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

2023-10-02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兩 量詞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對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筆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們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張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橫只是文字增繁現象”。[2](P553)筆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從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車馬形制來看,于、張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們認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見,“兩”從一開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關問題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時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從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卻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詞匯源自渾沌語的分化,詞類是語言系統發展成熟后,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的結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墩f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对娊?middot;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屨”“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F代漢語中,“屨”“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梢哉f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梢?,“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稘h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釋: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頁。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骸吨袊糯囻R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頁。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詞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婭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過現代漢泰語人稱代詞對比,分析人稱代詞的特征、有關的要素以及漢泰文化通過人稱代詞所反映出的各種現象。

現代漢泰人稱代詞的劃分方式相似:第一人稱代詞ฉัน (CHĂN)、 ผม (PHŎM)、 กระผม (KRÀ-PHŎM) 、ดิฉัน (DÌ-CHĂN)、 ข้าพเจ้า (KHÂ-PHÁ-JÂO)、 เรา (RAO) 等皆指說話者;第二人稱代詞เธอ (THEOH) 、ท่าน (THÂAN)、คุณ (KHUN) 、แก (KAEH) 等皆指聽話者;第三人稱代詞เขา (KHĂO) 、พวกเขา (PHÛAK-KHĂO) 、มัน (MAN) 等指被提到的相關人員。

從語法結構的角度來看,漢泰人稱代詞不能單獨使用。有的人稱代詞是兩種語言共有的,有的則僅存在于某一種語言中。泰語人稱代詞多于漢語,泰語人稱代詞有謙稱、敬稱、昵稱、鄙稱和俗稱等多種稱謂功能。漢泰人稱代詞的共同點是單數與復數形式的指數名詞,這可以顯示出在不同句子形式里的角色與特點。從研究結果還可以看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與以泰語為母語的人,兩者的思維方式有差別,選擇人稱代詞時受各自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

關鍵詞:人稱代詞 對比 文化 語言使用

一、引言

在語言體系中,人稱代詞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人們通過不同的人稱代詞來指稱自己、聽眾和說話者以及話語中涉及的人物。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下,人們用來表達思想觀念的方法也不一樣。漢語和泰語的人稱代詞的演變過程、使用頻率以及文化特征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這些特色體現了漢泰社會文化方面的異同。

漢泰語人稱代詞在口語、書面語中使用方法各有異同,本文從現代漢泰語人稱代詞入手,研究漢泰人稱代詞的相同和差異,分析出現偏誤較多的代詞,探討漢泰代詞的使用方法。

二、研究目的

本文討論漢泰人稱代詞在語義、語法、語用等方面的差異,對漢泰人稱代詞翻譯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對如何有效地翻譯人稱代詞應關注的重點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加深中泰兩國在文化上的理解,也可對學習漢泰語言的人有所幫助。

人稱代詞是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經常使用的詞類。人稱代詞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是一種社會心理的反映,人稱代詞是一個重要的言語交際系統,在交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泰語中有繁多的人稱代詞,泰國文化對尊卑禮儀看得極重,現代泰語中的謙敬稱謂比現代漢語豐富得多,可以按其意義、特征、在句中的作用、談話的對象、對對方的熟悉程度、自己的年齡等等來選擇使用。能恰當地使用泰語的人稱代詞,是泰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對比分析法、文獻研究法、偏誤分析法進行研究。

(一)對比分析方法

運用對比分析法來研究漢語和泰語的人稱代詞,這種方法可以突顯漢泰的語言文化特點。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漢泰人稱代詞的差異,也可以看到許多共同點。從漢泰人稱代詞發展史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漢語和泰語的人稱代詞有諸多相似之處,這有利于人們通過了解漢泰人稱代詞的發展史而更好地使用代詞。

(二)文獻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獻研究法的基礎上,依據專業文獻、報刊、網絡等相關資料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對了解研究現狀,分析理論研究成果具有某些相對性和局限性,適用于漢泰人稱代詞對比分析。

四、現代漢泰語人稱代詞對比

“人稱代詞”泰語叫“บุรุษสรรพนาม (BÙ-RÙT SÀP-PHÁ-NAAM)”。人稱代詞指代替人的名稱的詞,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定語。這類詞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漢泰人稱代詞在稱謂功能和語法意義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泰語人稱代詞謙敬稱謂比漢語豐富得多,選擇使用的時候必須注意遵循勢位原則。

漢語和泰語都屬于漢藏語系,無論從地源關系還是從文化交融方面看,漢語和泰語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在漢泰兩種語言交際中,人稱代詞是一種重要的稱呼選擇。泰國文化對尊卑禮儀看得極重。泰語中有很多人稱代詞,我們可以按其意義、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來選擇使用。言語交際中正確使用泰語人稱代詞是不容易的。對于單詞的選擇,由很多方面來決定,比如談話的對象、對對方的熟悉程度、自己的年齡等等,最重要的則是談話雙方的身份地位。

人稱代詞語法功能跟名詞相似,是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也可以跟別的詞組合,這種代詞是用來稱代人或者事物的名稱,一般不受別的詞類修飾,有人稱、數和格等形態變化。人稱代詞是根據人在言談中的角度而區分人稱的。

現代漢泰人稱代詞均可分為三種:第一人稱(說者)、第二人稱(聽者)、第三人稱(說者、聽者以外的人)。如漢語的“我、你、他、她、它”和泰語的“ฉัน (CHĂN)、คุณ(KHUN)、เขา/มัน (KHĂO/MAN)”等都是這種三分系統。

