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

2023-09-24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1篇

1. 云南省城鎮化現狀

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趨勢, 近年來,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進城鎮化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來抓, 2009年底, 云南省城鎮化水平為34%, 建成區面積為204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1個特大城市 (昆明) 、1個大城市、3個中等城市、12個小城市、108個縣城、1 175個小城鎮組成的城鎮體系。截至2012年底, 全省城鎮化水平達39.3%, 城鎮人口達到1 700萬人左右, 城鎮化水平總體上呈逐步上升的趨勢, 由城鎮化的初期的發展到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 數年來, 云南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 全省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城鎮建設水平整體得到很大提高, 初步形成了城鎮布局更趨合理, 區域更加協調, 體系進一步完善, 功能相互銜接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2. 云南省農村經營體制現狀

云南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是中國的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包含兩個經營層次:一是家庭分散經營層次;二是集體統一經營層次。雙層經營體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近幾年來, 云南省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持續增長, 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截至2012年12月底, 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15 767個, 合作社成員35.14萬戶, 比2011年增長38.9%。其中大理州注冊登記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 634個, 合作社成員總數達7.18萬個, 占農戶總數的8.5%。玉溪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51個, 種植業147個、林業42個、畜牧業35個、漁業兩個、服務業25個, 基本覆蓋了玉溪的優勢產業, 成員發展到2.5萬人。

二、云南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經營體制的問題

1. 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

在云南省, 農業始終是最基礎的產業, 75%的國民收入、70%的財政收入、60%的創匯收入和80%的輕工業原料, 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但是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粗放式生產方式、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農業仍是云南省經濟發展中的的弱勢產業。由于云南省山多地少, 山區、半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 壩子 (盆地、河谷) 僅占6%, 所以云南農業一直具有小、散、弱、差等特點, 尤其是云南大部分地區為自然資源條件、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后的地方, 農戶商品意識不強, 信息流通不暢, 農戶在生產經營中收益較低。而家庭承包經營規模較小, 農戶務農成本不斷增加, 農民糧食生產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造成農業生產對農民而言越來越缺乏吸引力, 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市場竟爭日趨加劇, 小規模的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越來越難以滿足大市場的需求。

2. 經營主體弱化

云南省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景氣, 農戶土地規模較小, 土地經營細碎化, 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社會化地位普遍不高, 近年來,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 據統計, 2011年度全省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 049元, 年收入達25 588元, 是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 977元的3.7倍, 城市發展的巨大吸引力造成大量農村勞動力盲目流向城市或者城鎮, 造成農村勞動力日益短缺, 農業生產農民老齡化、生產兼業化、土地經營零碎化、勞動力資源”空心化”現狀。例如, 就大理州而言, 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勞力有20萬人, 常年外出的有12萬人。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或城鎮遷移, 農業人口數量下降, 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大多為留守的婦女、老人等非勞動力, 農業經營主體弱化, 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矛盾突出。

3. 集體功能弱化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高原地區, 農村人口比重較大, 山多地少, 可供種植的耕地少之又少,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農村剩余勞動力閑置或盲目流動大量存在, 當前大部分集體經濟組織無力興辦企業, 又無力引導農村剩余勞力合理流動。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呈加速態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面對云南省地廣人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現狀, 目前大多數集體經濟服務組織運行不規范、市場驅動力不足, 只能承擔農民少量的生產服務工作, 大量的產前、產后服務缺位, 而無法滿足在農業市場化、社會化背景下農民多樣化經營的服務需求。個體農戶由于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小需要依賴集體經濟服務組織來發揮功能, 但是由于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弱小導致農民絕收或因市場因素造成產品無銷路積壓腐爛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云南省城鎮化進程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對策建議

在農業市場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的新背景下的城鎮化進程中, 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的小規模不經濟的實際, 農業經營體制該如何進行與時俱進的完善和創新成為有效引導家庭經營向著適度規模的專業化、企業化方向發展的關鍵。

1.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 經營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的是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 當前云南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 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 農業生產經營已面臨嚴峻的形勢, 針對傳統的小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大市場多層次需求之間的矛盾,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當務之急。近幾年來云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等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雖然不斷增多, 但所占比重仍不高, 單個實力仍然不強。因此創新農業經營主體, 就要不斷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主體, 鼓勵農業創業及從事農業開發投資, 通過流轉土地等多種方式, 擴大生產規模。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引導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壯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整體實力, 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

2.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云南省地處中國經濟發展最落后的西部地區,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也受限于較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雖然農業社會化服務呈現主體多元化、服務多樣化的上升態勢, 但總體上看, 相較于東部與中部仍處于較低級水平,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 服務領域較窄, 服務內容單一, 應對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生存空間有限, 規范化程度低。因此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 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 目前統一的農業服務成為農戶的普遍需求, 包括良種、農資供應等產前服務, 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應用等產中服務和儲運、銷售等產后服務, 面對內容全面、形式多樣、層次拓展的農業綜合服務需求,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應從基本的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等公共服務組織外, 大力發展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大力拓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領域, 由農業為主向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全方位拓展, 改善服務條件, 增強服務功能, 開展農業生產性全程服務和專業化服務。

3. 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規模經營是在一定的適合的環境和適合的社會經濟條件下, 各生產要素 (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 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 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目前云南省農業生產經營具有細碎化、小規模和高分散等屬性, 農戶生產難以克服規模不經濟的局限, 因而無法實現農業發展的機械化、標準化, 導致專業化、商品化程度較低。隨著云南省城鎮化快速推進, 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涌入城市, 大量耕地被拋荒或粗放經營, 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推動進城務工農民的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將農村分散的、閑置的、低效的土地進行整理規劃從而集中利用優化起來, 將有限的土地資合作源集中到種植大戶、農業社等經營主體, 充分挖掘土地的最大潛能, 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產出率, 進一步加快實現農業生產由小規模、粗放型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向集約化、規?;?、專業化的新型經營模式轉變, 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4. 發揮政府在經營體制中的主導作用

根據云南省人多地少、農業人口比重高, 貧困人口多的實際省情, 在面對傳統農業經營體制中傳統的小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大市場多層次需求之間的矛盾, 面對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 面對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 農業農村資源要素流失嚴重等現象, 政府應在政策上發揮在經營體制中的角色主導作用, 加大扶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財政政策, 增加省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專項, 突出產業導向, 全面落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 打造頗具品牌競爭力的本土高原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 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 加大對農戶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信貸資金支持, 在財政政策上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從而達到創新農業新型經營體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小青.積極創新經營體制加快建設現代農業[J].江蘇農村經濟, 2013, (1) .

[2]張照新, 趙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機制創新[J].改革, 2013, (2) :78-87.

[3]郭國仕.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 2013, (3) .

[4]梁偉, 馬樹叢.創新經營體制發展特色農業[N].承德日報, 2011.

