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思維論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創新思維論文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摘要: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況。雖然創造與創新的內涵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但二者在核心范疇中的差別不應被忽視。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想象力、遺傳與天賦、智商、思維聯結的基礎上,進而發展為強調獨創性、發散性和適切性的一種原生性思維;而創新思維則是建立在新技術和新發明的產品應用與推廣上,強調其社會和經濟效益的一種再生性思維。

第一篇:創新思維論文范文

社會管理的創新思維與法治思維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管理創新顯然是符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目前,社會管理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與矛盾正是社會管理意識的外在表現。創新社會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必須通過社會管理現狀的種種現象去深入認識這一現象的本質,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而創新社會管理的第二步,就是要通過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去影響人們的社會管理模式,從而達到創新社會管理的目標。

社會管理的創新思維:管理問題的哲學思考

創新思維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最好起點。社會管理是指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的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及社會變化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指導、規范、監督和糾正的過程。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動態過程,既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有序參與,也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協調配合;既涉及社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又涉及普通社會生活及社會個體成員;既要求社會系統的有效運轉,又需要運轉的規范與協調。因此也可以說,社會管理說到底就是以一種行為規范另一種行為的活動過程。思維是行為的先導,人們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方式,而思維方式又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比較穩固的、根植于人們心靈深處的價值標準、思維習慣和活動程式。因而,創新社會管理首先必須創新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最好起點。然而,創新社會管理并不因創新思維而使之抽象化,而是要通過思維的創新從根本上找到社會管理改革的新角度和新效果,最終還要將創新落實在具體和現實的活動過程中。但從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方法來看,更多的還是集中在社會管理的制度、機制、組織、行為等本身,依然停留在“行于法”的“形而下”層面,而如何從社會深層的運轉規律尋找社會管理失效的癥結及其創新之“理”則遠遠不夠。因此,對社會管理創新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應是當前社會管理中的新課題。

創新思維應從社會問題的深層尋找管理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管理領域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舊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新的問題卻又層出不窮;舊的問題發酵為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引發出更多問題,使當前社會管理面臨嚴峻挑戰。反觀我國目前的社會管理制度與組織機構似乎并不缺失,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種基本的、主要的制度法規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已比較完備,但“社會管理越是加強,社會問題越是增多”的怪圈依然牢牢地束縛著我國的社會管理工作??梢?,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從轉換思維角度著手,必須找到其原本性規律。社會管理的“加強”為何并未收到效果的增強?就是因為管理者在管理本身做功課較多,而較少思索管理的另一極——被管理者,這是思維的缺陷。其一,管理者視被管理者本身即為管理目標,自然忽略了被管理者的心理愿望與利益訴求;其二,由誰管理、依據什么管理、怎樣管理等界定并不分明,標準并不清晰,操作彈性太大,都會造成社會管理的低效或失效。所以必須通過創新思維去轉變社會管理認識與實踐的方式方法。

創新思維的指向是社會管理的規范、嚴格與公正。奧斯特羅姆公共池塘資源理論認為政府單一中心制的政策體制、同一化的社會治理手段不僅無法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甚至還會制造出麻煩。社會治理是社會管理的組成部分,社會管理問題的叢生顯然與政府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與體制有關。正如上文所述,如果管理者單向制定管理模式,那么被管理者就不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服務的主體,反而是被約束、管制的對象,一旦管理出現紕漏,必然引起社會的反彈。反之,如果管理者將被管理者視為平等、可交流、被服務的一方,就會出現我們所希望的現象(如下圖):

第一,管理目標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的目標,而不是管理施加者自己的目標,也避免了將被管理者作為管理目標的思想錯覺;第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相互平等的關系,有管理,有反饋,管理是為了服務,反饋必然真誠、深刻、熱情;第三,管理者在這樣的管理理念下,必然是社會認可的組織、機構或人員,必然有管理的合法依據與標準,必然能夠施行規范、嚴格、公平、公正的管理過程與管理方法。從中不難看出,創新社會管理的思維指向必須是使社會管理趨于規范、嚴格、公平、公正,成為一種橫向的、理性的、法治化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縱向的、暴力的、人治式的管制手段。

社會管理的法治思維:管理方法的哲學思考

法治缺失的現象呼喚法治思維。法治的缺失通常被認為是法治的不完善所致,或者是法治體系的不完整,如有法不依、施法不嚴、執法不公等,總之不是法治的問題,就是機制的問題,或者是執法人員素質的問題。但是這不應該是問題的本質。舉例來說,城管執法中,執法人員和百姓之間可謂“結怨”甚深,從很多案例來看,城管人員并非沒有盡力執法,老百姓也未必不懂管理法規,但市容問題為什么仍沒有徹底解決?可見法治的缺失并不完全在于法治體系的缺陷,還在于法治思維在全社會的落后與缺失;這種淡薄不僅表現在老百姓身上,而且表現在執法人員身上。自然,這種落后的狀態也并非人們的有意為之。鄧小平曾經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很少。”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意識是早已根植于人們心靈深處的價值標準,并指揮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這才是法治思維落后的重要原因。

