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

2023-09-23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海南的農業生產總值,一直占全省GDP總量的三分之一。在保險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像海南這樣的農業大省,農業保險應該成為保險業的主角,而眼下卻出現了發展緩慢、市場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等現象,甚至20世紀中期后陷入了停滯不前、日益萎縮的局面。筆者采用電話采訪、發放問卷表,同時赴??谑薪技芭R高縣、儋州市等縣市進行實地調查的方式。通過調研,認為若想大力發展海南的農業保險,應該選擇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

關鍵詞:保險;農業保險;保險發展對策

一、農業保險的含義、特點及意義

農業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因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動植物發生死亡或損毀的經濟損失,由保險人給予補償的一種保險。與其他商業險種相比具有低保額、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等特點。

農業保險是農村商品經濟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新時期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通過農業保險,能夠集中金融、政策、資本、市場等資源,為農業發展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提供有效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國家財政收支穩定,具有深遠的歷史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保險發展的一般分析

(一)國外農業保險發展概況

創建于18世紀初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已在40多個國家推行或試行,主要有五種體制: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以德國、西班牙西歐等國為代表;日本體制;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體制;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體制。分別采取以下措施支持農業保險:

1.制定農業保險法。由于商業保險的《保險法》不適用或不完全適用于農業保險的特性,美國1938年頒布《聯邦作物保險法》;加拿大1959年頒布《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日本1929年頒布《家畜保險法》,后修訂成《農業災害補償法》;菲律賓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農業保險的目標、保障范圍、保障水平、組織機構與運行方式、政府作用、農民參與方式、初始資本金籌集數額和方式、管理和保險費分擔原則、異常災害條件下超過總準備金積累的賠款和處理方式、稅收規定、各有關部門的配合、資金運用等進行立法規范。

2.設立國家農業保險公司及提供財政補貼。農業保險是政策性很強的保險,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許多國家組織了國家農業保險公司,政府出資建立初始資本和準備基金直接經營或與私營保險公司合作經營。如法國農業巨災基金由財政部的資金和農業保險保單的一部分稅收組成,災害發生時賠償農民損失;美國、加拿大等由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經營大部分政策性業務;日本由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營保險相互會社開辦,政府進行監督與指導,提供再保險,給予保費和管理費補貼;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由國家直接或與私營保險公司成立股份公司經營;前蘇聯、東歐由國家保險機構統一壟斷經營;羅馬尼亞等由國家保險局經營;波蘭等由國家保險機關管理;匈牙利等由國家保險公司獨家經營。

(二)國內農業保險發展概況

1.1951—1958年探索階段。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政府認為“農村保險是整個農村金融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壟斷經營。1951年從山東、四川等地的試辦推廣到全國,由于農民無參保習慣政府干預是第一推力,可很快因經營管理漏洞過多、強迫命令嚴重而陷入困境于1953年3月停辦。1954年入社后牲畜產權關系發生變化許多農民提出參加牲畜保險,11月第四次全國保險會議決定恢復辦理,但1958年10月西安財貿會議提出除國外保險業務必須繼續辦理外,國內立即停辦,1959年1月第七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后國內正式停辦。

2.1982—1986年恢復試辦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廣泛興起,出于分散風險的需要,1982年2月國務院指出“逐步試辦農村財產保險、畜牧保險等業務”,1984年指示“農村保險業務將成為發展我國保險事業的重點之一”,1985年《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提出“應積極興辦農村保險事業”,《關于1986年的工作部署》強調“應積極發展農村各項保險事業”。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代表政府壟斷經營,實行全國統一核算,農業保險虧損可由內部其他險種的盈利彌補,實際上隱含了政府的隱性補貼,故發展快速。

3.1987年以后的多元化發展階段。1982年到1986年農業保險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與其他商業保險統一核算,盈虧互補,不利于調動經營積極性,也不利于政府考核保險公司的績效。1987年6月政府決定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內部特設農村業務部專門從事農業保險的經營。此外依靠民政部門經營農村救災保險、準許新疆建設兵團經營本地農業保險、允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合辦或代辦以推動農村合作保險發展。但由于政府未能理順與保險公司、農民之間的關系,農業保險經營風險更加集中,商業性經營虧損更為顯性化,故難以為繼。

(三)農業保險發展的經驗教訓

1.建國以來中國發展農業保險的經驗與教訓。(1)尊重農業經濟和農業保險規律。農業及農業保險對象的特殊性決定在政策法規制定、組織機構設置、費率厘定以及理賠等環節,都應充分按農業規律及農村的實際辦事,現存的其他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方法不能簡單加以套用。(2)循序漸進。因農民經濟承受能力脆弱思想相對保守,農業保險的發展應是個漸進的過程。(3)1953年全面停辦農村保險業務證明急功近利是辦不好的,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要求農業保險的發展不能一刀切,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

2.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啟示。(1)政府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強化農業保險業務的政策性。許多發達國家的政府直接組建農業保險公司,美國政府給予聯邦作物保險公司大量資助,補貼占保險費收入的50—60%,提供再保險。(2)組織多元性并構成一個完整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如西歐有小型互助組織、大型互助合作組織、政府保險機構、合股保險公司等;日本有農業互助組合、農業互助組合聯合會、政府農業保險機構,相互配合協作構成一個有機的組織體系。(3)發展農業保險立法先行。許多國家重視立法工作,用法律保障農業保險的發展。

三、海南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保險在災后自救和恢復生產過程中作用較小

2000—2003年海南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共113.7億元,其中農業損失81.4億元,保險賠償只有1868.3萬元;2003—2006年7月全省農業保險的賠款支出平均只占總賠款的0.65%,占財險賠款的0.85%;2005年“達維”臺風襲擊海南18個縣市全部受災,經濟損失116.47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1155萬畝,減收糧食2.7億多公斤,水產養殖損失面積16.2萬畝、產量2.2億公斤,農業損失80.26億元,保險賠付僅1億多,賠付農業700多萬元,不足其損失的1%,保險防災防損作用顯然未得到應有發揮。

