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

2023-09-14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第1篇

地方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支持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近年來, 在地方政府及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中國銀監會積極推動各類地方金融機構深化改革、轉換機制、轉變作風、改進服務。地方金融在支持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突出貢獻。

1. 體制改革持續深入。

城市商業銀行積極探索和實踐聯合重組和跨區域經營取得重大突破。安徽、江蘇等省相繼實現地方性中小銀行重組聯合;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在省 (市) 外設立分行, 實現跨區域經營;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等3家城市商業銀行成功實現國內A股上市。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試點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風險責任和管理職責順利移交省級政府;多元化產權改革穩步推進。

2. 發展質量持續改善。

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標準, 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質量持續改善。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抗風險能力有了質的變化。與2003年末的監管數據相比, 城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由-1.6%提高到8.6%, 農村信用社資本凈額由-1175億元上升到1831億元, 資本充足率由-6.8%提高到9.1% (四級分類) ;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由15.26%下降到4%, 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率由29.7% (四級分類) 下降到13.7%;經營效益明顯好轉, 農村信用社結束連續10年虧損, 稅前利潤由2003年的虧損5.5億元轉變為2006年度盈利186億元。

3. 服務水平和能力持續提高。

自2003年以來, 地方金融機構資產規模不斷壯大, 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傮w看, 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壯大, 有效支持了地方經濟和“三農”發展, 城鄉中小企業和農民貸款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

當然,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 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由于多方面原因, 我國地方金融還存在不少問題, 不同程度影響和制約著服務地方經濟作用的發揮。主要表現是, 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 市場定位還不夠清晰, 服務功能還不太完備, 服務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服務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是改革發展中的問題, 需要在不斷地深化改革和發展中逐步予以研究解決。

二、當前金融與地方經濟的矛盾及原因

近年來, 在中部等欠發達地區, 隨著區域經濟的轉型和金融業務改革的深化, 地方經濟與金融的矛盾日益顯露,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許多的問題。

1. 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只強調金融業的資金供給功能, 在實際工

作中, 僅把金融業作為一個“柜員機”, 需要資金支持時則按一按, 而對金融業的產業定位、產業功能、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業發展和產業環境等方面則關注甚少, 嚴重地制約了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

2. 企業逃廢債現象比較嚴重。在外部環境驅使下, 某些地方企

業在經營困難, 甚至僅僅是出現臨時性效益滑坡時, 采取極端方式逃廢銀行債務, 以犧牲銀行利益保全自身利益。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信用差, 一些國有企業借改制、重組、破產之機逃廢銀行債務, 而且這種行為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

3. 地方司法行政環境欠佳, 金融債權得不到有效保護、行政、

司法環境不理想, 對金融債權保護未予以重視, 有的地方政府從狹隘的地方利益考慮, 在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過程中推波助瀾, 使得銀行在債權債務訴訟中“勝訴率高、執行率低”、執法不嚴, 案件勝訴后執行難, 在落實債權、處置抵押物、強制執行等方面受到有關方面的干預, 保全債權困難。

4.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不作為現象, 金融機構正常業務得不

到保障, 受地方財政能力有限的制約, 政府在舉辦大型市政項目時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 但政府在有關項目投入運營后出現了不履行職責、行政不作為等損害金融機構利益的現象, 銀企關系趨于緊張, 金融信用環境的惡化在嚴重影響金融業的同時, 也直接阻礙了社會經濟的正常、快速發展。

5. 金融支持力度與經濟發展不匹配。

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堅持“抓大放小, 擇強舍弱”的市場原則, 不斷增加對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的資金投入, 縣域金融支持力度日益弱化。農村的大量資金流向了城市, 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并沒有解決。農村成為金融資源的凈供給者, 使得本來就相對薄弱的農村金融資源經過多番“抽取”, 農村可用資金越來越少。

金融與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相互溝通、交流、合作不夠, 信息渠道不暢。從根本上講, 銀行發展和企業、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缺乏溝通和理解, 影響了貸款的良性運轉。一方面, 政府和銀行之間相互溝通不夠, 缺乏經常性的交流渠道和機制, 特別是政府部門對銀行反映的問題和困難有時候重視不夠, 對金融部門指責的多, 理解關心的少, 一些部門領導對金融規律認識不夠深入, 慣用行政手段干預銀行經營, 還有的政府職能部門不能及時向銀行提供有用的信息, 對銀行信貸的推介、引導不夠。另一方面, 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比較嚴重。銀行從企業以外獲取其信用狀況等財務信息的渠道不多。不少企業財務管理不夠規范, 規避財務風險的意識不強, 信息披露不充分, 甚至提供虛假信息, 資金鏈出現問題時拒絕和銀行合作。

三、實現金融與地方經濟雙贏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銀行與地方經濟相互依托、相互促進, 地方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 企業的壯大可以促進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既能提高效益, 又能化解金融風險。因此, 地方和金融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 牢固樹立共存共榮的思想, 建立起相互支持、誠實守信、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 促進金融與地方經濟共同發展。

1. 轉變觀念, 客觀看待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和地方經濟的關

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 金融和地方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 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有新的變化, 對地方來說, 支持和推動金融發展, 能為經濟建設提供積極有效的保障, 對金融來說, 地方經濟是金融發展的依托, 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就是發展和保護金融本身。因此, 地方和金融都應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 牢固樹立共存共榮的思想, 進一步加強銀地、銀企合作, 促進金融與地方經濟共同發展。

