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

2024-03-12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9例, 其中男41例, 女18例, 年齡11~65歲, 平均 (29.5+6.5) 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傷32例, 墜落傷11例, 跌傷7例, 擠壓傷7例, 銳器傷2例。合并肝破裂6例, 腸破裂4例, 腎損傷2例, 肺損傷4例, 肋骨骨折9例, 顱腦損傷2例。按照2000年9月天津第六屆全國脾外科學術研討會脾臟損傷程度分級標準[1]:I級8例, Ⅱ級27例, Ⅲ級24例, Ⅳ級未記入本次研究。

1.2 治療方法

本組4例無其他合并傷I級患者行非手術保守治療, 其余患者擬采用手術治療。參照文獻[2~3], 患者全麻成功后, 左側上腹直肌或左肋弓下弧形切口, 鈍性分離脾臟周圍軟組織, 推移周圍腸管, 充分顯露脾蒂后, 依據患者自身具體情況采用單純脾縫合修補術、脾動脈結扎加脾修補術、脾部分切除術等保脾手術方法。合并其他損傷者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2 結果

59例行保脾法治療的創傷性脾破裂患者, 手術治療者術后2例因持續滲血改為脾切除;出現切口感染2例, 發熱16例, 所有患者均經治療痊愈出院。出院后隨訪3個月, 結果顯示保脾者脾功能滿意, 患者對治療效果均滿意。

3 討論

脾臟解剖位置比較固定, 組織結構脆弱、血供豐富, 受到暴力打擊后比其他臟器更容易破裂。多數腹部閉合性損傷合并外傷性脾破裂。

搶救脾破裂的首要環節是及時正確診斷。診斷時注意詳細詢問病史, 認真做好體格檢查, 輔助B超, 一般情況下診斷并不困難。如一時不能明確診斷, 要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 如腹腔診斷性穿刺或腹腔灌洗檢查, 既簡便又可靠, 且可多次、多部位反復穿刺[4]。在搶救過程中, 首先應識別那些可能影響患者生命的損傷, 如休克、嚴重失血、顱腦損傷、胸部外傷等, 脾破裂也是是引起失血性休克的重要因素, 因而要積極處理。

過去人們認為脾破裂后患者會出現休克, 因而多采用全脾切除來治療脾破裂, 但術后患者易發生嚴重感染, 甚至危及生命。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 人們發現只是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 手術時發現部分脾破裂斷裂處被血凝塊阻塞或斷端血管收縮而出現自行止血[4~5]。加上人們逐漸發現脾臟具有過濾抗原、增強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產生免疫蛋白及凝血因子等重要作用。在保證搶救患者生命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其脾臟功能越來越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認可。

對那些脾臟雖有損傷, 但僅有被膜下少量出血或裂口較小、無其他并發癥的患者, 筆者建議在嚴密觀察的基礎上采用非手術保守治療, 這樣可減少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及經濟負擔。但外科醫生應知道脾裂傷后病情變化可能十分兇險, 因而保守治療應慎重, 要嚴格掌握適應證。施行保脾手術的前提是手術者必須非常熟練地掌握脾臟的解剖學結構, 能夠熟練應對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 且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癥。切記創傷性脾破裂的治療應以搶救患者生命為第一原則, 保留脾臟功能居于次要地位[6~7]。對那些術中不易判斷脾損傷程度、脾蒂損傷、脾廣泛離斷或合并其他嚴重內臟損傷、生命體征較差的患者, 應選擇脾全切以搶救患者生命。

保脾手術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縫合修補、部分切除或大網膜移植自體脾組織等方法保留部分或全部的脾臟, 以保留脾臟的造血、免疫等功能, 至于脾臟的解剖結構的完整保留, 則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不要因追求結構的完整而忽略主要目的, 術中或術后一旦出現脾臟出血或嚴重的滲血, 應改為脾全切術。本組59例中, 57例患者經保脾手術及相關治療后, 均痊愈出院;2例因術后出現脾臟持續性滲血保脾失敗而改為脾全切, 積極控制并發癥后也痊愈出院。

綜上所述, 對創傷性脾破裂患者治療時, 臨床工作者應以搶救患者生命為原則, 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病例行保脾手術可取得滿意療效, 是安全可行的。

摘要:目的 探討外傷性脾破裂保脾法的臨床應用。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10年間施行保脾法治療脾破裂59例的臨床資料。結果 經保脾治療后57例痊愈出院, 手術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2例保脾失敗后改為全脾切除;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保脾者隨訪脾臟功能滿意。結論 采用保脾手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是可行的。

關鍵詞:脾破裂,創傷性,保脾

參考文獻

[1] 陸歡華.外傷性脾破裂的臨床診治分析[J].河北醫學, 2010, 16 (9) :1101~1102.