創新社會管理需要法治思維。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社會管理中法治的缺失首先應是法治思維的缺失。那么,創新社會管理也就應該彌補稀缺了的法治思維。思維是人之大腦的活動過程,因此所謂法治思維的彌補說到底也就是法治意識的樹立和法治觀念的加強,以形成社會管理者的法治習慣。但是,法治思維的培養并不容易,遠不如法律條文的制定、執法機構的組織及執法過程的實施那般容易。第一個遇到的難題,就是要丟棄傳統社會管理方式中的思維方法與思想觀念。如“社會管理就是社會管制”,“社會管理就是管老百姓”,“社會管理就是行政處罰”等等。這些觀念若不從大腦中剔除出去,社會管理創新就只能流于表面形式。第二,要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論事,以理服人。社會管理的形而上法則就是“行于理”,那么職能部門的管理過程就是以法論理,依法評判,而被管理者的身份地位、社會關系必須拋開一邊??傊?,法治思維的彌補可以將社會管理的關口前移,真正做到從源頭對社會進行管理。

實現社會管理的規范、嚴格與公正需要法治思維。也許有人認為增強法治思維就是強化社會管理,就是加大社會管理的力度,使社會處于更加嚴厲的管理體系之下。胡錦濤曾經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顯然,社會管理不僅是對人的管理,而且是對人的服務,必須將社會管理的目標明確指向到“執政為民”、“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上來。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除了法治體系的完善,法治思維的培養必不可少,亦即法治思維是保障服務宗旨的內在意識和習慣指令,只有在法制思維的支配下,社會管理才能通過規范、嚴格、公正的健康路徑最終走向服務目標。法治思維是社會管理切入時空的前置,有利于從根源著手實施管理過程。一方面,法治思維的強化能夠淡化社會管理中人的主觀意識,淡化人的權力和地位觀念,淡化經濟及其他社會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從而使社會管理純粹法治化,真正實現社會管理的規范、嚴格與公正;另一方面,強化法治思維可以在認清社會問題實質的前提下,及時制定具有前瞻性、預測性的法律規章,使社會管理可以依法而行。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許多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地纏繞在了一起,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滋生、出現之快遠超管理措施的制定與推出,使管理者實施管理時往往無依無據。因而,只有以強大的法治思維去統率無私的法律規章,才能真正實現管理即服務的理想目標。“制度不能人情化,但應是人性化的”,最人性化的社會管理就是以服務式管理達到社會的公平與公正。

社會管理的法治手段:管理實踐的哲學思考

從政府管制到社會法治。當前,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踏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但踐行過程同樣需要增強法治思維的引導,并在法治手段的作用下,保障社會管理的創新與實踐。從政府管制到社會法治是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的整體思路,其中所內含的各個環節和各種因素還需在法治手段的作用下有效應對。第一,通過法治管理實現為民服務。社會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使人民享受到因社會管理而帶來的成果,如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公共秩序等。在這里,法律的運用不是對人,而是對問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是必須的法治思維與觀念。第二,通過法治化管理實現社會管理社會。社會管理社會的途徑就是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社會公眾也將由社會管理的客體兼具為社會管理參與、評判的主體。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時代的趨勢。

從有法不依到規范執法。和諧社會是社會管理的理想目標,但和諧社會首先應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社會管理應通過一定的強力手段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這就需要在社會管理中必須進行嚴格執法??梢?,規范執法不是源自法律本身,而是源自法律思維。只有具備先進的法治思維,執法才能嚴格而規范,從而徹底消滅不履法、亂執法的現象。第一,要讓“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識立于思想。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有效實施的社會規范,任何藐視法律、無視法律、踐踏法律的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和規范執法的要求更加不符;第二,要以法律的規范與界定去溶解社會問題。社會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楚由誰解決?依據什么解決?怎樣解決?之所以用“溶解”這一詞語,就是要讓人為因素置身事外,將一切都放在法律的容器里。

從法不責眾到全民守法。社會管理始終都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法不責眾這一思想意識之所以仍然存在,必然與社會管理模式的不當有關。社會管理的意景目標往往不為人民群眾所知,一時也難以看到,但社會管理過程卻一一地呈現于群眾面前,如果管理者沒有較強的法治思維,沒有較高的執法水平,豈不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誤解與對立?因此,全民守法不只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過程,是在法治思維統領下的、通過創新社會管理而潛移默化的轉變過程。針對全民守法通常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宣傳教育,理論說教簡單易行,但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甚至產生負面作用。應在讓人民群眾看清遠景目標的前提下,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共同享受管理成果;通過管理增強法治體驗,通過分享增進法治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從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本、心靈深處實現對法治的信仰與崇敬,從而為創新社會管理、實現和諧社會的美好未來而打開一條通途。

【參考文獻】

①陳?。骸秳撔律鐣芾矸ㄖ苹膸c思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1期。

②蔣傳光:《法治思維: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思維模式》,《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1期。

③《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頁。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

作者:劉靜

第二篇: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內涵辨析、聯動與展望

摘要: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況。雖然創造與創新的內涵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但二者在核心范疇中的差別不應被忽視。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想象力、遺傳與天賦、智商、思維聯結的基礎上,進而發展為強調獨創性、發散性和適切性的一種原生性思維;而創新思維則是建立在新技術和新發明的產品應用與推廣上,強調其社會和經濟效益的一種再生性思維。兩類思維在想法新穎性、想法可行性、環境激發性、主觀能動性和產品承載性上存在共同點;但在價值目標、思考方式、時間階段、主體規模和務實程度上存在差異。過去的創客教育通常強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沒有延續至創新思維的激發。在當前創新型社會的背景下,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應該同時考慮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式發展。產品是創造性思維向創新思維轉化的一個載體,產品創作是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聯動的關鍵階段。在課程設計的微觀視角下,可通過創意激發、產品創作、展示推廣三個階段實現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培養;在教育系統的宏觀視角下,倡導建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漸進式思維培養機制和“學校一企業一社會”三方聯動的創新教育生態系統,以支持學生創造性思維成果向創新思維成果轉化,促進政產學研四螺旋循環上升。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創新思維;概念發展;核心內涵;聯動模型

