合成》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數字影像后期合成是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影視后期特效方向的一門核心課, 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前期所學的其它素材, 運用圖像、圖形、動畫素材, 在后期設計制作各種實用影視作品的能力及技能。利用先修課程的知識, 設計、編輯、制作具有顯著影視特效的視頻節目片頭、電視欄目包裝、產品影視廣告以及網絡視頻特效及演出舞臺視頻背景等。該課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通過解析和演示案例, 使學生能夠深入學習軟件功能和影視后期制作技巧, 學生在學完該門課程之后能夠運用AfterEffects軟件獨立完成小型的節目包裝、影視的片頭片尾特效的制作。這門課比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重視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于這門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采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教學。

三、基于案例教學法的《數字影像后期合成》的教學設計

(一) 案例設計

為了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功能, 教師對案例的選取、設計特別重要, 高質量案例的選取是案例教學成功的保證。選取案例的時候要緊扣教學大綱, 緊扣教學內容, 并且選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啟發學生思維的案例。以該課程的三維圖層這一模塊為例, 筆者在講授三維圖層這個模塊內容的時候時候選取的案例是一個具有比較唯美的帶有中國風的商業化案例。該案例畫面唯美, 能給學習者比較好的視聽體驗, 對于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起比較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分析、設計、制作該案例, 能把所學的三維圖層、攝像機、以及前面學習的屏蔽蒙版、鏡頭光效等相關知識綜合地運用起來, 并且這個案例是一個可以直接使用的比較成熟的商業案例, 整個視頻不管是畫面設計還是音樂設計都比較唯美, 比較有意境, 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二) 案例的實施

一般會筆者提一周把將要講解的模塊的案例發給學生, 先讓學生自行嘗試設計。在上課的時候先把該模塊的主要學習內容和學習重點講給學生, 再結合案例分析制作中可能會用到的知識點, 比如在三維圖層這個案例中, 先結合案例作品給學生分析哪些效果會用到三維圖層的知識點, 什么效果會用到攝像機的知識點, 什么效果會用到屏蔽描邊的知識點, 什么效果會用到粒子的知識點。分析完后再讓學生分組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 并且嘗試設計制作該案例。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由老師及時去指導, 等學生完成案例的時候老師再進行總結, 把出現的問題著重講解。

(三) 案例的總結與評價

在制作案例結束的時候, 老師要對學生設計制作的案例進行評價, 對學生在設計制作該案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總結, 防止在以后的設計與制作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與此同時對制作中一些在學生中出現的比較好的制作思路加以鼓勵并且讓同學們互相學習。除了老師的總結評價之外, 也會讓學生們之間進行互評。

四、案例教學法在《數字影像后期合成》課程中的優勢

(一) 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數字影像后期合成》課程比較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注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而指注重課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明顯不能滿足該課程的需要。在案例教學法中, 學生通過對該案例的分析、設計、制作、達到了綜合運用該課程知識的能力, 不僅熟練掌握了本課程的知識, 另外在制作案例中不斷思考,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思想不停地碰撞, 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提高。

(二) 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數字影像后期合成》課程所呈現的案例都是一些畫面唯美、制作精良、風格各異的視頻動畫案例, 能給學生在視聽方面帶來很好的享受, 能在視覺上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看到案例后, 就會躍躍欲試, 為了解決制作中遇到的問題, 他們會不停地查閱資料, 觀看相關的視頻教程, 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 成為學習的中心與主體。

(三) 有利于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習者熟練的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案例中, 有能夠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 對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比較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教學手段, 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這對我國高校推進素質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滿足我國在影視動漫人才缺失的情況下培養高素質影視動漫人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行設計優秀影視作品提供了比較好的方法。但是案例教學法也要與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相結合, 案例教學雖好, 但是也不能脫離傳統的理論講授教學方法, 而如何將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更好地結合, 相得益彰, 如何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更好的案例來讓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筆者以后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最早應用于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專業, 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 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稊底钟跋窈笃诤铣烧n程》是一門比較注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重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門課, 案例教學法對《數字影像后期合成》這門課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數字影像后期合成,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軍人才培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從化區社區教育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互聯網+”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為現實依據,立足從化,以“互聯網+農旅”為主要內容。

關鍵詞:社區教育;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互聯網+農旅”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強調,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靠人才,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梢哉f,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是人才。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的振興,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凇盎ヂ摼W+”的時代特征,以社區教育為平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軍人才培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一、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背景

實施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互聯網+”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為現實依據,立足從化,探索“互聯網+農旅”的有效鄉村振興發展道路。

(一)鄉村振興戰略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后2018年初重要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辈⒅赋觥暗?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 隨后重要又陸續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兩份重要指導下文件。當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二)“互聯網+”

在2102年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易觀國際董事長CEO于揚做了主題為“互聯網+”的演講,期間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在演講中于揚大膽預測“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傳統和服務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對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國務院在2015年7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意見指出要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在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互聯網+”制造、農業、能源、金融等模式的實現。在“互聯網+”時代,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培養和樹立“互聯網+”思維模式,就是要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三)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

