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

2023-10-02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基于南京林業大學“關于農村社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結果,分析了揚州農村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現狀,并深入研究了其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對策。

關鍵詞 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意識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 調查研究概要

1.1 調查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庇纱丝梢?,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處于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同時美麗中國的建設是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的,通過美麗家園,美麗鄉村,美麗城市,美麗校園等建設逐步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在農村,只有普及生態環保教育,提高廣大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才能使村民樹立正確的生態環保理念,踐行環保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

1.2 調查目的、對象與方法

為了實現“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增強廣大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利用學科優勢,對我國部分農村社區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問卷調查活動,以此引導群眾自覺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研究所用的數據來源于南京林業大學“美麗中國行”社會實踐小分隊發放的“關于農村社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揚州儀征市劉集鎮鐵牌村和高彭村的農村居民,采取無記名問卷的方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輔以訪問調查及座談交流。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為93%,其中有效問卷86份,有效率為92.4%。問卷共設計25題,內容涉及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農民生態環保知識普及現狀、農民生態環保行為踐行現狀等方面。

2 揚州儀征劉集鎮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現狀

問卷共設計25題,為方便分析,筆者選取問卷中最能反映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農民生態環保知識普及現狀”、“農民生態環保行為踐行現狀”,并對每方面選取3~4個題目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一個鄉村的生態環境現狀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果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強,那么就會踐行比較環保的生活方式,就會自覺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但是如果當地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他們就會覺得環境保護是環保部門或者政府應該完成的工作,與自己無關,所以在他們內心沒有形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因此就不會有保護環境的行為,農村生態環境不如人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筆者首先統計分析的是農村的生態環境現狀方面的問題,以此來反映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其次是農民生態環保知識普及現狀和農民生態環保行為踐行現狀。

2.1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表1)

由表1題1“您認為咱們村當前主要有哪些環境問題”結果可見,85%的農民選擇“固體垃圾污染”,經過訪問發現這些固體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以及當地生產毛絨玩具的家庭所造成的工業垃圾。10%的農民選擇河水污染,反映出儀征劉集鎮的河水受到工業污染。5%的村民選擇空氣污染??傮w來看,儀征劉集鎮鐵牌村和高彭村的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是河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固體垃圾污染,其中固體垃圾污染所占的比重最大。

題2關于“村里垃圾箱(池)的維護情況”,90%是由“村里統一建設,統一收集清運”,10%的農民選擇“村里統一建設,村民自管”,這說明當地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管理工作都做得比較好。

題3關于“村里的公廁建設情況”結果,30%的村里“有公廁,管理很好”,70%的村里沒有公廁。經過我們的調查走訪發現,這與我們所主要調查的兩個村的情況有關,其中一個村是進行新農村建設,村里集中建設的小區住房,因此設有公廁,而另一個村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因此沒有公廁。但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表明,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是很完善。

2.2 農民生態環保知識普及現狀(表2)

由表2題1“家里因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的影響有哪些?”,50%的人選擇的是“不關注”,表明半數農民沒有生態環保意識,對于身邊的環保問題采取的態度是不關注,這也表明農村的環境保護教育不到位。

題2“您認為隨意棄置農用薄膜、秸稈(稻稈)及禽畜糞便”的后果問題,55%的農民選擇“破壞了環境”,這表明農民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但是30%的人選擇“沒有想過”,5%的人選擇“無所謂”,因此合計有35%的人對農村常見的環境保護問題不關注,這也是由環境保護教育不足所造成的。

題3“您愿意深入學習生態環保知識嗎?”10%的人選擇“非常愿意”,50%的人選擇“愿意”,因此從這個數據上可以看出多數人還是愿意去學習生態環保知識的。

題4“您愿意去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嗎?”5%的人選擇“非常愿意”,45%的人選擇“愿意”,25%的人選擇“無所謂”,25%的人選擇“不愿意”,因此可以看出有半數的人愿意宣傳生態環保知識,也有半數的人對宣傳生態環保知識持無所謂或者不愿意的態度,原因還是因為生態環保理念沒有內化到每個村民的內心,所以他們沒有形成保護環境的一種責任感。

2.3 農民生態環保行為踐行現狀 (表3)

表3題1“家里使用過的廢棄農用薄膜,是如何處理的?”可以看出,統計共有65%的農民對廢棄的農用薄膜沒有采用環保的方式進行處理,25%的農民家里不用薄膜,只有10%的農民將廢棄薄膜交給薄膜收集站統一處理。

題2“家里收割后的秸稈(稻稈),是如何處理的?”65%的人選擇“直接把秸稈爛在田里做肥料”,20%的農民“家里沒有秸稈產生”,10%的人采用“其他處理方式”,5%的人“使用秸稈燒飯”,據了解,當地政府對在田里焚燒秸稈的情況查處比較嚴格,因此在這一問題中沒有人選擇“在田里焚燒秸稈”,這反映了懲罰制度對農民的約束力比較強,但是這種約束是由“懲罰”這種他律所造成的,并不是農民自己內心的一種自律而形成的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題3“家里禽畜養殖點(場)廢棄物是如何處理的?”45%的農民“將禽畜糞便堆積做農田肥料”,15%的農民選擇“發酵禽畜糞便制造沼氣”,因此可以看出在處理家禽廢棄物方面,農民還是采取了比較環保的方式,但是這一行為并不是他們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體現,而是為了節省相關開支。