[2] 馮保會.部分切除手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24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 (30) :19~20.

[3] 唐強, 陳惠玉, 林奇, 等.脾修補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24例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19 (34) :4440~4441.

[4] 武小平.外傷性脾破裂42例診治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0, 16 (3) :79~80.

[5] 王國梁, 梁輝, 丁強.外傷性脾破裂保脾技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02, 11 (12) :716~718.

[6] 葉宏偉.外傷性脾破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 2010, 29:85.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本研究以2003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60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9例, 女11例;年齡18~60歲, 平均34.6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31例, 刀刺傷7例, 鈍器傷16例, 擠壓傷6例;脾損傷程度依據第六屆全國脾臟外科學會的分級標準分為Ⅰ級10例, Ⅱ級38例, Ⅲ級12例。依據患者的腹部外傷史、臨床表現、腹部B超、CT檢查及診斷性腹腔穿刺等方法均確診為急性脾破裂。根據患者意愿隨機分為腹腔鏡組 (LS組) 和開腹組 (OS組) , 每組30例。LS組男24例, 女6例, 年齡18~57歲, 平均34.2歲。OS組男25例, 女5例, 年齡21~60歲, 平均35.2歲。2組資料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患者取右側45°斜臥位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 建立CO2氣腹, 壓力為12~14mmHg, 常規采用四孔法:臍上緣10mm戳孔作為觀察孔, 左側腋中線10mm戳孔作為主操作孔, 腋前線肋緣下5mm戳孔作為第一輔助操作孔, 劍突下5mm戳卡作為第二輔助操作孔。手術操作步驟: (1) 腹腔探查:使用30°腹腔鏡, 進鏡后先探查全腹腔, 吸盡腹腔內積血, 檢查腹腔臟器有無損傷。 (2) 離斷脾結腸韌帶:向上托起脾臟, 顯露脾下極, 用超聲刀近脾臟離斷脾結腸韌帶及部分脾下極血管。 (3) 處理脾腎韌帶及脾膈韌帶:用三葉扇形鉗向內側牽拉脾臟, 使脾腎韌帶形成一定的張力, 超聲刀逐步離斷脾腎韌帶, 之后分離脾膈韌帶, 如較困難, 可在手術最后分離脾膈韌帶。 (4) 離斷脾胃韌帶:將脾臟向外側牽拉, 胃向內側牽拉, 顯露脾胃韌帶, 用超聲刀予以離斷, 胃短血管近胃側斷端輔以血管夾夾閉。 (5) 處理脾蒂:向上托起脾臟, 顯露脾蒂, 沿脾門自下而上分離脾動靜脈的分支血管, 近端用血管夾夾閉, 超聲刀切斷, 至此完成脾切除。 (6) 取出脾臟:將切除的脾臟裝入無菌塑料袋, 擴大主操作孔至2~3cm, 提出塑料袋口, 用有齒卵圓鉗或剪刀將脾臟分解成小塊后取出。 (7) 放置引流管:重新建立氣腹, 置入腔鏡, 沖洗脾窩, 仔細檢查創面有無滲血, 脾窩常規放置1根引流管, 各戳孔切口用絲線縫合。

注:與OS組相比, *P<0.05

注:與OS組相比, *P<0.05

開腹組:傳統方法取左肋緣下斜切口入腹探查, 行常規脾切除術。

3 統計學處理

結果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t或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2組圍手術期相關資料比較

與開腹組相比, 除手術時間無顯著性差異外, 其他相關資料 (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飲食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均小于開腹組, 說明2組手術時間相當, 腹腔鏡手術比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小, 恢復快, 見表1。

4.2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術后并發癥以腹腔出血和感染為主, 其中腹腔鏡組出現2例并發癥, 開腹組并發癥發生率達7例 (23.3%) , 經χ2檢驗, P<0.05, 說明腹腔鏡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開腹組, 見表2。

