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

2023-09-23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1篇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使高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生機,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有了較大的改變。而有效性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如何實施有效性教學,就成了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和熱點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 ; 課程 ; 有效教學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基礎教育工作出現了良好的發展趨勢,甚至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新氣象。其中,有效性教學就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產生的新的教學觀念,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是以追求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性為目標,與無效性相對。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就是高中歷史科目的一種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試圖探究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確保歷史課堂的有效甚至高效。

一、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社會科學,高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每一個人全面發展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教師也在積極的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但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還是喜歡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呢?這是幾乎所有歷史教師遇到的比較尷尬的問題,本人認為當代依然處于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探索和研究階段,一些配套改革還沒有完全跟上教育目標,如我們的高考體制的改革還需進一步完善等。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交融、思想交流、平等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執行者、參與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受導者、思考者、參與者,要想讓學生愛上歷史課,主動學習歷史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是教師要秉承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運用教學策略與方法,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切實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有效性教學是指在有效的時間內,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過程。其目的主要是實現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競交流爭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努力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育教學水平。本文針對如何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進行探討,主要著眼于在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各個環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分析和探究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歷史教學水平,進而提高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我們的學生不僅真正學到終身受用的知識,更提升學生的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發展。從而避免高中歷史教學再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避免我們的教育教學在培養人才上喪失先機。

二、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容量與課時安排有限的矛盾。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后,一個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材變成讀本,使學生自學,主動探究,并能從中認識和思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學習來源并不光靠課本的,它的范圍很廣,使教師的教學在此基礎在可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從中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谶@一理念,課程伸縮余地增加了,這就是教學容量自然增加與每個學習單元的課時有限時間產生矛盾。如何解決上述矛盾呢? 本人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觀點想跟各位老師探討。

其一,高中歷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是首要前提。教師如果對課程標準吃不透,把握不準的緣故,教師很難在知識的外延上、內涵上控制教學過程;其二,教材挖掘的空間非常大,教學參考素材來源廣泛而龐雜,在處理這些材料時取舍不當,也會導致上述矛盾的加??;其三,在教學過程中,接受新理念,卻不能創新教學方法,教學依然停留在舊模式上,甚至還依然堅信教師給學生多講,學生就一定多獲,把學習的主體和主動者的地位完全忽視了,相反,也有出現“變相主動者”,即學生的活動充斥教學全過程,把它作為“新”之所在,造成收不住課堂,未完成教學內容,且拖延了時間。其四,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和應變能力沒有跟上新型課堂要求,沒有能力應急處理生成性問題,導致課堂中糾纏過遠,課程重心轉移,教學時間緊張,最后不得不匆忙結束課堂。因此,新課改背景下,需要我們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認真領會和貫徹新課程理念,鉆研新課程內涵,探究教材主流,抓準教學思路。這樣才能靈活控制教材應用中的調整及整合,補充及刪減,課時安排對我們限制的影響就會減少。

2.高中歷史教材(人教版《必修1》政治史、《必修2》經濟史、《必修3》思想文化史等)的模塊式編寫方法,一方面同一類知識過于集中而造成教學內容的單調性;另一方面,如出一轍的結構模式,雖然能幫助學生較完整認識一個歷史主體性問題,但學生在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學生大腦疲勞的現象,進而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在青春期階段,還不能夠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學習情緒,不能很成熟地處理自己的學習問題,專題性的課程結構必然造成專業化知識的深入,形成教師講淺了不透徹,教師講深了不理解的局面。事實上,我們的很多學生不愿花時間學習這些知識,不愿費精力深入鉆研,這樣必然會給我們的教學面臨極大的問題,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困惑,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鑒于這個問題是由于教材編寫所決定的,所以不可能從根本上排除這一問題。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如下方法:其一,解決好每個單元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其二,確認好單元和新問題;其三,突出重點性和代表性的知識教學,可以運用以點帶面的施教手段,逐步訓練學生的遷移性思維,提倡課內課外學習內容的貫通;其四,讓學生在歷史課堂內充分感受到自己始終是教學的主體和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開展疑問預測、主動探究、分組討論、發表觀點等的機會,讓學生在行動上、思想上真正意義上動起來,這樣才能改善和提高高中歷史課程的有效性教學。

3.受新課程教材學習及評價方式的限制,學生學習過程非常緊張,使平時的教學和學習效力常常失衡。以每周2課時,每學期正常教學時間為19周左右,每個單元學習要求大概在36個課時完成,新課程教學評價規律決定,每學期進行一個單元的檢測。高中二年級的一個學期內,既要進行必修3的單元學習和測試,同時又要準備必修1、2、3三冊教材的復習和學業水平考試,每個學期的實際授課周次的限制,即便是給學生復習了必修1、2、3的知識,也必然會給正常的必修3的教學帶來極大的不便(趕課現象、占用音體美的課程、課外補課),從而會導師整個教學過程失衡,教學環節失衡,教學效果失效,且會使教師和學生極為被動和疲憊不堪,顯然這種結果完全與新課改理念相違背。

4.高中歷史課程的知識內容加深了,難度加大了,歷史學科“包羅萬象”的特點,決定了在一些知識專業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 必修1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涉及到哲學上的智者學派、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國家政體等相關知識;在比如說必修2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涉及到服裝、飲食、生活習俗、交通、現代通訊工具和大眾傳媒等相關知識。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歷史課程要求歷史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和較高素養,才能使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吃透這類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因而,教學深度的把握和正確傳輸歷史知識對歷史教師而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教學時效很顯然受到較大的影響。教師能夠解決的問題是,與相關課程的其他老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進行交流,多領會其它專業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教學意義;同時,可以利用和借助學生已儲備的其它學科知識推動歷史課程教學;歷史教師也要善于自我充電,主動獲取相關知識,例如:高中政治教材選修3中的《國家政體》這一單元知識,就可以對我們歷史教學的必修1第三單元的學習起到非常好的輔助作用。

三、高中歷史課程中解決有效性教學的對策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轉變教學方式

實現有效課堂,首先就要解決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要轉變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只有樹立這樣的教學理念,才有可能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其次,以注重能力培養的觀念來取代傳統的注重知識的觀念。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重點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歷史教師要更加重視和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能力才是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和核心。再次,創設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實現師生教學合作和探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是學習的主體,是主動的思考者,要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課題,自己尋找探究的團隊,通過他們自己搜集資料,自己不斷探究和觀察,最后達成團隊共識,分享探究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服務者。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不斷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結構設計進行合理規劃

