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2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管理存在著專業準備明顯不足、“柔性組織”沒有建立、管理行為專業性不強、績效考評沒有到位等問題?;诖?,中小學教師培訓需要明確教師培訓項目的主要內容;對教師培訓院校和機構的培訓者進行專項培訓;指導支持建立“柔性組織”,創新管理機制制度;建立項目管理績效考評體系,實施專業化管理。

關鍵詞:“國培計劃”;教師培訓;項目管理

2010年起,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建立教師培訓項目管理機制,對“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以下簡稱“示范性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以下簡稱“中西部項目”)取得顯著成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示范引領著承擔“國培計劃”項目任務的院校和機構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培訓效率。

在《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中,“項目”一詞多次出現,說明實行項目管理已成為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重要策略。然而,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對于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及其管理者培訓者來說,卻是新知識。深入研究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并在實踐中予以有效落實,成為當前教師培訓的重要課題。本文試通過對2010年的“國培計劃”培訓項目管理的反思,探討基于項目管理的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有關問題。

一、“國培計劃”項目管理問題引起的反思

2010年“國培計劃”的“示范性項目”總體滿意率達90%以上,“中西部項目”的總體滿意率達到85%以上[1]。兩個項目之間“5%差距”產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很多,如培訓需求不夠準確、培訓目標定位不準、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課程資源適應性不足、培訓方式實效性不高、過程監控沒有到位、績效考評驅動不力等等,但都可以歸結到沒有規范實施項目管理上來。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原司長管培俊曾就“國培計劃”這樣要求:“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如果說‘國培計劃’是一出大戲,那么,項目規劃和項目實施方案就是這出大戲的腳本,如果沒有好的腳本,沒有好的分鏡頭劇本,縱使導演和演員再出色,也無法演出威武雄壯的劇目。所以,現在我們首先要把功夫下在規劃方案研制上,精心組織,精心研究,精心籌劃,做好頂層設計,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果頂層設計不好,接下來會困難重重,培訓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某些項目會歸于失敗。這個事情一定要強調?!盵2]其實,他強調的就是要按照項目管理機制做好設計。但是,他所擔心的“簡單化”、“圖省事”、“走老路”的情況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這極有可能就是“5%差距”之所以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專業準備明顯不足

“國培計劃”包括“示范性項目”和“中西部項目”。由于沒有建立“項目管理”的專業視角,從準備階段開始,有關院校機構和省份就將“國培計劃”項目培訓等同于以往組織實施的教師培訓,以致出現“國培”變“省培”,甚至“校培”“院培”“系培”的情況。由此看來,缺失專業準備應該是“5%差距”產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柔性組織”沒有建立

項目管理需要組建臨時性、專門的柔性組織,即項目經理及組織成員從各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中擇優選用,并賦予相應的職責和權力,以確保項目管理高效運行。但是作為“國培計劃”項目承擔主體的高師院校,多數依托原有的管理部門和教學部門,通過行政隸屬關系組織實施培訓,部門之間協調難度較大。當不同的院系實施培訓時,就難免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無形中造成資源和經費的浪費,降低了項目效益。

(三)管理行為專業性不強

項目管理分為范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質量管理、采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及收尾管理等九項管理,每項管理都有各自的理論和實踐方法[3]8-9,但是承擔“國培計劃”項目的院校機構卻嚴重缺乏項目管理的專業人才,無論是培訓需求調研與確定、培訓方案研制與論證、經費預算、過程監控,還是績效考評,都不能規范執行項目管理的相關要求。

(四)績效考評沒有到位

項目評價和控制是項目管理最基本的職能之一,要解決的是偏差識別、消除或調整計劃,實現全程動態管理;從內容上分為工作控制、費用控制與進度控制。對于教師培訓項目來說,就是通過建立全程績效考評制度,重視形成性評價,績效考評貫穿訓前、訓中和訓后。但是“國培計劃”項目院校機構則只重視終結考評,忽視過程考評;重視教學教務考評,忽視管理服務考評;重視學習階段考評,忽視校本實踐考評。

二、教師培訓項目管理的特點與內容

所謂“項目”,是指完成某些特定指標的一次性任務。所有項目都是一項有待完成的專門任務,是在一定的組織機構內、在限定的資源條件下、在計劃的時間里,按滿足一定性能、質量與數量的要求去完成的一次性任務。所謂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就是用系統管理方法,通過專門設立的項目團隊全程的動態管理、多維協調、多方協作,高效率地進行項目的計劃、組織、評價與控制,實現教師培訓的高質量。

(一)教師培訓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

項目管理已成為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重要策略。項目管理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培訓管理,明確教師培訓項目的主要內容十分必要。由于項目是一次性任務,所以它具有生命周期。項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啟動、計劃、執行和收尾四個階段[3]10。對于中小學教師培訓項目來說,每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如表1:

(二)教師培訓項目管理的主要特點

教師培訓項目管理與其他行業的項目管理相比,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第一,項目具有一定的復制性。教師培訓項目面對的培訓對象是教師,教師專業方面的共性決定了在某個特定階段,其培訓目標、內容、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相似性;教師隊伍人數眾多,某一個項目難以一次性覆蓋全員;上一次的項目成果(機制、方案、課程、模式、方式等)可以直接為下一次培訓所采用,或者改進和優化。第二,項目組織受體制機制強制約。承擔教師培訓項目的單位以高師院校和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為主體。高師院校和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科層制管理體制,以及相應的機制和制度等,使得“柔性組織”難以達到最佳的執行狀態。如,管理者和培訓者同時擔負著本職工作,不可能全身心于培訓項目,且項目績效只是其崗位績效的一部分。第三,效果考評的綜合性和延時性。教師培訓項目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考評培訓項目對參訓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的干預效果,需要綜合采用作業評定、紙筆考試、專業對話和行為觀察等方法。而考評其是否改善了教師的實踐行為,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則需要在項目結束一段時間之后實施實踐性考評,方能比較準確。第四,多維協調多方協作困難重重。協調方面,由于培訓對象來自學校,其管理主體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培訓院校和機構必須協調好政校關系。由于人事管理渠道不同,項目組織更多的精力消耗在此。同時,由于院校和機構編制固定,成立臨時性的項目組織往往形同虛設,如果不是院校和機構的負責人擔任項目經理,在多方協作上就可能效果較差。