(二)農業保險不能滿足投保人的需求

2002年海南共有誠利、裕昌集團等國家農業重點龍頭企業7家,省重點20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2.16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增加收入7.02億元;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4406個,其中股份制4048個,參加農戶1.25萬戶。許多民(企)都有投保意愿,可商業保險公司考慮自身利益不愿承保;同時按商業化操作要求制定的一些地方農作物險種費率高達9-10%;加之賠償標準、程序難相吻合,省內惟一經營農業險的人保海南分公司每年保費收入僅300—400萬元,800—1000萬元左右的保額,顯然不能滿足需求。

(三)商業保險公司獨立開辦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自1985年海南農業保險起步以來,人保海南分公司開發橡膠、香蕉、西瓜保險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經營狀況卻不甚理想。由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制約較多,至2003年全省的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4306.5萬元,賠款支出5225.4萬元,綜合賠付率高達121.3%,扣除必要的成本費用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如人保樂東縣支公司按2003年條款標準每株香蕉向蕉農收取0.5元保費,保額7元,當年投保蕉農少保費收入僅20多萬元,“尼伯特”臺風后卻賠付240多萬元。后保費提高到每株0.7元,可賠付率太高且出險后需要出動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核賠;同時普遍存在資產、定價、利率、道德與逆選擇風險,如在投保漁船險時漁民不愿投保新船只投保用過多年的老船舊船等,開辦障礙重重。

通過分析以往海南農業保險主要具有四個特點:(1)總體虧損,年均賠付率在120%左右,在不考慮業務費用的情況下綜合賠付率109%。(2)效益險種規模不大,高風險業務上升速度較快,逆選擇突出,理賠時較難定損等。(3)出于風險控制的目的,經營整體規模不大,積極性不高。(4)多數商業保險公司已經或準備上市,要對股東負責,基本不盈利甚至虧損的農業保險對其吸引力不大。

四、海南農業保險的發展對策

(一)明確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目標

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需要政府、監管部門、保險公司和農戶(企)多方參與相互配合。近期目標應符合省情,以補償自然災害損失提高農民災后生活自救和恢復生產能力為主,重點保障種、養殖業生產及農(漁)民的人身意外傷害、健康醫療保障。

(二)成立工作協調小組,明確有關各方職責

農業保險自身特點決定難以商業化,需要政府助推,可由省政府牽頭,省發展與改革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財政廳、地稅局、海南保監局和保險公司擬定試點工作方案,組織開辦;通過政策引導新聞宣傳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農民(企)認識和了解;同時各試點地區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農業保險作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組成部分,組織、協助和推動展業簽約、查勘定損、配合理賠等具體工作。

(三)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1.選擇試點市縣。鑒于近期全省范圍全面開展農業保險的條件尚未成熟,建議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循序漸進,選擇農業生產和漁業生產較為發達且當地政府重視程度高的2-3個市縣率先進行。

2.選擇試點模式。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探討主要有四種:(1)政府主辦和組織的經營模式,雖有不少優勢,但成本高且運行時難以有效監管。(2)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經營模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曾在100多個試點縣區實施過,效果不甚理想且改革阻力頗多。(3)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險公司經營模式,在理論上可以降低成本、減少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等,但承保范圍狹小、風險相對集中,保險基金規模有限,難于應付較大災害。(4)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即在政府統一制定的政策性經營的總體框架下由各商業性保險公司自愿申請經營農業保險及再保險。結合海南原有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小,覆蓋面窄,涉及險種少且政府財力有限等實情,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較適宜農村普遍存在的個體農戶與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分散經營現狀,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可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同時利于政策和資金支持,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現有的人才、技術、機構網點、條款費率優勢、迅速搭建起試點平臺,因此建議推行此模式。

3.開發具有海南農業特色的險種。根據農業收獲的季節性和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等特點推出繳期靈活、繳檔多種、保費低廉、廣覆蓋、保障適度、適合“三農”的險種;根據目前財力薄弱的的實情開發一些具有海南農業特色的險種;標的宜選擇符合國家和海南農業產業政策、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且有一定品牌優勢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綜合考慮保險責任、受自然災害影響程度和風險損失的可計量性等因素和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少量開辦過香蕉和橡膠保險、太平洋保險海南分公司、新華人壽??诜止疽呀槿霛O民人身意外傷害、失地農民健康和養老保險的實際,先試辦海南大力推廣的超級雜交水稻及博II優15、II優128和特燦占25等水稻品種,香蕉或橡膠等經濟作物品種;漁民意外傷害、失地農民健康和養老保險等險種。

4.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實現以豐補欠、試點模式的轉型,確保農業保險的正常開展??刹扇∫韵路绞交I集風險補償基金:(1)政府注資。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保險進行一定補貼并劃入風險補償基金;國家發改委從救災、支農資金中劃一部分出來支持,且將各方責任、覆蓋范圍、保費厘定、繳費和補貼方式、管理模式等以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以便長期運作;同時兼辦一些與農業保險有關的效益險種,以險養險。(2)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部分盈余。以持平或保持微利為原則,在當年利潤率超過一定比例時劃入風險補償基金。(3)資金運用收益。在保證安全、流動和收益性前提下對資金進行運作,收益劃入風險補償基金。(4)社會各界捐贈。(5)稅收優惠返還。(6)將政府每年籌集到的救災款單獨提取一部分建立農業保險風險補償基金,變短期為長期支持。

(注:本文是中央民建海南省優秀重點課題,中央民建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協四屆五次會議優秀提案,且研究成果被海南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推廣;文中的數據均來源于海南保監局、海南省農業廳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海南省分公司。)

參考文獻:

[1]刑煒.墨西哥巴西農業保險對我國農險的啟示[J].保險研究,1999,(2).

[2]丁少群,庹國柱.國外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及扶持政策[J].世界農業,l997,(8).

