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

2023-10-08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1篇

2月1日企業家要講政治

民營企業也要"講政治"。在中國這種環境下,作為民營企業,如果你不懂一點政治,加強政治學習,很可能兩眼一模糊就犯錯,很多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在這方面都有深刻體會。

--摘自2009年4月蔣錫培參加"2009年中國管理趨勢發布會"時的演講

背景分析

2009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民營企業也在這30年中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界掀起了一股經驗總結的浪潮。在整體并不寬松的環境下,民營企業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如何處理與國有企業的關系,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是蔣錫培的謀略,這從遠東5次改制中戴上"紅帽子"、與四大國有企業"聯姻"等經典案例中可見一斑。

在蔣錫培看來,"民營企業能夠有今天的成就,30年改革開放帶來這樣的成果,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我們應該遵守法律法規,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作為一個企業講政治的重要一面。如果一不小心違背了,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可能得到很好的寬容。因為在開放的初期,也許可能會原諒你這樣那樣的過失,但是現在市場越來越成熟,法治越來越健全,如果還是有僥幸的心理,可能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聯想集團的柳傳志這樣說過:"我在做聯想的時候,給自己畫了一條底線,其實挺起作用的。這條底線就是,我不在改革中犯錯誤。最開始這句話是:不做改革的犧牲品。"柳傳志說,你要弄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能做的時候去強行改造環境,那一定會頭破血流。

"頭破血流"的一個案例是位列200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70名的某民營航空董事長,在多年創業過程中,他不循常理出牌,罕見地進入中國航空業,但也因經濟問題,多次遭公安部門傳喚、監視居住和拘捕。2010年4月,他因犯逃避追繳欠稅罪,被某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4年??梢赃@樣說,一個億萬富翁成為階下囚的重要原因在于,這位創業者不懂政治、不講政治,在條件不成熟的環境下,盲目擴張,強力推進,最終導致企業和個人的"滑鐵盧"。

行動指南

審時度勢,量力而為,民營企業家要加強政治學習。

2月2日我的偶像是鄧小平

1997年,偉人鄧小平逝世。鄧小平是我的精神偶像,他一生三落三起,落則江湖之遠,起則廟堂之高。我們不光要學習鄧小平樸實理論的精髓,更要學習其身處逆境的從容。我有很深的鄧小平情懷,并且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大多也是這樣,對鄧小平理論的學習和感情是很深的。

--摘自2010年2月蔣錫培的微博

背景分析

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曾經這樣回憶鄧小平復出的場景--"1978年10月后的北京,是中國偉大變革的旋渦中心。我們為重新獲得讀書機會而奮發學習。不過在那時的北京城,似乎也擺不下一張完全平靜的書桌。我們到西單看過大字報,傳閱過當時一切可得的有關日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現代化情況的報道,也聚在一起收聽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聞公報,以及鄧小平對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著名談話。"

站在那個偉大中國開放時代的端口和起點,蔣錫培正經歷著人生第一次挫折,高考失利,在家人的反對聲中,他決定到杭州去修理鐘表,開始了他的經商生涯。隨后,他的創業實踐完全和鄧小平理論結合在一起。

"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要求中國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推動發展。在蔣錫培看來,鄧小平的講話簡潔、樸素,但一針見血地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堪稱戰略大師。同時,鄧小平一生三落三起,經歷曲折,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從最實際的角度出發,思考中國前進方向的視野,也造就了他自身堅韌不拔的精神。

學偉人思想,悟管理之道。遠東20多年的創業史,實際上是蔣錫培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的20多年。20多年來,蔣錫培一直在閱讀、學習和理解鄧小平的個人傳奇和管理之道,并從中汲取精神動力,受他的偶像影響,"求真務實"、"舉重若輕"和"樸實有效"這些鄧小平理論的特點也被蔣錫培運用到了管理實踐中,形成了有遠東特色的管理制度和體系。

"摸著石頭過河,這條河是中國從**10年走向中國持續振興30年的河,而石頭是中國走向振興的各個階段的實際。腳下知深淺,而進退有據。"從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中,蔣錫培悟出了企業發展的"過河"戰略,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企業也應該順應環境,漸進革新,實現目標。

行動指南

偶像不僅是用來崇拜的,更是用來學習的。

2月3日感謝改革開放

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如果沒有宏觀向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我和遠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所有民營企業也不會有今天。

--摘自2010年11月蔣錫培接受劉曉午采訪時的談話

背景分析

"40后"企業家柳傳志說:"感謝鄧小平。年輕人都不會知道,因為你們一開始接觸社會,就面對一個相對已經比較開放、信息比較通暢的社會,但是20年之前、30年之前是什么樣子,你們根本不知道。"

蔣錫培屬于"60后"企業家,與"40后"、"50后"企業家相比,"60后"企業家屬于比較幸運的一代。"60后"企業家只是在小時候遭遇"文化大革命",經受過一次反潮流、批判傳統的洗禮,所幸的是,蔣錫培是鄉村的中農出身,受的仍然是傳統式教育和價值觀的熏陶,沒有經歷過激烈的傳統和價值批判心路歷程。

"文革"后,不少"60后"企業家有幸進入大學殿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工作后,"60年"企業家趕上了改革開放,紛紛創業。而蔣錫培在高考失利后,則直接走向創業舞臺,草根創業??梢哉f,沒有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路線,包括蔣錫培在內的諸多民營企業家想實現創業夢想,是難以成功的。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媒體引導,偶像崇拜,異化,策略

1偶像崇拜如何異化

1.1大眾傳媒的炒作之風催生偶像崇拜的異化

偶像崇拜說到底就是一種文化信仰問題。一種文化信仰的變遷無疑受到時代大環境中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 然而在這個傳播高度發達的時代, 傳媒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 媒體中的大眾偶像已不再完全因為意識形態和權利的強制作用, 而主要是出于媒體為求生存、謀發展而對金錢和利益的追逐。此時, 傳媒不僅宣傳偶像, 它還加入到整個制造、包裝、傳播偶像的流程中。一些媒體選擇容易為廣大受眾喜愛的偶像類型, 塑造易于被他們喜歡的形象。

原本大眾只是對明星的外貌、演藝、成就感興趣, 可他們如今從媒體上接觸到的都是這類隱私性信息, 久而久之, 崇拜心理就走向了靈魂扭曲。報道明星——塑造偶像——大眾崇拜偶像——贏得穩定的發行量, 這就是一些媒體塑造明星偶像與賺取利潤之間的“良性循環”, 某些媒體還美其名曰“明星效應”??墒沁@些媒體在賺取高額利潤和高發行量的同時, 卻丟掉了媒體的靈魂——社會責任。

1.2傳媒引導的失語是偶像崇拜異化的重要原因

媒體作為時代的守望者, 決定了他擁有獨特的話語表達權。媒體自覺的話語表達是一個逆向選擇的過程, 即無論你要講什么具體的事件和道理, 選擇這樣的新聞信息而不選擇那樣的新聞信息向受眾傳遞,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你到底要為誰說話, 到底想說什么話。在媒體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 傳媒更應該選擇慎重地為受眾整合、梳理看似雜亂無章的資訊, 牢牢把握導向。但是如今的大眾媒體卻有濫用話語表達權的嫌疑, 不僅缺乏正確的導向, 而且有意失語, 導致大眾曲解。

對明星私生活的緊追不舍, 對明星緋聞的津津樂道, 捕風捉影, 甚至大肆炒作明星們的不良行為, 這樣無疑給蒙昧的受眾一種暗示, 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引導。真正的主流媒體, 應該選擇社會主流信息, 通過主流傳播, 向主流人群說話。