五、人稱代詞的分類

(一)第一人稱單數

“我”是第一人稱代詞,用來指稱自己。漢語“我”應用范圍較廣,男女都可以用。漢語中的“我”,在泰語中可以分成幾個“我”。泰語中與“我”對應的詞比漢語劃分得細致而復雜。因需要考慮說話人和聽話人的性別、年齡、場合以及是否有第三者在場等因素才能選定一個既準確又適合的“我”,說話人跟聽話人之間尊卑之關系都要注意,不同情況下使用方法也是不同。

泰語第一人稱單數分類:

1.“我”:ฉัน (CHĂN)

ฉัน(CHĂN)這個詞在泰語中是廣泛使用的人稱代詞,屬中性的禮貌形式,可以用來指男性和女性,但女性使用頻率較高??捎糜谟H密關系的人,也可用于陌生人。

ฉัน(CHĂN)多用于同學、同事之間。它是泰語里第一人稱代詞中最基本、最標準的稱謂。不過,有時也因對方身份的不同而變化。漢語“我”跟這個詞的意義比較接近。如果說話的對象為自己的上司、長輩、或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比如對方是老師、上級、長輩的親屬,泰語一般不使用該詞,用此詞自稱則不太禮貌。不過,如果與對方關系很熟悉的話,則可以使用。

2.“我”:ผม (PHŎM)

ผม (PHŎM)與ฉัน (CHĂN)同義,但限于男性使用。是男性最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禮貌用語,表示謙虛與尊敬。一般用于年長者或身份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可用于年幼但身份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多用于口語。在泰語中,它另外的含義是“頭發”。

3.“我”:กระผม (KRÀ-PHŎM)

กระผม是男性最禮貌的第一人稱代詞,在需要強調禮貌的書面語、正式語言場合下使用,聽話人的年齡、性別、身份不限。在書面語中,กระผ也可用于自薦信,表示自謙或對對方的尊敬,相當于漢語第一人稱代詞“敝”或“不才”。

4.“我”:ดิฉั (DÌ-CHĂN)

ดิฉั (DÌ-CHĂN) 是女性用詞中最禮貌的第一人稱代詞,它與男性的กระผม (KRÀ-PHŎM)屬于同樣的等級。但ดิฉั只限于女性使用。在需要強調非常禮貌的書面語或正式語言場合下使用,聽話人的年齡、性別、身份無限制。它的意義比ฉัน更為正式。泰語常常用于書面、播音或其他正式場合。

5.“我”:ข้าพเจ้า (KHÂ-PHÁ-JÂO)

ข้าพเจ้า (KHÂ-PHÁ-JÂO)是一種非常正式的人稱代詞,屬于中性的禮貌形式,皆用于替代男性的กระผม (KRÀ-PHŎM)和女性的ดิฉั (DÌ-CHĂN),往往用于需要強調禮貌的文學作品、政府公文等官方文體中作代詞或其他正式語言場合下使用,聽話者的年齡、性別、身份沒有限制,男性和女性均可使用。這個代詞也是現代的泰國國王、皇后、王室或者攝政用于御言,及至國王自稱的詞語,這個詞相當于古代皇帝的自稱“朕”。另外,在正式公文里或自薦信、推薦信、邀請函等正式場合,通常使用ข้าพเจ้า來表達自謙和尊敬對方,所以它也可翻譯為“本人”。

6.“我”:หนู (NŎO)

หนู (NŎO) 在泰語中的基本意思是“老鼠”,而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時,則通常表示少兒或女性等向長輩、親屬、領導、年長者說話時的自稱。

7.“我”:เรา (RAO)

เรา (RAO) 既可用于單數,又可用于復數。用于單數時,男女都可以用于自稱;主要對認識的但不親密的同輩使用。

8.“我”:เขา (KHĂO)

เขา (KHĂO) 是青年或男女兒童(女性使用頻率較高)對同輩以上的人說話時使用的;一般僅限于小學到中學的學生使用,帶有柔媚可愛的語氣;經常用于熟人、同學、親屬、鄰居之間。

9.“我”:ข้า (KHÂA)

ข้า (KHÂA)是古泰語上級對下級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用于表示上級和下級的距離?,F在是同輩之間比較隨便的用語,表示同等和親密的關系。還可以對下級和地位低的人用,表示蔑視。因詞的禮貌程度較低,所以只對同輩以下且較熟悉的人使用,如同學、親屬。另外,經常出現在古代小說中。

10.“我”:อั๊ว (ÚAH)

อั๊ว (ÚAH)是中國潮州話借詞,源詞漢字是“我”或“吾”,男女通用。用于泰國華人自稱或者泰國人對華人說話時自稱。因當時華人移居泰國,泰國人對華人較蔑視,所以該詞含有蔑視不文雅的語氣。雖然現在泰國人蔑視華人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該詞的貶義用法仍然保留著。

11.“我”:กู (KOO)

กู (KOO)男女通用。在泰國最早的文字資料素可泰王朝時期的《蘭甘亨王碑銘》中,蘭甘亨王用กู (KOO) 為自稱。古時無論老百姓還是國王都通用,是一個很禮貌的稱謂語。今天詞義發生了變化,即用于地位低的人,表示蔑視。