[3]吳剛.農業保險發展的國際比較及啟示與借鑒[J].商業研究.2001,(2).

[4]趙學軍,吳俊麗.政府干預與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1).

[5]徐偉剛.加快發展海南農業保險的條件和對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5,(10).

(作者單位:??诮洕鷮W院)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2篇

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一方面耕地等農業要素市場在農村各地自發地發育,另一方面農戶對耕地等農業要素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耕地流轉,特別是租入租出,對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及其農業產出將會產生重要影響。當前,我國各地耕地流轉情況差異懸殊,壓抑耕地流轉和違背農民意愿強制流轉沖動并存,耕地撂荒和租金過高并存,需要從規范耕地租賃、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以及配套推進農村改革和發展等方面加以完善,既要活躍耕地流轉市場,又要保護好農民權益;既要提高耕地配置效率,又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一、農業要素市場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一些農戶對戶外的農業生產要素需求不斷增長,而另一些農戶則愿意提供農業生產要素。當一部分農戶對農業要素產生了需求,而另一部分農戶愿意有償地提供農業生產要素,需求力量與供給力量必然催生出農業要素市場。這種要素市場雖然在多數地方尚未建立起有形的市場,但是農戶間,或者種植大戶與農戶間,或者農業企業與農戶間的農業要素交易在農村日益活躍起來。

農戶通過參與農業要素市場,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有助于促進農業服務社會化?,F代農業是建立在專業化和規?;幕A上的。盡管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絕大多數農場是兼業化農場,農業生產是兼業化農場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但是農產品市場貿易量絕大多數是由專業化大規模農場提供的。農戶在要素市場上通過雇傭勞動力、流轉耕地和融資,以及獲得技術等服務,能夠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從事更加專業化的生產。

從改革初期來看,農村中不同農戶資源差異相對較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基本上是按照人均分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農戶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我國農戶調查的資料分析,農村中高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與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差距超過城鄉收入差距。為什么農村改革初期農戶要素資源比較均等,而隨著時間推移,農戶收入出現明顯的分化,這與農戶間要素資源的邊際生產率差異是密切相關的。

在農業實行農戶家庭經營基本制度的條件下,如果農業要素市場受到壓抑,單個農戶生產可能受到某個瓶頸資源的約束,這既限制農業產出水平的增加,又制約農戶收入的提高。筆者在農村調查中了解到,在同樣的村莊同一村民小組中分配到同樣的耕地資源,但是農戶間收入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要素資源質量的差異及其帶來的邊際生產率的差異。

初步的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我國通過耕地規?;洜I后,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產率,這意味著我國農用地經營存在著規模經濟,隨著農用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單位生產成本呈現出下降態勢。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農用地流轉市場活躍,租金提高快,在農產品價格上漲因素之外,也可能與農用地經營的規模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農用地轉出后,是提高了土地的生產率,還是降低了土地的生產率,可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在中國,農用地流轉中只有一部分是需要支付租金的。如果不需要支付租金的農用地流轉,由于轉入耕地的農戶不需要承擔流轉成本,這部分轉出的耕地生產率可能較流轉前低,也可能較流轉前高。在廢除農業稅后,無論哪種情況,對于耕地轉入戶來說,其邊際產出都可能是有利的。而在需要支付租金的情況下,耕地租出農戶往往需要租入農戶支付土地邊際產出以上的租金,否則寧愿自己耕種。耕地租入戶為了補償支付出的租金,可能會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產,設法將土地生產率提高。

筆者在山東平度調查時了解到,當地一個種植大戶從當地其他農戶租入耕地時支付租金700元/畝。據該種植大戶介紹,當地糧食補貼按實際種植面積計算,并由種植戶獲得補貼,每年從政府獲得的補貼約100元/畝;租入耕地后每年種植兩茬,一茬為冬小麥,另一茬為玉米,每茬糧食銷售后獲得的純收益約600元。這樣,該農戶租入耕地后每年可以獲得600元/畝的純收益。而當地小規模種植戶一般是兼業戶,由于土地生產率相對較低,每年往往只能獲得600元/畝以下的純收益。因此,耕地通過租賃既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又使租出戶和租入戶都獲益。

國內一些學者想當然地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后,不但可能帶來“撂荒”問題,而且可能減少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導致土地產出率的下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后普遍地出現了農產品單產的提高。從學理上說,如果農戶有農業要素市場可以利用,當家庭勞動力安排了非農就業,也不會對農業生產帶來消極影響。

對于一個農戶家庭來說,如果其原有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大于零,在不利用農業要素市場的情況下,且農戶勞動力又不愿放棄原有的閑暇時間,毫無疑問,這個家庭發生了勞動力轉移后,必然會對農業產出總量產生影響。但是,如果這個家庭利用農業要素市場,如增加雇傭勞動力,或者購置或者租賃農業機械設備,或者直接外購農機服務,或者將耕地租出,則這個家庭勞動力發生轉移后,全社會的農業產出總量可能會繼續增加。

農業要素市場發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力量?,F代農業發展是一個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并不斷優化配置的過程。農業要素市場的形成和發育,實現了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有效地避免了一部分農戶的農業生產要素退出農業而可能產生的農產品供給沖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為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同時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要加快培育農業要素市場。

二、我國耕地流轉市場發育具有自發的內在動力

耕地流轉市場是農業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后,我國一些農戶已經放棄了農業生產,轉出承包地成為租出地供給來源。而農村中一些農戶擁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選擇農業生產,對租入地需求強烈。這種農用地租入租出的情況在不同地方雖然存在著明顯差異,但是總體上呈現出增多的態勢,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耕地流轉情形相對更多。

根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民卷》,全國曾轉出過耕地的農戶(包括租出、包出過耕地的農戶)為1525萬戶,占全國農戶的比重為6.9%;曾轉入過耕地的農戶(包括租入、包入和其他形式轉入耕地的農戶)為1804萬戶,占全國農戶的比重為8.2%。比較而言,轉入過耕地的農戶相對較多,而轉出過耕地的農戶相對較少。