[5]韓俊.創新經營體制夯實黨的農村政策基石[N].人民日報, 2009.

[6]匡洪志.中國農業經營制度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 2008.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2篇

一、具體舉措與做法

自2001年以來,根據農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寧波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為構建“三位一體”(科研、教育、推廣)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供保障。

(一)協同創新,加快農業科技發展方式轉變

首先,針對現階段寧波農業科技現狀,依托“兩院三校十中心”(“兩院”指寧波市農科院、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三?!敝笇幉ù髮W、浙江萬里學院、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十中心”指寧波市稻麥育種中心、航天育種試驗研究中心、寧波市水產苗種繁育中心、國家海洋技術轉移寧波中心、寧波市畜牧工程技術服務中心、禽病診療研究中心、寧波市創匯蔬菜工程技術中心、林特良種技術開發服務中心、林特良種繁育工程技術中心、生態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協同攻關,促進傳統優勢農業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在良種培育、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重點突破。其次,支持科研院所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給予五年500~1 000萬元經費支持;引導農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給予20萬元科技經費補助。再者,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對列入省、市重點實驗室的由財政一次性補足100萬元和40萬元,逐步形成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開發體系。

(二)創新產、學、研模式,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

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探索適合本區域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模式。一是“院地合作”模式,即依托科技特派員,以項目合作、人才培訓等方式,把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植根農村,形成“專家(及團隊)+公司+農戶”的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為先進科技服務于區域農業主導產業“導航”;二是科技園區帶動模式,按照“核心區—專業園”的“一區多園”建設模式,促進農業創新資源集聚和有效配置,充分發揮園區的科技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星火示范基地轉化推廣模式,按照“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以培育和壯大地方特色產業為目標,以83家星火示范基地的技術核心區為載體,輻射帶動周邊產業,推動整個產業基地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2014年轉化推廣應用技術305項。

(三)科技特派,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科技特派,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村政策、農業生產動態、農產品供求和市場價格、農業科技、災情、疫情等農業信息服務,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寧波已選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員1 102人、法人和科技特派員團隊133個深入農村一線,覆蓋全市11個縣(市)區每一個村鎮,實施各類科技開發項目348項,引進、推廣農業農村適用新技術812項,農業新品種767個,7 236戶農民實現增收,解決了20 603人就業,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四)培育和扶持發展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

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全面落實農技推廣制度,逐步構建基層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成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1個,跨鄉鎮專業性區域站4個,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多元化的科技研發推廣機構。

(五)搭建平臺,為農業技術有效傳播提供便捷途徑

一是搭建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平臺。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成立科技培訓團,以及選送優秀農民赴高校和科研機構進修培養等方式,培訓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科技干部,培養專業戶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二是建立農業科技信息平臺。以“便民、高效、優質”為服務宗旨,通過農技110、星火12396科技服務熱線,與農業專家就農事、病害等進行交流溝通。三是搭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農業公共服務資源,搭建以現代農業展示區、農產品檢測區、數字化信息區、科技培訓服務區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1個,跨鄉鎮專業性區域站4個,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合力推廣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成效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成了以“兩院三校十中心”為依托,以農業科技型企業和現代農民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慈溪、象山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示范帶動作用日益顯現,促進了農業創新資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促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推動“園區—企業—農戶”的協同發展,提高了區農業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能力,促進區域現代農業發展。作為農業技術與農戶需求對接的橋梁———農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民營農技機構的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基本滿足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皩幉ㄌ厣喜水a業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寧波慈溪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寧波鄞州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先后獲批國家級創業鏈、創業基地和創業培訓基地,為寧波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支持。

(二)農業技術儲備能力明顯提高

關鍵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甬優系列”水稻、“慈抗3號”棉花等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級品種審定;寧海土雞1號、“慈蠶1號”蠶豆等21個品種通過了省級品種審定(認定)。區域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庫(包括種子基因庫、微藻種質庫、微生物菌株庫、魚貝類精子庫)技術水準領先于國內同行水平。農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新高,其中授權發明專利達94項。農業科技成果突出,累計39項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種養業良種覆蓋率達到94.67%。

(三)農業優勢產業技術體系逐步形成

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推廣,使得全市農村經濟基本形成了以創匯蔬菜、榨菜、藺草、水果、竹筍、茶葉、花卉、水產品、生豬、畜禽等十大農產品為主導產業;以雜交稻制種、瓜菜工廠化育苗、水產全人工繁育為主要特色的生物苗種繁育技術體系;以水產品、果蔬、竹材為主要特產資源的加工技術體系,農產品加工率達60%以上;以海水飼料加工、生物活性物質利用、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開發為主要特色的農業生物技術體系,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有22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其中余姚天邦、慈溪海通2家公司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被列為國家認定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鄞州開誠等5家農業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四)農業質量安全水平有提升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規?;?、企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為實施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迅速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了“三品一標”農業發展(“三品一標”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標志性指標。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考核指標中,“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為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50%以上為全面實現現代化),“主要食用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比率”達到60.37%,排名全省第一。據寧波市綠色食品辦公室《寧波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專題報告》數據顯示,慈溪市“三品一標”在寧波各縣市區處于領先水平,其中無公害農產品數量、綠色食品認證數量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分別為273個、65個、2個,占寧波的30.7%、32.7%、33.3%,居寧波首位。

(五)新型的農技推廣體系初步建成

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技需求為目標,以整合資源、提高效能,強化公益性職能、發展社會化農技推廣隊伍為原則,以優勢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農機水利事業為依據,全市建立起以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責任農技員為基礎,社會化農技推廣人員為補充的服務直接、聯系緊密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建設,各級農業部門聘用首席專家92名,農技指導員556名,責任農技員927名。876名農技人員參與各類科技服務活動,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517期,培訓農民3.13萬人次,培育新型農民1 8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戶3 700余戶。有371名大學生享受農業領域創業就業補助,118個鄉鎮(街道)建成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

(六)要素產出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生產增效顯著

在2002—2014年期間,勞均農業增加值(即勞動生產率)以年均14%幅度快速增長,從2002年11 225元/人提高至2014年達53 830元/人;每公頃糧食產量穩定在5 500公斤/公頃(2013年為5 469公斤/公頃,2014年為5 800公斤/公頃)。同期,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即土地產出率)則從29 540元/公頃提高至125 465元/公頃,年均增幅為10.28%;資本產出率(農業增加值與農業生產資本投入的比例)保持在180%左右,達到并超出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150%的水平(2014年為180%,其中農業為290%、林業為191%、牧業為80%、漁業為142%、服務業為159%)。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從2000年5 069元/人增長到2014年24 283元/人,年均增長11.84%,已連續十余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三、制約因素

雖然寧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科技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結構不合理