(1) 地方政府應認真研究金融改革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當前, 我國金融改革正逐步深入, 銀行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逐步與國際接軌, 與以往粗放式管理相比, 信貸投放安全性要求更高。各級黨政領導應加強對現代金融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了解, 加強對金融改革的研究, 超前把握趨勢和影響, 積極研究應對措施。

(2) 把銀行業真正作為產業來對待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下, 各類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 產業化運作越來越強。各級各部門要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銀行是國家的“錢庫”和“出納”的觀念, 把銀行業真正作為產業來對待, 關心、支持其發展。只有把這個產業本身做大做強了, 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杠桿的作用,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3) 銀行業應樹立辯證的風險觀?,F在一些商業銀行對貸款風險顧慮很多, 這與上級行考核力度大有關系, 但也不排除怕擔風險的因素。對銀行貸款風險要辯證地看, 要看到風險本身也蘊含著收益, 風險處理把握得好, 經濟效益和回報就高, 應摒棄以不作為來防范風險的消極做法, 在發展中防范風險, 在發展中化解風險, 把增強自身效益和承擔社會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 促進金融與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

2. 加強信任合作, 建立政、銀、企長效合作溝通機制。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 地方政府應推動工商企業和各銀行以及各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誠信為本, 以市場為紐帶, 以“雙贏”為目標, 努力建立新型銀企合作關系。

(1) 政銀企三方應建立信任合作和溝通機制。在地方黨政、銀行和企業之間, 應相互理解, 多聯系, 少指責, 多溝通, 少猜疑。地方政府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創造性地培育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 主動向所在地金融機構推薦優質信貸項目, 積極爭取信貸資金, 并積極幫助金融部門清理逾期貸款, 化解金融風險。工商企業要不斷加強信用建設, 按期還本付息, 加強與銀行的合作和聯系。河南省新鄉市積極搭建銀政、銀企溝通平臺, 建立了由市政府牽頭, 綜合經濟部門、各金融機構參加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議制度, 收到了明顯成效、各地要經常舉辦工商企業融資及金融新產品推介會, 為銀企雙方的信息溝通搭建平臺, 推進銀企合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服務和監管, 切實為企業。為各商業銀行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不斷探索新辦法、新路子。

(2) 地方政府應建立信貸投入激勵機制。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發展的引導和激勵, 為在當地信貸投入大的金融機構提供優惠政策, 以調動金融機構的信貸積極性。一是根據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的信貸支持貢獻度情況決定財政性資金的存放。二是根據金融機構貢獻度在土地購置、網點建設、稅費等方面進行約束和激勵。三是設立金融創新獎, 對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活動成果顯著的金融機構及有關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 所需獎勵費用從專項資金中安排。

3. 加強誠信建設, 為雙贏創造良好環境。今后, 區域間資金的

流動, 將更多地取決于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必須堅持誠信為先, 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秩序, 加快構建社會信用體系, 培育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1) 發揮政府作用,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各級政府和各部門應按照“政府引導, 市場化運作, 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為主體, 分步推動”的原則, 逐步建立企業信用記錄、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信用信息咨詢服務等社會化網絡體系。在信用建設中, 要加快信用政府建設, 打造誠信政府。政府信用建設既是信用建設的主體, 又是社會信用建設的先導, 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為目標, 加快行政許可, 行政程序的法制化, 加強公務員行為監督, 落實行政過錯追究制, 加快推進依法行政的步伐, 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 減少對金融業不正當的行政干預, 規范對金融機構的檢查。

(2) 加強企業信用建設, 走誠信經營道路。圍繞企業同業征信和聯合征信建設, 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信息征集、匯總和評價機制, 建立企業信用檔案, 同時建立完善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發布制度和信用“紅名單”、“黑名單”公示制度, 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基本制度, 如界定和規范企業信用行為和信用活動;制定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業務范圍和經營規則;擬定企業信用風險防范、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的相關措施等。逐步建立守信獎勵的制度和機制, 對守信用的企業和個人, 在信貸、工商注冊、稅務等方面給予優先、便利或一定形式嘉獎, 以促進守信受益、失信受損。

(3) 綜合運用各種手段, 遏制失信行為的蔓延發生。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嚴厲懲處信用缺失行為, 努力營造企業誠信守法經營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規范企業改制行為, 提高透明度和協調性, 依法加強金融部門維權, 減少風險資產損失。在企業兼并、重組、改制, 破產等過程中堅決制止和糾正企業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 對違規推行企業改制, 造成金融債權懸空或損失的, 追究企業主管部門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保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完善失信懲治機制, 地方政府應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輿論等各種手段, 嚴厲打擊破壞市場信用的各種違規違法行為。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 實行對失信的聯合懲治, 通過深化改革, 實現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 從根本上解決導致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和市場信用缺失的深層次問題。

(4) 創建金融安全區, 實現金融與經濟雙贏。要以整頓和規范金融市場秩序為重點, 扎實推進金融安全區創建活動, 提高金融信用等級。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 實現全社會信用意識明顯增強, 信用狀況明顯好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誠實守信;金融機構行為規范, 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提高, 服務優良, 有效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銀行、企業、政府關系融洽, 基本形成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 共同發展的格局, 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創建金融安全區, 以利于更廣泛和多元化地吸納本外地社會資金, 為地方經濟發展增添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李木祥鐘子明馮宗茂:中國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年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978-2007年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第2篇

一、地方高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跨越式發展, 地方高校的辦學規模顯著擴大, 師資力量不斷加強, 管理水平穩步提高, 核心理念開始形成。但由于自身的發展背景和國家政策的原因, 地方院校目前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地方高校的發展。例如:學科專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 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數量、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本科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的需要;科學研究能力還不夠突出, 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與效率、服務基層意識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的培育仍需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 有些是長期遺留下來的老問題, 有些是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但都是地方高校在發展中面臨的共性難題, 嚴重束縛了地方高校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二、地方高校發展的使命