三、中小學教師培訓項目管理的提效策略

實施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院校和機構缺乏項目管理的專門人才,不能按照項目管理的原則和方法實施專業性管理,嚴重制約了教師培訓項目的效益。筆者以為,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提高教師培訓項目管理效能,首先要做好團隊培訓,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專業技能;其次要重視“柔性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組織職能;最后要加強對項目管理績效考評體系的研究,促進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的實現。

(一)對教師培訓院校和機構的培訓者進行專項培訓

對于培訓院校和機構及其專職人員來說,項目管理是“新知識”。省級及以上師訓管理部門應該組織實施以項目管理為專題的培訓者培訓項目,既對培訓者進行項目管理理論、原則、方法及其應用等的專題研修,又通過本項目自身采用項目管理策略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培訓項目實施上,著力區分教師培訓項目管理與一般教師培訓管理之間的區別,通過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等方式,幫助培訓者初步掌握項目管理的技能和技術等。

(二)指導支持建立“柔性組織”,創新管理機制制度

按照《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引導教師培訓院校和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在新一輪教師培訓中采用項目管理策略。省級師訓管理部門應做好對項目管理工作的指導和幫助,支持培訓院校和機構創新機制制度,以建立“柔性組織”為切入點實施對教師培訓的項目管理,重點解決好項目管理機制與現行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之間沖突與銜接的三個主要問題:其一,消解傳統的組織惰性;其二,項目負責人有效行使管理權力;其三,落實項目激勵機制[4]。

(三)建立項目管理績效考評體系,實施專業化管理

如前所述,項目管理分為九項管理,經歷四個階段,具備計劃、組織、評價與控制三項最基本的職能,包括項目計劃、項目組織、質量管理、費用控制和進度控制五項主要任務[3]9。培訓項目管理內容復雜、任務眾多,需要通過建立績效考評體系,細化各類型、各階段、各崗位和各項任務的目標要求,通過實行全程全面的績效考評,落實專業化管理,實現教師培訓項目管理的高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中引進項目管理是提高培訓效益的一種策略選擇,項目管理向廣大教師培訓管理者和培訓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笆痉缎皂椖俊焙汀爸形鞑宽椖俊钡呐嘤柸〉酶邼M意度的項目院校和機構,應該是采用項目管理,或者是按照項目管理的理論、原則、方法進行管理的結果。比如,中國教師研修網在管理“國培計劃”項目上,定期統計分析數據,召開學期會,有效地實現了對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統籌規劃、改革創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的原則,在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中大力推行項目管理策略,并結合教師培訓的特點和實踐開展專項研究,以研究導管理,抓管理提成效。

參考文獻:

[1]靳曉燕.國培計劃培訓:中小學教師最給力的培訓[N].光明日報,2011-4-6(06).

[2]管培俊.精心籌劃精心組織確?!皣嘤媱潯表樌麑嵤凇皣嘤媱潯睂嵤蕚涔ぷ鲿h上的講話[EB/OL].(2010-7-5)[2012-8-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82/201010/108896.html

[3]孫裕君,朱其鰲.現代項目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何健.項目管理:教師培訓管理的新機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3):5.

[5]中國教師研修網.緣聚“國培”放飛夢想——2010年“國培計劃”中西部15省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項目總結[EB/OL].(2011-4-8)[2012-8-25].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channel/china/sd/18529.html.

(作者單位: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合肥 230061;安徽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合肥 230061)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聲樂教學是高師院校課程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國音樂類考試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是以聲樂考進大學的??梢哉f聲樂教學質量的好壞會直接的影響到學院的聲譽,因此加強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改革成為了目前我國各大高師院校都在探討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高師院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教材的建設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改革;教材建設

前言

在院校中,教師教授學生知識是靠的教材,可以說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一個關鍵的載體,也是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媒介,更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此教材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儀要涉及到各個學科的問題,還要深入其中,涉及教學心里的問題,既要包括教材自身的建設問題,還要包括教材的教學工作問題,怎樣加強高師院校的教材建設,滿足教學的需要成為了目前高師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目前高師院校聲樂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聲樂教材建設發展緩慢

聲樂教材不像其他的課程教材,它需要不斷的更新才可以,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聲樂教材的更新相對比較滯后,有很多的聲樂教材都是由教師親自收集整理編寫的,所以大部分的聲樂教材都是按照教師的思想進行編制的,并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的思想,使得整個聲樂教材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二)聲樂教材內容陳舊,缺乏一定的針對性

目前的聲樂教材大部分都是之前的老教材,其巾有很多的知識和曲目都是很早的,學生對于這些知識和曲目都是不熟悉的,很難讓學生融入到聲樂的學習當中。有一部分的院校采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的能力和教材的知識點相沖突,還有一部分的教師并不愿意用高師的聲樂教材,因為在聲樂教學領域,大部分的選擇權都是在教師手里,很多教師都喜歡用老教材,因為教師對老教材已經很熟悉了,在使用新教材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這樣會導致聲樂教材沒有辦法貼近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

二、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的探索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探索出符合音樂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

比如說針對學生的程度和嗓音的不同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授課形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巾可以采取集體課、小組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將聲樂技能和演唱等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但是從實際的使用上來看,還是有一部分問題存在的,比如說教材的規范程度不夠,考核方面還不是很嚴格,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聲樂教學的質量,對整個教學的影響是很大的,隨著教學規范化要求的不斷重視,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在執行教學的時候,不儀要將教學的大綱和教材保持一致,還要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的選用上實行有效的改革,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二)根據學生的水平,探索出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考核方式

聲樂的教學可以用學生的學習程度來劃分等級,這種劃分方法能夠體現教學要求的規定曲目的程度進行分級教學和分級考核,這種教學模式是按照學生的程度和聲音條件來劃分的,主要分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這樣的一種劃分形式能夠較好的顯示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統一,再有就是這樣的方法主要是方便了高師院校音樂專業聲樂教學能夠規范性的選擇教材,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習的進度,與此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最終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精心編寫聲樂教材

高師院校的聲樂課程是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高師院校通過聲樂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基礎,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能夠較為準確的演唱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準確的藝術處理表現,聲樂教學其實是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而分級教學的形式成功的改革了傳統的聲樂曲目匯編,提高了聲樂教學水平的全新思維,為形成規范化的聲樂教材奠定了基礎。

