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

2023-09-21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1篇

1 煤氣化工程巷道封閉概況

鶴煤三礦原煤氣化工程試驗面位于三礦二水平南翼21采區西北, 西北部為保安煤柱邊界, 東南部是2111、2113工作面采空區, 東部是2115、2117工作面采空區, 在南翼煤下山以南二車場與三車場之間。2001年初開工試驗, 后發生著火, 難以控制, 于2001年底試驗結束, 對試驗面有關巷道進行封閉, 并構筑密閉墻。

2010年, 2107備用煤柱工作面掘進期間因通風系統調整, 在南翼煤下山一車場構筑密閉墻, 將南翼煤下山一車場以下巷道進行封閉。

煤氣化工程自2001年底進行封閉以來, 封閉效果良好, 至2002年5月, 各密閉墻內空氣溫度已降到25 ℃, CO濃度降到0.000 8%。通過對各密閉墻近2個月檢查數據進行分析, 得到結果:①墻內空氣溫度在19~22 ℃之間, 略低于墻外空氣溫度或保持相同。②墻內、外均觀察不到CO, O2濃度在3%~4%之間。③試驗面封閉區標高以深2121巖石集中巷、2208煤中巷密閉出水溫度在20~24 ℃之間。

2 啟封條件

火區啟封, 只有經取樣化驗分析證實, 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時, 方可認為火區已經熄滅, 才準予啟封:

(1) 火區內溫度下降到30 ℃以下, 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空氣日常溫度相同。

(2) 火區內的氧氣濃度降到5%以下。

(3) 火區內空氣中不含有乙烯、乙炔, 一氧化碳在封閉期間逐漸下降, 并穩定在0.001%以下。

(4) 在火區的出水溫度低于25 ℃, 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

(5) 要求以上4項指標持續穩定的時間在1個月以上。

3 啟封方法

火區啟封可以采取鎖風啟封和通風啟封的方法。由于該煤氣化火區范圍較大, 火區內部情況復雜, 為了防止復燃, 采用鎖風法啟封該區域。啟封火區時, 應逐段恢復通風, 同時測定回風流中有無CO。發現復燃征兆時, 必須立即停止向火區送風, 并重新封閉火區。

具體方法:先在火區進風密閉墻外5~6 m處構筑1道帶風門的臨時密閉, 形成一個過渡空間 (俗稱“風閘”) , 并在這2道密閉之間儲備足夠的水泥、砂石和木板等材料, 然后, 救護隊員佩帶呼吸器進入風閘內, 將風門關好, 形成一個不通風的封閉空間。這時, 救護隊員可將原來的密閉打開, 進入火區探查。確認在一定范圍內無火源后, 再選擇適當的地點 (一般可距原密閉100~150 m, 條件允許時也可到300 m) 構筑新的帶風門的密閉。新密閉建成后, 就可將原來的密閉打開, 恢復通風、處理和恢復巷道。如此重復, 一段一段地打開火區。

4 啟封措施

啟封該區域時應加強安全防護措施, 嚴格按下列措施執行。

(1) 啟封前運轉二水平南翼膠帶下山的2×15 kW風機, 必須確保二水平南翼膠帶下山永久密閉前的瓦斯濃度降到1%以下、二氧化碳濃度降到1.5%以下的情況下方可開始啟封工作。

(2) 啟封密閉期間, 為防止啟封過程中大量有害氣體突然涌出, 啟封密閉回風流途經路線, 必須全部停電、撤人, 并在相關地點布崗, 嚴禁人員進入。

(3) 啟封時, 必須首先由密閉墻體下部開始, 然后由下向上逐步進行啟封。

(4) 啟封時, 在密閉墻體下部先打開一個0.1 m見方的小孔, 并通過風筒的風流將孔內的瓦斯濃度降到1%以下, 二氧化碳濃度降到1.5%以下, 無一氧化碳的情況下方可開始將墻體逐步擴大至0.5 m見方, 然后逐漸將密閉完全啟封。

(5) 啟封密閉過程中, 必須做到輕打輕撬, 嚴禁用力過猛, 使用的工具輕拿輕放, 嚴防產生火花。

(6) 啟封密閉時, 施工現場必須懸掛瓦斯便攜報警儀, 以便對施工現場的瓦斯濃度進行不間斷的監測。

(7) 啟封過程中若發現密閉內有大量瓦斯、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涌出時, 必須及時停止啟封工作, 將人員撤到新鮮風流處。

5 結語

根據煤氣化工程各密閉墻檢測數據分析結果, 可以認為三礦原二水平南翼煤氣化工程試驗面火區已熄滅, 符合火區啟封要求。根據火區啟封要求制訂了最佳啟封方法, 并制訂了啟封時的安全措施, 因此, 該火區具備啟封條件, 啟封該火區具備可行性。

參考文獻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2篇

目前,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 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 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如何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氣體的排放, 解決好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難題。作為解決這項難題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發展非常迅速, 為支持光伏發電的應用, 國家和北京市分別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638號、《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國能新能【2013】433號) 等文件。本文結合實際工程, 對屋頂光伏發電系統設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進行總結。

2 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 年最高氣溫38.6℃, 最低氣溫-18.2℃, 年均日照2 600~3 000h, 太陽輻射量為5 000~6 000MJ/m2/a。本工程屋頂南北長223.2m, 東西寬177.3m, 整體建筑物成“C”字型, 示意圖見圖1。將屋頂風機、屋頂空調室外機等設備所占面積排除后, 依據實際可利用面積進行安裝排布。本工程光伏發電系統按150k W進行設計, 圖2、3為屋頂光伏板布置圖, 圖4為光伏板布置局部放大圖。

本工程光伏發電系統采用“自發自用, 余電上網”方式, 圖5為光伏發電系統示意圖。

本工程光伏發電系統選用多晶硅電池板 (YL250P-29b) , 其主要電氣參數詳見表1, 每塊多晶硅電池板的功率為250W, 系統安裝功率為150k W。經計算, 本系統共需在屋頂安裝600塊多晶硅電池板;每塊多晶硅電池板的額定電壓為30.2V, 且本系統逆變器的直流輸入電壓范圍為450~900V;本工程按照每20塊多晶硅電池板為1串, 每10串并入一個防雷直流匯流箱, 通過防雷直流匯流箱后接入逆變器, 經逆變器逆變為交流電, 然后經隔離變壓器接入電網, 如圖6所示。依據工程實際情況, 在屋頂共設置了3個防雷直流匯流箱, 系統圖如圖7所示, 在地下一層共設置了3個逆變器, 其主要電氣參數詳見表2。

3 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本工程設計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環保的政策方針, 將光伏發電系統應用于工程建設之中?,F將光伏發電系統的優點以及在本工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分析如下。

3.1 光伏發電系統的意義及優點

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其他新型發電技術相比, 其主要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可以不受海拔、地域等環境因素的限制, 只要有光照的地方就可以設置光伏發電系統, 且太陽能分布廣泛, 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能要比人類目前消耗的能量大6 000倍, 是真正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2) 作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之一的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可就近供電, 減少了供電距離, 在減少因長距離輸電線路所造成的電能損失的同時也節省了輸電成本。

