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

2023-09-23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還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通過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從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新時代我國在農業領域已經廣泛地應用了現代化技術,并且在實際運用到農業種植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種植效率,還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經濟效益?;诖?,本文詳細分析了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現代化技術;農業種植;應用研究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現代化技術層出不窮,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人工智能技術?,F代化技術不僅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應用在農業種植中,利用科學技術不僅改變著農業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且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1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重要性

1.1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

為了適應經濟市場和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必須得到保障?,F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協助農民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很多偏遠或者極寒地區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將不能為農作物的成長和發育提供所需水分和營養;在這樣的特殊地區,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就可以采用現代技術來保證所需水資源和營養充足,從而可以有效地保障農作物的產量,提高當地農業市場發展的源動力和人們更高的收益,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環境情況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步伐又穩又快。

1.2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下,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需要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提升農業種植的效率。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現代化技術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能夠讓科學種植技術和種植方式被農民所熟知,從而使農業種植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推動時代不斷向前快速發展,更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1]。

2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2.1自動化技術

在我國有些地區仍在沿用最傳統的人工生產方式,但自動化技術已逐漸應用于農業,同時應用在各行各業,例如制造業、農業、航空、航天和運輸業等。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科技創新力度,促進了農業發展。在農業種植中引入了科學技術,如自動化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信息化共享技術等,打造適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體系,在水力、電力、農膜、光波、光線、肥料、溫度等方面都能促進農業的發展,為農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因此,自動化技術不僅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有積極的影響,而且還對農作物在生長發育中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2.2光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根據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傳統農業種植方式除了依據自然天氣進行種植就是以大棚為主,以大棚進行種植影響農作物的受光情況,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不良,不能正常生長;并且大棚種植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定的限制,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光合作用,為了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光照技術,使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育均勻;提高光合作用,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養分。在實際將光技術應用在種植業中,需要借助白熾燈、日光燈等相關光設備保障農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源動力;更需要關注光照強度和時間并進行把控,避免因光照強度不足或過大、時間不足或過長,導致農作物受光合作用的影響生長發育不均衡,從而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更嚴重的還可以使農作物畸形、夭折。光照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合理運用不僅能避免上情況的發生,還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因農藥殘留、毒副作用影響農業綠色環保發展。只有全面了解現在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優勢,才能夠大力地使用現代技術,提高現代技術發揮的效力,有效避免傳統農業在種植過程中的各種不足[2]。

2.3“因地制宜”區域化

“因地制宜”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常見做法,可根據農作物的特性、地形、土壤、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氣候等條件來決定種植品種,不同地方適宜生長的農作物不同?!耙虻刂埔恕笔歉鶕匦?、季節、生長周期等自然因素確定區域化分布,區域化分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提高產量,提升生產效率。

2.4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在我國信息技術穩定發展的支持下,5G時代已經來到人們的生活中,雖然還沒有被全面普及,但是仍然需要得到各行各業的特別重視,使5G時代全面來臨時可以充分其優勢,尤其是在農業種植業中,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將其合理地融入進去,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還能夠便捷農業種植的用戶,同時還能夠推動農業種植業向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在實際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在農業種植業過程中時,要特別注意建立數據庫,這樣有利于農戶在農業種植的各個環節收集農產品資料及相關數據,為后期農作物的生產和種植提供資料和數據支撐,同時還能共享數據庫資料,為不同區域農業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最有效的處理方法。除此之外,計算機技術還可以仿真模擬當期農業種植環境的實際情況,這樣不僅能夠避免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而降低農業種植經濟效益,還能夠使種植成本降低、種植效率提升,從而為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充分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作用。另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還能夠實現cis系統,即讓農業種植消除環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可以對每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情況進行時刻的掌握,通過科學檢測為農作物成長補充最佳量的水肥,為其正常生長提供保障,更可以使農作物的生產環境得到優化[3]。

結束語

在農業領域中,面對多變的東西有很多,像光照時長、蟲疫、溫度、水分等農業條件,所以要通過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更好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力峰,程仕敏.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19,37(17):160+162.

[2]羅玲玲,陳國雄.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0):31.

[3]趙鑫,何海永.淺論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湖北農機化,2018(04):12.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1.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2.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83)

概述

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和創新優勢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地方政府制定本地產業發展政策時,越來越多地呈現出集群導向。關于集群的形成機制來講,西方國家如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產業集群多是由于外部經濟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場自發形成的,政府給與因勢利導的農業政策;我國的產業集群是由政策驅動特別是產業政策引導結合外部市場力量調節形成的。

農業產業集群是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新的歷史階段,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提高農業競爭力,改善農村經濟,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的重要途徑?,F代設施農業由于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環境技術、整合土地、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按照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求的最佳環境,進行植物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在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上有著傳統設施農業無可比擬的優勢。由設施農業帶來的生產、包裝物流、物資供給等一系列產業的聚集效應,形成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的雛形。

確切來講,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是在接近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的區域范圍內,同處或相關于設施農業產業領域的大量涉農物資企業和關聯支撐機構,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與基地相對集中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群體。主要涵蓋設施生產、產品包裝物流銷售和農資交易三大板塊。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高度集聚的集合,共同實現聚集效應和品牌效應,大大提升經濟效益。

國內外發展及趨勢

從世界設施農業發展趨勢來看,設施園藝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均呈現出產業集群化發展、單位土地面積產出不斷增加、單個勞動力效率不斷提高的趨勢。高端設施農業集群化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科技進步、土地利用率、勞動效率提高的必然趨勢。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設施集群化促進水肥資源綜合利用、二氧化碳(熱電聯產副產物)用于農業、全程監控品質、現代農業服務業等諸多環節,產生出新的增長點?,F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帶來種業、種苗、資材、生物、農用工業等產業集散地,對當地經濟提供很強的引領作用,且帶動大批農用工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且設施農業主要集中于設施園藝作物產業,尤其是花卉和蔬菜產業,如荷蘭設施園藝(蔬菜、花卉)產業群、以色列設施園藝(花卉、果樹、蔬菜)產業群等。從設施園藝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來看,已經形成設施生產為基礎,從開發研究、生產組織、市場營銷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產業鏈網絡。涉及到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的種子、種苗、設施農資、智能設備、采后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的聚集發展。

荷蘭設施園藝產業集群特點

◎ 生產高度集約化

高成本的投入,高技術的生產,高效益的收入是荷蘭設施農業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玻璃溫室。有世界聞名的5大溫室制造公司,在計算機智能化、溫室環境調控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配套溫室設施出口額占世界貿易80%。

荷蘭設施農業面積約為1.1萬hm2,國土占比4%;為了節省耕地,荷蘭大力推行溫室農業,利用溫室進行農業工廠化生產,溫室類型為連棟玻璃溫室,世界占比25%,該國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大部分農產品采用溫室栽培[1]。用無土栽培方法,室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等都用計算機監控,作物產量很高,且商品率可以達到90%;年產值約12億美元,占農業總產值35%。

◎ 種苗、農資及物流產業強勁

荷蘭的農民們只管精心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財政、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從而使農產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

荷蘭境內就有130個專門公司。由于種苗對產品產量、質量的影響十分明顯,溫室種植者一般不自己播種育苗,而是購買秧苗。種苗公司在育苗設備、種質資源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脫毒種苗、快速繁育方面,能為種植者提供健壯無病的秧苗和種子。一般種苗需經檢驗才可銷售,檢驗是通過荷蘭蔬菜花卉種子檢測服務中心(NAK-G)控制的。荷蘭是世界4大種子出口國之一,有4900個品種,1200 hm2 的生產面積,種苗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