一是雖然寧波農業科技經費投入能基本滿足省委明確規定“各地科技三項經費中用于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的比例必須達到1/3”的要求,但科技三項經費基數低,從而導致農業科研和推廣經費相對不足。二是因為計劃單列市得不到省政府相關經費支持,從而農業科技投入總量長期偏低。三是由于部門條塊分割的問題加上財政預算科目設置不盡合理,導致農業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復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二)農業科技發揮效用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與現有人力資源沖突

一是農技推廣隊伍不能滿足當前產業發展需求,突出表現:(1)年齡老化現象普遍,這些農技專員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知識結構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2)專業結構失衡,79.3%的專技人才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人才嚴重短缺。二是農業從業者素質偏低,影響農業技術需求與應用效果。目前,在寧波市市區及各縣市務農的農業勞動力大都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8%。農業勞動力素質低下,不僅影響其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認知與了解,而且影響采用與效果,進而影響購買需求,最終導致認知少→了解少→采用少→采用效果差→購買少或不認知→不了解→不采用→不購買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科技配置不平衡

目前,寧波種植業和畜牧業中產值億元以上的產業鏈有15條,其中,慈溪蔬菜、鄞州藺草、余姚榨菜等產業年產值均在10億元以上。然而受限于昂貴的資金投入,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無法實現新的突破,從而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只能止步于傳統的產品市場,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徘徊。與此同時,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科技研發創新能力仍較弱。

(四)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系統間集成與融通

寧波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基本覆蓋農業全產業鏈。但由于各系統間缺乏協同與集成,信息化應用“碎片化”現象嚴重,如生產領域中的信息化,缺乏與農業基礎設施、農機裝備技術和農藝的深度融合。同時,各部門按自身需求僅對生產中的某一階段或過程進行“監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消費者、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與反饋不暢,仍存在“信息孤島”現象。

(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造成農業科技源頭創新與實際應用的脫節

農業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綜合性成果推廣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成果浪費現象嚴重,對農業的貢獻率不高。據統計,發達國家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為70%~80%,而寧波僅為65%左右;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一般為60%~80%,寧波市平均轉化率只有40%,與世界農業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反,熟悉市場環境和需求情況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實力薄弱,主體地位尚未確立。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激發創新動力

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資金投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資金供給水平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保證。第一,要強化政府投入的主體作用。各級政府首先要嚴格執行《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保證支農資金增長速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把農業技術推廣作為支持的重點,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科技推廣預算支出,兩項經費投入額度務必達到科技三項經費1/3的要求。第二,在原有經費落實的同時,根據農業科技創新現時發展需要,適當增加農業科技三項經費基數,達到并逐步超過國家平均水平。第三,積極吸納民營資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不斷完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信貸擔保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流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投資發展農業科技事業。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科技不斷進步。

(二)整合社會資源,開創產學研合作新局面

實踐證明,產學研是促進自主創新、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有效途徑。因此,充分利用已經搭建的“兩院四校十中心”科研平臺,由市科技局牽頭,聯合農業局、質量監督局等相關農口部門,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工程,瞄準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難題,以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問題實施重點攻關依然至關重要,但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技術的市場需求以及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產生的效益,選擇和激勵農業科技園區或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參與研發和試驗,試點成功后逐步推廣,以點帶面,并給予相應主體物質獎勵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待遇。

(三)搭建橋梁,不斷充實農技推廣人才隊伍

人是第一生產力。在當前農民文化知識相對薄弱、對農業技術理解有限的情況下,農技推廣隊伍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因此,針對當前農技推廣員專業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的弊端,突破原有框框,定期或不定期地選拔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到農業類大學或相關專業進行在職培訓,以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能。同時隊伍的力量,搭建溝通交流橋梁,為農業科技切實植入農村提供保障。同時,通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給予相應政策扶持,引導行業協會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四)共建共享,助推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

互聯網改變了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投資模式,也為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實時管控提供了條件,實現精準農業,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和效益。因此,搭建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勢在必行。同時,輔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點,提供從網上交易、拍賣、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打開農資產品的銷售空間。借助于自媒體應用大眾普及特點,拓展農技110、農民信箱功能,開通微信公眾號,以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供求為出發點,融合科研、推廣、教育于一體,有步驟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解宗方,李?,F,李錦輝.農業科技創新模型及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9):290-293.

[2]葉班.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科技創新[N].科技日報,2014-01-20.

[3]科學技術部專題研究組.國外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典型做法與經驗借鑒[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4]賈敬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3篇

一、當前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分析

經過撤區并鄉、并鄉建鎮、財稅上化、便民服務、社會保障等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總體上看,我區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影響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深刻認識這些問題,對于我們客觀判斷、沉著應對是十分重要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問題:

(一)關于政府管理體制創新的目標模式問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推進改革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框架??v觀我區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出,改革的目標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而逐步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但與國家“公共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政府要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二)關于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之間事權關系問題。一是從全國看,各級政府之間“職責同構”、“上下一般粗”。地方政府幾乎是中央政府的翻版。每一級地方政府都是一個“小中央”,都要管理幾乎“所有的事情”,在職責同構的政府架構下,各級政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承擔著過多的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所以,在實際運行中,必然出現重復決策、重復管理、行政資源浪費問題。二是從我市看,區鎮級政府功能缺位。管理權限大量集中在市里,區鎮職能和管理權限相對不足,“條條”箝制“塊塊”現象比較嚴重,使區鎮權力與責任不一致,事權與財權不匹配,人權與事權不統一,主要表現為涉及重大責任的權力下放的多,涉及重大利益的權力下放的少。因此,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迫切需要在各級政府間科學地劃分財稅、金融、投資、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市場監管等政府職責。

(三)關于推進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制改革問題。我區的的歷次改革都較為注重鄉鎮改革,但卻相對忽視了區直部門和老城辦、新城辦和江北辦的改革,造成了區政府部門和三個辦事處設置過細、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協調困難等問題十分突出。改變目前這種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小部制”體制,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部制”,使政府部門逐步向“寬職能、少機構”的發展方向是政府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四)關于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設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對政府職能作出的完整定義:即“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問題,把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強化服務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改革的重點,加快了改革步伐,大力推進了教育文化、衛生醫療、就業保障、社會安全等領域里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我區也相應實施了便民服務體系、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農村新型合療、農村低保和城市低保、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多項改革,使改革成果在惠及廣大民生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看,我們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還比較薄弱,表現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組織體系不夠健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比較少,尤其是環衛、幼教、社保、城管、公路維護等公益事業單位力量不足,社會組織發育不夠成熟,公共產品數量不全、質量不高,一些領域社會矛盾比較突出,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機制不暢,社會誠信度不高,公共安全事故頻發等,這些都說明政府管理職能的缺位或不到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五)關于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運行機制的問題。建立科學的政府運行機制是實現政府管理科學化的前提。行政運行機制包括決策、執行、監督三個層面。目前,我區決策職能與執行職能和監督職能不分現象十分突出,監督流于形式,使決策部門普遍受到執行利益的干擾,導致問責更加困難。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探索建立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協調又適度分離的行政運行機制,實現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筆者認為,既要在政府部門的整體層面上構建決策、執行、監督適度分離的組織架構,也要在部門內部建立決策與執行相分離的機制,將公共服務和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執行職能分離出來,設立專門的執行機構,避免集決策、執行、監督于一身的弊端。