1.3宣傳榜樣的缺位導致偶像崇拜異化

為了提高媒體的影響力, 一些媒體想方設法從偶像身上挖掘新聞, 爭相報道明星的三角戀、吸毒、暴力等具有沖擊力的新聞。這樣, 偶像和偶像報道其實已淪為大眾娛樂的調味劑, 只有作為商品的符號意義, 而沒有榜樣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缺乏榜樣力量, 當代偶像就好比美麗的軀殼, 娛樂價值消耗殆盡后的精神導向缺失。一種現實的虛幻鏡像出現在大眾周圍, 這種虛幻的鏡像屏蔽了現實的真實性, 由于分不清真實和虛假, 大眾在“擬態環境”中已經迷失自我。一方面是明星們充斥了大眾的視聽空間、娛樂空間、新聞信息空間, 甚至那些低級趣味的東西通過刻意炒作污染著他們, 另一方面創造人類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生動榜樣在媒體上少見蹤影, 或流于刻板。如此一來, 大眾的偶像崇拜就只能流于影、視、歌三類明星了。

2異化的偶像崇拜所產生的影響

2.1網絡暴力事件的激化

“艷照門”的出現, 使一直迷戀偶像的人們開始狂躁不安, 有人辱罵, 有人戲謔, 一些人逐漸認識到, 其實自己一直在被欺騙, 可是, 真實的存在在虛擬的影像符號的泛濫中被遮蔽。大眾的精神生活也只是在感官愉悅的層面上盡情享受影像世界中偶像的流光溢彩罷了, 而這種享受不會帶來精神的升華, 反而產生心靈的空虛和迷茫。人們在迷茫中逐漸喪失理性, 非理性一直支撐著他們, 使其全然不覺欺騙他們的是媒體, 而反以為是明星。其實他們也不過是媒體的產物, 沉淀在大眾心中的完美形象完全由媒介操縱, 他們并沒有詮釋自己毫無缺點, 卻要時刻受到這種膜拜, 已至于他們的隱私也得不到保護。

2.2大眾主體性的喪失

偶像崇拜的異化還促使大眾行為受其左右, 大眾的思想意識也受影響。人們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 形成了追求消費的價值觀, 在消費的過程中常常失去主體意識。大眾在廣告的誘惑下購物, 在媒體的指導下生活, 甚至摹仿明星的思維方式, 自愿地消解個體的獨立性。“沉默螺旋理論”將民意定義為“迫使人順從的權利”。諾爾紐曼認為民意動力的來源在于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 而害怕孤立之所以會影響民意的形成, 是因為個體會通過將自己對某論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進行對比, 并判斷兩者的一致性。如果兩者差距過大, 那么個體會考慮環境的壓力而放棄發表自己的意見, 或者改變自己的意見。如此一來, 環境中的強勢意見會越來越強, 甚至強過其實質, 而弱勢意見易于越來越弱, 甚至弱過其實質。

2.3單向度思維的產生

偶像敘事是當代文化的顯性特征, 盲目崇拜—學習—模仿正在進行一場浩大的形象工程, “偶像”是通過幻覺而獲取的某種價值與知識。偶像崇拜的再生產過程, 并沒有為社會增添什么, 這種欲望復制自身, 疏于創造, 是一種懶惰的壞邏輯。學習過度的結果就是毫無創新性的模仿, 歇斯底里地去模仿就變成了崇拜。“偶像崇拜”填補了成就感與身份感的空缺, 并促使這種模仿一如既往的進行, 最終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為一個只會模仿別人的單向度的人。

3針對偶像崇拜異化采取的分析策略

3.1合理的“議程設置”, 樹立多元化偶像

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提出的大眾傳播議程設置理論告訴我們, 傳媒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 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 媒介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判定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進行加工整理, 賦予一定的結構秩序, 然后以報道事實的方式提供給受眾, 借以影響受眾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判斷。

這一理論對媒介如何選擇新聞信息, 以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大有啟發。我國的媒介偶像不應該是一種平面的、單一的娛樂化偶像, 它應該是百花齊放的, 而現在卻出現了明星偶像獨占鰲頭的情況。因此, 媒體應該進行合理的議程設置, 對當今媒介娛樂化的現狀加以修正, 給予更多的時間、空間, 去宣傳其他領域的偶像和事跡, 尤其是那些歷經時代考驗, 濃縮了時代和傳統文化精華的傳統偶像。傳媒應該加強文化功能的正面效應, 在傳播其他領域的偶像時做好建設和傳遞主流文化的工作, 擔當好除娛樂功能外的傳播知識、教育大眾的其他社會責任。

3.2利用“沉默的螺旋”, 把握好從眾心態

大眾傳媒的宣傳有著“沉默的螺旋”作用。媒體所宣揚的東西通常都會被大眾認為是主流意見。而群體心理學告訴我們, 大眾害怕被孤立, 特別是被周圍的人所孤立, 所以他們會服從大多數人, 改變自己的意見而遵行媒體所宣傳的。在偶像宣傳這方面, 媒體應該理性宣傳明星新聞, 不刻意迎合受眾的窺私欲和好奇心。

作為普通受眾, 天生就有一種窺私的欲望和好奇心, 媒體滿足受眾需求, 但并非無限地滿足他們的這種窺私欲。媒體應該認識到, 偶像的隱私權也應該受到尊重。雖然作為公眾人物, 偶像的隱私空間比普通人小, 但是媒體也不應該為追求收視率、收聽率一味迎合受眾、揭露一些缺乏價值導向的偶像新聞, 不僅給當事人造成很大傷害, 還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最終確立的青少年造成誤導。

3.3讓更多的平民化典型走進媒體

偶像不在于高大全, 而在于貼近性。越貼近生活、貼近受眾的偶像越能引起受眾的共鳴, 其宣傳效果也越好。媒體在選擇榜樣進行宣傳時, 必須體現時代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應該給傳統偶像增添現代化的元素, 老調重彈的舊榜樣讓人生厭。而在選擇新偶像時, 需要抓準閃光點。同時, 還應拓寬新偶像的內涵和外延, 讓多種類型的偶像展示給受眾, 引領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引領媒體的主流導向。

參考文獻

[1]雷啟立, 孫薔.在呈現中建構——傳媒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9) .

[2][美]馬爾庫塞 (Marcuse) 著, 張峰譯.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8.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3篇

關鍵詞: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機制,認同,情感依戀

偶像泛指所崇拜的神、人或物。今天,各年齡人群中青少年無疑是偶像崇拜大潮的主體。據世界各地的調研發現,青少年的偶像多是娛樂明星和體育界明星,以及社會各界精英。青春期正是青少年萌生自己是誰、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的時期,他們深感困頓并嘗試著思考和實踐來解決,從而最終得以構建自我認同。“青少年從自我的迷茫狀態中走出來,需要通過對一些成年或同齡人中偶像人物的認同來確認自我的價值,即個人在其認知、情感和個性發展上欣賞、接受另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從這層意義上講,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特定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附屬品’,具有突出的年齡性和過渡性特征。”因而,這一時期感性而易沖動的年輕孩子們與在某方面深深觸動了他們的偶像狹路相逢了,一時間欲罷不能,堪稱“命運的際遇”。

偶像的存在于青少年而言,主要源于兩方面心理需要:一是自我認同的需要使得他們將自身與偶像所代表的權威力量相聯系以增加自我價值感;二是歸屬與愛的需要,他們單方面將偶像作為理想戀人或摯友,以交付情愫或表達自我。也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問題是心理認同和情感依附。”

一、尋找自我及自我認同

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生生切切舔嘗著“愛與憂傷”。“第二次誕生”、“心理斷乳期”這些詞清楚地表示人類個體開始從生物性體驗向個人和社會性體驗轉變。埃里克森所確認的這一時期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自我混亂,他認為青少年時期對“我是誰,我與世界的關系應該如何”的叩問和追尋尤為深刻和強烈。一直支撐青少年情感和精神的力量實體中,對父母的依戀和認同由于青少年社會生活接觸面逐漸擴大,不斷接觸各種人與事,加上思維更趨抽象邏輯性,并不斷追求獨立性而日漸減弱。而如今教師群體本身職業身份單一,其為人、為師及做學問素質亦良莠不齊,與學生的溝通不足或存在問題。同伴團體之間大多心智成熟程度相當,他們一同成長,同伴角色不容取代,卻都同樣急需精神向導——這是“熱烈地尋求可以信仰的人和觀念”的時期。“建立自我同一性對個體有個體適應和社會適應兩方面意義。個體適應意味著對自己獲得了恰當和充分的了解;社會適應則意味著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有了明確的定位。”也即個體能夠確認自己是誰,以及與世界應如何發生聯系。

