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鼻咽癌常見并發癥范文

2023-10-01

鼻咽癌常見并發癥范文第1篇

1、測體溫(口表)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保護用具使用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3、口服給藥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4、口腔護理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5、鼻飼護理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6、氧氣吸入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7、導尿術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8、霧化吸入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9、胃腸減壓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0、膀胱沖洗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1、大量不保留灌腸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2、心電監護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3、微量泵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4、輸液泵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15、吸痰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6、洗胃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7、皮內注射法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19、肌肉注射法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0、靜脈注射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1、靜脈輸液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2、淺表靜脈留置針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23、靜脈留置針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24、抽血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5、靜脈輸血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26、胰島素注射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1、測體溫(口表)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體溫表破損

1、預防

(1) 護士測體溫前,檢查體溫表的質量。

(2) 患者神志清者,叮囑患者不要說話、勿咬破。 (3) 患者神志不清者,測腋溫或肛溫,有人看管。

2、處理

(1) 檢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銀及口腔黏膜完好程度。 (2) 立即報告護士長。 (3) 囑患者漱口、吐出。

(4) 如有吞入,立即給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纖維蔬菜。

2、保護用具使用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一)、床檔碰傷肢體、床檔斷裂

1、預防

(1) 護士每班檢查床檔功能。

(2) 患者肢體與床檔之間用軟枕隔擋,以保護患者肢體。 (3) 教會患者家屬正確使用床檔,確保安全。

2、處理

(1) 報告護士長、醫師。

(2) 按醫囑對患者碰傷肢體進行檢查,必要時拍片,明確診斷。 (3) 立即報修。

(二)、約束帶過緊,肢體淤血,皮膚破損

1、預防

(1) 密切觀察約束部位的血液循環。 (2) 使用約束帶,必須墊襯墊。 (3) 注意約束松緊。

2、處理

(1) 報告護士長、醫師。

(2) 立即松開約束帶,有專人看護。

(3) 按醫囑對淤血、皮膚破損處進行換藥。

3、口服給藥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口服給藥是最常用、最方便,又比較安全的給藥方法,藥物經口服后被腸道吸收入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的目的。但因口服給藥吸收慢,故不適用于急救,另外對意識不清,嘔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 (一)、給藥對象、藥品及給藥時間錯誤

1、原因 (1) 給藥前未對患者進行有效評估: a. 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療目的;

b. 不熟悉各種常用藥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 c. 不了解患者的藥物過敏史。

(2) 未嚴格根據醫囑給藥或盲目執行醫囑。 (3) 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原則。 (4) 未對患者進行有關藥物知識的宣教。 (5) 未及時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

2、臨床表現

給藥對象、藥品及給藥時間的錯誤不僅會使藥品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影響患者的康復,甚至危及生命。

3、預防及處理 (1) 給藥前評估:

a. 患者的意識狀態、病情及目前治療情況。

b. 患者是否適合口服給藥,有無口腔、食道疾患,有無吞咽困難,是否存在嘔吐等。

c. 患者的心理及對治療的合作程度。 d. 患者的藥物過敏史等。 (2) 嚴格根據醫囑給藥,不得擅自更改,對有疑問的醫囑,應了解清楚后方可給藥,避免盲目執行。

(3) 認真查對患者腕帶及相關信息,嚴格執行三查七對,若患者提出疑問,護士要認真聽取,重新核對,確認無誤后方可給藥。

(4) 告知患者服藥目的及注意事項,強調遵醫囑按時、安全、正確服藥的重要性;協助患者服藥時,須等待患者服藥后方可離開。

(5) 如患者需同時服用幾種液體藥物,在更換藥物品種時,需洗凈藥杯。

(6) 對鼻飼的患者須將藥研細,用水溶解后從胃管內灌入;灌藥前、后均應注入適量溫開水。

(7) 患者服藥后注意觀察服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8) 當患者有疑問時,應虛心聽取,并重新核對無誤后向患者耐心解釋。

4、口腔護理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 、口腔黏膜損傷及牙齦出血

1、原因

(1) 擦洗口腔過程中護理人員操作動作粗暴,止血鉗夾碰傷口腔黏膜及牙齦,尤

其是患腫瘤進行放療的病人和凝血機制障礙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及牙齦出血。

(2) 為昏迷病人牙關緊閉者進行口腔護理時,使用開口器方法欠正確或力量不當,造成口腔黏膜、牙齦損傷、出血。 (3) 漱口液溫度過高,造成口腔黏膜燙傷。

(4)

患有牙齦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時觸及患處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損傷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腫、炎癥、疼痛、潰瘍形成;凝血機制障礙的病人牙齦出血持續不止。

3、預防和處理

(1) 為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動作要輕柔,尤其是對放療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傷黏膜及牙齦。正確使用開口器,對牙關禁閉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張口。

(2) 操作中加強對口腔黏膜的觀察,發生口腔黏膜損傷者,應用朵貝爾液、呋喃西林或 0.1%~2%雙氧水含漱。潰瘍面用西瓜霜等噴敷,必要時用2%利多卡因噴霧止痛或將銀爾通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噴于潰瘍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較好。

(3) 若出現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膠海綿、牙周袋內碘酚燒灼或加明膠海綿填塞等方法。必要時進行全身止血治療,如肌內注射 (安絡血或止血敏),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

(5) 漱口液應溫度適宜,避免燙傷口腔黏膜。 (二)、窒息

1、原因

(1) 為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行口腔護理時,棉球過濕或遺留在口腔內,漱口液流人或棉球進人呼吸道內,導致窒息。

(2) 有義齒的病人,操作前未將其取出,操作時脫落入氣管,造成窒息。

(3) 為躁動、行為紊亂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脫,掉入氣管或支氣管,造成窒息。

2、臨床表現

病人呼吸困難、缺氧、面色發紺,嚴重者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預防和處理

(1) 為昏迷、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應采取側臥位,擦洗時須用止血鉗夾緊棉球,每次一個,并在操作前、后清點棉球數量,防止棉球遺留在口腔內。棉球不可過濕,防止病人將溶液吸入呼吸道。發現痰多時及時吸出。 (2) 詢問及檢查病人有無義齒,如為活動義齒,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 對于興奮、躁動、行為紊亂的病人盡量在其較安靜的情況下進行口腔護理操作,最好取坐位。

(4) 如病人出現窒息應及時處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異物,及時解除呼吸道梗阻。 (5) 如果異物已進入氣管,病人出現嗆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針頭在環狀軟骨下1~2 cm處刺入氣管,以爭取時間行氣管插管,在纖維支氣管鏡下取出異物,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解除呼吸困難。 (三) 、吸入性肺炎

1、原因

多發生于意識障礙的病人,因漱口液或口腔內分泌物誤入氣管所致。

2、臨床表現

病人可出現咳嗽、咳痰、氣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時常無明顯癥狀,1~2 h后可發生高熱、呼吸困難、發紺等,兩肺聞及濕啰音,嚴重者可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胸部X線片可見兩肺散在不規則片狀邊緣模糊陰影。

3、預防和處理

(1) 為昏迷、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禁忌漱口,應采取側臥位,棉球不可過濕,防止病人將溶液吸入呼吸道。 (2) 病人氣促、呼吸困難時,可給予氧氣吸入。

(3) 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積極抗感染治療,并結合相應的臨床表現采取對癥處理:高熱可用物理降溫或用小量退熱劑;咳嗽咳痰可用鎮咳祛痰劑。

(四)、口腔感染

1、原因

(1) 引起口腔黏膜破損,口腔黏膜及牙齦出血的原因,如病人機體抵抗力下降、營養代謝障礙、年老體弱等,可繼發口腔感染。

(2) 口腔護理不徹底,尤其是頰粘膜皺襞處不易清除干凈,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場所。

(3) 口腔護理用物被污染、治療操作過程中無菌技術不嚴格等。

2、臨床表現

口腔感染分型標準:輕度:潰瘍發生在舌前1/2處,獨立潰瘍少于3個,潰瘍面直徑<0.3cm。無滲出物,邊緣整齊,有疼痛感,可進低溫飲食;中度:舌體有多處潰瘍,大小不等,潰瘍直徑<0.5cm,可融合成片,并見炎性滲出物,邊緣不規則,有浸潤現象,疼痛厲害,常伴頜下淋巴結腫脹、潰爛、張口流涎、疼痛劇烈并伴燒灼感,舌肌運動障礙進食嚴重受限。

3、預防和處理

(1) 找出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口腔及牙齦出血的原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有關預防交叉感染的規定。

(2) 認真仔細擦洗口腔及齒縫,以病人口腔清潔為標準。

(3) 注意觀察口唇、口腔黏膜、舌、牙齦等處有無充血水腫、出血、糜爛等。做好口腔清潔衛生,清醒病人使用軟毛刷,血小板低下病人有牙齦腫脹時禁用牙刷刷牙,可用漱口液含漱。根據口腔感染情況選用不同的漱口液。

(4) 易感人群進行特別監護,如老年人、鼻飼等病人,護士用生理鹽水或漱口液進行口腔護理。

(5) 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鼓勵病人進食,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堅硬或纖維較多的食物。

(6) 潰瘍表淺時可用西瓜霜噴劑或涂口腔,潰瘍較深廣者除加強護理外,局部可以用惠爾血或特爾津等液加少量生理鹽水沖洗、涂擦,以加快潰瘍恢復。疼痛致進食困難者,局部使用普魯卡因減輕病人疼痛;針對不同的口腔感染可使用不同的漱口液漱口。

(五)惡心、嘔吐

1、原因

操作時鑷子、棉簽刺激喉部,引起惡心、嘔吐。

2、臨床表現

惡心為上腹部不適、緊迫欲吐的感覺,并伴有迷走神經興奮的癥狀,如皮膚蒼白、流涎、出汗、血壓降低及心動過緩等;嘔吐則是部分小腸的內容物,通過食管逆流經口腔排出體外的現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部分腸內容物。

3、預防和處理

(1) 擦洗時動作輕柔,避免觸及咽喉部,引起惡心。

(2) 運用止吐藥物。

5、鼻飼護理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腹瀉

l、發生原因

(1) 大量鼻飼液進入胃腸道時,刺激腸蠕動,使流質食物迅速通過腸道,導致腹瀉。 (2) 由于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失調,并發腸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瀉。 (3) 鼻飼液濃度過大、溫度不當以及配制過程中細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瀉。 (4) 某些病人對牛奶、豆漿不耐受,使用部分營養液易引起腹瀉。

2、臨床癥狀

病人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不成形或水樣便,伴有(或無)腹痛,腸鳴音亢進。

3、預防及處理

(1) 每次鼻飼液量不超過200ml,減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給予適量的助消化或止瀉藥。

(2) 菌群失調的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劑;有腸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 每日3次,或口服慶大霉素8,每日2,2~d癥狀可被控制。嚴重腹瀉無法控制時可暫停喂食。

(3) 鼻飼液濃度可由低到高,盡量使用接近正常體液滲透克分子濃度(300 mmol/L)的溶液,對于較高液滲透克分子濃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適應法,配合加入抗痙攣和收斂的藥物控制腹瀉。

(4) 鼻飼液配制過程中應防止污染,每日配制當日量,放置于4 ℃冰箱內存放。食物及容器應每日煮沸滅菌后使用。注入溫度以39~41 ℃為宜。

(5) 認真評估病人的飲食習慣,對牛奶、豆漿不耐受者,應慎用含此2種物質的鼻飼液。

(6) 注意保持肛周皮膚的清潔干燥,腹瀉頻繁者,可用溫水擦拭后涂氧化鋅或鞣酸軟膏,預防皮膚并發癥的發生。

(二) 誤吸

胃內食物經賁門、食管、口腔流出,誤吸至氣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1、 原因

(1) 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礙,賁門括約肌松弛,較易發生液體返流,誤吸至氣管。

(2) 病人胃腸功能減弱,如大面積燒傷后病人反應差,胃排空延遲,易發生液體返流等并發癥。

(3) 鼻飼的速度注入過快,一次注入量過多,胃內容物潴留過多,腹壓增高引起返流。

2、臨床表現

鼻飼過程中,病人出現嗆咳、氣喘、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咳出或經氣管吸出鼻飼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現體溫升高,咳嗽,肺部可聞及濕性啰音和水泡音。

3、預防及處理

(1) 臥床病人鼻飼時應抬高頭300~450,病情容許時,可采用半臥位。當病人出現嗆咳、呼吸困難時,應立即停止鼻飼,取右側臥位,吸出氣道內吸入物,并抽吸胃內容物,防止進一步返流。

(2) 選用管徑適宜的胃管,注意鼻飼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遞增鼻飼量的方或采用輸液泵控制以勻速輸入。

(3) 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應在管飼前進行,以免胃因機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損傷氣管切開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過多,防止嘔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時,禁止注入。

(4) 大面積燒傷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復前,應盡可能選擇鼻空腸途徑喂養,可減少胃內潴留,并可降低細菌感染發生率,避免返流現象發生。

(5) 喂養時輔以胃腸動力藥,如嗎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決胃輕癱、返流等問題,一般在喂養前半小時由鼻飼管內注入。

(三)、惡心、嘔吐

1、原因

常因鼻飼溶液輸注的速度過快與量過大引起。

2、臨床表現

病人可感覺上腹部不適、緊迫欲吐、面色蒼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內及腸內容物。

3、預防及處理

(1) 可減慢輸注速度,液量以遞增的方法輸入,一般每日1000 ml,逐步過渡到常量2000~2500 ml,分4~6次平均輸注,每次持續30~60 min,最好采用輸液泵24 h均勻輸入法。

(2) 溶液溫度保持在40 ℃左右可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3) 顱腦損傷病人鼻飼時,注意區別因顱內壓增高而引起的惡心、嘔吐,可及時給予脫水劑,以緩解癥狀。 (四)鼻、咽、食管黏膜損傷

1、原因

(1) 操作者對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點不了解,操作動作粗暴,造成損傷。 (2) 反復插管或病人煩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損傷鼻、咽、食管黏膜。 (3) 長期留置胃管對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爛及食管炎。

2、臨床表現

有口腔、鼻黏膜糜爛、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熱、疼痛,吞咽困難等臨床表現。有感染時,可出現發熱。

3、預防及處理

(1) 插管前向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練操作過程,選擇適宜的鼻飼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點。插管不暢時,切忌暴力,以免損傷鼻、咽、食管黏膜。

