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2022-05-15

小伙伴們反映都在為論文煩惱,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菊勘疚膹膶嶋H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缺失的現實狀況,討論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辦法,以便更好地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第一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弘揚傳統文化 挺起中國精神

[摘要]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僅為當下的文藝創作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指導和新的思路。我國現階段物質生活水平總體上已經超越溫飽,急需治愈精神的貧瘠,而在這個過程中,在國學風行的熱潮中辨清什么是真正的“國學”,端正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對它的解讀和弘揚,我們也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戒除浮躁。新的形勢需要我們在傳統文化傳承和教育中,既要將中華優秀傳統與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又要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更要注重借助發揮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傳播。

[關鍵詞]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統文化;中國精神

文化是民族之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2014年9月,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不僅為當下的文藝創作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指導和新的思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中華民族因為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才能延續千年,薪火相傳。當下的中國,正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才更需要堅定的,完全屬于中國的精神“筋骨和脊梁”,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國學”掃描

《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應該是能夠指導人民朝著正能量的方向發展。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文化融合能力,正是這種強大的融合能力造就了傳統文化的輝煌。正如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我國現階段物質生活水平總體上已經超越溫飽,現在更急需治愈精神的貧瘠,而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在國學風行的熱潮中辨清什么是真正的“國學”。“國學”源于《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國學”指“國子之學”,即國立學校,這一概念一直延續至明清。那么,國學是怎么從一個機構的名稱變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呢?這里涉及中國文化的一個“出口轉內銷”的過程。隋唐時期,日本慕于中國的強大,派眾多遣唐使學習漢文化,日本國內漢學興盛,至18世紀中葉,日本開始重視本國文化研究,誕生了“國學”,與“漢學”相對。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中國處在外國文化的重重包圍之下,維新改革派的梁啟超開始倡議創辦《國學報》,以保護中國傳統。

由此可見,“國學”一詞的誕生是擁有特定的歷史條件的。被唐文化重重包圍的日本要想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就不得不明確本國的核心價值觀,而近代中國為了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下生存,精神的力量甚至比軍事實力更為重要。那么我們現在就不需要國學了嗎?不!不但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但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什么才是真正的國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振興中華”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但近年來,國學熱中也出現了一些怪現象,不少以“國學”為賣點的培訓機構和私塾學校,他們讓孩子們穿上古裝,拿著《弟子規》或者《三字經》,有的還捧著線裝本的《論語》,搖頭晃腦,大聲朗讀著課本上的內容,時不時地舉辦個祭孔儀式,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此舉雖然對傳承傳統文化起著一定程度宣傳推廣效果,但這是“國學”嗎?更有甚者,打著傳統的幌子,把糟粕當精華大肆宣揚,嚴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所謂的“女德”講座,大肆宣揚封建的“三從四德”,否定女性的個人價值,其言論令人驚詫,其背后是各種“培訓班”、“研究會”所帶來高額利潤的誘惑??梢?,在國學傳播熱中,也存在著“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國學”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這樣“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當然,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傷害。

那么,真正的“國學”是什么?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氣質,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愛國情懷,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不屈意志,是諸子百家的競相爭鳴,是二十四史的風云變幻,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悲歡離合。簡言之,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自“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我們應該學會區分真正的國學大師與打著“國學”幌子招搖撞騙大肆斂財的黑心商人,區分有價值的國學典籍與愚弄大眾的封建糟粕,但更重要的,是要加緊對國學的研究與學習,只有真正讀懂了“四書”“五經”,才能知道其意義在哪里。

其次是對于“國學”的解讀和弘揚,我們也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從先秦的詩歌到漢代的文賦,從唐宋的詩詞到明清的小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三綱五常”,從封建思想到五四精神,國學的內涵在不斷的更新。國人之精神,在于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必定是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是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而絕不是象牙塔里高高在上的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出繁榮的態勢,但由于經濟利益帶來的浮躁態度,繁榮的里面包含著一些質量低下的創作,這些產品不僅浪費人力物力,更腐蝕人的思想觀念,造成極壞的影響,是必須要去除掉的。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研究者細心耐心,需要傳承者堅守本心,更需要民眾保持初心。