二、創新六項體制機制推動工作落實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團隊打天下 ,管理定江山!科學的行政管理靠的是永無止盡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按照區委“一抓三建一統攬”的總體思路,如何抓好各項工作落實,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筆者縱觀xx發展形勢,根據本人多年的從政實踐,建議改革完善一下六項體制機制:

(一)建立區鎮事權統一機制,提高執政能力。合理劃分市區鎮各級政府間的事權關系,有利于發揮各級政府的組織協調能力,更好地地服務群眾。一方面,要進一步理順市區兩級政府事權關系,簡政放權。著力解決事權關系中人權與財權不統

一、財權與事權不統

一、事權與人權不統一的問題,堅持管理重心下移,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加強市級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合理賦予區級政府管理權限,解決上級部門在事權、財權、人權等方面包攬過多的問題。按照比照縣又不同于縣的原則,賦予區政府相應的職權,實行一級政府一級事權,除屬于城市規劃、國土資源、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城鄉交通等涉及全局的事權以市管理為主外,凡是區一級政府應有的職權以及區政府管理更為有利的事務,能放則放,確保區級政府功能的完整。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理順區和鎮兩級政府的權責關系,強鎮擴權。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采取直接放權、委托執法、聯合執法、派駐機構等方式給鄉鎮政府擴權。擴權重點:一是要下放事權。賦予鎮發展決策、項目審批、社會管理、綜合執法和檢查特許等涉行政管理事項及權限。二是擴大財權。實行鎮級財政增量分享,對鎮級財政當年地方財政收入比核定收入基數增收部分原則上全額留鎮使用。三是改革人事權。尤其是中心鎮主要負責人,符合條件的,可以進上一級黨委常委或配為副區、縣級,并繼續擔任原職務。四是可適當放寬經濟發達鎮黨政機構限額,因地制宜設置機構,通過內部調劑的辦法適當增加編制,解決發達鎮“腳大鞋小”問題。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體制創新、權力下放,進一步擴大鄉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增強鎮統籌協調、自主決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建立行政快捷審批機制,打造效能政府。一是進一步清理精簡審批事項。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全面梳理政府管理和介入的事務,堅決把那些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項轉移出去,交由社會組織管理,砍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高“門檻”。二是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重點解決市區有關部門審批“體外循環”的問題,真正建立一個領導分管,一個窗口對外、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送達的工作格局,減少權力運行“商品化”的可能性,提高辦事效率。三是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辦法。重點是要建立長效監督制約機制,搭建“三個平臺”,即在中心與窗口建立網上審批管理平臺,紀檢監察部門與中心建立電子監察平臺,各部門與派駐中心窗口建立網上直通平臺;健全“四個體系”,即市行政服務中心常態化監管體系,“部門聯動”定期檢查體系,社會監督輿論監督體系,紀檢監察部門問責體系,不斷減少辦事環節、縮短辦事時間,提高辦事效率。

(三)完善區鎮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對區直部門和三個辦事處實行大部制改革。一是要按照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原則,打破原有的行業分割和系統分割,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機構重疊、部門職能交叉的現象,降低部門間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色定位。二是進一步完善創新高新區管理體制。機構編制部門要主動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核心部門提供最有力的體制支持。因此,我們要重點研究高新開發區的職能配置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享有的市級管理權限不到位的現象;研究解決高新開發區擴區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不足問題;三是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益服務新格局,建立起基本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xx特色公益服務體系。事業單位分類要以社會功能為依據,堅持根據不同事業單位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改革管理辦法?,F有事業單位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這類單位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劃轉為行政機關;第二類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其改革走向是逐步轉為企業;第三類是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予以保留,并對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經費制度、保障制度等進行配套改革。四是配合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做好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和編制核定工作,積極探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進條件成熟的醫療機構在系統內或跨系統合并重組。五是實行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做到編制、崗位、人員相對應。鄉鎮不得自行設置機構,不得超編配人,不得超職數配備領導,鄉鎮機關按新核定的編制和崗位要求,在現有的干部中公開實行競爭上崗,事業單位不得聘用工勤人員。確保鄉鎮機構編制管理的剛性化,約束機構和人員的自我擴張。

(四)建立基層干部關懷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2006年機構改革后,xx區鎮干部待遇失衡有挫傷。一是在職干部與離崗后的領導干部之間待遇的矛盾。xx區離職后的鄉鎮領導與在職領導干部享受同等待遇,這是當時為了減少壓力,保穩定,不得已而為之,在職干部普遍存在不平衡心理。二是在職的鄉鎮公務員與事業編制干部存在著收入差距的矛盾?,F在干部的津補貼比工資多1.3倍,在制定補助標準上,公務員最低,加之鄉鎮一般公務員沒有職級待遇,而事業干部參加工作后在3至5年內就很容易拿到待遇相當副科級以上的技術職稱。在鄉鎮工作20多年的公務員,收入普遍低于十多年參加工作的初級工和中級工,失衡的心態不言而喻。三是鄉鎮站辦所負責人與區級部門年輕干部提撥使用不成比例的矛盾,由于這些矛盾的存在,使鄉鎮干部工作打折縮水,缺乏工作激情,調動不起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各級黨委要把建設“和諧型班子”、“和諧型機關”作為干部隊伍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重要目標,更加注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的氣質搭配和年齡搭配,讓干部在寬松、積極的環境中工作,讓他們有苦練“內功”的動力而無應付“內耗”的壓力,有專心“謀事”的成就感而無分心“謀人”的疲憊感。應適時提拔年齡較大、默默無聞的干部擔任非領導職務,使踏實工作的干部看到奔頭、看到希望。應對任鄉鎮副職領導滿10年的現任領導,經組織考察可享受主任科員待遇,在鄉鎮連續工作累計滿20年、表現優秀的一般干部,經組織考察可以享受副主任科員待遇,當縣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出現缺額時,應優先從有相應專業知識的鄉鎮干部中選調,關注干部身心健康、提高待遇保障、提高福利水平,加大評優表彰力度。不斷提高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五)建立經濟發展保障機制,服務群眾生產。發展是第一要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每項工作必須從發展群眾生產入手,積極幫助基層黨員干部理清發展思路,落實發展措施。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強支部班子,積極帶領廣大群眾發展糧油、畜牧、林果、蔬菜、烤煙、桑茶、黃姜、旅游等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扶持力度和現代農業投資力度,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經濟。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經濟組織化程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建立主導產業發展考核到部門到鄉鎮到村組的獎勵制度。加大各項惠農政策貫徹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確?;蒉r資金及時發放到群眾手中。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4篇