(3)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能量轉換過程簡單, 是直接從光子到電子的轉換, 沒有中間過程 (如熱能轉換為機械能, 機械能轉換為電磁能等) 和機械運動, 不存在機械磨損。

(4) 太陽能是真正綠色環保型的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光伏發電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石能源, 不產生噪聲, 不排放溫室氣體、污染氣體等, 對環境友好。

(5) 光伏發電系統可以建設在建筑的屋頂上, 與建筑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可以有效節省寶貴的土地資源。

(6)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周期短, 可根據建筑物屋頂面積及實際情況靈活組合, 系統容量可大可小, 擴容簡單, 維護方便。

3.2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本工程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容量約為150k Wp, 光伏系統年發電量約為180MW·h。

按相關統計計算, 該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后, 可省燃油3.93萬L或節省標準煤54.35t, 這也意味著少排放150.51t的CO2、1.79t的SO2和0.64 t氮氧化物, 減少因火力發電產生的41.1 t粉塵, 節約60.4萬L凈水, 社會效益和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本工程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在建筑物屋頂上, 不占用基本土地, 發電過程中不消耗礦物燃料, 不產生污染物, 無需采取廢氣、廢水、噪聲等環保治理措施。

3.3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對航天系統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

本工程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項目運用綠色潔凈能源, 為光伏發電系統在航天系統內應用做出示范, 對綠色能源的推廣有積極的意義。使用清潔能源, 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 有積極的社會效應, 對節能減排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4 經濟效益分析

本工程使用光伏發電系統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分析如下 (本節效益分析不考慮貸款利息、人工、維護運行等成本) :

北京市區1k V以下的一般工商業用電電價 (高峰電價) :1.4元/k·Wh;

光伏發電國家補貼:0.42元/k W·h。

可以看出, 使用光伏發電, 不但減少了市電用量, 還能獲得國家補貼, 相當于獲得1.82元/k W·h的收益。光伏系統成本為9.5元/k W·h, 每瓦 (W) 每年可產電1.2 k W·h, 投資回收期為:

即投資回收期約5年。光伏系統通常使用壽命20年, 壽命期內每瓦 (W) 可產生收益為:

壽命期內每瓦 (W) 可產生效益為:

本工程將屋頂風機、屋頂空調室外機等設備所占面積排除后, 依據實際可利用安裝面積進行排布, 按150k W光伏發電系統進行設計, 其系統投資, 收益及效益如下:

150k W光伏發電系統總投資為:

Y=150×1 000×9.5=142.5萬元

150k W壽命期內產生總收益為:

Y=150×1 000×43.68=655.2萬元

150k W壽命期內產生總效益為:

Y=150×1 000×32.76=491.4萬元

3.5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對建設方的好處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對建設方的好處如下:

(1) 本工程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項目建成后, 該建筑可成為光伏智能建筑, 不僅可以提升建筑物的品位、價值及整體形象, 還可以作為一道美麗的風景供參觀, 且不會對房屋造成任何影響。

(2) 從上述光伏發電系統效益分析中可以看到, 光伏發電系統使用壽命一般為20年, 本工程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容量約為150k W, 如果按20年計算, 光伏發電系統的投資回收期約為5年, 每年可節省電費約為32.76萬元, 15年總共可節約電費約491.4萬元, 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

3.6 光伏發電系統與配電系統的融合

依據工程實際情況, 光伏發電系統將采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原則。本工程為了方便維護操作, 減少光伏電池組件到逆變器之間的連接線, 光伏發電系統的直流側采用分段連接, 逐級匯流的方式連接, 即通過防雷直流匯流箱將光伏陣列進行匯流。光伏電池組件經防雷直流匯流箱匯流后接入逆變器, 經逆變器逆變為交流電, 然后經隔離變壓器接入電網。本光伏系統向電網發送電能的質量滿足實用要求并符合國家標準, 在電壓偏差、頻率、諧波和功率因數方面達到了國家標準。當出現偏離標準的越限情況時, 系統能自動檢測這些偏差并將光伏系統與電網安全斷開。

4 結束語

總之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 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資源豐富, 既可免費使用, 又無需運輸, 且不需要專門設置房間;同時, 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 既不消耗資源, 又不釋放污染物、廢料, 也不產生溫室氣體破壞大氣環境, 不會產生廢渣堆放、廢水排放等問題, 有利于周邊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 且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建設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13]24號) [Z].2013.

[2]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發改價格[2013]1638號) [Z].2013.

[3]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國能新能[2013]433號) [Z].20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用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應用技術規范 (JGJ#space2;#203-2010) [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地面用光伏 (PV) 發電系統概述和導則 (GB/T#space2;#18479-2001)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1.

[6]王賽飛.太陽能光伏系統充電策略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 2012

[7]馮玉.三相光伏并網系統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 2011.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E級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噴霧蒸發冷卻

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是在高溫氣候環境下,通過降低入口空氣溫度,提高單位時間燃機吸入空氣質量流量,增加燃機出力,減小壓氣機出力,提高燃機效率,達到提高經濟性的目的。各種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和優缺點,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機組運行特點選擇適當的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可達到增加出力、提高效率的目的,否則造成投資浪費。文中結合國內外的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發展與應用情況,對江蘇華電儀征3×200 MW級燃機熱電聯產工程采用適用的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進行探討。

1 工程概況

江蘇華電儀征熱電聯產工程建設規模為3×200MW級燃機聯合循環熱電聯產機組,采用3臺燃機+3臺余熱鍋爐+3臺抽凝機的單元制主機配置,留有擴建相同容量機組余地。

根據主機招標結果,燃氣輪機采用上海電氣集團引進Siemens技術生產的SGT5-2000E(V94.2)型燃機,余熱鍋爐為東方日立鍋爐有限公司生產的雙壓、無補燃、臥式、自然循環、露天布置余熱鍋爐,汽機為上海電氣集團的80 MW等級供熱雙抽凝汽式汽輪機。燃機、汽機的發電機均由上海電氣集團配套。該工程SGT5-2000E(V94.2)型燃機保證工況下輸出功率165.903 MW,熱耗10 440 kJ/kW·h,燃料為“西氣東輸”天然氣,年利用小時數5 500 h。

2 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

2.1 技術原理

燃氣輪機工作的熱力學原理[1]是勃雷登循環,循環過程如圖1所示。面積1234就是1 kg空氣在燃機中完成一次循環后輸出的功,即通常所說的比功或出力。顯然面積越大,意味著比功或出力越大。要想增加面積,一種方法是提高燃氣初溫(T3),另一種方法是降低燃機的進氣溫度(T1)。

經理論分析發現,T3和T1的影響關系可以用溫度比τ來表示,即τ=T3/T1。τ增大,機組的比功和熱效率都能提高,且只要τ相同,機組的熱效率相同。但是T3升高1 K和T1每下降1 K對于機組熱效率和出力的影響程度卻不同。經計算,T1每變化1 K對機組熱效率和出力的影響程度比T3每變化1 K時大得多(約為4倍)。

采用提高T3的方法通常適用于燃機制造商,受當前材料科學和機械加工技術的限制,燃機T3的極限大約在1 704℃,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下,目前燃機制造技術已接近這個極限(如9E燃機的燃燒溫度達到1 124℃,9FA燃機的燃燒溫度達到1 327℃)。而采用降低進氣溫度的方法則適用于燃機用戶,這種方法對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實施難度和成本不高,可行性大,收益明顯。