(2) 長期鼻飼者,每日進行口腔護理及石蠟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 糜 爛。每周更換胃管1次(橡 膠 管),晚 上 拔 出 翌 晨 再 由 另 一 鼻 孔 插 入。(硅膠管,每月一次;新型材質,按使用說明書3-6個月更換一次)。 (3) 鼻腔黏膜損傷引起出血較多時,可用冰生理鹽水和去甲腎上腺素浸濕的紗布條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損傷,可用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16萬U加入20 生理鹽水內霧化吸人,以減輕黏膜充血水腫;食管黏膜損傷出血可給予制酸、保護黏膜藥物。

(4) 用PH試紙測定口腔PH值,選用適當的藥物,每日兩次口腔護理,每周更換胃管一次,晚上拔出,次日晨由另一鼻孔插入。

(五)、便秘

1、原因 長期臥床的患者胃腸蠕動減輕,加上鼻飼食物中含粗纖維較少,致使大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水分被過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結、堅硬和排出不暢。

2、臨床表現

大便次數減少,甚至秘結,患者出現腹脹。

3、預防及處理

(1) 調整營養液的配方,增加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食物中可適量加入蜂蜜和香油。

(2) 必要時要用開塞露20ml肛管注入,果導片0.2g每日3次管內注入,必要時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壓灌腸。

(3) 老年病人因肛門括約肌較松弛,加上大便干結,往往灌腸效果不佳,需人工采便,即用手指由直腸取出嵌頓糞便。 (六)、胃潴留

1、原因

一次喂飼的量過多或間隔時間過短,而患者因胃腸黏膜出現缺血缺氧,影響胃腸道正常消化,胃腸蠕動減慢,胃排空障礙,營養液潴留于胃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發)。

2、臨床表現

腹脹,鼻飼液輸注前吸胃可見胃潴留量>150ml,嚴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3、預防及處理

(1) 每次鼻飼量不超過200ml,間隔時間不少于2小時。

(2) 每次鼻飼完后,可協助患者取高枕臥位或半坐臥位,以防止潴留胃內的食物反流入食管。

(3) 在患者病情許可的情況下,鼓勵其多床上或床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并可依靠重力作用使鼻飼液順腸腔運行,預防和減輕胃潴留。

(4) 增加翻身次數,有胃潴留的重病患者,遵醫囑給予胃復安每6小時一次,加速胃排空。 (七)、血糖紊亂

1、原因

(1) 患者自身疾病影響,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腎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謝增高,血糖升高;再者,大量鼻飼高糖溶液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2) 低血糖癥多發生于長期鼻飼飲食突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適應大量高濃度糖,突然停止給糖,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補充。

2、臨床表現

高血糖癥表現為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低血糖可出現出汗、頭暈、惡心、嘔吐、心動過速等。

3、預防及處理

(1) 鼻飼配方盡量不加糖或由營養師配置。對高血糖患者可補給胰島素或改用低糖飲食,也可注入降糖藥,同時加強血糖監測。

(2) 為避免低血糖癥的發生,應緩慢停用要素飲食,同時補充其他糖。一旦發生低血糖癥,立即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 (八)、水、電解質紊亂

1、原因

(1) 患者由饑餓狀態轉入高糖狀態或由于滲透性腹瀉引起低滲性脫水。 (2) 尿液排出多,鹽攝入不足,鼻飼液的營養不均衡。

2、臨床表現

(1) 低滲性脫水患者早期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特點是體位性低血壓,后期尿量減少,尿比重低,血清鈉<135mmol/L,脫水征明顯。

(2) 低血鉀患者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癥狀,早期煩躁,嚴重者神志談漠、嗜睡、軟弱無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和軟癱等??沙霈F竇性心動過速、心悸、心律不齊、血壓下降。血清電解質檢查鉀<3.5mmol/L.

3、預防及處理

(1) 嚴格記錄出入量,以調整營養液的配方。 (2) 監測血清電解質的變化及尿素氮的水平。

(3) 尿量多的患者除給予含鉀高的鼻飼液外,必要時給予靜脈補鉀,防止出現低血鉀。

6、氧氣吸入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無效吸氧

1、原因

(1) 氧流量未達病情要求。

(2) 供氧裝置連接不緊密,有漏氣;吸氧管道脫落、扭曲、堵塞。

(3) 呼吸道不通暢,如氣道內分泌物過多,未及時吸出,從而使氧氣不能進入呼吸道。

2、臨床表現

病人缺氧癥狀無好轉,自感空氣不足、呼吸費力、胸悶、煩躁、不能平臥。動脈血氧飽和度及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等較前無改善甚至惡化。

3、預防和處理

(1) 認真檢查供氧裝置及供氧壓力、管道連接有無漏氣。

(2) 吸氧前檢查吸氧導管的通暢情況。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脫落、移位、扭曲折疊。吸氧過程中經常檢查吸氧導管有無堵塞,尤其是鼻導管吸氧者,因為鼻導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 仔細評估病人情況,調節相應的氧流量以保證吸氧效果。 (4)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 在吸氧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缺氧癥狀有無改善。

(6) 一旦出現無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二)、氧中毒

氧為生命活動所必需,但0.5個大氣壓以上的氧對任何細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

臨床上在氧療中發生氧中毒較少見,一般認為在安全的“壓力”時程閾限內是不會發生的,但在疲勞、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緊張等情況下的病人可能易于發生。吸氧持續時間超過24 h,氧濃度高于60%,如此長時間、高濃度給氧,肺泡氣和動脈氧分壓(PaO2)升高,使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氧分壓差升高,氧彌散加速,組織細胞獲氧過多,產生的過氧化氫、過氧化物基、羥基和單一態激發氧,可導致細胞酶失活和核酸損害,從而使細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臨床表現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吸入氣的氧分壓及吸入時間,有肺型和腦型2種氧中毒。

(1) 肺型氧中毒:發生于吸人1個大氣壓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現胸骨后銳痛、燒灼感、咳嗽,繼而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煩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張,晚期表現為肺間質纖維化及多臟器功能受損,以致死亡。

(2) 腦型氧中毒:吸入2~3個大氣壓以上的氧,可在短時間內引起腦型氧中毒。病人出現視覺和聽覺障礙,惡心、抽搐、暈厥等神經癥狀,嚴重者可昏迷、死亡。

3、預防和處理

(1) 認真仔細評估病人,嚴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選擇恰當給氧方式。 (2) 嚴格控制吸氧濃度與時間。在常壓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時間不能超過24 h,100%的氧吸入時間不能超過4~12 h。應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高濃度的氧氣。

(3) 給氧期間應經常監測動脈血液中的氧分壓和氧飽和度,密切觀察給氧的效果和不良反應。

(4) 對氧療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過程中勿自行隨意調節氧流量。 (三)、呼吸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 濕化瓶內濕化液不足,氧氣濕化不充分,過于干燥,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2) 氧流量過大。

2、臨床表現

呼吸道黏膜干燥,刺激性咳嗽,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現痰中帶血或鼻出血。

3、預防和處理

(1) 充分濕化氧氣,及時補充濕化液,有條件者采用加溫、加濕吸氧裝置,防治呼吸道黏膜干燥。

(2) 及時給發熱病人補充水分,囑其多飲水。向張口呼吸的病人解釋、宣教,盡量使其經鼻腔呼吸,以減輕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對于病情嚴重者,可用濕紗布覆蓋口腔,定時更換,濕化吸入的空氣。

(3) 根據病人情況調節氧流量,避免氧流量過大。

(4) 已發生呼吸道黏膜干燥的病人,采用超聲霧化吸入。 (四)、呼吸抑制

1、原因

長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高濃度給氧易發生呼吸抑制。常見于肺源性心臟病、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長期處于高水平,呼吸中樞失去了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調節主要依靠缺氧對周圍化學感受器(頸動脈體和主動脈弓化學感受器)的刺激來維持。吸入高濃度氧,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抑制病人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現呼。

2、臨床袁現

神志模糊,嗜睡,臉色潮紅,呼吸淺、慢、弱,皮膚濕潤,情緒不穩。

3、預防和處理

(1) 對長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應低濃度、低流量持續給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2) 注意監測血氣分析結果,以糾正低氧血癥。維持PaO2在60 mmHg,以不升高

PaC02為原則。

(3) 加強病情觀察,將該類病人用氧情況、效果列為床邊交班內容。

(4) 加強健康宣教,對病人及家屬說明低流量吸氧的特點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屬擅自調大吸氧流量。

(5) 一旦發生高濃度給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不能立即停止吸氧,應調整氧流量為1~2 L/min后繼續給氧,同時應用呼吸興奮劑。并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促進二氧化碳排出。

(6) 經上述處理無效者應建立人工氣道進行人工通氣。 (五)、晶狀體后纖維組織增生

1、原因

僅見于新生兒,以早產兒多見。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后,過高的動脈氧分壓(達到140 mmHg 以上)引起透明的晶狀體后血管增生,最后纖維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牽引性視網膜脫離,最終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

2、臨床表現

視網膜血管收縮,視網膜纖維化,臨床上可造成視網膜變性、脫離,繼發性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斜視,弱視,最后出現不可逆的失明。

3、預防和處理

(1) 對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勿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吸氧濃度嚴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時間。

(2) 對于曾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后出現視力障礙的患兒應定期行眼底檢查。 (3) 已發生晶狀體后纖維組織增生者,應盡早行手術治療。 (六)、吸收性肺不張

1、原因

病人吸人高濃度的氧氣后,肺泡內氮氣(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換,一旦病人支氣管有阻塞,肺泡內的氧氣可被循環的血流迅速吸收,導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張。

2、臨床表現

有煩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困難,發紺等表現,甚至發生昏迷。

3、預防和處理

(1) 預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張的關鍵。鼓勵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強痰液的排出,常改變臥位、姿勢,防止分泌物阻塞。 (2) 降低給氧濃度,控制在60%以下。

(3) 使用呼吸機的病人可加用呼氣末正壓通氣來預防。 (七)、肺組織損傷

1、原因

(1) 進行氧療時,沒有調節氧流量,直接與鼻導管連接進行吸氧。若原本氧流量較高,則導致大量高壓、高流量氧氣在短時間內沖入肺組織造成損傷。

(2) 在氧療過程中需要調節氧流量時,沒有取下鼻導管或未分離供氧管道,直接調節氧流量,若調節方向錯誤,大量氧氣突然沖入呼吸道而損傷肺組織。

2、臨床表現

有嗆咳、咳嗽表現,嚴重者產生氣胸。

3、預防和處理

(1) 調節氧流量后才能插入鼻導管。

(2) 停用氧氣時,先取下給氧裝置,再關流量表開關。

(3) 原本采用面罩、頭罩、氧氣帳等法給氧的病人在改用鼻導管吸氧時,要及時調低氧流量。

7、導尿術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導尿術并發癥 (一)、尿道黏膜損傷

1、原因

(1) 導尿時病人情緒高度緊張,插導尿管時出現尿道括約肌痙攣,易發生尿道黏膜損傷。

(2) 操作者插導尿管動作粗暴,或因技術不熟練,反復插管引起尿道黏膜損傷。 (3) 導尿管型號不合適,或質地僵硬,插管前沒有充分潤滑。

(4) 男性病人尿道長,有兩彎(恥骨下彎和恥骨前彎)、三狹窄(尿道內口、膜部和道外口)的解剖特點,易發生尿道黏膜損傷。 (5) 有些男性病人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狹窄,插入導尿管易致損傷。 (6) 使用氣囊導尿管時,導尿管未進入膀胱或剛進入膀胱,即向氣囊內注水,腫大的氣囊壓迫后尿道引起損傷。

2、臨床表現

病人主訴尿道疼痛,伴局部壓痛,排尿時加重??梢娔虻莱鲅?,甚至發生會陰血腫。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 難,甚至尿潴留。

3、預防和處理

(1) 導尿前耐心解釋,緩解病人緊張情緒。

(2) 根據病人情況選擇粗細合適、質地軟的導尿管。

(3) 操作者應熟練掌握導尿術的操作技能和相關解剖生理知識。

(4) 插管時動作應輕柔,切忌強行插管,充分潤滑導尿管。對于前列腺增生肥大的病人,遇插管有阻力時,從導尿管末端快速注入滅菌石蠟油5-10ml,借助其潤滑作用將導尿管迅速插入。

(5) 插管時延長插入長度,見尿液流出后繼續前進5cm以上,氣囊充液后再將尿管輕輕拉回至有阻力感處,避免尿管未完全進入膀胱,氣囊充液膨脹壓迫損傷尿道。

(6) 發生尿道黏膜損傷時,輕者無須處理或采用止血鎮痛治療,嚴重損傷者,根據情況采取尿道修補等手術治療。 (二)、尿路感染

1、原因

(1) 無菌導尿用物未達到無菌要求。

(2) 操作者未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使細菌侵入尿道和膀胱。

(3) 導尿過程中發生了尿道黏膜損傷,破壞了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4) 插導尿管時誤人陰道,拔出重新插時沒有更換無菌導尿管。 (5) 所采用的導尿管粗細不合適或質地太硬。

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訴尿頻、尿急、尿痛。尿常規結果示有紅細胞、白細胞,尿培養可有陽性。嚴重者可伴有寒戰、發熱等全身癥狀。

3、預防和處理

(1) 要求無菌的導尿用物必須嚴格滅菌。操作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2) 插管時動作輕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損傷。

(3) 誤入陰道時應拔出導尿管更換后,重新插入尿道。

(4) 發生尿路感染時盡可能拔除導尿管,根據病情運用相應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三)、血尿

1、原因

(1) 導尿中發生尿道黏膜損傷,引起血尿。

(2) 為膀胱高度膨脹的尿潴留病人導尿時,第一次放尿量超過1000ml,膀胱突然減壓引起膀胱黏膜急劇充血而發生血尿。

(3) 原本存在凝血機制障礙的病人在導尿過程中遇損傷易發生血尿。

2、臨床表現

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并排除血尿來自上泌尿系統。

3、預防和處理

(1) 操作中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損傷。

(2) 插入導尿管后放尿速度不宜過快。膀胱高度膨脹且又極度虛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量不超過1000ml。

(3) 凝血機制障礙的病人導尿前盡量糾正凝血功能,導尿時操作盡量輕柔,避免損傷。

(4) 如發生血尿,輕者如鏡下血尿,一般不需特殊處理,重者根據情況進行止血治療。

二、導尿管留置法常見并發癥 (一)、泌尿系統感染

1、原因

(1) 導尿操作過程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以及發生尿道黏膜損傷。 (2) 留置導尿管時間過長,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與留置時間呈正比。

