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

2023-09-16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1篇

一、更新教學觀念

無論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學生都應是教學主體。學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接受者與實踐者,學生是教學進步與發展的推動力與強化力。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更新教學觀念,認清自己的教學地位,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糾正者與監督者,教學的一切出發點都是學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個性發揮到最大化,擺正自己的教學地位,對學生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機會,讓學生暢游在科學學習的興趣海洋中,只有做到這樣,才會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生活教學情境

小學科學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情境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豐富完善科學課堂結構,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小學科學內容冗雜,對于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來講,學習比較困難,此時教師應充當指明燈的角色,正確引導小學生接受科學,學習科學,愛上科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與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茖W雖然是一門接觸較晚的學科,但實際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科學的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課堂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日常應用能力與科學思維意識,也就是需要利用科學課堂的學習對學生的知識面進行拓展。教育游戲的應用可以打破原有的空間局限性,將學生對科學的認識從課本引入日常生活。教育游戲可以使學生進入虛擬的游戲情境中,模擬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將課本上的知識以特別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角度看待問題,以科學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三、開展游戲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教育游戲是以鞏固所學知識、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為目的進行設計的,在科學課堂中進行教育游戲,能夠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使教師的教學工作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師應首先明確游戲應具有的教育目標,對游戲內容與規則進行嚴格、科學的設計,把握娛樂與教育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游戲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小學科學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使學生有更高的積極性。教育游戲的應用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在具體實踐時,教師應把握適度的游戲原則,將理論知識的授課與游戲合理安排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既不能只講理論知識不進行游戲,也不能只進行游戲而忽略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導者,更要好好把握二者的節奏,可以在理論內容的授課過程中穿插一個小游戲,也可以在游戲中適時進行知識要點的強調。另外,教師要認識到教育游戲課堂中的特殊性,把握課堂內容與講課的節奏,注意觀察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及時轉變講課方式,科學過渡到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授課方法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方式的選擇時,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式看待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選擇時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課堂教學方式更加靈活、科學,發揮教育游戲與理論授課的各自優勢,提升課堂效率。游戲教學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可以側面提升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在信息飛速發展的21世紀,小學科學教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機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依舊有很多教師采取傳統的書面與口頭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科學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不斷學習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同時還應學習相關的科學教育等軟性知識,讓科學教師的綜合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只有教師掌握多媒體軟件的使用方法,才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應用得得心應手。另外,除了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機軟件與設備外,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審美能力,從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快速地理解教師講解的主要內容與思想。

小學科學教學基礎課知識內容復雜,科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其理論性與實踐性很強,因此,教師應分析課程本質,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科學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實施案例教學法、小組學習法、角色扮演法,還可以實施慕課或者翻轉課堂,將學生轉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課堂地位,正確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學習。只有將“教”與“做”有機結合在一起,才可以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問題的眼睛,讓學生自行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分析教學中存在的誤區,端正教學態度,優化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科學,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作者單位:珙縣仁義鄉中心學校 四川】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2篇

自從29屆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實驗試題采用微型化以來,國內各類化學試卷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以微型化學實驗為背景的題目。試題中的信息在學生中快捷、廣泛地傳播;從以微型實驗為情境的化學習題入手,另辟蹊徑,可以展現微型化學實驗儀器的應用,表達綠色化學的設計理念。

從期刊的影響力出發,筆者從目前化學教育研究領域比較權威的三刊(《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化學教育》)以及以實驗儀器研究為特色的期刊《教學儀器與實驗》中的微型化學實驗論文中取材,從不同角度出發編擬化學習題。

1以微型反應裝置創設情境

如同常規實驗裝置的組裝目的一樣,微型實驗儀器同樣可以完成氣體的制備、物質的合成、氣體的干燥和凈化、尾氣的吸收等基本操作。以此創設化學試題情境,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表面上看,只是提供給學生化學常規實驗裝置的縮微化,但儀器的微型化給解題帶來了陌生感,尤其是儀器體積小帶來的特殊操作細節,例如試劑的取量、反應程度的控制、尾氣處理等——這些都是實驗論文作者闡述的實驗注意點,也恰是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容易忽略的因素。

例1、硫化氫是一種有臭雞蛋氣味的有毒氣體,采用常規儀器進行制備和性質檢驗,常因氣密性不佳而對環境產生污染。周老師采用六孔井穴板和注射器組裝出以下微型反應裝置(如圖1所示),向各井穴加入指定的試劑與物料,然后用生料帶纏繞井穴塞1-2圈后插入6 孔井穴板的井穴中并旋緊塞子,使井穴塞緊密地蓋住井穴,以細乳膠管把前一單元出氣管與相鄰單元的進氣管逐一連接起來,保證沒有硫化氫泄漏。該實驗無需通風櫥即可進行,對反應廢物摸索了實驗后處理方法,體現了綠色化學實驗的要求[2]。

(1)1號井穴里裝有少量FeS固體,實驗裝置按圖搭建完畢后,把吸有稀硫酸的注射器緩緩下推,就可以有連續平緩的氣流產生。請問1號井穴孔發生反應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號井穴內只放入一張濕潤的白色醋酸鉛試紙,且“短管進、長管出”。其作用是(填寫兩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號井穴孔盛放少量溴水,其主要作用是證明H2S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呈現出該性質的),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代替。

(4)4、5、6井穴孔分別盛放了0. 1 mol·L-1 ZnSO4、0.1 mol·L-1 CdSO4、0. 1 mol·L-1 CuSO4溶液,在實驗中分別產生了白色、黃色和黑色沉淀,說明了這些金屬硫化物的________(性質)。

(5)7號井穴孔盛有________(填寫藥品),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評點:該題主要考查硫化氫氣體的制備、氣體檢驗、性質驗證、尾氣處理等。一切都基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只是通過微型化學實驗裝置呈現情境。

答案:(1)FeS+2HCl=FeCl2+H2S↑; (2)緩沖作用(安全瓶), 檢驗硫化氫氣體; (3)還原性, 酸性高錳酸鉀; (4)難溶性; (5)NaOH溶液,吸收尾氣

例2、“電凝聚氣浮法”是一種工業上處理廢水的常用方法,我們用塑料多用滴管作為載體,以微型實驗的形式呈現了該方法的原理。先在100 mL燒杯中加約50 mL蒸餾水,再添加3滴CrCl3溶液作為無機污染物,另加少許泥沙和硫酸鈉,用玻璃棒攪拌使之渾濁,得模擬廢水,標記為A。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廢水A,從液泡兩側分別插入兩根大頭針(兩針不相互接觸), 用鱷魚夾、 導線將兩根大頭針與電池(9V)相連,即可對廢水進行電解[3]。

(1)電解開始,陰極釋放出大量氣體,請寫出電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陽極現象不明顯;片刻后,溶液中生成大量綠色沉淀,隨著陰極氣泡大量逸出,綠色沉淀隨之上浮至液面。已知大頭針主要成分為鐵,請推測陽極可能發生的兩個反應式為:____________;