受益于現代科技的發達,傳媒產業駕上歷史的車輪,勢不可擋地改革人類的信息獲取方式及審美格調。在現代大眾傳媒精心策劃、包裝下,擁有光鮮俊秀外表,在各自領域里作為傳奇,或對歷史起推波助瀾的各種公眾人物紛紛走上舞臺,讓易感性極強的青少年無法移開視線。大眾傳媒深諳人性,其最為擲地有聲的是對偶像內涵的傾情打造——個性的率真展現,披露成名前的平實或艱辛生活,甚至包括對現實的退讓妥協,與團中成員的友情,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熱愛,公益事業的全情投入,無一不是尋求與年輕靈魂易被真善美及卓絕人性力量吸引這一事實的契合。青少年悸動的心左沖右突,不斷尋求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與事——他們或主流或邊緣,或甜美健康向上或另類劍走偏鋒,或開朗達觀或內斂隱忍,青少年對之見仁見智,各取所需——他們需要“通過新的以同輩伙伴及家庭外的領袖人物自居的作用”。

首先,對偶像的選擇是種投射機制。欣賞偶像的某些特質其實是崇拜者在偶像身上主動“尋得”了自己向往、或重視、或傾向擁有的需要、價值觀、欲望,選擇什么樣的偶像或被偶像身上哪些特質“擊中”,反映的正是崇拜者自己的價值觀。而青春期是建構系統價值觀的關鍵期,青少年需要通過選擇并仰賴擁有這些特質的權威力量,來不斷鞏固、肯定自我價值,因而偶像崇拜實質是做自我肯定的努力。至此,這又是種幻想和認同機制。弗洛伊德認為,認同作為防御機制,通過把自我與他人(或制度)等同以增加自我價值感。偶像作為被認同的價值載體,為萬眾矚目,功成名就,于崇拜者具有替代強化作用,他們已成為崇拜者自我力量的延伸,或是后者的理想自我形象(偶像不僅與崇拜者的自我價值達成一致,亦符合當時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青少年如是安心認為,置于眾人面前的自然是成功正面形象,如同面對好萊塢電影時的觀影心態——結局終究會是正義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擔心,并坦然享有。而正是由于崇拜者將自己納入鎂光燈下的偶像當中,成為其生命力的一部分,是自己影響世界、撼動人心從而完成自我實現的幻景。因而他們無法容忍他人貶損、抨擊心中偶像,因那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這也解釋了表面上偶像崇拜像是單方面付出,不符合社會關系互惠性原則的悖論——偶像于崇拜者擁有最大的恩惠,令后者在幻景中完成了自我實現。無疑,偶像作為青少年憑借的價值載體來,以展現自我、施加影響力、滿足成就動機的需要。

因而令人焦慮的并非在于青少年認可偶像的某些特質,相反這倒有可取之處,問題在于他們全盤、沉湎式接納偶像,這部分是因為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未全面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弱,片面、偏執看待事物導致的,這也是岳曉東所說的與榜樣學習的區別;令人焦慮的不在于是否認同他人,社會各界精英在諸多方面理應為青少年認同和學習,而在于所認同的或是投射出青少年重視的價值觀是否褊狹。

二、秘密花園中的理想戀人

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性本能是個體行為的根本動力,于身心兩方面產生壓力。在經歷了較為平靜的潛伏期后,青少年走進青春期的風暴——“性欲期”,他們在生理方面逐漸走向成熟,性別特征日益明顯,并容易產生性沖動。由于這一時期的性行為不為社會所接受,青少年不得不壓抑性本能的沖動,并尋求安全而隱秘的表達方式。偶像崇拜,尤其是投向異性公眾人物的情感依戀,是一種性沖動的轉移和宣泄。此外,該時期青少年的精神訴求正是要尋求獨立自主,極力擺脫父母的束縛,他們對歸屬與愛的需要也隨之需要新的賦予者及接納者。岳曉東曾提出兩種偶像依戀類型:一是認同式依戀,即希望成為偶像那樣的人物,上面提到的認同正是這種情況;二是浪漫式依戀,即希望成為偶像的戀人,說的就是這種“對偶像的迷戀中充滿了浪漫幻想,甚至是性愛的幻想”。尤其是影視歌及體壇明星,他們擁有符合青少年理想身體意象的出色外表或在銀屏內外個性氣質的彰顯,抑或超凡卓絕的意志能力,即使包裝后的他們也許早已被模糊了本真模樣,但正是以此來滿足仰望者對其理想戀人的期待。而對那些性格上不善社交或與父母和同伴團體的感情卷入程度不多,也因而缺乏社交技巧、社會化不足的青少年而言,對異性偶像人物的情感依戀尤為普遍和深沉狂熱。“香港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偶像調查均表明,對異性名人的浪漫型依戀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個基本特征,而且女性的浪漫型依戀一般高過男性。”并有調查發現,認同型依戀情況要多于浪漫式依戀。

三、遙遠的親密感

“隨時隨地會突然想到他們,想到時會不由自主地微笑,很久沒有他們的消息會情緒低落,一直期待著能看到真人。”“當學習、工作不理想時,會覺得特對不起自己的偶像。”“想要陪伴他們,同他們一起長大。”“看著他們,如同看見了人生。”“他們也困惑也懼怕,但終于能跟身邊的團員并肩前進,因為認可了自己,才能真正對對方和世界微笑!”

與遙遠的存在間建立這般奇異而真摯的感情羈絆的確真切存在著。像“超女”、“快男”及相當多的日韓明星策劃方案對平民偶像包裝的重視,與傳統意義上賦予娛樂明星以神秘、眾星捧月般耀眼絢爛的神化打造不同,平民偶像大多數也正值花樣年華的美好時光,面容姣好、俊朗,天然純真、率性坦蕩還是自信沉靜,都是個性使然的真實展現。他們通過無門檻的海選,過五關斬六將,悲歡陰晴的點點滴滴被傳媒無限放大并傳達給同樣年青的孩子的眼中心里,與之一起哭一起笑鬧。當平民偶像邁進沉浮無常的娛樂界后,青少年仍然心眼不離,關注偶像的一舉一動,仿佛是自己的朋友參加學校藝術節一樣激動和不安。青春期是孩子內心世界無比豐富的時期,他們一方面對父母、同齡人不同程度地隱匿情感、尤其是負面情緒,寧愿獨自舔嘗個中滋味,這其中包括學業壓力、暗戀的酸甜、與同伴團體互動中的壓力、無法派遣的孤獨等;另一方面他們仍渴望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相伴同行。單方面傾吐給偶像一些不想為身邊人知曉的心事,表面上看能滿足他們安全溝通的需要。想要陪伴年輕的偶像一起走下去的心情,其實是想要偶像陪伴自己走下去,不僅僅是我們見證了偶像的輝煌,更是在那獨一無二、如單行道的時光里,偶像見證著我們的存在、點滴悲歡和成長,而不再是人海中柔弱、沒有存在感的十幾歲孩子。

然而,崇拜不是愛。弗洛姆認為愛不僅是感覺,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能將愛情作為給的行為的能力”。而有無這種能力取決于人的性格發展是否足以發展出創造力,而前提是人格的完善圓滿,“找到對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賴及達到目的的勇氣,從而能克服孤獨感、依賴性、自戀性及剝削他人的要求,能超越個人天地。”也即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認同,而不過渡依賴認同、合理化、退行、壓抑等防御機制或施虐受虐等來補償自我價值,所謂自愛。

真正自愛才有創造力,才有力量以他人他物的立場而非自身角度去積極深入了解、尊重、關心,才能愛他人,愛萬物。這種愛不排他,它指向萬物——當你確實愛一個人,你會愛其他的人,愛世界,愛生活;而“對人類的愛又是對特定的人的愛的先決條件。”當然,自愛與愛人并不是只能先后完成的任務,而是齊頭并進,人從來都是在與人的交往中成長,雖然互相傷害在所難免,但也因此能締造人與人之間永恒不滅的拯救與被拯救的關系——“愛的能力的發展伴隨著愛的對象的發展”,一方真誠的愛才可能喚起對方愛的力量。

易偶像崇拜的青少年自然尚不具備這種愛的能力。但無需過分擔心,相比以往,時下青少年的心智成熟度發展水平最高,而其思維能力也在急速提升當中,認識事物會日益客觀、理性、辯證。此外真正意義上狂熱而失去自我的偶像崇拜并不多見,多是脆弱易感的青春期特異而正常的精神現象和生活方式,走過這一時期,其情感自然變淡、消散。需要家長及教育界疏導的方向是鼓勵青少年將認同的側重點放在偶像的具體特質上,而非全盤性的個人崇拜;并鼓勵孩子形成健康的同伴團體,這才是表達、展現自我并最終認同自我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李欣復.偶像崇拜的多維度解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8-12.