根據理想狀態下熱力學公式計算可知,E級燃機從進氣溫度T1(35℃,308 K)降低到T1'(15℃,288 K),同等質量流量工質可多做功約4.5%。在環境溫度為35℃(308K)時,空氣密度約為1.147 22kg/m3,在環境溫度為15℃(288 K)時,空氣密度為1.226 89 kg/m3。說明在單位時間內多吸入了約6.94%的工質進入燃機,在多投入相應的燃料燃燒后可使燃機的總出力提升6.5%左右。

綜合以上兩方面因素,將降低進氣溫度對燃機總出力的影響和對有用功輸出的影響疊加,對于E級燃機來說,夏季將35℃的空氣冷卻至15℃,理論上在燃機簡單循環中可增加燃機出力11%左右。

以上計算中忽略了空氣濕度、不同燃機廠家性能曲線差異等次要因素影響,僅為簡化定性計算。同時未考慮由于降低入口空氣溫度后會造成燃機排氣溫度降低,影響聯合循環機組中的余熱鍋爐出力,附帶降低了蒸汽輪機出力的因素。且燃機冷卻技術也同時需消耗一定能源,對收益有一定影響。

2.2 技術類型

國外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工程實踐中應用燃氣輪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目前主要的技術手段有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大型式。

2.2.1 直接接觸式

直接接觸式采用在表面介質上淋水或噴霧等方式,通過水的蒸發吸收汽化潛熱降低空氣溫度。

直接接觸式蒸發冷卻的優點是系統簡單,入口空氣流阻增加小,一次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低。且在滿足噴霧后風道長度的前提下,可不對燃機風道進行改造。表面介質上淋水(水膜蒸發)方式較噴霧方式入口空氣風道流阻增加大,水蒸發效率低,但不會有未蒸發液滴和雜質帶入壓氣機,較為安全。其缺點是受環境相對濕度影響大,冷度低,冷卻后的進氣溫度僅能逼近但永不能達到環境濕球溫度。如采用噴霧方式對水質要求高,需防止水中雜質對壓氣機葉片腐蝕。同時需盡量減小霧滴直徑和控制噴水量,減少蒸發時間,避免液滴對壓氣機葉片損傷。該方式最適合于在高溫干燥地區使用,對常年相對濕度75%以上地區的使用效率較低。

也有觀點認為在控制條件下的過噴,使部分細微霧滴進入壓氣機,可在壓縮過程中繼續降低壓縮空氣溫度,降低的壓氣機出力可超過因含水量大而增加的壓氣機能耗,從而實現更大的收益。且過噴可有效降低燃機的NOx排放,根據國外廠家提供的數據,目前已可以實現降低50%的NOx排放水平[2]。

2.2.2 間接接觸式

間接接觸式利用既有冷源(如液化天然氣氣化或地下深井水)或溴化鋰機組廢熱制冷、冰蓄冷等技術,通過在入口風道內的換熱器冷卻空氣。

間接接觸式(表面冷卻)外部系統復雜,占地、一次投資、運行維護費用均較大,同時必須在入口風道內設置換熱器,造成入口空氣流阻增加較大。但是由于不受環境濕球溫度影響,可以實現較大的冷度,只要冷源有足夠的制冷能力、換熱器鰭片管有足夠的傳熱能力,就可以將進氣冷卻到最佳進氣溫度,在濕度較大地區也可以應用。如果已具有冷源或廢熱,可以充分利用該能源實現廠內冷熱源平衡,達到節能目的。

根據對間接接觸式空氣冷卻技術應用的研究,也有觀點認為,如環境空氣濕度較高,風道中的接觸式換熱器工作溫度低于空氣露點溫度,換熱器表面將大量結露。換熱器的冷能將主要消耗在凝結水的汽化潛熱中,而不能有效降低空氣溫度,換熱器表面凝結的水膜增加了熱阻,也嚴重影響換熱效率。而環境溫度較低或系統設計不當時,換熱器工作溫度甚至低于冰點,換熱器表面結冰,造成更多的問題。所以間接接觸式空氣冷卻技術的應用實際也是受到環境因素的限制,需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3,4]。

3 該工程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的選擇

3.1 利用膨脹機冷源表面冷卻入口空氣技術

采用二級換熱器和循環泵,以水或乙二醇作為中間工質,可較易實現利用膨脹機冷源表面冷卻入口空氣(如圖2所示)。如果因滿足燃機入口要求的天然氣最終溫度較高,可將中間換熱工質循環泵改用熱泵代替。對于天然氣是利用空氣熱源熱泵制暖機組加熱,對于燃機入口空氣是利用天然氣冷源熱泵制冷機組冷卻,從而實現了廠內冷熱源綜合利用。但該方案循環泵/熱泵需消耗電能,同時需準確核算兩側冷熱源是否能夠平衡,否則需要增設其他冷熱源。

華電儀征燃機項目的天然氣來源若直接將6MPa天然氣在廠內利用膨脹機技術減壓至3 MPa,根據目前一期3臺上海電氣Siemens V94.2燃機的燃料消耗量,在夏季全廠約產生2 000 kW(最大)的冷源。而根據該型燃機的空氣進氣量計算,每降低進氣溫度1℃,約需1 550 kW冷源??紤]到換熱效率,實際天然氣膨脹機產生的冷源僅能降低入口空氣1℃左右。該溫差推算出的理論增加出力與因在入口風道處增設換熱器后增加阻力減少的出力和熱泵消耗能源相比基本持平,所以采用表面冷卻技術利用該冷源冷卻入口空氣經濟上不可行。

3.2 噴霧蒸發冷卻入口空氣技術

美國Mee Industries Inc公司是噴霧蒸發冷卻技術的代表,其MeeFog燃機入口空氣噴霧蒸發冷卻系統已在浙江鎮海燃機電廠GE公司9E機組等項目中應用。經過對其用戶的走訪,在江浙地區的夏季氣候條件下,確實可以有效增加燃機的有效出力。

噴霧蒸發冷卻入口空氣的布置如圖3所示。該技術原理簡單,立足于除鹽水微粒在進氣道中自然蒸發時吸收的氣化潛熱有效降低燃機入口空氣溫度,從而提高進氣質量流量,減少壓氣機出力,提高機組出力,降低熱耗。整個系統僅增加噴霧泵組和霧化噴嘴2個模塊,占地小,對原有燃機進氣道無特殊要求,對外部僅要求提供電源和除鹽水,無論對新建項目還是建成燃機項目改造均十分方便。系統由自帶的溫濕度測定系統自動控制,設定適當啟停參數后完全自動化運行,無易損件,不需要增加額外的運行、檢修人員。

該技術的核心是霧化噴嘴和噴水量自動控制系統。該霧化噴嘴可產生平均直徑10μm的霧化液滴(直徑大于18μm霧滴<10%),在入口風道中2 s內可全部蒸發。噴嘴安裝在入口風道內的高壓除鹽水不銹鋼管道矩陣中,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噴嘴脫落和反作用力對管網造成的影響。根據用戶實際條件,高壓除鹽水不銹鋼管道矩陣分成若干組,分別與2種規格的高壓陶瓷注塞泵組配合,由控制系統根據氣象條件和預設值自動控制噴水量。高壓陶瓷注塞泵組、除鹽水過濾系統、控制箱、氣象站等廠家按組裝好的模塊供貨,占地尺寸約為3 m×3 m,室外布置,運行中自動控制??刂葡到y留有與DCS接口,可上傳有關運行數據[2]。