地方高校由于具有“地方性”的特點, 其所肩負的使命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地方性”的烙印。正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原校長范·海斯 (Charles R.Van Hise) 所說, “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 作為一所州立大學, 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 換句話說, 它的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應考慮州的實際需要。大學為社會服務, 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因此, 地方高校發展的歷史使命就是: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 引領地方特色文化構建。

1.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第一, 地方高校在服務實踐中辦學精神會得到升華、辦學能力會得到錘煉和提高。第二, 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中作出了成績, 取得了成果, 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學校知名度得到提升, 辦學特色得到彰顯。第三, 地方高校在服務中加強了與地方的聯系, 能夠得到地方的理解和支持。以上這些都是地方高??沙掷m發展的基礎。

2.為地方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本使命

高校的核心功能和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地方高校要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 緊密結合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求, 結合學校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的數量、類型、層次、規格, 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緊缺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3.傳承、發揚和創新地方文化責無旁貸

地方文化是一定地方歷史發展過程的總結。大學作為文化重要的衍生和傳播基地, 研究、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責無旁貸。地方高校通過對當地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播和推廣, 對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和提升作用, 也是當地文化建設的形象品牌。

4.為地方產業進行技術研發, 開展區域和諧社會政治服務

一方面, 地方高校應加強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或企業技術進步所需要的一些“立地性”實用技術的研發, 如新產品的設計、改進, 工藝、裝備的設計, 高新技術的推廣、服務, 肩負起滿足地方產業技術需求的使命。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應積極為構建和諧社會開展政治服務, 為地方社會理念傳播發揮政府智囊團的作用。一是為地方上層建筑服務。為地方政府的改革決策提供咨詢, 為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進行論證, 參與地方建設項目的評估研究, 促進地方政府銳意改革, 使各項決策更加完善。二是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任人唯賢, 為學可政”的原則, 選拔任用地方高校優秀教職工和優秀學子。

三、地方高校辦學特色戰略選擇

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優良的辦學特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進程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也是地方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重新審視并著眼于持續發展的新實踐, 努力把科學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學校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探索一條符合實際、發揮優勢、彰顯辦學特色的發展道路, 是地方高校亟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1.明確辦學思路, 找準發展定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科學定位, 科學定位決定學校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格局, 是學校制定規劃、培植資源乃至體現辦學特色、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 地方高??傮w目標定位應當是:以建設特色鮮明、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同類院校中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教學型本科院校;服務對象定位應當是: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面向行業、兼顧周邊地區, 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辦學層次定位應當是:以本科教育為主, 適度發展繼續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 促進多層次教育協調發展;學科發展定位應當是:構建以文理工為主體, 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 努力創建在同類院校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當是:培養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著力構建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扎根基層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2.強化核心教育, 培養特色人才

特色人才培養是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是高校辦學特色的核心和關鍵, 是檢驗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辦學目標最重要的標尺和主要看點。一是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根據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特點以及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樣化、服務面向的地方化、學生就業去向的基層化, 結合自身辦學實踐, 科學制定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不斷探索多樣化、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加大實踐教學改革力度。樹立“加強基礎、拓寬專業, 注重實踐、倡導創新, 尊重個性、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 堅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舉、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結合、實踐教育與全面育人結合”的實踐教育理念, 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著力點, 加大實踐教學改革力度, 構建和完善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把實踐教學過程當做消化理論、強化應用、拓展知識、錘煉能力的過程。同時, 創建開放式、多功能、多元化、有特色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 實施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勢。

3.服務地方, 實現產學研結合

地方高校應把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首要任務, 堅持區域產學研結合, 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智力資源, 主要承擔地方經濟發展中的科學研究工作。根據所在區域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 設置應用型的學科專業, 向地方輸送發展急需的各種人才和各類服務。應積極開展區域內勞動者的繼續教育工作, 不僅要訓練他們的勞動技能, 還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 使其能順利克服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地方高校組織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對區域經濟和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攻關, 其科研能力不斷得到增強, 科研項目不斷得到國家、省級立項資助。區域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了地方高??蒲谐晒霓D化, 如通過參加各種科技成果博覽會、洽談會以及利用科技信息網、資料庫等途徑, 讓學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4.打造特色學科, 完善學科體系

學科特色是辦學特色中最主要、最鮮明的標志。地方高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切入點就是重點打造優勢和特色學科, 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建設。一是整體規劃。結合自身優勢和區域發展需要, 以學科建設為主線, 以專業建設為中心, 推進專業群發展, 分層次建立起門類匹配、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布局。二是整合資源。適應地方區域產業布局, 找準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 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和當地優勢資源, 保持和強化原有學科特色, 以省級、校級重點學科建設為突破口, 積極培育與地方經濟緊密相關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應用學科, 突出特色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 促進多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互動發展。三是強化學科內涵建設。按照“有基礎、高起點、少而精”的原則, 注重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緊密結合, 弄清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內涵和任務, 依托專業建設進行學科建設, 走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一體化發展的道路, 通過完善學科建設體系、凝練學科專業發展方向, 努力打造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學科專業品牌。

5.對外開放, 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和區域之間相互依賴的不斷增強, 地方高校必須更加重視對外開放, 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第3篇

一、推進依法治稅,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國稅部門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首要的是堅持依法治稅,大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努力為廣大納稅人創造良好的稅收法制環境。

