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

2023-09-23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1篇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客觀精神說

2.主觀精神說

3.模仿說(再現說)

4.形象性

5.主體性

6. 審美性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回答藝術史上對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

(2)為什么說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是解決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

(3)藝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結合自身的藝術實踐經驗來理解和認識藝術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中外藝術史上,對于藝術本質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2)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將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為解決藝術本質問題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3)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內容與形式、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與藝術鑒賞均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的審美性體現為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4)略。

第二章 藝術的起源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說”

2.“游戲說”

3.“表現說”

4.“巫術說”

5.“生產勞動說”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關于藝術起源的五種觀點是什么?

(2)如何理解藝術起源與人類實踐活動的密切關系?

(3)你是怎樣認識藝術起源的多元決定論的?

(4)如何理解藝術產生于非藝術,實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藝術起源于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之中?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說”、②“游戲說”、③“表現說”、④“巫術說”、⑤“生產勞動說”等五種。

(2)每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要有具體闡述(略)。

(3)藝術的起源或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也滲透著人類模仿的需要、表現的沖動和游戲的本能。藝術的發生雖然是多元決定的,但是巫術說與勞動說更為重要。從根本上講,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

(4)略。

第三章 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審美認知

2.審美教育

3.審美娛樂

4.藝術教育

5. 美育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如何理解藝術具有多種多樣的社會功能?

(2)為什么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是什么?

(4)為什么講藝術的各種社會功能必須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之上?

(5)簡要概括德國18世紀著名美學家席勒的美育理論。

(6)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

(2)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藝術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3)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體理解:一是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二是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

(4)藝術的多種社會功能也只有在審美價值的基礎才能發揮作用。

(5)美育理論體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審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了“美育”這一概念,系統闡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僅僅從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來看待美育,而是從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出發,從改變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獲得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實現人性的復歸這一更加廣闊的領域來論述美育。

(6)從廣義上講,“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為了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這種廣義的“藝術教育”理論認為,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職業,俗話講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現代社會的人,不管他從事何種職業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藝術,他或者讀小說,或者看電影,或者聽音樂,或者看電視,或者欣賞舞蹈等等,總之,現代人必然涉及藝術,或多或少地與藝術有關。因此,廣義的藝術教育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評價和欣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第四章 文化系統中的藝術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文化

2.哲學

3.宗教

4.科學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2)如何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彼此間的相互關聯作用。

(3)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

(4)藝術在文化大系統中的地位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藝術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每個民族或時代的藝術又深深植根于這個民族或時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突出的例證,便是西方現代哲學對于西方現代派藝術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宗教對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幾乎遍及各個藝術門類,成為世界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既體現在道德影響藝術,也體現在藝術影響道德。道德題材(家庭、 婚姻、倫理等等)成為各門藝術永恒的主題。

藝術與科學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立?,F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人類文化大系統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所以,經濟、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

(4)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 4 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統。對于藝術來講,社會文化大系統作為一種總的文化氛圍或文化條件,直接制約著作家、藝術家和讀者、觀眾、聽眾等每一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的合作與欣賞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本章的重點概念

1.實用藝術

2.建筑藝術

3.空間

4.形體

5.比例

6.均衡

7.節奏

8.色彩

9.裝飾

10.園林藝術

11.世界三大園林體系

12.工藝美術

13.現代設計

14.產品設計

15.環境設計

16.視覺設計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實用藝術

5

(1)藝術分類是最基本的6種方法分別是什么?

(2)說出實用藝術的主要種類。

(3)請簡要闡釋實用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4)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理解建筑藝術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征。

(5)為什么說在欣賞園林藝術時,不但要欣賞園林的自然美與建筑美,更應欣賞蘊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認識工藝美術品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略。

(2)從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來看,可以將整個藝術區分為五大類別,即:實用藝術(建筑、園林、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

(3)實用藝術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表現性與形式美、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美學特征。

(4)略。

(5)作為實用藝術之一,毫無疑問,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同樣是實用性與審美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一般來講,園林的實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們游憩玩賞,這種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園林更加側重于審美性和藝術性。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更是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史上,古代許多動人的詩歌賦,往往是憑借著園林景物抒發出來的;許多流傳至今的繪畫,也是描繪園林的美景;許多文學作品同園林分不開,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等;甚至一些戲劇故事也是在園林中發生的,如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正是在后花園觀賞春色時,觸景生情,感夢傷懷的??梢?,中國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繪畫、中國詩詞、中國戲劇、中國文學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文化、歷史、美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欣賞中國式園林,不但要注意欣賞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賞它的文化美。

(6)略。

第六章 造型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造型藝術

2. 繪畫藝術

3. 中國畫

4. 雕塑藝術

5. 攝影藝術

6. 書法藝術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簡要闡釋造型藝術的主要種類,即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

(2)如何理解造型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從哪幾方面說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

(4)指出標志中外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的幾個高峰時期。

(5)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與表現手法是什么?

(6)書法藝術的基本技法和表現形式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各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特征。雕塑藝術更是在三度空間里創造出立體的形象。攝影藝術是一門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紀實性造型藝術。書法藝術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樣式。

(2)造型藝術具有造型性與直觀性、瞬間性與永固性、再現性與表現性等美學特征。

(3)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成為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國特制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因此,中國畫又可稱之為“水墨畫”或“彩墨畫”。第二,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采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 ,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中國畫營造的空間多種多樣,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即: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第三,繪畫與詩文、書法、篆刻四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內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國畫的特點來源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

(4)略。

(5)攝影藝術獨具的審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上。

攝影藝術的紀實性,首先表現出來在它運用的科學技術手段能夠逼真精確地將被攝對象再現出來,使得攝影作品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給人以逼真感。

其次,這種紀實性還表現在它必須直接面對被攝對象進行現場拍攝,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環境,攝影藝術又必須在紀實性的基礎上具有藝術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攝影藝術形象的創造,首先需要攝影師熟練掌握攝影的藝術技巧和藝術語言,熟練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 ( 或色調) 三種主要造型手段。

(6)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

形式上,它是一門刻意追求線條美的藝術;

內容上,它是一門體現民族靈魂的藝術。書法最早也是一門實用藝術。書法最初只是用于人們書寫文字的日?;顒?,只是發展到后來才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

此外,中國書法同繪畫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書畫同源”正是對這兩門姊妹藝術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說是書法藝術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特點。

