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4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青城鎮是蘭州市榆中縣下轄的一個小鎮,曾有“黃河第一古鎮”、“千年古鎮”、“風雅青城”等美譽。近年來青城鎮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開發,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對其他地方發展鄉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旅游;民俗文化;資源

收稿日期:2011-11-08

基金項目: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1002-12)

作者簡介:白秀紅(1984-),女,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張文政(1975-),男,甘肅民勤人,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省社會學會理事,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

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在體能和心理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對日常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強烈[1]。城市居民往往會在雙休日或者節假日選擇一些輕松的休閑活動。近幾年農家樂成為他們的主要休閑方式[2] 。尤其是到附近的鄉村旅游,更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消費方式,是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的有機結合[3] 。國外學者將鄉村旅游定義為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 [4]。中國學者則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類型 [5]??傊?,鄉村以其清新古樸的田園風光和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受到鄉村旅游者愈來愈多的青睞。在筆者研究的青城鎮,每年接受數以千計的游客來此旅游。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開發,是該地近年來走出的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對此進行相關研究,以期推進該地乃至全國鄉村旅游的合理發展,就教于方家。

一、青城鎮發展鄉村旅游的歷程和優勢

(一)青城鎮發展鄉村旅游的簡要歷程

青城鎮位于蘭州市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距離蘭州、白銀兩市分別為90公里和25公里,總面積137平方公里。目前總人口2.05萬,下轄14個村71個村民小組,總耕地面積1.44萬畝,人均耕地0.64畝。這里平均海拔1 4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 [6]。屬于典型的黃河谷地。溫和的氣候,豐富的物產,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青城鎮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及文化旅游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20世紀80年代,該鎮還是一個經濟發展極度落后的小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經濟來源單一且少。青城鎮人多地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水煙,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由于耕作方式落后,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只有極少數人在外面搞副業打工。農民們想盡辦法精耕細作,依然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利,生產、生活成本高。鎮內只有兩條路通往外界,一條是經山路通往榆中縣城,一條經過青城橋通往白銀市和蘭州市。通往榆中縣城的山路狹窄而且多彎道,每天只發兩趟車,當天不能往返,一遇到雨雪天氣出行相當危險。

這種情況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改善。青城鎮農民開始學習種植塑料溫室大棚,依靠蔬菜的反季節差來提高經濟收入,提高土地產出率。剛開始種植的作物主要是黃瓜和西葫蘆,到結瓜的時候由菜販子統一收購,運往周邊城市。起初確實讓青城的農民經濟寬裕了,農戶家不僅蓋了新房而且還有了存款。但幾年后,隨著大棚經濟的普及以及蔬菜品種、產量等方面的原因,青城鎮的農民再次陷入發展困境。尋找一條新的發展思路來解決這種困境,幫助農民增收成為青城鎮的當務之急。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著力化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其中,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青城鎮在整理挖掘當地文化歷史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文化古鎮”的特殊歷史地位,將文化旅游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在青城鎮也慢慢興起。

(二)青城鎮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條件

1.青城鎮豐富的文化資源?!跋扔械仪喑?,后有蘭州城”[7] ,青城的歷史較蘭州市還要久遠。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

眾多的文化古跡。高家祠堂,一座完整保留下來的古代宗祠,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羅家大院為代表的60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經補修恢復,目前已是影視劇的重要拍攝基地。此外還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城隍廟、青城書院和二龍山戲樓。

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英雄武鼓、柴山等,是每年春節或者其他重要節日青城鎮的拿手節目,尤其是柴山,因其表演難度大,目前會此技藝的藝人已經很少,其娛樂性和刺激性不亞于專業的雜技表演。此外,還有青城村的踩高蹺,城河村的抬子、瓦窯村的太平鼓都是世代傳承下來的技藝。

經久不息的傳統民俗藝術。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藝術各具特色,獨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廂調小曲。清光緒年間由張海潤采取王實甫《西廂記》文詞,創編了《游寺》、《借廂》、《酬韻》等八折戲,名曰《西廂調》。該調音樂唱腔優美動聽,劇情簡單,出場人物少,容易排練,成為青城最早的小曲。在此前后,青城在外地經商、讀書的曲藝愛好者,不時將外地小曲劇目引入青城,使青城小曲得以發展,一時局面大開。因而西廂曲調有越調、風箏調、三朵花、甘涼調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戶戲、隴東道情、花兒等的特點[8],獨具風格。

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青城鎮的長面和糝飯,做工精細,工序繁多,吃后回味無窮。來鎮游客或走親串友的人們,必要嘗嘗青城的地方飯,離開時還帶些家釀的老陳醋。

2.青城鎮的農業資源。青城鎮的農民長期以來僅從事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唯一的經濟作物就是水煙。秋末將水煙收割后經霜煞賣給鎮上的煙廠,經加工后銷往福建、四川等地。賣水煙的錢成為一家一年生活開支的活錢。20世紀90年代,當地農民改變種植方式,學習種植塑料溫室大棚。初期經濟收入明顯提高,但是由于長期種植同一種作物,土壤變得僵硬和作物的抗病能力變弱、產量降低等因素使得大棚經濟持續走低。直至近幾年,調整種植品種,引進了茄王、纖首等新品種,使得茄子成為青城鎮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同時因地制宜在西葫蘆適宜生長的東灘一帶種植西葫蘆,并且改良耕作技術,推動了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在高架大棚西瓜產業的發展上,引進了京欣1號、京欣2號、超甜京欣等新品種,抓住市場機遇使其成為青城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葡萄產業的發展上,引進了紅提葡萄、黑玫瑰等新品種,改變了葡萄品種單一老化的現狀,提高葡萄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經濟效益。在保護特色農產品上,對市場青睞的高架大棚西瓜、日光溫室茄子、西葫蘆等優良品種進行了商標注冊,對全鎮蔬菜進行了無公害產地認定,對茄子、西葫蘆兩個蔬菜品種進行了無公害產品認證,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保護了群眾的切身利益。通過走農業產業化富民的路子,使全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明顯下降,而日光溫室、高架大棚瓜果、蔬菜及飼草的種植面積明顯加大,全鎮糧經飼的比例達2.5∶6∶1.5,農業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9]。

