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關系

2023-02-08

第一篇: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關系

淺談新聞與新媒體的關系

與發展

單位: 姓名:

2015年12月22日

【摘要】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各種傳輸、接收產品,讓各式各樣的傳媒工具形成網絡化,并逐步占據了人們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新媒體。自誕生以來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很多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研究。這些新媒體在帶給人們快捷生活的同時也對報紙、廣播、電視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就迫使原有的傳統媒體必須認真思考對策,來維持其生存競爭能力。

【關鍵詞】新聞、傳統媒體、新媒體

一、引言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它不僅是電視新聞新的重要載體,借助于新媒體能使新聞更加有效的被大眾所接受,同時它還有著其他方面的功能, 因此對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關系進行研究,確立關系、調整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概念的解釋

1.新聞

新聞,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文章文體,它是指在報紙、廣播、電臺、互聯網等媒體上使用的,用來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

2.媒體與新媒體

1

所謂媒體就是指用來傳播信息(新聞)的媒介,也就是宣傳報道的平臺,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等。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網絡等傳播方式,以及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現如今電腦也已成為了傳統媒體,其實過去沒有傳統媒體這一說,自從新媒體橫空出世以后,其他媒體似乎都老了,過時了。不過新媒體的確有橫掃一切的架勢。就像蘋果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亞馬遜重新定義了書店,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淘寶重新定義了商店,新媒體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顛覆了媒體組織內容生產的方式。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最深刻的表現在與用戶的關系上,新媒體是把用戶作為受眾、作為自己最重要的資源,把用戶受眾的信息作為自己最大的財富,把滿足受眾用戶的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

三、新聞與新媒體的關系

1.新聞需要新媒體為載體傳播, 但新媒體不單單只傳播新聞。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于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于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我們

2 知道, 新聞只是一種文體, 這種文體的傳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平臺, 也就是一定的傳播載體, 而新媒體卻不僅僅是用來傳播新聞的, 新聞只是新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云時代媒體的平臺化、可視化和定制化將成為新的特點、新的趨勢,不管時代怎么變,媒體的形態怎么改,但媒體的使命都不會變。媒體就是要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盡可能快、盡可能廣、盡可能深入地把信息傳遞給受眾。

2.新媒體的產生拓寬了廣泛的新聞市場

新媒體的誕生雖然改變了傳統媒體中新聞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但是卻為新聞業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和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于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于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

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于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余。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支撐的互聯網等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聞的受眾更加地廣泛,時間上更有隨意性,地域更加地廣闊,

3 接收傳播的速度也更加地快, 這就為新聞業提供了一個更加廣泛的市場, 有利于推動新聞業的進一步發展。

3.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很大的沖擊

然而在看到新媒體帶來廣泛市場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其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互聯網傳播的不僅僅是新聞, 還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迅猛發展,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方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都對傳統的報紙、電視及電臺新聞傳播造成了沖擊。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最深刻的表現在與用戶的關系上,新媒體它是把用戶作為受眾、作為自己最重要的資源,把用戶受眾的信息作為自己最大的財富,把滿足受眾用戶的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

打開邊界,構建創造和共享的開放平臺,與用戶高度融合,眾包眾籌,深度融合,共同提升價值,這才是未來的社會媒體化的方向。

新一輪的三化正在蓬勃興起,對媒體而言,全世界都一樣,我覺得大家都處在一個起跑線上,快魚吃慢魚,誰都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彎道超車,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今后的媒體必然成為一個大融合的平臺,把內容、渠道、資源,媒體和受眾連在一起,那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游戲等各種內容形式不再被割裂,像PC、手機、ipad、戶外屏幕、可穿戴設備等,各種端口渠道在同一個平臺上操控,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是媒體還是受眾,是組織還是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地點使用終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

未來像手表、戒指、眼鏡、汽車、桌子、洗衣房,甚至一切物體都可以變成媒介的入口和出口,云平臺將是世界最大的資源庫、最實

4 用的月光寶盒。

讀圖時代早已經到來,有人做了比較,把每周最熱的十篇新聞,放在四大網站的要聞區,點擊量是十萬級的,然而同樣的內容用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它的點擊量能夠達到百萬量級。微信上視頻的功能的快速發展,使得朋友圈不再是文字傳情,像短視頻、微視頻正在搶奪越來越多人的眼球,有了互聯網世界的確運轉加速了,網絡生活就是追趕著太陽24小時的日不落,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可視化的表達與交互可以使受眾瞬間接收、快速理解,輕松的體驗全新影像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進步,還將打造出全新的信息形態,給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將會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另外對傳統媒體產生沖擊的是定制化,報刊訂閱和電視遙控都不能與今天的定制化同日而語,網絡可以根據每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習慣、愛好和行為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它的準確率之高,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有個案例:女孩在社交網站上留下的信息讓商家捕捉到了這個事實,大數據時代店主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女兒,也許是利益所求,現在媒體也主動地運用大數據分析,像今日頭條,他們根據受眾在特定情景下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準確地推送不同的內容,未來大規模的個性信息定制將成為可能,更滿足人們個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燈。