大型溫室制造公司是溫室產業發展的促進者。荷蘭有5個大型溫室制造公司,它們在溫室結構、計算機控制、機械化、自動化,以及產品的分級、包裝、內外運輸等各個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設施園藝產業的發展。溫室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占世界溫室市場的80 %。

物流發達。蔬菜銷售通過拍賣中心完成。種植者不是單獨面對市場,而是組成一個強大的聯合體,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在拍賣市場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購買商??旖莸倪\輸分配系統和完善的質量檢測機構,保證產品產量并能迅速運輸到消費地。

以色列設施農業產業

以色列可耕地較少、土地貧瘠、水資源奇缺,采取發展節水型農業的技術路線,重點發展高投入、高產出、高經濟效益的集約型農業。以色列國土面積2.2萬km2,只有2個天津市大,其中2/3是沙漠??墒?,以色列卻在沙漠上創造出了震驚全球的農業奇跡——果蔬占據歐洲市場40%以上,農業生產效率高達日本的50倍,1個以色列農民可養活113人(1個中國農民只能養活4人)。

農業知識化、工業化、市場化是以色列發展設施農業的基礎理念,設施農業面積為5000 hm2,種植的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滿足國內需要外,大量出口歐洲各國,享有“冬季歐洲廚房”的美稱。2007年農業總產值近6億美元,其中鮮活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額近2億美元,產品主要為反季節農產品。

◎ 集約化生產

以色列傳統農業合作組織有兩種,一種是自稱為共產主義的吉布茲(Kib-butz),另一種是自稱為社會主義的莫沙夫(Mashav)。全國約有吉布茲270個,莫沙夫400多個。政府與它們的關系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補貼政策。吉布茲和莫沙夫所購買的農業設備,政府給予40%的補貼,農業用水價格低于工業用水的80%;二是土地使用權[3]。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吉布茲和莫沙夫僅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三是吉布茲和莫沙夫所有的經營活動都要向國家納稅。

以色列在沙漠中建立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溫室大棚、滴灌系統和電腦控制等現代化栽培技術組成的農業溫室[4]。用智能化溫室綜合環境控制系統可節能、節水、節肥、節省農藥、提高作物抗病性,提高了單產水平和產品商品率。

◎ 專業化市場調動資源配置

以色列的節水灌溉產品、種子、葉面肥、農膜、遮陽網等農資專業化程度和水平在全球有目共睹。世界最大的滴灌設備生產廠家——耐特費姆公司就在以色列。以色列每年要向全世界出口價值3000萬美元的種子,在歐洲40%的溫室中種植的西紅柿使用以色列開發生產的種子。

國內發展情況

與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相比,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國的許多地方也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現象,如河北清河羊絨集群的羊絨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山東金鄉的大蒜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4和出口額的70%、廣東竹器編織產業集群2005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帶動農戶10萬多戶20多萬人就業,有效地解決了2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從這些實踐中可以看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不僅有利于以市場和資源優勢為基礎進行農業的專業化區域分工,而且能夠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組織網絡。

我國最典型的設施農業產業集群

我國最典型的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莫過于山東壽光。壽光市設施農業產業集群以合作經濟組織型為基礎,建立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引導、企業發展推動力,包含多個分支合作社的混合型合作經濟組織模式。該模式的具體結構為“政府+農戶+企業+市場+學校+技術服務部門”。各構成部分的功能具體如下:

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設施農業產業的運行工作進行政策指導、行為監管以及行業協調等,為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資金環境、交通環境和市場環境等。

農戶:包括個體種植戶、養殖戶,是合作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據合作組織的年度或季節計劃進行種植或養殖,完成生產任務。農戶采取自愿的原則,或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或以合同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企業:包括龍頭企業、營銷企業、農資企業、運輸企業、加工企業等。龍頭企業的主要作用是為生產提供信息、進行一定的技術指導、回收產品等。營銷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營銷。農資企業主要負責生產所需物資的采集和供應。加工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深加工增值。運輸企業主要負責產品和物資的運輸。各類企業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并完成各自的任務。

市場:包括各類批發市場、農資和農機供應市場等,主要承擔農產品銷售、農資和農機供應等任務。

學校:包括當地的相關本科和職業院校,主要為當地的設施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新技術支持等。學??梢酝ㄟ^技術和人才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技術服務部門:包括各地的示范園、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負責向農戶宣傳推廣普及種養殖技術。技術服務部門以技術服務合同方式加入合作組織[5]。

不同設施類型集群優劣勢對比見表1。

壽光模式設施農業現有問題及現代設施農業集聚群的必要性

壽光模式設施農業現有問題在于,設施結構類型多樣,不利于統一化管理;整個壽光市的設施農業水平還不高。目前,壽光市的農業生產設施可分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溫室、冬暖式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四種類型。由于使用的農業設施種類之間在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差距較大,難以制定統一的生產使用標準,且大多結構落后,生產效果不佳。生產模式主要為一家一戶式,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技術掌握主要靠自己琢磨、觀摩學習、材料學習等,農戶間的生產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總體生產技術水平還不夠高。主要表現為病蟲發生較為嚴重、食品安全難以保障、肥水種類與用量差異較大、環境控制技術與手段差異明顯、商品生產率以及生產效益差距較大等。

以設施蔬菜產業集聚群為例,對壽光模式的蔬菜產業集聚群進行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迫在眉睫。其一,生產優質凈菜,為市民提供綠色優質果菜產品為根本;其二,建立行業標準,采后包裝物流交易中心,承擔附近大中城市的果菜安全監測追蹤和果菜物流中樞樞紐功能;其三,匯聚高新技術涉農企業,帶動涉農物資、設施設備等相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成為現代設施農業涉農物資、設備集散中心。

政府的角色定位

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必須切實把產業集群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技術進步、實現生態健康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等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加強科學規劃引導,優化產業集聚環境,突出優勢和特色,提高轉化協作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因此,政府必須處理好產業集群與主導產業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城鎮建設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國內外市場定位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回鄉創業的關系等。

政府在消除產業集群外部負效應、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例如,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法律、項目、財稅等手段,促進金融支持和投資,加大對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的投入,鼓勵企業間建立學習交流機制,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產業環境。

集群內存在7種作用動力:人力資本累積、非正式交流、企業相互依賴、企業相互合作、當地資本市場、公眾輿論和當地政策。一個事件發生發展的動力是綜合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是如此。它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產物,是可以對地方傳統生產工藝進行承繼、對特定自然和區位社會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對吸引外部資金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型產業基地引導開發等具有非常好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整體而論,農業產業集群有助于把我國農業“小而散、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方式引向專業化、規?;?。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將成為提高農業區域競爭力、形成區域農業品牌的有效手段,增強農業發展優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

依據我國農業發展近況,構建設施農業產業集群,需要借助大中城市圈的區位市場優勢,融合國內外的頂級專家和行業精英,匯聚全球設施農業頂端高新技術和設施設備,匯集國際高新技術涉農企業。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將帶動涉農物資、設施設備等相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成為全國性設施農業涉農物資設備集散中心,中國現代設施農業科技硅谷。

參考文獻

[1] 倪景濤,李建軍.荷蘭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的

啟示[J].學術論壇,2005(10):74-77.