[2]岳曉東.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07).

[3]岳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綜述(之一)——偶像崇拜的年齡差異[J].青年研究,2007(03).

[4]岳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機制探究[J].中國德育,2006(12).

[5][美]布迪厄.關于電視[M].許鈞,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4-15.

[6]郝玉章,風笑天.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趙薇迷”信件的社會學分析[J].青年研究,2000,(04).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4篇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的主要問題

概況起來講, 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偶像面窄, 明星化

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進行專題調查, 調查顯示, 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偶像崇拜”現象。被調查的青少年中, 崇拜外國和港臺“明星”的人占60%多。而崇拜的偶像中, 99%以上是影視界和體育界“明星”。而小草工室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調查中顯示:當問“你所崇拜的5個偶像”時, 答案幾乎是清一色的明星。將學生答卷上提到的96個對象進行粗略分析以后發現, 影視明星、歌星、體壇明星、其他知名人士分別為36, 34, 14, 12人, 可見演藝界“明星”占學生偶像的72%, 而體育等若干領域的名人僅占28%。僅從得票的多少來分析, 得票率最高的5人, 清一色的港臺明星。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 歌星影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首選[2] 。

2.盲目消費

由于過分崇拜明星, 成為“追星族”, 令許多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會直接參與明星的相關活動。如看各類明星的演唱會、歌友會、義賣活動等, 或間接購買明星物品, 如唱片、畫冊、光盤、明星所代言的品牌等, 這些消費無形地會增加青少年的消費。據調查, 部分青少年在自己偶像身上花費的開銷占他們零用錢的60%以上。

3.瘋狂癡迷, 荒廢學業

正確的崇拜偶像對青少年有一定的好處, 但反過來, 瘋狂沉迷地崇拜偶像卻是一種不智的行為。有一些青少年極度沉迷自己的偶像, 無時無刻地想著他, 哼著他的歌, 把他當做生命中的一部分。如現在的人氣偶像Twins, 她們是很多青少年的超級偶像, 每次聽到她們的名字就會立刻撲到電視機前, 把一切功課、默書、測驗拋諸腦后, 學習時會偷偷翻看雜志閱讀關于她們的報道。還有的青少年為了得到偶像的簽名、握一次手, 就會在場館中你推我擠, 爬欄桿等, 甚至為了有更近距離的接觸而與偶像的車在馬路上追逐。

4.神化偶像, 過分認同和依戀

由于過分認同和依戀, 易使青少年對其崇拜的偶像想入非非, 并做出不切實際的幻想。如劉德華、費翔等明星成名后, 許多女孩說“將來非劉德華或費翔不嫁”, 幻想能成為他們的女朋友或妻子。都說偶像崇拜有一種魔力, 它可使人情陷于某個偶像人物, 朝夕相望而不覺其厭, 日夜相顧不覺其煩。兩位內地少女從未見過香港歌星黎明, 只是聽過他的幾首歌看過他演的幾部電影, 卻產生了強烈的癡迷。他們在日記中寫到:“在我崇拜你以前, 世界是一個荒原, 從我崇拜你開始, 世界成為一個樂園。過去的許多歲月, 對我像一縷輕煙, 未來的無限生涯, 因你而幸福無邊。你眼底一絲光彩, 抵得住千萬言語, 你唇邊燦爛一笑, 就是我歡樂源泉。這個世界有個你, 命運是何等周全, 總盼有那么一天, 我們能有緣相見!”看完這段日記后, 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就是把心目中的偶像人物當做一尊神, 認為在偶像身上表現的都是完美無瑕的, 都是純潔美好的, 他們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

二、導致青少年產生不良偶像崇拜的原因

導致青少年產生不良偶像崇拜的原因包括個體內部的身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 如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具體原因如下:

1.青少年身心發育不成熟, 對人生與社會充滿好奇與自信

青少年由于智力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開始萌發出對自身、對事物、對人生和對社會的許多好奇、熱情與向往;另一方面, 由于身心尚不成熟, 往往看待新奇事物比較情緒化、片面化, 自我判斷、自我調節的意識不足, 對生活、對人生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這種生理和心理條件下, 面對當今如此發達的大眾媒體的宣傳, 青少年很容易步入追星族的行列[3] 。

2.缺乏科學完整的偶像認知

從實踐上看, 青少年極端性的偶像行為, 往往來自于一個重要的認知原因, 就是缺乏科學完整的偶像認知, 青少年看到的只是偶像靚麗的外表、瀟灑的風度、豐厚的收入、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知名度等等, 而沒有看到他們為此付出的汗水與努力。

3.學業繁重, 心理壓力大

由于中國教育體制的特殊性, 如今的青少年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 缺乏自由的空間、時間, 沒有足夠的閱讀、對話和交流機會。激烈的升學壓力、就業競爭以及生活中人際關系的不順利等都有可能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緊張, 需要尋求宣泄、解脫和釋放。青少年尋找快樂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空間和時間里投向了“明星”和“偶像”們創造的娛樂天地, 使他們找到精神的寄托, 成為逃避沉重壓力的”避風港“, 從中得到暫時的釋放和安慰。

4.家長沒能理性地遏制孩子不切實際的行為

青少年產生不良偶像崇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來自家庭的溺愛和放縱。如去年12月, 廣州市某中學4位女生同時“生病了”, 奇怪的是她們的家長替女兒請假的措辭前后矛盾。在校方的一再追問下, 家長才道出女兒逃課緣為追星。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一味地“愛”和“呵護”, 無異于放棄了監護的法定責任, 放棄了阻隔孩子異想天開行為的屏障。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青少年時期的追星行為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但父母的溺愛和縱容, 直接導致了青少年走不出青春期的困惑, 把一時的沖動當成了一生的目標。

5.傳統教育中的榜樣對青少年吸引力的減弱

隨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文化形式的多樣化和青少年文化心理的變化, 傳統教育中的榜樣顯得越來越缺乏魅力, 新的榜樣的樹立可以說又不夠及時和成功, 不僅與整個社會文化大環境相脫離, 而且更是常常遠離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遠離青少年成長的具體環境和生活實際。所以青少年很容易將偶像崇拜的對象指向于新的更能接近于他們心理需要和年齡特點的客體——明星。

6.忽視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引導與教育

由于社會對學校的升學率過分關注, 造成很多學校抱著“應試教育”不放松, 只注重學生考試和升學成績, 削弱和忽視了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 忽視了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引導與教育。據調查發現有58.18%的教師不關心學生的偶像崇拜。