四、新聞和新媒體關系處理及對策

5

從目前新媒體和新聞的關系來看, 新聞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 我們應該從進一步促進新聞業發展的角度對新聞業如何借助新媒體提出相應的對策。一是抓住新媒體所帶來的巨大機遇,調整新聞業,積極促成新聞行業的轉型, 使新聞行業的發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二是認真分析當前環境下人民大眾對新聞的接受問題。須知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和傳統媒體下受眾的特點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地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新聞的接受特點, 并以此為依據對新聞進行采編, 使新聞能更好地迎合大眾的口味, 從而提高新聞的閱讀量。三是積極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競爭挑戰, 合理引導新聞企業間的競爭。新媒體環境下, 能夠參與新聞發布的媒體越來越多, 這就使得這個行業的競爭變得十分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必須要積極的應對挑戰, 引導他們之間的競爭, 使他們向有序合理的方向轉變, 從而推動整個新聞行業競爭力的提升。四是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跨媒介進行媒體轉型升級??缙脚_的新聞生產成為傳統媒體創新和融合的主要趨勢,在經營方面也逐漸顯示出成效。從去年開始,美國《紐約時報》的訂閱量首次超過廣告收入,這與其大力推進開發跨平臺新聞制作密不可分。而一開始就以互聯網起家的美國《赫芬頓郵報》等新媒體也推出了移動終端的電子雜志,單一平臺的媒體即使是新媒體,也開始顯出不足。傳統媒體探索媒介融合,進行跨平臺新聞生產,除了對媒體人的素養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也面臨如時效、設計、投入等實際問題??缙脚_的新聞生產,要求不同的媒介之間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F在很多讀者不完全是通過報紙頭版來關注某個感

6 興趣的新聞,而是用搜索引擎的關鍵詞聚合新聞,或者關注微博及論壇的熱門話題排行。‘母媒’和延伸出的新平臺‘子媒’,應根據信息及媒介的特性來優化配置,為不同平臺打造個性化的內容,而不是把同質化的內容復制一遍。

五、結論

傳統媒體積累了廣泛的社會資源,聚攏了優質的人才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品牌資源。這些因素,都是推動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固步自封,“關起門來過小日子”。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我們無動于衷、望而卻步,就會失去話語權。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內容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是當今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和利用好這些新技術,走出一條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的融合發展之路。

在推進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特別需要開放的思維、連接的思維、共贏的思維。融合發展,絕不應該是關起門來搞融合,而要有借力發展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吳曉明;新媒體傳播平臺上的網絡新聞[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 (03).

[2]孫強;溫宇俊;張鵬洲;關于新媒體產業發展的一些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08(09).

[3]楊清波;網絡媒體的內容把關和輿論引導[J] ;當代傳播;2009 (03).

[4]王依玲;杜駿飛;2009 新媒體發展回望[J] ;青年記者;2009(36).

[5]劉帥;當代新媒體發展關鍵問題初步討論[J];科技風;2009年(15). [6] 《人民日報》馬利:新媒體橫掃一切 2014年

7

第二篇:移動互聯網企業如何處理媒體關系

移動互聯網企業發展如日中天,也成為媒體的新寵,但是很多企業缺乏與媒體溝通的技巧,又使得媒體朋友愛莫能助。對此,專業為移動互聯網企業做全方位公關工作的博得天策營銷顧問(北京)有限公司,憑借專業的行業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為移動互聯網企業提幾點中肯的建議。

1、了解媒體的價值

首先要認識到媒體真正的價值。媒體的價值不在于發布軟廣告,而是在于能夠傳遞大眾需要的資訊或信息。因此,媒體首要關注的大眾的喜好,而非企業。創業者應從媒體的關注點出發,首先是要提供大眾感興趣的信息,其次才是爭取到對企業或產品的報道。成功的媒體報道應該是企業、媒體、大眾等三方共贏的局面。

所以要贏得媒體報道,首先是要從媒體的角度出發,尋找企業自身的閃光點,看是否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很多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過于關注自己的產品,而缺少對媒體的認識。從企業自身的報道需求出發,即使獲得報道,也聽不到多大的回響。誰又會喜歡看毫無價值的軟廣告呢?

