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

2023-10-04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近年來,確山縣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及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快土地流轉及發展農業經營主體步伐,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一、基本情況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為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我們以鼓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為抓手,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不斷培育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全縣共發展家庭農場(種植類)236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類)148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4家,市級示范社24家,綜合服務類(農機和植保)194家。全縣新型經營主體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一二三產業融合更加緊密,產業鏈條延伸更長且勢頭較好。

(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

確山縣轄13個鎮(辦),191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總土地面積1630 km2,耕地面積8.047萬hm2,總人口5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7萬人,鄉村戶數12.96萬戶。根據《駐馬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建設的通知》(駐政辦[2014]33號)和《駐馬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工作的實施意見》(駐政[2012]128號)要求,確山縣已建成功能齊全、管理規范的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村級土地流轉服務點,形成“三位一體”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全縣引導規范土地流轉面積1.8萬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2.3%。

流轉形式以轉包、轉讓、出租、入股、互換為主,其中,轉包12 004 hm2,占流轉面積的66.8%;轉讓2 020.8 hm2,占流轉面積的11.2%;出租3 474.67 hm2,占流轉面積的19.3%;入股152.67 hm2,占流轉面積的0.8%;互換109 hm2,占流轉面積的0.6%;其他形式238.84 hm2,占流轉面積的1.3%。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為主,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面積5 467.33 hm2,占流轉面積的30.4%;專業大戶流轉面積7370 hm2,占流轉面積的40.9%;家庭農場流轉面積2 848.2 hm2,占流轉面積的15.9%;農業企業流轉面積2 314.47 hm2,占流轉面積的12.8%;土地適度規模經營1.33~3.27 hm2的有4232 hm2、3.33~6.6 hm2的有3 524.67 hm2、6.67~33.27 hm2的有4 016.93 hm2、33.33~66.6 hm2的有2 059.73 hm2、66.67~199.93 hm2的有1 633.33 hm2、200 hm2以上的有2 533.33 hm2。

(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展情況

自2015年確山縣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以來,各鎮(辦)堅持把確權工作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疑難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耕地總面積8.057萬hm2(國土二調面積),實測面積7.002萬hm2,應確權農戶數12.96萬戶。全縣現在已確權到戶面積(完成三輪公示簽字面積)7.002萬hm2,占100% ;簽章圖完成141個行政村,占77.04% ;完成合同簽訂105個行政村,共計70 253戶,占54.2%。證書發放13 000戶,占10%,其中6個鎮已建成并提交數據庫,檔案整理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確山縣確權工作得到上級肯定,在駐馬店市督導核查排名中一直居于先進位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宣傳

在采取明白紙、宣傳單、標語橫幅、宣傳車等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的同時,2017年麥收期間,我們與駐馬店廣電局聯合錄制了一期土地流轉宣傳片,在確山縣電視臺播出,充分抓住務工農民返鄉收麥和土地流轉“茬口”的有利時機,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報道土地流轉典型,推動土地流轉工作。

(二)規范引導土地流轉行為

中辦、國辦《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發布后,我們積極將《兩辦意見》文件復印發放到各個鄉鎮,讓鄉鎮干部和村組干部對《兩辦意見》文件精神理解透徹,同時采取印刷明白紙、舉行電視講座等形式就《兩辦意見》文件精神給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廣泛宣傳,使干部群眾認識到土地流轉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任務、定指標,進行土地流轉時要積極穩妥地開展,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

(三)規范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

目前,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平臺框架初步形成。土地流轉平臺著力在統一標準、規范合同、明確流程上下功夫,縣統一印制了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土地流轉平臺已發布土地流轉信息200多條,規范合同文本12 000多份。

(四)積極做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自2015年確山縣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以來,各鎮(辦)堅持把確權工作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疑難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已確權到戶面積

68 772.092 hm2,確權農戶數110 316

戶,已頒發證書170個村、107 008本,占確權總農戶數的97%。檔案整理81個村,卷宗44 185戶,占確權總農戶數的40%。及時報送土地確權周報、半月報、季報、工作簡報。確山縣確權工作得到上級肯定,在全市督導排名中一直居于先進位次。

(五)認真做好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調解工作

及時調解仲裁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密切黨群關系、順利開展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的關健。全縣共接待處理土地承包糾紛22起,其中鄉村調解14起,縣級調解8起,得到了鄉村干部好評,為農村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三、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流轉方面

一是認識不到位。絕大部分農民思想不夠解放,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戀土情節,很多農民怕土地流轉之后失去土地,生活沒有保障。一部分群眾看到土地價格越來越高,有等待、觀望情緒。二是流轉合同不規范。土地流轉方面多是口頭協議,有的雖然簽有合同,但不規范,沒有按照農業部合同文本簽訂,甚至有些條款與現行法律、法規沖突,達不到規范雙方權利和義務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為土地流轉埋下了矛盾糾紛的隱患。三是土地流轉信息不暢成為有流轉意愿但難以實現流轉的主要障礙。有的農戶不知道要流轉,也不知道如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流轉意愿,無法獲得好的項目信息。四是土地流轉的利益保障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土地流轉應對措施不健全。如個別地方土地流轉給公司后,由于經營問題,公司中途倒閉,造成土地拋荒,農民權益受損。有大多數農戶簽訂了書面協議,但仍有少數土地流轉戶只有口頭協議,且這種形式多見于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往往埋下土地糾紛和爭議的隱患。土地流轉權益受政府強制性影響,欠缺退出機制,在進行土地流轉的人群中,有15%的人是在集體干預下不得不流轉土地,致使群眾擔心土地流轉后難以收回,利益難以保障。