在整個聲樂教學領域,聲樂的作品是具備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優勢的,聲樂作品短、平、快,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面貌和大眾的心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聲樂創作的發展,聲樂分級教學也會不斷的更新,緊跟社會的大步伐。

三、進一步加強聲樂教學的改革,促進聲樂教材的建設

在我國的高師院校當中,其根本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培養人才,在高師教學中,教學工作是整個教學的巾心,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材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要不斷的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以學生為主,緊抓學生的基礎,因此聲樂教學的改革一定要和較擦的建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教學工作才能夠真實的體現在教材上,而這時的教材才真正具備了針對性,學生也能夠在教材當中發現聲樂的樂趣。

(一)對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聲樂是高師院校中的一門非常復雜的藝術,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巾也要注意建立相應的教學模式,目前已經建立的教學模式是教學、研究、演唱和進修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就是為了防止教材的相關功能和培養的目標相脫節,而且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打破教學的觀念與教材在選擇上的局限性,能夠很好的調整好學生水平與教材之問的平衡,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材使用單一的現象。

(二)教材要選擇合適的曲目

所選的曲目要適合學生學習,要在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此外還要能夠符合學習大綱的要求,盡量不要選擇那些難度高的聲樂作品,要在聲樂的技巧上有一定的區別,根據高師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理的聲樂曲目。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去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

其實對聲樂教學的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師的身上,因為大部分的聲樂教材都是教師親自編寫的,教師要逐漸的轉變傳統的聲樂教學觀念,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學生的聲樂教材,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為基礎,培養全新的高素質人才。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針對目前高師院校環境教育實施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課程資源有限、教學資源浪費、大文與大理未分開等。提出在學分制模式下,通過管理模式的改革來優化環境教育類課程資源;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構建合理的大文與大理類的環境教育知識體系;通過教學模式與途徑的改革,加強環境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促進環境教育有效化。

【關鍵詞】學分制 高師院校 環境教育 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而突出,如何協調好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導思想。中國政府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在2008年的國家第六次政府機構改革中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升為環境保護部,說明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但僅通過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控制是遠遠不夠得,還需通過道德的約束,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與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理念。加強道德約束的最基本的有效手段是環境教育。目前對高師院校的環境教育開展的研究也較多,分別從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化、環境教育的必要性等不同層面分析[1-4],而基于學分制管理模式下的環境教育教學改革探討未見報道。本文針對目前高師與院校環境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1 高等師范院校開展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1.1 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各國發展的核心是科技,關鍵是人才,基礎是教育,而高等教育是人才和教育儲備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之一[1]。

1.2 是中小學環境教育改革的母機

高師院校作為環境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和承擔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其環境教育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環境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而且還會發揮母機作用,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環境教育效果。因此,高師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及時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保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推進中小學環境教育改革和國民環境素質的提高奉獻力量。

1.3 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較低,亟待提高

雖然高師院校在環境教育課程結構調整、資金投入、教學活動的規范化與多樣化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大量的研究證實目前高師院校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仍較低[2],筆者對安徽師范大學7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的環境意識水平整體偏低,主要停留在較低層次(表1);地理專業由于與環境問題的相關性比較大,學科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較多,學生的環境認知水平相對較高,說明環境教育還是有效果的。高低年級間同學的環境意識水平大致相當,說明大學階段的環境教育實施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師范院校應加大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力度。

2 高師院校環境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傳統的學年制教學模式下,高師院校對環境教育重視不夠,效果不容樂觀,主要是如地理科學專業、化學教育、生物教育等各不同自然科學專業面向本專業學生開設的如《環境學概論》、《環境生物學》《旅游環境學》等相關的環境教育類課程,并且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上仍停留在強調環境知識、環保技能的傳授,而忽視環境價值態度與環境倫理教育的培養,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能自覺實踐環境理念;而對對人文、社科類相關專業如中文、英語、政治等專業很少或根本不開設相關的環境教育類課程。各校實行學分制后,學校均進行了課程教學改革——適當壓縮專業必修課,增加專業選修課的同時,鼓勵教師開設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為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概論性的環境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相關專業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開設相關環境教育類課程,來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各個方面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1 學分制下環境教育教學實施的現狀

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以及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加深,各高師院校趁學分制改革之機,在環境教育教學方面不斷加強。

第一,環境教育類課程開設量大增。如安徽師范大學實行學分制以來,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環境科學學院等在保留院系環境教育類專業必修課的同時,相關老師還開設了大量的環境教育類全校性科類基礎課,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健康與安全》、《化學與人類生活》、《普通化學》等課程,每年各專業學生紛紛踴躍選課。因此類課程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實際結合緊密,大部分學生對此類課程均比較感興趣,學生的環境知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

第二,環境教育途徑不斷拓寬。除了教師課堂講授外,各高師院校還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和環境與健康協會等環保社團。學生通過協會或相關社團結合第二課堂素質的教育活動,開展了大量的環保實踐活動,如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實踐部舉辦的“二手書市”活動和社區節約用水評比活動;環科院學生開展的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宣傳有關保護環境的內容和參觀蕪湖市朱家橋污水處理廠;環境保護協會舉辦電池以舊換新活動;國旅學院舉辦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動等。學生社團的環境保護活動日益增多,形式多樣,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

2.2 學分制下環境教育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學分制有利于環境教育的實施,但鑒于各高校目前環境科學專業師資隊伍的缺乏、環境教育教材體系建設不完善以及科類基礎課管理模式上的問題,導致環境教育實施不理想。

第一,由于課程資源的限制,缺乏嚴格的審查。各高校學分制實施時間不長,在課程改革上處于不斷摸索階段,尤其是全校性的公選課,是由教師自由申報,由于教師資源的有限,有經驗的教師受本院較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其他相關工作的影響,而無暇顧及學校的科類基礎課,而年輕教師往往因時間較多、經濟原因,承擔大量的科類基礎課任務。而科類基礎課的授課,并不象目前大家所認為的好上,是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因為要將高深的知識以非技術性、非專業性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因此知識積累不多的年輕教師或專業性相關不大的教師是很難駕馭的。因為課程資源的缺乏,學校沒有對相關課程資源進行嚴格審查,導致相關環境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內容、知識結構缺乏統一性與系統性,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