在耕地流轉過程中,一部分耕地可能是親朋好友間轉入轉出的,這部分流轉的耕地可能沒有發生租金,而另一部分可能是需要支付租金的。根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民卷》,全國租入或租出過耕地的農戶為3282萬戶,占全國農戶的比重為14.8%。

我國不同地區參與耕地流轉農戶的比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比較而言,經濟繁榮的特大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農戶參與耕地流轉的比重相對較高。根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民卷》,上海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戶曾轉出過承包地,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戶租入或租出過承包地。類似地,浙江、北京和福建轉出過耕地的農戶所占比重都超過了20%,這三個省份租入或者租出耕地農戶所占比重都超過了25%。

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參與耕地流轉的農戶所占比重相對較低。河北、河南和甘肅轉出過耕地農戶所占比重都沒有超過3%,轉入耕地農戶所占比重沒有超過4%,而租入或者租出耕地農戶所占比重在5—6%之間。

從農村常住戶轉入的耕地占實際經營耕地面積的比重來看,根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民卷》,全國平均水平為10.8%,而一些轉入耕地比較多的地區農村常住戶轉入的耕地比重占實際經營耕地面積的比重超過了20%。在農村常住戶實際經營的耕地面積中,轉入耕地所占比重超過20%的省份有5個,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和新疆。

如果按照全國四大區域來看,東北地區農村常住戶實際經營耕地中,轉入耕地面積所占比重達到了20.6%,而在東部地區這一比重只有7.5%。這可能與不同區域生產的農產品種類存在著差異有關。一般來說,東部地區生產糧食的農戶相對較少,而生產園藝作物的農戶相對較多,而東北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從事園藝作物生產的農戶相對較少。糧食屬于耕地密集型的生產,對土地規模依賴性較強。因此,東北地區農戶轉入的耕地所占比重相對明顯地高于全國其他地區。顯然,生產不同農產品影響農戶轉入耕地規模的結論是否正確,需要深入研究,因為上海不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但是農村常住戶轉入耕地的比重仍然達到了27.6%,僅低黑龍江0.3個百分點。

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入新的生產要素,都可能打破原有的耕地與其他要素的平衡配置,帶來不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產生農用地與其他要素的重新配置要求。在集體產權制度下,農用地流轉市場沒有發育的情況下,農戶間往往會進行農用地的調整。即使在農業稅時代,農戶間調整承包耕地也會發生。而隨著國家賦予農戶對農用地承包期的不斷延長,促進了農用地流轉市場的形成,農用地租入租出替代了農戶間耕地的調整。特別是農業稅的廢除、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預期,農戶間承包地的調整難度越來越大,而農戶通過耕地的租賃市場重新配置農業生產資源及其要素越來越普遍。

近年來,我國農村中涌現了大量的種養大戶和合作組織。一些企業、種養大戶和合作組織也將城市中的資本和技術帶到農村投資農業。這些新型農業微觀組織是農業要素市場的需求者,更需要在農村中從農戶手中租入耕地。從長期來看,我國農業要素市場將會更加活躍。

三、完善我國耕地流轉市場的對策建議

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家庭經營要從在家庭內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向充分利用農業要素市場并注重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制約我國農業集約化投入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農業規?;洜I。在農戶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實現農用地規模經濟,必須促進耕地流轉。

(一)制定有效規則規范耕地租賃

在農村實際調查中了解到,現在農戶間耕地流轉普遍限定在親朋好友之間,流轉的規模極其有限。超越親朋好友之間流轉耕地,難度相當大。有些農戶寧愿把種糧當成副業,對于是否有收成無所謂。還有一些農戶隨時想把租出的耕地要回來。各地普遍存在著耕地流轉難度大,流轉價格不合理,一些地方耕地租金水平過高、上漲過快,部分農民眷戀土地,耕地租入租出的糾紛時有發生。耕地流轉中,既有剝奪承包戶權益的,也有規模經營戶因為少數農戶要價過高而無法優化資源配置的。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受到限制,一方面需要擴大耕地的農戶無法得到耕地,另一方面存在著撂荒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耕地租賃市場交易規則不完善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地方的耕地流轉市場的發育主要靠內在動力。同時,也有一些地方通過行政力量推動耕地流轉。行政干預耕地流轉,可能會違背農民意愿,損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甚至有少數地方,強制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后,通過以租代征的方式,將農地非農化,造成耕地的流失。由于少數地方以行政力量推動耕地流轉而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造成全國普遍地對耕地流轉市場交易比較謹慎,甚至采取壓抑政策。正是由于對耕地流轉市場采取謹慎的態度,導致全國對耕地流轉市場發育缺乏頂層設計。雖然正式政策文件反復重申鼓勵耕地流轉,但是一直沒有引導耕地流轉市場發育的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則。

由于缺乏有效的耕地租賃規則,耕地流動受到限制,要么無法流動,要么在小范圍內流動。我國農用地流轉的難度大,部分原因是交易成本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原集體成員平均地分到耕地,規模小,地塊多。這使得租入地的農戶要與比較多的租出地農戶進入商談,交易成本相當高。這就要求必須通過組織創新和交易規則創新,降低交易費用,形成合理的租金價格,促進交易規模擴大,以緩解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要素制約。

(二)配套改革促進耕地租賃市場完善

不可否認,對耕地流轉市場發育采取謹慎態度,還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城鄉二元結構將外出農民工社會保障擋在城鎮體系之外,農民對耕地轉出后存在著后顧之憂方面的原因。為此,要切實加快人口城鎮化,讓更多農民進城并享受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同時大力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水平。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還需要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將農戶家庭對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長久化落到實處。加快修訂《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規范農用地流轉,保護農用地租入租出者權益。對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實行規范化管理,凡是放棄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租用的農用地,都要終止農用地租賃合同,重新進入農用地流轉市場。