第七章 表情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表情藝術

2. 音樂藝術

3. 聲樂

4. 器樂

5. 旋律

6. 節奏

7. 和聲

8. 交響樂

9. 舞蹈藝術

10. 抒情性

11. 表現性

12. 表演性

13. 形象性

14. 節奏性

15. 韻律美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表情藝術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2)如何理解表情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如何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音樂舞蹈的抒情性與表現性,從而加深對表情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4)怎樣欣賞交響樂?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 包括音樂與舞蹈,能夠最直接、最強烈地抒發和表現內心情感。音樂的分類方法很多,一般可將其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音樂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中西方音樂均有著悠久的歷史。舞蹈也有多種分類,特別是藝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芭蕾舞和現代舞需要多加關注。

(2) 表情藝術具有抒情性與表現性、表演性與形象性、節奏性與韻律美等審美特征。

(3) 略。 。

第八章 綜合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綜合藝術

戲劇藝術

悲劇

戲曲藝術

電影藝術

蒙太奇

電視藝術

獨特性

情節性

主人公

文學性

表演性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怎樣認識綜合藝術包括話劇、戲曲、電影、電視藝術等主要種類的特點。

(2)如何理解綜合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中國戲曲獨具的審美特征是什么?

(4)為什么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5)簡要說明電視藝術的分類。

(6)通過西方話劇與中國戲曲的比較,闡釋它們作為綜合藝術的共性,各自具有的審美特性。

(7)闡述影視藝術基本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法、文化特征和藝術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僅西方話劇史上的悲劇,就有“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社會悲劇”、“現代悲喜劇”等多種類型。

中國戲曲是世界上三種歷史最悠久的戲劇藝術之一,戲曲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的審美特征。

影視藝術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大眾藝術。

(2)綜合藝術具有綜合性與獨特性、情節性與主人公、文學性與表演性等美學特征。

(3)—(7)題請同學們參考本書有關部分做出歸納概括。

第九章 語言藝術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1.詩歌

2.抒情詩

3.敘事詩

4.格律詩

5.自由詩

6.散文

7.抒情散文

8.敘事散文

9.議論散文

10. 小說

11. 人物

12. 情節

13. 環境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語言藝術的主要體裁是什么?

(2)怎樣理解語言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說出詩歌的分類方法。

(4)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

(5)小說的“三要素”的內涵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文學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本身是一個藝術種類,它又可被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各種不同的體裁或樣式。

(2)由于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情感性與思想性、間接性與廣闊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3)詩歌分類方法多種多樣,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作品的性質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詩歌的歷史發展和語言有無格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4)一方面是自由靈活,另一方面體現在形散而神不散。

(5)主要包括人物、情節和環境。

第十章 藝術創作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藝術創作主體——藝術家

藝術創作過程

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靈感思維

藝術風格

藝術流派

藝術思潮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家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2)如何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的幾個階段?

(3)解釋藝術創作心理。

(4)簡要闡釋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

(5)如何理解形象思維的三個特點。

(6)什么叫無意識?

(7)藝術風格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

(8)藝術流派形成的三種類型是什么?

(9)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至少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藝術家應當具有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2)藝術創作過程大致可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傳達這樣三個階段。

(3)藝術創作心理中,以意識活動為主,但也有無意識活動;既以形象思維為主,又離不開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使得藝術創作心理蘊藏著多種心理因素。

(4)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創作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藝術流派則是指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所形成的藝術派別。幾個或多個藝術流派則形成了藝術思潮。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客體,那么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主體;前側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側重于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雖然典型與意境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二者至少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們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

(5)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藝術意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

第二,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

第三,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于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紛紛、各說不一,甚至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

第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

第五,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

(6)-(9)的解答請同學們參考本書有關部分自己思考、歸納。

第十一章 藝術作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詞

1.藝術語言

2.藝術形象

3.視覺形象

4.聽覺形象

5.文學形象

6.綜合形象

7.藝術意蘊

8.典型

9.意境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從哪幾方面說藝術作品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2)從中外優秀藝術作品的賞析來理解典型與意境。

(3)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4)解析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之間的不同與聯系。

(5)什么是藝術意蘊。

(6)試通過唐代三位著名詩人的比較,了解儒、道、禪三家美學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影響。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如果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文字、聲音、線條、色彩、畫面等構成了藝術語言的層次;藝術形象的層次則可區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綜合形象與文學形象等;優秀的藝術作品應當具有第三個層次,即藝術意蘊,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2)典型,又稱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藝術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無的朦朧美、有限無限的超越美和不設不施的自然美。

(3)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厚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十分豐富,可大致將其概括為:道、氣、心、舞、悟、和等六個方面。

(4)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

14 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客體,那么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主體;前側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側重于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典型與意境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二者至少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們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質必然性,藝術意境則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從有限中把握無限,正是藝術的極致境界。

(5)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藝術意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第二,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傳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第三,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于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紛紛、各說不一,甚至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第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第五,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則并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某些偏重于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這一層次。藝術作品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將這三個層次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6)略。

第十二章 藝術鑒賞

一、本章中重要的名詞、概念

1.藝術鑒賞

2.注意

3.感知

4.聯想

5.想象

6.理解

7.審美直覺

8.審美體驗

9.審美升華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鑒賞的意義與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接受美學?

(3)如何培養和提高藝術鑒賞力?

(4)闡釋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5)闡釋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

(6)藝術批評的作用和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

(2)接受美學認識藝術接受是整個藝術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3)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需要經過多方面的努力。

(4)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中包含著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了動態的審美心理結構。

(5)藝術鑒賞是一個完整的、動態的審美過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區分為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和審美升華三個階段。

(6)藝術批評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和鑒賞水平。藝術批評的第二個作用就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形成對藝術創作的反饋。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生產,藝術家需要廣大讀者、觀眾、聽眾和批評家的幫助,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藝術的高峰。藝術批評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豐富和發展藝術理論,推動藝術科學的繁榮發展。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2篇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政黨政治是人類社會的政治活動和文明程度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最早起源于英國, 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19世紀30年代產業革命以后, 正式形成英國議會制的兩黨政治。隨著近代國家民主政治和政黨的發展, 政黨政治已成為世界各地普遍的政治現象。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在階級基礎上產生的, 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列寧和毛澤東則進一步指出, 現代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

尤其是在19世紀40年代出現無產階級政黨后, 無產階級政黨在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在資本主義社會,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都表現為階級矛盾, 而階級矛盾又是以政黨之間的矛盾來體現的。不僅資產階級的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和不同派別之間的博弈集中表現為資產階級各個不同政黨之間的博弈, 而且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政治斗爭也集中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同資產階級政黨之間的斗爭。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的本質是資產階級通過代表其利益的政黨來執掌國家政權, 除通過一黨獨攬政權這種形式外, 比較典型的是建立兩黨制或多黨制, 由兩個或多個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或聯合執政。在社會主義國家, 無產階級政黨處于執政地位, 政黨政治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對國家政權和社會團體實行政治領導。在中國存在多黨派的情況下, 表現為共產黨對參政的各民主黨派的領導與合作共事、相互監督的新型政黨關系和政黨制度。由此可見, 政黨在世界近現代歷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權幾乎都是通過政黨來組織實施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必然也要通過政黨來組織和完成。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是符合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