二、新形勢下如何以傳統文化構建起中國精神的脊梁

如何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既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能與現代社會實現無痕對接,使優秀傳統文化這筆華麗巨大的財富與新生代近距離接觸。習近平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地濡染和塑造當代人們的心靈與人格,為現代中國社會提供破解難題和困境的鑰匙。“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需要在傳統文化傳承和教育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構建多層面、多維度的體系,特別是要發揮新媒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滄桑,維系了歷史、滋養著當下,曾經的缺失是我們民族永久的痛。著名國學家樓宇烈說過,“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要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為了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上需要改變態度,改進做法。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傳統文化亦是如此??追蜃赢斈曛苡瘟袊?,積極倡導仁政學說,正是由于痛心于當時諸侯各國背信棄義互相攻占導致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故而我們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時,要學會建立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

今天,物質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需求的增加,普通民眾也開始欣賞起了戲曲古董等傳統文化。人們也開始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陜北農民激越的秦腔和劇場中輕唱的昆曲都引來了不少觀眾。建立人民群眾與傳統文化的聯系,要將傳統文化做新的解讀,符合當下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需要,這也是“主人成為新主人,宅子成為新宅子,文藝成為新文藝”的現實意義。比如,中央電視臺相繼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從漢字到成語,再到詩詞,深挖傳統文化,在全社會掀起追捧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征服了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受眾,也讓娛樂綜藝節目在傳承文化中獲得了提升,擁有鮮活的生命力。

在加強傳統文化與人民聯系的同時,還要警惕“文化道德綁架”。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是出于本心,而不能將他們和道德進行綁架,像微信傳播中動不動就“不轉不是中國人”,“不看不愛國”之類的言論實在是可惡至極,而在傳播的過程中向資本、向市場妥協,向受眾乞求機會的做法更是為人所不齒。

(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魯迅在《拿來主義》中批判了奴化思維,諷刺“送去主義”,然而他還留下一個問題:我們怎樣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習近平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不僅是堅船利炮,而是文明與文化的高低,軟實力的較量比經濟實力的碰撞更加激烈。在這種背景下,一定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外國所知曉的。但是怎么出去?既然不能奴顏婢膝地送出去,那我們就讓他挺直了腰桿,光明正大地走出去。

在2017年高考中,全國一卷列舉了“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移動支付”作為關鍵詞,讓考生從中挑選三個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中國,幫助外國留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題干中言明,這些關鍵詞是外國留學生對于中國的印象。從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里面有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比如中華美食、京劇、長城、大熊貓等。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外國人也跑到我們這里尋找素材、尋找靈感,好萊塢拍攝的《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們的文化資源嗎?”在此,以《功夫熊貓》為例來說明我國的很多優秀傳統文化也在逐漸被外國所接收和喜愛?!豆Ψ蛐茇垺纷鳛橐徊客耆擅绹鴫艄S動畫公司開發制作的動畫片,不僅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好評如潮,更以無法阻擋的態勢席卷全球,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影片?!豆Ψ蛐茇垺凡粌H擁有三部影片,更通過文化周邊產業將“功夫熊貓”作為一種正義大俠的文化符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豆Ψ蛐茇垺返娘L靡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首先,在這個案例中,中國與中國人都是以正面的形象示人,沒有刻意歪曲丑化中國人以博得外國人好感的現象。其次,雖然《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的印記,但其中的中國元素卻顯得十分親切自然,對于人物的塑造也頗具“中國味”?!豆Ψ蛐茇?》里的場景更是取自大熊貓之鄉——成都的著名景點錦里和青城山,這些美輪美奐的景觀為影片增色不少,也讓外國人間接領略了中國山河的美麗。

