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化高速公路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安化高速公路范文

安化到邵陽高速

安化至邵陽高速公路項目簡介

該工程位于湖南省,起于安化梅城,途經婁底漣源市、邵陽新邵縣、

邵陽北塔區,止于邵陽縣梽木山,道路全長129.8公里,按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投資商為利聯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

2008年7月30日,二廣高速湖南省安化至邵陽高速公路開工動員大會在漣源市漣源大道工地隆重召開。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出席大會并宣布開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于來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楊泰波、省政協副主席陽寶華等領導,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婁底、益陽、邵陽三市領導出席開工典禮。

于來山在講話中指出,安化至邵陽高速公路作為國家高速公路骨干網的重要部分,縱貫湖南中部地區,是我省規劃的五縱七環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改變我省中部地區的交通瓶頸,加快我省境內過道主干線的暢通,改善優化湘中、湘西地區的發展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快以高速公路建設為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以后湖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號召各地、各部門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省委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部署上來,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省委提出的“一化三基”戰略思想的正確性,以“三基”帶動全省的發展,把加快高速公路建設作為抓經濟、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重要舉措。于來山還勉勵相關部門,嚴格按照建設程序辦事,科學組織,狠抓工程質量,注重環境保護,以一流的質量、一流的管理,實現一流的效益。

安邵高速公路是國家二廣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于益陽安化縣梅城,接擬建的常德至安化(梅城)高速公路,止于邵陽縣梽木山,接滬瑞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邵陽至永州高速公路,途徑益陽安化縣、婁底漣源市、邵陽新邵縣、邵陽北塔區、邵陽縣,全長130.8KM。全線在伏口、婁底、漣源東、漣源、白馬、邵陽北、邵陽西和梽木山,設置8處互通式立交。另建邵陽連接線、婁底連接線、白馬連接線共計28.6公里。同步實施省道S312線漣源至新化段改造工程44.917公里。本項目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設計速度全線采用100KM/H,路基寬度26米。橋梁隧道占路線總長的29.12%。本項目概算投資85.4億元,項目總工期(自開工之日起)四年。

安邵高速公路由湖南利聯安邵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投資建設、經營、養護管理。該公司由香港獨資的“利聯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和中外合資的“深圳鈺湖電力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省交通廳、湖南利聯安邵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婁底市、邵陽市、益陽市等領導分別在開工典禮上發言

第二篇:作為安化人~都了解一下吧~當年赫赫有名的安化黑茶~

湖南農業大學著名茶葉教授劉仲華,幾個月前在美國哈佛大學,作“黑茶與神奇的金花菌”學術報告后,國際上許多食品工程專家和微生物學家,都想馬上一睹益陽茯磚茶的芳容。

八一節前夕,國防科大將軍學習班40多名海陸空將軍,參加湖南省軍區,益陽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建軍節,品黑茶”聯誼會,品了千兩茶、天尖茶、茯磚茶后,一致感慨:益陽黑茶,天下一絕。

中國地大物博,又長期自閉,淹沒和封存在歷史深處的故事,一經挖掘披露,則全世界驚嘆,這不足為怪。益陽千年黑茶故事,又是一例。

國家注冊認可的三大縣域品牌茶,是普洱茶、祁門茶、安化茶。這三大茶中,歷史最悠久,文化最豐富的是安化茶。因為安化茶以專供我國西北地區、俄羅斯、蒙古用茶的黑茶為主,千百年來,是中央政府“以茶制夷,茶馬互市”國策的主要承擔者,與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密切相關。但由于過去我們自己對當地茶文化的挖掘與宣傳不夠,世人對安化茶了解不多。

益陽安化茶文化歷史,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有不少獨一無二的故事。

益陽代代有貢茶——自唐朝至清代,皇宮貴族喜愛安化茶,宮廷用茶與貢茶的歷史最悠久,進宮的貢茶品類最多。

福建大紅袍茶成名于明代,西湖龍井茶,清朝才被定為貢茶,普洱茶是雍正年間才定為貢茶。四川人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來證明蒙頂茶在唐朝進京,可能成為貢茶了。

唐朝人楊燁寫的《膳夫經手錄》有“潭州茶有(益)陽團茶渠江薄片茶”的記載。并說,渠江薄片茶經鑲陽到長安。同理,安化的渠江薄片茶,與蒙頂山茶一樣,唐朝就有可能進入朝廷了。

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錄》列舉了當時全國的幾種貢茶。其中就有安化“芙蓉仙茶”。當時朝廷對安化的評價:唯茶甲諸州縣。宋朝因而在安化還設了以米鹽布換茶的官市(博易場)。

到元朝,安化芙蓉茶,云霧茶在朝廷很有名氣。

明朝時,朱元璋洪武年間,就點了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為貢茶。

清朝后,散黑茶“安化天尖”在皇爺貴族中奉為珍品,又被嘉慶道光皇帝看上,成為貢茶。

因此,貢茶歷史之久,品種之多,沒有一個地方的茶能比過安化。

益陽茶葉可寫進世界軍事史——因安化茶的重要和緊俏,出現過一種特殊軍隊——茶商軍,世界上絕無僅有。茶葉戰爭早鴉片戰爭一千年。

北宋戰事多,戰馬緊缺。但要想在西北地區買馬,銀子不行,唯有茶葉才可換馬。朝廷就派專門軍隊,到安化收茶,再押運西北,換成戰馬。這種實施茶馬政策的軍隊,被叫做“茶商軍”。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里感慨:“黑茶一何美?羌馬亦何殊?”

南宋取消了茶葉專賣,但征稅特重,茶商無利可取,就聯合起來,也組織茶商軍,武裝販茶抗稅,1180年后,先后有黎虎將、賴文政兩支茶葉商人組織的茶商軍,有

三、四千人馬。朝廷因此也派出軍隊,在安化資水邊的龍塘設寨,控制茶葉水陸運輸要道。打擊商人武裝。在龍塘寨,還有茶葉戰爭的遺跡。茶葉戰爭比鴉片戰爭早了一千年。

“唯茶甲于諸州縣”,宰相對皇帝說;“安化天尖如雀舌”,陶澍對學生道光皇帝說。——安化茶山、茶樹千年聞名天下獨有。

安化茶為何這樣風光?是由于特別的地理與土質。土壤,石頭,多雜色,安化出奇石。地球上85%的冰漬巖存在安化。哪能不出好茶?