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成效與教學結構有密切的關系。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個好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去教育引導學生的教學設計。其一是教學目標清晰。從高中歷史教育使命看,課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設計。一個好的歷史教學設計,一定要有具體明確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即本節課要講什么,學生要掌握些什么,哪些是重點,哪些難點,要采取何種教學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哪方面能力等,從而達到點講透、能提升的教學效果。其二是精選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圍繞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來進行篩選,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對重要的歷史要點要著重教學和把握,還可適當選擇一些教科書之外的具有示范性的知識點加以延伸和拓展,不僅讓學生學的充實,學習的快樂,而且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其三是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使教學過程及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形成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使教師教的內容能被學生所接收、消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教學的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思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內有效的掌握和理解相關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全面開發課程資源

高中階段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具有濃厚的好奇心,在探索世界的同時逐漸也走向成熟。而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在某種意義上說,歷史課程的發展就是人類探索和總結經驗的過程,歷史學科能夠逐漸將學生的好奇心理轉變成對教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大膽的預設歷史情境,不斷探究,可以得出很多結論。 地理學科還具有一定的邊緣性,它所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多元化的,和高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地理等課程的教學也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系。教師既能夠結合歷史素材來向為其他學科提供背景,也能夠利用其它課程的知識來解說某些歷史現象。例如: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學習牛頓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光電量子論等相關知識的時候,就跟高中歷史必修3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的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的內容聯系起來,一同講解和拓展,進而使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近代以來世界科技的發展歷程。

總之,實施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是一項比較復雜和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所有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探索符合學生認知和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歷史課程有效性教學的探究,確保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9

[2]鄧永海.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教研版),2010(5):49

[3]武藝.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與對策探析[J].山西: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7):81

[4]尹林.淺析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山東:讀寫算,2012(52):63

[5]李桂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2(3)

[6]李炳芹.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10)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2篇

[摘 要]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邏輯學研究和邏輯學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出版發表了大量學術論著、教材、論文,而且也培養了大批邏輯學學人。目前在中國大陸邏輯學界活躍的中青年邏輯學學者,大多經過改革開放后的邏輯學專業教育與培養,具有較高的學術基本功,希望能在不久的未來實現以下突破:中國邏輯學研究走向世界、取得更多創新成果,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優化邏輯學研究與教學,充分發揮邏輯學素質功能,加強學科整合、學科交叉研究,實現邏輯學研究的認知轉向等等。

[關鍵詞] 中國大陸;邏輯學;研究;教學

邏輯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早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邏輯學劃為相對于技術科學的七大基礎學科之一。邏輯學同時也是具有極強應用性的工具性學科,尤其是近百年以來,不僅哲學社會科學從理論創新和方法選擇上深受邏輯學的影響,而且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也廣泛應用邏輯學進行科學創新與技術發明,從而深刻推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十分注重邏輯科學的研究與教學,絕大多數科技、教育發達的國家都把邏輯學列為通識教育的基本課程。

中國大陸現代意義上的邏輯學教學與研究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1949年建國以后一段時間在大學也有邏輯學課程的教學,不幸的是文革開始前后就停止了大學“邏輯學”課程,嚴格意義上的邏輯學研究也停止了。1978年之后,各高校逐漸再次把“邏輯學”引進大學課堂。從整體上看中國大陸邏輯科學的研究與教學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 邏輯學研究

1.1 取得的主要成績

近30多年來,我國大陸的邏輯學研究與教學,其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學會蓬勃發展、隊伍不斷壯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邏輯學研究與教學隊伍得到了蓬勃發展,不僅人數翻了數倍,而且科班出身(畢業于邏輯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等)的人員也占了絕大多數。在文化革命結束以前,由于對邏輯學“形而上學”的誤解,中國大陸很少關注邏輯學。即使那些從20世紀30、40年代就開始從事邏輯學研究的老一輩學者,也因為規避政治而大多停止了研究。文化革命結束后,中國大陸的科學研究開始新的行動,國家領導人提出科學的春天到來了。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一批邏輯學老前輩馬上開始著手開展邏輯學研究。在這一年的5月,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在北京主辦了首次全國邏輯討論會,并討論成立邏輯學學會。1979年,全國邏輯學會成立,標志著中國大陸的邏輯學研究與教學走向正軌。隨后,中國邏輯學會先后設置了十多個專業委員會,一些省市也成立省級邏輯學學會[1]。從1978年至今,中國邏輯學會主持召開了7次全國邏輯學大會,各專業委員會主持召開了上百次的邏輯專題研討會。會員也逐年增加,從最初百余人發展到目前的一千余人。目前,中國大陸最活躍的邏輯學學人大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大多數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能夠有效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能夠追蹤國際邏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課題。

2)學術交流不斷加強。近30年來,中國大陸邏輯學界加大了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加大了與臺灣、香港、澳門的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如舉辦了世界符號學與邏輯學大會(清華大學);先后已經舉辦了7屆兩岸邏輯教學與學術研討會;各高校舉辦的國際性邏輯學研討會每年都有2~5次,其中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科學研究所每年都舉辦等[2]。近些年,中國大陸邏輯學研究與教學人員,開始十分注重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在一些國際著名的邏輯學刊物上發表論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邏輯學家也紛紛來華訪問、教學,甚至從事合作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邏輯學的發展。