2、對媒體進行細分

其次,若想通過媒體報道獲得最佳宣傳效果,還應對媒體進行精細化的分類管理。一般來說,即使行業內的同類網站,各家網站的定位和報道方向也不盡相同。這時就需要企業市場或公關人員對行業內的媒體進行大致分類,并對重點媒體的定位和報道方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拿科技新媒體來說,虎嗅網和鈦媒體都側重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的討論,雷鋒網則重點關注的硬件科技產品的發展,快鯉魚則比較喜歡創新創業和公司管理相關內容或觀點等。

對媒體進行分類和了解后,就可針對媒體的不同,為其量身打造有新聞價值的企業新聞稿從而獲得報道的機會。

3、與媒體良性互動

一般來說,媒體的報道形式有普通報道、記者專訪、行業專題等,如果想更多的獲得媒體的足夠關注,獲得持續的報道,與媒體的良性互動必不可少。無論是企業的高管還是企業的市場公關人員,都應與媒體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如果企業內有文筆不錯并且有想法的高管也可以多動動筆,為媒體寫寫專欄什么的,恰當的在其中提下自己的產品,也不失為一種宣傳的方式。

而市場人員也需要與媒體記者保持良好的關注,將市場一線情報及時通報媒體記者,給媒體記者當個“線人”什么的,適當的爆爆料,與媒體形成長期穩定、互惠共贏的局面。

4、擯棄新聞通稿

作為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首先要擯棄使用新聞通稿來宣傳企業。一來新聞通稿對于新創企業完全不適用,二來新聞通稿的價值和意義對媒體很小,不會引起關注。事實上,新聞通稿是一般公關公司敷衍企業的做法。初創企業出于對媒體的陌生,往往找一些公關公司進行報道。公關公司對于初創企業這種小case,通常都是寫幾篇新聞通稿,然后通發一些媒體,然后整理個新聞簡報給企業交差。其實這個一點意義也沒有,首先同質化的內容是媒體所不歡迎的,所以一般新聞通稿都會發到犄角旮旯,甚至是連個入口都沒有,大眾一般根本看不到,所以宣傳效果幾乎為0。當然,如果你就是單純的想做點SEO,新聞通稿或許還能有點幫助。

5、讓媒體主動報道

與媒體打交道的方式和方法前面談過了。接下來我們不妨來簡單談下如何尋找企業自身閃亮點,讓媒體主動報道。無可否認一般的媒體是喜歡大公司的新聞,大公司具備品牌知名度,報道容易引起大眾關注,而小公司毫無知名度,通常難以引起公眾關注。所以初創企業想要獲得免費無償的報道尤其困難。不過也并非不可能,這就需要從自身出發尋找閃亮點。具體的閃亮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找:

(1)創始人身份背景,如是行業知名人士,可以直接打創始人的這張牌。如XXX創辦XXX網。

(2)企業的投資背景。如果有獲得投資,也是一個不錯的噱頭。如XXX獲得1000萬天使投資等

(3)跟實時熱點的結合。在尋求報道的過程中,剛好行業出現了某個熱點事件,如果能夠巧妙的結合進去,也會獲得不錯的曝光機會。

(4)拉行業頭牌做背書。在產品的所屬行業中,是否有大牌企業,如果有,可以拉其為自己做背書。如XXX網迅速崛起,威脅XXX行業頭名位置

(5)其他產品方面,推出新產品或具有創新功能等。

第三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三個趨勢

寬泛化 小眾化 多元化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三個趨勢

在人們眼里,報紙、雜志、電視等傳達信息進而影響受眾的媒介形態就是媒體。若以此來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騰訊、鈦媒體等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墨跡天氣、攜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體。

可以預見,未來大家將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場景里消費信息,媒體的邊界會變得模糊而寬泛,媒體的內容會變得特定而小眾,媒體的形態會變得豐富而多元。

寬泛化:媒體邊界變得模糊

自從微博出現并讓人人都可以當上記者時,媒體的范疇就開始變得寬泛?,F在,一個人、一家企業都是一個媒體。一些企業的高層更是成為擁有幾百萬乃至幾千萬粉絲(受眾)的超級媒體。例如,羅永浩擁有747萬微博粉絲,馬云擁有1557萬微博粉絲,潘石屹擁有1698萬微博粉絲……他們每發一條微博,就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數量級可觀的粉絲那里;他們的內部講話、公開演講,也成為最稀缺的媒體資料。在最近舉辦的媒體訓練營2014年夏季峰會上,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演講中提出:“每個公司都是自媒體,每個公司都應該快速地轉型,讓自己成為自媒體。” 隨著媒體的寬泛化,廣義媒體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一些媒體甚至還沒來得及參與競爭就消失了。未來的媒體形態,將由新聞單位、企業媒體、自媒體構成,后兩者經過市場篩選后變得活力十足,成為個性化突出的高品質媒體。

基于市場化媒體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會成為一些大眾媒體的新選擇。壹讀傳媒CEO馬昌博就宣稱“壹讀是公司,不是媒體”;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也表示,“應當承認公司制的效率要遠高于所謂的事業制。能不能轉型為公司,而且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這也關乎傳統媒體的轉型成敗。”