[2] 溫祥珍.從國外設施園藝狀況看我國設施園藝的發展[J].中國

蔬菜,1999(4):1-5.

[3] 詹嘉放,宋治文,李鳳菊,等.日本、荷蘭和以色列發展設施農

業對中國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6):97-101.

[4] 邊哲.以色列有機番茄的溫室生產[J].新農村,2005(12):23.

[5] 楊曉東.壽光市設施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

技大學,2013.

[6] 張鵬程,劉從九.國內外農業產業集群研究綜述[J].長沙大學

學報,2010,24(4):16-18.

[7] 李春海,張文,彭牧青.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及其導向:組

織創新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3):49-58.

[8] 張正河,趙長軍,楊荔荔.中國產業集群問題與對策[J].農業

經濟與管理,2010(2):92-100.

作者簡介:郭玲娟(1984-),女,河南??h人,農藝師,碩士研究生,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設施栽培。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次飛躍。但是,隨著農村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也遇到家庭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經營、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建立基于增收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是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出路。

關鍵詞:農村社會服務;家庭聯產承包制;作用機制

基金項目:湖南省2006年社科基金項目(06ZC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方紅(1976-),男,湖南衡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應用經濟學流動站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村產業經濟、服務經濟等研究。

一、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我國農村普遍興起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種責任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構上包括統一經營和家庭經營兩個層次;二是把生產資料所有權同經營權適當分離開來,把生產者的生產投入同勞動成果緊密結合起來,有“統”又有“分”,有“適當分離”又有“緊密結合”,這就找到了一種公有制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一方面堅持了土地公有制這一根本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另一方面,改變了生產的管理模式,將土地的經營權、管理權交給農民,使農民具有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既解決了平均主義缺限,又使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和農民個人的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這種責任制顯示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78年是1397億元,2003是29691.8億元;糧食產量1978年是30476.5萬噸,油料、棉花、水果、水產品產量分別是521.8萬噸、216.7萬噸、657.0萬噸、465.4萬噸,2003年則分別增加到43069.5萬噸、2811萬噸、486萬噸、14517.4萬噸、469.0萬噸。農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和純收入更是逐年增長。農民人均總收入2002年是1978年的22.7倍,是1980年的15.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002年是1978年的18.5倍,是1980年的12.9倍。鄉鎮企業創造的非農產值從1978年的95.5億,增加到2002年的32385.8億元。

實踐證明,我國農村改革是成功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是正確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其中最大、最突出的成就是基本解決了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占世界總數約四分之一的大國的溫飽問題,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經濟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從而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完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次飛躍(王詠紅,2006)。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任何一項新制度和新的組織形式,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前進中必然會遇到和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矛盾(康芒斯,1997)。隨著農村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也遇到新問題、新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二)我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庭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經營的矛盾

實行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的長遠戰略目標。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后,一家一戶成了農業的基本生產單位。從實踐來看,這種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表現之一是家庭分散經營不僅生產規模小,而且生產能力不健全、不配套,生產工具缺乏,在某些生產環節上,農民常感到力不從心;表現之二是生產經營上的“小而全”,不僅各種作物都種一點,而且兼營畜牧業和其他家庭工副業,樣樣產品的生產過程又要靠自己完成,效率低,效益差;表現之三是生產技術水平低,不適應生產向深度發展的要求?,F代農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大。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優良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及水利設施等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成為穩定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農業生產要上新臺階,還需要有更多的現代技術手段,而且前的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經營則不利于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表現之四是家庭分散經營與規模的農業建設不適應。為了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改造農村社會環境,要經常不斷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和道路橋梁的修繕,這些一家一戶辦不好,也辦不了;表現之五是家庭分散經營經濟上有一定的脆弱性,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這些局限性說明,目前的家庭經營還具有小生產的某些特征。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影響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家庭經營適合我國現階段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要求,但從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趨勢看,專業化生產、規模經營是發展的趨勢,要把家庭經營同規?;洜I、專業化生產結合起來(陶武先,2004)。

2、家庭分散經營小生產與現代農業大市場的矛盾

我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使農民家庭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相對獨立的生產單位。對農民而言,有了經營自主權,可以根據價格信號和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經營活動,這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隨著改革的深入,農副產品日益豐富。這些農副產品除農民少量自用外,主要靠市場來調節。規模小且分散經營的農戶直接進入市場,不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場交換中的地位,很難順利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家家戶戶“小而全”,既生產又經營,嚴重阻礙了專業分工的發展,影響了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增大了農產品提高商品率的難度;千家萬戶直接進入市場,也加大了政府宏觀控制、穩定生產和市場的難度;單個的農戶對市場信息難以作出正確的反應,生產盲目性較大,導致生產的社會性需要與千家萬戶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時時出現,有時甚至很尖銳(盧良恕等,2004)。尤其在價格信號紊亂和市場供求關系起落波動時,分散經營的農民在利益選擇上往往受眼前利益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以致“說種瓜都種瓜”等,致使供大于求、供不應求的局面交替出現。由于農民的銷售能力弱,經濟發展了,還往往會出現產品相對過剩的新問題。

二、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出路一建立基于增收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

如前所述,家庭聯產承包制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但是,雖然家庭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經營存在矛盾,但家庭經營適合我國現階段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要求。要想把家庭經營納入到專業化生產、規模經營的軌道上來,在保持家庭經營優點的同時,積極組織專業化生產、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就需要在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過程中,建立起能夠溝通家庭經營和農村專業化生產、規模經營之間聯系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提高了勞動效率,大批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又創造出眾多的非農化的經營主體。這種生產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與社會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農村市場必須健全,把分散的生產經營活動同社會大市場聯結起來。如何把它們聯結起來呢?這就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條聯結的紐帶,這條紐帶就是社會服務體系。

家庭聯產承包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集中反映了我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矛盾的焦點是要不要服務和如何搞好服務的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已成為能否把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再向前推進一步的關鍵。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育的(羅以振等,1991)。土地承包到戶后,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再加上統一服務的優越性,農村經營體制就比較完善了。

三、農村社會服務是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內在要求

(一)統一經營的核心——社會服務

家庭聯產承包制,從其本來意義上講,就包含著家庭經營和以服務為主的統一經營兩個層次。它是以集體所有制為依托,家庭分散經營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業生產力為目標的新的經營體制。它的基本特征是,在統一經營的前提下,家庭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家庭分散經營的基礎上,完成統一經營的任務,實現統一經營的功能。就是說,家庭分散經營是在集體統一經營的前提下進行的,集體統一經營是以家庭分散經營為基礎的,兩者互相依存,互相促進。

在雙層經營體制下,集體統一經營,是指勞動者作為集體經濟的組織成員,作為集體經濟范圍內總勞動的一部分,與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集體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作物種植布局等進行統一規劃,為家庭分散經營提供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促進家庭分散經營的發展。家庭分散經營,是指在集體經濟組織范圍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從嚴格意義上講,集體統一經營與家庭分散經營之間,不是簡單的發包與承包、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是在這種關系之上有進一步質的規定,從而能夠從那里得到確定的經濟利益和服務,同時也為集體經濟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承擔一定的義務;集體的統一經營,則是為了更好地組織承包經營,在分散經營的基礎上,使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壯大。所以,集體統一經營與家庭分散經營是互相促進、互相補給的關系。