題4“在您洗衣服時,是否會使用無磷洗衣粉?”45%的人選擇“會使用”,10%的人選擇“不會使用”,45%的人選擇“自己也不清楚”。因此由這題可以看出,在生活細節方面,農民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環境的意識,這也是由于當地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到位所造成的。

3 儀征劉集鎮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調查問卷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的現狀,反映出儀征劉集鎮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3.1 農村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環衛基礎設施缺乏

調查問卷結果表明70%的村里沒有公廁,這就反映了環衛基礎設施的缺乏。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政府和村組織在對全盤工作的安排上,重視經濟發展,輕視環境衛生改善。對農村環衛工作有所忽視,再加上國家、集體在農村環衛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很多村鎮缺乏必要的基礎衛生設施,如公廁、垃圾運輸車、垃圾處理廠等。即使有些農村有垃圾處理廠,但是因為設備設施的維護資金費用較高,財政支持不了,因此一些環保設施也就成為擺設,所以在村鎮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環保行動無法正常開展。

3.2 政府環境監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獎懲制度

在調查走訪中,筆者了解到對于在田里焚燒秸稈的做法,當地政府管理控制的比較嚴格。因此在懲罰制度的作用下,沒有農民在田里焚燒秸稈,政府的這一做法不僅體現了懲罰制度的威力,還體現了環境監管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性。但是也可以看到,農村在環境保護方面并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環境監管的制度,更沒有相關的環保法律的約束與監管,所以沒有“他律”的約束,農民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就會肆無忌憚地發生。同時當地政府也沒有對環境保護做得較好的家庭給予獎勵,因此農民對進行環境保護沒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

3.3 政府宣傳教育不足,農民缺少生態文明理念

在我們調查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在農村生活的村民基本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的教育水平較低,加之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因此很難有生態文明理念。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絕大多數農民認為環保工作與自己無關,認為是政府及環保部門的事情,把環保工作置身事外;有的農村居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環保,為什么要環保,認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能過上好日子就是他的現實追求;只有少數較為年輕的居民認為環保工作是每一個人的職責。村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心,與當地政府對生態環保教育不足是有一定關系的,政府不僅要對領導干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培訓,更需要把這種宣傳與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輸給每個村民。

4 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對策

4.1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保事業的財政支持

對農村政府來說,環保事業最大的絆腳石就是資金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的環保資金投入,但是對于環境日益惡化的農村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為適應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必須積極貫徹實行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環保投入、引導機制,并充分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環保事業[1]。政府應在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自來水以及水污染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農村改廁和畜禽糞便處理、鄉村綠化等的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健康危害控制,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農民需求和生活習慣,同時做好維護和管理,要使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做到惠民、便民和利民。

4.2 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推進農村環保法制化

根據不同農村地區民風民俗和日常習慣的不同,環保工作相關部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評價指標和合理的獎勵機制。同時密切關注當地村民的環境保護行為,對生態環保工作開展較好的農村居民要適時地進行獎勵,以點帶面擴大影響,激勵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同時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和村民個人,也要有相關法律進行約束。農村基層干部及環保人員要認真學習有關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自身環保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敢執法、會執法、執法好,推進農村環保法制化[2]。

4.3 加強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促進生態文明理念普及化、大眾化

生態文明的建設首先就要求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但是由于廣大村名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接收知識能力不強,而且很少關心國家的方針、政策,所以對于黨和國家目前正在弘揚的生態文明并不是很理解,因此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加大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使農民認識到我國農村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養成人人懂環保、人人都環保的整體環保意識觀念,從而自覺停止破壞環境的非理性行為。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還要選擇恰當合適的教育方法,科普宣傳的內容應該簡單易懂又具有吸引力[3]。同時,宣傳的形式要靈活多樣,切忌單一的說教灌輸,要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橫幅、標語、和村務公開欄等各種載體,進行多層面、全方位的宣傳和教育,強化人們的生態危機意識,引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4]。

參考文獻

[1]何淑娟,吳惠敏.安徽農民生態意識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4-31.

[2] 吳海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9(4):23-26,31.

[3] 邱高會.四川省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現狀調查與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58-161.

[4] 谷紅,胡遙虹.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快生態江西建設[J].求實,2008(2):59-61.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是新階段我國“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發展和升華,充分表明了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和時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并為當前和今后檔案工作進一步為“三農”服務指明了方向。

一、檔案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來,各級檔案管理部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堅持檔案工作為“三農”服務,并把為“三農”服務作為檔案工作中的重點,深入農村,貼近農民、服務農業,努力拓展農村檔案工作的新局面,農村檔案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

1、加強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為農業、農村發展服務。許多檔案部門深入農村基層,幫助農民建立農產品檔案。從源頭抓起,對進入市場的家禽、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自生產之日起,就建立起各自的“生長檔案”,通過綠色證書記錄農產品整個生產過程;利用檔案信息,指導農村專業戶構建起連接產地和市場的紐帶和橋梁,為保證食品的安全,實現現代農產品質量有效監督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檔案信息保障。