現代泰語“กู (KOO)”表示不太有禮貌,只能在同輩之間或者關系非常親密的同輩人或對晚輩人使用,它帶有不文明及鄙視的語氣。

(二)第二人稱單數

漢語第二人稱單數只有“你”和“您”。漢語“你”泰語可用“คุณ (KHUN)、เธอ (THEOH)”等來代替。在對外基礎泰語系列書籍中優先選用คุณ作為第二人稱代詞。不過,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場合?!澳恪笔峭ㄓ檬?,對上級、下屬或平輩都可使用,稱代范圍較廣?!澳恪焙汀澳辈⒉煌耆珜α?,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1.“你”:คุณ (KHUN)

คุณ (KHUN) 是最基本的第二人稱稱謂,在社會上使用頻率最高,男性與女性兼可優先選用คุณ (KHUN) 作為第二人稱代詞,通常用于與下屬的談話之中,而與自己的上司或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之間的談話中,它也可當作一個禮貌用語來使用。該詞可用于任何談話或語境當中,沒有第二、第三人稱的區別。作為一個較為禮貌的用語,可用于與下屬、與出租車司機等人之間的談話中。說話人與受話人雙方沒有年齡和性別的限制。與第一人稱代詞的ฉัน (CHĂN) 相對應。

2.“你”:เธอ (THEOH)

เธอ (THEOH) 男女通用,表示年齡、身份、地位平等,用于朋友或者自己熟悉的人、男朋友對女朋友、大人對小孩等等之間發生的對話中,也用于地位高對地位低的熟人,如師生、師徒之間等等。在同等地位之間使用表示禮貌;而對下級使用,則表示保持距離。此詞的禮貌程度與第一人稱代詞男性禮貌的ผม (PHŎM)、女性禮貌的ฉัน (CHĂN),第二人稱代詞的เธอ(THEOH)同等。

3.“你”:นาย (NAAI)

นาย (NAAI)用于男性對同性的同學或朋友,表示關系親密,已可以作為同事之間的禮貌稱謂語。

4.“你”:หนู (NŎO)

หนู (NŎO)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時,是年幼或身份地位低的人對年長或身份地位高的人的自稱,表示謙虛或想取得對方的愛戴。當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稱呼對方時,則表示對對方的慈愛,用于口語。通常用于對小孩或者對女性的愛稱。有時候可以放在小孩名稱前面作為前綴,表示“小小的、可愛的、喜歡的”等等。

5.“你”:เจ้า (JÂO)

เจ้(JÂO)在現代泰語中略用,原意是中國古代云南大理地區的南詔(น่านเจ้า NÂN-JÂO) 王國的國號(“南”即漢語中的南方,“詔”即當時與現代泰語使用的詞語接近的語言,相當于“王”),南詔國即“南方的王國”。

6.“你”:เรา (RAO)

เร (RAO) 也是現代泰語的萬能人稱代詞,它既可當第一人稱代詞,也可作第二人稱代詞。使用場合為長輩用于晚輩,含有教誨的語氣。

7.“你”:ลื้อ (LÉU)

ลื้อ (LÉU)是漢語借詞,同อั๊ว用法一樣,在泰國華人之間廣泛使用。在泰語中仍然含有不文雅的語氣,與第一人稱代詞的อั๊ว (ÚAH) 相當。

8.“你”:เอ็ง (ENG)

เอ็ง (ENG)用于關系密切的人之間,男女皆可用,但多用于男人之間,尤其是在農村使用的情況較多,在曼谷或其他大城市里不常用。它含有不禮貌之意。與第一人稱代詞ข้า(KHÂA)相當。

9.“你”:แก (KAEH)

แก (KAEH)常用于好朋友之間,男女不限。แก雖然不算是粗俗用語,但不能對長輩使用。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ข้า (KHÂA)、เขา (KHĂO) 或ฉัน (CHĂN)。

10.“你”:หล่อ (LÀUN)

第二人稱代詞หล่อ (LÀUN)是身份高的女人對身份低的女人使用。在古代泰語里,女性之間的使用率較高,身份高或長輩對身份低或晚輩的女人,或者職位相等、輩分相同的女人之間通常使用,意思相當于古代漢語中的“汝”。不過,在現代泰語中,使用หล่อ時,說話者含有鄙視對方的身份或對對方不滿的表情。

11.“你”:มึง (MEUNG)

มึง (MEUNG)是個粗俗、不文明的詞,男女通用。它的來源與กู (KOO)一樣,在素可泰王朝為使用最高的第二人稱代詞。經過時代的變化,該詞的語義發生了改變。一般是社會低層的人使用。經常在詈語、粗鄙的話題中出現。在一般情況下用該詞稱呼別人,表示嚴重的蔑視或憤怒。在非常親密的同學或朋友之間使用表示親切的關系,但仍含有不文明的語氣。

12.“您”:ท่าน (THÂN)

“您”就是泰語“ท่าน (THÂN)”的意思,是個敬稱。男女皆可使用。實際上,這是一個禮貌用語,“您”是說話人對受話人的敬稱,不過多限于泰國人與其上司或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談話中。說話人與受話人雙方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與第一人稱代詞的กระผม (KRÀ-PHŎM)(男性禮貌)、ดิฉัน (DÌ-CHĂN)(女性禮貌)相對應。在書面語中,該詞常常用來指“您”這樣的稱呼,多為尊重別人的地位而非出自個人內心的尊重。

泰語使用“你”的場合很普遍,有時也可以用對方的官銜或職業來取代“你”,比如學生和老師說話時就可用อาจารย (AA-JAAN)(老師)來代替“你”,老師對學生也可用 นักเรียน (NÁK-RIAN)來代替“你”。