5 討論

腹腔鏡脾切除術自1991年Delaitre首次成功應用于臨床后, 受到臨床醫師的廣泛重視[2], 目前已涉及脾臟外科的各個領域, 主要應用于脾臟大小正常的疾病[3]。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具有創傷小、康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4]。本研究中, 腹腔鏡術可明顯減少術中失血量, 其原因在于腹腔鏡下脾臟顯露良好, 并且由于腹腔鏡的放大作用, 使脾臟周圍的韌帶、血管及脾門結構清晰可見;術中超聲刀的應用及全程銳性分離, 使腹腔鏡手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5]。腹腔鏡組在術后排氣時間、恢復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等方面均優于開腹組, 證明腹腔鏡手術對胃腸道的干擾少, 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

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輔助脾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脾切除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的臨床效果及其安全可行性。方法 將60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組 (LS組) 和開腹組 (OS組) , 每組30例, 分別行腹腔鏡輔助小切口脾切除術和傳統開腹脾切除術, 比較2種術式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恢復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腹腔鏡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與開腹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恢復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腹腔鏡輔助小切口脾切除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開腹手術,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有效等優點。

關鍵詞:腹腔鏡,創傷性脾破裂,脾切除術

參考文獻

[1] 姜洪池, 代文杰.脾損傷分級和外科治療方式的選擇[J].臨床外科雜志, 2006, 14 (7) :404.

[2] 王戈, 張洪軍, 葉永強, 等.腹腔鏡脾臟切除術23例[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0, 13 (11) :901.

[3] 何威, 王衛東, 劉清波, 等.脾動脈主干結扎法腹腔鏡巨脾切除術[J].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8 (5) :372.

[4] 孫明生, 王平, 周啟旭, 等.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的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0, 15 (4) :283.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觀察外傷性肝破裂病人的急診護理措施。方法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外傷性肝破裂病人1 00例作為本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為2014年1月-2 017年1 2月。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病人接受常規的護理干預,治療組病人則接受綜合急診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病人的臨床搶救效果。結果治療組基本痊愈的病例為78.0%,好轉病例為18. 0%,另外有2.0%死亡病例。而對照組基本痊愈的病例為56.0%,好轉病例為30.0%,另外有14.O%為死亡病例。兩組搶救效果指標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外傷性肝破裂病人通過接受急診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外傷性;肝破裂;急診護理

外傷性肝破裂為急診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尤其是近些年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以及建筑事業的發展,外傷性肝破裂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肝臟為人體中較為脆弱的器官,同時血運較為豐富,很容易優于外傷而誘發損害。外傷性肝破裂會使得病人出現腹腔內大量的出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止血治療,往往會誘發諸如失血性休克等嚴重問題【2】。本研究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外傷性肝破裂病人100例作為對象,觀察外傷性肝破裂病人的急診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外傷性肝破裂病人100例作為本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為2014年1月-2017年12月。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50例。治療組5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為27例,女性病人為23例,年齡各不相同,最大為77歲,最小21歲,平均42.6±5.2歲。對照組5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為28例,女性病人為22例,年齡各不相同,最大為78歲,最小20歲,平均42.9±5.7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 0.05。

1.2方法

所有對照組病人全部接受常規的護理干預,而治療組病人則接受急診綜合護理干預,主要方法是:首先創建急診搶救小組,小組成員由責任護理工作者以及輔助護理工作者者組成,責任護理為醫院或者科室的高年資質護理工作者,具備較為豐富的臨床搶救檢驗,而輔助護理工作者則能夠執行部分相對較為簡單的操作,和責任護理工作者進行有效的配合,這樣就能夠有效加快搶救的效率,各個工作各司其職,明確自身在搶救工作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其次,呼吸方面的護理,責任護理工作者和輔助護理工作者組成急救小組實施搶救,責任護理工作者則快速實施呼吸道的清理,最大限度的保障呼吸道的通暢,頭偏向一側,此舉能夠有效避免嘔吐物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出現堵塞呼吸道的情況。如果痰液較多或者較為粘稠的病人,則可以通過霧化吸入等方式將痰液吸出。手術之前的相關準備,責任護理工作者快速實施體外的血液清除,連接其心電圖實施生命體征方面的監測,另外還需要配合醫生實施氣管插管等相關操作,輔助護理工作者則需要建立靜脈通路,同時抽取樣本,責任護理工作者則需要對病情實施準確有效的評估。