根據浙江鎮海燃機電廠GE公司9E機組2008年8月20日的實際運行數據,在環境溫度36℃,相對濕度65%的外部條件下,投入該系統后將燃機入口溫度降低6℃至30℃,此時燃機出力由92.5MW增至97.3 MW,出力提高約5.2%,熱耗降低約1%[5]。

根據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對浙江鎮海燃機電廠GE公司9E機組空氣噴霧冷卻系統性能對比試驗報告(實驗日期2007年8月6日),在環境溫度33.6℃,相對濕度48.7%的外部條件下,噴水量4.1 m3/h,投入該系統后將燃機入口溫度降低至26.1℃,此時燃機出力由92.93 MW增至97.02MW,出力提高約4.4%,熱耗降低約0.96%,聯合循環總出力增加約3.69%,熱耗降低約0.28%,聯合循環效率提高0.13%。

在鎮海地區氣候條件下該系統可整定為在環境溫度18℃以上時自動投用,當環境溫度降低到16℃時自動切斷??刂葡到y可根據自帶的氣象站判斷相對濕度等,控制噴水量,燃機入口處的空氣相對濕度也在系統中設定,一般宜控制在95%左右[6]。

江蘇沿江地區的氣象條件與浙江鎮海地區相近,儀征地處江蘇沿江地區,故建議該工程采用噴霧蒸發冷卻技術來冷卻燃機入口空氣,可達到在夏季高溫條件下有效提高燃機機組的出力,并降低熱耗的目的。

3.3 技術經濟分析

以MeeFog燃機入口空氣噴霧蒸發冷卻系統為例,每套設備一次投入成本約為300萬元,每年用于更換潤滑油、密封圈、濾芯等消耗件的維護成本約為10萬元,除鹽水成本按6元/m3計算,除鹽水消耗量暫定1 t/(h·℃)溫降,泵組平均電耗暫定2 kW/℃溫降。

該3×200 MW級燃機熱電聯產工程年利用小時數5 500 h,在儀征地區的氣候條件下折算該入口空氣噴霧蒸發冷卻系統年度蒸發冷卻度時(ECDH)值暫定為10 000 h·℃,保守估計入口空氣降溫1℃平均降低燃機熱耗0.1%,該項目折算單臺燃機年天然氣燃料消耗量為2.938×108m3。根據以上ECDH值折算,在全年燃機總發電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年可節約天然氣燃料約40×104m3。暫定天然氣燃料價格2.29元/m3計算,每年可節約成本約59萬元,6年可收回該系統投資。

4 結束語

理論分析和應用工程實際運行數據都表明,選用合適的燃機入口空氣冷卻技術確實可以提高燃機在炎熱氣候下的出力和效率,具有較好的經濟性,結合儀征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該工程供熱機組特點,推薦采用噴霧蒸發冷卻入口空氣技術。

參考文獻

[1]施明恒,李鶴立.工程熱力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2]MEHER-HOMJI C B,MEE T.R.Gas Turbine Power Aug-mentation by Fogging of Inlet Air[C].Proceedings of28th Turbomachinery Symposium,Houston,1999.

[3]王松嶺,張莉娜,張學鐳.燃氣輪機進氣冷卻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電力科學與工程,2009,25(2):37-41.

[4]呂太,孫銳,張學榮.燃氣輪機冷卻技術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燃氣輪機技術,2004,17(4):18-22.

[5]韓剛.9E型燃機輔助霧化空氣泵啟停時間優化[J].上海電力,2006(3):260-262.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4篇

大連海監執法碼頭為非生產性碼頭, 只供海上執法船舶???、避風、簡易維修等使用, 并無顯著的經濟效益, 重要的是其社會效益和海事執法效益。所以在進行可行性分析時, 主要論證項目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可行性以及環境使用性等, 側重于項目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海事執法的協助。海監執法碼頭項目的落成, 必將使大連市海監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對區域內的海洋管理具有重大意義。

一、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建設的技術可行性分析

1. 建設條件分析。

通過對地理位置、氣象 (包括風況、氣溫、霧、降水、相對濕度、冰情與凍土) 、工程水文 (包括潮汐、潮流、水位、波浪) 、泥沙運動、航道錨地 (包括航道寬度、航道水深、錨地) 、地貌與工程地質的分析, 港區所在地理位置優越, 各氣象水文航道條件基本符合碼頭建設條件。

2. 項目總平面布置分析。

港口總體布置包括水域、陸域及碼頭岸線的布置。自中國一重護岸向正南做護岸165m, 防波堤兼碼頭200m, 然后向西轉折71°, 繼續延伸158m;再向北轉折68°, 繼續延伸165m;最后形成單突堤環抱式, 對港內形成掩護。同時根據《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JTJ211-99, 對碼頭岸線一些主要數據 (包括碼頭前沿高程、碼頭前水域水深、碼頭前沿底高程、碼頭前沿停泊水域、船舶調頭 (回旋) 水域、碼頭泊位長度) 進行了設計和測算。

3. 輔助配套工程建設分析。

具體包括:供電照明設施 (港區輸電由當地電網供電, 需埋設地下電纜1000m, 設變電所一處, 在碼頭前沿每50m建配電箱, 碼頭后方共設置照明電桿10個) 、通信設施、導航設施 (防波堤頭設燈塔一座, 航道兩側設浮標4個) 、給水設施 (港區生活用水由當地自來水管網統一供給) 、排水設施 (碼頭面設排水坡, 雨水采用自由排放直入海中, 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 須經過凈化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消防設施 (碼頭前沿每隔50m設消防水栓, 共設6個) 和供油設施 (由油罐車提供) 。

二、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社會可行性分析

1. 社會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的建立為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海洋監管帶來了重要經濟效益, 同時它的建立對船舶安全管理、節省船舶管理費用、船舶的維修管理、船員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海監部門來說, 保證海監工作船只的安全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監管活動都不能以忽視安全為代價。在綜合性港口中, 商業和漁業碼頭交叉布于其中, 商船、漁船和執法船共用水域、航道、錨地, 因此, 實踐中有關部門對眾多綜合性港口未作明確定性, 導致相應的安全管理主體無法落實, 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的建設很好的解決了大連市海監執法單位的船舶安全管理工作。同時大連市現有海監船舶借港靠泊, 租用其他單位碼頭靠泊, 年租金為40萬左右, 造成大量資金外流, 極大地占用了船舶管理資金, 同時港內人員成分較為復雜, 不利于海監船員的管理。建設屬于自己的碼頭可節省大量資金, 更好地用于船舶維修和安全管理, 而對海監船員的管理也更為有效。