(三)第三人稱單數

漢語第三人稱單數代詞主要有“他”和“她”?!八焙汀八痹跐h語中區分男女,“他”指代男性,“她”指代女性,使用頻率都很高。雖說漢語第三人稱單數代詞有男女之分,但只是文字上的區別,實際上可以說兩者都是同一個詞。而泰語則不同,“เขา (KHĂO)”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的萬能代詞。同時,其它代表“他”或“她”的泰語第三人稱代詞ท่าน (THÂN)、พระองค์ (PHRÁ-ONG)、อี (EE),甚至มัน (MAN)也沒有性別的區分。漢語“它”泛指人以外的事物,泰語為“มัน (MAN)”,用法相同。

1.“他、她”:เขา (KHĂO)

เขา (KHĂO)是泰語第三人稱代詞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詞。既可以用于陌生人之間,也可用于跟任何人的談話語境中,男女都可使用。但如果用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則顯得不太禮貌。該詞的禮貌程度與第一人稱代詞的ผม (PHŎM)(男禮用語)、ฉัน(CHĂN)(女禮用語),第二人稱代詞的ท่าน (THÂN)同等。但在漢語中有“他”與“她”的性別變化,可是泰語發音僅為“TĀ”。

2.“他、她”:ท่าน (THÂN)

ท่าน (THÂN) 是第三人稱代詞的日常用語之一,同เขา的用法一樣無性別區分,表示尊敬,用于和尚、欽佩的長輩或恩人皆可。

3.“他、她”:พระองค์ (PHRÁ-ONG)

พระองค์ (PHRÁ-ONG) 是第三人稱代詞的最高尊敬之詞,用法同เขา(KHĂO)一樣沒有性別的區分,用于稱呼天上所敬拜的“佛、神、圣”和人間的王室,本詞原義同漢語里的量詞“尊”。

4.“她”:เธอ (THEOH)

作為能與男或女使用的第二人稱代詞เธอ (THEOH),其另一角色也是僅針對女性使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使用率較高。

5.“他、她”:อี (EE)

อี (EE)是中國廣東潮州話“伊”第三人稱代詞的借詞,在社會上的使用率不甚高,僅出現于泰國華人之間。用法同เขา(KHĂO)和如上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沒有性別之分。因為อี(EE)在現代泰語里還有另一前綴的角色,放在某人(尤其女性)的名字、名稱、身份前面時指不滿意或者有強烈鄙視情緒,所以,若用在華人社區之外,會給人不禮貌的感覺。

6.“她”:หล่อน (LÀUN)

หล่อน(LÀUN)在現代泰語中,不管用于第二人稱代詞還是用于第三人稱代詞,皆有貶義,表示不尊敬“她”或對“她”不滿。

7.“他、她”:มัน (MAN)

มัน (MAN)是不禮貌的第三人稱代詞,มัน之所以有鄙視之意,是因為它和用于與動物或東西配用的漢語“它”使用一樣,要么認為第三人身份或地位低賤,要么說話者處在憤怒之中。

8.“它”:มัน (MAN)

漢泰語“它”มัน (MAN)除了指人以外,還可以用來代替生物和事物。

(四)第一人稱復數

漢泰兩種語言人稱代詞都可通過在單數形式上附加其他成分來表示復數。漢語人稱代詞復數形式是在單數形式后附加“們”。如“我們、你們、他們、咱們”等。泰語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是在單數人稱形式前加“PHÛAK”。泰語人稱代詞有部分可以用單數,也可以用于復數,需要依據語境來判斷。如:KHUN,THÂN,RAO 等。

泰語พวกเรา (PHÛAK-RAO) 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我們”,有的時候也可用作第二人稱代詞。泰語中的這個詞可以包括聽話人在內,也可以不包括聽話人在內,具體情況需要根據語境來理解。漢語中,“咱們”與“我們”也有差別?!霸蹅儭笔前ㄊ?,包括說話人一方和聽話人一方,如“咱們別等他了,先走吧”;“我們”是排除式,只是說話人及所在的群體,不包括聽話人,如“您再坐一會兒,我們先走了”。

(五)第二人稱復數

พวกคุณ (PHÛAK-KHUN) 這個泰語人稱代詞在語義和語用方面都跟漢語相同,表示第二人稱復數。

(六)第三人稱復數

“他們”和“她們”為第三人稱復數,泰語里不分男女,僅用“พวกเขา”(PHÛAK-KHĂO) 或“พวกมัน” (PHÛAK-MAN)來表達。

漢泰語言中豐富的人稱代詞,是交際中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能夠準確得體地運用人稱代詞是非常有意義的。泰語中復雜的人稱代詞所代表的概念及其領屬范疇,往往是交叉的,很難與漢語中的人稱代詞一一對應。漢泰這兩種語言的人稱代詞無論在稱謂功能方面,還是語法方面,差異性大于共同性。泰語人稱代詞有謙稱、敬稱、昵稱、鄙稱和俗稱等多種稱謂功能,人稱代詞的選用必須嚴格遵循勢位原則。泰語人稱代詞的語法意義比漢語豐富得多。漢泰人稱代詞在發展中呈現出的共同趨勢是:人稱代詞數量不斷減少,稱謂功能不斷簡化。

漢泰人稱代詞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所以泰語的人稱代詞比漢語人稱代詞復雜,是因為使用泰語人稱代詞之前必須考慮到不同的場合:虔敬、禮儀、地位、身份等。

參考文獻:

[1]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胡明揚.漢語禮儀用語及其文化內涵[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3]江治安.現代漢語語法[M].長春:吉林出版社,1958.