第二,大文、大理未分開。因為文理科專業背景差異太大,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及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從筆者開設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門科類基礎課來看,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反映差異很大,如化學專業、生物專業等學生反映教學內容相對簡單,而教育專業、攝影專業、體育專業、音樂專業等學生反映教學速度較快,內容相對較深。給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的把握帶來一定的難度。

第三,選課無限制。學生反映相關課程內容的重復性較多。同類的課程如《綠色化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人類社會》等課程有很大內容是相同的,還有與院內開設的相關專業課程有一定的重復。而學生選課中沒有明顯的限制,有些學生甚至同時選擇了幾門類似的課程,聽起來感覺差不多,形成了教學資源和學生時間的浪費。

3 基于學分制的高師院校環境教育教學改革的途徑

3.1 管理模式的改革

通過與老師和學生的交流,發現大部分學生與老師對科類基礎課的認識不夠全面,學生認為是混學分的,老師認為自己的投入可能不值得,因為現在老師的教學、科研以及社會工作任務均較重,若學校不重視科類基礎課,老師自然把精力投入其他的領域,科類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差,老師對學生不滿意,學生對老師不滿意,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通過學校管理模式上的作用,首先,優化環境教育課程資源,構建合理的專業知識體系,是完全能夠激發學生對環境教育學習的興趣的;其次,做好課堂教學質量監督與合理的課程考試機制,督促教師與學生思想上重視;第三,相關課程之間進行選課限制,比如說選擇《綠色化學》的同學,系統就限制其選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或《環境與人類社會》等課程。如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由于本專業已開設相關的課程,可以限制其選修《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類似的科類基礎課,使有限資源達到最優配置。最后,建議分大文、大理進行選課,同一門課程針對大文、大理構建不同的內容體系。

3.2 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緊密結合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相關問題,圍繞可持續發展的主線,選擇貼近日常生活的題材。比如目前關注的節能、減排、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公平、生態補償、生態文明等主題。構建新穎性、前沿性的課程內容體系。

其次,充分組合不同專業背景如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化學等方面的相關教師,整合教學資源,開發兩套專業知識體系,一是面向相關背景較缺乏的人文、社科類的學生,所以要求教學內容應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的專業性很強的詞匯,而是加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如增加“環境社會學”、“環境經濟學”等系列選修專題的內容,培養學生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學會運用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知識保護環境的能力;一是面向自然、理學、工科等專業構建的環境教育知識體系,除加強環保責任感的培養,還要側重于環保技能的培養。

3.3 教學模式與途徑的改革

首先,分專題專職教師講授?,F在基本上是一個老師講授一門完整的課程,而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基本涵蓋了整個環境科學領域的范疇,而單個教師又不可能具備所有這方面的實踐和經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課程分解成若干章節,由不同教師進行授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教學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因人數太多,進行在實踐中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很多的環境問題只有結合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引起更多的理性思考。圖片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另外通過加強校園環境教育網絡建設可以得到實現。

第三,充分利用校園環境文化的教育功能?,F今,各高師院校的校區均較多、面積較大,各校區特色不同,環境文化差異較大。學生可以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環境紀念日,以校園環境文化為素材,采用講座、研討、演出、競賽、展覽等形式,開展不同主題內容、不同形式的環境教育實踐活動。

最后,加強大學生環保社團建設。引導學生環保社團組織好相關的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環境科技立項、參觀考察、垃圾分類、環保宣傳展覽、環保講演和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高校環境教育的合理化和有效化。

參考文獻

[1] 劉振軍,薛發翠.高師院校開展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2):102-107.

[2] 陳潤羊,齊普榮.非環境專業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環境教育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7,1:19-21.

[3] 朱亦仁,劉翠,王錦化等.高等師范院校非環境類專業環境教育課程化的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3):95-98.

[4] 王晉,李定龍.高校非環境專業學生的環境教育問題[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46-148.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及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中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強調實踐內容要體現階段性、層次性、連續性和多元化,并提出了“三見一訓二實”和“兩研完”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旨在培養具有師范性、掌握現代教學理念和技術及教學研究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嵺`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葛金輝,曲元海,通化師范學院數學系(吉林通化 134002)

實踐教學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督逃筷P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要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通過政策引導,吸引高水平教師從事實踐環節教學工作”?!安褜嵺`教學作為教學工作評估的關鍵性指標”??梢?,高等師范院校加強大學生實踐教學能力,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一、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特征

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必須符合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包含學術性目標,專業性目標,素養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盎A教育的改革、發展要求未來教師要具有創新潛質,在學術上要有探求的意識和能力。師范大學必須以師范性立?!?。師范性是師范院校的特色,是學校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要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這個師范性,體現較高的人文素養、較強的專業特征。

(一)專業化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特征

人們通常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勉勵教師?;诖?,高等師范院校的培養模式就要突出“學高”與“身正”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學高”不僅指專業知識的精湛,還要體現人文知識的淵博;“身正”就是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高等師范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首先要體現專業化思想,并開設具有特色的師范性課程,增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專業性和師范性。

(二)現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根本特征

教育現代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及教育設施、設備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首要問題是教育理念現代化。作為一名合格的師范生,在育人思想、管理方法、辦學條件等方面均要體現教育現代化的理念,這是與時代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必須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支撐,引導師范生重新審視教學觀、教材觀、學生觀,掌握必要的現代化教育技能,將CAI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使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成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根本特征,并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

(三)教學研究能力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發展特征

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教師教學研究的使命就是認識教學、改進教學、完善教學。通過教學研究,可以轉變教育思想,確立新的教育理念,解決實踐教學中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就是在不斷研究教育理論和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得以提升的。因此,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要始終體現研究性,培養師范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其終生從事教育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

