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

2023-09-23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1篇

土地整治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提高農村土地質量和效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灌溉保證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農業生產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項目區內田,水,路,林進行全域規劃,全面設計,將直接改善項目區內灌溉不力,交通不暢,土地產出低下的問題。結合當地工作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提出要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了規劃期內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近年來,各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整治,落實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在堅守耕地紅線和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由點到面深入推進,特別是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基本農田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保障土地整治有序、規范、有效實施。

土地整治規劃通過對項目區內田,水,路,林進行全域規劃,有利于整治資源、引導資金、整體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有效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切實落實耕地保護目標任務;有利于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農村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原則

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應當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依法依規科學規劃

項目區規劃設計要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與農業、水利、林業、交通、城鎮等部門的專項規劃相協調,綜合考慮土地整治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樹立“大破大立”的主導思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堅決打破

過去由于權屬界、承包界、個人自發開墾等原因形成的地塊零亂、渠系、道路彎曲,不符合自然規律、不利于機械化耕作的生產現狀,堅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逐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二)因地制宜

項目區建設要因地制宜,針對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關鍵性障礙因素,通過水利、農業等措施,對項目區田、水﹙渠、溝﹚、路、林、村等綜合配套治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使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渠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標準化農田。

(三)專家領銜公眾參與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加強重大問題研究,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加強規劃的咨詢論證。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公眾參與,認真聽取土地整治范圍內的群眾意見,堅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編制規劃,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三、工作目標和任務

(一)工作目標

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集中資金統籌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理、廢棄地復墾、未利用地開發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確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結合項目區實際,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和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更新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在項目區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通過整治,增加耕地面積,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工作任務

1、加強標準化優質農田建設,促進農田集中規模經營。采取適宜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歸并分割細碎的地塊,形成土地的規模經營。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改良土壤質地、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田地力等級和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單產能力。

2、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建設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和小型水庫、山塘、陂壩、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農用地灌溉條件,提高農田灌溉保證率。構建田村路網、提高道路通達度和建設標準、方便農產品輸送,降低農產品輸送成本。因地制宜開展農田防護和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提高農田防災抗災能力。

3、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對農村宅基地進行統籌規劃安排,引導農民住宅相對集中建設,促進自然村落適度撤并、對騰退宅基地、村內廢棄地、閑置地進行整治、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合理利用,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4、開展村莊基礎設施更新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結合項目區實際和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開展項目區內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更新建設,促進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開展項目區內地質災害防治、消除災害隱患,保護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工作步驟

1、加大宣傳力度,配合國土局搞好土地整治宣傳工作,為項目踏勘及規劃設計夯實基礎。

2、進行現場踏勘,做深、做細項目區的各項基礎工作?,F場踏勘需當地村組的負責人陪同,踏勘人員可現場咨詢了解項目區內的水源及走向,交通設施情況及村民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為下一步的規劃施工圖設計提供實用性及可操作性。

3、根據現場踏勘的情況,按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要求,結合《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標準》及《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標準》以及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項目區內的田、水、路、林、村進行統一工程布局,擬定初步布局方案。

4、初步布局方案擬定后,邀請當地的相關技術人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充分討論,提出相關的具體意見,規劃設計人員針對相關意見和要求結合土地整治標準,對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形成最終規劃成果上報省國土廳。

五、人員及時間安排

項目區建設規模較大,根據項目工作量的情況,在具體的工作中全程由項目負責人負責和組織,技術負責人協調具體項目操作過程。

1、項目踏勘階段

在項目踏勘階段,由技術負責人牽頭規劃設計人員白天踏勘,晚上上圖,邊踏勘邊上圖,一是可以充分節約時間,二是對白天現場踏勘的回顧,加深印象。

2、初步擬定方案階段

踏勘完成后,進入內業制圖,擬定初步布局方案。根據踏勘上圖的結果,調整和新增規劃,全盤布局。

3、初步設計階段

初步布局方案擬定后,根據項目初步擬定方案,進行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投資預算等。進行項目區內重要水工建筑物(橋、涵、閘、泵站等)單體圖的設計,設計人員開始統計項目區內的工程量,編制項目區的投資預算,編寫施工圖設計報告,形成初步成果。