(3)綠色沉淀中不僅包括由陽極產生物與溶液酸堿性變化而生成的不溶物,還包括沉淀_______(填寫化學式),這就表現出對污水中的金屬離子進行清除。

(4)本實驗中在電解液中添加硫酸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一份相同廢水,滴加3滴苯酚溶液作為有機污染物,再加3滴亞甲基藍使其顯示顏色,添加食鹽至飽和,標記為B;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廢水B,采用如上圖的裝置,只不過將陽極大頭針更換成全活動鉛筆專用筆芯,在電解后的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不發生顯色反應,說明____________。更換陽極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電極反應式說明);

評點:化工生產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但一直是實際教學中欠缺的,通過微型化學實驗模擬實際問題可以幫助中學生了解化學與技術、體會時代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該類試題適用于《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電解池”、《化學與技術》模塊中的“水處理技術”、《化學與生活》模塊中的“化學與環境保護”,以及《實驗化學》模塊中提出的“能發現學習和生產、生活中有意義的化學問題,并進行實驗探究”。

答案:(1)2H++2e-→H2↑; (2)Fe-2e-→Fe2+,Fe2++2OH-→Fe(OH)2↓; (3)Cr(OH)3;(4)增強導電性; (5)苯酚在陽極釋放的強氧化性氣體作用下已發生了轉化,避免陽極材料本身被氧化。

2以微型實驗引導實驗改進思維

在各大期刊發表的微型化學實驗論文多為一線化學教師或高校實驗研究者發表,如果只是簡單地在學生面前重現這些素材,對他們自身的實驗素養提高有限;而通過試題的巧妙設置,將學生也引入到對實驗的設計思路中去,有利于提高他們對微型化學實驗的深刻認識,也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

微型化學實驗不是常規實驗的簡單縮微或減量,而是要在微型化的條件下對實驗進行重新設計和探索,達到以盡可能少的試劑獲取盡可能多的化學信息的目標。

例3、用一個小注射器和小塑料反應管做反應儀器,兩者中各有一種化學物質,反應后將注射器針頭扎入一根帶火星的香煙里推動活塞,發現竄起一大串火苗[4]。請問,塑料試管中盛放藥品為________,注射器中盛放____________藥品。該實驗可以代替常規實驗中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__。

評點:注射器是化學實驗改進中常用的替代品,在微型化學實驗中常常需要挖掘其功能進行設計,在命題中應用中能幫助學生體會到。圖3中的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圖4中的注射器起到氧氣收集的作用。

答案:MnO2,雙氧水,氧氣的制備和氧氣的助燃性質

3以微型實驗題干提供探究和評價的平臺

近年來科學探究實驗在化學新課程考試中廣被重視,這些實驗題不再象以往的實驗題平鋪直敘——單純的“課本知識加實驗加填空”,也不象大學知識“下放”的新信息實驗題,而是促使考生多想實驗的整個過程:“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選取哪些因素作為實驗變量”、“可能什么原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法”、“這樣的實驗有什么實際用途”等等,更加促使考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索,達到真正考查科學思維的目的。微型化學實驗與常規化學實驗相比,一樣能提供符合教學需要的實驗內容,更能提供多個相關實驗的優化設計過程和滿足使用者自主探究的基本條件[5]。以微型化學實驗論文素材命題,為訓練學生探究思維和評價能力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平臺,也為一線化學教師提供了巧妙的探究思路,有助于教師拓寬視野。

例4、紫甘藍,又名紫卷心菜,所含花色苷色素的顏色會隨pH改變,一般遇酸變紅,遇堿變綠。向點滴板上一凹槽滴加一滴紫甘藍汁,再滴加一滴硫酸鈉溶液,用連接導線的鱷魚夾各夾住一根鉛筆芯,將電極一端浸入紫甘藍汁液面以下[7]。

(1)當導線分別與電池兩極相連,發生現象是:

陽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陰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鉛筆芯將兩極所在位置的溶液攪拌均勻,發現整個液滴呈現紫色,(用離子方程式)說明發生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采用大頭針作為______極電極,則對以上實驗現象有極大干擾,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

(3)以各類典型的酸堿鹽溶液作為輔助試劑加入紫甘藍汁中,以鉛筆芯作為電極進行電解。請預測實驗現象并完成下表1:

(4)將添加NaCl溶液的甘藍汁電解后溶液攪勻,最終竟然消褪為無色。這是因為__________;

(5)以上實驗是以_______、_______作為變量開展的探究活動,如果你是實驗設計者,從該實驗的特點出發,你還會挑選_______作為變量。(開放性問題,答案合理即可);

(6)如果你是實驗競賽的評委,你將該實驗與你們常見的電解實驗對比,請提出一些評價意見(至少寫出兩點,開放性問題,答案合理即可)。

評點:微型化學實驗試題取材于實驗探究論文,突出真實性;注重實驗條件,突出思考性。本題不僅以紫甘藍汁作為創新情境考查電解規律、中和反應等基本原理,還從異?,F象原因探究、變量控制等角度促使學生對實驗原理進行深層思考,并且通過開放性的問答培養學生評價和鑒別能力。

答案:(1)2H2O-4e-→O2+4H+; 2H2O+2e-→ H2+2OH-; H++OH-=H2O; (2)陽極;作為陽極的金屬電極比水更容易被氧化,產生有色離子如亞鐵離子、鐵離子對甘藍汁顏色有干擾; (3)電極附近溶液變紫,有氣泡產生;電極附近有大量氣泡產生;紫色;迅速冒出刺激性氣味的氣泡,電極附近溶液變紅;迅速冒出氣泡,電極附近溶液變紅; (4)電解NaCl溶液陽極產生的Cl2將電解對象漂白; (5)電極,電解質溶液;載體、電解體系等; (6)參考評價意見:評價之一:紫甘藍汁不僅充當電解對象,還兼作實驗中的酸堿指示劑,一舉兩得;評價之二:該微型實驗只采用了一滴紫甘藍汁液作為電解對象,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大大減少了實驗時間,適合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探究;評價之三:紫甘藍汁取材于純天然,整個實驗用量又是微量,所以充分體現綠色環保的理念;評價之四:實驗現象明顯,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電解本質的理解。

4 反思

在科學教育中引入習題的初衷是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道習題都是從原始問題抽象而來,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把其中的一些次要細節、非本質的聯系舍去,也沒有將科學現象與事實作為背景,甚至完全脫離科學現象,學生思維的一部分已經被習題編制人員“越俎代皰”地完成了。同時,習題教學還存在著模式化傾向,缺乏科學思想的分析,太重視程序與計算、熟練與技巧。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國學生創造能力的匾乏是習題教學的直接后果。事實上,科學最重要的基礎是源自實驗現象的,首都師范大學專家曾提出通過引進原始問題來逐步使習題教學與原始問題教學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科學教育效能的目的。而發表在各種期刊上的實驗論文能表現論文作者所作出的技術性和認知性研究的原始工作,是教學科研過程中的一種生成資源[8],也是原始問題的一種表現形式。筆者近年來以微型化學實驗為主要研究方向,并嘗試將所設計的原創實驗素材融合入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發現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實驗分析評價能力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于是進而取材命題,拋磚引玉,目的之一是及時推廣課程改革中來自教學一線和高校專家的實驗研究經驗,從而使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推動實驗教學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更希望這些原汁原味的實驗素材呈現出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的原始問題和未被加工的典型實驗現象和事實,使學生大腦充分開放、思維觸角充分發展,體會到與原論文作者研究過程中類似的思路和體驗,甚至在條件允許前提下,用微型化學實驗這種耗材少成本小的實驗手段完成符合綠色化學理念的驗證、改進和探究,達到知識升華的目的。

建議化學命題者可以認真研究各種期刊登載的微型化學實驗專題文章,將其素材開發為創新試題:具有提問多樣化、知識探究化、信息情境化以及形式開放化等多方面特點,為促進化學習題教學提供優質的題材[9],同時也促進微型化學實驗能在中學得到普遍重視和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凱,張麗娜,龍琪.試紙上的微型電解實驗[J].化學教學,2008,(4):10.

