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

2023-09-28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1篇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思想的解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思想的解放又可能是一個突飛的過程,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飛躍發展。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促使湖北經濟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思想解放的進程。特別是要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要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促進湖北產業又好又快地和諧發展。

一、解放有關湖北產業發展的思想,需要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

改革開放30年來,湖北經濟獲得了比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效益和水平相比,湖北經濟發展就顯得相對不足和落后了。這種發展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持續擴大。這是地處中部內陸地區的湖北經濟發展所表現出來的顯著特征。

湖北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改革開放30年來湖北一直試圖充分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但是其結果并不理想。潛在的經濟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相反有些優勢在逐步喪失,比較優勢轉變為比較劣勢。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不解放或者思想解放得不夠?;蛘哒f思想解放的速度、進程和深度不如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思想解放的速度和進程、擴大思想解放的廣度、深化思想解放的深度,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是在新的形勢下促進湖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經濟的發展是以產業的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產業的充分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從實施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來說,沒有中部產業的崛起就沒有中部地區經濟的崛起。從而就沒有整個中部地區的崛起;而思想不解放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就首先體現在對產業發展的制約上面。這說明沒有產業發展思想的解放就沒有促進產業發展的合理行為。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從而也就難以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在新的形勢下要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實現產業和諧發展,特別是要促進湖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有關湖北產業發展的思想,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

二、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筆者認為??茖W的產業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化和深化。是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在產業經濟中的具體運用。它是解決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制約的重要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茖W的產業發展觀要以現代產業經濟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產業經濟實踐為依據,而產業發展涉及產業的結構、布局、關聯、組織等諸多方面,而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科學的產業結構觀、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科學的產業關聯觀和科學的產業組織觀。

1、科學的產業結構觀。一般來說,產業結構是構成產業總體的產業類型、組合方式。各產業之間的本質聯系,各產業的技術基礎、發展程度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產業結構在許多經濟和非經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變動。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規模、效益和水平??茖W的產業結構觀應該建立在正確認識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的基礎上。因為產業結構的狀況既是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也是經濟效益高低的決定因素,而產業結構的改進或者改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經濟協調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優化的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茖W的產業結構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主要有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三次產業比例變動規律、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地位變動規律、產業結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規律、主導產業轉換規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規律。只有正確地了解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復雜因素,把握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才能不斷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即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進產業經濟協調、穩定、高效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2、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產業布局是產業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是企業組織、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在地域空間上的集中和分散情況,具體來說是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由于產業布局是一種具有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經濟布局,從產業的地區結構方面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因此,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合理的產業布局不僅有利于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合理地利用各類資源。而且有利于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雖然有一系列因素如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區域分工、經濟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的稟賦、市場、基礎條件、產業集中度)、技術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區位等影響著產業布局的導向和形成狀況以及形成布局后的調整。但是。產業布局及其調整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律和原則,這就是說,科學的產業布局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有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產業布局的規律、資源稟賦制約產業布局的規律、勞動地域分工影響產業布局的規律、地區生產專門化與多樣化并存的規律、產業分布“分散——集中——適度分散”變化規律、產業分布地區差異性規律;而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有經濟效益優先原則,全局性、長遠性和遇見性原則。分工協作原則,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產業布局正確、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產業本身。而且對整個經濟建設、技術進步、環境保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等方面都產生重大和長期的影響。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產業布局失誤所造成的后果就表現為:經濟損失巨大。影響時間較長,地區比例結構失調,延緩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如果要進行調整也比較困難,而移地重建則使前期投資變成沉沒成本而造成巨大浪費。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產業布局觀,遵循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則,才能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才能避免產業布局不合理或者嚴重失誤所造成的長期性、全局性的巨大經濟損失或者浪費。

3、科學的產業關聯觀。產業關聯又稱為產業聯系,它是產業之間在經濟技術上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包括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供給需求的數量關系,具體表現為產品或者勞務聯系、生產技術聯系、價格聯系、勞動就業聯系和投資聯系等。產業關聯的實質是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復雜和密切的經濟技術聯系,產業之間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上所發生的這種數量比例聯系體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產業發展離不開產業的關聯,如果脫離產業之間客觀存在的關聯關系。孤立地發展某一產業或者延伸某一產業的鏈條、或者片面地追求產業縱向一體化,都會使該產業難以獲得順利發展所

需要的條件。如產業集群,無論是基于專業化分工所形成的同類產業的集群還是基于產業關聯所形成的不同類產業的集群。其發展都不能脫離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而產業價值鏈或者產業生態的形成及其變化都是以產業關聯為客觀基礎的。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產業關聯觀,遵循產業關聯的一般規律,按照投入產出的基本原則促進產業之間建立和形成合理的關聯關系,才能避免巨大的投資損失或者浪費,才能實現產業的和諧發展,提高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和整體競爭實力。

4、科學的產業組織觀。產業組織不是通常所說的生產組織、企業組織,而是同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關系。如競爭和壟斷關系、市場交換關系、市場占有關系、資源占有關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壟斷關系。在一個區域內。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可以促進企業通過合理的市場行為來改善市場績效,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或者改善生態環境效益。如果壟斷程度比較高,不論這種壟斷是經濟性壟斷還是行政性壟斷。都會損害正常的市場競爭以及降低市場績效,這對產業的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組織的合理化,如果產業內的市場結構合理、企業行為合理、企業組織合理,那么有效競爭或者適度競爭將有助于產業內的企業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有效統一。因此??茖W的產業組織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政府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及產業規制都應該以促進產業組織合理化為前提,也就是要以科學的產業組織觀來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產業發展觀的實施途徑

如果說在20世紀應該提倡“發展是硬道理”,那么在21世紀就應該大力提倡“科學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顧客觀經濟規律或者實行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那么這樣的發展是沒有道理的。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就需要全面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將科學發展觀進行深化和具體化,也就是說,在產業經濟領域要形成科學的產業發展觀。并且要牢固地樹立和不斷地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這是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的基礎,是促進中國產業和諧發展的條件。從湖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新形勢下,湖北經濟要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來促進湖北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其主要的實施途徑如下:

1、以科學的產業結構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快現代交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港、長江水運)、現代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扶持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大型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提高傳統農業的技術含量,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效和農民的增產增收。三是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作為工業興省的戰略選擇。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繼續做大做強汽車、冶金、石化等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特別是要加大裝備制造業、食品業、紡織業、建筑業、建材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促進這些產業提升檔次。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其中重點是發展金融業(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息業、現代倉儲業和物流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旅游業和生活配套產業如中介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

2、以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為指導來調整和優化湖北產業布局。要促進湖北產業布局合理化,需要加快全省產業布局的調整步伐。改變和調整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存在的“散”、“亂”狀況。其中重點是大力推進“一江兩線”產業經濟帶建設,使長江沿線和漢(口)十(堰)、荊(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線地區成為湖北產業布局的核心地區。特別是要改變同一產業在全省布局中的不合理的“鏈條式”或者“串珠式”分散布局,因為它在經濟上明顯地不如“集群式”集中布局。如從十堰到武漢的汽車工業走廊就是十分不經濟的產業布局表現。應該引導其在空間布局上逐步走向相對的集中。應以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機遇,積極引導和鼓勵節能降耗和治污減排的產業以及環保產業向武漢城市圈集中。將城市發展與產業布局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引導鄉鎮企業和鄉村工業向小城市和城鎮集中。這樣既增強了城鎮發展的產業基礎、擴大了城市的產業規模,同時又優化了城鄉產業布局。

3、以科學的產業關聯觀為指導來提高湖北產業的競爭力。一是加快改革產業投融資體制,健全多元投資機制,按照投入產出的要求提高產業投入產出率,這是提高湖北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二是按照產業關聯的規律建立武漢城市圈的產業聯系,加快武漢城市圈內產業融合與對接。使產業一體化成為推進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的重要動力。三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進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同時將產業關聯與循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四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湖北在將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的重要內容時,應該根據產業關聯和產業集群的要求來引導所承接的產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中。使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成為同類產業集群或者不同類產業集群的重要區域。五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促進城鄉產業一體化。增強城市產業的輻射功能和帶動功能,以加快城市產業向農村擴散轉移和滲透。鼓勵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在延長和完善產業鏈的過程中,應該強化產業的研發能力。使湖北產業由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4、以科學的產業組織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組織合理化。一是逐步提高湖北產業的集中度,產業的適度集中有助于促進有效競爭和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統一。這需要克服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內企業的分散和無序競爭狀況。為此。應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的并購,在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中做大做強一批大型企業。使湖北有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有更多的大型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甚至世界企業500強行列。二是將產業的開放與合作結合起來,以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為此,需要引導企業樹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觀念。進一步規范企業之間的競爭。鼓勵企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三是加強政府的產業規制,其重點在于依法行政,特別是要嚴格貫徹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特別是要抑制過度的行政性壟斷。以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法治環境。

總之。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和諧發展,需要不斷地、盡快地、全面地、深入地解放思想。并通過有效的產業政策來不斷地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將湖北建設成為我國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使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地區產業崛起的重要支點。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2篇

以廣西代表性的競爭性行業和壟斷行業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情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驗證并解釋了以行業壟斷程度為表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因素,即競爭性和壟斷性行業分割因素在該關系中起到調節作用。最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廣西要大力發展競爭性行業、壟斷行業要實行適應市場的用工制度、放寬對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允許引入民間資本、積極應對由于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對就業帶來的挑戰的建議。

關鍵詞:

行業壟斷程度;勞動力市場分割;經濟;勞動生產率;就業

F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在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呈正相關關系,根據奧肯定律中的經驗法則: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比潛在國民生產總值減少2.5%左右;反過來,如果要使失業率降低1%,則國民生產總值就必須比潛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2003年至2011年,廣西GDP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6%,同期就業人口平均每年增長1.25%,呈現“高經濟增長,低就業增長”的情況。但是,從一些學者的研究情況來看,學者陸燕春、楊喜孫在對廣西1985年至2005年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廣西經濟增長速度越快時并不完全意味著就業增長呈同向變化,在不同產業的就業彈性情況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不同方向的變化。從全國范圍看,曹建云研究得出1978-2005年我國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之間呈現微弱的負相關關系,二者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015,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人口數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關系,但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因果關系,表明我國經濟增長不是就業增長的Granger成因,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有效地促進就業增長。

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影響究竟是以怎樣的機理,需要進一步探究。目前,廣西存在著不同行業壟斷程度,即以競爭性行業與壟斷性行業為表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由于這些分割因素的存在,使得廣西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正相關影響弱化。同時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研究,得出勞動生產率也是影響就業提高的重要因素,為使分析影響就業增長的因素更全面,使研究更貼近實際,因此在研究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同時引入勞動生產率這一調節變量進行分析,本文將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以廣西代表性的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的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就業增長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建立數學模型,對廣西代表性的競爭性行業、壟斷性行業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并以勞動力市場分割因素作為調節變量,研究其內在作用機理。

2 研究理論與假設

2.1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

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先后提出的產出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勞動數量的增加,勞動與產出的模型為:W=P×L,W是產出,P是勞動生產率,L是勞動力數量??虏己偷栏窭垢鶕绹慕洕鷶祿岢隽送度肱c產出關系的模型:Y=λKαLβ,其中H代表產出,K代表資本,L代表經濟中的勞動,α是產出的資本彈性,β是產出的勞動彈性,索洛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建立了技術進步情況下的索洛模型:

Yt=A0eλtf(Lt,Kt)

函數中Yt,Lt和Kt依次為t時期的產出、投入勞動量和投入的資本量λ、A0、α、β為參數。其中,α和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λ代表技術進步率,eλt代表技術進步因子。該模型證明,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具有一致性。

我國學者陳曉毅通過建立變參數模型,應用卡爾曼濾波估計研究得出,廣西經濟增長對于就業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且經濟增長有利于促進就業提高。吳雨對廣東省經濟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廣東省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有促進作用。陳琭婧研究發現貴州省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有顯著正相關關系。李海東對福建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相關性進行分析時得出福建省近年來存在“高經濟增長,低就業增長”的情況,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非一致性。從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大體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有促進作用,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在此提出假設:

假設1:廣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有促進作用。

2.2 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的關系

劉勇認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就業增長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從短期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就業之間是對立的逆向相關關系,但從長遠來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促進就業增長的重要因素。王忠通過研究得出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當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就業增長率將會下降。

王林輝、董直慶利用MS-VAR模型分析技術進步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發現我國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存在非一致均衡特征,二者存在替代效應。田成詩、王嬋對遼寧省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數據進行分析時得出遼寧省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就業增長具有非一致性,有替代效應。因而在大量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2:廣西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存在負相關關系,勞動生產率提高會使就業率下降。

2.3 勞動力市場分割及其調節作用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可以追溯到約翰·穆勒和凱恩斯,他們認為勞動力市場有非競爭性的特點?,F代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學者們認為傳統理論無法解釋勞動力市場的諸多現實問題,他們摒棄了競爭式分析方法,強調勞動力市場具有分割屬性,制度與社會因素對勞動力市場有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相關的學說和不同的分支。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Doeringer&Piore,1971)與內部勞動力市場理論(Doeringer&Piore,1971)是兩個重要的基石,其中皮奧里(MRore)和多林格(Doeringer)最早完整提出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dualthory)是分割理論中被引述得最多的一種并成為分割理論的代表。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不是完全競爭和統一的。

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勞動力市場的非競爭性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對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存在不同的觀點。許經勇、曾芬鈺認為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城鄉分割、行業分割、地區分割。

聶勝認為1990年以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非國有經濟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單位間的流動性加強,所有制分割不斷弱化。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大多數行業引進市場競爭機制的同時,仍對某些行業實施行政壟斷,開放與壟斷行業的勞動用工、工資福利制度不同,收入水平差異日趨明顯。王大鵬認為勞動力市場的行業分割阻礙著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限制了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造成了效率損失?;谏鲜鲅芯?,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

假設3:以行業壟斷程度為表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因素在廣西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的相關關系中有調節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數據來源與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04年至2012年廣西統計年鑒數據,對于數據中壟斷性和競爭性行業的劃分,Demurger、Fournier、Li and Wei(2007)的研究中把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作為競爭行業,把金融業、水電煤氣水生產供給行業劃分為壟斷性行業。馬欣欣在分析勞動力市場的產業分割時把地質勘查、水利環境業劃分為壟斷性行業。并且很多學者在對中國壟斷性行業與競爭性行業進行研究和分類時,大多把農林牧漁、制造、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劃入競爭性行業,通常把金融、通信、水利電力煤氣等行業劃入壟斷性行業。因此本文在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后,本文中的數據選取廣西代表性的壟斷性行業為:(1)電力煤氣水生產供給行業。(2)金融業。(3)科學、地質綜合技術服務行業。(4)水利、環境行業。競爭性行業為:(1)農林牧漁。(2)制造業。(3)建筑業。(4)批發零售業。(5)住宿餐飲業。并求出2004-2012年各年壟斷性行業、競爭性行業不變價增加值總額、勞動生產率、就業人數總和。同時為了消除價格變化的影響,采用“平減指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數據如下表1、2所示:

3.2 研究模型與變量解釋

本文基于假設1和假設2建立線性回歸分析方程模型:

W=αX1+βX2+C

其中W為就業人數是因變量,X1為增加值,X2為勞動生產率,C為常數,α為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回歸系數。β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回歸系數。

基于假設3,為了更好地驗證不同行業壟斷程度,即競爭性和壟斷性的勞動力市場行業分割因素所發揮的調節作用,分別要建立競爭性行業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關系的研究模型:

W1=α1X11+β1X21+C1

壟斷性行業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關系的研究模型:

W2=α2X12+β2X22+C2

此外,兩個模型中的系數α1與α2、β1與β2有顯著的差異。

3.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Eviews7.1軟件對數據進行最小二乘OLS回歸分析,并直接對比觀察廣西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的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主要內容有:(1)檢驗統計數據的擬合優度,以及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2)通過回歸分析,驗證上文提出的廣西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之間關系的兩個假設。(3)通過對比數據,總結歸納,驗證上文中以壟斷性和競爭性行業和制度為表征的市場分割因素在廣西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的相關關系中有調節作用的三個假設。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增加值、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

表3、表4、表5顯示了全部行業、競爭性行業、壟斷性行業影響就業增長的因素變量即經濟增加值、勞動生產率與就業之間的數據回歸結果。

從表3-表5中各表中調整后的R2可以看出這一線性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非常好,且3個模型均通過通過F檢驗,在整體上顯著。

從單個變量的情況來看,全部行業的經濟增加值X1對就業人數W的回歸系數α為0.73,且在與P小于0.0001水平上統計顯著,表明就經濟增長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有效帶動就業人數增加0.73個百分點。全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X2對就業人數W的回歸系數β為-0.17,且在與P小于0.0001水平上統計顯著,表明勞動生產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導致就業人數減少0.17個百分點。

對于競爭性行業,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夠帶動就業人數增加0.79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將使得就業人數減少0.18個百分點。

對于壟斷性行業,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僅能帶動0.13個百分點的就業人數增加,勞動生產率提高對于就業人數影響則甚微。

綜合以上數據結果顯示,在廣西全部行業,或者分壟斷性和競爭性行業,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正相關關系顯著,且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有促進作用,因此假設1成立。同時從廣西全部行業來看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勞動生產率提高會使就業率下降,所以假設2成立。因而這一結果也說明要解決就業問題,關鍵還是大力發展經濟,但同時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也發現競爭性行業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要遠遠高于壟斷性行業,競爭性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就業人數減少也要多于壟斷性行業,這需要在以下內容中做進一步的探究。

