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

2024-02-04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近年來我國社會不斷的發展,數據管理的數量和種類也在不斷增加,為數據的日常管理帶來了很多的挑戰。通信和互聯網在我國數據管理中的運用不斷被深入。使數據管理水平不斷被提高,所以通信和互聯網的所產生的效果也被得到了證實。本文主要針對通信和互聯網下數據管理中具體的運用情況進行分析和探索,可以進一步對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相關技術進行發掘,使它們可以對數據管理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通信 互聯網技術 數據管理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著豐富的大量的數據信息,利用數據管理的相關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實現數據的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將各種數據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所以,應該利用各種技術,提高數據管理的所產生的效果。

一、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基本認識

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都是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的產物,都屬于技術類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關系變得愈加不可分割。在目前,企業的數據管理的各個方面都要引用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只有將這兩種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才可以發揮出其中巨大的潛力。為了在我國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下去,無論企業的類型是什么樣的,對于及時的收集相關的數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就可以對變幻莫測的市場進行及時的監測。

因此,合理的利用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可以促進企業將自身的數據管理系統進行完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收集到越來越多的有效的信息,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需求,企業都能給予滿足。

二、通信和互聯網技術下我國企業的數據管理中的具體應用的可行性

面對現在的實際情況,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尤其是西方那些經濟和科技都比較發達的國家,他們都非常重視數據管理的相關工作,而且也在不斷地針對各方面需求進行多層次的嘗試和實踐,他們的目的是可以為自己找到更加有效和實用的應用技術,將數據管理變得更加科學和專業。通過國內外大量的實踐不斷證實,將通信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據管理上來,可以贏得前所未有的實際效果。

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數據管理都是利用文件系統管理和人工管理的方式進行具體的工作,但是科學技術正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實際需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數據管理也在逐漸改變,數據庫系統管理模式不斷被創立、因此,在新世紀,數據管理的發展離不開通信及互聯網技術作為強大的動力。

三、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在數據管理中的運用的具體難點

部分數據管理人員沒有對通信的和互聯網給予一定的重視,將其在數據管理總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進行了忽視,雖然目前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數據管理中,但是數據管理人員對于通信和互聯網的巨大潛能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所以通信和互聯網在數據管理中并沒有得到更加深入的實踐,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對于通信和互聯網技術不重視的現象出現,嚴重的還會造成數據管理的工作效率低等不利影響。

企業的經營者對通信和互聯網技術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于數據管理的投資很少,就會引發管數據理模式不完善和數據管理水平低的情況。所以說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將自身有關于通信和互聯網的相關知識進行補充,為數據管理的智能化轉變節省出人工的成本。

企業的數據管理部門缺乏技術人才,雖然目前的數據管理人員都具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員工的年齡都不交偏大,那些年紀較大的員工對于通信和網絡技術不能進行熟練的掌握,一旦計算機或者網絡出現問題時,企業都不能進行及時的處理,這樣還會造成用戶的相關信息遭到泄露,就會使數據管理的高效性受到影響,給企業到來很大的損失。

四、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在數據管理中的運用的具體措施

設定培訓機制,提高人才的技能,主要是針對數據管理的中心人員在通信和互聯網方面進行培訓。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對于計算機和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危險都不是十分的明確,如果才出現危險就讓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解決,但是這些人員都不是數據管理的中心人員,他們有時可能會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而有關數據管理的工作應該給予快速的解決,這就要對數據管理的中心人員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提高數據管理的運行效率??梢圆扇炔颗嘤柕姆绞?,讓通信和互聯網技術人員對員工進行培訓;也可以把員工交給專業的團隊進行培訓,既可以提高員工的專業性,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對外合作;還可以將員工交給合作的企業進行培訓,將員工技能水平進一步進行提升。

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在數據管理中的運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該進行準確的風險評估和預防以及應對機制。對于企業來說重要的機密就是數據,絕不能讓數據進行流失,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則加大了風險發生的概率。所以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和預防并采取應對措施。制定這樣的機制,首先要對數據管理進行保密處理,每一個設計數據管理的計算機,都要進行加密處理,其次要注意設置防火墻,這樣可以有效減少互聯網的各類病毒的侵入。與此同時,將數據管理的網絡和其他的網絡進行分離,使病毒不可能通過其他的網絡進行傳播;企業也要在自身設置風險警報系統,針對那些無法組織的病毒傳播,就應該采取報警,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技術小組進行具體的處理;在風險解除后,應該及時進行總結和匯總,對其解決辦法進行具體的講解和宣傳,將企業對風險的認識和解決能力進行提高。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對數據管理進行具體的規劃,將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引入到數據管理中進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而數據管理部門要將自己的基礎工作進行完善,數據孤傲里和其他的部門具有很強的聯系,所以數據管理部門和其它部門的聯系也要不斷加強。數據管理人員應該對通信和互聯網技術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找到提升數據管理水平的更加有效地方法,使企業可以不斷的發展下去。企業的數據管理人員應該將具體的管理技能進行優化,在優化的過程中,應該和管理部門的負責人相互進行交流和溝通,將通信和互聯網技術進行熟練的掌握,再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對數據管理工作進行積極的開展。

我們不能一直對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認識停留在淺顯的認識和理解上,將通信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據管理中,就要加深對其的深入理解,企業對于通信和互聯網的認識應該需要不斷的實踐的驗證,對互聯網和互聯網技術的具體應用也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來說,既要重視對各種通信和互聯網的技術,對其在數據管理中的具體的實際應用的重視也要不斷的提高,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通信及互聯網的實際應用也要考慮如何將人工等具體的成本進行有效的縮減,并且不斷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分析,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將數據管理的智能化進行大幅度的提高,在最大的程度下,將企業高數管理工作的實際效率進行切實的提高。

五、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數據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通信及互聯網技術在數據管理中的運用,具有很強的可能性和可操縱性,雖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數據管理所面對的風險也不斷增加。

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應該采取積極的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將通信及互聯網技術的具體的應用要點進行積極的把握,將應對的具體工作做好,咋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要進行及時的解決,提高數據管理的科學性,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慈松. 能量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管控技術及其在分布式電池儲能系統中的應用[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5,14:3643-3648.[2]史煒,馬聰卉,王建梅. 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以融合類業務發展及業務模式探討“兩化融合”的發展對策[J]. 數字通信世界,2010,02:16-49.

[3]王晶晶. 論計算機通信技術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 信息通信,2015,09:309-310.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2篇

一、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概念及內容

網絡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高新技術, 其是一門跨學科、綜合的技術。網絡多媒體就似乎綜合了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其他多種類的信息科學技術, 是一種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術。網絡多媒體技術發展的速度非??? 其技術內容也比較豐富, 如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技術、基本的網絡連接與通信情況以及流媒體技術和網絡多媒體應用系統。而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技術主要包括音頻壓縮編碼, 圖像壓縮編碼, 視頻壓縮編碼?;镜木W絡連接與通信情況主要包括數據通信基礎, 網絡的基本概念, OSI分層網絡模型, 網絡通信協議, 網絡設備。流媒體技術和網絡多媒體應用系統主要是指NGN與多媒體通信, 接入網技術等。網絡多媒體技術豐富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如商業領域、生活領域、學習領域以及科研領域等。商業領域主要是指商業廣告 (特技合成、大型演示) :影視商業廣告、公共招貼廣告、大型顯示屏廣告、平面印刷廣告;影視娛樂業 (電影特技、變形效果) :電視/電影/卡通混編特技、演藝界MTV特技制作、三維成像模擬特技、仿真游戲、賭博游戲;醫療 (遠程診斷、遠程手術) :網絡多媒體技術、網絡遠程診斷、網絡遠程操作 (手術) ;旅游 (景點介紹) :風光重現、風土人情介紹、服務項目。生活領域主要是指家用生活, 影音娛樂, 網絡報刊, 雜志等。學習領域主要是指教育 (形象教學、模擬展示) :電子教案、形象教學、模擬交互過程、網絡多媒體教學、仿真工藝過程以及在線語言學習等??蒲蓄I域主要是指人工智能模擬 (生物、人類智能模擬) :生物形態模擬、生物智能模擬、人類行為智能模擬等等。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非常的廣泛, 在信息互聯網方面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二、信息互聯網的發展概況