[2]周寧懷,屠小燕.一類氣體制備與系列反應的微型裝置[J].化學教學.2000(12):8~10.

[3]陳凱,劉少賢,張麗娜.電化學法處理廢水的微型模擬實驗[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8,(10):39~40.

[4]陳博,陳凱,胡益民.有關煙草的化學實驗集錦[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7):46~47.

[5]宋心琦.關于發展和推廣微型化學實驗的一點看法[J].化學教學,2008,(2):1~2.

[6]陳凱,龍琪,張麗娜.一滴紫甘藍汁的微型電解實驗[J].化學教育,2008,(8):65~67.

[7]邢紅軍,陳清梅.從習題到原始問題:科學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 [J].課程.教材.教法.2006.(261):56~60.

[8]易章和.充分利用生成資源命題推進化學課改評價研究[J].化學教學,2005,(10):41~43.

[9]陳凱,保志明.化學習題中的數字化實驗[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11):55~57.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文學欣賞 文學欣賞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是傳播、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及鑒別鑒賞水平的重要載體。而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發散思維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知識、技能的獲得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欣賞能力。文學欣賞活動在學生心靈成長、人性完善和人格構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

一.什么是文學欣賞

那么什么是文學欣賞呢?一般說來,能讀懂文學作品并被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哲理所打動就是一種不錯的欣賞了。比如我們讀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時的怦然心動;讀到李白“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時的深深憤慨,讀到李商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時的無奈無助;讀到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涼傷感,讀到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時的樂觀曠達……

但是文學欣賞又不能僅僅停止于此,它還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知道文本表層的意思,還要力求透過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文本背后的真義,不僅能細致地體悟文字中所蘊含的情趣、意味;還要能通過作者的遣詞造句去領會作者的獨具匠心。例如讀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寫的是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于悠然自得之中望見了遠處的南山。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動作而已。詩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這里確實又有一些需要仔細揣摩的地方。譬如,“悠然見南山”中“見”的字,是可以理解成“看”或者“望”的,將“見”換成“看”或者“望”也并不影響字面的意思,而且從一般的表情達意的角度看,“望”比“見”還能更加準確些,因為“望”本身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可是詩人為什么偏偏不用“看”或者“望”呢?仔細品味,我們就會發現這正是詩人要求我們要注意的地方。這兩句實際上寫出了一個已經完全融入自然而超凡脫俗、超然無我的詩人形象。一個“見”字,突出了無意之中的一種遇合,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在漫不經意中深得自然之趣的悠閑自得,如果換成了“看”或者“望”,無意中的“見”便成為有意識的遠望,味道就不一樣了。另外如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中諧音雙關手法的運用,“蓮”諧音“憐”,“憐”就是“愛”的意思,把一個女子對于一個男子深沉而熱烈的愛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比直白的表達顯得更加的情深意濃,情義雋永。

當然,文學欣賞還不盡于此,除了一般性的閱讀,一定程度的細讀,還要求對作品的美學趣味、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作出判斷和分析,比如對于白居易《長恨歌》主題的解讀,了解唐明皇和楊貴妃生活的時代,以及白居易和當時人們對李楊愛情的價值取向,還有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經歷等等,我們才能對其主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二.文學欣賞應具備的素質

要欣賞文學作品,體悟文學的魅力,進入文學的世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的,否則,欣賞主體將很難感受到文學的魅力。

1.良好的藝術感受力

我們要認識一個事物,首先是從對事物的感知開始的,我們的感覺越是敏銳、越是精細,我們對事物的特征把握得也越精確、越全面。文學文本的解讀作為一種理解活動、認識活動,當然也離不開對藝術對象的感知。對于文學欣賞者而言,所謂的藝術感受力,指的是讀者對于文學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別是對特殊語境中詞語的特殊意蘊、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領悟能力,當然這里也包括對于文學語言的音韻、節奏,以及由此形成的語言的整齊美、抑揚美、回環美等形式的感受力。比如,讀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下就能感覺到是寫出了沙漠的壯美;讀到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能感受到花落去的無奈感傷,和燕歸來的歡喜愉悅,以及對仗的工整。

2.一定的藝術推想力

所謂的藝術推想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聯想力。我們要欣賞文學作品,要體會作品的內涵,就要運用想象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成形象的藝術符號,變抽象為形象,化理性為感性。比如對于馬致遠筆下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沒有想象力的發揮,僅僅是把幾個意象簡單的疊加,不對這些描繪加以補充,根本感覺不出馬致遠選取的這些意象有什么特別之處,更別說有什么美感可言??墒?,如果加進去想象,想象這些意象共同組成的畫面,并且是想象成一幅流動的畫面,漫漫的古道,瑟瑟的秋風,孤單的游子,枯瘦的馬兒,將落的太陽……一個遼遠、荒涼、單調、凄涼的意境,游子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游子的落寞、失意、無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再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如果不運用想象,這幾句合起來根本就讀不通,“人”和“花”比起來很好理解,古人經常說“美人如花”,可是李清照在這里說“人”比“花” 瘦,就有些費解了,說人瘦還可以理解,可是說花瘦就很難理解了,其實,運用想象,李清照前面說到“莫道不銷魂”,她瘦是因為什么呢?她到底為何事而“消魂”呢?原來是思念身在外地的丈夫,思念的煎熬讓她憔悴不堪,正所謂“為伊消得人憔悴”,而后面又說“簾卷西風”,“西風”就是秋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而為霜”,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過秋風吹打過的“黃花”,相比也不如以前豐腴,花瓣兒也不知零落了多少,因思念煎熬而消瘦的詞人與經過秋風摧殘過的花兒有相似之處。如果繼續想象,會發現,李清照把自己比作“黃花”,除了借黃花形象地寫出自己的消瘦之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借菊花的凌霜傲雪寫自己對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的堅貞。所以,文學欣賞很多時候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獲得美的享受。