小眾化:一張報紙不再包打天下

進入互聯網時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體的介質成為媒體;另一方面,媒體的內容正變得小眾化、專業化,而不是一張報紙包打天下。

在傳統媒體的“通用時代”,由于各個條線都要囊括,而且還要保持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媒體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一些都市報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數和總印量,完成從“厚報”向“薄報”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來,《新京報》總版數就減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娛樂、體育內容合并為“文娛體”版組?!侗本┩韴蟆穭t減少了周末版數,部分版面由全彩改為雙彩,以節省印刷及發行成本。 事實上,受眾尋求專業領域的信息,更傾向于閱讀專業媒體。在細分的成熟市場,媒體注定是適度和小眾化的,目標人群與覆蓋人群以合適為宜。

未來的媒體,也許會變得越來越“小”——變成若干個小眾的、專業的行業媒體?;陂L期積累的用戶需求信息,這些“深耕行業”的小眾媒體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務方式。例如“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通過招募會員組建社群,進而開展各種活動;《創業家》以雜志為基礎,通過黑馬會、黑馬俱樂部、黑馬大賽等線下活動,向創業公司提供創業培訓……

還有另外一種“小”的可能——未來的媒體或許會變成企業的“內刊”,作為公司的“增值業務”而存在?!短煜戮W商》原主編、明道公司副總裁許維就表示,也許以后會出現類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國家地理》《G-star軍事博覽》這樣的企業媒體——它們并非企業內刊,除了名字以外,內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體并無區別,但是企業卻能以此來傳達自己的價值觀。

多元化:專注內容,以不變應萬變

近幾年,媒體融合與報網互動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然而,傳統媒體在該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無幾,更多的只是把報紙內容搬到網上,而非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生產適合網絡傳播的內容,并與用戶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與共同生產。其實,報網互動也好,媒體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當前,除了資本運營外,媒體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設和運營網站、APP、微博、微信。有的傳統媒體在這方面表現不凡,粉絲眾多,影響力甚至超越了紙媒本身。然而,這樣的轉型是不是一條成功的路子?未來的媒體形態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媒體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信息,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網站、APP、微博、微信、戶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視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視信息這個媒體的核心任務,無異于緣木求魚。許維就認為:“我們的產品不是某一個渠道,而是內容本身。至于技術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眾賬號,真的不重要。”

可以預見,微博、微信之后,一定會有新的工具、介質出現。市場瞬息萬變,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繚亂,如果跟風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擱了作為媒體本質的內容信息。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按照《壹讀iRead》出品人兼主編林楚方的看法,即“內容為王的時代確定已經到來”。

在人人都是媒體、每個媒體都需要內容的現實之下,傳統媒體應該有理由、有信心輸出升級版內容——當然,不是通常意義的一篇新聞報道,而是業內人士所說的“內容產品化,產品服務化”。(南方科技報社 鐘漢成)

第四篇: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

十八大期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傳播黨意、匯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話題成為新媒體的沸點,新媒體成為十八大的“紅色陣地”。

總書記指出,在新的形勢下網絡宣傳工作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他強調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至高點。

新媒體正在成為影響和構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這點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缺陷,還無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動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如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傳統媒體正面臨著持續發展危機,它的影響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影響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群眾思想多元化,社會矛盾更復雜,這就要求作為社會穩定器和安全閥的媒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本質屬性,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同塑造和影響處于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以及社會文化,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將是業界和學界的共同課題。

一、媒體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

新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長。當前,數字報刊、移動電視、手機媒體、手機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興媒體正在崛起,影響力在加大。我國網民有近6億人,手機網民有4.6億多人,其中微博用戶達到3億多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這就要求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高度重視運用新興媒體,開拓和占領這一新的陣地。傳統媒體并不會很快消亡,同時新媒體正在迅速發展,兩者之間會出現融合和摩擦的現象是必然。

1、 全新的認識媒體融合的價值和特點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

1 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它既不分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陣營,也不分讀者和作者,是多對多的傳播形式。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后的新平臺將更多具有新媒體的特點,這是可以預見的。新媒體的特殊屬性使得它在很多具體的決策中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只有從全新的角度認識和考慮媒體發展趨勢,才能在時代進步中保持主動,更好地發揮媒體融合的價值。

首先,充分認識媒體融合,無論出版技術如何變革,用何種網絡傳輸,只要具備媒體性質的功能和業務,都視為新媒體,大力加強建設。

其次,要認識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拓展,又與傳統媒體有明顯的差別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進新媒體又好又快的發展。

再次,充分認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并最終走向融合的關系,積極統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牢牢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2、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兩種文化的融合