2、加強農業農村檔案建設,為“三農”提供服務平臺。各地檔案部門堅持依法治檔,出臺了一批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規范性文件,拓寬了服務領域,加強了對土地承包和流轉、村務管理、農村稅費改革、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檔案管理,有效地推進了對農業農村檔案的規范化管理,為農村的穩定和農業的發展提供檔案服務。

3、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做好服務工作。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各地檔案部門主動加強與勞動管理部門和勞務市場管理部門的聯合,建立健全農村富余勞動力檔案和農民工技能培訓檔案,充分發揮檔案信息的服務和引導作用,為富余勞動力牽線搭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有效服務。

當然,我們在看到農村檔案工作為“三農”服務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各地農村檔案工作發展還很不平衡,有的地區農村檔案工作才剛剛起步,有的貧困地區溫飽還未解決,更談不上農村建檔工作問題,面對農村的現實和檔案工作發展的不平衡,必須下大力氣,做好農村檔案工作。

二、檔案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幾點措施

我認為,當前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總體思路是: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充分發揮農村檔案工作的優勢,幫助農民激發自身活力,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做到“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進一步全面推進新農村檔案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檔案支持。

1、檔案工作要為堅持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發展服務。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推進現代化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為此,首先,縣、鄉、村各級檔案管理部門要從農村廣大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大已公開的現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改進服務方法,完善服務條件,拓寬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農村已公開的現行文件的利用工作,為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農村生產力發展服務。其次,結合農村的特點制訂建檔規劃,并針對新形勢,大力開發利用農業農村科技檔案,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檔案工作要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保障服務。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農民種地必須交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在延續了兩千多年后即將終結。這是國家、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進行體制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而在開展農村稅費改革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有價值的檔案材料,真實地記錄了這一改革活動的全過程,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必須認真做好農村稅費改革檔案工作。首先,要強化農村稅費改革的檔案工作的領導。要把建檔工作納入稅費改革工作的全過程,建立建檔工作的崗位責任制,并落實責任到人,為稅改檔案的立卷歸檔和保管利用提供物質保證,要把建檔工作納入稅費改革檢查驗收標準;其次,要明確農村稅費改革檔案的歸檔范圍。要求各鄉鎮、村將稅費改革材料收集齊全,完整、系統、規范地整理、歸檔,確保全面、系統地反映農村稅費改革的歷史面貌,確保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再次,要加強農村稅費改革檔案的管理。稅改檔案是今后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據。各鄉鎮、村要建立健全稅改檔案的安全保管和查閱利用制度,使之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3、檔案工作要為建立鄉村建設規劃,改善村容村貌服務。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因此,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村莊規劃和開展治理試點。對檔案部門而言,則要做好鄉村各項建設規劃的建檔工作。一方面,首先要做好規劃的立項工作。項目一立項,項目的負責人就應選定一人作為該項目的臨時兼職檔案員,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與項目有關的檔案工作;立項后的一個月內,兼職的檔案員要到檔案部門為該項目建檔。其次,在項目實施階段,項目負責部門對項目進行檢查時要會同檔案部門一起進行,并把檢查結果形成的書面材料歸檔。再次,在總結驗收階段,兼職檔案員要將該項目已經形成的全部文件送檔案部門進行審查,檔案部門根據歸檔范圍的要求,對該項目檔案材料的質量和完整性進行審查,寫出審查報告,并將審查結果填入“規劃項目立檔情況登記表”,項目負責部門見到檔案部門的審查報告后,方可進行驗收。另一方面,依據鄉村建設整體規劃,檔案部門可從當地實際出發,幫助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檔案,重點做好解決農民的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建設項目的建檔工作,為扶貧解困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和優質服務。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與此同時,農村檔案在記載反映村莊治理時,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真實反映、記錄和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只有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4、檔案工作要為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服務。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檔案工作人員應從傳統的思維方式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檔案的指導、服務作用,找準切入點,深入農村第一線,了解農村的實際,提升檔案工作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參與度。如:利用文件、檔案資料協助村黨支部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幫助鄉村有關部門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莊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

5、加強農業農村檔案資源建設,增強檔案工作服務“三農”的能力。首先,縣鄉各級檔案部門要承擔起規劃、組織和指導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重要責任,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密切關注農村改革的發展趨勢,深入調研,明確檔案工作的思路,找準當前農民所急需的檔案信息資源,千方百計地為農業農村檔案資源注入新活力、新要素,實現檔案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充分發揮鄉鎮和村檔案部門的優勢,注意收集與農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事件材料,有序整合檔案資源,為農民了解國家政策,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提供直接服務。再次,要密切與涉農部門協調,加強縣、鄉、村三級科技信息網絡的建設,實行檔案及有關農業科技知識一體化收集整理,要緊扣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將一批批具有時代精神、歷史價值和現實急需的新資料不斷地補充進來,為檔案資源滿足“三農”需求奠定雄厚的基礎。