在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初期,集體統一經營職能主要由生產隊來承擔。由于生產隊集體實力小,適宜于分散經營的生產設備又作價歸戶,這就決定了當時集體統一經營的內容以管理服務為主,包括以行政手段落實國家的生產計劃和征派購任務,以及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等,而為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服務則顯得無能為力。這種統一經營狀況同當時的家庭經營方式是基本相適應的,是由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因為雙層經營體制是在農村尚處于自給半自給的經濟格局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分散的家庭經營也不能一下子就脫離“小而全”的自然經濟格局,因而也就不可能對社會服務提出較多和較高的要求。

但是,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家庭作為從事商品生產的實體,開始面向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經營目標決策、資源開發利用、生產和銷售,這就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生產服務體系,幫助解決單家單戶在發展商品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湯錦如,2003)。因此,集體經濟組織必須適應農村生產發展的需要,把集體統一經營的重點轉移到為廣大農戶提供社會服務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社會服務體系同雙層經營體制是一對聯系又不相同的概念。社會服務體系是社會上各種服務的總和,它是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式、全方位的。雙層經營體制是合作經濟內部的經營體制,它的基本內涵是合作經濟下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的家庭經營相結合的兩個層次。社會服務體系與雙層經營體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社會服務是加強合作經濟統一經營的重要內容,而增強合作經濟的統一經營功能,是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張留記,1992)。

但是,雙層經營體制不等于“家庭經營+社會服務”。這是因為,第一,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統一經營層次,其職能不僅僅是服務,它還有管理協調、資源開發、興辦企業和資產積累功能等。從廣義上說,把集體所承擔的職能統稱為服務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狹義上說,上述職能是不能用“服務”的概念包攬的。第二,雙層經營里的服務職能,是專指合作經濟內部分服務,社會上的服務只有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傳導到各家各戶,才能稱為雙層經營的服務。我們建立社會服務體系,可以包括雙層經營的服務,但專指雙層經營時就應指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

(二)解決家庭經營突出新矛盾的關鍵——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同家庭經營的關系是,家庭經營使合作經濟組織從舊體制下直接管理生產中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其生產服務等職能,從而促進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為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發育創造條件;而社會服務體系的發展.反過來使家庭經營釋放出更大的能量,進一步挖掘家庭經營的潛力,提高家庭經營的現代化水平和經濟效益,使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得以持久不變。

1、農村社會服務可以克服家庭聯產承包制中家庭分散經營同專業化生產、規模經營的矛盾

在中國國情下如何實現規模經營?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條是集中土地給少數勞力耕種;還有一條是從提高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人手,在目前農民分包土地的基礎上,實行各種生產要素在社會范圍內的結合。前一種由于需要諸多條件配合,我國大部分農村目前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后一種則通過發展社會服務,把本來由農戶自我服務的一部分勞動分離出來,進行社會化組織,實現社會規模的利用,在利用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通過發展社會服務,能夠把千家萬戶聯結起來,有效克服家庭分散經營的局限性,促進生產力要素的合理組合,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有利條件。一是通過加強社會服務,可以把農民分戶承包的土地聯結起來,在穩定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基礎上,形成大片的、大批的商品生產基地,為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二是通過加強社會服務,有利于擴大家庭經營對科技的容量,可以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發展社會服務,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新機制,可以加快科技向千家萬戶和各生產環節的轉移,把潛在的生產力變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一定經營規模的形成,擴大家庭經營對農業科技的容量,增加農業對科技的有效要求,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宜杏云等,1992)。三是加強社會服務,有利于提高資金規模效益(張振國等,1997)。通過社會服務,可以對農戶生產經營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等,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一定規模,合理投入生產,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四是通過社會服務,可以培育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加強經營觀念,克服短期行為。所以說,在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加強社會服務,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2、農村社會服務能夠克服家庭聯產承包制中家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社會服務是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社會服務體系像一條紐帶把千家萬戶聯結起來,納入專業化生產、規模經營的軌道,從而能夠有效緩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所面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首先從生產環節上看,通過社會服務,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使農戶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經營決策,以有效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李繼順,2006)。其次從流通環節上看,通過發展社會服務,可以建立起新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為家庭經營進入產、供、銷一條龍的網絡創造條件,進而提高農民自身在商品交換中的地位,促進農產品順利向商品轉化。

(三)農村社會服務是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內在要求

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農村逐步涌現出一批專業戶,他們迫切要求社會化的協作和聯合,以滿足各個生產、經營環節上的需要,從而產生了一些最基本、較低層次的農戶之間、農戶與集體、國營經濟部門之間的自發協作聯合的社會服務。如許多農民參與育秧能手主持的育秧技術聯合,農戶同國營農場、社隊聯合種植茶、果、樹,農民出勞動與農家化肥,場方與社隊出資金并負責技術指導和收購等。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專業化、規?;?,農民對社會服務的需求也從專業戶對社會服務產生較低層次的需求,發展到整個農村、所有農戶均對社會服務產生迫切要求,而且要求社會服務具有多層次、多方式、多形式的特征。筆者2006年7月份對湖南郴州市100戶農戶的抽樣問卷調查表明,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他們要求解決良種、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供給問題的占56.1%;要求解決排灌、機耕問題的占19%;要求搞好農田基本建設的占41.8%;要求解決資金困難的占19.7%;要求提供致富門路、安排剩余勞動力的占39%;要求解決產品銷售問題的占42%;要求提供生產指導的占21%??梢?,我國農民對社會服務的需要不僅迫切,而且對服務的要求已從過去的產中服務轉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服務內容已系列化,向資金、技術、市場、信息、流通等綜合性服務擴大。目前我國農村社會服務體系有的地方已初具規模,形式多樣。實踐證明,農村社會服務是家庭聯產承包制進一步穩定和完善的內在需求。

總之,農村改革以來,家庭聯產承包制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將創造出農村新的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制后農村改革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和戰略措施。

(編校:沈育)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分析影響和制約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子商務發展意愿的關鍵因素,對于促進農業電商的發展和農產品流通的轉型升級,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在分析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結合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特點,通過構建假設模型,對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發展意愿展開實證研究?;诩夹g接受模型,結合農業電子商務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構建電商采納的理論框架。以浙江省龍泉市的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其電子商務發展意愿開展實證研究,重點分析其對電子商務的接受程度,以及影響其開展電子商務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農業經營主體 電子商務 技術接受模型 實證研究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簡稱電商)的蓬勃發展,為農業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打破時空界限等優勢,為農產品流通注入了極大的活力。農業電商已成為實現農業高效化、網絡化、現代化的重要決定因素,是解決農業市場流通矛盾和驅動傳統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1]。農產品電商被認為是繼“服裝”“圖書”“3C產品”之后的“第四個電商熱潮”[2]。而農業電商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對于整個農業電商產業鏈而言,農業經營主體扮演的是“源頭工廠”的角色。由于所處行業的特殊性以及客觀條件的制約,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商化程度還不高。雖然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較快,還涌現出了一批緊跟電商潮流的“淘寶村”,但是農業電商的體量還不大。因此,如何吸引和推動更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業電商中來,并借助電商實現轉型升級,是當前農業電商發展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分析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情況,從中發現影響和制約其接受和發展電商的關鍵因素(包括客觀環境因素和主觀因素),對于促進農業電商的發展和農產品流通的轉型升級,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近年來,電商相關的研究備受關注。國內關于農業電商的文獻主要以宏觀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為主[3-5]。許多學者針對農業電商的發展模式和途徑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6-7],試圖從不同角度來完善農業電商理論。相對來說,農業電商方面的量化分析和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雖然也有部分學者結合實際案例對農業電商進行分析[8-9],但是類似文獻[10-11]這樣通過構建理論模型進行量化研究的還比較少。在這一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結合農業電商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構建電商化采納模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商化意愿開展實證研究,分析其中的關鍵性影響因素。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等[12]。本文主要以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含家庭農場)為調查研究對象。