3)邏輯學的學術研究長足進步。從1978年成立中國邏輯學會以來,中國大陸的邏輯學學術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實現了從單一的形式邏輯研究到現代邏輯研究的轉型。從20世紀40、50年代后,世界邏輯學學術研究已經從傳統的形式邏輯(主要包括以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為主題的演繹邏輯等)轉向了以數理邏輯為主體的現代邏輯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邏輯學界明確提出了“邏輯研究現代化”和“邏輯教學現代化”的口號。在這一口號引領下,我國邏輯學研究與教學逐漸實現了以現代邏輯研究問題與方法為出發點的學術研究[3]。(2)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從中國知網收錄的論文看,從1978年到2013年,發表的以邏輯為主題的論文已經達到了30余萬篇、以邏輯學為主題的論文已經達到萬余篇、含有“邏輯”篇名的論文4萬余篇(41699篇,截止到2014-1-4)。在4萬篇含“邏輯”篇名的論文中,關鍵詞最多的是:邏輯、模糊邏輯、邏輯起點、邏輯思維、描述邏輯、內在邏輯、邏輯結構、邏輯關系、形式邏輯、邏輯分析、資本邏輯、辯證邏輯、仿真、邏輯函數、可編程邏輯器件、模糊控制、推理、歷史邏輯、多值邏輯、數字邏輯、法律邏輯、實踐邏輯、邏輯學、模態邏輯、非形式邏輯、邏輯設計、卡諾圖、數理邏輯、行動邏輯等,刊登這些論文的期刊主要有《思維與智慧》、《哲學動態》、《計算機工程與應用》、《哲學研究》、《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計算機學報》、《畢節學院學報》、《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自然辯證法研究》、《模糊系統與數學》等。由此看來,我國的邏輯學學術研究已經基本走向多元化、現代化和豐富化。(3)出版了大量的邏輯學著作。從中國圖書館館藏書籍看,1978年以來出版的含有“邏輯”題名的書籍有4735種,1978~2011年分別為19、25、45、29、45、48、63、69、91、83、74、90、98、81、79、78、165、59、70、74、75、125、106、114、180、193、264、370、454、501、504、569、434、37等。當然這些著作中,大部分屬于邏輯學研究的各專題研究,但也有一部分不屬于邏輯學研究,可能屬于邏輯思維應用于其它學科領域或實踐的研究。這說明近30多年來,我國邏輯學著作出版的豐富化、應用化和廣泛化。(4)完成了大量的邏輯學科學研究項目。在發表的以邏輯為主題的論文中,得到各級研究項目資助的論文占20%,其中資助最多的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979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4995)、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306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1138)、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82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62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585)、全國教育科學規劃(515)、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43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40)、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306)等。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統計庫查詢,從1991年~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的邏輯學研究項目就有191項。這充分說明,我國邏輯學研究從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國家的重視。

4)邏輯學教學及其研究得到普及。經過30多年的努力,邏輯與邏輯思維已經深入人心,這不僅是對邏輯學界而言,而且是對社會實踐、社會大眾而言。在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以邏輯思維為主導的思維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重大和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中,邏輯學教學得到廣泛普及。一些高校普遍在一些文科類專業,如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開設邏輯學課程,或者在一些工科類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工程設計等學科開始應用邏輯課程,或者面向全校開設邏輯學通識課程或選修課程。這不僅促進了邏輯學的普及化,也推動了邏輯學的應用研究與教學研究。

5)邏輯學研究與教學平臺不斷壯大。目前,我國設置有邏輯學博士點12個、碩士點32個,邏輯學本科專業3個(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在中山大學建設有教育部邏輯學研究基地和編輯出版我國邏輯學研究的唯一學術期刊《邏輯學研究》。在全國30多所高校設置有邏輯學研究所(室、中心),全國開設邏輯學課程的高校達到2000多所、從事邏輯教學的人員2200多人。

1.2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邏輯學研究與教學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飛躍,但仍存在諸多問題,表現為以下四方面。

1)邏輯學的學科地位有待加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科分類中,邏輯學與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化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并列為七大基礎學科。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哲學尤其是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影響,邏輯學被列為哲學的二級學科,只有在教育部的有關科研規劃中才設置為一級學科目錄,但沒有得到全社會、整個學術界的認同。在新一輪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學專業設置按一級學科設置與組織教學,邏輯學的學科特性將被淹沒在哲學這個一級學科中,其地位和特點將被嚴重削弱。目前,一些高校的邏輯學碩士點,在一級學科設置招生和教學改革中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哲學,沒有邏輯學了。

2)邏輯學研究與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沒有打通聯系。我國大陸的邏輯學學會和邏輯學研究,基本上被圈定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與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現代邏輯研究重要相關領域,如應用數學、計算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等,基本沒有聯系。一些在數學界、計算機學科界很有盛名的邏輯學專家,不屬于邏輯學界、不參加邏輯學學會的活動、甚至不知道中國邏輯學會,中國數學學會的數理邏輯研究會與中國邏輯學會也缺乏聯系。這嚴重影響了中國邏輯學研究的水平。

3)邏輯學研究與教學的平臺有待加強。目前,我國邏輯學博士點布局十分不合理,一些有邏輯學博士招生資格的高校卻沒有高水平教師、而有高水平教師的學校卻又沒有博士招生資格,因校設置博士招生的體制嚴重制約了我國邏輯學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同時,我國邏輯學研究專業刊物只有中山大學主辦的《邏輯學研究》,發表的論文數量有限,學術信息傳遞慢、學術交流不暢,嚴重影響邏輯學研究社會影響力的發揮。

4)國際交流尚有困難。近30多年,中國邏輯學會及其各二級研究會、各邏輯學碩士點和博士點設置單位,大力推進與國外邏輯學界的交流聯系,開展學術活動,有效推進了中國邏輯學研究人員與國外學界的交流。但由于體制、學術等諸多原因,我國邏輯學界的國際性交流,不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有待加強。

2 邏輯學教學

近30多年來,中國大陸邏輯學研究與教學工作者圍繞大學邏輯學課程教學與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取得的主要成績

1)從教材建設來看。中國大陸邏輯學教材建設20多年來,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時期。時間大約從1977年到1980年。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批大學生走進大學校園時,不論學生還是教師,都很難看到“邏輯學”書籍或教材,教師匆忙中找出一些20世紀30、40年代出版的邏輯學教材或書籍,直接翻印出來或作一些文字修訂再翻印,就作為大學邏輯學課程的教材。這一時期有較大影響的教材是金岳霖教授主編的《形式邏輯》,此書初稿完成于1963年,1979年出版,到2000年已經發行印刷22次、達50萬冊,不僅對中國大陸邏輯教育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直接推動了中國大陸邏輯學科學研究的再次繁榮。

第二階段,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1982年到1999年。這一時期隨著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全面恢復,學校、專業和學生人數都大量增加,為滿足教學需要,處于第一線的邏輯學教學工作者編輯出版了大量的邏輯學教材,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出版的教材達320余種,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從事過邏輯教學的人大多編輯或參與編輯過邏輯學教材。這一時期的教材影響較大的也有十幾種,如吳家國教授主編的《普通邏輯》、十院校組編的《邏輯學》、蘇天輔教授著的《形式邏輯》、崔清田教授主編的《形式邏輯》等。