4、意見征詢階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所有項目技術人員參與,根據初步設計成果到項目區征求當地有關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的專家、及村民的意見,然后根據專家及村民們的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

5、內部審核及上報階段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2篇

a) 前言:規劃目的、任務、依據,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等;

b)規劃背景:區域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土地利用基本情況,上輪規劃

實施及相關工作情況評價,規劃期內土地整治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等; c) 土地整治潛力評價:土地整治潛力功能分區、各類土地整治潛力評價及

分級等;

d)規劃戰略與目標:土地整治戰略、總體目標、主要調控指標、區縣土地

整治安排,規劃期內應遵循的基本政策導向等;

e) 市域土地整治規劃:土地整治戰略分區與布局、基本農田建設與農地整

治、建設用地布局優化與整治安排、土地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土地整治基礎支撐體系構建等;

f) 中心城區土地整治安排:農地保護與綠色空間格局構建、城鄉空間統籌

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安排以及土地集約利用與空間儲備等; g)重點工程及示范項目安排:分別闡明市級土地整治重點工程與示范項目,

其中包括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類型、范圍、規模等;

h)規劃投資與籌資分析:土地整治的投資規模、籌資能力及渠道; i) 近期規劃:近期土地整治內容及要點;

j) 規劃實施影響評價: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的社會影響、經濟效益及環境影

響;

k)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實施規劃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和技術措

施;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3篇

一、目的意義、指導原則及主要方法

(一)目的意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土地整治的決策部署及我省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精神,為落實《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黑龍江省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和《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的目標任務,統籌安排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各項土地整治活動,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點區域、重大工程、示范項目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指導各地規劃推進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開展市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

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土地整治規劃,有利于有效整合資源,合理引導資金,規劃推進各項土地整治活動,優化用地結構,促進耕地保

1

護和集約節約用地;有利于統籌協調農村土地整治、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有序推進農民居住條件改善、更好地發揮土地整治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抓手作用。

(二)指導原則

1.要依法依規科學規劃。以《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落實《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黑龍江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對土地整治的任務安排,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合理確定土地整治目標,明確規劃期間整治規模和范圍、補充耕地任務、土地整治重點工程或項目、土地整治示范項目區、確保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科學可行。

2.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結合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以土地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結合為平臺,整合資源,聚合資金 ,統籌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民生產活動條件,發揮土地整治綜合效益。

3.上下結合相互協調。堅持自上而下、上下結合,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潛力,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等,統籌安排土地整治任務,廣泛聽取意見,在重要指標、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安排上必須做到省市縣三級相互銜接;加強部門協調,重

2

點做好與城鄉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業規劃、林業規劃、水利規劃、交通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

4.專家領銜公眾參與。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加強重大問題研究,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加強規劃的咨詢論證。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聽證、公示等形式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三)編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規劃修編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為基礎,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與相關規劃編制成果,加強土地整治潛力評價和空間布局研究,夯實規劃編制基礎。

2、突出“三個加強”。一是加強協調。加強與地方協調,加強與部門協調;二是加強銜接。要做好整治規劃與城鄉規劃、區域規劃、行業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三是加強論證。規劃編制要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各方面意見,做好咨詢論證,重大工程安排要逐個進行論證。

3、做到“三個同步”。土地整治規劃文本編制與專題研究同步進行;省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與試點縣整治規劃編制同步部署;規劃編制與規劃數據庫建設同步開展。

3

二、總體要求

(一)規劃定位

土地整治規劃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性規劃,是落實上級規劃要求和指導下級規劃編制的銜接性規劃,是統籌區域內土地整治的綱領性文件,是土地整治項目立項審批的基本依據。