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 是以爭取、維護無產階級利益, 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政治組織。它是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斗爭的一定階段上出現的, 是科學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 是工人階級中最忠誠、最有覺悟的部分, 是工人階級的核心、先鋒隊和戰斗指揮部, 是工人階級實現其偉大歷史使命的先進部隊。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 堅持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 能夠制定和堅持正確的政治綱領, 帶領群眾前進。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 無產階級是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階級, 是實現人類解放的領導階級, 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 奪取政權, 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政黨因為具有徹底的革命精神, 擁有先進的理論并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因此有資格有能力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消滅資本主義, 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也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者。

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是符合中國發展實際需要的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 誕生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國近代以來經歷了多次革命, 在多次選擇之后, 中國人民歷史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 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由此進入社會主義新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中間經歷了一定曲折的探索,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創立并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 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創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具有了自身鮮明的特征, 才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保障。沒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 更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在我國當前和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通過法制建設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障。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能力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強, 通過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 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边@一論斷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是符合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 也是中國實際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

參考文獻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3篇

文明的轉型需要科學技術由工業文明時代的“獲得科學認識,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轉變為生態文明時代的“獲得科學認識,促進技術創新,推動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增長,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資源短缺、生態破壞也呈現加劇趨勢,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央政府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則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并將“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我國的長遠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正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要求我們在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對于生態文明,有兩種理解方式:一是將此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相對應;二是將此作為一種新的文明類別,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對應??疾爝@兩種理解方式,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如果人類目前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能夠通過工業文明的改良而解決,那就不需要提出生態文明了??梢哉f,生態文明提出的前提條件是,不對工業文明的工業生產方式進行變革,就不可能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應該而且必須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文明的轉型。

文明的轉型需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的轉變。對于科學技術,就是要由工業文明時代的“獲得科學認識,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轉變為生態文明時代的“獲得科學認識,促進技術創新。推動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在反思傳統科學觀的基礎上,形成出正確的認識,才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這一目標。

二、環境問題是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與科學無關嗎?

有人認為,科學是一個知識體系,而且是正確的知識體系,科學應用之所以造成環境問題,是技術的不完善或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粗一看,上述觀點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經過深入分析會發現,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1.技術造成環境問題與科學密切相關

誠然,科學是求知的,技術是求利的;科學是對自然的認識,技術是對自然的改造,環境問題是在技術應用過程中產生的。但是,必須清楚,現代技術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不僅是人類借以改造與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質裝置、技藝與知識在內的操作系統,是一種人類借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體系,而且還是人類把科學認識能動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預期中,進而將科學認識原理現實化的系統體系;沒有科學,很多技術創新就失去了可能性空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在很多時候就不知道產品生產的途徑(方式)、類型和用途。

這樣一來,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離不開科學的,它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就與科學緊密相關。試想,如果沒有核物理學的發展,怎么會有原子彈的誕生,又怎么會有所謂“核冬天”的威脅?如果沒有化學的發展,怎么會有化學工業的誕生。又怎么會有化學污染的出現?如果沒有納米科學的發展,怎么會有納米材料的應用,又怎么會有納米科學技術應用中的潛在風險?如果沒有生物科學的發展,怎么會有轉基因生物的出現,又怎么會有轉基因生物潛在可能的環境風險和健康風險?一句話,如果沒有科學的發展,就沒有與科學應用密切相關的技術,就相應地不會有科學應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正是科學使得種種對環境的影響成為可能,而技術則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兩者缺一不可。那種認為“科學沒有過錯,環境問題只是由技術產生”的觀點是錯誤的?!昂玫臍w科學,壞的歸技術”,這種看法從現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來看,既是對技術的不公平,也是對科學的不負責任。

2.環境問題并非人們單純濫用科學的結果

不可否認,環境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一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在明知某些科學應用會帶來環境破壞的情況下,仍然利用該項科學成果。不過,如果我們全面、歷史地考察環境問題的產生,將會發現:在很多的科學應用之前或之后的一段時間,環境問題并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人們并不知道這些科學應用會造成環境問題,此時就不能說這些人濫用了科學從而造成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能被完全看做是濫用科學的結果。

進一步地考察會發現,環境問題很多是在科學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如臭氧空洞的產生,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氟氯烴類化學物質的使用和排放。當這些物質進入大氣平流層后,就會受紫外線輻射而分解產生氯原子,引發破壞臭氧的循環反應。造成臭氧層的破壞。這一例子表明,利用科學原理合成出來的氟氯烴類化學物質,雖然能夠滿足人類的一定需要,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破壞??茖W本身是不完善的,還不能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狀況:即它的應用既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又能夠不破壞環境。如此,科學本身的欠缺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那種在環境問題的產生上,將“好的歸科學,壞的歸人類”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三、解決環境問題不需要進行新的科學革命嗎?

有人認為,目前的科學應用之所以造成環境問題,根本之點在于科學還不夠發達,科學所獲得的認識還不多,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必將能夠獲得對自然的更加完整、準確的認識。依據這樣的認識去改造自然,必將造成更少的環境破壞,產生更少的環境問題。

考察上述觀點,不難發現,他們持有的看法是,對于科學,不需要改變其發展方向而進行新的科學革命,只要推進科學進步,就能夠解決環境問題。不能說這種看法沒有一點道理,進步了的科學及其應用確實能夠更好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也確實能夠發現更多的環境問題并更多地解決這樣的環境問題。但是,這并不能保證人類能夠完全、充分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如果科學在本質上存在欠缺從而使其應用造成環境問題,那么,任何沿著原有的軌道發展和應用科學都不能徹底、全面地解決環境問題,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更多和更大的環境問題。

問題是:科學是否存在本質性的欠缺從而使其應用造成環境問題呢?關于此點,西方有關科學非自然的相關論述給我們以啟發。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實驗對象有很多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界原有的。實驗現象是科學家利用一定的儀器,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對實驗對象施加特定的操作“制造”出來的,如此,使得實驗知識具有非自然性;理論和模型是直接面向物質世界的,描述著它的狀態和性質,但是,它們最多只是對自己意圖表象的實在世界的理想化或抽象。這樣一來,科學在很多時候就不是對自然對象或自然規律的認識,而是對實驗室或科學理論中所構建出來的人工對象的人工自然規律的認識。也正因為如此,當將這樣的科學應用于改造自然時,就很可能與自然規律不符合,從而造成環境破壞。