第三階段,創新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教材有:何向東教授主編的《邏輯學教程》、梁慶寅教授主編的《傳統與現代邏輯概論》、宋文堅教授主編的《邏輯學》和黃華新教授等主編的《新邏輯學》等。最近,由何向東、任曉明教授等作為首席專家領銜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建設工作書系《邏輯學教程》也將出版發行。這些教材的基本特色就是加強了現代邏輯的份量,尤其對一階命題邏輯演算都作了系統的演繹,力求把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最基礎、也是最本質的內容傳授給學生。目前在中國大陸大學邏輯通識教育中,最具影響力的可能就是由何向東教授主編的《邏輯學教程》。該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教育部推薦使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4]。全書共11章,包括緒論、邏輯的基本規律、命題邏輯、詞項邏輯、現代謂詞邏輯、科學邏輯方法、邏輯語用學、論證、非形式謬誤等內容。該教材特點是:一是注重吸收以往邏輯學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考慮邏輯學的學科屬性和科學定位,又要考慮教學需要和實踐實際應用;三是有機統一的編寫體例,即科學性、先進性、規范性和適用性的四者統一,教學內容、教材結構和教學方法三者統一,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的二者統一[5]。

2)從教學改革來看。我國邏輯學教學改革呈現以下特點:(1)邏輯學教育教學研討會逐漸增多。全國邏輯學學會和各專門(專業)、各地分會都十分注重邏輯學教育教學研究和討論,不僅在邏輯學會議中設置邏輯學教育教學的專題或主題,而且全國和部分省市還多次組織召開了邏輯學教育教學學術研討會;(2)聯系各專業的邏輯學發展逐漸深入。如聯系經濟學專業的經濟邏輯教學改革、聯系法學專業的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聯系哲學專業的邏輯學哲學教學改革、聯系教學論的教育邏輯學改革等,在國內學界產生了較好的學術影響力[6]。

3)從專業教學來看。專業的邏輯學教學有了艱難的起步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先后開設邏輯學本科專業,近20年培養出150多名邏輯學專門人才;從國家開始恢復碩士教育開始,邏輯學碩士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在全國已設有邏輯專業碩士點或招收邏輯學研究生的學校、單位近50個,每年能培養邏輯學碩士近百人;中國大陸具備設置邏輯學博士點資格的單位有十多個,例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黑龍江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河北大學、東北大學等。但有些單位由于師資缺乏,沒有設置邏輯學專業,也沒有招收邏輯學博士研究生,如東北大學、山東大學等。全國大致每年可培養近20名邏輯學博士。近20多以來,中國大陸大致有40%的邏輯學碩士、70%的邏輯學博士畢業后從事高校邏輯學研究與教學。目前在中國大陸邏輯學界活躍的中青年邏輯學學者大多經過改革開放后的邏輯學專業教育與培養。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國外邏輯科學研究與教學水平相比,中國邏輯學教學研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受中國大陸現實社會經濟文化等學科外部性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大陸邏輯科學界在邏輯學教育教學方面重視不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邏輯學教材體系的建設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要[7]。從內容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邏輯學教材大多講的還是基于亞里士多德邏輯的傳統邏輯,盡管傳統邏輯有接近日常語言、接近日常思維、通俗易懂、比較直觀等優點,但從根本上局限了以數理邏輯為代表的現代邏輯科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播、應用與發展,限制了中國大陸邏輯學教學科學教育價值的根本提高;從教學方式方法上看,邏輯學是高度抽象的思維科學,其講解與傳授有相當的難度,現代邏輯的教學更是如此,這就要求邏輯學教育教學工作者要注重方式方法的使用與創新,而中國大陸高校邏輯學教育教學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份教案、一本教科書、一張嘴”的五個一、填鴨式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上,這極大地阻礙了中國大陸邏輯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影響了邏輯科學的傳播與應用,造成邏輯科學的地位、天地萎縮[8]。鑒于此,實施和進行面向21世紀的、一系列的邏輯學教材與教學范式(主要包括教學理論、方式、方法等)研究與建設,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9]。

參考文獻

[1]崔清田.邏輯學學科“十五”研究規劃及課題指南(草案)[EB/OL].(2004-11-19)[2013-12-05].http://www.qddxlib.cn/viewinfo.asp?id=6020.

[2]劉培育.知識經濟呼喚邏輯學的發展[J].哲學動態,1999,(2):8-9.

[3]何向東.邏輯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王麗娟.關于高校邏輯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1997,(4):58-59.

[5]武宏志.掀起大學邏輯學教學改革的第二次浪潮[J].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6-10.

[6]劉邦凡,何太淑.教學論首先應該是邏輯的[J].教學研究,2007,(6):475-478.

[7]王加良.高校邏輯學教學改革的進路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08,(1):38-39+89.

[8]高丹.高校邏輯學教學改革的進路研究[J].才智,2009,(8):48.

[9]任曉明,劉邦凡.兩岸邏輯學教學與研究交流述略[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5-16.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3篇

目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因為不講教學邏輯以致教學無效的種種現象,作為課堂教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實施者的教師,對教學中所存在的種種不合邏輯的現象,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如果我們把對問題探討的視野稍微放寬一點,我們就不難發現,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遵循教學邏輯的種種現象背后,其實又有著極為復雜的原因。

原因之一:教學理論的籠統與模糊,使教師無所適從。

可以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性質和本質,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認識。過去講“工具論”,后來持“人文說”,現在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這些理論的具體呈現形態我們并沒有明確而規范、具體而一致的界說。這就必然有一些認識上的混亂。

以“工具論”而言,語言知識的訓練在具體的某一個學習階段、某一種閱讀內容、某一堂課乃至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有怎樣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其深淺與難易程度甚或量的要求,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包括執行的標準等等,其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教什么與怎么教,這完全是教師個人的事情。這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施教行為的正確、科學、規范。至于“人文說”,其具體內容包括哪些?什么樣的課文進行什么樣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度”怎樣把握?它與政治、歷史課本又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更關鍵的是,教師并不能準確地把握某一篇課文中到底包含有怎樣的“人文”內涵?!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一”,看上去好像解決了上述兩種說法所存在的問題,其實不然。由于上述問題本身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把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更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F在出現的問題是,要么在課堂上仍然高舉“工具”的大旗,繼續搞知識訓練,教學的模式、方式、方法、目標及能力要求等沒有作任何一點的改變,看不到一點“人文”的影子;要么就是只進行所謂的“人文”教育,完全脫離課本進行漫無目的的“拓展”和“延伸”,而置學科的特征于不顧。

