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

2023-09-23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1篇

林秋琴

以‚世界末日?為背景的好萊塢大片《2012》,講述2012年12月21日,全人類經歷了災難和逃亡后,一部分人和動物在‚諾亞方舟?上活下來的故事,由此掀起了一股討論‚災難與地球末日?的狂潮。 ‚末日?的場景越觸目驚心,人們對‚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從電影《2012》的地球末日預言,到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從我國西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橫掃大半個中國的沙塵暴,都給人類敲響拯救地球的警鐘。過量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全球災難性氣候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甚至極大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公眾只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減輕這一威脅對地球造成的影響。

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地球,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了‚地球一小時?環?;顒?,首次活動于2007年3月31日晚間8:30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展開,當晚,悉尼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事后統計,熄燈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更多參與的市民反映,當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地球一小時”活動希望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今年是3月26日,20:30-21:30熄燈一小時,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短短5年時間,吸引了全球6000多個城市、超過10億人參與,一股旨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潮流已經開始席卷全球。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這一問題,主要是了解四個問題:一是低碳經濟興起的時代背景;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各國實踐;三是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四是積極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經濟興起的時代背景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首先是英國人提出來的。2003年,英國發表了《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

1 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盡量減少‚碳?排放,是節能減排在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方面的具體化。

對低碳的內涵,有三種解讀。

一是絕對低碳,即零碳或無碳。能源供給來源于碳中型的生物燃料和無碳的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零碳或無碳目標顯然是理想的,但是實現起來比較困難。

第二是滿足一定目標的低碳。例如,發達國家實現《京都議定書》減排目標,即可視為低碳。如果我們在2020年相對于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就是低碳的。

第三是相對低碳。如果某企業單位增加值的碳排放低于同行業世界先進水平或平均水平,這個企業可以稱為是低碳的。參照值還可以某一基年照常排放水平,或其他方式。對于發展中國家,低碳應該是相對的,不應該成為約束發展的因子。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

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社會轉型;其本質在于要求低碳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制度的創新,推動世界走向低碳社會。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具有共性,強調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平衡,但也有區別。

循環經濟強調的是物質的循環利用、清潔生產、能源的盡量利用、廢物減量,從而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概念較為類似,強調生產過程的生態化設計和管理,從而減少外界的物質與能量輸入,實現自我良性循環,避免對外界的不利影響;

綠色經濟強調環境友善,污染得到控制,環境得到修復,空氣清新,

2 水源潔凈,生活環境綠色。

低碳經濟強調的是碳的約束,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要求削減碳排放。無碳的活動,不受約束。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一)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氣候系統是構成地球系統的重要一環。在地球的漫漫歷史中,氣候總在不斷變化,究其原因可概括為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因素兩大類。

科學研究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是造成目前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任務是評估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影響。

IPCC于2007年發表的第四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溫上升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可能性超過90%。

這份由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500名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報告指出,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由于人類活動而顯著上升,現在已遠遠超過工業化時代之前數十萬年間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65萬年以來的最高點。

報告在詳細計算了各種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后認為,可以肯定,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凈影響是氣溫升高。

北極熊為何要偽裝成大熊貓?

氣候變暖啦,北極熊移民來到了中國,所以偽裝成大熊貓了。

3 1.人口爆炸。氣候變暖關鍵在人口爆炸。占世界7%人口的富國制造了全世界50%的溫室氣體,而最貧窮的50%人口僅僅制造了7%的溫室氣體。

2.化石能源大量使用?;茉吹氖褂眠^程中會新增大量溫室氣體CO2。大量的歷史數據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升溫的罪魁禍首。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我們已經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由工業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現在的387ppm。

因此,全球變暖的形勢比原先預計的更加緊迫,目前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達到危險值,臨界點:350ppm(百萬分比濃度),應采取必要行動使之回到350ppm或更低水平。

3.伐木毀林。由于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化二氧化碳的樹木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大大升高。

4.破壞水循環。原油泄漏或破壞海洋生態等情況,改變了全球水循環和洋流走向,最終導致氣候變化。

(二)氣候變暖的影響

20世紀的100年,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過去的50年,又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氣溫變化過程證實著全球變暖的殘酷事實。在全球普遍進入工業化的近100年來,地球平均地表氣溫升高了0.74℃。

據IPCC第四次報告說,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溫度將有可能上升攝氏二度到六度。一般來說,氣溫只要上升2攝氏度,全球GDP的1/5將灰飛煙滅,就會對于全球環境造成傷害,除了冰帽融化,生物滅絕,上升的海平面更會淹沒許多島國或者臨海土地,讓無數個家庭無家可歸。

‚冰川都化了,我們站在哪兒??(企鵝) 1.海平面上升 眾島國被淹。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會升高1米以上。 威尼斯—‚水正在成為‘水城’最大的敵人。?倒計時:40年 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約1.5米的馬爾代夫將徹底消失。這個島國上的人們將淪為氣候難民,舉國搬遷。倒計時:90年

2. 冰川融化 ,淡水資源流失。通過筑壩等水利工程,人類目前已成

4 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達海洋,成為時澇時枯的季節河。水資源匱乏已開始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3.眾多生物物種滅絕。2009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其評估的44838個物種中,有16928種達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兩棲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指數評估結果也同樣讓人痛心:1686種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僅在從1970年到2005年這30多年間就下滑了30%。

2009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其評估的44838個物種中,有16928種達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兩棲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指數評估結果也同樣讓人痛心:1686種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僅在從1970年到2005年這30多年間就下滑了30%。

從2006年起,歐盟生物多樣性辦公室和重慶市環保局等單位一起,開展了全面的重慶物種調查,目前第一階段調查已經結束。調查認為,虎、狼、藏原羚這3種珍稀野獸,以及斑背潛鴨、黑海番鴨、黑鸛、禿鸛這4種珍稀鳥類,在重慶已經處于絕滅狀態。

4.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近期中國災難性氣候頻頻發生:

(1)西南大旱——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干旱,對部分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統計數字顯示,罕見旱情已導致中國西南地區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份1800多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絕收面積11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

(2)強沙塵暴—3月19日開始的沙塵天氣,是今年入春以來北方地區遭受的強度最強、影響范圍最大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不僅對我國北方地區造成影響,還給江蘇、安徽、湖北等南方地區帶來揚沙或浮塵天氣。16個省份約2.7億人遭受沙塵侵擾。

科學研究表明,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

5 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重要原因。

漫天飛舞的黃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掠奪的抗議,就是對那種不計資源、能源和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懲戒。

(3)內蒙古9800萬畝草原遭鼠害。進入5月份以來,氣溫回升,氣候變化異常,內蒙古全區爆發大面積鼠害。在鼠害嚴重地區,一公頃土地上能有1400多只老鼠。草原上滿地的鼠洞,讓駿馬難再奔馳。剛剛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讓牧民們撓頭不已。綠色的草原正在變成黃褐色的荒漠。

(4)南方水災。6月27日8時-28日8時,廣東西部、廣西東部西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北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局地降了大暴雨。最大點雨量為廣西藤縣249毫米,廣東陽東235毫米。受降雨影響,轄區內大部分河流超過警戒水位0.25米。6月28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分析,今年以來全國洪澇災害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災害損失偏重。二是山洪災害致人員死亡比例高。山洪爆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及其引發的房屋倒塌致死人數占洪澇災害總死亡人數近九成。三是受災區域集中損失重,局地重復受災。6月13日以來,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浙江、重慶、四川、湖北、貴州等10省區市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93億元,死亡215人。廣西、江西、廣東等省部分地區多次重復受災。