3.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

我們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是我們判斷作品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藝術描寫的生活性的很重要的依據,也是我們理解和體驗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礎。你有過等人,望眼欲穿,人卻不來的經歷,你才會深刻的理解溫庭筠筆下“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中女子的希望中交織中失望,失望中又糾結這希望的復雜微妙的情感;你有過對心上人深深思戀,眷眷情深,默默付出,你才會懂得張愛玲所說的“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而我們所說的知識儲備,所要強調的主要是相應的文史知識和關于文學語言、文本的知識。比如關于詩歌的比興、雙關、比喻、用典等修辭手法,小說的敘事方式、人物刻畫方法、環境的描寫,散文的結構、戲劇的人物形象、矛盾沖突、結構線索等等。比如古典詩歌中“草”這個意象,從《楚辭·招隱士》中“芳草生兮萋萋,王孫游兮不歸”以來,“草”就與離別思念有了關系,后來,有離別,好像就有草,如江淹的“閨中風暖,陌上草熏”,樂府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歐陽修的“樓前亂草,是離人方寸”、“艷陽剛愛挫愁人,故生芳草碧連云”……當然,古典文學中這樣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意象還有很多,比如“楊柳”、“梅”、“夕陽”、“飛鳥”、“劍”、“月”、“桃花”等等,這些都需要慢慢的累積。

朱熹《讀書偶感》中曾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中自有“天光云影”等你去發現等你去體悟,當你感受到的時候,心靈自在自足,神清氣爽,讓你的心靈在文學的世界中去遠行,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和古人對話,和知己談心,觀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

參考文獻

[1]徐中玉.大學語文(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887.

[5]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康震.康震評說李清照[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單位:西安工商學院;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就業指導;發展式指導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縱深發展,高校在校學生人數已逾兩千萬,2010年的畢業生將達652萬人,就業壓力成為制約各高校發展的瓶頸,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2010年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用工荒”的尷尬局面,受到今年兩會的關注,其呼聲甚至超過“就業難”,大量的人才積壓和嚴重的人才匱乏同在。作為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必須緊跟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用改革的精神,創建與市場導向、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就業工作模式和機制,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

一、發展式就業指導的內涵

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職業指導(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指導的定位由原來的就業安置的短暫行為擴展到強調人生發展,求得自我的發展和完善的職業活動,形成了發展式就業指導模式。目前,國外的就業指導模式多為發展式就業指導模式。根據這一理論,我們認為:“發展式”就業指導就應該是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學生為主體,建立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專業的各類學生職業發展,并進行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實現個性化“職業生涯”的發展戰略。

二、目前就業指導模式分析

高?,F行的就業指導模式是高招“并軌”后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時逐步形成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學生聯系用人單位、了解國家就業政策、組織招聘會、擇業技巧講授、就業協議簽訂等一些簡單的日常管理與服務工作。這樣的就業指導對就業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實用性,但是缺乏科學性與創造性,對于學生的成才很難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用“發展式”就業指導的內涵來看,這種方式的就業指導只能算是就業范疇中從業的基本服務工作。

從高等教育角度來看,由于就業指導模式的限制,就業結果更多關注就業率而忽視就業的合理性,大多畢業生沒有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缺乏整體規劃,職業定位不準,導致畢業生就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如果就業崗位不是很合適,人才的使用價值就會偏高,在工作崗位很難做出良好的成績,做不到“人盡其才”,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三、發展式就業指導模式的探索

1、“發展式”就業指導的理論支持

奠定美國職業指導理論基礎的帕森,20世紀初提出了職業選擇是人的生理、心理特點與職業對人的要求相匹配的命題,強調學生的特性與職業因素相匹配;羅斯杰1942年出版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注重學生個人發展,由側重開發職業素質測試的技法,轉變為注重職業咨詢的方法;霍蘭德創立了“人格-職業類型匹配理論”,把握人格特征選擇職業達到人職匹配;20世紀50年代,金茲伯格等人提出了“職業發展是一個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的新觀念,舒伯提出“生涯發展理論”,指出“職業指導即協助個人發展并接受統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時發展適合的職業角色形象,使個人在現實世界中接受考驗,并轉化為實際的職業,以滿足個人需要,同時造福社會。”

發展式就業指導模式強調“以學生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茖W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其中強調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式就業指導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實現人與職業的和諧發展,謀求人在職場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發展式”就業指導的內容體系

“發展式”就業指導,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在擇業和從業以后能夠充分展示自我,認識個人的作用和價值,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沒有內容的指導是空洞的,經過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發展式”就業指導至少包括擇業指導、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從業指導四個方面。

擇業指導是就業的準備階段,主要是就業前進行的個人能力和知識的儲備,為將來就業做相關的職業生涯準備,在學生自我全方位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個性指導,使學生明確個人的發展方向,合理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是指導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掌握國家政策和求職技巧,了解就業信息,合理估算個人價值,理性就業。創業指導是就業指導的縱深發展,主要是樹立創業意識,在實踐中鍛煉創業能力,掌握國家相關創業政策,尋找創業時機和條件。從業指導處于就業的發展階段,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進行角色轉換,其中包括就業后幾年結合周圍情況適時進行工作和崗位調整。

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應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前提,以人的發展為主旨,注重培養學生選擇和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實現社會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3、“發展式”就業指導的工作方式和具體實施

運用“發展式”的就業指導模式,結合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我校的就業指導實踐,我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

(1)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職業生涯規劃

按照霍蘭德關于人格的“六角型”理論,理想的職業選擇就是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的相適應,個人的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適配和對應是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的基礎,只有在人與職相互匹配的情況下,才可以發揮出人力資源的最大效益,并有利于創造性的發揮。 “發展式”的就業指導,必須建立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依照這一理論進行個人評價并得出適合個人的職業,幫助學生分析和預測職業發展的前景,進行自我定位,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選擇工作崗位,進行職業定向。進而通過模擬招聘、素質拓展以及各類創業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擇業意識,使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及時修正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2)就業指導知識講授

這方面主要包括就業課程和就業講座。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其心理、生理處于連續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就業指導課程應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做到連續性和階段性的有機結合,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整個階段,實現“全程化”的教育。

體現“發展式”就業指導的合理性,具體來說,大一就業指導的內容就應該側重專業介紹,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以及相應的職業適應范圍,知道本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就業形勢。大二應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方向,初步定位個人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大三應側重培養專業技能,通過教學實踐、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四應引導學生根據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合理確定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另外,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避免單純的課堂教學,可以邀請知名企業HR經理人、職業規劃專家、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等知名人士搞一些講座,與大學生面對面暢談職業或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態勢,就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以及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討論,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指導,為規劃職業生涯提供現實依據,拓寬視野,積累經驗。

(3)注重社會實踐,提高創業技能

“發展式”的就業指導,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注重從實踐活動中選擇活動主題及其內容。學校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教育。這樣可使學生獲得現實社會最直接的感性經歷,獲得社會和職業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創業技能。在大力倡導教育創新的今天,高校培養的學生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求職者,更應該是主動的職業創造者,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指出:“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總體部署。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科技創業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重要目標,面對現實嚴重的就業壓力,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新的就業增長點,不僅解決個人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發展。