2007年青城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后,慕名前來旅游參觀的人越來越多,青城鎮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將農業發展與文化旅游結合在一起,搞起了鄉村旅游。

二、青城鎮發展鄉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2010年3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游局剛公布的105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評選結果中,青城古鎮成為甘肅省唯一的被授予全國首批旅游名鎮稱號的村鎮。

夏秋是旅游的旺季,也正值西瓜、葡萄等瓜果上市的季節。青城鎮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西瓜文化節”,就青城鎮的西瓜品質等向游客和外界進行宣傳,讓游客們經過親口品嘗來認可青城鎮的西瓜品質。2011年青城鎮的西瓜價格普遍較其他產地西瓜高出1元/公斤左右。雖然價高,但是青城西瓜仍以其自身皮薄、汁多肉甜、產地近、新鮮程度高等特點迅速占領了市場,受到廣大城市居民的青睞。

在青城鎮東部,有榆中縣唯一的千畝水稻田,而且黃河在這里形成了大片的濕地。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青城鎮就勢在此打造了一個百畝荷塘,既種植荷花養魚又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隨著烏金峽水電站的即將建成,這里更具有了建設大型濕地公園的優勢。

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農民增收的途徑和方式也變得多樣。除了種植溫室塑料大棚,不少人家開起了“農家樂”,為游客提供食宿,增加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庭院經濟的發展。青城鎮自古就有在自家小院種植蔬菜和葡萄等作物的習俗。這些蔬菜種植在自家的小院里用農家肥培育,幾乎不施農藥,既新鮮又安全,人們可以放心食用。在葡萄架下乘涼聊天更是小鎮人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之一。葡萄收獲的季節,除了滿足自家食用需求,還可以把富裕出來的葡萄變成商品,獲得額外的經濟收入,補貼家用。青城鎮目前種植庭院葡萄約有上千畝,主要集中在瓦窯村、東灘一帶。瓦窯村農戶宅基地面積普遍較青城鎮其他地方大,因而他們的院子也相對較大,幾乎家家在自家的院子里種植葡萄,現已被鎮政府規劃為“百畝葡萄農莊”。因為土壤和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優越,青城鎮的葡萄口感非常好,甜而不酸,在本地及白銀市、蘭州等地極富盛名。

此外,一部分人選擇個體蔬菜運輸,將名優農產品銷往新疆、青海、北京等地;一部分人選擇設施養殖等。經濟活動多樣化,收入也越來越高。

三、青城鎮的鄉村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鄉村旅游在青城鎮已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包括道路、水電及日常生活設施等。2008年,連接鎮內出行重要通道的青城橋由于超期、超負荷使用,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而被禁止車輛通行后,出行難題一直未被解決。繞道通行給青城鎮的農產品運輸及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農產品運輸成本大大提高,肥料、煤炭、草簾子等生產生活物資的成本因此也增加不少。青城鎮是文化古鎮,城河村等主要旅游景區的道路都是青石板鋪成的仿古街道,為防止大型車輛損壞路面,在進出口都設置了限制路障。不少來青城鎮的游客反映,因為道路不暢,車子經常被路障刮花,既影響了他們前來旅游的心情,也造成了他們財物上的損失。另外,鎮內居民用電線路、用水管道等設計不合理,水管等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了部分村子經常斷電、斷水的現象,甚至是水管破裂泡塌農民房屋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質量。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缺乏也使得前來旅游的游客極不方便。

(二)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危機

民俗文化是農業旅游的靈魂[10]。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青城鎮重放光彩,很多人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其風采。然而,由于諸多的主客觀因素讓現今的青城民俗文化在傳承上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一是優秀的西廂小調曲藝表演者和剪紙、刺繡手工藝者的傳承之間出現了一個斷層;二是保存下來的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音像資料都相當少,大部分只能靠手工藝和曲藝老藝人言傳口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三是這些民俗文化只是逢年過節時演出,難以獲得大的繁榮發展;四是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致不高,接受這些文化的能力也較差。

在調研的過程中,不論是當地群眾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均反映精通這些傳統曲藝和手工藝藝人太少了,只是幾張老面孔?,F在的年輕一代不是在外求學、工作,就是搞經濟創收,傳統民俗文化該如何傳承下去根本無人問津。

(三)優質農產品的產銷、保鮮服務體系不健全

青城鎮的西瓜、葡萄、茄子等蔬菜品質毋庸置疑,但在生產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部分農民為求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使得青城鎮的農產品聲譽受到影響,間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價格;西瓜皮薄雖好但也不利于長途運輸,稍有碰撞就破裂了,使得運輸的成本和最終的銷售價格提高了;葡萄保鮮期短,不利于保存,如長時間遇到陰雨天氣,銷售就會大打折扣。僅僅靠鄉村旅游來銷售農產品還是有限的,如何構建健全的產銷、保險服務體系,保證農產品的種植效益成為當務之急。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出行難的問題,當地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籌資,整修、拓寬道路,修建公用停車場。同時,對鎮內的道路進行整體規劃,科學設計和規范水電線路的埋放,嚴把質量關。在旅游景點集中區規劃修建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解決游客的后顧之憂。(2)加強民間藝術搶救與保護的工作力度。積極搞好宣傳工作,鼓勵人們更多地去了解民俗民間文化,增強全民保護和拯救傳承民俗民間文化的自覺性和意識。先保護,后開發,對一些如剪紙、刺繡、西廂小調等具有較高藝術、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俗民間文化要建立資料檔案,以防損毀。同時加強青城鎮民間藝術傳承人隊伍建設。對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和民間曲調要鼓勵藝人帶徒授藝使其后繼有人,鼓勵年輕人學習民間藝術。(3)健全農產品產銷、保鮮等服務體系。對農民的小農意識及不良獲利思想加強宣傳教育,積極探尋科學、合理的農產品運輸保鮮技術,建立專業合作社,在農產品上市前做好銷售訂單等服務工作,為農產品豐收助力。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徐斌,邱扶東,等.中國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系統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5.