2. 海事執法效益可行性分析。

經過多年建設, 我國海域海事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從執法規范化建設角度, 以下幾個方面仍存在問題:一是在執法條件方面, 對執法裝備與規范執法的關系認識不足, 對執法手段的深層次開發不夠;二是在執法機制方面, 體系運行有待不斷完善和更新;三是在執法隊伍方面, 隊伍結構優化需要形成合理的結構標準, 在重視執法人員顯性職業素養的前提下, 需要更加重視執法人員隱性素養的培養;四是在執法環境方面, 應進一步加大水上安全文化建設力度。

進一步推進我國海事執法規范化建設必須堅持系統建設的思想。執法規范化與其他事物一樣, 包括人、物、管理制度和周圍環境等方面, 只有使這個系統的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才能帶動整個事物的快速發展。因此, 在執法規范化建設過程中, 必須同時關注和重視執法機制、執法條件、執法隊伍和執法環境的建設。在強調執法機制、條件以及環境的同時也要注意執法條件對海事執法效益的影響。海事執法條件主要包括:執法場所、執法裝備、執法手段和基礎管理。

海監碼頭的新建就是大連海監部門提高海事執法效益執法場所的改善行為。只有先進的, 現代的專業化海監碼頭才能充分發揮海監部分處理海監事務的能力, 特別是應急能力。

建設本身也就是對整個海監部門的再建設, 在提供硬件設施的同時也加強了管理制度、人員素質等軟件的發展。

3. 間接經濟效益可行性分析。

海監執法碼頭的建設除了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海事執法效益外, 還有一定的間接經濟效益。

大連海監執法碼頭的新建直接促進了該地區海監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和力度, 有力地推動了依法管海用海工作, 能夠積極推動維護海洋環境保護, 提升了轄區沿海海產品養殖業及工業用海的經濟效益。隨著經濟的發展, 海鮮產品供不應求。由于利益的驅動, 各種類別的海產品養殖場, 如雨后春筍般的在淺海灘涂上涌現。轄區出現了你爭我奪的霸海、圍海的局面, 隨之帶來了各種不穩定因素和刑事案件上升。海監執法力量的強化能很好地維護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 給海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最大的保障。

港口作為水路運輸的起點和終點, 是連接鐵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樞紐, 是國家交通運輸業的重要基石。而現代港口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在于通過運輸功能的發揮促進對外貿易量的增長, 它的貢獻還表現在推動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 提高對外開放程度, 增強地區經濟實力等多方面。

海監碼頭的新建就是對整個大連港綜合港口建設的有力推動, 在綜合港口內部實現了專業分工, 實現了執法行政工作與商業經濟活動的有效分離。進而推動了整個港口經濟的發展, 提高了大連港整體經濟效益。

三、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建設的環境適應性分析

1. 自然環境適應性分析。

大連灣水道沿岸多為巖岸, 岸線曲折, 海上有又多零星島嶼, 形成許多天然港灣錨地。沿岸水深多在20米以上, 礙航物甚少, 航行便利。潮汐為半日潮性質, 潮差自東向西逐漸減小。大連灣至老鐵山西角沿岸5海里附近, 潮流流向與海岸平行, 即漲潮為西至西南流, 流速1.5~3.5節;落潮為東至東北流, 流速1~2節。大連灣以西幾乎無冰, 即使有也是沿岸結薄冰, 無礙航行。同時, 通過對水文條件如潮流, 風速, 霧以及冰情的分析, 可以看出全年出現惡劣天氣的情況很少。所以綜合上所述, 此處的自然條件比較適合修建碼頭。

2. 大連灣的污染情況及碼頭的污染源預測。

(1) 大連灣海域污染情況。大連灣海岸沙礫石資源比較豐富, 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規劃, 開采量大于自然補給量, 使海岸物質失去動態平衡, 海浪對海岸及水下堆積體的侵蝕強度增大, 導致岸線后退。沿岸的排污口分布在自黃白咀至紅土堆子灣的沿岸, 其中在大連灣西海岸排污口的分布比較密集。常年超量向海域排放污水的累積和富集效應日益顯現。2007《大連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指出, 大連灣的污染程度已經超過國家海水一類水質標準。 (2) 碼頭的主要污染源預測。本港區為非生產港口, 主要供海上海監執法船??? 因此, 污染源相對較少??赡墚a生的污染源如下:大氣污染:碼頭施工期間, 土石方的開挖, 土石方的爆破, 以及混凝土攪拌等, 都形成了大量粉塵微粒。噪聲污染:在施工過程中, 難免產生噪音, 而碼頭完工后, 噪聲污染問題仍然存在。噪聲污染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當船舶在靠近碼頭和進入船塢時, 由柴油機驅動的輔助發動機產生。第二個方面是船在大海巡航時發出很高的低頻噪聲。柴油污染:柴油機排出的尾氣含有能夠誘導有機體突變的物質和致癌物, 而且柴油機排放的尾氣顆粒非常小, 足夠穿透肺泡壁層。溢油污染:大多數水體污染是由傾倒廢油、排放油污的艙底水、清洗油輪、發動機運轉以及清洗發動機和船甲板機械上的潤滑油脂和油所造成。水域污染:水域污染主要包含碼頭建設過程中的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及廢渣、動力裝置的冷卻水、被油污污染的艙水、洗艙水。

3. 碼頭環境適應性分析及環境保護措施。

通過對主要污染源的預測可以看出, 在此地修建海監執法碼頭, 對環境會有一定的破壞。但如果采取及時的環境保護措施, 就能把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首先, 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必須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管理機構, 各項環保措施和設備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條例的規定。從根本上講, 環境保護的最好途徑應是控制各種污染源的產生和擴散, 以保證施工建設范圍內的水、大氣、噪聲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標準。

其次, 在碼頭建設和生產營運管理中, 要嚴格控制廢水、廢氣、廢渣的任意排放。建立水上和陸上接收、清運和處理設施。對上邊提到的可能存在的污染源, 有如下處理方法:港內設含油污水回收船, 岸上設油水分離設施, 污水經處理后再排放海中;有條件的船舶自帶油水分離器, 經處理后的含油污水可排放海中;凡能產生噪聲的聲源有條件的應裝置消音設備;生產中的粉塵應統一收集, 禁止隨意拋入海中。港區內裸露地面, 應最大限度地進行綠化。最后, 碼頭項目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牽涉到很多方面, 因此也需要政府協調各部門、各方面的關系,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

四、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可行性分析的結論

1. 技術可行性分析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 港區所在地理位置優越, 方便執法船開赴所轄海區進行海上執法任務。港址自然條件良好, 交通便捷, 建港技術基礎和社會環境優良, 外部協作條件成熟, 當地經濟基礎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 為建港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 大連灣是建港難得的優良港址。

2. 經濟社會可行性分析結論。

大連市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的建設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海事執法效益, 同時也能帶來一定的間接經濟效益。該項目是提高海監執法水平的硬件要求, 也是促進大連綜合港口建設的內在需要。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積極的影響。

3. 環境適應性分析結論。

通過上述調研分析, 綜合考慮大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文特征等各方面實際條件, 海監執法碼頭的選址及項目規劃已經考慮得較為細致周到。但除此之外, 在全球環境污染和能源問題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 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現實矛盾。在碼頭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 應該吸取港口建設的經驗教訓, 盡最大努力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盡力減少碼頭使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環保措施, 力求做到工程質量與環境保護并重, 使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的居住環境保持原有狀態。同時, 在建設過程中要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 滿足環境友好型, 資源節約型社會關系的要求。