(一)四個階段的“三見一訓二實”和“兩研究”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四個階段”是按大學學習的四個年級劃分的,根據各階段的學習內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將教育理論課與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實習及教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實踐教學的階段性、層次性、連續性。在四個階段的學習中,開展多樣化的校內外活動,促進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叭姟敝饕附逃娏?,包括行政管理見習、班級管理見習和課堂教學見習。師范生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了解學校教育管理結構,深入班級了解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的課堂教學流程。學生在學習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要為其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設計合理的見習調研題目和學習目標,使其有針對性地進行見習,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學習教育管理知識。見習主要集中在學院所處的市區,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校外見習時間設在中學“教育開放周”,周期為每學年一次,每次一周?!耙挥枴敝饕附逃龑嵱?,包括校內教育類課程的單項和綜合教學能力訓練。實訓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中學教材分析訓練、說課與講課訓練,提高學生駕馭教材、課堂教學與教學研究能力?!岸崱敝饕附逃龑嵙曋械慕虒W實習、班主任實習。在教育實習中,師范生要利用現代教育理念,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有關中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鍛煉,培養教育和教學上的獨立工作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而班主任實習是師范生了解學生,學會與學生溝通的重要途徑,并學會引導學生、組織管理學生,進而探討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教學技能技巧??梢圆扇〖泻头稚⑾嘟Y合的方式,體現實習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同時,對于實訓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采取帶薪實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習,提高實習質量?!皟裳芯俊敝饕附逃芯空撐暮徒逃芯宽椖?。教育研究論文有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教育研究項目分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研究項目和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通過“兩研究”工作的開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

(二)構建“三見一訓二實”和“兩研究”的實踐教學平臺

1 構建以專業教育為主,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專業思想的教育見習平臺。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應該從新生入學開始,并貫穿于大學始終。首先要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見習。見習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見習,了解學校的管理流程、班級管理方法和教學課堂流程。其次,通過教育見習,使學生以教師的角色重新審視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以知道自己現在做什么、將來能做什么,進一步了解教師職業的特點。最后,設計合理的調研目標,通過教育見習調研報告了解現代教育理論,合理設計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并對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這個階段是大學生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通過見習,開展職業生涯的啟蒙教育;通過調研培養學生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進而促進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的有機結合。

2 構建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培養學生從教能力的教育實訓平臺。在教育見習基礎上,模擬教育實習過程,包括教材分析訓練、說課訓練、多媒體技能訓練、語言表達技能訓練及微格教學模擬訓練等,通過全方位的教育實訓,使學生初步掌握備課技能、制作多媒體課件技能、說課技能及講課技能等應用性較強的教學技能。并根據學生需要

舉辦一些講課、說課、評課及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大賽,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技能的平臺。在實訓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相應的教育理論書籍,設計合理的研究目標,將教學實訓和教育理論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3 構建全面提升學生教學技能、綜合能力的教育實習平臺。經過見習、實訓后的師范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從教能力,但都是理論上的,教學環境也是模擬的,這一過程主要是讓師范生了解教學過程,掌握教學技巧,而教學能力的提高卻離不開現實的課堂,因此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實實在在的實習平臺。同時,要有明確的實習目標,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研究教學問題,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不斷深入研究,提高教學水平。面對實習學校、實習課堂,師范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被教育者轉變為教育者,從學生轉變為實習教師,從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在真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挑戰自我。并通過備課、說課和講課等實踐活動,來提高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機智及教學研究水平。

三、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構建突出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實踐教學,才能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為此,要以學生為中心,將現代教育技術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中,從理論上更新師范生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學觀、教材觀、學習觀等。要通過實踐強化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微格教學,探討多媒體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流程,培養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將實踐教學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

(二)建立穩定的農村教育實習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實踐既是高等師范教育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需要教師、學生、高等學校、實習基地的密切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教育見習,學生能了解教學過程,知道優秀課的標準,并不斷為之努力。見習主要集中在城市重點中學,既利于學校的組織、教師的指導,又利于學生的學習和開拓視野。通過實訓,學生可以從理論上了解教學流程和教學技能,為實習奠定理論基礎。在實習中,學生可以踐行教學過程和管理過程。實習可面向農村基礎教育。一方面可以為增加學生教學實踐機會提供穩定的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又可以將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帶到農村學校,以推動農村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因此,要重點建設農村教育實習基地。

(三)設計符合師范生實際和當前研究熱點的教學研究項目

學生在見習、實習過程中,強調的是教育技能,而教育研究是師范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師范院校更有責任為師范生搭建教育研究的平臺,根據師范生培養目標,指定閱讀文獻,并根據師范生的興趣和愛好設計研究項目和畢業論文,了解當前教育研究熱點,發揮學生主體性,使教學和研究有機結合,使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習中提高、在研究中發展,從實踐型向研究型轉化,改革師范生“教書匠”的單一使命,培養師范生基本的教研能力,進而培養教學和研究者的“雙師型”人才,為未來初等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師資,也為未來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宗旨是培養教學能力,而能力培養需要一個逐漸的過程。因此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就是要突破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在不同階段設定不同層次的實踐內容,經由見習一教育調研一實訓一教學研究一實習一教學反思與研究,以及了解一理解一掌握這樣層層遞進的實踐環節,確保教育實踐理論和技能有機結合,突出實踐教學體系的師范性。同時,采取多元化的訓練方式,體現階段性、層次性和連續性,使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教育技能的訓練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既有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又具有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的“雙師型”人才。

(責任編輯:趙淑梅)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時期高師院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華中師范大學圍繞夯實學生就業競爭力這一核心,提出著重提升“五力”,即就業工作體制機制的活力、學校的人才培養力、教師的就業指導力、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服務力、就業工作的反饋力,促進畢業生優質就業。

關鍵詞:高師院校;就業競爭力;優質就業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形勢和挑戰。我國目前有高等師范院校上百所,每年有幾十萬畢業生涌入市場求職,再加上來自非師范院校畢業生的競爭,就業壓力劇增已成為不爭事實。當前,高師院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或多或少存在著因非師范生就業競爭所致的難度增大、教職工參與學校就業工作的主動性不高、就業與招生及教學環節的聯系不夠密切、就業指導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阻礙高師院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結合近年來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夯實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高師院校的主要任務,并應從提升就業工作體制機制的活力、學校的人才培養力、教師的就業指導力、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服務力、就業工作的反饋力等五個方面下足功夫,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優化就業結構。

一、以“全員參與”為契機,提升就業工作體制機制活力

1.創新就業工作理念、體制、機制,暢通“全員參與”工作渠道

近年來,教育部等部委多用“全員參與”這一詞匯來強調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和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全員參與”意味著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更要落實到行動,做到各層面、各環節暢通。第一,創新工作理念。就業工作理念決定著就業工作向前發展的方向。如華中師大在“以生為本”辦學思想的指導下,提出并踐行“出路決定一切”的就業工作理念,在全校師生中深入人心。第二,創新工作體制。真正建立就業工作的“大部制”,是高師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學校層面,應在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之下,設立由就業主管部門牽頭,后勤、保衛、學工、教務、校友辦等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年度就業工作聯席會議,為全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保駕護航”。院系層面,應在院系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之下,定期召開有學工、教學、行政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的碰頭會,解決院系就業工作遇到的實際困難。第三,創新工作機制。在畢業生總量增加的形勢下,很有必要建立“學校主管、部門協調、院系主抓、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反應快速、上下暢通的“學?!合怠昙墶嗉墶彼募壒ぷ骶W絡,尤其是大力發揮就業信息員在就業服務中上傳下達、互助幫扶等作用。