這也啟發我們,原來我們認為的“科學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與科學研究實踐的現實不相符合?!白匀豢茖W非自然”,“自然科學不自然”。正是這種“非自然”、“不自然”的科學,才是造成其應用破壞環境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科學確實是對自然規律的把握,那么應用這樣的科學就是貫徹自然規律,應該是與自然規律相符合而不會造成環境問題,而現在,科學應用有多少沒有造成環境問題呢?可以說,環境問題的產生,就是“非自然”的科學應用產生了許許多多人工物的結果。這些人工物雖然能夠滿足人類各種各樣的需要,但是其中絕大多數是自然界中所沒有的,在其生產過程中以及消耗后的環境釋放過程中,會成為自然界的“異質性”的存在,從而破壞自然??茖W應用的環境破壞是科學“非自然性”的本質特征使然。

這樣一來,要根本改變工業文明時代科學應用破壞環境的局面,就不能只推進科學的進步,對科學進行局部的改良,而應該對其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這種變革概括起來就是:以新自然觀為基礎,進行新的科學革命;復興博物科學的傳統,獲得直接的自然知識;讓科學應用適應環境,而不是相反;重視地方性知識的生態價值,獲得地方性的生態知識;通過科學應用的環境影響評價來檢驗科學的正確性,讓自然做科學的最終裁判者。

四、發展了的科學最終會解決環境問題嗎?

有人對科學持樂觀態度,認為進步了的科學最終會解決環境問題。這種環境問題解決上的科學樂觀論是錯誤的。

第一,科學應用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新興科學如基因科學、納米科學等的應用可能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就表明了這一點。

第二,科學認識環境問題是有局限性的,這包括:科學認識環境問題是有限的,科學認識環境問題是艱難的,科學認識環境問題往往是不確定的。

第三,科學解決環境問題是有限的,這包括:科學解決環境問題存在滯后性;科學解決環境問題存在艱巨性;科學解決環境問題存在不確定性;科學解決環境問題成本巨大;科學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第四,單純依靠科學并不能解決環境問題,科學對環境問題的解決還需要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協同努力。

五、解決環境問題,不需要公眾參與科學嗎?

有人認為,科學是深奧的、專業性的,只能由科學家來進行,公眾是外行,不能參與,這點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也是如此。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解決環境問題的科學需要而且必須公眾參與。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人類對自然改造的深入,自然的“人化”所造成的“非自然性”——環境破壞性大大增加,環境破壞對人類各方面的影響包括健康影響也相應大大加強,鑒此,回歸自然的科學就應該將人類納入科學的視野之中,更多地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人類的存在和健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以便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此,科學就不單純是關于“自然”的了。而且還是“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的了;科學就不單純是“自然科學”。也是“人類科學”或者“社會科學”——一種融入了人類社會實踐視野的“自然科學”。

第二,公眾是科學應用的實踐者、環境問題的產生者以及承受者,往往對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感知比科學家更為直接和具體,甚至也更正確。此時的公眾生產生活實踐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對公眾的影響,應該成為科學家的研究對象,而公眾在這方向所獲得的知識,應該更多地被我們的科學家所重視。雖然這樣的知識往往是直觀的、樸素的和經驗的,甚至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第三,鑒于目前科學應用已經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環境風險,而且科學對許多風險如轉基因風險等的認識又具有不確定性,公眾應該作為科學的“陪審團”,采取恰當的形式如公眾聽證會、地方協商會等參與決策,展現公眾的環境訴求,形成壓力集團,以更多地“形塑”科學,影響科學的發展方向,推動環??茖W的形成,阻止破壞環境的科學的盲目應用。

六、主要結論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需要傳統科學觀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學的革命性轉向,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

1.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技術應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與科學不可分離;科學應用產生環境問題,并非只是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與科學本身緊密相關。

2.科學應用之所以造成環境問題,根本原因還在于科學的“非自然性”,要改變科學應用造成廣泛的、越來越大的環境問題的局面,必須進行新的科學革命。使科學真正地面向自然、回歸自然。

3.如果不進行科學革命,而依靠現有范式的科學的進步,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科學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是有限度的,在這方面,“科學樂觀論”是錯誤的。

4.要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讓公眾參與科學研究和科學決策,單純依靠科學家是不能很好地解決環境問題的。

需要說明的是,面向生態文明的科學觀形成以及科學革命的進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加強科技創新,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以此促進中國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轉型,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物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實現途徑

摘 要:隨著現代物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與圖書管理的結合,有效生成了智慧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的內部管理,體現的是注重人文特色的人本管理,而其在對外服務上,則體現的是以提供用戶服務為重點的人性化服務。顯然,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將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趨勢。當前智慧圖書館建設還處于初始階段,其管理與服務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

收稿日期:2014-04-10

*本文為2013年泰州市社會發展計劃(指導性)項目“智慧型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實現路徑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圖書館建設為例的分析”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SF20130340。

圖書館作為現代信息資源傳播的重要樞紐,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諸多方面的條件制約,圖書館行業的發展速度緩慢?,F代物聯技術的興起與發展,使得圖書館能夠有機會利用其技術優勢加快實現自身的發展。對圖書館而言,利用物聯網技術的目的是利用能力超強的中心計算機群,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時地進行管理和控制。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能有效降低管理部門對于人員、設備的監管風險,及時準確地防止一些違法行為的發生,也能很好地減輕員工進行現場核驗圖書的工作強度,減少工作量,從而節約勞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基于物聯網建設的智慧圖書館服務和管理,對于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物聯網和智慧圖書館的定義

物聯網被定義為當下的基本上所有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計算機的結合,其能夠進行智能化的信息收集、傳遞、處理,從而實現物體和物體之間、環境及信息之間的實時共享。廣義來講,當下所涉及到的信息技術應用,都是能夠納入到物聯網范疇的。物聯網就是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實時地采集各種所需要的信息,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所形成的巨大網絡系統。物聯網的目的,是實現物物、物人、物品和網絡的連接,管理控制、識別起來比較方便快捷?;谖锫摼W的智慧圖書館是以更加智能的方式,由物聯網芯片、無線、有線通信和傳感器等技術、后臺管理系統、防火墻等組成的多層次全立體的結構,以實現對圖書館管理的一體化監控,從而使對人的管理走到對物的管理,改變圖書館松散的管理現狀,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谖锫摼W的智慧圖書館,利用先進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和RFID技術,用系統的集成方法,建立智能信息化的系統,對圖書館環境、公用事業、檢索服務等感知、管理,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舒適、高效、節能的環境,實現圖書館和讀者之間的有效溝通,這樣也才能實現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在讀者中的流通,進而實現信息的交互與傳播?;谖锫摼W的智慧圖書館實質上是用一種更加智慧的辦法,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改變用戶以及圖書館系統的信息資源交互方式,提高交互的靈活性、明確性以及響應速度,實現智慧化的服務和圖書館管理的模式。