6、做好農業農村檔案的編研工作,為“三農”提供優質服務。要充分發揮已收集整理的農業農村檔案資源信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必須對檔案資源的主體承載者和社會功能進行科學的定位,做好檔案的編研工作。檔案編研也是檔案功能價值得以實現的主要形式。同時,憑借檔案編研信息的傳播,歷史得以重現,傳統得以延續,知識得以傳承,我國的農業生產才能不斷發展、創新。因此,要緊緊抓住農業農村檔案,特別是農業農村科技檔案具有信息資源豐富、科技含量高、利用價值廣、針對性強、覆蓋面寬的特點,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全方位地考察、研究和論證,并根據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和廣大農民對科技檔案的不同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編研方式,對相關檔案信息加以篩選、提煉、富集,增加信息的純度和精度,以改變檔案信息的原始存在狀態,使其得到集中、整合,從無序到有序,從分散到集中,從具體到抽象,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檔案成果。研究編研過程從廣義上說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因為,“創新”既包括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也包括著對已經有的思想、物質進行重新組合和再發現。創新是一個過程,檔案編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把原始檔案進行了重新組合并進一步推進先進的科學理論。檔案通過編研后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一科研項目的全貌,可以少走彎路,避免重復研究,節省時間。提供高質量的農業科技檔案信息并運作于農業生產,從中創造出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擴大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在社會上的影響,從而推動農業農村檔案事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快農民奔小康的步伐。

總之,黨中央、國務院極大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支持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加強,農業和農村出現了新的發展局面。作為反映并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農村檔案工作,應當解放思想,順勢而為,轉換發展思路,從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換,不斷提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參考文獻: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源“通海網”,《中國改革論壇》。作者單位:福建省社會科學院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的不斷推進和電子商務在農村得到普及的時代背景之下,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為了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國家對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和品牌化農業建設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本文對在“濰坊模式”升級版的背景之下濰坊農村電商發展和相應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力量基礎、實施現狀和改革措施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濰坊模式”;農村電商;品牌農業建設

在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各屆領導干部的團結協作和積極帶領下,充分發揮了當地原有的產業優勢,在當地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吃苦耐勞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支持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且在長久的探索和總結中得出了新時代對于農村進行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極其具有參考價值的“三農”工作經驗模式,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濰坊模式”?!盀H坊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諸城模式”,這個模式當中包含了不同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和發展所進行的探索和積累的發展經驗,對于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農業產品滯銷,農產品產量難以提升以及產品流動性不強、受季節約束程度大等問題進行解決的具體措施和經驗探討。第二部分是“壽光模式”,在改革開放和農村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過程當中,壽光對于蔬菜的生產和銷售以及產業化、標準化建設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并且積累了較多的成功經驗,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對蔬菜種植技術、產業化經營模式和蔬菜質量標準評定等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濰坊模式”,這部分內容的關注點在于將農村和市場之間的鴻溝通過政府的介入和指導不斷縮小,實現農村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能夠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具有較好的吻合程度,并且改變傳統的農業分散小農戶經營的模式,將不同地區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取得良好實踐效果的做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在此基礎之上,為每個地區創立當地的龍頭企業,并且在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將之前的經驗有機結合,付諸實踐。

一、品牌農業建設概述

“濰坊模式”升級版的提出為山東省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的回鄉創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濰坊模式的實踐過程當中實現了政府和市場對經濟的良好把控和調整。在農村經濟的轉型和跨越發展過程當中,政府對其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進行了及時和準確深入的參加與指導,幫助農民解決了和市場之間溝通困難的問題,有效推動了濰坊農村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建設,使得市場資源的配置分為科學化和合理化。并且也形成了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的全新發展態勢,將農產品的加工產業和農村的服務業發展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同的農村企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協同發展,推動了農村農業產業鏈的形成,農產品的價值在經過加工處理和服務業的宣傳之后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漲,為農村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而近年來,線上銷售的模式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推廣,可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如果能夠建設農村農產品品牌,并且通過電商銷售的模式對農業產品的銷售途徑進行改革和轉型的實踐,對推動農村產業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將使得“濰坊模式”升級版在新時代發揮出更大的時代價值。

二、農業品牌化推進山東新農村建設的機理

農業品牌化是山東省為了能夠推進三農振興的步伐而在近年來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進行積極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徑之一,在品牌化建設的過程當中,通過充分發揮當地的農作物生產特點和優勢,并且融合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的農業活動的生產效率實現提升,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技術和設備水平生產的農作物質量,這對山東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達成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山東省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對農村發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推動傳統農業生產向著現代化的自動化產業化生產邁進,加快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速度,有利于山東省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農業品牌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品牌產品,進而能夠實現農業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之下得到了保障。