因此,要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對這些文化符號進行篩選。通過調查發現,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更多集中在中國自然資源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而我們引以為傲的哲學思想,處事之道,諸子百家和歷史文化等相對較深刻的內容并不十分為外國人所熟知。由于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功夫”,并成為中國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其酷炫的功夫招式和飛檐走壁的動作奇觀是它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他們知道普通的中國人并不能飛檐走壁時,往往會產生失望之感,從而失去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欲望。我們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不僅要選那些具有共識的元素,還要把我們從古至今所傳承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解釋給外國人聽,如“中國功夫”的文化內核在于“武德”而不是“武功”。這種解讀并非是“送去主義”式的討好,而是幫助外國人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根據調研顯示,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產品主動消費最多的是中文圖書譯作,這個比例達到了46.6%,其次是中國電影,比例為28.5%,位列第三的是中國的電視節目,比例為21.6%,這里有中國對外交流持續增長的因素在里面,但這些文化產品所造成了影響如何,最后外國人的評價如何,卻沒有完整的數據供查證。中國人講“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我們盡管擁有很多對外交流的演出,各式各樣的文化產品,但真正能引起外國人的興趣并讓他們主動消費的文化產品卻不多。

“刻板印象”是一個很難消除的東西,通過文化符號的方式輸出本國文化固然有它的優點,但是這樣必然造成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誤讀。所以我們在傳播的一開始,就要把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展現出來,讓外國人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我們在實際制作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卻有不少的人迎合外國人的“刻板印象”,以達到更好的傳播目的,這是萬萬不可取的。中國人并不是還穿著長衫,內向保守,中國的女人也早已丟掉了裹腳布。關于文化產品的制造,是引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現今由中國人自主創造,富含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文化產品雖多,但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文化差異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采取何種方式生產我們的文化產品。我們要以傳統文化走出去為契機,不僅要能夠引起外國人的興趣,還要引導他們關注我們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正能量,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應當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民間交流。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三)借助新媒體平臺有效傳播傳統文化

一種文化能否延續下去,不僅取決于文化本身的內在張力,還取決于它如何被傳播。信息社會到來后,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體形式。新媒體的出現,在豐富著傳播載體形式的同時,也使傳統文化傳播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

當前的網絡傳播存在著即時性強,信息量大,信息內容復雜的情況。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促進了信息的極快速傳播,并將傳播范圍不斷地擴大;另一方面,各類信息聚集在一起,良莠不齊,容易誤導人的思想,尤其是三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近幾年興起的“自媒體”,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網絡大軍中的傳聲筒,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些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故而如何運用政策和文化的力量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發揚新媒體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優勢,是每一個文化人都應該懂得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打擊造謠傳謠,將造謠傳謠者納入法律處罰范圍內,并打擊關閉了一批三觀不正,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信公眾號,網絡環境整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功利主義就像伺機而動的毒蛇隨時準備侵蝕人們的精神。故而我們要從新媒體傳播方式出發,深入了解其傳播規律,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弘揚中國精神方面發揮更大效力。

自媒體的興起讓每個人都成為了網絡的傳聲筒,移動技術的興起,4G網絡的全面覆蓋使得隨時隨地傳播文字、圖片、視頻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碎片化”是當下信息傳播的主流模式,人們更傾向于閱讀短篇文字,觀看圖片和視頻,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也使得深度閱讀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思考也變得浪費時間,故而那些短篇的、淺顯易懂又能夠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文字便借著便捷的傳播平臺迅速傳播,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并非只是囿于象牙塔之中的陽春白雪,即使是深奧的思想也可以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表述出來。“深入淺出”是編寫傳播內容的最好方式,適當地運用漫畫、動畫等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不用說教的口吻,而是平等的口吻,適當的幽默語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在網絡游戲、音樂和影視劇中植入中國傳統文化既符合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符合當下民眾對信息的接受方式,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然而在當下的新媒體語境實踐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不少人憂慮新媒體的興起給傳統閱讀帶來的沖擊,減少紙質書閱讀,減少文字閱讀,文化快餐化,思想淺薄化。不可否認,這些問題現在仍然存在著,并且在將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會繼續存在。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威脅就對其完全否定。2011年,大學生劉嘯宇用200元錢拍攝的一段片長僅為6分鐘的“微視頻”——《天堂午餐》,講述兒子為在天堂的母親做飯并漸漸回憶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闡述了一個“盡孝要盡早”的道理,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竟達到了400萬次的網絡點擊量??梢?,新媒體可以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主流渠道,網絡受眾是愿意接受正能量的,關鍵在于所傳播的內容是否符合人們的精神期許,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鳴。正如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真正的文藝是人民的,象征著中國精神內核的筋骨和脊梁。只有堅持辯證的思維,堅持與人民的聯系,努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文化才能變為新文化,中國精神才會有新氣象。