[4]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裴曉睿.泰語語法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戚盛中.泰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7]孫維張,呂明臣.社會交際語言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6.

[8]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9]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楊麗周.漢泰人稱代詞的稱謂功能和語法特征[J].云南民族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11]于維雅.東方語言文字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3]曹復.方興未艾的泰國華文教育[J].對外大傳播,1999,(12).

[14]柴世森.漢語語法答問[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15]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6]房玉清.使用漢語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17]นิภาพรรณ ศรีพงษ์ ทักษะการใช้ภาษา[M].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เทคโนโลยี ราชมงคล อีสารน นครราชสีมา,2548.

[18]พรทิพย์ แฟงสุด หนังสือรวมหลักภาษาไทย(ชั้นมัธยมศึกษาตอนต้ น)[M].2533.

[19]วราภรณ์ แสงสด บุรุษสรรพนามในภาษาไทย:การศึกษาเชิงเปรียบ เทียบ 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2532.

(Petcharat Prasittiarpa北京語言大學曼谷學院)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3篇

一、導言

語氣詞常常是附在句子或者詞組后面,給句子注入語氣,對思維的邏輯和對話的建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齊滬揚(2002)[1]指出,現代漢語語氣系統可分為功能語氣和意志語氣,功能語氣的形式標志是語氣詞“了、的、嗎、吧、啊、呢”。所以本文以齊滬楊所分類的這幾個常用語氣詞作為研究對象,對韓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語氣詞的偏誤進行歸類分析。

二、偏誤分析

本文對北京語言大學HSK語料庫中韓國留學生習作進行字符串為“啊、吧、呢、的、了、嗎”的檢索,從中找出語氣詞使用存在偏誤的句子,并對這些句子進行偏誤歸類,從而發現,韓國留學生在使用語氣詞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偏誤。

(一)遺漏

句子中該用語氣詞卻沒有用的偏誤現象,我們稱作遺漏。

(1)你沒聽說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嗎]?這是一個疑問的句子,用“嗎”來傳達語氣的疑問意義,如果去掉這個語氣詞,就會顯得語氣不夠委婉,暗含反問的語氣。

(2)真是[的],都來了這邊還不過來找我。

這里缺的是一個表示確信意義的語氣詞“的”,同時加上“的”語氣也會稍顯緩和、委婉。

(二)多余

句子中不該用語氣詞卻用了的偏誤現象,我們稱作多余。

(1)我們現在都很平安地生活,你們千萬別擔心[了吧]!這例中,語氣詞疊加使用,我們可以看作是語氣詞了的偏誤。這里表示的是確信和呼吁意義,不用任何語氣詞,前面的小句就可以傳達出完整的意義。

(2)在學校就能學習,觀察異性的各種性格和想法,這不就能趁早了解異性[了嗎]?在這例中,前面的句意已經是完整的,不需要語氣詞來附加任何意義。“了”在語氣意義上主要強調變化完成的效果,這兩句中并不需要這樣的意義。

(3)只要是肯定的事我們都要支持,千萬別把子女永遠當作小孩子,要相信他們[吧]!最后一個小分句表示的是信任。“吧”的語氣意義表示猜測,疑大于信,而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是肯定確認的意思。

(三)誤用

句子中本該用語氣詞甲卻用了語氣詞乙的偏誤現象,我們稱作誤用。

(1)在你享受吸煙的同時,別人也在與你“享受”吸煙的樂趣,他們也在吸“二手煙”,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盡量少吸煙吧[了]。

“了”是表示行為變化后的結果,在兩句中,話語者是表示建議,所以應該用語氣詞“吧”。

(2)那父母可以放棄教育,讓孩子過隨心所欲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嗎[呢]?“嗎”用于是非問句表示疑問,而“呢”主要是用于鋪成新意義,在這幾例中話語者主要是鋪設疑問概念,引發讀者思考。

“呢”鋪陳一個新意義,由此引出后面的話題,語氣詞“嗎”也是表示疑問,但是只是提出疑問,并不要求回答。

(3)換句話說各個時代的觀念以及思想都完全一致才怪呢[的]。

這里的“呢”用在一個特殊的句型“才……呢”中,表示肯定的語氣。

(4)你得保重身體啊[吧]。

“啊”主要是在原來直陳的語氣上再加上一層感情色彩,帶“啊”的句子多表示說話人的感情。

(5)如果我上男女混合教育方式的高中,生活就會更愉快、充實一點的[吧]。

“的”的意義一般是表示肯定無疑和已然,在這幾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一般的意義都是表示對事實的肯定確實。

(6)雖然這次考得不太好,但是下次的考試成功的話就行了[吧]!“了”的基本語義是表示表示已經如此或表示新情況出現。

三、偏誤原因探究

造成偏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語言遷移的原因

在學習者初學語言之時,由于對目的語規則不是很了解,因此常常會借助母語知識,并將其借用到目的語中來,用母語的規律替代目的語的規律,這樣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母語相應的規律遷移對語言初期習得影響較大。

韓國的語氣詞稱為終結詞尾,它一方面是用來區分陳述句、疑問句、命令句和共動句;另一方面在敬語法中表示對敬者的尊敬等級。韓語的尊敬等級可以分為尊敬階、準敬階、平階、準平階、不定階、基本階。而漢語的語氣詞起著加強語氣表達信息量的作用。一般來說,漢語語氣詞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它通常附著在句子末尾,第二是它不僅可以配合句子表明特定意圖,而且可以加強語氣表達的信息量。同時,語調等其他構件也可以表達語氣。語氣詞并不是唯一表達語氣系統的方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語氣詞的句法分布不同,所以很多留學生對這些常用語氣詞的用法易產生混淆。比如“嗎”和“呢”的用法,都是表示疑問,但是“呢”包含深究的意義,這需要結合語境和語感來進行判斷,可是受母語的影響,韓國留學生就容易產生誤用的偏誤。