懷中醫學組發[2009]15號

關于體制機制創新

方面的意見、辦法和規章制度

一、意見方面:

(一)、是對醫院科學發展認識不足,思想解放不夠,發展質量不高,發展速度不快;

(二)、是醫療服務中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不高,服務行為不規范,對患者權益維護不夠;

(三)、是學科建設不健全,各專業學科發展不平衡,重點學科建設滯后;

(四)、是學科帶頭人培養制度缺乏,中堅技術骨干儲備不足,住院醫師培訓;

(五)、是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醫院發展;

(六)、是黨性不強、執行黨紀不嚴,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采取的辦法

(一)提高思想認識。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使領導班子和中層干部在什么是醫院科學發展、現在存在哪些問題、今后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等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統領醫院工作。

(二)解決突出問題。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醫院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思路、政策、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黨員領導干部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明確醫院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完善醫院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黨員領導干部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創建有利于醫院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醫院制度建設,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扎實推進醫院建設和發展。

(四)促進科學發展。通過學習實踐活動,在領導班子和中層黨員干部中,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強

- 23

3、貫徹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發揚民主。吸收群眾全程參與,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虛心向群眾學習,真誠接受群眾的監督,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活動成效的重要依據。

4、堅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充分調動黨員干部主觀能動性、激發黨員干部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是實現黨員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種有效形式。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組織廣大黨員深入學習實踐,實事求是查找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深刻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問題既要嚴格要求,又不搞人人過關,注意保護黨員、干部的積極性。

三、規章制度建立

(一)、我院理論學習要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醫院改革和發展,專題學習不少于3次。組織黨員集中學習的時間不少于20學時。

(二)、要采取個人自學、集中交流、主題征文、邀請專家作輔導報告等多種形式,創新學習方法,組織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三)、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在思想動員、學習提高的基礎上,院班子成員分專題開展調查研究,努力提高運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把思想認識從違背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機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克服滿足現狀、因循守舊等思想,開創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樹立正確政績觀。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機遇意識,進一步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醫院改革的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

(五)、查找個人和班子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查找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刻分析原因,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既要嚴格要求,提高質量,又不搞人人過關。

(六)、認真查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刻分析形成問題的主客觀原因特別是主觀原因,確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路和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的具體措施等。

(七)、對科學發展觀及體制機制創新的認識深不深、查找的問題準不準、原因分析得透不透、發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要認真分析,群眾提出的正確意見要得到充分體現。

(八)、對查擺出來的突出問題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要提出創新目標、方式和時限要求,明確分管領導、分管科室,使機制創新工作有章可循。廣大干部職工要積極建言獻策;同時,努力轉變作風,改進工作。

(九)、完善體制機制。從促進醫院科學發展的需要出發,積極穩妥地推進保障醫院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建設,努力解決制度缺失和體制障礙等突出問題。廣大黨員要認真落實制度建設推進年活動中完善的各項制度。

(十)、提高執行力,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加強醫師業務知識培訓,按照《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嚴格考核,強化醫務人員“三基三嚴”訓練,提高應急能力。要強化業務科室的管理意識,提高其執行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尤其是醫療核心制度的自覺性。定期召開專門工作會議,研究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措施,確立質量與安全工作的重點目標,組織開展經常性專項檢查,保證醫療質量持續改進。

(十一)、狠抓行風建設,樹立醫院良好形象。行風建設要從生存危機考慮,從塑造形象出發,主動地把行風建設作為事業發展的自覺行為。盡快把轉變行風作為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把行風建設作為創建現代化醫院的龍頭和抓手,把行風建設的過程作為不斷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過程,在醫院內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以行風建設的成果,向社會展示醫院的良好形象。

(十二)、明確職責任務。做到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科室的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黨員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帶頭深入學習,帶頭調查研究,帶頭解放思想,帶頭分析機制體制的不完善之處。

(十三)、接受群眾監督。要充分發揚民主,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虛心向群眾學習,真誠接受群眾監督。醫院要把擴大群眾民主參與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廣泛聽取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的意見,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

(十四)、搞好輿論宣傳。各支部、各科室也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方式開展活動,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擴大學習實踐活動的社會效果,進一步把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

(十五)、堅持統籌兼顧。醫院要統籌兼顧、周密安排,把體制機制創新與推動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與加強效能建設結合起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5篇

面對全球一體化的世界經濟格局,國家之間的競爭力源于人才的競爭力,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取決于人 才管理體制機制優越性的競爭。 雖然,我國的人才管理知識和理念正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我國還處在理念“天上飄”,機制體制“地上爬” 的尷尬狀態。是什么原因呢?理念落實不到體制、機制、制度和流程建設上來。 目前國內人才管理現狀參差不齊,體現在人才管理的體制與機制的創新滯后,人才有能量,但“悶”在里面釋 放不出來;缺乏內在沖動和激情,改革思維發緊;過于實用主義,人才管理缺乏理念牽引和戰略思維,用人 上往往是短期行為;人才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行為滯后于理念。 為貫徹國家關于促進“國際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國際化”的方針,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提升國家的核

1、人才戰略與目標的依據來源于國家發展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是單一的行政政績需求 政府和企業都已明確人力資源作為戰略性資源,都在制定人才發展與戰略規劃,但是,由于人才戰略、目標 不是依據國家社會發展戰略、或企業發展戰略的需求,而是依據政績的需求,搞人才政績工程;導致在進行 人力資源規劃的時候盲目追求所謂的“知識高地、學歷高地、職稱高地”,不是根據實際發展的需求、根據區 域社會經濟的產業特點,確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是單一追求引進多少博士生、碩士生,引進多少教授或 院士。其結果導致 這些高端人才來到以后沒有任何科學研究及發揮才能的基本條件,其實這是人才資源最大的浪費和不尊重。

2、只有市場導向的人才資源變革與創新才能真正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才配置的市場化程度,才能真正將區 域人才市場融入國際人才市場。 人才的市場驅動要以客戶價值為導向,要將人才進行分層分類,要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依據人才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的人才資源產品與服務,需多要樣化的人才資源雇傭模式。確立市場導向的人才 資源變革與創新的方向,真正為人才創造價值、激活創造力;依據市場人才競爭與配置法則來實現人才資源 的有效配置;以人才價值本位的確立與推動人才價值創造為目標,要貫徹人的價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以此來 設計人才的體制和機制。

3、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市場化轉型,人才的激活和人才的流動需要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

專業化水平與能力。 壟斷性的資源,我國人才中介機構的最大弊端。也正是壟斷性資源造成人才中介機構研究、開發、培訓、服 務人才的單一化、同質化、低效能,建立國際化人才戰略和實現國內人才國際化、國際人才本土化宏偉目標, 政府就要下決心徹底打破政府供養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框架,轉化為市場化運作,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唯 有如此,才能迫使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站在高度的戰略位置,提高服務意識和高質量的服務產品。