一、引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一直是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曾明確指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考慮人才的意識、思維與能力三方面,其中思維是意識向能力轉化的關鍵。因此,提高國民創新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將是當前教育領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然而,在已有的文獻研究中,我們發現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與創新思維(InnovativeThinking)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況。雖然創造與創新的內涵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但二者在核心范疇中的差別不應被忽視。近年來一些學者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兩組概念的混淆對現有研究所造成的困惑和阻礙。例如West(2002)指出:“創造”與“創新”兩概念在文獻中的混淆,使得人們沒有考慮到或難以清晰地認識影響團隊創新的因素,有必要對二者進行辨析。clvdesdale(2006)也認為:創造和創新之間存在的差異可能比我們目前意識到的更大更深刻,且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發展的一個潛在重要領域。

我們認為,對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進行內涵辨析,厘清兩類思維的區別與聯系,將有助于理J頃相關的學術話語體系,規范我們的研究;同時,也將有利于研究者們更準確地思考創新過程中的思維培養路徑,從而進一步推進創新教育的發展。因此本文將分別論述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核心內涵,對二者的相似點和內涵差異進行辨析,并提出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型,為思維訓練研究的開展掃除概念障礙,并為進一步研究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相互作用機制打下基礎。

二、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內涵

“創造”的概念早在前基督期舊約全書的圣經故事中就已出現,自此有了工匠遵從上帝意愿在世上造物的理念(Boorstin,1992)。這是人們意識到創造力存在的起點,但同時也讓這一概念在發展初期就被賦予了超自然神秘主義的色彩,成為后續研究的障礙。直到19世紀中期,哲學家高爾頓才將這一障礙成功破除。高爾頓對厘清創造的概念做出了三大貢獻:一是將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適應性和多樣性等觀點融人到創造內涵的理解中,指出創造的基本特征和原動力是“解決問題以達到個體的成功適應”(Dennett,1996);二是將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問題深入到測量層面,驗證了創造性天才并不來自于超自然的力量(Steinberg et al,1996);三是對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維特征進行研究,撰寫了《遺傳與天才》(Galton,1869)一書,成為國際上研究創造性思維的第一部文獻。高爾頓所理解的創造力更多的是出于遺傳的角度,認為創造來源于潛能和天賦,這成為后續創造性人格研究發展的前奏,也凸顯了創造性思維的先天屬性。

其次,創造性思維與個體的智力和人格緊密相關。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和事物內在關系的規律性概括和間接反應,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在20世紀,人們已習慣于把智商和學業成就作為判定天才創造力的標準(Tennan et a1.,1920)。智力因素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在低齡段或智商中等及以下的人群中關聯性較高,但卻并非唯一因素。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取得杰出成就者不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具有持久的動力、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偉大的人格力量(cox,1926)。20世紀創造力研究的奠基人物吉爾福特(Guilford,1950)從內容(刺激性質)、操作(加工過程)和產品(加工成果)三個維度建構智力的立體結構.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eture of Intellect,SOI)。他認為創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因此SOI即可表征創造力的基本結構。其中,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即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與從知識和經驗中尋找唯一正確答案的輻合思維相對(林崇德,2018)。J.P.吉爾福特(2006)提煉出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和變通性三大特征,其學生托蘭斯進一步增加了精密性特征(TomnCe'1968)。這四大特征成為近一個世紀以來創造性思維界定和測量的基本依據(iKunco et al,2010),并演化出后續標題抽象性、抗早閉性等測量指標(Kim,2006)。

再者,思維聯結是創造性思維產生作用的基礎。這體現在三個方面:(1)思維聯結可產生想象和靈感,而創造的過程被描述為富有想象力的新想法的誕生(Miller,1989)。創造性人才需儲蓄想法以實現將來所需的思維聯結(Becker,1995)。(2)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創造性思維被看作是大腦皮層區域不斷地恢復聯系和形成聯系的過程,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點的心智活動(張麗華等,2006)。(3)創造性思維源自格式塔結構,思維的功能不僅是解決問題,更在于發現、設想、深入地思考問題。德國格式塔學派創始人Wertheimer等(1959)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于經驗的重組,即打破舊的完形而發現新的完形;經驗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和有效的應用;對情景、目標、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重新理解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基本要素。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創造性思維的多元內涵中,獨創性是其最本質的屬性(莊壽強,2007),即想法新穎獨特,可以與眾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Kaufman et al,2010;RunCoI 2014)。其次是思維的適切性,即創造性思維活動須是有價值的,思維成果是有用的、符合特定需求的。Torrenee(1968)指出,創造力實際上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問題解決,特殊在于:思維不落俗套,需要修改或拋棄某些舊觀念。林崇德(2018)在系統分析創造性心理結構的構成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指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可產生出新穎、獨特、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這里的產品是指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設想、新理論,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賈緒計等,2014)。對于創造性思維的成果,許多學者強調在創造性思維的內涵中,應產生對個體或個體所屬文化而言是新的且有價值的事物或產品,而非虛幻而不切實際的東西(董奇,1985)。