信息互聯網主要是指在信息科技不斷發展的前提和背景下, 互聯網科技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運用和普及。信息互聯網是時代融合的產物, 也促進了產業間相互融合和滲透。多樣性是信息互聯網的最顯著的特點, 促進了互聯網、娛樂、媒體等眾多產業競爭結構和運作方式逐漸進行改革和資源優化配置。信息互聯網的運用主要有網頁的瀏覽、信息的搜索、位置服務、文件下載、視頻瀏覽、在線游戲等等。信息互聯網能夠給眾多領域帶來很大的便利, 使得人們的工作、生活、科研、娛樂等更加快捷和智能化, 并促進多種類行業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 現如今, 手機、電腦以及其他移動互聯網設備已經普及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同時信息互聯網的各類功能的運用也逐漸成為日常, 且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而運用促進了信息互聯網方面更進一步, 不斷推動著信息互聯網持續向前發展。

三、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信息互聯網方面的運用措施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 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網絡多媒體技術是在信息科技不斷發展的情形下產生和發展的。網絡多媒體在信息互聯網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下面對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信息互聯網方面的運用措施進行有效的研究和討論:

(一) 網絡多媒體搜索技術的運用

搜索技術是網絡多媒體技術中非常常用的技術, 也是人們普遍具備的一項網絡多媒體技術。人們日常在網頁上瀏覽和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就會運用到搜索技術。網絡多媒體搜索技術的方法有很多, 如關鍵詞搜索、元搜索、目錄搜索等等。而最好用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目錄搜索法。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均可以運用網絡多媒體搜索技術來搜索自己所需的內容和信息。在搜索時, 網絡多媒體搜索引擎會自動檢索關鍵詞、內容和題目, 并結合元搜索的方式來更加嚴格搜索信息, 并有效的將搜索結果反饋給用戶, 大大的便利了用戶的工作、生活以及學習, 提高了工作和學習效率。

(二) 網絡多媒體技術與信息互聯網的有效融合與運用

網絡多媒體技術和信息互聯網是分不開的, 二者相互促進, 相互補充, 共同發展?,F如今, 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多媒體信息技術與互聯網信息的有效融合, 不斷彌補和革新傳統媒體運營中的缺陷, 并不斷衍生和發展出更多形式的電子媒體。如網絡電視、多媒體互動雜志以及數字報紙等等, 而電視、廣播、雜志以及報刊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和運用, 使得人們通過互聯網就能夠實現看看電影、電視劇, 聽聽廣播, 聊聊天, 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 網絡多媒體技術與信息互聯網的有效融合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并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此外, 在信息互聯網的環境下, 電視、廣播、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都紛紛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臺和網站, 并將各自大量的信息和內容豐富到了網絡平臺和網站當中, 其內容包括視頻、音頻、圖片以及文字等等, 豐富了信息互聯網, 使得信息互聯網運用的更加普遍和廣泛。

(三) 拓展網絡電視、網絡廣播新媒體網絡業務

目前, 傳統的媒體形勢不容樂觀。而在科學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電視臺以及廣播電臺都在逐漸開設自己的網站, 并不斷豐富和拓展電視臺以及廣播電臺自身的互聯網業務種類和內容, 這樣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建立一個新的多媒體傳播平臺, 將網絡中的民眾逐漸轉化成自身的受眾者, 促進資源的共享和整合, 在網絡多媒體與信息互聯網的互動和經營過程中逐漸豐富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的內容, 不斷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體, 進而促進網絡電視以及網絡廣播等多媒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 發揮出網絡多媒體廣播業務的優勢

現如今, 網絡多媒體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在廣播媒體業務豐富和拓展方面, 我們可以運用網絡多媒體傳輸技術來豐富和拓展廣播業務, 這樣能夠有效的節約經費, 還能夠促進電視信號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 廣播業務是網絡多媒體業務中費用較低的一種網絡多媒體技術, 對于大眾消費來講比較合適, 而且多媒體廣播技術能夠接受多樣化的終端, 如手機、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數碼相機、MP4、MP3以及其他在網絡上可以攜帶的移動終端, 這樣大眾能夠隨時隨地, 想看就看。與此同時, 無線網絡已經遍布了大街小巷, 現在無處不WiFi, 人們通過運用移動終端就可以上網, 收看自己想看的信息和內容。多媒體廣播業務是一種多種媒體技術相互結合與作用的產物, 融合了多種媒體的優勢和特征, 并在信息互聯網方面運用的游刃有余, 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 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 網絡信息科技的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ヂ摼W科技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種類和內容非常多且豐富, 在信息互聯網方面運用的范圍也非常的廣泛, 而人們比較熟知的就是信息的搜索功能, 如關鍵字搜索、目錄搜索等, 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與此同時, 很多傳統的媒體技術在信息科技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 不斷衍生出很多網絡電視、電臺廣播、電子雜志等等形式的網絡多媒體技術, 并豐富了網絡多媒體的內容和形式, 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和消費者, 實現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 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信息互聯網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并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在迅速發展。

摘要: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信息科技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 網絡多媒體技術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運用, 同時在信息互聯網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本文主要對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信息互聯網方面的運用進行研究和討論, 不斷提升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效率和運用范圍, 使得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信息互聯網方面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到最佳。

關鍵詞:網絡多媒體,技術,信息互聯網,運用,分析

參考文獻

[1] 周凱, 朱一杰, 龔松杰, 等.互聯網環境下大數據多媒體信息檢索研究[J].科技資訊, 2015, 13 (24) :23-24.

[2] 單祥森.多媒體互聯網信息搜索技術探析[J].信息系統工程, 2015 (4) :17.

[3] 王嫄嫄.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網絡中的應用[J].數字化用戶, 2016 (50) :1.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謠言也開始廣泛傳播,不僅給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概述了網絡謠言的基礎理論,分析了政府規制網絡謠言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結合域外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探討了我國治理網絡謠言的法治路徑:即提高政府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推動政府信息公開發布;疏通公眾權利救濟渠道,將社會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明確界定言論自由和網絡謠言的邊界,不枉不縱治理網絡造謠等不法行為;嚴格網絡監管,將制造網絡謠言與公民個人信用記錄掛鉤以及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

關 鍵 詞:網絡謠言;政府治理;法治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日益成為信息發布、傳播和接收的主要媒介。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傳播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即時性、虛擬性、自由性等顯著特征,促進了信息的自由傳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了因傳統媒體的固有局限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管理方式的優化,文化價值理念的共享和參與式政府管理模式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帶來的網絡謠言、網絡色情、網絡侵權、網絡欺詐、網絡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危及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侵犯了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因此,強化網絡謠言的政府規制,依法治理網絡不法行為,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網絡謠言基礎理論概述

網絡謠言是互聯網信息傳播帶來的主要問題之一。網絡謠言是指“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網絡使用實體以特定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1]經典謠言理論認為,謠言的傳播機制與強度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即信息的模糊性、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受眾的認知能力。謠言的影響強度(R)=信息的模糊性(a)×信息的重要性(i)÷受眾的判斷能力(c)。[2]可見,謠言與信息模糊程度和重要性成正相關關系,與受眾的認知能力成負相關關系。

網絡謠言的成因主要基于三個方面:首先,社會矛盾尖銳突出是網絡謠言傳播的社會根源。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利益關系面臨深刻調整,社會矛盾沖突加劇,不同的利益群體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因而會通過網絡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這就造成了網絡謠言的泛濫。其次,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政府信息發布缺乏權威性、公信力,是網絡謠言傳播的政治根源。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714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謠言能廣泛傳播的首要原因是“權威部門不能及時發布準確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占受訪比重的73.1%。[3] 第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管責任缺失, 歸責制度不健全是網絡謠言傳播的制度設計根源。作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載體,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謠言監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法律責任和監管義務。

二、網絡謠言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網絡謠言的廣泛傳播不僅給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網絡謠言的持續廣泛傳播會危及網絡信任環境,進而折射到現實生活中,降低社會信任度,誘發一系列隱藏的社會問題,引發公共危機事件。網絡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信息傳播媒介,在信息化時代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網絡絕非法外之地,必須受到法律的規制和政府的治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保證互聯網的長期有序發展。

(一)網絡謠言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⒈治理網絡謠言,是維護社會秩序,捍衛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網絡謠言往往抓住特定時期部分社會群體心理,針對某一社會問題借題發揮,極具煽動性、蠱惑性。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利益結構失衡,社會矛盾多發加之部分執法主體在執法活動中缺乏服務意識,法制觀念不強,容易造成部分人對此緊抓不放并在網絡上對事實進行加工制造,最后釀成嚴重的群體性事件。近年來,諸如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溫州“錢云會事件”均起因于一般的刑事案件,但因為部分網民傳播網絡謠言,最后釀成了嚴重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帶來了極壞的社會影響。美國學者安德魯·查德威克曾說:“互聯網是西方價值觀出口到全世界的終端工具?!崩鋺鸾Y束后,中國已成為美國意識形態在全球滲透的第一對象。近年來,西方不少政客和相關敵對勢力都看中微博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政治顛覆功能,企圖掀起一場起源于微博的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4]對此,我國政府必須強化網絡謠言治理,捍衛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