(3) 留置導尿管期間未保持引流系統的密閉性,致使細菌侵入引流裝置引起逆行感染。

(4) 留置導尿管期間出現集尿袋高于膀胱高度或其他原因導致尿液返流的情況,促進逆行感染發生。

(5) 留置導尿管期間尿道口、會陰部清潔消毒不徹底。

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訴尿頻、尿急、尿痛,嚴重者尿道口可有膿性分泌物。尿常規結果示有紅細胞、白細胞,尿培養可有陽性。嚴重者可伴有寒戰、發熱等全身癥狀。

3、預防和處理

(1) 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插管時動作輕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損傷。 (2) 盡量避免留置導尿管。必須留置導尿管時,盡量縮短留置時間,留置時間超過一周必需更換導尿管。

(3) 留置導尿管期間每天清潔、消毒外陰和尿道口,保持會陰部清潔。

(4) 保持引流系統的密閉性,集尿袋不得超過膀胱高度并避免擠壓,防止尿液返流,集尿袋需24小時更換一次。

(5)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多飲水以增加尿量,達到自然沖洗尿道的目的。 (6) 發生尿路感染時,盡可能拔導尿管,根據病情運用相應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二)、尿道黏膜損傷

1、原因

(1) 使用雙腔氣囊導尿管時,導尿管氣囊部未進入膀胱內就過早向氣囊注水,膨脹的氣囊壓迫尿道,引起尿道黏膜損傷。

(2) 病人耐受不了導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自行牽扯導尿管造成尿道損傷。使用氣囊導尿管的病人拉扯導尿管甚至可導致尿道破裂。 (3) 沒有合理安置留置氣囊導尿管的引流系統,病人翻身或活動時導尿管過度牽拉,造成尿道損傷。

2、臨床表現

病人主訴尿道疼痛,伴局部壓痛,排尿時加重??梢娔虻莱鲅?,甚至發生會陰血腫。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難,甚至尿潴留。嚴重者可見尿道撕裂。

3、預防和處理

(1) 雙腔氣囊導尿管插管時應見尿液流出后,再插入4~6cm,保證氣囊部完全進入膀胱。

(2) 妥善安置留置導尿管和引流管,避免過度牽拉。

(3) 加強對留置導尿管的病人的健康宣教,告知留置期間的注意事項,不可隨意過度拉扯導尿管。

(4) 發生尿道黏膜損傷時,輕者無須處理或采用止血鎮痛治療,嚴重損傷者,根據情況采取尿道修補、尿路改道等手術治療。 (三)、尿潴留

1、原因

(1) 最常見的原因是由于留置導尿管期間長期開放引流,沒有間歇性夾管,導致膀胱括約肌張力減退,膀胱功能障礙,拔除導尿管后出現排尿困難。 (2) 泌尿系統感染時,膀胱刺激征癥狀嚴重,影響排尿,導致尿潴留。 (3) 導尿管滑脫離開膀胱,不能引流尿液。

2、臨床表現

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內,不能自行排出,膀胱膨隆。病人主訴下腹脹痛,排尿困難。

3、預防和處理

(1) 留置導尿期間注意訓練膀胱反射功能??刹扇¢g歇性夾管方式:夾閉導尿管,每3~4 h開放1次,使膀胱定時充盈排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 (2) 留置導尿管期間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或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3) 加強對留置導尿管病人的護理,防止導尿管滑脫,注意觀察有無尿潴留發生。 (4) 如發生尿潴留,采取誘導排尿等措施無效的情況下,需重新留置導尿管或再次導尿。 (四)、膀胱結石

1、原因

(1) 長時間留置導尿管,病人飲水少,活動少,尤其是長期臥床病人,易發生膀胱結石。

(2) 長期留置導尿管時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易形成感染性結石。

(3) 氣囊導尿管質量差或過量注水到氣囊,導致氣囊破裂,碎片殘留后可形成膀胱結石。

2、臨床表現

可表現為尿頻、尿痛,排尿時尿流可突然中斷,常伴有終末血尿。

3、預防和處理

(1) 選擇優質的導尿管,往氣囊內注入液體時不可超過所規定的氣囊容積。 (2) 加強留置導尿管病人的護理,避免或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3)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多飲水和適當活動,每天尿量應維持在2000ml左右,以產生足夠的尿液沖洗膀胱、尿道。 (4) 長期留置導尿管應定期更換,盡量減少留置導尿時間。如有導尿管滑脫,應仔細檢查氣囊是否完整,以免異物殘留于膀胱,形成結石核心。

(5) 如發生膀胱結石,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碎石治療。若結石直徑大于4cm ,可行恥骨上膀胱切開取石術或激光碎石術。

8、霧化吸人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感染

1、原因

(1) 未嚴格執行消毒制度,霧化裝置、管道、口含嘴、面罩等沒有及時按要求清洗和消毒,可促發肺部感染。

(2) 病人自身免疫功能減退,加之較長時間用廣譜抗生素霧化吸入,可誘發口腔真菌感染。

(3) 霧化吸入液中若加入糖皮質激素,在長期吸入過程中由于激素可引起口腔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可誘發口腔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2、臨床表現

(1) 肺部感染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高熱;肺部聽診有啰音;X線胸片可顯示肺部有炎癥的改變;痰細菌培養陽性。

(2) 口腔真菌感染時舌頭和口腔內壁可能會出現乳黃色或白色的斑點,可出現鵝口瘡或其他口炎癥狀。病人自覺口腔疼痛,甚至拒絕進食。

3、預防和處理

(1) 每次霧化治療結束后,對霧化器主機要擦拭消毒,對霧化罐、螺紋管及口含嘴要浸泡消毒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沖凈,晾干以備下一位病人使用。 (2) 應注意霧化面罩或口含嘴專人專用。

(3) 霧化治療期間指導病人注意口腔衛生,協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4) 如果吸人液中含有糖皮質激素,則需要用碳酸氫鈉漱口水進行嗽口,以抑制真菌生長。同時注意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5) 肺部感染者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

(6) 口腔真菌感染者加強口腔護理和局部治療,選用抑制真菌生長的2%~4%碳酸氫鈉溶液漱口,患處涂抗真菌類藥物如2.5%制霉菌素甘油,每日3-4次。 (二)、氣道阻塞

1、原因

體弱的老年人和嬰幼兒往往由于咳痰不利,支氣管內常有比較黏稠的痰液滯留,如果再用低滲的霧化液吸入,則有可能引起氣道黏膜水腫,或者使得痰液稀釋膨脹,這樣就有可能在原本痰液不全阻塞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氣道堵塞。

2、臨床表現

霧化吸入過程中出現胸悶,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口唇、顏面發紺,表情痛苦,甚至煩躁、出汗等表現。 3.、預防和處理

(1) 認真仔細評估病人,對痰液多且粘稠的病人要盡量先將痰液咳出或吸出后再行吸入治療

(2) 霧化吸入過程中,鼓勵痰液黏稠病人有效咳嗽,配合叩擊胸背部,及時排出濕化的痰液。必要時吸痰,以免阻塞呼吸道。

(3) 霧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氣管應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暢。 (三)、支氣管痙攣

1、原因

(1) 一般是由于吸入過快且霧量大所致。過多的氣溶顆??焖龠M人支氣管及肺泡,或者過飽和的霧液吸入都可形成對支氣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從而引起支氣管痙攣。 (2) 病人對吸入的藥物過敏,或者霧化的藥物刺激性大而導致的支氣管痙攣。 (3) 哮喘病史病人,吸入低溫氣體誘發支氣管痙攣。

(4) 哮喘持續狀態的病人,因霧化氣體中氧含量較低,缺氧而誘發病情加重。

2、臨床表現

霧化吸入過程中病人出現呼吸困難,喘憋,胸悶,不能平臥,皮膚、黏膜發紺等表現。雙肺可聞及哮鳴音。

3、預防和處理

(1) 霧化前告知病人霧化室可能有輕微憋悶感以及呼吸配合方法,教會病人正確使用霧化器,掌握好吸入方法,均勻而有效地進行吸入治療。 (2) 霧化前評估病人有無藥物過敏史。

(3) 首次霧化的老年體弱病人先用較小劑量,待其適應后再逐級增加至所需霧量大小。哮喘的病人,濕化霧量不宜過大,霧化時間不宜過長,以5min為宜。 (4) 霧化前機器預熱3min,避免低溫氣體刺激氣道。

(5) 一旦在吸入過程中出現胸悶、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就應暫停吸入。發生哮喘者予以半坐臥位并吸氧。

(6)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缺氧嚴重不能緩解者可行氣管插管等。 (四)、急性肺水腫

1、原因

大多是由于吸入霧量過大且時間過長引起的一種嚴重并發癥。隨著霧滴進人肺泡的增加,水的表面張力高于肺表面活性物質張力,就會引起肺泡萎縮,并導致肺組織間液靜水壓下降,從而使肺毛細血管中的水分易透入到肺泡中,引起肺水腫,甚至導致畸形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發生。

2、臨床表現

病人出現劇烈咳嗽、咳出大量粉紅色泡沫痰、呼吸困難、發紺等一系列表現,兩肺滿布大小水泡音。

3、預防和處理

(1) 避免長時間、大流量霧化吸入。

(2) 一旦發生急性肺水腫,立即停止霧化吸人。給予高流量吸氧,采用50%乙醇為濕化液,遵醫囑給予鎮靜、平喘、強心、利尿和擴血管等藥物。安慰病人,緩解其緊張情緒。

(五)、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原因

(1) 超聲霧化吸入氣體含氧量低于正常呼吸時吸入氣體含氧量,易致缺氧。

(2) 超聲霧化霧滴的溫度低于體溫,大量低溫氣體的刺激,使呼吸道痙攣進一步加重,導致缺氧。

(3) 超聲霧化吸入氣體大量進入氣管,使氣道阻力增大,呼吸淺促,呼吸末氣道內呈正壓,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4) 超聲霧化吸入不當造成支氣管痙攣或氣道阻塞時,均可致呼吸困難,從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臨床表現

呼吸淺快,口唇、顏面發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嚴重者呼吸困難。血氣分析結果表明動脈血氧分壓下降,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升高。

3、預防和處理

(1) 盡可能用以氧氣為氣源的氧氣霧化吸入,避免吸入氣體中氧含量降低。 (2) 霧化吸入前教會病人正確使用霧化器。 (3) 霧化吸入時避免霧量過大,時間過長。

(4) 對于存在缺氧又必須使用超聲霧化吸入時,霧化的同時給予吸氧,并加強病情觀察。 (六)、呃逆

1、原因

大多是由于霧化吸人過快、過猛,大量的氣霧微粒被吞入而刺激膈肌,或者伴同大量冷空氣吸入而刺激膈肌,從而引起膈肌陣發性痙攣。

2、臨床表現

病人出現呃逆(即打嗝)癥狀。

3、預防和處理

(1) 霧化前機器預熱3min,避免低溫氣體刺激氣道。

(2) 霧化吸入時避免霧量過大,霧化開始先用較小霧量,待其適應后再逐級增加至所需霧量大小。

(3) 一旦發生呃逆,可采取在病人胸鎖乳突肌上端壓迫膈神經或飲冷開水200 ml,亦可采取針灸等辦法緩解癥狀。

9、胃腸減壓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胃腸減壓術是利用負壓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將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過胃管將積聚于胃腸道內的氣體及液體吸出。主要適應于:腹部手術,特別是胃腸手術前胃十二指腸潰瘍瘢痕性幽門梗阻的治療腸梗阻胃潴留等。 (一)、呼吸道感染

1、原因

(1) 由于持續胃腸減壓,患者往往不能進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和深呼吸運動,而引起呼吸道感染。

(2) 插管時誤插入氣管導致呼吸道黏膜損傷,引起呼吸道感染。

2、臨床表現

患者痰多、粘稠,不易咳出。

3、預防及處理

(1) 保持病室溫度、濕度適宜,每日開窗通風。

(2) 指導患者深呼吸和進行有效的咳嗽,定時翻身、叩背。

(3) 濕化氣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給予霧化吸入每日2~3次,可起到祛痰消炎、解痙作用。 (二)、咽喉部炎癥和潰瘍

1、原因

(1) 持續胃腸減壓使胃管對咽喉部的持續摩擦和刺激所致 (2) 胃腸減壓期間不能飲水,導致呼吸道干燥,咽喉不適。

2、臨床表現

表現為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難等不適感。

3、預防及處理

(1) 選擇軟硬度、管徑大小合適的胃管,動作輕柔,避免暴力插入胃管。 (2) 隨時評估患者口腔黏膜有無感染、潰瘍及咽部不適。 (3) 做好口腔護理,每日2次,可給予溫鹽水或口泰液漱口。

(4) 還可給予霧化吸入,每周更換一次胃管,以改變胃管置入部位。 (三)、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

1、原因

(1) 胃腸減壓期間患者禁食、禁飲,即可引起體液丟失。

(2) 持續胃腸減壓患者由于大量消化液被吸出可引起低鉀、低鈉、低氯等電解質失衡。

2、臨床表現

(1) 血壓降低,尿量減少。

(2) 口唇及口腔黏膜干燥,皮膚失去彈性、眼窩下陷,口渴,重者出現躁狂甚至昏迷。

(3) 低滲性脫水無口渴感,可出現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軟弱無力,重者出現神志淡漠、肌痙攣性疼痛、腱反射減弱和昏迷。

(4) 等滲性脫水可出現厭食、乏力、少尿、皮膚干燥、體液量丟失過多可出現休克癥狀。

(5) 低鉀血癥表現為肌無力,呼吸肌受累可導致呼吸困難或窒息應及時治療。

3、預防及處理

(1) 觀察患者有無口渴癥狀。 (2) 監測生命體征、尿量,觀察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量及性質。經常采取血標本,并及時送檢,重視電解質、腎功能等檢驗結果。補充液體量及電解質,并根據檢查結果隨時調整補充電解質。

(3) 一般情況下每日補液2000~3000 ml,輸液配置和種類需根據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量、尿量、血清電解質等結果而定。

10、膀胱沖洗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膀胱沖洗:利用導尿管,將沖洗液沖入到膀胱內,再利用虹吸原理將沖入的液體引流出來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尿路感染者;泌尿外科術后伴有出血者;需要長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分為開放式膀胱沖洗和密閉式膀胱沖洗兩種,臨床上常用密閉式膀胱沖洗。 (一)、膀胱痙攣

1、原因

(1) 除膀胱逼尿肌本身的病變外,膀胱沖洗液的冷刺激。 (2) 手術創傷、留置導尿管水囊壓迫膀胱頸部。

(3) 患者緊張、焦慮心理也是引起膀胱無抑制性收縮的原因。

2、臨床表現

患者明顯膀胱脹感,急迫的排尿感,陣發性下腹部、會陰、膀胱尿道痙攣性疼痛,肛門墜脹。同時膀胱沖洗不通暢,沖洗液顏色加深,沖洗液返流及導尿管周圍有溢尿。

3、預防及處理

(1) 做好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轉移患者注意力。 (2) 酌情減少氣囊內的液體量,以減輕對膀胱三角區的刺激。