(二)種植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方面

一是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規范。有的沒有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建立賬目,沒有與社員分紅;有的賬目不規范,開支由合作社理事長一人說了算,重大事項決定不經社員、股東討論。二是效益普遍偏低。目前種植類專業合作社大都從事經濟作物或糧食種植,由于糧食價格偏低,加上人工、機械等費用偏高,普遍效益低,遇上災害天氣,基本虧本。三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專業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大都缺乏井、電等農業生產設施,應對災害自然天氣能力弱。四是信貸服務跟不上。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目前合作社、流轉大戶資金投入跟不上,缺少信貸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深入貫徹落實兩辦精神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要求土地流轉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各級各部門不得下指標、分任務,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確山縣要貫徹落實兩辦文件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開展土地流轉。

(二)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經過近兩年的引導,確山縣土地流轉行為逐步規范,但流轉雙方之間不簽合同或簽合同不規范現象依然存在。下一步著重加強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引導流轉雙方按照農業部印制的合同文本簽訂流轉合同,減少矛盾糾紛。同時,要逐步建立流轉備案制度,引導流轉雙方到鄉鎮備案。

(三)完善流轉服務平臺

目前,各鄉鎮(辦)大都建立了鄉級土地流轉服務站和村級服務點,但都不完善,有的只是找間房子、掛個牌子,沒有固定人員,沒有配備電腦、資料柜等必要的設施;有的雖然有場所、有牌子、有人員、有設備,但沒有真正開展工作。下一步要切實完善鄉、村兩級服務平臺,不但要達到“四有”,而且要真正開展工作,發揮服務平臺的作用。

(四)加大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監管力度

按照合作社相關法規的要求,依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檢查、監測,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運轉。

(五)建議政府出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

針對目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的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缺乏資金等問題,積極向縣委、縣政府建議,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培育壯大確山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六)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

根據《關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駐農合作[2016]62號)精神,為切實做好確山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確山縣按照“先試點,后鋪開”的原則,選擇三里河辦事處中店村和農業村普會寺鄉姚莊村作為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決策和收益機制,健全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利益的共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集體資產主體不清、產權虛置、分配隨意等突出問題,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逐步建立起“權能完整、運行規范、發展有勁、增加效益、實現分紅”的新型農村集體資產經營體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持續增效。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展開研討。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機制進行分析,倡導政府主導制定長遠培育計劃,統籌規劃注重頂層設計,部門聯動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采取分類施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根據不同類型,闡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路徑。只有更好地為職業農民搭建好平臺,才能切實解決好未來“誰來種地” 的重大問題,使我國的農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Key words: new occupat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path

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當前農村新形勢下的農民素質和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解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鼓勵農民創業,尤其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業,不僅是應對“農民荒”和“誰來種地”問題的有效措施,更是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是我國轉型期面臨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1]。

1 新型職業農民的定義與類型的劃分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作為自己職業的人,是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職業道德修養和農業生產技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意識和經濟理性,持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收入來源的勞動者[2]。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正在成長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主體包括:回鄉創業的農村青年;扎根農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組織的領頭人或主力成員;農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農民植保員、農機大戶、防疫員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型人才[3]。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機制

2.1 政府主導,制訂長遠培育計劃

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時期。在農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新舊體制交織,農業內部變革加快。農業賴以生存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開奠定了農業變革時期的基礎。目前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千差萬別,發展很不平衡。傳統的小戶經營的小農經濟已經面臨挑戰,土地流轉規?;洜I已經勢不可擋。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處于轉型時期的農業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國家需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針對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農業生產經營的實際狀況,制訂未來五年、十年或者更時間的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對培育對象、培育目標、培育數量、培育質量有短期和長期規劃。努力培育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通過立法,充分重視職業農民培育權益保護,單獨出臺一部切實可行的農民職業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來規范和促進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法律保障。

2.2 統籌規劃,注重頂層設計

按照國家部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總體規劃,統籌兼顧,根據發展需求,做好國家職業農民的總體培育規劃?!丁笆濉比珖滦吐殬I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 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過35%[4]。

農業部下發《關于做好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2017年我國將培育各類型新型職業農民不少于100萬人。江蘇省委辦公廳蘇辦發2017【40】號《關于全面推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程。大力開展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全程培育。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力爭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在我國,職業農民的培育已經列入國家、省市政府的農業發展長期規劃。

2.3 部門聯動,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在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應該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人社、教育、財政等多部門,實行部門聯動,多路并進的聯合培養機制。在未來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只有取得合格證書,才能從事農業經營、享受國家農業補貼和優惠貸款。在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上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國家逐步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法國農民培訓的職業資格證書從低到高依次有農業職業教育證書、農業專業證書、農業技術員證書、高級技術員證書4種,層次分明,可以逐級晉升,實行職業準入[5]。在職業農民培養、培育過程中可以借鑒,逐步完善。

3 分類施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既要符合“當地農村發展實際”又要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應該分類施策,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3.1 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傳統務農型人才的從業水平

強化技能培訓,提升一批對從事農業有經驗、愛農有情感的“老農”的從業水平。這部分人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但實際農事操作經驗豐富。目前經營規模不大,仍以家族經營為主,抗風險能力不夠。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設計課程,以“課堂講授+學習觀摩+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6]。