在大學茶葉教科書里,用縣名命名的茶樹品種就只有一個,“安化群體品種”。史料記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

在國家評定的21個優良茶葉種里,就有安化云臺山茶葉。著名的8個大葉茶種中,就有云臺山大葉種。

安化歷史上被朝廷和官府指定的貢茶山,是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比的。云臺山,芙蓉山,香爐山,宋代就是有名的茶山。還有仙溪,龍溪,大橋,九渡水,是明代朝廷指定的“四保貢茶”鄉。兩江總督陶澍在《詠安化茶》中有“芙蓉挿霞標,香爐渺云闕。自我來京華,久與此山別。”思念兩座山上的龍芽、雀舌茶。

還有火云洞,思賢洞等“六洞茶”,高家溪,馬家溪等“二溪茶”,都進入了有關歷

史書籍。這些都是制作黑茶的最好原料。

這里是絲綢之路的最大起點——“茶事斯為盛,人煙兩岸稠”。八大茶鎮,三百家茶行,十萬茶工。明清600年,安化黑茶產量世界第一。安化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茶業奇觀。

可能是運輸方面的原因,明朝初年,在茶馬互市中,朝廷點四川烏茶為“官茶”,但時間長了,西北少數民族還是要喝湖南茶。因此私茶(湖茶)販運猖獗,朝廷屢禁不止。為此,大臣之間,對湖南茶是禁是放,斗爭不斷。最后,只得將湖南黑茶也定為官茶?!睹魇凡璺ā份d,1524年,因“商茶低劣,悉征黑茶[湖南茶]。”安化茶被定為官茶后,茶業空前興旺。在小淹至東坪不到百里資江的兩岸,有茶葉專業鎮8個:小淹,邊江,江南坪,唐家觀,黃沙坪,酉州,喬口,東坪。共有茶號300多家。制茶季節,晉商,陜商,徽商,廣州,漢口,蘭州等客商齊據安化,打造了500年“茶市斯為盛,兩岸人煙稠”的茶業歷史奇觀。

黃沙坪鎮,在清末有四萬人口,與有2200年縣城歷史的益陽城不相上下。專門的茶葉船碼頭就有四個。是長江水系與漢口相連的最大茶葉碼頭,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明清600年,安化成為世界黑茶中心。其間,中國五個黑茶產地省,平均產量比例是:湖南(黑茶)40%,四川(烏茶)20%,廣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時,最高年產黑茶18萬擔,紅茶70萬箱。湖南省的茶,70%至80%產在安化。

中國產品第一個國際大獎,是安化紅茶——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安化紅茶曾經稱雄世界上百年。

百年前,英國、俄羅斯的茶市上有“非安化字號不買”的故事。

在十九世紀,紅茶天下,就是安化的天下。英國倫敦,俄國莫斯科,80%的紅茶來自安化。沒有“安化”字樣的茶,價錢要低至少一個檔次。

鴉片戰爭打開中國通商口岸后,廣東人與英國人作紅茶生意大增,不少廣商直接到安化黃沙坪開茶號,稱為“廣莊”。俄羅斯人也到漢口開茶葉貿易公司,直接收安化紅茶。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安化紅茶靠百年聲名,毫無爭義被一至認定為金獎。茅臺酒是被故意打破后,才引起轟動,得到金獎。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個國際金獎。

也是在鴉片戰爭后,英國偷了我們的茶樹與加工技術,靠現代工業能力,國際經濟地位,與印度進行種植與加工合作,把我們踢出了國際市場!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不知為何只講我們禁了英國鴉片,不講英國搶了我們的紅茶(種植,加工技術,國際市場)。

“渠江薄片茶”——黑茶之祖。益陽是黑茶發祥地,“世界茶王”千兩茶的故鄉。唐朝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資江邊有“陽團茶”、“渠江薄片茶”,經江陵、襄陽,進長安。

五代時,毛文錫的《茶譜》,有“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鐵,芳香異常”的記載。這是黑茶的最早文字。

千兩茶為安化獨有。因為散黑茶在運輸途中保管困難,安化人將原來的散黑茶壓成百兩茶,后又成千兩茶柱。千兩茶不僅大大方便了運輸,更因為制作工藝的獨特,茶葉壓緊后發酵的加快,極大地提升改變了黑茶口味,是茶葉制作史上的偉大創舉。臺灣著名茶文化專家曾至賢的緊壓茶著作《方圓之緣》一書,為“世界茶王——千兩茶”寫了專門章節。

公認千兩茶為世界茶王,至少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單品最大;

二、包裝絕妙——樸實無華又奇巧異常,風格式樣天下唯一,包裝與產品同步生成,天下唯一的非后包裝產品;

三、口味獨具一格,并隨陳年時間不同,口味不斷變化。在北京故宮和臺灣故宮,在湖南農大,鎮院之寶就是百年千兩茶。

安化有中國最早的茶葉專門學校,最早的茶葉科研機構,最早的黑磚茶廠。制造了出天下第一片黑磚茶。

1920年,安化籍湖南名士彭國鈞,在安化小淹成立的“湖南茶葉講習所”,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學校,1938年發展為湖南修業農校,茶葉為當家專業。民國時,除該校外,就只有復旦大學開有茶葉專業。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至今在國際上地位特高,與它的這段開山歷史密不可分。

1928年,在安化又創辦了“湖南茶事試驗場”,為我國最早的茶葉科研機構之一。1939年,留學倭國的彭先澤回到安化,創辦了湖南磚茶廠。制出了天下第一塊黑磚茶。

安化誕生和造就了“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造就了“滇紅之父”馮邵裘,紅茶大師黃本鴻等一批茶葉精英。

安化小淹人彭先澤,早年留學倭國,畢業于倭國九洲帝國大學農學系。在父親彭國鈞的要求下,1938年辭去浙江大學教授,回湖南省發展家鄉茶業。任省茶葉管理處副處長。1939年回到安化創辦湖南磚茶廠,在安化從事茶葉生產,經營,科研十多年,先后出版了《茶葉概論》,《茶葉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磚》等專著。為中國黑茶進行系統理論總結的第一人,成為中國黑茶理論之父。