摘要:文章從渤海海域的海監執法現狀入手, 通過工程項目可行性分析理論與技術方法, 對大連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建設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包括工程技術的可行性、經濟的可行性、環境適應性分析, 以及工程保障分析, 尋求技術、經濟、環境、保障的最佳結合點, 為海監執法碼頭工程項目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海監執法,可行性,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海監總隊.海監信息——海洋執法檢查的支持系統[J].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0 (1)

[2].王新輝.碼頭工程建設方案安全評價的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9 (12)

[3].張文勇.龍口勝利碼頭一類口岸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 2005

[4].張明齊.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經濟評估體系的建立[J].中國水運, 2008 (7)

[5].劉秦國, 李玉民.工程項目管理策略分析與應用[D].運輸機械, 2008 (7)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熱態清洗,領機加熱,節能

0前言

本電廠規劃建設2×600MW+2×1000MW燃煤機組。一期已建成2×600MW機組, 本期擴建2×1000MW機組。目前1000MW火電機組均采用超超臨界直流鍋爐, 對汽水品質要求較高, 首次點火或停運較長時間后啟動時需對鍋爐本體水系統換熱面進行冷、熱態清洗, 將沉積在給水管道系統和換熱面上附著的氧化皮等雜質清洗干凈, 保證鍋爐受熱面內表面清潔。鍋爐清洗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 適當的溫度可以大大提高清洗效果。通過設置鄰機加熱系統, 實現無需鍋爐點火的情況下進行鍋爐和管道系統的清洗, 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1 超 (超) 臨界鍋爐啟動清洗過程

本工程鍋爐冷、熱態清洗范圍包括給水管路、省煤器、水冷壁、汽水分離器、啟動系統連接管路等。清洗工作通過鍋爐啟動系統完成, 流程見圖1:

大型超 (超) 臨界鍋爐基本都采用內置式啟動分離器系統, 根據疏水回收系統不同, 分為大氣擴容器式 (不帶啟動循環泵) 和循環泵式兩種鍋爐啟動系統。

本工程2×1000MW機組鍋爐配置容量30%BMCR帶有啟動循環泵的啟動系統。在冷、熱態水沖洗時, 水質尚未合格前, 不投用啟動循環泵, 疏水全部排入疏水擴容器, 經疏水擴容器擴容減壓后, 疏水流入疏水箱, 經疏水泵排入機組排水槽。水質合格時, 疏水箱內的疏水經疏水泵排入凝汽器, 回收工質。

1.1 鍋爐啟動清洗要求

1.1.1 啟動清洗時間

本期工程采用π型爐, 根據廠家啟動清洗方案, 各清洗階段時間如表1:

實際運行中啟動清洗時間因鍋爐潔凈度略有差異。

1.1.2 啟動清洗溫度

超 (超) 臨界直流鍋爐啟動清洗時, 主要監視省煤器入口給水水質及啟動分離器連接球體 (或儲水箱) 出口水質。當熱態清洗時, 還需控制水冷壁出口水溫。

冷態清洗時鍋爐上水溫度105℃~120℃, 給水與金屬管壁溫差≯111℃。

冷態循環清洗結束后, 進入熱態清洗階段。鍋爐上水溫度105℃~120℃, 當水冷壁出口水溫達到150℃~190℃時, 控制燃料量, 維持溫度不變。

1.1.3 鍋爐冷態清洗

鍋爐上水完成后進入冷態清洗階段, 先進行冷態開式清洗, 為保證清洗效果, 要求通過省煤器和水冷壁的流量為25~30%BMCR (775~930t/h) , 清洗后的爐水通過儲水罐水位調節閥排入擴容器, 流入疏水箱, 經疏水泵排出系統外, 全程最大補水量930t/h。

當儲水罐出口水質達到以下指標值后, 冷態開式清洗結束:

Fe<500ppb或混濁度≤3ppm、油脂≤1ppm、PH值≤9.5

投入凝結水精處理裝置, 進行冷態閉式循環清洗, 流量25%BMCR, 疏水量為25%BMCR。疏水經疏水泵排入凝汽器, 全過程基本不需補水。

當省煤器入口水質達到以下指標后, 冷態循環清洗結束:

電導率≤1μs/cm、Fe≤100ppb、PH值9.3~9.5

1.1.4 鍋爐熱態清洗

冷態清洗結束后, 鍋爐點火升溫, 進入熱態清洗。首先進行熱態開式清洗, 清洗流量25%BMCR, 疏水經擴容器進入疏水箱, 經疏水泵排出系統外, 全過程最大補水量為775 t/h。

當儲水罐出口水質達到以下指標值后, 熱態開式清洗結束:

熱態開式清洗結束后, 進入熱態閉式循環清洗階段。清洗流量25%BMCR, 疏水經擴容器后通過疏水泵排入凝汽器。疏水因蒸發損失的工質約為245t/h, 排入凝汽器的最大流量約為530t/h, 故補水量為245t/h。

2 設置鄰機加熱系統的必要性

從鍋爐清洗流程看出, 清洗對水溫有一定要求, 特別是熱態清洗時, 鍋爐需點火升溫加熱清洗水, 由于該過程持續時間較長, 需耗費大量燃料。為降低能耗, 很多工程采用等離子點火、微油點火等點火方式, 但因啟動階段煤粉燃燼度較低, 也無法大幅度提高燃料利用率。

在鄰機運行時, 考慮從鄰機引入汽源加熱給水將是一個降低能耗的手段。

3 鄰機加熱系統可選方案

直流爐鄰機蒸汽加熱系統有如下二種方案:

3.1 除氧器加熱蒸汽系統

鍋爐熱態沖洗要求水溫較低時 (如本工程:150~190℃) , 當取180℃, 對應飽和壓力1.0MPa, 低于除氧器設計壓力。加熱蒸汽只需在除氧器內就可將給水加熱到所需溫度。即需適當加大輔汽至除氧器管徑。

3.2 高加啟動加熱蒸汽系統

鍋爐熱態沖洗要求水溫較高時 (如外高橋電廠三期:280℃) , 受除氧器加熱水溫能力限制, 需高壓加熱器參與系統加熱才能滿足溫度要求。即鍋爐給水先經除氧器加熱, 再經高壓加熱器加熱提升溫度, 達到熱態沖洗的溫度要求。

外高橋電廠三期2×1000MW機組設置鄰機蒸汽加熱啟動系統示意圖2:

該機組啟動期間, 引入鄰機冷段蒸汽, 將本機除氧器來的給水由120℃加熱到280℃, 以減少機組啟動用油量。

這種高加啟動加熱蒸汽系統由于溫度較高, 有如下問題:

(1) 2號高加由鄰機冷段供汽, 出口疏水水溫約280℃左右, 與除氧器來水 (約120℃) 溫差較大, 如長期運行, 會影響高加換熱管使用壽命, 且加熱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加熱器的升溫速率, 廠家不建議采用此種方式。

(2) 為保證水冷壁安全, 省煤器進水須保證欠焓, 但啟動過程中280℃的進水已接近飽和溫度, 當鍋爐點火升溫后, 水冷壁內容易出現過熱汽化, 嚴重時導致超溫爆管。