⒉治理網絡謠言,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信息資源是信息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源,具有共享性、分散性、不均衡性等特征,而且在市場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掌握充分的信息對市場主體來說十分重要。而在信息不對稱的當下,市場資源配置扭曲,交易成本升高,市場活動的效率大大降低。在此情勢下,需要由掌握較多信息資源的政府積極介入,及時發布市場信息,為市場主體的活動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而網絡謠言的存在則會對市場主體的交易造成誤導,帶來經濟活動的負收益。2008年發生在四川廣元市的“柑蛆謠言事件”即充分證明了網絡謠言對市場主體活動造成的巨大危害。因此,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力度,及時發布市場活動信息,增強市場活動的透明度,政府機關的作用不可取代,政府責任不能缺位。

⒊治理網絡謠言,是互聯網媒體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ヂ摼W作為信息時代信息交流的核心媒介,對信息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網絡謠言的存在卻降低了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極大地影響了互聯網媒體的發展?;ヂ摼W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擁有掌控社會輿論的話語權,通過信息發布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豐厚的經濟收益。而且新媒體的公信力是衡量其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也是其贏得受眾信賴的標志?;ヂ摼W媒體公信力的高低,決定其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因此互聯網媒體自身應對網絡信息負有審查義務和監管責任。

(二)治理網絡謠言的可行性分析

⒈互聯網管理法律制度初步形成,治理網絡謠言擁有法律依據。自1994年我國制定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以來,已產生多部規制互聯網信息發布、傳播的法律、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問世,為我國互聯網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底頒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其對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這一規定有助于強化網絡運營商在規制網絡謠言中的責任,將網絡謠言的社會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⒉互聯網應用管理技術成熟,治理網絡謠言并無重大技術障礙。網絡的虛擬性增加了網絡謠言防控的難度,也是防控、治理網絡謠言的瓶頸所在。當前,我國對網絡謠言進行規制,技術上并不存在重大障礙?;ヂ摼W運營商可以通過對虛擬主機、主機托管、專線接入等互聯網接入服務進行全面排查,促使網站落實管理責任。通過嚴格審核信息服務提供商(SP)接入,加強對互聯網、WAP、聲訊、短信等各類合作業務的管理,從源頭上防止網絡謠言的產生。

⒊世界各國在治理網絡謠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我國提供一定的借鑒。網絡謠言是存在于世界各國的普遍問題,治理網絡謠言,各國都有較為成熟的現實經驗可供參考。當前國際社會對于網絡謠言的傳播一致采取了嚴厲打擊、毫不手軟的態度,分別采用政府主導型、互聯網行業主導型或公眾主導型等網絡謠言治理模式,這對我國網絡謠言的政府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網絡謠言治理的域外經驗

(一)美國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

區分公共傳媒與普通公眾的信息發布責任,加大對網絡謠言的執法和制裁力度。治理網絡謠言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美國國會及政府各部門先后通過了《聯邦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電腦犯罪法》、《通訊正當行為法》、《兒童互聯網保護法》等約130項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包括謠言在內的網絡傳播內容加以規制。[5]為平衡新聞自由與網絡謠言監管之間的關系,美國司法部門一般給予新聞媒體從業者發布未經證實的信息豁免權,但一般網民并不享有這樣的豁免權,網民的不實言論會被定性為造謠誹謗而遭到法律制裁。因此,美國普通公民必須對自己的網絡言論承擔法律責任。與此同時,美國還加大了對網絡造謠的執法和懲罰力度。美國法律規定,對于損害他人的匿名或化名的網上言論,原告可以要求網站提供發布者的真實信息,進而將匿名造謠者納入法律規制的范疇。此外,美國還加大了對網絡謠言發布的懲罰力度。2006年,美國一女子因在網上被另一名女子稱為“騙子”、“行騙大師”且持續時間達十個月之久,于是起訴對方誹謗罪,獲賠1130萬美元。在這起案件中,盡管當事雙方都不是公眾人物,但卻創下了此類案件的最高賠償紀錄。[6]

(二)韓國、日本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

實施網絡實名化管理,強化網絡技術監管。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征,因此很多責任感缺失的網民往往選擇通過網絡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利用網民的信息選擇傾向,發布虛假信息。因此,加強對網絡信息源的監管就成為治理網絡謠言的必備手段。日本通過IP地址備案和手機實名注冊等方式,間接地推動網絡實名制在日本的普及。韓國在2005年開始實施網絡實名制,網民在建立、訪問博客時必須登記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通過認證方可使用。雖然實名制在實施過程中遭遇網民信息泄露等諸多問題而面臨取消,但在互聯網治理中取得的突出成績仍然值得肯定。

(三)新加坡治理網絡謠言的具體做法

制定網絡法律規范,設立專門監管機構,控制網絡信息內容。新加坡是世界上推廣互聯網最早和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在網絡管理方面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在政府的主導下,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規制網絡虛擬世界法案,從立法、執法、準入以及公民自我約束等渠道加強網絡管理,在確保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網民的網絡自由權利。首先,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立法及執法工作,通過《國內安全法》、《煽動法》、《廣播法》以及《互聯網實務法則》等相關法律打擊通過網絡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其次,新加坡政府設立媒體發展管理局作為專門機構管理互聯網媒體,《廣播法》授權媒體發展管理局審查任何傳播媒體、互聯網站以及電影、錄像、電腦游戲和音樂等。再次,新加坡政府嚴格控制網站的創立及網絡服務內容。新加坡《互聯網實務法則》規定,所有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都為政府所有或有政府背景,并遵守媒體發展管理局制定的互聯網操作準則。管理局有權命令供應商關閉被認為危害公共安全、國家防務、宗教和諧及社會公德的網站?;ヂ摼W禁止出現以下內容: 危及公共安全和國家防務;動搖公眾對執法部門的信心;煽動或誤導部分或全體公眾;引起人們痛恨和蔑視政府、激發對政府不滿;影響種族和宗教和諧;對種族或宗教團體進行抹黑和譏諷;在種族和宗教之間制造仇恨;提倡異端宗教或邪教儀式的內容;色情及猥褻內容;大肆渲染暴力、低俗色情和恐怖手法等。為維護國家團結和穩定,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已屏蔽了100多個包含色情等內容的網站。[7]

(四)澳大利亞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

網絡服務提供商簽署協議,保證不傳播謠言。澳大利亞在網絡治理領域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通過由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制定互聯網管理制度,規范涵蓋網絡謠言的違規行為,澳大利亞網絡服務提供商與政府簽訂協議,保證不傳播謠言、垃圾郵件等。此外,傳播媒體管理局還向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相應的軟件和技術支持,保證協議的有效履行。

(五)法國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

發揮公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治理網絡虛假信息傳播。2011年,因為網絡謠言的傳播造成了法國國內的騷亂。針對各種網絡謠言,法國網民自發成立了“停止傳謠”等辟謠網站,通過網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服務,保證了網絡信息的真實性,避免了因虛假網絡信息的傳播帶來的社會動蕩和危機。

四、法治語境下網絡謠言的政府規制路徑分析

中國政法大學馬懷德教授認為,依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是依法治國方略的應有之義。目前,網絡上存在的造謠、傳謠現象不僅不符合法律精神,同時也對公共安全造成了危害,屬于應依法糾正的范圍。在這種情況下,依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不僅是執法機關的權力,也是其必須盡到的責任與義務。[8]網絡謠言的形成和傳播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因而其治理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法律手段,形成長效機制。

(一)增強政府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網絡謠言的肆虐,從表面上看是民眾的匿名心理、從眾心理和非理性認知引起的,但根源卻始終深藏于特定語境的社會現實和具體實踐中,是人們對特定社會結構或狀態的不滿以及對政府施政和決策缺乏信任所致。[9]“從一定程度上說,網絡謠言反映了社會上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也正是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才造成了部分群體的心理失衡。 因此,政府機關必須改進工作方式,端正服務態度,科學制定決策, 增強政府活動的規范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首先,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對關系公共利益和社會管理的事務要及時發布政府信息,推進政務公開、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具體來講,政府應當與主流媒體協作, 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建立防范謠言擴散的預警機制。其次,及時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動向,對可能成為謠言的虛假信息進行重點篩選,盡早采取措施來掌控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最后,當謠言在網絡上泛濫時,政府應當及時有效地公開各種辟謠信息,用“信息公開”遏止“謠言擴散”。[10]