(三)加快土地整治促進耕地流轉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耕地租入需求強勁,租金過高,而另一些地方,則出現耕地撂荒的問題。全國目前大約有3500萬畝耕地常年撂荒。耕地撂荒與集中使用難同時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耕地質量因素。

耕地質量不高,如耕地的土壤肥力差或者不具備抗旱排澇的條件,或者由于地塊太小而不易機械化耕作,都可能導致流轉不出去,或者租不出去。對于質量不高的耕地,必須要長期投資,包括增加有機肥,或者增加新的土壤層,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行耕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還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投入龐大。關鍵要完善投入機制,改進配套投資政策。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環節,要重點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加強中低產田改造,為農用地流轉和農業規?;洜I創造條件。

要把農業基本建設和產權深化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條件,促進耕地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把農村土地整治、農田基本建設、土地產權確認登記整合推進,改變我國長期存在的農田水利投入多、不見效惡疾。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人才的供給必須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場規律。目前,社會對保險及農業保險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在學科領域方面,農業保險還處于空白。本文以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例,對在高等農業院校設置農業保險專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業保險專業;必要性;可行性

一、設置農業保險專業的必要性

1.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的平穩和持續發展關系著整個社會和國家經濟的穩定。[1]在保障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保險可作為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業生產、補償災害損失的重要方式,與政府防災救災體系形成互補。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而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由于農業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源于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隨著人們保險知識的不斷增強,很多經營者會考慮利用保險、規避風險、降低損失。但是由于對保險知識掌握的不夠或是信息的不對稱,致使他們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為了能夠事先對潛在的風險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從而適時投保,事后能夠對損失進行正確的評估并獲得合理的賠償,這些經營主體迫切需要專業的保險人才為他們提供服務。(2)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匱乏。保險業是我國21世紀朝陽產業中的朝陽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隨著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大量內資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的增設,以及外資保險的不斷進入,市場對專業保險人才的潛在需求急劇增長,預計至2020年,中國保險從業人員將遞增至1200萬人。西南財經大學的研究顯示,2015年,我國保險高級管理人才需求超過5.8萬名,高級保險精算人才需求超過700名,保險核保人才需求達到1.3萬名。而在2015年,高等院校的專業保險人才供給不到1.3萬名,保險人才的缺口達到4.5萬。其中,農業保險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農業保險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大量具有農學、林學、畜牧、水產養殖、氣象、經濟及金融、保險、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專門人才。但現實是,有著豐富農業保險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寥寥無幾,現有農業保險從業人員中,往往是懂保險的人不熟悉農業,而熟悉農業的人又不懂保險。目前農業保險人才的極度匱乏,尤其是懂核保、理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3)農村、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以及各種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直接面向“三農”,可為“三農”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與保障。但是,由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較大,導致農業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風險增加、向農業領域貸款的意愿降低。鑒于此,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也需要農業保險人才,尤其需要既懂管理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保險人才,來進行資信評估、風險管理、降低不良貸款率,從而增加收益,促進發展。鑒于社會對保險及農業保險人才的需求缺口,充分利用高等農業院?,F有的辦學資源,培養大量既懂農業又精通保險的農業保險人才迫在眉睫。

2.學校及學院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的需要。山西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農業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學科研型大學。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開辦農業保險專業符合“山西農業大學2014—2016年專業建設和發展規劃”的要求和指向,即:以現有的優勢學科為依托,考慮學科專業之間相互依托和支撐,積極培植新的專業增長點。增設農業保險專業能夠充分利用經濟管理學院以及山西農業大學現有的辦學資源,滿足學科建設的需要,體現我校辦學特色。目前,全國各類高校設置保險專業的學校僅有20余所,有農業保險專業的學校幾乎為零,山西省還沒有任何一所院校設置農業保險專業。因此在學科領域方面,農業保險還處于空白。[2]農業保險專業是多學科綜合發展的產物,是農業院校的特色專業,該專業的增設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指向?;谵r業保險專業學科發展現狀、良好的發展前景及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業保險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開辦該專業。此舉不僅可以填補農業保險專業教育的空白,可以為山西省以及全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培養人才,更可以避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弊端,使高等教育正真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經濟建設。

二、增設農業保險專業的可行性

1.專業特色明顯,人才需求巨大,就業穩定。農業保險學科是在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學及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管理學基礎上形成的交叉學科。本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培養具有農學、保險、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既懂農業技術又懂保險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其專業特色明顯。

我國目前農業保險人才缺乏,特別是核保、理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各地各級保險監管部門、保險學會、保險協會,各類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農業企業、風險評估機構、相關金融領域,高校及科研院所都需要大量農業保險人才從事保險經營管理、教學、科研及培訓工作。但是據統計,全國每年需要增加的農業保險人才上萬名,按我院擬定的每年50~60人的招生規模計算,平均到每?。ㄊ?、自治區)不足3人,需求缺口巨大,就業前景良好。

2.相關學科、專業的有力支撐。山西農業大學是以農科為優勢,農、理、工、管、經、文、法、教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科研型綜合農業大學,具有農學、工學、管理學等多學科人才培養的辦學條件和優勢。具備增設農業保險專業,培養從事農業保險及相關行業工作的復合型專門人才的基礎條件。

農業保險專業將設置于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目前,經濟管理學院有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一個(含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有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科技組織和服務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五個本科專業,分別是國際經濟與貿易、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其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全院開設與農業保險專業相關的課程有:《農學概論》、《畜牧學概論》、《林學概論》等;這些學科和專業優勢為農業保險專業的設置奠定了基礎。