湖南茶事試驗場第一任場長馮紹裘,在安化研究紅茶24年。在種茶,制茶,茶葉機械,人才培養上貢獻巨大。后請到云南,創立滇紅。

益陽安化黑茶品類多樣,工藝獨到,代表了黑茶的最高水平。金花菌為益陽茯磚茶所獨生。

千兩茶,黑磚,花磚,茯磚,天尖,貢尖,生尖,益陽黑茶這七大品類,風味各異,口感明顯不同于云南,四川,廣西的黑茶。千兩茶原本是劉姓人家傳子不傳女的祖傳絕密工藝。益陽茯磚茶的金花發花(冠突散囊菌)技術,被定為國家二級機密。

在倭國呆了18年的著名微生物學家王志偉,近年回到中國,目的就是研究益陽茯磚茶里金花菌——冠突散囊菌的生成原理和保健功能。這個地球上只有茯磚茶才有的微生物菌,已引起茶葉專家,微生物專家,醫學家的高度重視。記者采訪王志偉時,他很振奮的說:

茯磚茶里的金花里,肯定會出一個諾貝爾獎!

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選定金花菌課題后,進展迅速,在國際上引起了高度關注。

有人說,千兩茶、茯磚茶,將成為益陽農產品征服世界的一個洲際導彈!

益陽的茶葉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人文故事。

紅茶之父馮少裘,在安化從事茶葉研究20年。

清朝兩江總督陶澍,留下了歷史上最長的茶詩《詠安化茶》。

1952年,蘇聯科學院院士、茶葉專家貝可夫,率茶葉專家組到安化考察茶葉。1985年,倭國茶葉會長松下智,率隊到安化看茶,在倭國《朝日新聞》發表了《制茶的故鄉》。

1956年,安化白沙溪茶廠工人李華洪上北京,成為全國勞動模范。1985年。酉州茶廠諶小豐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02年,安化銀幣茶創立者夏求喜,也成為全國勞動模范。

以安化茶葉為題材的電視,電影有《鄉里妹子》,《烘房飄香》。

上世紀50年代,安化松針——成為中國十大名茶,安化茶場向毛主席獻茶,毛主席品安化松針后,叫秘書給安化寫信,鼓勵安化茶人出更多好茶。

上世紀70年代,湖南省委書記華國鋒去中央后,表示習慣了喝桃江雪峰山茶場的毛尖。省委接待處每年定制雪峰山特級毛尖送北京。

上世紀,兩次全國茶葉工作現場會,都在桃江召開。當時茶園面積排位,安化、桃江為全國之首。1992年,溫家寶到桃江時,在浮邱山鄉專程視察了近侖茶園。央視《鑒寶》欄目驚現安化古董黑茶,至今已到200萬元市價。

2004年,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一簍53年前的安化天尖茶,被專家評估,定下48萬元天價?,F在,這簍茶的擁有者,一位陜西商人,180萬元,也沒出讓這簍茶古董。

今年,一簍百多年前湘軍名將彭玉麟留下的安化茶,回到了益陽。

益陽安化黑茶過去全是邊銷,一直不被本地區人看重,只有陳年茶才作為腸胃炎的特效藥,沒有大量保陳的習慣。故陳年黑茶極少。十年以上的陳茶極少,加上目前的生產規模不及普洱茶的百分之一,好品質的益陽黑茶,保健功能,口味,特別受倭國,韓國消費者推崇,故新茶老茶,價格均特看好。(孫國基)

第三篇:安化概述

(2007-03-15 15:31:31) 轉載

安化縣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脈北段、資水中游,北緯27°58′54″~28°38′37″、東經110°43′07″~110°58′51″〖JP〗之間。東接桃江、寧鄉,西靠溆浦、沅陵,南臨漣源、新化,北毗桃源、鼎城。東西長123.76公里,南北寬73.46公里,總面積4950.25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3%,縣域面積列湖南第三。2000年,安化縣轄東坪、清塘鋪、梅城、仙溪、大福、長塘、羊角塘、冷市、小淹、江南、柘溪、馬路、奎溪、煙溪、渠江、平口等16鎮,高明、樂安、栗林、東山、滔溪、龍塘、洞市、楊林、田莊、木子、蒼場、古樓、南金等13鄉和新橋建鎮試驗區,共有村(居委)1180個,總人口95.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萬人。居民主要系漢族,少數民族有25個864人,大都為雜散居。

遠在太古時,安化境域是一片海洋。距今約8億年左右,江南古陸隆起,原始的雪峰山脈形成。距今6000萬年興起的、至今仍在活動的喜馬拉雅運動,控制了湖南山脈的走向和水系的分布,縣境的山脈和水系因此而形成。后經長期的風化、水蝕、沖刷、切割作用,才呈現出今日縣境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全縣山地占82%,丘陵占11%,岡地占2.5%,平谷地占2.8%,水域占1.7%。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崇山峻嶺,重巒疊嶂,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干流5公里以上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安化境內水面85平方公里。據90年代初土地詳查,全縣有耕地406萬公頃,其中稻田3.02萬公頃,常年作土104萬公頃。

安化地處東亞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溫多變,夏秋多旱,嚴寒期短,暑熱期長的特點。歷年(1955~2000年)年平均氣溫為16.2℃,與1955~1985年平均數吻合。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極端最低氣溫-11.3℃,7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1.8℃。年平均無霜期275天、日照1335.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706.1毫米,較1955~1985年平均數多33.2毫米。雨水60%集中在4-7月。不同地域雨量相差很大:洞市—竹溪坡—熊家山一帶多至1817~1851毫米,而清塘—黃柏界一帶少至1414~1428毫米。

全縣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片、藥材等,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9種,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和有色金屬之鄉。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150萬千瓦,除已建成的湘中明珠——柘溪水電站外,還建有小水電站142處,總裝機容量2萬多千瓦。