1 理論背景與模型假設

對于農業經營主體而言,電商是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而且這種商業模式是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由于所在行業的特點,農業經營主體對于電商和互聯網技術的接受程度相對其他行業而言是比較低的。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是Davis運用理性行為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13]。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TAM模型的應用已經不僅限于信息技術,同樣適用于各種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TAM模型,能夠量化地評價和分析農業經營主體對電商這一新興商業模式的接受和適應程度,并從中發現影響其接受度的關鍵因素。根據TAM模型,用戶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了用戶對信息系統的使用意愿(或者說采納意向),而使用意愿則最終決定用戶是否采納這種系統。為此,提出以下假設:

H9主體(農業經營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H10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H11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另外,農業經營主體對電商的感知易用性會同時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對于電商而言,外部因素主要體現在政策、市場以及配套服務(如物流)等方面,而內部因素主要是指農業經營主體所擁有的人才、經驗、資金、技術等。為此,進一步提出以下假設:

H1主體的專業人才因素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2主體的經驗因素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3主體的資金支持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4主體的技術水平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5主體的整體水平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6政策環境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7相關的配套服務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H8市場認同正向影響主體對于電商的感知易用性。

另外,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簡稱IDT)認為,影響人們對創新想法或產品接受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對優勢、兼容性、復雜性、可試用性和可觀察性。其中,相對優勢和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相對應;兼容性和復雜性可以用TAM模型中的感知易用性進行描述;而可試用性和可觀察性可以通過感知風險來進行測度。對于電商而言,預期的風險大致包括經濟、時間以及隱私等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個體的創新性特質越高,感知風險越低[14]。為此,提出以下假設:

H12主體的主體創新性負向影響主體對于開展電商的感知風險。

H13主體的主體創新性正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H14主體對于開展電商的經濟風險負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H15主體對于開展電商的時間風險負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H16主體對于開展電商的隱私風險負向影響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

在分析農業電商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結合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特點,提出了一個面向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意愿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在經典的TAM模型基礎之上,引入了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體創新性和感知風險四個額外的因素。

2 研究設計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下轄4個街道、8個鎮、7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以“竹茶菌蔬果”為主導的現代生態農業。目前,各鄉鎮(街道)已經形成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其中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99家,備案的家庭農場197家。另外,該市還擁有一批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農業企業,包括一家國家級企業和三家省級企業。龍泉市現有的電商產業主要集中在寶劍、青瓷等工藝禮品行業,但是在農業電商方面則相對比較落后。部分農業經營主體雖然也有電商化的想法和意愿,但是總體來說實際開展電商運營的還不多。而龍泉市的這一客觀情況,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省乃至全國大部分區域的農業電商現狀。因此,選取龍泉市作為農業電商的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

為此,針對龍泉市范圍內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情況,專門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調查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電商的接受程度,以及影響其開展電商的關鍵性因素。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主體基本信息調查的非量表題;另一部分是針對主體開展電商意愿調查的量表題。問卷題項的設置,在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之上,結合了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電商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量表題采用Likert的五級量表形式,按照“5分表示非常認同,4分表示基本認同,3分表示不確定,2分為較不認同,1分為非常不認同”的標準衡量選項的認同度。問卷主要通過網絡渠道(http://wj.qq.com/),向龍泉市范圍內的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線發放,由負責人進行填寫,最終回收有效問卷57份。

3 實證研究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采用信度系數法對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除“主體創新性”之外,所有變量的信度值都達到0.59以上,大部分在0.8以上,表明問卷的一致性信度較好,內在質量以及測試的可靠性較高。而“主體創新性”是屬于相對比較抽象的因素,對于被調查者而言可能在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導致信度值較低。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對提出的研究模型以及假設進行路徑分析,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

根據路徑分析的結果,假設H6、H7、H8、H9和H11非常顯著;假設H1、H2、H3、H4和H5也較為顯著;而其余的假設則不顯著。以下做進一步分析。

(1)感知易用性顯著影響主體對電商的感知有用性(0.425,p<0.001),而感知有用性顯著影響主體對電商的使用意愿(0.425,p<0.001),檢驗結果與模型的原始定義一致。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受感知有用性驅動,而感知有用性又很大程度上受感知易用性影響。被調查主體的負責人總體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對電商的感知易用性要求比較高。而且,感知易用性還直接決定了主體對感知有用性的判斷。此外,被調查主體的趨利性明顯,對于電商的有用性需求很強烈,因此感知有用性對使用意愿的影響十分明顯。

(2)外部因素顯著影響主體對電商的感知易用性(0.231,p<0.001),內部因素也較為顯著影響主體對電商的感知易用性(0.117,p<0.01),檢驗結果與模型的原始定義一致。影響感知易用性的兩方面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都較為顯著,尤其是外部因素(包括政策、市場以及配套服務)。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都會直接影響主體對電商感知易用性的判斷,但是相比較而言,外部因素的影響力比內部因素更強。對于農業經營主體來說,他們更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來開展電商經營活動。

(3)感知風險和主體創新性對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意愿的影響都不顯著。說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業經營主體及其負責人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創新意識,相應的風險承受力也已經比較強,并不會成為影響其開展電商的制約因素。此外,主體創新性對感知風險的負向影響也不顯著。在農業電商領域,創新意識的增強并不會直接降低主體的感知風險。

4 結語

分析影響和制約農業經營主體接受和發展電商的關鍵因素,對于促進農業電商的發展和農產品流通的轉型升級,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本文利用技術接受模型,結合農業電商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構建面向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意愿的研究模型。同時,以浙江省龍泉市的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樣本,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龍泉市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商化意愿開展實證研究,并分析其中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通過研究表明,被調查主體的負責人總體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對電商的感知易用性要求比較高。此外,被調查主體的趨利性明顯,對于電商的有用性需求很強烈,因此感知有用性對使用意愿影響很明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都會對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商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相比較而言,外部因素的影響更為顯著。對于農業經營主體而言,他們更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來開展電商經營活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業經營主體及其負責人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創新意識,相應的風險承受力也已經比較強,并不會成為影響其開展電商的制約因素。

綜合以上分析,要推動和促進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業電商經營,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工作:第一,進一步普及電商知識和技術,降低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電商的難度和門檻,針對技術接受能力較弱的農業經營主體,應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培訓;第二,建議農業經營主體從人才、技術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升自身條件,更好地適應電商化發展的需要;第三,完善和優化開展農業電商的外部因素,進一步規范行業市場,并通過扶持性政策激勵更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電商,為其轉型升級和“二次創業”創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潔,王明宇.我國農業電商的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3(18).

[2] 洪濤.《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簡版)[J].中國果菜,2016,35(1).

[3] 趙俊杰.對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5(1).

[4] 鄭亞琴,鄭文生.信息化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及政府作用[J].情報雜志,2007,26(2).

[5] 朱君璇.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08(11).

[6] 楊靜,劉培剛,王志成.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8).

[7] 梁云,劉培剛.中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途徑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8] 曾億武,郭紅東.農產品淘寶村形成機理:一個多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6(4).