從教學的內容來說,課程與教學研究專家一會兒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進行“言語”的教學,一會兒又告訴我們是“語感”教學,現在又有一種說法是“對話”(對語)教學。即以某種說法而言,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會遇到許多困惑,如“言語”教學,它所要研究的自然是言語的某種形態及其特征,但在實踐中,這些形態與特征卻又呈現著極為復雜的情況,不同的文本,其所顯現出來的言語特征自然是不相同的,對這些不同的形態特征由于缺少科學的解說與明確的規定,教師就很難準確地把握?!罢Z感”教學應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作為閱讀能力的基本因素和這種基本因素所體現出來的綜合因素,它并不是具體的某一項教學任務。而學生閱讀語感的形成,必須通過自身長期的閱讀和感悟才能達到。而現行的課程理論并沒有提出具體的任務、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甚至沒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和要求,讓教師來處理是很難的。至于“對話”(對語)教學,從大的方面說,有哪一種教學不是“對話”呢?它并不是語文學科的特有的性質。對話,只是課堂學習與交流的方式,而不能說有了這些方式,我們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就算達到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就能形成了。

語文教學理論的紛繁蕪雜,特別是具體教學要求的含糊、籠統、語焉不詳,教師的思想認識必然混亂不堪、莫衷一是,做出不合邏輯之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原因之二:教材編排的無序與誤導,使教師誤入歧途。

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們的語文教材建設也一直在“無序”的狀態下進行,好像到現在為止,教材的編寫也還沒有一個較為權威的說法。從體例上說,有的主張按文體編排,有的主張按內容編排,有的主張按知識編排,有的主張按能力編排,有的主張按時代編排,有的主張按國別(地域)編排;從文本形態看,有古今比例之爭,有文學與實用之爭,有閱讀與寫作之爭,有工具與人文之爭,有經典與時文之爭,等等。這種“無序”的結果帶來的必然是種種的問題。

以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教材”為例。這套教材的五個“必修”模塊都是按“人文”專題來編排的,同一專題中的幾篇課文又分屬幾個不同的“板塊”。僅從有的“專題”的名稱來看,就有說不通的地方,如“必修三”的第三個專題叫“文明的對話”,應改為“與文明對話”才與所選課文內容相一致(難道所選課文還有“不文明的對話”?);又如,“必修三”的第四個專題叫“尋覓文言津梁”,直白地說就是“尋找文言的渡口和橋梁”,顯然這是一個病句,似應在“尋找”后加上一個動詞“通往”才說得通;再如,“必修四”的第四個專題叫“走進語言現場”,這種說法很成問題,因為我們所進行的一切語文學習活動都是在“走進語言現場”,離開了“語言現場”,那就不是語文。在“板塊”的選文安排上也有不合理之處,如“必修一”“向青春舉杯”的專題中,第三個板塊叫“設計未來”,所選的課文中有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此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因為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少年中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類似的人生問題或體驗,由于缺少心理認同,加上又是翻譯過來的論說文,所以學生閱讀理解有很多困難,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氨匦奕钡牡谌齻€專題“文明的對話”中的幾篇文章,有的過于專業,如《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東方和西方的科學》,有的不夠典范,如《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教學中很難準確把握;“必修三”的第四個專題中的《燭之武退秦師》《諫太宗十思疏》兩篇文章,除了跟“勸諫”有點相類似的地方(其實區別很大),其它毫無相同點可言,但卻被編者編入了同一個板塊,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有的專題名稱不能統領所編入的課文,如“必修四”的第一個專題“我有一個夢想”,除了《我有一個夢想》之外,其它幾篇都不是直接表現“我”的“夢想”的,教師如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夢想”上,那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在對這些“板塊”的教學處理上,編者又把它們分為“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等幾種類型,要求教師圍繞人文專題組織教學。這給教師處理教材帶來了麻煩,因為教師不知道在“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這些板塊的教學中,如何來對它們進行區分與有機聯系?!拔谋狙辛暋敝杏袥]有“問題探討”?“問題探討”中有沒有“文本研習”?“活動體驗”是只進行“活動”嗎?那我們在課堂上所進行的“文本研習”與“問題探討”是不是“活動”,有沒有“體驗”?這種“活動”與“體驗”與“活動體驗”又有什么不同?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又怎樣體現出新課程“工具性與人文

性的統一”的要求?正是由于分類不清,所以它給不少語文教師以教學上的誤導。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語文味”淡化甚至喪失的情況比比皆是,學科特點的不明顯,學科教學目標與任務的無謂虛化,教學中一些混亂現象與這種編排體系有很大關系。

教師遇到的困難還在于,所編入教材的文章單純地從人文內容出發,而缺少對其知識內容的考慮。仍以文言文為例,教材中所人選的文言文篇目數量是不少,但除了對文章中的一些字詞進行了解釋以外,基本沒有系統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梳理與訓練的內容,這顯然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不利于培養學生和使學生形成“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能力,而這些在教師和學生看來都是一些基本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不學是不放心的,去教、去學,又不知道哪些要教、要學,哪些不要教、不要學。

對于絕大多數教師來說,教材作為課堂教學所用之“本”,其科學性、邏輯性是不能有絲毫含糊的。這上面出了問題,就會謬種流傳,貽害無窮,要想教師的課堂教學完全遵循規律幾乎是不可能的。

原因之三:評價標準的單一與片面,使教師深陷泥淖。

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教學的評價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與實施的過程中,說是“規定”也好,“意見”也罷,都沒有得到真正的執行。細究起來,導致新課程評價標準的流于“空談”,成為“一紙空文”,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執行的阻力來自學校。學校對教學效果的現有評價制度,著眼點主要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并以此來考核評價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也主要看考試成績。其次,受制于考試改革。高考制度及其考試內容與形式的改革,對教學的評價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再次,實施的壓力來自學生和家長。由于普遍存在著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和宣傳工作不夠到位的現象,廣大的家長對新課程并沒有最直接的感受,家長所關心的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生按理說是新的評價標準的受益者,但他們也不積極,原因很簡單,這些評價方法與手段,在未來的高考中有沒有作用,他們是清楚的,現實告訴他們,新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只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

在這樣的背景與氛圍中,我們的語文教師左右為難,步履維艱。雖然知道要采取“多元評價”,但這樣的評價不具有“權威”性(權威的評價只認考試成績),搞與不搞沒有區別;雖然知道要進行“全面性評價”,但由于這樣的評價沒有實際的功效(現實是考試不這樣考),不進行也罷;雖然知道要實行“發展性評價”,但這樣的評價在未來的高考中并沒有直接的作用(既不會加分也不會被作為高校錄取的門檻)。為什么“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只教所考的”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其癥結就在這里。在很多時候,語文教師明明知道語文課是與數學等自然學科的課是有根本的區別的,但為了應付考試,他們怎么能不去搞違背語文教學根本規律的“題海戰術”呢?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有哪一所學校、哪一個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高考復習時,還會去搞教學改革,還能進行新課程形態下的語文教學的呢?