安化地靈人杰。據史料統計,自宋至清,安化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云貴總督羅繞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咤風云的人物。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安化更是英才輩出。在政界、軍界和科技、教育、醫學、文史、體育界出現了相當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如國家工商總局局長王眾孚(200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紀委副書記夏贊忠、工程院院士龍馭球、原福州軍區副司令員鄧克明、廣州軍區副參謀長李作成等。世界羽壇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都是從這里走向世界的。 安化歷史悠久。小淹鎮青桑村舊石器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開發梅山,置安化縣。據歷史資料記載,宋置縣后,放開對縣境瑤人的禁錮,居民生產生活較為安定。宋末至明代中葉,戰亂頻仍,疾疫災荒不斷,人口銳減,田土荒蕪。明萬歷年間,縣內采礦煉鐵、采制黑茶興起,工商業已有萌芽。清代初、中期,社會安定,朝廷獎勵耕作,促進了農業發展,工商企業也隨之興起。咸豐年間創制的紅茶“湖紅”,遠銷歐美。清末至民國初年,南北軍閥混戰,縣境屢遭兵燹,人民生活困苦??谷諔馉帟r期,安化成為抗戰后方,長沙、益陽等地不少機關、學校及廠店紛紛遷入縣境,安化工商業、教育事業一度繁榮??箲鸾Y束后,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社會動蕩,生產萎縮,物資緊缺,通貨膨脹,到40年代末,全縣經濟已瀕于崩潰。

1949年6月28日,安化宣布和平解放。1949~1985年36年中,安化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6個5年計劃建設時期。其間,盡管自然災害頻繁襲擊,西方國家對中國一度進行經濟封鎖,反右派斗爭、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嚴重干擾,同時也出現過“大躍進”等經濟建設上的指揮錯誤,但是,中國共產黨能及時總結經驗,糾正錯誤,使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向前發展。從70年代末開始,中共安化縣委、縣政府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著力加強縣境通路、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種經營基地,發展各種農副產品;相應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綜合利用和加速開發儲量豐富的地下礦藏。這些都為以后全縣經濟實現新的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6~2000年,是改革開放的15年。15年來,全縣人民在中共安化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緊跟黨中央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全縣農村在穩定并不斷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發展規模經營,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經濟領域,全縣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成功地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已在全縣基本形成。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他各項改革全面推進。計劃工作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宏觀調控、積極引導、放開搞活,扶持各項事業發展的市場經濟轉變。價格體制由大部分實行國家定價向國家指導價、市場調節價方向發展。財稅體制實行縣對鄉鎮財政體制包干,并推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人事制度方面,實施人員分流,推行公務員制度,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招錄干部。教育方面,調整教育布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h、鄉(鎮)兩級政府部門,按照精簡、統

一、效率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推進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大大提高政府的決策能力和服務功能。此外,金融、外貿、投資、流通、住房、社會保障、科技、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各項改革已成為推進全縣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動力。

1986~2000年,也是國家執行“七五”、“八五”、“九五”計劃時期。“七五”時期(1986~1990),安化縣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林業生產,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七五”規劃執行情況較好。“八五”時期(1991~1995),全縣堅持深化改革,調整結構,面向內外市場,綜合開發資源;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堅持把安化建成以發達農業為基礎,以礦冶、化工、森林、食品工業為主體,以建材、飼料工業為兩翼,

一、

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富饒山鄉。前兩年著重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后三年通過深化改革加速經濟發展。“八五”規劃執行順利,全面超額完成各項任務和主要經濟指標。“九五”時期(1995~2000),縣委、縣政府根據省委書記王茂林的指示,編制了《安化縣1995~2000年脫貧奔小康計劃》。其指導方針是:充分依靠全縣人民,抓住國家扶貧攻堅機遇,擴大招商引資,走市場導向、科技進步和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的經濟發展道路,重點突破山地開發、支柱產業和交通建設三大領域,逐步形成穩定脫貧致富的內在運行機制,實現富民強縣的戰略目標。其間,因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經濟指標完成不太理想,但基礎設施建設成就輝煌。

在這15年間,安化盡管遇到連年嚴重的自然災害,盡管歷經了由單一的全民、集體所有制到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由封閉型計劃經濟到開放型市場經濟的歷史變革,但是,安化人民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也獲得了發展自己的契機:國家對柘溪庫區建設的重視與投入;明確安化為全省重點林區縣;1994年國務院確定安化為“八七扶貧攻堅”重點縣。這三大機遇就像催化劑與助推器,為安化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很強的活力,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15年來,安化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縣力明顯增強。2000年與1987年(1986年及以前無此項統計)比較,國內生產總值由55841萬元增加到20205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平均發展速度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6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3527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8040萬元。主要農產品產量有較大幅度增長:糧食由263775噸增加到296084噸;油料由8350噸增加到23417噸;茶葉由于市場疲軟,由8000噸減少到5000噸,但其中名優茶由少到多,向國內國際打出了“安化松針”、“安化銀毫”、“求喜銀幣茶”等名牌產品;水果由2985噸增加到9300噸,其中柑橘由1675噸增加到7150噸,“宮川蜜橘”曾定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指定供應產品;出欄豬由27.6萬頭增加到48.7萬頭,出欄牛由0.15萬頭增加到8.84萬頭,出欄羊由0.74萬只增加到17.76萬只,水產品產量由1690噸增加到9715噸。15年全縣累計人工造林1031萬公頃,封山育林1633萬公頃,1993年實現消滅宜林荒山,1996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獲省政府授予的“全省綠化先進集體”榮稱。林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新植以板栗、杜仲、厚樸等為主的經濟林308萬公頃,全縣經濟林總面積達79萬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27.8%,獲國家林業局授予的“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中國厚樸之鄉”稱譽。2000年與1985年比較,主要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發電量由17.33億千瓦時增加到24.79億千瓦時;精銻由1260噸增加到2939噸;水泥由7.39萬噸增加到16.69萬噸;黃金由15千克增加到75千克;竹地板生產量33萬平方米。渣滓溪銻品廠生產的精銻及三氧化二銻被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確認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鄉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建玲竹業有限公司,90年代還是個小型竹木制品廠,通過幾年發展,建成設計年產高檔無塵竹地板100萬平方米,年產值1億元以上,年創稅可達到1000萬元的全省最大的楠竹加工企業。其生產的“建玲牌”竹地板獲湖南省名優特新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產品走銷市場。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總收入由2947萬元增加到9793萬元。金融保險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各項存款余額由10170萬元增加到195652萬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由10431萬元增加到100466萬元;保險業務費總收入由189 萬元增加到14741萬元,支付賠款由105萬元增加到5193萬元。