4.2 以行業壟斷程度為表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因素的調節作用

從上文表3-表5中的數據結果來看,不同的行業壟斷程度即競爭性和壟斷性行業的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有顯著差異,可見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由于行業壟斷程度的不同,競爭性行業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要明顯大于壟斷性行業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應,且競爭性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替代作用也要高于壟斷性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所產生的效應。壟斷性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回歸系數β2僅為-0.00005,而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回歸系數為-0.18。產生這樣的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大類:行業自身原因和勞動力個人的特征。文章主要討論行業自身的因素,因而從行業自身因素來判斷,競爭性和壟斷性行業存在著用工制度和管理上的差異,在用工制度上壟斷行業多為國有和集體企業,多為存在著“鐵飯碗”的情況,在企業生產能力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時,企業并不采取裁員的措施來進行勞動力調節,這樣壟斷性行業的就業規模就比較穩定,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替代作用就較小,這會引起企業的用工效率下降,增加成本。而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替代效應則較大,這表明了競爭性行業對市場更具有適應性、用工制度更靈活易變,競爭性行業企業的用人效率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也跟著提升,這可以從表1的統計情況中得到驗證。

結合表3-表5在全部行業中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增長的系數為0.73和-0.17,而在競爭性行業中,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就業的系數為0.79和-0.18,在壟斷行業中,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對就業的系數為0.13和-0.0005,壟斷性行業對應全部行業的系數相比差異則較大,可見在廣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率提高的共同背景下,競爭性行業的經濟增長能夠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上結果驗證了假設3,即以行業壟斷程度為表征的市場分割因素在廣西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的相關關系中起到了調節作用。

5 結論啟示

本文以廣西代表性的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為研究對象,以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視角,研究了廣西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證實了廣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廣西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就業增長存在負相關關系,而且驗證廣西勞動力市場行業分割的存在,并解釋了以競爭性和壟斷性行業分割為表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在上述兩個相關關系中發揮了調節作用。綜合全文得到以下啟示。

5.1 大力發展競爭性行業,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長

在相同條件下,經濟增長更能帶動競爭行業吸納就業人數,通過大力發展競爭性行業,能夠有效的促進就業;因此政府應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而競爭性行業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由此政府可以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有利于其發展壯大,從而吸納更多人員就業。對比發現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遠低于壟斷性行業,因此,對競爭性行業要加大投入技術研發和管理創新,如發展現代農林牧漁業。如餐飲、住宿行業,企業也要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能力的培訓和提升,提高競爭性行業從業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

5.2 在壟斷性行業實行合理的、適應市場化需求的用工制度

廣西勞動力市場上存在以行業分割為特征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在壟斷行業享有更高的工資,因而勞動力在就業時會優先考慮進入壟斷行業,即使一時無法就業也會寧愿選擇暫時性失業。因此要促進就業,就應創造一個公平、有效率、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環境,在競爭行業中,企業的競爭會促進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勞動力市場競爭。同時實行合理的用工制度,適應市場化需求,有利于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

5.3 放寬對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允許引入民間資本

為了解決廣西壟斷行業勞動生產率呈逐年波動下降的問題,提高廣西壟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升市場競爭力,政府和企業應著手對部分壟斷性企業的改造,使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放寬對一些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例如放寬對金融行業的市場準入,允許引入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從長遠來看這對于廣西金融業的發展和完善有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增強廣西金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于金融行業的過高收入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但是這需要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秩序加強監管力度。

5.4 積極應對由于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導致失業率提高的挑戰

從短期看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會對廣西就業增長產生不良影響,但從長遠來看由于技術進步、會刺激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同時勞動生產率提高會促進社會物資財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會使人們的需求產生同向增長,從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本來生產,從而促進就業。因而為了應對短期的不良影響,政府應當完善社會就業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在加快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應該投入更多資金對勞動者進行教育和培訓,從而提高他們適應技術進步變化的能力,反過來,由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又會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參考文獻

[1]陸燕春,楊喜孫.廣西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J].海南金融,2008,(5).

[2]曹建云.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3]朱曉東.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4]陳曉毅.基于變參數模型的廣西就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統計教育,2008,(8).

[5]吳雨.廣東省就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6]陳琭婧.貴州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8.

[7]李海東.福建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及就業相關性分析[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1,(9).

[8]劉勇.解決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擴大勞動就業之間矛盾的對策[J].經濟縱橫,2006.

[9]王忠.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就業增長替代關系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9).

[10]王林輝,董直慶.技術進步和就業增長關聯效應:基于MS-VAR模型的動態分析[J].社會實踐戰線,2011,(1).

[11]田成詩,王嬋.遼寧省就業與勞動生產率關系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3).

[12]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3]LEONTAR ID I R M. Segmented labor market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1998,(12):63-101.

[14]許經勇,曾芬鈺.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與勞動力市場分割[J].當代財經,2000,(8):9-13.

[15]Demurger,S,M.Fournier,Li Shi and Wei Zhong.Economic Liberation with Rising Segmentation in China’s Urban Market[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7,5(3):58-103.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3篇

經濟結構調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通過技術進步、產業轉移、體制和組織創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我國經過2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進入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促進經濟發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質上保證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實現,從而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一是,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一度帶來嚴重沖擊。這種沖擊表面上是對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對過多依賴外需的增長結構的沖擊;二是,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明顯上升,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4篇

一、“一帶一路”的提出

近年來, 隨著國際經濟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日益增多, 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但是, 不可否認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的規避TPP、TTIP等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 提出要加快中國周邊國家和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以及其他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 通過“一帶一路”的構建實現全方位開放的新的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

“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將中國與周邊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 通過有效的雙多邊機制促進各個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舉措, 對于進一步實現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濟發展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帶一路”愿景也提出了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戰略合作的目標。由此可見, 加強中國與沿線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對實現構建全方位開放的新的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舉措。

二、“一帶一路”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 由于東南亞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程度并不相同, 直接影響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水平的提升,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東南亞欠發達國家在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不高, 參與能力不足。

東南亞國家和區域除了新加坡等極少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其他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較低, 尤其是柬埔寨等國家, 因此, 在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中, 這些經濟欠發達國家很難在這一機制中取得經濟合作的機遇。

(二) “五通”建設不健全。

“一帶一路”背景下提出的“五通”建設主要是指為了更好地促進沿線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共同發展與合作而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但是由于東南亞不同國家和區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不同, 直接影響了“五通”建設, 進而阻礙了區域經濟合作水平的提升。

(三) 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并沒有一個完善的區域貿易自由區。

區域貿易自由區的建設是直接影響區域經濟合作水平的關鍵。當前, 整個亞洲區域雖然存在許多自由貿易區, 但是整體質量較低, 并不能真正實現自由貿易區構建的目的, 也不利于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三、“一帶一路”下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