1.3觀察指標

分析研究兩組病人搶救之后愈合情況?;居希翰∪丝祻椭蟪鲈?,且生活能夠實現自理;好轉:病人癥狀有非常明顯的減輕,沒有生命危險,不過還沒有完全康復出院;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檢驗,(x2 x±s)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比較則使用t進行檢驗。

2.結果

如下表1所示,治療組基本痊愈的病例為78.0%,好轉病例為18.0%,另外有2.0%死亡病例。而對照組基本痊愈的病例為56.0%,好轉病例為30.0%,另外有14.0%為死亡病例。兩組搶救效果指標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討論

臨床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外傷性肝破裂是一種外傷性較為嚴重的疾病,在臨床搶救過程中必須做到快速有效,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病人而言,救治的一分一秒都關系到救治的效果以及搶救的成功率,所以臨床護理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護理的效率、預見性以及有效率,另外也必須要做好相關的應急準備,在發生突發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采取有關的護理搶救措施【3】。而常規的護理干預則是由醫院的值班護理工作者執行,由于不同護理工作者的護理配合度都有一定的差別,因此搶救效率往往也各不相同,另外在搶救外傷性肝破裂病人中,護理工作者的搶救經驗往往對搶救成功率都會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4】。

此次分析的外傷性肝破裂病人在接受不同的護理干預之后,其搶救的效果以及死亡率也各不相同,治療組接受急診綜合護理搶救干預,通過建立搶救護理小組,為高年資的護理工作者擔任護理組成的職務,另外選用部分輔助護理工作者,可以做到相互配合,在搶救的過程中各司其職,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搶救的成功率【5】。此次研究治療組病人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病人,P< 0.05。因此,科學有效的協作,同時在實際的搶救過程中重視細節處理,加強護理工作者與護理工作者之間的默契度,加強護理工作者和醫生之間的默契度,能夠有效提升搶救的成功率。

總之,外傷性肝破裂病人通過接受急診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謝德貴,孫勇.損傷控制性手術治療嚴重創傷性肝破裂的臨床效果探討[J].重慶醫學,2015,20(7):975-977.

【2】方巧紅,羅敏,龍昌群等.多烯磷脂酰膽堿聯合護理干預治療外傷性肝破裂術后肝損傷41例[J].中國藥業,2015,11(15):113-114,115.

【3】梁永玲,宋海燕手術治療外傷性肝破裂的急救與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9):3032-3034

【4】徐錫平預見性護理在外傷性肝破裂非手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10):96-97

【5】李素娜.創傷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1例[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4):184-185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王某, 女, 23歲, 已婚, 主因“停經40周無腹痛, B超提示羊水過少”而于2010年12月14日入院。末次月經來潮時間2010年3月7日, 預產期2010年12月14日。既往體健, 孕1產0。查體:生命體征正常, 一般情況好, 身高140cm, 體重60kg。全身體檢未及異常。??魄闆r:妊娠腹型, 宮高32cm, 腹圍92cm, 左枕橫位, 胎心率120~160次/min, 先露半入盆。內診:宮頸居后, 宮口開1.0cm, 先露頭, S-3。血、尿常規及心電圖檢查無異常。凝血四項:PT11.2S, TT13.4S, APTT36.3S, FIB543mg/dL。B超提示:雙頂徑9.5cm, 晚孕, 頭位, 羊水過少。入院診斷: (1) 孕1產0孕40周頭位。 (2) 羊水過少。診療計劃擬終止妊娠, 宮頸不成熟故于入院當天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手術取下腹部恥骨聯合上方橫切口長13cm切開皮膚依次入腹。術中探查:子宮右旋, 下段形成好, 雙附件正常。行子宮下段橫切口, 左枕前位, 手扶胎頭助手推擠宮底助娩一活男嬰, 發育好, Apgar評10分, 體重3300g。羊水清100mL, 胎盤胎膜完整娩出。子宮收縮好, 縫合子宮切口。手術順利, 出血50mL, 清理腹腔時發現子宮左側有鮮紅色活動性出血, 檢查子宮切口及雙側附件無出血, 發現出血來自左上腹, 緩慢, 1 5 m i n共新鮮出血100mL, 考慮不除外脾破裂, 遂請外科大夫上臺會診。取左上腹旁正中切口切開逐層達腹探查, 見脾窩處有少量活動性出血, 探查脾臟, 稍大, 上極后緣有少量活動性滲血, 緩慢, 給予止血紗布覆蓋, 立止血粉針劑噴灑, 紗墊填塞加壓后, 滲血停止, 探查肝臟及大網膜無異常, 遂于脾窩及直腸子宮陷凹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逐層縫合關閉上下腹切口。術中麻醉滿意, 手術歷時3h, 術畢生命體征平穩, 尿清黃500mL, 返病室予抗炎止血縮宮對癥治療。術后診斷: (1) 孕1產1孕40周左枕前位。 (2) 羊水過少。 (3) 脾破裂。術后病人生命體征平穩, 術后第一天脾窩處引出血性滲出液150mL, 子宮后引出血性滲出液50mL, 此后再無引流液, 術后第4天拔除子宮后引流管, 術后第8天拔除脾窩引流管。并切口拆線, 甲級愈合, 出院。出院診斷: (1) 孕1產1孕40周左枕前。 (2) 剖宮產。 (3) 羊水過少。 (4) 脾破裂。術后第20天隨訪, 一般情況好, 無腹痛。