2 基于物聯網下的智慧圖書館的特點

智慧圖書館是全方位的開放式圖書館,是綜合學術資源的信息服務中心,是配套齊全的活動中心,是高效節能的智慧中心。物聯網連接數據采集端的范圍廣泛(電腦、手機等),已具備強大的計算、通訊以及儲存力終端,連接的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儀等可適時處理各類紙質文獻資源。智慧圖書館具有廣泛、互聯、互通的特點:通過互聯網、感知網絡能夠把各種數據采集端都連接在一起,能即時把采集的信息轉變成適合網傳的數據格式,再經過網絡渠道把信息傳輸至圖書館的數據中心?;谖锫摼W的智慧圖書館具有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自動順架和盤點沒有人員值守安防管理;館藏文獻自動定位;無處不在的地圖導航;溫度和濕度的機房預警系統等?;谖锫摼W的智慧圖書館的特色具有“感、知、聯、控”功能,智慧圖書館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圖書館應用架構,也使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模式變化,管理人員和讀者能夠通過網絡精確地掌握各類圖書信息。借助物聯網的“感”,圖書館內遍布的各個傳感器的節點得到應用對象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分析整理,由傳感器的網絡傳輸到圖書管理信息的系統中,使傳統圖書信息從被動PULL 的模式變為主動PUSH 的模式;讀者想要特定圖書的時候,傳感器節點借助讀者智能終端系統引導讀者查閱,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圖書館使得圖書館中有限區域里添置了智能的元素,如電子閱報器,讀者只要觸摸屏幕,報紙就滿屏顯示。讀者還能戴上耳機,享受視聽的感覺。擁有借書卡的讀者只要擁有數字圖書館賬號,就能隨時隨地地登錄閱覽。除了“網上書屋”,智慧圖書館的視聽和視屏等多種多功能的閱讀區還可以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需求?,F在的數字化圖書館經由互聯網技術也是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但與智慧圖書館比較,由于每本圖書都被植入了傳感裝置,變成了能夠獨立尋址計算的節點,因此,跨館間的圖書也可以互相感知,讀者可以根據感知結果,方便快速地查找資源?;谖锫摼W技術的智慧圖書館甚至能夠實現電子和館藏圖書的信息交互和篩選,從而為讀者提供多形式信息資源,提高圖書查詢的借閱效率。

3 構建基于物聯網智慧圖書館的關鍵問題

把物聯網技術全面地在智慧圖書館上應用,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成本問題。目前RFID電子標簽的價格大約為在0.6 美元~0.85 美元中間,而正常情況下的一個圖書館,都擁有數以幾十萬計的文獻資源,加上要組建龐大的網絡系統以及其他設備,要投入進去的經費成本是非常多的。物聯網承載著龐大數據信息,射頻識別的系統標簽的標識和識別碼能在遠程被掃描,標簽自動回應閱讀器指令,將所存信息傳輸至閱讀器。尤其是智能標簽和傳感器能跟蹤用戶的行動、偏好和習慣等,會侵害到用戶的個人隱私權。信息資源和用戶隱私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也是構建良好智慧圖書館的一個重要問題。無線的傳感網絡作為實現物聯網基礎的設施,可以通過他把裝在物體的電子介質所產生出來的數字信號傳送出去。而近距離的通訊手段是核心技術,中間一些解決方案并不完善;另外,計算云在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智能服務上面也存有一些問題。如此,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要在信息處理、通信技術和接口傳輸技術等方面必須做到全面的協調。而且,在目前情況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困境之一是源于沒有統一的標準,且有產品創新慢和服務質量相對差的問題出現。而且物聯網的技術和目前圖書館使用的集成系統進行整合的難度較大。ILAS 是以條碼和磁條技術作為基礎,RFID 是以RFID 的標簽技術作為基礎,在通信協議、數據格式、接口等方面兩者之間還需要整合。如果沒有成熟的平臺以及完善的技術,是很難做到的。

4 實現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的途徑

4.1 實現溝通、服務和建筑智慧化

用物聯網等內部和外部信息交換的手段,及先進物聯網通信的設備,可以構成基于物聯網的通信智慧的系統。智慧圖書館里,可以用現有互聯網開展一些文獻的信息服務,也可以實現大范圍的信息資源共享。在智慧圖書館,物聯網把各獨立事務的處理由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相互聯系,構建成具有事務處理和管理決策功能服務智慧的系統。利用他能夠以科學、高速、全新的方式進行學習,接受知識技能,從而提高館員分析、提煉和比較各類信息的能力,實現讀者服務的智慧化??刂埔约熬C合的管理建筑里的各種設備機器,構成了建筑物的智慧系統。消防和保衛系統的智慧化,其空調系統可以監測空氣有害污染物的含量,自動通風消毒,確保圖書館員安全健康。對溫度、照明度和濕度調節,為讀者提供舒適健康的環境。另外,智慧系統要保障圖書館的機器設備運行、維護和保養的智慧化,優化物資和人力資源配置,不僅是要降低成本,還要做到節能減排。

4.2 實現基于“第三空間”理念和資源共享發展要求的圖書館服務和管理途徑

傳統的以“書”為中心的圖書館需要轉變成未來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以實現閱讀者的閱讀和休閑功能結合,已成為當今智慧型圖書館發展的共識。智慧圖書館強調圖書館休閑功能,“第三空間”一詞準確地表達了近年來人們對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愿望,反映出來的圖書館休閑理念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理念之一。智慧圖書館能夠以增加圖書館的音樂室、咖啡屋和文化活動室為重要方式,營造舒適的人文情境、休閑的生活情境和綠色的生態環境,凸顯圖書館休閑享受氛圍,使得讀者能夠在閱讀中休憩,在休憩中閱讀。信息社會海量信息量和用戶信息的需求復雜多樣化,是現代圖書館資源建設面臨的挑戰,基于物聯網絡的信息技術發展使得資源集成化成為現實的可能。構建地方公共的圖書館服務體系,是近年來圖書館發展走向公共圖書館的一個重要趨勢。集群式、總分館和聯合發展等資源共享的模式在我國東部沿海公共圖書館中已經得到實踐。由于智慧圖書館服務是新型的以知識信息共享整合、多維度服務以及便捷利用的模式,資源共享發展是智慧圖書館的主要特征。因此,每一所智慧圖書館在資源共享和服務實現途徑中,都可借鑒在國外已經成熟發展的總分館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資源,形成資源獨特的公共服務空間。