15年來,安化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成效顯著。15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建設投資23億元。其中,國家計劃內投資建設項目1280個,實際完成投資11.63億元,投資的重點是基礎設施、農業基地和支柱產業;以工代賑資金項目2704個,實際完成投資2.464億元,主要實施農業、林業、水利、交通、農電、農村電信等項目工程;爭取國家扶貧貸款1.3億元,財政扶貧資金1542萬元,扶持項目987個(絕大部分屬固定資產投資);國家水利部和省財政投入的建設基金及地方后期扶持移民庫建資金共1.6332億元,主要用于庫區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開發及移民安置等。15年間,新建、擴建和改造的重點工業企業有湘云制藥廠、湘中竹木總廠、渣滓溪銻礦、太平金礦、平口水泥廠、長塘水泥廠、仙峰水泥廠和建玲竹業有限公司等。在城鎮建設上,建制鎮由11個增至16個,小城鎮的各項配套建設相應加快。其中,建成了梅城、平口和東坪湘資三處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h城東坪鎮建設日新月異:廣播電視、電信、電力、外貿大廈拔地而起;新建沿江大道被譽為安化的“外灘”;黨政機關辦公大院整體搬遷;十八拐、月形山公園打扮得

秀麗多姿;橘園新村、梅園小區建設初具規模。能源建設上,新建了馬跡塘至梅城11萬伏送變電線路,續修擴建了廖家坪、紅巖水庫和將軍電站,新建了長塘11萬伏變電站,改造擴建了清塘等8個變電站,新建配套小水電135處,裝機2250千瓦,農村電網進一步得到改造,全縣通電村達到1137個。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15年間,新建了大橋—通溪、東坪—小淹、柘溪—馬路、洞市—新化等多處公路,境內公路里程達3183.8公里,全縣通公路的村達930個;完成了東坪—柘溪、梅城—新化、長塘—大福、羊角—滄浪坪、柘溪—馬路等公路砂改油工程;搬遷和改建了湘運安化、梅城兩座縣級車站;新建了對口溪船運碼頭;安化資江大橋和懷桃公路小淹—夫溪段修建等重點項目正在建設中。2000年與1985年比較,民用汽車擁有量由27輛增加到2123輛,民用機動船擁有量由168艘增加到251艘,客運量由92.05萬人次增加到465.8萬人次,貨運量由13.4萬噸增加到26.5萬噸。郵電通信事業飛速發展。郵電業務總量由104萬元猛增到4911萬元,交換總機容量達到2.17萬門,全縣通電話村933個,固定電話用戶發展到59376戶,移動電話用戶10846戶,新蓉園尋呼用戶13932戶。

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各項社會事業也高速發展??萍寂d縣成績顯著??破?、專利工作多次獲省、市先進,安化被評定或確認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專利工作試點縣和“首批科普示范縣”創建單位;全縣授權專利241件,開發實施專利166件,取得科技成果211項,獲國家、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84項。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教育部門共有學校989所(小學925所、初中55所、高中5所、職業中專3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部門與社會辦學39所。2000年與1985年比較,校園面積由26107公頃增加到28633公頃;校舍面積由51.28萬平方米增加到114.74萬平方米;在校學生由102

855人增加到155928人。15年間共為國家輸送大專院校學生5585人,為新中國成立后36年高考錄取總數2387人的2.34倍;中等職業學校為縣內外輸送中級專業技術人才8444人??h職業中專躋身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幼兒教育、技術培訓廣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實現了“九五”期間計劃生育的奮斗目標,1995~2000年,連續6年評為省、市先進單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9個,社會醫療機構44個,村衛生室851個,個體診所155家。醫院建設、醫療技術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全縣共有26家醫院上等升級,其中,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縣二人民醫院達到二級乙等醫院標準。中醫藥工作達到全省先進縣標準。文化工作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在繁榮文藝創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發展和管理文化市場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不斷出新,涌現了一批新人新作,成為益陽市文藝創作的一支勁旅。文藝演出常年不斷,獲得多種獎項。平口文化站被列為全省10個文化示范站之一。廣播電視發展迅速:先后建起縣城和梅城兩座廣播電視大樓;建成辰山微波電視鐵塔、張家山微波轉播站;啟動全國電視“村村通”工程,全縣共建電視衛星地面站400個,消滅了電視盲村;有線電視在全省率先實現統建統管,所有鄉鎮實現微波聯網,縣城網絡實現傳輸光纜化,有線電視用戶增至68000戶。1986~2000年,是安化體育事業的黃金時期:全民健身活動普遍開展;安化運動員在市、省、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為省、國家輸送了大批體育健將;安化被譽為世界羽壇冠軍搖籃。旅游事業受到重視,縣政府已將這一朝陽產業提到議事日程,成立旅游資源開發機構,進行旅游資源的全面考察和推介。先后開發的有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柘溪省級森林公園、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馬路龍泉洞和青龍洞等溶洞群。全縣有東坪、馬路、柘溪、思游風景區已審批確定為市級旅游風景區。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城鄉人民生活不斷提高。2000年與1985年比較,職工年人均工資由998元增加到67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49元增加到1236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余額由4569萬元增加到152億元,人均儲蓄由54.47元增加到1650.28元。歷史以來安化人民缺衣少食的問題,在此時期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城鎮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住房總面積由108.69萬平方米增加到312.03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由7.56平方米增加到12.1平方米。農村住房新建改建速度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已具雛形。城鄉消費品市場繁榮,物價穩定。15年間,全縣共投資6018萬元,組建農貿市場23個,此外還組建鄉、鎮、村墟場82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6666萬元增加到106353萬元。環保、生態建設成績顯著。全縣共投入治理污染資金4169萬元,主要對東坪釩冶煉廠進行整體搬遷,對廖家坪礦業污染和國營715礦的退役環境進行治理。爭取國家第一批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項目,對滔溪、伊溪、沂溪及柳溪、河曲溪流域實施了有效治理。