(4)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團隊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大學就業指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生涯設計指導者”、“職業工作介紹者”。面對大學就業指導教師所肩負的任務,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各高校“要盡快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把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擺到整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因此很有必要引進一批有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專業化人員,不斷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他們能承擔起就業指導課教學的重任,同時聘請一批經驗豐富、學有專攻的優秀企業家作為就業指導教師的一支重要力量。

提升就業指導內涵,突破就業指導外延,實現從就業指導向職業規劃與發展指導的轉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高校必須盡快建立個性化的職業規劃與發展指導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提高職業生涯自我規劃的意識,自覺進行自我評估與探索,充分分析并利用職業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實現職業理想,從而達到“人職匹配、個體與用人單位雙贏、社會資源與人力資源合理配置與優化”的目的。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非化學專業;分析化學;教學反思

[基金項目] 2017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項目驅動的跨學科協同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17JGB253);桂林理工大學2018年度校級教改工程項目“‘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分析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2018B10);桂林理工大學2019年度校級教改工程項目“基于雙語教學的應用化學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探索”(2019A36)

[作者簡介] 袁亞利(1986—),女,江蘇淮安人,分析化學博士,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傳感、微流控;聶瑾芳(1983—),女,湖南人,分析化學博士,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傳感、化學計量學。

分析化學是高等院?;瘜W、化工、食品、材料和環境等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要的基礎課程,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深化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認知,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升科學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項目的統籌能力。非化學專業中分析化學的教學,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多問題,本文討論了原因,并做了相應的教學反思。

一、非化學專業課程授課中出現的問題

(一)非化學專業學生的化學基礎薄弱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作為一所偏遠地區的普通理工院校,絕大部分生源來自本地,學習基礎和能力相對較差。而廣西的高考制度又導致了部分生源在高中沒有選修化學。這樣的情況使得本應建立在化學基礎課上的分析化學在進行講授時,遭遇重重阻礙,學生反映不理想。以環境地下水(水工)專業大三本科生為例,考慮到他們的非化學專業背景,在上課時,積極進行了教學改革。首先,利用我們的慕課,在前一個學期就組織學生提前預習,每個班級都安排了相應的助教,解決和整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反映給相應的任課老師。在正式上課的過程時,每次課前通過雨課堂平臺發布預習內容和預習測試,探知學生存在的難疑點,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但即使是進行了這樣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仍沒有提起來,具體表現為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即使在預習測試時,整體正確率不高,幾乎沒有同學提出問題。最后的期末測試里,典型的例子是對于氧化還原滴定章節里重要的知識點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配制,有不少同學回答是稱取氫氧化鈉進行間接配制。最后結合平時成績,72人的班級,不及格率達到了41%,是一個非常不理想的成績。由此可見,學生的化學基礎是非常薄弱的。

(二)所在專業重視不夠

整體成績的不理想與專業本身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有很大關系。在筆者所在學校的環境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是一門限選課程,課程設置只有理論30學時,實驗10學時。如此短的學時,想要深入掌握分析化學的核心內容,確實并非易事,因此只能泛泛地講授比較表面的知識。很多學生選修該門課就是為了湊滿學分。在進行課程相關的實驗時,雖然對實驗過程進行了講解,但學生對于實驗原理不愿意費時間去琢磨,操作很隨意。在寫實驗報告時,不按照板書要求的每一項進行書寫,數據表格畫得不規范。有同學甚至不來上實驗課,直接照抄別人的實驗報告充數。著裝強調要穿實驗服,但依然有很多人不遵守。作為理工科大三的學生,實驗課的基本要求都無法遵守的話,說明之前的基本要求確實是過低了,該方面的訓練還不充分。

二、原因探究及教學反思

學生基礎薄弱和專業本身性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而中國高等教育的嚴進寬出加劇了問題的嚴重程度。普通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對于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相當低,畢業獲得學位過于容易。而且很多學校追求畢業率、就業率,并以此作為學院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當老師本著負責的態度對學生嚴格要求時,反而會讓老師受到來自學院的壓力,甚至自身利益的損失,因為這樣降低了畢業率,連累了年終學院績效考核。以前,還有學校教務處規定,課程不及格率不能超過20%。為了控制不及格率,考題出得非常淺顯,無法真正達到考查學生的目的。這就使得學生根本無心向學,老師還要想方設法去找得分點讓學生通過。最后學生考試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完成變成了老師的“緊箍咒”,學生反而有恃無恐,因為最終總是能通過。

與課程組及其他專業老師探討時,大家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相對以前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和精力沒有那么多了,為了課業和考試全心投入和挑燈夜戰的景象現在很難看到。與之相對,現在各種學習資源比以前豐富得多。學堂在線、大學MOOC、中國好大學在線、智慧樹,以及Coursera等國內外在線學習平臺,提供了絕大多數的本科課程在線學習途徑。這些會讓以前的大學生欣喜若狂的資源,在今天并沒有提起學生的興趣。很多人刷課只是因為學?;蚶蠋熞?。這樣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物質條件相對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一代的大學生很少感受過經濟拮據,為改變命運而讀書的情況很少,少了很重要的內驅動力。即使成績不理想,畢業找不到或者不找工作,都不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焦慮感,因為有家庭作后盾。

除此之外,中國的國情影響著大學生的學業態度。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已接近1萬美元,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必然帶來需求結構的升級,由此引發了產業結構及就業崗位的調整和轉換,導致新興職業的大量涌現,例如酒店試睡員、朋友圈包裝師、遛狗師、陪跑師等。其中網游電競師從七八年前老師和家長談之色變的角色,搖身變為受到大批青少年追捧的熱門職業。很多職業不需要特別專門的學習過程和經歷,進入門檻很低。當學生不必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謀得生存職業,那么從他們的角度來講,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似乎也不是唯一出路,或者看起來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積極地進行教學,就是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對此,筆者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班級群體中,總是會有主動性較高且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會有重心不在學業而跟不上進度的學生,還有處于二者中間的一部分學生。對于自我目標明確并努力付諸行動的前一類學生,可以按照預定的教學進度和深度進行,甚至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適度額外增加課業。而對于一些志不在此的學生,教師的觀念也要有相應的改變,不能一刀切地認為他們就是所謂的學困生。首先,要切實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生深入交流,探知他們內心真實的所思所想,知道他們在意的是什么。有些學生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時候都是隨大流。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作為引領,給他們一個推力,讓他們先回到正確航道上來,然后一點點地發現自己的所愛和所長。在課堂上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時間,向他們介紹分析化學最前沿的科研內容,例如疾病提前診斷和食品安全檢測。最大限度地引導他們發現分析化學與本專業的聯系,激發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而對于一些有自己想法,確實對專業不感興趣的同學,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肯定他們對于未來的設想,并幫助他們制定相應的計劃,為之后的跨專業做準備。例如,有同學對于生命科學方面的生物工程更感興趣,筆者就介紹了比較好的有生物工程專業的院校讓他去聯系,了解考研所需要準備的科目,提前進行準備。同時,開誠布公地談論當下的問題。為了拿到學位,完成本科階段的任務,即使不喜歡也要堅持下去,因為這個專業也是當初自己的選擇,必須要讓它畫上一個句號,才能好好開始下一段征程。