7.大眾媒體的片面報道與不良誘導

青少年對明星的過分崇拜主要來源于大眾媒體的傳播。大眾媒體對于個人與集體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它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工具, 常在無意間會創造行為的模范。青少年對于大眾傳媒的接受度很高, 受影響的程度很深。大眾媒體通過對明星的生活、工作、情感、愛好, 甚至體型、服飾、發型、睡姿等事無巨細的反復報道, 特別是直觀逼真的圖片圖像報道, 使青少年耳濡目染, 認識了明星, 了解了明星。一些青少年對明星的了解甚至遠遠超過對父母、親人的了解, 達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媒體的議題設置功能, 使缺乏社會經驗的青少年誤認為, 媒體給予大量時段和篇幅進行反復報道的明星是最重要的、最有價值、最受人關注、受人尊重的。媒體對明星的追捧、對明星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津津樂道、對明星光彩耀人的那一面的渲染、煽情與展示, 又無時不以語言及其他符號向青少年暗示:明星是最時尚的、最可愛的、最值得你喜歡的;做明星是最風光、最幸福的、最令人向往的。而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的身心特點, 加之在媒體的不斷報道、不斷重復刺激和暗示下, 他們對明星的態度, 逐漸由認知到認同, 再到喜歡、偏愛, 直至崇拜。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 明星偶像正是媒體為青少年樹立的。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的引導對策

面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社會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偶像是青少年自我的投射, 無論青少年崇拜什么樣的偶像, 即使是反面人物, 也要采取“無條件尊重”的態度, 盲目指責、撕毀、貶斥青少年的偶像, 不僅會引起其強烈的逆反心理, 還會降低青少年的自我確認能力, 甚至會成為悲劇行為的導火線。事實上, 青少年在走出自我迷茫, 實現自我確認的過程中, 成人的說教相當有限, 青少年自我的確認是通過種種自我體驗, 甚至冒險而達成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會合理延緩期”概念, 認為青少年需要時間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亂和矛盾, 在此期間, 出現一些年齡段特有的心理行為現象正是他們心理社會適應的表現。教育者對這些心理行為過于憂慮、責備、壓制等不利于他們迷途知返, 需要以理解、寬容的態度, 允許他們借助心理社會延緩期來整合自我, 發展自我。

2.認知疏導, 澄清青少年對偶像的片面與模糊認知

對于青少年出現的過分崇拜偶像的現象。我們應該通過認知疏導的方式, 澄清青少年對偶像的模糊認識。認知疏導主要是一種關于偶像意識的認知性交流, 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價值分析、價值思考的方法, 形成對偶像正確的認知方式。認知疏導的任務不是灌輸某種價值, 更不是強迫青少年改變或放棄他們的偶像崇拜活動, 而是用心去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 真誠地和他們交換看法, 肯定他們的合理行為, 引導學生思考, 為何崇拜、崇拜什么、怎樣崇拜, 然后再提出建議。在認知疏導的方法上宜采取對話交流或研究性學習方式。在老師啟發下, 通過學生主動、親身參加的活動與思考, 來實現自我選擇與自我反思的結合, 內心釋放與理性增長的結合, 從而改變學生對偶像的片面的、幼稚性認知, 科學地對待崇拜的偶像, 把握偶像的真實性、合理性與客觀性, 擺脫夸張的、虛幻的偶像印象, 進而推進學生的心理成熟與自我調節水平。青年學生中不乏希特勒、拉登的崇拜者, 理由是他們有非凡的膽識與勇氣等, 作為教育者, 首先是肯定學生有追求成功心態和這類偶像的精神品質, 然后啟發學生思考這類偶像給人類社會的發展、他人的幸福帶來的影響, 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偶像崇拜的誤區, 從而引導學生追求正面人生[4] 。

3.加強交流與對話, 探尋偶像成功之路

轉變教育體制改革, 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 加強與青少年的對話和交流。有條件的可請一些明星來給學生做成功歷程報告, 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并吸取力量;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名人傳記、格言, 尋找成功者的足跡;請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家、企業家作成功之路報告;召開主題班會、組織交流活動等, 讓學生進行偶像成功之路討論, 交流達到理性的升華。

4.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引導孩子理性看待偶像

在成長的過程中, 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強, 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因此作為父母不要一味地放縱和溺愛孩子。為人父母應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協助孩子認識自己, 培養健全的自我概念, 增進自我選擇與自律的能力。多與孩子進行交流, 多一些理解和關懷, 有意識地與孩子談論一些明星話題。父母可以采取一種平等的態度, 告訴孩子自己喜歡的明星, 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借此了解他所喜歡的明星, 找到一些共同話題。有時可與孩子交流各自所喜歡明星的原因與想法, 讓孩子知道媒體中所出現的狂熱場面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告訴孩子明星的背后有一套運行機制, 他們往往被商業公司投資包裝而成的, 在靚麗帥氣的外表之后他們也非常普通, 從而消除孩子賦予明星不切實際的耀眼光環, 拉回到現實之中。

5.樹立真實可信的榜樣, 增強榜樣的吸引力

榜樣對青少年的影響力量是強大的, 但榜樣的樹立必須真實可信, 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貼近青少年的實際和心理特點與需要, 切忌“假、大、空”和無限制的拔高, 必須增強榜樣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我們應大力樹立適應時代特征的典范, 在各行各業挖掘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人物, 開展聲勢浩大、生動活潑、深入持久的宣傳;大力加強榜樣樹立中的人文意識和文化內涵, 用榜樣真實、豐富、生動的人生故事和人格魅力, 讓青少年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榜樣身上, 最終使“學習榜樣”和“偶像群”在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中引起共鳴, 從而潛移默化地給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啟迪和感情的教育。

6.注重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和引導

學校除了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外, 要注重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和引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適合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 引導學生唱校園歌曲、參加體育鍛煉, 充實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同時, 加強學生思想引導,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娛樂文化, 注重自身個性修養的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星”本無可厚非, 但我們要告誡學生, 崇拜偶像要適度, 不能采用過激的行為。

7.眾傳媒及從業者牢記社會責任, 選好報道視點

大眾傳媒左右著社會輿論, 其對偶像的傳播和報道的態度和評價傾向會深刻地影響青少年對偶像的看法和態度。因此, 大眾傳媒及從業者要牢記社會責任, 選好報道視點。第一, 關注和報道明星成功的道路。每一個人的成功, 其背后可能有艱辛, 有曲折, 更有努力。大眾傳媒關注這方面的情形, 實際上就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觀察學習的渠道。前面說過, 青少年愿意接觸明星新聞, 一個原因是他們年輕, 善于模仿。這時如果報道他們喜歡的明星是怎樣一步步成功的, 對他們的成長應該是大有裨益的;第二, 對明星有悖于法律、道德的行為予以監督, 使其成為有道德的人。對于個別素質較低、違背法律道德行為的明星的監督是社會的責任, 有些偶像失敗的“故事”和丑聞對青少年往往具有特別有益的啟示, 能夠起到心理學上所說的“替代體驗”的教育結果;第三, 報道明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美好的情感情操。如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情感, 如何對待親情、愛情、友情等。面對重大災難, 如突如其來的災禍, 或重大疾病到來時, 他們是如何處理的, 這些對培養青少年美好情感有積極意義;第四, 少報道一些追星族的新聞, 以免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5] 。

總之, 偶像崇拜是一種社會現象, 是時代特征的折射。同時, 作為個體發展中的一種過渡行為, 它又受到個體心理發展特點的制約。此外, 偶像崇拜對青少年有巨大的影響, 但行為表現具有一定隱蔽性。因此, 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導必須考慮到家庭、社會、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和其自身心理發展特點, 需要家長、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力量的關注與引導, 加強溝通及因勢利導。使偶像崇拜發揮正面功能, 避免負面影響。

摘要: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給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偶像面窄, 明星化;盲目消費;瘋狂癡迷, 荒廢學業;神化偶像等。對青少年進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導, 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力量必須因勢利導: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認知疏導, 澄清青少年對偶像的片面與模糊認知;加強交流與對話, 探尋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引導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樹立真實可信的榜樣, 增強榜樣的吸引力;注重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和引導;眾傳媒及從業者牢記社會責任, 選好報道視點。

關鍵詞:偶像崇拜,青少年,心理分析

參考文獻

[1]楊紅, 路之亭.港臺流行文化對大陸大學生心理影響[J].心理學, 2001 (2) :45-46.