此外,創造性思維受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制約,具有復雜的構成。Steinberg(2006)指出創造力是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和動機5種心理資源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類似的,Area-bile等認為創造力是工作動機、領域技能和相關創造技能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Amabile,1996、2011;Amabile et al,2016)。何克抗(2016)指出創造性思維的本質是人類大腦產生靈感或頓悟的心理加工過程;其結構由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辯證思維、橫縱思維6個要素組成(何克抗,2000)。決定思維方向性的要素是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主體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以及直覺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策略以及指導思想是橫縱思維與辯證思維。6個要素相輔相成,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何克抗,2003)。

三、創新思維的核心內涵

“創新”作為學術概念的正式出現,起源于熊彼特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Schumpeter,2017)。他以動態的視角對“創新”進行闡釋,認為創新是生產函數的變動,是對現有資源的重新組合,包括5種方式:(1)新產品或產品新特性;

(2)新生產方式;(3)新市場;(4)新供應來源;(5)新組織方式(約瑟夫·阿洛伊斯憔彼特,2006)。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指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由于這種重新組合是企業家為獲取潛在利潤所采取的一種行動,而這種行動或新組合能夠較舊組合生產出成本更低或利潤更高的產品來,這便產生了創新。熊彼特對創新的界定明顯地強調了其中經濟學方面的意義(停世俠,2002)。創新活動本身是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此外,無論是新的生產要素還是要素的新組合,關鍵一環是要將其引入生產體系。也就是說,當一項創造、一個作品、一項發明具有市場價值時,才成為一項創新(王海燕等,2017)。

雖然現在“創新”已從經濟學領域的專有名詞擴展到了各行各業,但它的核心內涵并沒有發生改變:除了包括過程的新穎性以外,更重要的是還具有經濟上的價值,即“成果效應”(謝覺萍等,2006)。Westwood和Sekine(1988)指出,創新是發明被轉化為有益的產品或系統的過程。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羅默(Romer,1998)也指出,所謂創新,實質上就是能使新設計或創意(Ideas)得以產生與應用的一種機制。一些學者把創新理解為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或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業化(Jones,2015)。Roberts(1988)將創新定義為:發明+推廣。發明的過程涵蓋了所有創造新想法的努力,而推廣的過程則包括商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例如創意的應用和轉移、目標達成的評估等??梢?,創新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需要考慮的內容是不同的,創造性思維更多地關注新奇和獨創性,而創新思維則更多地考慮可行性和市場需求。

毋庸置疑,創新思維是務實的。具體體現在工作團隊或組織基于實際需求,有意地引入和應用新的思想、流程和產品。創新過程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實時的效用,是試圖將一項發明轉化為商業應用的活動(Hall et al,1987),因此在創新過程的第一階段就需要認可技術可行性和潛在需求。RickaMs(1985)認為:創新是將創造性思想付諸實踐的過程。Fagerberg等(2005)強調創新是可付諸于實施且可運用于生產的,是讓新事物得以完成或實現的過程。Clydesdale(2006)從行為動機的角度考慮,認為創造和創新的驅動力存在差別:創造性思維是由內在動機驅動的,而創新思維則是由外在動機驅動的,或源自于超越先前標準的需要。

此外,創新思維需要對原有傳統進行批判、破壞甚至顛覆。哈佛商學院教授、麥肯錫獎得主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困境》一書中首次提到的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被認為是2l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理論。與熊彼特所倡導的“破壞式創新”(重組現有資源以創新性地破壞市場均衡)有所區別,克里斯坦森倡導的“顛覆式創新”專指這樣一種創新過程:剛出現時技術不成熟、水平不高,不為主流市場所青睞,只能憑其某些新特性服務于低端或新興市場;隨著其產品或服務性能的提高,建立新的市場和價值網絡,最終搶占主流市場,取代舊技術。前者強調基于重組現有資源進行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或組織創新;后者則強調新技術對原有市場的顛覆,即小眾產業占據主流市場(Christensen,2016)。

再者,創新思維需要通過營造環境和支持條件來培養。摩爾(Moore,1993)提出了創新生態理論,將企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一種“基于組織互動的經濟聯合體”,即一種由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商、投資商、貿易合作伙伴、標準制定機構、工會、政府、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具有一定利益關系的組織或者群體構成的動態結構系統(Moore,1996)。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參與創新的主體及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開放的有機整體,包括參與創新的自然資源、勞動、知識、資本、技術等各種創新要素在各主體之間的流動和溢出(柳卸林等,2018)。創新生態系統強調了環境對創新過程的重要作用,這與創造力培養過程中強調優化教學環境(如校長的指導思想、學校管理、環境布置、教學評估體系及班級氣氛等因素)的觀點是一致的(林崇德等,2014)。從生態系統角度對創新理論的解讀讓我們得到一個重要啟示,即學校的創造性環境與社會和企業中創新環境的融合以及產學聯合機制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重大。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之下,顛覆性創新教育勢在必行。學校教育不但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更需要培養其具備準確把握市場規律和商業模式的能力,即顛覆性創新能力。