[2] 楊國良.城市居民休閑行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2,(2).

[3] 韓麗,段致輝.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2).

[4] 劉偉,丁賢忠,等.以色列鄉村旅游發展迅速[J].世界農業,1998,(7):12-13.

[5] 熊凱.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3):70-73.

[6] 榆中縣統計局.2009年榆中縣統計提要[Z],2010:4.

[7] 楊巨川.青城記[Z],2004:9.

[8] 劉自重.青城小曲[M].手抄本,民國三十八年(1950年).

[9] 榆中縣統計局.2009年榆中縣統計提要[Z],2010:4.

[10] 劉蓬春.民俗文化是“農業旅游”的靈魂[J].成都大學學報,2004,(4).

Rural Tourism —— Qingcheng Tow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s New Thinking

BAI Xiu-hong,ZHANG Wen-z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700,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 folk culture; resources

[責任編輯 安世友]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開展,以鄉村獨特風土民情為依托的旅游活動。西安地區鄉村旅游形式較簡單,主要表現為以鄉村地區特有的民俗風情和獨特的飲食文化為“賣點”,吸引旅游者游覽的形式。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通過對西安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整體分析,通過專家打分對相應指標評分,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找出限制鄉村旅游發展動力的限制性因素,并據此提出有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保障鄉村旅游持續發展。

[關鍵詞] 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發展動力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Rural Tourism in  X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Zhang Liang1,Dong Jing2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Key word: global tourism;rural tourism;power of development

一、緒論

“全域旅游”的理念早已提出,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游研討會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戰略部署,將 “全域旅游”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提出要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的戰略部署,隨后發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大有可為》,國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此后,各地開始全面推進建設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應突出“全”。一個區域只有在 “八全”(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時空、全方位、全社會、全部門、全游客)理念的指導下,樹立資源觀、產品觀、產業觀和市場觀,才能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發展模式,最終促進旅游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班l村旅游”的基礎是農業,載體為農村,主體是農民[2]。筆者認為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地區特有的多種民俗風情、田園風光、特色飲食等為吸引物,能夠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夠為鄉村地區帶來旅游收益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的核心是突出其特有的“鄉村性”和“田園性”,主要客源地應該來自于鄉村之外的城市地區,以獨特的鄉村風光和風土民情為主要吸引物。

當前,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鄉村旅游形式主要為鄉村特色飲食品嘗、風土民情的展示以及鄉村地區優越自然景觀的欣賞,對于周邊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指標體系

鄉村旅游的全域旅游發展動力系統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把發展動力系統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吸引力系統、推力系統、支持和保障系統,三方面主要因素相互協調,共同構成鄉村旅游的動力發展機制,完善鄉村旅游的 “全域旅游”發展機制。

(一)吸引力系統。 主要指鄉村旅游地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吸引力大小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本文認為吸引力系統由多種吸引要素構成,主要為:鄉村旅游地旅游資源的特色及稟賦狀況、旅游資源集群狀況、鄉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圍。

1、旅游資源的特色及資源稟賦狀況是鄉村旅游地發展旅游業的基礎,資源稟賦狀況對旅游地發展旅游業的影響,旅游地的資源稟賦狀況主要與旅游地景區、景點的數量,旅游地景點特色突出程度。2、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是旅游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吸引物和人文旅游吸引物,是傳統觀光度假型旅游業發展的載體。對鄉村旅游地而言,旅游資源集群狀況主要與資源稟賦狀況有關,主要是指鄉村旅游地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地的分布密集程度和旅游資源相對其他相似地區的優勢兩個方面的主要因素。3、旅游發展的核心是文化[3],對于旅游者而言,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是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鄉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圍還包含旅游地發展歷史的發掘程度;旅游地歷史遺址、遺跡的數量;旅游者對旅游地形象的評價等內容。

(二)推力系統。 主要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系列因素,主要有:政府的政策傾向、鄉村旅游地及周邊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鄉村旅游地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1、政府政策傾向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的態度、旅游業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程度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特別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必然要求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保障旅游市場規范有序和游客的合法權益。 2、鄉村旅游地及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全域旅游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良好的經濟基礎有利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使旅游者能“進得去且能留得住”。良好的經濟基礎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穩固的經濟基礎,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客源市場。良好的經濟基礎主要包括人均GDP(元/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3、鄉村旅游地產業結構協調程度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旅游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與相關產業相互配合才能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因此,鄉村旅游地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一方面主要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還與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程度有密切關系。

(三)支持和保障系統。 是指支持旅游吸引物及直接接觸旅游者的旅游部門及存在發展的環境系統。彭華(1999)提出,旅游支持系統是由社會、文化、經濟與自然共同構成的旅游大環境,對區域的旅游吸引起著很強的輔助作用,同時也能對區域的旅游產品生產供給進行制約,深刻影響著旅游活動的質量和旅游決策行為[4]。因此,支持、保障系統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鄉村旅游地基礎設施完善水平、鄉村旅游地服務水平、鄉村旅游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以及當地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等因素。

1、鄉村旅游地基礎設施完善水平是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障。主要包括鄉村旅游地的可進入性;交通設備設施的完善程度;通訊設施的完善程度;鄉村旅游地醫療水平的高低等因素。2、鄉村旅游地服務水平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旅游地的服務水平主要包括旅游地的餐飲、客房服務水平;鄉村旅游地的衛生狀況;特別是旅游廁所的數量在全域旅游中尤為重要,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以旅游廁所為代表的公共基礎設施供給上要有所突破,因此,旅游廁所的數量對全域旅游的發展尤為重要。3、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質量是吸引旅游者前來游覽的基礎和核心。城市居民到鄉村進行旅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體驗與眾不同的生活環境,因此,鄉村旅游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對于發展鄉村旅游至關重要。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質量主要包含以下因素:旅游地空氣質量優良率、旅游地的植被覆蓋率。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分析