全縣物質文明建設成績顯著,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除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等長足發展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也年年有主題,年年有特色。1987年,縣委印發《關于“七五”期間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十條措施》,重點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樹立社會主義新風俗。1990年初,縣委發出《關于在全縣廣泛開展學雷鋒、講貢獻、盡義務、樹新風活動的通知》,學習活動有聲有色,涌現了一批學雷鋒的先進單位和個人。1991年,縣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全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以下簡稱雙文明)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1994~2000年,先后在全縣廣泛開展“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單位,創文明建設先進縣”、“改進作風年”、“三德教育年”、“創文明戶、文明集鎮、文明單位”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同時,不斷開展普法教育,使全縣人民的思想、道德、法制觀念不斷更新,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至2000年,全縣建成縣直文明單位22個、文明鄉鎮8個,評定不同等級的“星級戶”27000多戶。

綜上所述,1986~2000年,是安化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前進的15年。其間,發展是總的趨勢,成績是主流。然而,由于地域條件,經濟基礎及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影響,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運行總體質量不高,主導產業尚未形成強勁的市場競爭能力;縣鄉兩級財政運轉艱難,財政經濟沒有走出困境;脫貧任務還很艱巨,致富奔小康尚需付出成倍的努力。但是,安化縣委、縣政府堅信,安化是一方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光榮革命傳統、資源豐富、地靈人杰的熱土,安化人民一定能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譜寫出更新更美的文字,迎來新世紀燦爛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安化黑茶歷史

安化黑茶

安化,地處湖南中部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偯娣e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轄18個鎮、5個鄉??h總人口95.1萬,有漢、土家、苗、蒙古等26個民族??h城位于資水中游北岸東坪鎮,隸屬益陽市,東距省會長沙240公里。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杰。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收復梅山,置安化縣。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云貴總督羅

1 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云的人物。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新中國成立后,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后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范,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干流長度大于5公里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境內水面達85平方公里。安化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103科,1022種;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9種;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蓄積量150萬千瓦,除柘溪電站外,還建有中小電站142處,總裝機2萬多千瓦。

安化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跡頗多,風景迷人。近千年來,安化這塊湘中寶地之名勝曾引得四方騷客,游蹤廣布,詩賦聯翩,佳篇層出。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在《東坪道中望熊山詩》中云:“何群山

2 之莽蒼兮,突一支以高仰。岸然奇偉不可干,空中一落九千丈。嵯峨從古少人行,支擱日月如燈檠。六月寒氣豎毛發,白晝放出雄雷聲。上有蹲虎立豹之雄關,下有崩虹裂帛之潺湲。野猿山狖欲上而無路,往往啼嘯懸巖間。”安化的風景名勝有位于縣城北8公里的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人工湖面、游艇飛馳;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峽谷中,索橋飛架;叢林中,亭閣隱現。位于柘溪庫區的柘溪省級森林公園,從省內外引進樹種67科358種,其中珍貴樹種15科25種,被稱為亞熱帶的植物園,是旅游的勝地。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12250公頃,核心區有數百公頃保存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23種。有野生動物100余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黃腹角雉等40種。自然景觀還有奇石如林、奇洞遍布的思游景區,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馬路溶洞群等。古跡亦多,有安化一中校園保護完好的文廟、武廟;有石人石馬、陵墓享堂、御書御撰扁牌一應俱全的陶儔陵園等等。

安化茶馬古道——中國南方最后一支馬幫——,安化,歷史上作為世界黑茶的生產中心,安化山山種茶,四季運茶。前鄉的茶,經過初制后,要運到后鄉的資江邊八大茶葉鎮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華里山路。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

3 到升華,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將幻化成華夏子孫崇高的民族開拓創業精神。

安化九龍池位于雪峰山北麓,南京鄉與新化縣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為湘中第一高峰。峰頂有一池,九股清泉從池底涌出,池水甘甜清洌,清澈見底,咕咚之聲清雅悅耳。相傳遠古其主峰有九座峰巒,盡得天地之靈氣,黃帝登熊山時,將其點化成九條金龍,從池中循入東海,九龍池因故得名。自此,池中溢出的清泉,自山巔飛流直下,進密林、穿亂石、入深潭,至山下匯成四十八條山溪澗流,縱橫交錯,迂回曲折。時而急流穿澗,懸瀑奔濺,含珠吐玉,轟隆叮咚之聲及于遐邇;時而平水繞林,碧波蕩漾,鱗光閃閃,霞霧生煙之狀悠然可見。

安化特產有擂茶(把茶葉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味道可自選,甜味、咸味。安化以黑茶和千兩茶最為出名,黑茶是屬后發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黑茶是采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千兩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個月的時間,應此產量很少。飲用千兩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潤醇厚、提神、解膩、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對緩解腹脹、止瀉有明顯功效。

安化黑茶

茶馬古道,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萬里茶路,駱駝古道,船艙馬背,茶馬精神„„

4 安化黑茶歷史: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運輸的主要商品是絲綢、瓷器、茶葉。安化黑茶,通過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西北邊疆,也銷往俄國、英國等國家。

安化黑茶歷史:她獨特的歷史造就了她獨特的魅力;她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成茶機理形成她獨特的功效,2300多年來,被邊疆牧民稱為“生命之飲”;牧民“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安化黑茶歷史:她蘊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造就了”茶馬古道、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萬里茶路、駱駝古道、船艙馬背、茶馬精神”等中國名詞。

安化黑茶歷史:在馬王堆的漢墓里,在盛唐的宮廷中,在成吉思汗的馬背上,在大明王朝的茶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營,在萬里茶路的南方起點—安化縣黃沙坪,安化黑茶一直在述說著她的歷久彌香„„

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西漢:馬王堆一簍黑茶,安化黑茶歷史2300年,1972—1974年,長沙馬王堆

一、三號漢墓出土有“一笥”竹簡,經考證即茶一箱,箱內黑色顆粒狀實物用顯微鏡切片被確認考證為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歷史達到2300年。