(二)疏通公眾權利救濟渠道,將社會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

當前,傳統的傳媒方式已不能及時地傳達公眾的利益訴求,加之正常的司法、信訪權利救濟途徑存在的現實局限性,導致公眾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救濟。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普通民眾在與公權力機關博弈中的式微現狀,一方面,公眾可以及時地獲知最新的國家法律、政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發出自己的聲音,擴大社會影響,獲得權利救濟。而在此過程中,卻也難免出現“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的狀況,導致網絡信息傳播的失實、失真,進而誘發更大的社會危機。對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健全現有的權利保障機制,完善既有權利救濟途徑,促使公眾更多地通過正當途徑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將激化社會矛盾的網絡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

(三)明確界定言論自由和網絡謠言的邊界,不枉不縱網絡造謠等不法行為

治理網絡謠言必須明確網絡謠言的概念和范圍,因為對網絡謠言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會帶來不同的法律適用,而不同的法律適用又會在不同程度上制約公眾的言論自由權。要堅持在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原則下,厘清輿論監督與造謠中傷的界限、言論自由與網絡侵權的界限、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界限,進而完善法律對網絡謠言進行民事、行政、刑事追責機制。具體來說,應從三個方面區分一般言論與網絡謠言。第一,要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和動機。制造網絡謠言的人往往希望通過發布虛假信息,迷惑不明真相的人,進而侵犯他人權益,制造社會混亂。該類主體具有明顯的主觀故意,應認定為網絡謠言。而對于不知內容真假而發布、轉發失實信息的,僅具有主觀過失,不能認定為制造、傳播網絡謠言,只能通過民事途徑加以規制。第二,要認定編造的內容與造謠的對象。一是要認定造謠的內容。對于信息內容基本屬實,僅僅具有夸大情節的言論一般不宜認為定網絡謠言。對于缺少實際內容,無法使他人做出判斷結論的也不宜認定為網絡謠言。例如網上發帖稱“某某人是壞人或者貪污犯”,但缺少具體內容,使受眾者無從判斷其真實性的即不能認定為造謠行為。二是要認定造謠的對象。網絡言論指向的對象是公權力機關抑或普通民眾,認定的標準應有所差別。如果造謠對象僅僅是一名普通民眾,那么,只要查實發帖內容確系捏造并且給造謠對象帶來現實危害即可認定為網絡謠言。但如果造謠對象是公權力機關,在認定時則宜采取審慎態度。因為每個公民都享有憲法賦予的監督權、批評權,公權力機關相對于普通公民而言處于強勢地位,由于信息不對稱,這種批評可能出錯或言過其實。 政府作為公權力機關,對公民的錯誤批評應該具有起碼的寬容性和容忍度。只要編造的內容不會對政府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就不應該認定為網絡謠言。作為擁有公共話語權的權力機關,也可以通過及時發布信息避免不實言論造成的社會危害。第三,認定言論造成的危害結果。認定網絡謠言,一是要看謠言是否存在明顯而即刻的危險。明顯而即刻的危險是美國保護或限制言論自由的重要原則。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在其判決中指出:在劇院高呼起火而引起恐慌的言論, 會引發明顯而即刻的危險, 這種情況下才不受憲法保護。[11]同樣,通過網絡發布虛假內容,即使還沒有出現現實的危害,但是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種現實危害馬上就會來臨,就說明網絡謠言造成了明顯而即刻的危險;二是要看造謠行為或謠言是否造成了直接損害。對于通過網絡編造虛假內容進行傳播而給他人、社會或者國家帶來現實危害的行為,只要具有主觀故意,就可以認定為網絡謠言。[12]

(四)嚴格網絡監管,將制造網絡謠言與公民個人信用記錄掛鉤

網絡謠言的傳播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治理需要動用社會方法,才能收到滿意的社會效果??梢钥紤]將公民的網上不實言論與其個人信用記錄掛鉤,將網上虛擬違法活動納入個人信用記錄體系,并與信貸、保險、入職等社會準入標準掛鉤,增加網上造謠行為的違法成本,加大對造謠行為的懲戒力度。誠信體系建設是根治陋習之策略,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方向,諸多發達國家已經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對我國有諸多借鑒意義。

(五)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載體,網絡服務提供商負有治理網絡謠言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管理條例》,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工商機關對互聯網的信息真實性不做直接審查,而是要求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發現虛假信息必須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及時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這就要求互聯網行業健全行業自律制度,提高網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提高網站識別、管理、懲戒網絡謠言的能力和水平。在最新頒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中明確規定了對網絡服務商的追責條款,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許可證或者取消備案、關閉網站、禁止有關責任人員從事網絡服務業務等處罰。進一步強化了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此外,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用戶利用其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擔連帶責任。從民事立法的角度將互聯網納入法律規制的范圍,明確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監管職責,提高了網絡謠言傳播的違法成本。因此,互聯網運營商要加大開發創新力度,建立網絡謠言監測形成機制、篩選確認制度、破壞評估制度、整合相關職能機構調查處理制度、處理后反饋制度,形成及時發現網絡謠言、及時處置網絡謠言、及時辟謠機制,對網絡謠言內容本身及時正本清源,對網絡謠言的發布者、傳播者的處理及時公布于眾,接受社會監督。[13]

【參考文獻】

[1]巢乃鵬,黃嫻.網絡傳播中的“謠言”現象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06).

[2]黨西民.突發事件中謠言的魔力[J].中國報業,2011,(08).

[3]逾8成受訪者確認當今社會謠言很多 為何如此泛濫?[N].中國青年報,2011-09-08.

[4]境外反華勢力,利用微博造謠[N].文匯報,2012-01-07.

[5]各國多管齊下嚴打網絡謠言[N].人民日報,2012-04-17.

[6]國外如何治理網絡謠言:美國嚴懲網上造謠[N].光明日報,2012-04-18.

[7]新加坡出臺一系列規范法案 最大限度保障網民的網絡權利[EB/OL].中國貿易促進網,http://daibiaochu.ccpit.org,2012-12-31.

[8]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法律專家談整治網絡謠言[N].光明日報,2012-04-17.

[9]劉敢德.從網絡謠言看網絡法治文化的建設[J]. 法治論壇,2012,(06).

[10]整治網絡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N].人民日報,2012-04-18.

[11]龍顯雷.談美國憲政下的言論自由——“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原則的歷史分析[J].法商研究,1997,(02).

[12]“網絡造謠”行為的認定及刑法規制[EB/OL].鄭州檢察網,http://www.zzsjcy.gov.cn,2012-07-26.

[13]如何防控網絡謠言[EB/OL].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1-12-08.

(責任編輯:高 靜)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網絡執政是互聯網時代各國執政黨面對的現實。網絡政治戰略是美國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擁有的網絡資源優勢在對外戰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此,我國迫切需要正確研判網絡政治基本國情,為我國網絡政治良性發展作出戰略選擇。

關 鍵 詞:網絡政治;網絡執政;安全戰略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簡介:王菲菲(1980—),女,內蒙古通遼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副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外政治制度。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執政已成為政府執政的新形態,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網絡為執政帶來的風險無法回避,從國內看,網絡大國國情、網絡輿情引導、網絡安全態勢等問題不容忽視;從國外看,美國作為互聯網技術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通過網絡對別國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直接關系到一國的國家利益與網絡安全。因此,掌握我國網絡執政的基本現實,了解美國網絡政治戰略的具體內容和現實應用,對于我國正確選擇網絡政治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執政:互聯網時代國家

治理的必然要求

網絡執政能力作為衡量黨和政府執政水平的新標準,是新時期執政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離不開互聯網的技術支撐,離不開互聯網作用的發揮。因此,利用互聯網加強國家治理,通過提高網絡執政能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網絡執政的時代要求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化、信息化程度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和特征,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在新時期,合理利用、管理、建設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⒈網絡執政能力體現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ヂ摼W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眾多新問題,如虛假信息的泛濫、不法行為的蔓延等。網絡執政延伸了黨和政府治理國家的傳統邊界,因而網絡治理是國家治理首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同時,治理主體的多元融合、治理理念的民主公正、治理方法的科學高效、治理機制的縝密協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ヂ摼W為普通公眾搭建了參政議政的平臺,為民主政治搭建了深入發展的平臺,為共享共治搭建了科學決策的平臺?;ヂ摼W自身具備的特點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求,能夠調動社會各領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多元治理的強大合力,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條件。