2 討論

2.1 原因分析

脾是腹部內臟中最容易受損傷的器官, 其發病率在開放性損傷中約為6%, 閉合性損傷時約為25%。分為中央型破裂、被膜下破裂和真性破裂3種。破裂部位多見于脾上極及膈面, 破裂如發生在臟面, 尤其是鄰近脾門者, 有撕裂脾蒂的可能, 出血量大, 病人可迅速發生休克危及生命。脾破裂一經診斷, 原則上應緊急手術處理, 因脾組織脆弱, 破裂后不易縫合止血, 通常采用脾切除術, 對于輕度的單純脾破裂, 可以在嚴密的觀察下進行非手術治療。本例患者系產婦, 孕期脾臟充血質地可較前增大, 而患者身材矮小, 上身短, 在助手協助胎頭娩出推擠宮底時, 可能宮底與脾臟緊鄰, 受壓時壓力傳導至質地脆嫩的脾臟, 導致脾臟單純破裂。幸而手術細致發現了脾臟的緩慢滲血, 否則可能關腹后出血加劇導致休克, 因本例術中出血較少一共100mL, 故而施行保守治療成功。

2.2 總結

(1) 剖宮產術中協助術者娩出先露, 對于助手來說推擠宮底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這對推擠力量尺度的掌握要求很重要, 既要用力適度順利娩出胎兒, 又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損傷, 在手術開始前可從腹部捫查胎臀的位置, 術中加壓時固定宮體內胎臀處緩慢而有力地向前推擠, 當胎頭深定或高浮時, 宜使用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娩胎頭, 切忌粗暴擠壓或者急慌中在上腹部到處按壓。

(2) 術前備血, 有任何急癥出現都可為搶救做好基礎工作。并且可在術前的簽字中提到可能出現脾破裂的并發癥。

(3) 手術的切口要足夠大, 一般取恥骨聯合上方2橫指處長13~15cm橫切口。不可為了美觀使切口過小導致出頭困難, 以致助手施在宮底部的壓力過大

(4) 剖宮產手術麻醉必須滿意。一般我們都選用硬膜外麻醉或者腰、硬聯合麻醉, 我感覺后者的麻醉效果更好, 起效更快。麻醉滿意切口周圍肌肉組織足夠松軟, 才能使胎頭順利娩出, 如果麻醉不滿意即使切口夠大, 病人疼痛憋氣使腹肌緊張, 也容易使助手推擠宮底的壓力增大, 若短時不能娩出胎頭, 助手容易心急而施加猛力, 出現不必要的副損傷。

(5) 術中縫合子宮后均應仔細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 對于出血緩慢者, 如不仔細查看可能會醞釀出二次開腹的手術, 使病人身體、經濟各方面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而且也易引發醫療糾紛。