2.完善目標考核責任制,發動多種力量主動參與就業工作

當前,不少高校紛紛施行了目標管理制度,將畢業生就業工作列為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之一,但考核的力度仍然不夠,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僅僅考核院系,未將職能部門列入考核對象;二是就業工作考核的權重、分值太小,不少學校多將就業工作的考核列入學生工作范圍;三是考核的內容不夠全面,多以“就業率”為唯一指標。華中師大近年來對就業工作的考核試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一,擴大考核對象的范圍。不僅重點考核就業指導中心和基層院系,而且還在年度考核目標任務書中將“對學校就業工作的支持力度”列入其它職能部門的考核內容。其二,將就業工作列為院系目標考核的一級核心指標,提高其對院系考核的影響力。其三,對院系就業工作的方方面面進行全面考核并賦予相應權重。畢業生就業質量、開拓和培育就業市場的情況、開展就業指導的情況、違約情況等均作為考核內容,不單純追求就業率。

在完善就業工作目標考核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責任制,實現多種力量參與就業工作的思路至關重要。即發揮學校領導、職能部門、基層院系、各地校友、家長及社會力量的作用,發揮政策制定落實、工作條件保障、就業指導咨詢、就業信息提供、畢業生求職推薦、就業環境營造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就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校內的專業教師、領導干部、教輔人員,校外的廣大校友、學生家長,均能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成為激活就業體制、機制的“生力軍”。高師院校還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理念的重要職責,應設立“薦才獎”,在校內外營造“就業工作、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華中師大各院系就普遍實施了“領導分工、教研室承包、教職工結對子”的推薦方式,一些院系還將推薦畢業生作為教職工年度考核和個人履職的重要內容。各地校友會響應學校倡議,為畢業生求職提供服務,紛紛采取提供就業崗位和項目、以設立免費校友接待站等方式為畢業生求職提供便利。校友專場招聘會也作為校友參與就業工作的制度被堅持了下來。

二、以“質量工程”為核心,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力

人才培養質量是決定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高師院校要以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為核心,加大人才培養改革的力度,切實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有用之才。

1.大力推進高質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夯實學生核心競爭力

本科教育是高師院校的主要辦學層次,其發展與改革需緊緊圍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一要加強專業、課程、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力爭在各級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建設以及教學成果獎評選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要強化教師教育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師范生“雙導師”制度、加強學科教學論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師范技能達標測試等制度,著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一流師資”。三要創新實踐教學機制,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實習基地與就業基地建設相結合,取得實習與就業的“雙贏”。要積極推進大學生科研活動和各類科技競賽,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四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通過推行“素質拓展學分制度”和遴選優秀學生交叉培養的“博雅計劃”,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充足的條件。如華中師大首屆“博雅計劃”畢業生中,75%升學到國內外名牌高校和科研院所,25%赴名企和機關工作。此外,利用高師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建設各種校園文化品牌,組織開展各種人文、文藝活動、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強修養、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2.全面實施研究生國際化培養舉措,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隨著研究生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注重研究生培養質量日益成為社會的強烈呼聲。樹立并貫徹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理念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具體對策:一是建立研究生出國留學儲備庫,實施公派研究生項目,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二是推行研究生創新培養計劃,對有潛力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的研究生進行大力扶持。三是創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平臺,與國外名校聯合培養研究生。高師院校應立足地方,放眼世界,與國外知名大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培養拔尖人才。如為華中師大實現了理科全國百優博士論文零的突破的一名博士生,就是由該校粒子物理研究所和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聯合培養的。

三、以“與學生一起成功”為理念,提升教師的就業指導力

1.實施“高層研訓”計劃,拓寬就業指導教師視野

就業指導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才能去指導別人。因此,應自覺增強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倡導“與學生一起成功”的就業指導理念?!案邔友杏枴笔侵钢荚谔嵘蜆I指導教師水平的高層次項目研修與培訓。首先,要有計劃地選派就業指導教師參加國家級就業工作培訓和赴國外、境外就業培訓項目。其次,要給就業指導教師培訓予以充足的經費保障,納入學校教師培訓范疇并予以經費支持。再次,要實施“校本培訓”行動,擴大培訓成效。要建立研訓成果匯報、教師研討和集中備課、畢業班輔導員定期培訓等制度,積極引導教師合理分流,形成大學生職業發展輔導團隊和求職就業能力輔導團隊。

2.構建“2+1+X”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增強就業指導課程實效

信息社會的發展,學生求知欲望的強烈,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課堂模式、授課方式、教學質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構建一個有形課堂與無形課堂相結合的“2+1+X”模式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具有很強的可行性與實效性?!?”,即面向低年級學生的職業發展課程和面向中高年級學生的求職就業課程;“1”,即面向全體學生的“職前教育網絡課堂”;“X”,即開設譬如公務員考試、求職法律指導等多門與就業有關的綜合素質課程。通過全程化、系統化、多樣化的課程“套餐”,為大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積極主動求職提供有效指導。華中師大的一項調查表明,選修過就業指導課程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協議就業比例、事業單位簽約比例、國家和地方項目簽約比例均比未選修的畢業生高出13%。

3.注重就業工作研究,提升就業工作者理論水平

專業化、專家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離不開科研能力的培養?!疤ь^看路,埋頭拉車”,高師院校應從就業工作實踐出發,為就業工作者提供科研平臺,解決就業指導工作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目前,很多院校就業指導教師多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較為分散,參與科學研究不易。所以,一要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就業主管部門應牽頭成立就業指導教研室,有條件的可成為部門內部建制,條件有限的可掛靠相關院系,并配備必要的科研設備和資料。二要加強科研選題規劃與指導。編制就業工作科研選題指南,并根據個人興趣、專長、精力組成若干科研小組,積極申報課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掛帥,集中精力進行研究。華中師大2009年由就業指導中心主持、就業指導教師參與人社部《中國社會近30年職業變遷及發展趨勢研究》項目研究工作并順利結項。三要結合本校實際、授課實際,編寫適合高師院校學生使用的相關教材。