4.3 基于物聯網的圖書管理系統架構設計構成

基于物聯網圖書館管理的系統是由借書證辦理的子系統、圖書盤點分揀的子系統、自助還書的子系統、安全門禁子系統等構成。自助借書的子系統是由控制主機、卡閱讀器、嵌入式打印機等系統組成。在借閱流程上,借閱者先把借書證放在卡閱讀器,讀出借書者詳細信息,然后把圖書放在讀寫器得到該書電子標簽,由主機自助借書的軟件將讀者以及書籍編號發到處理終端做存儲記錄,完成圖書自助借閱。自助還書的子系統由RFID讀寫器、控制主機等構成。還書者把圖書放在圖書館外的還書口機器上,還可以24小時的自助還書。只要讀者把書放在還書口,RFID讀寫器就能捕捉到相關圖書信息并進行自動操作。還書完成后,指示燈會顯示還書成功,然后該書的RFID標簽會被重新設置。由于圖書館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點,因此,圖書館安防系統要考慮到用戶對圖書維護、災難應急、實時監控以及智能分析等功能的需求。圖書的存放和調度也是智慧圖書館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必須用現代的智能采集技術把安全、管理、存放等信息有機整合在一起,進行優化、提煉、處理,為圖書館的安全管理和經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方面,需要由電視監測、移動目標的定位跟蹤、運輸系統監控、無線通信等組成,建立將視/音頻會議、視頻指揮調度環境數據采集有機結合的安全生產管理平臺。

4.4 智慧圖書館新模式開發管理的實現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應用,同樣也會出現行業的各自不同要求。成功構建基于物聯網智慧圖書館,必須要結合所有智慧圖書館的特點,深入研究并且有目標地開發物聯網技術。運營商在開發時,要從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際出發,開發出相應的應用系統。今后各類圖書館管理工作要努力適應現代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要求,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系統進行調整。為此,需要改變圖書館里原來的工作形式和業務流程,甚至要調整圖書館文化以及行為。這種不同于以前的管理方法,特別是需要培養一種包容“智慧”的文化和流程,需要所有成員有不斷發展和持續調整的全新技能。

5 結語

現代城市文化建設中,圖書館被看成是一種最能體現文化的重要角色,被賦予滿足讀者閱讀權利的功能。各級各類圖書館以其獨有的快速便捷以及富有親和力的服務,成為當今城市文化甚至于社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實現了圖書館管理的自動化和高效率。在物聯網的環境下,最新的物聯網技術不斷被應用至圖書館中,使得圖書館的智慧建設成為可能、也成為必須。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基于物聯網的圖書館管理系統不僅能降低管理中的人力和成本,更會給用戶提供各種的智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ZK(#]付東煒.基于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J]. 中外企業家, 2012(2):175.

[2] 田秀娟.應用物聯網術構建智能化圖書館[J]. 情報探索, 2011(5):42-43.

[3] 蘇紅英.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J]. 內江科技, 2011(3):146.

[4] 嚴 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 圖書館學刊, 2010(7):8-10.[ZK)]

(編校:馬懷云)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5篇

一、文件檢驗概述以及發展現狀

( 一) 文件檢驗概述

文件檢驗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被稱之為文書檢驗等, 它主要是對各種文件、合同、傳真掃描件、手寫文書的真偽性進行檢驗和鑒定, 其結果一般是運用在各種民事、刑事案件的審訊和審判中。

文件檢驗市場需求廣闊, 可以說大部分民事糾紛中大多會涉及這方面的鑒定內容。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偽造、變造的文件在外表和形式上已經愈發趨近于真實文件了, 這就給文件的鑒定機構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因此當前的文件鑒定除了需要傳統的文件鑒定技術之外, 還要結合其他學科共同參與, 包括: 人體生理學、犯罪心理學、物理化學、信息技術學科等。在利用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文件鑒定, 才能提高鑒定的真實性與權威性。

( 二) 文件檢驗技術發展現狀

1. 新技術對文件檢驗的沖擊

由于傳統的文件鑒定技術主要是借助書寫人的筆壓特征等技術進行鑒定, 需要大量的文件樣本進行取例和判斷。在實際的文件鑒定中, 該技術對激光打印的傳真文件和掃描儀進行掃描的圖片文件的鑒定效果有限。傳統的檢驗技術需要技術人員大量的經驗累積, 對技術人員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 且容易出現各種誤判問題, 因此在數字化的文件鑒定技術面前, 所以傳統的文件檢驗技術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當前最常見的就是圖像處理技術, 包括基于共生矩陣原理的文件圖像鑒定技術等, 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退原有的圖像進行數字化的處理, 可以輕松地對傳真文件進行鑒定。在文件檢驗和鑒定行業掀起了革命行的浪潮。

2. 實踐與理論的脫節

當前我國對于文件檢驗的理論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 文件檢驗的理論與實際需求還存在較大的脫節現象。大部分高校對于文件檢驗課程選用的教材還是王相臣老師主編的《文件檢驗》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年出版) 。在此筆者無意對該教材帶有質疑。但是從實際文件鑒定的需要來看, 狹隘的文件檢驗研究方向和范圍限制了文件檢驗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而且文件檢驗的理論研究還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進一步的接觸, 將文件檢驗從刑事、法律等專業解放出來, 與物理化學、心理等學科相結合, 為文件檢驗市場提供更廣闊的理論思維空間和發展途徑。

二、當前文件檢驗技術及其特征分析

( 一) 筆壓特征檢驗技術

1. 檢驗特質

( 1) 相對穩定性質。文件檢驗中的畢業特征鑒定需要注意相對穩定性的特點。書寫的穩定與人們在書寫時的環境、平衡、心態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筆跡的運筆壓力在一般情況下, 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但是在重要的文件中, 這種特征體現得較小。反而在企業或者政府文件中的日常檔案、資料、票據, 這種文件的特征就是書寫人是在一種較為正式的環境下填寫的, 穩定性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判定依據