摘要:近年來, 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提高, 麻醉水平的不斷提高, 有效抗生素的臨床應用, 使剖宮產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剖宮產手術較前大大增多, 因之, 剖宮產并發癥的絕對發生率也增多了, 多以出血、膀胱損傷、輸尿管損傷、切口愈合不良為主, 我院2010年末發生了一例剖宮產并發脾破裂的病例, 特此報告。

關鍵詞:剖宮產,并發癥,脾破裂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462~463頁.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7例, 女5例。年齡16~70歲。閉合性外傷36例, 開放性外傷6例。受傷至就診時間為1h~3d。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 有典型腹膜炎表現者36例 (85.7%) , 移動性濁音陽性者20例 (48%) , 有休克表現者10例, 一次腹腔穿刺陽性者36例 (85.7%) , B超檢查提示腹腔積液者32例 (76.2%) 。X線檢查提示有膈下游離氣體者17例 (40%) 。

1.2 治療方法與結果

本組行剖腹探查39例, 腹腔鏡探查3例。經過積極術前準備, 靜脈滴注甲硝唑和廣譜抗生素, 在補充血容量和糾正休克的基礎上, 緊急剖腹探查, 發現小腸破裂位于空腸26例, 回腸16例。小腸多處破裂3例, 合并腸系膜損傷3例, 胃損傷2例, 肝損傷2例, 脾裂傷3例。

1.3 手術方式

腸破裂單純縫合修補術26例, 腸部分切除吻合術14例, 伴有胃損傷者原位縫合2例, 肝修補2例, 脾切除3例。術中用生理鹽水, 甲硝唑徹底清洗, 放置引流管, 術后繼續靜脈滴注甲硝唑、廣譜抗生素及營養支持治療。

1.4 結果

本組42例全部治愈。術后并發切口感染2例, 切口裂開1例, 腸粘連2例, 經治療痊愈。

2 討論

2.1 診斷

2.1.1 早期正確診斷是減少小腸破裂病人死亡的關鍵

開放性損傷診斷困難不大, 對于破裂口較大或近端小腸破裂者, 由于腸內容物化學刺激性較大, 腹膜炎體征出現明顯, 診斷性腹腔穿刺和X線檢查陽性率高, 大多易于早期診斷。閉合性損傷中如有典型外傷史和腹痛、腹膜炎體征診斷也不難, 但若有多發傷時病情復雜, 如合并腹腔內積血可掩蓋腸道損傷的癥狀, 對顱腦損傷特別是昏迷及休克患者, 更容易漏診。國內對腹部閉合傷致腸破裂的漏誤診率的報道多在1%以上, 死亡率可高達15%[1]。如受損腸管破裂口較小, 特別是直徑不到1cm的小腸破裂, 常被外翻的粘膜、凝血塊及食物殘渣堵塞破口或被相臨腸壁及大網膜覆蓋, 使腸破口封閉, 傷后早期蠕動差, 腸內容物暫時不外溢, 當堵塞物脫落或腸功能恢復后, 患者才出現相應癥狀及體征, 導致延誤診斷。對這類病人應嚴密觀察, 或行其他檢查。

2.1.2 腹部X線檢查可有膈下游離氣體

本組陽性者1 7例 (40%) , 閉和性腹部外傷者氣腹征陽性, 則能確診空腔臟器破裂, 故應做為常規檢查手段。

2.1.3 診斷性腹腔穿刺, 能幫助早期診斷

應反復的多部位的腹腔穿刺, 這一檢查簡單, 安全。有作者報道診斷性腹腔穿刺陽性率可達90%[2], 本組陽性率達85.7%, 尤其適用基層。

2.1.4 腹腔鏡探查具有直接觀察腹腔內臟器的優點

目前應用日趨廣泛, 特別是病人處于昏迷狀態無法確診時, 尤為重要。但對于空腔臟器損傷的確診率僅占18%[3]。

2.2 治療

小腸外傷治療的成敗與損傷部位、程度、就診和手術時間、有無休克、實質性臟器損傷程度、損傷臟器數目、患者體質以及治療技術等有關, 但時間最重要, 因為小腸破裂隨著時間的增加, 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亦隨之增加[4]。因此正確掌握剖腹探查時機十分重要。手術方式以簡單有效為原則, 在手術中應仔細全面檢查, 特別注意伴有血腫的系膜緣小腸裂口。