5.農作物減產 ,饑民更多。受環境問題影響,全球已有25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數字將在50年內增加到2億。全球變暖對非洲產生了重大影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已經有數百萬人因氣候變化淪為背井離鄉的“環境難民”。

6.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特別是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地震、洪澇和強風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疫情等災害,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遭受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

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探索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國際社會為減少“碳足跡”也簽訂了不少公約。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國際制度

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上通過?!稓夂蚬s》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公約確立了 “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2.《京都議定書》。根據《氣候公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的授權,締約國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東京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確定《氣候公約》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在2008—2012年的減排指標,工業化國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礎上減排5.2%。同時,確立了三個實現減排的靈活機制。即:聯合履行(JI)、排放貿易(ET)和清潔發展機制(CDM)。

3.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后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4.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和《哥本哈根協議》。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召開峰會,商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但事與愿違,

7 由于金融危機后西方發達國家態度變得消極,在量化減排、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等問題上缺乏誠意,有關各方分歧進一步拉大,最終各方代表最終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規定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幅度應控制在2攝氏度內,發達國家設立強制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展開自主減排行動。

盡管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的最終不盡人意,但會后各國都會從發展低碳經濟入手,盡量減少和控制碳排放。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低碳經濟方面進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經濟的技術領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導全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進行新經濟的變革。

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1.英國:發展低碳經濟 促進經濟復蘇。英國政府不久前出臺了《英國低碳過渡計劃》以及《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戰略》及《低碳交通計劃》三個配套文件,目標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溫室氣體34%。該計劃標志著英國正式確定了將低碳經濟作為促進經濟復蘇突破口的戰略,擬通過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從根本上提升英國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英國經濟在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5月,英國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右二)與車手亨德森、文寧和威爾敦合影。3名車手將騎著高科技太陽能動力自行車環游世界,全程約1.9萬公里,以此向世界宣傳太陽能的潛力。

2.美國:出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總量排放國之一和最大的人均排放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奧巴馬政府最近提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的目標,

8 被廣泛認為太過小氣,與其超級大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符。

3.冰島:計劃到2050年成為不使用石油的國家。

4.丹麥:找不到垃圾的丹麥小島。丹麥珊姆索島所有的能源都是環保的,來自沒有污染的土地,又回歸于這片凈土,永久性地循環下去,因此沒有真正的垃圾。

5.挪威:擬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木質摩天大樓。挪威宣布將打造世界最高的木制摩天大樓。這一新建筑可望成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集多種風格與知識進步象征意義的標志,以及可持續發展建筑和碳排放平衡的典范。(挪威木結構大廈效果圖.) 6.以色列:六十年不放松 全球應對水危機的領袖。在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第五屆國際水技術與環境控制展覽會展會上,展示的海水淡化裝臵和集水裝臵。

7.德國:目標是最終建立起零垃圾的循環經濟系統。德國是國際上公認的垃圾資源化做得較好、垃圾管理體系較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克爾海姆縣垃圾堆肥廠

8.日本:從世界最臟到環保第一。日本在進入發達國家之列的同時,同時也擁有著工業大國中最高的森林覆蓋率,最發達的環保產業,最完善的環境法規體系以及最顯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三、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并存?,F階段,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我國通過發展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化解能源危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國家的政策倡導、企業的低碳生產以及公民個人的低碳生活三個層面的互動。

(一)基本理念和目標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偩值攘课?/p>

9 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

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國政府首度宣布中國的低碳目標。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這一承諾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

(二)具體行動 1.政府舉措

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這些舉措主要包括5個方面: 一是制訂并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

二是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采取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和行動,鼓勵和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根據4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國近期要通過嚴格市場準入、強化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執法處

10 罰力度,淘汰煤炭、焦炭、鋼鐵、有色金屬等九大行業的落后產能。

三是將單位GDP能耗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一五”規劃,并建立了地方、企業節能減排責任制,逐級進行考核。

四是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和企業參與、資金投入,大力發展水能、核能、太陽能、農村沼氣等低碳能源。

五是深化能源資源領域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2.行業政策

可再生能源: 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通過,確定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電網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在立法上強制性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上網。

資料圖片:風電近年來在中國呈現爆發式的發展,年均裝機增速都在100%以上。這是位于甘肅省酒泉市境內的一處風力發電場。

建筑:通過政策大力推動建筑節能。2008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到2009年底,全國新建建筑物施工階段執行強制性標準的比例達到90%以上。

汽車: 2009年3月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出了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對采購新能源汽車實行了優惠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步伐。(新能源汽車圖) (三)未來展望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政策措施:

——在“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

——在“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中,指出“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

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碳匯,新增造林面積不低于8880萬畝。

11 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

——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中,指出“前瞻部署氣候變化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中,指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進資源稅改革”、“鼓勵外資投向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在外交工作中,指出新的一年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對外工作,在妥善解決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這些指明了今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向和重點

上海世博會中的低碳元素

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圍繞著這樣的理念,上海世博園區內的低碳元素比比皆是。

圖為世博園區有幾百輛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向游客提供服務。 圖為印度館內竹制的世界最大穹頂,這個竹制穹頂上方是小型風力發電裝臵和太陽能電池板,為整個場館提供綠色清潔能源。

圖為瑞士館用大豆纖維制成的紅色幕帷,能發電,可天然降解。 圖為世界氣象館墻體外層如人的皮膚,防風、防雨、透氣。 圖為由回收的可樂瓶制成的環保包。

圖為世博倫敦零碳館內由廢舊輪胎、水管、瓶子組成的“零碳酒吧”。 圖為游客在丹麥館內享受自行車帶來的樂趣。 圖為西班牙館外墻是用藤條材料組成,既環保又傳統。 圖為世博倫敦零碳館內由廢舊紙箱做成的沙發。

四、積極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關愛自己也關愛地球

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崇尚低碳生活,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費習慣進行簡單易行的改變,減少

12 二氧化碳排放,選擇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追求健康生活,不僅要低脂、低鹽、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環境更優美,開銷更少,不僅減輕自身的壓力,也減輕了地球的壓力。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就是簡約的生活方式。

“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

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

(二)減少碳足跡

對我們來說,生活方式描繪了每個人的“碳足跡 ”(產生、使用和消費這些東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衣、食、住、用、行都可體現低碳生活。

1.碳足跡:是表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碳足跡?就大,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反之‚碳足跡?就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它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計算。這個概念以形象的‚足跡?為比喻,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在天空不斷增多的溫室氣體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2.‚碳足跡?估算公式: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電度數×0.785 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油耗公升數×0.785 短途飛機旅行(200公里以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公里數×0.275 中途飛機旅行(2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55+0.105×(公里數-200) 長途飛機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公里數×0.139

13 (三)行動起來—此時、此地、此身

1.低碳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有人認為低碳經濟是好東西,但太遙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低碳經濟是點點滴滴匯集起來的,任何節能、防治污染、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

低碳消費有三層含義: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臵,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不僅取決于國家的經濟戰略、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更取決于每一位公民的低碳理念。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我們的衣、食、住、用、行都可體現低碳生活。

作為生產者,企業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關閉小火電、小水泥等落后產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作為消費者,我們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用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以節能燈為例,曾有專家測算,到2010年,預計全國2.7萬億度用電量中照明用電量將超過3000億度,如果全國有1/3的白熾燈換成LED節能燈,每年能省下一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

所以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生產和消費中。低碳生活,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從點滴做起,把減少二氧化的行動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

小學生們在展示獲贈的環保袋和省水閥

2.過快樂時尚的低碳生活。由全國婦聯、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主辦的全國“低碳家庭·時尚生活”主題活動啟動儀式2010年3月24日在北京召開?;顒又荚趶V大婦女和家庭中推行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低代價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家庭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貢獻力量。我國有3.7億個家庭,如果全國所有的家庭每節約1千瓦時電,就將減少2.9億公斤碳排放,每節約1噸水就將減少0.72億公斤碳排放,