4、人才概念與范圍的市場化與社會化,目前我國人才的概念單

一、模糊,缺乏標準和評估機制。 什么叫人才?能創造價值的人,就是人才!因此,必須建立以能力、價值、貢獻為基準的人才觀。打破以學 歷、職稱、資歷、身份等作為標準德舊觀念、舊思維,要把能力業績作為人才的核心標準,樹立“大人才觀”。 樹立人才價值為標準體制機制

1、建立能力型、業績型為評價依據的體制、機制;人才的選拔、培養方向多樣化,改變晉升職位為職業生涯 唯一途徑的觀念,鼓勵人才向能力型方向發展,淡化職務、權力,強化目標、責任,實行問責制。 把管理能力強、業務能力強的人才,賦予更大的責任,承擔更多的規劃、決策、組織、領導、指揮、協調、 領導職能,打造“精英型、領袖型”的管理者,建立以職務和能力為基礎,以職責為中心,以素質模型為標準, 以人員測評為手段的人才評價任用機制;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把碌碌無為的庸才淘汰出局。

2、 通過科學分配體制、 機制創新, 推進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多元化價值分配體系, 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人力資源管理要實行分層分類管理,人才層次不同、需求不同,對核心人才、通用人才、輔助人才、特殊人 才,采用寬帶薪酬體系和多樣化雇用模式;價值分配形式可采用晉升、加薪、培訓機會、績效獎金、福利保 障、股權、期權、終身榮譽等多種形式。

3、人才信用與道德體系的創新。針對人才缺失、流失、惡性挖墻腳現象,以及人才流動帶來商業機密的泄密, 特別是產品研發成果的泄露給組織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必須建立整個社會的人才信用和道德評價體系;對喪 失商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人才,要予以道德譴責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構建系統性管理人才的體制機制 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競爭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能力的競爭,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革與創新要從體制、 機制、流程、技術四個方面上共同展開,對人力資源進行系統整合與管理。 一個組織要通過引入體制、機制使人力資源始終處于激活狀態,體制、機制要發揮作用

必須通過系統化、制 度化的設計來保證;體制、機制的作用要通過人力資源的流程來實現;以客戶為導向建立人力資源的業務流 程體系,打通人力資源業務流程與企業其它核心流程的關系;體制、機制、流程最終要靠技術體系作為支撐, 才能提高整個人力資源系統的效率。

1、以牽引機制為基礎,通過建立職位說明書、任職資格標準、KPI 指標體系、培訓開發體系、績效考核體系、 薪酬福利體系、企業文化體系,把組織與人才構筑成一條牢不可破的價值鏈,塑造凝聚力、向心力很強的高 績效團隊。

2、以激勵機制為導向,盡可能滿足人才的內在需求,不管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層次需求理論,還是克 萊頓?愛爾德弗創立的 ERG 理論,都針對人需要成功的動機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組織在薪酬體系設計 、 職業生涯規劃、升遷異動制度、分權與授權機制上予以人才最大限度的滿足。

3、組織不僅要有正向的牽引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推動人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業績,而且還必須有反向的競 爭淘汰機制。外部市場的壓力迫使組織必須激活人力資源的潛能,防止人力資本的沉淀或者縮水,競聘上崗、 末位淘汰是組織的競爭與淘汰機制的科學體系。

4、職工的行為必須符合組織的發展要求,員工任何偏離預定的軌道上運行,都是被否決的因素。以 KPI 指 標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輔以 360 度的評估體系,是組織對員工正確做事、做正確的事的約束監督機制的 根本體現。

5、 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組織和職工之間的關系是靠兩套制約體系, 一是機制, 通過流程化、 制度化使職工知道要他這么做;二是自律,職工與組織達成心理契約,職工自覺自愿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 力、高標準、高效率地自我計劃、自我工作、自我檢查、自我評估、自我改善。 健全國際化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

1、要從全球視野的角度廣納人才,建立多樣化的人才通道,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快速流動的高速公路和綠色走 廊;政企之間的人才流動、體制內外的人才流動、國際國內的人才流動、城市鄉村的人才流動、東部西部地 區的人才流動等等人才流動壁壘必須徹底打破;不分國籍、不問戶籍、淡化學歷、強化能力,實用型、務實 型、創新型、學習型、復合型、感恩型的人才,只要達到組織的需求條件,就是組織的基石、柱石。

2、構建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有賴于創新與此相配套的評估機制、培養機制、責任機制、運行機制等,做到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營造人才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由制度管人提升為文化管人、育人、

用人、留人,改革戶籍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打破人才身份、條塊分割、所有制等限制,為人 才流動創造一個公開、平等、寬松的環境。

3、建立國際化、專業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場體系,著力構建的布局合理、種類齊全、網絡健全、服務規范、 功能完善、規模經營、統一開放、指導監督,實現現場招聘集市化、網絡推廣常態化、人才超市自選化、人 才租賃制度化、就業指導專業化、人才孵化流程化的前瞻性人才市場。 建立人才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

1、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滿活力、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體制、機制,實行公平與效率相統

一、激

勵和監督相結合的競爭機制,考試錄用、競聘上崗、試用考核、離崗培訓必須形成體系和常態。

2、全面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加強職業資格的統一管理,逐步擴大實施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專業范圍 和層次,推動考試和測評工作向科學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推進我國與國際間執業資格的互認。逐 步形成關鍵技術崗位準入控制體系。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范文第6篇

地鐵是緩解城市交通緊張的有效手段, 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在城市化發展中開始興建地鐵, 為了提高地鐵經營效率, 一些城市的地鐵運營方開始了對地鐵經營體制改革的探索。如北京地鐵4號線采用PPP模式, 通過產權關系的調整來提高地鐵經營體制的效率, 成功的解決了融資問題, 激勵了資本經營效率, 但是并沒有解決地鐵壟斷經營所伴隨的效率損失, 以及資本逐利性與地鐵社會效益目標之間的矛盾;上海地鐵通過地鐵經營過程各環節的分開, 提高地鐵經營體制的管理效率, 加強了地鐵經營過程中縱向各環節之間的制約, 同時又引入各軌道線之間的橫向競爭, 但是地鐵各軌道線之間的替代性極弱, 就某一線路本身固有的壟斷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香港地鐵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一體化經營, 雖然實現了盈利, 但也沒有充分解決地鐵經營中的壟斷問題。

上述3種地鐵經營體制改革模式都是把地鐵經濟作為具有自然壟斷的一個整體來認識, 但卻忽略了地鐵經濟中有的部分具有自然壟斷特征, 有的部分并不具有自然壟斷特征的實際。對地鐵經濟不同部分分別經營, 在不具有自然壟斷特征的行業中引入競爭, 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壟斷帶來的低效率, 提高地鐵經營體制的生命力。