3.2 半農半讀,提升農民學歷層次

充分利用國家涉農中專免學費政策,積極發動縣(市區)農業廣播學校開展招生,按照“招得進、留得住、學得會、用得上”的辦學精神,堅持緊跟產業、貼近農民的原則開設專業。做到因地、因時、因需制宜,與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無縫對接。在教學形式上做到下沉重心,就近辦學,送教下鄉,送教進企,把優質的教學資源送到農村,把學校辦到家門口,改“黑板上種莊稼、教室里養牛羊”為“家門口學理論,種養場里學技術。讓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學習生產兩不誤,邊學習邊實踐,邊生產邊示范,學以致用。

3.3 開展創業培訓,提高返鄉創業型人才的從業能力

近年來,一批有志于農業的返鄉創業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業生產的生力軍。他們已經成為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的帶頭人或農業企業的負責人,是今后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有生力量。他們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或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對這類人員采用綜合課程、專題課程、專業課程相融合的課程體系,以“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結對服務”的三段式模式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經驗、管理水平以及創業致富能力,并起到引領作用,推動整個農業的健康發展[7]。

3.4 聯合定向培養,提供未來職業農民的來源

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現代農業經營的主導力量,他們事關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伴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8]。

培育職業農民,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是農業發達國家的基本制度。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應該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致力于培育“學歷+技能+創業”型農民大學生。聘請知名院校教授、省內科研院所專家 、農技推廣人員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種養經營大戶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圍繞地方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選取自愿從事農業的優秀初高中畢業生,采取政校合作、定向招生、定制課程 、定崗培養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高職問題,使我國的農業持續發展[9-15]。

參考文獻:

[1]文承輝,魏亞萍,胡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典型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6(6):35-39.

[2]武貴秀,王秦俊,李倩雯.創業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分析[J].山西科技,2016,31(6):29-32.

[3]雪敏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闡釋價值意義及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2):256-258.

[4]常欽.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EB/OL].(2017-09-03)[2018-02-24]. 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3/content_5222282.htm.

[5]劉益真.發達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驗及其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3):144-145.

[6]劉玉環,張芬琴,閆盆吉,等.弘揚“大農業”教育思想 培養創新型農業人才[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3):90-92.

[7]白和盛,琳瑋,張永泰,等.新型農業科技服務的構建[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3):61-63.

[8]吳良.新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4):76-78.

[9]林瑋,張甜,白和盛.基于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4):61-63.

[10]藍孝新,趙龍利,朱作峰.我國多元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對策的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8,24(4):24-27.

[11]韓同慶,李淑芳,王曉輝,等.阿榮旗農民科技培訓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3):122-123.

[12]李逸波,孫麗敏,張玲,等.基于專業化程度視角的農民職業分化微觀差異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13(8):176-181.

[13]宋志偉.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4(5):87-89.

[14]韓玉,李紅云,隋鵬,等.基于“四化同步”的河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13(8):877-881.

[15]陳敏麗,汪徐. 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以河南省為例[J].山西農業科學,2017(1):146-150.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內容。吉林省把振興鄉村人才作為工作重點,按照當前實施科技興農、拔尖人才的方針,基本建成一流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結合吉林省農村人才隊伍基礎建設現狀,詳細分析農村人才隊伍基礎建設的經驗做法和取得的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為在推進鄉村振興和發展戰略中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農村實用型人才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鄉村人才振興;建設路徑;吉林省

優秀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人才振興的意見》,進一步完善現行農村人才振興政策管理體系,確立了總體目標和方向[1]。為助力鄉村振興,應著力引進人才,培養優秀人才,讓優秀人才投身農村,建設懂農牧、愛農村的人才隊伍。結合吉林省農村人才隊伍基礎建設現狀,詳細分析農村人才隊伍基礎建設的經驗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1 隊伍建設目標

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2]?;诖?,基層的農村人才基礎建設要與城鎮相結合,共同打造人才隊伍。

目前,鄉村人才振興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打造一支“一懂、二愛、三擁有和四得”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耙欢本褪嵌r牧,即專業技術要強;“兩愛”就是愛農村、愛農民,即能長期投身于農業建設;“三擁有”就是有夢想、有技能、有擔當,讓人才成為農民工作的榜樣;“四得”就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及用得上,讓人才真正參與到工作中,落實經濟發展規劃。只有確立基礎建設目標,才能促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優秀人才大顯身手,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大有作為。

2 隊伍建設情況

2.1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經過培訓,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有了新的進展。吉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項目機構負責人等新型職業農民達56.3萬人,其中高水平新型職業農民208人,新型崗位農民培訓評價規模居吉林省前列。大力開展農業中專學歷文化教育,自主創新中高職院校文化教育,探索定點合作委托培養,吉林省積極開展大學生和農民教育資格培訓,培育規模在吉林省居前列。新型農民培訓質量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連續獲得吉林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吉林省產業發展規劃新星等榮譽。吉林省強烈推薦農民申請“全國千名優秀新型職業農民支持的新項目”,大批自主創業人才不斷涌現,成為推動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壯大的優秀職業農民典型。

