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心雕龍讀后感范文

2024-01-06

文心雕龍讀后感范文第1篇

1、沒有誠信的人間,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我們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收獲的是友誼和尊重。這是一份無形的財富,這是一筆沉甸甸的無價之寶。把誠信作為根基,我們的生命之廈會更穩固,攜誠信上路,我們的生命之旅會更加多彩!

2、誠信猶如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寧靜,淡泊,美麗,它以自己樸素而又整潔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麗??删褪沁@樣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美。

3、誠信是甘甜的雨水,滋潤人們的心田;誠信是冬日里的陽光,溫暖整個大地;誠信是天空中的北極星,使迷路的人們找到方向。

4、擁有誠實,就舍棄了虛偽;擁有誠實,就舍棄了無聊;擁有踏實,就舍棄了浮躁,不論是有意的丟棄,還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經真實擁有,在一些時候,大度舍棄也是一種境界。

5、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穩地傾向一端。誠信是一輪朗耀的明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淀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誠信是一道山巔的流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躁動,洗盡虛假,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6、 誠信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品質,不是通過一篇文章或一句話就能檢驗得出的。

7、 誠信猶如一顆青澀的果,你咬一口,雖然很苦,卻回味無窮,倘若你將它丟棄,便會終身遺憾!

8、只有種下誠信的苗,才能結出誠信的果。

9、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文心雕龍讀后感范文第2篇

心態決定一切??鬃痈嬖V我們做人的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中的遺憾,不能糾纏在里面,否則只能加重我們的苦痛;我們要盡可能地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來彌補這個遺憾。雖然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們可以讓我們內心的世界變得更加從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鬃釉谥螌W態度上,要求我們要有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學方式上要求我們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鬃右彩沁@樣做

的,他本人沒有呆在家里研究人與人的關系,而是周游列國,四處講學。他還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讀過了千萬本書后,悟出人世間的道理,寫出了對中國發展至關重要的六本書:《詩》、《書》、《禮》、《樂》、《易經》和《春秋》。因此,我們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奮學習,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再者要學以致用。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能提高我們在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干,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獲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多向身邊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豐富的養分。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職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就要多聽、多看、多問、多思,以我們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能使我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而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取決于我們對人、對事的看法。一個人的視力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看出去,無限寬廣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個是向內看過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世界。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

多,看心靈太少。

文心雕龍讀后感范文第3篇

《文心雕龍》是我國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劉勰歷時五年編寫的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巨著,對后世影響深遠,閱讀了《文心雕龍》,使我獲益良多,下面就來簡單談談我的感想。

《文心雕龍》中,共有五十篇,分為上下兩部,既有對寫作手法的詳細描述,也有對寫作思想的具體解答;既有對南朝寫作風格的批評,也有對東漢文字風骨的贊賞。由此可見,劉勰的寫作知識相當之淵博,對于寫作各個方面的知識均有研究,這也就切合了章學誠先生對《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的評價,《文心雕龍》的論述范圍雖廣博,卻大而不亂,環環相扣,條條在理,有嚴密的邏輯和周全的考慮,自成體系。

在文藝批評的部分中,劉勰有很多精妙的見解,他認為作文章者,首先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和閱歷,在家里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文章的,例如在《知音》篇里所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說要經過無數的歷練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又如在批評到寫文章沒有全面的觀點時,說“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即一個作家在寫文章時,應從各種角度出發,全方位的分析一種事物,如果只從一方面看,那就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無法正確的認識事物,同時也會給別人帶來誤導。

在文學理論的部分中,劉勰首先說了寫文章的人,認為寫文章的人首先要有心。心,也就是寫好文章的首要條件。劉勰認為,日月、繁星、天空、大地,都是有思想與感情的,人要寫出它們的美好,就

先要用心體悟,把自己的心轉化為天地之心,這樣才能確定文章鮮明的中心,當你的心與天地所契合時,那文章自然也就出現了。

而寫文章的第二點,就是要有“經”。什么是經呢,就是永恒的、絕對的道理,一篇文章,即使中心再明確,辭藻再華美,然而毫無道理,那也是一篇無用之文,何謂道理,道即是規則,理即是方法,所以,有道理即是在正確的規則中采用了正確的方法,這樣你的就有道理了,符合了道理,你的文章也就能符合人的審美,能陶冶人的情操。正所謂“道心惟微,圣謨卓絕,墻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寫文章的第三點,即是情。與人交往要有情,游山玩水要有情,寫文章,就更要有情。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著山間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現了海濤洶涌澎湃的風光。寫山水,就要寄情于山水,寫天地,就要融情于天地,無情者無心,不用感情寫出來的文章,不論構思再怎么精妙,總是缺少一種吸引人的氣質,一讀便索然無味。