(一)嚴格執行稅收法律法規。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稅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好各項稅收政策,善于運用法律規范和法律手段,處理和解決經濟和稅收工作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法律有明文規定的,要嚴格依法辦事;對于執法中發現的新問題,法律無明文規定的,要善于運用法律原則、根據法律精神作出決策和處理。

(二)大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加大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重點查處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重大偷、騙、抗稅違法犯罪行為。密切關注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偷漏稅行為。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構筑協稅護稅網絡,促進企業依法誠信經營。

(三)進一步規范稅收檢查。實行稅收檢查的集中管理,減 1

少檢查次數,限制檢查時間,無計劃不檢查,無授權不檢查,無舉報線索不檢查,無評估異常不檢查。全面實施“陽光執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四)加強執法監督和考核。建立合法、規范、高效的稅收法制工作制度,全面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執法監督。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建立健全監督考核體系,加強稅收執法、稅收征管和收入質量的考核,將原來側重對結果的監督變為對過程和結果并重的考核監督,做到關口前移;將原來被動型的監督變為主動型的監督,提高監督效率;將原來對個別環節的監督變為全過程的監督,形成監督鏈條,進一步提高依法治稅水平。

二、大力組織稅收收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財力保障。充足的財力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保障,國稅部門必須牢牢把握好組織收入這一中心,采取有力措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財力。

(一)毫不動搖地堅持好組織收入原則。按照“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對實現的稅收要千方百計做到應收盡收,不斷提高征收入庫率,努力促進收入規模的不斷擴大。

(二)進一步加強收入分析力度。建立健全經常性的收入分析和預測制度,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總體態勢,科學判斷稅收增減趨勢,深入分析收入變化的原因,及時掌握重大因素對收入增長

的影響。進一步深化行業稅負分析,為各級黨委、政府發展經濟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依據。

(三)進一步加強稅源控管。從準確把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律、涉稅信息變動規律入手,建立稅源分類管理體系,明晰職責,強化分析,信息共享,控管聯動,切實提高稅源控管的質量和能力。進一步完善與工商、地稅、銀行等部門登記信息以及相關涉稅信息的交換制度,實現信息共享,加強對稅源的動態監控。

三、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縣域經濟微觀主體做大做強

微觀經濟主體的發展壯大是宏觀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國稅部門應該不斷提高辦理稅收優惠的質量和效率,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一)全面落實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努力為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提供寬松的稅收環境,使個體小戶得以休養生息,進而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安定,培植涵養稅源。同時認真貫徹落實下崗再就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促進新辦服務型企業、新辦商貿企業和原有的服務型企業、商貿企業吸納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二)全面落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進步的稅收政策。落實西部大開發、增值稅轉型等稅收優惠政策,嚴格執行固定資產進項稅抵扣政策,深入挖掘政策潛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

四、進一步優化納稅服務,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納稅服務的質量和層次

為縣域經濟發展服務是國稅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在提升服務質量和層次上下功夫,切實做到熱情服務、主動服務和優質服務。

(一)優化征管流程和征管資源配置。從適應稅收工作的實際需要、符合稅收工作的發展方向出發,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對征管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分析,充分考慮與納稅人的關聯程度,以信息流重組稅收業務主流程,減少管理層次,簡化工作程序,規范業務銜接,合理調整征管機構及職能,進而提高效率,強化管理,優化服務。

(二)完善多元化申報納稅系統。進一步完善網絡申報、電話申報等多元化申報方式,逐步推行遠程電子申報。加大財稅庫銀推廣力度,使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全部實現稅款通過銀行自動扣繳。開展POS機刷卡繳稅,推行移動辦稅服務廳建設,不斷豐富服務方式。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第4篇

摘要 依據新經濟增長理論,提出了一種基于C-D生產函數和索羅余值法測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新方法。該方法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對中國31個省市按照科技進步水平進行軟分類,得到各地區隸屬于各類別的隸屬度;第二,分別計算不同科技水平類別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三,把得到的各個類別的貢獻率與各個地區隸屬于各類別的隸屬度相乘,得到各個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后,運用該方法計算了中國31個?。ㄊ校?998-2007年間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果表明:中國區域科技水平發展不平衡,上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最高為54.19%;北京次之,為48.90%;四川最低為28.59%。另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增長都主要依靠資金投入,資金投入貢獻率在60%以上。因此,必須注重科技水平的發展,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從而帶動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提高,促進經濟水平的整體增長。

關鍵詞 科技進步;科技進步貢獻率;C-D生產函數;索羅余值法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09

“廣義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指產出增長中扣除勞動力和資金投入數量增長的貢獻份額后,所有“其它生產要素”貢獻份額之和[1,2]。自上世紀40,50年代,丁伯根[3]和希朗戴維斯[4]提出全要素生產率后,科技進步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重視。中國學者對科技進步研究起步比較晚。1980年代,河北科技大學賈雨文教授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在主動性決策理論基礎上的勢分析方法[5]。1983年史清琪,秦寶庭負責的研究小組首次完成了中國工業技術進步作用的分析。200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路瓊等分別用索洛方程,丹尼森增長因素分析法,喬根森的生產率分析,前沿生產函數等進行了研究并作了實證分析[6]。2004年河北科技大學的宋艷濤教授用勢分析理論對科技進步指標的測算方法進行了改進[7]。河北大學的劉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分別測算出河北省1985-2002年和1995-2002年的科技進步,資金和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進行了實證分析[8]。河南農業大學的吳輝測算了1996-2005年河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并用灰色生產函數新陳代謝模型[9]預測了2006-2015年河南省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10]。由此可見,國內外學者在測算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上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采用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時間序列數據,測算某地區某個時間段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樣由于數據樣本有限,很可能會影響到生產函數中參數估計的精確性,而且地區之間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沒有可比性。另外,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同樣的科技進步在不同的地區所產生的貢獻是不一樣的,所以本文提出的測算科技進步的新方法旨在運用軟計算方法,對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按照科技進步水平進行軟分類;然后分別計算不同科技水平類別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后把得到的各個類別的貢獻率與各個地區隸屬于各類的隸屬度相乘,即得到各個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運用該方法計算了中國31個?。ㄊ校?998-2007年間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比較各類地區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分析其原因,得出相應結論,為各地區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1 模型及指標樣本