三、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背景下農村電商中品牌農業建設途徑

1.完善“濰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務職能

“濰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務職能一方面體現在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方面,而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硬件基礎,近年來的農村農產品電商發展往往由于受到農村硬件設施的不健全而發展遲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對農村的信息化設備進行維修,對于還未引入信息化網絡的區域實現網絡的覆蓋,加大農村信息化設備的投入資金,并且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信息化設備進行實時的運維工作保證農村信息化網絡的穩定和暢通,實現農村寬帶網絡的建設和普及,第二個方面是對交通條件的改進,在“要想富,先修路”的號召下不少農村地區已經修建了平坦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損壞之后的修補和維護不及時導致的路況嚴重惡化卻是農村道路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為此有必要完善這部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三個方面是建設農村的物流體系,電商是近年來新興的產品銷售模式,對物流速度和貨物的運輸時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與電商的發展相協調,城市發展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物流體系,以作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但是由于農村的發展速度較城市緩慢,不少地區還沒有建立快遞物流網點,所以物流體系建立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與當地的快遞企業合作,完成農業產品城鄉完整的配送體系的構建,進而實現農村農產品在線上和線下的同步銷售,在線下銷售平臺的構建方面,通過在城市的社區建立農產品銷售和配送的公共服務商店,增加農產品銷售門店的數量,進而擴大農村農產品品牌農業建設的規模。

2.加強“濰坊模式”下的農村農業生產建設

在濰坊進行農村振興和改革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農民對于當地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意識不足,并且存在著致富急切的心理,盲目對農村的土地進行開墾,此外,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廢水和污染物也沒有經過科學的處理手段就排放到了河流和鄉村的地下水中,這些因素導致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和土壤質量在近年來嚴重惡化,為此,對于農村農業生產環境的建設也是品牌農業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環境的承受能力,并且減少產業化發展對農村環境發展造成的污染,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穩定發展,進而形成品牌農業建設的基礎保障。

首先,在推動農村農業生產建設的過程當中,可以為農戶傳播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思想和理念,具體可以通過為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對農民進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且倡導農民在種植作物時充分考慮土壤的承受能力,進而實現科學合理的農業種植活動,在保障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土壤養分的保持,并且杜絕盲目開墾的行為的出現,與此同時采取提升農民農業生產文明意識、全面弘揚農業生產理念等措施,提升農民保護農村農業生產環境的意識和積極主動性。

其次,對于農村農業生產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繼續完善,不斷加強制度的全面性和實施落實的有效性,為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建設組建專門的法治管理團隊,全面有效切實地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力度,完成將政府的執法機構和農民個人以及農村社會融合在一起進行科學合理調度的農業生產環境建設治理和監督體系。

最后,對于農村已經表現出來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下降的現象進行及時的處理,進一步加大農村綠化工作的實施和推行,在被盲目開墾而導致貧瘠和荒廢的土地上種植能夠存活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并且提倡農民種花植樹,增大農村土地的植被覆蓋面積,緩解在農村產業化建設過程中由于企業生產占用土地面積過大導致的農村植被覆蓋面積不足而導致的空氣質量下降和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問題,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設綠色示范村。

此外,還可以對企業發展的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在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之下,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的發展只有與生態環境友好,其長久的發展和企業的經濟效益才能夠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在企業的產業化生產流水線中引入高新科技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生產項目進行生產模式的改良,推動企業實現綠色生產,通過對企業的污染物進行減量和無害處理,實現企業發展的轉型,最后,加強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和完善農村原有的環境監管體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新時期為農村創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管理的缺失。

3.實施濰坊農業電商產業化經營

新時期“濰坊模式”的發展對農業品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的銷售不再僅僅局限于附近的城市和地區,要將眼界放寬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濰坊農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業的產業化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并且在當地落戶了中國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蔬菜標準質量中心也在濰坊建成,濰坊農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著眼于全球市場,以國際標準對產品的質量和銷售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發展,形成一流的農產品生產產業鏈,力求在當今的世界農產品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濰坊模式”升級版背景之下,要想實現全球化的產品經營,就不得不提到電商銷售平臺的建設的運維,在農業電商產業化經營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第一步需要對原有的農村經營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改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對已有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進而實現農村已有的農產品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有利于整體農村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形成,進一步實現對于農產品銷售生產產業化的升級,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介入可以有效推動農產品銷售與市場的緊密結合,此外,在農業生產角度分析,可以通過對耕地的質量進行保護改善,種植過程中對土壤的特點和作物的種類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最終選擇在特定的土壤和當地特有的氣候環境下對最為合適的作物進行種植,防止不合理種植導致的土地經濟效益的下降和土壤資源的浪費,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和種植效益,實現適度規模的農產品種植,與此同時農村的產業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農業生產方向,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當中,還可以促進農業和林業的協調發展,實現不同產業對農村自然資源的合理共享,對農村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進一步調整。

其次,產業化的經營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新的技術作為支撐,在品牌農業的建設過程當中,農業的產業化建設是極其重要的推動力量,是品牌農業長久發展的不竭動力,但是由于農村產業具有特殊性,不能直接進行人才和技術的引進,并且目前的農村企業對于絕大部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盲目投入資金進行人才引進會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并且人才引進之后農村企業的研發條件也不能滿足相應的需求,為此,在農業產業化建設過程當中需要開辟另一條更為可行的道路,在發展過程中對農村大戶、經營人才、村社主體進行鼓勵,并且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他們興辦現代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各類專業協會,以期能夠充分帶動廣大農民農產品生產和建設農業品牌的積極性,通過對龍頭企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現代化改革與建設,提升農民在品牌農業建設過程當中的有效參與程度,與此同時,對于國家和政府在農村農業生產產業化建設方面給予的扶持資金加以充分和合理及時地利用,力求對龍頭企業的經營和生產過程當中有充足生產經驗、基礎設施完備和自主創新程度較高的項目進行投資,保證投資的有效性和項目完成的可靠性,同時獲得投資的企業經營項目最好是與濰坊市的特色產品有密切的聯系,這樣便于后續電商平臺對農業品牌產品的推廣,此外,龍頭企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農村領導人員制定合理科學的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企業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取得更高效的發展,最后,在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上如果能夠推動和引導龍頭企業定向投資興辦農業生產基地,進而使得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的效益由投入、服務、收購等形式密切結合在一起,鼓勵農民以資金、技術或者土地經營權力等多種形式入股,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有效實現對于農村勞動力和多種其他生產要素的分配和利用,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村合作機制。