四、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內涵辨析

1.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共同點

雖然多年來一直在被討論,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這兩個概念在很多時候還是被混用的。之所以會被混用,是因為二者在以下5方面存在著較高的相似性:第一,想法新穎性(Originality)。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都強調想法上求新求異、偏離傳統、與眾不同。二者均處于高階思維的最高層級,通常和設計思維、分析思維、批判性思維聯系緊密,通過問題解決的行為來達成。第二,想法可行性(Feasi-bility)。兩類思維都需要在真實世界中考察創意或產品在現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被目標群體所接受的程度,須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第三,環境激發性(Environment)。思維不能像知識那樣直接教授,但可通過營造環境和采用一定策略、手段來激發。由于兩類思維均需建立在個體身處的領域和學科知識背景下,因此跨學科、跨領域協作對于思維激發具有巨大作用。此外,學校、企業和社會聯合形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對兩類思維的培養均有重要意義。第四,主觀能動洼(Motivation)。兩類思維都應是有意識、有目標地進行的,且都需要相關非智力因素的支持,譬如渴望設計和開發產品的個體動機和核心驅動力、自主性,以及對目標的長期堅持。第五,產品承載性(Product)。兩類思維均可承載于其思維產品中,且產品具有形式上的多樣性。思維產品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組織創新或服務產品;可以是實物形式,也可以是各類設想與方案。在創新程度上,既可以是一些小工具的發明,也可以是全新的系統開發;既可以是對已知信息的重新組合,也可以是調整現狀以適應新情況的策略。由于思維本身的創新程度往往難以精準測量,所以以產品質量來反映思維質量是解決兩類思維可測性難題的共有思路。

2.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內涵差異

近年來,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內涵上的差異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什么要強調兩類思維的差異呢?原因在于,隨著對創造性和創新過程研究的逐步深入,術語的準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兩類思維既相互區分又密切相連,厘清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內涵上的差異,有助于明晰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以及兩類思維的相互作用關系?;谇笆龈拍畹暮诵膬群瓦^去學者們的研究,我們認為兩類思維在以下5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

(1)價值目標不同(Goal)

創造性思維反對墨守成規,追求奇特、多變,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或產生新穎獨特、有意義、讓人驚喜的想法;而創新思維則是以價值增值為目標的,多以思維成果(如新定義、新理論、新產品等)及其推廣為標志,強調實用價值、市場需求和應用取向,旨在將新穎獨特有意義的想法實現出來,強調觀點或產品的可行性和適切性,得到社會的認可或在市場上取得效益。喬治亞大學教授Runco指出,在創造與創新之間有一個臨界值,即新穎性和有效性的平衡點(Runco,2014)。創造性思維追求新穎、獨特、自我展現,而創新思維則要求產品盡量接近于有效性的極限(例如產品可以得到公眾認可、滿足社會需求或形成商業價值);其中新穎性固然重要,但與有效性相比是位居其次的。從創造性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化過程涉及到許多商業化的元素,譬如風險承擔、各類資源的整合和渠道的疏通。

(2)思考方式不同(Methodology)

創造性思維是創意的產生和思想的發展,而創新思維則是實踐中想法的應用和新事物的實施(例如新產品、服務或工作方式)(West&Rickards,1999;West,2002)。創造涵蓋了最高層次的人類智慧表達,而創新則包括了將知識進行重組和綜合,從而形成新的思考和實踐方式。哈佛商學院Amabile(1988)指出:創造需要同時滿足新穎性和實用性,而創新則是對創造性想法的發展和實現,包括解決問題以及取得某種實際效用??梢?,創造性思維是對新事物本身的原生性構思;創新思維是關注新事物如何實現和推廣的再生性構思。創造性思維的側重點在于“想象”和“創意”,而創新思維的側重點在于“實施”和“價值”。當出現更高的附加價值并具有變革動力時,創新才會開始。因此,在思維培養中,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要點在于其“發散性”,例如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短時間內匯報出多種想法、想法類別的多樣化等;創新思維的訓練要點則在于其“決策性”,例如對多種方案進行評價和優選、立足市場需求考慮產品的價值性、對產品設計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推廣方案等。

(3)時間階段不同(Stage)

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在整個創新過程中處在不同的階段。創造是釋放思維潛能以構思新想法的活動,往往發生在先;創新是將新想法實現和推廣,并將變革引入相對穩定的系統,是創造見之于社會的具體實踐,往往發生在后。創造性思維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征,是創新思維的前奏(West&Rickards,1999;傅世俠,2002;Runco,2014)。只有當創造性的個體持續堅持,才會產生創新。從實施因素來考慮,創新是以創造為前提的,創新是對現實世界做出改進甚至顛覆的創造,然而,學者們對于兩類思維在創新過程中所處階段是存在不同意見的。例如Amabile提出了創造力的組成成分模型(Amabile,1996;2011)和動態成分模型(Amabile&Pratt,2016),認為一個完整的創新過程是非線性的,包含創造性實踐和創新性實踐兩個相對獨立的組件,在這一過程的開始階段,創造占主導地位,稍后將被創新性實施流程所取代。然而,Couger等(1990)則認為創造性思維并不局限于創意產生的初始階段,也不局限于創意發展和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任何一個步驟中,而是循環嵌套和貫穿于發現、發明和創新的整個過程。

(4)主體規模不同(Size)