(二)交際策略的原因

學習者為了應付交際,避免言語不連貫,省略了暫時不影響交際的功能詞,特別是學習者注意力放在交際內容而不是語言形式上,這種情形就更突出。

由于口語交際具有及時性,學習者為了將話題繼續下去,常常會應用交際策略,由此也會引發偏誤。一般來說,這種偏誤包括轉述、有意識的遷移、回避、檢索中的重復,其中回避策略是留學生常犯下的偏誤,留學生在對目的語規則掌握得不是很熟練的情況下,為了使話題交際繼續,于是常?;乇苁褂媚莻€語法點,于是產生遺漏這樣的偏誤。

(三)所用教材的原因

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語氣詞的用法并未進行系統的總結。比如在初級中出現過這樣的句子,其中語氣詞“吧”表示要求商量的口氣:我們這周末去公園吧;在后面的課文中又出現了這樣的句子:好吧,但是這里的“吧”是表示同意。同時練習部分也沒有很多關于語氣詞的辨析練習,這樣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沒辦法及時鞏固知識。到現在為止,語氣詞的本體研究雖然初見成果,可是不同的理論支撐著不同的成果,導致教研人員在編寫過程中,不知該參照哪種理論,從而使教材編寫的也很混亂。

“我們編寫的教材應加入視覺、聽覺部分,力圖把一個對話發生的整體情況全面地展現給學生。具體到語氣詞,我們不僅應該通過課本告訴學生是什么意思,而且應通過會話的視覺、聽覺組成部分展現給學生語氣詞使用的整體情況,包括說話的場景、說話人的體態語及聲音的感情色彩。”[2]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4篇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薦、選舉。 4.薦: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5.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文選·陳情表》: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職。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9.復:恢復原職務。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 13.仕進:進身為官。 14.任:擔負、擔任。

二、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

2.調、徙、轉: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7.補:補任空缺官職。

8.蔭補:靠先人的業績補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詞語。

1.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為丞相。

2.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4.超遷:越級升遷。

5.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官職。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職。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如《文選·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0.提:提拔。

四、表“貶官、免官”的詞語。

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并外放。 2.竄:放逐、貶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謫:降職,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吏降職并調到邊遠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轉:降職。 7.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有時也指平調。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絀:廢掉官職。

如《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既絀。 10.免:罷免官職。 11.奪:削去,罷免。

五、表“辭官”的詞語。 1.告老:官員年老辭職。 2.解官:辭去官職。

3.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

4.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

6.移?。荷蠒Q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

7.謝?。和胁∫嘶蛑x絕賓客。 8.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六、表“兼職、代理”的詞語。

1.假:臨時的、代理的。如《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2.兼:兼任,同時監管。 3.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鄶州。 4.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5.權:暫時代理官職。 6.攝:暫代官職。

7.署:暫任、代理官職。 8.守:代理官職。 9.行:代理官職。

七、與“官員任職相關”的詞語。 1.知:主持。

2.典:主持;主管。 3.主:主持,掌管。

4.視事:官吏到職開始工作;在任。 5.下車:新官到任

6.坐:因犯„„罪或錯誤。如《漢書》:群臣坐陷王于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8.秩滿:官吏任期屆滿。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5篇

1 使動用法的最早提出者及其表達的意義

使動用法最早是語法學家陳承澤先生提出來的。20世紀20年代,陳承澤先生在《國文法草創》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致動”一詞,他說:“他動字以外之字(屬于體、相、用者),變為他動,而特含有‘致然’或‘以為然’之意者;含‘致然’之意時,謂之致動用……”[1]

這里的“致動”就是“使賓語動”的意思。使動用法的語義表達特點,漢代注釋家毛亨在《毛詩故訓傳》一書就有所揭示,他在給《詩經·檜風·羔裘》中的“豈不爾思,勞心忉忉”兩句作注釋時解釋“勞心”為“使我心勞”,就準確地解釋了“勞心”所包含的語義。從他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悟出,所謂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這種用法“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物施行這個動作。[2]”

2 使動用法的基本類型

使動用法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使賓語施行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例如: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莊公寤生,驚姜氏。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漢書·蘇武傳》: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王。

《孟子·梁惠王上》:辟土地,朝秦楚。

動詞的使動用法可分為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第一、第二例)和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第三、第四例)。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

《史記·魏其侯安侯列傳》:能富貴將軍者,上也。

《論衡·道虛篇》:衣以溫膚。

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名詞帶上賓語后,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3]例如:

《左傳·定公十年》:爾欲吳王我乎?