14 每少使用一個塑料袋就將減少37噸碳排放?;顒釉谌珖?1個省區市同步啟動。主題活動提出了“家庭低碳計劃十五件事”:

(1)使用節能燈,隨手關燈、拔插頭; (2)少用空調多開窗;

(3)使用節水型潔具,循環用水; (4)溫水洗衣自然晾曬;

(5)隨身自備飲水杯,不用一次性紙杯; (6)少喝瓶裝飲料,多喝白開水; (7)外出用餐自備筷、勺等便攜餐具; (8)購物使用布袋子,盡量不用塑料袋; (9)電梯少乘幾層,樓梯多爬幾層; (10)每周少開兩天車,多坐地鐵和公交車; (11)每周上班走路或騎自行車一到兩次; (12)多在戶外運動鍛煉,少去健身房; (13)提倡減少葷食,合理健康飲食; (14)家里多養花種草,綠化居室環境;

(15)建立家庭低碳檔案,核算每月家庭減少的碳排放量。 廣西“低碳家庭”科普傳播進社區活動3月24日啟動 3.此時、此地、此身,開始低碳生活!

2009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湖南大學時對廣大學子提出六字希望——此時、此地、此身。這雖然是對大學生提出的希望,但我認為,對于我們每個公民來說都是適用的。

此時,就是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來,不要拖延到以后; 此地,就是從你所處的崗位做起,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不要等到別的地方;

此身,就是自己應該而且能夠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擔,不要推給別人。

面對氣候變暖的威脅,我們應牢記總理的寄語,努力承擔起社會責任,

15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變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此地、此身,開始低碳生活!

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用自制道具在校園內進行低碳生活方式宣傳 公民的低碳生活應當從衣、食、住、用、行做起:

(1)衣:少買不必要的衣服。少穿化纖衣服,多穿棉質衣服。衣服洗凈后,掛在衣繩上自然晾干。解下領帶,應季穿衣。

(2)食:科學營養,合理搭配 。提倡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葷,多吃素;少喝酒,不抽煙。杜絕浪費糧食的現象。

(3)?。荷顝U棄物分類處理,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凈化室內空氣;及時關掉電器的電源。注意安全。

(4)用:節約用水、用電、用紙 。選用節能電器。少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餐具、少用塑料袋,少飲用瓶裝水。

(5)行:多乘公交車,少乘出租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多爬山運動,注意鍛煉身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行為,大改變。 “低碳”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責任。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嚴峻的形勢催促著我們,重大的使命激勵著我們。為了國家的永續發展,為了生活的和諧美好,為了我們的家園天更藍、水更碧,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珍惜一粒糧、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小事入手,做踐行低碳生活的引領者,以低碳生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名詞解析

1.碳中和:是現代人為減緩全球變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這種環保方式,人們計算自己日?;顒又苯踊蜷g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問世以來,‚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漸走紅,實現了從‚前衛?到‚大眾?的轉變。

4.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

16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6.森林碳匯(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是未來30—50年經濟可行、成本較低的重要減緩措施。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利用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

7.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玻璃制品等產品而進行的關稅征收。這完全可以視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延伸。‚碳關稅?不僅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8.綠色保護主義:是指一種以保護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的名義,對來自于國外的進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手段和措施。其中以低碳名義征收的“碳關稅”尤其值得警惕。按照《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的條款,如果美國沒有加入相關國際多邊協議,自2020年起,美國總統將獲權對來自未采取措施減排溫室氣體國家的鋼鐵、水泥、玻璃、紙張等進口產品采取“邊境調節”措施,即可以對這些產品征收關稅。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碳排放稅多是國家內部征收,其目的是督促本國企業和民眾節能減排。一些專家認為,將碳排放稅變成“碳關稅”,用于對外貿易,實質是保護本國企業競爭力,說到底這是一種新的貿易壁壘。

聯合履約機制(JI)就是指某一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在另一發達國家實施的減排項目,該兩國均需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

排放權貿易(ET)是指一個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完成的減排義務指標,

17 以貿易的方式轉讓給另外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并同時從轉讓方的允許排放限額上扣減相應的轉讓額度。即俗稱為碳貿易。目前,在北歐電力交易所已形成歐盟內部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每日掛牌交易。

清潔發展機制是指發達國家把幫助發展中國家削減的排放量算作本國的削減量,只有CDM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

(四)低碳經濟發展呼喚低碳人才

根據聯合國勞工署的統計,綠領人才到2030年將增加約2千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甚至每四個工作機會中就有一位為綠領,歐盟在綠色建筑產業工作機會也將增加350萬人,約為目前職缺的三倍,顯然,綠色產業相關人才正逆勢成長,“綠領產業”方興未艾。

據專家保守預測,2010年我國綠色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與之相關的從業人員將超過1000萬人。

隨著邁向“低碳時代”步伐的不斷加快,許多企業紛紛進軍低碳產業,環保型“綠色人才”成為進場企業的熱招對象。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人才短缺的問題凸現,一些企業人士直言: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

教育部網站2010年2月發出“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說,為了加大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有關高校從本科教育入手,積極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

通知指,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領域包括:①新能源產業??稍偕茉醇夹g、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核能技術,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新能源汽車等。②信息網絡產業。傳感網、物聯網技術。③新材料產業。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④農業和醫藥產業。轉基因育種技術。創新藥物和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⑤空

18 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2篇

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從技術角度看低碳經濟

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低碳經濟”要實現的最重要的兩個目標。

英國所倡導的“低碳經濟”。是通過制定和實施工業生產、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的能效標準及相關政策措施,通過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勵機制促進能源形式、能源來源、運輸渠道的多元化。

尤其是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標。最終實現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確定性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氫能以及生物質能技術。一般把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氫能等稱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質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風力發電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還是高于煤電、水電。

此外,由于風力發電在發電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發電過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們認為風電不排放二氧化碳。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與火力發電相比,風力發電在發電過程中雖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風力發電設備及其維修、維護過程中卻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們不能光比較發電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當比較火力發電和風力發電發出單位電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見,認為風力發電、電動汽車不污染環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觀念并不是很科學的。

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商業化目標還很遠。技術還很不成熟。

應認識到。一方面由于技術不過關,目前新能源開發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確定性。在沒有進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之前,不能輕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2.2推行糧食生物質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質能技術,看似“一石兩鳥”。既解決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緊缺問題,又改善環境。但從目前實施的結果看,它帶來的問題似乎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美國發展生物質能的新政策出臺后,美國的糧農們紛紛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驅⒎N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種為玉米。據統計,2007年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創下194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產出的玉米中多達1/5被用來生產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當然也造成了玉米價格的上揚。僅2007年一年。美國國內的玉米價格就上漲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擠占了種植空間。大豆的供應量減少。價格也開始上漲。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評。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瓊·齊格勒警告說。一些國家將糧食轉化為燃油的做法是一種“反人類罪”。

這種做法將加劇全球范圍內的糧食短缺。抬高糧食價格,讓更多貧困人口難以承受。利用糧食作物轉換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對于日益嚴峻的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必將給世界造成更大規模的饑荒。