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戴著束縛手腳的枷鎖,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路上艱難行進,苦苦摸索,辛勤耕耘。我們的背負太多,我們的責任太大,我們既要承擔課程意義上的學科教學的任務,我們又要肩起培養祖國未來的歷史重任。面對各種責難,正視多種苛求,我們只能苦笑,只有嘆息,抬起頭看一下身后揮舞的鞭影,然后低頭苦干、無怨無悔,因為我們無可奈何,我們別無選擇。

張正耀,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現居江蘇興化。本文編校:舒坦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4篇

2012年6月12日作者:xijimin

一、認識結果

1、結果無論對個人、企業都很重要

個人人生價值由無數個結果中顯現,一個個形形色色的結果構筑了我們紛繁的繽紛人生。而正是無數企業員工努力而得到的小的結果構成了企業大的結果,企業的市場目標、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的無一不是要靠企業員工的做出一個個小的結果的前提而現實。企業中員工人人做不出結果,意味著企業的沒有業績,企業離衰亡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而企業中的個人做不出結果,意味著企業失掉了本該擁有的那份業績,對此在效益最大化的促使下,明智的決策者都會選擇換人接崗,如此個人也就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2、結果是經濟生活中聯系個人和企業的橋梁

個人作為社會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同樣是無數個理性消費者的個人和參加企業生產活動的企業員工構成了經濟社會中最主要的成員消費者和生產者。市場中,無數消費者根據自己偏好、產品價格、收入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而企業則根據消費者需求而形成的市場需求,制定生產計劃,管理組織生產并支付員工工資。這一切的生產、消費活動都是在一方為另一方提供了滿意的結果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換言之,企業給消費者提供了滿意的產品這個最終結果,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因此消費者才會為商品買單,企業才能維持營業額并保持利潤長期發展下去。而企業員工則是為公司提供了勞務這個結果,公司從員工的勞動結果收獲了價值,因此公司為員工支付工資。如果員工單純為公司提供勞務,卻并未讓公司獲利甚至使公司蒙受損失,那即使員工的勞動強度再大,工作時間再長對公司而言都不能算作是做出了結果,相反僅僅停留在表面做做任務的層面上工作,不但自己薪酬得不到保障而影響個人發展,還會對公司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無論對個人和公司而言都像是慢性自殺。

3、結果的三要素

判斷一件工作對企業而言是否產生了結果,需要從三個要素出發去做出判斷:

1、結果是公司可衡量的。即是做出滿足公司發展戰略和執行方針的方案,能為公司領導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2、結果是有價值的。即是做出的結果,能讓公司收獲利潤并且長期內還能持續獲利或不對公司獲利產生不良影響。

3、結果是可交換的。結果必須是能交換,可以轉交客戶使用的。而商品價值恰恰也就體現于交換之中,可見結果須是一種商品。

二、結果的三不等式

1、態度≠結果

態度能夠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不一定就可以產生結果。有時候盡管我們擁有一顆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上進心,凡事都主動請纓,爭相去做而唯恐不及,但后來結局往往總是事與愿違,或因為差錯或因為失誤,主動承擔下來的事情不是沒能完成就是雖然完成卻總是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就是說結果和態度完全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縱然擁有勇于承擔任務和吃苦耐勞的態度,再辛勞,再努力地去工作卻未必就能做出公司需要的結果來。

2、職責≠結果

職責是工作范圍和邊界抽象概括,其實任何工作的職責都相對的。在一個需要集體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中,職責是只有在這個工作被完整劃分到整個集體成員門下,并且保證每個

人都能按時、按質并且按量地完成自己份內工作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如果其中若干人不能按時到崗或者工作出現倏忽,導致工作在程序環節出現斷層,而自己還只是一味的堅持職責,認為別人缺席或者出錯事不關己,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這樣注定是不能做出對公司有價值的結果的,而在工作失敗時我們卻還一味指責同事的失職,強調不是自己的過錯,如此不知反省的態度無疑將是錯上加錯。既然是團隊未能給公司提供有用的結果,還一味強調職責還有什么意義而言呢?人人都為自己的職責負責,整個集體卻都沒能為公司的結果負責,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3、任務≠結果

任務就是一個執行的假象。做任務和結果的差別不僅是無數企業頭疼的心病也是困擾無數員工的疑惑。有時企業內部員工都盡職盡責,企業拿不到員工的做出結果,結果銷售額下滑,產品質量波動,業績也因此慘淡收場。而面對老板責怪,員工則開始疑惑: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并且圓滿完成任務了,卻還是得不到老板的滿意而被責怪?這其實就是因為上下級結果定義的意識發生分歧造成的。員工執著完成的結果自以為是對老板、對公司最有用的,事實上這些結果對公司并不是最注重和最有價值的,而公司真正注重的結果卻沒有做出來。一個好的員工絕不是僅僅能夠完成公司交代的職責內的任務,而在于他對于結果的認識和追求。誰善于找到并做出對于公司最有價值的結果,誰就能為公司提供最大的價值,誰就是最好的員工

三、如何做好結果

1、結果定義,學會外包思維和換位思考

明確結果定義,是員工能否做出對于公司最有價值的結果前提。而學會換位思考和外包思維有助于幫助我們明確做什么樣的結果對于公司最有價值。外包思維要求把老板當成自己的顧客,那么顧客什么情況下愿意給自己支付工資呢,那就是為客戶創造了價值的時候,并且只有當我們提供給客戶的價值越大,我們的重要性也就越不易被取代。反之當有人能給客戶提供比我們提供更有價值、更便宜和跟優質的服務,我們就會被簽服務終止合約而被淘汰。因此我們必須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務價值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同時在換位思考的前提下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從而始終能夠維持為其提供最迫切需要且最具價值的服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上去思考,才能真正找到客戶所需要的核心價值所在,這也就是客戶真正想要的結果。

2、精心準備,以結果為導向

在結果的實行做出計劃的階段,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是計劃制定最根本的執行方針。任何事情即使是在一開始確定好了方向,也不能保證就能一直按照原定的方向執行下去直至成功。結果的執行也是如此,俗語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能夠找到企業所需要的結果所在是做出對于企業有價值結果的前提,而為結果的執行制定實行計劃,預先針對結果執行過程中的可能出現的關鍵問題設計應對措施,并對實行過程中的關鍵點、階段性成果進行不間斷檢查則是保證我們的工作朝著能夠對企業產生最有價值的結果的保證。

3、執著行動,執行力是能夠產生結果的行動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5篇

1 吸收前沿理論構建法律邏輯教學內容

目前通用的法律邏輯教材基本上是形式邏輯的知識框架加上法律方面的案例結構而成,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邏輯。