(3) 控制膀胱沖洗液的溫度,沖洗液溫度控制38~40℃左右最為適宜。

(4) 控制膀胱沖洗液速度,要根據尿液顏色及時調整沖洗速度。若滲血較多時加快沖洗速度避免形成血塊堵塞管腔引起膀胱痙攣。當引流液變淺時,滴速可調慢,引流液正常后調至60~80滴/分,以有效降低膀胱痙攣頻率。 (5) 術前選用光滑、組織兼容性強、型號合適的硅膠導尿管。

11、大量不保留灌腸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腸壁穿孔

腸壁穿孔是指灌腸時導管在腸腔內盤曲進而損傷腸壁造成穿孔的一種嚴重并發癥。

1、原因

(1) 醫護人員為病人灌腸操作時動作粗暴,特別是遇到插管有阻力時用力過猛易造成腸壁穿孔。

(2) 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腸時,由于病人感覺障礙較易造成腸壁穿孔。 (3) 為興奮、躁動、行為紊亂病人進行灌腸時,因病人不配合操作、護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腸壁穿孔。

(4) 肛管質地粗硬或反復多次插管。 (5) 灌入液量過多,腸道內壓力過大。

2、臨床表現

病人起病急,突然感覺下腹部疼痛,這種疼痛可以是牽拉痛或彌散的痛,也可是附近皮膚的牽涉性痛。同時出現大出血。

3、預防和處理

(1) 選用質地適中,大小、粗細合適的肛管。

(2) 操作前先用液體石蠟油潤滑導管,插管時動作要輕柔緩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時,要回抽導管或輕轉導管,同時請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導管緩緩插入。

(3) 插管時要注意直腸在矢狀面上的2個彎曲,即骶曲和會陰曲,同時也要注意在冠狀面上的3 個彎曲。

(4) 對于興奮、躁動、行為紊亂的病人盡量在其較安靜的情況下進行灌腸操作。操作時動作要輕盈,以減輕對病人的惡性刺激。

(5) 如病人出現腸壁穿孔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通知醫生,配合醫生進行止血等搶救。嚴重者立即手術縫合救治。 (二)、腸黏膜損傷

1、原因

(1) 醫護人員為病人灌腸操作時未注意直腸的生理彎曲,動作不夠輕柔可致腸黏膜損傷。

(2) 灌腸溶液應為40℃左右,如果溶液溫度過高,可致腸黏膜燙傷。

(3) 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腸時,由于病人感覺障礙較易造成腸黏膜損傷。 (4) 為興奮、躁動、行為紊亂病人進行灌腸時,因病人不配合操作,護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腸黏膜損傷。

2、臨床表現

病人感覺下腹部疼痛,腸道有少量出血。

3、預防和處理

(1) 操作前先用液體石蠟油潤滑導管,插管時動作要輕柔緩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時,要回抽導管或輕轉導管,同時請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導管緩緩插入。

(2) 插管時要注意直腸在矢狀面上的2個彎曲,即骶曲和會陰曲,同時也要注意在冠狀面的3個彎曲。

(3) 對于興奮、躁動、行為紊亂的病人盡量在其較安靜的情況下進行灌腸操作。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減輕對病人的惡性刺激。

(4) 如病人出現腸黏膜損傷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通知醫生,配合醫生進行止血等搶救。

(5) 選擇粗細合適、質地軟的肛管。

12、 心電監護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心電監護儀是可以同時對患者的心電圖、呼吸、血壓、體溫、脈搏等生理參數進行精密測試和測量的實用性醫學儀器設備。心電監護儀廣泛適用于臨床的病情的監控,通過查看它監測患者的生理參數,除給醫護人員提供合理客觀依據,對早期發現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 皮膚過敏

1、原因

(1) 患者過敏體質,電極紙粘貼部位出現皮膚過敏,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 (2) 電極紙粘貼時間過長。

2、臨床表現

監護電極紙粘貼部位皮膚出現發紅,起水泡甚至皮膚破損等。清醒患者主訴局部皮膚瘙癢、疼痛或麻木感。

3、預防及處理

(1) 定期更換粘貼部位,清潔皮膚。

(2) 取電極時應小心謹慎,防止撕破皮膚。

(3) 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較大的可用無菌小針頭刺破抽水,必要時用TDP治療儀燈照,無菌紗塊覆蓋換藥,避免用指甲抓破皮膚。 (4) 有條件者可使用脫敏的監護電極紙。

(二)、 局部血液循環受阻

1、原因

測量血壓的袖帶或夾血氧探頭的部位受壓時間過長或松緊不當,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受阻。

2、臨床表現

局部皮膚腫脹,發紺或濕冷,清醒患者主訴局部皮膚疼痛或麻木感。

3、預防及處理

(1) 嚴密觀察受壓部位局部循環情況,定時放松,經常更換部位,加強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記錄,對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礙的患者及嬰幼兒實行床旁交接班。 (2) 抬高患處,腫脹明顯皮膚無破損者可行濕熱敷或新鮮土豆片外敷,促進血液循環組織吸收,同時注意保暖及避免皮膚破損,防止繼續受壓。

(三)、局部皮膚破損

1、原因

(1) 測量血壓的袖帶及夾血氧探頭的部位受壓時間過長或松緊不當,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發生壓瘡。

(2) 水腫循環不良的危重患者,測量部位受壓時間過長發生壓瘡。

2、臨床表現

(1) 局部皮膚出現發紅、發熱、起水泡,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皮膚破損甚至潰瘍,通常創面可見組織液滲出或血性分泌物。

(2) 清醒患者主訴局部皮膚瘙癢、疼痛或麻木感。

3、預防及處理

(1) 嚴密觀察受壓部位局部循環情況,定時放松,經常更換部位,加強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記錄,對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礙的患者及嬰幼兒實行床旁交接班。 (2) 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較大的可用無菌小針頭刺破抽水,必要時用TDP治療儀燈照,無菌紗塊覆蓋換藥,按壓瘡護理,避免繼續受壓。 (四)、焦慮

1、原因

(1) 因監護儀發出的聲音、在身上粘貼的電極和連接線等影響患者休息。 (2) 因需要監護而擔心病情較重和疾病治愈。 (3) 因使用監護儀而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問題。 (4) 監護室因不能留親人、朋友陪伴。

2、臨床表現

表現為緊張,煩躁不安,急躁不配合,失眠等。

3、預防及處理

(1) 加強解釋溝通,關心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合理安排探視,將監護聲音調小,保持環境安靜,空氣流通,體位安全舒適。

(2) 根據焦慮產生的原因,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做好心理護理。由于焦慮是與肌肉相關聯的,所以告訴患者學會自我深度松弛,令軀體放松從而使精神放松。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想象放松療法,先由他人給予語言指導,再自行進行想象各種舒適、溫暖、平靜的環境。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抗焦慮藥物。

(五)、肋骨或胸骨骨折

1、原因

見于骨質疏松,極度消瘦的患者,因貼電極連接導聯線按扣用力不當。臨床少見。

2、臨床表現

清醒患者主訴胸骨局部疼痛或經檢查證實貼電極片部位有新發生的骨折灶。

3、預防及處理

(1) 貼電極片連接導聯線按扣時用力得當。

(2) 評估患者,骨質疏松、極度消瘦的患者事先將電極片與導聯線按扣連接好,然后再貼到患者胸前區部位。

(3) 選用夾式導聯線與電極片的連接方法。

13、微量泵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微量泵報警

1、預防

(1) 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藥劑量及速度換算。

(2) 規范操作程序,連接微量泵前常規推注少量希肝素鹽水,保證管路通暢。 (3) 使用過程中加強巡視,嚴格床邊交接班。

(4) 確保電源連接緊密,注射器正確卡如微量泵卡槽內,查看延長管有無打折、脫落。

2、處理

(1) 保證機器沒有故障,正常運轉。 (2) 保證電源沒有故障。

(3) 保證管路通暢,延長管無打折、脫落、無氣泡。 (4) 確保穿刺針處無回血凝固。 (二)、血液回流

1、預防

(1) 加強巡視,發現回血及時處理。

(1) 留置針或深靜脈置管,微量泵使用完畢后,使用肝素鹽水正壓封管。 (3) 將微量泵至于高于靜脈穿刺肢體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2、處理

可用生理鹽水的注射器接頭皮針,將回血推回。如回血已發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進入靜脈,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頭直接抽吸出血栓,如無效,則拔管重新穿刺。 (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靜脈炎

1、預防

(1) 正確選擇靜脈,不宜于其他藥物共用一條靜脈,以免受輸液速度,壓力等影響微量泵的持續泵入,降低用藥效果,有條件者選用淺靜脈留置針,確保藥物泵入。

(2) 危重癥病人采用深靜脈置管,防止藥物濃度過高或用藥時間過長,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靜脈炎。

2、處理

(1) 合理使用靜脈,及時更換靜脈。

(1) 確保無外滲的情況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處局部熱敷以緩解疼痛。

14、輸液泵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一)、藥物外滲

1、預防

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用藥的局部反應,有無回血、外滲,尤其從中心靜脈輸入時,密切觀察局部皮膚顏色、有無回血、腫脹。

2、處理

重新選擇靜脈,根據輸入藥物性質做好局部處理。

(二)、靜脈炎和靜脈硬化

1、預防

使用輸液泵前,先選擇好血管,一般選擇血管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觀察的部位進行靜脈穿刺,對老年患者盡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輸液。

2、處理

(1) 合理使用靜脈,及時更換靜脈。

(2) 確保無外滲的情況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處局部熱敷以緩解疼痛。 (3) 常見報警處理

A、空氣報警:

輸液管內有氣泡。重新排氣,調整滴液壺內的液體。 B、滴速報警:

1) 輸液瓶已空。及時更換輸液。 2)旋夾緊閉。打開旋夾。

3) 滴液壺壁有液體凝集?;蝿拥我簤叵?。

4)滴數傳感器未安裝好傳感器損壞。調整滴數傳感器位置。 C.壓力報警:

1) 旋夾未打開。打開旋夾。

2) 管路扭曲、受壓。保持管路通暢。

3)針頭或管路有血塊堵塞。消除血塊或重新穿刺。

D、泵艙門報警:

輸液管放置不正確或泵門關閉不嚴。重新放置輸液管或關閉泵門。 E、電池報警:

交替顯示輸液速率和AAA.A。顯示屏顯示:Battery discharged,connectto main.(電池用完,接至主電源)。連接至電源,持續充電達16小時。

15、吸痰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低氧血癥

1.、原因

(1) 吸痰過程中供氧中斷,導致缺氧或低氧血癥。

(2) 吸痰時負壓抽吸將肺內富氧氣體吸出,從吸痰管周圍卷入的氣體是氧濃度較低的空氣,導致吸入氧濃度降低。

(3) 吸痰操作過程反復,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頻率下降,引起缺氧。 (4) 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將吸氧濃度提高,吸痰時可帶走氧氣,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5) 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在吸痰過程中脫離呼吸機的時間過長。

2、臨床表現

病人可出現發紺、呼吸困難,嚴重者神志淡漠、反應遲鈍,或煩躁不安,甚至意識喪失。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血氣分析可見動脈氧分壓下降。

3、預防和處理

(1) 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型號,吸痰管的外徑不可超過氣管插管內徑的l/2。

(2) 每次吸引時間<15 s,每次吸引間隔應至少1 min,連續吸引總時間不超過3min,讓病人有適當的時間通氣和氧合。

(3) 吸痰管插入深度適宜,成人經口咽吸痰深度一般為15cm左右,經鼻咽吸痰深度約為16 cm,經鼻氣管內吸引插管深度一般為20cm。人工氣道吸痰時插管遇到阻力或病人咳嗽時,往外提出1 cm。避免吸痰管深入至支氣管處,造成呼吸道阻塞。

(4) 機械通氣或正在吸氧的病人吸痰,不宜脫離呼吸機或拔出供氧管時間過長。吸痰前后可給予純氧5 min,以提高血氧濃度。

(5) 吸痰時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動脈血氧飽和度、心率、心律、血壓等變化。 (6) 發生低氧血癥者,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時進行機械通氣。 (二)、呼吸道黏膜損傷

1、原因

(1) 吸痰動作粗暴、負壓過大、反復插管、吸引時間過長,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 (2) 插入吸痰管時使用負壓,負壓吸附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傷。

(3) 煩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由于頭部難固定,在插吸痰管過程中,吸痰管的頭部容易氣管粘膜,造成黏膜損傷。

2、臨床表現

呼吸道黏膜見黏膜破潰、充血腫脹、滲血,甚至出血。吸痰時可吸出血性痰。

3、預防和處理

(1) 選擇合適型號的優質吸痰管,吸痰管前端應有多個側孔。

(2) 吸痰動作應輕柔,吸痰前應潤滑吸痰管,插管時不可使用負壓。吸痰手法應是左右旋轉,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凈痰液,不可反復上下提插。

(3) 根據病人情況及痰黏稠度調節負壓,成人300~400 mmHg,兒童250~300 mmHg。

(4) 每次吸痰的時間<15 s,不可過長時間吸痰和反復多次插管,造成黏膜損傷。 (5) 發生呼吸道黏膜損傷時,如口鼻腔黏膜損傷,可外涂抗生素軟膏;若氣管黏膜損傷,可選用相應的藥物進行超聲霧化吸人。 (三)、感染

1、原因

(1) 無菌吸痰用物未達到無菌要求以及沒有及時更換消毒,吸痰管消毒不嚴格或被污染。

(2) 操作者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3) 鼻腔、口腔和氣管切開處需同時吸痰時,吸口、鼻咽與吸氣管內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

(4) 吸痰管反復使用。

(5) 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道黏膜損傷,破壞了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臨床表現

口、鼻咽部黏膜感染表現為局部黏膜紅、腫、熱、痛,可有炎性分泌物。氣管或肺部感染表現為呼吸快、痰多、發熱,肺部聽診濕噦音或肺部x線片見點片狀陰影,痰培養為陽性。

3、預防和處理

(1) 采用無菌吸痰管,吸痰前檢查無菌吸痰用物、吸痰管有無達到無菌要求。 (2) 吸痰用物固定個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吸痰盤內物品應每班消毒更換。 (3) 操作者吸痰前認真洗手,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4) 若鼻腔、口腔和氣管切開處需同時吸痰時,先吸氣管切開處,再吸鼻腔或口腔。最好準備兩套吸痰管和沖洗吸痰管液,一套用于吸氣管內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 (5) 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