[9] 王婧美,寧波.農業電商時代的農業經濟發展對策——以吉林省通化縣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9).

[10] 易法敏.農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3).

[11] 銀偉麗.農村電商用戶接受模型的研究[J].中國商論,2017(34).

[12] 葉進芬.農業電子商務主體創新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3(10).

[13]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

[14] 楊水清,魯耀斌,曹玉枝.移動支付服務初始采納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2,9(9).

①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基于語義挖掘的網購消費者行為模式研究”(16BGL193)資助。

作者簡介:毛郁欣(1980-),男,漢族,浙江龍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數據挖掘、消費者行為方面的研究。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2015海峽兩岸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研討會15日在廈門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100多名現代休閑農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海峽兩岸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模式和前景。

福建省科協副主席游建勝表示,臺灣在休閑農業方面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全面推行了“生產科技化、生態景觀化、知識體驗化、產品精細化、經營組織化、產銷一體化”模式,而大陸許多區域特點與臺灣十分相似,兩岸休閑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當天,福建大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長樂雪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分別與臺灣無負擔農場、臺灣農村專業技術服務協會簽訂合作協議。臺灣無負擔農場場長劉盛展說,他們將幫助福建大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進行規劃布局,循環利用資源,節省成本。

農業現代化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宜特色。這其中,現代生態農業是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之一。但在很多資本下鄉型生態農業項目中,農民游離于項目之外,未能有效地參與發展過程、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看客”,而現代生態農業也因未能將當地農民有效納入產業體系而遭遇鄉土困境。為此,新時代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應積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通過推進以參與共享為核心理念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項目深度合作與利益共享的多種鏈接機制,實現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有機對接,進而改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社會土壤,以實現現代生態農業項目在鄉村社會的落地生根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基層治理;共享性融入;鄉村振興

進入新時代,針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動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重要路徑之一。所謂現代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F代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持續性等特點,是一種更為強調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現代農業樣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市場前景。當然,生態農業也是高技術、高標準、高要求的現代產業,尤其是對生態指標的要求較高,而我國農村現有農業經營體制與農村治理機制難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生態農業發展缺乏良好的社會根基。如何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厚植鄉村社會資本,引導農民成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參與者與共享者,進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是新時代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和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嶄新課題。本文以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驗區(以下簡稱“新農村試驗區”)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破解問題時所采取的舉措為例,深入探討如何以參與和共享為核心理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進而以治理創新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從而有效破解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困境、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新農村試驗區位于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距京珠高速佛岡出口僅5公里,距廣州也僅有78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2011年起,按照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完善方案,可以試驗”的批示精神及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同意設立佛岡縣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行試驗區的批復》,新農村試驗區開始由廣東省農業廳、國家開發銀行廣東分行、清遠市政府以及佛岡縣政府共建。經濟興則萬事順,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與基石,新農村試驗區的整體推進也是圍繞產業發展展開的,“生產發展”被放到了首要位置〔1〕。從更高層面上,新農村試驗區本身就是針對當前國內絕大多數新農村都是“以工致富”的現象,著眼于在一個純農業地區主要通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打造構建探索一條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農村建設路徑。由此,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是著重引進與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生態保持優的現代生態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成為新農村試驗區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新農村試驗區成立的幾年時間里,其引進的項目也全都是綠色生態種養業。當然,像全國其他大多地區一樣,在新農村試驗區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原有農業經營體制及傳統社會治理機制與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間的內在張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項目的落地與發展。新農村試驗區管委會以全市范圍內的農村綜合改革為契機,尤其是大力推進“三個重心”下移和“三個整合”改革,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重構鄉村社會的社會資本,進而構筑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機制,推動了整個試驗區的產業發展。如今,新農村試驗區的建設已經告一段落,但當年引進的大多數現代農業產業項目還在健康地運行,顯示出新農村建設尤其是以基層社會治理推動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這一創新模式的強勁生命力與可持續發展力。

一、現代化困頓:生態農業項目遭遇鄉土社會困境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們對個人權益的重視,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帶來對個人權益的維護,甚至經常會出現損害個人權益的情況〔2〕?,F代生態農業項目的發展也不例外,既往的很多現代農業項目的發展往往外在于農民的增收過程,這一現象反過來又阻礙了農企之間更為緊密的合作,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項目的有效落地與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以新農村試驗區諸多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中的華琪生態村項目為例,解讀現代生態農業項目進入鄉村社會后遭遇的鄉土困境。華琪生態村項目是廣州華琪科技有限公司在新農村試驗區內云臺自然村(下文稱“云臺村”)投資的一個生態農業種養項目,主要是利用成片水田進行“水稻—鴨子—甲魚”的立體種養,利用山地進行“靈芝—靈芝豬”的綜合種養,再輔以現代體驗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鄉村風情餐飲等配套服務,打造新農村試驗區內的產業“生態村”。這樣一個具有先進理念和廣闊前景的現代農業項目,在具體的項目落地和推進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

(一)基層治理單元錯位,項目引進主體缺失

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源于廣西合寨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只是在自上而下的推廣過程中,為與人民公社時期“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組織架構相銜接,將村委會放在了行政村也就是生產大隊一級〔3〕。但就全國特別是華南地區的情況來看,土地等集體經濟資源主要集中在村民小組一級,村民自治的“村實組虛”與村集體經濟的“組實村虛”就產生了內在的張力。具體到廣東,廣東的村民自治發展比全國晚了十年,村級組織經歷了“生產大隊—管理區—行政村”的歷史變遷,新成立的村民自治組織也是以行政村為單位的,而村民小組則往往與自然村重疊。由此,在我國的農村社會治理中,長期存在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行政村)與經濟單位、社會單元、文化單元(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錯位與脫節。云臺村是新農村試驗區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一個村民小組,更是一個集體經濟的最基本單元。但長期以來,云臺村卻不是最基層的治理單元,作為行政村下設的一個村民小組,村里只有村民小組長和副組長負責公共事務。農村基層治理僅到行政村一級,行政村村委會既是最基層的村民自治組織,又是地方政府插進基層的“一條腿”,承接了一定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在華琪生態村項目落地的過程中,云臺自然村不具備直接對接項目的權限,相關對接工作均需通過行政村村委會,合同的簽署更是需要行政村村委會的公章。而另一方面,華琪生態村所需土地屬于云臺村,于是,在項目引進過程中,不屬于云臺村的行政村村委會干部發揮著重要作用,出租農田的云臺村村民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項目引進中的旁觀者,這自然存在張力,甚至引發了矛盾。這樣,由于治理權在行政村一級,而實際有利益關聯的主體卻是村民小組,農村治理單元的錯位,使得項目引進主體不明確,與華琪生態農業項目對接的主體缺失。

(二)土地產權關系不穩,土地集約利用困難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讓廣大農村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更深層次看,當前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仍舊處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無論是理論上的探討,還是實踐中的探索,都還存在較大的分歧與爭論。20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長期處于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狀態,村莊土地總量少,戶均土地面積小。同時,為了公平起見,在分配土地時,大多采用肥瘦搭配的方式,使農村土地變得極為細碎。更重要的是,農業社會和計劃體制時期的平均主義觀念根深蒂固,“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安排遭遇鄉土抵制,“三年小調整,五年大調整”才是鄉村社會的常態。云臺村人就更為認同“一人一份”的土地分配規則,村莊內部有著強烈的定期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土地的沖動,這就使得村莊土地產權不穩定,土地長期流轉失去制度上的支撐與技術上的可能。過于細碎化的土地本就不適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規?;?、集約化生產,不穩定的產權關系又使得村莊土地較長時間的流轉化為泡影,這顯然與現代生態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的特性相沖突。華琪生態農業項目落地過程中就面臨這樣的困境:采取公司統一種養,土地集約太難;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又太分散,技術、服務、收購等交易成本過高。由此,滯后的土地管理體制尤其是不穩定的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土地的集約利用,使得華琪生態項目入駐遭遇兩難選擇。