三、展望

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變化都在影響著新一代大學生的思想,作為教育者我們也應與時俱進,觀察到他們的心理變化和價值觀的改變,對教學行為做出相應的調整。不光是非化學專業,對待化學專業的學生也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中心。

論文寫作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 大眾傳媒 中國外交政策制定

最近幾年來,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人們正在不知不覺間見證并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以下是這場變革中的三個典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1997年,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第一次親眼目睹了來訪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聯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通過衛星電視直播,中外國家元首圍繞中國人權問題進行了不動聲色的激烈辯論;第二個案例是2005年5月,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城市,數萬人通過手機短信和諸如QQ、MSN這樣的即時通信軟件自發組織起聲勢浩大的游行,反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同一時期,網民通過互聯網組織了反對日本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在線簽名活動,2005年5月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2次就這些活動專門回答了記者提問;第三個案例是2006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了第1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其中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在11650萬人至12950萬人之間,接近總人口的10%。[2]

以蘭普頓(David M. Lampton)為代表的學者已經注意到中國外交和安全政策正在發生的重要變化將對中國在21世紀初期的國際行為產生深刻影響。這些變化包括中國外交的職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合作-多元化(Corporate Pluraliz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3]同時盡管有學者承認在所謂的非民主國家(nondemocratic)里要準確評估大眾傳媒和公共輿論對決策過程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他們傾向于認定在這些國家中政治精英保持著對于大眾傳媒的嚴格控制,中國也不例外,大眾傳媒不過是政府對外宣傳(Propaganda)的工具。而且在外國學者眼中,中國政府對待互聯網之類新興媒體的態度總體來說是消極的,傾向于在某些時候以關閉某個有爭議網站服務器的方式來控制事態惡化。[4]

另一方面,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的媒體因為擁有數量龐大的用戶,因此在信息發布方面擁有特殊的優勢,同時媒體對于外交政策制定的影響也呈現上升趨勢。在研究中國的具體案例后,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公眾輿論成為了一種足以影響外交決策社會力量,盡管最終的決策仍然是由黨和政府制定的。有學者更加樂觀的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推動中國通向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因為它提供了“多-多”的交流新模式,使得那些處于傳統決策圈之外的人能夠以更加方便和更加廉價的方式在線表達其不同看法。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信息技術和現代傳媒的發展,為中國通過傳媒在全球范圍內改善自身形象提供了可能。

上述所有研究都說明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制定之間的關系已經并且正在繼續發生重要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速度可能相對比較緩慢。然而同樣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這些研究都沒有就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給出令人相對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就是大眾傳媒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外交的決策。本文嘗試通過對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啟動以來外交決策模式和權力分配的變化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機構

從形式上來看,所謂外交政策通常指的是一國政府用以處理與外部世界關系的一系列聲明、決定、政策和反應。[5]從內容上來說,外交政策包含三個部分:一國政府努力在海外追求實現的目標,在背后促成這些目標的價值以及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和價值的手段與方法。[6]在阿諾德·沃爾夫斯(Arnold Wolfers)看來,理解、預測和應對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決定和行動的前提就是要辨別出那些能夠影響決策的要素。[7]所以很自然的在分析中國外交政策制定與大眾傳媒的關系之前,需要先明確中國外交政策決策體系的結構。

從理論上來說,整個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體系可以分為三大主要機構:決策機構、咨詢機構和執行機構,其中決策機構的演變可以看作是整個決策過程特點變化的標志。

總體來說,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機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漸完成了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建設,最為重要的標志就是根據195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成立財經、政治、外事、科學、文教小組的通知》成立的中央外事領導小組,這些小組直屬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陳毅為外事小組組長。[8]該小組在文革期間被撤銷,1981年重新恢復,1993年3月,江澤民以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身份兼任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任副組長,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最終成了中國對外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目前胡錦濤以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身份兼任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組長,國務委員唐家璇任副組長、秘書長。自1993年至今,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職開始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出任。同時該小組的人員構成也逐漸趨向于穩定,其職能被確定為負責對外事、國家安全工作領域的重大問題做出決策。[9]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可以據此看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

從理論上說,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應有兩個主要特點:第一,它是一種集體決策而非個人決策。這就是說最終政策的選擇并非由個別領導人說了算,而是集體討論的結果;第二,它應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決策過程,因為咨詢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有對決策施加影響的合法地位,另外,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外交政策的領域也有不斷擴散的可能。但實際的運轉情況并非完全符合上述預期,與制度設計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中國外交政策決策的歷史沿革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經歷了深刻和重要的變化,大致上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開始,至1978年結束。該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兩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占據了中國外交政策決策過程的核心位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的超凡魅力或者說個人權威是在整個中國革命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10]在這一時期,有2個經典的案例:第一個經典案例是有關是20世紀50年代派遣志愿軍入朝參戰的決策。根據已經公開的檔案,是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討論中說服他的同事們,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度懸殊的情況下仍然做出了出兵朝鮮的艱難決定。[11]第二個經典的案例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改善中美關系的決定:盡管當時國內處于“反帝反修”的特殊時期,盡管毛澤東當時擔任的職務是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但是這毫不影響他在深思熟慮后做出改善中美關系的戰略決策。[12]

在這一時期,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人占據了決策體系的核心位置,使得整個決策過程成為具有高度個人化色彩的過程。與此同時,當時整個中國社會也是高度同質化的,大眾傳媒的發展處于一個相對比較低的水平,冷戰這一國際大背景也讓中國孤立于世界其他部分之外。因此,大眾傳媒在那一時期的主要功能就是報道政府新聞和政策。

第二個階段從1979年持續到1993年,這一階段鄧小平成為了黨和國家領導的核心,并且領導中國啟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這一時期外交政策決策的主要特點是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的過渡和轉換。鄧小平本人依然是一個主要依靠源自個人超凡魅力開展工作的領導人。在這一時期,鄧小平擔任的最高職務是中央軍委主席,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在中國對外政策上扮演最重要的和最終的決策者。作為決策核心的表現在于,這一時期中國重大的對外決,包括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和中蘇關系的決策,以及各項最主要的戰略目標與外交政策的指導方方針,都是由作為領導核心的鄧小平親自拍板的,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確定了中美建交的三原則“斷交、廢約、撤軍”。[13]另一方面,以1981年重新恢復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為標志,顯示出這一階段外交政策決策過程中集體決策機制的逐漸回歸。與此同時,伴隨改革開放進程,中國大眾傳媒也開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從1995年前后開始,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所處的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內部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對中國外交政策制定與傳媒關系產生影響的,主要是下面四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中國發展環境的變化。冷戰的結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中國大陸擴大了影響,并改變了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制訂之間的關系。冷戰的結束為中國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友好的國際社會:在冷戰期間,或者甚至在1992年,意識形態因素仍然是阻礙中國接入互聯網最主要的障礙。[14]同時,中國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也使得中國外交決策和運行更加注重制度化與規范化建設,例如在2004年,通過對于憲法的修訂,重新賦予國家主席以國事權。[15]這一修訂讓制度與中國外交的實際實踐相互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來首腦外交屬于體制外型化的尷尬局面。