2.2 完善鎮村干部隊伍

1)按照“三支一扶”計劃的實施,充實農村黨員隊伍。在我國人力資源局社會保障廳和吉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一部署謀劃下,相關工作者與時俱進,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打造關愛自然環境的服務,正確引導一大批優秀人才下鄉。2016年以來,吉林省共招收“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140名,充實了農村黨員隊伍。2)利用退伍軍人文化教育學習平臺,對想扎根基層、為人民服務的退伍軍人開展基層重點學習培訓,達標后,錄用到村(居)民委員會[3]。3)以針對性培養為基礎,打造鎮村干部人才隊伍。吉林省與學校合作,招收當地有志回農村創業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并對其進行全日制大專文化教育。吉林省大力支持我國按照延長學制加入高中農民高等職業教育規定,探索學歷提升新模式,自主創新開展中高職院校文化教育工作。

3 隊伍建設的不足

3.1 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緊缺

現階段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短缺是普遍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編制問題?;鶎愚r技推廣人員的編制一般由城市農牧業服務站確定,但實際上必須由市人民政府統一?,F實中卻為解決緊要問題,部分專業崗位成為其他崗位的替代品,這種專業崗位的占用導致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短缺。2)老齡化問題?,F階段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是1997年“三定”期間產生的,目前該政策已執行20多年,許多推廣人員已從壯年步入中年,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都有所下降,因此整個農技推廣團隊老齡化的問題十分突出。隨著近幾年人員的調整或退休,很多城鎮都出現了農技推廣人員短缺的問題,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農技推廣工作面臨嚴峻挑戰。3)招不到、留不住人才。由于農村工作難度較大,招聘和留住人才比較困難,外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與收益不成正比,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工作,使農村基層人才缺失更為嚴重。

3.2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不能適應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需要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大力推廣高效農作物和生態農業,產業鏈產業化、特色化及系統化轉型成為新的發展方向。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大多知識水平有限,無法實現大規模技術推廣。此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產過程階段,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對一些建設完成產業鏈、構建農業經濟閉環等缺少足夠能力,嚴重影響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目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隊伍中,懂技術、懂專業、懂產業鏈的專業人員較少,造成難以系統化給農業種植人員傳授專業知識,無法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力。原有的“三板斧”已不能發揮大作用,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需要,急需采用合適的方法解決現有問題,使農業生產在新時代下蓬勃發展[4]。

4 建設對策

4.1 加強組織協調

1)完善學習、培訓和評價體系。政府部門要把提高農村實用性優秀人才開發設計納入農業農村發展趨勢總體規劃,進一步把人才隊伍基礎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對不同地區農村人才隊伍基礎建設按時檢查評價,高度重視優秀人才“量”的對比,讓更多參與農業經濟建設的年輕人可以得到鍛煉,并在工作中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加強優秀人才“質”的考核,保證人才可以通過經濟規劃提升自我能力,對未來發展不迷茫,面對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保持樂觀心態。2)構建重點優秀人才的長遠發展規劃,為農業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做好系統性計劃。從示范、推廣等多個角度進行評選,對高度重視農村優秀實用人才開發設計并取得顯著成效的部門和個人給予獎勵。為使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建設團隊中,應提高組織協調能力,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規劃方向,加大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4.2 完善人才引進服務項目,引導人才投身農牧業

從鄉村振興角度看,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短缺的關鍵是通過多種方式招聘技術專業人才,壯大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要做好這項工作,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1)制定相關政策,吸納農業高校畢業生和“三支一扶”大學生,增加底層農業技術團隊基數。建設人才隊伍,鼓勵他們在基層農技推廣崗位努力工作,為個人成長積累經驗,從而推動農牧業長遠發展。2)充分利用現行政策,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優秀人才定向招聘工作,與高校合作開展“定向招生、定點申請”等工作,解決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想進難留”的問題。3)按照用人要求,做好農技人才各級推廣,擴建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給予合適條件,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入農牧業建設[5]。

4.3 培訓教育,持續提升業務質量

1)加強農村黨員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鄉鎮干部隊伍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使黨員干部在未來工作中可以做到以身作則,主動參與農業生產,引導農村地區居民參與經濟建設,為農業經濟循環發展做好基礎工作。2)創建新型職業農民長效跟蹤技術和咨詢規章制度,對重點培養目標實施團隊掛鉤、技術支持及戶籍專項指導。同時打造新的農產品驗證、注冊商標及知名品牌,電子商務等領域開展引導服務項目,使原本僅依靠農業種植推動的農業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從多個角度提高農業建設水平,讓人才可以憑借專業技術,保證農村地區居民可以有更多渠道合法創收,提高人才建設農村的自信心。3)推進“引進人才”工程,順應地方人才發展趨勢,凝聚鄉村振興關鍵力量。以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農業經濟建設中,如住房補貼等,要將其作為長遠發展目標系統化研究,避免因政策中斷打消人才工作的積極性。

4.4 注重搭建平臺,發揮人才引領作用

堅持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傳、幫、帶”作用。以優秀職業農民和高水平人才為技術骨干,組建高新技術服務組,按時進村宣傳教育,利用身邊的人、事及工作經驗開展技術輔導,充分發揮優秀人才“高科技宣傳員”和“致富推手”的作用。開展“一幫一”主題活動,組織高新技術示范戶和困難戶組成“致富社區”,使人們可以為共同發展貢獻力量,達到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效果?;谡_幫扶理念,使人們可以依靠正確思想穩步前進,并通過合適幫扶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強化經濟建設力度,憑借適當幫扶方式使人們在接受幫扶時沒有負擔,并同幫扶人員一并參加到幫扶工作中,擴大幫扶工作影響力。通過各類有效方法提升致富能力,讓所有農村居民實現共同進步,從而共同邁向致富之路,共謀美好生活。

5 結語

只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有鄉村振興的信心。堅持留住人才,優化農村營商環境,用黨員、領導干部及地方人才引領發展潮流。鼓勵創業者帶資金、技術及創新項目等到基層,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等優勢資源開發設計。堅持對基層員工進行塑造,適度放開優秀人才的招聘和晉升標準,激發優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優秀人才生活水平和辦公環境,使高層次人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自由施展才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為響應千萬農民幸福生活夢想而提出的一項重大管理決策。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產業繁榮的完成離不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優秀人才,積極打造“一懂、二愛、三擁有和四得”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思雨.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央農辦負責人解讀《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J].中國食品,2021(5):16-19.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21-09-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 劉曉琴.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9.