(三)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孱弱,生態農業風險較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農業服務體系也得到很好的發展。然而,千百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基本現狀并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業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家戶經營背景下集體行動的困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卻止步不前,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與此同時,計劃經濟下的農業服務體系更是未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功轉型,原有“七站八所”生存都成了問題,根本無法有效發揮其支持農村、服務農業的作用??傊?,現實的農業生產抗災害能力仍舊很弱,農業抗風險能力仍舊不足。而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對農業基礎設施以及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基本的生產資料支撐到現代農業科技、農業金融、農業保險等都有更高層次的需求,以降低自然災害、市場波動背景下現代生態農業的風險。此外,現代生態農業還對環境,尤其是對產業項目周邊的生態環境提出了較高要求,而且這種要求超出了很多農村地區的現有環境條件。當然,最為關鍵的是意識、觀念上的差距,無論是對生態農業的質量要求,還是對現代農業的市場風險,村民都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進而依靠村民的力量和能力自身很難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通過資本下鄉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又需要村民的廣泛參與。華琪生態村項目也面臨了這樣的問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差,農民現代生態環保意識低,對生態農業一知半解,駕馭能力嚴重不足,對市場風險的把握能力缺乏,使得華琪生態農業項目在硬件設施與軟環境上都存在先天不足。

(四)農民社會契約精神缺乏,項目投入風險較大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生態農業需要更大規模的前期費用投入與更長的成本回收期限,這自然需要更長時間的土地使用權。由此,在現代生態農業項目與農民的土地承包年限的協商談判過程中,現代農業企業希望時間越長越好。而出于自身利益的長遠考慮,尤其是土地租金的不斷浮動,農民則希望租期越短越好。更嚴重的是,在很多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中,由于農民未能深度融入到項目中去,隨著項目的盈利及周邊土地租金的上升,農民會產生較為強烈的被剝奪感,開始對合同的執行“出爾反爾”,甚至出現破壞現代農業項目正常生產秩序的事情。這些問題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源于農民缺乏現代契約精神與社會信用意識。而生態農業對環保指標的高要求使其難以在一個信用不足的社會落地生根。華琪項目如果集中經營,則面臨土地流轉合同的信用危機,要時刻面對農民看到巨大效益之后的出爾反爾之舉。之前其他企業就曾遭遇過這樣的問題,雖然合法合規,但卻要面對村民的非理性甚至是非法抗爭。而如果分散經營,生態農業肥料要求高、成本投入大、產品規格嚴,每一個細節都存在為節省成本而偷工減料的可能,而對整個生態農業生產環節的外部監督,又是一個耗時耗力成效卻未必顯著的過程。也正因如此,信用缺乏背景下的生態農業質量監管幾乎成了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難題。這正是奧爾森指出的集體行動的困境,生態農業產品在分散經營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有舍棄群體利益而追求個人私利的可能,進而對整個群體無法給予有效的監督〔4〕。

二、共享性融入:社會治理創新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如上所述,現代生態農業在鄉村社會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換言之,當下的鄉土社會缺乏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契合的經濟社會基礎。單純的現代農業企業進駐,技術支撐下的農戶自我生產,或者是簡單的“公司+農戶”模式,都無法根治當前的問題。這其中的關節點在于,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很容易成為“歷史的棄兒”,不能平等地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中,分享現代化的發展成果。由此,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主體的農民又很容易成為外在于現代化進程的疏離者,甚至反抗者〔5〕。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思想,這為我們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讓農民成為發展的參與者而非反對者,成為成果的分享者而非單純的奉獻者。新農村試驗區正是堅持和發展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參與和共享為核心圍繞鄉村社會治理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項目深度合作與利益共享的多種鏈接機制,有效地化解了現代生態農業項目落地與發展過程中的“水土不服”問題。

(一)援用傳統宗族治理資源,厚植社會共同體

傳統時期,宗族是農村的重要組織載體,是鄉村治理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巴跽幌锣l、王權止于縣政”,鄉村社會長期依靠鄉紳和宗族治理,宗族主義的基礎就是血緣、地緣和族規〔6〕。新時期,在廣大農村尤其是華南地區,宗族的作用發揮得好,依舊可以成為農村基層治理優化的助推器。云臺村本就是一個千百年來形成的單姓宗族村,村民同根同源、聚族而居,整個村莊是一個地域相近、文化相通、利益相連的經濟社會文化共同體,更利于集體行動,破解公共事務的困境。而從社區善治的角度看,成員之間信任、合作及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狀態也是極為重要的?!?〕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清遠市2011年開始了“三個重心”下移改革,著力將基層黨建重心、公共服務重心、村民自治重心下沉一級,解決“村實組虛”的格局不利于村民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的管理、從而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的問題?!?〕當然,“三個重心”下移尤其是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最初是農民自發性的改革,這一村民自治的具體模式是村民自主選擇的結果?!?〕其實,早在新農村試驗區建設伊始,就已經認識到自然村的重要性,將新農村建設尤其是產業落地的重點放在了自然村,通過厚植自然村落內的社會資本為新農村建設凝聚力量。首先,推進基層黨建重心下移,強化基層黨組織對自然村的整合。在將原行政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后,黨支部下沉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組這一更基層的社會共同體,進一步深化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鄉村深化的全覆蓋,真正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政黨下鄉,強化了黨組織對最基層社會的整合。其次,推進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加快自然村草根自治的制度化。充分利用自然村的宗族自治傳統,將人民公社解體后創新性轉化了的“隊委”自治這一草根自治形式激活,讓自治在自然村內部真正運轉起來。再次,推進公共服務重心下移,以服務推動鄉村社會的再組織化。公共服務體系對于離散化的鄉村而言,提供了嶄新的社會整合紐帶,讓走向分化的鄉村再次組織了起來??傊?,新農村試驗區就是通過治理重心下移,進一步激活了自然村作為最基本社會生活共同體的作用,藉此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的向心力、凝聚力,厚植了鄉村社會的社會資本,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創新集體經濟實現形式,重建經濟共同體

欲知向何處去,需明從何處來。當下中國正處于傳統與現代的歷史轉換之中,在探索現代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注重傳統的“延續性”與注重超越傳統的“創新性”同樣重要。作為有著悠久農業文明的一個東方大國,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特有的家戶傳統〔10〕。家戶傳統之上的人身自由、經濟自主、社會自治、思想自在、政治自立構成了東方自由主義的傳統〔11〕。而建國后尤其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體制則嚴重抑制了農民自由主義傳統,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們的鄉村改革與發展必須尊重歷史傳統,正視歷史過失,并在此基礎上走向未來。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立足于歷史演變脈絡與現實發展需要,著力革除傳統集體經濟體制的弊端,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平均主義導向的農村集體經濟向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合作經濟演變,從而為農村產權關系的厘清、農村經濟關系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推動集體經濟向合作經濟發展。成立農民經濟合作社,以合作社整合農民土地,進行集中經營,農民則以入股分紅的形式分享發展成果。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變“按人所有”的集體經濟為“按份所有”的合作經濟。二是推動產權固化向股權固化發展。在農村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將“生不增、死不減”的現代產權理念引入農民合作社,使得農村土地產權得以穩定,為引入現代農業企業創設條件,同時也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三是推動按人分配向按份分配發展。經歷了從“統”到“分”再到“合”的轉變之后,新的合作經濟嚴格按照股民的股份進行分配,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與勞動性收入區分開來。新的合作經濟發展將40年市場經濟中分化了的鄉村社會重新整合了起來,形成了人人關心合作社、人人參與合作社的良好局面,合作經濟也因此成為云臺村的向心力、凝聚力工程。