(6) 加強口腔護理,防止口腔內菌群在吸痰過程中帶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7) 避免發生呼吸道黏膜損傷,減少感染發生率。

(8) 如發生感染,予以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全身感染時行藥物敏感試驗,根據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16、洗胃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出血

1、原因

(1) 鼻腔黏膜出血多由于胃管選擇過粗,插管用力過猛所致。

(2) 胃出血主要由于毒物對胃黏膜的直接損傷,引起黏膜充血、糜爛有關。也可因胃內容物基本吸、排盡后,胃腔縮小,胃前后壁互相貼近,使胃管直接吸附于局部胃黏膜,洗胃機的抽吸造成胃黏膜破損和脫落引起出血。 (3) 病人劇烈嘔吐造成食管黏膜撕裂。

(4) 強行為不合作病人插管,引起食管、胃黏膜出血。

2、臨床表現

可見鼻腔黏膜破損出血,洗出液呈淡紅色或鮮紅色,病人煩躁不安、脈搏細速、四肢冰涼、血壓下降,清醒病人主訴胃部不適、胃痛、嘔吐、黑便等。

3、預防和處理

(1) 操作前對清醒病人做好心理疏導,消除緊張情緒,取得病人的配合。選擇合適的胃管,插管動作輕柔、敏捷,胃管深度要合適,成人距門齒45~55 cm。 (2) 抽吸胃內液時,負壓應適度,正壓O.03~0.04 MPa。對昏迷、年長者應選用小胃管、小液量、低壓力(0.01~O.02 MPa)。當抽吸受阻時,應適當調整胃管深度和轉動胃管,以防負壓過大損傷胃黏膜。 (3) 若發現洗出液呈血性,應立即停止洗胃,經胃管灌注西咪替丁和氫氧化鋁凝膠,保護胃黏膜?;蚬喾颇习姿幰跃植恐寡?,必要時靜脈滴注西咪替丁及止血劑。 (4) 大量出血時應及時輸血,以補充血容量。 (二)、水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臨床上把細胞水腫、肺水腫、電肌細胞水腫通稱為水中毒。

1、原因

(1) 部分病人服毒前因情緒激動進食量少,洗胃時大量胃液丟失,洗胃液灌人過多,大量水分進入腸腔,造成水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2) 因脫水治療及應用激素和輸入過多葡萄糖等,均可引起和加重低血鉀。 (3) 洗胃時間過長,增加了水的吸收量。

(4) 洗胃過程中,食物殘渣堵塞胃管,造成洗出液量較少,灌洗液在胃內貯存壓力增高,洗胃液進入小腸吸收,超過腎臟排泄能力,血液稀釋,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引起水中毒。

2、臨床表現

病人可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神志不清、躁動。嚴重者球結膜水腫、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抽搐。肺水腫者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

3、預防和處理

(1) 洗胃時,每次灌注液量應在300~500ml?;杳圆∪私o予小劑量灌洗,每次200 ~300ml,嚴格記錄出、入洗胃液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2) 水中毒癥狀與中毒所致的昏迷、抽搐等癥狀易相混淆,應注意鑒別。洗胃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壓及上腹部是否飽脹等。一旦出現球結膜水腫,則為嚴重水中毒標志。若清醒病人有煩躁、嗜睡等神志改變,應視為早期水中毒表現。必要時查血鈉、氯確診。

(3) 洗胃時間過長時,應隨時檢查血清電解質,以防止電解質失衡。

(4) 為毒物性質不明者洗胃,或相應洗胃液不易取得時,最好選用溫等滲生理鹽水灌洗,避免造成水中毒。

(5) 對出現水中毒者應控制人水量,輕者禁水即可恢復,重者立即給于3%~5%的高滲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以及時糾正機體的低滲狀態。給予利尿劑,增加排尿量,減輕心臟負擔,應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糾正腦水腫。

(6) 肺水腫嚴重、出現呼吸功能衰竭者,及時行氣管插管,給予人工通氣。 (三)、窒息

1、原因

(1) 灌洗液一次灌入過多或出、入液量不均衡,胃內潴留過多由口鼻涌出,昏迷病人誤吸大量洗胃液或嘔吐物造成窒息。

(2) 操作中胃管位置判斷失誤,洗胃液誤入氣管引起窒息。

(3) 有機磷等毒物口服后,可因對咽部的刺激損傷造成喉頭水腫,并使氣道分泌物增多、流涎而導致呼吸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難、缺氧。

2、臨床表現

病人突然出現面色青紫、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嗆咳,嚴重者可致心跳驟停。

3、預防及處理

(1) 插管前,在胃管上涂一層石蠟油,以減輕對喉部的摩擦及刺激。

(2) 洗胃時,采取左側臥位,頭稍低,及時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3) 熟悉消化道解剖特點,嚴格操作規程,確認胃管在胃內后,方可進行洗胃液灌洗。

(4) 操作前備好搶救設備,如氧氣、呼吸機、吸引器和心臟起搏器等,若發生窒息,立即停止洗胃,及時報告醫生,進行心肺復蘇等搶救措施。 (四)、寒戰、高熱

1、原因

(1) 在洗胃過程中,洗胃時間過長,大量洗胃液吸收并帶走人體的熱量。 (2) 洗胃液溫度以及室溫過低。

(3) 洗胃液浸濕衣服、床被等,使體溫散失,刺激體溫調節中樞,使機體出現劇烈升溫效應,病人出現寒戰、高熱。

2、臨床表現

病人寒戰、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搏細弱。體溫可達39℃以上。

3、預防及處理

(1) 洗胃液的溫度應在32~38℃,過冷不僅易引起寒戰、高熱,而且可促進胃蠕動,使毒物進入腸道,不利于徹底洗胃。 (2) 注意給病人保暖,及時更換浸濕衣物。 (五)、胃穿孔

1、原因

(1) 未明確毒物性質,為強酸、強堿等腐蝕性毒物中毒者洗胃,可造成胃穿孔。 (2) 病人有活動性消化道潰瘍,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發食管靜脈曲張等禁忌癥者。

(3) 洗胃動作粗暴,洗胃機壓力不合適,或洗胃液入大于出,造成急性胃擴張,胃內壓增高,病人不配合時胃內壓可更高,可造成胃穿孔。 (4) 醫務人員操作不慎,大量氣體被吸人胃內致胃破裂。

2、臨床表現

病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脈搏細速、劇烈疼痛。體格檢查可見:腹部隆起,腹肌緊張,肝濁音界消失,腸鳴音消失,腹部平片可發現膈下游離氣體,腹部 B超檢查可見腹腔有積液。

3、預防及處理

(1) 洗胃前詳細評估病史,有洗胃禁忌證者,一般不洗胃;有潰瘍病史者,灌注液量應相應減少,一般每次300ml;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疏導,說明配合方法,保證順利插管。

(2) 誤服腐蝕性化學品者,禁忌洗胃。 (3) 熟練洗胃操作規程,動作輕柔,電動洗胃機洗胃時壓力不宜過大,應在13.3 kPa左右,并注意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 (4) 胃穿孔者應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六)、吸入性肺炎

1、原因

(1) 昏迷病人,因意識不清,煩躁不合作,體位不當,以及大量洗胃液灌入未被吸出,引起反射性嘔吐,致洗胃液、食物殘渣及毒物吸入呼吸道。

(2) 洗胃完畢拔出胃管時,末端未反折捏緊,使胃管內液體流入氣管內,引起吸入性肺炎。

2、臨床表現

洗胃時病人可出現嗆咳,肺部聽診有濕啰音和水泡音。

3、預防及處理

(1) 對昏迷病人,洗胃前行氣管插管氣囊充氣,可避免洗胃液吸人呼吸道。 (2) 洗胃時取左側臥位,頭稍低偏向一側;對煩躁病人可適當給予鎮靜劑。 (3) 洗胃過程中,嚴密觀察機器運轉情況,保持入、出液量平衡。

(4) 一旦有誤吸,立即停止洗胃,取頭低右側臥位,吸出氣道內吸入物。氣管切開者,可經氣管套管內吸引。

(5) 洗胃結束后,應協助和鼓勵病人多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有肺部感染跡象者及時應用合理的抗生素。

17、皮內注射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疼痛

1、原因

(1) 病人精神緊張、恐懼。

(2) 進針與皮紋垂直,皮內張力大,阻力大,推注藥物時使皮紋發生機械斷裂而產生疼痛。

(3) 藥物濃度過高,推注速度過快或推藥速度不均勻,使皮膚游離神經末梢受到藥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覺。 (4) 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練。

(5) 注射時消毒劑隨針頭進入皮內,消毒劑刺激引起疼痛。

2、臨床表現

注 射 部

位 疼 痛,推 注 藥 物時 加 重。有時伴全身疼痛反應,如 肌肉 收 縮、呼 吸 加 快、出汗、血壓下降,嚴重者出現暈針、虛脫。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漸減輕。

3、預防及處理

(1) 注重心理護理,向病人說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 原則上選用無菌生理鹽水作為溶媒。準確配制藥液,避免藥液濃度過高對機體的刺激。

(3) 改進皮內注射方法:在皮內注射部位的上方,囑病人用一手環形握住另一前臂,離針刺的上方約2cm處用拇指按壓,按皮內注射法持針刺入皮內,待藥液注入,至局部直徑約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針頭后,方將按壓之手松開,能有效減輕皮內注射疼痛。

(4) 可選用神經末梢分布較少的部位進行注射。如選取前臂掌側中段做皮試,亦能減輕疼痛。

(5) 熟練掌握注射技術,準確注入藥量(通常是O.1ml)。 (6) 注射待消毒劑干燥后進行。

(7) 對劇烈疼痛者,給予止痛劑對癥處理;發生暈針或虛脫者,按暈針或虛脫處理。 (二)局部組織反應

1、原因

(1) 藥物本身對機體的刺激,導致局部組織發生炎癥反應(如疫苗注射)。 (2) 藥液濃度過高、推注藥量過大。

(3) 違反無菌操作原則,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針頭。 (4) 皮內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 機體對藥物敏感性高,局部發生變態反應。

2、臨床表現

注射部位有紅腫、疼痛、瘙癢、水皰、潰爛、破損及色素沉著等表現。

3、預防及處理

(1) 避免使用對組織刺激性較強的藥物。

(2) 正確配制藥液,推注藥液劑量準確,避免因劑量過大而增加局部組織反應。 (3)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4) 讓病人了解皮內注射的目的,不可隨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異?;虿贿m可隨時告知醫護人員。

(5) 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避免使用可引發機體過敏的藥物。

(6) 對已發生局部組織反應者,對癥處理,預防感染。局部皮膚瘙癢者,囑病人勿抓、撓,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膚有水皰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 用 無 菌 注 射 器 將 水 皰 內 液 體 抽 出 ;注 射 部 位 出 現 潰 爛 、破 損 ,外 科 換 藥處理。 (三)、虛脫

1、原因

(1) 因病人對肌內注射存在著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緊張,注射時肌肉強烈收縮,使注射時的疼痛加劇;由于病人身體虛弱,對于各種外來刺激敏感性增強,當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可出現頭暈、眼花、惡心、出冷汗、摔倒等虛脫現象。 (2) 護理人員操作粗暴、注射速度過快、注射部位選擇不當,如注射在硬結上、瘢痕處等,引起病人劇烈疼痛而發生虛脫。

2、臨床表現

有頭暈、面 色 蒼 白、心 悸 、出 汗、乏力 、眼 花 、耳鳴、心 率 加 快、脈 搏 細 弱 、血壓下降等表現,嚴重者意識喪失。多見于體質衰弱、饑餓和情緒高度緊張的病人。

3、預防及處理

(1) 注射前應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使病人消除緊張心理,詢問病人飲食情況,避免在饑餓狀態下進行治療。

(2) 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結、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據注射藥物的濃度、劑量,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熳。 (3) 對以往暈針、情緒緊張的病人,注射時宜采用臥位。

(4) 注射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情況。如有不適,立即停止注射,正確判斷是藥物過 敏

還 是 虛 脫 。如 發 生 虛 脫 現 象 ,將 病 人平 臥 ,保 暖 ,針 刺 人 中、合 谷 等 穴 位,必要時靜脈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癥狀可逐漸緩解。 (四)、過敏性休克

1、原因

(1) 注射前未詢問病人的藥物過敏史。

(2) 病人對注射的藥物發生速發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

2、臨床表現

由于喉頭水腫和肺水腫,可引起胸悶、氣急、呼吸困難。因周圍血管擴張而導致有效循環血量不足,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口唇發紺、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煩躁不安。因腦組織缺氧,可表現為意識喪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膚過敏癥狀有蕁麻疹、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

3、預防及處理

(1) 皮內注射前必須仔細詢問病人有無藥物過敏史,如有過敏史者則停止該項試驗。有其他藥物過敏史或變態反應疾病史者應慎用。

(2) 在皮試觀察期間,囑病人不可隨意離開。注意觀察病人有無異常不適反應,正確判斷皮試結果,結果為陽性者不可使用(破傷風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脫敏注射)。 (3) 注射盤內備有0.1%鹽酸腎上腺素、尼可剎米、洛貝林注射液等急救藥品,另備氧氣、吸痰器等。

(4) 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立即組織搶救。

1) 立即停藥,協助病人平臥。

2) 立即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1ml,小兒劑量酌減。癥狀如不緩解,可每隔半小時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0.5ml,直至脫離危險期。

3) 給予氧氣吸入,改善缺氧癥狀。呼吸受抑制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并肌內注射尼可剎米、洛貝林等呼吸興奮劑。有條件者可插入氣管導管,喉頭水腫引起窒息時,應盡快施行氣管切開。 4) 按醫囑將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內,靜脈滴注;應用抗組胺類藥物,如肌內注射鹽酸異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 靜脈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擴充血容量。如血壓仍不回升,可按醫囑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靜脈滴注。如為鏈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可同時應用鈣劑,以10%葡萄糖酸鈣或稀釋1倍的5%氯化鈣溶液靜脈推注,使鏈霉素與鈣離子結合,從而減輕或消除鏈霉素的毒性癥狀。

6) 若心跳驟停,則立即進行復蘇搶救。如施行體外心臟按壓、氣管內插管人工呼吸等。

7) 密切觀察病情,記錄病人呼吸、脈搏、血壓、神志和尿量等變化;不斷評價

治療與護理的效果,為進一步處理提供依據。 (五)疾病傳播

1、原因

(1) 操作過程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如未執行一人一針一管、抽吸

藥液過程中被污染、皮膚消毒不嚴格等。

(2) 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嚴格執行有關操作規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時滅活,用過的注射器、針頭未焚燒,污染環境,造成人群中疾病傳播。