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邏輯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既然叫法律邏輯, 我們就來聽聽法學家的意見, 他們認為:法律邏輯就是法律適用的邏輯。言簡意賅!什么是法律適用?梁慧星說:“就是將待決案件事實置諸于法律規范構成要件之下, 以獲得特定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過程。”而“邏輯”的范圍就很寬泛了:形式邏輯、道義邏輯、數理邏輯、辨證邏輯、非形式邏輯都是邏輯。只要能為法律所用, 均可“拿來”, 我們為什么要被形式邏輯障目而不見其它邏輯之森林呢?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法律邏輯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吸收邏輯的前沿理論, 特別是包括多種推理方法的非形式邏輯, 從而拓展思路, 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促進真正法律邏輯的誕生。

2 倡導法律邏輯教學過程數學化

有人說, 邏輯是文科中的數學。就現在通用的法律邏輯教學而言, 主要是講授形式邏輯的基本知識, 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構建正確的思維模式, 加之邏輯學的誕生主要由幾何證明知識作基礎, 這些使得邏輯學與數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過程的數學化問題。

數學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認識與理解:

第一:數學化是一種教育思想, 這種思想的真諦在于讓學生主動經歷建模、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導”。

第二:數學化的過程就是發現聯系、總結規律, 并行進抽象、推理的過程, 并且這個過程是要學生完成的, 在完成數學化的過程中, 更多的需要解決問題的策略, 還包括觀察、發現、推理、抽象、概括, 而不是一個靜止的結論。

“數學化”說得通俗點就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 經歷發現、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

某些邏輯老師在教學中喜歡先提出理論, 然后輔以各種證明。這種方式的缺陷就在于阻礙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剝奪了學生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 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構建, 因此, 我倡導法律邏輯教學過程要數學化。

如何在法律邏輯教學過程中實現數學化?法律邏輯教材中囊括的知識來源于人們的思維實踐, 是幾乎人人都經歷過而沒有有意識注意的知識。因為學生有這方面的實踐材料, 所以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該主要采用歸納推理而不是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型的授課模式與數學化過程不謀而合, 能夠讓學生經歷理論的發生, 發展的過程, 經歷發現問題, 從具體問題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問題, 著手解決問題, 嘗試推理, 提出通用規則, 構建正確思維模式, 應用的整個過程。這樣的教學不僅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 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符合邏輯精神, 達到了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目的。

3 充分重視相異構想形成正確法律邏輯思維模式

法律邏輯學習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構建正確的思維模式, 而:學生在學習某一項知識之前, 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經歷, 形成了對事物的各種看法, 養成了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這種看法及思維方式與正確的概念及思維方法往往大相徑庭, 教學上稱這種學生的想法為“相異構想”。相異構想對正確思維而言可以說是“異端”, 但是異端自有異端的價值, 它雖然對正確思維的形成具有一定阻礙, 但是它靈活了我們的大腦, 彰顯了正確思維的魅力。法律邏輯教學要充分重視相異構想現象, 在對立性的思維模式中引導學生逐漸構筑有效的思維模式。

相異構想可以是錯誤的, 也可以是不全面的, 也可以是正確的, 不管是哪樣的, 總之思考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對同一個法律邏輯問題的探討, 學生的“相異構想”數也有多種, 所以, 法律邏輯教學要以學生和學生的討論、教師和學生的討論來解決更多在學生頭腦中固有的“相異構想”。

在法律邏輯課程的教學中, 我們應該通過對案件或其他材料的討論對話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沖突, 尤其注意討論要有正確思維與錯誤思維的沖突, 要有不同方法之間的沖突, 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 那么學生腦海中本身錯誤的“相異構想”沒有形成沖突, 就沒有得到糾正, 然后就會把錯誤的東西再次反映出來。因此, 師生要在共同分析討論這些沖突的基礎上, 對學生原有的“相異構想”進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 逐步引領他們構建正確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法律邏輯課教學, 才是有意義的、有效的教學。

4 加大法律邏輯課堂的思維能力訓練

每一門學科都涉及到學科技能訓練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完成大量的學科技能的訓練任務。如果學科技能的訓練沒有解決好, 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事實表明, 學科技能低下, 是后進生的共同特征。學生僅僅記住了教師講授的操作要領、聽懂了教師強調可能出錯的步驟, 并不能形成學科技能。學科技能必須通過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掌握。

法律邏輯教師如果僅僅進行邏輯概念、命題等內容的教學, 是無法讓學生培養邏輯思維技能的。事實上, 學生對邏輯學科概念、命題等知識的掌握, 是通過運用它們去解決邏輯問題去實現的。也就是說, 邏輯技能的有效訓練非常重要。然而, 不少邏輯教師認為課堂中做做思維技能示范就行, 思維技能的熟練是學生課外自己的事。實踐證明這樣可能產生大量的后進生。原因是思維技能訓練必須在及時糾正錯漏的條件下才能取得高效, 課外學生的錯漏無法即時發現、糾正, 同時, 課外不能保證學生能克服枯燥而自覺訓練, 所以, 邏輯教師必須努力做到在課內開展有效的技能訓練。

法律邏輯的學科技能訓練主要是思維能力的訓練, 重點是思維的邏輯性訓練。因此, 需要我們的法律邏輯老師在生活中, 特別是司法領域中找尋大量的邏輯思維訓練題材, 編制訓練題目, 制定課堂訓練計劃, 有階段性、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的課堂訓練。

當然, 提升法律邏輯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其它的一些方法, 比如:靈活地使用教材;加強課堂管理;提高教學語言的有效性;大力開展發展性評價;優化學生認知結構, 加強學習策略等等, 在此不一一贅述。

摘要:法律邏輯通用教材及教法都存在一些問題, 本文提供了提高法律邏輯教學有效性的幾種途徑。

關鍵詞:教學過程數學化,相異構想

參考文獻

[1] 趙小雅.基于合作的課堂觀察[N].中國教育報, 2007-05-08.

[2] 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5:191.

[3]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討[EB/OL].教育論壇:在線研討.