采用擴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11](C-D生產函數)和索洛余值法[12]的組合模型測算中國各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模型如下:

Y=A•Kα•Lβ•Hγ(1)

a=y-αk-βl-γh(2)

式(1)是C-D生產函數,其中Y代表產出量,K代表物質資本投入量,L代表勞動投入量,H代表人力資本投入量;A代表一定條件下的技術狀況水平,α為物質資本投入的彈性系數,β為勞動投入的彈性系數,γ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彈性系數。根據該式可以估計出α,β,γ的值。

式(2)是索羅余值方程,其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a為技術進步速度,k為物質資本投入量的增長速度,l為勞動投入量的增長速度,h為人力資本投入量的增長速度。該式的經濟含義是,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等于扣除資金、勞動和人力資本投入增長的作用外,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總和。

上述模型中,技術進步是??怂顾x的中性技術進步,即產出增長型技術進步,且假定規模收益不變,即α+β+γ=1。

根據式(1),選取GDP衡量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本存量衡量物質資本投入(采用“永續盤存法”調整各年可比價的固定資本存量),從業人員數衡量勞動力投入,實際

人力資本采用相對數(具體計算方法見文獻[13]),時間跨

度取1998-2007年,且1998年為基期。表1給出了以北京地區為例的生產要素指標樣本數據。

2 按科技進步對31?。ㄊ校┻M行模糊軟分類

由式(1)可得:A=YK-αL-βH-γ,表示一個地區的科技進步與該地區的產出、物質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具有一定的依存關系。本文考慮人均產出,人均固定資產存量,從業人員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和實際人力資本4個指標,根據表1得到各地區10年的4個指標數據,分別取各地區各指標10年的平均數作為該地區的分類樣本數據。采用GA-ISODATA[14]對中國31個?。ㄊ校┑目萍歼M步進行模糊軟劃分,得到最佳分類數c=4,隸屬度如表2。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其分類結果如表3所示。

中國31個?。ㄊ校┰诘乩砩戏譃?個板塊,即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4個板塊總體經濟發展呈下降趨勢。GA-ISODATA分類結果較好的反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表3給出了分類結果,第一類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科技進步水平最高;第二類中天津是鄰近北京的直轄市,遼寧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江蘇,浙江等其他6個地區都是東部發達地區,人才聚集,外資企業多,地方經濟實力雄厚,是科技發展的窗口。第三類中內蒙古和新疆屬于西部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且政府扶持力度大,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快,科技進步水平也隨之提高。而海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開發,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后來結合其自身的優勢,特別是房地產和旅游業的發展,經濟開始快速增長,故其經濟狀況相對其他東部地區較落后,屬于第3類地區也比較符合實際。另外,還包括3個中部地區。第四類都是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普遍具有農業人口比重大,貧困人口多,教育水平落后等特點,屬于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故科技進步水平整體較落后。

表2是隸屬度表,從中可以看出,每一類中各地區的科技進步水平是不相同的。例如,上海屬于第一類的程度是0.899 7,北京是0.692 0,說明在第一類中上海的科技進步水平高于北京。事實上,還可以看出,天津屬于第一類的程度是0.275 7,屬于第二類的程度是0.359 6,相差并不大,但我們把它劃分在第二類,這說明根據表2可以更精確的判斷各地區的科技進步水平。故表2和表3綜合反映了中國各地區科技進步水平的分類,且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3 四類地區模型參數的估計及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算

由組合模型知,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是式(1)中參數,α,β,γ的估計,以及式(2)中4個指標的增長速率y,k,l,h的計算。下面分別采用相應的方法估算這些參數。

3.1 四類地區參數α,β,γ的估計

對參數α,β,γ的估計是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核心,將(1)式分別對K,L,H求偏導數,并整理得:

α=YK•KY(3)

β=YL•LY(4)

γ=YH•HY(5)

結果表明α,β,γ分別是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勞動力

的產出彈性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即在技術水平不變

時,若勞動力和人力資本投入量不變,物質資本增加1%,

產出將增加α%;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量不變,勞

動力增加1%,產出將增加β%;若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投

入量不變時,人力資本增加1%,產出將增加γ%。規模收

益不變時,α+β+γ=1,也就是說,當物質資本,勞動力和

人力資本的投入量同時增加某一倍數時,產出也增加相同的倍數。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對于α,β,γ的估計方法主要有三種:經驗法、比例法和回歸法。前兩種方法的主觀隨意性較強,缺乏充分的理論根據;回歸法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它要求有足夠的樣本數據,本文的樣本數據正好符合該要求,故本文采用回歸法估計α,β,γ的值,經整理得:

Y=f(K,L,H)=A•Kα•Lβ•Hγ(6)

為避免多重共線性,把γ=1-α-β代入式(6),然后兩邊取對數得:

lnYH=

lnA+αlnKH+βln

LH(7)