新媒體之所以在短短數年間受眾人數暴漲,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別是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使“人人拿著麥克風,人人都可被關注,隨時隨地可發布”成為現實,其“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特性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體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視角的簡單復制,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重置了社會的組織架構,喚醒了沉睡在草根群體潛意識里的參與社會進程的訴求欲望和權利欲望,這是新媒體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貢獻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體的草根性賦予了它最鮮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視角和草根屬性也注定了這是把“雙刃劍”。它在向我們提供大量新鮮資訊的同時,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傳統媒體則代表著一直在主導社會發展的精英文化。其傳播模式從思想層面上來講,是一種預先策劃好的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傳統媒體的精英文化屬性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無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導意義。它通過輿論宣傳和輿論控制避免了整個社會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容易導致的盲目和沖動,是中國社會能夠穩步向前發展的一塊基石。

2 盡管互聯網使得大眾發表觀點更加容易,但是大眾的網上行為是一種草根文化,傳統媒體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舊重要,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內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所代表的不同視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調和的。恰恰相反,它們的相互促進和融合發展才有利于發出最具價值的聲音。走融合之路是它們發展的出路,這種有機結合的力量將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著草根經驗與精英意識的結合,幾乎可以涵蓋所有行業和群體的聲音,兼具經驗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輿論引導機制,聚同化異,扶正抑偏,對于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議題的實施都會帶來重大影響。

3、優勢互補共利共贏

新媒體在載體和內容上糅合了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表現出數字化、碎片化、話語權的閱眾分享、自媒體特征。2010年,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非“微博”莫屬。今天,你織“圍脖”了嗎?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個人時代生活的一種時尚表達。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微博已經從影響個人生活延伸到推動信息傳播,甚至社會變革的層面。據學者分析:一種傳播媒體普及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ヂ摼W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個月??梢娦旅襟w發展速度驚人。然而,新媒體也存在自身的問題,首先是新媒體原創新聞不足;其次是新聞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價值和知識;最后是網絡新聞的趨同化。在目前的環境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在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在一段時間內仍是主流而難以取代,其內容優勢在短時間內不可動搖。因此新媒體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傳統媒體的繼承基礎上。由此可見,傳統媒體的輿論環境和新媒體輿論環境實際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只有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聯動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優勢之一是內容生產力。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新媒體在內容方面對于傳統媒體具有相當高的依賴性,大量的原創性首發報道仍來自于傳統媒體。特別是在我國,傳統媒體在這一點上的優勢更是決定性的,這是因為根據我國當

3 前的相關法規政策,新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采編權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發布的新聞信息在很多時候只能是轉自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內容資源優勢與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渠道融合成為全球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

其次,傳統媒體聚集了一大批職業化的優秀新聞傳播工作者,這些傳統媒體的新聞業者既接受過關于新聞傳播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的專業訓練,又接受過關于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專門教育。對于新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采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還存在著無法承受的成本開支,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網為技術精英們所創建需要的是技術人才,而今,網絡越來越把眼光轉向了有新聞背景的人員,傳統的新聞規律、新聞實踐和新聞經驗被因特網所接受和利用。傳統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一旦結合網絡的特性,創造性地運用到網絡上,必然會結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傳統媒體大都經過了長期的經營和發展,在受眾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應是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優勢。特別是面對當前傳媒產業的紛繁復雜、產品多樣且供大于求的媒體市場格局,傳統媒體的品牌在受眾中的信任度與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來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和原品牌的強化,這正是近年來傳統媒體在利用品牌資產方面的一種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網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臺。

總之,盡管新媒體擠占了部分市場份額,但是傳統媒體擁有優于新媒體的人才、資源、權威性及品牌等傳統優勢,新媒體必然要與傳統媒體結合,各取優勢,互補短處,形成一個綜合的信息傳播和互動的平臺,推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策略

當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尚未完全規范期,分配出現多極分化,思想出現多元化,正確宣傳黨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升新聞宣傳水平,是新聞機構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當今推動社會進步的角色無法由一方單獨完成。站在發

4 展的角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將是今后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實踐證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使媒體核心競爭力發生巨變,既延長了新聞產業鏈條,突破了傳統媒體過去在時間、空間、影像表現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繼承了傳統媒體強烈的策劃意識、整合意識、莊重感和攜帶方便等特性,使新聞產品的傳播媒介具有豐富性和可選擇性,還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時效,擴大了影響。如何加強兩種媒體、兩種傳播途徑的融合,切實擔負媒體責任,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揚長避短,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最終可以通過兩種媒體的互相結合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1、要發揮輿論引導,搶占輿論主陣地

媒體融合的全媒體時代,仍然是一種輿論工具,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使其適應全媒體時代受眾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利用自己的權威性積極和新媒體相結合,發揮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取得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化解社會危機,是傳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媒體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2、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擴大新聞宣傳的實際效果