3.具備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經管學院在35年的辦學歷程中,按照強化內涵、追求特色、提高質量的思路,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教學經驗豐富、知識結構合理、社會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教師隊伍。全院教職工共60人,碩士以上學位的占90%以上,其中博士學位占10%;副教授以上占35%,其中教授占6%?,F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農村區域發展五個本科專業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培養了多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組建了優秀的學術團隊,中堅力量具備將農業保險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一支學歷層次高、數量、年齡、學科、專業技術職務結構科學合理,梯隊完整的教師隊伍能夠保證所有專業基礎課的正常講授,特別是十幾名具備扎實會計知識的教師更能保證全部專業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學院一方面選派年輕教師進修學習,另一方面不斷引進高層次農業保險專業人才來強化師資隊伍。

4.良好的實驗條件和實訓基地。已建仿真模擬綜合實驗室,能夠滿足農業保險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訓任務,經管學院將在近期建設農業保險專業綜合實驗室,借助計算機網絡和相關軟件進行農業保險市場調查、保險精算、農業保險實務等實踐訓練,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其次,學院建有榆次工業園區、泰康人壽、華融證券、百度山西站、順豐物流等校外實習基地30多個,保證學生能夠得到應有的實踐技能訓練和培養。再次,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創新思維,學院積極拓展與保監會等保險機構的合作。再次,學校已與中國保險學會、保監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初步達成合作培養意向,并與山西省保險學會已經簽署了《聯合辦學戰略協議書》。通過學界與業界的充分合作,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與能力。

5.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農業保險的應用性強,技術性高,涉及面廣,用人單位也需要實務型人才。因此,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將采用“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三學年學生在校完成理論講授和教學實踐環節;最后一學年把學生送入合作單位實訓,在合作單位進行“跟崗”、“頂崗”性質的業務操作學習,接受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訓,目的是為了有效發揮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資源優勢。保證學生一畢業就能勝任工作。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人才的供給必須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場規律?;诋斍拔覈r業保險專業空白的實際,以及社會對農業保險人才的迫切需求,應在有條件的高等農業院校單獨設置農業保險專業,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的農業保險專業人才開辟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高麗娜.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3:1-2.

[2]郭永彬.中國農業保險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輕工大學,2013,(5):37-38.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4篇

一、農業金融特征及業務

一般來說, 農業生產區域離城市具有一定的距離, 而且在很多農業企業中并不具備相關的企業制度。因此,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 出現了很多問題。通常都采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難以使其管理工作有序進行, 也不利于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尤其是財務管理方面, 還未建立完善的制度, 其財務報告及審計工作并沒有落實到位, 因此難以對其財務的具體狀況進行了解[1]。這就為銀行等貸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由于不能對其農業發展情況和資金狀況進行了解, 所以難以對農業企業的還貸能力進行衡量。

相對來說, 農業金融風險比較大。一方面, 由于市場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 因此面臨著市場發展所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 也可能出現自然災害, 也為其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這都影響著農戶的還貸能力, 因此, 農業金融風險是很大的。

二、基于農業利潤視角的農業金融發展條件分析

(一) 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 給農業金融發展制造有利條件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 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國家要對農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并對農業金融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支持。例如資金方面的支持或者政策方面的支持, 進而為農業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 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農業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由于農產品價格干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也影響了市場作用的發揮。因此, 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調整, 在確保農業經正常發展的基礎上, 盡量減少對農產品價格的干預, 這樣才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進而對農產品的供求關系進行合理調整。在此基礎上, 才能提升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性、科學性, 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 為農業金融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農業金融市場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功能與作用時, 國家還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的財政補貼力度。在農業發展方面, 在對其進行政策支持的基礎上, 還要給予農業企業或農戶資金方面的支持, 進而促進農業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 使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確保農業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與此同時, 充足的利潤也為農業金融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農戶不僅可通過這些利潤滿足自身的實際收入, 而且還能保證利用剩余利潤支付資本利息, 促進農村金融順利發展。此外, 隨著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 金融資本可以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更好地進行, 進而為農業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另外, 工業的大力發展也對農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加之我國農業金融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因此, 十分需要我國政府的大力支。例如, 實施農業補貼政策等。只有在國家大力的支持下, 才能讓農業獲得較多的利潤。除了對農業進行扶持, 還需要對合作性金融進行一定的扶持, 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 還要牢牢把握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 對農業進行合理的調整與改革, 進而使其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 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促進農業增長。

(二) 制定并完善我國的農業補貼法

近年來, 在農業發展方面, 雖然我國制定了相關的補貼政策, 但由于缺乏法律的權威性, 在部分地區還未得到有效落實。而且相關的補貼制度也缺少系統性, 規范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實施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 國家需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建立并完善關于農業補貼的法律, 使其在具體實施中, 能夠有章可循在, 有法可依。通過立法的手段, 對農業補貼的對象及范圍進行明確的規定, 并明確補貼的目的和所要達成的效果[2]。另外, 制定與我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補貼法律法規, 可以促農民收入不斷提升, 使農業金融更好的發展。

(三) 建立健全金融體系

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得到了蓬勃發展, 是與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分不開的。例如, 美國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 不斷對農業金融體系進行完善。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更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不斷完善金融體系, 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 促進農業更好的發展。例如, 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金融機構, 使其之間相互配合, 共同扶持我國農業的發展。如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在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 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 為了解決我國農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必須健全我國農業金融體系, 充分發揮農業金融的作用, 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而且對農業金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 針對我國的農業金融體系, 還需要建立與之相關的法律, 使其在實施中有法可依, 進而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

三、結語

綜上所述, 農業金融的發展, 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須為農業金融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使其能夠更好地扶持我國農業的發展?;谵r業利潤視角下, 不僅要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為農業金融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而且還需要建立并完善我國農業補貼法和金融體系, 使其在實施中有章可循, 進而促進農戶有充足利潤, 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摘要:農業作為我國基礎產業, 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農業金融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農業利潤視角下, 簡要論述了農業金融主要業務及特征, 并為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 重點對農業金融發展條件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農業利潤視角,特征及業務,農業金融,發展條件

參考文獻

[1] 楊輝.對美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及金融支持的借鑒與思考[J].時代金融, 2012 (12) .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5篇