針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認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應當從落實“五通”建設、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以及立足重點合作區域三個問題進行完善:

(一) 落實“五通”建設。

中國與東南亞各個國家之間要不斷通過政策溝通構建起一個互相信任的機制, 從而為設施聯通以及貿易、資金的融通提供基礎, 也為不同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打下基礎, 實現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和資金流通, 各個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在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取得收益。

(二) 構建該標準自由貿易區。

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可以有效的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貿易活動, 各個國家應當不斷地放開一些經濟領域之間的限制, 將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引進到自己的國家, 通過聯合投資等形式實現資金、貿易之間的流通。

(三) 立足重點合作區域。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當不斷地完善和加強重點區域的合作, 這里的重點區域主要是指各個國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經濟合作的過程中取得利益, 結合共同的利益點共同選擇出重點經濟合作區域。

摘要:東南亞國家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對提升整個亞洲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實現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 不可否認, 由于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不用主體之間的交流不暢, “五通”建設不健全直接影響了區域經濟合作水平的提升?;诖? 本文從落實“五通”建設、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以及立足重點合作區域等多個維度為如何提升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質量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

參考文獻

[1] 李向陽.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缺位”與“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J].中國社會科學, 2018 (08) :33-43.

[2] 吳桂林, 李克強, 呂燕.“一帶一路”背景下東南亞瀾湄合作國家資源承載與經濟發展的耦合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 2018, 34 (10) :47-51.

[3] 謝國娥, 許瑤佳, 楊逢珉.“一帶一路”背景下東南亞、中東歐國家投資環境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 2018 (11) :89-98+137.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選取2005-2014年西安統計數據,從經濟增長效率、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經濟增長福利四個維度構建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分析西安市經濟增長近年來的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在2005-2014年間,西安經濟增長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經濟增長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具體來說,經濟增長效率波動較大,經濟增長的結構總體呈上升趨勢,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穩步提升,經濟增長成果惠及人民。

關鍵詞:西安;經濟增長質量;主成分分析法;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經濟增長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在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的200多年歷史中,一直把經濟增長的數量問題當作是經濟增長的全部內容,探討如何實現經濟數量上的增長,但卻忽視了對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在中國經濟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的背景下,西安經濟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西安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研究如何更好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合理評價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為提升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奠定理論研究基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增長質量測度研究綜述

國外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增長質量的某一個維度出發來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一些學者從結構優化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如Chenery,1960;L.L.Pasinetti, 1981;BeasonandWein-stein,1996);一些學者從經濟波動的視角來考察經濟增長的過程(如AghionandHowitt,1992;RameyandRamey,1995;Bar-ro,1996;TurnovskyandChattopadhyay,2003)一些學者從收入分配入手來探討經濟增長的結果問題(如Murphy,ShleiferandVishny,1989; AlesinaandPerotti,1996;Barro,2000);一些學者從資源環境方面來研究經濟增長的代價(如DonellaH. Meadows, 1972;Donella H. Meadows, 2004;Scholzand Ziemes, 1996;Schou,2000;GrimaudandRouge,2003)。

國內研究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通過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這其中主要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構成指標體系的各維度的選擇與確定,這取決于對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界定;其二是各基礎指標的合成,目前相關研究文獻主要采用熵值法、相對指數法(趙英才等, 2006)和因子分析法(彭德芬, 2002;劉海英、張純洪,2006)。

綜上,現有文獻只是從經濟增長數量視角出發,把除增長數量以外的各種因素都納入到經濟增長質量的范圍之中,這就造成經濟增長質量的外延無法得以確定,由此相應的度量也就無法進一步展開。因此現有文獻中對經濟增長質量測度指標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使得對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測度結果也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差。由于受到數據等方面的限制,經濟增長質量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對某一特定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實證研究就更為薄弱。

二、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從經濟增長質量內涵出發,將經濟增長質量內涵分解為經濟增長效率、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經濟增長福利四個維度對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情況進行評價。在考慮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構建各指標體系的內容。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0個基礎指標。

(一) 效率指標

經濟增長效率本質反映投入產出的過程,魁奈最早提出經濟效率的概念,我國經濟理論界關于經濟增長效率的研究早期沿用了馬克思勞動生產率的概念,經濟效率是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去的最多的使用價值。經濟增長本質是一個投入產出過程,較高的經濟增長質量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率,資源配置效率較高。單位GDP能耗代表資源能源使用效率,GDP增長率直接代表了投入產出水平。

(二) 結構指標

結構指標反映資源和要素的結合關系與配置情況。合理的經濟結構是較好經濟增長質量的成果體現和重要特征,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等。

(三)穩定性指標

經濟增長穩定性是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平穩特征。經濟增長平穩性包括產出、物價、就業等方面,具體指標包括經濟增長波動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

(四)福利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福利性既是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又是經濟增長的結果。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表現為經濟增長能夠改善全社會成員福利狀況,其指標包括人均GDP、恩格爾系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三、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測度分析

本文以西安市為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以2005~2014年為研究時間段。數據來自《西安統計年鑒2015》。恩格爾系數取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平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平均數。

正向指標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正相關,逆向指標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負相關。在進行主成分分析之前,對逆向指標采取倒數形式使其正向化。為避免各指標單位不一致,采用均值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eviews7.0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

(二)測度結果

從表2反映出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來,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升,2014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較2005年增加了7.39,說明西安市經濟總量增長同時,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讓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

四、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的基本判斷

本文通過對經濟增長質量指標的構建,通過對西安市2005-2014年以來的基礎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改革以來西安市在經濟增長數量迅速擴充的同時,經濟增長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西安市經濟增長效率波動較大,原因在于單位GDP能耗較高,制約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如何降低能耗是西安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需要應對的問題之一。

西安市經濟增長的結構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受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略有降低,其他年份基本呈現上升態勢。主要原因在于:在西安市產業政策的支持下,能源、航天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西安市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穩步提升,得益于近年來西安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經濟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小,較好地控制物價。西安市經濟增長福利指數穩步上升, 2014年福利性指數較2005年增加4.42,經濟增長成果惠及人民。體現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陜西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48;