《史記·孫臏傳》:齊威王欲將孫臏。

或者施行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

《史記·蘇秦列傳》:故王不如東蘇子。

《中山狼傳》:下首至尾。

使動用法中有時動詞謂語常有雙賓語,稱為使動雙賓語,[4]例如:

《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第一例中的“飲趙盾酒”意思是使趙盾飲酒。其中“趙盾”是“飲”的間接賓語,“酒”是“飲”的直接賓語。第二例中的“負秦曲”,意思是使秦負曲。其中“秦”是“負”的間接賓語,“曲”是“負”的直接賓語。

以上使動用法中,動詞后面都帶有賓語。還有一些詞在用作使動時省略了賓語。[5]例如:

《荀子·天論》:養備而動時,則天下不能病。

《荀子·天論》:循道而不忒,則天下不能禍。

《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

以上三個例句中,動詞“病”、“禍”和“貧”后分別省略了賓語“之(人)”。

3 使動用法的翻譯方式

使動用法雖然表示的意思都是使賓語怎么樣,但由于語言的發展變化,如果千篇一律地都用“使·賓語·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格式去翻譯,有一部分就不符合現代語言習慣,所以對使動用法,要在準確反映古人語義的前提下,靈活翻譯。

3.1 用“兼語式”

這種翻譯方式表達“使賓語成為什么”的意思,以名詞中那些表示職位和人名的名詞“將”、“相”、“王”、“臣”等居多,[6]例如:

《左傳·定公十年》:爾欲吳王我乎?

《史記·孫臏傳》:齊威王欲將孫臏。

3.2 用“動補式”

這種翻譯方式表達了“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例如:

《史記·項羽本紀》:項伯殺人,臣活之。

《韓非子·說林下》: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3.3 用動詞

《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第一例中的“來”字可用動詞“招徠”翻譯,第二例中的“興”字可用動詞“發動”來翻譯。

4 使動用法的本質特征及與詞類活用的關系

使動用法所表示的“使賓語怎么樣”的語義,是由充當謂語的詞和它的賓語組成動賓短語后,以“動詞+賓語”的形式共同表達的??墒沁^去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把它歸入詞類活用中,認為它所表達的“使賓語怎么樣”的語義是由用作謂語的詞獨自表達的,這是很錯誤的。那么使動用法的本質特征是什么,詞類活用的本質特征又是什么呢?

使動用法的本質特征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使賓語怎么樣”的特殊語義[7],并不是用作謂語的詞的簡單活用。

第一,使動用法必須帶賓語,即使形式上不帶賓語,那也一定是賓語的省略,理解時隨時可以補出。例如:

《荀子·天論》:養備而動時,則天下不能病。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石鐘山記》: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以上三個例句中動詞“病”“走”“鳴”后分別省略了賓語“之”(人)、“之”(曹軍)、“之”(鐘磬)。

第二,動詞的使動用法并不包含詞類活用現象,作謂語的詞本身就是動詞,并沒有改變詞性。

第三,用辨別詞類活用為動詞等方法,只能辨清某詞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或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等,并不能辨認出是否是使動用法,其原因就在于使動用法與詞類活用的本質不同,不是詞的臨時性轉類變性,而是以“動詞+賓語”的結構形式表達了“使賓語怎么樣”的特殊語義。

詞類活用的本質特征是某個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轉類,某個名詞或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不管是否帶賓語都不影響這種現象的存在。即使帶上了賓語,也只涉及活用的詞自身意義及詞性的改變,不涉及與其它詞組合后的關系。例如: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第一例中的“水”名詞活用為動詞,譯作“游泳”;第二例中的“遠”字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譯作“遠離”。

使動用法與詞類活用,雖說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現象,但也存在一定的聯系。這是因為,使動用法中,用作謂語的詞,有許多都是用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來充當的,所以多數都是既包含詞類活用,又包含動賓間特殊語義關系,是一種復合的語言現象。這種復合現象中,以動賓形式表達特殊語義是其本質特征,而詞類的活用是表面現象。

5 使動用法表義特征的類型

不管哪種使動用法,表示的都是“使賓語怎么樣”的語義。這種語義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使賓語施行某種動作行為”,多數使動用法,表達的都是這種類型的語義。例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恐其破壁。

《史記·項羽本紀》:項伯殺人,臣活之。

另一種是“使賓語遭受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亦即表示“使賓語被動”的語義,使賓語成為謂語動詞的受事者。例如:

《論語·子路》:(士)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也。

這種語義表達類型中,使賓語所遭受的動作行為的具體發出者一般是用介詞“于”引進的,例如:

《史記·周本紀》:韓強與周地,將以疑周于秦。

《戰國策·韓一》:王不如資韓朋,與之逐張儀于魏。

以上句中帶重點符號的意思是:(韓)使周為秦所疑;(王與韓朋)使張儀為魏所逐。

齊世昌先生認為:“在這種語義關系中,他動詞與賓語構成動賓結構,并非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同時兼有使動與被動的意義,是一種特殊的使動用法,可稱之為‘使之被動用法’”。

這種語義表達類型中,有的賓語和主語之間有領屬關系,此類句子主語和賓語均為受事,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與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領屬或隸屬關系。例如:

《禮記·少儀》:某固愿聞名于諸侯。

《史記·管晏列傳》:(晏嬰)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以上各句重點符號意思分別是:(我)使名字被諸侯所知;(晏嬰)使美名為諸侯所宣揚。

還有一種情況是句子受事賓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與施事主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各異,但它們還都不是他動詞的直接施事,而另有“于”引進施事,或省略施事。主語與賓語的語法關系是主語使賓語被動;主語與賓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從語義上說,既非領屬關系,又非復指關系。例如:

《國語·齊語》:王欲,則信公孫郝于齊,為韓取南陽易谷川以歸,此惠王之愿也。

《戰國策·韓一》: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于韓曰:“予以韓重我于趙,請以趙重子于韓,是子有兩韓,而有兩趙也。”

各句帶著重符號的意思是:(昭王)使公孫郝為齊國所信任;(你)使我為趙國所尊重,(我)使你為韓國所尊重[8]。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使動用法實際上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使賓語怎么樣”的特殊語義,本質特征是動賓結構表達特殊語義。使動用法是古漢語中較常見而且具體情況比較復雜的語言現象,類別繁多,表義特殊,現象明顯而本質隱晦,很容易使人做出錯誤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摘要:使動用法是古代漢語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語言現象,所謂使動用法,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物施行這個動作。本文主要探討了使動用法的基本類型、翻譯方法、本質特征及其與詞類活用的聯系和表義特征。

關鍵詞:使動用法,本質特征,表義特征,翻譯方式

參考文獻

[1]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102~103.