加強媒體間的互動,把傳統媒體的深度及其傳統價值理念帶到新媒體的創意和制作過程當中去,不斷探索最佳切入點,進一步拓寬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平臺,努力打造數字化期刊等產業。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表示:“傳統期刊要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數字化將增強了期刊業的傳播力。”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地探索互動之路。

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數字期刊強化線上線下平臺互動,建構專業化、深度質量的新聞專題,逐步增強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競爭力,即是傳統媒體和它所屬的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必然。

3、 要加速傳統媒體的轉型

面對新形勢,傳統媒體必須創新轉型,緊跟新媒體發展步伐,在新媒體發展上有所作為。要抓住機遇發展平臺、利用平臺,堅持內容為王,按照新媒體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按照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整合資源,加快發展。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實現與新媒體之間的相互整合、融通,以發揮綜合整體的優勢,從而創立新的發展模式,開辟新的發展道路。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遵循中央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精神,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項目支持等方式推動各種新媒體技術的自主研發,實現手機全媒體移動發布,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融為一體,搶占國際技術制高點,迅速壯大新媒體產業。第二,完善我國移動內容版權的法規,尤其是制定適應媒體新技術發展的配套政策,推動能源節約型的數字媒體普及傳播,實現綠色低碳環保、無紙化發行。第三,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受眾方面應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分工合作,促使傳統媒體轉變觀念,實現傳統媒體數字化、移動化的發展。第四,面對當前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環境,政府、企業等單位都要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順應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技巧。第五,傳統媒體應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媒體系統,這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體系統,將主動傳播與驅動傳播、群體傳播與個體傳播、事實傳播與觀點傳播、隨時傳播與定時傳播一體化,才能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4、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模式,建立全媒體團隊

報紙發展全媒體,最大的資源優勢是人才基礎。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進必要的新媒體專業人才之外,可以倡導報社內部記者編輯兼職新媒體崗位。報紙這么多年培養了一大批擅長內容把關、精通內容制作的人員,而隨著厚報時代向薄報時代的轉換,報業內部也面臨著人員重組的可能。報紙在這樣的背景下辦新媒體,可以借助母報的采編、經營隊伍,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模式,建立自辦新媒體所需要的團隊。傳統媒體自辦新媒體,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解決新媒體建設的人才需要問題,反過來也能鍛煉和培育記者編輯的新媒體素質,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

5、加快新媒體融合的法規建設和監督管理

隨著新媒體技術、運營和服務方式所帶來的一系列變革。融合不僅僅發生在新媒體的產業端。政府和行政機關的立法理念、法律體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了二者各自優勢的有效融合。

首先,加快新媒體立法,進一步拓展法律監管范圍??煽紤]研究制定一部關于新媒體管理的專門法,從公法角度對新媒體管理的范圍和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從私法角度對新媒體的行為和言論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推進新媒體衍生領域的相關立法進程,完善法律體系,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較為完備的法律依據。第二,加強常規管理。面對紛繁多樣的新媒體服務模式,建立和完善新媒體輿情的搜集、研判和反應機制,對重點網站、熱點問題等進行全天候監測,準確把握輿情脈動,為引導輿論和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快新媒體技術的研發,加強技術監管平臺建設,增強技術防護能力,提高新媒體管理效能。第三,是健全新媒體倫理規范。由于新媒體的特性,實施絕對、完全的監控幾乎不可能。因此,加強新媒體倫理規范體系建設,增強新媒體行業自律意識十分重要。第四,適應新媒體技術和服務樣式的發展需要,發揮新媒體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制定完善新媒體倫理規范。大興新媒體文明之風,加強新媒體倫理教育,推廣博客圈典型做法,引導新媒體人遵守職業道德,增強自身免疫力。第五,建立健全道德監督機制,預防和查處新媒體失范行為,不斷提高新媒體職業道德水平,積極推進新媒體自律。 總之,加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必須站在其現實作用和深遠影響的高度來認識;從注意規劃、加強建設、充實隊伍、完善制度、規范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強信息產業發展與網絡文化發展的統籌協調,堅持依法、科學、有效管理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新媒體,真正使新媒體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和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

第五篇:略論傳統教育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

發展

摘要: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從融合發展的意義及教育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出發,傳統教育出版社向新媒體融合發展可以有五種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同樣要以技術和資本合作為支撐,實行流程再造。

中國論文網 /5/view-7207500.htm

關鍵詞:教育出版;新媒體;融合產品形態;流程再造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涌現正在迅猛改變整個出版業的生態。越來越多的傳統出版企業開始意識到多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紙質出版必須擁抱數字技術的變革,以融合發展來應對

其市場份額日漸萎縮的挑戰。2014年被稱為我國“媒體融合的元年”,中央層面《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無疑是一個重大的信號,給予傳統出版業的轉型發展以堅定的信心。