(一)吸引力系統

1、西安市鄉村旅游資源相對豐富,市區及周邊地區鄉村旅游資源均有分布,市區內的永興坊以陜西關中特色飲食品嘗為代表。秦嶺地區環境優勢明顯,主要以農家采摘、特色飲食品嘗和登山體驗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整體上,西安及周邊地區鄉村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其特色旅游產品對于旅游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2、鄉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圍相對濃厚,但游客對本地區獨特民俗的了解程度較低。關中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本地區居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習慣,而本地區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民俗的挖掘層次較低,游客難以深入了解。

(二)推力系統

在200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和人民群眾更滿意的現代服務業[5],這體現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提出旅游業轉變方式[6]發展,對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部署。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方式之一,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旅游業的整體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是進行美麗鄉村建設[7],從這一角度看,鄉村旅游的發展是提高鄉村價值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旅游業,發揮其帶動作用比較強的特點,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就業、增加外匯收入、加快貨幣回籠、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等優點。

正因為發展旅游業有諸多優點,因此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加以完善,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旅行社條例》等法律、法規保障旅游者合法權益和規范旅行社行為,但依然有強制購物、游覽時間縮水等侵害旅游者權益的行為發生。

旅游業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還與居民的閑暇時間有密切關系。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西安是陜西省省會,經濟發達,經濟總量在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旅游資源豐富,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三)支持保障系統

1、西安市及周邊地區,鄉村旅游地交通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旅游地可進入性較強,游客可以方便的進出景區。但是鄉村旅游地的醫療設施水平相對落后,不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要求。2、旅游地服務水平方面。景區的整體衛生狀況良好,能夠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但景區旅游廁所數量較少,設施落后,不能滿足當前旅游者的需求。3、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質量方面。西安市鄉村旅游地大部分位于城市周邊地區,有部分鄉村旅游地臨近山地,環境普遍較好。相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AHP層次分析法的含義及相關分析

(一)層次分析法的相關含義。 層次分析法是將與決策總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決策的方法。本文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西安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進行系統分析,通過專家打分法對所有指標進行評分,為各項指標的最終計算打下了基礎。

(二)運用層次法計算。 本文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西安鄉村旅游發展動力的指標權重,采用1——9標度法,請專家對各層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并進行打分。    通過請專家打分法,確定了各個指標要素的得分,通過相關軟件計算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如下:

五、結論分析及改進措施

根據層次分析法分析,在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下,西安市鄉村旅游發展動力主要是源自于資源本身的吸引力方面,而支持保障系統相對欠缺。資源本身的吸引力主要優勢為旅游資源的特色方面,本地區鄉村旅游資源特色明顯,關中獨特的民風民俗、特色飲食等優勢明顯。雖然本地區特色明顯,但各景區之間特色相似性較大,分散了旅游者的吸引力。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其支持和保障系統相對欠缺,主要表現在鄉村旅游廁所方面欠缺,因此,需要鄉村旅游地和政府相關部門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增加旅游廁所的數量并完善相關設施。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安市鄉村旅游地距離城市較近,如:秦嶺地區農家樂所在地交通便捷,極大地方便了旅游者前往游覽,此外本地環境優勢明顯,且西安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旅游者眾多。由于陜西關中地區在歷史上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今依然存保存著諸多的歷史遺跡,各景區充分發掘其歷史遺址、遺跡,或按照古代建筑樣式建設了相關接待設施,提升了景區的特色,深入挖掘了所蘊含的歷史。

本地對旅游業的發展持支持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雖然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依然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國家和地方應該根據旅游市場出現的新特點、新情況積極完善法律法規,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規范、有序的制度保障。 雖然各鄉村旅游地的交通通達性較好,但其在交通設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當前,多數旅游者采取自駕游的方式前往鄉村旅游地,這就要求要有足夠的停車能力,但是部分鄉村旅游地在這方面存在欠缺,如:有些周邊村民將土地改為停車場的情況,甚至有旅游者直接將車停放在道路兩旁,阻礙了交通。這要求景區在規劃中要順應當前旅游的發展趨勢,擴大停車場的容納量,在旺季時加強對交通的管理,以保障交通順暢。

鄉村旅游區旅游廁所的數量和廁所的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迅速發展的要求。針對此種情況,景區應該加強管理,合理規劃旅游廁所,使旅游廁所的數量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此外,廁所的衛生環境對旅游者同樣重要,首先,要求旅游廁所在建設中要有完善的設備設施,此外,還要求加強管理,保障旅游廁所的設施正常運轉和廁所內衛生環境干凈整潔。

在鄉村旅游地餐飲、客房服務水平方面,由于從事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旅游地餐飲、客房的服務水平。旅游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對鄉村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各鄉村旅游地首先需要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強化其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此外,在從業技能方面可以與相關高校進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優質的師資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教育和培訓,發揮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付妍.基于全域旅游的社區居民旅游開發影響感知與態度評測研究——以青海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例[D].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13.

[2] [7]崔水蓮.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研究——以野三坡茍各莊村為例[D].河北大學管理學碩士論文,2017:7.

[3] [4]錢鴻.全域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研究及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蘇省縣(區)全域旅游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5] [6]謝娜娜.全域旅游視角下旅游與城市發展的耦合研究——以廈門為例[D].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1.