⒉網絡執政環境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黨和政府已經把互聯網作為重要的執政資源,目前,已經形成了由中央級新聞網、地方級新聞網、傳統媒體網和商業門戶網組成的網絡傳播系統。同時,網絡問政平臺、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新的公眾服務信息平臺的搭建也進一步拓寬了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渠道。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政務平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黨和政府全面、權威、系統、及時地宣傳各項方針、政策,推動政務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有利于公眾表達訴求,參政議政,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保障公眾的參與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梢哉f,網絡執政的現實運用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⒊網絡執政風險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的新挑戰?;ヂ摼W的迅速發展使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信息來源的多元化、信息傳播的便捷化、網民身份的虛擬化、網民參政的非理性化等。信息來源的多元化挑戰著官方的話語權, 網民身份的虛擬化帶來了參政非理性的可能,直接弱化了網絡問政的價值,而互聯網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沖擊也不容小覷。這些現實表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國的網絡執政安全。

(二)網絡執政的現實要求

網絡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催生了網絡政治生態系統,還顛覆了傳統的社會管理理念,拓展了傳統社會管理的范圍。因此,充分認識我國網絡執政面臨的形勢,是提高網絡執政能力的關鍵。

⒈網絡大國國情不容忽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絡國情具有“兩大、兩低、兩多”的特點?!皟纱蟆奔淳W民規模大、城鄉差距大。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8.8%,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7.9%,規模達1.86億,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30.1%,與城鎮地區相差34.1個百分點?!皟傻汀奔淳W民學歷低、收入低。整體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占比為12.4%,較2014年上升1.3個百分點。網民月收入在2001-3000元、3001-5000元的群體占比最高,分別為21.0%和22.4%?!皟啥唷奔茨贻p網民多、低層邊緣群體網民多。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高。農村外出務工、農林牧漁勞動者、退休、無業、下崗、失業等群體占比18.6%。

⒉網絡輿情引導不容忽視。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曾說過:“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痹诰W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傳統的輿論格局被顛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被打破,傳統的信息來源渠道被拓寬,正確的輿論導向正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的網絡輿情具有非理性化、泛政治化的傾向。在一些網絡熱點事件中,有些網民往往把熱點事件與非道德、非民主對接起來,有些網民往往把熱點事件與政治制度、政治體系聯系起來,有些網民往往把熱點事件與官方、權威對立起來。眾聲喧嘩的網絡雜音充斥著民間輿論場,使得正常的討論交流、理性的對話說理有時無法展開,社會共識難以形成??梢哉f,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因此,必須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

⒊網絡安全態勢不容忽視。近年來,網絡空間逐漸被視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棱鏡門事件”敲響了各國網絡安全的警鐘。目前,印度、歐盟等制定了本國的網絡安全戰略,已形成了本國的網絡安全體系。我國于2014年2月成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將著眼于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統籌協調各領域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問題,研究和制定網絡安全發展戰略、宏觀規劃和重大政策,以不斷提高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但從現實情況看,我國整體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遠遠低于美國、俄羅斯等信息安全強國。我國網絡安全防護尚處于起步階段,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網絡技術與管理人才缺乏,網絡自主技術有待突破。因此,網絡安全態勢仍不容忽視。

二、美國網絡政治戰略的構成與應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利用其發達的互聯網技術,把網絡政治戰略延伸至對外戰略,使其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宗旨明確、重點突出的國家網絡安全戰略

2011年5月,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出臺,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和詳細的網絡空間戰略規劃,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指導著美國在網絡空間的政治行為和外交行為。該戰略的出臺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及完善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⒈以維護現有網絡空間秩序為宗旨。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宗旨是:“邀請其他國家和人民加入我們來共同創造繁榮、安全和開放的網絡世界,我們的核心理想是保護現有的網絡空間,共同追求和創造未來?!痹搼鹇缘木唧w內容包括經濟、軍事、司法、網絡安全、網絡管理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美國政府認為,任何網民都可以通過不同媒介和不分國界地尋求、接受、傳遞信息和思想?;咀杂珊托畔⒘鲃幼杂傻暮诵脑瓌t貫穿該戰略始終, 該戰略為保持美國在網絡空間的主導地位提供了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

⒉以謀求制網權為重點。從冷戰爆發到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前,是美國網絡安全戰略的孕育、萌芽和發展階段。[1]1998年,克林頓總統簽發了美國《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的法令,通過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確保網絡安全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從“9·11事件”到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網絡安全戰略確立、擴展和轉型階段。2003年2月,布什總統簽發了《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國家戰略》,將軍事打擊原則運用到網絡安全領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從奧巴馬政府入主白宮至今,是美國網絡安全戰略成熟、健全和完善階段。2009年5月出臺的《網絡空間政策評估報告》是奧巴馬政府對網絡空間形勢的重新評估以及初步戰略構想。2011年,《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正式出臺標志著奧巴馬政府網絡空間戰略的形成。通過網絡威懾謀求制網權,是這一階段的特點。

(二)以網絡滲透為主的國家網絡政治現實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手段不斷豐富、速度不斷加快,使意識形態的傳播范圍與效果不斷擴大。美國的網絡政治戰略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

⒈“在信息社會里,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任何人都有權享有信息和知識?!盵2]從表面上看,網絡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平等、自由的平臺,網民可以自由地接收來自不同傳播主體的思想和信息。但在看似平等、自由的網絡世界里,卻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水準的差異,使得美國能夠通過互聯網向其他國家傳播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意識、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等,而其他國家則面臨著如何應對美國這種網絡政治滲透的難題。

⒉網絡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傳播的高效率使一國問題可以迅速演變成國際問題。任何國家在互聯網上的政治行為都可以輕易、快速地跨越國界,因此,一國很難保持國內政治的獨立運作。網絡的開放性以及高效運行也為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美國還通過多種渠道輸出意識形態,促使意識形態的傳播產生了綜合效應。

基于上述原因,美國把網絡政治戰略作為其對外戰略的重要手段,當這一手段在個別國家的運用收到良好成效后,又為網絡政治戰略作用的發揮提供了空間。正如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說:“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終勝利,再沒有什么意識形態力量可以挑戰西方的自由民主”。[3]

(三)網絡技術優勢與雙重標準的應用

2013年6月,美國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先后通過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曝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項絕密電子監聽計劃——“棱鏡計劃”。美國通過該計劃,利用本國互聯網公司監視本國民眾,監控別國電腦系統?!袄忡R門事件”引起全球軒然大波,引發了各國對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視和思考。

⒈網絡技術優勢的現實應用。美國相關情報部門通過“棱鏡計劃”直接接觸九大互聯網企業用戶數據,而這些網絡科技巨頭則向美國兩大情報機構開放服務器,使美國政府能夠輕而易舉地監控全球。美國對他國網絡的監控,從歐洲到拉美,從傳統盟友到合作伙伴,包括中國都在其監聽的范圍。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遭受境外網絡攻擊的情況日趨嚴重。在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天的時間里,境外6747臺木馬或僵尸網絡控制服務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90余萬臺主機,其中,位于美國的2194臺控制服務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28.7萬臺主機。無論是按照控制服務器數量還是按照控制主機數量排名,美國都名列第一。

⒉推行雙重網絡標準。一方面,美國法律規定,聯邦政府在緊急狀況下,擁有絕對的權力來關閉互聯網;同時,美國安全部門可以以反恐為由竊聽民眾電話、查看互聯網通信。也就是說,美國對本國互聯網的限制相當嚴格。另一方面,美國又強調“互聯網自由”,其目標在于通過推動“有區別的互聯網自由”,強化自身網絡主導權,要求別國給予互聯網以絕對的自由。事實上,基于各國的基本國情迥異、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各國互聯網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但在符合本國法律法規,維護本國國家利益方面卻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美國互聯網安全戰略推行的是對內嚴格限制,對外要求別國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聯網自由”的雙重標準。正如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的文章所說:“美國政府對互聯網的態度依然充滿問題和矛盾”。

三、我國網絡政治發展的戰略選擇

阿爾溫·托夫勒曾說:“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盵4] 對此,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網絡時代,只有利用網絡這一重要平臺,牢牢把握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話語主導權,充分發揮網絡問政在暢通民意表達上的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保障我國的國家信息安全。