二、地鐵經濟類型分析

地鐵經濟是由地鐵興建和運營而產生的一系列產業和經濟活動, 對地鐵經濟類型的分析, 一般而言要有利于地鐵經營體制的改革, 尤其是對削弱壟斷的低效率產生作用。要考慮地鐵對社會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著力解決地鐵經營體制中提高管理效率的問題, 將地鐵運營中的自然壟斷經營和非壟斷經營的特征區分開來。因此, 本文按照地鐵運營活動的特征, 將地鐵經濟分為客運經濟、維護經濟和附屬經濟三部分, 如圖1所示。

客運經濟是地鐵經濟的主體部分, 包括地鐵列車的運行和車票出售所形成的經濟活動, 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為乘客空間轉移提供服務。地鐵客運經濟主要實現方式是列車的運行, 當然也可以從事短途的快件傳遞等其他業務作為衍生產品, 但這種衍生產品在客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極小, 完全可以在地鐵運營管理中來解決。地鐵客運經濟具有網絡化、成本弱增性和范圍經濟的特征, 是典型的自然壟斷。由于人們選擇交通工具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快捷、準時地實現空間轉移, 而地面交通不具有快捷、準時的特點, 因此地面交通對地鐵的替代性極弱。要增強地面交通對地鐵的競爭, 社會成本可能是巨大的, 如大量修建立交橋、大量開辟公交專線等。因此, 地鐵幾乎沒有地面交通意義上的替代品。此外, 地鐵客運業務又比較單純, 成本的透明度也比較高, 這對于政府的價格管制和監督都相對容易。綜上所述, 地鐵的客運經濟是適合壟斷經營的。

維護經濟, 包括地鐵軌道、車輛、站臺的維修以及信號、電信業等經濟活動, 其中大部分是為了維護地鐵客運經濟的運行而產生的。不僅地鐵客運經濟對這些維護業務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 同時這些維護業務方也難以離開地鐵客運經濟而獨立生存。盡管它們各自的經濟活動是獨立的, 但又形成較為穩定的供求關系和業務聯系。如果這種業務聯系引入市場競爭, 雖然可促使地鐵客運的維護方提高效率, 但也存在影響地鐵正常運行的潛在危險, 帶來社會效益的巨大損失;而對維護方來說, 盡管有了擴大業務范圍的機會, 但也增加了尋找客戶的成本。這不但沒有削弱地鐵運營壟斷的影響, 相反會產生新的交易成本。如果使客運經濟活動和維護經濟活動融入一個地鐵經營企業內, 通過完善企業內的管理體制, 也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對于地鐵維護經濟中專業性并不強的經濟活動, 如站臺清掃、上下水道維護等, 和客運經濟就不存在固定的業務聯系。能從事這些業務活動的企業很多, 提供這些服務的企業也并不是只能依靠客運經濟而生存, 雙方都有較大的選擇機會。因此, 地鐵維護經濟中的這一部分可引入競爭機制, 使它們從地鐵經營體制中分離出來, 獨立經營。

地鐵附屬經濟是指由地鐵的運營而產生、但對地鐵的運營又不產生直接影響的經濟活動, 如地鐵附近的商鋪、房地產、物業以及廣告業務等。這些地鐵附近的產業和地鐵的存在有密切的聯系, 因地鐵的產生而產生, 地鐵帶來的交通便利和巨大的客流產生了新的商機, 促使這些經濟繁榮起來。但是, 這些經濟活動和地鐵運營沒有直接聯系, 即使沒有這些經濟活動, 也不影響地鐵本身的運營。把地鐵附屬經濟從地鐵經營體制中分離出去, 并不會對地鐵的經濟效率產生影響。

三、地鐵運營壟斷經營的效率評價

提高社會效益是地鐵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地鐵是具有很強正外部性的產業, 其運營活動極大地增進了社會效益, 給他人帶來福利。市場按照企業成本收益的均衡來決定產量, 難以自覺地把社會效益作為企業行為決策的依據。因此, 按照市場均衡是無法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而社會對地鐵經營效益評價時, 卻不能不考慮社會效益。

地鐵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多方面的。首先, 地鐵給人們提供了快捷、準時的交通工具, 它節省了人們因等車以及交通堵塞、紅綠燈耽擱的時間。其次, 地鐵節省了大量的道路資源。道路資源是一項非常稀缺的城市土地資源, 公交車運載與地鐵同量的乘客, 需要占用幾倍于地鐵的道路資源。第三, 地鐵有利于環境保護。地鐵是運用電力的軌道交通, 幾乎沒有廢氣的排放, 發展地鐵不僅對城市環境保護而且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都是有所貢獻的。第四, 地鐵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地鐵的發展, 對房地產、商業、旅游業都起了促進作用, 對改善城市布局也有重要意義。第五, 地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由于地鐵便捷的特點, 對人們的居住地選擇、休閑活動都有重要的影響。這些社會效益, 有些可以直接用貨幣來衡量, 但更多的很難用貨幣來準確衡量??傊? 地鐵的社會效益是非常顯著的。

盡管對地鐵產業的正外部性人們沒有異議, 但是在評價地鐵經營效益時, 往往又忽略了它的社會效益, 把盈利作為地鐵經營是否具有效率的標志。其實, 對企業經營效率的評價, 即使不考慮社會效益, 也只有在完全競爭條件下, 盈利水平才能真實反映經營效率。然而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 在利潤最大化時, 總是意味著效率的損失。地鐵采用壟斷經營體制, 顯然不能用盈利來反映其效率。盈虧是成本收益比較的結果, 取決于價格、需求量和成本的變化。

在競爭市場上, 價格由企業制訂, 但要受市場供求的制約。地鐵運營是自然壟斷產業, 企業就代表了整個行業, 它的供給是沒有彈性的, 而影響價格的需求與企業經營效率的關系微乎其微。雖然地鐵服務質量也會影響乘客數量, 進而影響價格, 但在沒有更好的替代產品前, 需求價格彈性是極小的??傊? 在供求都缺乏彈性的情況下, 地鐵經營效率與價格不存在顯然的線性關系。在壟斷市場條件下, 只要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 提高價格、抑制社會需求仍然可以提高總收益, 維持壟斷利潤。壟斷的高價格不僅不是效率的表現, 反而表明它的低效率。地鐵運營具有社會公益性質, 地鐵提供的服務屬于準公共物品, 因此地鐵采取政府管制下的壟斷經營具有合理性。