第二個重要的變化表現在中國人口的構成上。目前中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屬于革命后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人,出自革命時期超凡魅力的領導人,其領導的社會基礎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樣就意味著外交決策模式將會發生變化。超凡魅力領導人個人化色彩較濃的決策模式逐漸從歷史淡出,有助于建立一個更加科學和理性的外交決策過程。盡管仍然存在諸多局限,但是整個決策過程已經開始變成一個真正的集體決策過程。雖然公開的資料有限,相關公開的資料仍能讓人一見端倪。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后的決策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在得知事件發生之后,首先的反應是召開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緊急會議,最終對美國的反應以及引導國內輿論的措施,都是在會議上討論之后做出的,總書記仍然掌握最后的權力,但是這種決定是在各方討論后綜合各方意見做出的。[16]

第三個變化就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深入,外交政策領域進一步得到擴散,外交政策的領域涉及到武器貿易、科學和技術、文化和教育、外國專家、情報和信息、公共外交、貿易和技術轉讓等。為此,外交政策的制定的變化一方面反映著國家領導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和戰略,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新參與者加入外交政策制定過程。外交政策領域的擴散客觀上需要相關外交決策信息資源的開拓,媒體無疑是一個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

第四個變化是互聯網以前所未見的通訊高速度在中國的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1997年整個中國大陸共有299,000臺計算機可以通過電話線撥號或者是專線方式上網,到2004年則達到了22,503,000臺,截至2006年這個數字則達到了創紀錄的49,500,000臺;在網絡用戶方面,1997年全中國有420,000人以各種方式上網,整個網民數量在2006年增加至1.4億人左右,相當于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上網。[17]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兩個直接的影響:首先是大大加速了信息和知識的跨國流動;其次是伴隨著互聯網、電子郵件、即時通信軟件、在線論壇和個人博客的迅速發展,每個單獨的個體都能夠從眾多的工具中尋找到一樣最簡單和最方便的工具去獲取與中國外交政策相關的信息和知識。這兩個效果對中國外交政策制定提出了三個嚴峻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了信息的重新分配。高速和幾乎實時的跨國信息流動使得所有互聯網的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有關問題的最新進展,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國公民,也可能和最高決策者同時甚至更快的了解到同樣的信息。同時,網絡用戶可以非常方便的從網上得到各種關于國際關系的知識,這意味著他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選擇一種理解和分析國際現象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只能被動的接受來自政府的唯一解釋。這意味著政府不再壟斷對于國際問題和本國對外政策的唯一解釋權,決策者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必須更多的考慮如何在政策公布之后說服公眾,以贏得更多公眾支持。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知識的擴散。如同約瑟夫·奈(Joseph Nye)已經指出的那樣,在信息時代,可信任知識的供給將成為新的權力來源。因為信息時代過于充分的信息供給使得人們更加需要有效處理和過濾信息的知識,誰能夠提供這種知識,就能夠通過提供知識影響接受者的行為,這是信息時代最為重要的權力新來源之一。[18]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外交決策機構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保持民眾對于官方口徑的信賴。

第三個挑戰是權力分布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趨勢??傮w來說,不僅是中國,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決策權仍然是高度中心化的,特別是大國。但是,世界各國的學者都指出,外交決策中權力的去中心化趨勢同樣是不可否認的。這一趨勢意味著在傳統決策圈之外的行為體能夠比以前更加方便地影響圈內的行為體以及決策過程,尤其當決策圈外的行為體能夠有效動員民眾支持的時候。作為應對這種趨勢的措施之一,中國外交部2004年3月19日在新聞司下設立了一個公眾外交處,主要的職責就在于推動公眾更多的了解外交部的工作。

三、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制定之間的關系

自1949年以來,中國政府對于大眾傳媒的管理政策經歷了非常重要的變化。簡要的變化情況可以概括為如下的表格:

簡單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時間里,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一個政府部門,它的主要開支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撥款,這種財政撥款被看作是政府的投入,在管理上,除了全國性的少數媒體之外,都是各地方政府分別管理的。改革開放之后,媒體更多的被看作是一個產業,而不是一個政府部門。從內部管理的角度來說,仍然強調黨和政府的宣傳部門對于媒體的管理,但是媒體的專業工作方面已經由職業化的編輯遵循和西方新聞媒體比較類似的原則進行管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這一認識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對于媒體的管理,在那時形成了“黨管媒體”的認識。這里的媒體是包括報紙、電視和廣播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媒體,對于這些媒體的控制是高度中心化的,等級非常森嚴,在媒體上幾乎無法發現學者個人對于中國外交政策的評論??偠灾?,可以說當時媒體和中國外交政策的關系是一種單向的關系,大眾傳媒扮演的就是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它只能如實報道從政府那里獲得的所有信息,而對于決策過程構不成影響。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關于媒體管理政策的敏感話題開始被允許討論起來,同時部分媒體也開始了比較成功的商業化運作。但是真正的實踐仍然要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才開始。媒體被放入市場,通過競爭來促進成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媒體必須依靠自身去賺取繼續生存下去的資金,除了少數作為政府喉舌的媒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再給媒體提供財政上的支持。[19]對于大多數被放入市場競爭環境的媒體來說,必須依靠與眾不同的風格來吸引足夠多的民眾以保證發行量。

同時對于媒體的管理模式也從“黨管媒體”變為“中央領導,政府管理,媒體行業自我約束,企業或事業單位獨立管理”。盡管黨對于輿論大方向保持控制的原則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情況仍然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變化:媒體之間競爭的加劇,也使得各種報紙的編輯竭盡全力去尋找自己的特色,而且讓越來越多的職業編輯來管理報紙的內容。這些編輯所學習的主要是西方的新聞理論,并越來越多地試圖學習西方同行們的實踐經驗,結果就是媒體內容更加的開放,聲音趨于多元。

這一變化趨勢對大眾傳媒與外交政策制定之間的互動產生了新的影響。

總結來說,大眾傳媒對于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作用可以概括為如下五種類型的功能:

第一類功能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這不僅僅是所有主流媒體的職責,也包括其他媒體,盡管后者通常采取比較靈活和多樣化的報道。在發揮這種作用時,媒體僅僅報道其從官方來源獲得國際新聞,并且不會對政府外交政策發表基于不同立場的評論。

第二類功能是作為知識精英表達其意見的“麥克風”。這些意見包括對外交政策的補充、完善甚至是批評。那些試圖影響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知識精英從大眾傳媒的發展中看到了表述其主張、吸引更多的支持者的機會。

這一“麥克風”的作用在朝鮮核問題上得到了體現。2006年9月,當朝鮮宣布要進行核試驗時,有學者發文認為“朝鮮政策是相對獨立的,中國對其影響有限”。[20]當10月9日朝鮮宣布進行地下核試驗之后,有記者就中國對朝政策有效性更加直接的提問,外交部發言人則給出了與學者完全不同的評價。[21]國內學者對于中國外交政策效用的不同判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記者的提問,這種影響目前可能還難以進行精確的量化測定,但其存在本身則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同時也使得外交決策過程必須考慮這類因素的存在。