2、臨床表現

由于疾病的傳播不同,其癥狀有所不同。如細菌污染反應,病人出現畏寒、發熱等癥狀;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現厭油、上腹飽脹不適、精神不振、乏力等癥狀。

3、預防及處理

(1)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原則,一人一針一管。

(2) 使用活疫苗時,防止污染環境。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時焚燒。 (3) 注射后,需消毒手后方可為下一個病人進行注射。

(4) 對已出現疾病傳播者。對癥治療。如有感染者,及時隔離治療。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出血

1、原因

(1) 注射時針頭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機制障礙,拔針后局部按壓時間過短,按壓部位欠準確。

2、臨床表現

拔針后少量血液自針眼流出。對于遲發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腫,注射部位腫脹、疼痛,局部皮膚淤血。

3、預防及處理

(1) 正確選擇注射部位,避免刺傷血管。

(2) 注射完畢后,局部按壓。按壓部位要準確,對凝血機制障礙者,適當延長按壓時間。

(3) 如針頭刺破血管,立即拔針,按壓注射部位,更換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 拔針后針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壓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腫者,可根據血腫的大小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皮下小血腫早期采用冷敷,48 h后應用熱敷促進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對皮下較大血腫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壓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術切開取出血凝塊。 (二)、皮下硬結

1、原因

(1) 反復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藥量過多、藥物濃度過高、注射部位過淺,均可形成硬結。

(2) 進行注射時,微粒隨藥液進入組織,引起巨噬細胞增殖,導致硬結形成。 (3) 注射部位感染后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硬結。

2、臨床表現

局部腫脹、瘙癢,可捫及硬結。嚴重者可導致皮下纖維組織變性、增生,形成腫塊甚至壞死。

3、預防及處理

(1) 正確掌握注射深度,深度為針梗的1/2~2/3。

(2)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開瘢痕、炎癥、皮膚破損處。

(3) 注射藥量不宜過多,推藥速度要緩慢,用力要均勻,以減少對局部的刺激。 (4) 注射后及時給予局部熱敷或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防止硬結形成(但胰島素注射后勿熱敷、按摩,以免加速藥物吸收,使胰島素藥效提早產生)。

(5) 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長鑷敲打安瓿。抽吸藥液時不宜將針頭直接插瓶底吸藥。禁用注射器直接在頸口處吸藥。

(6) 皮膚嚴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膚較臟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凈,再消毒。

(6) 已形成硬結者,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 用傷濕止痛膏外貼硬結處(孕婦忌用;

② 用50%硫酸鎂濕熱敷;③將云南白藥用食醋調成糊狀涂于局部;④取新鮮馬鈴薯切片浸入山莨菪堿(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結處。

(三)、低血糖反應

1、原因

皮下注射劑量過大,部位過深,注射后局部熱敷、按摩導致血流加快,使胰島素的吸收加快。

2、臨床表現

突然出現饑餓感、頭暈、心悸、出冷汗、軟弱無力、心率加快,重者虛脫、昏迷甚至死亡。

3、預防及處理

(1) 嚴格掌握給藥劑量、時間、方法,對使用胰島素的病人進行有關糖尿病知識、胰島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為止。

(2) 把握進針深度,避免誤人肌肉組織。如對體質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應捏起注射部位皮膚并減小進針角度注射。 (3) 推藥前要回抽,無回血方可注射。

(4) 注射后勿劇烈運動、按摩、熱敷、日光浴、洗熱水澡等。

(5) 密切觀察病人情況。如發生低血糖癥狀,立即監測血糖,同時口服糖水、饅頭等易吸收的糖類(碳水化合物)。嚴重者可靜脈推注50%葡萄糖40~60m1。

19、肌內注射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神經性損傷

1、原因

主要是藥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濃度藥物毒性引起神經粘連和變性壞死。

2、臨床表現

注射當時即出現神經支配區麻木、放射痛、肢體無力和活動范圍減少。約l周后疼痛減輕,但留有固定麻木區伴肢體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發生在下肢者行走無力,易跌跤,局部紅腫、疼痛。發生在上肢時肘關節活動受限,手部有運動和感覺障礙。

3、預防及處理

(1) 周圍神經藥物注射傷是一種醫源性損傷,應慎重選擇藥物,正確掌握注射技術,防止神經性損傷的發生。

(2) 注射藥物應盡量選用刺激性小、等滲、pH值接近中性的藥物。

(3) 正確進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開神經及血管。為兒童注射時,除要求進針點準確外,還應注意進針的深度和方向。

(4) 在注射藥物過程中若發現神經支配區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變進針方向或停止注射。

(5) 對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經損傷可行理療、熱敷,促進炎癥消退和藥物吸收,同時使用神經營養藥物治療,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對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經損傷,則盡早手術探查,做神經松解術。 (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嚴格,注射用具、藥物被污染等,可導致注射部位或全身發生感染。

2、臨床表現

在注射后數小時局部出現紅、腫、熱和疼痛,局部壓痛明顯。若感染擴散,可導致全身菌血癥、膿毒敗血癥,病人出現高熱、畏寒、譫妄等。 3.預防及處理

與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現全身感染者,根據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 (三)、疼痛

1、原因

肌內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針刺入皮膚的疼痛,推注藥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一次性注射藥物過多、藥物刺激性過大、速度過快、注射部位不當、進針過深或過淺都可引起疼痛。

2、臨床表現

注射局部疼痛、酸脹、肢體無力、麻木??梢鹣轮白巧窠浱弁?,嚴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現下肢癱瘓。

3、預防及處理

(1) 正確選擇注射部位。

(2) 掌握無痛注射技術。進行肌內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壓注射點10秒,而后常規皮膚消毒、肌內注射;用持針的手掌尺側緣快速叩擊注射區的皮膚(一般為注射的右側或下側)后進針,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疼痛。

(3) 配制藥液濃度不宜過大,每次推注的藥量不宜過多,股四頭肌及上臂三角肌BR注射時,若藥量超過2ml,必須分次注射。臨床試驗證明,用生理鹽水注射液稀釋藥物后肌內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釋藥物后肌內注射更能減輕病人疼痛。

20、 靜脈注射法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血腫

1、原因

(1) 老年、肥胖、燒傷、水腫、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環不良等病人,血管彈性差,回血反應遲緩,護士對針頭是否刺入血管判斷失誤,反復穿刺或待針頭退出血管時局部隆起,形成血腫。

(2) 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時按壓即可引起血腫。

(3) 固定不當、針頭移位,致使針頭脫出血管外而不及時拔針按壓。

(4) 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組織疏松,針頭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5) 細小靜脈穿刺,針頭選擇過粗、進針后速度過快、回血后針頭在血管內潛行偏離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 拔針后按壓部位不當或時間、壓力不夠。

2、臨床表現

血管破損,出現皮下腫脹、疼痛。2~3d后皮膚變青紫。1~2周后血腫開始吸收。

3、預防及處理

(1) 選用型號合適、無鉤、無彎曲的銳利針頭。 (2) 提高穿刺技術,避免盲目進針。

(3) 重視拔針后對血管的按壓。拔針后用消毒紗布覆蓋穿刺口,用拇指按壓,按壓部位應自針孔以上1~2處,一般按壓時間為3~5 min,對新生兒、血液病、有出血傾向者按壓時間適當延長。

(4) 若已有血液淤積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減少出血。24 h后局部給予50%硫酸鎂濕熱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腫的吸收。

(5) 若血腫過大難以吸收,可常規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開取血塊。 (二)、靜脈炎

1、原因

長期注入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在操作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2、臨床表現

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全身有畏寒、發熱等表現。

3、預防及治療

(1) 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充分稀釋后應用,并防止藥液溢出血管外。 (2) 要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保護靜脈,延長其使用時間。

(3) 若已發生靜脈炎,應立即停止在此處靜脈注射、輸液,將患肢抬高、制動;局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每日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療,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中藥如意金黃散局部外敷,可清熱、除濕、疏通氣血、止痛、消腫,使用后病人感到清涼、舒適。

(4) 如合并全身感染癥狀,按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21、 靜脈輸液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一)、發熱反應

發熱反應是輸液反應中最常見的并發癥。

1、原因

常因輸人致熱物質而引起。

(1) 輸入的藥液或藥物制品不純、消毒保存不良。 (2) 輸液器消毒不嚴或被污染。

(3) 輸液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

2、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輸液后數分鐘至1h,表現為發冷、寒戰、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于停止輸液數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達40 ℃ 以上,并有頭痛、惡心、嘔吐、脈速等癥狀。

3、預防和處理

(1) 輸液前嚴格檢查藥液質量、輸液用具的包裝及滅菌有效期。 (2) 一旦出現發熱反應,立即減慢滴速或停止輸液。

(3) 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觀察生命體征。 (4) 對癥處理,寒戰病人給予保暖,高熱病人給予物理降溫。

(5) 保留剩余溶液和輸液器,必要時送檢驗室作細菌培養,查找發熱反應的原因。(二)、急性肺水腫

1、原因

(1) 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所致。 (2)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3) 老年人代謝緩慢,機體調節功能差。

2、臨床袁現

病 人 突 然 出 現 呼 吸 困 難 、胸 悶 、氣 促 、咳 嗽 、咳 泡 沫 痰 或 泡 沫 樣 血 性 痰 。嚴 重時 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聽診肺部出現大量濕啰音。

3、預防和處理

(1) 根據病人病情及年齡特點控制輸液速度,不宜過快,輸液量不可過多。對心、

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嬰幼兒尤為慎重。

(2) 經常巡視輸液病人,避免體位或肢體改變而加快或減慢滴速。

(3) 如果發現有上述癥狀,應立即停止輸液,通知醫生,共同進行緊急處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讓病人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輕心臟的負擔。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扎,用橡膠止血帶或血壓計袖帶在四肢適當部位適當加壓,以阻止靜脈回流。每5~10 min輪流放松一個肢體上的止血帶,可有效減少靜脈回心血量。

(4) 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氧流量6~8 L/min),以提高肺泡內氧分壓,增加氧的彌散,減輕缺氧癥狀。在濕化瓶內加入50%乙醇溶液濕化吸入氧,以減低肺泡內泡沫的表面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氣體交換。 (5) 按醫囑給予鎮靜劑及擴血管、強心、利尿、平喘等藥物。 (6) 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緊張情緒。 (三)、靜脈炎

1、原因

(1) 長期輸入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較大的塑料管過久,引起局部靜脈壁發生化學炎性反應。

(2) 輸人藥液過酸或過堿,引起血漿pH值改變,干擾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功能而發生化學炎性反應。

(3) 在輸液過程中不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而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2、臨床表現

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靜脈炎分級:

(1) O級:只是局部不適感,無其他異常。

(2) 一級:靜脈周圍有硬結,可有壓痛,但無血管痛。 (3) 二級:穿刺點發紅,滴速加快時出現血管痛。 (4) 三級:穿刺點發紅,并擴延5cm左右。

(5) 四級:穿刺局部明顯不適,輸液速度突然減慢,穿刺點皮膚發紅擴展5cm以上。

(6) 五級:除具有4級癥狀以外,在拔針時,針尖可見膿汁。臨床上一般以2~4級常見。

3、預防及處理

(1)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應充分稀釋后應用,并避免藥物漏至血管外。還要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

(2) 出現靜脈炎后,應將患肢抬高并制動,局部用50%硫酸鎂或95%乙醇行濕熱敷,也可用中藥外敷。 (3) 超短波物理療法。

(4) 合并全身感染癥狀,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5) 嚴格控制藥物的濃度和輸液速度。輸注刺激性藥物時濃度要適宜,且輸注的速度要均勻而緩慢,因藥物濃度過高或輸注速度過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靜脈炎。 (6) 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機體對血管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局部的抗炎能力。

(7) 輸入非生理性ph值藥物時,適當加入緩沖劑,使PH值盡量接近7.4為宜,輸注氨基酸類或其他高滲藥液時,應與其他液體混合輸入,并且輸入速度要慢。 (四)、空氣栓塞

空氣進入靜脈后首先到達右心房,然后進入右心室。如空氣量較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并分散到肺小動脈內,最后到毛細血管,因而損害較小。如空氣量大,則空氣在右心室內阻塞肺動脈的入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引起嚴重缺氧,病人可能會立即死亡。

1、原因

(1) 加壓輸液、輸血時無人守護。

(2) 輸液前空氣未排盡,液體輸完未及時更換藥液或拔針。 (3) 輸液管銜接不緊密或有漏縫。

2、臨床表現

病人胸部感到異常不適,有突發性胸悶、胸骨后疼痛,隨即有呼吸困難和嚴重發紺,病人有瀕死感。聽診心前區可聞及響亮的、持續的水泡聲。

3、預防及處理

(1) 輸液前輸液導管內空氣要絕對排盡。及時更換輸液瓶。加壓輸液、輸血時應有專人守護。 (2) 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

(3) 深靜脈插管輸液結束拔除導管時,必須嚴密封閉穿刺點。 (4) 發現上述癥狀立即置病人于左側頭低腳高臥位,此體位在吸氣時可增加胸內壓力,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同時使肺動脈的位置處于右心室的下部,氣泡則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開了肺動脈入口。由于心臟舒縮,空氣被振蕩成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最后逐漸被吸收。

(5) 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濃度,糾正嚴重缺氧狀態。 (6) 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有異常及時對癥處理。 (五)、液體外滲

1、原因

穿刺時刺破血管或輸液過程中針頭滑出血管外,使液體進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組織引起。

2、臨床表現

局 部 組 織 腫 脹 、蒼 白 、疼 痛 、輸 液 不 暢 ,如 藥 物 有 刺 激 性 或 毒 性 ,可 引 起 嚴 重 的組織壞死。

3、預防及處理

(1) 牢固固定針頭,避免移動。減少輸液肢體的活動。 (2) 經常檢查輸液管是否通暢,特別是在加藥之前。

(3) 發生液體外滲時,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肢體和針頭重新穿刺。

(4) 抬高肢體以減輕水腫,局部熱敷可促進靜脈回流和滲出液的吸收,減輕疼痛和水腫。

(六)、輸液微粒污染

輸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輸液過程中,將輸液微粒帶入人體,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的過程。

1、原因

(1) 在藥液制作過程中混入異物與微粒,如水、空氣、工藝過程中的污染。 (2) 盛藥液容器不潔凈。

(3) 輸液容器與注射器不潔凈。

(4) 在輸液前準備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開瓶塞、反復穿刺溶液瓶橡膠塞及輸液環境不潔凈等。