[8]陜西省教育廳2017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802/06/75721.html.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1) 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初級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鼓勵地、市級衛生學校和有條件的縣級衛校多為農村培養一些留得住, 能在農村扎根的初級衛技人員, 逐步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 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達到所有在農村從醫人員都有相應的學歷 (中專以上) 。

(2) 目前鄉級衛生院隨著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普遍實行已經有了質的改變。但衛生院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還有待于提高, 據了解, 目前由于種種因素的原因, 仍有一部分未受過系統專業教育的人員, 在鄉級衛生院從事醫療衛生保健工作, 這就大大降低了鄉級衛生院整體素質。因此, 有關部門要把握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精神, 要把提高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整體素質作為重要議事日程提出來解決好, 為切實保障廣大農民享受到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做出積極的努力。

(3) 嚴格履行鄉村醫生注冊程序, 凡達不到執業條件的要堅決取締其行醫資格。鄉村醫生大部分屬于“全科醫生”, “屬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 沒有系統的醫療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很難勝任此項工作的。因此,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尤其是縣級衛生部門要嚴把準入關, 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鄉村醫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堅決預以糾正。

(4) 規范行醫行為。盡管鄉村醫生大部分屬“全科醫生”, 可他們的主要職責講還是主要從事預防, 保健和一般醫療服務, 對超出“一般醫療服務”范圍的一定要有嚴格的轉診制度, 防止因誤診而引起的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發生, 確保農村就醫秩序的穩定。

(5) 對鄉村醫生應賦予較多的社會公共衛生服務職能, 除承擔一般醫療服務外, 當地的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愛國衛生、健康教育等社會公共衛生職能都應該是鄉村醫生所承擔的職能。因此, 當地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一定的技能勝任以上工作。同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還要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定期培訓, 提高他們接受新知識新經驗的能力。使他們在鄉村醫生的基礎上努力向執業助理醫師發展。

(6) 規范用藥行為。由于我國目前許多醫療機構還存在“以藥養醫”的現狀, 鄉村醫療機構當然也不例外, 對鄉村醫療機構除規定明確用藥目錄外, 還要經常檢查其藥庫、藥房的存藥情況, 對超范圍存放, 使用的要堅決予以糾正。

(7) 有關部門應鼓勵取得執業醫師或助理執業醫師的人員開辦村級醫療衛生機構, 并給予積極地引導和扶持。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城市醫院與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幫扶和協作關系, 落實縣級醫療機構晉升中、高級職稱后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 建立縣鄉人才雙向流動制;還要實行對農村基層工作衛技人員在資格評價、職稱晉升、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完善工資待遇和績效考核制度, 確保未來有一支“穩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農村衛生隊伍。

摘要:鄉村醫生擔負著我國絕大多數農民的醫療保健任務。由于我國的鄉村醫生隊伍屬于有中國特色的龐大的農村衛生技術隊伍, 所以在十二五期間必須加大對其的管理和進行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培訓, 才能跟上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 切實保障農民享受到較高級醫療服務的權利。

關鍵詞:中國,鄉村醫生,發展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2009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Z].北京:衛生部, 2009.

[2] 衛生部.深化醫改需要更多探路者:張茅要求基層單位在5個問題上著力[Z], 2010.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農村基層村民自治進程中,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難以做到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博弈導致了“強勢政府、弱勢村委”和“弱勢政府、強勢村委”現象。我們應對相關法律與制度進行全面的審視,進一步理順鄉村關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構建和諧的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關系。

【關鍵詞】村委會 鄉鎮政府 村民自治 和諧關系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村民自治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載體,是農村基層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至今,村民自治的運行在法律的保障下,在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的合力作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實踐的發展,村民自治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關系中。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礎政權建設,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制度,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本文以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問卷和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農村調查,分析相關原因以期探尋構建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和諧關系的路徑。

調查基本情況概述

表1 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2012年5~8月,我們先后對四川省雅安市多營鎮、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 、成都市雙流縣興隆鎮、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鎮、成都市新津縣花橋鎮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實地調研中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1950份,其中有效問卷1890份,問卷有效率為94.5%。問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如何看待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關系(樣本的基本情況見表1),被調查人群主要集中在36~55歲之間,占樣本的60%,這一年齡段的人具有較豐富的閱歷和實際的工作經驗;從學歷結構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小學文化程度的僅占7%;從政治面貌上看,中共黨員占21.50%,非黨群眾占78.50%。這些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答卷情況能夠較真實地反映當前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相互關系的基本狀況。

構建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和諧關系的現實困境

從理論上講,我國農村基層的村民自治屬于國家權力向社會權利的回歸,本質上是權力和利益在國家和社會的重新分配。自治必然要求鄉鎮政府讓渡部分權力給鄉村社會形成自治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廢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在農村建立了鄉鎮基層政權和村民委員會群眾性自治組織,形成了“鄉政村治”的農村基層治理模式。鄉鎮政府是我國政府行政體制中最基層的行政機關,是國家政權的最末梢,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工作的基礎。鄉鎮政府作為國家政權機構的基層組織,自上而下管理農村。村民委員會屬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權力是本村村民賦予的,自下而上地對本村進行自我管理。這一治理模式由于權力來源、運轉體制機制的不同而產生了結構性矛盾。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權力博弈導致了“強勢政府、弱勢村委”和“強勢村委、弱勢政府”兩種局面。鄉鎮政府職能和村委會的關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和農村的關系。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國家對城市的發展有政策支持,農村大多采用自給自足的方式。由此導致了鄉鎮政府的行政權力滲透到農村,將村民委員會當做鄉鎮政府的下屬辦事機構,將“指導”變“領導”,干預了村委會的決策權、人事權,干預了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各個環節。同時,農村長期以來的管理模式,使得相當一部分村民不能準確定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在被調查的1890位村民中,認為村民委員會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占39.6%,認為村民委員會為“鄉鎮政府的下屬行政機構”的占43.8%(見表2)。由此可見,在農村社會,村民委員會缺乏村民的政治身份認同,導致在村級事務管理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有效地組織廣大村民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而代之以完成鄉鎮政府下達的任務為主。村民委員會俯首聽命于鄉鎮政府,喪失了代表廣大村民管理本村事務的主動權。而村民委員會如果不能代表村民的實際利益,無視村民的意見,反過來又會影響其在農村社會的威信,更加讓村民認為村民委員會就是鄉鎮政府的下屬單位,從而不能得到廣大村民正確的心理認同。村民委員會想順利開展工作,就不得不依靠鄉鎮政府,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村民委員會淪為鄉鎮政府的附屬機構,形成“強勢政府、弱勢村委”的局面。