2.2.1 縫合修補術

對于單純性的空腸、回腸破裂, 傷后6 h內診斷, 無廣泛損傷、多臟器及腸系膜損傷者, 一經確診或高度懷疑應盡早手術, 進行單純縫合修補術。本組小腸破裂縫合26例, 縫合后腹腔放置引流管。

2.2.2 部分小腸切除吻合術

對小腸破裂超過腸內周徑2/3者, 直接縫合會造成腸管狹窄;腸管上有相距較近的多處破裂口;腸破裂合并腸系膜損傷, 影響該段腸管血運;腸管內或系膜緣有大血腫, 應切除病變部分的腸管吻合, 吻合口處留置引流管。本組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14例, 切除病變腸管及兩側5cm正常腸管。

2.2.3 腹腔鏡探查修補術

近年來, 微創手術應用腹腔鏡探查診斷術 (DL) , 對腹部損傷的診斷及部分治療方面有較多的報告, 對于一處小腸破裂, 腹腔積液少, 且破裂口<2cm, 可行腹腔鏡下小腸破裂橫形修補, 用0/4無損傷帶針縫線, 一層全層間斷縫合, 腹腔沖洗后放置引流管引流。本組3例均能成功修補, 術后恢復較快。

摘要:目的 探討外傷性小腸破裂的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方法 回顧性分析手術治療的外傷性小腸破裂42例臨床資料。結果 本組均行手術治療, 治愈42例, 并發切口感染2例, 切口裂開1例, 腸粘連2例。結論 對外傷性小腸破裂, 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正確術式是提高療效, 減少并發癥的關鍵。對輕癥患者可行腹腔鏡探查。

關鍵詞:外傷性小腸破裂,診斷,治療

參考文獻

[1] 鄭元超, 姜永生, 夏焱.腹部閉合性損傷致胃腸道破裂的平掃CT診斷[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志, 2003, 10 (5) :506~508.

[2] 姜軍, 范林軍.腹部空腔臟器傷的診斷與剖腹探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3, 7 (23) :389~391.

[3] Memou MA.The role for minimal access surgery in the acute abdomen[J].SurgClin North Am, 1997, 77:1334~1335.

外傷性脾破裂臨床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間, 我院23例外傷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17例, 女6例。年齡14~69歲?;颊呔鶠殚]合性顱腦損傷, 傷后1.5h~4d入院就診, 主要臨床表現有嘔吐、頭痛、精神癥狀和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等, 神經系統體征包括癲癇發作3例, 失語3例, 偏癱11例, 單癱3例, 雙瞳孔不等大3例, 伴低血容量性休克4例, 伴呼吸暫停1例。入院時GCS13~14分5例, 9~12分11例, <8分7例。病因:交通事故傷14例, 跌傷6例, 打擊傷3例。

1.2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行頭顱CT掃描, CT掃描結果如:表1所示。受傷部位:對沖傷17例, 著力點傷4例。2例是外院轉入行CT掃描時發現梗死灶, 其余21例患者為入院 (或術后) 3d內、病情變化時復查頭顱CT發現腦梗死病灶。梗死灶多位于腦挫裂傷重或受壓明顯部位相鄰組織。梗死部位見表2。

1.3 治療方法

(1) 頭部外傷的治療:13例患者接收非手術治療, 主要包括補充血容量, 腰穿置換腦脊液, 每天1次, 連續5d。10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開顱手術清除血腫, 根據術中顱內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去骨瓣減壓。16例患者入院后行氣管切開術,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以減輕腦缺氧和降低肺炎發生率?;颊呷朐汉笾梦腹? 靜脈給予制酸藥物, 并使用胃粘膜保護劑, 以預防消化道應激性粘膜病變。 (2) 腦梗死的治療:腦梗死患者均立即給予擴血管、擴容、脫水利尿、β-七葉皂甙鈉、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參及促腦細胞代謝藥物治療。其中, 部分患者輔以腰穿放出血性腦脊液及亞低溫治療。本組有9例梗死面積較大的患者, 保守治療無效, 之后采用大骨瓣減壓手術。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法, 將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分析, 探討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特點以及治療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 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分析