( 2) 具有個體特異性質。筆壓特征但是又具有強烈的個體差異性特征。其原因如下: 1) 書寫內部因素。經過大量實驗數據證明, 人們在書寫中筆畫的拖動與繪畫中存在明顯的差異, 包括人們對文字筆劃理解性差異、手部力量差異等因素。因此即使是經過長期訓練的專業人員, 也難以形神兼備, 通過高科技是可以進行判定的。2) 書寫外部影響。通過對比書寫人生理、心里特點和書寫工具以及書寫襯墊物等外部因素也能進行筆壓特征的鑒定。

2. 檢驗方法

對于檢驗方法來講不外乎直接觀察與測光觀察。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 測光觀察也可以借助一定的技術設備進行具體的觀察。

( 1) 側光紅外影像顯現法。比如: 老舊的財務賬單有時候會用紅藍墨水進行各種標注, 兩者之間的色澤難以憑借肉眼透析其內部痕跡軌跡, 但是借助紅外檢測儀器可以觀察簽字的壓痕進行判斷。這種檢驗技術可以讓文件在相關儀器的投影下形成差異化的影像, 有效地查看到整個簽名的筆勢特征, 排除墨色對觀察人員的影響。具體效果見下圖1: ( 2) 靜電壓痕儀顯現法。靜電壓痕儀是對文件筆跡的紙張背面進行檢測與分析。通過還原紙張背面的壓痕特征, 截取壓痕的凹凸參數。對于無法通過紅外攝像儀消除墨色觀察的文件樣本, 有著顯著地檢驗效果。

( 二) 圖象處理軟件檢驗

1. 重合對比

重合對比是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將文件處理成反相狀態, 然后再將之前掃描好的樣本文件粘貼到圖片中, 通過“顯示圖層面板”功能, 將文件與樣本中的筆跡形成反色差。再利用軟件中的“等比例放大”功能, 將兩者拖拽到一起, 檢查其重疊的程度, 為了減少由于角度問題引起的各種偏差, 我們可以通過“自由變換”等功能在不改變基本結構的情況下適當的調整樣本痕跡的角度與傾斜度, 實現兩者在基準點重合的效果。

2. 圖像拼接

圖像的拼接也是Photoshop的重要功能之一。該方法是利用了字跡部分的結構對文件中簽名、印章等關鍵部位進行對比。利用圖像處理軟件中的截取等功能, 將文件與樣本中的相同結構、部分進行放大、重疊和對比。查看該部分結構是否實現了重合。并結合筆壓特征檢驗的結果進行鑒定。在操作中需要借助軟件中的“色階”、“對比度”、“亮度”、“曲線”等處理功能設立“參考線”, 再利用圖像的“裁剪”功能, 鎖定特征點的參數, 再將選取的樣本的部分結構進行拼接或重合對比。對于最終的鑒定方式, 既可以采取前文提到的重合結構的對比, 也可以將兩者再通過調整后進行拼接, 查看拼接后圖像的吻合程度, 是否流暢、自然, 其主要特征值要參考邊緣的粗細、曲度和平滑度進行計算。

3. 三維重現

為了追求判斷的效果, 鑒定人員需要重建文件中的筆跡, 以便于了解筆壓特征。這時候可以利用當前最先進的文件檢測專用高倍數顯微進行判定。這些顯微鏡普遍帶有連接電腦的三維重現系統, 支持相關的圖像處理功能。這些功能和技術會通過原景拓展的方式, 讓圖像的分辨率變的更加細致, 克服視場小且景深小的問題, 最終實現筆壓痕跡的三維立體重現。

具體來說就是利用顯微鏡來組件文件筆壓特征的三維形態, 利用筆壓特征的空間性完成對比和分析。其主要重現過程為: 先在z軸上, 使用連續拍攝功能, 聚焦拍攝多組筆跡照片, 然后根據每張照片的焦點縱向距離重建筆跡的高度數值, 然后再從平面角度完成相應組數的平面圖像拍攝, 通過處理軟件處理后, 自動拼接合成一張視場較大的三維圖像。

三、結論

當前文件檢驗學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 其檢驗技術已經逐漸與市場需求接軌。文件檢驗作為當前法院審判中重要的證據, 為我國社會的穩定提供了有效的推動力。相信隨著檢驗技術的發展, 對文件檢驗中各種檢驗難題的界定會變得更加準確、迅速, 不斷促進我國相關理論和產業的進步。

摘要: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 電子信息科技催生了一系列的文件檢驗技術, 并且在當前的文件檢驗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圖像處理等技術對文件的檢驗最為有效。本文從幾類文件檢驗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入手, 針對文件檢驗中的各種技術特征進行了探索與分析, 并著重闡述了圖像處理技術在文件檢驗中的具體操作和效果, 希望能對我國的文件檢驗技術的發展帶來啟示。

關鍵詞:文件檢驗,圖像處理,技術,運用

參考文獻

[1] 陳軍.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在文件檢驗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5 (1) .

[2] 羨聞鵬.淺析文件檢驗中筆壓特征的應用[J].法制博覽, 2015 (08) :152-153.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范文第6篇

100多年來, 從材料與成分的選擇到混凝土拌合物, 從混凝土形成構件到發展它的強度, 人們對混凝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F如今, 混凝土強度的發展已完全能夠滿足結構設計的需要。然而, 根據高強混凝土在應用中的實際狀況分析, 混凝土質量的劣化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由此不僅引起了巨額經濟損失, 甚至因為結構提前失效而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

據統計, 美國每年用于混凝土工程維護和重建的費用估計將高達3000億美元;在這些受到不同程度損害的混凝土結構中, 有的使用還不到20年;在英國, 每年用于混凝土工程維護費用為5億英鎊;在南非, 全國每年用于修補和部分重建的費用約為1.2~2.3億美元;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因混凝土結構提前失效引發的泄漏, 造成了大面積的放射性污染, 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日本的一些鋼筋混凝土橋梁, 投入使用不到20年, 由于堿一骨料反應, 使橋梁遍布裂縫, 失去了使用能力;我國濱海地區的一些鋼筋混凝土公路橋, 自1990年左右建成投入使用, 歷經10年, 混凝土保護層大片脫落, 鋼筋嚴重銹蝕, 也只好放棄使用。我國50年代所建設的混凝土工程已使用近50余年, 如果我國混凝土工程的平均壽命按30~50年計, 在今后的10~30年內, 為了維修建國以來所建基礎設施的費用, 將是極其巨大的。目前,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規模宏大, 每年投資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那么, 約在30~50年后, 這些工程也將進入維修期, 所需的維修費或重建費, 將更為巨大。如今, 混凝土工程耐久性已成為國際工程界關注的重大課題。作為21世紀的混凝土, 除了強度之外, 更應重視的是耐久性問題, 以免除使用過程中巨額的維修和重建費用。