在中國,2007年豬肉和食用油價格的一路飆升。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飼料價格的上漲,而且糧食價格飛漲波及的不僅僅是中國。美國的一項能源政策對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價格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芍^是美國生物燃料政策的實施,客觀上已經形成了全球8億有車族與20億最貧困人口之間針對糧食展開的較量。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開發生物質能的計劃并未帶來化石能源緊張問題的絲毫緩解,倒是使新舊問題相互交織,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困擾。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技術創新和新能源的發展對于“低碳經濟”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經濟”的同時要倡導“低碳生活”,或者說,“低碳生活”應當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低碳經濟應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經濟”的重要含義之一,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而且意味著要引導公眾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消費和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在市場經濟的體制和觀念下,“低碳經濟”高能效、低能耗技術狀態下的生產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潤。因此大量的生產就不可避免,所生產的產品最終一定要想辦法賣出去,而且賣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單位能耗雖然降低了。但能耗總量因大量生產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會減少多少或許還會增加。舉例來說,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小汽車行駛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約50%,但由于小汽車的總量增加了幾十倍。顯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許多倍。

因此說。“低碳經濟”僅有先進技術的支撐是不夠的。必須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實現真正的節能減排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種簡單、簡約和儉樸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氣候變化有關。比如一張A4紙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電,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能夠采取低排碳的適度消費的方式。那么“低碳經濟”的實現是有可能的。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經濟。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還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的細節。對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每個人生活中浪費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對微小。而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

如今在許多發達國家。很多人已經自覺第接受了支撐低碳經濟的低碳生活方式,他們愿意放棄享受,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從關掉暖氣到放棄駕車上班。今天歐洲人越來越喜歡乘坐火車出行。一個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車帶來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飛機的1/10。

簡約生活,也正在成為更多中國人家庭生活的準則。一些收入早已進入中產階級的市民,也會穿著舊衣服去早市買便宜青菜。騎自行車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機。煮雞蛋早關一分鐘煤氣、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隨手關燈、打印用雙面紙等習慣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養的階層中去,從而帶來心靈的寧靜。

然而,能夠自覺接受可持續消費價值觀指導,做到適度消費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費依然是社會生活的主旋律。絕大部分情況下低碳經濟還只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處在令人尷尬的紙上談兵階段。

在實際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實現“低碳經濟”,一方面又不停地揮霍。這些都是消費主義文化使然。 消費主義文化總是不斷刺激你去換最新款的手機、電視、衣服、鞋子:轟炸般的商業廣告煽動著公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消費欲望,把人變成商業利潤的工具。不少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用一個月的收入買一款新式手機或一個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國現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萬部手機,產生著大量的電子垃圾。不少年輕女性家里堆滿了各種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還是要去買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掙會花”的口號不再象征著現代化理念。而象征著一種浪費資源的野蠻消費方式。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類文明的反面,嚴重制約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但污染了生態環境,而且污染了人們的心靈。正是這種無限膨脹的消費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資源的緊缺。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機關辦公建筑能源審計結果,包括省建設廳、交通廳、發改委在內的20個省直機關辦公樓,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電量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這之前,國務院辦公廳以及湖北省政府都發布了節能降耗建設節約型機關的通知,并且還作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政府部門的規定不能取得明顯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務人員的節能純粹是個人道德、認識的體現,即使有一些具體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沒有一種剛性的制度約束來催逼人們節約能源。如果政府對節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證,那么公務人員一旦不節能,就會受到組織、經濟、行政等方面的懲戒,那樣將會極大地推進節能措施在政府層面的有效落實。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市將辦公節能措施具體化,如制定了“夏季著清涼裝上班。除外事禮儀需要外不穿兩裝不系領帶”、“辦公樓四樓以下不乘用電梯”、“公務出行拼車、乘用公交車”等規定,正在將辦公節能措施具體化,并率先在公務人員中推行。這在大方向上應該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這些制度再輔之以懲戒措施,將會更現實化,也將便于操作。

全民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已開展多年,公眾的環保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層面的教育引導外,還必須有制度的約束。2008年6月1日之前,許多人懷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頒布后,還是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實效。

總之,“低碳生活”的廣泛實施,將扼制“高碳經濟”的蔓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要實現“低碳經濟”這一目標。“低碳生活”的宣傳引導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重要途徑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4.1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

“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于冷柜,而敞開式冷柜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柜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于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凈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門冰柜,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于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4.2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

今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破找庾R。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

4.3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群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4.4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3篇

林秋琴

以‚世界末日?為背景的好萊塢大片《2012》,講述2012年12月21日,全人類經歷了災難和逃亡后,一部分人和動物在‚諾亞方舟?上活下來的故事,由此掀起了一股討論‚災難與地球末日?的狂潮。 ‚末日?的場景越觸目驚心,人們對‚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從電影《2012》的地球末日預言,到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從我國西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橫掃大半個中國的沙塵暴,都給人類敲響拯救地球的警鐘。過量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全球災難性氣候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甚至極大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公眾只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減輕這一威脅對地球造成的影響。

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地球,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了‚地球一小時?環?;顒?,首次活動于2007年3月31日晚間8:30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展開,當晚,悉尼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事后統計,熄燈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更多參與的市民反映,當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地球一小時”活動希望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今年是3月26日,20:30-21:30熄燈一小時,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短短5年時間,吸引了全球6000多個城市、超過10億人參與,一股旨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潮流已經開始席卷全球。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這一問題,主要是了解四個問題:一是低碳經濟興起的時代背景;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各國實踐;三是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四是積極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經濟興起的時代背景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首先是英國人提出來的。2003年,英國發表了《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

1 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盡量減少‚碳?排放,是節能減排在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方面的具體化。

對低碳的內涵,有三種解讀。

一是絕對低碳,即零碳或無碳。能源供給來源于碳中型的生物燃料和無碳的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零碳或無碳目標顯然是理想的,但是實現起來比較困難。

第二是滿足一定目標的低碳。例如,發達國家實現《京都議定書》減排目標,即可視為低碳。如果我們在2020年相對于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就是低碳的。

第三是相對低碳。如果某企業單位增加值的碳排放低于同行業世界先進水平或平均水平,這個企業可以稱為是低碳的。參照值還可以某一基年照常排放水平,或其他方式。對于發展中國家,低碳應該是相對的,不應該成為約束發展的因子。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

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社會轉型;其本質在于要求低碳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制度的創新,推動世界走向低碳社會。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具有共性,強調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平衡,但也有區別。

循環經濟強調的是物質的循環利用、清潔生產、能源的盡量利用、廢物減量,從而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概念較為類似,強調生產過程的生態化設計和管理,從而減少外界的物質與能量輸入,實現自我良性循環,避免對外界的不利影響;

綠色經濟強調環境友善,污染得到控制,環境得到修復,空氣清新,

2 水源潔凈,生活環境綠色。

低碳經濟強調的是碳的約束,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要求削減碳排放。無碳的活動,不受約束。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一)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氣候系統是構成地球系統的重要一環。在地球的漫漫歷史中,氣候總在不斷變化,究其原因可概括為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因素兩大類。

科學研究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是造成目前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任務是評估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影響。

IPCC于2007年發表的第四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溫上升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可能性超過90%。

這份由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500名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報告指出,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由于人類活動而顯著上升,現在已遠遠超過工業化時代之前數十萬年間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65萬年以來的最高點。

報告在詳細計算了各種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后認為,可以肯定,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凈影響是氣溫升高。

北極熊為何要偽裝成大熊貓?