(一)利用互聯網傳播意識形態正能量

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應當組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網民能夠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正確認識和看待我國改革和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利用互聯網傳播正能量,關鍵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掌握 “三權”即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關鍵是要堅持黨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只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統一思想,攻堅克難。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關鍵是要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用完善的法規“管”,用可靠的隊伍“管”。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關鍵是要在總結規律中擁有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深入研究新媒體發展及輿情演變規律,在進行輿論宣傳時,能夠搶占輿論陣地,有效引導輿論。

⒉加強“三陣地”即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和思想輿論宣傳陣地建設。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宣傳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要加強思想輿論的對內、對外宣傳工作,尤其是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影響力和創新力。

(二)完善與網絡問政相關的立法

網絡政治戰略既包括對外層面的網絡安全戰略的制定,還包括對內層面的網絡問政立法的完備。規范網絡問政行為,將整個問政環節納入法制的軌道,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應做到以下兩點:

⒈完善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虛擬空間離不開現實規則,因為法律是規范網民行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建設,必須進一步劃定網絡的合法邊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依法用網、依法管網、依法促網”。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頒布的一些相關規定已經滯后,存在立法內容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為此,在立法理念上,既要打擊和懲戒網絡違法行為,又要保證網民正常、合理的網絡參政權利,努力實現尊重權利與保障自由之間的平衡與協調。在立法內容上,要體現針對性和全面性。網絡立法既要針對嚴重擾亂網絡公共秩序的行為,又要從不同網絡犯罪主體角度體現立法的全面性。

⒉完善網絡問政回應和問責機制。網絡問政是線上問政、線下行政的過程,因此,有效的網絡問政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網絡問政回應機制的建立是網絡問政制度化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各地針對不同的政民互動網站(或版塊)有著不同的網絡問政回應機制,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存在“僵尸”政府網站、“空殼”政務微博,究其原因在于沒有真正落實網絡問政回應機制。網絡問政回應機制不是簡單地回答“問”,而是具體地落實如何“辦”。雖然從網絡問政到網絡問責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與要求卻明顯不同。網絡問政是對政府部門工作的要求,而網絡問責強調的是對責任的追究??梢哉f,網絡問責作為網絡問政發展的產物,已成為我國網絡問政的一種新方式。

(三)加強國家信息安全建設

美國學者雷諾曾說過:新的溝通技術也可能導致個人自主性的喪失以及數字監控的出現,因為那些看不見的觀察程序將會跟蹤我們的數字蹤跡。網絡無國界,但網絡安全和國家利益則是有國界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正確判斷,進一步凸顯了我國加強網絡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⒈提高互聯網自主創新能力。網絡是技術主導型的新興產業,技術水平決定傳播力、影響力。眾所周知,基于IPv4協議的第一代互聯網是被美國壟斷的,出于戰略考慮,美國分配給其他國家的IP地址很少。IPv6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協議,是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各國圍繞互聯網領域的角逐已經開始。在互聯網新技術時代到來的臨界點,為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擁有更多的網絡話語權,我國必須切實貫徹實施《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以下簡稱《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加強網絡新技術研發,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自主創新,確保國家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

⒉制定互聯網國家發展戰略。如今,互聯網已與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深度融合?;ヂ摼W作為全球化時代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已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紛紛制定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爭取和維護網絡空間中的優勢地位;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新西蘭等國家也積極制定網絡安全戰略,維護自身網絡權益。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互聯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但這些政策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還有待提高。201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出臺,這是維護我國網絡空間主權和安全的制度設計,是引導網絡健康發展的行為規范,是我國參與互聯網全球治理與合作的重要原則。以此為開端,我國還應對互聯網的發展進行全盤統籌和有機協調,把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戰略,以應對國際發展形勢。

(四)積極參與互聯網全球治理

“互聯網本身的結構與特點已經超越了主權的治理范圍?!盵5]“此外,技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是選擇的結果。技術不能決定其自身的發展路徑,也不能保證被理性使用。信息技術終究還是技術,帶有工具的性質,既可以用其從善,也可以用其行惡?!盵6]可見,互聯網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互聯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向。在國際關系中,互聯網全球治理面臨著諸多困境:一是制度行動者的限度,即由誰來決定治理規則。二是組織結構的限度,即技術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沖突。以技術目標為導向的治理是去意識形態的基于效率的治理,而以組織目標為導向的治理則是基于合法性的強化意識形態的治理。兩個目標的妥協與整合是互聯網全球治理的方向。三是各國價值觀的沖突。網絡政治的全球治理因各國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而變得困難?;ヂ摼W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其背后代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各國價值觀沖突是全球治理的致命要害之一。[7] 因此,如何實現互聯網全球治理,走出治理困境,既需要理論層面的研究,也離不開對現實政治生活的逐步探索。

⒈互聯網全球治理是“去美國化”的過程。目前,美國仍保持著對互聯網終端的絕對控制權。為爭奪國際互聯網話語權,俄羅斯一直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互聯網終端服務的“去美國化”。從2003年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開始,“77國集團”均對此持贊成態度。2014年,美國宣布將移交互聯網管理權。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美國政府為移交方案設立了嚴格的前提條件,即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不會接受“由政府或政府間機構主導的解決方案”??梢?,基于美國具有的網絡優勢,決定了互聯網全球治理并非一日之事。

⒉互聯網全球治理是國際合作的過程。任何一項國際規則的制定都離不開各國間的合作?;ヂ摼W全球治理“去美國化”的過程也是各國合作的過程。中國作為網民數量第一的網絡大國,在全球網絡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4年,由中國主辦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既是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搭建的國際平臺,也是為國際互聯網共享共治搭建的中國平臺。只有各國間加強對話溝通,增進了解信任,才能構建安全、開放、平等的網絡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應積極參與并與各國一道為實現互聯網全球治理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勢不可擋,但網絡政治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如查德威克所言:“互聯網政治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其特征是充滿不確定性以及悖論,我們有時會高估它,有時也會低估它。正是這些變化性使得互聯網政治學成為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領域。當我們試圖對其作些歸納總結時,也許我們最好能夠理解這個領域中的高度偶然性,即使在未來,互聯網這個特性也不太可能改變?!盵8]因此, 網絡政治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沈逸.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M].時事出版社,2013.11-12,252.

[2]安南.共同努力建設信息社會[N].人民郵電報,2003-05-16.

[3]劉靖華.霸權的興衰[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4]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0.

[5]Nazli Choucr,i.“Introduction:Cyber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257.

[6](美)簡·芳汀.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

[7]蔡翠紅.國際關系中的網絡政治及其治理困境[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05):108-110.

[8](英)安德魯·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和新傳播技術[M].華夏出版社,2010.443.

(責任編輯:高 靜)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發表觀點、想法、意見等的重要平臺。高校輿情治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時代為其在管理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輿情治理帶來了新的問題。網絡輿情出現了新特點,為高校輿情治理能能力的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盵1]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社會各個層面。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互聯網+”為治理平臺,實現網絡輿情治理的轉型,從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一、“互聯網+”與網絡輿情治理

2013年,騰訊CEO馬化騰最早提出了“互聯網+”一詞,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2]“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影響著各個領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概念。而阿里研究院在《“互聯網+”研究報告》中指出:“‘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在線化、數據化?!ヂ摼W +’在內涵上根本區隔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盵3]從此在學術界引起了各界學者的關注。它是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到一定的特定階段,是由經濟發展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網絡新興技術的成熟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各種模式融合,每個領域都高度關注其帶來的影響,目前高校教育被普遍認為是未來互聯網行業最受關注的領域。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高校學生作為教育群體和輿情主體,運用互聯網這個傳播媒介,積極參與社會所發生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思想。治理是一種網絡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而且與現實社會聯系緊密?!八ū匾墓矙嗤?、管理規則、治理機制和治理方式?!盵4]輿論治理是在一個新的輿論生態環節中產生的,是主體通過改變傳統的治理方式,針對公眾意見、觀點中出現的不文明的輿論現象,采用新的治理手段,引導公眾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化解輿論危機的治理方式,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所以,所謂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是在整個高校管理制度視域下,管理者運用自身的權力,去引導、把控和規范輿情主體的網絡言論,最大限度地增進高校的公共利益,化解高校輿情危機,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以大學生為主要群體,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綜合,它是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晴雨表和風向標[5]。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新的特點,加速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改變了傳統輿論場的格局,為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1.輿情主體表達非理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輿論場以“人人都是麥克風”為主要特點,校園的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成為信息的來源和發布者,高校管理者信息主導權和輿論引導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整個校園的媒體格局發生了巨大轉變。大學生有盲目跟風、從眾行為,他們對社會上發生的熱點問題,在不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主觀臆斷,發表看法和觀點。他們表達的觀點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并且有很多大學生違背良好公共道德風尚和法律規范,采取極端的手段,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例如語言謾罵、誹謗、人肉搜索等方法,這些輿論具有情緒性、偏激性和攻擊性的特點,嚴重導致了事件主體隱私權受到侵害,加大了高校輿論治理難度。