2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

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高性能混凝土正是根據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而設計的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現不僅滿足了結構設計要求, 而且符合人類保護自身生存環境的需要。

高性能混凝土一詞來源于英文的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簡寫為HPC。HPC這個名詞的第一次提出, 是在1990年5月,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SIT) 與美國混凝土學會 (ACI) 在美國馬里蘭州 (Gaithersburg) 城召開的第一屆高性能混凝土的討論會上, 該討論會將高性能混凝土定義為:靠采用傳統的組分和普通的拌和、澆筑、養護方法不可能制備出的具有所要求的性質和勻質性的混凝土。H P C的性能包括易于澆注和壓實而不離析, 高長期力學性能, 高早期強度, 高韌性, 體積穩定, 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壽命長。

高性能混凝土強調的是混凝土的綜合性能, 對不同的工程和不同的場合, 對混凝土所要求的性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工程和場合要求高長期的力學性能, 而對于有的工程和場合則強調高早期強度;HPC的定義強調了勻質性的要求, 這是體現現代工程對混凝土品質的高要求, 也就是說, 越重要、質量要求越高的工程, 對HPC勻質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這也是現代化工業生產中普遍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的要求在建設工程中的體現。

對于高性能混凝土,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學者給予了界定。法國的Y.Malier認為:高性能混凝土的特點在于具有良好的工作性、高強度及早期強度、工程經濟性高和高耐久性, 特別適用于橋梁、港口、核反應堆以及高速公路等重要的混凝土建筑結構中。美國的P.K.M e h t a和加拿大的P.C.Aitcin及英國的A.Neville認為:HPC除應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抗壓強度高的特點之外, 還具有高彈性模量、高密實性能、低滲透性以及能抵御多種形式侵蝕的性能, 特別適用于高層建筑、橋梁及暴露在惡劣環境中的結構;日本的OZawa和OKmura認為:HPC應具有高工作性 (高的流動性、粘聚性與可澆筑性) 、低水化熱、低干縮率、高抗滲性和足夠的強度, 他們強調高性能混凝的施工性能, 混凝土澆注時不受施工好壞的影響, 甚至不需要振搗而達到自密實的狀態。

我國科研工作者在高性能混凝土領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以吳中偉院士及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對高性能混凝土做出了的如下定義:高性能混凝土為一種新型高技術混凝土,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礎上采用現代混凝土技術制作的混凝土, 是以耐久性作為設計的主要指標, 針對不同用途的要求, 對下列性能有重點的加以保證:耐久性、施工性、適用性、強度、體積穩定性和經濟性。

3 高性能混凝土的技術特征

雖然不同國家不同學者對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 但共同的觀點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特征是按耐久性進行設計, 并保證拌和物易于澆筑和密實成型, 不發生或盡量減少由溫度和收縮產生的裂縫, 硬化后有足夠的強度, 內部孔隙結構合理而有低滲透性和高抗化學侵蝕性。

先前, 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高性能混凝土必須是高強混凝土 (大于C50) , 但從目前已取得的效果以及從工程安全性與安全使用期等要求來看, 高強混凝土卻不一定就是高性能混凝土。因為材料的性能除了力學性能之外, 還包括諸如抗滲性、抗腐蝕性、體積穩定性、高填充性和組分不離析等非力學性能, 而單純的高強混凝土不一定就具有高性能。

吳中偉院士曾提出:“把高強度混凝土認為就是高性能混凝土的觀點是不全面的, 因為高強度混凝土也會帶來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在實際的工程中, 大量使用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物, 如低層和多層房屋以及高層房屋的上層構件, 又如海工、水工, 尤其是在不利環境中的結構物、大體積混凝土等, 對強度要求并不高, 但對耐久性的要求卻很高, 高性能混凝土恰能滿足此要求。因此, 高性能混凝土不只是高強度的, 而是包括各種強度等級的, 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這也正是高性能混凝土能成為混凝土的發展方向的重要原因。如果強調高性能混凝土必須在50MPa以上, 則必定大大限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范圍, 大大妨礙了HPC的推廣和應用, 更重要的是抑制了HPC向綠色高性能混凝土 (GHPC) 方向的發展, 不能迅速改變水泥混凝土愈來愈淪為而不可持續發展的材料的可怕的前景。但為了保證建設工程在服役期內的耐久性等要求, 高強度的混凝土必須是高性能混凝土, 以防止在混凝土結構在復雜環境下的質量的劣化。高性能混凝土是一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區別在于是否需要特殊的防護和處理, 對原材料、混凝土組分等是否有特殊的要求。在某種特定的服役環境中, 能夠滿足特定的使用功能的任何一種混凝土都應屬于高性能的范疇。

混凝土的工作性是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特征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良好的工作性是使混凝土質量均勻、獲得高性能而安全可靠的前提。沒有良好的工作性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耐久性。例如:不均勻的拌和物 (離析、泌水) 就會造成混凝土分層和不密實, 流動性和填充性不足時還可能造成混凝土中出現孔洞、蜂窩等嚴重缺陷。工作性對混凝土技術和管理現代化有重大影響。良好的工作性可因操作方便而加快施工進度, 改善勞動條件, 有利于環境保護, 因此, 對工作性應特別重視。工作性的提高會使混凝土的填充性、自流平性和均勻性得以提高, 并為高性能混凝土的生產和施工走向全盤機械化、自動化、計算機控制和機器人操作提供可能性, 這是提混凝土高工作性的又一個重大意義。

4 結語

高性能混凝土因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必將逐步取代過去的普通混凝土, 可以預想, 21世紀將成為高性能混凝土的時代。

摘要: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 混凝土已成為土木工程中最主要、用量最大、應用最為廣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然而, 根據高強混凝土在應用中的實際狀況分析, 混凝土質量的劣化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由此不僅引起了巨額經濟損失, 甚至因為結構提前失效而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高性能混凝土從結構耐久性出發, 保證混凝土結構的力學性能和各項綜合性能。

關鍵詞:高性能混凝土,質量劣化,耐久性,技術特征

參考文獻

[1] 盧汝生, 吳秋飛.混凝土—人類的偉大發明中山大[J].學報論叢, 2001, 1.

[2] 西德尼.明德斯 (加) , J.弗朗西斯.楊 (美) , 戴維.達爾文 (美) .混凝土[M].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1.

[3] 丁大鈞.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4] 吳中偉.高性能混凝土[J].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9.

[5] 王德懷, 陳肇元.高性能棍凝土的配合比設計[J].混凝土, 1996 (3) :4~10.

[6] 姚燕.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的研究與工程應用[J].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工程風險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銀行綜治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