[2]鈔小靜,惠康.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6):75-86;

[3]張繼海,李發毅. 經濟增長質量辨析與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14,11(6):50-55;

[4]任保平,鈔小靜,魏婕等.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各國經濟增長率范文第6篇

非常榮幸參加2017寧波發展論壇,尤其是在十九大剛剛結束以后,來討論一下十九大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跟我們寧波發展的機遇。大家知道,十九大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里程碑的大會。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宣示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道路,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目前處于中國現代史上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一偉大時期。

為了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我們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們面臨兩個百年之交,確立未來的發展,明確了從現在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2020年到2050年分兩步走,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這樣一個總體的框架下,中國在未來的發展,根據我個人的分析,有三點是不變的,有三點是變化的。

一、“改革進行時”的基本判斷、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以及中美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勢不變

1.“中國改革永遠在路上”這個基本判斷沒有變。

大家知道,我們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1978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左右,貿易增長速度達到14.8%,這是在人類經濟史上,從未有過這么高的速度,在這么長時間段上的經濟發展。在這樣的高速增長態勢下,我們從1978年人均GDP連原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都不到,到2016年人均GDP達到8100美元,變成中等偏上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七億人擺脫了國際貧困線——也就是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費用值,我們對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并且,中國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唯一一個沒有出現系統性經濟危機的國家。

改革開放以后,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好的經濟總體表現呢?

最主要,我們的改革不是簡單照搬西方。我們是根據中國國情、中國實際,像十九大報告說的,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有很多落后的、效益低的大型國有企業,當時我們采取了“老人老辦法”,繼續給大型國有企業以必要的轉型期保護,經濟維持了穩定。同時對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采用“新人新辦法”,不僅允許準入,而且政府還積極因勢利導。另外,就是搞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工業園區,在全國基礎設施普遍不好的情況下,在這些園區里集中把基礎設施搞好;在全國營商環境還不太好的情況下,我們在這些園區里面實現“一站式服務”;為了讓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我們用招商引資的方式,把一些原來在國際經濟生產價值鏈上生產的港資企業、外資企業招商引資到國內。由此,我們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蘇聯東歐采取一次性從計劃經濟跳到市場經濟的方式,他們經濟崩潰,危機不斷。

當然,我們采取這種方式,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一方面取得全方位的亮麗成績,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這就是在“老人老辦法”中,為了保護效益稍遜的國有企業,在轉型期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市場實施干預的做法。例如金融,我們是以大型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樣的金融體系是結合當時大型國有企業的需要,能夠給它提供資金;并且為了保護大型國有企業運行,資金和主要的運營成本是人為地壓低。這樣的好處是,使這些大型企業能夠在轉型過程中維持穩定;但其結果是,占大多數的一般中小企業得不到資金的扶持,而且資金的價格是壓低的。隨著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很多民營企業也變大,而我們那種以收入比較低人群收益補貼收入比較高的大型企業這種做法,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并且,因為行政壟斷,干預資金,出現了尋租行為。金融是這樣,礦產資源產業上也是這樣,在大型的服務業,像電信、電力產業也是這樣。也就是說,為了維持轉型過程中的穩定和快速發展,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收入差距擴大的代價。

改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在大型國有企業運行過程中,轉型期的“老人老辦法”,給予必要的保護,這是雪中送炭。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資金、資本已經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的短缺。原來很多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業,今天由于我們的資本積累,這些企業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獲得資金;這些企業原來缺乏自身生存的能力,到今天,應該已經有了自己生存的能力,這樣保護補貼的性質,就由過去的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

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們深改組,推出各個領域的一千多個改革方案,但是這個改革方案的落實,需要一段時間。而一旦這些改革方案都落實了以后,是不是改革就完成了?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隨著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進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基礎不斷提升,上層建筑也不斷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基礎的提升,必須不斷要有相適應的調整、相適應的改革。這樣,我們的經濟發展才能不斷地前進。

從這一點認識來講,我們改革將會永遠在路上,絕對不會說,到了哪一天我們的改革會停止。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地在路上——這是第一點認識。

2.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基本態勢沒有變

我們的改革開放持續了38年,平均每年有9.6%的增長。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他們都曾在一個階段取得了經濟快速增長,也曾經像我們一樣達到每年平均8~10%的增長,但是維持的時間,一般也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就從8%變到6%,降到5%甚至是4%。而我們現在,已經是38年了,這可以說是超常規、超快速的、超長期的發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潛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

有人認為,那些跟我們處于同樣階段的經濟體,維持8%的增長速度也就二十年,我們已經38年,將近兩倍了,我們還能維持高速增長嗎?尤其從2010年以后,我們的增長速度節節下滑,去年增長速度為6.7%。在這種情況下,國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從9%點多降到6%點多,降到5%點多,甚至是4%點多。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部長,同時也是拿克拉克獎的,他認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常規增長速度是3%,他說中國正在向3%的速度滑去。

要分析這個看法,必須要先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經濟增長的本質,當然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靠的是現有產業技術的創新,每個勞動力可以生產越來越多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高。因此,不斷涌現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把原來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勞動力、土地資源、資本配置到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兩種必要的機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一樣:發達國家維持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靠的當然是提高新附加值產業不斷的涌現;發展中國家或者像我們處于中等偏上國家,也是這樣。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本質的差異:發達國家現在收入水平處于世界最高值,產業技術是處于世界最高值,他的現有產業價值也是世界最高值。在這種情況下,他要繼續增長,就必須發明新技術、發明新產業,要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投入巨大,但失敗的概率很大。發達國家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一百年來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長2%,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大約是2%,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發達國家過去100多年來,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大約是3%。

我們改革開放38年,是怎樣以高于發達國家三倍的速度增長的呢?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有一個后來者優勢,你現在用的技術比過去好,就是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有差距,就代表技術有差距,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比你好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就是技術創新;你現在的產業,只要比過去的產業附加值高,就是產業升級。發展中國家靠后來者優勢,有可能比發達國家更快地發展。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能用這個道理的國家不多。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0多個經濟體,只有13個經濟體取得了持續二十五年或更長時間人均GDP發展為7%或更高的成績。改革開放以后的我們,是這13個經濟體之一,而且我們表現是最好的,我們增長速度最高,持續時間最長。