2.輿情內容多元化、碎片化。在“互聯網+”傳播平臺上,國內外、社會校園熱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大學生就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傳播載體發送各種信息,比如說聲音、圖片、視頻、文字等,呈現出信息多元的特點。此外,信息傳播過程還呈現出“雙重碎片化”特征,即輿論主體發表言論的時間碎片化,以及內容編輯的碎片化。體現在大學生喜歡利用空閑時間瀏覽各種碎信息,同時也在碎片化時間里分享和傳播這些信息。在內容上,他們習慣于用只言片語的語言描述,加上一些現場照片或者一些小視頻,表達心中的想法。

3.輿情傳播迅速性?!盎ヂ摼W+”與各行各業相互融合貫通,導致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融合,打破了以前的空間和時間界限。大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導致他們對社會信息的敏感性,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傳播迅速性、突發性等特點,網絡成為了校園內主要反映社會輿情的載體之一。大眾傳媒成為高校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本身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征,加快了輿情傳播的速度,為高校輿情治理能力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設的策略

新時期,“互聯網+”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發展的大勢所趨,高校管理者要根據輿情新特點,加強提升網絡輿情理能力,有效引導高校輿情的正確走向,為大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1.培養輿情主體理性表達意識,共同建立輿論文明。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論述:“個體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其個性便被湮沒了,變得情緒化,并失去自己的判斷,群體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個體會追隨群體的行為表現?!盵6]大學生具有相同觀點的輿情主體會形成一個網絡集群,與孤立的網絡主體相比,網絡集群中的大學生更容易受群體情緒感染,缺乏理性意識,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進而造成校園網絡輿論事件的發生。

高校輿情主體的理性表達,是高校建立輿論文明的關鍵因素。一方面,高校必須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把課堂教育和課下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理性表達意識,保證學生在網絡表達中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言行,提高他們對輿情信息的甄別能力以及對各種社會現象理性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公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自律行為,建立輿論文明。作為高校輿論主體的大學生,要用辯證、客觀的視角認知信息,根據輿情的實際情況加以判斷、分析,抵制情緒化地表達觀點、傳播信息、上傳信息,培養主體意識,建立一種輿論文明,從而形成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

2.管理者要牢牢輿論話語權,提高管理水平。在“互聯網+”時代,只有牢牢掌握輿論引導權,才能決定輿情發展的后續導向,掌握輿論話語權。作為高校管理者,對于高校大學生的輿情狀況,要牢牢把握主權,控制輿論走向。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發揮內容權威的優勢,在輿論博弈中善于爭奪輿論制高點,掌握信息引導權。在面對輿情危機時,要準確把握信息源,充分運用互聯網輿論規律,隨時關注輿情主體的思想動態和輿情導向。積極回應線下輿情和線上輿情,在對輿情性質和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之后,迅速發布自己所掌握的權威信息,有針對性地引導輿情走向。另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引導作用,打造主流輿論意見領袖。高校要充分利用意見領袖的輿論力量,來引導整體輿論方向,以輔助管理者消減和釋放輿論壓力。比如高校骨干教師、輔導員都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利用互聯網優勢,對學生熱議的話題及時做出回應,積極引導校園網絡輿情。

3.轉變輿情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管理者轉變原有的治理模式,建立以“互聯網+”時代為核心資源的高校網絡治理新模式?!爸贫葐栴}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盵7]在高校治理中,治理模式的轉變是基礎,制度是治理能力建設的保障機制,不斷實現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

首先,建立以“互聯網+”為核心資源的治理模式?!盎ヂ摼W+”時代具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各平臺擁有的優勢,高??梢酝ㄟ^建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綜合系統,儲存學校大量相關信息,具備對各項數據挖掘的能力,能夠對學校日常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能充分地為高校提供數據支撐。其次,完善高校輿情治理機制。高校治理機制包括領導機制、數據流動和溝通機制以及高校信息保密機制。由于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與教育部門、高校教師、學生等各參與主體的信息息息相關。所以,要完善治理機制,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管理,以確保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數據應用的安全性。

互聯技術通信網絡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以加強高校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要著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陣地管理。我國互聯網已經進入到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新生代95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與過去大學生相比發生較大變化,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也使得大學生網絡輿情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本文通過對江蘇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抽樣調查,分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新特征、現狀,試圖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95后大學生;網絡輿情

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本文移動互聯網是狹義的移動互聯網,是指用戶使用手機或其他終端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訪問APP終端或者瀏覽WAP的網站。移動互聯網手機用戶,以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為顯著特征,已成為影響中國網絡輿情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因現在大學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改變著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根據《2014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達到6.86億,與2013年12月相比,用戶數增長5%,手機繼續保持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并持續增長趨勢,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全民時代[1]。便捷的移動互聯網使得大學生有了更加迅速獲取各類信息的途徑,參與網絡輿論的方式便捷多樣化,這給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對大學生輿情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一、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輿情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功能性強、使用便捷的互聯網,便于大學生迅速通過移動互聯網查看接收國內外動態、國家政策、高校新聞動態等信息,更直接方便地影響大學生網絡輿情。移動互聯網所具有的便捷特征同時也讓大學生參與輿論越來越便捷,影響著以“自由精神”為理念的大學生網絡輿情信息管理[2]。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網絡虛假信息造成信息誤導、混淆輿論。移動互聯網下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其實是校園輿情、網絡輿情、社會輿情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縱橫交錯的結果,加上大學生的熱情與沖動很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從而增加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的難度。

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在某些時候的沖擊是深刻的,大學所承擔的培養學生、塑造學生的手段和載體都受到了嚴峻挑戰[3]。在此情形下,全面調查了解現狀,分析移動互聯網給大學生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探索大學生網絡監管如何適應網絡環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網絡輿論教育工作進行大膽創新,是很有必要的。

二、移動互聯網下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調查

本研究是基于江蘇省部分高校進行的,隨機抽取了江蘇省的部分高校,在各高校又隨機抽取了20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收回了1687份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456份。樣本的具體構成情況如下:被調查對象中男生658人,女生798人,男女比例略有偏差,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受調查者年齡跨度從18到32歲,其中20~24歲的大學生占總人數的77.6%;24~32歲研究生(含博士生)占總人數的10.8%;18~20歲的??粕藬嫡伎側藬档?1.6%。根據被調查者的所學專業分為文、理兩科,文科(包含藝術類)大概占47.7%,理科大概占52.3%。具體構成如表1:

三、移動互聯網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

根據調查的數據分析,目前高校學生99.8%使用的是能上網的智能手機,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個人微博、QQ等載體在網絡上隨手拍攝并分享自己的見聞,時時瀏覽網絡信息并評論。同時,大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參與各種社會現象、政治熱點的交流和探討,而且很容易參與到網絡輿論中并將輿情信息形式借助微信朋友圈、個人微博、QQ等載體進行分享轉載[4]。大學生具有如此高的移動互聯網活躍度,較以往相比,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契機,高校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和建設顯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一)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同度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天被各種網絡信息充斥著,根據對江蘇部分高校調查的結果,值得欣慰的是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知識群體并沒有完全相信和依賴網絡信息。根據對江蘇部分高校調查的結果,僅有2.3%的大學生完全相信和依賴網絡信息;17%的大學生比較相信網絡信息;69%的大學生都表示相信部分網絡信息;10.6%的大學生基本不相信網絡信息;1.1%的學生完全不相信網絡中的信息,認為都是炒作。其認同度和頻率如表2所示。

從調查統計的結果看,大學生較熱衷于討論網絡輿論信息。對于大學生是否討論網絡中所出現的信息時,有78.8%的學生表示會就自己所瀏覽到的部分網絡信息或網絡新聞與周圍同學進行討論。關于網絡輿論有時會出現的一些過激事件或不正當言論,有接近40%的大學生持反對態度,45%的大學生覺得屬于他人言論自由,對這些言論持漠然冷淡態度,也不會去參與。江蘇部分高校普遍采取的態度是“倡導大學生:關注熱點,不參言論,止步制造不正當言論”。