成本是影響經營盈虧的重要因素, 是反映企業效率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平均成本降低往往是效率提高的結果, 但對自然壟斷產業來說又不完全如此, 因為它具有平均成本遞減的特征。隨著乘客數量的增加, 平均固定成本就趨于下降, 導致平均成本下降。而乘客數量的增加不完全是企業經營效率提高的結果, 盡管不能完全否定企業在提升服務過程中有吸引更多乘客的作用, 但這種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 反映企業經營效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平均成本, 而是平均可變成本。

平均可變成本主要包括維護費用、員工的工資和能耗。平均可變成本的降低, 反映單位物耗、能耗的降低和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平均可變成本的降低, 可以是在乘客數量不變時, 通過減少物耗、能耗, 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來實現;也可以是增加乘客數量, 通過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員工的工作效率來實現。不管哪一種情況, 都是效率提高的體現, 當然這要扣除物價變化的影響??傊? 成本尤其是平均可變成本, 是反映地鐵客運企業效率變化的主要標志。

四、地鐵附屬經濟引入競爭機制的效應

地鐵附屬經濟本身是競爭性行業, 但它同時又具有地理資源的壟斷優勢。這種具有壟斷優勢的企業擁有別的企業難以完全替代的資源, 但產品之間的替代關系依然存在, 從而對價格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地鐵附屬經濟企業都存在于地鐵建筑物附近, 由此給它們帶來了特殊的商機, 只是具有這種特點的不是某一企業, 而是一批企業。企業具有壟斷優勢并不構成壟斷經營的要求, 不僅具有壟斷優勢的企業之間有競爭, 而且位于其他地方的同類企業也會對它產生競爭的壓力。

目前, 地鐵附屬經濟大部分出租或出售給社會企業經營, 但也有少量經濟活動由地鐵運營企業直接經營。由地鐵運營企業經營, 企業的壟斷地位削弱了競爭, 但將這部分經濟活動從地鐵運營企業中剝離出來, 就增強了競爭帶來的效率。即使是不直接由地鐵運營企業經營而是由它管理物業的地鐵附屬經濟, 也應從地鐵運營企業中分離出來。這種分離本身就意味著削弱壟斷控制, 增強其競爭。由地鐵運營企業管理這部分物業和由地鐵投資者管理, 其經濟效率是不同的, 具體表現為:

第一, 產權關系不同。地鐵運營企業對已經投資建成的軌道交通及其設施只有使用權, 并不具有所有權, 僅和地鐵產權的所有者存在事實上的租賃關系。地鐵附屬經濟與地鐵的運營企業并不存在所有權關系, 地鐵運營企業也無權支配地鐵附屬經濟的物業。而地鐵的投資者是這些地鐵附屬經濟物業的所有者, 理應由他們來支配這些物業的使用, 并由此獲得收益。

第二, 資源利用效率不同。地鐵運營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如果由地鐵運營企業來使用這些物業, 它不會也不必考慮地鐵附屬經濟發展的社會效益。它作為這些房地產、物業和廣告資源的壟斷者, 沒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地鐵產業的投資者盡管也是處于地鐵附屬經濟的物業壟斷者地位, 但地鐵產業的主要投資者是政府, 政府是以地鐵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 必須把這些稀缺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第三, 對地鐵運營企業的激勵效應不同。由地鐵運營企業經營地鐵附屬經濟的物業, 可以通過地鐵附屬經濟物業的出租或出售獲利, 這種盈利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地鐵運營的實際效率。對地鐵公司來說, 這種收益的增加要比降低運營成本容易得多,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提高地鐵運營效率的積極性。相反, 即使把同樣這筆收益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返回給地鐵運營企業, 往往也要事先對其運營狀況進行監督和考核, 促使其對提高效率的重視。

第四, 交易成本不同。由于地鐵附屬經濟和地鐵的運營不存在業務上的聯系, 如果由地鐵運營企業來經營地鐵附屬經濟的物業, 不但不能發揮范圍經濟的優勢, 相反還會增加企業的管理費用。既要保證這些物業使用的社會效益, 也需要政府的監督和管理。政府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 本身就具有出售、出租國有資產的職能。而且政府專業部門交易信息的發布、交易的進行都比地鐵運營企業規范。

第五, 社會監督的效果不同。伴隨物業供給方的壟斷地位產生的尋租行為, 只要經營者不是產權的直接所有者, 無論由誰經營都是會產生的。在此條件下, 只能是屬于加強內部管理的問題, 需要通過完善管理體制來解決。但是, 對它們的監督又是有所不同的。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 相應的社會監督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重視, 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監督機制。而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動尚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 往往以企業行為來規避監督。

地鐵附屬經濟從地鐵運行體制中剝離出來, 但它們與地鐵運營企業的聯系又有所不同。對地鐵列車內的廣告業而言, 這些廣告活動對地鐵的運營沒有直接影響, 但它又離不開地鐵的運營。尤其是廣告播放設施在列車內, 需要客運企業一定的維護和管理。這些廣告業務活動由地鐵產權所有者與廣告商建立業務聯系, 但客運企業要參與提供意見, 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對地鐵固定設施內的商業、服務業、廣告業而言, 它們的業務與地鐵客運企業沒有聯系, 但它們的物業和固定設施的維修、保潔、保安等活動, 又難以和地鐵維護企業分離。地鐵產權所有者在與地鐵附屬經濟各企業建立出售或租賃業務聯系時, 必須考慮地鐵要維護企業權益。對地鐵出入口附近的商業、服務業、廣告業和房地產而言。這些企業不僅與地鐵的運營沒有直接關系, 而且與地鐵產權之間也基本沒有聯系。這類地鐵附屬經濟企業的市場運作, 無論地鐵產權方還是地鐵運營方, 都不需要參與。

五、結語

地鐵經濟不是一個完整的自然壟斷經濟, 按照地鐵運營活動的特征, 地鐵經濟可分為客運經濟、維護經濟和附屬經濟三部分。其中的客運經濟和大部分地鐵維護經濟是和自然壟斷相聯系的, 適宜壟斷經營;部分地鐵維護經濟和地鐵附屬經濟應從地鐵經營體制中分離出來, 通過競爭來提高其效率。以上研究期望為當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地鐵運營方提供提高地鐵經營效率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秦春寶.南京地鐵公司盈利模式分析及相關政策研究[D].東南大學, 2004.

[2]、張泓, 劉勇, 謝建光.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盈利模式研究[J].都市快軌交通, 2007, (05) .

[3]、林正, 孫彰, 張文宇.香港地鐵的可持續發展探索.[J]都市快軌交通, 2008, (01) .

[4]、張曉莉, 張泓, 劉勇.“地鐵經營+物業發展”盈利模式的內涵與操作思路[J].都市快軌交通, 2008, (02) .

[5]、陳沂.論上海地鐵產業的增值業務[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07, (03) .

[6]、周明非.地鐵經濟效益的探尋與研究——發掘上海地鐵的功能需求[J].現代商業, 2007, (24) .

上一篇:流行病學實習教程答案范文下一篇:改造工程安全技術交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