劉勰的宗教知識廣博,因此宗教對于劉勰編寫《文心雕龍》也有很大的影響,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家,道家的中心思想,但其核心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定下了全書的基調,例如劉勰認為文章的美學范疇都是成對的,強調雙方平衡,陰陽共濟。例如在對道與文、情與辭、風與骨、華與實等方面的論述中,無不體現了這一思想。同時,劉勰對于《周易》也有很深研究,對于八卦、河圖、洛書等也有欣賞和憧憬,因此,在《文心雕龍》中也有關于“易”方面很深的體現,有的篇幅像一部經書。

以上是我閱讀《文心雕龍》的一點淺見,這部書博大精深,非讀

文心雕龍讀后感范文第4篇

摘要 《明詩評選》中的王夫之的評點有著豐富的內容,也有其獨特的評點視角。概括地說,王夫之評點的視角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從詩歌的演變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評點,另一方面可以從從詩歌自身的要求來評點。從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這一角度進行詩評,是王夫之詩評的一大特點,但更大的特點是從詩之所以為詩的角度進行詩評。這種詩評可以叫作詩本體觀詩評。王夫之的詩本體觀與詩歌結構之間有著一種密切的關系。詩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強調詩歌的結構要以“情事為起合”,也就是說詩歌的結構是情感的自然展開。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夫之的詩歌本體觀亦是詩歌的結構觀,只不過兩者強調的有所不同,從詩的本質來說看,詩道性情;從詩的形式來看,詩歌就是情感在長言詠嘆中自然展開。

關鍵詞 明詩評選 王夫之 結構 詩評

朱迪光,衡陽師范學院教授,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頭人,湖南省船山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船山學。

王夫之,字而農,號船山,是我國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大思想家,一生著述有四百多卷,八百多萬字。他晚年著《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等一系列詩評。其中《明詩評選》,共選明詩1097首,其中樂府74首,歌行81首,五言古詩230首,五言律詩257首,七言律詩179首,五言絕句63首,七言絕句213首。在眾多的明代詩歌選集和總集中是一部富有特點的著作。惜乎,學界對王夫之《明詩評選》研究不多。羊春秋《論公安竟陵絕句八首并序》

1、許山河《論船山對明代形式主義詩歌理論的批判》2對《明詩評選》稍有涉及,專題研究論文只有譚承耕《船山對明詩的評價與研究》3和楊松年《王夫之〈明詩評選〉與錢謙益〈列朝詩集〉的比較研究》

4、張明海、劉再華《王船山論明詩評議》5等。這些論文雖都有所見,即使如譚承耕先生探討比較全面和系統,但仍免不了某種套子或框框式的研究。如謂王夫之重特殊的風格或藝術標準,王夫之受正統的儒教詩教的影響等等。因而,《明詩評選》的研究大有可為。

《明詩評選》中的王夫之的評點有著豐富的內容,也有其獨特的評點視角。概括地說,王夫之評點的視角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從詩歌的演變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評點,另一方面從詩歌自身的要求來評點。首先我們考察王夫之從詩歌的演變發展角度進行的評點。王夫之在《明詩評選》卷六評楊維楨《送貢尚書入閩》時說:

宋元以來,矜尚巧湊,有成字而無成句,鐵崖起以渾成,易之不避,粗不畏重, 12羊春秋《論公安竟陵絕句八首并序》,《船山學報》1987年第2期。 許山河《論船山對明代形式主義詩歌理論的批判》,《船山學報》1986年第1期。 3譚承耕《船山對明詩的評價與研究》,《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1期。 4楊松年《王夫之〈明詩評選〉與錢謙益〈列朝詩集〉的比較研究》,羅小凡、王興國主編《船山學論》,船山學刊社1993年12月出版。 5張明海、劉再華《王船山論明詩評議》,《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4年2月)。 洵萬里狂河,一山砥柱矣。觀其自道以杜為師,而善擇有功,不問津于夔府之杜,“苑外江頭”“朝回日日”諸篇,真老鐵之先驅,又豈非千古詩人之定則哉。杜云“老節漸于詩律細”,乃不知細之為病,累垂尖酸,皆從此得。老鐵唯不屑此一細字,遂奪得杜家斧子,進擬襄陽老祖,退偕樊川小孫,不似世之學杜者,但得其咋醋眉、數米舌也。集中肥勁已甚者,往往不乏,要不掩其本色,若鴻雅風流,駘宕生色,又豈俗儒之敢議邪。