(二)規劃期限

土地整治規劃以2010年為規劃基期,以2020年為規劃期,提出2015年階段性目標。

三、目標任務

編制土地整治規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有序推進土地整治、增加耕地與提高耕地質量并重、促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為目的,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發展規劃,科學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針和目標,農用地整治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并重,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規模布局、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明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布局安排。

(一)規劃目標

1. 堅守耕地紅線,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管護的統一。

4

2. 有序開展、整村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逐步完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顯著改善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3.推進散亂、廢棄、損毀、閑置、低效建設用地集中整治,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明顯提高。

(二)規劃主要任務

1.全面評價上一輪規劃及相關工作情況

全面總結、客觀評價上一輪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情況和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工作情況,認真研究成功做法、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序推進的意見和措施。

2.摸清基本農田現狀

認真貫徹《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的各項措施。摸清基本農田的數量和區位落實情況、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與執行情況、基本農田實際利用情況、基本農田質量情況。

3.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潛力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結合土地整治規劃編制重點,做好補充調查,全面分析測算土地整治潛力,包括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規模、質量、條件和空間分布,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及其節約土地的規模和范圍等。

5

4.開展土地整治重大問題研究

圍繞中央對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規劃目標,組織開展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土地整治與城鄉統籌發展、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地整治權屬管理、土地整治重點工程安排、城鄉建設增減掛鉤的土地收入使用、實施土地整治規劃政策措施等重大問題研究。

5.提出土地整治戰略和目標任務

依據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遵循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導向,落實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對本市域內的土地整治任務的安排和指引,根據規劃區內的土地及其有關資源環境承載力,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宜農未利用地開發、土地復墾潛力評價結果及現有的土地整治力度,科學合理地制定規劃區域內的土地整治戰略和目標。

6.確定土地整治區域布局

研究提出規劃期間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基本原則,確定土地整治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規劃要確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范圍和項目區。

7.確定土地整治重點項目

以土地整治潛力為基礎,圍繞糧食產能核心區和戰略后備區建設、基本農田集中區建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科學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確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點工程和重點

6

項目,提出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安排方案。

8.進行資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評價

本次規劃哈爾濱市土地整治資金總需求測算采用分類型綜合加總法。土地整治資金需求主要按四種類型計算:農用地整治、宜農未利用地開發、土地復墾、農村建設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的資金籌措渠道主要包括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出讓金用于農用地開發的部分、土地復墾費、社會投資和其他投資。

科學的分析規劃實施效益,是規劃編制的必要組成部分。通過土地整治規劃效益評價,論證土地整治投資在保護耕地、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節約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等國家目標的實現程度,分析土地整治的整體效益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為提高公共管理績效提供依據。有利于提高規劃決策水平,為土地整治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有助于及時發現規劃編制過程中的偏差,對規范與指導土地整治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9.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包括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點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整治土地權屬調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強制度創新。

10.推進土地整治規劃信息化建設

按照“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二調成果,與同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相銜接,實現規

7

劃成果疊加上圖、動態更新。

四、技術準備

(一)基礎資料收集

根據規劃需解決的問題和完成的目標任務,有針對性地調查收集以下基本資料: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災害等資料。

資源條件:主要包括土地資源、耕地后備資源、城鄉建設用地、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資料。

經濟社會條件:主要包括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農業統計、農用地分等、區域交通、農田水利、民風民俗、歷史文化資源等資料。

生態環境狀況: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鹽堿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及生態環境評估、監測等資料。

有關規劃、標準及調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農業、林業、牧業、城鄉建設、交通、水利、環境保護、旅游、文化等部門規劃、標準及調查資料等。

(二)規劃基數確定

規劃數據應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2010年土地變更調查為基礎數據,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礎數據相銜接。

8

(三)基礎圖件準備

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有關圖件的基礎上,結合同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變化,編繪規劃基期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規劃工作底圖。根據土地整治規劃要求選擇和收集其他有關基礎圖件。