第三類功能是作為政策辯論的“競技場”,提供一個讓持不同政策主張的精英進行辯論的平臺。對于中國外交政策持不同主張的精英通過在刊物上公開發表文章的方式進行辯論。媒體對種辯論很歡迎。因為這會吸引眾多感興趣的讀者。因此當發生某個熱點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有意鼓勵這樣的辯論。2002年6月開始的圍繞對日關系新思維的討論,就是典型的案例。[22]這種辯論很快就從學術期刊擴散到了網絡,借助新興媒體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并在經歷了種種外界影響之后最終演變成為群體性事件。這一時期中國對于日本爭常的強硬態度多少受到了這一激烈辯論的影響。

第四類功能是作為對決策過程施加壓力,促使縮短反應時間的“加速器”。針對某些熱點問題的實時、密集的報道,會讓決策者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從而要加速做出反應的時間和速度,這對于整個決策體系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中國工程師在巴基斯坦遇到襲擊事件為例,事件發生后24小時之內,外交部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后續處理問題發布了詳細的信息。[23]

第五類功能是作為普通民眾宣泄其針對某些國家對華政策不滿的“安全閥”。但是并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政府會鼓勵媒體無限制的去表達民眾的這種不滿。同樣無法確定的是中國政府曾經嘗試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外交談判的過程中利用媒體去煽動某種負面的公眾輿論,進而利用這種輿論在談判中爭取有利地位。

在中日關系問題上這一安全閥的作用表現得尤其明顯:自2001年至2005年,新浪網為中日關系至少建立了10個專題,持續時間最短的是3天,最長的是615天(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而新聞報道和頻率最密集的則是“如何看待中日關系”專題,在39天時間里發布了接近200篇的新聞報道和新聞分析。從內容來看,除了“如何看待中日關系”專題之外,其他專題集中報道的都是中日關系中的負面新聞。這些對于負面新聞的報道,最終引發了民間的大規模涉日游行,而此后出現的“如何看待中日關系”專題,則是在出現了大規模涉日游行之后外交部引導民間情緒所做努力的結果。在這些新聞報道和分析中,正面或相對中立的立場占據了壓倒性的多數,同時配合人民網上發表的包括《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在內的三篇時評,才最終較有成效地疏導了受日本政要屢次參拜靖國神社、學者關于轉變對日政策辯論和反對日本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一系列時件高度動員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

這一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通過發表一些比較激進甚至接近極端的民族主義色彩的言論,媒體有可能在部分受眾中獲得共鳴,結果就是能夠追求到更大的商業利益。但是對于政府來說,這種通過媒體進行宣泄的做法并不理智,而且被高高刺激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要作妥善的善后工作也會比較困難。

結論:大眾傳媒的影響及其限度

總而言之,目前大眾傳媒對于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影響有了明顯的增強,但其效果仍然是有限的。

在今日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傳媒開始有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同種類的媒體在中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有興趣了解國際問題,并日益強烈的希望能夠以某種方式加入到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去。最重要的變化是今日中國大眾傳媒已經獲得比以往更大的自由來發布不同學者對國際現象的分析和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評價。

與此同時,大眾傳媒的影響仍然有限。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仍然未充分開放,大眾傳媒如何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外交決策較難考量。其次是因為外交決策的信息資源分布尚不均衡,體制內政治精英有更大的優勢可以同時對大眾傳媒乃至大眾直接施加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無論如何,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將使得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制定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大眾傳媒在決策過程中也會因此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注釋:

[1] 本文是在提交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06年10月舉辦的“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2]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18次),http://www.cnnic.org.cn/uploadfiles/doc/2006/7/19/103601.doc (2006年8月20日)。

[3] David M. Lampton, “China’s Foreign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Is it Changing, and Does It Matter?”in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4-10.

[4] Joseph Fewsmith and Stanley Rosen, “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oes ‘Public Opinion’ Matter? ”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pp. 172-175.

[5] Junhao Hong, “The Internet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Making: The Impa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s a New Social Force”, in Yufan Hao, Lin Su ed., China’s Foreign Policy Making: Societal Force and Chinese American Policy,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p .97.

[6] Eugene R. Wittkopf, Charles W. Kegley, Jr., James M. Scot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4.

[7] Arnold Wolfers, “The Goals of Foreign Policy,”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2, pp. 67-80.

[8] 人民日報:《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記·1958年》,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06/483231.html (2006年8月29日)。

[9] 由于資料來源的限制,該部分以及下面有關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歷史沿革的論述主要依據網絡資料整理而得,資料主要來源為:http://www.chinajunzheng.com/bbs/htm_data/44/0509/20243.html(2006年8月29日),該資料來源經求證外交部相關部門人士核實后基本可信。

[10]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http://www.hzxjhs.com/dangzhibu/wenti.htm

[11] 王焰等編著:《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402頁;《彭德懷軍事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頁;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00-300頁。

[12] 中央電視臺:“打開中美關系的大門”,http://www.cctv.com/specials/50th/bwl/17.htm

[13] [美]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談崢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第146-149頁;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0-351頁。

[14] 《中國互聯網大事記1986-1993》,http://www.cnnic.org.cn/html/Dir/2003/10/22/1002.htm

[15] 張清敏:“中國修憲:提升首腦外交”,載《世界知識》2004年第8期,第62頁。

[16] [美]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談崢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第146-149頁。

[17]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1997年、2004年、2006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數據統計報告,見http://www.cnnic.org.cn/download/2003/10/13/93603.pdf,http://www.cnnic.org.cn/download/2004/2004072002.pdf,http://www.cnnic.org.cn/uploadfiles/pdf/2006/7/19/103651.pdf

[18] [美]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鄭志國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45-65頁。

[19]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減輕基層和農民負擔的通知(中辦發[2003]19號),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49335

[20] 沈丁立:“朝鮮核試驗和中朝關系及中國的選擇”,載《青年參考》2006年9月5日,資料來源: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4789770.html (2006年10月2日)。

[21] 2006年10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資料來源:http://www.fmprc.gov.cn/chn/xwfw/fyrth/t275579.htm (2006年10月15日)。

[22] 主張對日關系新思維的學者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馬立誠:“對日關系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載《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時殷弘:“中日接近與‘外交革命’”,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2期;馮昭奎:“論對日關系新思維”等,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4期;洪明:“重振河山待后生——中日關系的過去、現在與將來”,載《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1期。隨后持反對意見的學者開始進行反駁,代表性的包括:林治波:“對‘對日關系新思維’之九點質疑”,載《時代潮》2003年第14期;張睿壯:“從‘對日新思維’看中國的國民性和外交哲學”,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2期。

[23] 2006年2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http://www.fmprc.gov.cn/ce/cgngy/chn/fyrth/t235695.htm (2006年8月29日)。

(作者簡介: 蔣昌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沈逸,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講師,上海,200433)

上一篇:體育行政論文范文下一篇:安全評價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