以2016年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評估活動為契機,近幾年我區大力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為深入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廣州社區學院從化分院,廣州社區學院從化分院與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從化分校實行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管理模式,負責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社區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管理、數字化學習等工作。目前社區教育網絡已經形成了社區學院——鎮(街)社區學?!澹ň樱┥鐓^教育學習點三級社區教育網絡。2017年至2018年,從化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在從化區區委政府的領導下,聯合從化區社區教育各成員單位,整合從化區內外資源,創建鄉村終身學習體驗點和實踐基地,貼近老年居民設立分教點,深入村居一線組織社區教育,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益課程和公益講座,大規模培養鄉村振興領軍人才,推進從化全民終身學習,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優化城鄉社區治理,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基礎。

二、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共其目的是提高鄉村干部的鄉村治理能力以及引領農村產業發展的能力,帶領村民實現全面小康。根據從化區產業發展優勢以及當前信息時代特征,我們將“互聯網+農旅”作為人才培養以及農村致富的主要思路。在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中,課程設置采用通識課程+專題講座相結合;授課模式采用課堂教學+實地調查相結合;隊伍建設采用專任教師+外聘專家相結合;學習方式采用集中學習+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成果提煉和推廣。(具體模式圖如圖一)

三、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經驗總結

依據上述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我們開展了人才培養實踐,并總結了一些有效的經驗:

(一)課程設置:通識課程+專題講座

1.通識課程。通識課程主要是強化學員的政治素養、培養學員基本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學員的企業管理能力,提高學員的鄉村治理能力。這類課程具體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農村財政與金融》、《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村環境保護》、《鄉鎮行政管理》、《社區治理》、《計算機應用基礎》、《電子政務》等。

2.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課是對通識課程的具體化和本土化。在專題講座課程設置中,我們結合當前的“互聯網+”產業發展趨勢和從化區的資源優勢,開發了一系列課程資源,實施專題教學。

(1)《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信息素養》專題講座。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互聯網+社區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鶎痈刹勘仨毦邆湔_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要在群眾中帶頭學會對媒體信息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信息傳播,不利用網絡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2)農村實體經濟開發系列課程。為指導農村實體經濟發展,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的要求,我們開設了《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客棧民宿”》、《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農家樂”》、《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美荔定制+”》等課程?!掇r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客棧民宿”》介紹了國內外的相關案例,指出“互聯網+客棧民宿”的模式在振興鄉村經濟方面功不可沒,但振興鄉村經濟,仍需要政府規劃引領、社會多方資金供給、專業人才培訓、品牌意識、營銷推廣等多方合力?!掇r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農家樂》課程介紹了歐美和日本等國發展鄉村旅游的一些特色和做法。課程從鄉村振興戰略內涵、互聯網+思維、推進策略及幾點建議等幾個方面展開授課。課程認為我區鄉鎮發展農家樂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價格優勢和特色優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吸引城市居民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的農家樂旅游形式,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鄉土風俗等融合發展。課程指出從化區農家樂旅游經濟開發一是要緊跟政策熱點,二是要傳承本土風俗,三是要精心規劃建設,四還要做好自媒體宣傳。

(3)“羊城村官上大學”系列課程。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落實從化區委組織部關于加強“村干班”學員實踐教學精神,積極培養一批鄉村振興優秀領軍人才,服務從化區鄉村振興大局,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我們針對村干部培養,開發了系列主題講座,包括《鄉村振興 美荔定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干部思想素養》等主題?!多l村振興 美荔定制》著重介紹了“美荔定制+”產業發展模式,指出共享助力鄉村振興光彩事業的社會榮譽和責任;共享聯盟帶來的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共享農旅產業發展的紅利;共享美荔莊園的優質服務和創新體驗,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共享山水田園風光,共享健康養生旅游?!多l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干部思想素養》主要通過現身說法,闡述利用本地資源、聯合各農戶創辦“康林果蔬專業種植合作社”,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成功經驗。

(二)授課模式:課堂教學+實地調查

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渠道,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課堂集中授課實地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授課模式。

1.課堂授課

課堂授課教學一般應用于通識課程的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便于課堂組織,同時教學實施和授課內容較為系統化,對學員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政策和理論知識是比較有效的。但存在的不足是,課程理論化程度較高,學員對理論的理解有一定難度。

2.實地授課

實地授課就是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農家樂或是實踐基地,實現教學是生產實踐的無縫銜接。例如,我們將《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信息素養》課程學習設在了甲木沙實踐基地,通過近距離參觀各種精美豪華的銅裝飾產品,如銅壁畫、銅拉手、銅浮雕、銅線條等產品了解銅工業制品設計與營銷理念,指導學員鄉村實體經濟發展的理念。同時我們還將《互聯網+客棧民宿》設在了江浦街上羅村羅溪香村客棧、洞陽谷生態農場村官創業實踐基地,在這里一邊學習“互聯網+”思維下的客棧民宿產業發展知識與技能,一邊參觀當地“互聯網+客棧民宿”的運作情況,親身感受“互聯網+”對民宿客棧產業帶來的巨大改變和影響。此外,在“羊城村官上大學”系列課程的授課中,我們將課堂搬到城康村“鄉下耕田”教育實踐基地,在田間地頭感受“互聯網+”對農業生產、銷售等各方面的營銷,向城康城取經如何利用“互聯網+”引領村民致富,如何開展數字化鄉村治理。在《鄉村振興 美荔定制》課程教學中,我們又組織學員來到了從化荔枝博覽園終身學習(社區)教育實踐基地,讓學員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能夠與“美荔定制”組織單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深入了解荔枝定制的具體環節、各方的權益等信息。主題多樣的實地授課既豐富了課程教學形式,增強了學員學習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多次實地授課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是一種適合農村學員的教學方式。