關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評價和預測有很多學者都做過研究, 袁玉萍 (2014) 提出一種基于不對稱形式的二次不敏感控制型Ramp損失函數的支持向量回歸機, 對黑龍江墾區農機裝備水平進行了預測。饒智勇, 顏七笙 (2010) 運用支持向量機方法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行預測, 并將結果與GM (1, 1) 模型和BP神經網絡模型預測結果進行比較, 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67%。白人樸 (2001) 提出了農業機械化技術經濟效益綜合評價體系, 并將中國農業機械化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張麗 (2005) 采用層次分析法、逐步回歸方法構建中國式可持續農業機械化教育體系。駱健民 (2006) 通過對浙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設定指標評價體系, 對工商資本投資服務模式、農民自主聯合農機服務模式、農機部門合作模式進行案例分析, 并得出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的是殘差自回歸模型, 首先根據農用機械總動力的序列時序圖和自相關圖判斷序列非平穩并且存在明顯的長期趨勢。因此首先對序列進行確定性趨勢擬合, 從時序圖可以看出序列呈現出非線性特征, 可以用二次曲線模型擬合, 此外當年農用機械總動力可能受上一年的影響, 因此我們還嘗試擬合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二次曲線模型擬合結果顯示截距a和時間t的系數c的p值均小于0.001顯著, t2的系數b的p值為0.51不顯著, 因此去掉自變量t, 對模型重新進行擬合, 根據結果, 1978——2014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序列的擬合模型為:擬合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 根據結果得到確定性趨勢擬合模型:

兩個趨勢擬合模型的擬合效果圖如下:

圖1中, 圓點為序列實際值, 實曲線為二次曲線模型的擬合效果, 虛線為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擬合效果。圖中可以看出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擬合效果更好, 因此將農用機械總動力的確定性趨勢擬合模型定為用Durbinh檢驗對該模型殘差序列的自相關性進行檢驗, 結果顯示, DW統計量為1.0029小于2, p值為0.0003008小于0.01, 這說明殘差序列高度正相關, 為了充分提取相關信息, 需要對殘差序列再次進行信息提取。

對該模型的殘差序列擬合自相關模型, 畫出殘差序列的自相關圖和偏自相關圖, 如下:

根據圖形可知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殘差序列自相關系數1階截尾, 偏自相關系數1階截尾, 所以對殘差序列擬合ARMA (1, 1) 模型, 擬合模型為:進行關于延遲變量的自回歸模型殘差自相關模型的顯著性檢驗, p值均顯著大于0.1, 擬合模型顯著成立。綜合前面的分析, 對1978——2014年農用機械總動力序列, 可以用如下殘差自回歸模型進行擬合:

對農用機械總動力未來5年的值作出預測, 結果如下:

三、結論與對策

從預測的結果來看, 在未來幾年中,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將不斷提高, 農業機械總動力在2018年預計將超過12億千瓦, 農民對農用機械的需求量將與日俱增, 因此提出幾項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第一, 建立以政府農機部門為引導、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組織保障體系, 提高農機的有效利用率, 解決資源閑置浪費問題, 避免農業機械的重復投資。第二, 加強農機化標準體系建設和農業機械質量監督, 一方面建立農機化標準體系, 促進農機產品性能、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維護農機用戶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的質量檢測體系, 提高農機化標準實施單位的執行能力。第三, 建立以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標準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法制保障體系, 協調和組織有關部門, 制定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政策, 保護和調動農民發展機械化的積極性。

摘要:本文以農用機械總動力作為衡量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指標, 建立模型擬合1978——2014年的農用機械總動力的數據, 并且預測未來5年農用機械總動力的發展水平, 對于健全農業機械化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 對發揮農業機械化在建設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實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用機械總動力,殘差自回歸模型

參考文獻

[1] 白人樸, 楊敏麗, 劉清水.中國農業機械化所處發展階段分析[J].中國農機化, 1999 (2) :33~36.

[2] 袁玉萍.黑龍江墾區農機裝備發展水平預測及對糧食產量貢獻的研究[D], 2014.

[3] 饒智勇, 顏七笙.基于SVM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預測模型[J], 2010 (05) .

[4] 馮丹.中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研究[D], 2006.

農業發展研究范文第6篇

一、內生發展初探

內生發展, 也稱內生增長, 是源于內生增長理論的一種發展路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 西方宏觀經濟學研究者便注意到內生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 其核心思想便是經濟發展可以在不依賴外力推動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生長的目標, 因為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內生發展摒棄了傳統發展路徑中重視短期效果的思維與模式, 轉而重視區域內部生長能力的培育, 以區域內部生長能力的培育來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 在發展中做好內部環境維持與傳統保護的工作。農業經濟內生發展是現階段破除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難題的有效路徑, 其以構成農業經濟的組織要素、土地要素、人員要素為培育重點, 以農業經濟內部造血為關鍵, 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困境破局。

二、農業經濟內生發展的原則

(一) 以內部驅動為關鍵

歷屆中央政府均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的問題, 將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但既有的農業發展模式過度依賴外部力量的介入, 各種外部扶持措施的制定與實施雖然有助于短時間內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但缺乏可持續性, 究其根源, 就在于農業經濟內部造血能力的欠缺。因此, 在農業經濟內生發展中, 內部驅動是關鍵因素, 政府需要從構成農業經濟的具體要素出發, 如土地要素、生產技術要素、人力資源要素等, 不斷提升各要素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內生發展的目標。

(二) 以外部扶持為保障

我國農業基礎薄弱, 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占據主體地位, 農業經濟距離現代規?;?、產業化的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內生發展力量的培育是農業經濟內部造血的關鍵, 也是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下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但需要注意的是, 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內部、外部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 內部是主因, 外部是次因, 只有在內外部條件均有利的情況下, 農業經濟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 在做好內生經濟發展力量培育的同時, 也要注意農業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創建, 比如, 出臺各項惠農、便農政策, 著力破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常見問題、主要問題, 如農民融資難的問題等。