(責任編輯 王麗娟 付國英)

作者:劉芊芊

第二篇:大學英語教學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摘 要】本文從實際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缺失的現實狀況,討論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辦法,以便更好地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大學英語 文化傳播 中國文化失語 跨文化交際

近年來,我國物質硬實力的增長令人欣慰,但文化軟實力仍然是一條短腿。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充滿信心。

“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是不可分的。”語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語言教學中文化的重要地位。一門外語的學習,是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學習,其核心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目的語言,更要能夠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外語語言能力,也要培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肩負起作為中華文化承傳者的歷史使命,傳承并弘揚中國的優秀文化,承擔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任。

一 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

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把英語作為向其他國家表達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媒介,進行跨文化交流。但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有關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是集中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對我國傳統文化鮮有涉及,這使得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與實際應用中處于尷尬的境地,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被忽視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許多學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受試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過分重視英美文化而忽視本國文化

許多英語學習者過分模仿和尊崇西方文化,忽略中華傳統文化的沉淀,在西方文化輸入上大做文章的同時,忽視了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背離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初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他們能夠對柏拉圖、莫扎特侃侃而談,但不知道中國四大名著的英文名稱;他們能夠對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的典故娓娓道來,卻很難把清明節、中秋節記在心上。

2.忽視我國國情而單純討論英語問題

掌握英語基本技巧要求我們對目的語國家的基本國情有足夠的了解,但歸根結底,我們面對的是中國的國情,需要結合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改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根本目標實現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英語課程要“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那么這個需要指的是什么呢?一方面,國家急需增強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的傳播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承擔的義務,英語作為國際語言,使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國情與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存在誤會的現象屢見不鮮,要滿足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們的誤解,除了官方的宣傳介紹之外,更要依靠國人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不僅增加了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時也促進了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2.培養跨文化交際的國際化人才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水平的定位是綜合應用能力,要能夠聽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文廣播,要能讀懂China Daily和專業綜述文章,要能表述中國國情和文化。英語教學雖然是在學習外國的語言,但是同時也不應忽視我們的母語。在與外國語言的比較中,更能感受到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從而發現影響交際的主要因素,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是促進學生進行跨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3.提高大學生對中西文化辯證認識水平的需要

大學生大多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是又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在學習英語文化的過程中如果不善加引導,他們很容易疏遠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辯證認識。另外,文化鑒別能力也是英語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對象在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自己突出的揚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而且對于整個人格的完善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4.提高語言學習興趣的需要

據調查顯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入一些時下熱議的話題進行討論,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而且還會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了解一些新興詞匯如何用英語表達。將與自己生活貼近的母語文化與抽象的英語語言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無形中促進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5.適應四、六級考試改革的需要

2013年8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做了局部調整。翻譯部分“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迫使教育者與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三 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建議

1.在詞匯和翻譯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詞匯和翻譯在語言教學中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詞匯和翻譯可以作為很好的切入點。選擇詞匯作為切入點,在于很多詞匯都有著濃郁的本土文化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些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相去甚遠。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應一味迎合,拋棄傳統,而應該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知道如何用英語去表達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清晰地傳遞中國文化內涵,消除外國人對我國文化的偏見和誤解,將中國文明推向世界。選擇翻譯作為切入點,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更多地強調漢譯英的學習和訓練。選擇優秀典型的中國文化材料進行翻譯,無形中向學生灌輸了中國文化,提高了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2.在教材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教材是教學的依托和基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需要以教材為切入點。目前高校采用的英語教材多強調文化輸入,所選文章都體現原汁原味的英語國家文化,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極少,老師只能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文化積累向學生傳遞信息,專業性、系統性嚴重缺乏。因此,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內容已是刻不容緩。