(三)隊伍建設:專任教師+外聘專家

教師團隊建設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保障,在這方面我們采用了學校專任教師和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共同組建講師團的做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具備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掌握了嫻熟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同時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一般將該類課程安排由專人教師授課。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包括副校長、培訓科長以及各專業課教師組成的穩定的專任教師團隊。

2.外聘專家

外聘專家團隊主要是由具有某一領域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的專家、學者組成,他們是繼續教育教師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根據課程內容聘請了具有豐富農村實體經濟經營管理經驗的村干部、行業協會負責人、高校教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員實施課堂教學。例如城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余偉林主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干部思想素養》,從化區溫泉旅游協會會長、長亨集團董事長陸衛雄以及農旅聯盟公司負責人主講《鄉村振興 美荔定制》,國家一級理財規劃師、南洋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與財務管理教研室主任蔡宗朝主講《互聯網+客棧民宿》,國家高級茶藝師李麗紅老師主講《茶文化與沖泡體驗》,南洋理工學院項目部采購資產中心李美玲部長主講《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農家樂》。

(四)學習方式:集中學習+分散學習

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由于學員都是有各自職業的,難以長期組織集中學習,所以在學習方式上,我們采用了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式。

1.集中學習

集中學習就是將學員統一集中到某一教學點,實施統一授課、統一管理。目前我們所開設的通識課程以及專題課程實施的都是集中學習的方式。鑒于學員各自職業的不同,集中學習主要安排在夜晚或是周末進行。

2.分散學習

分散學習是信息化時代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分散學習一方面是學員的分散,學員不必集中到一起進行學習,可以隨地學習;另一方面是時間的分散,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進行隨時學習?,F代信息技術為分散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員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時獲取學習信息,并與其他學員以及老師進行遠程交流。在分散學習的實踐中以廣州終身學習網為依托,專門開發符合山區實際的管理平臺,充分利用廣州終身學習網資源,學員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主地上網學習, 而且有7000多門課程是免費學習的,有效地解決社區成員工學矛盾和學習費用等問題,為社區教育順利開展和提高覆蓋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四、成果提煉和推廣

在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嘗試對實踐的具體做法進行提煉,形成理論成果。圍繞著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以及“互聯網+農旅”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我們以課題研究的形式進行成果提煉。2018年我校成功申報立項了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重點課題《發展社區教育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探索》(課題主持人: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從化分校(從化區社區學院)黃鎮潮副校長的課題,課題編號:2018SQJY006))。2019年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專項)《互聯網+社區教育促進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主持人: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從化分校(從化區社區學院)培訓科科長陳舟馳,編號:2019KY13)。目前兩項課題進展順利,已經提煉了部分階段性成果。

五、人才培養的成效和反思

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開展至今,在改善鄉村治理、培養村民“互聯網+”思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1.人才培養成效

一是我們根據從化產業特色,開發了《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信息素養》、《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客棧民宿”》、《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互聯網+農家樂”》、《農村實體經濟開發之“美荔定制+”》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課程。二是從2018年至今共組織了300名學員參與“羊城村官上大學”培訓活動。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學員的廣泛肯定。三是“互聯網+農旅”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正在逐步推廣,并初顯成效。以“美荔定制”為例,2019年2019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荔枝1575噸,占總銷售量的15%。荔枝整樹定制8741棵,累計銷售72.37萬斤,銷售額為1671.5萬元。四是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以溫泉鎮南平村為例,自實施“互聯網+農旅”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以來,村集體收入及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較2016年村集體收入增長230%,超過100萬,村民收入實現兩年翻一番,從2016年的1.3萬元增長到近3萬元。以上表明數字化社區教育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對促進鄉村治理,發展農村實體經濟,促進村民收入增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2.人才培養的反思

一是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課程尚未形成體系。雖然我們已經開設了多門課程,但在開設之初缺乏體現完整、邏輯清晰的課程體系,目前仍然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下一階段要著重從農村經濟產業鏈的角度對課程體系進行系統的設計和梳理,使之形成一個內容完整、設計科學、結構合理、邏輯清晰的課程體系。二是缺乏對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的整理和推介。目前從化區以及全國各地培育并發展了諸多特色鮮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例如廣州黃埔村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杭州荻浦村鄉村振興模式,以及從化區的南平村鄉村振興模式等,這些地區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對我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下一階段要深入思考、認真總結這些村的發展模式,提煉這些村的有效做法,結合從化特色,總結從化鄉村振興發展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培養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建設高素質的執政骨干隊伍,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是推進新的偉大工程的關鍵性工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的培養中,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從化,深入探索“互聯網+農旅”的有效實現方式,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Z].2015.7.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Z].2018.1.2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Z].2019.6.17

[4]中共中央 國務院.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2

*2019年科研基金項目(‘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專項)”,項目編號: 2019KY12

(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從化分校  廣東從化  510920)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江都區小紀鎮吳堡小學

根據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我校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創建工作,在硬件建設上,上求支持、下挖潛力;在軟件建設上,明確責任、發揮專長;在管理運用上,建章立制、注重實效?,F將學校數字化校園創建和管理工作簡要總結如下:

一、完善設施。

為給學生提供一個現代化的學習環境,近年來,我校加大在教育信息化設施上的投入,添置和完善了較為齊全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至今,學校已擁有信息技術教育專用教室、視頻會議中心、多媒體教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廣播室各1間。14個班級教室和各個功能教室實現了班班通、室室通。添置了8套多媒體設備,生機比達到8:1,師機比達到2:1。