五、編制程序

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組織準備。建立由政府負責,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農業、建設、環保、水利等部門參加的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工作計劃、審查規劃方案、協調重大問題、落實編制經費等。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牽頭設立規劃編制工作組,負責規劃編制具體工作。

(二)調查分析。以縣為單元,收集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狀況、生態環境狀況、土地利用現狀、相關規劃及標準等基礎資料,必要時進行實地核實和補充調查,分析評價土地整治條件和潛力,開展土地整治重大問題研究。

(三)擬定方案。在土地整治潛力評價和重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明確土地整治戰略和目標,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等,與相關規劃相協調,提出土地整治規劃方案,并與上級規劃相銜接。

(四)協調論證。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征求公眾意見,組織有關部

9

門、專家對規劃供選方案進行論證。綜合各方面意見,修改、確定規劃方案,完善規劃成果。

(五)評審報批。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規劃成果進行評審。規劃成果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審批。

六、規劃成果要求

規劃成果由規劃文本、規劃說明、規劃圖件、規劃附件、規劃數據庫和專題研究組成。

(一)規劃文本。要求目標任務明確、內容完整、重點突出、措施可行、文字表達簡明、數據計量規范。

(二)規劃說明。規劃說明主要闡述規劃編制依據和工作過程,是規劃實施中配合規劃文本應用的主要參考和說明。

(三)規劃圖件。規劃圖件成果為掛圖和圖冊,一般應包括以下圖件:

1.土地利用現狀圖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3.土地整治潛力功能分區圖 4.農用地整理潛力分布圖 5.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分布圖 6.廢棄土地復墾潛力分布圖 7.未利用土地開發潛力分布圖 8.土地整治總體布局規劃圖

10

9.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分布圖 10.土地整治重點工程及項目分布圖 11.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分布圖 12.其他圖件

(四)規劃附件。包括規劃編制工作報告、調研報告、規劃專題研究報告,以及反映規劃編制組織實施、技術路線、規劃論證、工作協調方面的報告或圖件。

(五)規劃數據庫。按照“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要求,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相銜接,同步建設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推進土地整治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規劃數據庫應包括符合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的規劃圖件的柵格數據和矢量數據、規劃文檔、規劃表格、元數據等,數據庫內容應與紙質的規劃成果內容一致。

(六)專題研究。包括上輪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實施評價,土地整治潛力調查分析,土地整治戰略研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

七、組織實施

(一)進度安排

1.準備工作(2012年7月—8月20日) (1)建立組織機構

(2)確定編制單位

2.資料調查收集(2012年8月21日—8月31日) 3.專題研究工作(2012年9月1日—9月30日)

11

4.編制規劃成果(2012年10月1日—11月30日) 5.規劃成果評審報批(2012年12月1日—12月30日)

(二)保障措施

本市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高,經費支出大。為保證規劃編制工作順利開展,按時保質完成,要在加強領導、改進方法、落實經費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迅速啟動。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在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議事協調機制,成立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領導組,加強對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的領導,及時解決規劃編制中的重大問題,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改進方法,加強指導。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科學安排規劃編制各項工作,切實提高規劃決策水平。市國土資源部門要抓緊組織開展土地整治規劃編制,立足自身力量,注重發揮土地整理機構作用,加強規劃編制人員培訓,切實掌握各項編制要求;參與土地整治規劃編制的專業技術隊伍,必須具備土地規劃編制相應資質。

3.落實經費,加快進度。要協調財政部門,落實規劃編制經費。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把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列為當前的重點工作,按照市級規劃編制的要求,全力推進,確保按時完成規劃工作任務。

12

(三)宣傳培訓

要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和渠道,大力宣傳土地整治規劃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資源、環境、社會持續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提高對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市土地整治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參加編制的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制定培訓方案和培訓計劃,安排培訓課程,按照培訓教材,培訓統一的規劃技術要求和方法。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4篇