那我們發展潛力還有多大?有人認為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了,已經沒有什么潛力了。但是我認為,判斷的方式不是看已經用了多少,而是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有多大。怎樣判斷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當然要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因為這代表著你的平均技術水平,你的所在產業平均附加值。從2010年公布的2008年以前世界各個經濟體人均GDP指標看,在2008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是美國21%。這相當于什么水平呢?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那時候他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相當于新加坡1967年跟美國的差距,我們臺灣在197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這四個經濟體,就是我談到二次大戰以后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后來者優勢,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日本從1951年到1971年,維持二十年,平均每年9.3%,新加坡1967年到1987年,臺灣是1975年到1995年二十年的增長。這些東亞經濟體,都是懂得利用后來者優勢取得發展的13個經濟體中的幾個,他們維持了二十年,大約平均每年是8%到9%的增長。

從這個角度——我們從后來者優勢看,應該從2008年以后,我們還有二十年8%增長速度的潛力。

當然有人說,你有8%的增長潛力,這些年為什么一直往下滑,滑到現在6.7%、6.9%?增長潛力是從技術來看,從供給側來看的,實際上增多少,還要看需求側。從2008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發達國家經濟進入到比較長期的疲軟,例如我們出口比較多的國家有些產能過剩;當然,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也有自己內部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導致增長潛力不能完全發揮。我想這是主要因素。

如果從實際增長看,2008年到2016年我們實際增長平均是8.3%。從這個角度,從潛力來看,我覺得我們在未來十年左右,或者稍微更長一點,這個潛力還是有8%可以繼續挖掘。從這一點來看,這個基本國情不會變。

3.中美合作共贏基本態勢不會變。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被計算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的貿易總量是世界第一。我們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這個基本態勢沒有變。也就說,我們還是會以比發達國家更快速度的態勢來發展。我相信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我們的經濟總體規模也會不斷擴大,到2035年,無論用哪一種指標,中國都會是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目前還是世界最強國,而我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經濟基礎在不斷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所謂“世界老大”和“老二”位置的變化。

從過去情形來看,老大和老二位置互換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矛盾。像周圍一些國家的問題,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甚至跟印度的問題,背后都有美國的煽風點火。這一點大家從報紙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對我們來講,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外部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跟美國的關系。中美之間到底能不能維持一個基本和諧穩定的態勢,這也是大家關心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老大、老二的位置固然要變化,但是決定兩國關系的最重要因素還是經濟。中美之間,經濟上是共贏的。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經濟規模我們超過美國,但是我們只是規模超過美國,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因為我們人口是他的四倍。按通行算法,美國現在人均GDP達到57000美元,我們是8100美元,只有他的七分之一,這樣的收入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勞動生產率,代表不同的產業水平。我們有優勢的產業,但相對來講,還是處于附加值比較低的。美國產業水平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附加值高、資本技術比較密集的點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經濟跟它是互補的,而不是競爭的。

從美國的角度來講,他當然希望維持他的國際老大地位,但美國老百姓、企業,關心的是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樣,一方面就要有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二方面,必須要有不斷擴大的市場,能夠把他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出去,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我們知道,從2008年以后,按照購買力評價,我們是世界最大市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的最高點,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也就是每年全世界市場擴展的30%以上在中國。從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來講,如果沒有中國這樣擴張的市場,他的經濟態勢會很差,他的就業水平會很低。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他每四年要選舉,選舉要花很多錢,要選民支持。在美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如果要站穩董事長、總經理的位置,必須要交出一個亮麗的企業盈利成績單,他不能沒有盈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跟美國的發展是共贏的。

特朗普上臺之前,在選舉過程中將很多矛盾焦點都聚焦在中國,把美國的問題都推給中國,他提出要對中國進口產品增收關稅,到現在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對墨西哥,說要建長城,說建就建。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中美關系,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國際影響交叉變化的過程中,矛盾是不能避免的,但只要我們保持自己的定力,繼續發展我們的經濟,我相信這一切都將會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然有一天,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了,我們的產業跟美國在同一個水平了,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國這種關系能不能維持?我覺得還是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如果我們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大家知道,美國現在人均收入水平跟歐盟國家相比,他們的產品是同一個檔次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經濟關系是怎樣的?有競爭。在國際貿易理論上,同一收入水平國家的比較優勢,是靠每個國家的專業分工專精化而達到規模經濟,然后向其他國家出口。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跟美國最主要的經濟合作方式是大家互利共贏:你生產的產品賣給我的市場,我生產的產品賣給你的市場。如果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我們經濟關系的原則,就會變成分工進行合作,所以互利共贏還是不會變。

第二,如果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達到跟美國的同一水平,我們的經濟規模跟美國比較會怎么樣?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經濟規模就是美國的四倍,我們的實力就是美國的四倍。到那個時候,我相信美國就像拳擊運動員一樣,輕量級選手不敢挑戰重量級選手。因此,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充分利用我們的發展,中美關系基本是穩定的,基本還是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

這三點,我認為無論就未來中國與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的中國來看,都是基本不變的國情。

二、人們需求、外部環境、國際治理等三個方面的變化及其影響

1.人們需求發生的變化

我們知道,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會變化。按照馬斯洛理論:收入水平低的時候,要滿足的是溫飽;溫飽解決以后,是滿足安全問題;安全問題解決以后,要滿足在和諧社會里生存的需求;再上一個層次,不僅要和諧,每個人要得到尊重;最后,每個人要追求自我的實現——就像王陽明講的,追求每個人成為圣人的自我追求。