學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內容包括學校概況、校務公開、教育科研、教師園地、學生園地、家長學校、學校社區、5個專題網站等多個欄目。建立教師QQ群、班級主頁、教師、學生博客。學校網頁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我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為保證學校教育網的順利建設與更新,學校成立了網絡工作小組,由副校長直接分管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骨干教師組成校園網建設小組,實行欄目責任制,將欄目承包到人,定期組稿、更新網頁,有效地實現了學校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校的網站已成為教師的教學資源庫、學生的學習樂園和家長了解學校的重要渠道。

二、加強培訓。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設,也包括師資培訓、教育管理等"軟件"建設。為此,我校在硬件建設落實的同時,著力培養一支觀念新、善于運用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首先,我們組織教師學習了省、市關于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引導教師深刻認識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認識信息技術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幫助教師認識在課程中的角色定位,促進教師轉變觀念。

為使教師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學習掌握信息技術能力,我校采取了以校本在職培訓為主,多種形式相結合的信息技術培訓方式。在全體教師中普及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根據實際需要,利用業余時間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班,學習內容包括Powerpoint幻燈片、Photoshop圖片處理、Flash動畫制作、Authorware課件制作、多媒體電教柜的使用等培訓。如今,我校一線教師都會制作課件,都使用多媒體設備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方法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我校目前有3名信息技術專兼職教師,都具有本科學歷。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做到 "四有":即信息技術課程有教學目標,有學期工作計劃,有教材,有教案。學校還根據農村小學的特點,組織信息技術興趣小組活動,定期開放微機房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自主學習。目前,很多學生都已經能夠獨立地進行文字輸入,編輯處理,電腦繪圖以及制作簡單的動畫等,部分學生已能建成自己個人博客。

三、有機整合。

學校要真正推進教育的信息化,切實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上下工夫。因此我們學校要求教師在"因學施教,學用結合、務實求效"的原則的指導下,老師們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積極開發教學課件,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結合的新途徑。語文教師在信息技術形象、豐富、富有動感的鮮活形式中找到切入點,通過鮮明的畫面構圖、逼真的形態色彩和美妙的音響效果,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數學教師則通過演示突破難點,在動靜結合,直觀感知中幫助學生發現規律,促進思維,收到很好效果。各學科教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運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進行

教學資源開發。就是在這樣一種敢于探索實踐的精神下,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逐步向縱深發展。

目前,學校建有數字化校園平臺,包括公文管理和學籍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圖書管理、檔案管理和實驗管理等軟件。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職能信息管理的自動化,實現上下級部門之間更迅速便捷的溝通,實現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協調,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減員增效,形成充滿活力的新型管理機制。

四、互動共享。

作為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我校在教育教學研究上,非常重視請進來走出去,與花園小學簽訂了網上結對幫扶協議書,定期開展教師研討課、觀摩課。學校業務活動時,不定期邀請結對學校通過網上遠程視頻參加研討和互動交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起來,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信息工作組及時更新充實校園網站內容,上傳教學案例、教學論文及教育管理的經驗,使我校教師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此外,學校還積極鼓勵和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揚州市教育博客及鳳凰語文、小學數學網等各專業學科網站上注冊,在更大更寬闊的平臺上交流和共享。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中國北京舉辦了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大會所征集的論文(論文集收錄的合作性研究論文,以第一作者所在工作單位或機構為準)共錄用了979篇論文(其中包括專題研討·圓桌會議論文245篇),論文按地區分類統計結果如表-1。

筆者將從六個方面說明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狀況②。

一、學校教育研究

本屆音樂教育大會,學校音樂教育專題研究以音樂教育課程與理念、模式、現行體制、新型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以及音樂教師培養/培訓等為主要研究內容;各國學者還針對本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與研究現狀進行了比較和深入探討,其中還包括關于如何使民族音樂融入到現行音樂教育當中的研究。

音樂教學課程與理念研究:王耀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與〈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所體現的課程論思想》以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兩個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文件(即“課程指導方案”、“必修課教學指導綱要”)為研究對象,運用教育學、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對它們所體現的課程思想進行分析。王朝霞《廣東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實施現狀調查與推進策略研究》使用了調查研究方法對高中音樂課改進行了研究。劉姝《52所高?!耙魳方逃龑W”學科課程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訪談進行研究。愛爾蘭Regina Murphy《“搖擺的Tripes和Trillibubkins”:小學生談音樂課程》使用了調查研究方法。泰國Natee Chiengchana《泰國音樂教育研究的整合:元分析》研究中借助元分析法整合研究內容,元分析法是一種對于研究結果進行整合的技術,適用于用統計方法分析調查結果,描述統計學、方差分析法和回歸分析法都被用于數據分析。

關于比較新興的音樂課程,如數字、流行音樂課程:臺灣Tseng Ching-Wen《關于數字音樂課程在臺灣綜合性大學和??茖W院非音樂專業的開展情況調查》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數字音樂課程的安排以及發展狀況。挪威Petter Dyndahl《嘻哈和說唱音樂如何處理音樂教育中地區性和全球化問題和挑戰》基于調查研究,探討嘻哈和說唱音樂如何收入普通音樂課程中。