為統籌安排、科學指導土地整治活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62號)和《浙江省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精神,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目的意義

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有利于落實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涉及的土地整治任務;有利于整合資金資源,整體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有效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有利于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農村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緩解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土地供需矛盾,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一)結合市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土地整治目標、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和2010年土地變更調查成果,開展全市土地整治規劃潛力調查,確定市域土地整治規模、結構、時序和重點區域布局。

(二)結合我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先進經驗,開展土地整治政策措施專題研究,力爭在技術和政策上有所創新,探索市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新路子。

三、工作任務

(一)全面評價上一輪規劃及相關工作情況

全面評價上一輪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和城鄉建設用地掛鉤試點工作,認真研究成功做法、經驗和存在問題,提出有序推進的意見和措施。

(二)開展土地整治潛力和布局調查

收集各鎮(街道)經濟、人文等基礎數據,參考全市村莊布點等相關規劃,通過發放土地整治潛力調查表和邀請座談等形式,全面調查各鎮(街道)農村土地整治潛力及布局。

(三)開展規劃政策措施等重大問題研究

全面總結上一輪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和城鄉建設用地掛鉤試點工作情況,特別是我市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的先進經驗和存在問題,包括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點加強耕地占補平衡、整治土地權屬調整、下山移民安置問題、地質災害區移民問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資金籌措等政策措施的研究,加強制度創新。

(四)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布局安排

以土地整治潛力為基礎,圍繞糧食產能核心區和戰略后備區建設、基本農田集中區建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科學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工程和項目,提出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安排方案。

(五)制定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包括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點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整治土地權屬調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強制度創新。

(六)推進土地整治規劃信息化建設

充分運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2010年土地變更調查成果和剛通過驗收的鎮(街道)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按照需要同步建設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實現規劃成果疊加上圖、動態更新。

四、工作組織和任務分工

(一)工作組織

1.成立市土地整治規劃領導小組。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長任副組長,市委辦、市府辦、農辦、國土資源局、規劃局、審計局、農林局、財政局、交通運輸局、建設局、水利局等負責人為成員的市土地整治規劃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指導協調和監督推進機制。領導小組主要負責部門協調、經費落實、工作指導和重大問題決策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國土資源局,承擔日常工作;鎮(街道)成立相應領導班子和專門工作機構,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專門人員,安排專項經費,確保土地整治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2.成立市土地整治規劃技術小組。由浙江興農土地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和市國土資源局組成項目技術指導組,市國土資源局局長任技術組長。主要負責市級土地整治規劃技術方案的論證、技術協調和技術把關。

(二)任務分工

1.市農辦

提供相關資料,參與市土地整治規劃的成果論證。

2.市國土資源局

主要負責工作協調、技術指導、重大問題決策、成果論證等工作。

3.市規劃局

提供相關資料,參與市土地整治規劃的成果論證。

4.市農林局

提供相關資料,參與市土地整治規劃的成果論證。

5.浙江興農土地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負責市土地整治規劃技術組織與編制。

五、技術路線

以鎮(街道)為單元,根據市級、鎮(街道)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等,與市級、鎮(街道)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內容相銜接,明確區域內土地整治戰略目標,制定土地整治規劃綜合方案,安排土地整治規劃的重點區域、工程、項目以及籌資渠道;確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規模和布局,設計規劃實施的經濟、科技、行政等保障措施。

六、時間安排

(一)2012年6月~2012年7月,前期工作準備,落實項目經費,完成編寫項目工作方案,完成相關基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2012年7月~9月,完成土地整治的相關調查、土地整治范圍上圖工作。

(三)2012年9月~11月,完成土地整治條件和潛力分析評價工作,開展土地整治重大問題研究。

(四)2012年11月~2013年2月,完成市土地整治規劃文本、說明、圖件的編制。

(五)2013年3月底,成果驗收上報。

七、預期成果

(一)整治規劃文本。

(二)整治規劃說明。

(三)整治規劃圖件(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整治潛力分布圖、土地整治規劃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圖、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圖等)。