把表1中31個地區1998-2007年的指標樣本數據Y,K,L,H,換算成,lnYH,lnKH,

lnLH,

用式(7)對四類地區的樣本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分別得到四類地區α,β,γ的值。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四類地區的R2都較接近1,表明回歸方程具有很高的擬合優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F值也都較大,表明解釋變量間有很好的線性關系;同樣,四類地區的回歸系數α,β也都通過各自的T檢驗。因此,四個回歸方程都通過計量經濟檢驗。

3.2 四類地區各指標年平均增長率的計算

年平均增長率是反映社會現象在較長時期內各期(年)平均增長程度的相對數,以倍數或百分數表示,它等于平均發展速度減1(或100%)。 中國計算平均增長速度有兩種方法:水平法和累計法。本文采用水平法計算,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產出年平均增長率:

yi=(tYitYi0-1)×100%(8)

其中Yit為第i類地區產出,Yi0為產出計算期基期的平均值值(1998年的平均值)。同理可以得出固定資本存量,從業人員數和實際人力資本的年平均增長率。根據表1中的樣本數據,分別取四類地區各指標每年的平均值,計算得四類地區各指標的年平均增長速率,如表5所示:

3.3 四類地區科技進步速率和各要素對總產出增長貢獻率的計算

由索羅余值方程,即式(2):ai=yi-αki-βli-γhi,計算得到四類地區的科技進步速率,再根據公式(9)-(12)計算四類地區各要素的貢獻率,如表6所示:

第i類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CAi=aiyi×100%,i=1,2,3,4(9)

第i類地區物質資本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CKi=αkiyi×100%,i=1,2,3,4(10)

第i類地區勞動力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CLi=βliyi×100%,i=1,2,3,4(11)

第i類地區人力資本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CHi=

γhiyi×100%,i=1,2,3,4(12)

4 中國及其31個?。ㄊ校┑目萍歼M步貢獻率

4.1 計算過程及結果

根據31個?。ㄊ校┑碾`屬度(見表4)和四類地區各要素對總產出增長的貢獻率(見表7),計算得到31個?。ㄊ校└饕貙偖a出增長的貢獻率,如表7所示。

各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EAj=CA1μ1j+CA2μ2j+L+CAiμij

各地區物質資本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EKj=CK1μ1j+CK2μ2j+L+CKiμij

各地區勞動力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ELj=CL1μ1j+CL2μ2j+L+CLiμij

各地區人力資本投入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EHj=CH1μ1j+CH2μ2j+L+CHiμij

其中,μij為第j個地區隸屬于第i類別的隸屬度。

然后用各個地區的貢獻率乘以該地區的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得到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其計算公式為:

EA=EA1w1+EA2w2+L+EAjwj=35.67%

同理得,中國物質資本貢獻率為:

EK=EK1w1+EK2w2+L+EKjwj=58.86%

中國勞動力貢獻率為:

EL=EL1w1+EL2w2+L+ELjwj=5.42%

中國人力資本貢獻率為:

EH=EH1w1+EH2w2+L+EHjwj=-0.09%

其中,wj(j=1,2,...,31)為第j個地區的GDP占全國GDP的比重。

4.2 結果分析

由上述計算結果知,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為35.67%,物質資本貢獻率為58.86%,勞動力貢獻率為5.42%,人力資本貢獻率為-0.09%。說明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金的投入,勞動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小,科技進步貢獻率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中國應該更好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

由表6和表7,從整體上看,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資金的投入,勞動力的貢獻率都比較小,在10%以下,而大部分地區人力資本的貢獻率甚至是負數。由圖1,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為35.67%,各省市中上海最高為54.53%,其次是北京為49.57%,遠大于第四類地區的29.32%,其中最低的是四川為29.39%,另外,安徽,廣西,云南,陜西都不足30%,第一類地區和第二類大部分地區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高于全國水平,而第三,四類地區均低于全國水平,說明我國地區之間科技發展不平衡。這是由于第四類地區都是西部地區,由表7,第三,四類地區資金投入貢獻率都在63%以上,四川最高達到65.14%,第一類地區資金投入的貢獻率最低,也達到了40%,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的增長主要都是依靠資金的投入,經濟增長呈明顯的粗放型發展態勢。而由表5也可以發現,四類地區資金投入的彈性系數是呈下降趨勢的,也就是說如果只是盲目加大資金的投入,產出并不會隨之一樣的增加,其增長趨勢會逐步遞減。這是因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甚至制約了大量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應起的推動作用。因此,必須注重科技水平的發展,顯然,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60%- 70%還有較大差距,在投入資金的同時也要提高科技水平,發揮科學技術應有的作用,也能提高資金的產出彈性,這樣才能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

由表7知,勞動投入量的貢獻率較低,是因為勞動力投入量的增長速率較慢,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叭硕嗔α看蟆钡臅r代已經過去,現代社會講求的是效率,要求增加個人產出,故勞動力投入量增長較慢。要提高勞動力投入量的貢獻率,就應該增加勞動力投入量的產出彈性。而第一,三,四類地區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都是負數,這是因為本文中的實際人力資本是一個相對數,某地區的實際人力資本與該地區的產出成正比,而與未受過教育的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成反比。從表8可以看出,第一,三,四類地區1998-2007年的未受過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增長速率大于人均GDP增長速率,故這三類地區實際人力資本的貢獻率呈負數。而第二類地區人均GDP增長速率大于未受過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故為正數,但其值也比較小。這種情況正好說明中國社會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因為未受過教育勞動者代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工資增長速度快,就能保證全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說明社會的發展是健康的。而第一類地區是中國最發達地區,消費水平高,工人工資水平增長快是應該的,而第三,四類地區是中西部地區,其未受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增長快,是因為國家扶持力度大,政府保障工人的福利和待遇。而第二類地區的人均GDP增長速率大于未受過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并不說明該類地區工人的工資水平就很低,而是由于該類地區大多是沿海一帶的城市,海外投資大,地方經濟實力雄厚,導致其GDP增長速度很快。