4.加強就業指導平臺建設,開展就業與創業實踐

就業指導平臺是教師與學生實施互動的舞臺,是順利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實踐不可缺乏的條件保障。第一,完善就業指導載體。各院系需建立就業指導辦公室,除全體政工干部外,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均可成為辦公室成員,形成全員參與的合力。此外,帶有一定實踐與研究性質的工作坊(如“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工作坊”、“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基地”),都可成為推進個性化就業指導的重要陣地。第二,完善就業指導與市場調研緊密結合的就業形勢與市場分析報告會制度。每年抓住市場調研之后、用人單位進校招聘之前的黃金時間,組織數場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市場調研情況分析會,市場調研人員與畢業生“零距離”交流,使其提前掌握來自用人市場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市場、感知市場,有的放矢做好求職準備。第三,完善大學生就業見習、實習與創業實踐路徑,培養學生的職場競爭意識和實戰能力。如華中師大的“三賽兩計一團一平臺”,已形成學生成功求職創業的影響因素?!叭悺?,即每年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求職簡歷制作大賽、模擬面試大賽;“兩計”,即面向師范生的“以實習促就業計劃”和面向非師范生的“就業能力提升計劃”。通過籌建教育實習、專業見習與就業實習三合一的基地,使到名校、名企實習的畢業生留用率達60%以上?!耙粓F”,即定期組織低年級學生觀摩團觀摩校園招聘全過程,提前感受大學生就業形勢和職場競爭氣氛?!耙黄脚_”,即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中心、大學生創意產業創業中心,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和實踐提供及時、系統的指導服務。

四、以服務學生為宗旨,提升就業服務力

1.創新校園招聘品牌,提升招聘服務水平

高師院校就業主管部門是學校的人才營銷中心。創新人才營銷方式,擴大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務,是新形勢下高師院校就業主管部門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定期舉辦中等規模的校園招聘常規人才市場是提升招聘服務水平的關鍵環節。大型招聘會因其成本高、效率低、耗費的精力多等不足,已無法適應校園招聘發展的趨勢。相反,規模適中、選擇招聘時間靈活、管理服務到位的常規性招聘會則備受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青睞。華中師大自2009年創辦的“周五雙選會”,已成功舉辦了近30場,每場參會單位平均30家左右,簽約成功率比大型招聘會提高了20個百分點,成為湖北高校知名校園招聘品牌。

2.科學制定市場開拓方案,提高市場開拓有效性

高師院校就業工作的人手、時間、財力有限,面臨院校之間的激烈的市場競爭,市場開拓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據情況變化,科學制定市場開拓方案很有必要??茖W制定市場開拓方案的依據,主要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與變化、本屆畢業生就業地域和行業意向調查結果、往屆畢業生實際就業地域和行業去向統計結果等三個方面。其中,學生的主流需求是第一位的。如華中師大連續兩年根據畢業生就業地域和行業意向調查結果,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重點地區的重點行業進行重點開拓,使來校招聘的單位較之往年有大幅度增長,學生的就業滿意度也相應提高。

3.拓寬就業工作視野,拓展就業服務范圍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僅是就業主管部門的事情,也不是一兩所高校的事情,更不僅僅是只關系到畢業年級的事情。需樹立全局、開放觀念,加強合作,才能做到上下貫通、左右聯動,更好地開展就業服務工作。首先,要跳出為就業而做就業的框框。如市場調研不僅有就業主管部門參加,招生、教學等部門也應參與;不僅要掌握用人需求信息,還要聽取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其次,要跳出小圈做就業的框框。近年來,高校組建區域性、行業性就業聯盟,實現信息共享、市場共建成為趨勢。如華中師大發起組建的中南高師院校就業聯盟,東北師大發起的東北高師就業聯盟等,均起到了豐富信息、規模經營、各取所需的作用。再次,要跳出畢業年級做就業的框框。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延伸到一年級,實現就業指導“前移化”。最后,要跳出就業部門做就業。如可聯手與學生有關的部門,簡化離校手續,實施“校院(系)配合、部門聯動、程序簡化、快捷高效”的“離校直通車”服務,提升畢業生離校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強化就業反饋力

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業信息是高校辦學的第一信息。所以,要注重發揮就業主管部門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信息反饋中心的作用,建立起“向學校反饋、向院系反饋、向畢業生反饋”的就業信息反饋制度,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改革發展服務。一是建立就業狀況內參制度。不定期以簡報形式向校領導專題匯報就業進展情況,供決策層參考。二是建立就業質量白皮書年度發布制度。每年定期發布畢業生就業質量白皮書,使之成為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和就業指導的重要參考資料。三是建立就業市場調研報告制度。每年定期編印就業市場調研報告,向校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院系反饋就業市場形勢變化情況。四是建立就業狀況與招生計劃、專業設置等硬性掛鉤制度。對就業狀況不好的專業進行限招、減招、停招。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參與學校新增專業和招生計劃的制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華中師范大學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推進畢業生優質就業[Z].教育部簡報,2010,(73).

[2]金國雄,邵文均.新時期高校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創新的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06,(22).

[3]張小詩,劉海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上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4).

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1新時期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方向

1.1 專業化趨勢

教師教育向專業化發展是體現教師教育內涵, 提高教師專業化素質和社會地位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說, 教師職業就像醫生、 律師等職業一樣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專業性工作, 其中包括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等素質要求。

1.2 高層次發展

教師教育向高層次發展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必然要求。 現在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師隊伍正趨于高等教育化, 一般起點是本科, 近年來獲得碩士學位者到中小學任教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這樣逐漸變化的好處就是在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 較之之前學生的基礎能夠更叫牢固。

1.3 一體化發展

教師教育向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教師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所謂一體化教師教育, 就是為了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 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 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 對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進行全程的規劃設計, 建立起教師教育各個階段相互銜接, 既各有側重, 又有內在聯系的教師教育體系。

1.4 開放性發展

教師教育向開放性發展是改變教師教育體系的封閉性, 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 傳統的教師培養模式一直是以師范院校為主, 這種模式在維系龐大的基礎教育師資方面曾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過分重視師范性, 沒有很好地解決師范性和學術性之間的問題。 所以如今全社會都呼吁綜合性大學加入教師教育培訓中。