[4] 龍新.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N].農民日報,2018-12-26(1).

[5] 胡永萬.統籌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聚力鄉村人才振興[J].農民科技培訓,2018(12):14-15.

收稿日期:2021-11-13

作者簡介:宋京陽(1987—),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E-mail:sjy8472@163.com。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著力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由此可見,努力發展科學技術是提升新農村的著重點。

一、科學技術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

1.發展科學技術對建設和服務新農村建設具有強大的支撐力。中央2008年的一號文件提出: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解決農村民生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提出了要求,并強調要“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這是繼黨的十七大之后,中央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又一重大部署。新農村建設為科技工作特別是農業農村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農業農村科技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學習貫徹落實十七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要求科技工作把促進解決好“三農”問題、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進,充分發揮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2.科技進步正在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標志??v觀農業發展史,從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到現代農業,每一個階段無不以技術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志。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發展農業的悠久歷史和重視農業科技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取得了重大成就?!笆濉币詠?,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在中央系列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發展格局。農村科技投入較快增長,中央財政用于農村科技的投入“十五”比“九五”期間增長了2倍,取得豐碩成果,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繼1999年以后再次超過5000億公斤,單產也創下新高??萍歼M步正在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標志。

3.農業科技進步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成效顯著,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凹Z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集成創新了一批糧食豐產重大關鍵技術,至2006年累計增加糧食2043萬噸。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一大批新品種,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每年為國家挽回糧食損失2500多萬噸?!澳虡I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為基本解決我國喝奶難的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稗r產品加工重大科技專項”促進了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選育和技術裝備研發,帶動出口創匯5.02億美元,促進農民增收累計達到54.3億元。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經之路

1.加強體制和機制創新,調動科技人員和農民兩個積極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當前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通過采用新技術和新機制,逐步實現農村科技的“零距離服務”。全面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繼續推廣農業專家大院、星火110、農村科技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在科技特派員等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把農村科技服務的對象從偏重個體農民向農民、農村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并重拓展,把服務領域從偏重農業向農村產業、民生等并重拓展,同時積極探索農村科技服務的政策支持措施。提高農村科技服務的組織化程度,從全國、縣(市)基層、農村社區等不同層面,探索發展科技綜合服務平臺,系統提升農村科技服務能力。加強農村科技信息資源開發,推動統一全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公益性號碼,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

2.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更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統籌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農村科技具有公益性和市場性雙重特征。在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品種培育等前沿技術研究,數字農業等重大關鍵技術研發,農村醫療和農民健康等關系民生的公益性技術方面,應切實保障政府投入。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獨特的發展情況所決定的,也是世界各國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做法。在農村科技應用服務環節,市場機制有很大的空間。建國以來,我國建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改變我國農業農村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這符合當時我國農村發展的水平和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員等工作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和科技人員兩個積極性,為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新階段,必須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加大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科技創新服務和農村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3.努力形成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科技發展布局。我國農村發展已經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歷史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技需求大規模擴張,農村科技迎來了實現大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比,當前,農村科技發展布局還不完全適應農村快速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農村民生科技、農村科技應用服務、農村基層科技相對薄弱,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偨Y農村科技發展特別是“十五”以來的實踐,分析當前農村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時期農村科技必須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以農民為本,協調推動農業科技和農村民生科技兩個領域的發展,重點加強研究開發和應用服務兩個層面的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兩個機制的作用,形成新時期農村科技統籌、協調發展的新布局。形象地說,就是要實現農村科技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兩個輪子”相對平衡、協調驅動。

三、結束語

總之,科學技術的發展既對傳統農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也為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提供了新的機遇。因此,大力推進農村科技進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前進的重要力量。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國對于新型農業的改革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自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致力于幫助農民改變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四日召開的十八大會議表明將農業轉型為新型農業,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幫助農民將傳統農業轉向新型農業的基石。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撐,而且也是一項較為弱勢的產業。新型農業發展以經營為主體,對于世界經濟的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弱,所以需要國家金融行業的支持,因此提高財政服務的績效,也會幫助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降低新型農業的風險。

關鍵詞:財政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績效研究

在國家剛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后,我國就已經進行了了針對農業的改革,不僅解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了國家溫飽問題,可以說是“拯救了”了國家。但是后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推進,城鎮與農村的經濟變化不斷加大,城鎮與鄉鎮的差距不斷加大。由于城鎮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農民開始有意識的向城鎮進軍,這個樣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慢,農村人口越來越少,這樣導致我國傳統家庭農業經濟生產得不到發展,出現了沒有人發展農業經濟的問題,并且這個問題在日益加重。于是為了改變這一境況,我國在十八大提出了,要大力培養財政金融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為主體的農業,推動新型農業的轉型是為了適應我國當下出現的大量農民放棄農業工作轉而進入大城市工作的現象,為了吸引農民回到農村,進行農業工作發展農村經濟。為了幫助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國家采取了發展新型農業經營為主體,以財政金融服務為輔助的新型農業。這樣使得農業變得規?;?、專業化、社會化。所以現在最讓人們關注的是財政金融服務的加入會給新型農業帶來的那些績效,會使是農業有多大的改變,這是當前需要解決和研究的重大的問題。是農業轉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一、新型農業和財政金融的關系