由以上分析,實際人力資本的貢獻率呈負數就是因為

未受過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增長速率大于人均GDP增長速率,而要提高實際人力資本的貢獻率不可能降低未受過

教育勞動者平均工資,所以就必須加快經濟的發展,提高GDP增長速率。促進經濟的發展不能孤立的增加或減少某一個生產要素,而要注意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要充分認識到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可以加大高校等科研機構的科研經費的投入,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加強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提高。

5 結 論

自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人員丹尼森(E.F.Denison)用自己首創的“經濟增長因素核算法”全面分析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以來,很多學者開始研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提出了多種測算模型。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測算方法,但測算過程中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生產要素衡量指標的選取。本文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各生產要素選取不同的衡量指標,對彈性系數的估計有較大影響,從而影響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結果。而目前對于該問題國內外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參考。第二,彈性系數的估計方法。目前所有的彈性系數估計方法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運用最廣泛的回歸法也有其缺點,就是對樣本數據非常敏感,如果選擇不當也直接影響測算結果。這兩個問題也是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中的兩個難點,也是本人后續研究中將要攻克的問題。例如,可以考慮用引入軟計算的方法神經網絡等來估計彈性系數。

(編輯:李 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孫一民.現代企業技術創新 [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53.[Sun Yim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s[M]. Taiyuan: Shanxi Economy Press, 1998:33. ]

[2]李京文.科技富國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87.[Li Jingwen. Theory of

Enriching the State with Technology[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5:87.]

[3]Technical Efficiency in Australian Textile and Clothing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Business Longitudinal Survey[J]. IKM. Mokhtarun Wadud, Australian Economic Pagers, 2004 (5):50-62.

[4]Arthur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 (10):61-74.

[5]賈雨文.關于主動性決策理論(非理想系統決策理論)的研究[J]. 中國軟科學,1997,(1): 16-21. [Jia Yuwen. Research on Initiative Decision Theory (No-ideal System Decision Theory) [J].China Soft Science, 1997,(1): 16-21.]

[6]路琮,范英,魏一鳴,等.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定量化分析的若干方法[J].中國管理

科學, 2000,(11):103-113.[Lu Cong, Fan Ying, Wei Yiming,et al. Some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the Role of Techn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Growth[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0,(11):103-113.]

[7]宋艷濤. 科技進步測算理論方法創新與實證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系, 2003:73 - 90. [Song Yantao.Innovatory and Empirical Study on Estimating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progres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Tianj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2003:73-90.]

[8]劉濛.河北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

究(綜合版),2006,2(2):34-36.[Liu Meng. Analyze the Demonst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Contribution to Hebei Provincial Ecobomy Growth [J].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w and Commerce Teaching and Researc, 2006,2(2): 34 -36.]

[9]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65-80.[Liu Sifeng, Dang Yaoguo, Fang Zhigeng, et al. Grey Syste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M].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4:65-80. ]

[10]吳輝.河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度與省際比較[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管理科學

與工程,2008: 17 -45. [Wu Hui. The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dvance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Lateral Comparison[D]. Zhengzhou: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17 -45.]

[11]Charles W Cobb and Paul H Douglas.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1):2033-2038.

[12]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71-102.

[13]郭海湘,黃毓芝,諸克軍,等.中國及各地區教育經濟貢獻率的軟計算[J].中國軟科學,

2008, (9):27-38.[Guo Haixiang, Huang Yuzhi, Zhu Kejun, et al. Estimating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Local Economy of China through Soft Computing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8, (9):27-38.]

[14]諸克軍,蘇順華,黎金玲.模糊C-均值中的最優聚類與最佳聚類數[J].系統工程理論與

實踐,2005,(3):52-61.[ Zhu Kejun,Su Shunhua,Li Jinling. Optimal Number of Clusters and the Best Partition in Fuzzy C-mean[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5,(3):52-61.]

[15]殷勇.武漢市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08,(6). [Yin Yong.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Wuhan[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08,(6).]

[16]董必榮,施建軍,李虎.江蘇經濟發展階段與科技進步貢獻率探究[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6). [Dong Birong,Shi Jianjun,Li Hu.On the Economic Growth Stage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Audit & Economy Research, 2008,(6).]

[17]張應祿.科技進步的原理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J]. 農業科技管理,2009,(6). [Zhang Yinglu.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J].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

Empirical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Provinces in China

LI Lanlan1 ZHU Kejun1 GUO Haixia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49,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D production function; Solow method

地方科技發展范文第5篇

一、科學準確定位,走內涵發展之路

地方高??茖W準確的定位是指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自身的辦學條件以及發展的可能性而科學確定的學校的性質任務、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主要包括辦學方向和目標、辦學類型和層次、辦學水平和特色的定位等??茖W準確定位一是需要地方高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其人才培養規格,做好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確立學??傮w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契機,并清醒理性地認識自己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增強教職工的憂患意識、機遇意識、開放意識和發展意識,有利于學校持續健康的發展;二是可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指引航向,能為師生樹立一種具有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形成合力的奮斗目標,樹立一種奮進、拓新的大學精神;三是能使地方高校清醒地認識到其辦學生命力的地方性,為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當地轉化、優化當地資源配置、形成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等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美國為例,美國地方高校的數量占到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的93.4%,眾多的地方高校能夠緊密結合并服務于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針對性很強并注重實效,成為當地的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這些地方高校致力地方建設服務的主要內容和形式非常豐富,例如,開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建立科學(工業)園區,建立高校—企業聯合研究中心,簽訂科研合同承擔和企事業單位合作的科研項目,高校與企業建立伙伴關系,相互支持,興辦合資企業,高校向社會開放圖書館、實驗室、教室設施,等等。