表2 村民對村民委員會性質的定位

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作為農村社會廣大村民民主權利的制度載體,自20世紀80年代萌芽至今,在國家的強力推行下,不斷增強了村民的民主意識,部分地區的村民委員會出現了抵制鄉鎮行政向村一級滲透的局面。村民自治權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內容,村民委員會出于保障和實現村民自治權的需要而抗拒鄉鎮政府不合理行政干預的行為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合法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應該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但同時村民委員會也應協助鄉鎮政府完成宣傳黨的規章制度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等工作。在現實生活中,部分村民委員會出于本村利益的需要,往往拒絕接受鄉鎮政府的指導。相當一部分村民認為,自治就是絕對的高度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政府部門管不著。因此,他們不愿接受鄉鎮政府管理,出現了村民委員會的職能相對過強、鄉鎮政府的職能相對弱化的現象,即“強勢村委、弱勢政府”。

村民自治權利的異化以及村民自治主體的轉移。伴隨著村民自治的深入實踐,村民自治不僅是一種制度而且內化為廣大村民不可轉讓的民主權利。村民自治權是廣大農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只有有效地保障村民自治權的實現,村民自治制度才有存在的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廣大村民直接感受到的是村民委員會的管理,導致相當一部分人混淆了村民自治權和村民委員會的職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治的常設工作機構和執行機構,凡一切涉及全體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村民委員會都必須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村民委員會對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匯報工作。相關法律明確了村民自治權是全體村民的權利。但在實際操作中,村民委員會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有些地方因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幾乎不能照常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科學規范的召開更少。這樣一來,在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務的決策上,缺乏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有效監督,不能有效表達村民的意見,導致民主決策常常演變為村委會的幾個組成人員擅自決定。村民的自治權利實際上就異化為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的自治權力。村民自治也就變成了村官的自治,村民自治的主體已悄然轉移到村委會和鄉鎮政府,偏離了村民自治的本質目的。

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沖突的原因分析

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沖突的出現,不僅影響了鄉鎮政府職能的實現,而且削減了廣大群眾參與村民自治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導致這些矛盾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對于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關系,相關法律規定較為模糊。村民自治實施以來,農村社會的權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雙方的權力職能更需要法律明確界定,才能保障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構建和諧關系。在現行情況下,關于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關系,在法律制度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五條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鄉、民族鄉、鎮的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薄按迕裎瘑T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贝隧椓⒎▋H明確了鄉鎮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是指導而不是領導,至于指導的內容、方式等,卻無明確說明。這導致在實際操作中,鄉鎮政府容易出現侵權現象;同時,由于法律僅僅規定村民委員會對鄉鎮政府的工作是協助作用,沒有清晰規定村民委員會的職責,導致在實際情況下,村民委員會的工作難以有效地跟鄉鎮政府工作相銜接。村民委員會不明確哪項工作需要鄉鎮政府指導、支持和幫助,只能擅自做決定,出現了不被指導的現象。由此可見,法律法規不健全、相應制度的缺位,使得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關系難以協調,導致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在村民自治這一民主實踐中時有產生沖突。

傳統行政習慣的影響。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的阻力之一是鄉鎮干部傳統的管理理念和固有的行政方式。在農村,廣大村民長期受到行政權力的管轄和約束,鄉鎮政府對于村級政務一直處于強勢地位,這幾乎成為了一個傳統。表現為鄉鎮政府在官本位意識支配下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介入過度,違背了政府對村民自治的指導和幫助的原則。另外,鄉鎮政府服務意識不強,管制意識過剩。這緣于部分鄉鎮干部受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的影響,錯誤地認為權力就意味著利益、意味著能掌握更多的資源,從而對村民委員會的事務橫加干涉,不斷引起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利益沖突。這不僅打擊了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而且也造成了村民對干部的不信任,形成信任危機,這是阻礙鄉鎮政府與村民及村民委員會和諧關系的不利因素。

掌握資源的不對稱。從社會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鄉鎮政府掌握著相對豐富的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而村民則缺乏參與自治的必要的資源。在此情況下,村民委員會也無法有效動員、組織村民參與村級民主治理。村民自治的過程本該是村民的自發組織過程,村民組織要求村民處于村級公共權力的核心,而實際上,村民卻處于自治權力的邊緣,單個的村民也缺乏與政府談判的平等地位和實際能力。制度資源的不對稱也容易使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關系間的平衡點發生傾斜。

構建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和諧關系的對策

完善相關法律。由于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關系的界定太籠統,在實踐操作中容易引起沖突,建議相關法律應做具體的細化規定。例如,可以就鄉鎮政府在哪些方面以何種方式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指導作出明確規定。從而讓鄉鎮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指導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還可以明確規定鄉鎮政府以宣傳的方式來指導村民委員會正確理解和貫徹國家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等。

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堅持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在構建和諧的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關系中,重要一環是化解沖突,確保鄉鎮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指導能得到農村社會的認可、使鄉鎮政府得到村民信賴。要達到這一效果,就要重塑鄉鎮政府的服務形象。鄉鎮政府要圍繞農村農民關心的問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實現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良性互動、資源共享。

鄉鎮政府提供給農村的公共產品包括經濟性公共產品和社會性公共產品。經濟性公共產品包括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如提供水利灌溉設施),完善農業生產相關信息(如提供農產品的銷售信息等)。社會性的公共產品包括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糾紛調解等。比如,當征地補償分配不均產生糾紛時,鄉鎮政府可適時介入,妥善處置。

鄉鎮干部要更新管理理念。面對農村基層的鄉鎮干部一定要調整管理心態,改進工作態度,深化服務意識,尊重農民意愿。部分鄉鎮干部還要克服官本位的思想,不能利用工作之便和村民搶利益。