[2]李強, 韓丁.中學生偶像崇拜現象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 2004 (3) :97-103.

[3]祥貴.崇拜心理學[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1.

[4]雷開春, 孫洪彬.關于青少年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遲到調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 2000 (5) :30-35.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5篇

一、韓劇粉絲的偶像崇拜行為表征

(一)模仿劇中偶像的行為

偶像崇拜最基本也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對偶像的行為模仿。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偶像就是粉絲的一種鏡像投影,是另一種理想化的自我。這也是粉絲對偶像的行為進行模仿的原動力,因為想要成為那樣的人,所以會采取最為直接的方式———模仿,從而通過模仿這一行為建立起自己和偶像之間一種單向的聯系。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男主角都教授每晚睡前都會閱讀一本名為《愛德華的奇幻之旅》的小說,于是很多粉絲也像劇中男主角一樣在睡前閱讀這本書?,F代偶像與傳統偶像有諸多不同,“傳統偶像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崇拜者懷著敬畏之心虔誠地禱告幸福,以此表達崇敬敬仰之意。而現代偶像充滿了平民化色彩,不但是可以模仿的,而且被制造出來就是作為時尚的風向標和流行的符號有意識地讓崇拜者去模仿的?!盵2]崇拜者具有強烈的模仿的欲望,而現代社會使得這種模仿在各種面向展開。社會學習理論認為, 受到偶像的影響后,粉絲總是力求表現出偶像的價值歷練和行為的過程與方式,而最初對偶像的行為的模仿,最后會內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KMOON(《來自星星的你》影迷昵稱) 通過模仿劇中偶像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行為方式這一層面獲得同心中的偶像即理想化自我靠近的體驗感?,F代粉絲以這種方式,證明自己已經成為或者正在成為與偶像相同與相類的人。

(二)從偶像崇拜到消費行為

“偶像按照社會功能來劃分可分為生產型偶像和消費型偶像。生產型偶像指的是對于人類社會做出杰出貢獻的偉人,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或者精神財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就屬于這種類型的偶像?!盵3]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明星偶像指就是消費型偶像,他們是經過大眾媒介設計包裝, 賦予娛樂性的可供消費的商品。他們是消費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產物。大眾媒介時代下,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最終會轉化為對偶像的消費。粉絲通過消費偶像來表達自己對于偶像的崇拜,換句話說,越崇拜一個偶像就越要去消費他,消費是粉絲對偶像最實際的支持,通過占有偶像劇中使用過的物品來獲得親近感。在《來自星星的你》中,劇中女主角千頌伊感嘆的“下初雪就應該吃炸雞啤酒”則奇跡般地拯救了被禽流感重創的家禽業。提供冷凍雞翅原材料的一家企業表示,因為H7N9禽流感疫情,春節之前大幅減少備貨,對于最近大幅增加的訂單感到非常意外。一家杭州日本連鎖餐廳在2014年情人節期間主打“炸雞啤酒套餐”,結果光情人節晚間就熱賣上千套。韓劇的粉絲們率先挑起劇中同款服飾的購買熱潮, 女神的時裝盤點,女神的化妝品盤點,這些帖子一公開,所有單品都成了全球代購熱門的商品。劇中女主角千頌伊幾乎每集都要換多套行頭,這些服飾大多是奢侈品牌且價值不菲。 據韓國粉絲透露,沉迷劇集的女粉絲們幾乎每追一集《星星》 都要前往奢侈品店照單掃貨。這些,都是粉絲們將對偶像的崇拜轉化為消費行動的典型行為。傳統意義上的崇拜,較多地表現為精神意義上的崇敬和對偶像所代表精神內涵的投誠,而現代的偶像崇拜,粉絲們崇拜的更多的是偶像的形象, 是被物化的符合集合。所以表達崇拜的方式,必然會與強大的文化工業和傳媒產業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偶像的物化決定了崇拜者也只能通過消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崇拜,所以, 偶像與崇拜者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淪為商品流通環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在偶像崇拜中構建身份認同

當粉絲處在某個擁有共同偶像的群體之中,他們就會獲得一種身份認同感。粉絲會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或建立這種身份認同感。隨著《來自星星的你》熱播,國內形成了一個新的粉絲群體,他們以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為聚集地, 與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最新偶像資訊。部分粉絲甚至會在現實生活中連接起來,組成粉絲團。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個體間通過交流互動彼此增進了解,從而確定伙伴關系。通過偶像崇拜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形成自己獨特的群體,獲得身份認同感。據初步統計,《來自星星的你》擁有大量粉絲群體,光是男主演金秀賢的百度貼吧的粉絲數就有4600多萬,粉絲們以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社交媒體為聚集地,他們互相交流信息,不光與他人分享自己對偶像的喜愛,還把自己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貼在網上進行傾訴。

粉絲們把社交網絡作為交流平臺,在共同分享和換取信息的過程中,個體之間逐漸相互了解并形成共同語境,從而確定伙伴關系,集結成各式各樣的粉絲社群?!秮碜孕切堑哪恪返姆劢z群體KMOON,他們在交流的時候會經常運用電視劇主人公們的口頭禪或者經典臺詞對白“都教授”“二千” “賢星人”“炸雞啤酒”。這種外人無法理解的詞句讓他們之間更會有一種心照不宣的親密感。在所屬的粉絲社群中,他們獲得了全新的身份認同,從而使他們忘卻現實生活中矛盾和煩惱。不管是網絡上的貼吧用戶、微博用戶還是現實中的粉絲團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不管他們來自社會的哪一個階層,當他們成為KMOON,來到了一個群體,他們就能找到一種身份的認同感。

二、韓劇粉絲偶像崇拜行為的社會動因

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偶像崇拜的情結,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崇拜過的偶像。偶像崇拜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并非只是粉絲們單純的自發行為,它還具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一)粉絲的欲望性投射和替代性滿足心理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滿足之后人們需要獲得精神滿足。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人們普遍缺失信仰無法獲得精神滿足,信仰的缺失造成人們身份認同感的缺失。人們急需要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身份的代表。于是娛樂明星出現了,娛樂明星的偶像化恰好能滿足人們對于信仰的渴求和身份的認同感,滿足人們的心理寄托。娛樂明星們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他們光鮮亮麗多才多藝。對于粉絲來說,偶像是一種鏡像的自我,如《來自星星的你》很多女性觀眾看過電視劇之后就患上了“教授依賴癥”,瘋狂迷戀上金秀賢所飾演的角色都敏俊。手機屏保、電腦屏幕全被教授攻占、沒有國語的也要去看直播、強烈地想學韓語、從不吃炸雞啤酒的也搶著吃、遇到困難就喊“都教授救救我!”等等。

與此相類似的,在現代網絡媒介時代下,社交網絡(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互相換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來越便捷,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之間的關系卻日漸疏離,人們對于通訊軟件另一端的網友侃侃而談卻對現實生活中的眼前人沉默寡言。造成這種疏離正是因為社交網絡脫離時空限制的交流方式。人們存在的虛擬世界不斷擴張但卻被分割在一個個狹小的空間內。這些呈分散的原子狀態個體通過社交網絡尋找志同道合擁有共同興趣的其他個體,逐漸凝聚、靠攏,形成一些特殊關系的群體。

在追星的過程中,粉絲的生活似乎重新煥發光芒充滿意義:在街頭為偶像拉票,成立偶像專屬的網站,組成偶像的 “歌友會”、“影迷會”,更有甚至不惜花費重金為自己的偶像在重要媒體上進行宣傳。如金秀賢的粉絲為其買下了韓國三大報之一的《朝鮮日報》的整版廣告。粉絲追星的行為雖然呈現出幼稚非理性,但卻具有它的存在意義:為缺失信仰和身份認同感的社會成員提供了全新的身份認同。信仰和身份認同感的缺失以及現實生活中疏離的人際關系是粉絲走上追星之路的主客觀動力。