4.提升農民的自主創新意識

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格局的過程當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作為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只有對農民的素質進行提升,積極鼓舞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意識,提升農民接納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夠使得農村的經濟建設在長時間內保持蓬勃的生機,為此,農村的領導人員和管理者有必要開展一系列的農民培訓活動,并且加大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提升農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且在實際的實踐過程當中對農民的種植技術和種植觀念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且為農民介紹更為科學的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倡導其在農業種植活動中進行科學管理理念的內化和實踐;此外,還可以加大農村人才的引進力度,組建具有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農村農業生產和經營團隊對農村農業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有效提升農村土壤的利用科學性和有效程度,實現農村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是對原有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引進網絡進行改進,加快發展農村人才市場網絡體系,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的服務職能,進而推進山東省農村的社會主義新格局建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電商發展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在當地的服務職能,有效改善農村產業與市場需求的吻合程度,積極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加快農村產業化建設的步伐,才能夠為農村產業品牌化的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創新能力在當代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此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農民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品牌農業建設中不容忽視的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肖靖.健全產業鏈,全力打造“荷蝦共生”望城荷花蝦生態農業品牌[N].現代物流報,2020-07-06(A06).

[2]姜明輝.增強消費對“六穩”“六?!钡淖饔肹N].黑龍江日報,2020-07-05(003).

[3]孫建新.對縣域農業公用品牌建設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質量報,2020-06-18(004).

作者簡介:王彩霞(1980.10- ),女,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甄小虎(1983.04- ),男,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農村電商、網絡營銷;趙雪琪(2000.08- ),女,漢族,山東經貿職業學院,2018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李家和(2001.11- ),男,漢族,山東經貿職業學院,2019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論述了林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指出處理好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幾個重要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林業 地位 作用 正確 處理關系

1.充分認識林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與“三農”關系密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新的重大歷史任務面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對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獨特作用。主要表現為:

第一,發展林業是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大力發展林業。首先林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是林業的主戰場,農民是林業的主力軍,通過大力發展林業,可以拓展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發揮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其次發展林業有利于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因為林木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功能,在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方面具有獨特效能。據實地觀測,農田防護林能使糧食平均增產15-20%;榆樹市是糧食生產的大市,近年來,我們更加重視農防林更新造林工作,造林面積達上千公頃。最后發展林業有利于保證糧食安全。減輕農產品的生產壓力。

第二,發展林業是實現農民生活寬裕的有效途徑。農民增收,是生活寬裕的前提條件,而林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一是林業產業的效益日益顯著。我市東部林區進行立體種植,養鹿養禽,生產蘑菇,種植草藥,已經成為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二是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通過參加退耕還林、見縫插綠,村屯綠化等重點工程,可獲得錢款和苗木補助,從而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發展林業是促進鄉風文明、實現村容整潔的關鍵措施。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農村社會發展向現代化邁進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體現。發展林業,一是可綠化美化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通過見縫插綠,搞好村屯四旁綠化、庭院綠化,能使農民的家居環境、村莊環境、自然環境和諧優美;我市09年和10年綠化村屯達300個,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二是可以提高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通過倡導森林文化、弘揚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能提高農民的自身修養,又有助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形成自覺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新風尚。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可以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提供物質保障,有力推動農村的綠化美化與和諧穩定。

第四,發展林業是推動農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管理民主是通過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使農民獲得參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務的權利。當前,我市正在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搞好這項改革,還林、還利于民,由農民自己管理和經營好這一重要生產資料,不僅能落實好農民的各項合法權利,還能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民主意識和參政議政意識,村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履行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推進了農村民主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林業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地位特殊、作用獨特。只有充分發揮林業的排頭兵作用,新農村建設才能迸發出其應有的勃勃生機和活力,才能真真正正取得實效,“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

2.正確處理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幾個重要關系

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一身。如何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群眾對林業的不同需求,讓林業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先鋒隊,我們認為需著重處理好五個重要關系。

2.1要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關系。興林為了富民,富民才能興林,興林與富民是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只有把富民做為林業建設的重要目標,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林業改革和發展注入活力;只有廣大農民群眾富裕了,才能為林業提供物質保障和精神動力,推動林業又快又好發展。因此,必須牢固樹立興林為了富民、富民才能興林的理念,將林業建設與農民致富緊密結合起來,把興林富民做為林業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并始終不渝地堅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2.2要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只有發展才能滿足社會對林業不斷增長的多種需求,滿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要求;只有深化林業改革,才能消除林業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調動農民群眾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增強林業發展的活力,挖掘林業發展的潛力,發揮林業應有的效益。