南北朝:約公元5世紀,茶馬互市興起。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于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

5 完善,甚至設置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置“茶馬司”。

唐代開始,安化黑茶成為歷代朝廷貢茶,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資江邊有“陽團茶”,“渠江薄片茶”,經江陵、襄陽,進長安。安化黑茶從唐朝開始成為歷代朝廷貢茶。

唐.五代—安化黑茶被載入史冊,據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唐朝時,安華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在當地有些名氣,而這種茶色澤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就有黑茶生產。

宋朝,在安化設立博易場,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貢錄》中,列舉的當時全國的幾種貢茶中就有安化“芙蓉仙茶”。當時朝廷對安化的評價:唯茶甲諸州縣。宋朝因而在安化設置了以米鹽布換茶的官市(博易場)。

北宋,一支特殊軍隊—茶商軍興起,因安化黑茶出現過一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特殊軍隊—茶商軍。北宋戰事多,戰馬緊缺,而在西北地區唯有茶葉才可換馬。朝廷就派專門軍隊到安化收茶,再押運西北,換成戰馬。這種實施茶馬政策的軍隊,被叫做“茶商軍”。

6 《宋史鄭清之傳》:“湖北茶商,群聚暴橫,清之白總領何炳日:‘此輩精悍,宜籍為兵,緩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趨者云集,號曰茶商軍,后多賴其用。”

明朝洪武年間,安化黑茶遭欽點,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欽點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為貢茶。

明洪武四年(1371年),戶部設置“茶課司”與 “茶馬司”,明代對于茶之貿易,雖不行專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斬,并立茶馬司,以便與西蕃交茶易馬。同時,又于產茶之地,十株取一,無主茶樹,十分取八,其對于茶之需要,可為盡心而為之,而要不外為“制服西戎之術”。由此可知,中國茶葉傳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國無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與之交易或為之羈摩。故茶自唐課稅之后,對內既為國庫所關,對外復為安危所系。

中國古代有以官茶換取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政策和貿易制度。明洪武四年(1371),戶部確定以陜西、四川茶葉易番馬,于是在各產茶地設置茶課司,定有課額。又特設茶馬司于秦州(今甘肅天水)、洮州(今甘肅臨潭)、河州(今甘肅臨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明代的茶馬政策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成為“制服西戎之術”。

明嘉靖三年(1524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

7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于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

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

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安化黑茶引起三年邊疆血戰,公元1575年,北方蒙古與明朝終于結束了一場歷時三年的清河堡戰爭,這是一場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擊中原邊境軍事要塞的戰爭。進攻方是蒙古汗圖們札薩克圖率領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最終蒙古人成了勝利者,但是蒙古各部也死傷慘重,明軍主將裴成祖戰死,軍民傷亡不計其數。引發這場戰爭的,卻是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安化黑茶。

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成為官茶,從明至清,茶葉都屬于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利厚暢銷的安化黑茶很快讓漢茶和川茶市場冷落,產銷蕭條。明朝萬歷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為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經戶部裁定,報請皇

8 帝批準:自后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清朝年間,安化成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產量世界第一。 安化黑茶被定為官茶后,茶業空前興旺。在小淹至東坪不到百里資江的兩岸,有茶葉專業鎮8個,茶號300多家,茶工十萬。制茶季節,晉商,陜商,徽商,廣州,漢口,蘭州等客商齊聚安化,打造了500年“茶市斯為盛,兩岸人煙稠”的茶業歷史奇觀。明清600年,安化成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產量世界第一。期間中國五個黑茶產地省,平均產量比例是:湖南(黑茶)40%,四川(烏茶)20%,廣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在清末有四萬人口,與有2200年歷史的益陽城不相上下。專門的茶葉船碼頭就有四個,是長江水系與漢口相連的最大茶葉碼頭,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道光年間,天尖和貢尖被列為貢品,供皇室飲用,道光帝欽定的評茶官為紫禁城選天尖茶

安化黑茶歷史上主要有“天尖”、“貢尖”、“生尖”、“花卷”等品種。傳統天尖、貢尖、生尖為湖南黑茶中的上品,采用谷雨時節鮮葉加工而成,主要供貴族階層用品。清道光年間(1825年前后),天尖和貢尖即列為貢品,供皇室飲用。道光年間曾任兩江總督的陶澍有詞曰:“才交谷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廂。芙蓉山頂多女伴,采得仙茶帶露香”。

9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對安化黑茶實行“政府采購”,左宗棠收復新疆成為陜甘總督后,靠什么安邊?——安化茯磚黑茶。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收復新疆后,對安化黑茶實行“政府采購”,此舉使蒙古、俄羅斯和我國西北地區更加感受到了安化黑茶之神奇。1873 年,由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將“引茶”改為了票茶制,“以票代引”。1873年左宗棠在西北改以票代引后,1875年發行第一案票,憑票來安化采辦黑茶,計73540擔,至1882 年才發行第二案,以后每三年發票一次,年均輸出黑茶8600擔。

民國八年,鐫刻《黑茶章程》,清末民初,安化縣黑茶銷量穩居湖南首位,來自山西、內蒙古等地的客商長期住在唐家觀、江南、黃沙坪及酉州等地收貨。由于需求量大,一些不法之徒趁機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短斤少兩,嚴重影響了茶商的利益,給安化黑茶帶來了不良后果。為及時糾正這些不良現象,縣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司令于民國八年七月初一立下的黑茶章程10則。

民國時期,仍沿襲左宗棠茶票制,民國時期由陜西財政廳發放的官茶茶票,憑此票可到產地安化進行采購。左宗棠創設的茶票制度深深地影響了西北茶務,直到民國時期還長期沿用。1931年到1937年國民政府仍發行茶票第13至21案。1913年發票最少,為506票,計茶20340擔,第21案發票最多,為2300票,計茶92000擔,1939年又發特票,計1165票,茶46600擔。1942年國民黨將茶稅列人統稅中征發,至此,左宗棠創立的茶票制度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10 建國初期,是安化黑茶邊銷茶大發展時期。邊銷茶,又叫邊茶,因用于供應邊疆少數民族飲用而得名,屬緊壓茶,是茶葉的一種,因其種類形狀像磚樣,傳統的重量一般分4市斤、2市斤、l市斤一塊,俗稱磚茶;因主要在我國邊疆、高原、牧區銷售,也是專供茶;由于該類茶葉的大宗品種主要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故于商業經營中稱為“邊銷茶”。