氣候變暖啦,北極熊移民來到了中國,所以偽裝成大熊貓了。

3 1.人口爆炸。氣候變暖關鍵在人口爆炸。占世界7%人口的富國制造了全世界50%的溫室氣體,而最貧窮的50%人口僅僅制造了7%的溫室氣體。

2.化石能源大量使用?;茉吹氖褂眠^程中會新增大量溫室氣體CO2。大量的歷史數據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升溫的罪魁禍首。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我們已經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由工業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現在的387ppm。

因此,全球變暖的形勢比原先預計的更加緊迫,目前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達到危險值,臨界點:350ppm(百萬分比濃度),應采取必要行動使之回到350ppm或更低水平。

3.伐木毀林。由于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化二氧化碳的樹木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大大升高。

4.破壞水循環。原油泄漏或破壞海洋生態等情況,改變了全球水循環和洋流走向,最終導致氣候變化。

(二)氣候變暖的影響

20世紀的100年,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過去的50年,又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氣溫變化過程證實著全球變暖的殘酷事實。在全球普遍進入工業化的近100年來,地球平均地表氣溫升高了0.74℃。

據IPCC第四次報告說,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溫度將有可能上升攝氏二度到六度。一般來說,氣溫只要上升2攝氏度,全球GDP的1/5將灰飛煙滅,就會對于全球環境造成傷害,除了冰帽融化,生物滅絕,上升的海平面更會淹沒許多島國或者臨海土地,讓無數個家庭無家可歸。

‚冰川都化了,我們站在哪兒??(企鵝) 1.海平面上升 眾島國被淹。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會升高1米以上。 威尼斯—‚水正在成為‘水城’最大的敵人。?倒計時:40年 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約1.5米的馬爾代夫將徹底消失。這個島國上的人們將淪為氣候難民,舉國搬遷。倒計時:90年

2. 冰川融化 ,淡水資源流失。通過筑壩等水利工程,人類目前已成

4 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達海洋,成為時澇時枯的季節河。水資源匱乏已開始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3.眾多生物物種滅絕。2009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其評估的44838個物種中,有16928種達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兩棲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指數評估結果也同樣讓人痛心:1686種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僅在從1970年到2005年這30多年間就下滑了30%。

2009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其評估的44838個物種中,有16928種達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兩棲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指數評估結果也同樣讓人痛心:1686種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僅在從1970年到2005年這30多年間就下滑了30%。

從2006年起,歐盟生物多樣性辦公室和重慶市環保局等單位一起,開展了全面的重慶物種調查,目前第一階段調查已經結束。調查認為,虎、狼、藏原羚這3種珍稀野獸,以及斑背潛鴨、黑海番鴨、黑鸛、禿鸛這4種珍稀鳥類,在重慶已經處于絕滅狀態。

4.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近期中國災難性氣候頻頻發生:

(1)西南大旱——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干旱,對部分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統計數字顯示,罕見旱情已導致中國西南地區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份1800多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絕收面積11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

(2)強沙塵暴—3月19日開始的沙塵天氣,是今年入春以來北方地區遭受的強度最強、影響范圍最大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不僅對我國北方地區造成影響,還給江蘇、安徽、湖北等南方地區帶來揚沙或浮塵天氣。16個省份約2.7億人遭受沙塵侵擾。

科學研究表明,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

5 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重要原因。

漫天飛舞的黃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掠奪的抗議,就是對那種不計資源、能源和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懲戒。

(3)內蒙古9800萬畝草原遭鼠害。進入5月份以來,氣溫回升,氣候變化異常,內蒙古全區爆發大面積鼠害。在鼠害嚴重地區,一公頃土地上能有1400多只老鼠。草原上滿地的鼠洞,讓駿馬難再奔馳。剛剛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讓牧民們撓頭不已。綠色的草原正在變成黃褐色的荒漠。

(4)南方水災。6月27日8時-28日8時,廣東西部、廣西東部西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北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局地降了大暴雨。最大點雨量為廣西藤縣249毫米,廣東陽東235毫米。受降雨影響,轄區內大部分河流超過警戒水位0.25米。6月28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分析,今年以來全國洪澇災害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災害損失偏重。二是山洪災害致人員死亡比例高。山洪爆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及其引發的房屋倒塌致死人數占洪澇災害總死亡人數近九成。三是受災區域集中損失重,局地重復受災。6月13日以來,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浙江、重慶、四川、湖北、貴州等10省區市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93億元,死亡215人。廣西、江西、廣東等省部分地區多次重復受災。

5.農作物減產 ,饑民更多。受環境問題影響,全球已有25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數字將在50年內增加到2億。全球變暖對非洲產生了重大影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已經有數百萬人因氣候變化淪為背井離鄉的“環境難民”。

6.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特別是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地震、洪澇和強風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疫情等災害,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遭受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

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探索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國際社會為減少“碳足跡”也簽訂了不少公約。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國際制度

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上通過?!稓夂蚬s》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公約確立了 “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2.《京都議定書》。根據《氣候公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的授權,締約國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東京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確定《氣候公約》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在2008—2012年的減排指標,工業化國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礎上減排5.2%。同時,確立了三個實現減排的靈活機制。即:聯合履行(JI)、排放貿易(ET)和清潔發展機制(CDM)。

3.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后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4.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和《哥本哈根協議》。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召開峰會,商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但事與愿違,

7 由于金融危機后西方發達國家態度變得消極,在量化減排、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等問題上缺乏誠意,有關各方分歧進一步拉大,最終各方代表最終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規定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幅度應控制在2攝氏度內,發達國家設立強制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展開自主減排行動。

盡管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的最終不盡人意,但會后各國都會從發展低碳經濟入手,盡量減少和控制碳排放。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低碳經濟方面進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經濟的技術領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導全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進行新經濟的變革。

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1.英國:發展低碳經濟 促進經濟復蘇。英國政府不久前出臺了《英國低碳過渡計劃》以及《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戰略》及《低碳交通計劃》三個配套文件,目標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溫室氣體34%。該計劃標志著英國正式確定了將低碳經濟作為促進經濟復蘇突破口的戰略,擬通過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從根本上提升英國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英國經濟在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5月,英國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右二)與車手亨德森、文寧和威爾敦合影。3名車手將騎著高科技太陽能動力自行車環游世界,全程約1.9萬公里,以此向世界宣傳太陽能的潛力。

2.美國:出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總量排放國之一和最大的人均排放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奧巴馬政府最近提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的目標,

8 被廣泛認為太過小氣,與其超級大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符。

3.冰島:計劃到2050年成為不使用石油的國家。

4.丹麥:找不到垃圾的丹麥小島。丹麥珊姆索島所有的能源都是環保的,來自沒有污染的土地,又回歸于這片凈土,永久性地循環下去,因此沒有真正的垃圾。

5.挪威:擬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木質摩天大樓。挪威宣布將打造世界最高的木制摩天大樓。這一新建筑可望成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集多種風格與知識進步象征意義的標志,以及可持續發展建筑和碳排放平衡的典范。(挪威木結構大廈效果圖.) 6.以色列:六十年不放松 全球應對水危機的領袖。在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第五屆國際水技術與環境控制展覽會展會上,展示的海水淡化裝臵和集水裝臵。

7.德國:目標是最終建立起零垃圾的循環經濟系統。德國是國際上公認的垃圾資源化做得較好、垃圾管理體系較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克爾海姆縣垃圾堆肥廠

8.日本:從世界最臟到環保第一。日本在進入發達國家之列的同時,同時也擁有著工業大國中最高的森林覆蓋率,最發達的環保產業,最完善的環境法規體系以及最顯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三、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并存?,F階段,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我國通過發展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化解能源危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國家的政策倡導、企業的低碳生產以及公民個人的低碳生活三個層面的互動。

(一)基本理念和目標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偩值攘课?/p>

9 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

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國政府首度宣布中國的低碳目標。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這一承諾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

(二)具體行動 1.政府舉措

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這些舉措主要包括5個方面: 一是制訂并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

二是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采取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和行動,鼓勵和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根據4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國近期要通過嚴格市場準入、強化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執法處

10 罰力度,淘汰煤炭、焦炭、鋼鐵、有色金屬等九大行業的落后產能。

三是將單位GDP能耗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一五”規劃,并建立了地方、企業節能減排責任制,逐級進行考核。