(3) 該系統需將兩機再熱冷段管道相連, 將增加材質為12Cr1Mo VG、管徑DN350的管道約220m, 增加進口調節閥, 高壓合金鋼電動閘閥四個, 高壓止回閥兩只, 冷段管道需增加兩個大口徑三通, 還會增加大量疏水閥門、管道支吊架、電纜等, 算上施工費用, 需不少于500萬的投資。

4 本工程鄰機加熱方案

本工程鍋爐熱態清洗水溫要求為150~190℃, 結合上述分析, 考慮由鄰機輔助蒸汽系統供汽至本機除氧器。

較低的清洗溫度方案既避免了高加啟動加熱蒸汽系統的有關問題, 又可充分發揮鄰機加熱的優勢, 在鍋爐啟動過程中利用高效的產能加熱本爐給水, 熱態清洗時無需點火以節約燃料。只需將部分管段略微放大, 除氧器加熱通流增大、安全閥通流和數量增加, 增加的投資相對較少, 加熱過程控制調節簡單, 對鄰機熱力系統工況和效率影響也更小。

4.1 一期、二期主機及主要輔助設備配置情況

4.1.1 二期工程 (即本工程)

(1) 鍋爐主要輔機配置情況

制粉系統采用中速磨煤機正壓直吹式制粉系統, 每臺爐按6臺磨設計。

煙風系統按平衡通風設計, 空預器采用三分倉回轉式。每臺爐分別配2×50%容量動葉可調軸流式一次風機和送風機, 除塵器后設置2×50%容量動葉可調軸流式引風機, 不設脫硫增壓風機。

(2) 汽機主要輔機配置情況

1) 汽機旁路系統

汽輪機采用高中壓缸聯合啟動方式, 旁路采用高、低壓兩級串聯旁路系統, 高旁容量4×25%BMCR流量, 高旁容量為2×32.5%BMCR流量。

2) 抽汽系統

設置8級非調整抽汽。一、二、三級抽汽分別向三臺高加供汽, 四級抽汽向除氧器、小汽機、輔汽聯箱等供汽。五~八級抽汽分別向四臺低加供汽。

3) 給水系統

采用100%容量單列高壓加熱器, 高加水側設大旁路。設置2×50%容量汽動給水泵, 不設電動啟動給水泵。

(3) 一期工程

2×630MW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由于一期輔汽母管設計參數為0.8MPa (g) ~1.2MPa (g) , 可以滿足加熱給水到180℃、1.0MPa.a壓力的需求。

4.2 本工程鄰機加熱系統設計方案

4.2.1 輔助蒸汽耗量計算

啟動清洗過程輔助蒸汽最大耗量均發生在開式清洗階段, 故以下分析僅考慮冷、熱態開式清洗過程輔汽耗量。

(1) 鍋爐冷態清洗輔助蒸汽耗量

冷態開式清洗時水量按30%BMCR選取, 除氧器中給水需由20℃加熱到110℃, 所需加熱蒸汽約為115t/h。

(2) 鍋爐熱態清洗輔助蒸汽耗量

熱態清洗時, 水溫按180℃考慮。水量按25%BMCR (約775t/h) 計算:

1) 如由鄰機四抽供汽, THA工況下蒸汽參數為371℃、1.165MPa, 給水由20℃加熱到180℃, 所需蒸汽170 t/h。

2) 如采用鄰機冷段經輔汽系統供汽, 冷段蒸汽經調節閥后的參數為307℃, 1.165MPa, 給水由20℃加熱到180℃, 所需蒸汽180 t/h。

熱態清洗時所需的蒸汽流量與排污量、管道系統熱量損失相關, 但由于部分疏水被回收利用, 加熱系統所需的蒸汽耗量將有所降低。

初步計算, 鍋爐熱態清洗進水溫度在180℃時, 需鄰機提供輔助蒸汽最大量約200t/h (考慮除氧器加熱、小機用汽及大小機軸封等必須用汽量) 。

4.2.2 鄰機加熱汽源點的確定

本工程鄰機加熱汽源有三個:一期輔汽、領機四段抽汽、鄰機冷段抽汽。

根據本工程《汽輪機技術協議》:“除回熱抽汽及給水泵汽輪機用汽外, 機組能供給廠用蒸汽量:冷段90t/h, 四級100t/h (單獨抽汽) , 此工況下汽輪機能發出THA工況銘牌功率”。因此, 可考慮二期鄰機輔汽的供汽量為100t/h。

根據一期《汽輪機技術協議》:“除回熱抽汽及給水泵汽輪機用汽外, 機組能供給廠用蒸汽量:冷段20t/h, 四抽75t/h, 五抽30t/h, 此工況下汽輪機能帶額定負荷 (THA) 。汽輪機THA工況時冷段、四抽供汽量分別為60t/h、100t/h (單獨抽汽) ”。因此, 可考慮一期兩臺機組到二期的輔汽量為100t/h。

為不影響一期機組負荷, 除本工程第一臺機組首次啟動時不采用鄰機加熱系統外, 本工程機組啟動清洗加熱蒸汽均用本期工程鄰機及一期兩臺機組輔汽滿足, 而各機組輔汽均來自四抽或冷段。

鄰機加熱系統設置如圖3。

5 鄰機加熱系統經濟性分析

如前所述, 本工程如采用高加啟動加熱系統, 需增加初投資不少于500萬元, 且運行方式比較復雜、影響加熱器安全性, 因此本工程不采用此方案。

通過對鄰機蒸汽加熱啟動系統配置及輔汽系統供汽能力的計算, 可以看出本工程采用鄰機輔汽系統供汽至本機除氧器加熱啟動系統方案是完全可行的?,F將設與不設鄰機輔汽啟動加熱系統方案作進一步技術經濟分析:

方案一:不設置鄰機蒸汽加熱啟動系統, 鍋爐熱態清洗階段采用等離子點火加熱給水方式。

方案二:設置鄰爐加熱系統, 采用輔汽在除氧器內直接加熱給水, 滿足熱態清洗水溫要求。

5.1 初投資比較

方案二僅需對方案一進行如下較小改動即可實現:

(1) 方案二VS方案一, 一期至二期、二期兩機之間輔汽聯絡母管及閥門需適當增大規格。

(2) 方案二VS方案一, 二期輔汽至除氧器管道及閥門需適當增大規格。

(3) 方案二VS方案一, 除氧器加熱蒸汽通流能力需增加, 并需要適當提高安全閥排汽量。

方案二比方案一增加的投資見表2 (均按兩臺機組考慮) :

由此得知, 對方案一進行較小改造即可實現鄰爐輔汽系統來汽加熱啟動系統 (即方案二) , 增加初投資約為261.84萬元。

5.2 運行費用比較

5.2.1 鍋爐冷態清洗過程

兩方案鍋爐冷態清洗過程基本一樣, 均可通過鄰機向除氧器供汽加熱鍋爐清洗水至110℃左右完成冷態清洗, 所產生的運行費用也一樣。

5.2.2 鍋爐熱態清洗過程

為便于計算, 兩種方案均按全過程77h開式清洗考慮。

(1) 方案一

由于方案一受系統容量的限制, 除氧器無法將給水加熱到熱態清洗的溫度要求, 鍋爐熱態清洗時需要本爐點火升溫, 當水冷壁溫度達到規定溫度時, 通過控制燃料量, 維持給水溫度在一定欠焓條件下, 邊進水邊排放。