偶像是粉絲的一種鏡像投射,是另一種層面上理想化的自我。這種鏡像投射的理想化自我反映的是粉絲潛意識里的欲望投射和代替滿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與人理想中的自我是有差距的,于是,當粉絲發現一個與理想化自我的特質相符合的媒介形象時,粉絲就會對其加以崇拜之情,通過這個媒介形象釋放自己的欲望。在《來自星星的你》當中,有些粉絲崇拜都教授,是因為“都教授”這一媒介形象符合自己理想化中的自我形象,他在電視劇無所不能的本領和對愛情的堅貞就是粉絲的一種欲望投射。也有很多粉絲崇拜千頌伊這一媒介形象,是因為粉絲羨慕千頌伊有一個完美的情人。粉絲通過千頌伊這一形象去代替自己滿足擁有完美情人的心理。

所謂崇拜情感的錯位指的是,粉絲將娛樂明星的媒介形象和現實形象混淆,將對媒介形象的崇拜轉移到現實人物身上。錯位崇拜主要是由于崇拜者對媒介人物和現實人物的混淆所致。娛樂明星的媒介形象是通過大眾媒介設計和生產的文化符號以及商品,他們屬于自然人的大部分屬性被隱去, 承載著大眾媒介所賦予的意義和價值。而娛樂明星褪去光鮮靚麗的光環,其實也就是一個個普通人。作為自然人的他們具有鮮明的性格以及自身的缺陷。而粉絲往往會將這兩種形象混淆,將對大眾媒介塑造的媒介形象的崇拜之情轉移到具體的現實人物身上。比如在觀看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之后, 很多粉絲都喜歡上了劇中人物都教授,粉絲們崇拜都教授神奇的身份(外星人)、對愛情的忠貞堅韌、對戀人的溫柔體貼以及無所不能的本領。粉絲們所崇拜的這一切的特質其實都是大眾媒介所塑造的,然而當粉絲們從電視劇的情境中回到現實生活之后,并沒有把這種情感停留在劇集人物身上,而是也一同帶回到了現實生活中。KMOON們把對都教授的崇拜和喜愛之情轉移到了扮演者金秀賢的身上。金秀賢這個現實人物和都教授這一媒介形象是兩個毫無關聯的形象,但是粉絲們將這兩種形象混淆了,也即崇拜情感的錯位。

(二)韓國娛樂文化產業鏈的推動

作為韓國娛樂文化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韓劇偶像背后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經濟公司將抽取其中一半以上的收入。隨著《來自星星的你》熱播,金秀賢代言商演接連不斷,據媒體的粗略估計,金秀賢的代言費已經過億(臺幣)。而這筆巨額的收入,一半以上將收入經濟公司的口袋。直言不諱地說,成功地打造出一個高人氣的韓劇偶像就等于種下了一棵搖錢樹。這也是韓國娛樂文化產業樂此不疲制造韓劇偶像的根本原因,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位新的韓劇偶像推出,不斷涌現的韓劇偶像們為韓國娛樂文化賺來滾滾財源。

整個韓國的娛樂產業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明星制造工廠,從選拔、培訓到推出,明星的制造過程簡直就跟工業產品的制造一樣,選料,加工,成品,檢驗合格,銷售到確立品牌效應,整個過程十分類似。娛樂公司在每推出新人之前,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這個計劃也跟商品的營銷計劃很類似,包括新人的造星打造、市場定位等等,簡而言之就是根據市場和受眾的需求來打造產品。

韓國偶像劇對消費群體的定位非常明確,那就是青少年,特別是其中的女性觀眾。青少年是人生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青少年生理在全面井噴地發展, 但相對滯后的是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并且對外界充滿好奇和幻想,喜歡模仿。他們開始對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但又不夠深刻。韓劇就是抓住了青少年的這些特點。 韓劇主角大多是二十出頭的青年人,擁有靚麗的外形,男的陽帥氣,女的美麗動人,青少年天生對這樣的對象抱有好感。 韓國偶像劇中的愛情清新唯美浪漫,完全迎合和滿足青少年關于懵懂愛情的幻想。所以說,韓劇偶像大行其道并不能說他們的偶像才藝就強過我們國產的明星,而是因為他們對于受眾的定位非常準確,并且盡一切可能迎合受眾的口味滿足受眾的需求。

(三)大眾媒介將偶像價值神話化

羅蘭·巴特將“歷史決定”與“自然法則”的混淆稱之為 “神話”,他認為“神話是一種語言”,“它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種形式”。[4]也就是說,神話這種語言的目的即是將歷史表述為自然,讓人們將“神話”視為是必然的,是未經操縱的客觀存在。韓劇粉絲之所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受到暗示和操縱,是因為韓劇制作者或者說大眾媒介將歷史性轉變為自然性,以硬性的方式對偶像再次“賦魅”。

在《來自星星的你》中,制作者將奢侈品和中產階級所倡導的消費理念和生活品味掛鉤,不斷地填充這種理念和品味的意義,從而讓觀眾在觀看劇集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消費理念和生活品味。而這個過程卻是隱性的、讓人不易察覺的。當觀眾們從韓劇中返回現實世界,他們會情不自禁的按照韓劇中的消費理念去進行消費。于是,粉絲們會執著地去搜羅劇中女主角所穿著的衣飾,使用的化妝品,看男主角看的書,開男主角開的寶馬車。平常不吃炸雞啤酒的粉絲也燃起了吃炸雞啤酒的欲望。歷史性也就轉化成了自然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來自星星的你》中充斥著各種奢侈品牌, 這些奢侈品以廣告植入的方式鑲嵌在電視屏幕之中,劇集并沒有去介紹這些品牌,然而電視另一邊的觀眾卻不自覺地注意到偶像們所使用的這些品牌,并將這些奢侈品和偶像的價值掛鉤,于是他們會自發地去尋找這些品牌進行消費。走秀網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春節期間,我們的官方微博和微信源源不斷地收到粉絲留言,都說很想找《來自星星的你》里面的全智賢和都教授穿的品牌衣服?!弊咝憔W已經派出專業買手尋找并引進全智賢在劇中穿過的衣服品牌及款式。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有消費者專門留言希望能找到第十六集里全智賢戴的一款太陽鏡,由于劇集實在太火熱,等走秀網的買手找到這個墨鏡品牌的供應商時,這款眼鏡已經在全韓國斷貨。

大眾媒介將歷史性和自然性相混淆,并且巧妙地將歷史性轉化為自然性。所以,粉絲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甚至崇拜的偶像都是被制造出來的,大眾媒介需要的只是一個載體,至于這個載體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載體去填充符合和意義,使受眾毫無防范地接受。

三、解讀偶像崇拜行為背后的文化內涵

那么韓劇粉絲的偶像崇拜實質是什么呢?在現代網絡時代媒介語境下,韓劇粉絲的偶像崇拜實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消費現象。因其強大的符號意義制造能力、傳播能力和滲透能力,大眾傳媒不斷為大眾提供新的符號意義并一次次地刺激著人們的欲望,喚起人們的好奇心,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消費文化的流行?!按蟊娢幕癁闈M足人類愿望、需求和情感將商品制于符號和影像的包裝和宣傳中,使大眾從商品中獲得自由的文化聯想和幻覺,刺激消費?!盵5]在消費主義理論的奠基人讓·波德里亞看來,“消費社會的結構”是一整套消費品之間存在的必然有序性關聯,其間其根本性支配性作用的,就是符號話語制造出來的暗示性的結構意義和符號價值 (風格、威信、豪華和權力地位)。[6]消費社會理論認為,消費行為不是單純的個體的經濟行為,而是受到諸多環境因素影響的社會行為。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是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借用其符號象征意義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用人的欲望之壑是根本不可能通過消費商品這一途徑真正意義上被填平。上文中曾提到過,韓劇粉絲的偶像崇拜實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消費現象。這種消費從產生到完成會經過一個過程,將自我的心理寄托于某一符號,然后通過消費符號占有它。