(一)新型農業

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相對于我國傳統農業經營而言的,農戶家庭是傳統的主體,這種特殊的農業主體,一是具有小型化的特點,二是具有風險大的特點,除此之外,還具有經營收益低的特點,就是這些大部分人們不愿意進行農業生產的原因,自從國家對農業生產進行改革之后,土地變成了私有制,新型農業是在土地私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這是我國新型農工業培養與國外的新型農業的最大區別。土地的所有權必須在集體手中,土地的承包權需要在農民的手中,經營的權利需要流轉在各個新型農業經營者手中,并且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在發展新型農業的時候需要調節好每一個環節的關系。

(二)財政金融服務

財政是指在政府的要求下,發揮政府的作用的要求下,政府以及其他各個部門進行協調,統一管理在社會生產中所產生的產品的分配問題。財政金融服務是政府所使用的一種工具,通過資金援助的方式,分擔成本與風險的方式鼓勵人們發展新型的產業。 在新型農業為主體的經營狀態下,需要政府通過這種手段幫助農民減少經濟上的壓力,從而鼓勵人們發展農業。財政金融的主要方法是提供貸款、保險、基金的多種方式來幫助農民,對農民發展新型農產業提供有補償性的支持,這種幫助的核心內容是,幫助人們承擔風險,讓人們的風險將為最低,這樣才是真正的幫助和促進新型農業的發展。

(三)財政服務的績效問題

每個工作都有其績效的問題,當然財政金融幫助也會存在有績效的問題,績效是表現出財政金融對于新型農產業的幫助是否有效。財政金融的績效反應得是農產品投入要素與其生產要素,是兩者生產產值的結果對比,反應的是投入生產與產出的關系。財政金融服務有相對績效和絕對績效之分,相對績效是指每單位投入與每單位的產出值的相對效率為相對績效,絕對績效是通過生產值與產出值之間的差值來表現出財政金融對于新型農產業的影響,絕對績效反映的是財政金融服務所帶來的實際的影響效果。

二、新型農業經營與財政金融服務的關系

在我國如果需要想要把傳統農業轉向新型農業,并且使新型農業得以發展的條件是培養出與當代農業相匹配的新的農業相關產業。如果說沒有這些新的新型相關產業的支持,推動新型農業的工作就無法進行。如果想要法扎新型農業,就得從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管理資源等方面來進行入手,在這幾個要點中,只有資金才是最后重要的,所以想要發展新型農業必須要大量資金的幫助,而國家所提出的財政金融服務剛好幫助人們解決了資金的問題。政府機構通過使用財政金融的服務,不管是直接對人們提供幫助,或者是間接對人們提供幫助,不論是通過直接補貼的形式還是直接投資的方式,不管是通過金融直接增加利率或者減少貸款利息,都會直接幫助到新型農業的發展,幫助其獲得更過的資金儲備,化緩解其融資的難題,促進新型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財政經融服務的現狀

(一)財政金融服務的現狀

1、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支持

為了促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家從事八大召開以后便陸陸續續出臺了各項財政方面的政策,通過這些方面來幫助新型農業經營的發展,大體上來看,近年來國家提出的財政方面的的幫助主要存在于:第一,通過對土地進行承包制的鼓勵,鼓勵農民承包土地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設置專門的幫扶基金,對于承包土地的營業主進行財政方面的鼓勵;第二,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上的幫助,除了給予他們各種補貼并直接兌現外,還要再農業方面對于他們進行幫助,在農業設施的使用上進行投資支持;第三,對于種植的大戶,農場主進行資金上的補助,給他們降低由于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經濟上的風險;第四,需要對于農民進行補貼,給一些農民在經濟上給予適當的補貼;第五,一些農業機構也需要對其進行補貼和調整,減少他們所承擔的壓力,投資重點轉向一些大型的機構和產業。

2、我國對于新型農業投資的方式與數量

我國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支持方式主要以財政補貼的形式來展開的,第一,政府采用各種補貼形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財政上的幫助,,為其經營主體的培育、促進農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財政保障形式。通過國家財政局的提供的數據來看,國家財政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的資金補貼是逐年提高,投入大大小小的農業項目已高達上千個,并且加大了對于農業大戶,種植大戶的補貼。第二,政府通過財政投資的方式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資,自二零零六年以來我國財政投資的是每年成倍增長,這有利于吸引外出工作的農民返鄉活動的推進,除了對于資金的投資外還有對農業設施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農民農業產業的標準。

(二)金融服務的現狀

1、我國實行的金融政策

我國最對于新型農業經營的所提供的經營政策是根據相關的財政政策出臺的,主要是關于金融機構所實施的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配置,更好地來為人民服務,主要包括以下這些內容:第一,設立一些特定的擔保公司來對一些大型的農業生產來進行擔保,或者加大對于他們的資金支持,為他們承擔風險;第二,設立一些金融貸款機構,為他們提供資金上的支持,避免因為無法融資而導致的破產的結果;第三,通過財政補貼或降低稅率,降低帶寬的利率,改善融資的外部情況,降低這些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