教材研究方面:Sondra Wieland Howe《日本音樂課本的比較:〈音樂〉(1986)和〈小學生的音樂〉(2005)》使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對這兩個音樂教材系列在教學筆記閱讀方法、分聲部歌唱、教室音樂奇才、西方音樂與傳統日本音樂的平衡等方面進行比較。溫雪雯《中國大陸當代音樂教學論教材的分析與研究》通過比較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的音樂教學論教材在相同的問題上的觀點,分析異同的原因。

音樂教學相關研究:臺灣Tung-Yun Chien在《活動研究:提高小學普通課堂中有特殊需求學生的音樂學習演奏能力》中運用三角測量法作為分析方法。泰國Monsikarn Promsukkul《音高學習過程與泰國古典音樂訓練中獲得絕對音高》使用初級檢驗、訪談、抽樣和數據分析等程序進行分析。英國Helena Gaunt《音樂學校的學生們從他們的器樂、聲樂、作曲教師和同學的指導中獲得經驗》所收集的數據以研究工具NVivo進行循環分析。俄羅斯Eugenia Yu?熏Volchegorskaya《音樂教育對小學生生活質量形成上扮演的角色》一文通過兒童生活質量表統一問卷進行研究。芬蘭Katri-Helena Rautianen《1863年到1969年芬蘭聲樂教學方法的發展》使用歷史研究方法,著重研究教學與方法論。香港Meichang Lin《鋼琴教學中的重要主題與研究的知識結構:1978—2008年博士論文研究映射》,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映射。

較為新穎的研究專題領域:加拿大Yifei Liu《音樂讀譜中的感知跨度——樂譜難度的影響》中對音樂讀譜中的感知跨度采取移動視窗模式研究,使用了“視覺圈第二代”裝置,用來記錄視覺移動過程,她的另一篇論文《初級鋼琴學生的視譜訓練:彩色圖表在鋼琴教材中的使用》調查目的是通過視線跟蹤技術來判斷這些插圖在年輕學生鋼琴視譜中的影響。Ingemar Fridell《用于感知動態和重力點的可視化工具》屬于實驗研究。

加強音樂教師培養/培訓,也是目前音樂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美國Clinton Allen Randles在《關于美國和英國預備音樂教師的創新性身份的跨文化比較》中開發了一種以Isbll(2008)為基礎的20項內容的調查工具。英國Pamela Burnard《中學課堂的創造性評估:探索教師觀念和實踐上的變化》三角化測量了三種數據源:問卷、采訪及手機的人工制品。其調查研究設計收集了廣泛的數據,所涉及的研究都采用源自采訪(即上下文的觀察)得來的數據與網上調查的發展相結合的方式。德國Gerhard Sammer《歐洲音樂教師培訓所具備的素質與視野——奧地利、英國、德國的一項研究調查結果》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作為此次對比研究的一項調查方法,所得數據首先由社會科學統計程序包(SPSS)進行數字化。陳玉丹《培養學習型、研究型、實踐型、創新型音樂教師》闡述了如何改革高師教學,培養新式音樂教師人才。西班牙Gotzon Ibarretxe在《音樂教育基層教師培訓的專業能力的發展》中使用了調查問卷和訪談、個案研究法。臺灣學者Yuan-Fang Lucia Ou《對生活課程教師音樂教學知識和能力的研究》運用了文獻回顧和德爾菲方法、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以預測生活課程教師的音樂教學知識和資質。西班牙José Luis Aróstegui《女性成就了西班牙音樂教師教育:一個歷史性的研究方法》運用了歷史研究方法。巴西的Alda de Jesus Oliveira《音樂教學中的教育鏈接:PONTES和AME教師繼續教育》研究中測定了一種叫做“PONTES”方法,使用了調查問卷和“DEPEMUS”測試的形式來評估個人發展潛力和“PONTES”方法的學習相關度。英國Marina Gall《見習教師的觀點:是什么因素幫助和阻礙了音樂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研究中采用問卷調查和焦點組訪談的方式,對焦點組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用Nvivo、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香港Bo Wah Leung《在香港學校教授粵劇的教師——藝術家合作關系:教師轉變實例》,其數據是從個人以及典型小組和教師之間的采訪中提取出來。

就如何使民族音樂融入到現行音樂教育當中,本屆大會各國學者紛紛進行了探討,主要的論文有:韓國Mi-Hyang Park《民間歌曲指導地位以及韓國、中國、日本小學生的教學方法的研究》、美國C.Victor Fung《中國音樂教育中的多元化音樂傳統》、Jui Ching Wang《音樂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義:美國大學音樂課程里的民族音樂合奏》、葡萄牙Graca Maria Boal-Palheiros《在小學葡萄牙傳統音樂的實踐》、韓國Oh Sung Kwon《藝術教育學院和音樂教育發展中心的傳統韓國音樂教育》、日本Miyako Furiya《了解亞洲民族音樂:對未來地球公民進行的多元音樂文化教育》。

我國許多高校近年來設置了民族音樂專業,本屆大會上對民族音樂教育進行了研究,如張曉農《原生態民間歌舞傳承方式對藝術院校民間歌曲教學的啟示》、李歡《中國新疆藝術學院維吾爾木卡姆表演專業教學現狀與分析》、李文軍《高師聲樂工尺譜教學實踐研究》。此外,民族傳統音樂教育與個案研究方法相結合的如金順愛《農村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文化關系研究——以吉林省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為個案》、樂康《南京本土音樂在初中音樂課程中實踐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為例》、鄭顏文《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地方高校民族音樂傳承教學體系的建構——以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媒介》、張小梅《廣西民歌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個案研究》、馬達《鄉土音樂文化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以福建省為例》等。