創造力的主流研究集中體層面,而對人際互動和團隊協作創新的研究較為薄弱(Kurtzberg et al,2001)。創造的過程多建立在單一創造主體或群體對特定環境的整體作用上,通常分為個體、團隊、組織三個層次;而創新過程在邏輯上雖也涉及此三層次,但實際上卻多關注于團隊與組織層次,尤其是組織層次(Amabile&Pratt,2016)。創新是系統性的創造,僅僅依靠個體來完成從創造到創新的全過程是極為困難的,特別是最后一步的價值轉化過程,因此,一項完整的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人甚至多個群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莊壽強,2007)。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組織的學習,即把分散在個人身上的、流動的以及不明確的知識組織化、群體化、明晰化和結構化(葛霆等,2007)??梢?,與創造性思維相比,創新思維需要更多的考慮協作性因素。

(5)務實程度不同(Practicality)

創新思維強調的是“有中生新”,突出的是對前人的繼承性,而創造性思維不但指“有中生新”,還包括“無中生有”(吳紅等,2007)。因此可以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充分非必要條件。創造性思維具有更大的內涵范疇,強調“從無到有”的突破性進程,如改變現狀的新思想、新方法,而創新則更為務實,使得新思想與新方法在特定的領域得以實現。創造性思維需要運用想象力釋放現有創意,憑借想象,思維可以天馬行空,無須避諱于各種“不可能”。創新思維要求務實地看待創意和產品,并判斷其能否在真實世界中得以采用,確保在特定領域中的可行性。所以創新思維強調想法的實現和應用,而非想法本身。同時創新者需要有長遠的眼光,看到創意在現有市場上的潛在價值,從而確定后續發展的方向。一般而言,創新思維比創造性思維更依賴于先前的工作經驗,且還須關注現有可利用的資源和條件,采用可靠的系統和想法,一步步探索無法確定的事情,對現狀進行擴展或改進。因此,創新思維通常需要考慮產品的推廣和潛在的市場,需要做機會識別。由于兩類思維在務實程度上的差異,外界環境對二者的作用效果常常會出現差異,尤其在團隊創新進程中:外部挑戰對于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具有正向作用,而對于創新思維則是負向作用(West,2002)。

結合VanTassel-Baska(2013)的觀點,我們從實施主體(人)和實施過程(事件)兩方面對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概念內涵進行了比較和辨析,見上表。

五、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型

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想象力、遺傳與天賦、智力、思維聯結、問題解決、經驗重組基礎上的原生性思維;而創新思維則是建立在新技術和新發明的產品應用上,強調可行性和實用性、追求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再生性思維。在思維生成過程中,二者關系緊密、相互作用頻繁。從前述的共同點與內涵差異來看,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有一個重要的聯結點,即思維作用下的產品創作。產品是創造性思維向創新思維轉化的一個載體,產品一方面是創造性思維生成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創新思維形成市場價值的基點,所以產品創作是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聯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之前,創造性思維占主導,想法帶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和顯著的發散性,追求“新穎”“獨創”“前所未有”;而在這一階段之后,思維則需加入商業化元素,以創新思維的“可行性”“實用性”“有效性”“決策性”為主導,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作出選擇,形成最終的產品創作、調整與推廣方案。從創造性思維轉化為創新思維的路徑是復雜且不唯一的,甚至可能是迭代的。在思維培養過程中強調產品創作環節,以產品作為兩類思維培養的聯動節點,將有助于厘清兩類思維的相互作用關系,細化聯動培養方案,且提高思維培養過程的可測性,有利于開展思維的精準化培養。

參考Wallas(1926)所提出的創造過程四階段論(準備、醞釀、明朗、檢驗)、Amabile(1996)從信息論的角度提出的創造活動過程五階段論(提出問題或任務、準備、產生反應、驗證反應、結果),以及許慶瑞等(1993)所提出的創新過程十階段(產生設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研究、方案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試制、生產、銷售),我們建構了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型(Creativity-Innovation Thinking InterconnectionModel,CITIM)(見上圖),用以啟示教育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相互作用關系與聯動培養范式?;谶@一模型,我們將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視角闡述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式。

1.微觀視角下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式

微觀視角下,我們考慮一門課程、一堂課例如何設計才能達到思維聯動訓練的目的?;谝陨夏P?,我們在項目學習的背景下,將思維訓練過程分為創意激發、產品創作、展示推廣三個階段。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重點在于創意激發階段。教師基于項目為參與者創設具體情境,引出供探究的異構性復雜問題;協助參與者對問題和目標進行分解,轉變結構和情境,努力尋找多種解決方案,嘗試一題多解、逆向思維和協商建構;通過質疑、探索、想象、拓展等方式進行發散,激活想法。在眾多想法中,最終采納或整合哪些來實施產品創作則需要經歷決策過程,進一步將想法形成創造性的概念原型。這一階段的思維培養點在于個體創意與群體創意、思維發散和決策聚合過程的相互轉化。在群體協商建構的過程中,頭腦風暴、思維導圖、六頂思考帽、Jigsaw等策略將對思維激發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產品創作階段,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運用迭代交融。這一階段思維訓練的要點在于產品設計和效用分析兩個環節,涉及到設計思維與分析思維的綜合運用、對經驗的學習、已有知識技能和資源的整合,以及產品市場價值的預估。教師需根據任務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向參與者提供相關的參考案例與學習資料,促進其完善上一階段的創意。對產品原型進行設計、制作、分析與調整的過程涉及工程素養的培養和生成性活動。思維培養點在于產品獨創取向與實用取向的權衡與取舍,標新立異的產品設計未必實用,而實用的產品設計往往趨于常規、缺乏個性和新意。產品創作階段是前期創意與后期產品市場定位初步確定與聯結的重要環節,也是創造與創新產生聯結的關鍵,因此這一階段在創意落實與產品方案迭代調整方面可做多個層次的思維訓練。