2、臨床表現

(1) 液體中微粒過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以及壞死。

(2) 由于紅細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靜脈炎。 (3) 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變態反應及出現血小板減少癥。

(4) 粒作為異物進入肺毛細血管,可引起巨噬細胞增殖,包圍微粒,造成肺內肉芽腫。最易受微粒阻塞損害的臟器有肺、腦、肝、腎等部位。

3、防及處理

(1) 用密閉式一次性輸液器,減少污染機會。

(2) 化治療室的空氣,若有條件可在超凈工作臺進行輸液前準備。以減少輸液污染的機會和程度。

(3)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遵守操作規程。 (4) 認真檢查輸入液體的質量。 (5) 輸入藥液現配現用,避免污染。

22、淺表靜脈留置針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一)、靜脈炎

1、預防

(1)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 選擇粗直、彈性好的靜脈,選擇套管柔軟的留置針,避免在關節處穿刺。位置便于固定,力爭一次穿刺成功。

(3) 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前后應用生理鹽水沖管,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4) 留置針留置期間,指導患者不宜過度活動穿刺側肢體。

(5) 每次輸液前后,均應觀察穿刺部位和靜脈走行有無紅、腫,詢問病人有無疼痛與不適。

2、處理

(1) 立即給予拔管,囑患者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緩解癥狀。 (2) 在腫脹部位用硫酸鎂或土豆片濕敷20min/次,4次/d。 (二)、液體滲漏

1、預防

(1) 妥善固定導管。

(2) 囑患者避免留置針肢體過度活動,必要時可適當約束肢體。 (3) 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過緊。 (4) 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觀察及護理。

2、處理

對液體外滲者予熱敷、硫酸鎂濕熱敷等。 (三)、皮下血腫

1、預防

(1) 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穿刺技術,穿刺時動作應輕巧、穩、準。

(1) 依據不同的血管情況,把握好進針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處理

可行冷敷或熱敷每日1~2次。 (四)、導管堵塞

1、預防

(1) 在靜脈高營養輸液后應徹底沖洗管道,每次輸液完畢應正確封管。

(2)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封管液濃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過快。

(3) 采取正壓封管,即邊推注封管液邊夾緊留置針塑料管上的夾子,夾子盡量夾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2、處理

發生堵管的時候,切記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確的方法是可以將肝素帽或正壓接頭擰下回抽,以免將凝固的血栓推進血管內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五)、靜脈血栓形成

1、預防

(1) 再次輸液時,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處,接上輸液器,如果液體滴入不暢,勿用力擠壓輸液管,否則可將小凝血塊擠入循環而發生栓塞,應先調整肢體位置,檢查靜脈留置針有無脫出,然后用5 ml針管抽取0.1%肝素鹽水2 ml,連接輸液針頭回抽凝血塊,通暢后再換接輸液管輸液。 (2) 穿刺時盡可能首選上肢粗靜脈,并注意保護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且留置時間不可過長。

2、處理

(1) 及時通知醫生,積極處置。

(2) 抬高患肢,臥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過心臟水平,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淺靜脈內壓力,使疼痛減輕。 (3) 避免碰撞傷肢。

(4) 加強靜脈血管的保護:急性期患者需靜注擴血管,抗凝及溶栓藥物發熱患者需輸注抗生素。

(5) 為保護靜脈血管每日熱敷穿刺處2次,預防淺靜脈炎的發生。

(六)、導管脫出

1、預防

(1) 妥善固定導管,延長管應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導管受外力牽拉時有一定的余地。

(2) 在更換敷料時應向心揭開敷料。

(3) 加強宣教,指導患者置管側肢體勿負重或過度活動。

(4) 神志不清者,應加約束帶約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針頭拔出。

2、處理

局部按壓至不出血。

23、靜脈留置針操作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近年來,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尤其在搶救危重病人和靜脈營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對長期置管病人常導致某些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在靜脈留置針置管期間做好并發癥的預防及觀察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靜脈炎

1、原因

(1) 細菌性靜脈炎:

多見于病人抵抗力低下,醫護人員未能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皮膚消毒不嚴格,套管脫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內,局部表面細菌通過皮膚與血管之間的開放竇道逆行侵入,造成細菌性靜脈炎,甚至引發敗血癥。 (2) 化學性靜脈炎:

輸注的藥物和液體損傷靜脈內膜或軟管進入靜脈太短,肢體活動較劇可引起液體自穿刺點緩慢溢出,引起炎性反應。 (3) 機械性靜脈炎:

留置的靜脈導管固定不牢,導管置于關節部位,導管型號較大而靜脈較細,穿刺和送管動作不當等對靜脈形成摩擦性損傷。 (4) 血栓性靜脈炎:

由于留置的靜脈導管固定不牢,導管型號較大,進針速度、角度不當,反復穿刺損傷靜脈內膜所致。

2、臨床表現:

穿刺部位血管紅、腫、熱、痛,觸診時靜脈如繩索般硬、滾、滑、無彈性,嚴重者局部針眼處可擠出膿性分泌物,并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3、預防和處理

(1)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2) 盡量選用較粗大的靜脈血管,使輸入藥物足夠稀釋,減少刺激性藥物刺激局部血管。

(3) 在病情允許并經醫生同意的情況下,減慢滴注速度。 (4) 選擇套管柔軟的留置針,避免在關節處穿刺。

(5) 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現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 每次輸液前后,均應觀察穿刺部位和靜脈走行有無紅、腫,詢問病人有無疼痛與不適。如有異常情況,可及時拔除套管進行濕熱敷、理療等處理。 (7) 對仍需輸液者應更換肢體,另行穿刺。

(8) 輸注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前后應用滅菌生理鹽水沖管,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二)、導管堵塞

1、原固

(1) 靜脈高營養輸液后導管沖洗不徹底。

(2) 封管液種類、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選擇不當。 (3) 病人的凝血機制異常。

2、臨床表現

靜脈點滴不暢或不滴,推藥阻力大。

鼻咽癌常見并發癥范文第2篇

許多研究資料提出[3~5]:局部麻醉藥對于脊髓或神經根有毒性作用, 常常與濃度和劑量呈現明顯的相關性??赡艿臋C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局部麻醉藥直接作用于中樞或外周神經元, 破壞神經元細胞的氧化磷酸化過程。

(2) 局部麻醉藥抑制內皮依賴性血管擴張作用或者干擾了具有血管擴張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引起作用區域的神經元血流量降低, 容易產生缺氧性損傷。

(3) 使細胞內離子超載而破壞細胞結構, 直接引起神經損傷。

1.1 局麻藥的全身毒性反應

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腦血管系統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毒性最初表現為患者不安、感覺異常、焦慮、耳鳴及口周麻木, 進而出現面肌痙攣和全身抽搐, 最終發展為昏迷、呼吸、心跳停止;心血管系統初期表現為心動過速和高血壓, 晚期則為心律失常、低血壓、心肌收縮功能抑制。原因:一次用量相對或絕對過大、藥物作用部位血管豐富或誤入血管是主要原因, 年老、體弱等是易發因素。預防:麻醉醫師嚴格遵守臨床常規;麻醉前給予患者苯二氮卓類或巴比妥可降低驚厥發生率;嚴密進行監護, 早期發現局麻藥中毒的癥狀;注射局麻藥前回吸、小劑量多次給藥、先注入試驗劑量、采用局麻藥的最低有效濃度及最低有效劑量。

1.2 治療

(1) 立即停止用藥; (2) 呼吸道維護和管理; (3) 控制驚厥、抽搐, 防止發生意外:可靜脈應用安定0.1~0.2mg/kg、異丙酚1~2mg/kg、琥珀膽堿1~2mg/kg。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 血壓下降用升壓藥;心率減慢用阿托品;呼吸心跳停止采用心肺復蘇。

1.3 局麻藥過敏反應

在使用少量局麻藥后, 出現蕁麻疹, 咽喉水腫、支氣管痙攣、低血壓及血管神經性水腫。原因:過敏體質的病人絕大部分對酯類局麻藥過敏;對酰胺類局麻藥過敏極為罕見;另外有些患者也可能是對某種局麻藥所含的保護劑 (如羥苯甲酯) 過敏[6]。治療:一旦發現立即靜注腎上腺素0.2~0.5mg, 然后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

1.4 馬尾綜合征 (cauda equine syndrome, CES)

S2-S4的損傷引起的臨床表現為主, 如膀胱、直腸功能受損和會陰部知覺障礙, 當L5, S1受累時可表現為鞍型感覺障礙。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下肢特別是膝以下部位的運動障礙, 膝跳反射、足底反射等也可減弱或消失, 發病率為1/2834-1/8128。原因:局麻藥鞘內的直接神經毒性;壓迫性損傷:操作因素導致損傷。預防:連續脊麻的導管置入蛛網膜下腔的深度不宜超過4cm, 以免置入的導管向尾過深;采用能夠滿足手術要求的最小局麻藥劑量, 嚴格執行脊麻局麻藥最高限量規定;脊麻中應當選用最低有效局麻藥濃度;注入蛛網膜下腔局麻藥液葡萄糖的終濃度不得超過8%。治療:早期采用大劑量激素、脫水、利尿、營養神經藥物;后期采用高壓氧、理療、針灸、功能鍛煉等恢復。局麻藥神經毒性引起的馬尾綜合征患者, 腸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較為明顯, 需要支持療法以避免繼發感染等其他并發癥。

1.5 短暫性神經綜合征 (transient neurological syndrome, TNS)

多見于蛛網膜下腔阻滯完全恢復后早期、其次為硬膜外阻滯, 兩者麻醉過程平穩順利無殊, 感覺異?;蛎舾邢抵饕Y狀, 多發于軀干下部, 以灼燒樣、持續固定、痙攣性、放射性疼痛為主, 可沿下肢放射, 程度輕重不一。查體無明顯運動和反射異常, 持續3~5d, 少數可達10d。無后遺運動感覺損害, 脊髓與神經根影象學檢查和電生理無變化。原因:局麻藥特殊神經毒性:如利多卡因脊麻發生率高;患者體位的影響:截石位手術發生率高于仰臥位;穿刺針損傷、坐骨神經牽拉引起的神經缺血、肥胖等原因, 與藥物比重或滲透壓基本無關[7~9]。誘發TNS的最常見局麻藥為利多卡因。預防:盡可能采用最低有效濃度和劑量的局麻藥液。治療:椎管內阻滯后出現背痛及腰腿痛時, 先排除椎管內血腫或膿腫、馬尾綜合征后, 再開始TNS治療。最有效的藥物是非甾體抗炎藥, 對非甾抗炎藥治療無效的可加用阿片類藥物。同時熱敷、下肢抬高進行對癥治療, 如伴有肌肉痙攣使用環苯扎林。

2 穿刺與置管并發癥

2.1 椎管內血腫

在12h內出現嚴重背痛, 短時間后出現肌無力及括約肌功能障礙, 最后發展到完全性截癱。原因:椎管內阻滯穿刺或導管對血管的損傷。預防:穿刺及置管時操作輕柔, 避免反復穿刺;對凝血障礙及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 盡可能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對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 不宜選擇硬膜外阻滯;術后加強隨訪、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治療:椎管內血腫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發現及快速果斷的處理, 避免發生不可逆損害, 脊髓壓迫超過8h則預后不佳。采用CT檢查診斷椎管內血腫最為確切, 但應當重視臨床診斷, 若在局麻藥作用消失后, 感覺與運動功能未恢復, 或恢復后又消失, 或伴有大小便失禁與腰背痛表現, 應盡早手術探查。硬膜外血腫防治方面主要是加強麻醉后隨訪;盡可能快的進行影像學檢查, 最好是磁共振檢查;6~8h內行椎管減壓, 清除血腫。早診斷, 早治療是關鍵, 術后8~12h內減壓者多能恢復, 時間長會造成永久性截癱。

2.2 感染

淺表感染為局部組織紅腫或膿腫, 伴有全身發熱。深部組織感染多表現為發熱、腦膜刺激癥狀、嚴重的頭痛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潛伏期約為40h。原因:麻醉器械消毒不嚴、無菌操作技術不良、產科鎮痛污染、術后鎮痛留置導管時間過長、鄰近組織感染蔓延、血液或淋巴擴散, 均可引起硬膜外腔、蛛網膜下腔及脊髓的感染。

臨床上椎管內麻醉后出現的感染常見有3種情況。

(1) 硬膜外膿腫2~3d或更長時間出現, 表現為嚴重背痛, 局部緊張, 發熱。局部背痛, 與膿腫發生部位一致。疼痛劇烈, 咳嗽, 彎腰, 屈腿時加劇, 有扣擊痛。約4~7d出現神經根受刺激的放射性疼痛, 繼而肌無力, 嚴重者可由于膿腫直接壓迫脊髓膿腫壓迫血管造成脊髓缺血波及靜脈, 引起靜脈炎癥, 導致血栓形成, 造成血流障礙等原因而引起截癱的機理。診斷:全身性炎癥反應:如發熱等;局部神經系統癥狀:4~9d潛伏期后突然或逐漸出現背痛和相應部位的神經根痛;局部皮膚發紅、發熱、水腫;脊柱強直現象;脊髓壓迫后即出現運動麻痹、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失常;幾天后可發展為尿潴留或截癱;腦脊液可混濁, 細胞計數可正常, 但蛋白含量可增加, 細菌培養常為陰性;核磁共振可明確診斷。椎管內造影可幫助診斷, 硬膜外穿刺抽出膿液可確診。治療:及早切開椎板引流;根據藥敏試驗給有效和大劑量抗生素, 但不能依賴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差, 重點放在預防, 嚴格按無菌原則操作 (注意一次性用品失效期) ;麻醉前可使用抗生素;對有感染灶者, 最好選擇全麻。

(2) 蛛網膜下腔感染及化膿性腦脊膜炎:椎管阻滯后4h左右出現腦膜炎癥狀, 寒戰、頭痛、發熱及頸強直。腦脊液渾濁, 白細胞增多, 涂片常發現細菌。應用鏈霉素可能較快緩解。

(3) 無菌性腦膜炎或粘連性蛛網膜炎:異物進入蛛網膜下腔、蛛網膜下腔出血都可導致無菌性粘連性腦膜炎。

2.3 穿破硬脊膜后頭痛

癥狀延遲出現, 最早1d, 最晚7d, 一般為12~48h。70%患者在7d后癥狀緩解, 90%在6個月內癥狀完全緩解或恢復正常。原因:意外穿破蛛網膜約占3.2‰, 有的是因初學者操作不當所致;有的是病人因素, 如病人不配合;硬膜外粘連造成判斷困難;脊柱難以彎曲:畸形或病變、腹內巨大腫塊或腹水;老年韌帶鈣化穿刺困難, 過度肥胖尋找棘突間隙困難。預防:一切按操作規程進行處理;一旦發生或估計穿刺困難患者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以改全麻最為安全。處理:如果病情允許, 可改用腰麻或連續腰麻下手術。若穿刺部位較高或需術后鎮痛者, 可改為另一間隙重新穿刺, 并向頭端置管, 但硬膜外用藥應減量, 并有發生腰麻的可能, 應密切觀察。