二、幼兒/兒童音樂教育研究

這類專題研究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以運用調查研究方法為主,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如馬娟《私立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徐州市區八所私立幼兒園為例》、楊彥捷《北京地區幼兒家庭音樂教育行為現狀調查》、香港Barry Kwok-yeung Lee《香港幼兒園的設施和資源:音樂教學的現狀及意義》、美國Lily Chen-Hafteck《將不同學習需求幼兒的音樂文化經驗相連結》等。

其次,將幼兒/兒童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相結合進行相關研究,比如陳澤銘《實現兒童民族音樂教育的新價值》結合了兒童心理學、教育科學以及生理發展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付琳《民族民間音樂為幼兒的發展樹根立魂——四川民族民間音樂有效融入幼兒園音樂教育實踐的研究》、《讓民族音樂點亮幼兒生活——四川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均使用了行動研究方法。

再者,臺灣學者研究領域集中在:Liza Lee《關于臺灣全納教育通過音樂為學齡前兒童教授外語的實證研究》通過觀察或者筆記、問卷調查、訪談、游戲評估收集數據。Angela Hao-Chun Lee《學齡前語言的學習興趣:中文(普通話和閩南方言)和英文兒歌》使用了問卷、統計軟件SPSS,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和t-測試。Ming-Jen Chuang《建立兒童歌聲測評系統》旨在建立一個有效的“兒童歌聲測評系統(CSVM),此系統是在Rutkowski(1996年)創立的“歌聲發展測評系統”(SVDN)的基礎上建成的,并對其進行了適用性調整。

最后,以實驗為主的研究,如美國Rachel Lee Nardo《早期兒童的音樂評估工具》使用奧迪試驗和頻譜試驗對早期兒童的音樂評估工具進行研究。

三、音樂教育治療與生理/心理研究

在音樂教育治療研究方面,主要以研究自閉癥為主:例如巴西 Jessika Castro Rodrigues《自閉癥與兒童發展:音樂的干預方法》運用幾個數據庫(SciELO、Scholar Google?熏LILACS and BVS-Psi)的數據,進行了研究。董放《以音樂治療為取向的自閉癥兒童個別化教育訓練個案研究》、意大利Bordin Anna Maria《學習音樂史知識,培養對歷史時間的感知——一位自閉癥奇才的學習歷程》等屬于個案研究。美國 Donald Ralph De Vito《溝通的和諧:讓自閉癥學生融入公立學校音樂課堂的方法》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還有涉及到精神創傷與哮喘治療,以行動研究為主的楊霖希的《合唱療法對受艾滋病影響之精神創傷兒童的干預作用的實踐研究》、日本Yoshiko Fukuda的《音樂呼氣法對哮喘治療的應用(支氣管哮喘樂療法)》。

另外,有兩項實驗研究借助了相關測量工具,研究視角比較新穎:美國Rhonda S Hackworth?熏Rutgers《嗓音問題的普遍性:語言病理學家對音樂教師和非音樂教師錄音的評估》研究中使用了CDRI,其是一個用于目前音樂教育研究的測量裝置。加拿大Peter Visentin《音樂指揮中收拾補償所導致的意外結果》以實驗研究的形式,研究中采用的是一個12鏡頭的VICON3D動作捕捉系統(120幀/秒)和生物力學計算機塑像術來測量對象動作的知覺能見度和相應的肩部負載。

有關音樂教育與生理/心理學科交叉性研究,這方面研究美國學者關注較多:Stephen F.Zdzunski《對兩名聯覺音樂家進行的探索性神經心理學個案研究》通過個案研究,設計有關音樂與神經心理學的訪談和測試。Patricia Bowes《一項對聲樂專家意象使用的探索性研究:運動心理學的應用》運用了半結構化訪談。Pamela D.Pike《鋼琴的樂譜認知和演奏——認知組塊和動作技能發展的評價》采用實驗研究方法,對比了兩組剛開始學鋼琴集體課的學生。此外,希臘Stella Mouroutsou《兒童悲傷情緒研究——通過積極的音樂干預研究四種基本情感》進行了音樂情緒研究。日本Mari Shiobara《一種通往音樂與律動的有效方式:架起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與心理生物學的橋梁》運用學科互涉研究方法,并用心理生物學的證據證實了音樂體驗理論與音樂教學方法的效果。阿根廷 Ana Lucia Frega《音樂的創造力:韻律創造過程中大腦激活的第一個途徑》采用SCAMPER工具,研究在創作簡單的韻律時,大腦區域涉及到的相似的音樂背景,并分析與之創造力等級的關聯中可能存在分歧。