在此,王夫之是結合宋元以來詩歌創作的風氣尤其是學杜的風氣來評述楊維禎的詩歌創作。王夫之在評劉璉《自武陵至丁郭舟中雜興》時說:

國初詩有直接魏、晉者,有直接初唐者,后來苦為偽建安,偽高、岑、李、杜,一種粗豪抹殺,故末流遂以偽元、白,偽郊、島承之,而泛濫無已,不可方物矣。如孟藻此作,雜之王、駱、沈、宋中,尤覺積薪居上,正使何、李鞭心不得形似,況歷、昌以降,吾楚之言詩者乎。

在擬古的潮流之中,劉璉此作可與唐代的王、駱、沈、宋相比。仍是將詩歌置于詩歌創作的大流變之中進行評價。

王夫之詩評固然喜歡聯系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但他的視野更多的還是放在明代詩歌的演變發展。王夫之評王稚登《古意》時說:

……正、嘉以后,五言古體敗裂已盡,于鱗云唐無五言古詩,不知彼黨中人更無一字,總由怒氣囂張,傲僻 絞,假建安為護過之名,標風骨為大雅之跡,百年以還,愈趨愈下。乃至竟陵,尖陋俚劣之言,亦欲上參陶、謝。……

王夫之稱“百年以還,愈趨愈下”,明確指出明代詩歌的發展趨勢。王夫之評李夢陽《青石子》時說:

此亦自關性靈,亦自有余于風韻,立北地于風雅中,恰可得斯道一位座。乃苦自尊已甚,推高之者又不虞而譽,遂使幾為惡詩作俑,亦北地之不幸。要以平情論之,北地天才自出公安下,六義之旨亦墮一偏,不得如公安之大全。至于引情動思,含深出顯,分脛臂,立規宇,驅俗劣,安襟度,高出于竟陵者,不啻華族之視儈魁,此皇明詩體三變之定論也。乃以一代宗工論之,則三家者,皆不足以相當。前如伯溫、來儀、希哲、九逵,后如義仍,自足鼓吹四始。

王夫之對前后七子、公安、竟陵都予以譏刺,但在此指出在他們之前有劉伯溫(基)等,后有湯義仍(顯祖),明代詩歌的發展并不是愈后愈差。

從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這一角度進行詩評,是王夫之詩評的一大特點,但更大的特點是從詩之所以為詩的角度進行詩評。這種詩評可以叫作詩本體觀詩評,或叫作詩結構觀詩評。

何謂詩本體觀呢?我的理解是,所謂詩本體觀就主要是回答詩是什么的問題。王夫之在評徐渭《嚴先生祠》時說:

……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書》、《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而言性之情,詩亦不能代彼也。 67

9876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六楊維楨《送貢尚書入閩》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劉璉《自武陵至丁郭舟中雜興》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8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王稚登《古意》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9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李夢陽《贈青石子》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決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輝,風雅罪魁,非杜其誰邪? 在此王夫之明確指出:“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這就是說,王夫之認為詩的本質是“道性情”。王夫之的“詩以道性情”為其詩歌本體觀,學界大都同意,但其理解各別。其典型的做法就是將王夫之著述中關于性情的論述,進行全面的考察。這種做法無疑是有其可取之處,顯得全面而系統。但是,我認為這種貌似全面而系統的考察,實際上正違背了王夫之的原意。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上述引文中,王夫之已說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他界定了詩與《易》、《書》、《春秋》的區別:詩言性之情,《易》等言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另一方面,舉出杜甫之例說明,如果混洧,那將桎梏人情,掩性之光輝。從王夫之的具體詩評中也很少有那種倫理道德的說教。因此,我認為王夫之所謂的詩言性之情,是審美化之情,而不是或者說甚少強調情是那種合倫理規范之情。正因為詩的本質是道性情,因而,王夫之又說:“關情是雅俗鴻溝,不關情者,貌雅必俗,然關情亦大不易。鐘、譚亦未嘗不以關情自賞,乃以措大攢眉,市井附耳之情為情,則插入酸俗中,為甚情。有非可關之情者,關焉而無當于關,又奚足貴哉!敬美云然非讀書窮理者不能,此之謂也。”關情是雅俗鴻溝,情也就成了評價詩歌好壞(雅俗)的重要標準。興、觀、群、怨是四情,這樣一來,它也是評價詩歌重要標準。12