3.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

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英語教師在有深厚語言功底的基礎上,更需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傳播意識。除此之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也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識,避免崇洋媚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使學生在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前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四 結束語

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語言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創造文化的先決條件。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不僅是以一門語言的形式而存在,它更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素養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不僅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滿足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當代大學生應當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

[2]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

[3]尹彬.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途徑與意義[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1)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

作者:梁桂霞 楊晨霽

第三篇:弘揚中國傳統廉政文化 促進農村廉政文化建設

貴州農村廉政文化建設是貴州農村現階段發展的基本要求。貴州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在廣大農村,短板也是廣大農村。按照中央、省里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風文明”的本質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全省各地打擊腐敗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依然存在。廉政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素質的內在要求,要求領導干部要始終圍繞增強基層執政能力,切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廉政文化建設是貴州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全社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廉政文化建設.既有利于政府部門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貫徹落實依法行政的方針,更好地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還有利于農村公職人員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身作則、勤政廉政,增強人民群眾反腐敗的信心和支持反腐敗斗爭的積極性.為構建貴州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有力保證。

三、農村廉政文化建設的問題

目前,廉政文化進農村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人們對廉政文化進

一、傳統廉政文化的啟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廉”是指堂屋的側面,引申為正直、方正、干凈、節儉等含義,引申為人們對待財利的一種正確態度就是“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而“政”指“正也”,即正直公道。廉政文化,就是以廉政制度為基礎,以廉政理論為指導,以廉政理念為核心,以廉政教育活動為載體,通過媒介的傳播和廣泛的社會參與,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廉政監督,教育公職人員廉潔奉公,形成崇廉、尚廉的一種社會文化。農村廉政文化建設即是面向農村基層黨組織及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廉政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廉政文化進農村的活動,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廉政文化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全面發展。

作為傳統文化重要內容的廉政文化,對人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儒家廉政文化中,子曰:“君子惠而不廢,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主張見利思義。孟子說:“可以取,可以毋取,取則傷廉。”為官不取不義之財,否則就是傷害了廉的本性。荀子“尚賢”思想,認為用好人才,是實現廉政的關鍵。在墨家廉政文化中,墨子“節用”“尚賢”“法治”思想,就是要求統治者要節約不要浪費、用人上要用“德”“能”兼備的人,對社會管理要實行法治。在法家廉政文化中,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及滅亡。”“廉”就是舍生忘死,看輕資財。韓非子認為廉政的關鍵是儉樸和杜絕奢靡,他說:“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中國封建社會政治上是否廉潔清明,成了維系封建政權興衰存亡的關鍵。歷代封建王朝的開國者,大多積極倡導廉政,要求屬下官吏廉潔自律,奉公守法。而大多數后期坐享其成的統治者,往往慮不及此,故奢侈荒淫、政治黑暗、法紀松弛、官場腐化,進而導致政權的崩潰。

二、農村廉政文化建設的意義

我們所倡導的廉政文化是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廉政文化,既是對我國傳統廉政文化去其糟粕后的精華積淀,也包括西方廉政文化思想因子中的有益成分。

貴州農村廉政文化建設是貴州農村現階段發展的基本要求。貴州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在廣大農村,短板也是廣大農村。按照中央、省里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風文明”的本質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全省各地打擊腐敗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依然存在。廉政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素質的內在要求,要求領導干部要始終圍繞增強基層執政能力,切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廉政文化建設是貴州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全社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廉政文化建設,既有利于政府部門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貫徹落實依法行政的方針,更好地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還有利于農村公職人員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身作則、勤政廉政,增強人民群眾反腐敗的信心和支持反腐敗斗爭的積極性,為構建貴州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有力保證。