四、音樂教育技術研究

這一議題研究主要集中在音樂技術與音樂教學、電腦音樂創作與軟件開發這兩個研究領域。

“音樂技術與音樂教學”研究領域:英國Mary Stakelum《實踐的語言:研究音樂技術對教授音樂和學習音樂的影響》以英國的中學為個案研究,使用了觀察法、調查法。英國Nicholas Michael Breeze《信息通訊技術(ITC)運用于音樂課堂的各種調查》調查了學生運用ITC作曲的能力。英國Marina Gall《見習教師的觀點:是什么因素幫助和阻礙了音樂技術在音樂課堂上的運用》通過問卷調查和焦點組訪談,用Nvivo、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斯洛文尼亞Inge Breznik在《電子音樂教育作為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新方法:斯洛文尼亞的一個案例研究》運用了個案研究方法。美國Fred J Rees《音樂教學的電子媒介》通過歷史研究,介紹了幾個類型的資源和教學方式的演變與發展過程。意大利Giuseppe Faraone《在音樂學院的多媒體學習:交互式動畫和實驗室網絡和移動電話是如何影響傳統的學習》研究“適時設計”的互動式動畫的特征及在音樂學院米蘭實驗室使用移動電話和網頁,通過使用實驗研究方法發現依靠多媒體工具達成的教學清晰度似乎有助于建立個人學習能力的自信。羅馬尼亞Nedelcut Nelida在《音樂教育中的多媒體資源:D.L.M.A.項目(Thu.4.30-5.00)》中對開展于羅馬尼亞音樂學院的研究旨在挖掘使網絡教育手段進行了研究。

“電腦音樂創作與軟件開發”研究領域:以色列Eilon Aviram《實驗項目:青少年家庭電腦音樂創作》采用問卷調查、公開采訪的方式。瑞典Ketil Thorgersen《民主國家的移動多媒體制作》對如何拓寬在移動多媒體設備進行研究。芬蘭Mikko Eemeli Myllykoki《“賈莫”手機音樂制作軟件:三至六歲兒童的創作游戲》和瑞典Bj?芽rn Roslund《音樂耳朵(MUSICAL EAR):為音樂只是和理解所設的一種全新聽覺訓練軟件》分別介紹了所開發的軟件。

五、社區(會)音樂教育研究

社區(會)音樂教育是學校音樂教育趨社會化的延伸,從本屆大會征集論文來看,各國音樂教育學者所關注的熱點主要涉及到以下內容:一是關于“學校與社區音樂教育協作”的研究,此類研究多以應用個案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方法以及調查為主,如:澳大利亞Brydie-Leigh《建立充滿生氣的學?!鐓^音樂協作:來自澳大利亞三種有活力的模式》。美國Susan Helfter《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社區協作項目》以六所美國大專音樂院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個別訪談,小組討論和實地觀察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挪威Kjell Muller Skyllstad《通過學校和社區音樂教育培養和平解決沖突的修養》運用行動研究方法。孫綠怡《溝通與責任:中國的開放大學與社區音樂教育》以個案研究討論了社區音樂教育的必要性、開放教育及遠程教育的優勢。巴西Flavia Candusso《卡波椰拉安哥拉的社區和音樂教學過程》主要是在質性研究法中進行實例學習和探索,以及Maria Helena de Lima《“音樂和公民”計劃與巴西的社區:音樂教育、大眾教育和大眾文化》概述了在巴西南部地區的城市周邊社區中有關“音樂和公民”的十年教育活動計劃。英國Peter Moser在《“長途跋涉”——將英國的社區音樂轉戰中國香港和大陸》運用行動研究方法,介紹了“More Music”組織如何開拓新的社區音樂實踐。

二是針對“老年群體的音樂教育研究”,以個案研究方法的應用為主,如:美國Pamela D.Pike《運用技術吸引退休學習者——第三代MIDI鋼琴合奏的案例研究》、新加坡Chee Hoo Lum在《團體音樂活動的深入對話:在新加坡一所高級護理機構里的探索性經歷》。

三是關于“社區與民族傳統音樂傳承研究”:臺灣Hsiao-Shien Chen《在紐約市的華裔社區舞獅》探討“中國舞獅”在紐約市一個華裔社區的實踐,使用了田野筆記、訪談和錄像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本Mari Shiobara《將社區音樂轉變為課堂音樂:關于日本傳統音樂教學法的一些探討》以作者學習三弦的個人經歷為個案,研究了學習日本傳統音樂的過程。

四是“虛擬與數字化社區教育研究”:澳大利亞Steve Clifford Dillon《通過視覺工具和樂團建立有意義的聯系通道》關注由技術支持而成就的關于音樂中的社區特質及社區中的音樂特質的研究,以從網絡阻塞工程精選的數據證明這些系統的關系型承受力。

結語

從大會所征集的論文來看,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研究,尤其是交叉性學科不斷滲透到音樂教育研究中,使得音樂教育學科走向成熟。本屆大會是一次音樂教育的饕餮大宴:國外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與獨創性,為我國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經驗;同時,也為國外音樂教育同仁展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和現代音樂教育的成果。

①筆者認為工作坊、教學展示、海報在論文集中各自均有對其研究進行陳述,故將此三類與論文一并統計分析。

②本屆音樂教育大會錄用論文較多,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只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論文。

王東雪 博士,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寧)

數字化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1 數碼音樂教學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著重大意義