(三)探索農企深度融合方式,構建利益共同體

亨廷頓指出,城鄉區別就是社會最現代部分與最傳統部分的區別,處在現代化之中的社會里政治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找到填補這一差距的方式?!?2〕其實,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恰恰就是高精尖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鄉土社會的融合,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所做的也就是通過政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農民的參與與共享,構造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科技與經驗的有機聯系與統一性〔13〕。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還是要通過農民與企業的深度融合,讓農民成為企業發展的參與者與分享者,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具體而言,一是引進現代農業企業?,F代農業企業擁有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能力與管理經驗,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在生產中培訓農民,在經營中啟發農民,在市場中帶動農民,同時需要有發展農業、帶動農民、富裕農村的社會責任與擔當?,F代農業企業的種植場也就是農民現代化的訓練場,農民最大的獲益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思想上的。二是打造農民經濟合作社,組織起來的合作社將替代農民與企業直接打交道,提升農民博弈能力,降低合作交易成本。當然,作為農民經濟組織的合作社,在農民和企業之間也扮演著“防震層”與“緩沖帶”的作用。三是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生態農業項目發展一段時期以后,生產環節交由家庭農場完成,農業企業主抓銷售與服務環節,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參與水平。華琪生態村項目中,就積極引導村里的農戶利用分散土地進行相關領域生產,從而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四是創新利益共享機制。無論是“企業+合作社+農戶”,還是“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最關鍵的是利益分享機制的構建。試驗區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摸索出“基本地租+分紅”“產品基本價+分紅”等多種模式,讓農民參與到了企業利潤的分享之中。

(四)開展共建共治共享試驗,打造發展共同體

中國農民本質上仍屬于小農,但已經卷入或者融入到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化體系中間,土地、資金、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配置逐步走向社會化〔14〕。而包括生態農業在內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好壞,一定程度上也還是要看生產要素配置社會化程度的高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就在于在激發農民新農村建設內在動力的基礎上形成建設的合力,進而通過機制創新建立互動機制,從而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持續動力,破解新農村建設動力不足的歷史性難題〔15〕。 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的過程中,也是堅定地以開放的眼光看待農村的發展。一是以農民合作社實現村民的共建共治共享。合作社讓廣大村民再次凝聚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二是以公共服務下沉實現村民與地方政府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時期,鄉村社會資源走向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大量資源下沉到基層,這也在根本上扭轉了基層的官民關系,農民開始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團結在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周圍,以公共服務為紐帶形成了新的治理共同體。三是以現代生態農業企業為載體實現農民與企業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農民與企業是土地租用的甲方和乙方,新的利益機制使得乙方的生產效益直接影響著甲方的收益。以華琪生態村為例,華琪生態村的浮動租金不僅關系到每個農戶的利益,而且關系到云臺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又影響著村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部分農戶直接以雇傭關系加入到了華琪生態村的生產經營之中,成為了農業工人;另有部分農戶以“農業企業+農戶”的方式與華琪生態村建立起緊密的市場合作關系,實現了大市場與小農戶的對接。多樣的利益連接機制讓企業、村莊、農民結成了緊密的發展共同體。

三、結語

新農村試驗區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轉變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農村治理方式,轉變農民信用意識,并推動農民與企業結成緊密的發展共同體,從而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當然,這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以現代化理念引導人,以市場化機制激勵人,用民主化形式團結人,讓農民平等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并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通過農村治理機制創新,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構建政府、企業、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作機制,形成了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共享機制。由此,農民成為了生態農業的經營主體之一,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由疏離者變為分享者,由農業工人變為農業企業股東,真正融入到了企業的發展之中,融入到了現代化進程之中。

在此過程中,社會資本得到了再造式的厚植,農民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在現代生態農業企業的引導下,農民融入社會化大市場的信心增強了。新的發展共同體也從根本上破解了農民自主發展時一缺技術、二缺資金、三懼市場的問題,讓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時多了一份保障與支撐。此外,以前是土地流轉出去幫企業打工,看著企業盈利自己卻只能拿一點辛苦錢,農企關系緊張在所難免?,F在是自己在企業有股份,可以拿到年底分紅,自己為自己打工,心頭肯定更順了??傊?,有了企業的引導,現代生產要素注入農村,農民跟著企業干,勁頭更足了。農民并不缺乏自我發展的欲望與資金,關鍵是缺乏信息、技術、管理等要素。政府公共服務下移,農產生產社會化程度提升,農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顧慮也就少了。在新農村試驗區,企業連接合作社,合作社鏈接農民,農企之間靠著利益的紐帶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也就不會有違約事件的發生,農村信用社會逐步重建。

如今,如火如荼的云臺新農村建設已經暫告一個段落。從新村建設等方面看,云臺村又恢復了原本的平靜。但華琪生態村項目依舊在,因項目引進而創新的體制機制依舊在。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生態農業項目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良好互動依舊發揮著重要的功效?;鶎由鐣卫韯撔轮屑w的重建、社會資本的再造繼續為華琪生態村項目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現代生態農業項目的發展則進一步推動了云臺村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建設,并引導更多的村民在合作中轉變提升現代理念,主動融入到社會化大市場中,以現代合作經濟對接市場,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及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貢獻了可供學習借鑒的云臺經驗。

〔參考文獻〕

〔1〕 徐勇等.佛岡試驗:可持續的新農村建設〔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37.

〔2〕 徐勇.現代國家建構中的農民權益維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3〕 徐勇.最早的村委會誕生追記〔J〕.炎黃春秋,2000,(9).

〔4〕〔美〕曼瑟·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物品與集團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 農民與現代化:平等參與與共同分享〔J〕.河北學刊,2013,(3).

〔6〕〔美〕葛學溥.華南的鄉村生活〔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80.

〔7〕 燕繼榮.社會資本與國家治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4.

〔8〕 徐勇.“組為基礎,三級聯動”:村民自治運行的長效機制〔J〕.河北學刊,2012,(5).

〔9〕 彭大鵬.村民自治已經沒有意義了嗎〔J〕.理論參考,2012,(7).

〔10〕 徐勇.中國家戶制傳統與農村發展道路〔J〕.中國社會科學,2013,(8).

〔11〕 徐勇.東方自由主義傳統的發掘〔J〕.學術月刊,2012,(4).

〔12〕〔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9.56.

〔13〕 徐勇.建構“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得實惠”的鄉村治理機制〔J〕.理論學刊,2007,(4).

〔14〕 徐勇,鄧大才.社會化小農:解釋當前農戶的一種視角〔J〕.學術月刊,2006,(7).

〔15〕 徐勇,吳記峰.新農村建設的合力與互動機制〔J〕.河北學刊,2014,(9).

【責任編輯:朱鳳霞】

上一篇:醫院教師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節假日高速免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