四是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和企業參與、資金投入,大力發展水能、核能、太陽能、農村沼氣等低碳能源。

五是深化能源資源領域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2.行業政策

可再生能源: 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通過,確定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電網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在立法上強制性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上網。

資料圖片:風電近年來在中國呈現爆發式的發展,年均裝機增速都在100%以上。這是位于甘肅省酒泉市境內的一處風力發電場。

建筑:通過政策大力推動建筑節能。2008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到2009年底,全國新建建筑物施工階段執行強制性標準的比例達到90%以上。

汽車: 2009年3月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出了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對采購新能源汽車實行了優惠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步伐。(新能源汽車圖) (三)未來展望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政策措施:

——在“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

——在“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中,指出“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

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碳匯,新增造林面積不低于8880萬畝。

11 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

——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中,指出“前瞻部署氣候變化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中,指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進資源稅改革”、“鼓勵外資投向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在外交工作中,指出新的一年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對外工作,在妥善解決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這些指明了今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向和重點

上海世博會中的低碳元素

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圍繞著這樣的理念,上海世博園區內的低碳元素比比皆是。

圖為世博園區有幾百輛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向游客提供服務。 圖為印度館內竹制的世界最大穹頂,這個竹制穹頂上方是小型風力發電裝臵和太陽能電池板,為整個場館提供綠色清潔能源。

圖為瑞士館用大豆纖維制成的紅色幕帷,能發電,可天然降解。 圖為世界氣象館墻體外層如人的皮膚,防風、防雨、透氣。 圖為由回收的可樂瓶制成的環保包。

圖為世博倫敦零碳館內由廢舊輪胎、水管、瓶子組成的“零碳酒吧”。 圖為游客在丹麥館內享受自行車帶來的樂趣。 圖為西班牙館外墻是用藤條材料組成,既環保又傳統。 圖為世博倫敦零碳館內由廢舊紙箱做成的沙發。

四、積極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關愛自己也關愛地球

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崇尚低碳生活,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費習慣進行簡單易行的改變,減少

12 二氧化碳排放,選擇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追求健康生活,不僅要低脂、低鹽、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環境更優美,開銷更少,不僅減輕自身的壓力,也減輕了地球的壓力。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就是簡約的生活方式。

“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

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

(二)減少碳足跡

對我們來說,生活方式描繪了每個人的“碳足跡 ”(產生、使用和消費這些東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衣、食、住、用、行都可體現低碳生活。

1.碳足跡:是表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碳足跡?就大,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反之‚碳足跡?就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它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計算。這個概念以形象的‚足跡?為比喻,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在天空不斷增多的溫室氣體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2.‚碳足跡?估算公式: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電度數×0.785 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油耗公升數×0.785 短途飛機旅行(200公里以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公里數×0.275 中途飛機旅行(2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55+0.105×(公里數-200) 長途飛機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公里數×0.139

13 (三)行動起來—此時、此地、此身

1.低碳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有人認為低碳經濟是好東西,但太遙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低碳經濟是點點滴滴匯集起來的,任何節能、防治污染、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

低碳消費有三層含義: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臵,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不僅取決于國家的經濟戰略、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更取決于每一位公民的低碳理念。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我們的衣、食、住、用、行都可體現低碳生活。

作為生產者,企業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關閉小火電、小水泥等落后產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作為消費者,我們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用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以節能燈為例,曾有專家測算,到2010年,預計全國2.7萬億度用電量中照明用電量將超過3000億度,如果全國有1/3的白熾燈換成LED節能燈,每年能省下一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

所以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生產和消費中。低碳生活,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從點滴做起,把減少二氧化的行動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

小學生們在展示獲贈的環保袋和省水閥

2.過快樂時尚的低碳生活。由全國婦聯、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主辦的全國“低碳家庭·時尚生活”主題活動啟動儀式2010年3月24日在北京召開?;顒又荚趶V大婦女和家庭中推行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低代價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家庭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貢獻力量。我國有3.7億個家庭,如果全國所有的家庭每節約1千瓦時電,就將減少2.9億公斤碳排放,每節約1噸水就將減少0.72億公斤碳排放,

14 每少使用一個塑料袋就將減少37噸碳排放?;顒釉谌珖?1個省區市同步啟動。主題活動提出了“家庭低碳計劃十五件事”:

(1)使用節能燈,隨手關燈、拔插頭; (2)少用空調多開窗;

(3)使用節水型潔具,循環用水; (4)溫水洗衣自然晾曬;

(5)隨身自備飲水杯,不用一次性紙杯; (6)少喝瓶裝飲料,多喝白開水; (7)外出用餐自備筷、勺等便攜餐具; (8)購物使用布袋子,盡量不用塑料袋; (9)電梯少乘幾層,樓梯多爬幾層; (10)每周少開兩天車,多坐地鐵和公交車; (11)每周上班走路或騎自行車一到兩次; (12)多在戶外運動鍛煉,少去健身房; (13)提倡減少葷食,合理健康飲食; (14)家里多養花種草,綠化居室環境;

(15)建立家庭低碳檔案,核算每月家庭減少的碳排放量。 廣西“低碳家庭”科普傳播進社區活動3月24日啟動 3.此時、此地、此身,開始低碳生活!

2009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湖南大學時對廣大學子提出六字希望——此時、此地、此身。這雖然是對大學生提出的希望,但我認為,對于我們每個公民來說都是適用的。

此時,就是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來,不要拖延到以后; 此地,就是從你所處的崗位做起,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不要等到別的地方;

此身,就是自己應該而且能夠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擔,不要推給別人。

面對氣候變暖的威脅,我們應牢記總理的寄語,努力承擔起社會責任,

15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變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此地、此身,開始低碳生活!

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用自制道具在校園內進行低碳生活方式宣傳 公民的低碳生活應當從衣、食、住、用、行做起:

(1)衣:少買不必要的衣服。少穿化纖衣服,多穿棉質衣服。衣服洗凈后,掛在衣繩上自然晾干。解下領帶,應季穿衣。

(2)食:科學營養,合理搭配 。提倡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葷,多吃素;少喝酒,不抽煙。杜絕浪費糧食的現象。

(3)?。荷顝U棄物分類處理,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凈化室內空氣;及時關掉電器的電源。注意安全。

(4)用:節約用水、用電、用紙 。選用節能電器。少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餐具、少用塑料袋,少飲用瓶裝水。

(5)行:多乘公交車,少乘出租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多爬山運動,注意鍛煉身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行為,大改變。 “低碳”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責任。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嚴峻的形勢催促著我們,重大的使命激勵著我們。為了國家的永續發展,為了生活的和諧美好,為了我們的家園天更藍、水更碧,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珍惜一粒糧、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小事入手,做踐行低碳生活的引領者,以低碳生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名詞解析

1.碳中和:是現代人為減緩全球變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這種環保方式,人們計算自己日?;顒又苯踊蜷g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問世以來,‚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漸走紅,實現了從‚前衛?到‚大眾?的轉變。

4.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

16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6.森林碳匯(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是未來30—50年經濟可行、成本較低的重要減緩措施。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利用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

7.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玻璃制品等產品而進行的關稅征收。這完全可以視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延伸。‚碳關稅?不僅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8.綠色保護主義:是指一種以保護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的名義,對來自于國外的進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手段和措施。其中以低碳名義征收的“碳關稅”尤其值得警惕。按照《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的條款,如果美國沒有加入相關國際多邊協議,自2020年起,美國總統將獲權對來自未采取措施減排溫室氣體國家的鋼鐵、水泥、玻璃、紙張等進口產品采取“邊境調節”措施,即可以對這些產品征收關稅。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碳排放稅多是國家內部征收,其目的是督促本國企業和民眾節能減排。一些專家認為,將碳排放稅變成“碳關稅”,用于對外貿易,實質是保護本國企業競爭力,說到底這是一種新的貿易壁壘。