展示推廣階段則旨在促成創造性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化。教師應組織相應的交流或展示活動,盡可能讓參與者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對產品進行推廣。參與者需要對現有市場進行調研,與同類產品進行類比,把握產品的市場價值、社會價值、環境價值,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將產品特色以獨特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展示,以呈現產品價值、打動潛在需求者以獲得社會影響。這樣的考慮將提醒初創者們注意想法有可能不切實際,甚至對利益相關者有潛在的負面反應。這一階段的思維培養點在于產品價值的評估,以及產品潛在效應的推理,須兼顧產品的現時績效和發展潛能。在創新產品孵化推廣過程中,以踐行思維為主導,調整產品設計方案和市場化方案,可考慮以方案文本或產品展示作為學習績效考核指標之一。目前國內的大部分創客或STEM教育中,展示推廣這一環節往往被忽視,或存在部分缺失。許多的創客教育僅止于做好產品或簡單展示,而沒有考慮到進一步融入商業知識和市場推廣技能的學習,而后者卻是創新思維內涵的關鍵,也是創新思維訓練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2.宏觀視角下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模式

宏觀視角下,跳出課程設計的微觀框架,在個體發展的時間維度上,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式培養不是突變和斷層的,而應是一個有著不同側重點的連續譜系。在基礎教育階段,以邏輯思維、計算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為重點。尤其對于幼兒和青少年來說,邏輯思維和基本常識的學習將為后續的思維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在人工智能時代,計算思維的培養也有助于奠定必要的工程素養,在進階的產品創作階段提升創造性思維的品質。但即使在最初的兒童早期教育和成長過程中,也不應忽略創新思維的培養。正規教育系統應該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機會,讓他們經歷一個不斷積累經驗、創作產品、不斷試錯、逐漸逼近成功的過程,并從中學會協商、合作、向他人推銷想法,并培養誠信、責任、堅強、不怕挫折等非智力品質。隨著年齡和學段的增長,可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商業和市場知識,在產品的設計和創造過程中更多地考慮產品的市場價值和社會意義,逐漸加大創新思維訓練的比例,有利于對接高等教育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

在機構聯合的空間維度上,基于對環境作用的考慮,構建創造一創新聯動的教育生態系統尤為重要。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應局限在學校和課堂,而須以項目帶動,通過創新創業課程中項目化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形式進行產學研聯合培養,以產品作為聯動節點,為學生提供更多在實際社會情境中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學校、企業和社會(如政府或公益組織)三方聯動,有助于協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校主導)和創新思維(企業主導),可充分支持學生創造性思維成果向創新思維成果轉化,有效促進政產學研四螺旋循環上升。六、研究總結與展望

無論從概念的起源還是發展現狀來看,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核心范疇上都是存在差異的。對這種差異性的辨析和澄清有助于規范學術話語體系,也有助于對兩類思維的培養路徑進行更全面的思考。創造性思維有著較長的研究和發展歷史,目前已形成了多種流派(如吉爾福特和托蘭斯的心理測量流派、斯滕伯格的創造性投資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索耶的認知神經科學流派、阿瑪貝爾的情境流派等),也積累了一些訓練與培養的方法(如六頂思考帽、頭腦風暴、強制聯想、思維導圖等)。創新思維則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強調產品的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此外,創造性思維植根于個體,帶有濃重的個性化色彩;而創新思維則更關注群體的協商和決策。在當今各領域交叉綜合式發展的時代,創新的達成、產品的創作和推廣已經很難由個人完成,所以創新思維應該是一種協商和群體決策式的求新思維。

在教育學的視角下,過去我們的創客教育通常強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沒有延續至創新思維的激發。在當前創新型社會的背景下,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應該同時考慮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動式發展。本文所提出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聯動模型(CITIM)除了可以用于區分兩類思維的內涵差異以外,其實也是對于兩類思維聯動式培養模式的一個概念雛形。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在整個創新進程中是相互迭代的。創意激發、產品創作、展示推廣三個階段存在著緊密的相互影響。在明確了兩類思維的區別與聯系后,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向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1)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相互作用機制。在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怎樣才可以讓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訓練相互促進?一方面通過對產品的創造性想象來加速其市場推廣,另一方面也通過市場需求分析來反哺創意,改進產品設計,并向實際產品轉化。(2)將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融入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進程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可落地于STEM和創客教育,以“做中學”培養思維的新穎獨特性、科學精神和工程素養;創新思維的培養可落地于創新創業教育,以踐行思維為導向,將商業知識和管理規律的學習融入思維培養過程中,同時強調以責任、誠信、風險承擔、實踐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家精神培養。兩類教育應相互支撐,避免分割斷層。(3)思維培養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無須獨立于學科教學以外,而應將創新融入課程體系、教育教法、評價考核當中。新想法的誕生、新產品或成果的開發與推廣,必是融合了眾人智慧以及多門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可考慮將創新技能與領域技能相融合,或跨學科培養。(4)技術支持下的創新思維培養方式。智能時代的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術本身是創新的產物,也是推動創新思維教育的極大動力。尤其人工智能在速度、廣度、深度等多方面的“顛覆性”潛能,極可能成為引領未來創新的主要方向(呂文晶等,2018)。本研究提出的聯動模式對于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培養,以及構建系統完備的產學研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兩類思維在技術支持下的聯動式培養將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者:詹澤慧 梅虎 麥子號 邵芳芳