融合發展并非設立一個數字出版部門,融合的本質是“做到一個內容多個創意、一個創意多次開發、一次開發多個產品、一個產品多個形態、一次銷售多個渠道、一次投入多次產出、一次產出多次增值。”教育與出版有著天然的聯系,相較于大眾出版的用戶分散和專業出版的用戶小眾,教育出版向數字化方向轉型更被市場所看好。筆者結合多年在傳統教育出版領域的工作實踐,談談對傳統教育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打造傳統教育出版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出版的本質是向讀者提供系統化的知識以滿足其學習的需求。在互

聯網技術和各種傳播終端未成熟之前,教育出版以紙書的方式滿足讀者對系統化知識的需求。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PC、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終端硬件和電子書、APP、視頻應用等軟件的成熟,讀者對知識的需求不再滿足于紙書這種唯一的方式。同時紙書也存在知識講解平面、不夠立體、無法互動等缺陷。

在技術變革和需求變化的大背景下,以紙質圖書生產和銷售為主要工作的傳統教育出版社需對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有正確的認識。傳統出版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在長期的圖書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等環節積累的大量內容資源和作者資源。很多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打著在線教育、數字出版等旗號,但他們更多是在技術層面、平臺層面有優勢,對于內容需求的理解未必比傳統教育出版社深刻。就教育出版而言,內容為王仍是硬道理。作為企業,生產產品并實現銷售是唯一目的。需求推動生產,認識

到這一點,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新的技術則成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更好的手段。

二、探索數字化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

傳統教育類出版社,除非隸屬于大型出版傳媒集團,一般規模有限,以一社之力很難從平臺建設人手去做數字出版,也沒有必要。最好的方式仍是從自身有優勢的細分領域著手,在特定的產品開發上去滿足某一特定領域讀者更多的需求。從互聯網一切都免費的階段走來的消費者已逐漸開始接受付費方式。故傳統教育出版向數字化融合發展需從已有的盈利模式相對清晰的數字產品形態開始考慮。

教育類圖書產品的數字出版大致有如下幾種形態和商業模式:

1.純電子書。內容與紙書基本無差異。目前國內成熟的電子書銷售平臺分B2B(超星、方正等)和B2C(Kindle、京東、掌閱等)兩種。這些平臺以其流

量入口優勢銷售電子書,相當于傳統書店承擔的分銷功能。教育出版因其多為應試、學習等需求服務,做題、筆記、深度閱讀的需求相較大眾出版類產品更多,純電子書閱讀有一定局限。如筆者所在出版社以外語學習和K12教育出版為主要領域,選取紙電同步發展的品種時,會避免有圖表、版式復雜的產品,傾向于偏文字閱讀、少公式圖表類的產品。

2.紙數復合類。原先配CD、VCD等的出版物,取消CD、VCD實物載體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二維碼方式,鏈接音視頻內容。筆者所在的出版社以語言學習類產品出版為主,此種方式是我社現階段融合出版的主要方式。如我社2015年推出的《周計劃:小學英語閱讀強化訓練》《新小學英語國際音標入門》均采用二維碼播放音頻,目前共有20種圖書采用二維碼音頻方式。此種方式的銷售仍依賴于紙書的物理流通,紙書承載了音視頻資源的人口,通過互聯

網和手機終端實現音視頻資源的播放。由于方便了讀者,減少了成本,此種方式較受讀者歡迎。

3.獨立數字產品。如在ios和android市場里的各種教育類APP。這類應用App不依附紙書,以數字形態在應用市場里獨立銷售。如我社在android市場推出的《日語3000詞》和《韓語3000詞》兩個APP產品,就是以現有紙書的內容資源為依托開發的產品,可完全獨立使用,實現了“一次內容多個產品形式”。此類產品對開發的技術要求較高,用戶留存率較低,營銷的難度較大,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傳統出版社大多屬于嘗試階段,尚未實現大規模盈利。

4.紙書捆綁APP的產品。APP可單獨使用,是對紙書的增值產品。如人教社開發的《新標準日本語初級》(上下冊)隨書捆綁ios和android系統通用的APP,總定價78元,購買紙書可以獲得激活碼,免費使用APP電子書,而單獨在應用市場購買此APP則需付費12元。

實際上78元的定價涵蓋了APP電子書的成本,紙書仍是銷售和盈利主體。

5.在線課程。在線教育提供的產品主要是在線課程,在線教育企業有技術、資本、流量和用戶的優勢,精品內容的缺乏是其短板。傳統教育出版社有優質的內容資源和作者資源,這些作者本身即是名師,傳統出版社可考慮開發與紙書相關的在線課程,尋找合適的互聯網平臺實現銷售。某種程度上,可謂是做作者的經紀人,實現出版企業、互聯網公司、作者三方的收益。如滬江網力推的滬江網校即可通過提供技術實現在線課程的制作和銷售,然后與出版社、線下培訓機構進行銷售分成。出版社與滬江網校、作者共同商議課程的用戶群體、課程體系設置、定價等,如同選題策劃,課程即選題,在線教育機構變成了排版、印刷、銷售一體的機構。