科學準確的定位必然要注重內涵發展,然而審視當下地方高校的辦學規模,不難發現萬人大學為數不少,“圈地運動”式的追求規模效益蔚成風氣。但學校占地面積大、人數多,并不能說明質量和水平提高了,只是為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如果不把可能的條件轉化為現實的優勢或者超越可能的條件,片面追求數量和規模,勢必影響辦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必須因地、因時制宜,作好科學準確定位,避免盲目攀高現象;要樹立精品意識,避免貪大求全;要求真務實,避免浮躁虛名;要積極發展,避免急功近利;要揚長補短,避免平均用力。地方高校必須適當控制規模,把工作重心從重規模擴張轉到重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切實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這是因為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教育的生命力、社會地位最終是由其內涵決定的,外延的擴張必須為內涵的提升服務,即更要注重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

此外,學生就業競爭力也可以說是地方高校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如何提高“出口”的質量自然也應成為地方高校內涵發展的核心重點之一。地方高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為地方培養專業對口的應用型人才,需要不斷提高地方高校的學生就業競爭力。這也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內涵,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畢業生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學校就業率、促進社會穩定和繁榮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證。

二、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走開放式辦學之路

科學準確的定位是地方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而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則是地方高??茖W準確定位的核心。然而,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與廣度遠遠不夠,高校與科研單位、行業之間知識、技術、資金、生產、流通等生產要素資源還不能有效整合互補,地方高校的教學與科研仍偏重于書齋之中[1]。為此,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開放式辦學,既是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對現代大學的要求,也是地方高校順應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必然趨勢。把教育目標和對象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建立起與社會或業界在教學活動、科研活動與生產經營過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的任務,服務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開放式辦學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地方高校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社會或業界的需求狀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探索多樣化的具體合作模式。要打破學校與社會或業界之間的“圍墻”,實現與社會或業界的“無縫對接”。要努力成為地方所需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所”,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成為地方科技開發轉化的“孵化器”,成為地方社會發展的“咨詢站”[2]。要將地方高校知識信息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各個環節高效地有機整合。這不僅有利于加強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

通過開放式辦學不僅能夠激發地方高校的活力,擴充學校的辦學資源,充分了解和掌握社會或業界的需求,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引領區域經濟和科技進步,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而且也能借助社會或業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好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科研課題的選取、實踐鍛煉及合作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而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科學規范管理,走管理創新之路

科學準確的定位是地方高校良性發展的前提,而良性發展往往與規范科學的管理尤其是管理創新須臾不可分離。每一所致力于促進并深入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在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過程中都應注重管理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學科建設、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等方面。管理創新既是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形成的必要過程和途徑,也是地方高校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并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式之一。

地方高校的組織管理,特別是核心組織管理能力,對于其各種資源和能力的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情況下,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由不同的資源和能力整合而成,很少有某一種資源或能力成為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這就需要對組織管理進行整合。整合的水平和效益取決于組織管理的創新水平和能力,包括組織管理者的認知與競爭預見能力、期望水平、資源利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獨特、高效與科學的管理體系,將分散的人力和技術資源等要素有效地組織、協調、管理和控制起來進行整合,從而發揮各要素的整體優勢。這不僅是地方高校管理創新、科學管理的標志,還是其可持續發展、自主競爭能力的生成機制。

堅持管理創新,必須要使“質量求生存、質量求發展”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因而地方高校要特別強化教育質量的根本地位意識、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識、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意識和教學投入的優先地位意識。同時,健全學校教學質量保障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并在這一框架下提高師資水平,改善教學設施條件,科學調整、設置學科專業結構,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在質量管理特色方面不斷積極探索,努力營造領導重視教學、教師傾心教學、科研促進教學、管理服務教學、后勤保障教學的良好局面。

四、充分發揮校長和教師的關鍵作用

科學準確的定位是方向,是旗幟,而校長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教師則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沒有科學準確的定位,地方高校就如同在茫茫的沙海中迷失前進的方向,沒有靈魂和基石的指引和支撐,所謂科學準確的定位就如紙上談兵,毫無意義。校長奠定了一所學校的風格,形成了學校特有的文化環境和教學氛圍。校長特有的人格品質和基本素養,決定了他的理念價值。理想的校長應具有教育家的思想意識、管理者的經營策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和學術專家的睿智等人格品質。作為地方高校的校長,他(她)需要對科技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需要對國家及區域社會或業界發展形勢的準確把握,甚至對某一行業發展態勢的準確把握,然后把對趨勢、形勢發展的把握轉化為學校發展的方略,確立學校的發展方向,有效地調配教育資源,并努力宣傳學校,爭取更多的地方社會支持。

教師的素質也是地方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很關鍵的因素。教師素質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系統,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觀念、知識水平、人格特點、教學監控能力、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等[3]。提升與培養教師的這些素質和能力尤其需要通過實踐,特別是融入社會或業界的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

參考文獻

[1]袁龍喜.蕪湖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研究[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2]李培根.論開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上一篇:低碳城市發展下一篇:微型企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