2.3要處理好生態與產業的關系。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是林業發展的兩大基本任務。只有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滿足了社會的生態效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和更大的余地去發展林業產業;只有建立起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才能較好地既滿足了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又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業生態體系的發展。

2.4要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發展、保護林業資源是林業建設的第一要務。發揮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多種功能,首先要保護好森林資源,并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保護為了利用,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要堅持嚴格保護、積極開發、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原則,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森林資源,使林業成為農民群眾致富之源,同時,在科學利用中實現自我有效的保護。這一點,在我們這個森林資源并不豐富的榆樹市來說,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加強了森林三防工作。

2.5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則,既要切實抓住機遇,利用好國家政策,加快林業的發展速度,我市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大大增加了我市的林業資源。圍繞建設精品林業這一目標,努力抓好林業的高品質建設,大力提高林業效益,強力推進林業的標準化生產。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闡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兩個規劃的主要協調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規劃具體協調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協調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在具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兩種調控土地利用的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這兩項規劃由于一些歷史和現實方面的原因,導致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迫切需要統一、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協調。本文將在相關研究、實踐的基礎上,比較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之間的協調問題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案。

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規劃期限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期限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規劃期限相適應,一般為15或20年;在規劃期限內,有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為5年。而對于新農村建設,目前我國地規劃的具體起始時間與完成期限不盡一致,有專家稱我國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應以2020年為宜。由于兩個規劃的編制時間不同步,并且基期年不同,造成了兩者在用地規模,布局等諸多方面不銜接。

1.2 規劃的指導思想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嚴格控制城市,集鎮和村莊用地規模的前提下,將土地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間和地域間進行調整和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全面性的規劃,是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對行政轄區范圍內所有土地結構進行優化和合理安排布局,對各項用地規劃都具有指導和制約作用。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出發點是統籌安排各類設建設用地,以滿足居住、存儲、交通以及其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同時保護土地與生態環境免受破壞。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則是局部性的規劃,它著重于一村或幾村范圍內建設用地的分配和布局安排,是諸多建設用地規劃中的一種。

1.3 規劃用地規模、范國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最核心的矛盾就在于建設用地規模的確定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特別強調建設占用耕地占一補一,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盡管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10多年來,普遍出現了預支規劃期內建設占用耕地指標的現象,但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還是導致了各地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偏小。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是在國家規定的人均用地指標范圍內,結合人口數量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來確定的。選兩種截然不同的指導思想加之在用地分類標準、人口核算方法等的不一致直接導致兩種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有較大差異。同時,受建設用地規模指標的限制、規劃時限差異、部門之間利益沖突等因素限制,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控制圍反映的村莊建設用地范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所確定的發展范圍也不盡一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往往小于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

1.4 規劃用地類型不一致

在用地分類與劃分標準上兩種規劃存在明顯差別: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一般執行國家建設部門制定的《城市用地分類和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將城市用地劃分為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共10個大類,其中前九類用地參與農村建設用地平衡,而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用原《土地管理法》規定的用地分類。將土地劃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共8大類。這兩個分類標準有許多矛盾之處,同一名稱或相似名稱的地糞,兩者的含義卻大不相同,造成兩個規劃在用地上難以進行比較。如城鎮內部的交通用地、水域等概念,兩個規劃都難以詮釋確切的含義令對方信服,從而造成各成一統的格局。

1.5 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不協調。

一些人為因素造成兩中規劃的不協調,主要體現在部分當地領導在正確理解我國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方面存在誤區,突出表現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僅當作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馬路,村里閑地不用,卻向外無限擴張;甚至某些干部為獲取個人利益,打著新農村建設的旗號,巧立名目,帶頭私占耕地用于商品房商業用房開發,造成了村民產生相互攀比心理。爭相違法占地建房?;蛘叽蟾恪罢児こ獭迸c“形象工程”,擅自圈地規劃建設,而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于不顧,出現了所謂“人治大于法治,外加長官意志”的現象。

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主要協調點

2.1 內容上的銜接和協調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內容應該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得作出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想一致的規定,兩者應當保持和諧統一。由于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別屬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且兩個規劃編制基期年、編制期限不同。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應該注意相互銜接,相互兼顧,保持兩者之間的銜接和協調。

2.2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土地供給與土地需求的關系。因此,在編制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時,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必須正確對待,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確定的規模。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及歷史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確實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的,應當按照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及時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時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做好用地發展方向和發展用地布局上的銜接和協調。

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協調措施

3.1 注重公眾參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編制人員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制定切實實際的建設用地發展規模和布局空間。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發動社會參與,讓規劃得到公眾的監督和支持,避免規劃為少數決策者所左右,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銜接創造前提條件。

3.2 加強相關單位的配合

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時,要加強有關部門的配合。編制人員之間要經常進行思想交流,相互溝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不妨集合當地干部或代表參與,以便更加了解當地的發展規劃思想,同時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過程中也應該邀請鄉級或更高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人員參與,從編制主體之間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