1、邊銷茶:中華民族的“民族團結茶”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十分重視邊銷茶生產供應工作,制定了“國家定價、定點生產、歸口經營,計劃調撥,保證供應”的方針;

1963年,開始對民族貿易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照顧、自有資金照顧、價格補貼照顧的“三項照顧”政策;

在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5年)期間建立了邊銷茶儲備制度; 1997年6月,國家出臺了新的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的優惠政策,包括在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年)期間,每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安排1億元人民幣貼息貸款,用于民族貿易網點建設和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對縣以下(不含縣)國有民族貿易企業和基層供銷社免征增值稅等;

2002年,制定了《邊銷茶國家儲備管理辦法》,對邊銷茶原料和產成品實行儲備管理,對代儲單位給予信貸扶持,用于儲備的貸款利息由中央財政負擔。 以上政策對于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11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強民族團結,以及邊疆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當代青海簡史》記載,到1951年底,西北地區100%的少數民族喝上了茯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之際,中央代表團贈送給新疆人民的禮品,就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茯磚茶。

2、生命之飲

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終年以牛羊肉和奶類食品為主,食后不易消化,造成肚子鼓脹,在安化黑茶未傳入邊疆前,每年都有不少牧民死于積食癥。后來,就是靠安化黑茶消食去膩,積食癥才得以化解。因此,邊疆地區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

3、健康之飲

曾經,法國醫學調查團到我國新疆、青海、內蒙古等西北地區調查,發現游牧民族均以高脂肪、高蛋白、高膽固醇的肉類食物為主食,經抽血化驗,其中所含膽固醇、血脂、三酸甘油脂等卻都低于一般人的標準,他們大為震驚,大惑不解,因此展開深入調查。最終法國人將目標鎖定在牧民們日常飲用的安化黑茶上,將其帶回巴黎進行臨床試驗,證實安化黑茶具有消食去膩、降三高、補充膳食營養等保健功效,正是牧民們三高發病率低的重要原因。

外銷壯舉,茶路艱辛

12 從安化到歐洲

古時,由于茶葉要運輸到西北地區,當時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執著、堅韌的安化人憑著茶馬精神,用最原始的運輸方式,一人一馬兩三筐茶或幾頭駱駝,將黑茶運到了邊疆。安化黑茶的出口運輸其實是一條艱險卓絕的道路。

離安化

安化黃沙坪古茶市"萬里茶路"南方起點,馱出安化的山路十八彎,經資江運往洞庭湖。

出湖南

安化黑茶運至洞庭湖后,再用大帆船轉運到沙市,經襄樊到老河口至涇陽或經襄樊后到晉陽、祁縣。安化黑茶的運輸方式以船運、馬馱為主,也就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船艙馬背”式 “茶馬古道”。

抵西北

“船艙馬背”運至山西、陜西后,然后以駱駝為主要運輸工具,一部分運至青海、甘肅、新疆、寧夏、西藏各地銷售。

達歐洲

運往西北邊疆的安化黑茶部分供應少數民族,其余沿著古絲綢之路,穿越中亞細亞,運至歐洲腹地(是中國茶葉外銷史上的一大壯舉)。

馬幫駝鈴,古跡猶存

13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

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蕩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

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仿佛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茶馬驛館:一張千年黑茶文化的歷史名片;黑茶房間裝修,茶香伴您入夢;安化黑茶文化大觀園。 坐落于中國黑茶之鄉、萬里茶路的起點-安化黃沙坪古茶市(資水邊),是獨具特色的黑茶文化主題五星級賓館。茶馬驛館又分為賓館和園林文化兩大部分,集黑茶產品展示、文人墨寶、黑茶茶文化長廊、黑茶茶文化墻、品茶休閑、住宿餐飲于一體,被譽為“黑茶文化大觀園”,是游人重走茶馬古道后休息的驛站,是商人商務洽談的理想天地,是文人品茶潑墨的天堂,是安化茶馬古道上一位清純妙女,一個你不能不去的地方。

14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15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16

第五篇:安化黑茶的歷史

大概是人性的緣故吧,只要是我們認為美好的事物,往往對它的一切都十分的感興趣。它的過去,它的現在,它的將來。安化黑茶現在的火爆,它的歷史無不深深的吸引我們。

歷史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止,一頁一頁的無情翻過,書是記載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載體,記載著歷史的大事小情,咱們往下看吧: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最久遠的身影,距今約2300年的歷史了。

漢墓馬王堆一號,三號墓中出土有茶葉,經考古專家和湖南高級農藝師易梁生先生考證為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唐朝身影

唐栠燁《膳夫經手錄》記載,資江邊有“陽團茶”,“渠江薄片茶”,經江陵、襄陽,進長安。

其中“陽團茶”,“渠江薄片茶”就是湖南黑茶。安化黑茶屬于湖南黑茶。 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宋朝身影

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貢錄》記載當時的貢品茶中有安化“芙蓉仙茶”評價甚高,唯茶甲諸州縣。在安化設立了以米鹽布換茶的官市。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明朝身影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欽點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為貢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37年),中國茶開始輸往俄國。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清朝身影

安化黑茶在明朝非常的興旺。明清600年,安化成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產量世界第一。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沙俄全權使臣戈洛文簽訂于尼布(今蘇聯涅爾琴斯克)。后和俄國人進行平等貿易,俄國人歡迎的是中國磚茶,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食為主的游牧民族。 安化黑茶的歷史之近代身影

民國時期安化黑茶需求很大,保障安化黑茶的良性發展,滿足需求,縣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司令于民國八年七月初一立下的黑茶章程10則。

現在的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在茶業界有了一定的一席之地。相信我們在政府,茶企業,等的不懈努力下,安化黑茶必定越做越大,讓我們大家(你,我,他),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安全生產宣傳范文下一篇:新員工培訓a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