(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論環境

針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江蘇部分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調查研究表明:69.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大學網絡輿論環境良好,盡管有部分不良信息傳播;15.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大學網絡輿論環境較差,存在著反面消極情緒和大量消極信息;14.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大學網絡輿論環境很好,學校有明確的輿論導向。如圖1所示:

(三)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絡輿情對在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存在的影響力,根據調研數據顯示:25.8%的大學生認為移動互聯網影響力很大,會改變自己的較多價值觀和行為;42.3%的大學生認為移動互聯網有存在影響力,但僅僅改變自己某些方面的思想觀念;23.6%的大學生認為移動互聯網僅有部分影響,然而不會改變自己的主觀原則;8.3%的大學生認為移動互聯網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基本沒有影響。如圖2。

(四)大學生對高校網絡監管效果認可度

在調查中,針對學校對于校園網絡輿情的監督效果認可度的數據顯示:14.3%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數以萬計,學校無能力監督網絡輿論;58.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監督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監督網絡輿論;27.1%的學生認為學校監督有力度,能及時刪除不良信息,能夠為師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如圖3。

(五)高校對網絡輿情信息管理規范程度

針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輿情信息管理是否規范,62.5%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輿情信息監控管理一般,在相關方面尤其是尊重學生隱私方面做得不夠規范;23.6%的學生認為學校輿情現象管理很好,但也有13.9%的學生認為學校輿情信息管理完全不規范,不是公安局,沒有法律或相關條文來管理。如圖4。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大學生對于網絡輿情有一定的辨別力,大學生網絡輿情風氣狀況較良好,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存在影響力,尤其是一些網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但高校在對網絡輿情信息監管以及管理規范程度方面卻表現一般。

四、大學生網絡輿情問題剖析

通過研究江蘇省部分高校的調查數據(可多項選擇)發現:65.2%的大學生認為高校95后學生群體的沖動張揚個性因素容易引發大學生網絡輿情隱患;49.3%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傳播中監管不認可的因素給網絡輿情帶來隱患;56.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輿情信息管理不規范的因素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出現問題。此外,52.8%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會網絡輿情的隱患也是引起大學生網絡輿情問題的因素。

(一)95后大學生群體易引發網絡輿情隱患

一般來說,95后大學生這個群體普遍具有個性沖動的特征,一般有著自律意識與自控能力缺乏、感性大于理性、有一定從眾心理、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干擾的特點。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時期,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十分熱衷,尤其是網絡輿論熱點事件。95后大學生喜歡關注前沿、熱門話題,渴望展示個性評論或發表個性狀態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參與互動交流。他們不再僅僅關注自己的學習、生活,還對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件、政府政策等都較敏感、熱衷。95后大學生敢于對于社會的陰暗面表示不滿,敢于同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的現象針鋒相對。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方便充分展示自己意見的平臺,便捷到隨時有靈感隨時發,但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成長的階段,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5]。大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尚缺少相應的直接限制,使得這些95后大學生缺少這方面的顧忌,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傳播消極的、錯誤的信息誤導其他同學,引發一些信任危機。

(二)學校監管不能全方位給大學生輿情帶來漏洞

在調查中,江蘇省部分高校大學生認為網絡輿情學校能夠監管,但是網絡范圍太大,部分社交工具中有些庸俗的內容和灰色信息,學校沒辦法監督到。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等院校對高校輿情其實已經高度重視,但移動互聯網的各種信息傳播終端APP不斷更迭,比如后來居上的APP“微信”:2014年5月移動端統計,微信活躍用戶數達35986.73萬,QQ活躍用戶數達30733.06萬,微信活躍用戶已開始趕超手機QQ。2013年底,在所有年齡段調查用戶中,手機QQ的活躍用戶數量都是穩居第一。但到2014年5月,微信已經成為21歲以上用戶的首要手機應用。信息傳播終端APP不斷更迭是造成高校輿情隱患的重要原因。

海量網絡輿情信息,學校管理控制不易。大學生網絡輿情具有隱匿性、虛擬性、開放性,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使得網絡輿情傳播增加了迅速性、直接性。一些庸俗、錯誤的言論和虛假的信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集群效應,容易得到傳播,對大學生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6]。一旦發生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導,往往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或者惡性事件。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尤其是微信圈、微博、QQ等,大學生對一些熱點問題反應快,輿論多元而分散,容易形成大學生網絡輿論危機。

(三)社會輿情復雜導致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

大學生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在某種程度上是交縱影響的,大學生網絡輿情也屬于社會輿情的一個部分。一般而言,社會輿情中的熱點話題或突發事件會成為校園大學生網絡輿情中的焦點,同時大學生網絡輿情中爆料的事件或熱點也可能成為社會網絡中討論的話題。由此可見,大學生網絡輿情與社會網絡輿情已經出現了較大程度的相互干擾、有機融合。因此,現實社會的各種復雜的網絡輿情以及社會經濟騰飛發展建設中所出現的道德精神缺失現象成為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具有如此高移動互聯網活躍度,面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各種狀況,引起負面輿情的原因較多,如何來抑制負面網絡輿情的傳播,如何來引導、監管高校輿情,并以此作為契機,加快院校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和建設,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

五、對策建議

根據江蘇省部分高校實際調研數據分析結果,在可多選的情況下顯示:78.6%認為高校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正面引導,倡導網絡輿論好風氣;45.6%認為大學生需要加強輿情引導信息員的培訓,但不是培訓同學間的網絡間諜,影響同學關系;42.3%認為要提升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管能力,要跟得上不斷發展的網絡更新步伐;82.7%認為網絡輿情發展迅猛,需要完善大學生網絡輿情應急處置機制。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正面引導

大學生網絡輿情信息的引導,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分七個部分,其中第四點“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和第五點“不斷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明確指出了高校今后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按罅μ岣吒咝=處熽犖樗枷胝嗡刭|”說明第一課堂的引導老師首先要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課程教學的每一位老師自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對一些熱點事件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斷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說明第二課堂的引導要壯大主流正確輿論,在這主流輿論過程中學生干部和學生社團要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深入同學的朋輩引導,也是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第一線,由于同學之間更加容易溝通,引導效果也更加顯著。高校在對大學生網絡輿情進行正面主流引導時,要注重高校對輿論信息的把握和及時發布,從而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

良好的輿情引導隊伍是高校輿情向著社會主流思想輿論發展的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隊伍。這支引導隊伍主要由網絡管理人員、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心理咨詢的專門人員以及學生班團干部共同組成。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人們更為信任的是事件的當事人和親歷者,應讓他們成為有效影響源,可采用建立官方微信推送平臺、校園官方微博、人人網主頁等方式來擴大交流的平臺,進一步促進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此外,這一支隊伍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社交軟件、信息傳播平臺對大學生輿情信息進行關注、收集、分析,并及時上報。這支隊伍在開展大學生輿情信息引導時要在學校領導的統一指揮下,由輿情信息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統一協調和組合,這樣才能促使輿情的收集、分析等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跟上網絡發展步伐,提升監管能力

大學生輿情的監管,要求高校從技術層面提升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管的能力。如今網絡信息傳播多樣化,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終端的APP不斷更迭,針對大學生網絡輿情信息應該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有能力且有效地進行監管[7]。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園信息安全的防護工作,建立防護的軟件、硬件監測系統,進而來維護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穩定監管、把控。其次,對于所發現的移動互聯網通過某APP終端發的虛假輿論或造謠等,及時進行跟蹤與處理,進而不斷完善針對信息源的控制與追溯等工作。當然,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對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監管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從思想層面深層進行正面的引導。

本文是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江蘇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實證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的結果分析了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同度、網絡輿論環境、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高校網絡監管規范層度及認可度,從而對高校網絡輿情問題進行探索分析,并提出三點建議。當然這些都只是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情信息研究的一個方面,未來根據《意見》中提出的“以加強高校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著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陣地管理”要求,對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黃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4,(3):48-49.

[2]蘇娜.新媒體擬態環境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影響及應對[J].江蘇高教,2014,(3):123-125.

[3]卿立新.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及其應對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王蘇曦.做學生的網友:網絡時代班級管理的良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4):95.

[5]劉穎.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7):34-35.

上一篇:體育保險法規健全論文范文下一篇:央行金融監管方式論文范文

熱門文章

互聯網絡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