[2] 郭錫良,何九盈,蔣紹愚,等.古代漢語講授綱要(上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3:127.

[3] 郭錫良,何九盈,蔣紹愚,等.古代漢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78~283.

[4] 解惠全,徐朝華.古代漢語教程(中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6~8.

[5] 張之強.古代漢語語法知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174~180.

[6] 王力.古代漢語(第三版)[M].北京:中華書局,1999:346.

[7] 楊尚貴.簡明古代漢語語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262.

古代漢語教學文言文論文范文第6篇

如果說,擁有愛是一種幸福,那么,失去愛可能也是另一種幸福;得到是一種幸福;失去可能也是另一種幸福。

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敢愛了。難道我也是那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人嗎?當初走的干脆,給自己留下了驕傲,不后悔。有些人是不夠格去讓自己多付出感情的,因為他不配。

猶豫也好,放棄也好,輸贏進退也好,都不再重要,因為我知道我們都是活在世俗中的人,我們無能為力。我曾以為你是我一個人的,我要你全部,可是我發現原來我又錯了,你并不給。知道嗎,當我要放棄的時候,是你堅定了我的信念;而現在,卻是你要離我而去,我難過。我不知道你留給我的還有多少?

范文網【】

愛情便有了結果。兩個結果而已,一個是結婚,更加平淡,早晚成為柴米夫妻;一個是分手,各自成為彼此的舊愛,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忘,最后可能會連名字都記不起來。人一輩子不可能總是對一個人牽腸掛肚,像王寶釧那樣的傻女人幾乎是要滅絕了,我們終于都明白:愛去了,散了吧!分手吧!再糾纏下去還有什么意思?

愛情不是追來的,也不是找來的。真正的愛情,只能是人生之中一場自然而優雅的等待;是百轉千回萍水相逢時,四目相遇怦然心動的聲音;是疲憊旅途中,不期然飄落在你手心的一葉脈脈相通的柔情。

愛情不合乎邏輯,或許這就是愛的邏輯。真正熱愛的,或許并不是一個大家公認的最該愛,最值得愛,愛的最正確的人,而只是一個使我忘乎所以,無法不愛的人。愛不是因為被愛,只是因為愛。我不會因為沒有被愛而失去愛,愛在愛的人心里,而不在被愛的人眼中。

沒有人是故意要變心的,他愛你的時候是真的愛你,可是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愛你了,他愛你的時候沒有辦法假裝不愛你;同樣的,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假裝愛你。

就像追逐愛情的天使,認真而用情地疊著千紙鶴,將愛的夢境和指紋的柔情,連同千紙鶴的精彩,一同飛到愛的天河,將愛情的種子,撒在泥濘的土壤里,等待著愛情的心愿開花結果。

糾纏與吵鬧并不能使愛情維系持久。有時候,執著體現于無言的忍耐與默默的承受,貌似不愛,卻更能使愛得以解脫,得以不朽。“不強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其實這只是對天長地久的絕望。愛情是愛與愛的溝通,情與情的呼應,它無須形影相隨,卻要求心心相印。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心思。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世界,在我的小世界里,裝的全都是你;而我知道在你的小世界里也裝有我,可是我真的感到你正在把我往外趕,想去裝下另一個人。

也在遇到你之后,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牽掛,什么是癡癡戀戀,什么是同節奏的心跳。愛,是一場雨,也時常濕了我干凈的衣衫。喜歡雨里飄渺溫馨的感覺,哪怕會濕了我干凈的衣衫。

愛情說:“其實我從一開始就擁有這兩樣東西——理解和包容,而且人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也都知道并很好地用這兩樣東西‘經營’著我——‘經營’著愛情。‘經營’得還算不錯??墒呛髞?,在爭吵中,人們把我身上的理解和包容丟掉了?,F在,我只不過是讓人們把它們找回來,讓它們重新回到我身邊。只有這樣,就算人們解開了我的神秘面紗,也不怕疼痛了。那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愛情。”

愛情是飄著的云,總是飄浮不定,來去自由,變幻莫測,一會將天空裝扮得絢麗多姿、晴空萬里,一會又烏云壓城、風雨滿樓。天晴的時候,云很少,人們看到的是云的爽朗;天陰的時候,云卻很多,人們看到的是云的暗淡。天上飄著的云總是很多,很燦爛也很美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但真正屬于你的卻只有其中的一朵。但天空并不總是晴空燦爛,萬里無云。當愛情的云彩開始改變自己顏色的時候,就是天氣和心情出現變化的時候。是著涼感冒還是心曠神怡,就要看你是否能夠理解和把握。一時的晴朗很精彩也很容易,難就難在一世的晴朗。要找到真正的愛情,永遠留住愛情的顏色,就需要對天空的理解,對云彩的熱愛,對烏云的包容。

上一篇:變頻節能技術煤礦機電論文范文下一篇:村落社區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