患者出院時, 參照GOS評估其預后情況, 見表2, 死亡2例, 病死率8.70%。

3 討論

外傷性腦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徑參與的病理過程, 發病機制復雜, 主要包括: (1) 血液流變學改變以及微循環障礙。顱腦損傷后, 患者脫水、出血、凝血系統激活, 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腦水腫、顱內血腫等因素導致顱內壓增高, 而腦灌注壓下降, 血流緩慢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5,6];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釋放兒茶酚胺、內皮素-1、5-羥色胺、氧合血紅蛋白、前列腺素等物質, 導致微血管過度收縮、痙攣, 出現微循環障礙。 (2) 血管繼續性損傷。受外力作用時, 患者頭頸部旋轉產生剪應力, 直接導致腦內大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發生牽拉、扭曲[7,8];動脈內膜挫傷、剝離、血小板附壁、形成附壁血栓閉死血管[9];脫落栓子也可能隨血流流向較小血管而造成栓死。 (3) 動脈閉死。腦挫裂傷、腦腫脹、顱內血腫、腦疝形成以及腦組織移位, 使血管受牽拉壓迫而閉死導致腦梗死[10]。此外, 醫源性因素也對外傷性腦梗死有一定影響。由于過度脫水、利尿, 限制入量引起血液濃縮、盲目使用止血藥均可引起血液高凝狀態, 而大大增加腦梗死發生率[10]。

通過總結本次23例患者臨床資料, 筆者認為: (1) 顱腦傷患者入院后前3d, 必須常規進行頭顱CT或MRI動態復查, 一旦出現病情變化則隨時復查。不可掉以輕心。 (2) 及早使用抗血管痙攣藥物, 注意足量足療程, 監測患者24h出入量, 并合理進行脫水、補液治療, 盡量避免醫源性因素引起患者出現高凝狀態。 (3) 對于開顱術后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為減少腦血管刺激, 要早期行腰穿放出血性腦脊液, 必要時可以行腰穿置管持續引流。術中骨瓣減壓要徹底, 盡量咬除蝶骨嵴, 骨瓣應至中顱窩底, 防止腦組織嵌頓和側裂區血管受壓。如果外減壓效果差, 應斷行內減壓。術中徹底沖洗硬膜下積血, 術中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應盡量予以沖洗, 可以術中用尼莫同沖洗。 (4) 為患者進行凝血功能檢查, 若檢查結果沒有纖溶亢進指標, 盡量不用止血藥。 (5) 早期診斷及和及早治療運用綜合治療對于改善預后有很好的效果, 如高壓氧治療等。

摘要:目的 結合臨床實踐經驗, 開展23例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方法 選取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間, 我院23例外傷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用回顧性研究法, 將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分析, 探討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特點以及治療方法, 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根據患者的梗死面積及顱內壓情況, 確定治療方法。13例患者接收非手術治療, 10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有9例梗死面積較大的患者, 保守治療無效, 之后采用大骨瓣減壓手術?;颊叱鲈簳r, 參照GOS評估其預后情況, 其中恢復良好16例 (69.57%) , 中殘3例 (13.04%) , 重殘1例 (4.35%) , 植物生存1例 (4.35%) , 死亡2例 (8.70%) 。結論 外傷性腦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徑參與的病理過程, 發病機制復雜, 臨床治療要根據患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療方案, 以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外傷性腦梗死,顱腦損傷,臨床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484.

[2] 陳子才.外傷性腦梗死27例臨床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08, 3 (6) :963~964.

[3] 嚴明.急性腦梗死106例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9, 30 (5) :556.

[4] 夏志民, 王翠霞, 宣改麗.顱腦創傷后大面積腦梗死35例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7, 23 (3) :166.

[5] 趙衛忠, 朱明霞, 周祺, 等.急性顱腦損傷并發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7, 12 (10) :620.

[6] Gando S, Nanzaki S, zzzkemmotsu O.Coagulofibrinolytic changes after isolated head injur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uma patients without head injury[J].J Trauma, 1999, 46:1070~1076.

[7] 趙衛忠, 朱明霞, 周祺, 等.急性顱腦損傷并發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7, 12 (10) :620.

[8] 徐建軍, 丁華山, 瞿鴻義, 等.外傷性大腦中動脈梗死[J].江蘇醫藥雜志, 2004, 30 (5) :379.

[9] 吳恩惠.頭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99~100.

上一篇:旅游服務中禮儀文化的論文范文下一篇:企業檔案管理高新技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