2、我國金融服務的方式

我國的金融方式有:第一,信貸服務,在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的環境下,積極增加了對于新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服務,要不斷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的要求。在各個地區的銀行、信用社等地方大力宣傳國家對于農業的補貼,并且多開展一些相關活動,讓人們對于這一些信息了解。第二,還有就是農業保險服務,增設農業保險服務可以降低農業生產大戶和一些農業機構的的風險,使他們更自如、更靈活的,沒有壓力的進行新型農業經營。政府按照一些確定性的政策,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給他們一些補償,讓他們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有關農業方面的保險,給農業大戶們進行合理發放,保證了農業大戶的本金等,減少他們的損失。

總結

總而言之,國家通過采取在財政金融方面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幫助,盡最大力度減少農產業的損失,通過各種補貼,資金的補助來幫助農民減少風險,吸引更多的農民返鄉進行農業生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蔣例利:財政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績效評價[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43(2):54-64.

[2] 江維國, 李立清.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與財政金融支農創新研究[J]. 南方金融, 2014(9):54-57

[3] 焦麗. 試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與財政金融支農創新[J]. 環渤海經濟瞭望, 2018, 290(11):57-58.

[4] 王建華.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增信:制度優化與績效提升[J]. 南方金融, 2017(5):90-98.

[5] 王羽欣, 涂鈺燕, 馮小妹,等. 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支持績效分析——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視角下的研究[J]. 中國林業經濟, 2017(3):104-107.

[6] 佚名. 農業部聯合多部門開展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 2015(3):40-40.

[7] 刁雨佳. 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以合肥市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7, 28(22):104-105.

[8] 王剛毅, 王馨彗.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體系培建與發展[J]. 奮斗, 2018, No.564(8):52-53.

[9] 鄧輝. 農村金融服務“五個1+1”——人行衡陽市中心支行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J]. 衡陽通訊, 2015(4):37-40.

[10] 張建雷, 席瑩. 關系嵌入與合約治理——理解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系的一個視角[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2):1-9.

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新型城鎮化是江蘇省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江蘇省發展的潛力與動力所在。目前,江蘇省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階段,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對江蘇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科技創新支撐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現狀,發現了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科技創新 城鎮化率

自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推進新型城鎮化已然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丁笆濉背擎偦c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出臺更是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思路、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目前,江蘇省已處于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時期。為此,本文在分析江蘇省城鎮化現狀的基礎上,運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來實證科技創新對江蘇省城鎮化的作用,找出江蘇省科技創新支撐城鎮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

1 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一個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不是只從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一個指標就可以得到,還要從經濟、居民生活水平等方方面面的研究才能總結出一個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1.1 江蘇省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江蘇省的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如圖1所示),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41.5%上升到了2015年的66.5%,16年的時間提高了25%。同一時期,全國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6.22%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56.1%,通過把全國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的數據與江蘇省的數據比較,我們發現江蘇省的城鎮化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從圖1中能看出,2000年北京市的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達到了77.5%,甚至遠遠超過了2015年江蘇省的66.5%,這也說明雖然江蘇省的城鎮化水平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與大型一線城市相比,還是存在發展的空間。按照城鎮化的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來看,江蘇省的城鎮化水平處于中期階段。

1.2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是城鎮化進程的一個必然結果。江蘇省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是76086.2億元,比2000年的8553.69億元多了8倍左右[1]。從2011年到2015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也都呈現年平均3.6%、9.8%、10%的增長率[1]。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提出與建設,使得江蘇省的經濟無論在總量上還是質量,都有明顯的進步。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城市GDP排名,江蘇省13個省轄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其也是中國唯一所有省轄市進入百強排名的省份[2]。

1.3 居民生活水平改善

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江蘇省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00年的6800.2元和3595.1元上升到2015年的37173元和16257元[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5.1%和62.3%下降到2015年的28.1%和31.7%[1]。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劃分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的為貧困,50%~60%的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低于20%為極其富裕[3]。這說明了江蘇省的城鎮居民已經從溫飽階段發展到富足階段,農村居民也從曾經的貧窮階段發展到現在的相對富裕階段。

1.4 江蘇省城鎮化已經形成“兩個極點”和“多種模式”

江蘇省的新型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極點”與“多種模式”。所謂兩個極點,就是把江蘇省的發展重點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城市群、城市圈;另外一部分就是小城鎮。其中城市群、城市圈的發展是統籌江蘇省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小城鎮的發展是提高城鎮化率、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不完全相同的因素,江蘇省13個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各有自己的特色,隨之演變成了多種新型城鎮化模式?,F在,最為大家熟知的模式是連續發展模式、要素重組模式、就地發展模式以及園區發展模式[4]。

2 科技創新支撐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實證分析

2.1 數據指標的確定

城鎮化率指標通常用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來計算,本文選取江蘇省2000年~2015年的城鎮化率??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替代性,科技創新選取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R&D經費支出和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江蘇省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如圖2所示),從2000年的0.59%上升到2015年的2.57%,增加了4倍左右,尤其是2010年以后這一比重都超過2%,充分體現了江蘇省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此外,江蘇省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戰略,高度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江蘇省科技人才隊伍逐年擴大。從圖3可以看出,江蘇省科技活動人員數從2000年19.42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111.99萬人,16年累計增加了92.57萬人。