改革村委會職能,健全監督制度。強化村委會能力建設,建立民主選舉與競爭上崗相結合的選人用人機制,增強村民自治組織的生機和活力。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基礎上,要強化民主監督環節。從制度和實踐層面來看,當前村民自治內部自身的監督主體主要是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民理財小組,而這兩個小組均是在村民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難以獨立的對村民委員會職能進行監督,產生了村民委員會在實際操作中權利過大的可能性。因此,在村民委員會職能改革中,當務之急是建立獨立的監督制度,讓村民獨立行使監督權,與村民委員會的行政權分立。

強化村干部能力建設。針對當前農村部分村干部素質不高,處理農村事務能力不強的現象,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根據我們調查的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村干部中,了解村民委員會職能與職責的方式是:通過閱讀相關法律法規的占11.2%,通過請教往屆村干部的占40%,通過請教鄉鎮政府的占13.3%,通過閱讀村干部考核辦法的占22%,通過教育培訓的占13.5%。由此可見,需要在實踐中對村干部進行培訓,以便村干部更加明確自己的職責,杜絕越權現象,構建村干部與鄉鎮干部的和諧關系。

總之,健全法律法規,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這是構建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和諧關系的制度基礎。在此前提下,要著力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轉變村民委員會職能,轉變鄉鎮干部的管理理念,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工作聯系制度、聽取意見制度和監督反饋制度。還要發揮鄉鎮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指導作用,要體現村民委員會對鄉鎮政府的協助作用,這樣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才會統一在為村民服務中構建起和諧關系。

【作者分別為四川農業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農業大學政治學院教授;本文系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基于村民自治視角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R1122】

【注釋】

①楊成:“論鄉政與村治之間的沖突與調適—以實現鄉政與村治之間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為視角”,《求索》,2010年第11期。

②蔣明敏:“鄉政村治格局中鄉村關系的失調與調試”,《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2期。

③高青蓮,賈海薇:“農村基礎自治與基層政府治理的互動路徑與機制調適”,《廣東農業科學》,2011年第8期。

④遲樹清:“實現鄉鎮政府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良性互動”,《理論前沿》,2009年第14期。

責編/張蕾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經濟振興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闡述了鄉村旅游助推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性,并從加大扶持力度、規劃旅游建設等六個方面,著重探究了鄉村旅游推動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的創新策略,為相關調研人員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經濟振興戰略;多元化

鄉村旅游是鄉村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能夠優化鄉村產業結構,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還能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加快新型農村建設。而實現鄉村經濟振興這一戰略目標,要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立足于鄉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構建鄉村旅游發展多元模式,推進鄉村旅游業生態化建設,發揮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的助推作用。

一、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關系分析

鄉村旅游是鄉村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對于鄉村經濟振興具有重要影響作用。一方面,鄉村振興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鄉村經濟振興為能夠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優化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實現鄉村旅游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可帶動鄉村經濟振興。鄉村旅游產業作為鄉村新興產業,可以為農村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有效改善農村經濟生活條件。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不僅有利于落實我國推行的精準扶貧政策,還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把握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與鄉村經濟振興相互促進的關系,有助于在保證鄉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挖掘鄉村鄉土文化,拓寬鄉村優秀文化傳播途徑與傳播范圍,推動鄉村文化創新發展。

二、鄉村旅游助推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經濟振興戰略中的一項重要規劃,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助推農村經濟振興發展,逐漸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鄉村旅游在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有利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鄉村旅游業在發展前,當地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用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鄉村交通路線,保證鄉村交通通暢,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更多有利條件。鄉村旅游轉變了農村經濟建設中以農業經營為主的發展模式,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選擇,調整了鄉村就業發展方向。

二是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旅游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給村民帶來了增加收入的機會,有利于解決農村勞動人口流失問題,為農村經濟建設儲存人員力量。。另外,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政府推行征地補貼政策,旅游企業對村民進行經濟補償,也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三是有利于優化鄉村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以農業種植為主,生產形式過于單一,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而鄉村旅游業興起是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包括生態文化旅游、采摘園體驗、農家樂等旅游活動),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鄉村經濟振興戰略的實施[1]。

三、鄉村旅游助推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實施的創新路徑

1.加大鄉村旅游產業扶持力度

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結合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加強旅游產業開發管理,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應規劃鄉村旅游建設用地,推行相應的補貼政策,調動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產業開發的積極性,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避免在旅游經營發展中出現利益糾紛問題。政府要做好市場調查,適當放寬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條件,鼓勵并支持鄉村企業轉型,簡化旅游產業經營流程,促進更多企業主體加入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其次,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給予旅游企業一定的資金支持,確保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在研發新技術和生產新產品時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同時要做好宣傳工作,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加快農村旅游產業融資,緩解旅游產業經營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政府要注重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完善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如道路規劃、房屋建造等,為鄉村旅游發展打好基礎。最后,政府及旅游企業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針對從事旅游產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加強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增強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游服務隊伍,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發揮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振興的助推作用。

2.堅持鄉村旅游規劃建設原則

首先,堅持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在旅游景區建設中,應基于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情況,做好景區布局規劃。如對于游客相對集中的區域,可以設置大型服務站點,為游客提供餐飲、娛樂休閑等旅游服務場所,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一些游客較為分散的區域,設置小型休息區,落實好景區基礎設施規劃工作。通過合理布局節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提高旅游景區旅游設施的利用率。其次,堅持鄉土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對當地旅游資源及民俗文化的開發和應用,在鄉村旅游建設發展過程中,注重地方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夠吸引更多外來游客觀光消費。對此,鄉村旅游在建設中要改變以往照搬成功旅游實例的方式,而應結合自身發展優勢,挖掘地方鄉土文化,促進鄉土文化與旅游產業同步發展。最后,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發展新型旅游產業中,更應注重對景區周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本著環保與經濟共同發展理念,突出旅游建設的生態性,在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強化旅游建設的環保意識,減少對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旅游景區建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助推鄉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建立鄉村旅游發展新型格局