1.5 綜合性發展

教師教育向綜合性發展是現代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要求。 教師要綜合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 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 教育科學課程的廣泛性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質和規律, 對影響教育活動的各種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獲得一種整體的認識。

2我國高師院校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師教育發展的五種趨勢對于高師院校課程改革和發展指引了方向, 目前我國的高師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方面和教師的專業化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類課程設置一直包括普通教育學、 普通心理學、學科課程論和教育實習四個部分, 占整個課程計劃的8%-10%左右。 確立“老三門”或“老四門”課程結構是由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的。 這種課程設置方式無論從課程結構, 還是課程內容均存在明顯的問題, 更不能適應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再加之教學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這類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差。 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2.1 課程門類少, 且在整個課程中比例太小

這種失調性表現在:其一, 學科專業課程比例過大, 已占到總學時的70%左右, 且選修課中也幾乎都是學科專業課程, 公共基礎課也只占到20%左右, 而能夠體現師范性質的教育專業類課程只占到不足10%的比例。其二, 選修課比例偏低。其三, 教育專業課程比例偏低。 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院校特色之所在, 也是培養師范生的職業意識及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 教育類課程課時過少, 所占比例過小, 根本不能凸現師范院校的性質, 這種狀況同國外一些培養師資的機構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四, 在課程的課時結構上, 大型課程所占比例過大, 不利于課程組合和自我凋整。

2.2 課程觀念上, 傳統觀念束縛了手腳

著名學者邵守義認為,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受到了三種觀念的影響:第一, 重學術性輕師范性。 一些高等師范院校盲目向綜合性大學看齊, 忘記了自己所有的特點。 第二, 重理論性輕現實性。 不少高等師范院校脫離中學實際, 表現在抽象的、深奧的理論課和缺乏實際價值的知識課過多, 相反, 培養實際需要的理論知識和能力的課太少, 甚至某些培養中學教師必備能力的課根本沒有。 第三, 重傳統文化輕現代科學知識。 文科教學, 在課程設置上把過去、古代放在重要位置;理科教學, 往往局限在傳統的知識體系內, 現代科技只是在進入課堂總是速度很慢。

2.3 課程內容陳舊落后, 缺乏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的聯系

有的學校的課程內容沒有時代特點, 無法與蓬勃發展的社會生活同步, 同時缺乏針對性, 與新時期實施的素質教育及不適應, 缺乏嚴密的邏輯體系和獨立的內容構成, 科學性、準確性較差, 缺乏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系, 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各種鮮活的問題或案例在課程中難覓其蹤。 而且忽視學科之間橫向知識聯系, 從而造成培養的學生專業性太強, 知識結構單一, 知識面過于狹窄, 綜合能力不強。

3高師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課程體系又稱課程結構, 是一個或一類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 它是教學計劃的核心所在。 課程體系合理與否, 直接關系到所培養的人才質量。 同其它類型高校的課程體系一樣, 我國高師院校的課程體系主要是50 年代初學習前蘇聯的結果。 對于上述所出現的問題, 一筆者所在的湖北師范學院為例, 湖北師范學院是一所重點師范院校, 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 學校的課程體系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大力強化教育類課程

教育類課程是高師院校的重要課程, 是師范院校區別于其它院校的重要標志, 是提高師范教育專業化水平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 是高師院校特色的重要體現。 以筆者為例, 雖然本科學的是師范英語, 但是在教育專業課程方面一個星期只有兩節課, 而專業課方面的比例遠遠多于教育專業的課程, 導致的結果是在教育類方面本科的學習只是偏少。 到了第二學年才會開心理學課, 開設的時間也不長, 只有一個學年, 筆者認為在心理學方面的課應該增加比重, 尤其是中小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課, 應該多讓學生學習。

在本科四年期間, 除了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之外, 其他的課程都是專業課方面, 這樣不利于培養師范性, 應該開設多門教育理論課程, 以培養學生的教育理念。 再者能夠加強教學論教學, 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水平, 比如在本科期間, 并不是很清楚什么叫做說課。

3.2 重視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養成

我們學校在本科期間安排的實習是在大四一學年, 但是在實習過程中, 總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找工作和考研的干擾, 往往流于形式, 筆者認為實習的時間應該提前進行應該在每年都安排實習的機會, 并且強制執行, 并且每年實習學校的層次應該在不斷變化, 接觸不同年級段的學生, 這樣畢業生走上崗位后能夠很快適應環境。也可以在大學畢業階段后還需要實習兩年。目前師范生在走上崗位后往往很多技能都要從頭學起, 大大延長了新手教師向專家教師的過渡時間, 嚴重地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甚至影響了他們對教師職業的熱愛。

3.3 積極擴寬基礎課程

學校公共基礎課很少, 以英語專業為例, 在本科期間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自己本專業的課, 除了政治類, 教育類和外語、體育以及計算機, 幾乎沒有別的課程。 學校應該適應當代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潮流, 積極開設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通識課程, 提高文明修養, 也可以開設交叉性學科, 促進文理滲透。 在高中階段本就有文理科之分, 在大學期間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 都應該擴寬知識面。院校要大力加強語言類課程, 在共同開設外語、計算機等課程的基礎上, 文科系要開設古代漢語 (中外文學史) 、高等數學課程, 理科系要開設大學語文 (寫作) , 美學等課程, 使高師學生初步掌握人類文明、文化的基本工具與鑰匙。

綜上所述, 高師院校的改革是近些年的重點, 尤其是在教師教育的發展背景下。 我國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必將是新世紀師范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根據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和發展, 為中小學培養專業化的教師, 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摘要:目前, 我國高師教育類課程存在課程門類少、課程比例太小、課程結構經久不變、課程設置不夠開放靈活、課程內容陳舊落后等問題, 不能適應我國走向開放型教師教育體系和基礎教育現代化以及課程改革的需要, 本文以筆者自身所在院校為例并結合目前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提出“大力強化教育類課程”、“重視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養成”、“積極擴寬基礎課程”三種建議。

關鍵詞:教師教育,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 李其龍, 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195-199.

[2] 戚萬學, 魏薇, 路書紅.高師教育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社會版) , 2004, 49 (6) :3-8.

上一篇:疲勞設計教學機械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