目前,我們屬于收入中等偏上的國家,相信到2025年左右,我們就會進入到高收入國家,到2035年,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需求跟過去的需求就不一樣了,就是十九大所講的主要矛盾變化。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包括環境優美,生活要有質量,食品要安全,人要得到尊重,并且在各種事務上要有更大的發言權、參與權。尤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過去不同,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微信的時代。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自然問題,很容易被宣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治理,社會治理、政治治理必須與時俱進來改善,才有可能實現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2.外部環境的變化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們能不能實現8%的增長,這在寧波應該感覺得更深刻,因為寧波是一個開放性的港口城市。發達國家過去平均每年增長3%,從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能不能恢復到3%的增長?發達國家2008年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的,然后到歐洲。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如果爆發金融經濟危機,它內部一定有不少深層次的問題。發達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有很多內部的深層次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要進行結構性的改革。結構性改革,在我們國內是大家都熟悉的詞,在國外也是瑯瑯上口的詞。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一直喊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去年杭州G20峰會上,也把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共識。但是我想,發達國家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相當難。主要原因是什么?發達國家必須要降低一般工人的福利,金融機構必須要去杠桿進行改革,政府必須要減少財政赤字,這是發達國家面臨的結構性改革,如果這些能落實到位,他們會有好處。但是,工人福利水平降低,等于收入降低;如果金融機構能去杠桿,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就會弱;政府財政赤字減少,碰到外部沖擊的時候,政府利用短周期的積極財政政策能力就不夠。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就遠低于3%,現在只有1~2%,失業率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如果降低福利,就要減少需求;金融機構要去杠桿,就會減少信貸;政府財政赤字減少,投資就會減少——這樣,失業率會更高,經濟增長幅度會低。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國家愿意呢?所以對這種結構性改革,他們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后到現在的經濟低迷期,進入經濟增長1%、2%左右的徘徊?,F在大家覺得美國經濟好,實際狀態是怎么樣呢?按照世界銀行測算,2016年美國增長只有1.6%;2017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從1.6%增到2.1%;2018年預測美國增長速度是2.2%,還是達不到3%;2019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1.9%。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樣。

世界經濟發展慢,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英國脫歐,實際上是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經濟增速放緩,當地居民和移民的矛盾放大,他就想脫離歐盟。美國特朗普上臺,實際上也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問題。各個地方爆發的一些恐怖襲擊等等,實際上也是由經濟發展的問題引發的。

在國內經濟發展不好的背景下,美國、歐洲特別容易把矛頭轉向我們,所以像我們周邊的問題,他們常常會煽風點火。

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很可能面臨各種外部環境。相對和平、相對穩定、相對友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我們的心理預期。當然,我們也必須保持定力,來發展我們的經濟。

3.國際治理發生的變化:中國的作用越來越大。

現在的國際治理體系,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美國為首所制定出來的,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這種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呢?二戰以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反映的是美國的理念、發達國家理念。但同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擔一定的道義上的幫助。所以,成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援助。此外,還有很多來自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邊援助。據統計,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達到3萬億美元,從資金數量來說并不少,但是實際的效果怎么樣?二次大戰后,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只有兩個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一個是我們的臺灣,一個是新加坡,到2035年,很可能中國會成為第三個進到高收入的國家。1960年時,有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進到高收入,其中有8個是西歐國家,像希臘、西班牙,或者是石油資產性國家,另外就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就是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框架帶來的結果。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次大戰后,發展中國家普遍擺脫殖民統治,開始追求他們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但實際上成功的不多。在和平框架下,應該是發展的好機會,但為什么成功的不多呢?因為現有國際治理框架和認識體系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自己經濟的時候,普遍按照發達國家理論制定政策,走發達國家給他們建立的道路,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他們認為可以直接套用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理論,這就違反了要素比較優勢,沒有針對自己的發展階段來制定政策。

而第二波——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則過于忽略政府的作用,把制度看做是萬能的,認為發達國家最好的制度必然對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好的,沒有考慮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那么,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經濟發展不好?新自由主義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造成發展中國家沒有像發達國家那么充分的市場經濟,所以導致了失敗。當時提出的看法,就是推行華盛頓共識。

二次大戰以后,少數發展比較好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發展道路、轉型道路基本上都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次大戰后少數幾個真正趕上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國家,首先是日本,他們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開始,當時這樣的發展路徑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他們卻發展起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進行轉型的時候,當時很多理論,說計劃經濟要轉型要改革,中國采取“漸進-雙軌”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被認為是錯誤的。但現在看,少數在轉型期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國家,像中國、越南、柬埔寨,都是漸進的方式,當時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實際上,在美國為首的這些國際治理體系,反映的都是以發達國家做參照系,代表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出發點很好,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發達國家提出這些理論,好像都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但是你按照他的理論,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

當今中國地位越來越高,在國際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中國除了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資金,還應該提供經驗:我們怎么樣從一個原來連非洲人均收入三分之一都達不到的國家,變成一個穩定發展的新型經濟,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的。所有理論都來自于實踐。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理論,看起來很好,但這是以發達國家的前提、條件作為基礎的,拿到發展中國家來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就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也有這個機會,總結中國的經驗,提出怎樣讓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不斷發展經濟。

未來發展的選擇是什么?發展中國家的條件跟我們一樣,把我們這個理論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我想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他們的問題也會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目前為止,全世界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5%。中國變成中高等收入經濟體以后,發達國家人口將達到34%,全世界還有66%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他們跟我們一樣,會追求自己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我想,來自中國的理論,有利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他們現代化的夢想。這是未來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的第三個變。而這個變化,我相信對發展中國家會有很大的幫助。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的問題就是發展緩慢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輸出我們的發展經驗,這對發達國家也好,對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會是一個合作共贏新時代的到來。

寧波改革開放以后,其業績一直在領跑。我今天上午算了一下: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增長速度是9.6%,寧波增長13.3%,比全國高了3.7個百分點,是了不起的。寧波現在人均GDP按照人民幣計算超過11萬,按照美元計算已經達到1.8萬美元。1.27萬是高收入經濟體,所以寧波已經是高收入經濟體了。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是巨大的,中國經濟增長還在持續。我希望寧波能夠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寧波過去的發展中,我覺得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許多經驗。如果從共享的角度來說,寧波本來有這方面的優勢;綠色也是寧波的優勢;協調,寧波各種制造業非常發達;創新,“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寧波是第一個,如果抓住“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的機遇來進行創新,我相信寧波的未來一定會維持比較好的發展水平。寧波可以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謝謝各位。

上一篇:工程可研性報告范文下一篇:公共關系學實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