聯合履約機制(JI)就是指某一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在另一發達國家實施的減排項目,該兩國均需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

排放權貿易(ET)是指一個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完成的減排義務指標,

17 以貿易的方式轉讓給另外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并同時從轉讓方的允許排放限額上扣減相應的轉讓額度。即俗稱為碳貿易。目前,在北歐電力交易所已形成歐盟內部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每日掛牌交易。

清潔發展機制是指發達國家把幫助發展中國家削減的排放量算作本國的削減量,只有CDM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

(四)低碳經濟發展呼喚低碳人才

根據聯合國勞工署的統計,綠領人才到2030年將增加約2千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甚至每四個工作機會中就有一位為綠領,歐盟在綠色建筑產業工作機會也將增加350萬人,約為目前職缺的三倍,顯然,綠色產業相關人才正逆勢成長,“綠領產業”方興未艾。

據專家保守預測,2010年我國綠色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與之相關的從業人員將超過1000萬人。

隨著邁向“低碳時代”步伐的不斷加快,許多企業紛紛進軍低碳產業,環保型“綠色人才”成為進場企業的熱招對象。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人才短缺的問題凸現,一些企業人士直言: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

教育部網站2010年2月發出“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說,為了加大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有關高校從本科教育入手,積極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

通知指,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領域包括:①新能源產業??稍偕茉醇夹g、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核能技術,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新能源汽車等。②信息網絡產業。傳感網、物聯網技術。③新材料產業。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④農業和醫藥產業。轉基因育種技術。創新藥物和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⑤空

18 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4篇

與聯系性分析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環境污染、破壞和能源需求等迫切性問題的出現,亟待地要求我們去解決。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均又是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它們既密切相關,又各有側重。因此,正確理解和處理這三大經濟發展方式的區別與聯系, 對實現我國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本文結合我國情況從三大經濟的概念開始介紹,最后論述了它們的區別與聯系,表明我國實施三大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必要性。 關鍵詞:低碳經濟 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到人類發展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模式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幾大熱點經濟充斥在媒體和大眾的視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實,它們都是近幾十年產生的新的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特別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陷入資源、環境和生存危機后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

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概念 1.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和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即“3R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因此回收廢金屬、廢電子、廢塑膠,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對于企業來說,香港回收這些廢品又比國內回收更具有經濟意義,以為為企業減少關稅支出,同時又環保節能,可謂一舉多得。 循環經濟的實施必須有五大體系支撐。

1、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撐。

2、技術的支撐。

3、資金的支撐。

4、管理和監督的支撐。

5、循環經濟鏈條中的企業必須有經濟效益的支撐,必須盈利,必須不斷地增值擴大,才能保證循環經濟持久廣泛地開展下去。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途徑,從資源流動的組織層面來看,主要是從企業小循環、區域中循環和社會大循環三個層面來展開;從資源利用的技術層面來看,主要是從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三條技術路徑去實現。 在我國主要由以下幾點相關研究方向:

主要觀點1 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抓住了當前我國資源相對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癥結,對解決我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主要觀點2 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 主要觀點3 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循環經濟是一系統工程。而且還必須注意連接物質、能量循環利用在時間——空間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主要觀點4 我們應根據中國國情和各地實際形成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還需要經歷一個資源消耗階段。 主要觀點5 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注重從不同層面協調發展。即小循環(企業層面)、中循環(區域層面)、大循環(社會層面)加上資源再生產業(也可稱為第四產業或靜脈產業)。

總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社會發展的整體協調。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它可以為優化人類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關系提供整體性的思路,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簡稱ECO,又稱為生態經濟,,“ECO”取自“經濟的(economic)”和“生態的(ecological)”兩個英文單詞的詞頭,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 指導下,通過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 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 煤炭 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 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人類社會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化石能、核能等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從原始社會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后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隨著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不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常規能源的利用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2]即摒棄20世紀及以前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起點是統計碳源和碳足跡。二氧化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增長最快的則是汽車尾氣排放,占比25%,特別是在我國汽車銷量開始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隨著房屋數量的增加而穩定的增加。內涵低碳經濟:是一種從生產、流通到消費和廢物回收這一系列社會活動中實現低碳化發展的經濟模式,具體來講,低碳經濟是指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經營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產和利用的比例、盡可能地減少對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時積極探索碳封存技術的研發和利用途徑,從而實現減緩大氣中CO濃度增長的目標,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

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 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重要途徑之四,是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

生態資源可持續性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3.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綠色經濟”由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實質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環境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可將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理念和技術結合在一起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綠色經濟指能夠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準則,并且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綠色經濟是一種融合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它是一種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綠色經濟的范圍很廣,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環保產業、綠色服務業等。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的價值分析:

首先,綠色經濟模式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 其次,綠色經濟能夠體現出自然環境的價值。 再次,綠色經濟的自然資源利用具有公平性。 第四,綠色經濟可以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勝劣汰。

總之,綠色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為主要內容,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品附加值高、生產方式集約的一種經濟形態。綠色經濟綜合性強、覆蓋范圍廣,帶動效應明顯,能夠形成并帶動一大批新興產業,有助于創造就業和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走出危機“泥淖”和實現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同時,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重要特征,以經濟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為內涵,包括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在內的高技術產業,有利于轉變我國經濟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集約式發展和可持續增長。

三、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區別與聯系 1.三大經濟的聯系

(1)產生背景相同。它們都是近幾十年來產生的新的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陷入資源、環境和生存危機后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它們都是相對于傳統經濟發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2)理論基礎相同。它們的理論基礎都是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以生態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為核心,以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大系統為研究對象,借鑒生態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原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索人類經濟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這幾種經濟形態都強調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的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3)依靠的技術手段相同。它們都依賴于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清潔生產的生態化技術,如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能效技術等。

(4)發展環境相同。它們都需要以技術創新為支撐,都需要市場機制、法律制度等為保障條件。

(5)其他相同點。他們在消費觀念上都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都強調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的改變,反對盲目、奢侈、過度的物質消費。

2、三大經濟的區別

(1)研究的角度不同。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 低碳經濟主要針對能源領域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重點從建立低碳經濟結構、減少碳能源消費入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建立全社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機制和發展模式。

綠色經濟通過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滿足。

(2)核心內容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利用,通過各種物質的循環利用,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耗費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化。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形態,包括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GDP、綠色核算、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綠色資本、綠色網絡等。

(3)實施控制的環節不同。循環經濟從資源的輸入端和廢棄物的輸出端來研究經濟活動與自然系統的相互作用。同時,循環經濟還關注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低碳經濟強調經濟活動的能源輸入端,通過減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不再發生顯著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

綠色經濟更多關注經濟活動的輸出端,即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重點在環境保護。

(4)推動力不同。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為進行循環經濟活動的個體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使循環經濟具有推動其自身不斷發展的內生力量。

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在目前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還不夠、公眾環境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推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國家強制力的介入方能實現。

(5)評價體系不同。

循環經濟:根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發改環資[2007]1815號),我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從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廢物排放4個方面入手,在宏觀和工業園區兩個層面上分別規定了22個和14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宏觀層面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用于對全社會和各地發展循環經濟狀況進行總體的定量判斷,為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要用于定量評價和描述園區內循環經濟發展情況,為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指導。

低碳經濟: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專門針對低碳經濟的評價體系,但從低碳經濟的定義上就能很直觀的看出,其主要從社會生產的結果入手,以碳排放量作為評價指標。