2.2 模型的建立

多元回歸分析是指分析一個因變量與多個自變量之間關系,它的基本思想雖然是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沒有嚴格的、確定性的函數關系,但是可以設法找出最能代表它們之間關系的數學表達形式。江蘇省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涉及很多影響因素,所以,我們選用利用SPSS22軟件對江蘇省的城鎮化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實證科技創新對江蘇省城鎮化的支撐作用。

以圖1、圖2和圖3的數據為基礎,適法建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其中,城鎮化率是因變量,R&D經費支出和從事科技活動人數是自變量,擬建立下面的模型urbanization=+R&D+

researchers,其中,urbanization代表城鎮化率,R&D代表R&D經費支出,researchers代表從事科技活動人數。

由于我們采用的是逐步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以城鎮化率為因變量,依次以R&D,R&D和researchers為自變量,從而形成了兩個模型,調整后的R平方的系數超過了0.9,說明最終模型的擬合優良度很好。模型整體的顯著性為0.000,說明模型是顯著的。常數項和兩個自變量系數的顯著性都小于0.05,再次說明模型是顯著的。得到最終模型的表達式:

urbanization=32.951+9.5233R&D+0.077researchers。

2.3 模型結果的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R&D經費支出指標以及從事科研活動人數指標對提高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都是有影響的,說明自2000年~2015年科技創新對江蘇省的新型城鎮化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其中:R&D經費支出對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起的作用更為顯著,因為R&D經費支出對新型城鎮化化發展是起著直接作用的,它的投入可以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而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對新型城鎮化發展起的作用會存在一定滯后性,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不會因為科研人員數量的增加立即就產生反應,只有隨著時間的發展,科研活動人員對推動新型城鎮化的貢獻才會顯現。

3 科技創新支撐江蘇省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3.1 科技創新引領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體制問題

江蘇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和科技創新雖然在全國范圍來說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但是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在市場和技術上出現了體制方面的問題。首先,江蘇省的市場經濟不完全健全,還不能完全有效配置市場的生產要素,其次因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健全導致技術研發方面的體制障礙。雖然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加大了研究經費的投入,2015年R&D投入強度達到2.57%(如圖2所示),超過了全國的2.07%[5],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差距,甚至有些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江蘇省現在的水平,比如美國在1997年R&D投入就達到了2.58%[6]。

3.2 科技創新引領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產業升級問題

很長時期以來,江蘇省產業的發展大都是依靠低勞動成本和低環境資源成本的,尤其是江蘇省的蘇北地區,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江蘇省的產業升級大多數是依靠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只有較小一部分是來源于自主創新。雖然江蘇省也逐漸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但是科技創新產出真正可以用到實際中的確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創新產出都是比較理論化的。此外,產學研割裂的現象依然存在,江蘇省的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關系仍然不夠緊密,這都不利于江蘇省產業的轉型升級。

3.3 科技創新引領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但江蘇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尤其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后,該問題就更加突出。洪澇災害無法及時解決,城市的交通擁擠,市政設施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每年的國慶小長假,高速公路上的堵車現象比比皆是,在易發生事故高速路段中,江蘇省排名前五[7]。

3.4 科技創新引領江蘇省新型城鎮化面臨的生態問題

科技創新在推動江蘇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是顯現的,它帶給人們的是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現代化的生活,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包含著被人們忽視的生態問題。江蘇省的工業廢水、廢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分別從2011年的24.63億噸、311.69萬噸、10475.5萬噸變為了2015年的20.64億噸、255.72萬噸、10701.01萬噸[1],較之以往,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多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甚至有些個別污染物的排放量居然呈上升趨勢,比如工業固體廢物。

4 對策與建議

4.1 深化體制改革

我們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正確地對政府和市場進行定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同時,要深化技術體制的變革,堅持以市場為方向的科技創新,健全科技創新投入以及科技人員培養等方面的制度。

4.2 優化產業布局

產業布局的不合理,往往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經濟上不去,那么城鎮化也無法健康地發展。因此,需要從以下方面優化產業布局:首先,把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把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其次,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最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水平。

4.3 完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好壞影響著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影響著人們對新型城鎮化的認可,所以在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上,要堅持完善基礎設施。江蘇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要正確地引領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資金去完善基礎設施。利用科技創新,使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城市基礎設施融合,建造優質的基礎設施網絡。

4.4 改善生態環境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綠色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首先,嚴格執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高度重視污染物的排放并加大對其控制力度。其次,加快植樹造林的步伐,提高綠化覆蓋率。最后,加強對全省居民生態文明理念的教育,讓全省人民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參考文 獻

[1]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0~2016.

[2] 2016年中國各城市GDP排名重磅出爐[EB/OL].http:// www.haojingui.com/gdp/3540.html,2017-02-04.

[3] 統計局局長: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接近富足標準[EB/OL]. http://news.163.com/17/1010/11/D0CPIH4O00018AOR. html,2017-10-10.

[4] 劉立仁.關于江蘇城鎮化“三個階段”、“兩個極點”的思考和建議[J].江蘇農村經濟,2013(04).

[5]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6] 段聯合,楊帆.美國R&D經費投入強度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10).

[7] 高德地圖發布《2017年國慶節出行安全指南》[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9-26/docifymenmt7097208.shtml,2017-9-26.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產城融合機制與路徑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16JJD790043);江蘇省軟科學項目“科技創新支撐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機制和對策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BR2017026);江蘇科技大學博士啟動資金支持。

作者簡介:何育靜(1973-),青海西寧人,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蘇州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兼職副研究員。

上一篇: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反腐倡廉建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