本工程鍋爐采用等離子點火技術, 啟動點火到30%BMCR負荷期間的平均耗煤量約為55t/h, 啟動清洗過程中煤耗稍低, 可按35t/h考慮 (磨煤機最小出力約為26.83t/h) , 則77h耗煤2695t。設計煤種Qnet為20.092MJ/kg, 則鍋爐熱態清洗耗煤折合1847.5 t標煤。標煤價按1027元/t計算, 則因耗煤產生的運行費用為:

(1847.5×1027) /10000=189.75萬元

此外, 鍋爐點火前, 三大風機均已投用, 等離子裝置投用, 估算從鍋爐點火至熱態清洗完畢過程中將消耗的電量為:

本工程發電成本按0.3417元/k W.h考慮, 則因耗電產生的運行費用為:

0.3417×385000/10000=13.16萬元

每臺機組鍋爐熱態清洗產生的運行費用:189.75+13.16=202.91萬元

(2) 方案二

通過對方案一進行較小改造, 即可將給水加熱到鍋爐熱態清洗水溫要求, 熱態清洗時不需本爐點火啟動, 通過鄰機供汽加熱啟動系統。本臺機組熱態清洗期間加熱蒸汽量為~13090t。折算為供熱量約為41888GJ, 相當于~1429噸標煤??傔\行費用 (1429×1027) /10000≈146.76萬元。

因此鍋爐熱態清洗過程中, 方案二比方案一節省運行費用為:

202.91-146.76=56.15萬元

5.3 兩種方案比較匯總 (表3)

說明: (1) 每年每臺機組啟動按1次計算; (2) 20年折現系數10.55。

從上表看出, 方案二初投資比方案一多261.84萬元, 但采用方案二機組冷態啟動收益可觀, 20年兩臺機組折現綜合收益為923萬元, 因此采用鄰機蒸汽加熱經濟性較好。

6 結語

根據上述分析可見, 僅需對機組輔助蒸汽系統進行較小改造, 在相鄰機組運行時, 輔汽系統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汽源至本機除氧器, 通過除氧器加熱給水, 實現本機冷態和熱態啟動清洗, 該配置方案可以節省大量燃料及廠用電, 具有長期的節能優勢, 20年兩臺機組折現綜合收益為923萬元, 因此本工程鍋爐設置鄰機輔助蒸汽加熱啟動系統。

參考文獻

[1]國投電力.火力發電機組設計導則 (600-1000MW) [S].

[2]大中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S].2011.

軟件工程可行性分析范文第6篇

1 高職院校計算機軟件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我國高職教育中, 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已開設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但是學生在畢業后直接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的人員只占少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到位, 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鉤, 學生不能學以致用, 滿足不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實踐教學體系不到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實踐教學都十分重視。但普遍的做法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 忽視了對理論知識進行層次性和模塊化的教學, 缺少創新性。

(2) 人才培養模式不健全。雖然, 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高職教學中, 一些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內容陳舊, 方法僵化的問題十分突出。究其原因, 他們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沒能很好地把企業所需人才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傳授給學生, 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一些高職學院的教師沒有重視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

(3) 實訓基地建設不夠充足。一些學校限于財力, 在實驗室數量、機器配置、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從而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作意識較差, 學生到企業不能獨立工作。

(4) 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辦好學校的關鍵。目前, 計算機軟件行業發展快, 軟件產品更新尤其迅速, 有很多大學教師很難適應這種變化, 導致了大批國際流行的IT產業最新技術不能及時進入教學課程, 從而使學生不能及時的學到最新的技術, 滿足不了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

為彌補上訴不足, 我院將于今年開設計算機軟件專業。培養中、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以滿足社會對“軟件藍領”人才的需求。著重解決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2 我院開設計算機軟件專業可行性分析

為滿足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 我院將開設計算機軟件專業, 其可行性分析如下。

(1) 硬件條件。

(1) 為進一步加強我院實訓基地的建設, 我院特在松北地區買了塊建筑用地, 作為我院新的實訓基地。

(2) 我院設備齊全、機器配置先進, 共設有8個計算機機房, 每次可容納幾百名學生使用。

(3) 我院與軟件大國印度合作, 共創我院特色軟件專業。另外, 我院為了加大學生的實訓力度, 我院還與幾個企業合作以進一步培養應用型的軟件人才。

(2) 軟件條件。

(1) 我院2010年最新引進一批年輕計算機軟件專業教師, 為提升新教師的整體水平, 我院采取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素質教育與專業培訓。

(2) 我院正在規劃采用“2+1”教學模式。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生在學校上課。第三年實習實訓, 學生全部到企業頂崗實習。學生在學習期間, 由企業引進國家認可的微軟和思科“認證體系證書”, 使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還能獲得就業技能證書。

(3) 2011年上學年度我院將選派一批青年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

(4) 為進一步推進我校教學改革, 填補我校的空白。我校正以主干專業為主組建校內精品課建設, 并且在調研的基礎上建立精品課項目。

基于上述條件, 我認為我院開設計算機軟件專業是可行的。

3 相關的實施計劃初探

3.1 制定我院特色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 也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才培養的成效不應只圍繞升學率, 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 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 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 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 初步形成了一套培養方案, 僅供參考。

(1) 課程設置教學大綱。

課程設置的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根據我院最近幾年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加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入研究, 結合我院的辦學特點, 提出面向應用型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的課程設置體系。如圖1所示:課程設置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課程設置、提高課程設置、加強課程設置。雖然, 每個層次中所設課程各不相同, 但是每個層次之間、各門課程間都是相互銜接的。

圖1在每個模塊中, 課程的設置是逐層深入的、是動態的。學??筛鶕W生的實際情況及企業需求對課程進行調整, 已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另外還可以引進北大青鳥ACCP、印度NITT課程體系。

(2) 尋求與企業合作, 充分共享教學資源。

(1) 各學院可以與企業聯合做一些項目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另外, 學校還可以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或工程師到學校訪問交流, 開設講座、召開座談會、招聘會等。

(2) 各學院可以優化教學資源配置, 使優秀教學資源充分共享, 也就是說學院間允許其他院校的教師、學生到該院進行培訓、工作交流、學習等, 以此來促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

3.2 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 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

隨著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 學校不僅要開設自己的實訓基地還應將實訓教學延伸到企業生產中去。

3.3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計算機軟件發展快, 軟件產品更新尤其迅速。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既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理念, 又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 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應用能力, 學校應定期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中去接受培訓鍛煉。

4 結語

有企業, 就有了需求, 有了需求, 就有供給。我院在大力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也在積極行動。要開辦我院計算機軟件專業的特色, 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為我國軟件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計算機軟件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的現狀。分析了我高職學院開設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相關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軟件,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胡大威.高職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J].計算機論文網, 2008 (32) .

[2]尹小峰.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需求分析報告及專業設置可行性分析報告[R].2009, 9.

[3]李建林.高職計算機軟件專業課教學改革實踐[J].實踐教學, 2008 (S1) .

[4]吳玲, 朱寶忠, 等.獨立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上一篇:六年級數學教學范文下一篇:物流工程培養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