綠色經濟:鑒于綠色經濟本身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對其評價必然包括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領域。目前中國也沒有一個專門針對綠色經濟的評價體系。據悉,目前廣州發改委正研究制定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生產領域綠色化主要通過人均GDP增速等8個指標來反映;生活領域主要通過軌道交通運量占公共交通總運量的比重、人均日產生活垃圾等7個指標來反映;生態領域包括空氣質量優良率等7個指標來反映。

(6)政府干預不同。低碳經濟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全球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各國都對溫室氣體排放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從1997年簽署、2005年才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到2009年發表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都說明國家的政治意愿決定著低碳經濟的實現幅度和推廣程度。只有通過國家政府間的合作,才能實現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主旨的低碳經濟。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則更多是在無國界限制的話語體系下推行綠色環保經濟模式,沒有蘊含政治色彩。

四、總結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將引起現代經濟發展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支撐這場變革的重要條件:綠色科技的進步,市場機制的建立,價值觀念、消費模式的改變,生態經濟倫理形成都需要時間。我國也面臨著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們應理性地對待,清醒地認識我國當前的國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實際地攀高。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5篇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區冷暖干濕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A.天氣

B.氣候

C.氣溫

D.水汽

2.對于大氣臭氧層破壞的原因,科學家中間有多種見解。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人類過多地使用()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氯氟烴類化學物質

D.化肥農藥等物質

3.從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的分布情況來看,( )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A.亞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4.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是

A.京都會議

B.巴厘島會議

C.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D.坎昆會議

5.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變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

A.低碳革命

B.綠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產業革命

6.中國在2009年12月7日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做出了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年下降40%-45%的承諾。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7.“恒溫消費”, 即消費過程中

A.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

B.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經濟

C.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

D.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8.長期來看,( )利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對節能減排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A.水電

B.風電

C.可再生能源

D.太陽能

9.“碳匯”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 )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匯。

A.飛禽走獸

B.污水處理廠

C.江河湖泊

D.森林植被 10.“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構建低碳城市和( )的戰略部署,這反映了以低碳經濟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

A.低碳經濟實驗區

B.低碳農村

C.低碳工業

D.碳匯減碳

11.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城市是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12.下列不能被循環再利用的物質或材料是

A.報紙

B.化肥

C.鋼材

D.塑料瓶

13.火力發電過程中,哪種物質的排放量最大?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硫酸鉀

D.粉煤灰

14.下列屬高耗水、高污染的行業是

A.造紙

B.汽車

C.建筑

D.運輸

15.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該舉措屬于“3R”原則中的哪項?

A.再利用

B.減量化

C.資源化

D.無害化

16.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是

A.雙元回收系統模式 B.行業協會推進模式

C.雙系統循環共生模式

17.循環經濟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需要建立()來保障其健康發展。

A.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

B.資源環境產權制度

C.綠色政績考核制度

18.( )是監測有害物質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質的成分和含量的技術。

A.無害化技術

B.環境監測技術

C.再利用技術

19.( )既是總資源庫,又是總廢物處理場。

A.太空

B.大海

C.環境

20.( )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A.產業規模 B.科技進步

C.綠色革命

二、多項選擇題

21.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生產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銷售的低碳化

D.消費的低碳化 22.低碳經濟的核心是

A.技術創新

B.設備創新

C.制度創新

D.發展觀的改變

23.目前發現的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

A.二氧化碳

B.甲烷 C.臭氧

D.氧化亞氮、六氟化硫

24.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包括以下方面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調整能源結構

C.遏制奢侈浪費

D.加快低碳能源技術的開發

25.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長,我國能源消費急劇上升。當前的能源利用面臨三個問題

A.資源自給率不高,愈來愈依賴外部市場。

B.煤炭使用比重大,國內能源轉化效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C.清潔能源應用不足,環境污染嚴重

D.能源消費增長過快,對外依存度增加 26.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有

A.觀念先行性

B.技術先導性

C.物質循環性 D.效益綜合性

27.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產生的廢棄物類型有

A.可直接回收的廢棄物

B.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認為分解的廢棄物

C.既不可回收又不可人為分解的廢棄物

D.可完全直接利用的廢棄物 28.循環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是

A.起步階段

B.發展完善階段

C.成熟階段

D.終止階段

29.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A.系統性原則

B.實用性原則

C.順應發展趨勢原則

D.資源高效利用原則 E.生態環境友好原則

30.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起碼應具備()等基本條件。

A.先進的發展觀念

B.先進的科學技術

C.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度

D.完善的市場機制

三、判斷題

31.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氣溫突變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 【答案】 ×

32.丹麥是自行車的王國,在丹麥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車為首選,公共交通為次選,最后才是私家車。 【答案】 ×

33.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 【答案】 ×

34.“低碳經濟”概念首次出現在2003年美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 【答案】 ×

35.《京都議定書》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公約。 【答案】 ×

36.提出低碳經濟的目的,就是有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從而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 【答案】 × √

37.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地實踐,創新,提高的過程。 【答案】 ×

38.低碳消費是一種基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方式。 【答案】 ×

39.“可持續消費”, 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 【答案】 ×

40.碳稅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長,但同時須關注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答案】 ×

41.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近年來總體呈增長態勢。 ( )

【答案】 × √

42.“十一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的重點領域是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生態環境、核安全及環境能力建設。 ( ) 【答案】 ×

43.發達國家在發展初期經歷的三段式過程是“發展——污染----治理”( ) 【答案】 ×

44.發展循環經濟應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和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按照資源化優先的原則實施。 ( ) 【答案】 ×

45.世界上最早出臺有關循環經濟法律的國家是日本。( ) 【答案】 ×

46.生態補償本質上是讓生態破壞者承擔外部成本,讓生態投資者享受生態投資的無償回報。( ) 【答案】 ×

47.倡導綠色消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答案】 ×

48.發展低碳經濟,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減排指標要求的一種體現。( ) 【答案】 ×

49.“低碳經濟”這個名詞是隨著“低碳技術”的出現而出現的。( ) 【答案】 ×

50.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 ) 【答案】

低碳農業經濟略論范文第6篇

2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消費心理:

怎樣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

低碳經濟

含義: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

綠色經濟

含義: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特征:綠色經濟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標,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通過有益于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相同之處是,

兩者都是主張減少資源消耗的經濟,都是主張資源節約的經濟; 兩者都是主張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都是主張保護環境的經濟; 兩者都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經濟,都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兩者都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都是講和諧發展的經濟。 不同之處,

一是提出的背景不同,低碳經濟是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出的經濟;綠色經濟是人類為了應對資源危機,減少人類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提出的經濟。 二是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的發展形態,綠色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核算方式;低碳經濟側重的是資源的溫室氣體排放,綠色經濟側重的是資源節約利用;

三是低碳經濟的考核指標是單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個量指標的考核; 綠色經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式,是總量指標的考核。

四是目標不同,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了多少排放氣體,綠色經濟是凈增長了多少經濟。 我們既發展低碳經濟,又要發展綠色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我們要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我們要減少資源消耗環境破壞,減少負面增長,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兩者相互促進,既是發展的過程,又是個發展的結果。只要我們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的經濟發展可持續,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會更加和諧。

綠色消費 低碳消費

綠色消費含義和特征

低碳消費

在目前我國社會條件下,廣義的低碳消費含義: 一是“恒溫消費”,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 二是“經濟消費”,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經濟; 三是“安全消費”,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 四是“可持續消費”,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 五是“新領域消費”,轉向消費新能源,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拓展新的消費領域,更重要的是推動經濟轉型,形成生產力發展新趨勢,將擴大生產者的就業渠道、提高生產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產對象的新價值標準

“低碳消費”的含義:

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 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

上一篇:電梯行業現狀分析范文下一篇:兒童十首安全歌謠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