在線課程對于作者(老師)的投入時間要求較高,所以開發的人力成本很高,而銷售尚未有大的突破,定價等也

不易把握。傳統出版社可進行有限度的嘗試,在未來在線教育市場爆發之前,實現一定積累,或許在線課程的開發會成為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一個很好的方向。

上述五種數字產品形態中,電子書經過長時間發展,技術和標準層面已成熟,銷售平臺以及盈利模式也已清晰,傳統出版社向電子書市場融合發展的戰略逐步明朗。而獨立APP的盈利空間尚未打開,傳統出版社投入較少,主要還是以紙書為依托出版紙數復合或紙書捆綁獨立APP的產品為主,盈利主要依靠紙書的銷售。與互聯網教育平臺合作開發在線課程屬于全新的業務領域,有盈利的想象空間,尚需摸索。

三、尋求技術與資本的合作

紙書的出版流程一般經過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排版、印刷、銷售這幾個環節。排版和印刷環節基本是外包的。如果認清教育出版的核心仍是內容的策劃,則向數字出版融合無非是制作形式、傳播形態的改變。原先適用

于紙書的排版印刷環節,在數字出版如電子書、APP生產方面,則是數字化加工、復制銷售一體化而已。數字化產品的銷售平臺逐漸明朗化,互聯網銷售平臺的選取相當于傳統出版對書店的選擇。如此一來,是否需要掌握數字化加工技術則不太重要了。

目前一些在傳統排版領域實力較強的公司,如南京展望排版公司也在轉型做數字化產品的加工,如電子書的轉檔,即在對紙書排版加工的同時,幫出版社處理電子書的格式問題。這在流程上解決了傳統出版社數字技術空白的問題。而類似APP等產品的開發,出版社可以與一些互聯網公司合作,如人教社開發的《標日》APP電子書是與滬江網進行的合作,華理社開發的《日語3000詞》與《韓語3000詞》則是與海詞網進行的合作。一般性的電子書開發可交由純技術或排版公司處理,支付一定的費用即可。對于涉及APP市場或在線教育類富媒體出版的產品,出版社在初期可

與一些用戶資源豐富、App市場營銷有經驗的互聯網公司合作,雙方利益共享則更有優勢,可免去技術開發的費用和營銷的成本。如滬江網和海詞網既是互聯網技術公司,又是在線教育平臺,有著大量的用戶資源,用戶人口即意味著銷售轉化的可能。

四、再造出版流程

前期很多出版社在向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時,多是單獨設立一個數字出版部門或者獨立公司,希望從選題策劃、技術開發到銷售都由該部門或公司獨立承擔,結果進展緩慢,處處掣肘。殊不知出版的核心是內容,源頭是消費者對內容的需求。這就回到選題策劃層面了,需求沒有變,變的只是需求的形式和通路。于是,傳統出版人開始意識到流程再造的必要性,重新回歸到從內容策劃作為源頭考慮全媒體融合出版的可能性。

紙書出版環節涉及選題策劃(策劃、組稿)、生產制作(排版、印刷)、

銷售(渠道、營銷、倉儲物流)。數字出版產品的出版環節涉及選題策劃(策劃、組稿)、生產制作(數字化加工、無印刷復制環節)、銷售(渠道、營銷、無倉儲物流環節)??梢?,數字產品除了可以省略印刷復制以及倉儲物流環節,其他核心環節如選題策劃、生產制作、銷售等與紙書無異,故融合出版,做到“一次內容、多種產品形態”是必要和可能的。

在出版流程的再造上,不同出版社應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式。融合發展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全流程全媒體化,即不特別強調所謂的數字出版,數字出版的技術加工環節可以融合到出版部,即出版部不僅解決紙書的排版印刷,也解決數字化產品的加工制作。二是設置獨立的數字出版部門,但只解決網絡平臺如官網對于富媒體出版的支撐、社內ERP.內容信息數字化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職能,或部分技術加工服務職能。核心的內容策劃和營銷則應完全融合到現有編輯部門和營銷部門中。

在數字出版的消費群體、付費習慣、通路都未培養起來之前,出版社大多在觀望,教育類出版社更加缺乏向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感,甚至盲目地認為教育類圖書有其特殊屬性和功能,不適合向新媒體融合發展。比如有人認為數理化等學科的公式在數字化加工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同時學生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上也很難接受電子教輔書。但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往往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在2015年上海教育博覽會上,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等新興力量都在迅猛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形式以及教育產品的形態。教育類出版社需要不斷了解在線教育、電子書包等的發展形態,以及平臺入口的發展趨勢,以找到更適合全媒體融合出版的方式和通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下一篇:狐貍和烏鴉的故事繪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