(三) 以農民增收為目標

由農村、農業、農民構成的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振興農村, 發展農業經濟必然要體現到農民增收上。盡管近年來, 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斷提升, 但截止到2017年,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僅有城鎮居民的37%左右,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現狀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農業經濟內生力量的培育是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 其注重農村內部發展力量的培育, 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無論采用何種模式、何種方法來激發農村內部力量, 都必須緊密圍繞農民增收這一關鍵目標, 這是從源頭上改善農民生活, 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

三、農業經濟內生發展力量培育的對策

(一) 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

農村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來,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均存在著嚴重的小農化問題,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 不僅難以有效克服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農業生產中的人力資源投入, 對農業規?;l展、集約化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農村合作社由區域內農民自發組織而成, 在農業生產中注重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經營, 可以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規模下的問題。此外, 農村合作社多為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中也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農村合作合作社的發展具有多重意義, 是當前農業經濟內生發展力量的關鍵, 推動農村合作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 能夠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拓展農業經濟鏈條, 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 地方政府要將農村合作社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 大力引導農民在自發、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聯合生產, 為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掃清障礙, 并且, 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大以及經營的成熟, 還要推動不同村莊乃至不同鄉鎮的合作社朝著聯合化經營的角度發展, 構建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聯合社, 如此, 能夠有效整合農村地區分散的生產資源, 為農業經濟的內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不斷提升農民素質

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 也是農業經濟內生發生力量培育的關鍵。諾貝爾經濟學獎舒爾茨曾言“農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是頭等重要的”?,F階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著農民素質偏低的問題, 特別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外出的客觀環境下, 農村勞動力存在著整體年齡結構偏高、勞動力素質偏低的現象, 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現代化、產業化、規?;l展的效果。對此, 加強農民培訓, 不斷提升農民素質就成為農業經濟內生發展力量培育的重點。農民培訓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首先, 職業技能培訓。農民本身也是一種職業, 需要具備眾多的職業技能, 比如播種、嫁接、移植等, 地方政府需要根據區域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農民具體的生產方式進行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 比如對于養殖戶開展飼料優選教育、圈欄防疫教育等;其次, 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的發展是提升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的有效保證, 農科院、農科站等科研單位要做好相關技術的普及化工作, 比如開展農業技術集中培訓, 向農民傳授新型農業技術, 提高農民的整體生產水平;最后, 現代銷售工具使用方式培訓。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 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民創新銷售渠道提供了保障, 地方政府要聯合電商平臺開展農民線上銷售技能培訓, 培育現代化的新型農民。

(三) 完善土地流轉承包制度

改革開放后, 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確立極大地釋放了我國農業生產力, 農業生產連年增收, 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日益加速以及城鎮化比重不斷提升, 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前往城市務工, 構成了龐大的農民工群體, 農村土地出現了荒廢的現象, 土地流轉承包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保障糧食供給, 對農業規?;l展也有著很好的作用。目前, 土地流轉承包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 流轉土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已經突破30%, 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有的已經突破50%, 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承包制度, 從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的角度出發, 不斷推動土地流轉承包的縱深發展, 以此來培育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土地流轉承包不僅意味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對農業生產鏈條的延伸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 特別是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勢必會增加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為了化解農戶融資難的問題, 我國需要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允許、鼓勵家庭農場、農民生產合作以土地經營權抵押來獲取生產發展所必需的資金, 為農業經濟發展掃除后顧之憂。不僅如此, 借助有益費用請求權來提升承包方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意愿也是土地流轉經營中的重要內容。

(四) 創新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隨著國家對農業經濟發展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生產種植技術的日益進步, 農業經濟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但相比于其他產業而言, 農業經濟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效果有限。因為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下, 農民收入呈現出明顯的邊際遞減現象, 如何有效地突破農民增收中的瓶頸, 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對此, 創新農業經濟發展路徑自然也就成為農業經濟內生發展力量培育的主要內容。舉例而言, 在生活條件不斷好轉的今天, 人民群眾對飲食安全性、健康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這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機農業以有機肥料、有機飼料作為種植、養殖的基礎, 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也能顯著地提升農副產品的口感與營養價值。且相比于傳統生產模式下的農業產品, 有機食物的銷售價格也更高, 市場價一般在普通農產品的5-6倍左右, 增收作用顯著。因此, 各地區需要重視現代農業發展, 做好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的培育工作。又如, 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 產業融合成為宏觀的趨勢, 農業與旅游、文化、休閑、體育等的融合, 能夠為農業經濟內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對農民增收與農村繁榮也有著很好的作用。各地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緣優勢, 整合經濟發展資源, 比如蘇中里下河地區可以將和諧養殖與水鄉旅游結合起來。

四、結語

內生力量的培育與發展是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路徑。構成農業經濟發展內生力量的要素主要為土地、農民、技術, 因此, 在內生發展力量的培育中也必須從此三點出發, 比如完善土地流轉承包制度、加強現代農民培訓、推動農業組織建設等。

摘要:內生發展是一種以內部發展能力培育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在農業經濟發展以及三農問題破解中有著很好的作用。文章從此出發, 首先對內生發展的內涵做了簡單的介紹, 然后探討了農業經濟內生發展的原則, 包括以內部驅動為關鍵、以外部扶持為保障、以農民增收為目標, 最后從發展農村合作社、提升農民素質、完善土地流轉承包以及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內生發展力量培育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內生發展,培育

參考文獻

[1] 午牛.依靠農業發展的內生力量提高農民收入[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 (3) .

[2] 闞中華.蘇北節約型種植業發展內生路徑選擇研究[J].農村經濟, 2009 (11) .

[3] 公茂剛, 王學真.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業內生發展的作用機理及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 2018 (3) .

[4] 彭玉旺.廊坊市農業內生性發展機制培育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 2013 (4) .

上一篇:檔案館做好年鑒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快樂暑假的手抄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