加快鄉村旅游發展速度,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全力配合,如成立專門的調查小組到鄉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結合鄉村旅游資源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方案,明確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方向,以免出現盲目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一是堅持鄉村旅游生態可持續發展方向。在維持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對當地旅游資源和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減少旅游景區建設中對農業生產、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注重景區建設經濟實用性的同時,兼顧景區建設的生態性,以免旅游因開發污染當地水源、空氣和土壤。二是堅持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方向。鄉村旅游建設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基礎,在旅游景區建設過程中,要盡可能利用當地資源,在保證建設質量的同時,減少旅游景區建設成本,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堅持鄉村旅游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方向。發展鄉村旅游要貫徹落實我國推行的精準扶貧政策,積極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拓寬村民獲得經濟收入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盡可能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堅持鄉村旅游文化可持續性發展方向,構建立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在旅游產業發展中,要了解當地民俗文化,繼承與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創新旅游產業發展形式。同時樹立長遠發展意識,從旅游產業持續發展角度,采用合理的旅游業經營模式,打造新型鄉村旅游景區,構建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發展[2。

4.深入挖掘鄉村地區旅游資源

要深入挖掘鄉村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當地悠久歷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效融合,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同時,實現對鄉村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要加大鄉村文化宣傳力度,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宣傳鄉村文化,擴大文化傳播范圍,使游客進一步了解鄉村地區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同時應加強對當地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成立非物質遺產保護區,強化鄉村文化保護效果??梢越⑧l村博物館,使游客深入了解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提高興趣。此外,還應注重對當地旅游產品的包裝設計,在保證旅游產品質量的基礎上,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包裝,促進游客消費。

5.實行鄉村旅游多元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鄉村旅游業經營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旅游企業要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注重旅游產品的生產銷售,推行鄉村旅游多元化經營模式,加強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有機結合,提高旅游企業經濟效益。一方面,鄉村旅游產品應盡量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增加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要結合當地民風民俗及地域文化,打造具有鄉村地區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購買,提高旅游產品銷量。同時樹立旅游產品品牌形象,擴大旅游產品宣傳影響力,提升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滿足游客對旅游產品多樣性及個性化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鄉村旅游要加強與餐飲行業、娛樂行業、房地產行業協作,構建旅游吃、住、游、行一體化模式,促進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帶動鄉村經濟振興。

6.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打造循環經濟體系

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旅游企業要合理開發和利用鄉村生態資源,做好旅游經營及管理規劃,在追求旅游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應,減少鄉村旅游開發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提高鄉村旅游資源利用率,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在鄉村旅游經營發展中,應做好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同時加強旅游經營管理,構建規范化的監督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網絡監督管理平臺,實時監督旅游資源開發情況及環境保護工作,一旦發現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以免環境污染擴大化,進而影響鄉村旅游業發展。旅游企業要考慮到旅游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污染問題,事先做好污染預防措施,將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影響降到最低,實現鄉村旅游與生態保護同步發展。如在旅游區建立垃圾分類制度,明確要求游客按照景區規章制度處理垃圾。

另一方面,要打造循環經濟體系。政府財政部門要對景區生態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如投入資金完善旅游景區污水排放基礎設施,構建污水凈化處理系統。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污水,可用于旅游景區循環利用、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以節約景區的水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在旅游景區發展綠色消費經濟,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生態交通網絡,為游客提供免費單車等低碳交通工具,減少景區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此外,可以在景區附近多種植花草樹木,定期進行修剪,提高觀景植物的美觀性,這不僅可起到凈化景區空氣環境的作用,還可提升景區的旅游價值,推動鄉村旅游向生態化方向發展。

7.注重旅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產業開發帶來了新契機,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創新旅游消費模式,積極引入新時代元素,發展在線旅游產業,促進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由于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以農業種植為主,對于旅游服務業開發較晚,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旅游產業并不占據優勢,而解決這一發展問題,需要加強鄉村旅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大力發展在線旅游經濟。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全面性、便捷性、高效性等優勢,構建網絡售票平臺系統,為旅游用戶提供在線購票及門票預訂等定制化服務,打造經營服務一體化模式,以新型旅游形式吸引游客觀光消費,不僅可為游客帶來極大便捷,還可增加鄉村旅游景區的游客量,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3]。

同時旅游運營商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宣傳鄉村旅游景區文化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等旅游資源,使更多的投資商和外商了解鄉村旅游文化,以吸引其投資鄉村旅游產業,如一些小型生態農業基地、種植采摘園、農家樂、度假村加盟店等。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宣傳,不僅可降低宣傳和運營成本,還可為鄉村旅游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旅游運營商還應參考電商交易形式,建立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完善鄉村旅游體驗評價機制,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針對游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相應的改進,如住房衛生環境、飲食口味、娛樂項目等,以不斷提高旅游的服務質量,滿足游客的個性化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實行鄉村旅游會員積分制,例如,當游客消費達到一定金額時,將消費數額換算成積分,憑積分則可以兌換當地旅游特色產品、住房優惠券、免費旅游活動項目體驗等,以豐富鄉村旅游活動內容,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有效提高鄉村旅游市場競爭力。

結論:鄉村旅游在推動鄉村經濟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為了實現鄉村旅游長遠發展及鄉村經濟振興戰略目標,要更新鄉村旅游業經營理念,轉變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加大鄉村旅游產業資金投入力度,建立鄉村旅游發展新型格局,加強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深入挖掘當地旅游資源,做好旅游生態保護工作,促進鄉村旅游生態化發展,推動鄉村經濟振興。

參考文獻:

[1]孫越鑫,寇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 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J].陜西發展和改革,2020(01):27-29.

[2]趙承華.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制與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20(01):52-54.

[3]馮學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9(16):118-11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滇桂黔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效果評估及長效機制構建研究(17BMZ094);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基于社區視角的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節慶旅游研究”(15FMZ011)

[作者簡介] 康忠慧(1983.6-),男,漢,江西南康人,桂林旅游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旅游、旅游人類學。

郵政編碼:541006

E-mail:184488208@qq.com

鄉村工業發展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上一篇:生態文明煤炭工業論文范文下一篇:新型農業科技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