邏輯學教學總結范文第6篇

摘 要:電工電子技術是研究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的技術基礎課程,其內容抽象,概念眾多,對于傳統教學有一定的困難,而利用項目教學法教學,注重教學過程的項目設計,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加強實踐訓練,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電子技術;優勢;實踐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電工類及相關專業中一門相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抽象,概念眾多,而且與實踐結合緊密,因此,無論是學好還是教好這門課都有一定的困難。對學生來講學好這門課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對于教師來講,教好這門課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近十幾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成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各類高職院校圍繞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從現行高職院校的教學實際出發,突破系統理論的束縛,以實用技術為總綱,將電工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實用知識、實用技術融為一體構建模塊教學,堅持理論夠用、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的原則。因此,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問題上,采取項目教學法,筆者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大膽運用,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深受學生的

歡迎。

一、項目教學法的含義

“項目教學法”現在越來越得到各國教育界的重視。項目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盛行于德國,尤其適合于職業技術教育。項目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一個個項目為主線展開,把相關知識點融入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去,層層推進項目。它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索為基礎,采用科學研究及實踐方法,促進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任務以項目的形式布置給學生,以小組協助方式,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訂計劃,團體協作完成整個項目,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采用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绊椖拷虒W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具體過程如下: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尋求知識,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項目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的實施

實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由于受到電子元件分散性因素的影響,精確計算不可能也毫無必要。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開始就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論知識,特別是現行高職學生基礎較差的實際,卻在一開始,就要被強行灌輸這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但不能使學生領悟其工作原理,還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授課對象,以項目教學為主線,刪繁就簡。突出實用,突出重點,精選教學內容,將電工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實用知識和實用技術融為一體,構建模塊教學系統,其主要內容有電路分析技術、實用直流穩壓電源、實用組合邏輯電路、實用時序邏輯電路等共8個章節。然后將各章相關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技能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框架結構。而同時每個項目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而且還要體現課堂教學的特點,以便學生在兩節課或更小的傳授周期內完成任務,達到教與學的目的。因此在這種模式中,教學關注的重點是學生達到的程度,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和興趣來選取適合他們的項目,使學生置身于探索知識的情境之中,從根本上將傳統課堂中的滿堂灌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三、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的優勢

1.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項目的設置是“項目教學法”成功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若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也容易養成對教師的依賴心理;而且對一些抽象的原理概念,學生在聽講時也難以理解。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和興趣來選取適合他們的項目,使學生置身于探索知識的情境之中。項目的選擇要以教學的內容為依據,既要與書本的知識緊密結合,又要能夠充分體現當前的工程實際情況,還要有一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既能運用學過的知識,又可以創造發揮;最后,還必須設置現實可行有條件完成的項目。

2.理論與實踐結合更加緊密

實施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預先準備一個或多個項目,以項目工程的研發過程為引導,采用小組方式與獨立工作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具體實施項目教學的辦法很多,應該根據每個學習階段所學的課題有關,而每個課題任務都與新知識、新概念關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開展實踐性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學生互評、教師點評,最后結合成功的項目給予演示。在項目教學中,項目提出以后,如何實施才能實現預定目標?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其問題要滲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研究主題,引發學生聯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下面以設計一個控制車庫或商店卷簾門需要收起或放下的線路在學習低壓電器、三相異步電動機正反轉電氣控制之后提出,此項目的控制電路設計靈活多樣,可促使學生學習和運用新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

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學,學生為了完成具體任務,一方面會認真學習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當學生發現有些功能不能用于課堂內的知識和方法時,就會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就把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外,從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項目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1.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項目

根據學生的特點,聯系實際應用,制訂可行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綜合性項目。該教學項目既要涵蓋基本的教學知識點,能服務于教學,體現教學目標,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在設計項目時,可根據課程不同的知識要點,結合所要講授的新內容,列舉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這些實際例子,在討論過程中提出新的控制任務,并要求學生在學完新知識點后完成該項目。每個項目單涵蓋一定的課程知識點、重點和難點;以我講授三相異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線路為例,設計一個控制車庫或商店卷簾門需要收起或放下的線路,讓學生認識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的重要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為后面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2.圍繞項目講授新內容,進行項目分析

項目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學習,共同實現一個完整的綜合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項目的任務單,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項目的分析討論中來,對項目問題進行剖析、細化和深化,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指引學生完成工程項目的分析:

此線路是利用倒順開關改變電源相序來控制電動機正反轉的,授課時可結合安裝與檢修倒順開關正反轉控制線路進行。先將一只倒順開關解體,利用實物引導學生預習倒順開關的結構、符號,講清其接線方法、改變相序的原理及注意事項,然后指導學生安裝與檢修倒順開關正反轉控制線路。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和感性認知過程,知道實施該項目要解決哪些問題,關鍵在哪里。

提問手動控制的缺點,確定自動控制方案:手動控制線路,在頻繁換向時,操作人員勞動強度大。操作安全性差,一般用于控制小容量電動機。

3.引導、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實施

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又要善于學習,勇于創新,努力實現項目目標??傊?,教師已經不再擔當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

4.做好項目評價

評價是學習者學習情況反饋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學習者掌握自己學習情況,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接線完畢,同學們開始進行自我評估,任務完成后,學生都期望自己的辛苦得到老師的好評,拿到一個好成績。但有的同學在項目工作中卻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還有的同學只能做出電路但不能和實際聯系起來,我就和同學們一起檢查他的電路,然后一起分析出現這種問題時應該如何解決的方法,一起分析這種電路的實際應用。設計一個控制車庫或商店卷簾門需要收起或放下的線路項目評估時,教師詳細分析各套方案的特點,指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總結“行程開關”“時間繼電器”的靈活應用方法,詳細說明怎樣對電動機進行互鎖控制,最后總結出一套合理的、可行的、實用的方案供大家實施。(如下圖)

從主電路不難看出,接觸器KM1和KM2的主觸頭絕不允許同時閉合,否則將造成兩相電源短路事故,為了避免兩個接觸器KM1和KM2同時得電動作,就在正、反轉控制電路中分別串接了對方接觸器的一對常閉輔助觸頭,這樣一來,當一個接觸器得電動作時,通過起常閉輔助觸頭使另一個接觸器不能得電動作,接觸器間這種相互制約的作用叫做接觸器聯鎖(或互鎖)。實現聯鎖作用的常閉輔助觸頭稱為聯鎖觸頭(或互鎖觸頭),電路中聯鎖符號用“▽”表示。然后適當對其成果加以點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分析和評價,在激發學生積極性與增強自信心的同時,也使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法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和興趣來選取適合他們的項目,使學生置身于探索知識的情境之中,把書

上死的理論變成活的知識,從而完成知識的學習并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焦澤昌,李艷.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中國職業教育研究,2003(4).

[2]劉文靜.淺談項目教學法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8).

(作者單位 河南省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上一篇:教研室自查報告范文下一篇:我愛你歌詞的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