第三篇:淺談機械創新思維和創新設計

摘 要: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創新在人類社會進步中,不僅對人類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使科學成為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在我國,常規的機械設計與國外相比,缺少了創新。因此,我們要從常規中走出來,挖掘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加強我們的創新設計能力,走一條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創新之路。

關鍵字:機械;創新設計;創新思維

1.機械創新設計

(1)機械創新設計是設計人員針對新的或預測的需求,充分發揮設計者的創造力和智慧,利用已有的相關科學理論、方法和原理,進行新的構思,設計和制造出新穎、,有創造性及實用性的機構或裝置的實踐活動。其主要強調的是人在設計過程中的主導性及創造性作用。因此,人的創新思維在創新設計中占主導地位。

(2)機械創新設計的過程始于形象思維,再經過邏輯推理和判斷及相應的綜合分析與決策產生設計方案,然后進一步將方案具體化,即建立新的結構和機械系統等模型,進而進行計算和技術細節的設計。創新設計反映出的是和諧統一的技術美。

(3)機械創新設計是創造設計出新機器和產品,以滿足新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2.機械創新設計過程、目標及特點

2.1 機械創新設計過程

根據設計任務及要求確定機械結構類型、機構運動尺寸及機械運動學參數和動力參數,這便形成了機械設計的優選方案,而后進入機械結構創新設計階段。機械創新設計與常規機械設計相比,其過程沒有多大差異,它主要強調的是人在設計過程中的主導性及創造性作用。

2.2 機械創新設計的特點

(1)機械創新設計是多門科學技術交叉、滲透、融合的產物;

(2)機械創新設計是在知識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過思考、推理及判斷,并運用創造性及發散思維的方法而后實現的;

(3)機械創新設計是在知識、經驗、靈感與想象力的系統中搜索并優化出的全新設計方案;

(4)機械創新設計是多次反復,多級篩選的過程,每一設計階段都有其特定內容及方法,各階段之間又密切相關,形成一個整體的設計系統。

3.機械創新設計思維

3.1 機械創新設計思維的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信息和素材等要素,在大腦思維反應場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要創造,首先要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類大腦的特有屬性;創造性思維就是“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觀念”;創造性思維是新穎獨到的信息加工藝術,是人腦的各種思維活動形式和思維活動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協同進行的有機結合的高級整體過程;創造性思維不同于在設計領域常用的邏輯思維,其主要在于創造性思維有創造想象的參與,而且,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立體思維,通常沒有固定的延伸方向,它更加強調直觀、聯想、幻想和靈感,所以創新設計不是靠邏輯推理出來的,而是靠創造性思維的激發所產生的。

3.2 機械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

(1)發散型思維。發散型思維就是在思維過程中,通過所得到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組合,大膽地向四周輻射,擴散出兩個或更多個可能的答案,設想或解決方式。發散型思維,就是不墨守成規,不拘泥于傳統,對所思考的問題標新立異,達到“海闊天空”,“異想天開”的境界;發散型思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知識面和想象力。發散型思維具體表現形式有:立體思維,多路思維,反向思維,相關思維等等。發散型思維所追求目標是獲得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創的,它為機械創新設計提供了多種可能。(2)聚合型思維。聚合型思維就是以某個思考對象為軸,從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將思維指向這個中心點以供選擇,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聚合型思維要求思維具有概括性、及時性、正確性;聚合型思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一個人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能力強弱。發散型思維和聚合型思維都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互相聯系,密不可分,任何一個機械創新設計都必然從發散思維到聚合思維,再從聚合思維到發散思維,多次循環往復,直到解決問題或創造性思維形成。(3)靈感思維。靈感是指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受某種現象的啟發,在頭腦中突然閃現的獨創性的意念或設想。它是人們的創造活動達到高潮后出現的一種最富有創造性的飛躍思維的智能狀態。靈感是思維的迅速升華與高級濃縮,是過程的省略;靈感既是一種思維形式,又是大腦加工信息的一種高層次功能。(4)想象思維。想象是一種抽象的形象思維活動,想象可以是非理性的憑空想象,也可以是理性的在已有確定性基礎上進行重新組合或部分更新性質的想象。想象思維具有以客觀現實為基礎,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及重新組合與再創造等特點,想象是人類思維之樹上最美麗和神奇的花朵。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創造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造的精髓。

4.機械創新設計方法

4.1 智力合成法

智力合成法是一種發揮集體智慧的方法。她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發散和激勵創新思維。討論時,事先要有準備,目標要明確。其原則是:鼓勵自由思考,隨心所欲,設想新異;不許批評別人的設想;推遲評價,不過早定論;有的放矢,不泛空談;討論者一律平等,不提倡少數服從多數;及時歸納、總結、記錄各種設想,留作下次再議;最后挑選最合適,最有前途的見解,并審查其可行性。

4.2 仿生類比法

仿生類比法是通過對自然界生物機能的分析類比,從事物不同程度的對應和相似之處的類比中得到。

5.結語

技術進步一般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技術創新的綜合體現出一流的技術產品,所以大到國家的工業進步,小到企業的產銷興衰,靠的是在國內外技術市場上占絕對優勢的技術產品。

作者:周光勛 臧鑫望 王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鄉村旅游論文范文下一篇:醫療服務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