在音樂教育中, 除了要讓學生學習掌握部分音樂技能外, 更重要是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音樂審美感, 而這道德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審美感以及音樂表達力。長期以來, 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及師資不足等問題對師生間的音樂語言溝通影響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師生間“教”與“學”的能動性, 例如, 在“一對一”的鋼琴教學中, 學生可能因為近距離地接觸造成緊張而影響發揮, 使授課教師在情緒受到影響, 從而無法進行良好的音樂傳達;再者, 師范院校的學生專業技術遠低于音樂院校的學生, 很多教師因著眼于技術教育而忽視了對音樂理解、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使學生不能夠在將來進行良好的音樂表達。如果在音樂教學中使用數碼音樂教學手段, 情況下能大不相同了。首先, 數碼音樂教學模式上大多采用“一對多”的方式, 它通過高科技的設備手段進行“一教一”的教學, 使師生間避免了過近距離的接觸, “教”與“學”的雙方都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 阻礙交流的障礙幾乎沒有;其次, 數碼音樂教學手段在教學時, 學生已不是傳統教學方式中那種完全被動的對象, 占有很大主動性, 這種使教學中的客體能積極發揮其主動性并表現出來, 使教師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教學對象的學習情況, 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再者, 數碼音樂教學手段能夠讓教學的主、客體雙方尤其是客體方面直接進行復雜的音樂制作, 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音樂創造力。

2 數碼音樂教學對于學生良好的音樂感覺培養, 從而領先于傳統的音樂教學手段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 數碼音樂教學的最大優點體現在實時便捷性和可延續性這兩點上。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 學生下課后, 也就意味著教師主導作用的結束, 學生在課后只能憑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來延續學習, 這種延續的學習過程很難保證學生不走“彎路”;而數碼音樂教學手段則不同, 學生可用磁盤方式全面、如實地記錄教師的授課, 可把教師的課堂授課延續到課后任何一時間, 學生課后的練習可完全建立在教師授課的基礎上, 保證了學生不致于在課后練習中走過多的“彎路”, 使得學生的學習效力大幅度的提高, 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保證。

在音樂感覺的培養上, 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和數字化的音樂教學方式無法比擬。傳統音樂教學對于音樂感覺的培養基本是由教師講或示范, 學生則模擬練習, 必須至少有兩人來完成此項工作。而數字化音樂教學由學生一人就可完成對此項的學習, 如對于在聲樂教學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因某一段音樂處理的需要, 一個固定時值的音符需略作延長或縮短, 教師往往用劃拍的方式反復演示或強調, 收到的效果卻不大, 或是在課堂上作到了而課下又走了“彎路”, 大多數學生對此抽象的東西很難一次把握住。而在數碼音樂教學中, 學生可參照教師指導, 通過制作MIDI樣本, 并在鋼琴卷簾窗中對旋律音符進行拖拽或是修改音符的解析度, 然后通過審聽的方式來找出音符處理的最佳位置;又如, 在器樂或欣賞教學中, 常提到“音頭”、“連音”等問題, 如何讓學生在課后自我參照呢?在數碼教學中很簡單, 去控制窗口中修改、調整音符的力度、音頭等參數即可, 學生也可進行數碼錄音, 通過對音頻修改來達到這一目的。值得一提的是, 在MIDI文件中, 對樂句表情參數的修改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感覺。由此可見, 數碼音樂教學手段具有鏡子的作用, 學生不要通過其他對象, 即可找出正確的音樂感覺。

3 數碼音樂教育手段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 是傳統音樂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作為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 必須具備很強的教學應用能力。在培養學生這一能力上,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在高科技的數碼音樂教學方式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突出表現在對學生的和聲感覺、合伴奏能力、范奏能力、配器能力、創作能力等的培養上。我們以作曲為例來對比一下這兩種教學手段存在的差距。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 作曲是先用筆和紙記錄, 然后再在鋼琴上不斷的演奏、修改、一切非常繁重、復雜, 特別是對于普通的音樂工作者來說, 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幾乎扼殺了他們所有萌動的樂思, 因為他們無法用鋼琴或請大型樂隊來試聽、演奏。而使用數字化的音樂教學方式則完全不同, 它使作曲簡單化, 只要具備一定的MIDI知識, 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記錄下自己閃過的樂思, 然后不斷地將它擴展, 并可隨時加以修改。你再也不用為自己的鋼琴演奏技術不好或沒有樂隊而發愁, 因為MIDI的錄音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完成創作好的旋律后, 你還可發揮你的想象力, 為你的樂曲配器, 把音樂的內涵完整地表達出來, 而在這以前, 這項工作需眾多人的合作才可完成, 幾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所以說, 數碼音樂教育手段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 是傳統音樂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4 數碼音樂是現代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 是未來音樂教育的需要

科技的發展, 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教育手段必須不斷改進。在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中, 多媒體教學手段正在被廣泛地應用, 這要求一個教師需要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音樂教學時, 對聲音的要求很高, 如聲音形象的塑造、聲場的設定, 音效的運用等, 這一切在對數碼音樂學習過程中都可以學習到。因此, 我們必須讓學生掌握這一重要的教學手段,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 盡量減小音樂抽象思維的難度, 豐富教學內容, 增強音樂課吸引力, 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音樂審美感。

綜上所述, 在音樂教學中, 我們應站在傳統音樂教學所鋪墊的基石上, 提倡使用高科技的數字話音樂教學手段, 面向基層, 面向未來, 培養更多的、合格的音樂教育人才。從而更好的為音樂教育服務, 使學生全面掌握現代化數字音樂教育手段的運用, 更好的發展音樂教育做好鋪墊。

摘要:數字化音樂手段是培養學生使用數字化音樂, 充分發揮它的優勢, 更好地培養音樂教育人才。

關鍵詞:音樂制作,音樂創造力,音樂感覺

參考文獻

[1] 黃兢, 韓志超.數字化音樂教育手段[J].廣播歌選, 2007 (7) .

上一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下一篇:幼兒園教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