三、農村廉政文化建設的問題

目前,廉政文化進農村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人們對廉政文化進農村的意義認識不到位。人民群眾對腐敗現象可謂是恨之入骨。但是說起腐敗,人們立即會想到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而很少注意到那些農村基層的干部。然而,隨著我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基層各種違紀違法案件也呈現出數量由少到多、案值由小到大的趨勢。二是對廉政文化進農村建設怎么搞缺乏科學的認識。一些農村基層干部的政治意識、公仆意識、法制觀念淡薄,工作作風粗暴,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問題比較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這就使得加強農村基層廉政建設顯得十分重要緊迫。三是隨著農村各種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變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對乏力,當前一些農村基層干部不廉潔、不民主、不公正、不依法辦事的問題日益突出,損害農民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時有發生?;鶎痈刹亢腿罕娭g互生怨氣,對農村廉政文化建設起負面作用。四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打工經濟”的興起,廣大農村大部分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些老人和兒童。年齡和文化結構的斷層,造成了當前農村群眾對廉政文化建設可有可無的現狀。五是農村開展廉政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撐。對廉政文化進農村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影響了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宣教陣地少,并且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六是特別是貴州廣大農村,大部分農村地區在文化娛樂場所和娛樂設施建設上與城市相比差距還相當大,甚至有的農村還相當匱乏。七是廉政文化進農村缺乏專業工作隊伍。由于經費缺乏和基層干部人員組成現狀的限制,農村僅有的基層干部主要是抓農村中心工作,而農村廉政文化宣傳教育特別缺少具有專業素質的業務骨干。八是廉政文化的內容不夠豐富.形式單一。內容上針對性不強,形式靈活性不夠,滲透力不強。四、農村廉政文化建設的措施

為此,我們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應當積極促進廉政文化進農村。一是要認真開展廉政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廉政文化因子進行吸收,結合貴州農村實際對廉政文化的理念形成、廉政文化的互動氛圍、廉政文化產品及其制作,廉政文化的資源及其整合、廉政文化建設載體及其運作,進行專門的深入探討和可行性科學論證.以便為廉政文化進農村,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二是廉政文化進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廉政文化進農村不是搞運動,而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的一項長期工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廉政文化活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三是加大對農村廉政文化建設必要的經費投入。廉政文化建設如果沒有任何經濟投入,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廉政文化建設就無從談起。廉政文化建設中要以人為本。提倡和弘揚廉政文化,并不是要否定黨員干部應有的合法的個人利益和需求。四是根據受眾的不同,采取分層教育模式。對農村群眾,應將重點放在教育他們做一個好公民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知法懂法守法,不信封建迷信.崇尚科學。對農村基層干部、黨員和公務人員,就不僅要求他們要做好公民做好人,還應該大公無私,用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五是以漸進的方式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針對貴州一些比較偏遠貧困的空心村、婦女村、老年村而言,則應該實事求是,以耐心細致的工作方式,適當放緩推進廉政文化進程步子,切不可搞勞民傷財、不切實際的形式化運動。六是找準廉政文化進農村的載體。如在農村公共休閑場所運用廉政警句、廉政漫畫進行廉政文化宣傳,或通過民歌的形式向農民傳送廉政文化。充分利用貴州農村現有各種媒體,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從事紀檢工作的干部深入貴州農村開展廉政專題講座,對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開展法制、政策、紀律和社會公德教育等。七是農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成為廉政文化的價值符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既重視言教更注重身教,對為人師表的君子定出了極高的標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有這些,都是在鞭策教育主體和教導教育對象,要努力成為一個有道德、誠信、氣節、人格的人??鬃由斫讨赜谘越痰臑閹熤?,成就了從古到今的無數杰出教育者,同時也給我們當下廉政文化進農村予以深刻啟示,即要著力促進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營造擁廉創廉良好風氣,使他們本身成為有共產主義道德、重誠信、講廉潔的價值符號的象征。使領導干部成為清正廉潔價值符號、成為疾惡如仇價值符號、成為以法反腐價值符號、成為思想反腐價值符號、成為良好行政道德價值符號。

責任編輯:楊家海

作者:黃德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音樂學校畢業論文下一篇:企業品牌戰略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