2.4 穿刺直接損傷脊髓神經根

神經根損傷患者主訴觸電樣疼痛, 相應部位抽搐等。處理:置管時出現相應的神經癥狀后不應強行穿刺、置管;穿刺觸及脊髓時, 病人肢體有電擊樣異感。輕者數分鐘消失, 可繼續硬膜外麻醉;重者異感持續不退, 應放棄阻滯麻醉。預防:主要是選擇質優導管, 防止粗暴穿刺;穿刺時多作負壓試驗, 不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置管動作要慢;穿刺過程如有異感, 要調整方向, 必要時改用其它麻醉方法。治療:立即靜點氫化可的松100mg或地塞米松10mg, 持續3d, 可減輕后遺癥的程度。預后:神經根痛常伴有腦脊液沖擊征, 即咳嗽、噴嚏后用力時疼痛或麻木加重。3d內最劇, 兩周內多數緩解或消失, 麻木可遺留數月, 預后良好。脊髓損傷有輕有重, 導管插入脊髓注藥可引起的嚴重損傷或橫貫性傷害, 致截癱 (軟癱) , 早期行脫水和激素療法, 部分病人可望治愈;不完全性截癱治療方法較多, 如:神經生長因子、高壓氧、理療功能鍛煉等, 可能部分恢復;神經根損傷, 可作阻滯治療, 用激素、B族維生素、神經生長因子等。

2.5 導管折斷預防

規范操作, 術前應仔細檢查導管質量, 采用一次性質地良好的導管。對于拔管困難者, 此時應把病人改為側臥位, 囑病人放松肌肉, 再謹慎拔管, 也可于1~2d后再拔出。處理:斷針、斷管重在預防。如斷端在皮下可觸摸到, 切口小, 可用血管鉗分離取出;經MRI證實導管斷在椎管內而病人又無癥狀則放棄取出, 但應隨訪是否有神經癥狀, 如有嚴重神經癥狀則應手術取除。

摘要:椎管內麻醉是將藥物 (局麻藥、阿片類) 注入椎管內某一腔隙, 可逆性阻斷脊神經傳導功能或減弱其興奮性的一種麻醉方法, 包括:蛛網膜下腔阻滯 (又稱腰麻, Subarachnoidblock) 和硬脊膜外腔阻滯 (又稱硬膜外麻醉, Epiduralblock) [1]。大量臨床研究已表明,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遲手術應激反應, 減少術中出血, 降低術后血栓栓塞發生率, 從而降低高危病人術后并發癥的發病率。另外, 硬膜外阻滯還可用于術后鎮痛, 是目前胸、腹部手術術后和分娩鎮痛的主要鎮痛方法;但椎管內注射麻醉藥物及相關藥物所引起的生理反應、毒性作用及技術操作也會給機體帶來的不良影響[2]。在此將椎管內麻醉和鎮痛的意外及并發癥作一討論, 以明確椎管內阻滯并發癥的基本防治原則, 降低麻醉風險并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椎管內,麻醉

參考文獻

[1] 王偉鵬, 主譯.臨床麻醉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 irsch T, Marzo I, Kroemer G.Role of the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in apoptosis[J].Biosci Rep, 1997, 17 (1) :67~76.

[3] Kristensen JD, Karlsten R, Gordlh T.Spinal cord blood flow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ropivacaine and hupivacaine with or without epinephrine in ra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8, 42 (6) :685~690.

[4] 郭建榮, 岳云.局部麻醉藥脊神經毒性及其防治研究進展[J].麻醉與監護論壇, 2009, 16 (1) :49~52.

[5] Saito S, RadwanⅡ, Obata H, et al.Direct neurotoxicity of tetra-caine on growth cones and neuritis of growing neurons in vitro[J].Anesthesiology, 2001, 95:726~733.

[6] Rosen MA, Baysinger CL, Shnider SM, et al.Evaluation of neuro-toxicity after subarachnoid injection of large anesthetic solutions[J].Anesth Analg, 1983, 62 (9) :802~808.

[7] Aguilar JL, Pelaez R.Transient neurolngical syndrome:dose it re-ally exist[J].Curr Opin Ansesthesiol, 2004, 17:423~426.

[8] Pollock JE.Transiont neurologic symptoms: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Reg Anesth Pain Med, 2002, 27:581~586.

鼻咽癌常見并發癥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新生兒病房收治的危重新生兒中8例給予了機械通氣, 其中早產兒7例, 足月兒1例;胎齡<30周4例, 30~35周2例, 35~37周1例, ≥37周1例, 平均胎齡 (34±6) 周;體重<1000g1例, 1000~1499g4例, 1499~2499g2例, ≥2500g1例。其中原發疾病的情況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3例, 新生兒肺炎2例, 呼吸衰竭1例, 胎糞吸入綜合癥1例, 肺出血1例。機械通氣<3d1例, 3~7d4例, ≥7d3例, 平均通氣時間5.4d。

1.2 機械通氣方法

所有患兒經鼻氣管插管, 氣管插管為進口聚乙烯管, 呼吸機為美國Drager呼吸機, 上機指證參照《實用新生兒》標準[1]。根據疾病的種類和嚴重程度選擇初調參數。上機1h測動脈血氣后調整呼吸機參數, 上機期間測血氣1~2次/d, 并及時調整參數, 調整參數的原則為首先調低可能引起并發癥的高值參數或調高不易引起損傷的低參數, 維持SaO2在85%以上, 動脈血氣維持在pH7.30~7.45, PaO2≥6.67, 3.3Kpa≤PaCO2≤7.3Kpa。病情好轉逐漸調整參數。在原發病控制或治愈, 全身情況穩定且自主呼吸良好, 氣道分泌少, 吸氣峰壓 (PIP) <0.196Kpa, RR<10/min, FiO2≤0.4, 血氣分析正常, 試行撤離呼吸機。撤機后2h測血氣決定是否需要再次上機。同時給予常規的治療和護理。

2 結果

2.1 并發癥的情況

8例患兒均出現并發癥。其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5例 (62.5%) 、敗血癥4例 (50%) 、肺出血2例 (25%) 、氣胸3例 (37.5%) 、顱內出血3例 (37.5%)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例 (12.5%) 、支氣管發育不良1例 (12.5%) 。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 (P<0.05) 有統計學意義, 表明早產兒組并發癥發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兒組;體重<1500g組與≥1500g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 (P<0.01) , 有統計學意義;上機時間≥7d組與上機時間<7d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 (P<0.01) , 有統計學意義。

2.2 轉歸

8例機械通氣的患兒中存活7例, 存活率87.5%;放棄治療1例。3討論

機械通氣是呼吸衰竭患兒呼吸支持治療的重要一環, 而機械通氣不可避免地對患兒的呼吸生理、心血管功能、腦血流及顱內壓產生一系列影響[2], 這也正是各種并發癥產生的基礎。

本組資料顯示:在機械通氣并發癥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和敗血癥發生率居前2位, 發生率分別62.5%和50%。另外病例統計分析顯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及敗血癥發病與胎、出生體重齡和通氣時間均密切相關, 早產兒組、體重<1500g組、通氣時間≥7組d感染發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兒組、體重≥1500g組, 通氣時間<7d組。其原因為: (1) 新生兒氣道相對狹窄, 彈性纖維及肌肉發育不完善, 管壁易變形、塌陷、黏膜柔軟、血管豐富及纖毛運動差。另外新生兒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及自身抵抗力較弱, 這些都易引起感染, 尤其早產兒及體重低的患兒抵抗能力越差, 更易引起感染。 (2) 機械通氣時, 患兒氣道直接對外開放, 加之侵入性操作破壞呼吸道防御機制使機體清除細菌的能力降低, 而通氣時間越長, 這種損傷越嚴重。 (3) 最近研究發現, 肺表面活性物質相關蛋白A和D分泌量與感染發病有較大關系, 分泌量越少感染發病越高[3], 說明早產兒及體重低的患兒易引起感染。因此機械通氣期間要加強呼吸道管理, 遵守無菌操作, 加強NICU消毒隔離, 盡早撤離呼吸機尤為必要。肺出血在機械通氣并發癥中較多見, 本組病例共發生肺出血1例, 發生率12.5%, 早產兒組、體重<1500g組、通氣時間≥7d組肺出血發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兒組、體重≥1500g組, 通氣時間<7d組。原因為新生兒尤其早產兒肺發育未成熟, 順應性差, 氣道阻力大, 加之血管相對豐富, 結構脆弱, 凝血酶原合成相對減少, 因此吸氣峰壓過高時, 可以造成肺泡及小氣道損傷而導致出血, 也可因病情好轉時未及時降低通氣參數, 造成主動脈壓力過高, 發生左向右分流引起肺出血。因此運用較低的吸氣峰壓, 適當提高呼吸頻率, 從而有效降低潮氣量, 保證通氣量, 不僅可以減少氣壓傷, 而且能有效預防肺出血。本統計資料顯示發生氣胸有2例, 占25%, 且通氣時間>7d、體重<1500g、早產兒的氣胸并發癥發生率高。其原因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肺發育不成熟, 肺順應性差, 氣道阻力大, 吸氣峰壓過高, 肺過度膨脹導致氣胸發生。所以要盡可能較低吸氣峰壓及呼氣末正壓, 減少氣胸發生。目前國外多主張用低潮氣量通氣, 允許性高碳酸血癥來預防氣壓傷[4]。因此做好氣道導管的護理病情好轉后及時調低呼吸機參數, 是預防氣壓傷的關鍵。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機械通氣常見并發癥的種類及發生率, 探討主要并發癥的臨床特點。方法 對械通氣治療的8例病例的并發癥做回顧性分析。結果 8例患兒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5例、敗血癥、肺出血2例、氣胸3例、顱內出血3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例、支氣管發育不良1例。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體重<1500g組與≥1500g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上機時間≥7d組與上機時間<7d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結論 機械通氣時應慎重選擇吸氣峰壓及潮氣量, 加強呼吸道管理, 根據肺的順應性及時降低呼吸機參數, 減少上機時間, 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機械通氣,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470.

[2] 陳樹寶.兒科學新理論與新技術[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138~140.

[3] Ki shor U, Madan T.Protective roles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p rot eins, SPOA and SPOD, against lung allergy and in2fection caused by Aspergillus f umigatus[J].Immuno biology, 2002, 205 (4) :610.

鼻咽癌常見并發癥范文第4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次臨床治療實踐研究主要選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臨床治療研究的對象,在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69例,女33例。 患者中年齡在60~65歲之間的患者為34例,年齡在66~70歲之間的患者為34例,患者年齡在71~75歲之間的患者為34例, 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5.64±4.32)歲。 病程時間在3~20年之間不等,其中≤5年的患者為34例,6~14年之間的患者為34例,≥15年的患者為34例,患者的平均病程時間為(8.89±3.44)年。

1.2方法

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狀進行明確記錄,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致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調查的內容主要為患者的血糖、 血壓控制情況,患者的并發癥狀發生情況等,并通過相關輔助檢查進行確診[1]。

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 治療的方式主要有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等方式,對所有患者進行飲食控制和體力鍛煉,停用原口服降糖藥。 甘精胰島素睡前注射1次,初始劑量為10 IU/d;同時,采用二甲雙胍(格華止)500 mg,bid,治療第2周開始講二甲雙胍劑量改為1000 mg,bid;中效胰島素諾和靈N睡前注射一次,初始劑量為8 IU/d[1]。 其后如果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則可以將甘精胰島素與諾和靈N的劑量增加2 IU,每3 d調整1次,直到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治療時間為3個月[2]。

1.3統計方法

該次臨床治療實踐研究主要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進行檢驗,P<0.05則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60~65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 心血管疾病發生1例,腎臟病變發生2例,消化系統癥狀發生2例,皮膚癥狀2例,低血糖2例;66~70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發生2例, 腎臟病變發生3例,消化系統癥狀發生3例,皮膚癥狀4例,低血糖2例;71~75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發生4例,腎臟病變發生3例, 消化系統癥狀發生3例,皮膚癥狀4例,低血糖4例。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以及低血糖等并發癥狀的發生和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問題的發生幾率也在逐漸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3討論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自身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患者在發病初期的癥狀不明顯,而當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的時候,已然變得棘手,需要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給與針對性的治療,進而預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進一步加重[3,4]。

加強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臨床特點的研究, 有利于更為清晰老年2型糖尿病所能夠帶來的并發癥狀,進而及時、有效預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狀,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帶來積極的影響,避免病情惡化而引發患者出現更為嚴重的并發癥狀,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帶來較大的影響。

2型糖尿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患者胰島素分泌降低或胰島素抵抗,常見的癥狀有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會直接影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狀的產生,并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甘精胰島素作為長效胰島素,能夠對患者的病情產生一定的緩解作用,沒有峰值并且平穩,有效作用時間久,是當前2型糖尿病的主要藥物治療方式之一[6]。 二甲雙胍(格華止)主要成份為鹽酸二甲雙胍,適用于單用飲食和運動治療不能獲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效果較為顯著。 二甲雙胍(格華止)與胰島素合用,能夠產生提升胰島素降糖效果,減少胰島素用量,防止低血糖發生等效果,對于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較為顯著。 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給與針對性的治療,從而預防和控制患者其他并發癥狀的發生。

在該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臨床實踐研究中,60~65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發生1例,腎臟病變發生2例,消化系統癥狀發生2例,皮膚癥狀2例, 低血糖2例;66~70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發生2例,腎臟病變發生3例,消化系統癥狀發生3例,皮膚癥狀4例,低血糖2例;71~ 75歲年齡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發生4例,腎臟病變發生3例,消化系統癥狀發生3例,皮膚癥狀4例,低血糖4例。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以及低血糖等并發癥狀的發生和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問題的發生幾率也在逐漸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臨床表現對癥治療, 進而全面緩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更多的保障。

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方法 該次臨床治療實踐研究主要選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臨床治療研究的對象,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狀進行明確記錄,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致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結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以及低血糖等并發癥狀的發生和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問題的發生幾率也在逐漸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臨床表現對癥治療,進而全面緩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更多的保障。

上一篇:北京天使兒童醫院范文下一篇:百萬美元寶貝影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