(四)整治規劃附件(專題研究報告、基礎資料、評審論證材料等)。

(五)根據需要建立整治規劃數據庫。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5篇

讀書報告2:《基于統籌發展理論的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思考此次閱讀書籍為《基于統籌發展理論的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由趙婷婷編著,于2013年2月1日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 在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相關理論研究基礎上,從總結揭示規劃對區域社會經濟調控的作用和對土地資源調控的作用、梳理現行規劃編制與執行過程中凸顯的矛盾及問題出發,探討“五個統籌”思想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的應用策略及關鍵點,將“耕地保護及糧食安全”、“城鄉建設用地擴展及增減聯動”、“區域綠色空間保護及構建”三個土地利用核心問題分別與“區域統籌”、“城鄉統籌”、“人與自然統籌”思想相銜接,以統籌思想指導土地資源配置為目標,集成多期土地利用數據庫、統計資料、管理部門座談和入戶調查等多方面數據資料,綜合運用Arcgis、Arcview、F

當前,我國農村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發展形勢??傮w上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了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了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新的形勢下,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統籌謀劃、科學部署、扎實推動土地利用總

體規劃的實施和完善,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用地集約高效、持續和諧的目標。

安化縣土地規劃范文第6篇

摘要:項目策劃生成工作是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項目策劃生成工作歷經三個階段,完成其從技術創新到制度創新的轉型發展。已有研究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研究,偏向于規劃改革、城鎮化及與之相關政策制度等的宏觀、中觀層面;而項目策劃生成研究多重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總結和機制介紹,缺乏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對項目策劃生成這項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改革措施的深入探討和理論總結。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引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改革發展的主線。當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的改革工作,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制度創新。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編制、實施、監督、預警、評估全流程治理中,項目策劃生成工作是銜接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編制、規劃實施的關鍵節點,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改革。

1.雙向耦合:項目策劃生成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模式

雙向耦合模式,即為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維度的耦合:政府服務為供給側,服務對象(主要為業主)為需求側,通過項目策劃生成工作,政府通過規劃、土地用途管制、產業發展引導、建設強度約定等方式,主動謀求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目標、參與主體、治理方式、實現途徑、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創新和變革,相應滿足需求側對于建設項目安排、項目建設內容、對政府服務期望等的需求,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實現利益、目標的耦合。同時,政府通過區域性評估工作,提前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實施過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洪水影響評價等工作進行統一安排和部署,并共享評估結果和信息,實現區域范圍內的相關業主可共享信息、數據互通,減少需求側、供給側雙向進行交易的制度成本、信息成本,加快推進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目標的推動和實施。

2.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供給側改革:形成全市域“一張藍圖”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供給側改革形成的“一張藍圖”,是開展項目策劃生成工作的基礎,也是“多規合一”的重要改革成果。他以現狀和法定規劃梳理為基礎,逐步消除矛盾、厘清“空間事權”,形成全域治理的剛性管控的規劃藍圖,初步實現空間規劃管控的統一。從宏觀層面看,劃定“三區三線”方案,明確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城鎮發展的空間區域,以主要空間規劃為基礎進行了規劃成果標準化整合,為土地利用規劃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從中觀層面看,搭建用地管控的規劃依據,理清部門事權,明確涉及土地規劃管理部門的空間數據,作為各部門管理的依據;從微觀層面看,加強項目建設管控,以深化規劃藍圖為依據,形成項目建設的工作管控底圖,作為項目審批的直接依據。