我們生活的世界并非真實的世界,而是一種擬態環境, 而這種擬態環境的構建者正是大眾媒介。大眾媒介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構建意義,隱蔽地向受眾定義審美觀和價值取向,告訴我們什么是美,什么是品味,從而培養出了各種喜好和需求的消費群體,然后再將這些象征和符號賦予到偶像的身上。偶像在現代商業有意識地包裝和設計,通過大眾媒介向受眾推廣,從而被受眾消費。此時,受眾所消費的并非具體的商品,而是象征物即偶像身上的符號和意義。

韓劇偶像在劇中所引領的消費和時尚迅速被粉絲所接收,粉絲們不遺余力地搜羅偶像們使用過的各種物件,穿的衣服、發卡,用的包包,睡的睡袋,看的書。有極端的粉絲甚至走進醫院把自己整容成偶像的形象。韓劇粉絲們在觀看劇集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大眾媒介通過偶像所構建的符號和意義,接受了大眾媒介設計的價值觀和消費方式。當這些觀念根植于受眾的心理,新的消費欲望就會被刺激起來。人們在集體狂歡追逐“星星”所引導的消費潮流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 自己的消費是否出于自己的實際需要,名牌包包奢侈化妝品是否使自己透支消費、炸雞啤酒自己是否真的愛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偶像崇拜的實質其實就是一種大眾文化消費,這種大眾文化消費往往到最后會變成一種消費主義。偶像崇拜是大眾媒介有計劃性地刺激粉絲消費欲望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謀取經濟收益?,F代工業社會下的信仰缺失以及人際關系的疏離使人們需要偶像,明星的偶像化可以讓粉絲找到精神寄托。然而,偶像崇拜對個人和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大眾媒介為了經濟利益引導消費往往會催生拜金主義,盲目崇拜偶像過度消費,則不利于個人的獨立自我人格的和理性價值觀的形成。我們解讀偶像崇拜的實質并不是為了消除偶像崇拜,而是為了讓人們在崇拜同時思考自己崇拜的是什么,消費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又是什么。

摘要:本文以《來自星星的你》為例,分析韓劇粉絲偶像崇拜的表征、形成機制以及其文化內涵。在現代媒介語境下,韓劇粉絲的偶像崇拜實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消費現象,其最終形態是消費主義。受眾消費的并非具體的商品,而是象征物即偶像身上的符號和意義。這種消費并非自發的,出于自己實際需要的,而是在消費語境中被制造出來的。

崇拜偶像成功的例子范文第6篇

我們常??吹竭@樣的畫面:學生模仿著偶像的裝扮、唱著偶像的歌曲, 課桌上貼著偶像明星的大頭照, 上課還偷看明星的雜志……曾經有一次有個同學問我:“老師, 你喜歡李宇春嗎, 你的偶像是誰?”我茫然了, 似乎我也曾經有過偶像, 只是感覺那是很遙遠的事情了……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偶像, 然而, 由于身心發展特點, 知識、經驗的限制,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并不總是理智的, 有時還存在著走極端的傾向。為此, 我設計了這堂偶像教育的活動課, 引導高中生正確地認識明星偶像, 理性地追星, 促進健康成長。

二、活動過程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楊麗娟的照片, 一位同學動情地介紹以下材料。

十六歲的蘭州女孩楊麗娟迷戀劉德華, 傾家蕩產去追星, 最后父親自殺 (具體內容略) 。

活動二:借助多媒體屏幕看一組視頻

視頻1:劉德華演唱會、周杰倫演唱會實況的簡短播放。

視頻2: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回失去已久的金牌場面。

視頻3:錢學森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 報效祖國的簡短紀錄片。

視頻3:日本影星酒井法子涉毒事件的報道視頻。

活動三:結合以上材料與視頻讓大家談談對偶像崇拜的看法, 請同學們暢所欲言, 并討論以下話題。

話題1:你的偶像是誰?

同學的回答有:周杰倫、蔡依林、姚明……

話題2:你喜歡偶像的標準是什么?

同學的回答有:帥、酷、漂亮、歌、才藝、成就……

話題3:你是如何表達你對偶像的喜歡的?

同學的回答有:收集有關他的資料、新聞, 學他的歌、看他的作品, 如果有可能希望見見他……

話題4:你的偶像各方面都完美嗎?

大部分同學的回答:不全部完美, 有些方面也不完美, 等等

話題5:你怎么看待追星問題?

同學A:追星本身是沒有錯的, 但盲目地、不理智地追星就是一種錯誤。

同學B: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內容, 并不全是為明星而活著, 業余時間追星無傷大雅, 但過于盲目就不好。

同學C:楊麗娟太過分了, 無論是出于一種什么心態崇拜, 都不應該不顧自己, 不顧家人的感受, 其實最關心我們的人一直是我們身邊的人。

同學D:明星有耀眼之處也有許多缺陷, 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如癡如醉地追求的, 我們要冷靜。

同學E:偶像是我們的青春生活一種幻想與寄托;我們在浪漫與現實中成長。

……

活動四:我也講述了自己當年學生時代偶像崇拜的經歷及想法:我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 從小在農村長大, 雖然改革開放浪潮已經興起了, 可是對我們家鄉總體文化環境影響并不大, 因此那時候的我也特別崇拜革命英雄, 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就是我們崇拜的榜樣, 有關他們的課文我都背得很熟, 還自制麻雀彈弓打擊敵人——實際上是無辜的村民 (學生大笑) , 長大后也立志要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保衛祖國。后來到鎮上讀初中時第一次聽到了臺灣小虎隊的歌, 從小聽慣革命歌曲的我第一次聽到這么溫馨的歌時, 頓時被迷住了, 隨即我給學生唱起了那首曾經打動我心靈的歌 (借助多媒體音樂的伴奏) :

蝴蝶飛呀

海風在我耳邊傾訴著老船長的夢想

白云越過那山岡在尋找它的家

……

學生陶醉在我的歌聲中, 若有所思, 也許青春的歌聲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突然有同學說:“老師, 你唱得真好, 怎么平時沒聽到你唱歌呢?我們班里有好幾個‘歌星’老是喜歡在教室里、走廊里、廁所里大吼大叫地唱。”我笑了笑, 說道:“老師年少時也喜歡不時地吼幾句, 年紀大了自然就不會了。”接著我也講了一些我高中時也算是追星的經過, 省吃儉用買了些港臺歌星的海報、大頭貼, 放假時就跑去錄像廳看偶像主演的影視劇等, 到了大學時代以后, 對原有的這些偶像認識漸漸淡化, 除了偶爾的娛樂消遣外, 港臺歌星也漸漸退出自身心靈的深處, 特別工作后感覺自己可以有許多偶像, 或者說沒什么偶像, 值得我們學習崇拜的人很多……隨后和學生問答交流, 我借機引導學生明白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在于其知識、修養和對社會作出的貢獻, 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拜的是那些對事業、對人生執著追求和不斷進取的優秀人物, 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偶像。在喜愛偶像的同時, 我們要了解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艱辛, 了解其成長史, 學習其奮斗精神、開拓精神、創造精神, 這樣才能腳踏實地地不斷充實自己, 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說不定將來有一天, 我們也會成為別人的偶像。最后我送給學生一首郭沫若先生于1920年寫的詩引導學生, 不要局限在偶像人物的崇拜。

詩文如下: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喲!

我崇拜太陽, 崇拜山岳, 崇拜海洋;

我崇拜水, 崇拜火, 崇拜火山, 崇拜偉大的江河;

我崇拜生, 崇拜死, 崇拜光明, 崇拜黑夜;

我崇拜蘇伊士、巴拿馬、萬里長城、金字塔,

我崇拜創造的精神, 崇拜力, 崇拜血, 崇拜心臟;

我崇拜炸彈, 崇拜悲哀, 崇拜破壞;

我崇拜偶像破壞者, 崇拜我!

我又是個偶像破壞者喲!

三、活動反思

上一篇:出差證明及費用明細范文下一篇:村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