王夫之強調詩的本質是“道性情”,特別注意詩與學術、史的區別。王夫之說:“陶冶性情,別有風旨,不可以典冊、簡牘、訓詁之學與焉。”13詩歌的創作與經生的求學思路不一樣,他說:“《涼州詞》總無一字獨創,乃經古今人盡力道不出。鏤心振膽自有所用,不可以經生思路求也如此。”14詩也與議政的簡牘、章疏也不一樣,“以章疏入諷詠,殊無詩理”15,“中唐人盡棄古體,以箋疏尺牘為詩,六義之流風凋喪盡矣”16。王夫之認為詩與史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他在《古詩評選》卷四《古詩》后評云:

詩有敘事敘語者,較史尤不易。史才固有隱括生色,而從實著筆自易;詩則即景生情,即語繪狀,一用史法,則相感不在永言和聲之中,詩道廢矣。…… 這里明確指出詩用史法則“相感不在永言和聲之中”,也就是說用史法寫出來的就不是詩,“詩道廢矣”。在《詩譯》也有這種說法:“„„夫詩不可以史為,若口與目之不相為代也,久矣。„„”并具體指出詠史詩如何寫。他在《唐詩評選》卷二李白《蘇武》后評云:

詠史詩以史為詠,正當于唱嘆寫神理,聽聞者之生其哀樂。一加論贊,則不復有詩用,何況其體? 101

118

17

11

10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徐渭《嚴先生祠》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六王世懋《橫塘春泛》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2 王夫之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盡矣。辨漢、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讀《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于所興而可觀,其興也深;于所觀而可興,其觀也審。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而群,群乃益摯。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無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睢》,興也;康王晏朝,而即為冰鑒。“訐謨定命,遠猷辰告”,觀也;謝安欣賞,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責于有詩。是故延年不知康樂,而唐、宋之所繇升降也,謝疊山、虞道園之說詩,井畫而根掘之,惡足知此? ”《詩譯》,《船山全書》第15冊第808頁,岳麓書社1996年2月出版。 13 《詩譯》,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14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八高啟《涼州詞》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5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五周弘正《名都一何綺》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6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三李治《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7 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古詩》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8 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二李白《蘇武》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詠史詩重在“唱嘆寫神理”而不能加論贊。并且對詩中的議論也進行了批評。他在《古詩評選》卷四張載《詠懷》后評云:

議論入詩,自成背戾。蓋詩立風旨,以生議論,故說詩者于興、觀、群、怨而皆可,若先為之論,則言未窮而意已先竭;在我已竭,而欲以生人之心,必不任矣。……

他在評《明詩評選》卷四湯顯祖《南旺分泉》時說:

指事發議詩,一入唐、宋人鋪序格中,則但一篇陳便宜文字,強令入韻,更不足以感人深念矣。此法至杜而裂,至學杜者而蕩盡。含精蓄理,上繼變雅,千年以來,若士一人而已。20

正因為王夫之從詩歌本體觀評詩,所以對那些只重“格”、“法”的現象的批評不遺余力。唐皎然著《詩式》提倡“詩法”,王夫之抨擊他的“開合收縱、關鎖喚應、情景虛實之法”是“鉗梏作者”。21王夫之又說:

起承轉收,一法也。試取初盛唐律驗之,誰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則不成章矣。22

王夫之評文征明《四月》道:“以一情一景為格律,以赬色言情為氣骨,雅人不屑久矣。”2

4 23 19在《明詩評選》卷五評石沆《無題》又云:“結一點即活,愈知兩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王夫之痛恨“格”、“法”以及花樣,甚至連提倡“格”、“法”、“花樣”的詩人和流派都加痛訴:“三百年來,李、何、王、李、二袁、鐘、譚,人立一宗,皆教師槍法,有花樣可仿,故走死天下如騖”。25提倡“格”、“法”,就會樹立門庭。王夫之說:

……詩文立門庭使人學己,人一學即似者,自詡為“大家”,為“才子”,亦藝苑教師而已。高廷禮、李獻吉、何大復、李于麟、王元美、鐘敬伯、譚友夏,所尚異科,其歸一也。才立一門庭,則但有其局限,更無性情,更無興會,更無思致;自縛縛人,誰為之解者?昭代風雅,自不屬此數公。……26 王夫之對這些樹立門庭者的批判是不遺余力的,稱他們是“自縛縛人”。

王夫之反對“格”、“法”,并不是不重視詩歌的結構形式,完全否定章法、“格”和“法”在詩歌表現中的作用。恰恰相反,王夫之在詩歌評點中卻強調了結構的重要性。王夫之在評徐渭《嚴先生祠》時說:“五六非景語,結構故純”。王夫之在評楊慎《近歸有寄》時對章法有明確的論述,他說:

只起二句敘事已竟,向后但游衍耳,不為章法謀,乃成章法。所謂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則不必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終,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則,所謂范圍而不過者也。論及此,何仲默、高廷禮,一三家村塾師材料, 1920

27 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張載《詠懷》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湯顯祖《南旺分泉》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1 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六,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2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卷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23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文征明《四月》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4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石沆《無題》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5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湯顯祖《答丁右武稍遷南仆丞懷仙作》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6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27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楊慎《近歸有寄》評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那許渠開口道人。28

在此,王夫之不僅不反對章法,而且對所謂章法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一是不為章法謀者就有章法,二是一章有一章之法,沒有千章一法;三是章法的原則:事有初終,意有起止。不能這樣認識章法,何仲默、高廷禮,只能是三家村塾師。在王夫之看來,“事”之初終和“意”之起止是詩歌的章法。而在另一處,王夫之又說:“以情事為起合,詩有真脈理,真局法,則此是也。立法自敝者,局亂脈亂,都不自知,哀哉!” 29 “以情事為起合”稱之為詩的“局法”與事有初終、意有起止的“章法”所指內涵應該相同,都是強調以詩歌中的內在的聯系為結構紐帶,與一般的只是只重外在的形式聯結的“格”、“法”不同。

人們在研究王夫之的詩學或美學時最喜稱道他的情景說。情景說不是王夫之的獨創,在他之前明人也喜言情景。如胡應麟在《詩藪》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情與景會,景與情合,始可以詩矣。”后七子之一的謝榛也說: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30

詩乃模寫情景之具。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當知神龍變化之31妙。

王夫之一方面對明代的情景說有所批評。他批評對明人受八股文評的影響,規定律詩作法中規定哪一聯為寫景,哪一聯為抒情。他在《姜齋詩話》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說:

近體中二聯,一情一景,一法也。……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陋人標陋格,乃謂“吳楚東南坼”四句,上景下情,為律詩憲典,……

王夫之的貢獻在于他在繼承明人的情景說基礎上有所發展,強調情景融浹。他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雖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說:“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人們多從意境這個角度考察王夫之的“情景”理論。我認為王夫之很多的時候是從詩歌結構這一方面來論述“情景。前面已引述材料說明他反對所謂一情一景的“陋格”、“陋法”。另一方面王夫之認為情景是構成詩歌結構的重要因素。他說:“從情事起,從情事終,夾景點染關生,非兩折也。”32他評梅鼎祚《秋夕過盛仲交》為“由景入情,亦無溝分之段落” 33。又評石沆《無題》時說:“結一點即活,愈知兩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34

綜上所述,王夫之的詩道性情的本體觀與詩歌結構之間有著一種密切的關系。詩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強調詩歌的結構要以“情事為起合”,也就是說詩歌的結構是情感的自然展開。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夫之的詩歌本體觀亦是詩歌的結構觀,只不過兩者強調的有所不同。從詩的本質來說看,詩道性情;從詩的形式來看,詩歌是情感的在長言詠嘆中自 2829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上一篇:停車場改造報告范文下一篇:文學社策劃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