3.政府組織機構的供給側改革:組建全方位服務部門

政府組織機構供給側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從整體層面上看,在政府機構改革的背景下實現原國土、原規劃部門兩個部門的合并,從職能上實現全市域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管理主體的統一,解決土地管控主體不到位、管理不協同的矛盾。從實施層面上看,實現部分直接服務專門的有效整合、融合:在政務服務中心基礎上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集中對與審批服務的綜合協調和集成服務;為推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組建數據資源管理局,將行政管理、審批改革、民生服務等內容的系統建設工作歸口管理,便于統籌網絡資源和明確專業性需求,在“多規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建設等系統建設方面,便于統籌配置信息網絡資源、協調部門利益,更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將分屬不同單位管理的測繪、測量服務的事業單位進行重組和改制,國土測繪業務和規劃存量業務的兩個事業單位進行重組,房產測繪部門改制成企業,全市測量、測繪業務管理部門歸口管理,以此推進“多測合一”“多驗合一”改革等。其他涉及相關職能職責調整的,如將施工圖審查備案的主管單位統一歸口住建部門管理、園林綠化歸口為城管部門、水運歸口交通部門等組織機構、職能職責調整,將同性質分散的政府職能職責進行綜合性調整,破除多頭管理的弊端,政府整體性職能的轉變有效提升政府服務質量。

4.實施機制制度的供給側改革:構建全周期工作保障

改革實施機制的成果包括兩個方面,構建項目策劃生成流程和完善策劃生成的制度規范。首先,構建全新項目策劃生成流程。將項目策劃生成定義為以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為依據,在項目正式審批之前開展的協調和準備工作,在前期項目儲備、土地規劃審查、綜合協調后,即完成項目生成工作。在開展項目策劃生成的工作過程中,如發現需開展規劃調整、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等協調難度大、耗時長的工作,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前開展部門協調、技術論證、風險性評估等前期服務工作,為后續減少項目報批報建時間提前開展工作,尤其是為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和民生工程的順利推動減少社會阻力、制度阻力,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實施奠定良好基礎,也體現政府整體性治理的綜合能力。項目策劃生成流程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一起,構建在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引領下的空間治理實踐、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實施、工程項目建設全周期工作流程,同步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建設單位等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主體銜接在一起,為多元主體全周期協同治理奠定改革實施機制的基礎。

5.創新服務方式的供給側改革:升級全主體治理平臺

以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理念、目標,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手段,在原有的“多規平臺”基礎上升級為全主體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平臺:基于“一張藍圖”的項目策劃生成,其流程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流程的機制引導下,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建設管理的實施行為,橫向銜接各部門審批平臺和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縱向銜接國家省部級監管系統和區縣園區審批系統,面向服務單位和辦事群眾提供“一個窗口”集成服務、“一個表單”填報信息,構建基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途徑的平臺體系,以一套機制為保障,最終升級形成一個滿足建設單位、市民需求側目標的環節更少、審批更少、時間更少、環境更好、效率更高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在此基礎與其他非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系統和平臺銜接,共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更加智慧的城市治理體系。

結語

在多重改革的大背景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推動是一項長期艱巨、綜合系統的改革工作,項目策劃生成有效推動了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的實施。為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項目策劃生成作為一項重要的創新工作,需與其他改革工作一道更進一步統籌配置好各類空間要素資源,實現國土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在規劃建設管理更科學、更有實效,為美麗土地利用規劃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制度支持。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7—22.

[2]賈康,劉薇,蘇京春.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制度創新[J].中國經濟報告,2014(10):52-55.

[3]賴壽華,黃慧明,陳嘉平,等.從技術創新到制度創新:河源、云浮、廣州“三規合一”實踐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3(5):63-66.

[4]朱江,鄧木林,潘安.“三規合一”:探索空間規劃的秩序和調控合力[J].城市規劃,2015,39(1):41-47.

[5]桑勁,徐莉,王煜坤.協同規劃、三維聚合、漸進改革——“多規合一”的工作框架探索[J].規劃師,2017(5):33-38.

上一篇:智障學生教案范文下一篇:施工現場安全整改措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