3.3 確?;A資料一致,使規劃在內容、技術上相互銜接

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基礎資料上的銜接,兩個規劃使用的關鍵基礎資料數據、資料統計口徑盡量保持一致;在建設用地規模預測時,采用的標準方法等科學合理,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相協調。其次在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上,應該根據當地土地資料尤其耕地資源,解決好保護耕地與發展的關系。再次兩個規劃的建設范圍在規劃圖上落實時,圖件要素相互樸長取短,互相結合,使兩個規劃圖上反映的內容,位置相一致,從而使兩個規劃真正的互相銜接。

3.4 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有效實施。同時,在確保新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問題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該在當年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留取一部分指標專門用于新農村建設,如浙江省曾明確規定,各地應確保將當年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的10%左右用于新農村建設。同時,有關鄉鎮、村也應積極抓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土地開發整理等,向上爭取一定的建設用地獎勵指標,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

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要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就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推動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更需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本文從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深入探析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闡述其發展的要求、基本原則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民族地區 新農村建設

一、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的重要戰略思想。我國是擁有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大國,民族地區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發展的全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著眼點就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探索科學發展道路,實現更好更快的科學發展,這也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所必須堅持的。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精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關鍵在于新農村建設,這也將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一)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據國家民委扶貧辦對少數民族地區(包括民族八省區和其余民族自治地方,共20個省、區、市)農村貧困監測結果分析和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市)6.8萬個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中民族八省區調查數據統計分析,2005年末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絕對貧困人口1170.4萬,其中民族八省區農村絕對貧困人口879.7萬??梢钥闯?,我國少數民族農村貧困依然是遏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推動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是廣大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與期望。

(二)促進三農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最重要途徑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不但是農業生產者,也必須是農業的經營者和農村的管理者。且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因而,要促進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關注三農發展,推動三農發展。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出臺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010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有利于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擺脫貧困。

(三)新農村建設是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西部及南部的山地、高原、丘陵等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域,且長期以來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和生態惡化的累積性導致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嚴重受阻,經濟發展受限。我國新農村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中共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著眼于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通過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一定可以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實現生態環境與新農村建設的健康循環模式。

二、新農村建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 鞏固國家統一穩定,維護邊疆安全

我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分布于內陸及邊疆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農村貧困人口比例較高,先天自然條件也不優越,且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教育、文化等資源都相對缺乏。因此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既是改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經濟,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鞏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維護邊疆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立足國情與借鑒、吸收國外經驗相結合

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各級政策切實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立足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有條件,發展特色經濟,挖掘優勢產業,不僅加快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為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與推進。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發密切,不斷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使得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及建設經驗流入國內,為我國經濟發展,建設工作提供了經驗與藍本。我國可以批判地吸收國外農村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政策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形成了系統的農村建設工程,以推動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進程??梢?,立足國情與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建設經驗相結合是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要把握的重要原則。

(三)循序激進與重點推進相結合

林德布洛姆的漸進調試理論強調要針對活動環境、因素等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制度的安排,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達到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時間長、責任重、過程復雜的活動。因而在新農村建設活動實施過程中需要制定計劃,不斷調整進程及安排以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達到最優的效果。同時,民族地區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只有堅定不移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因而抓住民族地區新農村的重點,并有步驟、有計劃的實施建設工程才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惠及民生科技

2008年初,國家科學技術部制定了《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行動方案》,旨在以科技惠及億萬農民生活為宗旨,讓科技根植于農民生活,為加強農村民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因而在建設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加強各級領導為農村民生科技行動組織保障,保障農村民生科技行動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二是政府應增加投入為農村民生科技行動提供經費支持;三是通過項目實施民族地區農村民生科技示范;四是加大宣傳力度,重視經驗總結,營造推進農村民生科技工作的良好環境;五是強化科普,幫助廣大農民樹立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意識。

(二)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與創新發展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國55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民族特色的習俗、語言、工藝,這些不僅體現了各少數民族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石。而經濟活動是文化發展變化的基石。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正是發展民族經濟,推進民族地區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步驟。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發揮促進作用、控制不良影響,使民族地區的文化能夠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我國民族文化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大量神秘的文化、習俗及稀少的語言仍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與此同時還應加大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不斷發展創新,形成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新文化,使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步伐。

(三)加大扶貧力度,貫徹國家扶貧政策

由于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相對滯后,貧困依然是民族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相繼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等重要政策,鼓勵廣大學者不斷進行反貧困的理論研究并廣泛運用于實踐中,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國民族地區扶貧的思路措施體現在:(1)切實轉變觀念,把扶貧工作從單一的財、物投入轉移到領先科技脫貧的軌道上來。(2)加快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環境支持。(3)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加大對農村帶頭人的培養,如農村的領導干部,農民企業家等。(4)建立民族地區自己的產業開發基地和研發基地,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采納應用。(5)從中央到地方盡快制定民族地區扶貧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馬林.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論.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唐文武,賀迅宇.新農村建設與新型農民培養的互動關系研究.湖北農業科學,2010(1).

[3]程又中,胡宗山.國外農村建設的經驗教訓.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2).

[4]楊仁德,向華等.貴州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行動思考.河北農業科學,2010(1).

上一篇: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下一篇:風險危害與教育培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